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传统教学改革(最新13篇)

文明是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精神,下面是小编为你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征文,供您参考!

浏览

1840

作文

13

篇1: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

全文共 12012 字

+ 加入清单

作文教学传统模式是怎么样的呢?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希望能帮到大家!

多少中小学语文教师学生多年来一直发出这样的哀叹:“作文难,难于上青天!”如果说每一节课都有其重难点,那么作文教学应该说是整个教学领域的重难点。在小学阶段,作文教学有史以来都是重头戏,说它占据小学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不足以道出其重要性和决定性。我们认为,小学作文教学对整个小学乃至中学大学更甚至学生的一生都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说作文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教学进而整个学校办学的灵魂。

然而,就目前现状而言,作文教学质量不高确实是毋庸置疑的事实。究其原因就是作文教学训练要求不明确,没有形成一个科学的层次分明的训练体系,最起码没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作文课堂教学模式,作文教学处于无序化状态。

几年来,我曾先后多次去凤城东方红小学观摩听课。反复学习他们的语文,作文,数学,英语,科学,品德生活社会等学科教学。对他们的“小学作文循序教学法”做了一定程度上的探究和实践,基本上领会了这一作文教学法的精髓。可将其概括为“一个核心,三个阶段,六步训练。”

一个核心:发展思维,发展语言,提高作文水平。

三个阶段:基础训练阶段,单项训练阶段,综合训练阶段。

六步训练:一年级看图说话;二年级看图写话;三年级片段写作;四年级观察想象作文;五年级命题篇章写作;六年级全面达标综合训练。

我们通过学习探讨研究实践,对贯穿六步训练过程中的小学作文课堂教学模式做了基本的探究,每一节作文课堂教学也可以概括为:“三段六步”。

三段:1.思维阶段,教师指导。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口述表达;

2. 书面表达阶段,学生述后写作起草作文。

3.师生点评阶段, 师生点评作文,学生修改定稿。

六步:审题——构思——口述——起草——评议——修改。

第一阶段:作文指导。

(一)教师主导。作文指导在作文教学活动中其重要分量不言而喻。但是过去的作文指导一是简单化,教师布置一篇作文,出个题目,程式化的说几句,然后学生绞尽脑汁,搬出一大摞作文书,胡乱的翻看胡乱的拼凑,交差了事儿。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局面和结果?关键是没有找到作文指导的突破口。其实作文指导就两个切入点或者叫侧重点:一是内容上指导作文,重点帮助学生解决“写什么”的问题。所谓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生好比是“巧妇”,“写什么”好比是“米”。二是从形式上指导作文,重在帮助学生解决“怎么写”的问题。“怎么写”好比是“炊”。正所谓“巧妇易做有米之炊”。

例如:东方红小学四年级蔡贵贤老师的一节作文指导课《让爱住我家》指导阶段:

1.展示课件,创设情境。播放视频歌曲《让爱住我家》。

2.展示指导提示课件:

(1)当一个人在外的时候,最想念的人是谁?

(2)当取得好成绩或者遇到不开心的事儿,最想告诉的人是谁?

(3)在你的家里有哪些快乐和伤感的事儿。

(4)你的家人和你的同学当中谁最幽默。

(5)你喜欢你的家吗?最爱她的哪一点。

从这一指导课例我们不难看出蔡老师很好的在创设情境和写作提示当中帮助学生解决了“写什么”“米”的问题。还可以看到另外一点:这位老师在内容上指导写作都是从学生生活(家和学校班级)实际出发,教会学生丛生当中的细微之处挖掘作文素材。因为,作文指导本来就不应该局限在课堂40分钟之内,更不能把学生束缚在课堂的小天地里。作文的功夫在向外,行万里路犹如读万卷书。读书如能破万卷,下笔何愁如有神。

(二)学生主体,审题构思口述。

这是一个把思维(审题构思)和口头语言表述完美有机结合的过程。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论述过思维和语言的关系:“我们发展儿童的思维,也就无疑的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而我们发展儿童的语言,也就自然而然的促进他们思维的发展。”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思维和表达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和不同步性。在一分钟之内思维使用的语言可以达到450个字,口头表述可达到150个字,书面表达不超过30个字。思维是“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然动容,视通万里;心游万仞,精鹜八极。”如此迅捷的思维,幻化成文字,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于上青天”实不为过啊!如果持之以恒的坚持把思维和口头语言表述完美的结合起来,由审题思考到口语表述再到书面表达,这样就把思维形成的内部语言转换成口语表述的外部语言,使思维得以用比较完整的句子表现出来,有利于形成书面语言,使思维的结果更加清晰,达到了思维生生之间共享的理想境界。

例如:xx乡南隈子小学二年级李越慧老师的作文指导课《植树》(这是一位刚刚参加工作不到两年的新教师)。

1.     在黑板上张贴展示教师自己画的一幅小学生植树的图画。

2.     审题构思口头表述提示:

(1) 图画上都有什么?

(2) 小朋友们在做什么?

(3) 小鹿和小狗跑过来会对小树苗和小朋友说什么?

(4) 小鸟儿飞过来会说些什么?

(5) 植树对我们有什么好处吗?

(6) 小朋友们,把你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说给大家听一听好不好啊?

然后小组同学之间叽叽喳喳,甚至有的小朋友都离开座位到别的小组。真是一幅天真童趣儿热闹非凡,积极探究争相表达的美丽画卷。从这位新老师的指导过程可以看出思维和语言的完美结合的作文指导。

在这个指导过程中,一定要打破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独霸课堂一手遮天模式。教师为主导,重在“导”。学生为主体,体现学生才是作文课堂教学的主人。还要告诉学生,作文并不是什么高深莫测的东西,无非是把自己看到东西,想说的话用文字写下来。不要认为“作文是老虎”,即使是“老虎”,也可以随便它的摸屁股。轻松幽默,打消孩子们“畏作文如虎”的恐惧心理,微笑思索,快乐想象,从天真的心灵里唱出欢快的作文之歌儿。

第二阶段:学生构思起草作文。

有了前面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指导阶段,学生在本节课作文思维和口语表述已经达到一定的高度和境界。书面起草写作只不过是把说的进行一下深入的加工和整理,应该是驾轻就熟,轻车熟路了。老师可在座位间巡视解决孩子们的疑难问题,所以毋庸赘述。

第三阶段:师生点评,修改定稿。

过去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是 课上指导学生写作,课堂剩余时间学生胡乱的翻阅作文选,课余时间写作文,上交到任课教师进行批改,最后随便找个时间讲评作文,不负责任的老师根本不讲评。这样的分离式的作文教学模式人为地延缓了作文信息反馈,学生不能及时的获得老师和同学们对自己作文的建设性意见,从而不能及时的修改自己的作文。学生作文根本上来说是“闭门造车”,应付了事。

我们通过系统的学习观摩实践探究,把对学生的作文评改和指导,写作一样放在一节作文课堂上。学生能够及时的从老师和同学们两方面的点评获得反馈信息,经过自己的加工整理,能够马上对自己的作文进行修改。而且在此之前,学生对作文构思相互研讨探究,合作交流。这样无论对于作文指导还是写作都将是利莫大焉。

如何进行点评?

首先教师要摆正自己在课堂上主导作用的位置,作用在于引导学生。少说话,说精要的话。其二,教给学生点评作文的方法。不同年级作文的要求不同,需要在作文当中体现的内容和运用的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不尽相同。即使是同年级,作文题材,体裁不同,写作要求和点评要求也需要有差异存在。大致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点评:选材是否典型并接近生活;构思是否巧妙,语句是否通顺;运用了哪些生动形象的修辞方法;有哪些经典的语句等等。重要的不是学生能够点评出多少内涵,也不在于学生点评的是否准确,更不在于把学生培养成评论家。关键在于让学生在作文课堂上说出对他们耳朵里听到的同学们的作文的感受,这又是一个由“耳闻——思维——口语表述”结合在一起的更高一层的作文训练。

诚然,真正意义上的提高学生作文质量,仅仅依靠一两节精彩充分的作文指导课是远远不够的,还应该做到:

(一)丰富学生作文内容,帮助学生做好生活积累。从学生的家庭和学校生活当中积累写作素材,拓宽学生的生活面,增加学生生活色彩。比如红旗小学这个学期开展了一系列活动:春游,绘画展览,读书竞赛,歌舞表演等。引导学生倾吐生活积累。于漪老师说过:“学生生活是很丰富的。没孩子头脑里都有一个活的仓库。教师要善于给他们抽个线头儿,插个路标启发他们到自己的仓库里寻找自己最熟悉最有感情的东西来写。”这就要求我们老师经常启发学生观察感悟生活,引导学生从自己生活积累中寻找写作材料。这一点我建议我们的学校要经常组织老师去东方红小学观摩学习,然后认真研讨并且付诸实践,对我们作文教学乃至整个教学将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二) 必须突破目前两周一文的传统模式。小学生作文其实就是练笔行为,目的在于形成作文技能。没有充分的量 的积累很难达成质的飞跃。“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就是这个道理。

无论每个学科的教学都不是孤立的活动,作文课堂教学,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活动,数学英语科学等等。所有的校园社会家庭生活都围绕一个中心,一个灵魂——作文教学,那么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将指日可待。

另:作文课堂教学 时间分配:作文指导(10分钟)——起草写作(15分钟)——朗读作品,师生点评(15分钟)。

当前小学作文教学的十五种常见模式

作文教学模式,是教师教学过程中总结提炼出来的经过实践检验认为是行之有效的比较固定的作文教学思路、教学方式。长期的教学实践中,不少优秀教师已摸索总结了多种独特的作文教学模式。模式形式不同、风格各异,但基本目标和实际效果都是一致的,即引导小学生由“学写”向“会写”过渡发展。这些模式使作文教学过程更加科学化、节约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作文教学的课堂效益。

当前,我国的小学作文教学出现了“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大好局面。由于广大语文教师和语文理论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作文教学园地可谓“万紫千红、争奇斗艳”,各种风格、各种流派的作文教学此起彼伏、蓬勃发展。小学作文教学的新思想、新观点、新作法、新经验层出不穷,已经形成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可喜局面。“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各种作文教学模式均独树一帜。下面向诸君介绍一些相关信息,以求抛砖引玉。

一、读中学写,由仿到创——读写结合模式

广东省特级教师丁有宽的“读写结合”模式颇具特色。他主张读为基础,从读学写,写中促读,突出重点,多读多写,把着力点放在学生的读写训练上,做到有的、有序、有点、有法,让学生真正做学习语文的主人。读写结合模式可以用“四有”来概括。(1)有的——杂中求精,打好基础(2)有序——乱中求序,分步训练。(3)有点——华中求实,突出重点。(4)有法——死是求活,交给规律。具体到作文法,有四个要点:其一,四想:(1)想一想文章的中心;(2)想一想表现文章中心的材料;(3)想一想文章的题目;(4)想一想文章的布局谋篇。其二,三拟:(1)拟好题目;(2)拟好提纲;(3)拟好主次。其三,二写:(1)写好稿子;(2)誊写作文。其四,一多:多修改。⑦读写结合学习法:(1)从读学解题,结合作文练审题和拟题;(2)从读学归纳中心,结合作文练怎样表现中心:(3)从读学怎样分段和概括段意,结合作文拟写作提纲;(4)从读学区别文章主次,结合作文练怎样安排详略;(5)从读学捕捉文章重点段,结合作文练怎样突出中心;(6)从读学品评课文,结合作文练自改作文;(7)从读学作者怎样观察事物,结合作文练观察方法。

二、自由选材,自由习作——自由作文模式

笔者于1983年开始自由作文教改实验,85年在《小学教学研究》杂志撰文,在国内率先提出自由作文新理念。而后全国的自由作文的试验风起云涌,如今这一理念写入新《语文课程标准》。“自由作文”模式是与“命题作文”相对而言的,自由作文是指那些不由他人出题目、给材料、设需要,而由小学生自己自由进行的作文练习。自由作文模式有六大特征:即自由选材,自由立意,自由拟题,自由布局,自由表达,自由修改。它强调各种形式的自由写作。如:日记、周记、随笔、课外练笔、编报活动等。自由作文模式教学遵循大量读写原则,自主作文原则,开放感受原则,张扬个性原则,思维训练原则,少改重评原则,自主修改原则,鼓励肯定原则。自由作文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的教学系统。自由作文模式教学需要科学有效的指导,要求老师做到“六导六有”:教师导源→使习作言之有物;教师导路→使习作言之有序;教师导悟→使学生开卷有益;教师导改→使习作心中有数;教师导评→使习作言之有理;教师导练→使习作借鉴有法。自由作文有四大优越性:1、减轻学生的紧张心理。自由作文没有时间长短的限制,学生心理压力减轻,能在良好的心态下作文。2、提高学生的写作兴趣。3、培养学生的自主创造性。自由作文几乎没有什么限制,极大的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作文大量出现。4、表现学生的个性特长。自由作文给他们表露的机会,充满个性的语言让我们看到一张真实而又独特的面孔。

三、创设情景,激发情趣——情景作文模式

上世纪江苏省特级教师李吉林老师创立了情境教育理论体系及操作体系,于是便有了情景作文教学模式。所谓情景作文模式,就是教师根据具体的场合,有意无意地利用或创设一定的情景,吸引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获得一定的体验,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的一种作文样式。根据我多年的实践,这种作文训练有效地解决了学生写作时“无米之炊”的问题,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情景作文是从作文内容入手,通过创设情景,增添学生的生活阅历,丰富了学生的写作内容,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创设了一个个精彩的情景,情景不同,相应的教学策略,教学过程也不尽相同。但是,情景作文总有它固有的特点,一般可以采用以下的模式:1、出题设置,激发好奇心理。如,上课铃响了,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了“铁锤锤蛋锤不碎”这几个大字,一个个问号立刻在学生的脑海里产生,铁锤锤蛋怎么可能锤不碎鸡蛋呢?莫非是只铁蛋?……一上课,学生就被这些问题吸引住了,他们的思维在瞬间得到了驰骋。2、情景演示,激发探究心理。3、知情明理,激发“欲吐”心理。4、交流碰撞,激发感悟心理。情景作文教学倡导教师做向导,给学生指路,做读者,去欣赏学生;做朋友,和学生“商量”;做教练,给学生指导。情景作文教学变单向讲授性指导为互动交际性指导,通过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讨论、相互合作来启发和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情景作文教学模式注重作文与做人的和谐发展,还学生一个民主、活跃的课堂情境,让学生亲身经历和体验了作文的全过程。

四、游戏引导,激发情趣——快乐作文模式

上世纪90年代我国星期愉快教育,快乐作文模式是指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在愉悦轻松的环境中充分表达自己快乐的心境,把自己的快乐体验用一定的语言文字倾注于笔端,使习作成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成为他们自发自觉的行动,体现“文如其人”的精神,真正做到“我手写我口”。快乐作文模式教学强调激发习作兴趣。观察情境,提炼重点,写出真情;游戏情境,体验乐趣,抒发感受;实践情境,体验成功,得到发展。快乐作文结合教材和学生生活实际、心理特点,按照“用游戏的方式来模仿成人生活”理念来设计出能够和作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主题实践探究活动”。快乐作文教学活动不拘一格,鼓励多类型作文,充分体现习作个性。努力做到作文“日记化”,降低行文难度;作文“书信化”,拉近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作文“诗歌化”,激发创造性想象空间;作文“课文化”,加强对课文的理解。快乐作文是一种崭新的以游戏为教学手段的作文课。它完全打破了以往命题作文的旧模式,让孩子们最轻易地赢得了“攫取生活素材”和“产生写作激情”这两大写作基本条件,为他们步入写作的美好殿堂,洞开了趣味而科学的大门。近年来上海大学李白坚教授采用“快乐作文教学法”使作文教学达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的美好境界,迅速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五、生活体验,创新习作——生活作文模式

生活作文模式注重把学生的目光引向自然生活、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指导学生做积累素材的有心人。其模式教学策略有三点:

(一)走进生活,丰富素材库。1.以社会为背景,指导学生观察生活。如观察社会各阶层人物的工作表现:如民警指挥交通,医生热情为病人治病,教师关心热爱学生,同学之间友爱帮助……2.以活动为载体,组织学生参与生活。如配合重大节日组织学生举办联欢会、游艺会……平时组织学生郊游,参观工厂,深入农村……3.以实践为契机,引导学生体验生活。如种植花草树木,让他们了解植物的生长过程;饲养虫鱼鸟兽,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参与家务劳动及公益劳动,体验劳动的滋味……

(二)描绘生活,谱写七彩虹。1.从点切入,夯实基础。在教学中具体地抓了这几种素描:物件素描、植物素描、动物素描、景物素描、场面素描、外貌素描、动作素描、语言素描、心理素描。2.分线入轨,掌握写法。比如,写人可通过一件事写人,可通过几件事写人;可表现人物一个方面的特点,可表现人物几方面的特点。让学生自由表达,不受课本的要求限制,不为教师的指定所左右,题目可自拟,体裁可自定,内容可自选,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

(三)创造生活,展示新天地。如看物联想。出示“一张照片”、“一本荣誉证书”,再启发他们提出问题,想象事情发生的起因、经过、结果,最后独立成文。再如设计人物角色、设计班队活动、设计报刊、设计服装、设计家具、设计房屋……通过动眼、动耳、动手、动脑,不仅发挥了学生的聪明才智,同时让他们充实生活,美化生活,创造生活。

六、情感入手,语感练习——语感作文模式

上海市特级教师贾志敏老师从语感练习着眼,创设作文教学的模拟情境,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情绪入手进行作文训练,取得了骄人的成绩。是我们当前小语界唯一一种语感练习作文法。贾老师作文教学设计的特色就是:抓住一个关键词,让这一关键词在滚动发展中实行多方组合,由词发展成为句,由单句发展成复句,由小节发展成为段落,乃至最后发展成为全篇文章。这就是词语的滚动、碰撞,就像一个活跃的化学分子一样,在滚动、碰撞中,实行多方组合。他的作文教学可总结为五个字:高、趣、真、活、实。高:立足点高。贾老师的“教学生作文不是为培养几个尖子,也不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应付考试的技巧,而是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愿意写作文,都能够通过作文学会做人,学会思考,扎扎实实地掌握语言文字的基本功。”趣:根据学生心理特点,遵循儿童认知规律,寓教于乐,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真:让学生学会观察,鼓励学生写得具体,写得真切。他的具体做法是,首先指导学生从“我”写起;其次指导学生从“我们”写起;再次指导学生从“我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写起。作文命题尽可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年龄特点。活:首先化整为零,让学生学会写一句完整的话,一个局部,一个物体;其次再集“零”为整,逐步过渡到写一段、一篇文章。实:扎实抓好小学各阶段的作文训练。三年级着重进行句段练习,四年级让学生分别练习有开头、结尾、事件的篇章,五年级重点训练学生独立作文的能力。

七、点拨思维,快速习作——快速作文模式

湖南省特级教师杨初春老师从1984年开始进行快速作文教改实验,现已推广到除西藏、台湾以外的30个省、市、自治区。以杨初春老师为代表的快速作文模式,是作文教学园地里的一枝奇葩。教学主要体现在一个“快”字上。训练学生快速审题、谋篇布局、确立主题并快速行文、评改,在四十分钟内完成500字左右的文章。快速作文训练五步:基础训练:多读多写,读写结合。①提高写作兴趣,培养写作情感(快速写作目的教育,认识快速作文的必要性);②积累写作材料(典型、准确、记牢);③丰富写作材料(背书和加强课外阅读、学群众口语);④训练书写能力(清楚、规范、工整)。思维训练:多思多辨,虚实结合。①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学马列毛论,掌握两唯基本原理);②加强抽象思维训练(讨论、辩论);③进行形象思维训练(参观、访问、写回忆录)。写作速度训练:严格要求,限时作文。(审题、立意、谋篇布局5分钟,写作30分钟,修改5分钟)技巧训练:专题指导,讲练结合。(审题十五法、构思十法、行文四法、修改四法……)综合训练:限时作文,巩固成果。①各种表达方法(记叙,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综合运用;②各个作文环节(审题、立意、构思、成文、修改)的综合训练;③各类文体及各种作文形式(命题、选题、看图、材料、自拟)的综合训练。快速作文教学四法:写作周期限时法:“两高一快”即高速度、高效率、快节奏。指导先实后虚法:先写后评。(写作-评议-修改)评阅浏览自改法:教师粗略浏览,及时讲评,学生自己修改、互改。训练分步强化法:即严格按五步训练。快速作文教学强化“先写后导”,训练学生的快速思维、求异思维等能力。批改处理快、评价、反馈快,把老师从繁重的作文批改中解放出来。

九、求异思维,创新习作——个性作文模式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作文个性化的教学思想。个性化作文模式具有叙述内容的丰富性,表达形式的多样性,抒发情感的真实性,反映问题的现实性,文采风格的独特性。个性化作文模式教学的实践和探索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展开。

个性化作文模式的教学原则:1、创新性原则。2、主体性原则。3、活动性原则。在人生活动中体悟生活,在写作实践中抒真情,吐感悟,4、整体性原则。使作文能力、语文素养和人的整体和谐发展。个性化作文模式的教学策略:(一)多样化思维训练。引导学生对同一题材从不同角度、方向、视点、层面去选材、构思、立意,力求独特、新颖、与众不同,写出内容各异、富有个性的作文。(二)多形式表达训练。如变换文体形式,变换角色叙述,变换结构模式。(三)多类型习作训练。如无主题习作练笔(坚持写日记、做读书笔记);展开想象习作(如续写作文、听音乐作文、画图写作文、睹物想象作文、学写科幻故事、学写童话、寓言故事等);有主题习作指导。(捕捉节日、活动作文,实验作文);专题作文指导。如组织和指导小学生参观访问、搜集资料、以及对资料进行加工整理等。或让学生练习写家里所有的成员,或班级的老师和同学,以传记的形式记叙所写的人物。(四)重视评价,通过“佳作欣赏”等形式自评互评,组织大家评议好在哪,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他们再次作文的积极情感。个性作文能激发学生的作文兴趣,能使学生作文放飞心灵:同一题材,有不同的立意;同一中心,有不同的选材;同一内容,有不同的表达。让学生作文呈现“横看成岭侧成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局面,给作文以生活的灵性。

十、话题鲜明,探究体验——研究性作文模式

小学研究性作文模式教学是一种有效培养学生“关注生活、探究生活的意识”,发展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作文教学。其教学基本模式流程分四个阶段对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进行指导。

1、进入问题情境阶段。按照研究性学习活动要求,在教学开始,通过开设讲座,组织学习参观访问、进行信息交流、介绍案例等方式,做好背景知识的铺垫,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提供研究范围,激发研究动机,选出全班同学或小组同学共同感兴趣、有能力开展研究的问题。

2、解决问题,进行实践体验、获取作文素材阶段。引导学生自主地查资料、阅读、书籍、实地考察、参观访问、调查、动手操作实践、记录、比较、思考、想象、交流讨论,与所制定的目的计划进行对照,解决问题,总结整理资料,形成纪录实践过程的文字、音响、制作等多种形式的作品。

3、书面作文,整理自己的研究心得或成果。将自己或小组经过实践、体验所取得的收获进行归纳整理,总结提炼,形成实物和书面材料。

4、全班交流展示阶段。包括:研究报告或研究体会的张贴(在班内墙上的固定位置)、固定时间的宣读交流、出版学生个人、小组和班内的研究报告与研究体会专辑、推荐发表等。

十一、科学实验,自由感悟——实验作文模式

以浙江省特级教师张化万先生为代表的科学实验作文模式在全国独树一帜,有很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主张摈弃知识本位的传统观念,以人的发展为本,尊重学生自主发展的权利和个性差异,进行认真而有效的作文教学改革。主张的“关注人性本真,发展儿童语言”,倡导的“激发交往动机,走向目标完成”,追求的“培养兴趣习惯,促进一生发展”。其教学的主要策略是:通过有趣的科学实验,引导促进并积极鼓励学生的个性化思考,努力尊重学生的个性化体验,不断引导学生的个性化表达。科学实验作文,引导学生“可从实验的过程角度去思考,可从自己的情感角度去思考,可从自己感悟的角度去思考,还可从老师给大家的印象去思考。”选择权和命题权放手,听到同一个问题,学生的心情不一样;同一节作文课,学生的印象也不一样。“同一实验不同体验,同一实验不同的题材与命题,同样命题不同的中心与表达。” “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了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了对学生写作的束缚。”人人有表达的欲望,学生自由下笔,畅快淋漓,无拘无束,不时有亮丽的思维火花闪现。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它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精神,它有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态度,科学实验式作文模式要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十二、话题鲜明,交际表达——交际作文模式

交际作文模式是新课程标准下秉承人性化理念作文的一种有效模式。在交际作文模式中,交际的内涵主要是“口语交际”和“书面交际”,而口语交际是基本目标,是过程前奏,能够为交际作文提供情境资源和多维的层面。真正实现“交际作文”目标是在“书面交际”的落实。具体操作可概括为:第一步:激情导入,凝练传神。教师要言简意赅、绘声绘色地揭示作文的价值,明确作文的动机,起到激趣导向的作用。第二步:创设情景,链接生活。以生活为依托,让学生生命的每个细胞都处于亢奋状态,再引领学生步入生活的殿堂,身临其境,再观、感、悟,最终心神醒悟,个性飞扬。此步可听故事,观展览,看表演等。第三步:多向交际,适时评价。此为交际作文之“心脏”,其职在于搜集、筛选、积淀素材。而且口语交际有其自身的规律可循。可由少数到小组再到大组最后到全班,让学生多渠道地整合多方面的信息。第四步:激情练笔,成就动机。此环节为学生在“书面交际”中倾吐真情的路径,有时学生身心投入,有的甚至情感之语如汩汩流淌的山泉、语出惊人,震慑四座,一发不可收拾。此环节包括构思立意,列纲起草等。第五步:修改加工,品读评价。本着人性化理念,以鼓励为主,相信每位学生能成功,让集体分享成功的喜悦,为不足作文找出改正方法和途径(如看题目、看开头、看主题、看过渡、看细节、看人物景物等。),以利进一步提高整体的写作水平。其方法可为:互相评改,分享感受;学生自改,小结反思;教师评改,直击要害。

十三、快乐体验,灵活习作——奇趣作文模式

奇趣作文是由北师大教育博士、香港理工大学MBA硕士史秀荣女士潜心研究20载,精心探索总结出的“小学生奇趣作文”教学方法。其教学模式有五点:1、图画式:将“构思”这一关键环节采用“构思图”的方法,思路清晰,框架明了,具体易行。2、游园式:教师如同主持人,引导学生畅游在一个个欢乐的“游戏”中,学生乐而不疲,兴致盎然。3、体验式:采用体验式的方法写作文,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学生有感而发,真情流露,乐而不疲。4、一稿两作:学生作文每篇写两次。首次为初稿,评讲后,把初稿当成“病人”,教师教会学生怎么当“医生”,学生进行再创作式的“边抄边修改”,写成定稿,力求精品,装集成册。5、强调创新和个性:每一次写作训练不仅仅是语言表达的训练,更强调学生良好个性的张扬和创新思维的培养。绝不将写作模式化、框架化,而是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如“创新作文建议”、“自由创作园”的安排。在奇趣作文课堂上,史老师带着学生品尝“美食园”,在精典的片断阅读中品味佳作的文采;留恋“礼品间”,在有趣的学习中积累优美词语;作客“聊天室”,在对话中学习如何写出活动的气氛;游历“快乐大本营”,在纸杯烧水的实验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实践“创作园”,奇趣作文令学生耳目一新。史老师的奇趣作文具有继承性、实效性、前沿性、服务性等特点,是一种为学生、老师所喜爱的作文学习方法。

十四、双轨训练,灵活习作——双轨作文模式

“双轨作文”模式又称之为“大量读写双轨运行”教学试验。是以“大语文教学观”为指导,以大量读写为教学手段,强调课内外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大面积的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习作教学模式。“双轨运行”的“双轨”是指识字双轨、阅读双轨(包含课内阅读和课外阅读两大类)、听说双轨、习作双轨(课内习作和自由习作相结合)。“双轨作文”一是指阅读作文,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读书笔记”。二是指生活作文,具体说是指观察生活练作文。低年段(一二年级)以看图作文为主;中高段(3~5年级)为快速作文。阅读作文与生活作文构成双轨,密切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完成提高学生表达能力的任务。这就是双轨运行新体系。

十五、科际融合,沟通习作——科际作文模式

科际作文模式指从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入手,找到语文与其他学科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嫁接其他学科内容,实现与其他学科的交流与沟通,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上互相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习作能力。科际作文从以下三种形式入手。一是小型记实文。如画写结合:指的是作文课与美术课的结合。说写结合:小学思品课和社会课,课后一般都有“说”的作业,如“想想说说”“说一说”。二是做写结合:小学思品课和劳动课,课后一般都有要求学生“做”的作业。这样的作业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继续把做过的内容写一写。三是小型读后感。如《思想品德》课的课文,为了说明一个做人的道理,大多数是先向学生介绍一个非常动人的故事,学生读过这些生动的故事,不会无动于衷,一定能联系周围实际或自己的实际,产生许多感想,这时,让学生写一些读后感,也是较容易的事。科际作文,既是作文课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又是其他学科学习的深化和拓展。把“写”挤进课堂,一定会使作文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相辅相承,相得益彰。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对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三点思考

全文共 4789 字

+ 加入清单

一、提前作文的可能性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学生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斥着书面语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二、作文教学难在何处

新中国成立以来,小学作文教学研究成果颇丰,教学流派纷呈,但“作文难,怕作文”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教师和学生们。人们分析了很多原因,但很少有人从语言学习本身的角度思考过这一问题。笔者经常思考,为什么孩子天生就不怕说话,单单就怕作文呢?为什么三岁的小孩能基本上学会语言交际,而很多学生直到小学毕业也不会写一段连贯通顺的话呢?只要比较分析一下口语和书面语学习条件上的差异,就能发现作文学习的确比口语习得要难得多。

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学习条件比较表

1.学习机制上的差异。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认为,人之所以能学会语言,是因为天生就有语言习得机制。只要给予适当的学习环境,足够的语言刺激,儿童就能自然而然学会某种口语。而且年龄越小,语言习得机制越强大,随着年龄的增加,语言习得机制慢慢地退化,到了青春后期,这种机制几乎完全消失。0~3岁是语言习得机制最强大的时期,儿童学习口语可以不费一点力气,所以,我们把口语的学习过程称为“习得”。当儿童进入小学,正式开始书面语言学习时,语言习得机制已经开始衰退,学生必须借助知识、规则、方法等理性工具来学习书面语言。尽管也有实验表明,只要给予儿童充分的读和写的时间和机会,儿童也能自动提高读写能力,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据表明,儿童可以在没有成人指导和督促的情况下自动学会书面语。学生必须付出努力,才能学会使用书面语言进行表达和交流,所以毛泽东说:“语言这东西不是随便可以学好的,非下苦功不可。”

2.学习动机上的差异。儿童学习口语是与儿童的社会阅历和智能的发展同步进行的,与儿童的口语交际和他们生活活动、心理成熟的直接需要紧密相连,孩子的说话内容就是他们的生活内容,孩子的说话能力就是他们心智发育的集中表现,内部学习动机十分强烈。学习书面语主要满足儿童学习间接知识和今后参与社会的长远需要,与儿童现实生活的关联较少。小学生虽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活阅历和心理发展水平,能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但充分发展的口语能力足以应付这一时期的社会交际需要,因此,缺少学习书面语的内部动机。可见,书面语的学习总体上是强制性的,如果没有外部动机的支撑,孩子不可能持续主动地去读和写。实际上,多数人可以一辈子不写文章,但不能一天不说话。

3.学习途径上的差异。口语习得完全是生活化的,儿童通过与周围人群和环境的接触,在非常自然的条件下学习口语,时时刻刻处于语言学习状态中。书面语言的学习,地点主要是学校和课堂,学习方式是人为的,学习内容和要求大多是掺杂成人的生活经验,与儿童自身的生活有一定程度的脱节,生活中应用书面语的机会不多。

4.语言要求上的差异。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开始学说话,说得不好是正常现象,成人有意识地用照顾性的语言同孩子交流,孩子只要开口说话,怎么说都是对的,都是值得大加表扬的,从来没有人很有意识去校正孩子的发音和语法上的错误。而书面语学习一开始就是高要求、高规范的。从写一句完整的话,到写一段总起分述的话,再到写一篇完整的文章,我们往往要在语言形式和内容选择上给孩子提出许多要求。老师认为,孩子文章写得好是正常的,写不好是不正常的,对孩子作文中的错误和不足非常“过敏”。

5.练习密度和频率上的差异。儿童整日生活在口语环境之中,每天接受和输出大量的口语信息,学习密度和频率非常高。据研究,幼儿在开口叫“妈妈”之前,至少已经听了4000多次“妈妈”这个词的发音。而学习书面语主要限于几节语文课,作文课每周才2节,某种要求的作文,其练习的机会也就这么一两次,密度和频率都非常低。

6.学习结果反馈上的差异。口语习得的反馈是即时性的。孩子叫一声“爸爸”,爸爸马上表扬。孩子说“妈妈我要苹果”,妈妈立刻给苹果。孩子每次说话总能得到回应,且多半是积极的奖赏和强化。书面语的学习是在大班级授课的条件下进行的,大多数学生根本得不到老师的及时反馈,反馈的形式也非常单一。现行的作文教学模式通常是一节作文指导课布置任务,然后让孩子回去写作文,下一节作文讲评课作反馈,不仅反馈形式单一(以评语为主),反馈周期长,而且多数是以批评和指正为主的负面强化。

总之,与口语习得相比,作文的学习条件实在是非常“恶劣”的。小学作文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就是要发挥小学生残留的先天语言习得机制的作用,着重改进作文学习的外部环境,激发学生的书面表达欲望,培养用书面语言与别人交流的兴趣和习惯。例如,创设充分的自主读写时空,通过增加合作和交流的机会满足孩子作文的成就感,尊重和利用孩子的生活经验,淡化语言规范,重视自主表达,增加写话和作文的密度,改变反馈形式,缩短反馈周期,发挥网络交流的优势,等等。众多的作文改革实验,都从上面的一个或几个方面做了有意义的探索。如果把这些改革的成功经验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比较科学的作文训练序列,就有可能使小学作文教学出现大的突破。

三、倡导任务驱动作文

什么是任务驱动作文?先举两个例子。第一个例子是一位从事初中生心理辅导研究的专家告诉我的。她研究过心理日记对矫正心理问题的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心理日记对解决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作用,但效果不明显。但令人意外的是,凡是坚持记心理日记的学生,作文成绩提高很快,语文成绩也有很大的提高,而事先心理辅导老师只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心理困惑如实记载下来,并没有对日记的语言、格式、体裁、字数等提过任何要求。第二个例子是笔者的亲身经历。某日,一位语文老师对我说,有一次班级组织春游,她要求学生春游回来后写一篇描写春天景色的作文。一个作文不好的学生想请假不去,原因是不想写作文。她向笔者请教,今年又要春游了,要不要孩子写作文。我立刻回答说,当然要写,但不一定在春游后写,春游前就可以写很多作文。譬如让学生推荐春游的地点,把推荐理由写具体、写明白;地点确定后可以让学生设计春游的路线,把游览顺序和旅游点简要写下来;可以制定春游的安全和卫生守则,让班会讨论通过;可以设计几项在草地上做的游戏,以书面报告形式征求同学意见;也可以写一个表演节目单,等等。春游后的作文也不一定非要描写景色,可以写春游时某人的表现,春游中发生的高兴的、有趣的、尴尬的、伤心的事情,出一期有关春游的黑板报,为春游所拍的照片配上说明。这位老师按我的建议,设计了春游前的作文教学方案,试验效果很好。

在这两个例子中,学生都不认为自己是在写作文,而是在完成一项有意义的任务。前一个例子中的任务是解决个人心理问题,后一个例子是组织一次有意义的集体郊游。这与传统以语言目标为主要取向的作文教学有很大的不同。语言取向的作文教学,把语言形式要求放在第一位(如写一处景色,要求用先概括后具体的方法写,字数不少于300字),不太考虑学生写的是否真人、真事、真情,作文对学生有什么实质意义。任务驱动的作文对学生来说是非常有意义的,写不写作文、作文写得好不好直接影响着能不能完成任务,任务完成得如何。学生在非常强烈的完成任务的动机中学习作文,同时尽力通过作文完成任务、解决问题。这样,作文就回归到自己的本原──作文是表情达意、交流思想的工具。相对于学生的生活和成长而言,相对于学生今后参加社会工作而言,作文永远只是一种手段和工具。这样也就摆正了作文和做人的关系,作文是为做人和做事服务的,作文写得好固然重要,做一个真诚的、高尚的、能干的现代人则更重要。

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要求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作文教学目标从纯语言取向转向内容、个性、语言的多元取向;作文教学的途径从单纯依赖作文课转向结合学生的阅读、生活、活动经验,抓住一切有利时机训练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作文的形式从以记叙文为主转向根据任务要求使用多种文体,想象和纪实并用,审美和实用并存;评价作文的标准不仅仅是语言的规范和精彩,还有内容的真实、有用。总之,任务驱动的作文教学不把写作本身看成目的,而把写作看成现代人文明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

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作文教学的目的和任务始终没有跳出“为作文而作文”的怪圈。传统的看法是,作文写得好,语文分数就高,语文分数高,升学的机率就大,所以必须把作文写好。新概念作文运动的兴起,在鼓励学生张扬个性、自主创新方面功不可没,但在为什么写作文的问题上仍然没有给广大师生以明确的指向,“某地又出少年大作家”、“一篇作文上北大”等新闻报道使个别有作文天赋的少年一夜成名,也使多数作文成绩平平的学生更加困惑:作文好等于一切都好吗?新概念作文运动从反对应试作文开始,可惜不久又不知不觉滑向了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轨道,还留下一个后遗症:过分强调张扬个性和异类情趣,弱化作文的实用交际、社会批判功能,把学习作文从学会生存、塑造人格中分离出去,使作文越来越像“才子才女”的语言游戏。这个后遗症已经影响到了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我们要大声呼吁:更新作文观念,回归作文本原,让作文与学生的健康成长同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作文

全文共 363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回顾与思考

(一)中国传统音乐课程的回顾与思考

中国传统音乐是我国高等音乐教育开设较早的课程之一,也是很多艺术院校的必修课程。经过五十多年的发展,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同时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中国音乐学院李月红教授的《审视与探讨:中国传统音乐的教学传统与方法更新》一文,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在中国音乐学院的历史进行了简述,并对模唱课的上课形式、考试方式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类似的文章还有沈阳音乐学院冯志莲教授的《沈阳音乐学院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回顾与反思》。星海音乐学院的王沥沥在《多一点感性,少一点理论,结合时代,拉近距离――谈高校中国传统音乐理论课程的感性教学模式和与时代的结合》中认为“因材施教”作为教育的原则之一,我们应该去遵循它。受客观历史的影响,现在的学生普遍缺少对中国传统音乐的了解,也很少能接触到,因此,在缺少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如果大谈理论的话,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所以她觉得应该让学生通过接触民间乐器、向民间艺人学习、展演以及结合一些时代的元素等方式,循序渐进地将学生的兴趣引入中国传统音乐。武汉音乐学院的蔡际洲教授在《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问题》一文中,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文化区划”及相关概念进行了阐释。并对每一个文化区划做了论述。最后提出了音乐文化区的边界、音乐文化区的“综合性”音乐特征如何归纳等问题。上海音乐学院郭树荟教授(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的教学断想)对模唱如何来展示地域、语言、音腔等特征以及模仿实践与理论范畴问题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探讨。提出将前辈研究的知识系统再次整理达成共识、分层次教学、知识与学术递进等教学观念。

香港中文大学曹本冶教授在《(民族音乐学理论和方法)课程理念与设置》中对民族音乐学的一些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盲目套用西方的理论方法是被动的‘传声筒’行为,我们所期望的是一个中国视野中对中国音乐和中国人有意义的音乐学,一个一体多元汇集和融合的‘音乐学”’。并就他与上海音乐学院洛秦教授开设的“民族音乐学课程”从上课形式、课程所用文献、课程内容大纲等方面做了介绍。这门课程十分重视外文原文文献阅读。

(二)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与思考

如果只在课堂上、书本上进行传统音乐教学,那么我们的传统音乐也就只能用来“读”了,因此教学实践就显得极为重要。关于中国传统音乐教学实践的重要性也在老师和同学们中达成了共识。安徽省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戎龚停在《如何在传统音乐教学中践行活态传承之理念》一文中,展示了阜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在教学中的一些实践活动与成果,提出了多学科联动传统音乐体化实践、多方位考量民族音乐教学改革及多渠道拓展民族音乐教学思路等观念,并对一些问题进行了论述。中国音乐学院杨红教授在《“走出去”、“请进来”:中国传统音乐活态资源的实践教学》中对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在活态实践教学中“走出去”即采风、“请进来”即将民间艺人请到大学表演这两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展示。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吴宁华副教授的《民族民间音乐课程教学实践探索》则是通过纪录短片的方式,展示了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在艺术实践中的成果。

二、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探索

少数民族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音乐学院赵晓楠教授的《音乐学院中的少数民族音乐教学――以中国音乐学院为例》一文中,对中国音乐学院少数民族音乐教学课程做了回顾,介绍了中国音乐学院开设在本科阶段、研究生阶段、“少数民族班”的少数民族音乐课程,并展示了一些实践教学的成果。也提出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建设芏面的一些问题。中央音乐学院和云峰研究员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材建设》,对中央音乐学院的中国少数民族音乐教学模式,从专业个别课、本科生专业选修课、本科生专业必修课及研究生专业选修课四个方面进行了介绍。并对教材建设提出了先讲义后教材、先讲课后遴选和先讨论后总结的三个原则。类似的还有四川音乐学院杨晓的《四种融合:四川音乐学院“中国少数民族音乐”课程介绍》,广西师范学院黄妙秋的《论广西高师民族音乐特色课程的二元组合模式》,大理学院艺术学院赵全胜的《大理学院艺术学院地方本土课程建设介绍》。中央音乐学院田联韬教授在《指导博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实践与思考》中结合自己20年博士研究生导师工作经验,对博士研究生如何顺利完成学位论文进行了分析,提出应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复合性思维,最后提出三点要求与大家共勉“扎实(态度)、朴实(作风)、诚实(道德)”。中央音乐学院吕钰秀教授讲的是《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教学传承的问题性》,首先她播放了一段较为典型的台东阿美族复音歌谣,随后对复音及复音歌谣的理论进行了阐释,从而对复音音乐进入课堂所出现的传承问题进行了分析。

三、民族音乐学和中国传统音乐的分析研究

(一)方法论研究

中央音乐学院杨民康研究员在《论传统音乐研究的三种方法论视角: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和民族音乐学分析》一文中对音乐形态学分析、音乐学分析及民族音乐学分析进行了阐释,并对三种典型的音乐分析范式在观念层、学统层和方法层中的异同进行了比较。最后杨老师得出三个结论:第一,民族音乐学分析的学术目标是解决主位――客位、局内――局外这两对矛盾的问题。第二,民族音乐学分析还从认识、书写的角度关注了宏观、微观的矛盾。第三,民族音乐学分析还通过符号学、结构主义分析方法的结合运用缓解了以往研究中出现的音乐观念与具体方法的“两张皮”问题。   中央音乐学院褚历副教授的《形态、文化、历史:音乐研究的三维模式及其多样组合》将音乐研究归纳为三个基本维度,即音乐的结构形态、文化内涵和历史发展,并对其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这三个维度虽然有其关联性,而更重要的是其独立性,因此形态、文化“两张皮”的现象有其存在的客观原因,我们不必强求二者的结合。最后,褚历认为在具体的研究中,这三个方面有不同的比例和形式的组合,因此音乐研究形式是丰富多样的。

(二)民间音乐的形态研究

武汉音乐学院刘正维教授在《制约传统音乐风格的“三色论”――“四度三音列绪论”》借用“三色学说”理论,提出我国传统音乐乃至新音乐创作也是由“Z(徵)色、Y(羽)色、G(宫)色”的“三色分子”进行各种不同成分和不同比例的交融而形成。作者阐述了“三色分子系列”的原理和个性,以及它们的交融方式和分布区域,论证了我国传统音乐的旋律风格和调式特征大体受制于“Z、Y、G”三种“色分子”的独立呈示或交融组合。不仅有益于我们了篇传统音乐中色彩风格的来龙去脉,还能进一步促进我国的音乐创作。沈阳音乐学院王学仲副研究员在《京剧曲牌(夜深沉)解析》中提出中国音乐中存在音调序列和节奏序列两种元素,而且它们常常存在错位的现象,也就是“死腔活板”。作者通过对《夜深沉》的形态分析指出前人研究中错将节奏单位误解为音调单位。提出音乐工作者以“西法”之“所知”,“障碍”了对“国乐”正确认识的结论,认为中国音乐的本体研究尚属于孕育阶段,避开形态而主要关注文化是舍本逐末的行为。沈阳音乐学院商树利副教授在《不该被歪解或误解的小调(走绛州)――兼谈劳动号子分类标准的历史文献依据》通过对“劳动号子”历史文献的梳理以及对《走绛州》唱词的分析,得出《走绛州》实为小调的结论。

(三)现代技术在民族音乐研究中的应用

将现代科学技术应用于音乐研究是一种必然趋势,其研究成果会更直观、更理性地呈现出来。沈阳音乐学院的刘桂腾研究员在《文字文本与影视文本: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的民族志影片》中阐述了音乐民族志电影作为音乐人类学书写方式,并提出我国音乐高校音乐学系应成立“音乐工作室”,以便为教学和科研提供必需设备。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赵书峰的《中国音乐民族志电影发展前景与展望》从学术评价体系、教学培养方案、专业发展前景等方面对国内音乐民族志电影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二人都认为当下的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尚未引起学界的足够重视,而民族音乐学学科的研究与教学的需要又呼唤着音乐民族志影视文本的出现。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学系的徐欣老师在《物理声学分析与传统教学》中认为对于特定的音乐音响和音乐要素分析往往需要用特定的描写与分析方法完成。而物理声学分析的应用能提供音色分析、旋律线描、测音和整体风格综合分析等几方面的数据。恰好能够弥补传统记谱法的盲点,适用于不同的形态研究目的。这种方法也可以应用于传统音乐教学。

结语

回顾本届研讨会,很多专家对中国传统音乐教学中的模唱、感性体验、课程设置、课堂形式与考试等进行了广泛讨论。也较为集中地提出了术语体系不完善、感性认知与理论认知的不平衡、教材建设、课程设置如何更加合理等问题。值得注意的是,学者们越来越重视开拓研究与教学中的新视角、新方法和新论域。下一届研讨会将在2015年沈阳音乐学院召开。

[关于第三届中国传统音乐教学研讨会综述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创新

全文共 2207 字

+ 加入清单

长期以来,社会上的人们把写作水平的高低作为衡量一个人语文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准。下面一起去了解一下中学作文教学改革创新的相关内容吧!

作文教学既是整个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它毕竟占据了整个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在中考中,学生作文分数提高更是所有初中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教学中,怎样让学生轻松、高效、快乐地学习作文,是教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工作中,除了抓好课堂作文教学外,还将作文教学搬到了教室外,拓展了一片广阔的天空,为作文教学注入了丰富多彩的活力因子。

一、拓展初中作文教学空间

在初中阶段,许多学生对作文简直是敬而远之。教师在作文课堂教学中也通过多媒体教学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也有提高。但是一些中等程度的学生作文兴趣不浓,在作文中仍然东拼西凑,质量不高。因此,将初中作文教学从单纯的课内教学向课外教学延伸,从单一的课堂指导向综合指导发展,给予作文教学更广泛的空间,具有四个方面的积极意义:

一是有利于调动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从单纯的教室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出围墙的束缚,可以让学生眼前一亮,产生新奇的感受,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作文学习的兴趣爱好。许多学生在走出教室之后,在美丽的风景中,在活动的现场开展观察与作文指导,心情愉悦、兴致很高,学习兴趣和以往不可同日而语。

二是有利于增加直观感知印象。无论是开展现场指导,还是走访调查以及欣赏感悟,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的教学互动,是借助于真实的景物、人物、事件这些素材,学生所接触到的更加直观,这对于提高作文教学的有效性是一次极大的帮助,只有提高感知的直观程度,才能够让学生心中有物,在写作过程中下笔如有神。

三是有利于提升现场指导效果。作文教学搬出教室,主要形式是进行现场指导,无论是带领学生沉浸于美丽的景色之中,还是流连于闹市,都可以在学生边观察、边思考、边感受的过程中进行写作要点难点的指导。学生所获得的写作技巧会记忆犹新,也能够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写作方面的一些经验成果。

四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生活观察能力。将作文课堂搬到生活中,搬到社会中,需要学生对这些方面进行认真的、细致的观察以及深刻的分析,能够让学生在参与实践活动的过程中培养敏锐的目光、缜密的思维能力,对提高学生写作水平方面有很大的帮助。

二、积极拓展空间,让作文教学更加生动

作文课堂搬到室外,需要教师进行更加周密的组织设计,合理控制和开发利用各种资源,让作文教学以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出现在学生面前。

1. 带领学生走进景点观察创作。描写景物的文章属于具有一定难度的指导类型,教师要通过活动让学生印象深刻,才能夠详细描写。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校园人工湖景点进行观察,教师开展现场指导,学生怎样掌握景物描写的顺序,如何抓住景物特点,恰当地运用哪些写作手法等都会产生直观的影响,只有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这一类型文章的写作水平。

2. 带领学生拜访先模交流创作。人物描写在初中作文教学中占据了大块头,怎样走出模式化的描写状况,必须要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描写对象。笔者带领学生拜访了一些先进人物,有享誉四方的老中医,有一生桃李芬芳的老教师,也有受到省市表彰的劳动模范。拜访这些先进人物,并且拜访多名先进人物,在听他们讲述自己过去的事例过程中,指导学生认真地记录,细心地搜集整理这些宝贵的素材,同时认真地观察肖像,这就获得了人物描写中最关键的两个方面素材。而且这些素材来源广泛、印象深刻,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学生就可以独立构思,创作出一篇较为成功的人物描写文章。

3. 带领学生深入调查研究创作。初中生作文写作应当具有一定的深度,这就需要他们进行调查、学会分析,从表象剖析出内在的规律。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向家庭的其他成员了解,近二十年来家庭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从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进行纵向比较,通过自己身边活生生的案例,真切地感受到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感受到人民生活条件和以前相比有了显著的提高,从这些生活素材中搜集到了大量的信息。每一位学生家庭所发生的变化都是非常明显的,而且有个性的特色,将这些方面发掘出来深入地开展思考,可以提炼出深刻的主题。当形象丰富的素材遇到深刻的主题,加上写作的技巧,就能够创作出一篇高质量的文章。久而久之,学生观察、分析、思考能力都会得到同步提升。

4. 带领学生关注热点发掘创作。随着社会的发展,各种各样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学生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以近期发生的天价虾、天价鱼等社会热点关注为例,教师也可以指导学生搜集这些社会热点事件的资料信息,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指导他们对这些事件进行分析,表达出自己的观点。虽然议论文不是初中生写作的主要文体,但是开展积极的尝试也未尝不可,可以为以后深入更高一级学校深造奠定基础。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相互讨论,自己寻找生活中的一些热点,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写作活动中,提高创作艺术和水平。

三、结束语

作文课堂搬到室外突破的不仅是空间的限制,还带来了思维的飞跃和理念的提升,让学生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自由地发展。语文教师针对作文教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应当在教学理念上寻求重大突破,在广阔的天地里组织作文教学,是一次理念的创新与探究的突破,带来的是学生写作水平的快速提升,对广大初中语文教师的教学研究工作产生了积极的示范引领效应。除此之外,语文教师还要积极地探究作文教学方面的好路径和好方法,以改革创新促进作文教学成效的提升。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

全文共 2087 字

+ 加入清单

传统文化引领语文教学,如果对作文视而不见,传统文化引领语文教学必将沦为空谈。那么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具体该如何做呢?我认为用传统文化来引领作文教学应该在立意、标题、素材、谋篇布局和语言运用等方面下功夫。

一、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立意

常言道“千古文章意为高”。立意是一篇文章的根本,它直接关系到文章的选材、布局,乃至文章的深度。将传统文化引入作文立意,会使我们的作文起笔高远、立意不俗。

今年全国卷Ⅰ的作文题为“教育与分数”。这则材料指出了当今在教育界存在的顽疾,可谓切中时弊。围绕这些,我们可以确定如下立意:(1)对学生不应只看重分数;教育标准应该多样化,教育评价应该全面。(2)学生千差万别,不能只用一把尺子,要学会区别对待学生,学会用欣赏眼光看孩子。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体会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立意的具体效果,下面我们做一组对比。

1.朴素平淡的立意:

对学生不应只看重分数;教育标准应该多样化,应该全面。

2.用传统文化知识修改后的立意:

唯分是举僵化教条只会扼杀人材,是教育的悲哀;我们要勇于打破只看分数的新八股主义,评价标准要多样化,不拘一格选人材才是教育的未来。

分析:三国的曹操打破单一用人标准,推行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明清时期的八股取士,用僵化教条的考试制度扼杀了人材,最终影响了社会的发展;清朝的龚自珍面对腐朽的八股取士制度首倡“不拘一格降人才”的选人标准。将这些历史故事引入立意,比平淡地将立意表述为“选人标准要多样化,不要只盯着分数,不把分数做为衡量成功的唯一标准”更具传统文化意蕴。

二、用传统文化引领标题设定

这里,我依然针对今年的全国卷一的立意,选取了阅卷摘录的几个文化意蕴深厚的标题,体会一下其内含意蕴。

唯分是举当休矣

不拘一格选人材

莫忘先师因材施教

为赏识教育点赞——从梁任公的九个孩子说起

打碎新八股——唯分数论

不以分数论英雄

简短的几个标题却涉及到传统文化中的丰富的人、事、俗语,显示出学生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

三、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素材

比如,有的学生选京剧名篇《赤桑镇》,包拯巡按到赤桑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大娘,哭奔衙门,状告包拯侄儿包勉,打死她儿子,摔死她孙子,霸占她儿媳妇。最终包拯在情与法之间,站在了法的一方,为屈死的百姓昭雪。还有人引用“诸葛亮挥泪斩马谡”,最终维护了军法的威严。这些材料都充满着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以此为例,既令人信服,又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

四、向用传统名篇学习文章结构、论证方式、语言等表现形式

比如,我们可以从《六国论》中学习分论点式的论证结构,从《聊斋志异》中学习在叙事中暗含褒贬、委婉表达情感的表现手法,从《阿房宫赋》中学习排比铺陈的具体运用,从《拿来主义》中学习比喻论证的多向使用等等。我记得全国卷曾考过一次作文,话题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我们阅卷时,一位河北考生写了篇文章叫《赏树》,传统文化意蕴非常强,最后老师们给了60分。小作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上帝在唐古拉山栽下了一棵树。数千年后,这棵树枝繁叶茂,参天而立,繁花锦簇,散发着淡淡清香。世人莫知此树为何物,争邀古今人物共睹之。屈原、孔子、唐太宗、鲁班、沈括、李白纷纷前来赏树,他们站在自己的立场上面对大树给出了丰富多彩的答案。这篇文章其他的先不讲,就凭这几个历史文化名人往那一站,文章的书卷气、典雅之风扑面而来。

五、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并不会使文章远离现实

有人说,一味地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会不会使我们的作文有一股酸腐气,乃至远离了今天的现实。这种担心是没有必要的,我们用传统文化引领作文教学,是为了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最终还是要落到为时代服务上面。因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才是为文的王道。为此,我们看一下,今年的全国卷三:

“经历几年试验,小羽在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研发出一种新式花茶并获得专利。可是批量生产不久,大量假冒伪劣产品就充斥市场。小羽意识到,与其眼看着刚兴起的产业这么快就走向衰败,不如带领大家一起先把市场做规范。于是,她将工艺流程公之于众,还牵头拟定了地方标准,由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发布推行。这些努力逐渐见效,新式花茶产业规模越来越大,小羽则集中精力率领团队不断创新,最终成为众望所归的致富带头人。”

这则材料事其实传达了一个道理,就是面对矛盾我们应该学会如何解决。小羽没有站在矛盾的反面去消灭它,而是和矛盾方站在一起,去疏导他们。其实此类立意在传统文化中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先是有鲧和禹这对父子在治水方面一个堵一个导,再有西周厉王防民之口,使百姓路以目视,最终国都被攻破,而流于彘;大唐王朝之所以兴旺发达,雄于世界,与王朝奉行的疏导而非围堵的宽松政治策略有很大关系,在大唐王朝统治的二百九十年内,没有因文字触犯忌讳而被判罪的。相反,大清国从开国初期康熙、雍正大兴文字狱,到清末慈禧太后48年的高压统治,统治者封堵民口、压制民怨,却不顺应民意化解矛盾,不仅没能再现大唐盛景,反而国力衰退,最终在武昌起义的炮火中灰飞烟灭。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对于这则作文材料,同学们很容易在传统文化中寻找到相关素材。然而我们回望历史,最终还是为了服务当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浅谈传统教育与课程改革作文范本

全文共 1380 字

+ 加入清单

教育是一个永远年轻的话题。它对于我们教师来说,并不陌生,每天都对学生进行着各种教育,从狭义去理解专指学校教育;从广义上去理解,它除了指学校教育,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的教育。

课程改革,要与时俱进,就需要我们教师学习、学习、再学习,打破传统教育的旧思想,更新教育新理念,大胆创新,勇敢开拓,才能浇灌出更完美、更鲜艳的花朵。

一、转变教师角色

在传统的教育中,教师就是一切,就是权威,学生的一切都必须服从教师的安排,教师也从不考虑学生的情况及个体的差异,说一不二,利用自己的威信来使学生服从,学生敢怒不敢言。在授课方式上,通常采用的是“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内容过多过杂,没有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去思考去互动,所以学生总是被动地学习,被动地接受,导致很多学生产生了厌学情绪,甚至逃避学习。

新的课程改革指引着我们教育的方向。我们一线的教师虽然是课程实施的主体,但是应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这一地位显现出来。教师要从真正意义上去改变自己的观念,把教师以前的权威和架子放下来,把学生的主体地位凸显出来。教师只不过是学生学习中的引导者、合作者、组织者、参与者,在学生主动学习中为学生服务,而学生的学习方式有了很大改变,从被动的“填鸭式”变为主动的探究者,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能有如此大的变化,还得归功于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角色的转变。教师把具有权威的自己变成了组织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把“一言堂”变成了参与学生讨论的课堂;把“填鸭式”的教学变成了一个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教学模式。

二、评价激励多元化

传统的评价方式比较单一、生硬,主要由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成绩,作出一定的评判。在日常教学活动中,也是由教师进行口头评价。在我刚工作的几年中,也是这样简单的评价。后来通过参加一些培训活动以及对一些教育类的刊物的学习,才发现之前对学生的评价是多么的不准确、不全面。现在,在我的课堂中从评价方式来看,不仅有我对某个学生或某个小组的评价,还有同学对同学的评价、同学对小组的评价、小组对小组的评价以及自我评价等评价方式,让学生自己发现自己或别人的优点,相互学习,指出自己和他人的不足,促进学生的发展。

从评价内容上看,要用发展的眼光去看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保护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建立小组合作学习,以小组为评价单位,如:在这节课中哪个小组最积极,哪个小组纪律最好,哪个小组最团结……并给予一定的奖励。同时,他们的情感和行为都在潜移默化中相互影响、相互发展。另外,我们在评价中多用激励性语言进行评价,少用简单、生硬、打击、挖苦,甚至带有人身攻击性的语言去评价学生。例如:低年级一个学生在计算“15+8=?”时,生答“22”。我说:“你离成功只差一步”。如果我们用过激的语言去评价这个学生,他就会产生厌学情绪。所以激励性评价让学生获得了成功和喜悦。我们不仅要关注结果更要注重思绪发展的过程。正确的评价,是学生学习旅途中的加油站。

三、整合课程资源

新课程改革在内容,理念、方法等方面都比传统教育课程有了更大的突破,这是新课程的亮点,体现出课程资源在不断地改革、不断地创新,这就给我们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带来了新的挑战。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我们不能为教书而照本宣科地教书,而要把教材中知识点的外延、内涵相结合,把书用“活”了。

[浅谈传统教育与课程改革作文范本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教学反思是改革需要的作文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科技、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不仅体现在专业知识和能力结构上(能力中应具备的反思能力常被忽视),更主要的要求教师具有开拓、创新精神。而要想开拓创新必须对反思有所体验,养成反思的习惯,形成反思能力。

新课程中新内容的增加,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新课程增设了“数学建模,探究性问题,数学文化”。这三个模块式的内容,这些内容的增设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这些内容要求教师用全新的教学模式来教学,因此,要求教师具有创新精神,要能推崇创新,追求创新和以创新为荣。要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要善于打破常规,突破传统,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使思维有超前性和独创性,不反思思维习惯中的不合理行为是不可能具有创新思维的。

新课程的多样性、选择性要求中学数学教师具有良好的综合素质、现代的教学观、人才观。新课程的选择性是在共同基础上设置不同的系列课程,以供学生进行适合自己的选择。整个数学课程体系,包括课程设置、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都将致力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能力特征以及未来职业需求和发展需要而提供侧重于不同方向的数学学习内容和数学实践活动,这就要求教师反思传统的教学观念以及衡量人才的标准,教师不再是权威,只是平等的参与者,不仅是解惑者,还应是问题的诊断者,学习的启发者,要求教师了解学生的个性发展,指导帮助学生按自己的能力需要选择所需课程。这决不是一个把抱残守缺者所能胜任的。

终身教育的提出,要求教师具有可持续发展的人格。未来社会的知识结构是信息化板块结构、集约化基础结构、直线化前沿结构,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身的知识,才能适应社会,中学数学教师首先应通过自学,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或一些培训班学习,提高自身的专业理论水平,其次通过随时随地教学反思,收集资料,充实自己的实践知识,并将这种学习反思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自觉行为”。

[教学反思是改革需要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浅谈作文教学的改革创新

全文共 1769 字

+ 加入清单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我感到学生作文如果没有创新的意识,很难写出优秀的文章,也不能有高质量的教学成果。通过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要以“新”为写作主线,不断改进教师的教法和学生的学法,开发学生潜能。当前,不少语文教师在作文教学观念上存在着种种偏差,至今没有走出“高耗低效”的怪圈。为改变这种现状,我们必须从端正教学思想入手,在教学途径上大胆创新。以促进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

一、从课本中延伸

叶圣陶说:“文章就是例子”。小学课本中所选的课文,大都是名篇名作,因此,教师在课文教学中,尽可能根据课文的内容和写作特点,为学生寻求到创新作文的基点,如在讲述《桂林山水》时,不仅要分析课文的内容,让学生领悟到祖国的大好河山的美丽风光,还可以与《长城》一文相联系,指出写景类文章要写近景,也要写远景,还要写出景物发生的联想,加深景物的内涵。同时,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一系列修辞手法将景物写活。课后,教师可带学生由远到近的顺序,观察校园附近的景物,并要求学生写一篇写景文,这样,学了课文、看了实景、描写实景,并加以联想,这在传统作文训练的基础上达到了一定的创新。

二、从观察中发现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发现、创造的源泉。认真观察周围的事物,会使儿童从中有所发现,受到启迪。为了培养学生生活的有心人,我们可尝试在学生中开展“每月一记录”和写“循环观察日记”活动,让学生时时留心,处处在意,把每天观察到的事、人、景物、场面等分类记录在“生活卡”上。

然后让学生轮流写“循环观察日记”,每周两名同学负责写“观察日记”,把从自己身边寻找的新鲜事,新奇的事物,发现的新道理写出来,抄到班级“习作园地”中“我的发现”栏目上,然后再组织集体评议、修、赏析。全体学生在互评、互改、互帮、互学的过程中读写能力得到提高。

三、从想象中感悟

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的翅膀,有想象力才会有创造力。应该把训练想象,指导学生写好想象作文放在新的高度来认识,要把培养学生创造力当做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才能更好地完成创新教育赋予作文教学的重任。

为启迪学生的想象能力,可在学生中开展“每课一题”活动。要求学生每学完一篇文章就把学习体会和感想写下来。每周写一篇“异想天开”的周记(或小作文),作文要求想象丰富,内容新奇。这一要求有意识鼓励学生通过大胆的异想天开,培养他们海阔天空的想象。从而使他们的奇想闪耀出奇的光芒。

“每课一想”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探求新知识的强烈欲望。双体日,他们有的走进大自然去陶冶自我;有的走进图书室,认真阅读各种读物,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知识的海洋里熬游。

四、从积累中创新

作文的真谛是在厚实的积累下,迸发出灵动的火花,写出与众不同的文章,因此,平时的积累就显得非常重要。

1、读“有字书”。广泛的课外阅读是写好作文的基础,首先,阅读是唤起学生写作兴趣的重要途径。其次,阅读是积累素材,学习写作方法的重要手段,这里重要指出的是“有字书”的范围如鲁迅先生指出的既有文学书,也有史地、理化等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书籍,尤其是文学名著。切不可仅在于文学选刊。否则作文创新就会成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2、说“无字书”。胡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毛泽东也曾要求既读“有字书”。更要读社会这部渊博的“无字书”。其实,我们的学生以往正因为写作视角的局限,才导致写作的诸多毛病。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去观察山川草木花鸟虫鱼,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对自然、社会和人生进行深入的休验和感悟,以获取书本中没有的知识,拓宽写作面,写出“新概念”作文。

五、从主观到客观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工程,教师既要在客观上《作文教学的整体上》启动学生,又要在微观上(作文教学的个体上)调动学生既要在客观上(作文教学的课堂里)创设情境,又要在主观上(学生作文创新创新时)激活情趣;既要启动学生在外部把握写作的现实生活,又要在调动学生在内部思考人生和社会,更重要激趣让学生在文坛竞争,斩露头脚。这是语文教学的希望之所在,也是语文教师为之奋斗后的收获。

总之,作文的创新教育同样遵循语文的教学观念,依纲据本,立足课堂,又强调扩展时空,涉及生活,学习的方面面,同时,又是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突破、改革和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传统文化与作文教学

全文共 222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教学原理我们知道,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实际上就是“观察、思维、表达”三者能力的结合。因此,我们要将传统文化融入作文教学中,认真训练学生的观察、思维、表达能力,在教学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人文素养、思维能力方面发挥语文学科应有的作用,尽到语文学科应尽的职责,教给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才能使学生的素质得到根本性的提高。为此,我探索总结出了这样一些提高学生作文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作文训练模式。

一、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观察能力训练

观察是作文的基础。其根本目的是获取输入信息的表象材料。形成表象材料的源泉有两个,即直接观察(即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和间接观察(即对书本等画面的认识)。由此,我们清楚,要使学生有话可说和有事可写,就必须提供给他们比较多的表象材料(即生活知识的积累,书本知识的积累和情感体验的积累)。为此,我采取如下方法增加学生的表象材料,一是组织学生随着季节变化观察校内外环境、植物、日出、日落等现象的变化。如春季,面对柳枝抽芽,我们会情不自禁地吟咏出“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的经典诗句。学生面对此情此景,在身临其境中,顿悟诗句深刻含义,体会出诗人作诗时的细腻感情。这样,既培养了孩子审美的能力,又提高了孩子的观察能力,可谓一举多得。二是给学生安排赞美家乡、赞美大自然,反映地方特色、民族风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板报、手抄报,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生活的审美情趣。三是要求学生主动跟随家长外出游玩,参观当地的名胜古迹、历史博物馆、历史遗址、革命胜地或走亲访友,并写出游记,获取生活积累和情感体验。四是要求和布置学生观看少儿电视节目和军事、文学、戏曲频道,培养学生关注传统文化的意识。五是组织学生集体和个人订阅报刊杂志,开展经典诵读活动,使学生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和了解获取传统文化的信息和渠道。六是寒暑假制订具体监督检查措施,落实30万字阅读任务。七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大量进行写作练习。大量的阅读观察和生活积累,使学生具备了充足的输入信息,奠定了学生选择材料的基础,达到了巧妇不为无米之炊而发愁的境界。

二、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思维能力训练

把观察获得的信息(材料),经过选择、组织、加工、组合等制作,最后在大脑中形成一篇能表达自己看到或听到或想到内容的腹稿,这就是对输入信息的处理过程,即选择,组织材料的过程。为此,我编制了一些作文思维能力的训练模式。如在端午节来临之际,引导学生查询和端午节相关的一些信息,如端午节有哪些别名?端午节的来历及与哪些著名的人物有关?你知道屈原、伍子胥的生平事迹吗?端午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在查询的基础上整理资料,让学生自命题目撰写作文,并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看《屈原》、唱《橘颂》、吟诗词、赛龙舟、选艾叶、佩香囊、吃粽子……一个传统节日,从查询资料到实践体验,让学生在实践学会思考,学习写作,在营造节日氛围的过程中感受特有的民族风情。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如果这些重要的传统节日让我们的学生在作文写作学习中有计划地去探究、去实践体验,这样的文化传承是意义深远的。另外,家乡的一草一木、一桥一亭以及乡风乡俗、乡亲乡情都是学生作文的训练的绝佳题材。通过寻访,让学生读出在家乡这部书上的沧桑意蕴和时代变迁的思考。可以叩访家乡先贤,了解先贤们的成长历程、奇闻逸事,把收集到的资料写成一则则小故事,既可以励己,又可以励人;可以寻觅家乡的古老建筑,一座石桥,一座清真寺,一堵残墙,山头上的烽火台,都可能蕴涵着一段故事,它们的名号、建筑风格都是可资探寻的内容,通过探索、发现,进而叙写,激发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考究家乡村名、路名的来源,感受时代的变迁和世事沧桑,如良教沟、下治泉村等地名所包含的丰富内涵。而我们关于家乡的作文训练,仅仅局限于对家乡景、物的描绘,作文资源

三、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的表达能力训练

通过口说和书写的方法,把形成自己的思想和语言表达出来的过程,就是输出信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想的健康,语言的丰富,表达技巧运用的恰好成为重要因素。我们通过用诵读、说讲的方式学习和积累传统文化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但要做好它却需要我们广大语文教师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组织和引导。传统经典可积累的内容很多,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安排每一年级段的诵读内容。比如,低年级可以安排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耳熟能详的经典篇目。具体时间安排可以每学期诵读的内容,每周一两节课,也可利用晨读,课外活动,成立诵读小组等。对所选内容要求学生反复朗读,以至熟读成诵,牢记在心。这个诵读的过程,是培养学生语感、积累语言材料的过程;是博闻强记、增强记忆力的过程;也是对学生潜移默化地进行民族精神熏陶的过程。黄香温席、孔融让梨,传递的是一种孝悌的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博爱思想的传播;“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告诉学生要学会推己及人;“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又让学生懂得了见利要思义……传统经典作品是集文学、哲学、历史于一体的,她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同时,采用说一说,讲一讲的方式,以成语或歇后语为载体,引导学生编写故事,既是一个很好的作文训练内容,又是学生进行传统文化学习的好机会,而且由于时代变迁,又会使歇后语、成语赋予新的内涵,闪耀着现代孩子的智慧和光彩,激励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训练语言表达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思考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低段作文提前起步,是当前很多小学改革作文教学的重要举措。低段学生能写作文吗?或者说,提前作文的理论和现实的可能性如何?回答上述问题,先要从口语和书面语的异同谈起。传统的语言学论著认为,书面语是口语的记录符号,是口语的一种记录形式,先有语言(口语),后有文字。最近的研究表明,口语和书面语历史起源是同步的,但功能不一样,口语起源于呼喊,文字发轫于涂鸦,新石器时代原始人在岩洞、陶瓷、泥土上所刻画的象形符号,可能是世界各国文字的最初形态。口语是听觉符号,主要负责日常交际;书面语是视觉符号,主要表达心中的意象。从文字起源的角度看,口语和书面语虽有联系,但却是两种功能和性质不同的符号系统,是可以分开学习的。

这种既同步又分离的关系在个体语言发展的特例中也能找到依据。例如,幼儿在学说话的时候,就可以同时认识汉字、符号和图形。有时候幼儿不会说某个单词,却能指认汉字和图形。又如,过去农村的村书记和村长大多是文盲,大字不识一斗,说起话来却滔滔不绝,逻辑严密,很能服人;相反,聋哑人从小不会说话,却能学习文字,用手势语和书面语与他人交流,也能基本满足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需要。

在中小学就读的学生都是健全的孩子,从小生活在充斥着书面语的现代文明社会,口语和书面语发展完全分离的现象很少见到了。笔者有个假定,每个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学习所有语言文字的潜能,孩子口语超前、书面语滞后的状况是生活和教育等后天因素造成的。因此,语文教学的任务就是,在儿童已有口语发展的基础上,通过学习语文,促进儿童口语和书面语同步协调发展。儿童进入小学后,应该以学习书面语为主,同时提高口语的品位。语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儿童学习用书面语进行交流和自我交流。不明白这一点,就会人为加大口语和书面语发展的差距,影响孩子今后的学习和发展。

提前作文不仅可能,也很有必要。实验表明,提前作文满足了儿童用文字表达内心世界的需要,促进儿童的心理发育和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当然,在操作过程中,老师们必须明白,限于一二年级小学生的生理、心理水平和识字量,低段作文只能是涂鸦式的作文。提前作文以激发孩子的表达欲望和习作兴趣为主要目的,标准不能过高,要求不能太死板,更不能搞“作文先导”,削弱识字和阅读教学。否则,就会徒劳地增加孩子的负担,扑灭孩子的习作兴趣,效果适得其反。低段作文仍然以“把话写完整”作为基本要求,但训练的时候,让孩子在一定的情境中写作,写几句或一段有意义的话,喜欢写什么就写什么,爱写多少就写多少,让孩子觉得作文是很有意思的,是用来表达自己某种想法和情感的。这时候孩子写出来的作文总体面貌也许是:多数语句不通,前后不连贯,标点符号乱用,错别字连篇。但孩子是在非常放松、自由的心态下写作,作文中总有一句或几句话是完整的,这样既完成了作文的知识能力目标,又渗透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这是否比单纯地重复写“一句四素俱全的话”要有意义呢?

[关于小学作文教学改革思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快速作文教学和传统作文教学的比较

全文共 2983 字

+ 加入清单

快速作文——特别是广东惠阳的快速作文课堂训练十步法(简称“十步法”),作为近年语文教改中的一 个新事物,人们往往容易对它产生两种误解:一是认为作文只要好就行了,快不快没关系;二是认为快就难得 好,好就不容易快。

其实,快速作文教学并不是要学生一步登天,奇迹般地写出好文章来,而是要培养学生一种快速构思、快 速行文和快速书写的良好素质,从而逐步实现快速写出好文章来的目标。所谓“快速”,仅仅是从完成一篇文 章的时间来说的,并不是指实现目标的全过程而言的。要求学生写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目标,怎样使学生写 出好文章来,这是教学手段(方法)。从目标和手段的关系看,好的手段非常重要。我认为,快速作文教学目 前应是一种比传统作文教学更好的手段,其理由如次:

一、教学思想更先进。快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学生,让学生自己写自己改。以“十步法”为例,两节连 堂课90分钟内完成十个步骤,其中五个步骤由学生独自完成,共50分钟。老师只是巧妙地“逼”学生“急中生 智”,科学地引导学生“急中”多生智,少生错,从而有一支生花妙笔。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以训 练为主线的“三主”思想,在快速作文教学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传统作文教学主要是依靠老师,靠老师指 导得法,批改得细,讲评得当。那么,主要靠学生是不是行呢?现代教育思想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学 过程中,学生自身的能动性是最重要的内在因素,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老师的作用主要在于引导,是一种外 在因素,起着辅助性的作用。所以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内在的能动作用,使学生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 主动地追求知识。通俗地说,就是让学生由观众变为演员,而老师则由演员变为导演。毛泽东有句名言:“读 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以学生为教学主体,实际上就是针对现代人日益强化的参 与意识,使学习的过程成为“使用”的过程,成为实践的过程,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可见快速作文是建立在 现代教学思想基础上,理应更科学、更先进。

二、教学目标更科学。写出好文章来,这是作文教学的目标,但好文章的标准是什么呢?尽管教学大纲上 有明确的规定,然而大纲并不会说话,大纲还得由活的人来掌握。不知从何时开始,语文老师们就不给作文打 满分了,也就是要求“好文章”必须十全十美。这种观点似乎已根深蒂固了。显然,传统作文教学的这个目标 是抽象的、虚幻的、不科学的。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真不知世间究竟有没有十全十美的好文章。快速作文只 要求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所谓“比较好”,就是根据学生的实际,不求全责备,只要思想健康,同时在谋篇 布局、遣词造句上没有什么大的问题,就可以考虑打高分或者满分。学生的作文和作家的作品应当是有区别的 ,不能以作家作品的要求来看待学生作文。再说,作家的作品也不可能十全十美,更何况学生的作文呢?显然 ,快速作文教学的目标更科学、更具体、更符合实际。在要求“比较好”的同时,还要求写得快。“快”是一 种可以量化的标准,也是一种体现时代特色的要求,传统作文教学忽视了这一点,甚至还推崇古人所谓“两句 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话,然而美则美矣,年年名落孙山亦难免矣。

三、教学手段更合理。快速作文教学从“快”入手,强调就是要快,从某种意义上说,快就是好。开始时 ,只要求不离题,快快写完规定的字数,象篇文章就行了。这样,学生没有思想顾虑,可以轻装上阵,稍加思 索,就挥笔疾书了。传统作文教学从“好”出发,强调就是要好,以教学目标来代替教学手段,直接要求学生 写出好文章来。学生为求其好,自然不敢轻易下笔,苦苦思索,也还是“胸无成竹”。于是时间在犹豫彷徨中 过去了,且不说好文章不可得,就连差文章也难得了。“快”是一个“跳一跳,就可摘到的果子”,容易激发 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去追求;而“好”则是一个高不可攀的东西,很容易使人心灰意冷,止步不前。“快速 ”旨在培养一种良好的写作素质,其重要意义是:

1.有利于训练思维的敏捷性。要求学生在审题构思、谋篇布局、乃至行文书写等方面都要快,促使学生大 脑高速运转,潜力得到充分发挥。长期训练,必然使学生思维更敏捷,变得更聪明,从而写出比较好的文章来 。

2.有利于养成边写边想的好习惯。在作文实践中,“胸有成竹”——完全想好再写是极为罕见的,更多的 情况是,审题构思时,思维常处于一种模糊的游离的状态,只有在具体行文过程中,思维才逐渐清晰、活跃和 稳定,并且是越写越清晰、越活跃、越稳定。所以大致想好就要动笔写。

3.有利于培养说真话抒真情的良好品质。拿起笔来就写,快人快语,真话脱口而出,真情自然流露,这就 是“有实事求是之意,无哗众取宠之心”。我认为“快”与“真”应有着更多的联系,与一个人的品德修养也 有着一定的联系,所以从“文如其人”的角度看,这是写出好文章来的重要因素。

4.有利于形成一种朴实自然的好文风。脱口而出的话,也许不够精巧,显得笨拙,但只要“达意”并通顺 ,就无可非议。传统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不快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遣词造句上因求“好”而花费时间太多,结果往 往咬文嚼字,以辞害义,形成所谓“学生腔”。快速作文,迫使学生只能考虑把心中的意思直接表达出来,语 言的修饰顾及不上了,也没时间矫揉造作了。尽管不够华美,但“我手写我口”,朴素自然。“清水出芙蓉, 天然去雕饰”,这也是一种值得提倡的好文风。

四、教学效果更明显。教学是一种复杂的精神生产,其效果的检验也应是很复杂的,几个老师,几个班级 ,几次分数,都不足以科学检验教学效果。快速作文教学目前还处于实验阶段,怎么能说“教学效果更明显” 呢?这里所指的是直接的、看得见的、可以用常识判断的效果,它至少有三点是“明显”的:

1.作文数量明显增加。快速作文因其快,教学的全过程“指导——作文——批改——讲评”,可在两节连 堂课中完成,每周一篇,每学期至少可写18篇以上。而传统作文教学一般是隔周一篇,一个学期很难超过8篇。

2.作文质量也会明显提高。因为作文主要是个实践问题,谁都知道,多写多作是提高作文水平的有效手段 ,数量和质量有着密切的联系,只要快,就能多,只有多,才能好,没有一定的数量,就难有一定的质量。既 然快速作文教学比传统作文教学在数量上翻了一番以上,那么质量的提高也理应更快一些。

3.中下学生的作文水平明显提高。凡是实践过快速作文教学的老师,都会在较短时期内感到学生作文水平 相差不大了,20分钟左右,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写出600字以上的符合题意、结构完整、语言通顺的文章来,只是 过去那种为数甚少的构思精巧、文笔优美的文章几乎不见了。“尖子”不尖了,于是有人对快速作文产生了忧 虑。其实这也用不着担忧,尖子不尖,一方面是由于广大中下学生赶上来了,缩短了与尖子学生的差距;一方 面是尖子学生暂时还不能适应“快速”这个新情况。所以,我们既要认识到快速作文教学有个培养尖子学生的 问题,还要认识到快速作文教学大面积地提高了中下学生的作文水平,这个意义是重大的,明显的。

以上快速作文教学和传统作文教学之比较,并不是光想比出个高低优劣,而是要弄清快与好的关系。只要 我们端正了对“快”的认识,掌握了用“快”的方法,就一定能够以“快”来求“好”,实现又快又好的目标 ,培养和造就千千万万新时代的曹子建,也许并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教学增加传统文化和红色经典

全文共 362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本市将在语文教学增加优秀传统文化如古诗词、汉字书法、楹联等内容,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古今文学名著,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革命历史题材今后将成为中小学语文阅读和写作教学的基本素材。其中,小学重点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可以通过讲故事、阅读连环画等形式,了解中华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了解重大历史事件和革命英雄人物事迹。为学生精选蒙学读物和古诗词等优秀国学经典,通过熟读成诵,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程度。

高中积极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可以采用专题学习的形式,加深学生对中华璀璨国学文化、悠久历史文化的了解,教育学生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发扬传统美德。可以基于校本课程,选择经典国学作品以及重要革命文献,有重点地指导学生进行研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传统的作文教学

全文共 851 字

+ 加入清单

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人类特有的人才培养活动。以下小编为你收集了传统的作文教学,希望给你带来一些借鉴的作用。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