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追赃和退赃的区别【热门20篇】

浏览

5348

作文

95

关于机会的作文:智者与愚者的区别

全文共 1808 字

+ 加入清单

在人生当中,愚者错失机会智者抓住机会,成功者创造机会。机会只给准备好的人,这准备二字,并非说说而已。

譬如在学问上,智者善于站在“有”的角度上寻求“无”。物物相知,人人相识。《荀子·正名》说:“然则何缘而以同异?曰:缘天官。”事物之间的差异要通过感官来认识和辨别。又说:“万物虽众,有时而欲遍举之,故谓之物。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共,至于无共然后止。有时而欲偏举之,故谓之鸟兽。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在感官作用的基础上,通过共名和别名,把自然事物组织成为一个“同”和“异”的系统。这个系统显然类似于亚里士多德通过定义建立起来的事物之间的关系系统。

《黄帝内经》有“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一说。我认为,察同和察异的差别,可以用来表明东西科学传统的本质差异。“智者察同,愚者察异”一说本身表明,察同是我国人民的自觉选择。

智者善于了解别人的心思,然而,愚者却喜欢表示自己的需要;智者经常记住别人的名字,然而,愚者却希望自己的名字被别人记住;智者满脸微笑,愚者冷若冰霜;智者让别人逐步说“是”,然而愚者却喜欢引起更多争论;智者聪慧幽默,愚者却显得呆板无趣;智者经常是三缄其口,愚者却从来是口不择言;智者经常谈对方感兴趣的事,然而愚者却经常说自己感兴趣的事;智者喜欢低调谦虚,摊儿愚者却经常骄傲张狂;智者在处理问题的时候经常是宽容大度,然而愚者却是锱铢必较;智者经常照顾他人的自重感,然而愚者首先是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智者平时善于关心他人,然而愚者却处处为自己打算;智者善意赞美人,愚者乐于批评人;智者平时善于给人以激励,然而愚者却喜欢以冷水泼人;智者平时善于替人解围,然而愚者遇事却避而远之;智者接人待物满脸微笑,然而愚者却冷若冰霜;智者善于了解别人的心思,然而愚者却善于表示自己的需要;智者充分利用人性的“好胜心”或“虚荣心”,不做过多的争论,肯定对方的观点,使其获得自尊感,事情的结果往往会达到自己的目的,然而愚者却逞一时口舌之强,过分强调自我,喜欢指责别人,而后果却可能很可悲。

在不得不提,不得不说的时候,智者都会用十分委婉含蓄的语气说:“你做得很好,如果能再……将会更加完美一些。”愚者则会说:“你这样做费时费力,不如……”智者说:“你的想法很好,你看这样是不是也行得通。很多时候,智者的建议会被别人积极采纳利用,而愚者的批评则会引起别人强烈的不满和抵触。

沉默是金,智者该说时说,不该说时便保持沉默;而愚者只管口不择言高谈阔论。两者相比前者显得儒雅深沉,后者则显得粗野浅陋。因此前者受人尊敬,后者遭人厌恶。

智者常以低调而谦虚、诚恳的说话做事方式打动人心,愚者平时对人对事做骄傲张狂的姿态,使人们对之产生厌恶感。低调谦虚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得到人们的同情和帮助,而骄傲张狂的人有了麻烦,别人大多会隔岸观火,不去理会。

人人都有自尊感,希望自己的外貌、学识、地位等方面得到他人的肯定或承认。智者善于利用别人的这份好胜心,满足他人的自尊感,而愚蠢的人却想方设法使自己的这份“虚荣心”得到他人的赞同;在交往中我们会听到智者说:“你的字写得真漂亮,能教教我吗……”“唉!等我到您这个年龄,能有您成就的一半就不错了;而愚者经常会这样说:你听我说,应该这样才好;智者在照顾他人的自尊感的同时,会得到意外的收获,愚者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后,有时可能很可悲。

智者经常善意地赞美别人,而愚者不讨人喜欢,甚至到处树敌,主要原因不是大家故意和他们过不去,而是愚者在与人相处时总是自以为是,对别人百般挑剔,随意指责批评,人为地造成矛盾。古人云“快刀割体伤易合,恶语伤人恨难消”,出言不逊者只会自食苦果。只有处处与人为善,严以责己,宽以待人,真诚地赞美别人才会建立与人和睦相处的基础。所以,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就必须学会衷心地赞美人。

人的一生在时间的长河中显得微不足道,所以智者认为珍惜时间就是珍惜生命,他们努力过好每一天,在追求事业成功的同时,他们也合理地利用时间享受生活的快乐,对于该做的事,他们会努力地去做,对于没有价值的事,他们绝不去浪费自己宝贵的时间;愚者也在忙忙碌碌地生活,整天都没有闲暇的时间,表面上看起来他们在充分地利用时间,可是到头来我们并没有看到他们有什么成就,其实,在愚者的忙碌中,有一大半是把时间浪费在可做可不做的没有价值的事情上了,生命也就在这一分一秒中悄悄地消失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infrontof与inthefrontof的用法区别

全文共 283 字

+ 加入清单

in front of:在。。前面,只外部

如:房子前面有一座山:There is a mountain in front of the house。

in the front of:在。。前面,指内部

如:教师前面是一块黑板: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the front of the classroom。

前者表示在....内部的前面; 后者表示在....的前面 There is a blackboard in the front of our classroom. There is a tree in front of our house.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寒露和白露的区别

全文共 570 字

+ 加入清单

谚云:“白露身不露,寒露脚不露。”这句谚语提醒大家:白露节气一过,穿衣服就不能再赤膊露体;寒露节气一过,应注重足部保暖。

“白露”之后气候冷暖多变,特别是一早一晚,更添几分凉意。如果这时候再赤膊露体,穿着短裤,就容易受凉诱发伤风感冒或导致旧病复发。体质虚弱、患有胃病或慢性肺部疾患的人更要做到早晚添衣,睡觉莫贪凉。秋天病菌繁殖活跃,加之气候比较干燥,易造成病毒、细菌等病原微生物的传播,所以,秋季是呼吸道疾病的多发季节。

寒露过后,气候冷暖多变、昼夜温差变化较大,稍不注意,就易着凉伤风,诱发上呼吸道感染。此外,患有慢性胃病的朋友,生活中也应尽量注意保暖,避免因腹部受凉而导致胃病复发或加重。

寒露后入夜更是寒气袭人。“寒露脚不露”告诫人们寒露过后,要特别注重脚部的保暖,切勿赤脚,以防“寒从足生”。因为两脚离心脏最远,血液供应较少,再加上脚的脂肪层很薄,因此,保温性能差,容易受到冷刺激的影响。研究发现,脚与上呼吸道黏膜之间有着密切的神经联系。

一旦脚部受凉,就会引起上呼吸道黏膜毛细血管收缩,纤毛运动减弱,人体抵抗力下降,因此,足部保暖格外重要。寒露过后除了要穿保暖性能好的鞋袜外,还要养成睡前用热水洗脚的习惯,热水泡脚除了可预防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外,还能使血管扩张、血流加快,改善脚部皮肤和组织营养,可减少下肢酸痛的发生,缓解或消除一天的疲劳。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疑问句和反问句的区别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疑问句只是提出一个问题,需要别人给予回答;而反问句中的疑问不需要别人回答,答案就在反问句中,使用反问句的目的只是为了加强表达效果。

两种句式都有疑问的意味,但是疑问句是有疑而问,需要别人做出回答;而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子当中,不需要别热人回答.使用反问句可使表达效果更强烈.

反问句是一种修辞方法,而疑问句是一种句式。反问句是用反诘的语气表达一个肯定的意思,答案已经蕴涵在问句中了,不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怎么能这样呢?(意思是你不能这样),人们可以从反问句中领会到表达者的真意。反问也叫激问、反诘、诘问。

而疑问句就是在向对方发问,不知道答案,需要对方来回答。例如:你今天几点起床的?-七点。

反问的作用:反问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

(1)钢琴笨重如棺材,小提琴要数十百元一具。制造虽精,世间有几人能够享有呢?(丰子恺《山中避雨》)

肯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否定的意思。

(2)我心里在想着,宁静的竹海里难道没有人家?(黄蒙田《竹林深处人家》)

否定句式经过反问表达的是肯定的意思。

(3)声音是不太好听,有点沙哑,有点毛毛刺刺的。可是公开教学课难道是上台表演吗?嗓子不好的人,就只能躲在树林子里读他喜欢的课文吗?京京心理难受极了。(黄蓓佳《心声》)

用集中反问或连续反问,表达激动的感情,以增强文章感染力。

(4)历史上没有一个反人民的势力不被人民毁灭的!希特勒、墨索里尼不都在人民之前倒下去了吗?(闻一多《最后一次讲演》)

疑问句可以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有时可以起过渡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区别于计算机,人的珍宝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前段时间沸沸扬扬的热门事件之一无非是阿法狗超越柯洁成为世界第一,因此有人在柯洁的微博之下留言:“阿法狗赢了棋不会笑。”这恰恰说明了一点,区别于机器,人的价值在于情感——即价值观和同情心。

社会上的舆论立刻掀起轩然大波,有人甚至扬言说人工智能将在不久后取代人类。而苹果公司总裁库克认为,最可怕的并非是计算机向人类一样思考,而是人机器一样思考,失去价值观和同情心,罔顾后果。

我觉得这不无道理。如今的社会趋向于物质、经济利益,或是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而缺乏了一种道德修养。像是复旦大学的投毒案,高材生马加爵一言不合用榔头砸向室友,或是如今屡见不鲜的高等院校学生因小事杀人,他们不缺乏知识,正等同于机器一样,有些还竟然是未来的高端人才,这样看来,他们缺乏了价值观和同情心,既是阻止他们自身成才的一个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又是全社会的悲哀。

人在向机器一步一步靠拢。

这是非常致命的,这需要人们自发性意识到价值观和同情心的重要性,又需要全社会氛围的改革。

人们自发地意识到价值观和同情心的重要性,是人区别于计算机的根本因素。有一些人受金钱蒙蔽内心,无恶不作,仿佛旧时的和珅,最后也会被重重大罪所定,无处可逃,他们的内心里无时无刻不在做加减乘除的运算,为自己的金钱欲望献出自己宝贵的情感,成为一台“绞肉”的机器。而一些人始终不肯让外物扰乱心智,好比扎克伯格,百分之九十九的

脸书股权都交给了慈善机构,倒也不是金钱真诱惑不了他们,而是他们如同神话中的“太上”,忘情不是真的忘记情感,而是把“情”至于快忘了的地步,这种高尚的人格放于“不以物喜”之人身上类比也正合适。和珅和扎克伯格皆为有才之人,而如此对比下来,也好像是后者更胜一筹。

第二也是要全社会氛围的改革。如今社会上处于人人都想一夜暴富的畸形状态之下,这难免会导致被利欲熏心的社会氛围笼罩。媒体迎合大众的低端需求也整日整日传播这种思想,人们也便紧跟不慢。包括许多的高端人才,凭什么就确定他们不会受此荼毒呢?于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社会需要进步,高端人才的素质培养亦需要大众的帮助,即使是为了不让自己或是他人围绕金钱或是其他外物成为机器的奴隶,就需要全社会携起手来,共同清理这片污浊的空气。

实际上,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人,区别于动物,无非就是“智”,而区别于日益发展的机器,却是“情”,情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出来,所以这才是人类的珍宝,不可缺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介绍

全文共 685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一、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本体(猴子)、喻词(像)和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

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那么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二、拟人,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中“春天”怎么能“翩翩起舞”呢?这里显然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总之,只要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了。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童话、寓言和神话的区别

全文共 1374 字

+ 加入清单

一、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大多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二、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也是群众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时有孙毓修等编纂的童话集多种。当时对于童话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它无非“儿童的话”。真正赋予童话新的内容, 培植、鼓励童话创作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是现代作家郑振铎。西方童话比中国略早。十九世纪中期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颇受读者的青睐。

寓言的产生比神话略晚。它是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已逐渐深化时产生的。它是人类自觉的以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种种形态进行艺术加工。最初它来自于群众的集体创作,后经过文人收集,提炼形成优美的文学作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发展最为兴盛,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著名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最早的神话。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在中国古书中,如《山海经》、《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故事,外国神话较有名的如《荷马史诗》等。

三、特点不同。

童话常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大多涉及超自然因素的神怪鬼灵。童话中的形象时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张性。

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是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们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浅谈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

(1)所写事物 必须具有人的特点;(2)不能出现比喻词;(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

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比喻和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一、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1)本体(被比喻的事物)(2)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3)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本体(猴子)、喻词(像) 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那么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 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二、拟人句,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2)不能出现比喻词;(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中“春天”怎么能“翩翩起舞”呢?这里显然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总之,只要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比喻和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

(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三、与对比的区别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1.对比的两个事物的关系是并列的,不分主次;衬托可以明显的分出衬托事物和被衬托事物来,有主次、偏正之分。

2.对比常用于论述,衬托常用于描写。

3.与烘托的区别

衬托和烘托都是着眼于“托”,即使某种事物、某个形象或某种情感得到凸显。但是两者的手段方式不同,衬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和与其相似或相对事物(或形象或情感)的对照映衬来完成;烘托主要通过对该事物(或形象或情感)做外在的侧面的描写来实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普通朋友与真正朋友的区别作文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普通朋友从未看过你哭泣。一个真正的朋友有双肩让你的泪水湿尽。

一个普通的朋友不知道你父母的姓氏。一个真正的朋友有他们的电话在通讯簿上。

一个普通的朋友会带瓶葡萄酒参加你的派对。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早点来帮你准备,为了帮你打扫而晚点走。

一个普通的朋友讨厌你在他睡了后打来。一个真正的朋友会问为什么现在才打来。

一个普通的朋友找你谈论你的困扰。一个真正的朋友找你解决你的困扰。

一个普通的朋友对你的罗曼史感到好奇。一个真正的朋友可以威胁你说出来。

一个普通的朋友在拜访时,像一个客人一样。一个真正的朋友会打开冰箱自己拿东西。

一个普通的朋友在吵架后就认为友谊已经结束。一个真正的朋友明白当你们还没打过架就不叫真正的友谊。

一个普通的朋友期望你永远在他身边陪他。一个真正的朋友期望他能永远陪在你身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expensive与dear的区别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1. 两者都可表示“昂贵的”:expensive通常指物美价高, 非购买者财力所能及;dear主要指普通日用品因暂时的供应不足而造成的价格上涨。如:

That’s a beautiful dress, but it’s too expensive for me. 那是件漂亮的连衣裙,但对我来说太贵了。

We really don’t need such a big, expensive car. 我们的确不需要那么大,那么贵的汽车。

In the middle of the summer fresh oranges are dear, but in the winter months they are cheap. 仲夏时节,新鲜桔子很贵,但到了冬天就很便宜了。

2. 两者通常都不与 price 连用。如:

这外套太贵。

误:The price of the coat is too expensive.

正:The coat is too expensive.

正:The price of the coat is too high.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清明节寒食节的区别清明和寒食的关系演变

全文共 384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毫无关联阶段。隋唐之前,“清明节”仅仅是指区分季节交替和农事运作的二十四节令之一,寒食节的主要项目是家家禁烟吃冷食,而且时间是在寒冷的隆冬季节。

二是相互交融阶段。隋唐五代时期,寒食节的时间确定在冬至后的“一百五”日之时,仅先于清明节一两日,而且增加了“寒食上墓、渐已成俗、宜许上墓、同拜扫礼”的内容。

第三,清明节逐渐取代寒食节的阶段。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寒食节中主要项目-禁烟冷食,逐渐被淡化,寒食节逐渐开始被清明节取代。到清代,寒食节流行的一些项目已不再普及,而民间扫墓与官家祭坛及皇家祭陵成为节日的活动主项目。这一时期,“寒食”名称尽管在一些文献、方志和文人作品中还不时出现,但“清明”称谓成为主流说法。清明节的产生,是借用了寒食节的节期,寒食仅先于清明一两日,因而很自然地便被后者借用了。这种借用的文化基础是人们世世代代传承、积淀下来的对年节节期的习惯心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拟人句和比喻句的区别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拟人尽管是两种不同的修辞手法,但它们之间的关系却十分密切。请看下面两个例句: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林海》)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同上)

例①②是用描写人的词语(“温柔”和“会打扮自己”)写兴安岭,因此都是拟人。如果把上面两例改写一下,就可变成比喻:

③每条岭都像慈母那样的温柔……

④兴安岭多么像少女那样会打扮自己呀……

从例①~④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比喻和拟人的关系。拟人实际上暗含着一个比喻,比喻略去了比喻词和喻体,让描写喻体的词语直接同本体发生关系,就成了拟人。反过来说,拟人补上比喻词和喻体之后,也就转换成了比喻。

但是,比喻和拟人又是有着明显区别的,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比喻是用喻体同本体作比(明喻和暗喻),或用喻体替换本体(借喻);拟人用描写拟体(实际上是暗含的喻体)的词语去直接描写本体。

其二,(如借喻);在拟人里,本体必须出现,拟体并不出现,只是拿适用于描写拟体的词语(即适用于描写人的词语)来描写本体(即事物)。

其三,在比喻中,喻体是确定的:在拟人中拟体(人)没有出现 ,是虚指,可据描写拟体的词语去推断,所以拟体往往是不确定的。如性情“温柔”的,不一定是慈母,还可以是别的人。又如,“会打扮自己”的,不一定是少女,还可以是年轻妇女或小伙子或其他什么人。

现在我们回到刚才那个句子上来。学生把“小鱼在湖里游来游去。”改成“小鱼在湖里游来游去,好像顽皮的孩子 。”或“小鱼在湖里游来游去,游泳运动员”。很显然 “小鱼在湖里游来游去”是本体,“好像顽皮的孩子”或“游泳运动员”是喻体,比喻词是“好像”,这是小鱼的比喻(明喻)。用上述比喻和拟人的三点区别来审视,它在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上,都符合比喻的条件,而没有哪一点符合构成拟人的条件。因此这无疑是比喻句了。

当然,在一句句子中也不能排除有两种修辞手法,既是比喻又有拟人手法,如:“老牛仪态端庄,好似牛群的家长”、“古井像温情的母亲,用那甜美的乳汁哺育着平原上的儿女”。如果只是让学生用是否有类似“像”、“好像”、“仿佛”、“宛如”来辨识比喻句和拟人句也是欠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近体诗和古体诗有什么区别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被称为近体诗或今体诗,而近体诗之前的诗歌一般为古体诗,那么两种诗有什么区别呢?一起了解一下吧!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用韵:古体每首可用一个韵,也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韵,允许换韵;近体每首只能用一个韵,即使是长达数十句的排律也不能换韵。古体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只在偶数句押韵,除了第一句可押可不押(以平声收尾则押韵,以仄声收尾则不押韵。五言多不押,七言多押),其余的奇数句都不能押韵;古体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近体一般只用平声韵。

平仄:古、近体最大的区别,是古体不讲平仄,而近体讲究平仄。唐以后,古体也有讲究平仄,不过未成规律,可以不管。

古体诗基本上无格律,所以以下只讲近体诗。

近体诗是在齐梁时代开始萌芽,而到初唐时期正式形成的一种格律诗。它的特点是:

(1)字数固定。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律诗每首八句,绝句每首四句,句数都是限定的。也有“三韵律诗”,但很少见。也有所谓“排律”,句数可超过八句,最多可多至一百五六十韵(三百多句),但是句数都是偶数的。近体诗每句一般是五言或七言,六言的很少见。所以,字数固定可以说是近体诗的一个共同特点。

(2)用韵严格。这指的是:一首诗必须一韵到底,中间不能换韵;一首诗必须用同一韵的字,不许出韵;一般只用平声韵。

(3)讲究平仄。

(4)讲究对仗。

第(3)(4)两点是近体诗的本质特点。

古体诗是相对于近体诗而言的。作为一种体裁,古体诗的特点是不大讲究格律。凡是诗歌,多多少少总是要讲究一些格律的,比如押韵,这就是一种格律;字句比较整齐(四言、五言或七言),这也是一种格律。这些因素,古体诗都是具备的,所以不能说古体诗完全不讲格律。但古体诗格律的要求不像近体诗那么严,即前面所说的近体诗在字数、押韵、平仄、对仗四方面的要求,古体诗都没有。也就是说,古体诗不同于近体诗的地方在于:

(1)字数句数不限,可以是四、五、七言,也可以是杂言;最少可以是两句,如傅玄《杂言》;最多可以达三百多句,如《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共357句。

(2)押韵不严格,可以换韵,可以通押,可以用平声韵,也可以用仄声韵。

(3)不讲平仄。

(4)不讲对仗。

古体诗也叫古诗。作为一种体裁来说,在近体诗产生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汉乐府、汉魏六朝五、七言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或古诗。在唐代近体诗产生以后,唐代的诗人除了写近体诗外,还继续写这种不大讲究格律的诗,包括四言、五言、七言、乐府等,也都可以称为古体诗。但是在习惯上,往往把“乐府”另立一类,而把其余的称为古诗,特别是把五言的和七言的称为古诗,这是狭义的古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蟾蜍与青蛙之区别初二作文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蟾蜍就是平时俗话说的“癞蛤蟆”。它长着一身癩皮,人们对它十分讨厌,往往不屑一顾。可是,它和青蛙一样,对人类很有益处,所以了解一下它的生理特征很有必要。下面我们通过比较它和青蛙的区别来谈一下它的特征。

蟾蜍初看起来和青蛙是一类。它们都可在水中或陆地上生活。所以生物学上称它作两栖纲动物。它们头部扁平,略呈三角形,前端较尖,游泳时可减少阻力,便于破水前进,口宽大,除捕食外,很少张开。但是青蛙和蟾蜍在外形上也有显著的区别。一是蟾蜍的眼睛后面有一对明显的大型毒腺,这对毒腺可以分泌毒液,而青蛙却没有。另一点是皮肤,青蛙的皮肤光滑湿润,没有鳞片等覆盖物。蟾蜍的皮肤表面有许多瘤状突起,这些突起里分布有毒腺,能分泌白色的毒液来防止敌害的侵扰,这些毒液还可以做成中药—蟾酥,有强心、利尿、解毒消肿的作用。由于适应不同的生活环境,它们的体色也不相同。蟾蜍的皮肤为暗褐色,这与它白天隐藏在阴湿的泥土和石块下,黄昏和夜间出来活动相适应。而靑蛙的皮肤是黄绿色的,便于隐藏在草丛屮,这是它们自我保护的主要武器。还有一点是,青蛙善于跳跃,而蟾蜍却总是慢腾腾的爬。青蛙有一副嘹亮的嗓子,而蟾蜍却爱保持沉默。

蟾蜍和靑蛙不仅外表有不同之处,在内部结构上它们也有很大的区别。

通过生物解剖,我们可以发现蛙体的脊椎按位置分,可分为颈椎、躯干椎、荐椎、尾椎等部分。蛙体躯干椎的毎个脊椎骨的股侧,具有圆盘状的椎体,除最后一个脊椎骨的椎体为双凹型外,其余的都是前凹后凸型的;而蟾蜍的躯干椎都是前凹型的。蛙和蟾蜍胸骨着生位置也有差异。蛙体的胸骨位于躯干股面正中线上,以上乌喙骨为界限,分为前后肢两部分。在上乌喙骨前方有一条肩胸骨,它是哽骨,在其前方还冇一块圆饼状的软骨,称为上胸骨。通过解剖可发现,蟾蜍的体内没有肩胸骨和上胸骨这两块骨。在蛙的鼻腔腹面有一对犁骨,其上生有犁骨齿,而蟾蜍也没有此齿,这也是蟾蜍和蛙不同的地方。

[蟾蜍与青蛙之区别初二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记叙文的夹叙夹议与议论文的夹叙夹议的区别

全文共 1263 字

+ 加入清单

首先,记叙文以叙述、描写为主。这表明“叙”是它的主体,“议”的文字不占主要地位。议论文以议论为主。这表明“议论”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叙”是它的辅助手段,不占主要地位。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这篇记叙文,文章叙事、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是一篇夹叙夹议的记叙文。文章叙述岳阳楼的沿革和重建经过及着重描写洞庭湖胜景的笔墨较多,而议论性的文字则只有精彩中肯的几句。议论文《纪念白求恩》评论白求恩同志的国际主义精神、共产主义精神、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对技术精益求精的精神的篇幅较多,而记叙他的动人事迹的文字则少而精。

其次,在记叙文中,记叙时文章的基础,记叙的内容丰富实在,生动传神感人。在议论稳中,记叙比较简明扼要。一篇成功的夹叙夹议的记叙文,往往能再现人、事、景物的原来生动的面貌,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让读者从中受到感动。因此,它要求记叙的内容必须要丰实逼真,运用多种描写手法对人、事、景、物进行生动传神的刻画描写。如记叙文《草地晚餐》就详细真实地记叙了朱德同志和大家在一起挖野菜准备晚餐、煮野菜吃晚餐、共进晚餐中让粥的感人场面,再现了朱德同志与大家同甘共苦、关怀战士的伟大形象,表现了朱德同志质朴高尚的品格。由于作者采用了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手法,所以朱德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使人读来如身临其境,给人以生动逼真之感。

而议论文中的记叙则不要求如《草地晚餐》的记叙那样详细生动,相对来说比较简洁扼要。这些记叙的内容在议论文中只起论据的作用,共同为中心论点服务。如议论文《谈骨气》对文天祥、不吃嗟来之食、闻一多的故事的叙述就非常简炼、概括。因为这三个典型事例只是充当“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个中心论点的论据的,它们分别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这个中心论点的正确性。因为,不要求作详尽具体生动的叙述、描写。

再次,由于两种文体的写作目的不同,因此,议论在两种文体中有着不同的地位。记叙文是为了再现人、事、景、物本来面貌,让读者从中受到感动,所以,议论不能成为文章的主体,不必作充分的论证;写议论文则是为了阐述观点看法,让读者信服其道理,所以议论成为文章的主体,并且一般都要进行充分的论证。

我们还是举两篇不同文体的文章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吧。如:记叙文《岳阳楼记》中在叙事、写景之后,作者水到渠成地在篇末发表了自己的议论以寄托自己的理想、抱负,这就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由于此文是记叙文,叙述、描写是它的主本,议论不能成为文章主体,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故作者不必再去论证“先天下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文章可就此言志作结。而议论文《首先要做“马”》则不同,它是一篇议论人才问题的文章,议论成为文章的主体。作者发表议论摆出“首先要做马,做不停地朝前跑的马”的观点。文章不像记叙文的议论一样不再加以论证,而是先后列举了上海某女青年、辽宁某青年、华罗庚的事迹三个典型事例加以充分的证明,进而分析了比“日行千里”更为可贵的是“一息尚存,奔驰不已”的“千里马精神”,说理充分有力,令人信服,达到了以理服人的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文化基因与大脑的区别作文

全文共 3426 字

+ 加入清单

人类的大脑为脑的最大部分,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思维和意识的器官,控制运动、感觉及高级脑功能。大脑主要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由胼胝体相连,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高级部分。大脑半球表面凹凸不平,布满深浅不同的沟和裂。

虽然左右脑形状相似,但功能却存在不对称性。如果将左右脑割裂开来看,左脑主要负责语言、数字、时间、理解、记忆、判断、排列、分类、概念、逻辑、分析、书写、推理、抑制等,思维方式具有连续性、延续性和分析性,因此左脑可以称作“语言脑”“理性脑”“学术脑”。右脑主要负责空间形象记忆、直觉、情感、身体协调、视知觉、美术、音乐节奏、想象、灵感、顿悟等,思维方式具有无序性、跳跃性和直觉性,所以右脑又可以称作“图像脑”“感性脑”“艺术脑”。在正常情况下,大脑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工作的,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个半球的信息可在瞬间进行交流(每秒10亿位元),人的每种活动都是两个半球信息交换和综合的结果。

有人说,由于生活的地理环境不同,东西方人的大脑左右半球存在功能差异。西方地理环境对左脑刺激较强,因此西方人左脑功能发达,擅长抽象逻辑思维;东方地理环境对右脑刺激较强,所以东方人右脑功能发达,擅长形象思维。这种脑功能的差异是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最终原因。

我们先来对比一下东西方文化。广义的文化主要包含器物、制度和观念3个方面,具体包括语言、文字、习俗、思想、国力等,客观地说文化就是社会价值系统的总和。

在价值观方面,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关注焦点在个体,强调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性,强调个体与他人和群体的不同;而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则关注群体和社会,强调和睦相处、个体为集体利益做出牺牲、个体在群体和社会中所扮演的角色等。处于这两种文化的个体在自我概念、行为目标、思维方式等方面自然会有很大差异。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人通常会形成独立的自我概念,他们更乐于表现自己的能力和特质,思维也更具批判性和怀疑性;而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往往形成相互依赖的自我概念,由于批评和怀疑他人的观点可能导致人际关系不和谐,所以思维通常缺乏批判性。在文学艺术方面,西方人擅长逻辑分析和抽象推理,强调概念的准确性;东方人则擅长形象思维,善于运用形象化的手段来表达抽象的内容。西方音乐较抽象,强调音乐的概括性和理解能力;东方音乐则重在表达某种情景和思绪,强调对音乐的体验和感受。西方绘画强调细节,要求真实再现事物;东方绘画则强调整体,注重意境。

的确,东西方文化存在显著差异。那么,到底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是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大脑,还是大脑本身不同导致了文化差异?

谈到经验,其中影响最深的莫过于我们所处的文化。语言、价值观、习俗、信念、艺术等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分别以各自的方式塑造着人的心理和社会行为。神经活动和神经机制是人的心理与行为的基础,因此,心理和行为的文化差异很可能是由于人的神经活动及其机制的文化差异所导致的。

近年来兴起的文化神经科学,致力于研究语言、文化价值、习俗、信念等文化特质是如何影响神经系统和塑造脑功能的。该学科的研究者提出:神经结构是有可塑性的,并且视所处的文化而定。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尽管其大脑并未显现极大的结构差异,但某些神经通路确实变得更牢固了,这些脑功能的差异会影响我们的情绪、行为和态度。塔夫斯大学心理系教授詹姆谢德?巴鲁查说:“若你一辈子都浸淫在一种文化中,你的大脑就会进行重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会发生变化,随后,大脑逐步形成文化视镜,而你会透过这种文化视镜来感知世界。”

文化神经科学研究发现,不同的语言对大脑有着不同的塑造作用。美国儿童随着受教育年龄的增加,各个年级在识别字词能力上都表现出大脑左半球的优势。中国儿童的汉字识别则表现出两半球均势,是大脑两半球协同活动的结果。这主要是由于英语是拼音文字,而汉字是由象形文字演变而来的表意文字,因此也会激活右脑的活动。对双语者的研究显示,双语者在行为抑制、行为监控和注意力转换等认知活动中都存在明显的优势。通过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研究发现,双语者在进行非语言任务时前额叶会有更多激活,说明双语学习使大脑发生了功能性改变。更有趣的是,和单语者相比,双语者能够更迅速地推论出他人的心理状态,即双语者更擅长“读心”!

前额叶皮层的一个区域代表自我,美国人在做测试考虑自身认同和特点时,该区域会被激活。中国人被测试时不仅在思考自我时会激活该区域,当他们考虑用某个形容词来形容自己母亲时该区域也会被激活。这说明两类文化中独立或依赖的自我概念使大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模式。两类文化强调的不同价值观也对大脑活动有影响。给测试者呈现两类人体剪影, 即支配型和顺从型。西方人会被支配型剪影激活大脑中的奖赏回路,东方人则会被顺从型剪影激活奖赏回路。宗教信仰在调节社会认知的神经反应中也起着重要作用,包括左侧楔前叶、左颞顶连接区、左额中回在内的心理理论区的激活与个人的宗教性程度有关。宗教信仰也会影响自我的神经表征。无神论者在自我评价时一般涉及腹内侧前额叶,具有宗教信仰的人则在后内侧前额叶有更大的反应。   这些研究都表明,不同的文化塑造了不同的大脑,使得大脑产生了不同的反应模式。但也有神经遗传学研究表明,人类基因具有明显的文化差异。基因对人类生物机制的每一个水平都有着实质性的影响,包括调节大脑的神经递质。除调节脑机能和行为外,基因也与文化选择相互影响。文化特质,如个体主义和集体主义,具有适应功能。如果某种文化特质在所处的环境中具有适应性,负责存储和传递文化能力的认知和神经结构在遗传选择的作用下将得到细化提炼。因此,文化和遗传选择的进化过程就可能导致了心理和神经过程的文化差异。

美国一项新的研究称,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与东方文化中的服从主义虽然看上去是文化传统的差异,但可能从根本上要归因于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异。西方国家的个人主义与亚洲国家的高度集体主义和忠于家族的精神是某些基因不同造成的。5-羟色胺是大脑内主导情绪和情感的一种化学物质,控制这一物质水平的基因的一种形式在西方人中十分常见,与个人主义和自由思考行为相关;而另外一种形式则多见于亚洲人群,与集体主义和更多地服从共同利益的精神相关。

关于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疑问,目前的研究更支持“文化塑造大脑,而非相反”的观点。有专家做了一项跨文化研究,选用欧裔美国人、日裔美国人和本土日本人3种人群作为被试者,且这些人携带了同样的5-羟色胺S等位基因。在被试者完成情绪和认知抑制任务时,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测量。结果显示,与日裔美国人和欧裔美国人相比,本土日本人表现出更强的杏仁核反应,而日裔美国人与欧裔美国人的杏仁核反应差异不明显。这说明了文化差异对大脑情绪反应神经机制的影响。

文化塑造了大脑,而非大脑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那么东西方的文化差异又到底从何而来呢?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毋庸置疑,文化的差异来自于东西方不同的社会状态,而这种社会状态的差异根源之一则在东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西方古文明多处地中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开放的海洋型地理环境中航海业、工商业发达,以平等的贸易活动为主。因此,人们有着平等、民主、独立的思维观念,注重研究自然客体。同时,由于海洋动荡不安的险恶环境,也造就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富于冒险、勇于竞争的个性。西方文化的形成是在16世纪文艺复兴时期,在这场文化运动中,人们宣扬“人文主义”,肯定人的价值、尊重人的权利、重视人的力量。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孕育的文化必然带有人文主义的色彩,强调人的独特性。东方古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中典型的经济形式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人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生活一辈子。因此人们的观念趋向于求同求稳,思想较保守,空间意识较弱。东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都处在封建社会时期,由于封建思想、自然经济的自闭性,人们也安于现状,较少思变,更重视整体性。

概括来说,文化是一定区域的人们长期融合所形成的共同的心理素质。不同的地理环境中人们有着不同的生存方式,由于生活方式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思维模式,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定区域内群体的思维模式就是我们所谓的文化。东西方文化差异的根源在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和与之适应的生存方式,而非东西方人的大脑差异。虽然东西方人在某些文化特质上存在基因差异,但对于个人而言,所处的文化才是其大脑反应模式的最终塑造者。

[文化基因与大脑的区别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比喻句和拟人句之间的区别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比喻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比喻句和拟人句之间的区别,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 本体(猴子)、喻词(像)和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 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那么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拟人句是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中“春天”怎么能“翩翩起舞”呢?这里显然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总之,只要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小学文学常识:童话、寓言和神话的区别

全文共 1422 字

+ 加入清单

小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学常识对自己有着很大的好处,在考试中也可以更从容的应对,写作中也可以引经据典。

一、概念不同。

童话是儿童文学的一种。这种作品通过丰富的想象、幻想和夸张来塑造形象,反映生活,常采用对自然物作拟人化描写的手法,情节曲折神奇、生动浅显,以适应儿童心理爱好和对儿童进行思想教育。

寓言是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用简单的事实表现较深刻的道理的带有劝喻、讽刺意义的小故事。它大多以简短的结构、鲜明的形象、夸张和想象的艺术手法,阐明某种道理或讽刺某种社会现象。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是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马克思说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 它反映出的是远古人们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及社会生活的原始性的理解。

二、产生的时间、起源不同。

童话最初也是群众集体创作,在民间流传。而成为文学的童话,中国始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时有孙毓修等编纂的童话集多种。当时对于童话的概念还是模糊的,认为它无非“儿童的话”。真正赋予童话新的内容, 培植、鼓励童话创作使它成为一种独特的文学体裁的是现代作家郑振铎。西方童话比中国略早。十九世纪中期丹麦作家安徒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颇受读者的青睐。

寓言的产生比神话略晚。它是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人类对社会的认识已逐渐深化时产生的。它是人类自觉的以自己的认识对社会种种形态进行艺术加工。最初它来自于群众的集体创作,后经过文人收集,提炼形成优美的文学作品。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寓言发展最为兴盛,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传下来。外国著名寓言有古希腊的《伊索寓言》,法国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国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神话是“历史上的人类童年时代的产物”。它的创作与远古时代人民争取生存、向自然力抗争的活动紧密结合在一起。远古时代生产力水平很低,人们不能科学的解释世界、自然现象和原始社会文化生活的起源和变化,他们认为这些变化莫测的现象都有一个神在指挥、控制着。于是在他们心目中,一切自然力都被他们的想象形象化、人格化了。随后又在生产劳动中依照自己心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出许多神的故事,在口头流传,这就是最早的神话。它是远古人民对自然界的不自觉的艺术加工,反映人们对自然界的虚幻而有趣的认识。在中国古书中,如《山海经》、《淮南子》保存了不少神话故事,外国神话较有名的如《荷马史诗》等。

三、特点不同。

童话常常赋予无生命的东西以生命,大多涉及超自然因素的神怪鬼灵。童话中的形象时从生活中来的,但是,并不是生活中实际存在的,甚至也不是生活中可能存在的,它具有一定的象征性和极大的夸张性。

寓言具有鲜明的哲理性和讽刺性。主人公可以是人,可以是拟人化的生物或非生物。主题多是借此喻彼,借远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奥的道理从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出来。寓言在创作上常常运用夸张和拟人等表现手法,往往用虚构的手法将动物或其他自然物拟人化。

神话中充满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是通过超自然的形象和幻想的形式来表现的故事和传说,它们表现了古代人民对自然力的斗争和对理想的追求。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一般说,神话的创作基础是现实的,神话的创作方法是浪漫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

全文共 765 字

+ 加入清单

比喻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一、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1)本体(被比喻的事物)(2)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 (3)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这只猴子像一个小男孩那样顽皮。本体(猴子)、喻词(像) 喻体(小男孩)。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那么如何判断句式是否是比喻句呢? 我们可以用“三看一比法”,一看有没有“本体”,二看有没有“比喻词”,三看有没有“喻体”。“一比”就是把本体和喻体相比,看本质是否相同。本质不同,那就是比喻句。

二、拟人句,根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

拟人句有三个特点:(1)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2)不能出现比喻词;(3)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

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春姑娘翩翩起舞来到了人间”中“春天”怎么能“翩翩起舞”呢?这里显然把春天当作人来写,具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总之,只要弄清了以上区别,就不难区分比喻和拟人了,也不至于一见到有“人”的句子就断定为拟人比喻和拟人容易混淆,是因为它们有相同点,即都是两事(人)物相比。比喻和拟人除了有相似点外还有不同点,因此要区分比喻和拟人首先要弄清楚两者之间的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拟人句和比喻句区别

全文共 1958 字

+ 加入清单

拟人句和比喻句是语文的常考内容之一,大家能够区分两者吗?小编整理的拟人句和比喻句区别,供参考!

一、什么是比喻句

(一)比喻,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

比喻句的基本结构分为三部分: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词(表示比喻关系的词语)和喻体(打比方的事物)。

例:妹妹的脸红得像个苹果。

本体(妹妹的脸)、喻词(像)和喻体(苹果)。

比喻句中常用的比喻词有:像、是、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成了、变为……

(二)例句

1、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2、弯弯的月亮像一条小船挂在夜空中。

3、圆圆的池塘就好像一面大镜子。

4、太阳像一个大火球似的高高地挂在天空。

5、大象的耳朵就好像两把大大的蒲扇。

二、什么是拟人句

(一)拟人,就是依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拟人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物的人格化。拟人句有三个特点:所写事物必须具有人的特点;不能出现比喻词;不能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拟人句的识别,主要看句中是否是把物当作人来写,给它赋予了人的行为、表情、动作、思维等特征,看看有没有人的喜怒哀乐?只要所描写的事物具有了人的这些特征,那么这个句子就是拟人句。

例“菊花在秋雨里频频点头”中“菊花”怎么能“频频点头”呢?这里显然把菊花当作人来写,有人的特点,其次,这句话中既没有出现比喻词,又没有出现表示人物的词语,这完全具有拟人句三个特点的,因此这句就是拟人句。

(二)例句

1、风儿清唱著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2、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4、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5、海棠果摇动着它那圆圆的小脸,冲着你点头微笑。

三、如何辨别比喻句和拟人句

“比喻”与“拟人”这两种修辞格,在文章中的应用极为广泛,它们的使用往往会增强文章的感染力,渲染文章的表达感情氛围,达到妙笔生辉的效果。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说,比喻句和拟人句的区别是一个普遍的难题,两种句型很容易混淆。那么如何区别呢?

首先我们弄清楚什么是比喻句,什么是拟人句。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那么什么是拟人句?拟人,是依据想象把事物当作人来写,赋予事物以人一样的思想和行为的一种修辞方法。

不难看出,比喻句和拟人句有相似之处,当把一种物比作人的时候,就容易将比喻句误认为拟人句了。如:河边的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多像梳着长发的少女啊!这里是把“柳树”比喻成了“梳着长发的少女”,而有的同学一看到有“少女”,可能不假思索地说,这是拟人句,把柳条当作少女来写了,这不是把物当作人来写了吗?她们说得好像有道理,但是答案错了,因为拟人句中不应出现人物名称。上面的句子如改成“河边的一棵棵婀娜多姿的柳树正在梳着自己美丽的长发呢!”句中没有了“少女”一词,但从“梳着自己美丽的长发”可以看出,这是把柳树当作人来写了,赋予柳树以人的动作,是拟人句。其实辨别一个句子是比喻句还是拟人句,关键要看这个句子有没有人物的动作或神情。有人物的动作、神情的一定是拟人句。

四、练习

(1)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2)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仿佛像少女羞涩的低着头,在朝辉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

(3)落叶随着风翩翩起舞。

(4)春风像个慈祥的母亲,拂着你的脸颊,使你感到舒畅,心旷神怡。

(5)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6)绿油油的小草被风吹弯了腰。

(7)字典就好像一个不开口的老师一样。

(8)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9)细细的春雨就像春姑娘纺出的线一样。

(10)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11)翠绿欲滴的椰子从叶间探出了头。

(12)春天来了,公园里百花盛开,红的像火,白的似雪,粉的如霞……

(13)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是一幅水墨山水画。

(14)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5)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的跳舞。

(16)风儿清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17)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18)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19)这种像棉团似的云是什么呢?哦,原来是积雨云。

(20)那齐刷刷的麦芒,犹如乐谱上的线条,一个麦穗就是一个跳动的音符

答案:

1、拟人(笑弯了腰)

2、比喻(垂柳仿佛少女)

3、拟人(翩翩起舞)

4、比喻(春风像母亲)

5、拟人(托起)

6、拟人(吹弯了腰)

7、比喻(字典像老师)

8、拟人(眨眼)

9、比喻(春雨像线)

10、拟人(惊散)

11、拟人(探出头)

12、比喻(红的像火……)

13、比喻(景色像画)

14、拟人(爱抚)

15、拟人(跳舞)

16、拟人(清唱、唤醒、沉睡)

17、拟人(羞涩)

18、拟人(点头笑)

19、比喻(云像棉团)

20、比喻(麦芒像乐谱上的线条,麦穗像音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