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
7512作文
50篇1:高考记叙文议论文抒情技巧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一、记叙文的抒情技巧
1.细微之处见真诚
作文中如果能抓住体现真情的“动情点”,则能达到“一瞬传情,一目传神”的艺术效果。如优秀作文《零距离》一文片段——
儿时,我与父亲形影不离。渐渐地,我长大了,父女俩的交流却越来越少,就像一片水塘旱成了草地,又荒成了沙漠。但即便面对我的冷漠,父亲的爱也从未间断过,小时候的一声声叮咛,长大后的一条条短信,织成了密密的父爱。而我却麻木了一般,竟从未对父亲表示过感谢……
想到这里,我的面颊滚烫,终于,我发了一条短信“:爸,那边很冷吧?小心自己的胃,注意保暖!”放下手机,我竟感觉如释重负,特别踏实。不一会儿,父亲便回了短信“:谢谢乖女儿,即使天再冷,爸爸的心也是暖的”。
本文通过“我”给父亲发完短信后如释重负等细节描写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父亲的愧疚,同时也侧面表现了父女之间深深的爱。
2.叙议结合点情理
记叙文,如果能在叙述描写后适当地抒情、议论,则是一种极好的点染,这样既可以使细节得以点化,情感得以渲染,又可以使主题得到升华,起到震撼人心的效果。如优秀作文《那一束阳光》一文片段——
我无力地走着,路仿佛格外漫长,突然,一束阳光强烈地刺痛我的双眼,这是多美的一景啊!太阳挣扎着想逃脱于地平线的束缚,那是一种不愿服输的性格啊!在阴云的笼罩下,太阳的光芒逐渐消失,取代它的只是令人恐惧的阴影。难道太阳还是无法战胜那无边的黑暗势力?然而,我想错了,一缕缕微光再次展现出来,它拼命地履行着那份执着,“皇天不负有心人”,阳光洋洋洒洒地洒向每一个角落,阴云屈服了!
我顿时醒悟过来,自己的境遇和这景不也很相似吗?原来自己不过是没认清自己。
本段先记叙自己的所见所闻,然后再议论点睛,这样既揭示记叙的主旨,又增强了抒情效果。
二、议论文的抒情技巧
1.推心置腹、变换人称
为倾吐内心难以抑制的强烈感情,考生在论述时可巧妙地变换人称,将对素材客观冷静地转述变换为与“你”直接对话。如优秀作文《流放出生命的精彩》一文片段——
终于到了西安,再向西行便再也看不到城墙的影子了,本应该继续西行,你却病倒了。大病之中,你想到了西湖上的苏堤,想到了那“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苏轼;想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韩愈……于是,你又疾步西行,奔赴那原本是苦难现在却成了机遇的贬谪之地。你号召人们开垦荒田,加大生产;供水不足,你便带领人们开渠挖沟……经过你的努力,原本处于荒蛮状态下的伊犁人民填饱了肚子,改善了生存条件,逐步摆脱了蒙昧,思想受到了教育,社会风气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作者在对林则徐这则经典素材的处理上,变客观、冷静地转述为采取第二人称与林则徐直接对话,直抒胸臆,情意盎然。
2.走进材料、文中有“我”
所谓“走进材料,文中有我”就是在材料中融入我之情感,我之独到见解,从而将“我”与素材做到完美的统一。如优秀作文《德耀中华》一文片段——
华夏三国鼎立,孙权有谋,曹操有才,刘备有德。然而在青史竹帛中,最为人称道,流芳百世的,是有“德”之人。因为“德”,五虎大将甘于献命,蜀国百姓也甘于与之出生入死。再看看二战后的德国,当德国总理在世人面前惊天一跪时,我看到了一个经济腾飞的德国。道德让一个国家站得高昂,不仅在经济上,更在于立足世界的底气上。
然而,我只叹,在今天的天空下,道德似乎缺少了以前的闪耀。前几年的“周老虎”一事闹得沸沸扬扬,似乎成了揭露社会道德缺失的伤疤。再后来,毒胶囊,速成鸡,大学校长的假论文……我不禁质问,物欲面前,道德真的那么不堪一击吗?
本段与一般议论文的最大区别就是在论证的过程中,将“我”之感受始终贯穿全文。如此呈现素材,新颖;如此抒情,真挚。
篇2:关于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及基础知识
全文共 2080 字
+ 加入清单写记叙文时,如果要使文字内容更具体,不空泛,一定要把叙述与描写结合起来。那么如何才能结合好呢?我们首先需要了解一下这两者的基本概念和作用。
叙述和描写。是作文中两种不同的表现方式。我们这里说的叙述是指把人的经历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变化表述出来的一种表达方式,它常常把分散的场景,片断的故事和人物的身世,地位,经历,事迹等贯穿起来。它要求做到头绪清楚,脉络分明,有条有理,重点突出。
在记事、写人、状物的文章中,叙述是不可少的,尤其是在介绍人或事物变化为主的文章中叙述的作用更大,甚至有的文章专以叙述为长。我们本讲选的优秀作文《男班长,女班长》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文章中描写部分很少,介绍事件发展过程的叙述占了很大的篇幅,如开头对男女班长来自何方的介绍,女班长对男班长的观察,正副班长必须合作的现实,以及同学们的揶揄,思想的顾虑,同学开玩笑不断,“收到副班长纸条”,到结尾“男女班长仍然合作着处理班里的事务”。这篇文章用很短的篇幅,以叙述为主,把一波三折的事件按发展轨迹清晰有序地介绍出来。对发展过程虽是梗概地介绍,但文章的思想内涵却非常丰富,也可以说在写法上是比较巧妙的。
叙述在按事件发生发展、人物经历的时间来划分,可以有顺叙,倒叙、插叙、补叙等方式,我们在写文章时,可以根据表达的需要去选择叙述的方式。
描写是对人物,事物和环境所作的具体的描绘和摹写,描写是再现描写对象状态的一种表达方式。描写需要采用绘声绘色的办法,把事物的状貌、神采和动态,具体地、真切地饱含情意地勾画出来。写人要使其声可闻,其容可睹;写物要使之可见,可闻,可触,可感;写景要意境鲜明,使读者产生仿佛置身其间的幻觉。
在我们学过的课文中,传神的描写是很多的。如《天山景物记》中对天山深处的描写,“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变得柔和,很有一伸手就可以触摸到凝脂似的感觉。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绵延的织锦那么华丽,象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这段描写抓住山色、溪流、野花这三种最能表现天山特点的事物,重彩浓墨,绘声绘色地把天山美景表现出来。既能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也增添了作品的文采。我们在作文时,如果能恰当地运用描写来表现形象,借以表达某种强烈的思想感情。文章的感染力就一定能有所增强。
叙述和描写在记叙性的文字中都是不可缺少的表现方式。叙述着重于一般情况过程的交待,描写则着重形象的描摹和刻画;如果说叙述是纵的绵延,那么描写便是横的扩展。一篇文字若无叙述,就会显得杂乱无章;没有描写,则会干瘪枯燥,毫无生气可言。
实际上,成功的作品中,常常是叙述与描写交错在一起的。我们所选优秀作文,《奶奶与花》就是叙述与描写交融在一起的,近似于一线串珠式的一篇记叙文。
文中以时间为序,先从小时候家门前有一个很大的“花园”叙述开始,然后再描写人物行为语言、花的形态、气味。从而表现我“深深地爱上花”的过程。接着叙述自己病中见到花的情景,描写花的形态,写出自己感受到“花能给人一种强盛的生命力”。接着是叙述“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认识愈来愈深”又通过对“死不了”“仙人球”的描写,感悟出“花,让我感到一种无尽的生命力,一种明亮的期望”。第五自然段叙述自己养花的过程。这里又运用描写的方式,描绘出花园的美丽,各种花的特点,表现出花可以陶冶情操的作用。这段描写是比较突出的,描写了花的各种色彩,各种形态,用排比、比喻的手法绘色绘形,有丰富的想象力。为了把文章写得曲折有致,第七段、第八段叙述搬进高层楼房前、后我与奶奶对花的珍爱,对小花园的怀念,这里又有对人物的心理、动作的描写,为“小花园”遭到破坏,我和奶奶沉痛心情做了铺垫。
这篇文章用叙述的方式。介绍了事件发展曲折过程,使文章头绪清楚,脉络分明,重点环节突出。这是文章的一条线。在每个重要环节上,作者都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人物的行为、场景、物态,内容丰满。叙述和描写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深刻地表达了文章的主题思想,增强文章的感染力。
在作文时,恰当地运用叙述与描写,做到有机结合,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要熟练掌握叙述与描写的功能,注意二者之间互相依存、互相交通的关系。根据作文内容和思想表达的需要,交错运用。
二、在描写范围比较大、内容比较丰富的地域景物或事物状貌时,(例如《天山景物记》等一些游记式的文章)需要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有一个逐步转移、推进的过程,那么这个线索或过程就要依靠叙述来表现。如我们常讲的“移步换景”的写法,其中对“移步”的交代,往往需要叙述。用时间推移来描写事物或人物的发展变化时,对每个阶段的交代,一般也是要运用叙述来完成的。在这种情况下描写的条理性要依靠叙述来体现。
三、在写故事情节比较强文章时,人物的语言,行动往往是构成情节的重要因素、情节又要依靠叙述来展开,这就需要描写人物语言行动与铺叙故事情节同时进行,也就是说要把叙述故事融化在描写中,或把描写融化在叙述情节中。我们仔细玩味一下作文《奶奶与花》,其中有些地方就是把描写与叙述这样融合在一起的。
篇3:2024年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文章如溪水
全文共 641 字
+ 加入清单叙事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小编收集了2018年高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文章如溪水,欢迎阅读。
叙事作文又称记事作文,在作文类别里因为贴近生活实际,而被是认为是较简单的一种作文体裁,对于小学生来讲,叙事作文往往又与另一个词联系较紧密---“流水帐”,叙事作文写作技巧。作为教师,我常在学生习作中发现“流水帐”这类文章,统观原因就是因为学生在写这类文章时,过于偏向“叙”、“记”,光叙事情的顺序,记录每一个细节,而忽视了叙事作文中的“思”、“情”、“议”,这些文章的枝叶,光剩下一副骨架,自然文章也就成了干枯的秃树,吸引不了人了。
叙事作文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生活只记录了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是一本“帐”。陆游说:“尔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即是对生活的体验,感受和认识,也就是“思”、“议”、“情”,将你们思考到的,你的观点说出来,你对这件事的感情色彩,表达在你的文章中,这样,文章才会丰满,再大的树干也需要枝叶的铺盖,才会生机盎然。
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竭”,对学生来讲,生活的经历不算是丰富,固定的生活模式容易让学生产生公式化的记忆,叙起事来自然也就成了“流水帐”。但孩子的生活细节是丰富的,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事物有着不同于成人的观察范围、观察视角、观察兴趣,如果将这些详细的叙述出来,作文自然也就丰富了。
作为教师,帮助学生深挖叙事过程中的“思”、“议”、“情”等方面的内容,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篇4: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一、记叙文阅读规则
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篇5: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1、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好的记叙文,故事性都强。
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
作文原理:
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
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故事,就是“事情+缘故+事情”。
故事故事,就是一串相互联系、有缘有故的事件串。
2、没有故事的流水帐,超失败的记叙文章。
3、记叙文的真正要素:故事的主题点、素材侧重面、情节串联线(含起因、过程、结局事件)
4、记叙文的基本精彩模式:
第一种:单一情感类情节线
第二种:情感+逻辑类情节线
第三种:情感+结构悬念
第四种:逻辑+情感+结构手法
5、悬念吸引人,反差震憾人,夸张折腾人,渲染感染人
6、让段落风情万种
7、一篇600字的文章,开头30个;中间500个;结尾70个
文章开头多用短句,结尾用长句。
篇6:高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3371 字
+ 加入清单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写作文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六、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七、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编提醒大家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篇7: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5975 字
+ 加入清单由于应用广泛,写作形式灵活多样,在高考写作中受到考生的青睐。记叙文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在高考中,一篇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一 记事的文章
1 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 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 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 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 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 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 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 要注意多次点题。
7 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 叙事文章不要平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 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 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 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 写人的文章
1 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 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 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 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 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 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 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平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 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 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 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 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范文
青春燃烧的痛
清晨。
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味道,露珠儿静静地躺在小草身上,缓缓升起的朝阳散发出柔柔的光线,给露珠儿镀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露珠独自在叶片上静静地散发着光泽.就像是紫色的风铃寂寞地在风中摇摆,清脆的响声里散发着淡淡的忧伤。(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慢慢地走进教室,在靠窗的位子坐下,打开我熟悉的书本,开始细细地品读。每天把书中的知识放入不算聪明的大脑,是我高中生活的必然模式。那一卷卷书本的墨香,把我引向一个神奇的世界。,阳光透过窗子洒进来,柔柔的,暖暖的,它缓缓地移动。从我身上一点点消失,我清晰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光线缓缓划过书本,好像给每一个清秀的文字插上了一双希望的翅膀,载着我的梦想飞向世界的某个角落。它站在阳光下向我招手,透过暖暖的光线把希望和勇气传递给我。(描写细腻,把光线的转移与时间的流逝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我追寻着它的脚步.虽然它遥远得像光线一样,但我仍然执著地追寻,就算每天只是小小的一步,我也无悔,因为我曾坚持。(追寻光线其实就是珍惜时间。)
中午。
我走在人潮中,耳边回荡的是一片欢声笑语,他们的脸上漾着一种叫青春的光彩。中午的阳光是炽热的,我却依然固执地抬起头,忍受着阳光刺眼的疼痛,倔强得不肯认输。我认为青春是我无限的资本,但被青春燃烧的疼痛,却如此清晰。(此处为转折,由现在的坚定转入对过去的后悔。)
我肆意地挥霍着时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父母因劳作而弯曲的背脊,因期望而异常明亮的双眼。是什么让我迷惘了?是青春吗?但我能用一句“因为我还年轻”而推卸掉所有的责任吗?还是说这是青春的留白……(紧承上段,谈自己对过去的后悔。)
阳光被层层的树叶割得破碎,在地上印出一个个寂寞的阴影。原来再美的青春也会有忧伤。
黄昏。
望着缓缓下沉的夕阳,才明白,青春在时间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还有多少青春可以供我挥霍?父亲的背脊还要多弯才可以停止劳作?我迷茫地走了那么久后,猛然清醒,现在后悔的言词,已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徐徐的微风吹来,我额前的发丝忽儿散开,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有拼搏的机会.因为我还在校园里,这是充满希望的地方。我要在这里积蓄力量,像一只雏鸟,默默地等待着羽毛丰满,在某一个黎明破晓的时刻奋力一飞……
望着西边仅剩下的一缕斜晖,我淡淡的微笑着向它走去。(自己对过去的后悔激发了此刻奋发的决心。)
【简要评析】
本文借一天的思绪流程表现自己对虚度时光的懊悔与幡然悔悟后奋发向上的决心。作者把虚度光阴称为“青春的痛”,比喻贴切,使人警醒。
在结构上,以太阳光为线索,由清晨、中午、黄昏三个时间段组成三个部分,层次清晰。
篇8:记叙文开篇技巧
全文共 1382 字
+ 加入清单好的开头便是成功的一半。对于写作文也是如此。一篇好的开头是吸引人读下去的最好的方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记叙文开篇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二、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很值得借鉴。又如课文《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使人觉得如此牵挂一枣核简直不可思议,非要刨根就底,看它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景由心造,“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景中显情,情因景设,情景交融而浑然一体,便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如课文《七根火柴》开头描写暴风雨后的草地阴沉、荒凉、寂静,展示出红军长征的艰辛,表现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与毅力,为无名战士的英雄气概营造了悲壮气氛。又如习作《美,向我起来》记叙的是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坚强的故事。文章这样开头:“秋深了,梧桐的叶子飘然而落,凄凉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天空是灰色的,空气冷冷的。偶尔飞过一只麻雀,传来的也是无奈的叫声……”极力渲染了一种伤感,映衬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落寞、悲凉。
五、娓娓道出,顺理成章。
以一种平稳的语调讲故事般地和盘托出,不显得故弄玄虚,不突兀离奇,能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宁静。这种手法常用于记叙故事情节明显的文章中,如小小说、寓言、童话等,显得落落大方。读者便自然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头道德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叙写他们的拮据的家境,初步揭出他们爱幕虚荣的性格特征,如此,后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耐人寻味。又如课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盘古开天辟地》等。
篇9:2024中考作文技巧:记叙文怎么写
全文共 1569 字
+ 加入清单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考作文技巧:记叙文怎么写?,欢迎阅读、
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某位同学,在描写数学李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李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李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李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盘云珍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李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很有特色。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篇10: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
全文共 2291 字
+ 加入清单对于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读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小编收集了记叙文开头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读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写作文时一定要写好第一段,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走。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一句来形容一篇好文章,那如何才能绘好这个“凤头”呢?
一、教你几招,学一学:
1、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始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例如:
(1)唐老师病了。快放晚学时,同学们都难过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如同死水一般寂静。(《真情》)
(2)她叫王芳,我读五年级时的班长。尽管我俩分别一年多了,但班长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3)父亲抡起锄头,画了个满圈,“嘭“,一个土块碎了。“爸,我回来帮你吧!”憋在心里的话终于吐了出来。漂亮的弧只画了一半,锄头遵循着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飞向前了。(《父亲的爱》)
(4)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2、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花开的季节,到处芬芳飘香,而我却无心观赏,因为此时我失去了同窗好友——强。(《同窗好友》)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3)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心中筑起一堵墙》)
3、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3)爷爷是我最爱的亲人。我的童年是在爷爷那边度过的。是爷爷拉着我的手,教会我走路;是爷爷使我从小就懂得不少道理。我把爷爷看成自己幼年成长的拐杖。(《我爱爷爷》)
4、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用悬念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3)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感受生活之美》)
5、引用诗文或歌词,突现中心。
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或歌词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劳作的母亲。(《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2)“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歌声与微笑》)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6、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3)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然而,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却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最美丽的风景》)
总结:好的作文开头应做到:一简、二新,三美。“简”就是开头力求简洁、明了,不啰嗦重复。“新”就是开头不落俗套,新颖别致。“美”就是开头能给人以美感,如用生动形象的描写,或借助修辞,或引用诗文。
篇11:记叙文写作的技巧解析
全文共 1955 字
+ 加入清单1.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2.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3.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4.穿插流动
5.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6.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 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7.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8.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9.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10.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11.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 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篇12:记叙文写作的十五种技巧
全文共 3468 字
+ 加入清单一、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四、穿插流动
五、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六、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七、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八、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九、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十、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十一、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十二、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十三、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十四、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
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十五、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篇13:满分作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38 字
+ 加入清单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考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那么,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你知道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满分作文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
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
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
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篇14:写人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415 字
+ 加入清单一、记人记叙文试笔指要
1.从不同角度,从忆海中觅取若干具体事件,从中提炼出若干精彩的富于情绪化的细节,使其有机地联系起来,可以写出人物性格的某一特征、某一侧面。
2.选取对某人的第一印象或最新印象,借以突出人物的某一特征。
3.专写人物的某种趣味,撷取其言行举止的典型材料,如潇洒、深沉、厚道、轻佻……以至写出其风度、气派或人情味来,文章的情感因素往往会活生生地流露于笔端。
4.从侧面写,描摹其待人接物的种种姿态、情性、习惯,如言语习惯、动作习惯等。这种浓入淡出寓浓于淡的写法,并非易作;而一旦出手,往往自成高格。
5.抓住规定情境氛围里人物的特定情绪,写情绪化了的种种细节,即对作者所把握的印象强烈的记亿片断,便全文笼罩在浓郁的氛围情调中,充满强烈的情趣。要懂得,有时写文章其实也是作者某种情绪的一种宣泄。
6.别忘了写出人物的机智与幽默,或者相反。这对于任何对象任何样式的写人散文,都是不可缺少的。因为,写人,写活脱脱的人,是对人物心灵探测的报告,是将生活中可遇的知音人物的剪影活生生地移栽到稿纸上来的功夫。
7.写人的脾气。不同氛围的形态中各种情态的脾气,不同人物关系中所呈露的形态不一的脾气,形形色色人物所固有的或变态的种种样样的脾气,显示这脾气的事项、情景、场面,人物表演出来的种种细节及其某种嗜好,沉迷的程度,灵机的表现,情境中的角色意识及其所反映的人生趣味,价值取向,高尚的与庸俗的,不合群的与大众的等等。
8.人是大写的人,可是毕竟存在着天天想大写,其实又事事在小写自己的人物(这号人总是自我感觉良好),写出这滑稽的一面来,应是人物习作中考验作者洞察力的项目。在这里,最忌讳的是,事无巨细囫囵平铺的写法。
9.写人且求精短者,绝不汲汲于人物的全貌,人事的全程。而是运用简单的材料,用极其简省的笔墨,而能写出人物鲜活生猛的精神来。
10.写熟悉的知情知性的知音人物,往往容易得手;而写照某一契机里头瞬间熟识的陌生人,也极有可能写出上乘之作。因为。初交的新鲜,识与不识的巨大反差,一拍即合的激情,或不打不交的经历本身,是人性最为裸露的时刻。
11.摄影的瞬间捕捉,漫画的形貌夸张,电影的特写慢镜,连环画的情节浓缩,剪纸的轮廓造型,油画的浓墨重彩,水墨画的形似神完,雕塑的姿势与动感,都可以作为人物素描技术技巧上的参考。
12.验证人物写得像不像、活不活,一看你是否抓住了人物的神采气质。二看你在多大程度或层面上将理性的深层次里的认识,涂抹上了至情至性的情感色彩。三,最要紧的,看你是否寻觅到了刚好表现这“神采”与“色彩”的感性材料,情节性的,道具性的,戏剧性的,氛围性的,情绪化了的种种载体。
退一步说,如果能够将你对人物心灵、心思、情绪、习惯的深层把握予以相当情绪化的描写,那写人的文章,也就会基本成功。
二、写人的记叙文的一般结构形式
引联式:睹物思人——联想回忆——睹物议人,总结全篇。其中,“联想回忆”部分是记叙的重点。引起联想回忆的触发物可以是一张照片、一本日记或一封书信等。
寻访式:寻访缘由——寻访经过——寻访结果——寻访感想。其中,“寻访经过”是记叙的重点。“寻访感想”部分应简洁,情和理并举。
转情式:恨的产生——恨的淡化——爱的萌生——爱的发展——爱的深化。其中,“恨的淡化”和“爱的萌生”之间要有过渡的语句。
议论式:议论评价——具体叙写——总结全文,升华中心。其中,“具体叙写”部分应分段形成并列式或层递式结构,展开记叙描写。
篇15: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记叙文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一、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1、悬念、巧合、误会
2、疏密、虚实
3、抑扬
4、张弛
5、蒙太奇与意识流
二、写作注意事项
1、作文字迹工整,
2、卷面干净整洁,
3、开头结尾要简练,
4、动笔之前要拟题,列提纲,
5、平时要多积累优美的字词句子,用时心不慌。
声明: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影响到利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
三、如何开头?
我们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写法总纲对开头段的作用是这样要求的:开头段,突破一个“巧”字, 做到别开生面,抓住读者。具体说来有三条是需要我们谨记的:1、接触主题,点到为止,留下伏笔。2、短小简洁,干净利落,活泼生动。3、心中有读者,引起阅读兴趣。开头段不能拖拖拉拉,短小生动为上,抓住读者往下阅读是首要的。
开题,这里的题指的是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主题。比如一篇习作要表达的是快乐的主题,那么在开头段就应该显露出快乐的笔调和气氛;反之 就该显露出悲伤的情绪和环境。
强调我们设计开头段的目的,重在吸引读者,而不是为了开头而开头,为了巧而巧,甚至是卖弄辞藻,华而不实。如果真的是那样,就会弄巧成拙。还有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生搬硬套,故作深沉。记住,与读者交流我们的情感思想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
都说作文开头难,最难就难在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开头的方向;思路不清,就会咬着笔头无从下笔;思路错误,就会劳而无功,通篇尽失。开头段这样重要,其方法就最简易。
总起来说,有三条:
1、和文章题目联系上。
2、和主要内容联系上。
3、和自己(主人公)的心情联系上。
开头段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法。
2、先闻其声法。
3、设问开头法
4、景物描写法
5、肖像描写法
6、联想开头法
7、倒叙开头法
8、名人名言开头法
9、议论开头法
10、综合开头法
四、如何结尾?
结尾段不是可有可无的文段,它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般来说,结尾段的任务有三条:
1、收束全文,完成主题。
2、拓展情境,升华主题。
3、含蓄优美,引人遐想。
理清结尾段的思路,经常运用的有五个:
1、和文章题目联系上。
2、和开头段联系上。
3、和重要内容联系上。
4、和事情结果联系上。
5、和自己的心情联系上。
结尾段的方法。
1、 自然结尾。
2、抒情结尾
3、含蓄结尾
4、总结结尾
5、启发结尾
6、点题结尾
7、照应结尾
9、议论结尾
10、综合结尾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
记叙文的结构模式相对而言变化较多,运用时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遵循如下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篇16:2024年小升初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5224 字
+ 加入清单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欢迎阅读。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著。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
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
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17:"记叙文·状物作文写作小技巧
全文共 208 字
+ 加入清单五要三注意
“五要”:
(1)抓住物的特征
(2)按一定顺序写
(3)既写静态又写动态
(4)展开想象,运用拟人等手法把内容写具体
(5)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三注意”:
(1)仔细观察、抓住特征
(2)明确中心,展开想象
(3)根据内容,安排顺序。
"记叙文·写景作文写作小技巧
写景
(1)抓住景物特征
(2)注意时间、地点、气候等因素的影响
(3)景物特点安排恰当的顺序
(4)采用多种手法表现景物特点及变化
(5)写出自己的感受
(6)借景抒情
篇18:记叙文基础知识:常用的开头技巧
全文共 2112 字
+ 加入清单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对于作文来说,写好作文开头尤为重要。因为老师阅读时首先看的便是第一段,所以写作文时一定要写好第一段,紧紧抓住老师的目光,让老师不由自主地随着你的思路走。有人用“凤头猪肚豹尾”一句来形容一篇好文章,那如何才能绘好这个“凤头”呢?
开门见山,直接入题
叙事为主的记叙文,一开始就可以点明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和有关背景;写人为主的记叙文可直接交代人物或通过对人物肖像、对话、行动等方面的描写,直接入题。例如:
(1)唐老师病了。快放晚学时,同学们都难过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教室里如同死水一般寂静。(《真情》)
(2)她叫王芳,我读五年级时的班长。尽管我俩分别一年多了,但班长的轶事依然历历在目,难以忘怀。(《有这样一位好班长》)
(3)父亲抡起锄头,画了个满圈,“嘭“,一个土块碎了。“爸,我回来帮你吧!”憋在心里的话终于吐了出来。漂亮的弧只画了一半,锄头遵循着牛顿第二运动定律,飞向前了。(《父亲的爱》)
(4)那天,鲜花店门口贴了一张大红告示:母亲节预定鲜花。哦!母亲节快到了,我该为母亲准备节日礼物了。(《母亲节的礼物》)
写景状物,渲染气氛
文章的开头从写景状物入手,展示人物活动的环境或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以此烘托人物,展开故事。如:
(1)花开的季节,到处芬芳飘香,而我却无心观赏,因为此时我失去了同窗好友——强。(《同窗好友》)
(2)太阳落山了,昏黄的光晕渲染了半边天,我寂寞地趴在阳台上。窗外那棵老杨树上,不知名的大鸟仍在不知疲倦地喂食它的小宝贝。它那绿豆般的眼睛温柔而慈爱地注视着意欲飞出温巢的小鸟。这画面,这眼神,让我想起了母亲……(《面对母亲的目光》)
(3)教室外,呼啸着的北风挟着密集的雨点扑打在墙上,“嚓、嚓”地响。教室里,一场全能竞赛考试进行到了白热化的阶段。(《心中筑起一堵墙》)
抒情议论,确定基调
用几句恰当的议论抒情做文章的开头,或感染读者,或点明主旨,领起下文。如:
(1)伴着年关噼里啪啦的鞭炮声,踩着原野初融的残雪,你姗姗走来,明眸含情。你用爱的温馨,使我腊黄的脸庞泛起红晕;你用爱的吟唱,唤醒我迷茫的信念。我,不再忧郁、沉闷、彷徨,也不再坐等、观望、祈祷,我要振作,寻觅、追回你以及你给我曾经编制过的那个七彩的梦幻!(《情寄春风》)
(2)生日是一根线,一头是我,一头是外婆;生日是一个圈,圈住外婆的笑,圈住我的记忆;生日是一条河,那匆匆的流水,把我的思念带到外婆身边。(《生日寄语》)
(3)爷爷是我最爱的亲人。我的童年是在爷爷那边度过的。是爷爷拉着我的手,教会我走路;是爷爷使我从小就懂得不少道理。我把爷爷看成自己幼年成长的拐杖。(《我爱爷爷》)
设置悬念,引出下文
用悬念开头,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激发人们的兴趣和思考,起到引人入胜的效果。如:
(1)是为了摆脱那饥寒交迫的日子,你才无可奈何地跳下悬崖?是为了免遭那被俘的耻辱,你才义无返顾地投落这峭壁?(《峭壁上的树》)
(2)朋友,你听说过鳄鱼是怎样哭泣的吗?你听说过猩猩吃人的故事吗?你知道外星人是怎么来到地球的吗?……哦,你摇头了。可别急,全是它——《世界奇闻怪事》告诉我的,它使我体会到了课外阅读的乐趣。(《课外阅读的乐趣》)
(3)我快要死了——
我躺在病床上,四周黑漆漆的一片,十分寂静,偌大的房间里,只能听得见我微弱的呼吸声。护士只有到吃药、打针的时候才会进来,而且很少和我说话。我已经习惯了,我不会有太多的抱怨,因为我知道我快要死了。我凝视着窗外,告诉自己要坦然面对死亡。(《感受生活之美》)
引用诗文或歌词,突现中心
以诗文妙语、名言警句或歌词开头,既能激发读者兴趣,也能提高文章的品位。同时,也能揭示文章主要内容,突现人物、事件。如:
(1)“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读着这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我的思绪不禁飘散开来,飘向那远在大山脚下守着几亩地辛勤劳作的母亲。(《母亲,你是我一生的感动》)
(2)“请把我的歌,带回你的家,请把你的微笑留下……”每当耳边响起熟悉的旋律,自己就好像遇见了多年不见的老朋友一样,感觉格外亲切。(《歌声与微笑》)
(3)“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无遮无拦天空的荫蔽?”每当读到冰心女士讴歌母亲的这段话,我便不由自主地想起我那矮小瘦弱却独自一人挑负全家生活重担的慈母。(《母爱无边》)
对比映衬,烘云托月
这种开头通过对比或铺陈,能使要表现的内容在其他事物的烘托下显得更加突出、醒目,从而给人十分鲜明和深刻的印象。如:
(1)窗外阳光明媚,几只小鸟在树上欢快地叫着,但我却无论如何也打不起精神来,因为爸爸妈妈分居了,而且正在闹离婚,这对我是个莫大的打击。我要尽最大的努力使爸妈和好,因为我想有个完美的家。(《我想有个完美的家》)
(2)当你看到平坦的大地上傲然挺立的一排排生机勃勃的绿树,你也许回情不自禁地赞叹大自然那非凡的创造力。绿树是美好的,枯树也有其可爱之处,虽然它青春已逝,生命衰朽。(《枯树》)
(3)李商隐有诗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我惊讶于他的洞察力,然而,夕阳下互相搀扶的老夫老妻却是天底下最美的风景。(《最美丽的风景》)
篇19:初中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7352 字
+ 加入清单一、一线串珠
“一线串珠”就是围绕一个中心,多角度、多方面地展开记叙。这“一线”从文章的内蕴来说就是“中心”,从外在表现来说,它要借助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等,这就是线索。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各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的、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珍珠串起来的一条线。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取何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下面来欣赏冰心的《笑》:
雨声渐渐的住了,窗帘后隐隐的透进清光来。推开窗户一 看,呀!凉云散了,树叶上的残滴,映着月儿,好似萤光千点,闪闪烁烁的动着。——真没想到苦雨孤灯之后,会有这么一幅 清美的图画!
凭窗站了一会儿,微微的觉得凉意侵人。转过身来,忽然眼花缭乱,屋子里的别的东西,都隐在光云里;一片幽辉,只浸着墙上画中的安琪儿。——这白衣的安琪儿,抱着花儿,扬着翅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仿佛在哪儿看见过似的,什么时候,我曾……”我不知不觉的便坐在窗口下想,——默默的想。
严闭的心幕,慢慢的拉开了,涌出五年前的一个印象。
——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弓儿似的新月,挂在树梢。一边走着,似乎道旁有一个孩子,抱着一堆灿白的东西。驴儿过去了,无意中回头一看。——他抱着花儿,赤着脚儿,向着我微微的笑。
“这笑容又仿佛是哪儿看见过似的!”我仍是想——默默想。
又现出一重心幕来,也慢慢的拉开了,涌出十年前的一个印象。——茅檐下的雨水,一滴一滴的落到衣上来。土阶边的水泡儿,泛来泛去的乱转。门前的麦垅和葡萄架子,都濯得新黄嫩绿的非常鲜丽。—— 一会儿好容易雨晴了,连忙走下坡儿去。迎头看见月儿从海面上来了,猛然记得有件东西忘下了,站住了,回过头来。这茅屋里的老妇人——她倚着门儿,抱着花儿,向着我微微的笑。这同样微妙的神情,好似游丝一般,飘飘漾漾的合了拢来,绾在一起。这时心下光明澄静,如登仙界,如归故乡。眼前浮现的三个笑容,一时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看不分明了。
这篇文章以“笑”串起作者对三幅微笑图景的追忆、描述,表达作者对人生理想境界——“融化在爱的调和里”的追求,抒发作者泛爱的思想感情。
二、镜头剪辑
“镜头剪辑”本是电影制片的工序之一。所谓“剪辑”就是按剧本结构和创作构思的要求,把拍摄到的镜头经过选择、删剪、整理、编排成结构完整的影片。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记叙文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这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断,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运用镜头剪辑要注意:(1)剪辑的镜头不能只停留在一个层面上,选材须多角度,具有代表性,力求立体、全方位的反映主题。(2)根据主题的需要,表达时,各片段在内容上须有所侧重,即从某一个侧面表现主题。(3)既要把完整的素材分割,又不能剪得支离破碎。留下来的一个个镜头应具有内在联系。(4)要善于选取大镜头。每个镜头都必须是内容充实的画面,具有典型性、代表性。(5)镜头之间要有空白,不要构成一组“连环画”,而应是具有跳跃性的。(6)一般来说有情节的事情,可以纵向剪辑;情节不太丰富,宜用横向剪辑。(7)剪接的镜头排列是有序的,或横向排列,或纵向排列,或按逻辑思维排列。
前面举到的冰心的《笑》,就围绕着“爱的调和”这一主旨横向剪辑了三个生活镜头,让读者在其是感受与深思。
三、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
原来的高中课本上有这样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留反复交织的叙述,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以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四、一波三折
“文似看山不喜平”,记叙文忌平铺直叙,忌记流水帐,若能尺水兴波,就能引人入胜。
下面我们来欣赏这样一篇记叙文:
选举风波
魏明湖
临近期末,要选优秀干部了,全班共四个名额,星期三下午由全班同学民主投票选举产生。本来是很简单的事,可第四名的张楠和第五名的王云选票一样,而王云又偏偏是班主任李老师的外甥,这下子,本来很简单的事变得复杂起来。我们推测,只好凭老师那一票来定乾坤了。
大家议论纷纷,究竟谁当选一下子成了全班的焦点话题。
“我看,应该选张楠,因为他无论那方面都比王云强。”
“就是的,我看最后一个名额非他莫属了。”
“那不一定,你们可要知道,王云可有个最大的优势,他是……”
同学们看着王云那洋洋得意的样子,都有些愤愤不平了。也不知是谁竟然组织起几个同学给老师写了一封“敦促书”,这样一来,本来就不平静的教室顿时沸腾起来。有的同学拍案叫绝,称赞写得好,有的同学诚惶诚恐,扯着嗓子喊:“还是别写了,这不是等着挨批吗。”还有的交头接耳,不知在议论什么。
第二天早晨,我走进教室,只见同学们三个一群,两个一伙地议论着,不知谁还煽风点火:“这下可有好戏瞧了,看老师怎么收场。”看着讲台上的信,我不由打了个冷颤。
上课铃响了,第一堂就是班主任的课。李老师踩着铃声走进教室,同学们的心一下子提到嗓子眼,教室静得有些叫人害怕。大家既希望老师看到那封信,又怕老师看到那封信,值得庆幸的是,李老师走到讲台前,放下提包和课本,正好压在那封信上。我松了一口气。开始上课了。同学们一个个缩着脑袋,用书挡着脸,看起来好像在读书,而注意力完全集中在老师的举动上。老师一面向黑板,同学们就从书缝里偷偷地打量着老师。老师一边领读课文,一边踱着步子走到教室后边,同学们的眼光也跟了过去。老师一抬头,同学们“呼啦”一下子又都转了过来,读书声也洪亮了。老师转过身往教室前面走,同学们听着老师的皮鞋声一点点逼近,自己却又不敢扭头看一眼,生怕老师从起伏不定的读书声里察觉到点什么。我的手心一阵冷汗。下课铃响了。同学们长吁了一口气,心里的石头好像落了地。可李老师并没马上走,开口打破了这寂静:“通过反复比较,慎重思考,我认为张楠的工作成绩突出,我的这一票给张楠。”同学们一下子都震惊了。既而是一片掌声。
“不好!”谁喊了一声。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把目光一下子集中到讲台上。心里默默祈祷着:“千万不要让老师发现那封信。”但事情好像偏偏要和大家作对似的,就在老师拿起提包起身刚要走时,那封信随着提包带起的风飘到了地上,大伙刚刚松的弦一下子又绷紧了。李老师捡起信,打开看了看,笑着说:“有这么多人支持我的观点,我很高兴有这么多知音。” 我心里上下翻腾,不知是宽慰,是惊喜,是懊恼,是信任,还是敬佩……
这篇文章开头写评选的矛盾所在是李老师的那一票究竟投给谁,悬念顿生。同学们愤愤不平的议论和王云洋洋得意的神态掀起了波澜,预示着将要发生什么。同学们的“敦促书”将波澜推起,而课上老师竟然没发现精心设计的“敦促书”,大家收紧的心立即又松弛了下来。眼看就要风平浪静,谁知“敦促书”又飘到了地上。全文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波三折,可用巧设伏笔、设计巧合、铺陈误会、着力突转、顺逆法等。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五、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先“抑”是为了后“扬”,“抑”是为了反衬“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我们来欣赏下面这篇文章:
我撕掉了扉页
海沉川
我和她相识不到几个月,就匆匆地分离了,她叫什么名字,我从未问过,也永远不想知道。因为记忆深处的回忆是不堪回首的——
我和她是在一次物理竞赛中认识的。她穿着一件红与黑相间的花格子外衣,戴着一副眼镜。说心里话,我并不喜欢她。可是,所有参赛的同学中只有我和她是同校,且同是女生,耐不得寂寞,我就和她聊了起来。尽管这种谈话方式并不高明,但我们毕竟成了“朋友”,这一次的相识,我竟忘了问她叫什么名字。几个月后的团员联谊会上,我和她又见面了。那是初夏的一个夜晚,她身着乳白色的连衣裙,腼腆地站在灯火辉煌的大厅中央,朗诵了她自己创作的一首小诗:“……我赞美雪的洁白,它有着清纯脱俗的美……”这诗,不由使早已厌倦摇滚歌曲的我为之动情。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感到她的美,文静有余。
我偷偷地记下了这首小诗,并把它抄在日记本的扉页上。
毕业前的两个月,是最紧张的。在物理提高班里,我第三次见到了她。那时,练习卷题目很难,我们提高班里的学生好多人不及格,我和她
也不例外。物理老师又出了一份练习卷。测试还未到结束的时候,我早已做完,不耐烦了,东瞧西望。猛地,我看见她腿上摊着一本书,她正紧张地翻着。
我彻底傻眼了,继而是充满内心的忿恨和鄙视。这一次见面,我和她疏远了。我不愿正视她的眼睛,我竭力回避着她,因为我知道多见她一次,就多一分难堪。
可造物弄人,在校辩论赛中,我又一次遇见她,她是参赛者。不可思议的是,她的演讲题目竟是——《谈考试作弊的危害性》。她依然是那身白色的连衣裙,依然带着几分腼腆,不同的是,这一次她更带有几分激动。望着她滔滔不绝地演讲,我感到一阵目眩。
“考试作弊,我以之为耻。靠这样得到的分数并不光……”这一个个带刺的字,如一只只嘲讽的眼睛向我无情地眨着。我乏力地坐着,无动于衷地望着她,心里却坚定了我的想法——“我看不起你!” 这次演讲她得了二等奖。
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唯独我没有拍手叫好。回家后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张记着小诗的日记本的扉页撕碎了……
这篇文章对“她”的描写采用了“抑扬法”中“欲抑先扬”的手法。“我”和“她”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关系。作者在一次试场上初识了她。后来看到她一身洁白如雪的连衣裙,再听到她朗诵的一首赞美雪的小诗,“我”对她产生了好感;但另一次物理考试,她竟作弊,使我对她产生了鄙视的情感,更令我憎恶的是她竟然在演讲中大谈作弊的可耻。言不副实,外表与内心不一致,我看不起她。作者把自己这一感情的变化寄托在一个细节上:把诗记在自己日记扉页上,尔后又愤怒地撕掉扉页,作者的情感变化,顺畅自然合理。
六、穿插流动
七、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的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下面我们来欣赏如下一篇文章:
石榴花开
倪 玲
石榴花开了,层层开满枝头……
暮色中,我拿着几朵刚盛开的石榴花如约来到了云的墓前……
记忆中,我和云的相识是在图书馆里。一切似乎是巧合,我和她同时拿起了那本《无名的裘德》,也几乎是同时,我们都做出礼让的动作,而后又彼此笑了一下。我说:“Lady first.”她说了声“谢谢”,便坐在我对面的桌子旁。接下来的几天,我们几乎天天都能在图书馆里遇见,相互也只是礼貌的笑笑,并无话语。突然有一天,她问我同情裘德还是哈代,我说两个都同情。她似乎是同意我的答案,微微点了点头,她接着问我是否看过《简·爱》,我说只是听说过,无缘拜读。她说她非常喜欢简·爱在庄园里说的几句话,并即兴为我表演了一番。第二天她给我带来了那本《简·爱》,并且在中间夹了一朵石榴花。她说她喜欢石榴花。那时我一直奇怪像她那样一个感花溅泪的女孩,怎会喜欢石榴花。我原本以为她应该喜欢栀子花、茉莉花那样的洁白、淡雅的。
可以说书籍使我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我也开始慢慢地了解她了,至少我这样认为。一天午后,她邀我一起看狮子座的流星雨,我满口答应,也许是因为我也是狮子座的。那天晚上,她问我是否喜欢流星。我说虽然美丽,但却太短暂了。她说只要曾经拥有,夫复何求。谈话间一颗流星划破了夜空,她随即许了一个愿望。我说可否说来听听,她没有回答,只是问我如果有一天她如同流星般的逝去,我是否会流泪,我笑她太多愁善感了。接着便套用了一句台词送予她:山无陵,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那次她笑了,笑得特灿烂,如同那颗流星,也许更像一朵石榴花。
自从那次一起看流星后,就因为忙着考试,没有去图书馆。一天突然收到云的一封信,叫我去医院看她。我匆忙赶到医院,在血液病房里找到了她。她躺在白色的病床上,整个人显得非常的憔悴苍白,见了我似乎想挣扎着起来。然而事实上,她早已奄奄一息。我见势,急忙把她扶起来。我没有太多话,因为我不想她太累。许久,她要我帮她照顾她的石榴树,她说她很遗憾没能和我终身为友,但愿能变成来年后的第一只石榴。我噙着泪,默默地为她祈祷,祝愿她一切都会好起来……
我精心照顾着云的石榴树,看着它开第一朵、第二朵……并看着一朵朵不起眼的小花结出一只只火红的石榴。我想我已经完全了解了云,如果云活着,至少也会这样认为。
文章开头写了开满枝条的火红般的石榴花与一个女孩凄清的坟墓,两者色调窘异,造成情景上的反差,这是反差悬念。接着回忆与云的交往过程,这是倒叙悬念。感花溅泪的女孩,居然喜欢石榴花,使人感到奇怪,这是物件悬念。文章悬念叠生,却不知作者用意何在。最后读完全文,我们才猛然醒悟,云是喜欢那石榴般火红的生活,然而她却偏偏带着石榴花般的梦如流星似的离开了我们。她那种对生活炽烈的爱,对生命将逝的沉着平静,和她那石榴花般灿烂的笑容,永远留在了我们的记忆中。这里的意蕴是深远的,由石榴花造成的悬念贯穿全文,随物宛转,层层铺垫,清新活泼而又隐隐透出一丝凄婉忧伤,让人在悲喜中禅悟着生命的真谛。悬念的运用使文章产生了震人心魄的艺术效果。
八、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1)“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2)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九、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1)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2)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十、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在写作时选取细微的个性鲜明的事物,通过具体的叙述、生动的描写,揭示社会生活中某一方面的深刻本质,给人以认知、教育、启迪或趣味。郁达夫说:“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正可概括“以小见大”这一特征。下面来欣赏下面一篇高考作文:
生命的日历
浙江一考生
一张一张撕下来,一张一张寄托了你的希望。——题记
我不知道已经有多久没有去看她了。只是童年还有那模糊的痕迹,她的脸上有着看起来亮闪闪的银丝,有着岁月沉淀下来的痕迹。
“叮铃铃”,早晨的一声电话铃将我从睡梦中吵醒,挂上电话的刹那,我愣住了。感觉世界就在瞬间将我淹没——奶奶出车祸了。当我火速赶去医院时,她已经躺在了重症监护中心。泪水一刹那涌出。我带着爷爷的叮嘱,回老家拿换洗的衣服。
还是那幢老屋,载满了我童年的味道和记忆。踌躇着走上了阁楼。走进卧室,记忆里的味道一涌而出,是她的味道。一瞥眼,我看见书桌上有好几本大大的日历,被凌乱的撕成一张一张。走过去一瞧,日历的正面普普通通,有着普普通通的日期,而反面的字把我愣住了:“2003年2月,囡囡今天和父母回家。”“2003年5月,囡囡今天打电话来让我多穿点衣服。”“2004年7月,囡囡今天升学考。”“2005年2月,我今天看囡囡的照片了。”“2005年3月,囡囡已经三个月没回来了。”“2006年2月,囡囡已经很久没打电话给我了。”我发了疯似地翻动着所有撕下来的日历。上面是详细的日子和我与她之间发生的事,时间到时、分。我有些不敢相信,却又心痛地想起,在昏黄的灯光前,她是怎样带着老花镜在桌前写下这一点一滴的。自己多久没回来了,自己多久没打电话了,是学业的繁忙,还是成长的疏远与冷漠?而她,又怎样把希望寄托在这一张张日历上,期待着我重新做回小时候那个撒着娇的囡囡?
我收拾好这一张张的日历,这一张张载满了她希望的日历回到了医院。望着病床前那个头包白纱仍在昏睡的她,眼泪又一次决堤而出。我紧紧握住她的手,默默恳求老天不要将她从我身边带走。
床上的那张脸仍是小时候疼着我、爱着我的脸,亮闪闪的银丝,眉眼间的沉静。我悄悄将那张饱含我心愿的最后一张日历纸,塞进了她的手里,喃喃道:“奶奶,你快醒醒,囡囡来看你了,囡囡不会再让你数日历了,快醒醒……
这是一篇即小见大的文章,借助生活中感人的细节来表现爱这一宏大而深刻的主题,给人以深思与启迪。
篇20: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5202 字
+ 加入清单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着。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着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