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实用20篇】

浏览

4611

作文

119

篇1:《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155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个少年米夏的爱恋,在这个少年生病时得到一个女人汉娜的帮助,那时他16岁,她36岁。第二次他去看她,手拿一束鲜花,偷窥到她在穿丝袜,修长的大腿,36岁的女人风韵犹存,第三次他去看她,她让他帮他提煤,变成小灰脸的他让她忍俊不禁,她放水让他洗澡,洗完澡她给他拿来浴巾,在浴巾的另一面,是一的成熟女人的肉体。

和《泰坦尼克号》里露丝紧溱的肉体有别,温斯莱特也经历了时间的无情,带上了中年女人的气息,一转眼,《泰坦尼克号》已经过去十年了,温斯莱特皮肤显得有些松驰,乳房下垂,她教他亲吻,一,叫他孩子。因为爱,这个内向寡欢的少年变得开朗快乐,少年一之门打开了,米夏一有空就来找汉娜,他问她,你爱我么?少年时情窦初开总是那么热烈纯净,汉娜什么也没说,她对他说,先念书,再一。于是蜷曲在床上的少年给她念《奥德赛》、《老古玩店》、《丁丁历险记》,《带小狗的女人》……她听得如痴如醉,手撑着头的汉娜裸着的背影,腰那里的线条还如年轻时那样像花瓶一样,山谷一样优美。这是多么美妙的一段时光,两个人盘膝坐在小小的浴缸里,他给她念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她大叫恶心,然后说继续,一个女人自由快乐的时光我觉得莫过于此,少年的爱远比中年男人的爱炽热,他会为她做任何事,他们骑单车旅行,去教堂听赞歌,少年的爱是流动的音符和轻快的节奏。

好景不长,汉娜原本只是一位售票员,但因为米夏的帮助,她的述职报告写得语言通顺、条理清晰,所以准备调她去办公室工作,这无疑是个好消息,但对汉娜来说,却是晴空里的阴霾。知道这个消息时是米夏的生日,但她却心不在蔫,感觉受到伤害的米夏和她争吵,她帮他洗澡,然后一,如米夏预感到的一样,她走了,没和他打一声招呼就离开了。

米夏再次见到汉娜是在法庭上,那时他已是法学院的学生,汉娜站在被告席上,罪名是她1943年加入党卫军做看守,在一个小集中营工作,至于为什么要找这么一份工作,汉娜解释道,她只是听说那里有工作,党卫军在招聘看守,仅此而已,可是谁会相信呢,那时西门子公司正准备提拔她去办公室工作呢,她去做这份工作或许出于对纳粹的狂热。她的工作是看守女囚们,每个月她负责挑选十人,送往奥斯威辛集中营,至于挑选方法,她有自己的一套,她总是挑选那些体弱多病又年轻的女孩子,她照顾她们,让她们读书给她听,然后将她们送走,有幸存者指控汉娜这种残酷的做法。

1944年,小集中营关闭,六位看守负责将女囚们迁移到其它集中营。半夜,女囚们睡在教堂里,教堂被炮弹击中,大门却紧锁,为了防止混乱,六个看守共同决定不打开教堂的大门,而在法庭上,其它五个人串通一气,指证文件只是汉娜一人所为,汉娜一个人签的名,她们拿出了签了汉娜名字的文件,法官要求汉娜当场写字确认笔迹,汉娜沉默了几分钟,说不必了,报告是我写的。因此,汉娜被终身监禁。

在法庭下的米夏哭了,往事一幕幕地变得更加清晰,她让他读书……她拿着菜单手足无措……但是他更清楚地看到,汉娜决心自己保密,哪怕以失去自由为代价,米夏尊重她,或许秘密对她比自由更重要。但他积极为她做些什么,他用录音机录下了一本本的书,他曾经给她读过的和没读过的书,几百册录音带寄给狱中的汉娜,这个男人的爱让我感动,也让狱中的汉娜找到了生活中的动力,她从图书馆借了第一本书《带小狗的女人》,她边看书边听录音带,慢慢地,她借了更多的书,在多年后,1980年,米夏收到了汉娜寄来的第一封信,虽然简短,却让人动容,她说,她需要些爱情方面的书。

1988年,汉娜提前释放,在狱里呆了二十多年,没有朋友,没有家人,只有米夏和她联系过,他去看望她,米夏已是一个中年男人,汉娜坐在食堂的长凳上,已是满头雪白头发的老太太,脸庞清瘦布满皱纹,她伸出手去,他握了一下,随即又缩回,她愣了一下,在她眼里,他还是那个孩子,仿佛时光还停留在一,念书,女人旺盛的中年。他说,下周我来接你。他为她安排了房间、工作和一切。

下周他手捧花束来接汉娜时,汉娜已在狱中自杀,她站在桌上,用书垫高然后上吊,正如监狱长所言,在狱里呆了这么多年,外面的世界已变得非常可怕。而我却觉得在米夏缩回手的一瞬,她已经知道,原先那少年炽热的爱已不存在,很多东西已经改变和消失,现在只是对一个老人的同情罢了。有些花朵只在米夏的少年开放过,而现在仅存的只是余香而已。

一个少年16岁的一个夏天,改变了一个女人的一生,如果没有米夏的参与,她会一直在电车上卖票过宁静的人生,而不必再去找一份工作,在那时工作又是那么难找。米夏带来快乐也带来忧伤,男人对女人命运的改变总是大于女人对男人改变。汉娜的秘密是她根本就不识字,这让她深深自卑,但在狱中,她学会了写字,她在收件单上第一次写下自己的名字,而不是草草地一笔带过,那认真的一笔一划的样子让人感动。一个热爱阅读并以文盲为耻的女人,坚守着自己的秘密,让人动容。

温斯莱特的演技在此片中我觉得胜于《泰坦尼克号》,与她年轻时亮丽的容颜相比,一个日渐衰老的女人更难演,一个女人曾经拥有过少年的爱,少年双目灼灼地看着挚爱的女人,而此后他的人生,一直有余音袅袅,在余音里,有温暖,有残酷……

女人一生总有秘密可以守护,爱情、尊严或者其它,区别只在于时间长短和代价不同而已。向用一生守护过秘密的女人们致意,因为这让我们看到,人生还有比活着更重要的东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朗读者》蒋雯丽观后感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自上周末在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首播后便火爆荧幕,获得全媒体的点赞,豆瓣评分最高达9.5。

从2002年开始,蒋雯丽已经做了十五年的预防艾滋病宣传员了,她说当初只是有这样一个愿望,想做一些好事、善事,结果一做就是这么多年。蒋雯丽与先生顾长卫合作的电影《最爱》就是以艾滋病感染者为背景,而片中就是找了这群感染者来拍摄。在《朗读者》访谈中,蒋雯丽谈起了电影拍摄时的幕后故事:她要求剧组工作人员和艾滋病感染者们同吃同住。值得一提的是,今晚在《朗读者》的现场将会出现神秘嘉宾,让蒋雯丽感动不已。

“同桌妈妈”16年陪读儿子

除了蒋雯丽分享与艾滋病患者“亲密”故事外,另一位感动无数国人的“同桌妈妈”陶艳波也将和儿子杨乃斌一起走上《朗读者》的舞台。因为16年坚持陪伴患有听力障碍的儿子杨乃斌读书,“同桌妈妈”陶艳波曾获评“感动中国”2014年度人物。从无法说出一个词汇,到顺利完成大学学业,杨乃斌16年的学习生涯,全部都有母亲陪伴,这中间历尽艰辛,旁人无法想象。不过,陶艳波从未有过怨言,她说,“教育乃斌是我一辈子的职责。这是一个母亲会做的,为了孩子,一切都值得。只是坚持走的路比别人长一点。”

为了报答母亲的付出,在《朗读者》的舞台上,杨乃斌将朗读冰心的散文《不为什么》,“献给我的母亲,如果不是她16年的陪伴,可能也就没有我的今天,当所有人都想要放弃的时候,只有她还一直坚持,一直鼓励我。”他还分享说,之所以来到这个舞台,是因为这么多年,他都想跟妈妈说一声谢谢,但是一直没有好的表达方式。杨乃斌还推荐听障孩子以朗读作为康复训练,“对于一些听障孩子来说,这样的朗读相当于一次康复训练,是有实质帮助的,我小时候也每天都朗读训练。朗读对于听障孩子来说是有特殊的意义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382 字

+ 加入清单

当朗读声起,画面上出现那本会翻页的书籍,电视不再是充满喧嚣和吵闹的舞台,缓缓流动的朗读声中能触摸心灵与文字交汇时感动的震颤。

董卿用一段段的情感,一句句的文字,向人们昭示着真善美,像一股清泉,一束暖阳,沁入人们心扉,温馨而舒适。

从《朗读者》的“遇见”,到“陪伴”,到“选择”,再到“礼物”,最后回归到“第一次”,每一个故事,每一段历程,每一场画面,都让人感悟深远。正如这淅淅沥沥的春雨,滋润着我们干涸而又沉闷的心灵,那挣扎着要挤出灵魂的感悟,透过心灵的千年古屋,已然绽放出诗的语句。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是撩动心弦的遇见。

“这位妹妹我曾经见过”这是宝玉和黛玉之间初次见面时欢喜的遇见。

“风情云淡的片刻间,我看到了这个世界最为深刻而美好的东西”这是我和《朗读者》之间的遇见。

第一期朗读者濮存昕小时候是一位残疾孩子,被同学嘲笑,体育课上跑步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甚至同学给他起外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他的内心是有多受伤,要有多坚强?但上帝再给你关上一扇门的时候总是不会忘记给你打开一扇窗,濮存昕透过这扇窗户遇见了改变他命运的荣国威大夫,荣大夫给他做了整形手术后他可以和正常小孩一样跑、跳了。他在节目中带来的朗读是老舍的《宗月大师》节选,其中这么写道:“没有他,我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入学读书。没有他,我也许永远想不起帮助别人有什么乐趣和意义、、、他是宗月大师。”老舍遇见了宗月大师,走上了读书这条路,成就了他后来的种种,写出这么多优秀书籍,这大概是他最美丽的遇见。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相信很多人都被这句话打动过,也对此寄予着美好的期许吧。为何孤单的黑白两色会多姿多彩,为何是非对错总在上演不同的精彩,为何生活会这般曲折离奇,为何我们会喜怒变换着心情?只因这个世界上有太多的东西陪伴着我们。感谢陪伴,《朗读者》第二期上孩子问妈妈:“你为什么爱我?”,妈妈回答道“不为什”。这就是母爱,母亲陪儿子读书16年,这种陪伴真的太刻骨。林青玄的《百合花开》中我最爱的一句“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看似平凡的话语,却十分动人,我们这代人,身在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人能像百合般,孜孜不倦的追求一中永不停歇的生命状态呢?我想百合终其一生给了自己最美好的陪伴。

朗读者第三期的主题是选择。生活处处皆选择,面对鸦片泛滥,长此下去,全中国将无御敌之兵且无充饷之银的危难境况下,虎门销烟是林则徐的选择;面对元人的种种威逼利诱,“臣心一片磁针石,不指南方不罢休”是文天祥的选择;“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也”是孟子的选择。选择是一次又一次自我的突破和重塑过程,选择比努力更重要,或彼或此。

董卿说:“当我们仰望星空,放眼浩荡,这蔚蓝色的星球是宇宙给人类最好的礼物;当我们低头思索,凝神注目,自然界中的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最宜人的礼物;孩子是父母的礼物,江河是大地的礼物,八千里路云和月是多娇江山的礼物。”我想说,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礼物,我们生命中遇到的人和事都是一份礼物,或轻或重,都是一种体验和成长。李亚鹏在《朗读者》中跟女儿说:“上帝给了你这伤痕,我要让这伤痕成为你的荣耀”,这大概就是一份特别的礼物。倪萍《姥姥语录》中说:“自己不倒,啥都能过去,自己倒下,谁也扶不起你。”2004年她离开央视后踏上漫漫为子求医路,一次次的徘徊和煎熬,一次次的坚持和面对,生活还在继续、、、这份不易也是生活赋予她的礼物,让她更具有韧性。

人的记忆具有首因效应,第一次收到鲜花,第一次恋爱,第一次远行,第一次极限运动,第一次被爸妈夸奖、、、第一次的经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越多的第一次代表越丰富的人生,第五期节目回归到“第一次”。王学圻带来了第一次导演《天堂鸟》的经历,热情,坚强和不服输的信念给了他这一次顶尖的成就。他朗读了《平凡的世界》,我仿佛看到了孙少平第一次见到心动的女孩小霞时的羞怯与欣喜;少安第一次收到润叶的告白信时内心的纠结与痛苦;可那时代里打不穿的思想封建如那牢不可摧的保险柜。少安与润叶,那一对双水村里青梅竹马玩到大的童真少年,就因为身份不平等生生把思念埋葬;少平与小霞这对抱负远大的知识青年,在一起谈理想谈希望,却只能是梦中的姑娘。

有人说,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件事如爱情一般,会让人觉得,迟来的开始,也可以如此美好。然而阅读时,你会发现那些会心一击的触动,那些相见恨晚的感动,那些与作者心神相通的时刻,像极了遇见真爱一般的心情。《朗读者》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它教会我养成阅读的习惯,在阅读中遇见自己,成就更好的自己。

当代大学生在阅读方面的缺失已然是个大问题,“现在的大学生都不肯下功夫去较真,所谓浮躁,是大家的心浮躁。”江苏扬州举办的第六届江苏书展上,第九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格非谈及现在大学生的快餐式阅读时说道。

在这网络化的大数据时代里,大学生接受信息的途径很多,信息面也非常广,并不存在无书可读的情况,相反,书多得难以选择是最大的问题,想读书但不知道读什么书,各种推荐书单眼花缭乱。其实我觉得,不管读什么书,一定要多元,另外,要读干货,才会慢慢形成自己的见解,三观才慢慢变得更强大。对阅读没有自己的看法,一切以简单方便为主,这种浅阅读并不利于大学生的成长。

我认为大学生的阅读除了自主,同时也需要学校、组织方面创设一定的阅读氛围,环境的影响力非常重要。比如学校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会,让学生报名分享自己近期的阅读和一些感受;另外可以邀请一些文学大咖举办阅读讲座;图书馆方面可以在图书的质和量上花多点心思;另外,图书馆可以每周做个统计,将本周借书最多的同学做个排行榜公布在图书馆大厅,并将每周畅读书籍书单公布出来,对同学们的阅读将会起到一个引导作用。

生活不止,阅读不息。在阅读中遇见更好的自己,你值得拥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央视《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全文共 377 字

+ 加入清单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是豪迈的告别;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或激情燃烧,或凄美动人,或惊心动魄。告别不是遗忘,而是转身,告别不是放弃,而是开始!

时代裹挟着一颗不老的心灵,困苦折不断梦想的翅膀。历经苦难后的永不言败是他的个性,乐观、风趣、激情、睿智,令人感佩。风雨后的一唱三叹,腾挪跌宕中的沁人心脾,他的《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呐喊着《青春万岁》;他经历了伟大也咀嚼了渺小,品透了《一辈子的活法》,八十多岁《这边风景》依然独好,他就是文化部原部长,著名作家王蒙。

告别北京,告别新疆,再告别妻子,79岁的王蒙回头打量39岁的自己,也让他思考在新疆度过的16年时光。他觉得今天的作家王蒙与那16年大有渊源。“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朗读者》李立群观后感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李立群朗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献给母亲。北平的家,一儿一女,惬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李立群的母亲告别故乡北京已多年,李立群多次邀请母亲重回北京,但她始终不愿,只愿铭记心中刻画出的故乡。在母亲的心里,故乡依旧是红墙绿瓦的样子。

听李立群先生朗读老舍的《我的理想家庭》真是如沐春风,意境幽雅而不又止于幽雅,更有一份悠扬,这样的张力中还能有这样温馨的气息实在是精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董卿亲手担任制作人的《朗读者》上线,豆瓣评分9.2高分,对比国内清一色烂大街的娱乐综艺真的是诚意之作,董卿当然再次大火。

不管在《中国诗词大会》抑或《朗读者》,董卿的着装大都是一身干练的西装,优雅端庄如其人。

董卿,腹有诗书没错,优雅干练也是,董卿本就出生于书香门第,父母均为复旦大学高材生,从小博看群书造就其深厚的文学功底,更是华师大中国古典文学硕士。在节目上名句名言信手捏来,自然离不开广泛的阅读,主持台风稳定,衔接自然,和努力也分不开。

我想不管人类社会如何变迁,都不会忘记古诗词带给我们的感动。

参加《中国诗词大会》的人,不分年龄不分行业,而正是不分年龄,不分行业的热爱,才能让古代诗词得以传承。

《朗读者》里当96岁的许渊冲老先生红着眼眶读出那句“一样是明月,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哽咽无声流泪。

文字一直有种展现生命的力量,而我们能被这种力量感动,总因为我们内心总要有一部分角落要用来被诗词文字来填补的,人文并没有缺失,我们正在努力找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告别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以“告别”为主题,邀请到嘉宾程何、姚晨、曹文轩、李立群、张国强、王蒙,他们将与董卿分享关于“告别”的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本期《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我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读着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李立群老师想起了母亲,我想起了潘美辰的那首歌,是啊,家不在大小,在于是否有爱;家不在于沙发有多大,地毯有多美,而在于是否有温暖。小小的七间房,有一只猫,有太太先生,有儿子女儿,衣着结实朴素……这,就是家的味道,无论走得多远,心底里最温暖的那个地方。

曾经的青春岁月,我看着《青春之歌》走过;曾经的青春岁月,王蒙老先生在戈壁滩度过;曾经的青春岁月,留下每个人的青春记忆。

告别时间,告别空间,告别人世,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王蒙,用俄语,用新疆语,用他所有的文字,做他活过的注解。《明天我将衰老》,朗读者读着自己的文字,许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年《朗读者》王佩瑜观后感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对王珮瑜来说,在综艺节目上的走红是一把“双刃剑”。首先提高知名度对于推广京剧有着十分显著的效果,但为此也必须付出相应的代价,在采访中王珮瑜表示:“原来我更多的就是专注自己在专业上的一些事情,而现在会匀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接受一些媒体采访,还有筛选要不要去一些节目。”甚至走红之后,一些之前没想过的节目和代言都找了过来,这让想要坚持传统艺术和京剧演员属性的王珮瑜不禁感叹“希望自己不要太红”。

这样的担忧不无道理,京剧毕竟是个传统行业,这种形式的走红对于一些老艺术家来说甚至有点“离经叛道”。王珮瑜也坦言,在尝试用不同方法推广京剧的过程中,会受到一些老前辈的质疑,“我觉得任何一个人都不可能取悦到所有的人。在做一些尝试的时候,很多我们这个业界的老师们发现他们的学生和孩子有一天不在他们的规范当中去做他们认为对的事情的时候,一定会有质疑。”对于这些值得尊敬的前辈的质疑,王珮瑜表示会用谦卑的态度来应对,在保证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放在京剧传统剧目传承上,再挤出时间做新的推广和传播。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一个回归本源的过程,朗读虽然是一个现代的字眼,但是中国文化一直以来多是以读、说的形式进行传承的。”“《朗读者》让观众进一步看到首次担当节目制作人董卿对精神世界的追求”。

2017年2月18日周六晚8点在CCTV-1和CCTV-3联合播出《朗读者》。此次播出的《朗读者》受邀嘉宾是译界泰斗96岁高龄的许渊冲先生。许老在节目中给大家分享翻译趣事及人生故事。

去年,96岁高龄的翻译家许渊冲受央视《朗读者》制作人董卿的邀请,来到节目录制现场,给大家分享翻译趣事及人生故事,许渊冲对董卿说道:“10年前,我做直肠癌手术时,医生说我最多能活7年,可是我现在什么感觉也没有。2014年的时候,得了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成了首位获此殊荣亚洲翻译家。让中国文化得到了认可,我要走也没什么遗憾了。我希望我还可以抓紧时光,多为翻译中国文化做些事情.......”对于未来的时间,他是这样雄心勃勃设计的:两个多月翻译一本,计划有生之年完成《莎士比亚全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邀请到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导演冯小刚、歌手老狼、诗人余秀华、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手机》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他拍的电影,大多都离不开自身经历。

他曾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道:“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年轻时他是文工团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女兵情结、战友情谊这些青春的美好让他永生难忘。节目中,冯小刚笑言:“每个战士的心里头,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为了跟文工团女兵打个照面,我会算好她们经过的时间,假装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可能要来回走三趟才能碰上一面。”

现场冯小刚还分享了一段小时候的经历。他说,那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而他对喜剧的兴趣,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大院礼堂,就是承载了他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爱情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120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这部电影我在心里狠狠骂:“FUCK!中国院线怎么都不上这种电影!”好长时间没有一部电影能让我痛哭流涕了。。记得上一次痛哭流涕是在上学期。

我爱这部电影,我爱这段感情,它有它独有的美,它是静谧、安详、温柔、短暂、令人惋惜的。

1958年的西德,二战已经结束,青灰色的画面基调,冬日肃杀的氛围,大堆大堆的煤,人群冷漠严肃的表情,寥寥几句利索的话语,都诉说着二战那未散去的阴霾。迈克尔(大卫.克劳斯和拉夫.费因斯 饰演)的家也并不温暖,他是一个沉静的15岁少年,有青涩的唇和流露孤独无助的温柔双眼。命运让他在那一年遇到了同样孤独的汉娜(凯特.温丝莱特 饰演)。汉娜的出生和成长背景我们不得而知,也许她是个孤儿。汉娜比迈克尔年长,眼角有些许细微皱纹,湖面般冷静让她如墙角带刺的野玫瑰,静静绽放。汉娜表面成熟,内里却有一颗孩子般简单柔软的心,在迈克尔为她朗读的那些日子里,她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像孩子般笑像孩子般哭,像孩子般缩在迈克尔的怀里——一个比她小好几年的15岁孩子。“孩子。”是的,她叫他“孩子”,她从“孩子”那里得到了这辈子所有的快乐和温暖,单纯的快乐和温暖,属于他们的小房间,在白天拉着窗帘,迈克尔耐心用心朗读的好听声音缓缓弥漫在这个面积小小的空间里,外面的阴霾飘然远去,只有单纯的爱,单纯的依恋。。。

汉娜像孩子一样蜷缩在迈克尔怀里哭泣

这样的汉娜居然是二战纳粹集中营的看守之一。

那段感情仅仅持续了一个夏天,就在汉娜的不辞而别中结束了。。。而迈克尔多年以后再见到她,却是在审判纳粹集中营看守的法庭上。

当法官责问汉娜作为看守,每天挑选一批女人去送死和教堂失火时宁愿看着一群人被困在里面活活烧死也不去开门时,她的回答刺痛了迈克尔的心。。。汉娜认为,这只是她的职责所在,看到一批无辜的人被她亲手送向死亡,她无动于衷。她的心是冷的吗?不,不然在那段夏日时光里她不会轻易地被别人的故事感动,但是她在集中营里表现出的冷漠与麻木,让人不敢相信。。。后来迈克尔发现,她是一个文盲,也许是因为她没有受过教育,导致她的思维如此单一,她的心和她的思维,一个是天使,一个是魔鬼。简单纯洁到不含一丝杂质的心,只会让她在每一件事情上尽心尽力,工作上,感情上,只要她能给的,她会毫无保留。但一个致命缺陷却葬送了她的人生,那就是愚昧无知导致的思维上的单一。一个不会分辨好坏同时又一丝不苟的人是可怕的,这就是汉娜无意而为却最终变成刽子手的原因。

庭上,无助的汉娜不明白自己哪里做错了。。。

而汉娜为了隐瞒自己文盲的事实不惜用自由去交换,最终,她被判终身监禁。也许因为她一直以来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性格孤僻,不愿任何人了解自己,自然也不愿把自己深藏的一些东西暴露给别人,对“孩子”,也是如此,从不跟“孩子”交流内心信息,掩饰内心掩饰得很好。“孩子”跟她如此亲密地呆了一整个夏天,都不知道她是个文盲,更不知道她从哪里来,甚至一开始连名字也不知道。汉娜只活在自己内心的小世界里,死寂的,封闭的小世界,抗拒任何人的打扰。就是这样一个孤独的女人,注定孤独而死。

而对于“孩子”——迈克尔,这样的事实和结局太过残酷,如果说之前记忆里的汉娜和那个夏天美丽完好,那经历了这次审判,已经变得支离破碎。

迈克尔想为她辩解什么,但最终没出口,想去看看她,最终还是选择不见,在大雪中迈克尔抬起头凝视灰蒙蒙的天空,探监室近在咫尺,那个令她久久无法放下的女人近在咫尺,他却最终掉头走出监狱大门。。。并在那个晚上投入了另一个女人的怀抱。那是他平生第二个女人。在他与那个女人做爱时,我哭了,因为他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他选择放下这段感情,他选择放弃,在那一刻,在他凝望下雪的灰色天空,在他与那个女人做爱时,他心底有东西死了,碎裂了,无法再完好了。。。

长大后的“孩子”

即使是多年以后,迈克尔和生平第二个女人离婚,即使他回到旧家整理中学时代的书籍决定每天晚上朗读这些书籍到很晚只为录成录音带寄给已在监狱里快20年的汉娜,因为在那个夏天,汉娜说过,她只喜欢听“孩子”朗读,在集中营做看守的那些日子里,汉娜无比还念那个夏天“孩子”好听的朗读声,只可惜,茫茫人海中再也找不到这样的声音,她每晚在一批又一批的犹太女人中寻找这样的声音,可是夜夜都是失落,也许正是这种失落让汉娜把她们送上了断头台。

说到底,这只是一个可怜的女人,在她自我封闭孤僻漫长的一生中,从来没有什么温暖和爱可言,而一个“孩子”在一个夏天把她一辈子的温暖和爱带给了她,这个可怜女人一辈子拥有的,也就是这些。她在一批又一批犹太女人中寻找这样的声音,也许她有小贪心,想再听一次,也许她已经满足,这样的寻找只是一种祭奠。

而我写这篇影评,不是为汉娜在集中营中犯下的罪行开脱,只是解析和感受一个可怜女人独特的心和人生,以及那段令人永远怀念的残缺美丽的爱情

虽然我希望结局如这张海报一样,但事实是,迈克尔最终选择让这段感情过去,即使他努力了一生都没法在心里释然,他的爱从未停止。而白发苍苍的汉娜最终见到了“孩子”,大半生过去了,她仍活在那个夏天,而对面的那个人,却已不是那个夏天的“孩子”。于是,她孤寂地死去了。。。

她也许曾同样孤寂地降临到这个世上。

爱情电影《朗读者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第10期《朗读者》张小娴观后感

全文共 316 字

+ 加入清单

味道是一种审美,是一种格调,是一种气质,将味蕾嫁接上思想,味道就会变得丰富多彩,腹有诗书气自华是一种味道,窗含西岭千秋雪也别有风味,踏雪寻梅是一种味道,门泊东吴万里船也妙味横生。满目苍桑是一种味道,婀娜多姿也是一种味道,不同的味道能勾兑出不同的人生,总有一种味道会让你流连忘返,让你心情蹁跹,朋友,你喜欢什么味道呢?

1994年第一部小说《面包树上的女人》在《明报》上连载,张小娴开始走红。张小娴创作的60本书,全都与爱情有关,她的作品被称为“爱情治愈文学”,许多读者习惯从她的文字中来寻找处理感情的方式。她对爱情理解是:叶散的时候,你明白欢聚。花谢的时候,你明白青春。 她的爱情感悟是:深情是我担不起的重担,情话只是偶然兑现的谎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朗读者》王佩瑜观后感

全文共 305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节目中,曾被人称作“小冬皇”的王珮瑜将一首《念奴娇·赤壁怀古》献给了“余派最好的传人孟小冬”,抑扬顿挫的京剧韵白将这首大家十分熟悉的“课文”演绎出了全新的感觉。不少网友在网络上分享了这段视频并直呼:“忍不住跟着念起来,太带感了。”

与新中国成立后才确定的普通话发音相比,来源于古音和方言的京剧韵白或许其实更接近古人的发音,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京剧韵白会和古诗词如此契合。这种新鲜的朗读方式不仅受到网友们的追捧,也给了王珮瑜不少启发:“我觉得今后可能会针对这样一种形式来进行的艺术推广,比如说中国有很多好的古诗、古词都可以和戏曲的韵白来做结合,我们可以以《朗读者》为一个契机,来做一系列这种类型的策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在CCTV-1黄金档首播,一档纯文化节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关注。节目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朗读者》是董卿作为制作人的首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仿佛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个转身,让观众领受到了她规矩之外的别样风采,温婉庄重包裹的是一股强烈的个性,一瞬间鲜活起来。这也同样是《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的传奇,搭配素人的精彩,才是真正的人生百态。首期节目中,不少嘉宾带来的细节非常打动人心:儒雅的濮存昕年少时因腿疾曾被同学取笑为“濮瘸子”,幸遇一位大夫,不但医好了他的腿,一颗幼小而脆弱的心也得以被挽救;柳传志再现儿子婚礼上“父亲的演讲”,也把自己的父子相处心得送给全天下的父亲;曾当选世界小姐的张梓琳,深情分享了初为人母的喜悦。而几位素人的故事同样令人动容……

四川成都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一年四季花开不败。这个鲜花山谷是丈夫周小林对妻子殷洁的承诺——为了实现妻子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片花海。在妻子的眼中,“他是一个浪漫的男人,我是一个幸福的女人”。这对夫妻带着相伴26年的情感来到《朗读者》的舞台,念着朱生豪的情诗:“我一天一天发现你的平凡,同时却一天一天愈更深情地爱你……”诠释着相濡以沫的浪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声音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声音变得多样而特别,有睡前的温柔细语,有让你告别起床气的甜美叫醒,有身临其境的故事情节,有唐诗宋词的古雅之风,有失恋时不顾一切的相守相伴,有带你进入音乐之巅的K歌之王。在这里,你可以聆听最为丰富的声音。

当今时代,信息爆炸,潮涌而来,种种现代传播媒体在拓展人们视野的同时,亦在挤占人们读书的时间。尽管超过半数人表示“更愿意选择纸质书籍阅读”,然而,在强大的社会生存压力下,人们不得不迫使自己的精神向工作倾斜,留给阅读的时间越来越少。

在这样的社会需求下,朗读者无疑是一种能够带给人们强烈心灵震撼的表达方式,它让普通人传递感情的手段多了一种选择,其实朗读真的应该像唱歌说话一样,有时候利用这种方式借文传情显得更加真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说从这部影片里没有看出“真爱”,我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有没有真爱不重要,因为本也不是爱情片。在一部经典爱情片里我们总是看到爱情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虚妄,使生命的意义得以长存,借由爱情,我们的生命得以升华,成为史诗性的人物。可是本片显然不是这样。

迈克初见汉娜时,迷恋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带有母爱的女性气质,汉娜也总是叫他“Kid”,可见她始终是把他当作孩子的:迈克放学后和同学游泳来晚了,汉娜没有不悦;迈克发脾气说一切都是你来操纵,汉娜说我没有逼你来。可见,汉娜对迈克从来就没有要求,他只是她的孩子,她也不会像对恋人一样,对他有期望。汉娜对迈克没有那样的幻想。或者后来,当她开始产生幻想时,她意识到这一切的不可能,就离开了,离开一场做不成的梦。

而迈克,或许我们可以把他对汉娜的感情称为爱。他思念她,为她的受难(受审)感到疼痛,他为她读一箱一箱的书,而他为她读书这一事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项壮举,我们都能看到他读得字字真诚。可是他没有去看她,在监狱工作人员通知他汉娜即将出狱时,他迟疑了,或许他从没想过汉娜有一天会出来,因为当初汉娜判的是终生监禁,或许汉娜的出狱超出他原来的想象。他撂下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最后说:“如果你不帮助她的话,她将没有任何未来可言”。他最终还是来了,汉娜见到他时是那样难以置信的表情,那样又惊又喜。当汉娜满怀感情的伸出手,对他说“孩子,你长大了”的时候,他慌张地缩回了手。大概是他预先演练得太多,他说会为她介绍工作、为她找了个住所、报名社区活动——这一切都是在安置一位老人。汉娜的眼神颤抖了,“我还是喜欢别人为我读,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是吗?”他无语。然后他问她有没有想到过去,她说:“关于你的?”他摇头,是关于奥斯维辛,她的眼神冷下来了,说:“人死不能复生。我学会了阅读。”这两个人纠结一生的不是一件事。

汉娜一辈子在意的是她会不会阅读,还有书里的浪漫,当她会写字以后,她写信给他,要求他多寄一些爱情小说来。这个被她称为孩子的人如今变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支撑,对她来说,这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了。他长大了,她可以爱他了,她还学会了阅读。

迈克一辈子纠缠的是法理和柔情。是他无法爱一个女刽子手,可他确实又爱了。所以他日夜不息地为她朗读(磁带),但他的感情表达到此为止了,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当他为她朗读(磁带)的时候,我哭了,我想汉娜也知道,那是怎样的深情。于是本来对他没所求的她,感动了:这个男人,值得爱。

直到他们相见,一切才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不能跨越的还是不能跨越,无法战胜的还是无法战胜。他能做的,只是在道德之外、在法律之外,在内心的深处保留一份对她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可是对汉娜来说,这不是爱情,这是拒绝。

一个人总是要有些年纪,才明白自己的有限,也懂得别人的有限。我们的有限就在于我们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自私、懦弱、贪婪、对世俗观点的屈服、对自身完美的苛求……。爱情的无限性其实并不存在,套用一句广告词,其实是“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大。真正超越一切的爱,只有到宗教里去寻找。

这让我想起我的爱情。丘丘说我每次爱的人都差不多。我想大概是因为每次吸引我的都是一样东西,就是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我不喜欢英雄气质,我喜欢有人情味的人,喜欢不吹牛、平实善良又温柔的人。可是我的爱情也都失败了,因为靠近了之后,对方的“有限”就变成了铜墙铁壁,使我感觉不到他的温暖,就爱不起来了。

也许我要的是太过完美的人性,这样的人性其实本来也不存在。也许是我的假设本来就是本末倒置:我假设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自私者永远都自私、崇高者永远都崇高,我要寻找的是这众多人性中最温暖、最富有人情味儿的那个人。

也许真正正确的假设是:人性就是人身上所有的那样东西,每个人都有,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性里面有爱、有温柔、也有自私和冰冷,都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恒定、稳定的之说。所以人性,人人皆有,根本用不着费力去寻找,也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信仰。

这部影片里的汉娜,本来不识字,可是她喜欢书本这种让思想永恒下去的形式。迈克则是在心灵的深处保留那个15岁少年的深情。你问他们爱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我们的爱都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爱情的长度总是在人性的宽度内。没有超越一切的人性就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朗读者》柳传志观后感

全文共 298 字

+ 加入清单

上周末首播的《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在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嘉宾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是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世界小姐张梓琳与大家分享了人生中母亲角色的转变,世界小姐带给她的是惊喜,而作为一位母亲则是更多感性和感动。也正如她在节目中给孩子朗读的《愿你慢慢长大》:“愿你被许多人爱,如果没有就在寂寞中学会宽容。愿你一生一世,每天,都能够睡到自然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523 字

+ 加入清单

2017年1月8日,筹划了将近一年的《朗读者》开始了第一场录制。当制作人兼主持人董卿站定在舞台中央,她由衷地感慨:“我当了21年主持人,而今仿佛回到了起点。《朗读者》中的“朗读”二字重文字,“者”字重人。我们要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并感动于他们让我们遇见了大千世界。我对于一档有着人文精神的电视节目的追求,终于要实现了。”

中国一共有28位无国界医生,有4位来到了录制现场。妇产科医生蒋励不无激动地分享着令她难忘的经历。

对录制追求完美的董卿和节目组,为了更好地呈现朗读时的意境,特意让舞美团队对现场灯光进行了调试。在调试灯光和音效时,董卿还为这些非专业的朗读者们传授了经验:“随着音乐酝酿情绪,不要着急,你们读得都很好。”她又对观众说:“你们的倾听很重要。如果你们给朗读者一个聚精会神的眼神,会让他们更有信心。”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有一个1200亩的鲜花山谷,那里一年四季花开不败。更让人意外的是这个鲜花山谷是一个丈夫对妻子的承诺。为了实现她想拥有一个花园的梦想,丈夫倾尽所有用十年时间打造出了这样一个浪漫的花海。

《朗读者》把这对夫妻请到现场,丈夫周小林和妻子殷洁开始讲述他们从相识到相爱,结婚26年中所发生的浪漫故事。他们用日记记录下了生活的点点滴滴,随手翻开十几本日记,其中的一页引起了我们的注意。那是94年情人节,丈夫写下的一段话:“亲爱的,我想送给你最好的礼物。首先是一栋房子。还想送你一辆213越野吉普车,

这句话引起了董卿的注意:213越野吉普车不正是北汽的车吗?他们20多年前就有这个梦想了!周小林回忆起那时他们经常在祖国西南的横断山域考察,北汽的213吉普车最为合适,每次出行他们都租用这种车。通过那段日记,我们能体会到丈夫对妻子的爱,对北汽的信任和向往。而今他们站在北汽集团冠名的《朗读者》舞台上,董卿幽默地说到:“你们应该获得一个北汽颁发的“最佳梦想奖”。”

正如董卿所说:“这个舞台属于每一个人,为所有人开放。你想说的话,你的情感,都可以从朗读的篇目中传递出来。”她与观众互动道:“你们读过情诗吗?没读过情诗的人生不完整,读过后你的人生会升华的。”

联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名誉主席柳传志先生,分享了他第一次“遇见失败”的经历。董卿夸赞他气色好,他说:“这份鼓励我接受20%。”在柳传志先生朗读完一段特殊的献词后,董卿说她很受感动。柳传志先生笑着说:“这话我接受80%!”

舞台上中西文化艺术的融合,屏幕上出现了一段美丽译文(原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就这样,我们遇见了许渊冲先生。

他告诉我们:“生活有不同状态,要懂得欣赏每一处的美。”十位特别朗读嘉宾中,有许渊冲先生的学生,和他学生的学生。十个人不同语言的接力朗读,让观众体会到不同的美。

几天前董卿采访了濮存昕先生。这次录制,他带着一本书来到了采访间《老舍散文》。濮存昕先生演绎了很多经典角色,他依然在潜心研究作者创造一个角色的中心思想。在舞台上朗读,他仿佛来到了剧场中,用声音再次塑造了一段鲜活的人生。

钢琴的声音空灵且荡气回肠。现场听着台湾民谣之父胡德夫的弹唱,观众们乘着歌声的翅膀,仿佛随着他唱出的一首千年古诗去到了一个神奇的地方,享受着岁月沉淀的甜美和安宁。此刻的小朗仿佛成了老朗,品味到了时光的智慧和如陈年之酒般香醇的情操。

国际钢琴家李云迪献上了天籁般的钢琴伴奏,在他琴声的熏陶下,朗读者感情更充沛地读着美丽的篇章,听起来让人心旷神怡。李云迪也朗读了一段与音乐有关的文字。

在《朗读者》第一场录制接近尾声时,每个人都得到了心灵的慰藉。《朗读者》的舞台有一扇门,打开就能通向采访间。当董卿风趣地说到“芝麻开门”时,相信我们的心灵之门也随之打开,我们心意相通,期待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第三期徐静蕾《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472 字

+ 加入清单

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本周末,《朗读者》将迎来第三期的播出,而这次的主题是“选择”。每个生命都有不同的华彩,每个人生都面临多样的选择,才女徐静蕾与观众分享“选择”的故事。

世界给我的第一个记忆是,我躺在奶奶的怀里,拼命地哭,打着挺儿,也不知道是为什么,哭得好伤心。窗外的山墙上剥落了一块灰皮,形状像一个难看的老头儿。奶奶搂着我,拍着我,“噢、噢”地哼着。我倒觉得委屈起来。“你听!”奶奶忽然说,“你快听,听见了吗?”我愣愣地听,不哭了。我听见了一种美妙的声音,飘飘的、缓缓的……是鸽哨儿?是秋风?是落叶划过屋檐?或者,只是奶奶在轻轻地哼唱。直到现在,我还是说不清楚。

“噢噢,睡觉吧,猴子来了我打它……”那是奶奶的催眠曲。屋顶上有一片晃动的光影,是盆里的水反射出来的。光影也那么飘飘的、缓缓的,变成和平的梦境。我在奶奶的怀里安稳地睡熟……

我是奶奶带大的。有很多人当着奶奶的面对我说,是奶奶把我带大的,长大了不要忘了奶奶哟!那时候的我懂些事了,趴在奶奶的膝头,用小眼睛瞪那些说话的人,心想:“瞧你们那讨厌样儿吧。”翻译成孩子还不能掌握的语言,意思大概是:“这话用你们说吗?”

奶奶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笑着说:“等不到那会儿!”那神情仿佛已经很满足了。

“等不到哪会儿?”我问。

“等不到你孝敬奶奶一把铁蚕豆。”

我不停地笑,我知道她不会那么想的。不过我总想不好,等我挣了钱给她买什么。爸爸、大伯、叔叔给她买什么,她总是说:“用不着花那么多钱买这个。”

奶奶最喜欢的是我给她踩腰、踩背。一到晚上,她常常腰疼、背疼,就叫我站到她的身上,来来回回地踩。她趴在床上“哎哟哎哟”的,还一个劲地夸我:“小脚丫踩上去,软软的,真好受!”我可是最不喜欢干这个的,踩来踩去,总也踩不到尽头。

“行了吧?”我问。

“再踩两趟。”奶奶说。

我大跨步地踩了个来回,问:“行了吧?”

“唉,行了。”

听到这话,我赶快下地,穿鞋,逃跑……

于是,我说:“长大了我还给你踩腰。”

“哟,那还不把我踩死?”

过了一会儿,我又问:“你为什么等不到那会儿呀?”

“老了,还不死?”

“死了就怎么了?”

“那你就再也找不着奶奶了。”

我不嚷了,也不问了,老老实实地依在奶奶的怀里。那是世界给我的第一个可怕的印象。

一个冬天的下午,一觉醒来,不见了奶奶,我趴着窗台喊她。窗外是风和雪。

“奶奶出门了,去看姨奶奶。”我不信,奶奶去姨奶奶家总是带着我的;我整整哭了一个下午,妈妈、爸爸、邻居们谁也哄不住,直到晚上奶奶出人意料地回来了。这事大概没人记得住,也没人知道我那时想到了什么。小时候,奶奶吓唬我的最好办法,就是说:“再不听话,奶奶就死了!”

夏夜,满天星斗。奶奶讲的故事与众不同,她不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少了一颗星,而是说,地上死一个人,天上就又多了一颗星。

“怎么呢?”

“人死了,就变成一颗星。”

“为什么要变成星星呀?”

“给走夜道儿的人照亮儿……”

我们坐在庭院里,草茉莉都开了,各种颜色的小喇叭,掐一朵放在嘴上吹,有时候能吹响。奶奶用大芭蕉扇给我赶蚊子。凉凉的风,蓝蓝的天,闪闪的星星,永远留在我的记忆里。

那时候,我还不懂得问,是不是每个人死了都可以变成星星,都能给活着的人把路照亮。

如今,奶奶已经死了好多年。她带大的孙子忘不了她。尽管我现在想起她讲的故事,知道那是神话,但在夏天的晚上,我时常还像孩子那样,仰着脸,猜想哪一颗星是奶奶……我慢慢地回想奶奶讲过的那个神话。我相信,每一个活过的人,都能给后人的路上添一丝光亮。也许是一颗巨星,也许是一把火炬,也许只是一支含泪的蜡烛……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