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逃出电梯的美国电影合集19篇

《金牌流浪狗》跳出了大部分宠物电影固有的模式,但也继承了众多经典宠物电影温情感人的基调,主题励志向上充满正能量。下面是由开学吧整理的观后感范文,欢迎阅读。

浏览

4153

作文

38

反应五十年代美国教育的电影《死亡诗社》观后感

全文共 991 字

+ 加入清单

我到森林里,是因为我要过真正的生活,我要活的充实,吸取生命中的精髓;摒弃一切与生活无关的事物,当我死时,才不至于发现我白活了一场。

死亡诗社》讲的是关于守旧与创新、现实与浪漫、新人与老人碰撞较量的故事,这部影片很能激发人的思考。当我活在这个世界上,我想要追求的是什么,我需要的是什么?地位、金钱、还是美人?我们很多人都只是因为活着而活着。就像电影里面的学生们,被自己的父母怀揣着希望送入威尔顿,一开始他们也是不乐意的吧,就像哭着说我不要来这儿的小男孩一样。但是结果呢?经过时间的流逝,古板教育的教导,他们磨平了自己的棱角,渐渐地和这个严肃古板的学校融为一体。

理论上来说,教育应该是教导我们成为基廷那样的人,成为一个有思想的个体,而不是工厂里批量生产的商品。儿时,老师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做一个屠夫,因为你想要每天都吃到新鲜的猪肉。少年,老师问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想要成为一个医生,可以拯救濒危的生命。现在,我问你你的梦想是什么,你说你只想赚到足够的钱让自己活下去。

为什么你的想法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因为我们在成长,我们不再是那个心中充满浪漫和希望的“小孩”,生存成了我们生活的第一件大事,其他的所有都应该后退让位。本来是翱翔天际的雄鹰,却偏偏放弃了自己的翅膀选择做田间的蝼蚁,多么可悲?我们应该像歌里唱的“管你什么想法,我是我自己的表达,管你什么看法,我的世界我来浮夸”。出门左转,换个方向,你的生活也会更加美好。

基廷在交给孩子们诗歌的时候总是摈除现实主义而侧重浪漫主义的,就像惠特曼和雪莱。本来就是十五六岁的少年,为什么要让他们过早变得现实而失去这个年纪所拥有的浪漫与天真呢?而古诗文社就是这么一个宣泄的缺口,让他们能在浪漫的诗词中找寻到自己已经死去的梦想,宣泄出现实的压抑。但是尼尔,这一个被自己父亲寄予厚望被迫放弃自己喜爱的表演的孩子,却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式,最终以自杀收尾。我不能说这件事和基廷完全无关,但最终想不开的还是尼尔,毕竟现实和梦想并不是完全分开的两个空间啊,当你能够在现实中坚持自己的梦想的时候,才是真正的伟大。

我不能否认对威尔顿来说基廷的到来导致某些人的生活变得一团糟,因为他们习惯了平静,习惯了不改变。但是我还是认为,当你有能力改变的时候,不要吝啬的伸出去自己的手。毕竟,现在成功的人大多都不那么循规蹈矩,跳出你给自己划出的圈子,其实世界很大很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观后感

全文共 375 字

+ 加入清单

1、《奇异博士》的第一个惊喜是片头,漫威那个眼熟的漫画片头变成了此前出场过的超级英雄

2、斯坦李老爷子这次客串的是一个公交车上看报纸的老头。

3、新的无限宝石出现了!就是奇异博士的法器——阿戈摩托之眼!

4、电影中多次出现了复联大厦!要仔细点才看得见哦!

5、电影是双彩蛋!双彩蛋!双彩蛋!

第一个彩蛋,奇异博士在纽约的圣所内招待雷神,愉快寒暄,斯特兰奇用法术变出了阿斯加德的啤酒。奇异博士表示他现在的身份是地球保护者,他整理了一份监视名单,其中的威胁人物包括洛基。

第二个就不剧透了,总要留点悬念嘛!

最后友情提示一下,目测未来几天朋友圈会被《奇异博士》刷爆,要是不想多花钱,请一定记得去看IMAX版本(因为终归要看这个版本的)。在IMAX的全画幅上,才能体现电影的震撼效果,可以毫不夸张的说你甚至从未见过像《奇异博士》这样的吊炸天的特效,漫威这是要搞事情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找不到什么好看的电影,要么太暴力,要么婆婆妈妈的不知道讲什么。但是今天看到了一部电影《弱点》,开始还以为是专门讲什么心理学的东西(和恐怖惊悚电影一类的)。但是这部长达两个小时的电影,一开始看了就引人入胜,时常伴随着淡淡的感动,触动你的神经,让你时不时的眼泪充满眼眶。导演的尺寸把握的恰如其分,当你眼泪要流出来的时候,却又出现了轻松诙谐的内容。

看了不久之后,你会发现这部电影很有阿甘的形象,但是让你感觉或许比阿甘更真实。

我不知道,是否也有人认为这部电影很有美国的主旋律,就像前段时间获奥斯卡大奖的电影《拆弹部队》一样被人说成很有美国的主旋律。但是,这确实反映了美国的某些事情,如黑人和白人没有种族分歧了亲如一家人、社会地位低的人的美国梦、对人的个性的尊重、有钱人的慈善之举。

这部片子其实反映的内容非常的丰富,关于宗教、党派、个性、亲情、教育、反腐败等。

另外,这部电影给宝马、田纳西大学、肯德基做了个非常好的广告。

在结尾部分,看到儿女成长、进步,陡然间觉得养育子女成人是一件非常自豪、有成就感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美国悬疑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在微博上看到了这个电影,因为是喜欢的题材就马上找了资源,老实说比想象中的稍稍逊色。作为一个打着悬疑招牌的片子气氛感略感欠缺却始终贯彻人文关怀,情节走向也不够令人眼前一亮,着实是正片不如预告带节奏,就像是买了个红豆派,吃着吃着却发现是菠萝的。但不得不说开放式结局很出彩,可以说是稳稳托住了主题,带起了校园欺凌,自我拯救等一系列更大的东西。。结局足够再加一颗星。

老实说最近趋于此类边缘人群,人文关怀的片子很多,不知道是不是最近的市场趋向;片子还是老套美剧中受欢迎的女孩团体和被漠视欺凌的奇怪女孩之间的冲突故事。随着女主一次次轮回在同一天里开始揭开事件的全貌。并开始一点点觉醒,拯救他人也拯救自我的故事。

虽然剧情老套但多少也能让人联想起现实中存在的欺凌现象,想到一点之前不受欢迎不甚愉快的事情,以及在社会背景里有时也会刻意迎合别人的自己。

女主不断尝试逃离轮回的过程像是黑天鹅的蜕变,有一开始的不解怀疑人生,也有过恐惧试图逃离,还有像刺猬一样去攻击去宣泄情绪。直到最终找到了真正的自己,那个小时候会帮所有的马清理干净不让一匹受冷落的善良的自己,并开始思考自己的亲情,友情和爱情。

可以说找寻自己是个很困难的过程,在我们不断经历不断成长之后我们开始离最初的样子越来越远,那个自己也开始逐渐朦胧遥不可及。

结局处女主牺牲自己拯救了一个女孩的生命和她痛苦的心,也终于得以走出生命的死循环和有些走脱的自己。结局开放供人遐想。不过美中不足地是女主的改变从始至终是个人行动,包括对于不受欢迎女孩的拯救没有感染其他人也没有得到任何助力,略显无力,但也符合现实。

在试听语言方面,女主每天睡醒的时的镜头很像《夜行动物》,有很好地表现出不同阶段女主的情绪状况;在聚会里鼓点的音效,很有气氛有悬疑感;同样的情节里通过拍摄角度的变换和镜头的删减创造出不同的观看感受。

总体上看可圈可点,是部正能量的主题盖过全片其他因素的片子。

当然看完这个片子也不妨找个时间静下心,想想自己真正的想法是什么,要怎么样不后悔地过完二十四小时,如果只有这二十四小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美国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的时候是深夜,蹑手蹑脚地走到洗手间洗漱。过道里的灯光很暗,拐角处荧光绿色的安全通道标识十分显眼。脑海里瞬间闪过电影最后的那片幽暗的树林,雾蒙蒙的,笼罩着两个等待被救赎的人。

就像是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死游戏,缺点是你不是一开始就知道结局在哪里。

设想,当你经历了一次可怕的生死浩劫,却在第二天醒来看到了同样的送给你的千纸鹤,听到了一样的对白,你甚至知道即将发生的事,并且在下一秒就得到了验证。

会紧张得不知所措吧。

你告诉自己这只是一个可怕的梦魇。而接下去发生的所有都在轻声而坚定地告诉你:这不是梦。你依然不耐烦妹妹递来的手套,依然收到独特而漂亮的玫瑰,你依然喜欢讨厌着同样的人。你甚至觉得这一切理所应当,一切事情就该这样。可你最后发现自己依旧逃不过灾难般不断重复的这一天。

虽然故事的主线是反校园霸凌,但除此之外还能看到更多值得注意的方面。主人公在不断地重复中经历了许多阶段,怀疑过,绝望过,最后又如找到方向一般重获新生。

嗯,在我看来,结局是一种救赎般的新生。

现实生活里很多时候我们忽略了很多。

和眼前最好的伙伴心照不宣的秘密,每个人都藏着一些不愿让对方知道的事。

所谓女孩子的友情,即使是整天在一起的小团体,相互之间也存在价值地位的差异。故事里的琳,因为性格原因几乎可以被视为四个人里最有话语权的一个。而女主萨姆因为和琳看似更加亲切的友情,让她从一个曾经的“书呆子”到现在有了自己要好的伙伴,并且还和很多女生倾慕的酷男孩谈起了恋爱。而当争吵发生,当她开始选择去正视什么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一切仿佛才刚刚开始。

和原本最亲密的家人日渐筑起的围墙,对自认为多余的关心的厌烦,亲人之间的陌生和疏离。

就像曾经因为一次争吵而用指甲油在门口划下的线,你也再没想到她就真的不再靠近。也许真的是害怕你的厌烦吧。很多时候父母不能理解你的需要,无奈而只能按照你的要求去做。而这时你反而不能理解。

仔细想的话也许是很笨拙的爱了吧。

还有恋人。

那句话说,你喜欢的人可能不是你喜欢的人。年少的时候我们倾向于去喜欢一些光环,一些被覆盖,被涂抹了粉色气泡的臆想。也许是为了朋友的羡慕,也许只是因为害怕一个人。很多时候我们并不清楚自己想要的是什么,即便大人也依旧如此。可能要经历时间的冲刷,很久以后我们才会去注意到那些一直默默陪伴着等待着自己的人吧。

真实的生活一次就过,既然如此,就去更多地感受这个世界吧。

感谢那些能让自己感受到温暖的事物,就像醒来的每一个清晨,柔软得仿佛融进枕头了的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美国科幻电影《时间规划局》观后感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讲述的故事发生在未来世界,在那里时间成为一种可以购买、存储的商品。主角Will被诬告杀害了一名富有的人并偷走了他的时间,他便开始了逃亡生涯,而阿曼达则饰演被他劫持的富有大小姐。

颠覆对生命传统的认知,在这个世界里,时间=金钱=生命,最残忍的是,你能看到生命正在一点点消失。

富人拥有更多的生命和时间去争取更多的金钱。

穷人只能用仅有的时间去挣钱却带着微薄的生命。

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影片用了极端的手法批判了这个现实的世界,电影中不少台词充分解释了这个社会的残忍与不公平。

电影的最后,所有人都拥有了的无限的时间,无限的生命。这几乎是个完美的世界,没有死亡,再也不用为了生存辛苦赚钱,谁不想呢。

正如我们,坐在电脑前麻木着聊天打字,坐在课堂里听着无聊的讲课打瞌睡,每天东奔西走劝说客户,上课是为了将来能找一份工作,工作是为了钱为了更好的生存。

现实是,没有主角来拯救苍生。

电影终究是电影,如果说影片内容是折射是社会的缩影,那么结局大概就是我们美好的梦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美国悬疑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529 字

+ 加入清单

忘记从哪摘抄的了:We are all in the gutter, but some of us are looking at the stars. What you believe makes who you are。王尔德说,我们都是生活在阴沟里的人,但仍有人仰望星空。我无力改变这个世界,我也不愿被世界改变。不忘初心,做最好的自己

看这部电影,我回想到小时候,也就六岁左右吧,刚搬家到一个新的地方,新认识了两个小朋友,称之为小A和小B吧,两个小朋友都很有善,我都很喜欢,可能更喜欢小A一些,因为她更开朗大胆有担当一些,像个大姐姐。后来,不知道为什么,小A和小B关系一下不好了,小A 就把小B孤立了,有一次小B找我帮忙,小A阻止了并要求我不要再和小B玩,我答应了。从此小B再也没有和我说过话,偶然见到也是一种怨恨的眼神看我。没过多久小B就搬家走了,这为我的童年留下了较深的记忆。当年的我就和女主角刚开始的时候是一样的吧,被朱丽叶说成没个性也是理所应当。其实哪是没个性,是没有勇气才是吧。后来我总是想,如果当时我提起勇气去了解她们两的矛盾,把矛盾解决了,今天会是什么样的呢。所以从那之后,在我的人生中我都努力不去孤立任何人,那个怨恨的眼神一直时刻提醒着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美国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1920 字

+ 加入清单

当布拉德·皮特、瑞恩·高斯林、克里斯蒂安·贝尔和史蒂夫·卡瑞尔同时出现在一部电影中,你就知道它肯定来头不小。

没错,这部由皮特的电影公司Plan B和派拉蒙影业联合制作的冲奥影片《大空头》,改编自美国著名作家迈克尔·刘易斯的同名作品,这也是继《弱点》和《点球成金》之后,刘易斯的又一著作被搬上大银幕。故事发生在2008年,讲述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看穿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CDS而获取利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的故事。值得一提的是,故事中的事件及人物都真实存在。

《大空头》日前在烂番茄网站11个用户中收获10个fresh,1个Rotten,新鲜度高达到91%,IMDB 8.4 ,著名The Wrap网站的评论时干脆直接管它叫“公开课喜剧’(lecture-comedy)”。就如同一边上课一边看喜剧,节奏非常快,利用信息不对称产生戏剧效果,很容易让人想起《神探夏洛克》中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的推理。看来这部野心勃勃的明星A级大作势必要在即将到来的颁奖季有望“大显身手”。

近年来,讲述华尔街金融危机的电影层出不穷,那些描述事业大起大落,家破人亡,揭露人性贪婪的点子和面对“华尔街都是坏人”这个被好莱坞拍烂了的题材,本片却没有将视角局限于华尔街,而是从基础炒房者、推销员,到评级机构、大投行来了一个全方位的扫描,用了如此诙谐的黑色幽默台词把喜剧性包裹得极其扎实,还花了大量的镜头和对白讲解次贷危机知识点,从而将悲剧内核暴露的极其坦率,而且藏在这种搞笑表面下的是深深的悲哀,是普通观众买单一切、恶人消失无踪的悲哀,可谓娱乐性爆表:三线交织的剧情、聪明的幽默、精彩的群戏、增加真实度的手摇镜头、狂风暴雨和狂魔乱舞式凌厉浮夸的剪辑、打破第四面墙的的名人出面解说,在如此专业词汇的轰炸之下还会插入讲解桥段来帮助观众理解。所有信息都以最聪明的方式呈现;辛辣、机智、讽刺、犀利、尖锐,一连串刺激之后结尾的严肃伤感反而成了收束全片最有力的形式,难得政治不正确地酣畅淋漓批判了美国制度,直指金融机构的致命问题,引人深思。。。

而让观众从中找到新鲜感也是《大空头》把“金融课”引入银幕中的最重要原因之一。“这部金融喜剧把一堂信息量密集的课程变成一出后现代闹剧。电影在讲述一切时有种不容忽视的愤怒感,但导演尽量把节奏放的非常快,就像是一边读着凯恩斯一边骑着摩托车在跳火圈,为了抓住人们的注意力。”

也很难得在一部好莱坞A级制作中见识到如此丰富的视听语言,直白的诚实态度以及客观的道德感,摄影与剪辑上它就像一部美国新浪潮电影,技巧自由多变,它甚至会请来玛格特罗比真人为你解释金融术语以代替传统的叙事装置,在剧作上也是反英雄反高潮的,而这或许是对待这个次贷危机故事的最合适态度。

所以这部《大空头》绝对是年度最大惊喜之作,片中三条主线相辅相成,电影语言元素丰富精彩,基调和立场都极佳,而手法立场类似左翼纪录片,剪辑新颖大胆、炫技得当,末段反高潮处理了得。而全片MBS CDO CDS各种术语轮番轰炸,词汇量被无情碾压,巨大的信息量也可能会让人觉得眼花缭乱,但至少是一种新的尝试。从而很好地用末世来临的全景方式展现了每个参与其中的人的行为。

此外,片中不断的争吵场景让人联想到《社交网络》,华尔街F4各具风格的演出,用黑色幽默的风格来“戏说”这场命中注定的金融危机,讨论着严肃悲惨的事实,随着Steve Carell在舞台上砰的一声,所有建立在泡沫上的虚荣与繁华都瞬间垮塌。所以这部看似任性致命且无形装逼的《大空头》将华尔街的逼装到了至高境界,非商科人士的高端入门,也诚如片中所说:华尔街就是爱把一切都冠上特殊名称,于是只有我们能装这类逼。

或许喜欢《大空头》这部影片不是因为电影本身,而是因为我们的时代,我们选择的职业,我们的事业,我们的故土和我们爱的人;是因为每个人都看到了即将在自己的国家发生的事,而只闭眼沉默地转移资产,然后歌舞升平,若无其事。跳出华尔街侧写这群厌世者的胜利,“邪恶银行家”题材拍出别样新意,好一出大咖云集比前年斯科塞斯《华尔街之狼》更为专业的警世恒言!

——too big to fail是政府视角,margin call是犯错者视角,the big short是空头受益者视角…或者说,《大空头》是难得看清事实的上帝视角。

PS.“大空头”——简单的说:专门卖出股票而不买入以此来获利的机构或其他,(他们有着雄厚的资金)可以把股价打下去。而本书逐步揭示了末日(金融危机)终将到来的原因,而主角则是末日的预言者。对末日进行压住就是与整个世界为敌,需要很大的勇气。金融体系的缺憾让贪婪的人们可以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美国电影《忽然七日》观后感

全文共 3531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夜里,无意间点开了这部电影,观影的第一感觉并不怎么好,虽然上演的也是青春岁月,但很不接地气。在国内应试体制里安然成长的我们,自然很难代入欧美那样的带有鲜明的叛逆倾向的高中生活,拥有十分开放的自由与丰富的课余活动。而青春剧,一般应有的主题便是成长,从叛逆走向成熟。这部影片可以说也阐发了这样一个关于成长的主题。然而,随着剧情的一步步深入,我的看法发生了改变。

影片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

女主角在参加友人派对之后,夜里归途中,意外发生车祸而命陨,而在这之后,却发现自己又重回车祸的那天早晨。于是,像正常人一样,她只以为那只是一场梦,不过,按部就班之后,发现一切都如“梦中”所发生的那样,最终,在卡车来临之际,她警告了司机,然而最终还是撞上了别的人,翻车身陨,结果又回到了那个早晨。她以为是她做错了事情,试图从蝴蝶效应的角度去解释,也跳出死亡的轮回,结果她做了改变,改变了当日的行程。夜里,她没有参加派对,而是和闺蜜一起待在房间里,熬过了那个时辰,但也得到了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她们经常嘲笑的一个女孩自杀了。在不安中睡去,而醒来之后,依然是那个早晨。于是,女主角开始绝望,既然无论她做什么都无法改变,那么为何不选择放弃?于是,她选择了沉沦。在一日结束,当女主绝望的流下泪水之时,幸而,有人给了她温暖。沉沉睡去之后,又回到了那一日,这一次,她没有选择沉沦,而是尝试去将这一日过得有意义,她推掉了一切事情,去陪伴随着成长而渐渐疏远的家人,去亲吻那个一直默默陪伴在她身边的男孩,去试图拯救那个走在自杀之路上的少女。一次又一次,不断地从早晨开始,直到有一个早晨,她起床之后,真正明白了这一日应该如何去过。

这是成长,也不只是成长。从绝望到沉沦,从沉沦到救赎。这是一个反叛与回归的故事,然而也不止于此。

影片中,值得注意的有两点:一是一日轮回的暗示,二是女主在其中的变化的选择。永无止境的永远没有改变的一日,曾深深让女主绝望,而这样的遭遇也让她理解了那个一直被她们嘲笑的女孩,一日又一日,永远被嘲笑,永远没有改变,最终绝望而自杀。在女主走向沉沦的时候,和那个女孩换了鞋子,走她走过的自我放弃之路,幸而,在最终的绝望里,有个男孩救赎了她。在影片最后,女孩跑上公路想要撞上卡车自杀之际,她推开了那个女孩,拯救了她的生命,也完成了自我的救赎。首先,显而易见的是,这一日轮回所昭示的是那个女孩永无改变的一日,告诫我们要注意自己习惯的言行,不要忽视这每一日一点一滴的伤害,更要重视发生在校园里,霸凌对理性不成熟的未成年人所造成的心灵创伤。

然而,除此之外,这一日轮回,还有一层意思。在每一个人的童年,我们都会以新奇的目光去看这个世界,每一日对我们都是崭新的。渐渐成长,步入青年,青春的血液在沸腾,思维的碰撞与世界观的革新,让我们停不下思索的脚步。然而,青春之后,对于大多数人,却是生命之火渐渐停滞。罗曼·罗兰曾说:“大部分人在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这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日复一日,更机械,更装腔作势地重复他们在有生之年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所爱所恨。”

在高中毕业之时,女主因车祸死亡而陷入了轮回的一日,这似乎也在暗示走向成熟之后,生活就是这般模样。大多数人都这样活在一日又一日的轮回里,重复着同一件事情,批判与嘲笑着同一个人、同一件事,往往因为误以为未来还有很多时日而伤害与忽略身边真正要珍惜与爱护的人,而事实上,他们却不了解,他们的生命其实只剩下了这一日,永远轮回的一日。影片里女主无限轮回的那一日,何尝不是现实生活里这种现象的缩影,只不过更加夸张,也更加本质。它在昭示着我们周围的绝大多数人都是这样的虚度了自己的百年岁月,将百年的时光过成了一日。我不觉又想起乔布斯所说过的一句话:“把每一天都当做生命中的最后一天,那么你所不期待的明天都将成为惊喜。”我不知道明天是否会成为惊喜,至少如果这样做,我们的生命会纯粹很多。

其二,是女主在这个轮回的一日里变化的选择。从一个正常人的角度,这是可以理解的,从不敢相信、心存侥幸的梦幻,到接受之后改变无果的绝望,从自我放弃的沉沦,到最终走向救赎。然而,我相信如果有人将自己代入到那个情景中去,恐怕更多人都会选择去做一些无法无天的事情,毕竟,每一日都会刷新,不需要自己承担什么责任。然而,女主却没有那样选择,在不需要承担后果的绝对自由里,她最终走向了善,走向了对自我与对他人的救赎。

正如一日轮回隐含了现实生活的影子一样,女主的境遇与在轮回里的自由,也在昭示着当代人最深层的生存背景。启蒙以来,随着理性地位的一步步抬升,人愈来愈失去了对道德与善的敬畏感。在功利主义的视角下,道德或许只是人类诞生之时一个偶然的约定。启蒙之时,理性的自由人走出了神的压迫,走出了蒙昧,赢得了人的尊严与平等。然而,也在那时,康德认识到理性本身,也是人本身的局限,为理性划下疆域,人无法接触到真实的世界,无法认识到物自身。同样,在理性的范围内,也无法证明:人有走向善的必然。随着理性进步与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现代哲学家愈来愈认识到,世界本身是没有意义的,是没有价值的,而只有人会为这个世界赋予意义与价值。而在理性与科学的认知里,宇宙与人类文明终究有覆灭之日。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似乎我们也越来越能证明所谓的“意识”也只是神经元运动的一部分,人死了之后并没有不朽的灵魂。在现代,更多人或许都在渐渐认可这一点:人本生于尘埃,亦将归于尘土。

说起来很有诗意,但是其后果却并非如此。这意味着从最本质的层面来看,善与恶没有高下,而更可能只是人的约定。这也意味着,从最本质的层面看,只要可以过了心灵的那一关,为善与为恶只要没有社会的批判都不会得到任何报应,无论是善报还是恶果。而其实,从最本真的意义上讲,人的生命只是自己与这个世界的一场相遇,人的一生在不断的去认识自己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也通过认识世界来认识自己。而生命,只是自己与这个世界,仅此而已。如果,我们站在这种超越的层次来看,超越社会的流俗的价值评定,我们会发现所谓的道德与善其实并不具有本质意义,而真正永恒的只有无尽的虚无,进而,我们会发现其实在最本质的意义上,我们是绝对自由的,不过,我们被自己生活的依赖的人间观念而束缚。而如果,当我们有超越这种束缚的可能时,试扪己心,问一问自己,我们是否还会选择走向道德?而为什么我们还会走向善?这也是女主在那时面临的问题。

从超越的角度上讲,这个问题很难给出一个答案。康德面对理性对道德的无能为力,在伦理学里,假定了上帝存在,作为道德与善的最终归属。而伏尔泰说:“即使没有一个上帝,也要造一个上帝出来。”信仰宗教的人,道德属于神的律令。具有极高修养与深怀怜悯心的人,道德是他们存在的价值。寄托生命于历史文化的人,历史与文化要求他们走向道德。可对于生活于世界的绝大多数人,道德,一部分来源于天性,一部分来源于对法律的畏惧,一部分来源于不得已。如果没有神,没有因果报应,对于大多数人,道德滑坡是一种无法逃避的必然。而现实里,我们也能常常看到:“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想来,也令人无可奈何。

那么,既然如此,当我们有了超越的可能,为什么我们还会走向道德?影片里,女主是一个普通人,她用自己的改变与触动给出了一份答案。不需要形而上的追思,也不需要死后有什么好的报答,出于一份天性的善良,也出于一种现实生活里为善带来的感动,带来的意义感与归属感,她最终走向了善。女主身上的行为,深深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有时候,我们选择为善,并不是来源于我们高贵的灵魂所追求的超越与永恒,而只是来自于我们可朽的肉体对世间的记忆与眷恋。历史选择了道德。由此,我们一生下来,便接触了追求善的价值。从此,善成为我们的一种天性。而更宝贵的是岁月里留下的记忆与让我们的生命之根深深扎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从此,善褪去了她的至高与缥缈,而成为生活与生命里可以触摸到的点滴。正如理性告诉我们,人的一世只有百年,别无他物,而正是这些点滴让我们的短暂生命不会飘浮成一场幻梦,沉沦在无尽虚无的深渊里。

人活着,或许需要一种超越的玄思与追求,可以帮助我们不被滚滚红尘迷失双眼,而同时也需要一份扎根泥土的卑微可朽,让我们知道:我们是谁?又从何而来?在人的生命里,灵魂是轻盈的,超越的,若没有肉身坠着,或许早就飞走了,不属于人间。唯当肉身与灵魂融为一体,互相牵绊着,在红尘里蹒跚前行的时候,才有了卑微又崇高的人,才有了绝望而又充满希望的人间。

从自由走向善,在一日轮回的虚无与自由里,女主的选择是卑微可朽的,也是崇高至善的。这似乎也在昭示禅宗里追求的一种境界:“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可朽的一瞬里,照见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年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观后感

全文共 2044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作为一部超级英雄电影,永远是有套路的,所以就不从情节上分析了。

个人评论:

漫威宇宙电影中非常关键的承上启下之作,为宇宙设定打开多维度空间之作,在科学(不管是科技还是科幻)维度之上引入魔法维度之作。

结论:成功,水准以上,即便达不到《复联1》的地位,至少个人认为不输于《银河护卫队1》。

成功之一:态度良好

漫威宇宙电影经过前面的13部,已经到达了一个临界点。

“钢铁侠”三部结束,“美队”三部结束,复仇者联盟经过“内战”重新洗牌。可以说,之前的漫威宇宙是以钢铁侠和美队为核心建立的,两个性格和背景完全不同的超级英雄分别握有决定权和否定权,在这个基础上辅以雷神、绿巨人、黑寡妇等角色。可以说,这个设置非常成功,而唐尼在里面尤其突出。

可是,随着唐尼的皱纹越来越多,随着观众对于红蓝CP不可避免的审美疲劳(这一点更重要),漫威必须迅速推出新核心人物和亮点,不然宇宙的第三阶段后半期非常容易出现滑坡,那么等到第四阶段就不可想象了。关于这一点,《复联2》给制作方小小敲了一下警钟。于是,我们看到了蚁人、黑豹和蜘蛛侠,看到了这些新面孔出现在了《美队3》里,又一次让漫威大获好评。不过,以上几位出于客观能力或逗逼风格的限制,很难接过钢铁侠和美队的大旗,不足以撑起未来的宇宙世界。

于是,漫威把宝更多地压在了“奇异博士”身上,一个高冷高智商高学历高收入却不失逗逼的人,一个同时精通科学和魔法的人,更重要的是,一个由当红炸子鸡“卷福”出演的人。可以说,漫威在这个角色身上可谓不惜血本,就是因为他们意识到了“奇异博士”身上肩负着漫威的前途和钱途。

有了这一点,《奇异博士》基本已经立于不败之地了,毕竟态度决定一切。

成功之二:地位重要

之前的漫威宇宙,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所以即便是神族索尔,也是以外星人的身份出现的。这一点可以理解,毕竟一个宇宙在建立之初,不应该过于复杂,那样会把观众吓跑。

随着宇宙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和喜爱,单纯的维度就显得过于单薄了。对漫威这种野心勃勃的制作方来说,科学维度再成功,魔法维度也不能被放弃。所以,就有了“奇异博士”。

这位超级英雄的出现,不同于之前任何一个。某种程度上说,那些人都是一个维度下的英雄,区别在于性格和功能。而奇异博士,他的存在高于之前出现的任何维度,是现实世界和精神世界的沟通者。他的出现,让漫威宇宙从三维变成了四维——时间宝石出现在他身上,真是绝妙的象征!

这时,就会发现漫威选择卷福真是有眼光——名气是一方面,最重要的是,全世界都知道这个家伙聪明而高冷,很多性格塑造都省了,直接坐上福尔摩斯的顺风车。

成功之三:方法合理

维度应不应该增加是一回事,能不能加好则是另一回事。之前,很多漫威迷对此表示担心:前面有个很成功的世界,猛地加上了魔法属性,会不会画虎不成反类犬?

还好,做的不错。怎么做到的?简约。

剧中一句台词解释清楚了这个复杂的问题(大意):宇宙不止一个维度,复联那种英雄负责守护科学维度中敌人的入侵,而魔法师负责抵御非现实维度中敌人的入侵。——怎么样,即便没看过电影,听到这句就明白了吧?

再看具体的:

第一代至尊法师叫阿戈摩托,他制造了宝物阿戈摩托之眼,里面有无限宝石中的一颗时间宝石。这个宝物时代由至尊法师掌管,而全世界有三座法师圣殿,分别在香港、伦敦和纽约,联合抵御着魔法维度的敌人伤害地球。圣殿都听命于位于尼泊尔加德满的至尊法师。

相比于原著漫画里复杂的“三位一体”和“白魔法、黑魔法、混沌魔法”等等(这里没必要展开说原著),电影里的设置考虑到了大多数没有看过漫画的人的需要,解释得简约而不简单。

可以想象,成为至尊法师的奇异博士在必要的时刻,随时可以连通现实世界,连通复联,最终与灭霸决一死战。

没有试图杂糅科学和魔法,相对泾渭分明的处理方式,至少就个人来看,是成功的。

成功之四:视觉酷炫

应该是漫威目前视觉效果最好的一部,这个就自行体会吧。

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里四个城市选择很精妙:象征西方高冷和繁华的伦敦和纽约,象征东方高冷和繁华的加德满都和香港,还有惊鸿一瞥的珠穆朗玛,都很赞。

成功之五:逗逼依旧

保持了漫威这一传统优势,很好地把奇异博士的高冷和逗逼结合起来。

成功之六:铺平道路

故事里起到了复联,结尾双彩蛋更是从两个方向提供了无限遐想。感觉就是,漫威用最简约直接的方式,搭好了后续所有的路和桥。

作为任何一部超级英雄电影的开篇之作,都不可避免一个问题:交待人物背景和设置需要占据大量篇幅,或多或少会让故事变得有些头重脚轻。实际上,即便是诺兰的蝙蝠侠,也不能完全避免这个问题,所以第一作的成就会和第二作、第三作相去甚远。

《奇异博士》同样存在这个问题,最后的决战有点不解渴。不过,观众可以理解第一作的难处,也看到了后续作品中博士敌人的强大(已经出现、但还没有展现实力多玛姆肯定会回来、不能泄底的某人也站到了另一边)。

关注点:魔法引入、多维度反派、时间宝石出现、双彩蛋……

总结一句:一部电影,上限有多高见仁见智,但至少,“顺利落地,前途光明”的评语,《奇异博士》绝对受得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美国电影《实习生》观后感

全文共 1567 字

+ 加入清单

实习生的剧情简介 :

年近七十的本(罗伯特·德尼罗 Robert De Niro 饰)曾经是一位精明强干,事业有成的商人,最终,他还是和大部分老年人一样开始了平淡的退休生活。本对忙碌而又充实的过去无比怀念,孤独与内心里蠢蠢欲动的渴望让他做出了重回职场的决定,成为了年轻的朱尔斯(安妮·海瑟薇 Anne Hathaway 饰)手下的一名小小员工。

朱利安年纪虽轻却是一家著名时尚购物网站的创办人,为了事业,她牺牲了自己全部的业余时间和感情生活,这份事业带给了朱利安荣耀,却也成为了她肩上沉重的负担,更糟的是,公司董事会已经开始怀疑,朱利安是否能够胜任她目前的职位了。起初,朱利安并没有将年迈又落伍的本放在眼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位慈祥的长者渐渐成为了她生活中最真挚的友人。

小编也是看过这部电影的,深有感触,主人公本,他并非初入职场,却是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这部电影给人以很大冲击。也许很多人会觉得都那么老了还工作干嘛!可是,看到年近七十的本,都在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我们比他年龄小的不应该更努力的去奋斗吗?下面跟小编一起看看这部电影的观后感吧!

【看到老头子弄闹钟,我深深地感觉自己是一个废物】

人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要用心,努力地去生活

弗洛伊德说过: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是爱情和工作。

我已退休,我妻子也已去世。(开头两句就交代了本杰明的过去,也暗示了电影的主线围绕着本杰明的工作和爱情,这将是老龄化国家高龄人口都要面对的,中国大多数父母解决的方式是广场舞,做媒婆,逛淘宝。)

而本杰明选择了打高尔夫,看书,看电影,玩纸牌,瑜伽,做菜种地,甚至学习了一点中文。可以看出本是一个对世界仍然充满好奇,在有限的生命里不断扩展宽度的人)

可以说本是成熟的代表,孔子说的四十不惑,七十而不逾矩,大概如此。

本善于观察,为人谦逊,幽默,虚心学习,完全不会拿年龄的劣势去做借口,更多的是用自己的阅历尽可能去弥补自己学习能力方面的不足。

《实习生》是安妮海瑟薇和罗伯特德尼罗演的一部喜剧,吸引我的是女神和男神大叔之间的合作。电影讲的是可帅可帅的德尼罗饰演本去海瑟薇的公司当实习生,70岁的老人去当实习生,这可是件新鲜事儿。

本穿的相当得体端庄,细致的公文包里各种必备的东西应有尽有,在不知不觉中,主人公两个人变成了忘年交,本有40年的工作经验,给海瑟薇不仅工作上有很多的帮助和支持,在她的生活上也是她的朋友。海瑟薇饰演的Jules是这家‘About the Fit’的老板,创业一年半,老公为了她一心工作,辞职当起了全职父亲,于是,内忧外患,公司发展过快需要另聘CEO来管理、老公却跑出去外遇了。这也使她不知所措,但最后一切都是温馨的结局。

这个电影抛去了美式喜剧下的外壳,回味起来还是相当的温馨,给人留下了不一样的感觉。我想说的是德尼罗73岁了!还这么有魅力,还可以不减当年的拍电影,这才是最佳的老年人典范吧!饰演的本也是一副无论30岁还是70岁都依然保持着很高的生活品质,愿意学习,IQ EQ双商皆高,还非常会哄女生的绅士范。70岁的开始和20岁的开始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做得更好。只要你想学,什么时间都可以。

影片开头的一个人打太极到最后的两个人一起打太极。Ben与过去的自己连结,而他也把这种连结带给了Jules。而这种连结,为我们提供了真实的存在感与延续感,让我们在怀疑和困难面前感受到了时间和生命的力量。 带给我们的更多的就是一种勇气和力量 。

电影涉及到的范围挺多的,甚至还提到了女权主义色彩的东西,职场女性如何处理好工作和家庭的关系。

但看完真是温情又轻松,看完绝对百分百舒心。我觉得本就是一位70岁的年轻人,很多人都渴望自己能够有一个可以指导自己的忘年交吧,他能够带给自己力量,然后更好的生活。更不想浪费时间,充实的生活下去。就像本,就像Jule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美国科幻电影《时间规划局》观后感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

科幻故事从what if开始,也就是从反事实的科幻假设开始。对科幻电影的最根本剧透,就是揭露它的原初假设〈但不必然泄漏剧情〉。本片的原初假设似乎是以下六条。

一、寿命转移。寿命可以从一个人身上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在人际转移中,必须至少一方存在转移或接受转移的意愿,寿命才能转移。

因此,产生了寿命交易,寿命馈赠。偷窃或抢夺寿命也产生了。但寿命不能从人身往动物身上转移,反之亦然。应该附带解释一下:电影不太说寿命,而说「时间」,但事实上它谈的是寿命。

二、寿命储存。寿命可以从人身中转移出来,保存在某种容器里;也可以从容器中转移出来,进入人身;寿命也可以从一个容器转移到另一个容器。

本片对寿命的超人际转移着墨较少,这有点可惜。

三、寿命定值。至少在地球上,至少对人际转移来说,寿命值不因寿命转移而变化,也不存在转移耗损。

因此,爱因斯坦的一秒钟,转到我身上来也是我的一秒钟,不会变成我的一刻钟。当然,寿命如何定价是另一回事,这属于比较低阶的故事设定,取决于具体的经济制度。

四、可转移寿命。只有一个人25足岁之后的寿命,才是可转移寿命(似乎也只有在25足岁之后,才能接受他人的寿命转移)。

也就是说,假设今天有100个婴儿出生,又假设25年后它们都顺利长大,那么结果就是25年后的今天地球上将产生(甚至增加)100年可转移寿命 (为什么是100年而不是200年或500年,要看下一条)。

五、天然寿限与老化停止。每个人的天然寿命上限都是26年,但可以因为接受转移而无限制延寿。25足岁之后,老化停止。

也就是说:如果不考虑寿命转移,那么一个人的生物时钟在26足岁时会自动停止,导致立即死亡。如果考虑寿命转移,也就是结合上一条设定来看的话,那么一个人25足岁之後,一旦寿命收支不能平衡,就会立即死亡,甚至活不满26岁。

六、其它条件,都和目前已知人性和社会属性基本一致。例如性成熟年龄与婚姻制度 (我必须说还保留婚姻制度这点不合人性) 。

为什么设定成这样?----对科幻作者而言,这问题没有意义。但对观众而言,这问题大有意义。如果科幻故事的设定不恰当,观众将难以产生共鸣甚至难以理解,科幻电影将丧失它的预言性或寓言性。

我觉得本片关于「天然寿限」与「可转移寿命」这两项设定(也是本片最重要的设定)的数字不太理想,减损了它的寓言价值。

依照本片的条件设定,残酷的竞争与剥削根本就是必然。如果大家都是自食其力渔猎采集完全不存在竞争与剥削,那么每个人都将在26岁死亡。但人类的性成熟年龄设定并未改变,26岁的男女可能连孩子都还没生出来,就算有孩子又能多大。我实在难以想象,在电影设定的世界里,如果不存在残酷的竞争与剥削,人类社会将如何延续,文化将如何传承。在电影设定的世界里,任何活过26岁的人都必然是剥削者。

更糟的是:时间压力如此紧迫,生育率必然下降。25岁的父母要养小孩,还要从事寿命竞争,这么辛苦谁还愿意生孩子。生育率低,社会上的可转移寿命总量就更少了(本片设定的长生不老必然来自年轻人的牺牲),这岂不教寿命资源竞争更加惨烈?

总之,本片的基本设定数值和现实人类世界差距过大。我们就像站在三维世界去看平面世界的小打小闹,觉得剧中人可怜又可悲。男女主角真正该去争取的改变,不是银行和资本家的破产,而是Andrew Niccol修改剧本,至少也该重启基因工程把25和1这两个数字改一改。

当然,如果有人从高维世界观察我们这个世界,也一定会觉得我们总是小打小闹,既可怜又可悲。在这点上,本片还是具有极强的寓言警世作用。当我听到女主角爸爸那银行家说「你们只能造成一时的混乱,但别想这样就改变了体制」的时候,还是悚然一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美国爱情电影观后感_他只是没有那么喜欢你

全文共 1521 字

+ 加入清单

“所有未婚女青年都该去看一下这部电影。”电影的开头,很有趣。从非洲某部落的土著,到纽约高级餐厅里的白领,从体态富贵的中年妇人,到魔鬼身材的窈窕少女,世界上,几乎每一个角落里,都有女生在问:为什么他没有给我打电话?为什么他不来找我?为什么他突然失去了联系?然后,这样的女生身边,总有一群劝解她的死党好友。好友总是说,“他这样做只是因为太爱你了”,“也许他害羞”,“也许他自卑”,“也许他不知道怎么联络你”,“相信我,他肯定是喜欢你的”……女人们只想赶快让姐妹们笑起来,却很少想该怎么让她们清醒。事实是,也许他只是不想找你。

电影说,如果一个男人真的喜欢你,他会动用一切力量去找到你,手机,email,msn,google……这已经不是石器时代了,真正喜欢你,即便经历海啸、洪水,即使你消失在人海,大海捞针他依然会找到你。如果他答应你的事却没有做到,哪怕那只是一个电话。不要给他找借口,“他真的很忙所以忘了”、“至少他真的与我道歉了”……他很忙,你也不轻松,这个城市有谁不忙?是忙到即将就任美国总统,还是一个小时有好几亿的生意要谈?有手机、有快速拨号、甚至有语音拨号,有时压根没想打电话,电话就从裤兜里拨出去了,如果真的喜欢你就不会忘记,如果忘记说明他不在乎你失望。男人对自己想要的东西是永远不会说“忙”的。如果他暧昧不清。不要替他解释:“他以前受过伤”、“他刚刚分手/离婚,他想慢慢来”、“他习惯了自由”……

一个男人若是真的喜欢你,就不会暧昧不清,就会昭告天下对你的所有权。如果喜欢你,但由于私人原因想慢慢来,他会立即把这一点明确告诉你。他不会让你猜来猜去,因为他不想让你失落而离他而去。如果他不愿意见你的朋友和家人,他不愿意带你走进他的圈子,说因为这只是两个人的事,那么请自动翻译成“我只想用你来消磨时间”,“我不太喜欢你”。如果他背叛你。不要去想:“他喝多了”、“那只是偶尔出现的意外”、“他是不小心的”……背叛没有借口。背叛这种事情是不会“不小心就发生”的,他不可能说“噢,我不小心摔了一跤,正好摔到别人床上去了。”如果他都喝得醉醺醺才来找你,而不愿意在清醒时为你改变,那么就该离开,因为长远的生活是需要清醒的。如果时机成熟但他依然不想结婚,也许仅仅意味着“不想和你结婚”,那些说“不想结婚”的人最后一定会结婚,只是不是和你如果他不断的与你分手,然后又来找你和好。

如果他突然莫名其妙的消失了。如果他是已婚。那么多那么多的如果,其实都只有一个答案。有时我们宁愿相信一个男人太害怕、太紧张、太自卑、太爱前女友、太敏感、太忙、童年阴影太多、家庭压力太大、太累……却不愿意看清很简单的事实。是的,他不是太忙,不是受过伤,不是有童年阴影,不是遇到了意外,不是要就任总统,不是脑震荡得了短暂性失忆,不是手机掉进了火锅,不是有健忘症,更不是你已经坚强到可以令他不担心,他只是没有那么喜欢你而已。

《Hes Just Not That Into You》里,我最爱的一段台词。那是名叫Gigi的女生,在误会一个男生喜欢她,然后表白之后发现是误会,被男生冷嘲热讽之后,说的一段话。Gigi说:我也许是太敏感太会小题大做,但至少那意味着我还在乎。你以为用上这些所有能看透女生的规则你就赢了吗?你也许不会再受伤,也不会再让自己出糗尴尬,但是你也永远不会再体会到那样的爱。你不是赢,是孤独。也许,我做了很多很傻的事情,可是我知道,这样的我会比你更快找到那个对的人。相信自己的感觉,喜欢自己的人生。也许所谓的happy ending并没有包括要给你一个perfectguy,也许所谓的幸福结局,就是抱着永不放弃的希望,继续前行。含泪奔跑,华丽跌倒。人山人海,边走边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美国恐怖悬疑电影《万能钥匙》观后感

全文共 1272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写这个影评挺费脑子的,因为本身这个电影就是小众电影,再加上开头冘长无味的剧情,难免很多人会撤片,就连小i这个电影狂热分子也难免坚持了3遍才看完,但后边的剧情绝对可以称得上拍案叫绝!以至于小i又重新看了第四遍第五遍,真的是一秒钟都不敢浪费,真切体会到什么叫细思极恐!!!

影片所带来的恐怖程度绝不是是那些浪费大量血浆、制造人皮道具的恐怖片所无法比拟的,它的惊悚元素与实感交替,同时又赋予救赎与宗教元素的文艺,结尾也有别于西方传统鬼片,让人大呼过瘾,不愧为烧脑悬疑惊悚的神级之作,话不多说,进入正题。

万能钥匙》是由伊恩·索夫特雷创作执导,吉娜·罗兰兹、约翰·赫特等领衔主演。2005年08月02日上映,次年获土星奖最佳恐怖电影奖,至今仍位列全球十大悬疑烧脑惊悚片之中。

影片开头女主卡罗琳是一个意志坚强的年轻姑娘!在她当经纪人期间,只顾忙着工作而忽略了自己即将离开人世的父亲,所以找了一份护工的工作专门照顾年迈的病人,用以救赎内心对父亲的愧疚。

恰巧一位老妇人雇她去照顾她患病体弱的丈夫。这对老夫妇是一座古老房子的主人,女主要驱车一个多小时才能抵达房子所在的路易斯安纳三角地带(一个因为当地神秘的习俗和宗教仪式而闻名的地区)。这座破旧的大房子就是维奥莱特和本·德夫里奥克斯夫妇的家。

日子一天天过去,女主开始发现一些慑人奇异现象不停的发生,也对这座房子产生了怀疑。老头儿本整天只能躺在床上,不能说话,不能动。而老妇人每天行踪都十分诡异,一个偶然的机会,女主从老妇人那里得到了一把可以打开这座建筑中的所有房间的万能钥匙,禁不住自己好奇心的诱惑,女主还是走进了这个被诅咒的房间她决心亲自去解开隐藏在这座古宅背后的神秘内幕。

这个时候宗教色彩升级剧情开始急转直上,虽说女主是个无神论者,更不信呼毒教,但是这个教最根本的特点就是,你如果不相信它,它就不会对你产生任何伤害。一言以蔽之,信则灵,不信则不灵。

但女主在极度的恐惧和巨大的生命威胁面前,不管愿意不愿意她都不由自主的相信了;她用呼毒教的方法把砖屑洒在房门口来试探维尔丽特,甚至用这种方法企图免受维尔丽特和卢克的伤害。

但当她按照维尔丽特遗失的符咒,采用白垩等材料在阁楼里摆下自以为能保护她自己的图案时,却恰恰陷入了维尔丽特,不,应该说是塞斯尔的圈套:卡洛林彻底相信了这个呼毒教。

仅管她努力控制自己的意识,和自己的幻象作斗争,但相信了眼前一切的女主被赛斯尔附体的维尔利特推过来的大镜子砸到后慢慢爬起来,有点犹豫并略显生疏的点起了一根烟,优雅而慢慢的说出来一句令人毛骨悚然的话:“还不错呐,孩子...”然后,律师卢克走了进来。故事戛然而止。

整个电影最大的亮点便是峰回路转的结局,可见导演对此下了很大的功夫,暴风雨夜、阁楼、献祭。女主最终以失败而告终,虽然不符合善良战胜邪恶的套路,但这样的处理竟然好像更容易让人认同并以为是最合理的结果。总体而言,这个结局的安排是精妙的,让人震撼,让全剧在平静中达到了恶的最高潮。尤其是那句:“还不错哪,孩子.........”我相信所有观众可能都震惊了(不得不佩服女主的演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美国电影《弱点》观后感

全文共 2513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生活在社会最低层的黑人孩子的故事。他从一个吃穿没着落的孩子发展到一个优秀的大学橄榄球运动员。这其间,安妮一家人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安妮以她博大的胸怀和爱心接纳了迈克尔,以她的开朗热情感染了迈克尔,以她无私的爱融化并温暖了迈克尔那颗饱受创伤的心。

影片中,安妮一家都极富同情心和爱心,我要说,这一切也许都缘于安妮这位心胸开阔、充满爱意的女主人。安妮的女儿柯林斯,虽然看上去有些高傲,但她对于同学们不解和嘲笑的目光根本不在乎,并且在自习教室时,主动走到迈克尔旁边坐下,陪迈克尔一起做作业。这一举动无疑给那些看不起黑人孩子、歧视迈克尔的同学一次大大的惊异与警告,也显示出了柯林斯没有种族歧视的爱心。安妮的儿子小肖更是一个热情开朗、调皮有加的快乐小男生。他以他独有的方式关爱着迈克尔,并以有了迈克尔这样一个大哥而骄傲。安妮的丈夫也是一个极开明的男士,他尊重安妮的选择,支持安妮的一切爱心活动,成了安妮不可多得的给力者。迈克尔生活在这样一个幸福阳光的家庭中,真算是他人生的最大幸事。

当安妮的老公郑重地问迈克尔是否愿意成为他们家的一员时,迈克尔的目光环顾着这个家庭中的每一个人,看到每个人都对他投来充满笑意的目光并点头示意时,迈克尔轻声地说:"我以为已经是了。"这就是迈克尔肯定的回答,是一种幸福的融入。

在整个影片中,最令我敬佩与感动的人物便是安妮那份伟大与智慧的母爱。

有一次,迈克尔开车带着小肖因处于兴奋状态中而出了车祸时,安妮的表现让我由衷的佩服,看着她当时的表现,我想,即使是孩子的亲生母亲能做到这样也应当说是少之又少,她首先确认了迈克尔没事,然后再去看小肖,当她确认小肖也没什么大碍,但被警察告知这只是一次偶尔的幸运时,并没有因自己的宝贝受到伤害而对迈克尔恼怒,而是平静地走到迈克尔身边,蹲下身来关切地抚摸着迈克尔的肩膀,告诉他小肖没事,并关心着迈克尔因救小肖阻止那个气囊时受伤的手臂。这些举动足以安慰一个缺少关爱而受伤的心灵。这不只是做秀,而是一个充满爱心的人才可以在无意识中表现出来的言行,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伟大母亲的爱,而是把这份爱洒向了整个人类,在我的意识中,这才是真正的博爱,真正伟大而无私的爱。

迈克尔在橄榄球训练场上,一直不得要领,教练试图以严厉的语言来让迈克尔开窍,但却总也不得要领。而安妮却用了一个恰当的比喻,让迈克尔明白了自己的位置和职责,给这个孩子上了一堂生动的责任课。最令人佩服的是安妮说出的一番话:"大声吼没用的,他不相信别人,在他以往的经历里,那些人都装做关心他,但后来都消失了。"这句话有着深刻的教育意义,特别是对于我们这些在家庭教育中出现差错的家长。我们在看到孩子犯错时,试图以狮吼来警醒我们的孩子,可效果往往相反,不但得不到我们想要的结果,反而让孩子站在了我们的对立面,不要说配合我们的教育,而是完全朝另一个方向走了下去。

另外,这句话也在告诫我们这些家长,当我们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有所改变时,不要企图孩子也会顺从地随之改变,因为孩子在我们以往不当的教育方式下,已经不再信任我们了,孩子心目中那个温暖的母亲已经离他们远去了,所以,我们只有付出比以往更多地精力和爱,逐渐地拉近与孩子之间的心灵距离,这才是我们最先要做的。我们要给自己时间,给孩子时间,在这样爱的付出与等待中,才能看到我们期盼中的孩子又回到了我们身边,并朝着我们期盼的方向健康、快乐地成长着。

当教练发现迈克尔的惊人的变化时,来到安妮身边请教她对迈克尔说了什么让他有这么大的变化,安妮的一番话再次让我感动与受教:"你应该了解你的队员,他的保护意识排在前2%。"这句话足以可见安妮的智慧所在,她看到一个孩子身上的优点与长处,并使之发挥到极致,以带动其他方面的发展。这也正给我们家长提了个醒,不要把目光只关注在孩子的缺点上,而使之遮盖了孩子身上的长处和闪光点。当你把孩子自身的闪光点找到,并使之不断地扩大,以至于用它的光环去照耀着其他方面时,你会发现孩子的缺点在一点点地缩小,而优点却在一圈圈地扩大着。

最后,因为调查人员的一番话,差点造成了对迈克尔更大的伤害。她告诉迈克尔,安妮一家对他好一切都是为了自己,为了让他为他们的母校服务。因此,迈克尔感觉受到别人的摆布与愚弄,从而恼怒的离开安妮家。安妮陷入深深地自责与痛苦之中,她不仅提出了对自己的质疑:"客观地说,我是一个好人吗?"看到这儿,我不仅想到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在为孩子做任何一件事时,都是抱着对孩子好的心态而去尽心尽力的做的,都像安妮那样真心地为了孩子好才那么做的,可是,当孩子不领情时,当孩子对我们的爱发出质疑时,我们也开始怀疑自己的初衷,我们也像安妮一样对自己提出了质疑:"我真的是爱我的孩子吗?我真的是为了孩子好吗?"在自己的质疑声中,我们会像安妮一样,不难发现自己的偏差之处、自私之点:这其中,我们给孩子的爱里已经掺杂了我们的需要和渴望;已经融入了我们的面子问题;已经在这满满的爱里续写了太多的虚荣与自我。就像安妮的老公肖恩说的:"在这里面,你获得了一种变态的满足感。"真的,做为家长的我们,显然是真的在爱我们的孩子,但也同时有了些许的面子问题、虚荣心问题,从而体验这其中得到的满足感和荣誉感。

在又一次找回迈克尔时,安妮与迈克尔有了一个特别智慧的对话。安妮:"你想打橄榄球吗?"迈克尔:"我玩的还不错。"其实这也代表了迈克尔已经喜欢上了这项运动。迈克尔问:"你想让我去田纳西?"安妮:"我想让你自己选择,这是你的生活,你自己做主。"迈克尔接着问:"如果我不想打球呢?"安妮强调说:"这是你自己的生活,你自己做主。"在我看来,这是最明智、最智慧的母亲,她懂得尊重孩子,知道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她明确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界限,这让父母与子女之间都会有一种轻松的愉悦感,所以,迈克尔才在以后的调查谈话中用了这样一个词"选择",他明确地告诉调查官,是我选择了这所大学,因为我的家人都在这个学校读书。

这就是理由,是一个再恰当不过的理由,更是一份在爱的力量支持下的自由的选择。如果做为父母的我们,都有这样一份从容,都有这样一份信任与尊重,那么我们的孩子都将是快乐而幸福的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英文电影——谈美国电影“当幸福来敲门”的观后感

全文共 491 字

+ 加入清单

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这是一个根据黑人投资专家Chris Gardner的传记性图书《The pursuit of happyness》这一真实的故事改编的电影主人公克里斯·加德纳的成长过程并没有父亲的陪伴,28岁才第一次见到父亲。于是当他也做了父亲的时候,他发誓要做一个称职的好爸爸。然而天不遂愿,这位单身父亲屡遇不顺,遭遇失业等不幸,和年幼的儿子相依为命、流离失所。为了儿子的幸福,加德纳咬紧牙关重新振作,处处向机会敲门,并毛遂自荐进入一家证券公司工作,从最底层的员工做起。终于皇天不负苦心人,他最后成为知名的金融投资家。之后,他慷慨解囊,热心捐助公益活动,成为全美知名的慈善人物。而过程中支持他咬紧牙关的最大动力,除了宝贝儿子外,就是他始终相信:只要今天够努力,幸福明天就会来临。

幸福从那里来?当一个人屡屡遇到不幸的时候,你是否坚持了你的梦想,你是否为了幸福而坚持不懈了呢?

影片开始时克里斯·加德纳在人潮涌动大街上迷失在一张张笑脸中茫然地伫立“为什么人人都快乐,我却不能这样呢”。片尾当克里斯·加德纳通过试用再次来到那里时,他为自己鼓掌振臂。

你要幸福,那就去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美国电影人制作的影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1091 字

+ 加入清单

几天前,在《新民晚报》上看到,《南京梦魇》由于难以继续支付音乐版权费用而有可能不得不停播,报纸上登载了捐款的方式,当时心中一动,随即又想到,像这样的新闻肯定会引起大家的关注,肯定会有很多人捐款,不差自己一个,谁知今天再拿起19号的新民晚报,却发现,由于捐款人数寥寥(超过10个!)数额太小(超过1000美元!),并不能阻止影片停播的命运,而伴随着这稀少的捐款的,却是许多对制片人要求捐款的质疑。制片人朗恩·乔瑟夫博士对中国人的冷淡心灰意冷,表示将于9月1日撤下该片,并不再接受采访。

看完这篇报道,心里一直堵着,汗颜,这是我的第一个反应。

诚然,还有不少别的因素,就像刚才我从网上的另一篇报道中读到的:《南京梦魇》并未能在国内公映,国内知道此片的多为网民,而许多民众还把此片与不久前在国内上映的《南京》混淆了起来,不能理解为什么一部公映的影片要求捐款,这与其宣传力度不够有关(不过窘迫的资金和中国政府的不支持态度也是我们难以苛责制片方的)。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我为自己开脱的理由,我明明知道《南京梦魇》与《南京》的区别,我可以专门到上海影城去买一张《南京》的电影票,却懒得跑一趟银行来实践挂在嘴边的爱国,反而用“不差我一个”来自我欺骗。

也许正是大量的“不差”造成了今天的局面,因为中国有海量的网民,而其中一贯秉持“反日”甚至“仇日”的爱国青年也决不在少数,我们可以用人海优势把长城拱上新世界奇迹的顶端(是的,这个活动我也参与了),我们可以在媒体谴责日本政府和人民的无耻、无知,用文字和游行来表示愤怒,我们可以在网络上铺天盖地地批评日本人,甚至于谩骂,但是当需要我们不仅仅是敲敲键盘、点击鼠标,而是要费事费时用真金白银来表示我们的爱国热忱时,却只有十几个人,怎能不令人汗颜!!这样的我们有什么资格要求日本人正视历史。

仅仅就这部影片来说,即使它被撤下网站,也不会消失,因为制片人早就免费提供了下载,凭借中国人出色的下载和分享技术,要找到也不是难事,我在打字的同时,就用了仅仅二十分钟下载完成了。但是《南京梦魇》如果真的因为资金的短缺(而非任何政治刁难、技术问题)被撤下,这无疑是中国人的耻辱,在这些有历史良知的美国人面前,在张纯如的亡灵前,我们怎么还能抬得起头来?

就在刚才,我搜索到,海外学子在看到相关报道后,捐助了约一万多美元,每个人大概就几十美元,乔瑟夫博士也表示,如果资金筹集足够,将不会撤片。我在写完这篇短文后,会汇款两百元到制片人提供的中国账号,因为刚刚成为职场新人,而且学校放假,还没能领到工资,我只能提供这些。但至少我希望在将来,当我的学生问我为自己的言论实践过什么,我不会语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美国电影《大空头》观后感

全文共 1936 字

+ 加入清单

年少时曾对华尔街人的生活浮想联翩,摩根斯坦利、高盛、摩根大通……一个个牛逼闪闪的名字天然地携带着荣耀、高贵和冷艳。相信直到此刻,在大部分中国人的眼中,这些名字依然镶着闪光的金边(君不见新闻报章里成天引用他们的研报,仿佛因为“高盛”说了什么什么,就怎样怎样了)。然后在美国,08年金融危机过后,这些名字已经被赶下神坛,名誉扫地——这么说可能还客气了,应该说在大部分普通美国人的眼中,这些投行是造成他们在过去的六七年中失业、工资削减、生活水平下降、美国国家骄傲感随雨打风吹去的罪魁祸首。他们是贪婪、自私、欺骗、操纵的代名词,美国民众对他们的憎恶、条件反射式的仇恨,反映在政客争相与“华尔街”划清界限,将Wall Street与Main Street对立。

所有这些是《大空头》的大语境。说清楚这些是因为中国与美国间存在着的巨大context gap,不搞清楚无以理解这部电影为何在美国如此受欢迎(个人觉得还是有望角逐下今年的小金人的)——可以说《大空头》在美国的语境中是有着天然“政治正确性”的,尤其在好莱坞的小语境。

我个人在观影时,一开始会觉得有点无聊,因为不同于一般的靠悬念吸引人看下去的故事片,这部片子没有悬念,从一开始我们就知道这些空头们会赚的盆满钵满,为什么要把故事巨细无遗地再讲一次呢?后来我想了下,这么解释可能国人能更懂些:如果现在有一部以个人视角讲八八始末的片子,你会有兴趣看吗?可是结局不都早知道了吗?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念兹在兹的national moments,围绕这样的magnet的任何故事,国人都可以反复咀嚼,不觉其厌。晓得伐?

可是这样的题材前人已拍过好几部,如何做出新意?从做空者的角度讲,自然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对此豆瓣的很多影评已讲,不再赘述。细看下这里面的人,其实很多也是华尔街人,尽管不是最最主流意义上的(卡瑞尔扮演的角色挂靠在MS下面,高斯林的角色在德银下面),他们在

盛世下嗅到了衰败的气味,靠着金融家的敏锐、调查记者式的实地走访、和上访者般的执着bet against(个人一直不喜“做空”这个翻译)房贷衍生品市场,算是芸芸盲流里的先知者,也算是反了一下对这个群体的stereotype。

但即使是这些精英,当面对市场的狂欢,他们的CDS,不断被银行通知缴纳保费,老板咒骂,客户撤资,同僚讥笑,自我怀疑,他们也难免动摇,这一部分是我非常喜欢的。它让我想到当一个个体面对一个集体性的欺诈时,当所有人都欢庆皇帝的新衣时,有几人能挺身而出,道出国王是裸体的?即使说了,面对众人的嘲笑,他能坚持己见多久?很喜欢豆瓣上的一句短评:“我

喜欢投资。投资最让人享受的地方就是,你能证明全世界都错了,但你对了。” 简洁地道出了事情的真谛:还有什么事情比投资更能确定无疑、白纸黑字、真金白银地证明你比大多数人都聪明呢?生活中大部分时候你跟别人想法不一样时,你也只能笑笑,不置可否了。

先知者是幸福的,但同时也悲哀到骨髓。

很认同电影里的一句话,“人们总希望有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来定义价值,他们选择权威,并不是基于事实情况,他们这样选,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或说出了他们觉得熟悉的话”。这从一个侧面又证明了这个电影的价值,解释了导演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把很多细节讲清楚,请出名模、歌星来把CDS,CDO这样的概念再做一次科普了:因为尽管08年的金融危机造成了那么大的破坏力,大部分人还是人云亦云,不知道它是怎样发生、发展,酿成如此大祸的。而也只有回到历史情境,深入到这样的细节层面,大家才能真的懂得那些华尔街人有多么的贪婪、自私、欺骗、操纵。正是因为有这样巨大的信息不对称,华尔街的击鼓传花的游戏才能不断玩下去。而即便已有好几部这样牛逼的电影产生,把事情讲的这么清楚,大部分人仍然会看到这个题材就觉得太硬,先入为主地弃看:放心,08年不会是最后一次。

P.S.在中国的语境中看这部片子也是很有意思的。基于人性贪婪(based on both sellers and buyers)的金融欺诈不是华尔街的专利,它到处在发生,中国当然也不例外。但中国唯一应当庆幸的或者只有一个,即天朝的金融体系还远远比不上美国那样发达,尤其是在衍生品市场上,MBS已是资产证券化的底限了,基于此的更多的衍生品还不被允许开发,这也意味着金融体系玩的再疯狂,酿出的祸也是个体性、局部性、区域性的(想想这几年来炒的沸沸扬扬的民间集资、P2P),还远远达不到08年金融危机那样的量级(片中有句话说的很好,如果说MBS是火柴,CDO就是煤油弄湿的破布,synthetic CDO则是原子弹,掌握在醉鬼总统手里。基于MBS的整个证券市场是原来房贷市场的20倍:think about that!)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美国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观后感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漫威最新超级英雄电影奇异博士》正式登陆内地院线。影片公映当天,IMAX公司在京举办媒体观影会,这位漫威全新登场的重要超级英雄给影迷带来不少惊喜,而IMAX版震撼开阔的视野更让影片视效增色不少,导演斯科特·德瑞克森特意为IMAX 3D版本制作了一个多小时的IMAX全画幅画面,观众可看到比普通版本多26%的画面细节。

作为漫威电影宇宙第三阶段的首部个人电影,《奇异博士》展开了一个此前从未涉及的全新世界。片中,神经外科医生史蒂芬·斯特兰奇在一次车祸中失去了双手的能力,最后在神秘至尊魔法师的帮助下成为了拥有超凡魔力的奇异博士,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和蒂尔达·斯文顿两位主演在片中更是气场全开。

不同于之前漫威电影主打的科技感、超能力以及令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大场面,《奇异博士》在视效领域正在开拓漫威宇宙的全新疆界。借助主角“奇异博士”的奇幻魔法,观众可以领略到万花筒般的多重空间切换,被随意扭转组合的摩天大楼以及平行世界、时空穿梭等极少在漫威电影中出现的概念,被玩到极致的空间突破结合IMAX银幕的上下延展,观众会看到比普通观众多26%的画面细节。

除了更高配的全画幅效果,IMAX 3D版本也能让影迷更好地领略男神风采,片中,“卷福”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将偏执狂妄的奇异博士从遇到古一法师后醍醐灌顶、刻苦求学,到决心放弃名利、拯救世界的心路历程演绎得淋漓尽致,不少粉丝更笑称,“只有IMAX全画幅才能容下卷福的全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美国恐怖悬疑电影《万能钥匙》观后感

全文共 1143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需要在太阳很好的中午时分,找个伴一起看的片子。

“太阳很好”是为了中和一下阴森森的气氛。

而“找个伴一起”,则有两个意义:一是因为我实在是属于叶公好龙的典型,需要有人壮胆;而另一却是在觉得很沉闷没圈没点的时候一起聊聊天。

片子拿到有一段时间了,却因为一直都没有勇气一个人看,而耽搁到现在。

逮到小宁在的时候,又恰巧没有其他琐事必须要在那个时间完成。于是,终于有机会,浮出水面。

起初还是明亮的色调,平淡无奇的叙述。

一个年轻的看护,因为医院形同虚设的临终关怀,而通过报纸,选择了一份私人护理的工作。

转而光线昏暗起来,一路刻意制造出来的噱头:突然出现的瞎眼老太太;荒废了一半的别墅;诸如此类的。

似乎对这种形式的恐怖有些不以为意了。

只觉得人为的痕迹多过于心理的恐惧。

一对住在私人别墅里的老夫妇,老先生因为中风无法说话和行动,老太太给了看护一把可以打开别墅里所有房间门的万能钥匙

真正是“好奇害死猫”,但即便是不好奇,猫基本上也是活不长的吧。

偶然的机会,看护走进了阁楼里的一间密室。里面摆放着都是诡异的巫术用品,被封了眼睛和嘴的小人;符咒的唱片;照片;密封罐子里的组织……

出于好奇,看护去寻求破解巫术的方法。中风的老先生居然断断续续说出了,恐惧的根源和要逃离的居然是老太太。

故事越来越落入自己的猜想,不过就是老太太为了遗产之类的原因用巫术谋害了老先生。

几乎又要再次得意起来,自己真是无敌的编剧E啊!

可是……这一次却大大出乎意料。

看护向负责老夫妇遗嘱的律师求救,说明了自己的猜测,老太太为了实现“祭献”,要把老先生的生命占位已有用来延长自己的生命。

可是这样的坦诚却没有换来援助的双手,律师将看护挟持回了老夫妇的别墅。

好不容易逃离了魔爪,却一失足重新跌回。

在越来越深的恐惧中,看护使用了从老太太那里得到的“庇护”,用自己的鲜血和毛发在地上画出符咒。

可“庇护”的作用,并不是让她免受伤害,而是将她困在当下。

事情终于缓缓展开清晰起来。

在很久远之前,房子的主人有一对黑人夫妇仆人,这对仆人是精通巫术的术师。

某次PARTY上,这对黑人夫妇教两个孩子实施巫术,被发现时已然魂不附身被处以极刑。从此之后,传说这对黑人夫妇的鬼魂始终在房子中游荡。

可是,真实的情况却是:在实施的正是“祭献”的法术,而祭献的原理,却是“交换”。

在法术实施中,灵魂俨然已经进入到了祭献的躯体内。

重新醒转来的看护,发出的却是原来老太太的声音,她深情的称呼律师,用的是黑人男仆的姓名……

并排躺在救护车里的老太太,与老先生对望一眼,绝望。

只有当你相信的时候,巫术才会真正发挥出作用。

高潮只在影片最后十几分钟里出现。

对于我们有耐心看完全片的人来说,真是珍贵的礼物。

原本觉得不以为意的细节,在傍晚睡觉之前全部反馈出来。

竟觉得阴冷从背后生出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