朱德著文忆母亲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1944年2月15日,朱德的母亲钟太夫人在家乡四川仪陇病逝。朱德万分悲痛,4月5日著《回忆我的母亲》一文,以无限的深情赞颂母亲的优秀品质,寄托哀思。
朱德开篇写道: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永远回忆的。
他在一封写给外甥的家信中说:“外祖母大人因人老关系,今年不比往年健康,但仍不辍劳作,尤喜纺棉。”
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生产的知识和革命的意识,鼓励我以后走上革命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我一天比一天更加认识:只有这种知识、这种意识,才是世界上最可宝贵的财产。
最后,朱德满怀深情地写到:母亲现在离开我而去,我将永远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yjbys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能够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朱德挖泉水
全文共 403 字
+ 加入清单朱德元帅出生在四川仪陇一个世代佃农的家里。他从小就热爱劳动人民,乐于为乡亲们做好事。
有一年,四川大旱,朱德的家乡一连数月,滴雨未下。土地龟裂了,禾苗干枯了,连饮水也发生了困难。乡亲们只好翻山越岭,跑到十几里外的地方排成长龙担水。
这天,朱德上山去割草,发现山坡上有一片草长得特别茂盛,草底下的土很潮湿。他想下面可能 有泉水,就约了几个小伙伴来挖。你一镐,我一锨、费了好大的劲,才挖出一个深坑。可水呢?点滴 也没见。有的小伙伴泄气了,撅着嘴巴说:“这里根本就没有水,咱们白干了。”
朱德却不肯罢休,他仔细观察了坑的四壁,耐心地对大家说:“如果下面没有泉水,这么旱的天气,泥土哪能这么湿?我们看准了的事情,就要干到底。只要朝最湿的地方挖,一定能挖出泉水来!”
在朱德的带动下,大家又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挖了不久,一股清泉果然从地底下汩汩地冒了出来。大家高兴得跳了起来,都说朱德有主见,有毅力,又为村里做了一件大好事。
朱德的扁担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1928年,朱德同志带领一支红军队伍到井冈山跟毛主席会师。山上是红军,山下不远就是敌人。
井冈山上出产粮食不多,常常要抽出一些人到山下的茅坪去挑粮。从井冈山上到茅坪,来回有五六十里,山高路陡,非常难走。可是每次挑粮大家都争着去。
朱德同志也跟战士们一块儿去挑粮。他穿着草鞋,戴着斗笠,挑起满满的一担粮食,跟大家一块儿爬山。白天挑粮,晚上还常常整夜整夜地研究怎样跟敌人打仗。大家看了心疼,就把他那根扁担藏了起来。不料朱德同志又找来了一根扁担,写上“朱德扁担不准乱拿”八个大字。大家见了,越发敬爱朱德同志,不好意思再藏他的扁担了
中南海“困难户”的朱德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身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和领导者,军事家,共和国元帅的朱德,他戎马一生,功绩卓著;忠职勤政,鞠躬尽瘁;胸怀天下,气度恢宏;谦虚谨慎,纯朴忠厚。今天小编就给大家讲一下中南海“困难户”的朱德,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中南海“困难户”的朱德
爷爷年轻时便离开家乡,此后家中一直都由亲戚们帮忙照顾。新中国成立后不久,爷爷为了报答家族亲人支持他干革命的恩情,让他几个兄弟妹妹的家里各送一个孩子来北京读书,爷爷一家一下子有了十几口人,成了中南海的“大家庭”。
记得当年在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中,有三位家庭比较困难是有名的,即刘少奇、陈云和爷爷家,原因都是家庭成员多,需要接济的亲戚多;小时候一家子吃饭时一张餐桌坐不下,要摆两张桌子。所有这些孩子的学费、生活费都是靠爷爷奶奶的工资来支付的。因此,这样一个大家庭在中南海大院里也算是“困难户”了。中央办公厅了解这个情况后,曾设法给予补助,但是爷爷从来也没有去领过。
“朱德的冬瓜”
从我记事起,爷爷对花钱的事就控制得特别严,很少给我买玩具。记得小时候,我总想得到许多玩具,只有一次,我的愿望实现了,那是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出国访问时给我买回了一件玩具“小马车”,它其实就是一辆三轮儿童车,在车头上安装了一个白色的马头。这玩具现在看起来不算起眼,但在那个年代的中国,称得上是个“稀世之物”了。爷爷把“小马车”送给我后,我迫不及待地骑着车子在中南海的院子里“飞奔”起来。从那以后,我每天陪爷爷散步,都骑着它,就像是爷爷的“骑兵警卫”一样。这个场面,成了当时中南海里的一道独特的风景。
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有一次,他亲自指导厨师做了一顿“菜糊糊”,吃饭时对大家说:“今天请你们吃这顿饭,就是让大家不要忘记过去战争年代那种艰苦奋斗的精神。现在国家经济困难,人民生活艰苦,我们要和全国人民一起渡难关,能节约一点是一点。”就这样,他硬是带领家人用这种“瓜菜代粮食”的办法,克服了困难时期粮食短缺的窘况。
不论是在中南海西楼寓所还是在玉泉山的4号楼,爷爷奶奶总是要把住房附近的空地开垦出来,动手种上蔬菜和杂粮。从我六七岁的时候起,爷爷奶奶就带领着我们一伙孩子耕耘劳作,翻地、播种、除草、浇水、淘粪、施肥,样样都让孩子们学着干。特别是那些脏活儿、累活儿,爷爷奶奶从来不让工作人员代劳。由于精耕细作,照料及时,我们家地里种的蔬菜和杂粮总是大丰收。每逢丰收之时,爷爷奶奶总会请身边的工作人员“会餐”。有一次,我们把积来的粪肥,都填在一株冬瓜藤的下面,结果这株冬瓜就长得藤粗叶阔,后来,居然结出一个75斤重的特大冬瓜,摘下后被送进了中国农业展览馆。
这事还被写进了新闻报道并被收入学生课本里。中国第一部大型革命回忆录《星火燎原》中有一篇文章叫《朱德的扁担》,写的是爷爷当年在井冈山根据地时带头用扁担挑粮上山的故事,因被收入小学课本而成为当时脍炙人口的故事,自打我们家种出这个大冬瓜后,“朱德的冬瓜”就又成了爷爷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新故事。
“老百姓的孩子能,咱们怎么就不能?”
记得小时候学校离中南海比较远,我家就和刘少奇、陈赓家合包了一辆三轮儿童车,由一位王师傅负责骑车送我们这些孩子们上下学。上小学四年级时的冬天,有一天风很大,王师傅怎么蹬车也蹬不动,没办法我们几个大一点的孩子就下来推,到家时天都快黑了。
看到我们一个个灰头土脸的,爷爷就问:“你们今天怎么回来晚了?身上哪里弄那么多土呀!”
我说:“今天风太大了,王伯伯骑不动,我们都下去帮他推了一路。”
爷爷接着又问:“学校里坐儿童车的学生多吗?”
我说:“挺少的,就两三辆。”
爷爷又问:“其他人家的孩子是怎么上学的?”
我说:“买张月票坐公共汽车呗!”
听到这里,爷爷皱了眉头,说:“我们这不是搞特殊吗?老百姓的孩子都能坐公共汽车上学,咱们怎么就不能?”
说完,爷爷就让奶奶去找刘少奇的夫人王光美。两家一商量,都觉得坐儿童车在学校影响不好,不能再坐了。第二天,奶奶就给我和哥哥买了一张月票,挂在我们的脖子上。每天从中南海西门出来,坐14路车到六部口,再换10路车就到学校了。
“大风大浪是锻炼意志的最好场所”
爷爷有着钢铁般的意志,南昌起义失败后,爷爷正是靠着坚定的信仰和钢铁般的意志,保留了一支800多人的队伍,正是这支队伍,逐渐成为我军战斗力的核心。
即便在和平建设时期,他都不忘天天坚持锻炼身体以磨练意志。小时候爷爷在北戴河度假时,都会带上我。在我六七岁的时候,爷爷就开始教我在北戴河的大海里游泳。记得有一次,爷爷正准备带着我们下海,突然天上乌云密布,狂风四起,海浪滚滚,眼看一场暴雨即将来临。正在游泳的人们纷纷上岸,准备下海的年轻人也都撤回更衣室。而爷爷却从容地带领我们,迎着风浪游向大海……随行人员都劝爷爷年纪大了不要游了,爷爷笑着说:“大风大浪是锻炼意志的最好场所。风浪不可怕,怕的是畏缩不前。年纪大才更需要锻炼,思想上不动了,人也就趴下了。”这一次,爷爷硬是带领我们游了20分钟,直到雨如瓢泼,这才带我们上了岸。
作为爷爷深深疼爱过的孙子,我时常想念他,想念和他一起泛舟中南海的幸福童年,想念爷爷对我的关心和教诲,想念在暮色中爷爷挽着我的手散步的温馨情景,爷爷给予我精神上的宝贵财富让我终身受益,我也希望我讲述的内容能够让更多的人从中受益。
发现朱德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1928年2月29日,林彪带领一个连护卫着后勤辎重从永兴赶往耒阳,行至耒阳东南小水铺时,已是深夜。突然间,枪声大作,数百名民团团丁从暗处杀出,将后勤部队截为数段,不断有人中弹倒下。林彪命令部队收缩,拼死抵抗,好不容易才将敌人击退。清点人数,伤亡三十余人,运送的军用物资被抢劫一空。林彪沮丧地来到耒阳城,朱德大为恼怒,质问道:“你打算怎样善后?”林彪立正,攥着拳头,说:“我已查明袭击我部的是耒阳县民团谭孜生部,我要他血债血偿。”他将自己的复仇计划如此这般地汇报了一遍。朱德眼睛一亮,对这位不认输的青年人重新打量了几眼,颔首批准了他的计划。
3月3日早晨,一支打着“国民革命军第十九军”旗号的白军向小水铺开来,领头的国民党军官便是化装后的林彪。驻扎在小水铺三公庙的谭孜生早闻十九军将到耒阳“剿”匪,没想到他们首站到了小水铺,立即率队出迎。他还洋洋得意地汇报如何剿杀起义军后勤部队的功劳。林彪眯着眼听完汇报,大加赞扬:“谭团总足智多谋,立下奇功,一定报李宜煊师长嘉奖。这样吧,下午就先开一个庆功宴会,我要代师长先行犒赏,务必请那天参加战斗的有功人员参加。”下午三时,庆功宴会在三公庙召开。酒过三巡,谭孜生恭敬地请林彪致词。林彪不动声色地走到大厅中央,将手中的酒杯一摔,端坐在大厅的二十余名“国军”军官掏出腰中的驳壳枪,一齐开火,把谭孜生和众头目打成血筛。经此一仗,林彪不仅夺回了被抢的全部辎重,还俘虏了数百名团丁。
朱德-从教育救国到从军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朱德元帅,1886年2月1日出生于四川仪陇县李家湾一户佃农之家。世代以租种地主土地为生,终年劳碌仅能糊口。朱德的母亲在朱德出生之前的几个小时还在干活。朱德生在这样一个家庭,使他从小就开始干力所能及的劳动。五岁时就上山砍柴、割草。
朱德因过继给无儿无女且又十分喜欢他的大伯朱世林才得以上学,从此改变了他的命运。六岁时朱德进入私塾,二十岁时入南充县高等小学堂,一年后考入四川高等学堂附设的体育学堂。由于在这里受到了资产阶级民主思想的影响,产生了教育救国的意识。毕业后于1908年邀几位同学好友一同回仪陇县城筹办高等小学堂,朱德任学校的体育教习兼庶务。学生由几人很快发展到七十多人。学校虽然办起来了,但土豪劣绅反对新思想、压制教育,社会的黑暗,民众的痛苦,统治阶级的腐朽,使朱德认识到教育无力救国。他毅然弃教从军,从此走上了曲折、伟大的革命道路。
朱德给老师让座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1959年,朱德同志在云南政治学校礼堂看戏,开演前,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由服务员引了进来,朱德一眼便认出,那位老人是自己早年在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时的教官叶成林,急忙起身向前,立正敬礼,礼毕又紧紧握住老人的双手将座位让给老人,待老人坐定后,他自己才坐下。
彭总穿便服见教师
1957年8月1日,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3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彭德怀元帅身穿便服,准备接见北京市部分中小学教师代表。工作人员提醒他说:“彭总,您是国防部长,应该着军服才好。”彭总说:“今天是去见老师,学生见教师应该穿便服。”接见的时候,彭总穿着便服,频频向老师问好。
坚决不让修建朱德同志纪念馆
全文共 411 字
+ 加入清单1951年,朱德的家乡四川仪陇县准备修建朱德同志纪念馆。为此,仪陇县向川北区工委写了请示报告,川北区工委转报中央。朱德知道后坚决制止。他说:“使不得,使不得。我不算啥子英雄,只是一个在战场上没得被打死的普通战士,为革命牺牲了的烈士才称得上英雄。”他要川北区工委转告县委:“纪念馆不要修。农民世世代代生活在那个地方,不应该把他们迁走。那些土地要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发展生产。”他家乡的农民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感动。
1957年,朱德到云南昆明视察工作。云南省委考虑当时朱德已经70多岁了,要求接待办搞好朱德的伙食。但是,朱德一再要求不能超过伙食标准,希望饭做得清淡点。后来,省委检查接待工作,发现伙食大大低于规定标准,对接待人员进行了批评。接待人员就做了两次“燕窝煮鸽蛋”。第一次,朱德批评了工作人员,付费吃了。第二次,他生气了,严肃地批评了负责接待的同志,坚决不吃。在朱德的坚持下,他每天的伙食恢复到家常便饭,甚至是上一些野菜。
朱德的扁担和南瓜
全文共 1389 字
+ 加入清单井冈山革命根据地是我党建立的第一个根据地,朱德和毛泽东领导的两支部队在井冈山会师,是中国革命史上的一件大事,它象征着中国革命的一个新的开端,也是中国革命不断走向胜利的重要基础。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造的井冈山精神,今天仍然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是中国革命的一大胜利。但是,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处境非常困难。根据地地处山区,百姓不多,经济困难,部队的供给不能保证。 特别是,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不断进攻,围剿,经济上封锁,部队吃粮都很困难。在非常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部队还要下山去筹集和运送粮食。部队所需粮食都是靠下山打土豪解决。要从山下把筹到的粮食运上山。山高路陡,到山下运粮要走几十里路。那时候也没有汽车,全靠人挑,战士们经常要下山去挑粮。毛泽东和朱德虽然军务繁忙,每天夜里都工作到很晚,但还要亲自与战士下山去挑粮,这在现在是很难想象的。朱德当时已是40多岁的人,身为军长,日夜操劳,但他仍然和战士一样,亲自下山去挑粮。直到现在还流传着“朱德的扁担”这样一个故事。
到运粮那天,朱德穿一双草鞋,头戴斗笠,和战士们一样用一根扁担挑着满满一担米,汗流满面地走在崎岖的山路上。从山上到山下的茨坪有五六十里地,从天亮出发,要到天黑才能回来。战士们见军长每天日夜操劳,白天还和大家一起下山挑粮,都很心疼,就劝他不要去了。可是,怎么劝也没有用,有的战士就想了一个办法:把军长的扁担给藏了起来。军长没了扁担,还怎么去挑粮?可是,朱德又设法找来一根扁担,而且在扁担上刻了三个字:“朱德记”。
到山下运粮的地方越来越远。这一天,部队要到宁冈挑粮。多远呢?离井岗山足有200里地。当天回不来。
装粮的同志想照顾照顾军长,少给他装点粮,朱德不干,亲自把箩筐装满。这还不算,又把专门带来的两个口袋都装了半下。有的战士急了,说道: “军长, 您那么大岁数,少挑一点吧,我们每人多挑一把就行了.”朱德不答应,一脸严肃地说道:“我为什么要少挑?我挑得动嘛!”朱德挑了多少粮食呢?一过秤;142斤。好家伙,真不简单,走的都是山路,一边是崎岖小路,一边是万丈深渊,革命真是不容易啊!
路远了,挑粮的队伍要在半路住一宿。战士们凑在一起商量怎样减轻一下军长的担子。第二天一早,几个战士来到军长跟前,还没张嘴呢,朱德就先开了口:“怎么样,你们是不是要跟我比赛比赛啊?”班长谢长生一听比赛来了劲,赶紧说:“好啊,谁先到山上谁英雄。”一个战士拉了一下班长的衣角,谢长生忽然恍然大悟,说:“比赛可以,但有一个条件。”
朱德问:“什么条件”? “你年岁大,把粮食给我们每人分一把!” 朱德听了,赶紧挑起箩筐上路了。
朱德挑着100多斤的重担,大步大步朝前走,要是不认识的人,怎么能相信这挑担的人竟是军长!
中午,在一个叫斜源村的地方休息了一会儿,继续上山。两个战士不由分说,把朱德两个箩筐上的口袋抢了去。朱德要去追,两个战士已经走远了。没办法,朱德笑着说:“这小家伙!”朱德和战士们一起把粮食挑上了山。
后来,红军长征到了延安,仍然非常艰苦。国民党反动派为了扼杀革命,对延安又实行了经济封锁。毛主席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朱德总司令虽然已是半百的老人,也亲自纺线种菜。他经常到菜地里劳动,浇水、施肥,他种的南瓜可大了,一个南瓜几十斤重,创了纪录。
朱德的扁担和大南瓜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革命胜利来之不易,艰苦奋斗不能忘。
朱德军长与士兵
全文共 937 字
+ 加入清单朱德身为总司令,但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他总是平等对待士兵,时时关心战士的冷暖疾苦,与战士心连心,受到广大士兵的爱戴与人们的尊敬。这里,讲几个朱德在当红军军长时关心士兵的故事。
在茅坪的红军医院,有许多伤员都急着重返战场,医生怎么劝说都不行。朱德听说以后,亲自来到了茅坪医院看望伤员。医生们对朱德讲述了伤员不安心疗伤的情况,请军长帮助想办法。朱德问清情况以后,对医生们说:“你们既要治伤,也要治心,把二者给结合起来才能让伤员安心,早日治好病。”医生们犯难地说:“我们医院条件很差,没有什么好药,也没有什么营养品。” 朱德说:“正因为这样,才要治心嘛!”他说,治心就是千方百计让伤员安心治病。他建议给伤员们演些小节目,特别是演些宣传战士们的英雄事迹的小节目,让大家配合治病。最后,朱德说:“这样吧,我给你们把戏班子请来。”
第二天,朱德就把戏班子请来了。朱德还亲自和战士们一起背门板,抬木桶。在医院门口搭了一个戏台。
戏快开演了,伤员们兴高采烈,只见朱军长和医生护士们又把几个重伤员背了来,让他们也来看节目。一个重伤员在朱军长背上直喊:“军长!使不得,使不得!”
朱德不在意地说:“有什么使不得,你们在战场上英勇杀敌负了伤,是人民的功臣,我背你们是应该的!好好看戏,心情愉快了,伤也好得快!”
伤员们看着精彩的表演高兴得不得了,狮子舞完龙灯,医护人员还来演自己编的《慰问红军伤员》、《赞英雄》等节目。最后,朱军长还亲自上台指挥大家唱起了歌颂红军的山歌。
节目看完以后,伤员们都表示,一定要听军长的话,安心养伤,争取早日再上战场。
在红军长征过草地的时候,战士们的干粮袋没几天就空了,部队陷入了饥饿。
一天,朱德在路边发现一些牛、马的蹄子。他兴奋地喊道:“这可是好东西, 老板还专门吃这些东西呢!”他让警卫员把蹄子送到炊事班,把肉和筋挑出来,煮了锅蹄筋汤给战士们喝。战士们这些天尽吃野菜了,端着蹄筋汤都高兴起来。可是,大家一想,军长岁数那么大了,每天操劳最累,就在军长碗里多放了一些蹄筋,少放了一点野菜。朱德发现了,他把自己碗里的蹄筋汤又倒回锅里,搅了一搅盛了一碗,他和战士们一边吃一边拉呱(聊天),说:“干革命不能靠一、两个人,要靠大家。我们团结一心,才能战胜敌人。今后,不许为我搞特殊化!”
发生在长征路上的故事:朱德的扁担
全文共 876 字
+ 加入清单“朱德挑粮上坳,粮食绝对可靠,大家齐心协力,粉碎敌人围剿。”这是一首反映朱德同志在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艰苦奋斗,与当地军民同甘共苦的革命精神的歌谣。
1928年冬日的一天,天刚麻麻亮,朱德军长又带领部分红军战士和赤卫队员到宁冈龙市挑粮。
这天,朱军长像往日一样精神饱满,穿着一身灰布军装,背着斗笠,扎着腰带,打着绑腿,穿着草鞋下山去。来到龙市,战士们有的用箩筐担,有的用口袋背;没有工具的战士索性脱下长裤,把裤口扎紧,把粮食装满两条裤腿,往肩上一搭一样方便。这样,大家挑的挑、背的背,翻山越岭,穿行在井冈山的蜿蜒山径上。
那年,朱德军长已经40多岁了。他头戴斗笠,挑着满满一担粮和年轻的战士们一道走着。大家想:朱军长晚上忙着思考作战大计,白天还要挑粮,这可会累坏他。他们商量一起到朱德军长面前提“抗议”,劝他少挑些。朱军长似乎看穿了大家的心思说:“同志们,今天我们来比比赛,看谁最先赶到黄洋界上的大槲树那儿!”一听说比赛,战士们劲头来了:“好啊!谁先到大槲树谁是英雄!”一个战士灵机一动说:“朱军长,比赛可以,但有个条件。”朱军长问:“什么条件?”战士说:“你年纪大,不能挑那么多,分给我们一点。”朱军长一听,爽朗地笑起来了:“那可不行!”说着,挑起担子就走了,留下了一阵笑声。
中午时分,队伍赶到黄洋界大槲树下休息。黄洋界海拔1300多米,地势险要雄伟,一边是高山峻岭,一边是万丈悬崖。这里云海翻涌时如一望无际的汪洋大海,故黄洋界又称“汪洋界”。休息时战士们议论开来了,七嘴八舌地说,劝也劝不住,讲也讲不过,怎么办?最后大家叫一个机灵的小战士把朱军长的扁担“偷”来藏起来了。战士们认为这样朱军长可以休息了。那知道朱军长砍来一根大毛竹,用柴刀做了一根又大又扎实的扁担,并上写上“朱德记”三个大字,从此,他的扁担再也没人“偷”了。战士们看到朱军长大步流星走在山路上,满脸是汗,军装湿透了,扁担压得弯弯,感动不已。这时,山道上响起一阵阵歌声:
同志哥,扁担闪闪亮,朱军长带头挑粮上井冈;井冈兵强马又壮,粮食充足装满仓;消灭白狗子,分田又分粮;保卫根据地,人民得安康……
赵德仁过草吃掉朱德皮带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381 字
+ 加入清单板寸、衬衣、皮鞋,86岁高龄的赵德仁把牛皮腰带扎得老高。
1935年,红军来到苍溪之前,赵德仁原本是要逃荒到嘉陵江西岸的。当时谣言四起,人心大乱。“毛泽东牙齿有巴掌宽,吃人如同吃面条”“张国焘坐在轿子里,舌头从轿顶伸出来去吃人”“把小娃儿身上凿七个洞,用管子吸血”……类似的说法漫天传播。
“不管穷人富人都往西岸跑,我也怕得要命,跟着跑。”逃难路上,赵德仁碰上了红军的宣传员。
宣传员对赵德仁说:“我们是打富救贫的。”于是,他将信将疑地留了下来。“我观察了一段时间,确实没有看到吃人的红军,就参了军。”他回忆说。
参军不久,赵德仁被调到徐向前身边当警卫员。15岁的他浓眉大眼,很是帅气。战友们叫他“大姑娘”,徐向前称他“小鬼”。
在嘉陵江畔,红四方面军长征渡江前,赵德仁跟随徐向前勘查地形、选择渡口,“走了很多山路”。
渡江作战,徐向前在嘉陵江东岸的一个山洞里待了整整两夜。“山洞里不能咳嗽,也不敢露火光,他在洞里走来走去,一支烟分两次抽完。”
爱抽烟,是徐向前留给赵德仁最深的印象。“徐向前的烟都是我们班长给发的!”赵德仁回忆说,那些烟纸是从“白区”搞来的,由警卫班长保管,平时徐向前三四天抽一包,“不过,打仗那天晚上,他抽了两包”。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中央红军在懋功会师。此后不久,中共中央政治局在一个叫两河口的小镇上召开了扩大会议。赵德仁所在的警卫连,负责外围警戒。
“他们好像吵得很厉害,还有人拍桌子。”赵德仁偷偷往里面瞅了一眼,“张国焘蹦得八丈高。”
赵老的用词显然有些夸张。多少年后他才从历史书中知道,正是在那次会议上,中共中央以多数票否决了张国焘的南下主张,决定北上。也就是这次会议后,赵德仁跟随张国焘、朱德率领的左路军,向阿坝开进。
“但后来张国焘还是南下了,唉!”赵德仁回忆起了南下的日子。
过雪山时,赵德仁得了痢疾,泻得无力走路。风一吹,鸡蛋大的石头往下打,他顾不了那么多,在路边坐了下来。指导员上来就重重地打了他两巴掌:“赵德仁,你不要命了!”
清醒了些的赵德仁又踉踉跄跄地跟着队伍往前走了。翻岷山时,他又掉队了。“到处都是冻死的人:有的枪靠在肩上,有的抱在一起,有的嘴里还有半块干粮……我想爬起来,可一起身又跌倒了。但我不想死,我相信我能活下去。”赵德仁说。
草地行军,赵德仁成了朱德的警卫员。“我们13名警卫员,走出草地后只剩下3个!”
“那个时候只知道饿!”好不容易省下来的半袋牛肉干,过草地时却不见了,赵德仁急得哭了。朱德走了过来:“小鬼,哭啥子?”弄清情况后,朱德说:“莫哭莫哭,都是自己人吃了。今后我们每人少吃一口,就把你带出草地了。”
一天清晨醒来,朱德怎么也找不着自己的腰带,问赵德仁:“小鬼,我的腰带呢?”
“我不敢开腔,只是低着头。”朱德的牛皮腰带,头天晚上被赵德仁偷来跟几个警卫员一起吃掉了。“味道还不错,烧起来有点香。只是嚼不烂,不好咽,嘴里全是黑水。”
“朱德很快知道了真相。他没说话,只是从地上拣起一条草绳,往腰上一系,准备出发。”赵德仁回忆说,他赶紧把马牵了过去,朱德一摆手,“不骑了”。
赵德仁以为朱德为腰带的事生气了,吓得直哆嗦。朱德似乎看出了他的心思,拍拍赵德仁的肩说:“给后面的伤病员骑吧。”
“以后的草地行军,朱总司令再也没骑过马。”赵德仁黯然神伤,眼角皱纹里溢满了混浊的泪水,“没过多久,他就把他那匹跛马杀了,几十人吃了7天。”
中国名人朱德的故事
全文共 582 字
+ 加入清单朱德的生母钟氏(1858-1944),从小生长在极端贫困、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的流浪艺人家里。钟氏19岁嫁到朱家,数十年如一日每天天不亮就起床,煮了全家的饭,还要种田、种菜、喂猪、养蚕、纺棉花、挑水、挑粪,生朱德的前几分钟还在灶前煮饭,朱德呱呱落地之后,她又起身接着做饭。钟氏生有13个子女,由于生活艰难,有5个刚刚生下来就被溺死。
朱德在两岁时被过继给大伯父。大伯父因无后代,遂领养朱德为嗣。这样朱德又多了一位养父和养母。钟氏晚年知道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所求就是在有生之年能见儿子一面,因处于抗战时期,朱德身负重任,钟氏未能如愿。1944年2月15日,以86岁高龄辞世。
朱德母亲去世之后,蔡畅在延安纪念三八妇女节大会上说,朱德母亲的模范行为是妇女界的光辉榜样。1944年4月10日,延安各界100多人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中共中央的挽联是:“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光。”
毛泽东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中共中央党校的挽联是:“唯有劳动人民母性,能育劳动人民领袖。”
钟氏去世之后,朱德十分悲痛,百忙之中写下了《母亲的回忆》,发表在1944年4月5日延安出版的《解放日报》上。几十年之后,一名外国记者问朱德:“您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朱德回答说:“最大的遗憾就是在老母逝世前连一杯水都没倒。”
中国名人朱德廉洁的故事
全文共 284 字
+ 加入清单朱德同志不仅告诫全党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而且自己始终如一地保持克勤克俭,清正廉洁。凡是同他有过接触、了解他的人,没有不被他的精神深深感动的。
厨师邓林回忆:“一般人认为朱老总是中央领导,吃饭是特灶,标准一定很高。可实际上,老总、康大姐和我三个人加起来的伙食费平均每月都不过五十元,就是按当时的标准,也勉强称得上是中层干部的水平。平时,如果饭菜剩了,朱老总不让倒掉,下一顿还要接着吃。有时来了客人,就嘱咐我添一两个简单的菜,从不铺张。”
朱老总经常对邓林说:“我不让你每天做大鱼大肉,不是怕花钱,主要是要养成俭朴的习惯,一切从六亿人民出发,生活上不要太超乎老百姓水平之上。”
朱德的孙子被处以极刑内幕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1983年“严打”期间,朱老总最小的孙子因触犯法律,在天津被处以极刑。一时间,社会上传得沸沸扬扬。“邓小平找康克清谈话了,做她的思想工作。”“康克清很气愤,说这是在朱老总头上动刀子!”“康克清去天津了解情况,想给孙子减刑。”“朱家的子孙都不是康克清亲生的。她没有感情。”……
其实,康克清惟一接到的是有关部门转来的一份记录电话,向她通报情况。她的态度很明确:“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康克清从未介入此事,也没有任何领导人找她谈过话。凡事依靠组织,这是她一贯的思想。
康克清曾对跟随她多年的老秘书叶梅娟说:“朱德同志生前有过嘱咐:如果孩子不争气,犯了错误,出了问题,你也不用生气,党有党纪,国有国法。子孙不争气,你可以登报与他们脱离关系。”对于社会上的种种传说和流言,康克清未予理睬,她说:“当务之急是要做好他母亲的思想工作,使她能认清现实,尊重法律,并从中吸取教训。”
就在朱老总的小孙子被执行死刑的次日,康克清外出参加重要活动。行车途中,她平静地对司机刘国和说:“刘师傅,我要告诉你一件事,我的孙子犯了罪,昨天给枪毙了。”“我也听说了,但没敢问您。”稍后,刘国和又谨慎地问:“听专车司机们说,您在判决书上签过字?”康克清略显激动地说:“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这还用签字吗?”
在此后,康克清有时在饭桌上也会对着孙子们发火:“你们出了问题,不是个人的事,是在折腾你爷爷!爷爷有话在先,你们如果不争气,做了违法的事,要我登报声明,与你们断绝关系!”
另:朱德的亲孙子当时是天津市人民银行的行长,权也大,官也大,人也长的不错,又很有地位,很讨女孩子们的喜欢呀,于是他天天晚上换女孩子,就是这样一个罪,在现在根本不算什么的,不过那是20年前。这是一个大罪。当时是否判他死刑的请示报告递到邓小平手里,邓小平没有批,指示把请示文件拿给康克清,一切请她决定,最后康克清批复,同意死刑。
朱德与康克清的情缘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朱和平是朱德元帅的嫡孙,现任空军某研究所所长,大校军衔,着有多部军事学术专着。他曾在爷爷朱德身边生活了24年,目睹了一代伟人、人民军队缔造者之一——朱德元帅20余年的真实生活。《永久的记忆》一书是朱和平大校历时3年精心创作的,共30余万字,配有100余幅珍贵照片。作者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从一个侧面介绍了朱德同志在其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许多史实和图片都是第一次公开发表。
一
奶奶给我讲过我父亲的两位母亲和爷爷的故事,也讲过她以及她和爷爷的故事。
奶奶康克清,原名康桂秀,她的一生也和爷爷一样充满了传奇色彩。
奶奶1911年出生于江西万安县罗塘湾的一户贫苦的渔民家庭。由于家庭清贫,生下仅一个月,就被送给别人做了“童养媳”。
1926年,她15岁,参加了罗塘乡妇女协会。第二年,她又参加了共产党人领导的“万安暴动”。暴动失败后,为躲避敌人的搜查,她被迫离家出走。1928年夏天,她又和她的叔叔一起随万安游击队上井冈山投奔红军,成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第一批女红军中的一员。
奶奶上井冈山不久,就认识了时任红四军军长的爷爷和党代表毛泽东委员。那时,爷爷的妻子叫伍若兰,是在1928年初爷爷发动湘南起义时和爷爷结婚的。奶奶说伍若兰“一直同朱军长在一起,她能双手打枪,经常带着两支短枪。”
1929年初,红四军主力为打破敌人对井冈山的大规模“会剿”突围下山,进军赣南。在一次战斗中,伍若兰身负重伤后被敌人抓捕,她在敌人的多种酷刑下坚贞不屈,最后被绑赴赣州卫府里刑场处决。行刑后,敌人又把她的头割下,吊在一个架子上面,用大字写上“共匪首领朱德妻子伍若兰”,沿江示众。
奶奶说:“伍若兰的牺牲给我的震动很大,因为她是我参加红军后牺牲的第一个女同志,又是我们妇女组的骨干,……有许多优秀的好品德”;“伍若兰给我留下至今难忘的印象。她身材稍高,显得精悍,皮肤棕色带红,齐耳短发全藏在军帽里。从远处看,人们常常误把她当作男的”;“她还写得一手好字,我们妇女组写大标语差不多都是她动手。有一次,她带着两个女同志外出写标语,十几个敌人向她们袭击,被她打死四个,其余的落荒而逃……”
二
1929年3月,红四军由赣南进入闽西,占领了闽西重镇长汀。这是红四军离开井冈山后占领的最大城市,部队进行了较长时间的休整。就在这休整期间,妇女组的组长曾志找我奶奶谈话,要把她介绍给我爷爷。曾志说:
“朱军长十分喜欢你,组织上希望你能跟他结合。打从伍若兰壮烈牺牲,他精神上很痛苦。你和他结婚后,可以从生活上帮助他,给他最大的安慰。”
奶奶一听,说:“他是个好军长,好领导,但当我的丈夫可不行。伍若兰牺牲了,你们来找我,找错了人。”奶奶说她跟爷爷差得太远,论年龄,论水平,论文化,论地位,“差距实在太大了”。
中国名人朱德两次历险传奇的故事
全文共 220 字
+ 加入清单1929年9月1日,陈毅向中共中央写的《关于朱毛军的历史及其状况的报告》一文中曾这样写道:“红军的官兵夫薪饷吃穿一样,所以官兵不能有什么区别。群众及敌兵俘虏初次看见鼎鼎大名的四军军长那样芒鞋草履、十分褴褛莫不诧异,若不介绍,至多只能估量他是一个伙夫头,同时到现在伙夫头三字恰成了四军军长的诨号。”朱德的这种“伙夫头”形象,不仅在于他能和广大士兵一起生活,能与百姓打成一片,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同时也成为他一种潜在的“护身符”,使他两次脱险。
中国名人朱德朱德“越规”抢镜头给林彪难堪的故事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1969年5月19日下午5时半,在震耳欲聋的“毛主席万岁”欢呼声中,毛主席身穿浅灰色的中山装从后台走到台前,向来自全国数省的军政干部招手致意。林彪手举语录本紧跟在毛主席身后,着意造成一个“单星拱月”的模式。他是“九大”当选的党中央副主席,毛主席的“接班人”,地位显赫。
当毛主席从台前的一端走到另一端,转过身与陪同接见的老同志一一握手时,周总理才出现在出场门一边的台角前,他与林彪保持了那么远的距离,让人深思。
当毛主席与朱老总、陈云等握手完毕,独自走至前台中央,停下脚步再次和被接见的军政干部招手致意时,不知什么原因,林彪落在毛主席身后未能赶上来。此时,预料不到的一幕发生了,站在前一排中间位置的朱老总,眼疾腿快,单身一人从队列中走出,向前大大地跨了两步,站在了毛主席的身边,形成“朱毛并列”的态势。就在这一瞬间,出场门一边的台角射出一束白光,照射在“朱毛”二人身上,十位早已守候在帷幕后的摄影师完成拍照任务,弓腰疾步走进后台。数千双眼睛看得真真切切,也许是朱毛事先有约,他二人要留一张合影;也许是朱老总抢占了林彪的位置,并抢了他的镜头。回到住地,大家议论纷纷:有人说朱老总上年纪了,站错了位置。
然而有一点是肯定的,自从朱老总“越规”占位,当众给了林彪一个难堪以后,林彪再也没敢手持语录本,紧跟在毛主席的身后在新闻纪录片上露面。由他自编自演的那个“文革”中特有的“单星拱月”模式,从此烟消云散。(摘自《老年文汇报》)
朱德名人故事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朱德(1886-1976)中国人民解放军主要创建人和领导人,军事家。
四川仪陇人。1909年入云南陆军讲武堂学习。参加过辛亥革命和护国、护法战争,任过滇军营长、团长、旅长。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参与领导 四川沪州、顺庆起义和南昌起义,曾任起义军第九军副军长、军长。1928年 同陈毅等发动了湘南起义,率部与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任工农革命军第4军军长。1930年后,历任中国工农红军第1军团部指挥,第一方面军总司令,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成立的军事研究委员会主任,中共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后为第18集团军总司令),兼任军委前方军事委员会分会(后改称华北分会)书记。
1938至1939年间,先后兼任过第二战区东路军总指挥和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1941年曾负责领导军事教育委员会并兼任军事学院院长,1946年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继续担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副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人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副主席,并继续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国防委员会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军衔。朱德协助毛泽东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工作。他在军事理论和实战中的建树。是毛泽东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选集》。
不一样的朱德爷爷作文400字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朱德纪念馆旁,朱德爷爷的雕像坐在桌旁,悠闲地喝着茶。他平静地望着远方,慈祥的笑容似乎在说:“看,现在的和平,多好呀!”
我和队员们一起进了馆内。大厅中央挂着毛主席和朱德爷爷的像。他们的面孔是那么祥和而威严,让人不禁肃立在前,敬一个礼。
上了台阶,我们看见了朱德爷爷和其他战友们的照片。通过墙上的文字,我们进一步了解了他们的英勇事迹。曾几何时,他们为了我们国家在战场上泼洒热血,不惜自己的安危。当我看到朱德爷爷尽管被德国驱逐出境、被国民党打败,还一次次顽强地起义时,不禁被他的不屈精神所打动。
朱德爷爷不仅是个军事家,还是个大诗人呢!“忠肝不洒中原泪,壮志坚持北伐心”“不爱金钱不惜命,愿为民主做长城”……他的诗,无不赞颂当下的有爱、团结和积极向上,充斥着满满的正能量。
走出小小的纪念馆,朱德爷爷的雕像似乎正在和蔼地看着我们:“小朋友们,你们要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那坚定又柔和的声音在我心中回荡。我一定要学习朱德爷爷的高尚品质,长大后为祖国兴盛出一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