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
6203作文
5篇1:形容文章写的好的词语
全文共 1025 字
+ 加入清单2、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着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3、鄙言累句:鄙言:浅俗的言辞。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
4、补苴调胹:补苴:补缀,引申为弥缝;调胹:烹调煮熟。比喻加工使之完美。多用于对文章加工使之提高,或对理论作进一步完美的表述。
5、炳炳娘烺:炳、娘:明亮,鲜明。形容文章的辞采声韵非常明朗铿锵。
6、不赞一辞:原指文章写得好,别人不能再添一句话。一句话也不说。
7、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
8、璧坐玑驰:形容文章的语言精采美妙。
9、笔酣墨饱:指文章表达流畅,内容充足。
10、笔大如椽:形容着名的文章。也指有名的作家。
11、波澜老成:波澜:波涛,形容文章多起伏;老成:指文章很老练。形容文章气势雄壮,语句老练。
12、不成文法:文法:指法则、格局。不合乎文章需要的法则、格局。
13、班马文章:汉代史学家司马迁与班固的并称。泛指可与班固、司马迁相比美的文章。
14、笔墨官司:笔墨:指文字或文章。比喻用文字进行的辩论、争执。
15、哀梨并剪:并剪:并州产的锋利剪刀。比喻言语、文章流畅爽利。
16、词不逮意: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17、不易一字:不更动一个字。形容文章写得又快又好。
18、笔头生花:比喻写作能力大有进步。也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19、不蔓不支:蔓:藤蔓,引伸为蔓延。既不蔓延,也不分支。比喻说话或写文章简明扼要,不拖泥带水。
20、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21、白话八股:用白话写的类似旧时八股式的文章。比喻指应命而写的刻板文章。
22、沈博绝丽:指文章的含意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3、博士买驴:博士:古时官名。博士买了一头驴子,写了三纸契约,没有一个“驴”字。讥讽写文章长篇累牍而说不到点子上。
24、沉博绝丽:沉:深长;博:渊博。指文章的含义深远,内容渊博,文辞美妙。
25、不堪卒读:不堪:不能;卒:完毕,结束。形容文章写得凄惨悲苦,令人心酸,不忍读完。也指文章粗劣,使人不肯读下去。
26、笔力独扛:扛:用两手举。形容文笔雄健,文章的气势极大。
27、匕首投枪:匕首:短剑。比喻短小犀利击中要害的文章。
28、笔下留情:指写文章时作者的措词和用意委婉留有情面。
29、辩说属辞:属辞:撰写文章。用诡辩的的言论撰写文章。
30、笔底烟花:比喻文章写得生动、出色。
篇2:形容文章写的差的成语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味同嚼蜡——像吃蜡一样,没有一点儿味。形容语言或文章枯燥无味。
索然无味——索然:没有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形容事物枯燥无味(多指文章)。
平淡无味——本指质性平和无味。后多指平平常常,缺乏特色。
兴味索然——兴味:兴趣、趣味;索然:毫无兴致的样子。一点儿兴趣都没有。读起来~。
枯燥无味——枯燥:单调。形容单调,没有趣味。
枯燥乏味——形容某件事或某个人非常的无聊,让人提不起兴趣来。
味如鸡肋——鸡肋:鸡的肋骨,没有肉,比喻无多大意味而又不忍舍弃的东西。比喻事情不做可惜,做起来没有多大好处。
大煞风景——损伤美好的景致。比喻败坏兴致。
虎头蛇尾——头大如虎,尾细如蛇。比喻开始时声势很大,到后来劲头很小,有始无终。
离题万里——形容写文章或说话同要讲得主题距离很远,毫不相干。
一塌糊涂——形容混乱或败坏到了不可收拾的程度。
聱牙诘曲——聱牙:不顺口;诘曲:曲折。指文章读起来不顺口
不通文墨——通:精通;文墨:指写文章、著述等。指人文化水平不高或识字不多。
鄙言累句——鄙言:浅俗的言辞。指文章的词句浅俗,不精炼。
词不逮理——词:言语,词句。逮:到;及。指说话、写文章时所用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表达出思想感情。
辞不达义——指说话写文章不能确切地表达意思。
篇3:2024高三励志文章:你也可以创造奇迹
全文共 1971 字
+ 加入清单现在距高考已不到100天,面对以前落下的功课,一些学生有些忙乱的表象,急躁的心态,这是备考之大忌,要确信:奇迹就在你的不懈努力中产生的。不为彼岸只为海,你在海中不停的与波浪的搏击中,一点点的就靠近了胜利的彼岸。故而,正确的做法是:
一、自信能行——努力就会有回报
法国人儒勒.凡尔纳以他的长篇小说《八十天环游地球》向世界推出了一个特别的人物,这个全世界几乎没有人知道其来历的居住在伦敦的富绅斐利亚.福克先生,福克先生像数学一样刻板,像钟表一样严肃,在环球过程中,他一丝不苟地完成他的计划,他要的只是效率,他要的是这一环能紧扣下一环。最后成功的实现自己的允诺,他自信的说:“分秒必争,利用好时间,就没什么问题。”
八十天可以环游地球,八十天足可以提升你的成绩。总站在山脚下,哀叹山高路远,总也无法感受攀登的快乐,不能享受登临绝顶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只要你迈开脚步,无论步伐多小,都会体察攀登之乐,都是在逐渐的靠近山顶。所以,无论现在你在什么位置,出于什么位次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启动,你要前进,不要犹豫,不要悲伤,静心除燥,心中怀揣着自己的梦想,在不足百日的高考拼搏中,自信能行,风雨无阻,只要努力就会有回报,甜美的果实是那些辛勤耕耘的收获!
在近百天的复习中,调整好心态,心无旁骛,平和宁静地备考,有条不紊地推进,自信铿锵地前行,终究会守得云开月儿明。那么如何有序前行呢?
二、执着能赢——坚持到底就会胜利
在备考过程中,要有一股定力,咬定青山不放松,要面对自己的知识薄弱点,迎难而上,具体的做法为:
补基础——别盲目陷入题海。
万丈高楼平地起,我们许多同学之所以成绩提升缓慢,究其原因,大多是基础不牢,地动山摇。知识的积累是解题基础,基础是盖楼的地基及原材料,没有这些空中楼阁啥时候都不能建成。一道题目不能正确求解,往往是由于某些基础知识掌握的不牢固、不清晰所致;况且考试中80%的题目是中低档题目,直接源于基础或是基础的简单的变式等等。
基础如此重要,我们如何发现基础的不牢之处呢?途径有三:其一可以看考试大纲(考试说明),逐条看看是否有知识漏洞,诸如物理有131个知识点,逐点过目,有疏漏处,马上翻书找笔记,及时补上;其二也可以看看课本,看书本的目录就可,看到有明显生疏处,马上澄清;其三也可以在做题中发现模糊点、遗漏处,发现的问题无论多少,都要各个击破。由于备考时间紧,不可能一页书一页书的在平均使用力量,所以一定要采用恰切的方式发现问题,未亡羊就要补牢。找准问题后,别奢望一口吃个胖子,要注意从课本中把发现的盲点扫除,从根本上解决,要依纲扣本,把根深深地扎下,才会有未来灿然的怒放。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落下的功课也要一点一点地补上,不要满目陷入题海,反复做自己会做的题目,要通过练习把问题抓出来,每次解决一部分,每课都澄清一些问题,每课都澄清一些问题,每天前进一点点,集腋成裘,就会使基础不断地厚实。
提能力——别太关注分数。
基础在不断厚实的同时,还要善待每次考试,在考试中积累应试经验,诸如:综合学科时间的分配,遇到难题如何处理等等,不下水的人学不会游泳,不善待考试的人也不会提升应考能力。这里的能力范畴很广,我们主要指其一应试能力,其二学科考纲中要求的具备能力等。应试能力中包括:审题能力、规范表达能力等。审题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阅读、理解、分析、综合等多种能力,也包括严肃认真耐心细致的态度等非智力因素。提高审题能力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对关键词句的理解;②对隐含条件的挖掘;③对干扰因素的排除。解题的落点是书写的规范性,表达的完整性,注意要点化、段落化和层次化,把题目解答书写成诗歌,而非散文。学科能力指考纲要求的能力,诸如理综学科考查了考生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综合能力等,在考试中要看看自己哪方面的能力有欠缺,有意识的补上。
平时的考试要高度重视,严正以待,力求成功;但不要过分关注分数,由于基础不牢、能力欠佳等方面的原因,成绩可能不高,但没有关系,关注考试暴露出来的问题,对于这些问题要心怀感激,在高考前出现可以让我们增加未来的胜算,所以,认真进行考后分析,及时的查缺补漏,要基础和能力并举。
解疑惑——别轻易放过每个问题。
在考试、练习等发现了疑难、困惑,要及时解疑释惑,不要存在侥幸心理,也别匆匆绕过,因为这些问题的“友好解决”恰恰使你成绩的增长点,你前进的突破点,一定要日清日结。具体方法:遇到疑惑,先通过自己的努力着手解决,通过看书回顾,自己思索;若仍不得其解,则可以请教周围的同学,或者是惑而从师,无论问题的难易,我们通过自己努力或借力,能得到圆满解决这是最终的目的。不怕问题多如麻,拿出蚂蚁啃骨头的劲,一个一个解决,没有翻不过去的山,一个坚定地向目标迈进的人,整个世界都会为他让路。
篇4:高三励志文章:你也可以考北大
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我从来不知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居然可以把人的潜力激发到那种地步的。我是一个极其不安分的人,可是那段时间我表现得无比耐心沉稳,踏实得象头老黄牛。事实上无数次我都面临崩溃的边缘了,高中五本历史书我翻来覆去背了整整六遍。当你把一本书也背上六遍的时候你就知道那时什么感觉了。边背边掉眼泪,真的我是差一点就背不下去了就要把书扔掉了。只是,忍不住的时候,再忍一下。坚持的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品质。那段时间我唯一的休息方式就是站在走廊里看远处的秒天空。后来发现在对面的建筑墙壁上有一行大大的红字,是学校用来激励学生的吧,我不确定。可就是那句话陪我走过了高三最后的日子——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我用我所有的经历和体会去实践而且证明了这句话:意志的力量,是决定成败的力量。
呼啸而至的风卷着漫天的黄沙,在那个北方的春天里,我们一个个头发蓬乱,皮肤粗糙。死寂与喧嚣交替如同美国的执政党,规律得让人怀疑冥冥之中可有双奇异而魔力无穷的手。惶然而又茫然的我们在敬畏与期待中迎来又送走了一模、二模以至N模,每根神经都被冷酷无情的现实锤炼得坚不可摧,不论是吟惯了杨柳岸晓风残月的诗情,还是习惯了信手涂鸦的画意。在这个来去匆匆的季节里,一切敏感纤细都奢侈得如同恺撒大帝的稠衣,徒留无数次的希望在无数次的失望前撞得粉身碎骨,无数次的激扬在无数次的颓丧下摔得头破血流。每个人都比昨天更加明白理想和现实之间那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时也比昨天更加拼命努力挣扎,试图挤过那道窄窄的独木桥,哪怕明知是徒劳。
——会是徒劳么?
当这个锥心的问号在夜阑人静的时候一次次猛烈扣击起了心门,每个人都难以承受那潮涌而至的恐慌和迷惘,于是逼着自己埋进去,埋进书本,埋进试卷,埋进密不透风的黑茧——为的只是有朝一日的破茧成蝶。青黑的眼圈,浮肿的眼带,干燥的手指,焦虑得起了水泡的嘴角。那个春天我不知道流行的是粉蓝果绿还是黛紫银灰。小镜子被悄悄收起,因为不忍见到自己憔悴的面容和黯淡的眼睛,因为怕有什么会在汪洋恣意般在干旱已久的脸上纵横开来——上帝,我是个女孩子啊。
上帝无言。无言微笑。微笑告诉我,你,心甘情愿。是的。我心甘情愿我不悔初衷我自己选择了这条路平坦也好崎岖也罢我得走下去。我要走下去。我会走下去。
于是所有的呐喊被咽下去,于是所有的豪情被收起来。我象一头二月黄牛,默默踏步,无声前行。当拼搏被拼命所取代时,香格里拉已经幻化为心中恒远而朦胧的梦想,而所有的努力也只是为了让这梦想不再“美人如花隔去端”,哪怕青冥长天,纵然绿水波澜。
踏入考场的时候后我很平静。“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事实上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考入北大以外的哪所学校。与其说这是一种自信,莫如说这是一种预感。我只是想,哪怕北大只招一个名额,为什么不可能是我?这世上没有什么事情是真正不可能发生的。
考完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看着依然匆匆的人群,心里依然空无着落。眼睛因为泪雾而模糊,视野里的东西却越发清晰。这在科学上有解释,我却宁愿相信是因为一切真实的感知都要以泪水和苦痛作为代价。是的,我们总是要学会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另外一些东西。如果你所在乎的东西值得你为它而付出一切,那么所有的放弃都只是分娩前的阵痛。总要有所取舍的,蝴蝶的生命之所以如此短暂,因为它的翅膀太过精致了。有时候,放弃只是为了真正的得到,关键看你想要的究竟是什么,以及为了这想要的的东西你愿意付出多大的代价。上帝对每一个人都是平等的。
事实上我怀念那段日子,并且永远感激它。不只是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完成了自己的过渡与锐变,更是因为那时的一切深深烙在了我正处于可塑期的性格中,成为这一生永远的财富。那真的是多少钱都买不来的财富。人生中再也不会有哪个时期像那时一样专一地,单纯地,坚决地,几近固执而又饱含信仰和希冀地,心无旁贷乃至与世隔绝地,为了一个认定的目标而奋斗。当你在若干年后某个悠闲的下午,回想起自己曾经的努力和放弃,曾经的坚忍和耐力,曾经的执著和付出,曾经的汗水和泪水,那会是怎样一种感动和庆幸,怎样一种欣慰和尊敬——尊敬你自己。是的,在这个过程中,请允许我重复一遍,做重要的,是你自己。我感谢父母感谢老师感谢同学感谢朋友感谢所有关心我帮助我的人,但我最感谢的,是我自己。Nothing is impossible.这是我在一点一滴的努力与尝试中获得到的东西。而且我也相信,这也将会是使我终生受益的东西。在这里,我把自己最信仰的一句话送给大家:Nothing is impossible.
篇5:高三励志文章:差生也可以创造奇迹
全文共 2962 字
+ 加入清单几乎所有认识孙宇晨的人都觉得,他考入北大是个奇迹。
2007年2月,他因获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而参加北大自主招生面试时,面试官甚至不知道他所就读的惠州一中位于哪个省份。
在这所在他之前从未有人考入过北大的学校里,他原本是理科生,但因物理成绩始终徘徊在二三十分间而不得不改学文科。此后,他的成绩有所好转,但直到高三上学期结束时,仍然排在全年级100名开外。
大一时,他在《萌芽》杂志写下《一道论证题》,试图向人们证明“高中可以用一年的时间弥补任何的遗憾,只要你下定了决心”。他在文末留下自己的通信地址,邀请中学生和他一道证明这道题目。文章发表后两年多里,他收到了接近1万封信件。
而如今,他即将以北大历史系总分排名第一的成绩结束4年的本科学业。
沉浸于文学世界不可自拔成绩在全班稳居倒数前十
整个中学阶段,孙宇晨从来都不是老师和同学们眼中的“好学生”。初中时他就读于一所寄宿制学校,他对3年初中生活的记忆,大多与网游有关。为了玩网游,他常常装病回家休息,晚上趁父亲熟睡后溜去网吧,再在清晨父亲睡醒之前赶回家。
中考前他突然“觉醒”,用功学习了半年,跌跌撞撞地考入了惠州一中。
进入高中后,他对网游的热情骤减,因为他发现了新的兴趣点小说。受在大学中文系任教的父亲影响,他接触了王小波的作品,并因此开始疯狂阅读各类小说。他说:“沉溺于小说的每个人都不可避免有一个引诱者,我的引诱者就是王小波。”
在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引诱”之下,他整日沉浸于文学的世界中不可自拔。他如此形容自己的高一生活:
“将课表里的中英数政史地全部改成小说或者是文学;整天待在图书馆不出来;考语文的时候,花半个小时做作文的题目,然后花两个小时写一篇3000字的作文交上去,然后就被打了个10分;花一个星期的时间蹲在图书馆写实验小说,写好交给大家评判,只要有一个人说不喜欢就烧掉,如果大家都喜欢就投稿,然后石沉大海;早上的早读全部改成诗歌朗诵,在全班嘈杂的背古文环境下,举起白话诗的大旗……”
与这种率性洒脱相伴随的,是考试成绩的红灯高挂。这其实在所难免除了班主任的英语(论坛)课不方便逃课外,其他大部分时间他都在图书馆看小说。全班48个人,他的成绩“稳居倒数前十”,老师们对他的期望是“保惠大(惠州大学)、冲汕大(汕头大学)”。
那时的孙宇晨认为,应试教育和文学理想是对立的,因为二者的根本性质不同,一个是以机械的速度训练为根本,一个要以才华为根本。在他看来,接受“全面平庸”的应试教育近乎“奇耻大辱”,“有限的时间与精力无法覆盖诸多不擅长的学科,数学对于一个专于文史的人来说,真可谓是惨痛的悲剧。”他因此而并不在乎考试成绩,即使全科挂红灯也无所谓,只是害怕让父母知道,“因为他们已经不好意思打我了,毕竟我已经长得比他们还高”。
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也许会将棱角冲刷干净
带着二三十分的数学、物理成绩,孙宇晨在高二时不得不选择转为文科生。此时的他发现自己已不再像高一时那样不带任何功利性地“为了看书而看书”,而已经开始渴望得到别人的承认。他坚信自己有着过人的才能,而身边的很多同学却“不知道这世界上除了做题还有何物”。
但现实却不断地给他挫败感,“400多分的成绩,我连自我安慰的理由都找不出”。
他觉得应试教育总有些使他“备感耻辱”的等级化仪式和细节:按照学校规定,考试时的座位顺序要按照上次考试的排名依次排定,他所在班级的教室是第一考场,而他每次考试都要提着书包“灰头土脸”地挪至第三甚至第四考场。一次考试时,他看到以往一直排在年级前五的同班女生也到了第三考场,他便有点幸灾乐祸地去讥讽她,但那个女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我上次考试期间生病了,英语没考。”
强烈的碰壁感使他开始考虑与常规的升学之路彻底决裂,他开始想办法给自己找一条出路,一条不是高考(微博)的出路。那时的他觉得,参加高考是对应试教育的妥协,“是一种相当可耻的行为”。他坚信自己的才华能让自己通过一条不用参加高考的路径,进入理想的大学。
带着极高的期望,他先后报名参加了第八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和北京大学的自主招生考试,结果却黯然落选。这对他产生了极大的打击,他开始意识到“自己必须纵身跳入应试教育的河水中,尽管它也许会将我这块石头的棱角冲刷干净”。
他为自己定下五项要求:第一是把所有与应试无关的书全部搬回家,只留下一本胡适的晚年谈话录;第二是绝对不进图书馆
馆,所有课程一堂都不能缺;第三是收起对老师的爱憎,以获得应试的知识为目的;第四是保证晚自修的时间,3小时积极进行应试训练;第五是制定每天的计划,并严格完成。
带着450分左右的模拟考试成绩和上述五项对自己的要求,孙宇晨进入了高三。他给自己偷偷定下冲刺目标:中山大学,“极限的非分之想”,则是中国人民大学,王小波的母校。
一年时间成功完成从三本到北大的冲刺
孙宇晨执行五项要求的初始阶段,成效并不明显。他觉得在应试教育体系之中,“坏学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比“好学生”更多的代价,“众所周知,这年头老师都不怎么愿意帮助后进生。”但他觉得自己已经没有选择,“就像一个人临死的时候,他只想活,没有其他的目的了。”在他看来,到了高三的冲刺期,方法已经是次要的,最关键的是态度和坚持。
渐渐地,他的成绩逼近了600分,但增长势头也就此放缓。他的成绩在590分至600分之间徘徊了很久,他意识到,自己陷入了瓶颈期。在广东省,600分左右的高考成绩将意味着他很有可能无法考上重点大学。
而就在此时,他获得了第九届新概念作文大赛的复试资格。当时距离高考,还有6个月。
老师和父母都劝他不要去上海参加复试,因为这将让他缺课至少两周,对于一个成绩正处于瓶颈期亟须突破的高三学生而言,两个星期的意义似乎不言自明。但孙宇晨觉得自己“理想主义开始重新萌动”,抛下所有顾虑,前往上海参加复试。
事实证明,他作出了正确的选择。他顺利拿到一等奖,随后的高校见面会上,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程郁缀和招生办公室主任刘明利看中了他身上的理想主义,给予了他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资格,可在高考时于录取分数线下20分录取。而这意味着,若想考入北大,他还需要在剩下的5个月内将成绩再提高50分。
此后令他感到神奇的是,他此前最头疼的英语,从参加完“新概念”后的第一次考试起就彻底冲破了瓶颈此前他的英语成绩从未上过100分,而自那次考试起,就从未下过110分。而其他科目的成绩,也都在稳步提升。
他后来如此解释这种“完完全全的飞跃”:每个人的潜能其实往往是被过低的自我预期所压抑,而过低的自我预期则源于外在制度压迫。他觉得,应试教育的深层次问题在于分数崇拜,强调全面平庸。“在应试教育话语体系中,所谓好学生皆是成绩好的,坏学生皆是成绩坏的,分数评价变成了道德价值判断,人格被分数体系不断否定,破罐子破摔也不足为奇了。”在他看来,恰如其分的“新概念”一等奖肯定,是成功的关键性因素。
在他前进的脚步中,高考如期而至。他最终考出语文115分、数学132分、英语130分、综合146分、历史127分、总分650分的出色成绩,成功完成了从三本向北大的冲刺。
在北大相对更加宽松自由的学习环境中,他如鱼得水。他先习中文,后学历史,成绩稳居历史系第一。他担任北大西学社社长,代表北大赴荷兰海牙参加世界模拟联合国大会,还曾获演讲十佳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