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怎样让音乐课堂充满活力(精选十篇)

浏览

2867

作文

10

篇1:音乐课堂

全文共 1147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课本应是一节平淡无奇的技能科,唱唱歌,学学音乐知识,40分钟一晃就过去,但再平静的湖水,也有泛滥的时候……

“啪!”这声清脆的声音一落,我的右眼剧烈地疼痛起来,眼冒金星。我立刻用手捂住眼睛。前面那个杀千刀的“缺德鬼”举起音乐书就朝我右眼睛劈头盖脸地砸下来,我那水汪汪的大眼睛招你惹你了吗?

坐我旁边的柔柔,大吃一惊,气愤地瞪了一眼作案人,又焦急地关心起我的伤势。我的眼球疼痛得厉害,一滴闪烁着光的晶莹泪珠夺眶而出。痛啊!柔柔着急地拿纸巾帮我擦干眼泪,“很痛吗!要不要紧,去医务室吧!”眼睛地疼痛让我很难开口说话。柔柔也许察觉到了,“很痛对不对?”她看了看手表,“怎么办还有10分钟才下课!怎么办啊?”她手忙脚乱地,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唰唰”她泪如泉涌。天呐!她怎么也哭了,我忙伸手帮她抹干泪水。我试着把手拿开,但眼前黑糊糊的,一只眼睛看到的东西完全失去立体感。

柔柔前面的鹭鹭知道后气急败坏地卷起音乐书就如同硕石般从天而将,砸在“犯罪嫌疑人”身上,逼他跟我道歉,可那家伙竟然赖帐“那是她家的事,关我什么事?”嘿!怎么你才是受害者?与我受伤没有任何瓜葛?哼!男子汉大丈夫,做事还不敢当!鹭鹭火昌三丈,但那家伙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德行,又是在上课鹭鹭转过头来关心我的伤势。

“不要闹了,现在怎么办,又不能去医务室”?柔柔早已泪流满面,哭得像个泪人,仿佛受伤的不是同学,而是自己的妹妹。“铃——”下课了,我捂着眼睛跑开了,鹭鹭追了上来,别看她刚刚还凶神恶sha,现在早已柔情似水,非要拉我上医务室,还要向老师报告。我抓住她的手,动了动嘴:“别去,我没事。”反正都是同学,同学一场不容易,还有两个月就毕业了,留点好的回忆在母校,同学之间何必扯破脸皮呢?我的气也早已消了一半。但一看到镜中的自己,呀!我成熊猫了!

回到班里,柔柔眼睛也肿肿的,她好像哭得比我还凶。见我一来,她急急忙忙跑过来,“没事吧!还疼吗?”我摇摇头,笑了笑。“真的没事?那个姓徐的,真的可恶!应该不会影响视力吧!回家让你妈带你去医院看看,如果有什么三长两短,拿姓徐的示问!”鹭鹭信誓旦旦地说。我摇摇头,转过身去,泪水又一次夺眶而出,滴在嘴里,甜甜的,暖暖的。

现在想起柔柔挂满泪花脸,鹭鹭对我承诺时认真的态度,还真有几分感动呢!泪水、关心像春风抚摸我的心;像春雨滋润我的心;像春雷震醒我的心!因同学受伤而泪流不止,因同学受难而气愤不已。这种关系是同学?是朋友?不!是姐妹!

六年的小学时光是最美好的,最值得追忆的。我们应该多珍惜与同学们在一起的时光,不论是酸、是甜、是苦、是咸都是来之不易地珍贵。“一册同学录,留下所有人最真的笔记,最真的话语;六年时光留下所有人最真的情感,最真的眷念。愿6年以后我们依旧如今朝——拥有那份胜过同学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音乐课堂

全文共 909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方面,我不得不承认我的确是个“菜鸟”,可那一堂音乐课,我的音乐细胞似乎也随之被挖掘了出来。 那一堂音乐课上,郭老师徐徐走进教室。教室里安静下来,只见老师纤细的手指轻轻按在录音机的播放键上,一阵“撼动人心”的音乐奏起。我说的“撼动人心”只是指这歌声的嘹亮。按照现代小孩的眼光来看,这首名叫《军民大生产》的歌实在很“土”——同学们一听,就觉得十分好笑。有的同学毫无忌惮地哈哈大笑,似乎好久没那么痛快了;有的同学边笑边望望另一个同学,夸张地拍起桌子来;有的平时比较乖巧的同学也抵抗不住,紧抿着嘴唇,好像就要“噗嗤”一声笑出来似的……老师并没有批评我们,而是四周扫射了一番,就不再说什么了。平静下来后,我们继续欣赏着。这首歌的节奏真强烈,每句歌词后都有“嗬嘿”二字,让人听了一下子觉得很有精神。音乐戛然而止,我们疑惑地望着老师,老师微笑着问我们:“你们觉得这首歌的旋律如何?

或者歌词方面怎么样?”我们各个笑着,不出声。我心想:此歌纯属劳动之歌,除了劳动以外,还能有什么?见没人回答,老师又重新播放音乐。 这时,我听到的,不再是单纯的一首被认为很“土”的歌曲了。我仿佛看到了,不论男男女女,不论老老少少,一大帮一大帮的军人、劳动人民正在太阳的炙烤下,挥舞着锄头、铁锹,卖力地干着活。他们用袖子擦去满脸的汗水,兴奋地劳动着,并互相帮助着。这是一个多么勤劳,多么团结的民族! 那干脆、有劲、洪亮的女声齐唱,似乎在为劳动者们加油。同学们被歌声所埋没,他们和我一样,沉浸在了歌声中……同学们随着音乐打着拍子,点着头,似乎被这歌声所牵引住了。这首雅俗共赏的歌曲,发生了转变——经过了劳动人民的努力,终于大丰收了!劳动者们个个乐开了怀,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笑容,心里甜滋滋的。他们激动极了,这时他们第一次的劳动成果。人们互相拥抱、击掌、对视、微笑,互相勉励!…… 老师关上了音乐,余音绕梁,我们还沉浸于其中。老师再次问:“现在的感觉呢?”我们还是闭口不答,望着地面发呆。老师笑了,她说:“好,让我们来学习这首歌吧!”后来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嘹亮的歌声响彻云霄。 这一堂课,是我最喜欢,也是最难忘的一堂音乐课,让热爱流行音乐的我大为震撼……

展开阅读全文

篇3:600字,在音乐课堂上

全文共 1126 字

+ 加入清单

上午的最后一节课,就是考试都令人昏昏欲睡的时候,音乐课给我们带来了一丝如薄荷香一般令人神清气爽的香气。

第四节课刚刚上完,太阳最灿烂的时候,我们一路小跑到音乐教室。闪烁光芒的架子鼓,钢琴,屏幕,都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站在讲台上的,是一位两鬓如霜的教师。阳光从帘子里调皮地跳进来,洒了满满一讲台,以往的这时候大家都还在嘻嘻笑笑,歪着坐的,吃的还没咽下去的,东西不见了到处找的,嗡嗡乱成一片。今天早已静的听不见呼吸声,同学们跟同桌的目光碰了一下,表示鼓励,然后一致坐好。詹老师转过身来,和我们问好。他的眼角略弯,露出自然和善的笑,于是这节音乐课在我们毫不熟悉,又似曾相识的老师的问候中开始了。

他教我们用手来表示音符,是那么易懂,那么简单,那么可爱。简简单单的三个音符,被串成了一首歌,那是多么活泼纯净的一首短歌,就像詹老师一样平易近人。我真的佩服詹老师学识的渊博,当他在黑板上写下“张爱玲”——这个我所敬仰的伟大作家时。我恍然悟到了这节课的主题为什么是“朋友”。

张爱玲是不平凡的,但是她性格孤僻,喜欢躲在暗处把别人摸透,而自己却始终是别人眼中的谜。她没有朋友,所以她寂寞,所以她没有声音地死去,所以我们只能从她过去的同学口中了解到残缺的她。可见,没有朋友是十分悲哀的。于是,詹老师背过身去,在黑板上有力地写下两个大字“朋友”这就是我们今天学习的主题。老师提下了问题:“什么是朋友?”这个天天在耳边,日日不离口的名词到底有怎样的含义,还真是一言难尽。但是再难的问题也难不倒我们五班,仅仅三个同学的总结,就把朋友的意义完全诠释出来了。

我们施展过了才华,詹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年轻时的故事。那是文化大革命时凄凉的往事,让我们想起季羡林笔下的那段充满恐怖气氛的日子。就是在这样的岁月里,詹老师遇到了朋友,是他的朋友挽救了他,给了他信心和温暖。在詹老师生动的描绘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拥有朋友的美好。

于是音乐声起,我们学唱了两首歌《如果有时……》和《友谊地久天长》。不论是缓慢柔和的旋律还是轻松愉快的乐曲中,包含的都是伟大的友情。快乐时遗忘,痛苦时回想,音乐的长河四围开满了美丽安详的友谊之花。它们摇曳着,颤动着,微笑着,回忆着,倾斜满地金色的光辉。友谊之声霎时震动天宇,一颗明星自苍天坠落入我们的心底。音乐让我们恍然看到了过去的种种,那是朋友对我们的问候、关怀和鼓励。黑色的音符。在詹老师的手下,纵然跃起,愉悦地飞舞着。

每个同学都在音乐甜蜜的包围下,陶醉了。在毛阿敏的一首歌中,铃声响了,时间总是那么迅速,相距总是那么短暂。最后,相机记录下了我们和詹老师相聚的那么最后一瞬。于是,我们与詹老师的音乐旅行到此告一段落,而我们的音乐之路,还在继续蔓延下去。

我爱这堂音乐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课堂反思作文课堂音乐教学反思

全文共 3048 字

+ 加入清单

一、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二、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三、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教材是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四、课堂教学的观念落后,方法陈旧、手段及模式单一,教学设施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一边是“奥尔夫”、“柯达伊”、……等教学法铺天盖地而来,令我们目不暇接,大有我是谁的忙碌惊呼四起之势;而另一边却为音乐与素质教育有什么联系、音乐教育如何渗透德育、中小学音乐教学到底该用什么谱等“重大问题”争论休。这令第一线的音乐们无所适从,还大有望不到穷尽之态。

一边是高保真立体声音响、钢琴、家庭音乐教育;而另一边是简易的手提录音机加劣质的教学磁带,还有一个领不到奖金(甚至工资)的音乐老师。

一边是歌厅、音乐会、MTV尽情享受;而另一边还在我唱一句你跟一句,先认谱再唱歌,剩余时间听录音。

……

如此强烈的对比、反差,再加上领导的管理水平与意识,家长们的“务实”,社会对音乐教育的偏见,还有新闻媒体的导向,足以能把我们的课堂音乐教学挤进可有可无、被人遗忘的角落。

[课堂反思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师”定位失衡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课以教师为中心的多,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少。在我们的音乐课里,很多教师不是笑脸相迎,在教学过程中,教

师几乎坐在琴凳上不挪窝、指手划脚,不管学生学得如何,只顾按照已备的教案、时间表灌之。学生回答问题顺我者表扬、逆我者斥之并不少见……这样的课堂教学,是一个不平等的教与受的关系,从未把学生作为教育的主体,从来只把学生当成知识的接受器,教师绝对是主宰而非主导,学生是完全被动的。这样的音乐课学生哪来的情、哪来的兴趣?也就无从说“我喜欢音乐课”了。

教师做够做足“教”字这篇文章的多,创设良好环境,激发学生主动学习、体验的功夫不足。我听过少的音乐课,也看过很多老师的教案,总发现我们的教师在构思一堂课伊始直到完成教案及教学全过程,他们经常在考虑的是我该怎样做、怎样教,很少考虑学生怎样来学、怎样来体验。一些教案连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有了,惟独没有“这时学生该干什么、此时学生会出现什么”。他们只想课堂45分钟我该怎样安排,却没想到作为“教学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向互动过程”。音乐学习本身是一个复杂多样的变体,神经质的信息输入不是单一的,应该包括听觉、视觉、运动觉全方位的。而这种信息的输入,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环境,学习者的主动参与、积极体验,那“学”的过程、“学”的结果就想而知了。

把教师的意志强加给学生的多,聆听学生心声、把握学生心智、愿意做深切朋友有少。“老师的疾话对的”、“我是老师,学生应该听老师的话”,恐怕是我们很多老师常有的心态和所说的话。因此,许多教师挖好一个个的陷阱让学生一个个往里跳的事总是很乐意去做的。比如说:“对不对?“对”“好听不好听?”等等。尽管老师自己都觉得多余,有时还显得底气不足,但总是乐此不疲。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如何让小学音乐课堂活起来议论文

全文共 2570 字

+ 加入清单

【摘 要】 一堂成功的小学音乐课须有一定的艺术美的建构。教师设计这堂课的教学计划,犹如作曲家创作一首作品;上这堂课,便是这首作品的演出;观摩这堂课,就是一次艺术美的欣赏。所以说教学观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是教学成败的前提。

【关健词】音乐;教学;有效性;艺术;审美

如何激活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使课堂教学更有效,是目前大家所关注的问题。要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使小学课堂教学更有效,教师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

一、改变教育理念

音乐新课程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使学生具有高尚的审美情操。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应考虑到美感能力的发展从简单到复杂,从初级到高级,循序渐进的展开。尤其是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可以通过对作品的初步比较、评价,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趣味,引导学生从真正美好的东西中,得到美的享受,从劳动中、日常生活和艺术中去理解和创造美好的东西。教师要讲求教育艺术,用充满智慧的提问,给学生的思维插上想象的翅膀。

二、音乐普及教育

音乐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促进全体学生多方面的协调发展,而不是培养音乐家。在这大目标的前提下,由此决定其性质是音乐艺术普及教育,而非专业的音乐教育。教师必须开展强化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最终达到培养审美能力,发展高尚情操,提高人的素质。美育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鼓舞人去为创造一切美好的事物而奋斗。

教师可根据小学学生这一年龄段他们的生理、心理、知识结构、综合能力、人格等越趋成熟的特点,结合本学科优势,教育学生去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激发学生对美的爱好与追求,塑造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促使学生和谐的发展,以达到提高思想品德,科学文化和身心等素质的目的,培养面向未来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通过艺术教育帮助学生明是非、知善恶、识美丑,以“善”为美,以“有德”为美,以“爱科学”为美,以“爱国”为美,以“好学”为美。在我的音乐欣赏课上,如何来培养孩子们对音乐情感的敏锐的洞察力,是非常有趣的的过程。记得有一次我在没有出示课题的情况下,让学生说说听了《野蜂飞舞》后的感受。学生有的说听到了洪水暴发的声音;有的说听到了骏马在奔腾……其中有一个学生还描述得很生动:“音乐时而低沉有力仿佛一头凶猛的老虎,音乐中时而跳跃的感觉又如同一只可爱灵动的小鹿,音乐中飞快的速度仿佛是老虎和小鹿互相追逐的场景,音乐大气恢宏的感觉又带人进入了宽阔的原野。”我被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所折服,我不禁问他:“为什么你会想到这个场景呢?”学生回答我说:“前几天我在《动物世界》节目中看过老虎追赶小鹿的场景,今天听音乐的时候我不知不觉地就想到了。”是呀,不管是“老虎追逐小鹿”还是“骏马奔腾”或者是“洪水暴发”,是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在聆听音乐时思维想象的成果,教师怎能轻易否定呢?更何况音乐具有模糊性和不确定性,在没有标题的提示前任何感受是成立的。我对于学生的回答给与赞赏和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积极性也得到了肯定。

那么为什么会没有学生联想到野蜂飞舞的情景呢?于是我问学生:“你们看见过一大群蜜蜂飞舞的场景吗?”学生说没有。怪不得,没有生活体验,哪来的意境?为了让学生能体会到作曲家最初创作此曲的本意,于是我在课后寻找了一短有关于野蜂的视频。通过观看,让他们了解到野蜂喜欢群聚的生活、它们抖动翅膀时发出的声音,还有他们攻击敌人时的凶猛场景。有了这个的铺垫,再去欣赏《野蜂飞舞》的效果非常好,学生听着音乐时而抖动翅膀、时而感觉危险、时而手里划着野蜂飞舞的路线。

任何精彩的一瞬间不是在课前设计出来的,而是在师生、生生的互动中,从思与思的交流中,从情与情的触摸中生长出来的。尊重学生对音乐的独特诠释,就是尊重我们的音乐,这正是音乐欣赏课的独特魅力所在。大度,应容纳各种不同的声音;异声,可能造就异彩。

三、研究教学方法

小学生的知识功能潜藏于头脑内,看不见,摸不着,当他们在欣赏作品时是否听到、听懂、或感受理解的程度深浅,教师都可以在设计时通过外部教学策略引发学生内在的功能,如要求学生概述作品,学生就必须回忆和陈述他们所感受的音乐作品,能够概述作品的学生必定已激活了他原有的音乐、文学、文化、语言组织、口头表达等综合能力,并且把注意指向作品的要点,进行欣赏时三度创作的反馈。教师设计的问题不仅需要作出学生概述所需要的认识功能,而且需要监控获取的大意,以使问题切中要害。

课堂音乐教学成功的前提和关键因素,是建立一种融洽、和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如教师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学生也会信赖教师,进而“亲其师,信其道”,在师生感情的交融中,愉快地完成音乐学习任务。教师要创立适合小学学生年龄特点的教与学的音乐实践方式。

音乐活动的过程原本就是三度创作的过程,一度创作是谱面静态的,二度创作是动态的表演,三度创作是欣赏者,课内的说、唱、奏、等活动都是在创作中进行。教师在教学设计时应挖掘教材中可进行创造性教学的内在因素,为学生提供创作素材及语汇,给学生一个时间和环境的空间。另外,教师要具有广泛的兴趣,还要有渊博的知识,这样的课堂教学才能轻松、灵活、自如。让学生通过这门学科的学习,不断增强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一次用打击乐器练习时,让我发现了一个好方法。在学生自由练习打击乐器时,我一改以往走来走去巡视的方法,自己在学生旁边坐下来带头练习。我练习得很认真,一开始有学生来张望我,特别是那几个调皮的学生,他们可能觉得老师练习很新奇。看我练习得那么认真,他们没有开小差,看了一会儿回到自己的座位上也认真练习起来。我把这种方法引用到了音乐欣赏课上,我坐下来安静地聆听着音乐,随着音乐的起伏,有时闭上眼睛,有时随着律动轻轻地摆动身体,有时会跟着音乐的旋律用手指轻轻敲击节奏。结果下面的孩子也和我一样非常认真,他们学着我的样子在认真欣赏音乐。

总之,成功的课堂教学结构能使教师满怀信心地按照教学设计有条不紊地进行教学。教师良好的心理状态又会感染学生,增强学生的安全感和自信心。教师只有在转变教育观念,确立培养目标,研究教学方法,并以心理学、教育学知识作指导的前提下设计的课堂教学才符合现代学习论和教学论原理,才能使小学音乐课堂教学更有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音乐课堂作文250字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上午,有一节音乐课,音乐老师就是我们的校长了。你们猜,我们唱的是什么歌,是国歌,让我带你去瞧瞧。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这首歌我们细听了一遍,然后老师说:“五年级的男生先唱。唱完后老师说唱的不行,老师又让五六年级的女生,我们女生的人数少,唱出来大家都听不见。最后老师让我们站在电脑前看着歌词。接下来,就剩下我们班的四个男生了,让他们在唱了一遍。

我们再细听老师放的几首歌,有国歌、母亲、父亲。有的会唱,有的不会唱。最后放学了。

希望下节音乐课快点到来,我喜欢音乐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课堂音乐教学中的“教材”定位过高过死

全文共 1204 字

+ 加入清单

教材教学之本,依教材上课“没商量”。我们国家的教材建设已有了长足的进步。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首先打破

了全国一纲一本的格局而出现了一纲多本、多纲多本,这对于拓展符合各地不同的人文环境、不同教育水平和与社会发展相吻合的教材空间,形成新的教学格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毕竟人们的国家太大了,地域广阔、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又是如此的不平衡,要用几套教材来作“教学之本”,实在是勉为其难。。就从我们浙江省新编的“九年义务教育教材”来说,这套教材八十年代未开始编,九一年开始在部分地区实验使用,九三年在全省推广使用。编写这套教材最初的定位是“较发达的农村地区”使用,这从九十年代初全国经济发展的.势态看浙江省的经济发展地位,无疑是准确的。可问题是,仅从一个面积不大、人文背景相对单纯、经济结构跨度也不是很大的浙江省,其经济水平的差异也是显面易见的。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定还来教育文化的差异。可我们使用统一教材,就是对这种事实上存在的差异视而不见,这与教育学的基本大批量是相悖的。

另外,一本教材从编写到使用的周期很长,对教材重新作出修订则所需的时间更长。在现今知识爆炸、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日新月异的时代,人们的价值观、道德面、人生观、美学观无不时时处处都在变化着,而唯有我们的教材不变,要学生唱的歌曲不变。这怎么可能让学生对我们的音乐感兴趣,对我们所唱的歌感兴趣?

再有,我们对“教科书”那种根深蒂固的虔诚,执行起来从不打折扣的那种严肃认真态度,一些教师对教材的依恋及所有管理层面上的考核、评估、督查都是以此为据,更加剧了这种不例题。因此,我们什么时候能做到不再以“教材是教学之本”而以“教学以人为本”,让每个教师都能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接待教学内容(这里暂且不论我们音乐教师是否都具备这种水平与能力),才能出现我国自己的真正意义的教学法,才会有中国自己的“奥尔夫”、“柯达伊”。

教材内容并非经典,没劲!我们一些教学内容不受学生欢迎,也无法得到音乐老师的认同。在许多人的头脑里,一提到审美教育,便自觉不自觉地把教育目的提到德育的“高度”。因此,教材编写中什么时候该唱什么歌,那段时间是什么节日该安排什么内容,这两年在号召学生什么教材就该有所体现德育都成为必须考虑的第一因素。这就使得我们的教材始终离不开正当附庸的臼巢,在强调音乐教化功能的同时,削弱了音乐本身,音乐的本体失落了。另外,从音乐学习、情感体验的角度说,经典音乐亦并非*别人去持牌指认就成了,大家去听了、去唱了,觉得好听,好美,好感动,就牢记在心了,也自然而然地成了“他”心目中的名歌、名曲了。就像在调查中所反映的“你最喜欢的乐曲”。在三成以上都写的是《梁祝》,那无疑这《梁祝》就成了我们大家共同的名曲了。如果我们的教材歌(乐)曲,学生不喜欢去唱、去听,再有伟大教育意义的音乐作品又通过什么去教他们呢?用什么来达到我们的教育目的?又怎么能使学生学习音乐有劲?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课堂音乐教学中的“音乐”含量过低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音乐课类似文学课,语言文字解说的多,提及音乐语言、挖掘艺术情感的少。在我所听到的音乐课里,这种情况不在少

数,尤其是欣赏课。有些老师的课,他们讲得多,要学生用心聆听的少;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倾其所有,非讲个清清楚楚不可的多,留给学生去思考、去领悟、用音乐去激发想象的少;用语言表达的多,用情感体验的少。因此,在一些老师的教学中,语言多,音乐少,全然没有了音乐的我,也没有了“音乐作品是要悟的”这个道理了。这样的结果只会是,学生的音乐作品积累少,对音乐的感悟浅薄,最终是对音乐课没了热情。我们坦言,讲文学我们比不过语文老师(就普通而言),讲解数理也非我们所长,为何不发挥我们音乐教师的优势呢?

音乐课即唱歌课,但仅仅唱会歌曲的多,唱好歌曲、唱得有滋有味的少。他们在课堂的相当一部分时间里(课的后半部分)唱歌却是“老太婆念经,有口无心”。既不用心,何来之味、又何来之情,更何从谈感!音乐课里的歌不好听、不够味,那当然会到课外去找。找他们处认为好听、够味的歌来唱,还工工整整地把它们抄在精心挑选的小本本里,装在兜里,并引以为豪。

音乐课即技能课,枯燥乏味、机械训练的多,兴趣激发、情感抒发的少。我们的一些教师片面地理解了技能,过于偏重技能,使得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成了音乐基本功训练课,把音乐当作机械的技能去训练,把中小学生当作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训练。这样做,可能在表面上或许在一段时间里,一部分学生会有一些效果,但却有可能因此而削弱了绝大部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甚至磨灭。实际上这样的音乐学习与课堂教学,从根本扭曲了音乐作为人类情感艺术、精神火花的本性,也背弃了“国民音乐教育”的初衷,是与音乐教育的基本原理背道而驰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音乐课堂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五(2)班的教室里传出阵阵歌声,那是我们正在上音乐公开课,不仅班主任胡老师来听课,还有几位音乐老师也来观摩,我们可得好好表现。

任老师首先让我们学发声练习和基本训练,然后又带我们复习了过去学的歌曲,接着就开始教我们学新歌《叮呤呤》,这首歌里面有不少修饰音,还有比较难唱好的二声部,不过我们都不怕困难,认真地跟着老师练习着,由于这首曲子十分欢快,大家都很喜欢,因此学的都特别认真,很快就唱的有模有样了。接着任老师把我们全班同学分成了伴奏组和演唱组,我们第一大组是伴奏组,负责为演唱组伴奏,要准确地打好节拍,大家手里拿着三角铁、双响筒、碰铃、响板……随着节奏依次敲响,大家都觉得这样的方式十分新奇,每个人都微笑着,眼中透出兴奋,努力地打着自己的节拍, 快乐地陶醉在自己的音乐节拍之中。演唱组的同学们更是兴致高昂,他们引吭高歌着,有的摇头晃脑,有的扭动身躯,红红的脸庞上充满着青春的光彩。任老师微笑着看着我们,不断地提醒:“注意节奏,注意配合。”慢慢地,伴奏组的同学们学会了怎样打准节拍,演唱组的同学学会了怎样随着音乐节拍歌唱,没多久,两组同学的配合越来越默契了。我们的投入使一旁听课的老师也受到了感染,不由自主地打起了节拍。你看,伴奏组的同学个个神情专注,手中的器具随着节奏准确的响着,心中默默地唱着。演唱组的同学情绪高昂,随着音乐节拍的起落,用悦耳动听的声音,婉转地演唱着这首欢快的民歌。我们的伴奏那么整齐、和谐;他们的歌声那么的美妙、动听,歌声和着音乐声,音乐声伴着歌声,交融在一起,那么的整齐、协调,那么的默契、和谐,我们仿佛成了一支训练有素的乐队。他们的歌唱在嘴里,我们的歌唱在心里,演唱和伴奏好象歌曲的二个翅膀,驾驭着歌声在四处飞翔,啊,优美的音乐在空中回荡,悠扬的歌声在教室里回响,同学们陶醉了,老师也陶醉了,我们仿佛进入了歌中的意境:高山坡上飘白云,白云深处响铃声……我们一遍一遍地演奏着,一遍一遍地歌唱着,任老师开心地笑着,因为她的努力没有白费;同学们的脸上也都溢满了欢乐的笑容,每一位老师的眼里都闪烁着赞许的目光,大家愈唱愈兴奋,愈练愈有劲。不知不觉中下课的铃声响了,老师们恋恋不舍地走出教室,我们依然沉浸在歌的仙境中不能自拔。我不由自主地说道:“时间怎么过得这么快,真想接着再上一堂这么开心的音乐课。”

同桌说:“是啊,这堂音乐课简直就像是在做游戏,它让你感觉那么轻松,那么快乐,在不知不觉中就学会了老师教的知识,这真是一堂令人难忘的音乐课!”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