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曾国藩读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推荐20篇】

曾国藩读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怎么写?《西游记》成书于16世纪明朝中叶,主要描写了唐僧、孙悟空、猪悟能、沙悟净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后终于取得真经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曾国藩读书的故事给我们什么启示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浏览

2694

作文

982

篇1:我的读书故事作文600字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肯定有同学,这道题还没有弄明白。我再讲一次。”成老师指着黑板上白花花的数字说。

此时的我已经变得漫不经心。椅子上似乎有一颗钉子,随时刺痛着我的屁股。我坐不住了,左动一下,右动一下,手紧紧地攥着一支黑色水性笔,让它与课桌不断近距离接触,发出“咚咚咚”的响声。我不断左看看右看看,还时不时模仿成老师讲课的动作,同桌差一点儿笑出声来,趴在桌子上眼睛早眯成了一条缝。

“真无聊!”我不停抖动着双腿。对了!抽屉里不是有本《十万个什么》吗?这个时候正好解闷。我低下头,在抽屉里找到了这本书。“呵呵呵,你今天就是我的救星。”我的嘴角微微上扬,用同桌的话来说,那就是阴险一笑。

正准备打开时,内心突然忐忑起来,我质问自己这样做对不对。可是,读书的欲望之火已经燃烧了起来。我把头埋下去,津津有味地看,心却忍不住怦怦直跳。一分钟、两分钟、三分钟……

“曾彦锦!”同桌小声提醒我,同时还总是用胳膊肘推我。“干什么!”我有点生气,“你没看我正在看《十万个为什么》吗?”“老师!”她的声音有点颤抖。“老什么师,看不见的。”我语重心长地说着,还用手拍了拍她的肩膀。

“嗯哼!”听到这个清嗓的声音,我的心似乎要跳出来了,缓缓偏过头去,嗫嚅着:“成老师。”“拿来!”成老师瞪大了眼睛,平时慈祥的眼神中增添了几分严厉。我的脸顿时红了起来。

下课后,我进办公室做客。书本还给了我,现在还在书房里。它常常让我陷入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名人故事读书笔记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这本书精选了古今中外具有代表性的科学发明家、文学艺术家、英雄与伟人、财富思想家等40位名人的故事。阅读这些伟大人物的传记,能够领略他们年少时经历的故事和成功智慧,使我及其他青少年从中受到启发和教益,提高素质,培养有益的爱好。特别是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这本书图文并茂、语言精美、可读性强,是青少年儿童最佳的课外知识读物。

这本书能启迪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趣味、丰富知识、开发智力。培根曾经说过:“用伟大人物的事迹激励青少年,远胜于一切教育。”也许说的就是这本书里面的伟大人物吧!里面有许多名人,比如爱迪生、牛顿、李时珍、居里夫人、诺贝尔、伽利略等大家都很熟悉的许多名人,他们都有各自的发明,各自的创造。妈妈给我说过,成功人士的背后,其实有艰苦的一面,没有一个成功的人没有受过苦的,所以我们现在受些苦是值得的。我非常喜欢看名人故事,每当看过一个人的事迹后,我的心里就老光琢磨:我要怎样才能做一个成功人士呢?现在我才知道,我既然想做到,就不能老光空想,要实际去做一做,没有努力,是不会有结果的,光说不练假把式,不说真练才最棒!

作者利用名人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它极具收藏价值,是馈赠少年儿童的最佳礼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书小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颜真卿说过一句话:"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所以我喜欢读书。

我很喜欢看课外书,记得上次在课堂上看课外书,被老师抓到了,老师还告诉了爸爸,回到家,我被爸爸狠狠地骂了一顿。之后,我就只能偷偷地看书了。

晚上,我一写完作业,就赶紧拿出数学课本,把课外书夹在课本里,假装要预习。妈妈过来,以为我在预习,微笑着点点头,满意地说:"嗯,我的儿子真积极向上。"妈妈走后,我一脸坏笑,心想:这招可真管用。

到了该睡觉的时候。我把一本课外书书和一个手电筒藏在被子里,等爸爸妈妈睡着了,我就打开手电筒,藏在被子里看。在被子待了一会,我已经汗流浃背了,可我不想出来透气,因为我舍不得放下书。半夜,爸爸起床上厕所,顺便来看我睡觉有没有盖好被子,我听到脚步声,就毫不犹豫地把灯关了,把书藏在被子里,假装睡着了。爸爸探出头来看了看,以为我已经睡着,就走了。我想:还好,有惊无险。

最令我高兴的还是下雨天。我平常都是自己走回家的,下雨时,我可以在学校等雨小了再回家,这样我就可以拿出课外书,一边看一边等了。凡是下雨天,我都是在学校看书到六、七点钟才回家的。

这就是我的读书故事。书,是我们的启蒙老师,它让我们初次尝到了读书的乐趣,并愿意一辈子以它为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读书的启示作文400字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每次读书时,我都会仔细地读,看好词、好句、好段。也会将好的句子和好的词语、成语记在本子上。我们大家要多读课外书,在写作文时我们就可以用上这些成语和好词。 读书对我们来说很重要, 每天多读读书,给大脑补充点营养,让我们越来越聪明。 我们要多与书交往,多看书,就是给自己知识,在小学,同学们都有自己爱看的书,有名著、有漫画、有童话等等。

这些书我都喜欢看,每一本书由各种各样的启示给你。 我现在再看《秘密花园》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给我最大的感受的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作者是从小双眼失明、耳朵聋了,嘴巴也不能讲话。但是作者海伦凯勒不畏艰难、自强不息,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弗大学拉德克里夫女子学院,使得海伦凯勒成为历史上鼓舞人心的人物之一。她给了我一个很大的启示,无论自己有多大的困难都要去克服。

书对我们很好,有不开心的事,我们可以看笑话,有什么植物不知道,可以看植物类的《十万个为什么》、什么动物没见过,也可以看动物类的《十万个为什么》、许许多多。 书,你对我们人类有多么大的奉献啊!又让我们充满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名人惜时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839 字

+ 加入清单

李白(701-762)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之一。他之所以能"开口成文,挥翰霞散",写出数以千计为人民传诵的诗篇,主要是他长期刻苦学习勤奋钻研的结果。当然,与家教也是不无关系的。

李白的父亲是个很有文学修养的人。李白刚刚懂事的时候,有一次听到父亲在书房里朗读《子虚赋》,那优美动听的文词,使李白人迷人神。开始,父亲以为他听不懂,后来父亲发现每当他朗读诗文的时候,李白便到父亲跟前,眼睛盯着父亲,认真聆听。有时竟随着父亲感情的起落表示悲欢。于是,父亲便留他在书房里一块学习,一块朗诵。幼时的李白几乎每天都是在书房里度过的。

在父亲的教育下,李白"五岁诵六甲"(指推算生辰年月的六十甲子),"十岁观百家"(指诸子百家的各类书籍),十五岁开始学写文章和诗歌。他最早写的《惜余春赋》、《明堂赋》、《大猎赋》都曾受到文豪的重视。

李白的进取精神特别强,他甚至有超过司马相如的抱负。为了使自己成为一个有学问的人,他下了很大决心,同一位好朋友住到成都附近的青城山里去,专心攻读,博览群书,钻研诗文书法。他在青城山,一连苦读了好几个年头,都不曾进城去闲逛一次。

但是,少年时的李白,在学业上也不是没有发生过动摇的。他在四川眉州象耳山读书的时候,一度对学习的艰苦和紧张适应不了,曾想中途放弃学业,做一个自由自在、随意飘游的浪子。一天,他离开象耳山,正走到山下小河边时,遇见一位头发花白姓武的老大娘蹲在河边磨铁杵。李白好生奇怪,走上前去问大娘干什么。武大娘指着铁柞说:"我要把它磨成针。"李白以为老大娘在拿他开心,不相信老大娘的话,问道;"这么粗的一根铁杵,能把它磨成针吗?"老大娘意味深长地对李白说:"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李白听了心里不觉一怔,顿时感慨万分,独自一人在河边沉思了很久,从中得到极大的启发。于是,他又坚定地往山里走去,决心继续归山终业。

从此,"铁杵磨成针"成了李白的座右铭。他始终以这种精神来要求自己"读破万卷书"。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后来做的诗,都能达到有如信手拈来、妙语天成的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从小,我就对读书特别不感兴趣。一次作文课上,我的作文因离题被老师要求重写,当时,我十分沮丧,不知如何是好。偶然间,我得知读书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我想,反正读书也不是件坏事,看看也无妨。就这样,我尝试先读一些容易理解的书,经过一段时间的日积月累,读书让我的写作水平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并得到了老师和同学的一致好评!

读书不仅让我提高了写作兴趣和写作水平,而且增长了见识、开阔了眼界。随着日子一天天的消逝,我读的书也一天天的增多了,而且每本书我都会有不同的体会和了解。《童年》让我仿佛置身于俄罗斯下层人民的黑暗生活中,悲惨而充满憎恨;《卖火柴的小女孩》使我深感对小女孩的冻死街头的同情;《昆虫记》让我遨游于昆虫们千姿百态的生活中;《福尔摩斯探案集》却常常将我给迷惑住了,那一宗宗离奇血案的破解无不让我产生对福尔摩斯的佩服之情……

当然,不仅是读课外书,读我们学习中的课本也会有许多不同的益处。读历史书让我见证了唐朝的辉煌到衰落,了解到了人类进化历程;读语文书让我学会了如何更好地去理解课文,翻译文言文,也从中学会了许多生活哲理;读英语书让我学会了如何与外国人礼貌地交谈,也了解到了外国人与我国截然不同的饮食习惯和风土人情;读地理书让我知道了各国的地理位置和关于地球的一些知识……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对于学习,我们也要掌握一些方法——遇到不懂的问题,就应当积极地请教老师和同学,不要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我们可以采用默读的方法更快捷更有效率地读书,这样既可减少读书的时间,也可快速理解。

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在学习上,我们不应该盲目地学习,而是要利用读书去开拓我们的视野,提高阅读水平。正因为有了书,我们又学会了读书,才可以逐渐地进步,为造就成功的未来打下坚实的基础。

书,常读常新。即使读了千百遍千万遍,你也会从中有不同的发现。所以,让我们一起读书,一起翱翔于书香的海洋吧!我相信,书将会成为你的良师益友,而读书,将成为你生活的一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堂吉诃德读书笔记及启示

全文共 656 字

+ 加入清单

在塞万提斯所著的《堂吉诃德》中,他主要塑造了两个人物:“游侠骑士”堂吉诃德台拉曼却,以及他的仆人桑丘。沉迷于骑士小说的他们开始了自己的“大作为。”

尽管堂吉诃德总是干出许多荒缪、无头脑的事,但作者不仅一方面借此写了西班牙当时的骑士制度,写了骑士小说等不好的书会令人神志不清,要读益书,不可沉迷,还暗写了堂吉诃德的种.种为人。

在他为了当骑士而离家出走,这是他的勇气和决心。一个没有勇气的人,哪怕有自己很想做的事,都只有犹豫,不肯付之劳动。没有决心的人也会犹豫不决,终究没有自身主见。而他什么也没考虑,一心就想当骑士。坚定自己的目标的人也绝对会有作为的。

而在他讨封建骑士时的严谨,证明他是一个懂得守规矩的人,并不是只有一腔热血,在遇到富农鞭打孩子时,他二话不说,就纵马前去解救孩子,颇有“路见不平一声吼,该出手时就出手”的风范,充满了正义。而却没有想到富农会待他走后出尔反尔,证明他虽年近五十,但心机不重。

而在与神甫讨论时,他高谈阔论,让他们一伙人心服口服,有才华。这些都被作者细腻而又含蓄地表达出来。

而仆从桑丘对主人也是忠心耿耿。在主人受伤,他让主人坐着,自己牵着牲口步行,在他主人又沉迷于小说中不肯自拔,桑丘着急着想办法骗主人回归家乡,一路上对主人不离不弃。这难道不是他忠心的表现吗?

桑丘总是想着做总督,他倒也做了三天像模像样的总督,也懂得什么叫“新官上任三把火”一当上就公平审理了案件,还颁布了法令,民众对他也敬爱有加,他也有自己的才华。

而正是这一对主仆,带着自己的梦想,为我们上演了《堂吉诃德》,令人百般回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瓦尔登湖》读书笔记及启示

全文共 918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反反复复地读着梭罗的《瓦尔登湖》,真的很感动。他的文字是朴素的,但他的思维是独特的。我确信那是一个睿智的老人。我知道他在瓦尔登湖独居时年纪并不大,即便死去时也称不上“老人”,但他却给我一种唯有老者方有的广博、沉稳和智慧的感觉。他与孤独为伴,但并不消沉。他那么热烈地爱着自然,用孩子般的想象遨游并描绘着自然。他积极地探索着人与自然的关系,坚定地维护着自然的古典生态。他相信:人类唯有在大自然中才能保有自己的纯美天性。所以热情地讴歌着心中的女神——瓦尔登湖,这又何尝不是每一个人心中应保留的一块圣地呢?

关于梭罗,我是很矛盾的。我在认定他有着老者的平和睿智的同时,脑中又时时会浮现出这样的一个身影:一个孤独的孩子,独自漫步湖边或徜徉林中,没有惊慌,也不显无助;看着那蓬勃华丽的生长着一切,内心充满着喜悦,似乎他也参与了创造,他也可以随之生长起来。那份自在自得让他俨然成了山林之王;然而他又断不肯凌驾于万物之上的,他只想做自然永远的孩子。

是啊,他是自然的孩子,但这不是一个对世界的新奇叽叽喳喳叫嚣个不停的孩子。我常常惊诧于他的那份好奇与平静。他静静地打量着一切,不管是喧嚣的城市,还是静谧的山林。他静静地思考,思考着人类伟大的创造力,也思考他们唯我独尊的行径。他是人类的尊者。他以一颗安静而纯粹的心灵,以一颗高贵而智慧的头颅俯看着茫茫众生。他在工业革命初期便预见到了一两百年后的今天的现状。他关怀着人类,又蔑视着人类。他担心一切美好的事物都会随着人们功利目的下的发展而消逝,瓦尔登湖也将要成为记忆之湖。甚至记忆都会淡去,直至不复记忆。

以前,我一直以为我可以如梭罗般的生活。我甚至也在尝试着那样做,只可惜我生活在一个说不上繁华却也绝非寂寞的小城。我无法弄到一块属于我的地,当然更不可能有一方真正的山水,除了把高楼的阳台安置满各种绿色植物。尽管我生活素淡,在简单中体味着生命的纯粹,但尘世中凡俗事物依然可以令我焦头烂额;我喜欢山野,却不一定能够真正归隐身田园。

梭罗是把瓦尔登湖当作情人来爱的吧。因为爱之深切,所以不容许破坏;而生活在文明社会里的我们,无非是想保存着一种清野的梦幻慰安自己罢了。所以梭罗便具有了独一无二的气质和迥异于常人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二年级我的读书故事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读过很多书,有《红鞋子》,有《我想做一片绿叶》,有《桥那边》,有《月亮是一块大烙饼》,有《狐狸,狗,老虎》,有《孔雀和老虎》,有《白兔系列故事》,有《开满蒲公英的地方》等,读书使我快乐。

有一天早晨,我正在写作业,突然听到妈妈喊道:“快来吃饭,我马上过来。”我刚过去就看见了一本书,当我拿着筷子的时候,顺便拿起了书看,妈妈说:“你吃完再看可以吗?”我说:“好好好,我吃完再看。”可是我的手翻书没停。走路也是一样的看书。我早早的来到作文训练营,这里有好多书呀,我一定要把他们读完,读的一本都不剩,也不会落掉。晚上,我趴在床上睡觉也会看一些书。妈妈说:“要看你下床去看”。我总说:“好好好,我马上下去。”

读书就可以吸收营养,就像蔬菜一样,也可以滋润我们的身体,我们要和书做朋友所以我喜欢读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书故事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书架上摆满了一层层的书,约有几十本,有《十万个为什么》,《伊索寓言》,《少年儿童百科全书》等等。我还有一个读书故事呢。

“有一次,我正在看书,看的很投入时连朋友进来都没有发现。于是,他就想吓吓我,轻手轻脚地走到我背后,大叫一声“哈!”,可是我一点反应也没有。朋友就问我:“在看什么书啊,那么投入?”“巨人的城堡。”朋友不知道什么巨人的城堡,很好奇的与我一起阅读。一会儿,我感觉肚子有点饿,就去厨房拿了包薯条,边吃边看,不知不觉地把袋子也放到嘴里咬,突然听到一阵笑声:“子涵,你吃袋子干嘛?”。我才回过神来,赶紧把袋子扔到垃圾桶。

过一阵子,朋友问我要不要去他家玩,于是,我征求妈妈同意后,就带一本小人书出门了。一路上,我边走边看书,差一点就摔倒了。到朋友家后,朋友的妈妈急忙欢迎我,盛了一杯水放在茶几上,朋友立刻打开电视目不转睛的盯着看,我还是继续聚精会神地看书。当我口渴时,伸手去拿水杯,结果把摇控器当成水杯,差一点就碰到嘴里,幸好他的妈妈去阳台,才告诉我。

我的故事有趣吧?想知道我是如何知道这些的吗?当然是我的好朋友告诉我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读书故事小学生

全文共 1411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故事小学生作文(一)

我从小就喜欢读书,特别喜欢读课外书。每当妈妈给我带课外书回来,我都是拿了书就进书房看,连句“谢谢”都没来得及说。这一进书房,没个二、三小时,连拉都拉不出来,除非老妈亲自来抬我,否则谁也别想把我从书房拉出来。

一个星期六的下午,我百无聊赖,正好今天妈妈要去超市买东西,我便跟着一起去。东西买好后,我们又到了书店。书店里的书多得让我眼花缭乱。我精心挑选着,结果看中了一本《水浒传》。我想让妈妈给我买,可妈妈不同意。经过我的苦苦哀求后,妈妈终于同意了。到了家后,我立即用光速把书拿进书房,看了起来。光阴似箭,转眼间到了吃饭的时间,我却一点也没要吃饭的意思。晚饭做好后,妈妈高兴地来叫我吃饭,我心不在焉地回答:“待会儿”。过了十五分钟,妈妈有点生气地说:“怎么还不好?”我还是心不在焉地回答:“马上就好了。”整整过了半个小时,妈妈非常生气,立马冲进书房。我感到大祸临头了,头上一片昏暗,要下倾盆大雨了。妈妈把我拉进书房后,没说一句话,只要我看看钟。我看了看,发现已经七点了。我知道妈妈这样是为了我好。但我不能放弃读课外书,所以还让妈妈多多体谅我。

我读了许多书,总结出一个道理,那就是不但要看自己喜欢看的书,还要看自己不喜欢看的书,这样才能取长补短。

读书故事小学生作文(二)

饭可以一天不吃,觉可以一天不睡,书不可以一天不读。这是说的一句名言。我想我也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我只要一天不读书我的心就像有只毛毛虫在爬,怎么也睡不着。

我每天放学都要到书店过过书瘾,看些有趣的课外书。记得有一次,我放学后急匆匆地赶去书店,第一眼就看中了一本书,这本应该是新出的吧!叫《三十六计》。我不慌不忙地拿起那本书,但目光又转到了旁边的《成语故事》,这可是我梦寐以求的一本书啊!可是《三十六计》里的情节又是那么紧张刺激。经过一段时间的脑交战,我终于想好了,我放下了《三十六计》,毕竟它是新的,什么时候都会有,我还对《三十六计》说:“你是新书嘛,给点机会给旧书啦!”

我看得正起劲,突然,我的肚子传出了“咕噜咕噜”的声音。 这时,我才发现我已经站在这两个小时了。我合上书,咽了一口水,好像把所有的智慧都吞下去了,然后才依依不舍地放下书走出去。

书里的知识就像“井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永无止境,高尔基说过:“书箱是人类进步阶梯。”因此,我更爱看书了。妈妈常说:“你真是个书虫。”但我不介意,因为我就是从书中获得生活的乐趣的。

读书故事小学生作文(三)

高尔基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很喜欢这句格言,因为我也很爱看书。

从我上二年级开始,妈妈就为我在县图书馆办了一张借书卡,我每星期都会去借两本书,每天一放学我就冲到房间,迅速地拿出书看起来,一看书,我就一动不动的,不管妈妈怎样叫我,我只是随口的答应一句,直到时把整本书看完,才去做别的事,为此妈妈经常说我有了书就不要吃不要睡了。

三年级时,我迷上了《笑猫日记》,每次去图书馆,我都要借,因为这套书里的主人公笑猫经历的事深深吸引着我,它的悲欢离合都会令我牵肠挂肚。

有一次,我借了笑猫系列的《那个黑色的下午》这本书,我津津有味的看着,当我看到大地震来临时笑猫一家失散的情景,我泪落如珠,这时妈妈催我睡觉了,可是我依然坐着没有离开的意思,眼睛还是目不转睛地盯着书,结果把妈妈弄生气了,很很地批了我一顿,没办法,我只好依依不舍地合上书去睡觉。

瞧,我就是这样爱看书,我爱与书作伴,做个快乐的读书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20则

全文共 9682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每个名人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过勤奋与努力的,特别是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他们尤其对自己要求严格。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关于名人读书的故事,欢迎大家参考!

【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张广厚】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余秋雨】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沈从文】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毛x东】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天书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一个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有时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利用这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常常一带向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就看起来。

毛主席晚年虽重病在身,仍不废阅读。他重读了解放前出版的从延安带到北京的一套精装《鲁迅全集》及其他许多书刊。有一次,毛主席发烧到39度多,医生不准他看书。他难过地说,我一辈子爱读书,现在你们不让我看书,叫我躺在这里,整天就是吃饭、睡觉,你们知道我是多么地难受啊!工作人员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书又放在他身边,他这才高兴地笑了。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中山】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的读书故事作文450字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书就是一把知识的钥匙,让我打开了科学的世界;书是一叶小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遨游;书是一位慈眉善目的老人,告诉我一个个人生的道理……。

有一次,我从学校借来了一本书——《笑猫日记》。回到家我写完作业就津津有味地看起书。谁知,已经8点30了,妈妈缓缓地说:“孩子已经快9:00了,要上床睡觉了。”我只好闷闷不乐的上床睡觉,我看了看黑乎乎的天花板,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觉,脑海里都是书的情景。我绞尽脑汁想了一个好办法,可以在被子里看书呀。可是只要一开灯妈妈就会知道,怎么办呢?有了!我有一个手电筒,用被子捂住我的身体。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我轻手轻脚的打开卧室的门,我拿起《笑猫日记》我又回到卧室里,又专心致志的看起书来,谁知,妈妈会三更半夜起来喝水,我听见妈妈的脚步声离我的卧室越来越近,我手忙脚乱的把手电筒和书藏在了被子下面,妈妈只是给我盖了盖被子,真是出乎意料啊!

书是我们的摇篮,是我们知识的海洋,是我们学习的翅膀,是我们……同学们让我们爱上看书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读书的故事转载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读书,我觉得是人类的长生果,这个比喻,我觉得特别亲切。

有大部分人都有读书的经历,我也有喔。高尔基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这是莎士比亚心目中的书。读过一本好书。在我心目中,书是一把打开知识的大门,开阔我的视野;书就是我的扁舟,载着我在知识的海洋中漫游。。。。。。

小时候,我喜欢那个丰富多彩的连环画,里面的多少人物我都很熟悉,什么动画人物总是在我的脑海中浮现。每看完一本书,我就会展开想象,继续把这个故事编下去。品味品味我最喜欢的一些片段。。。。。。

现在,爸爸妈妈专门把课外书称为闲书,可是,我不这么认为,我们小朋友看的课外书能开发潜能。有的人觉得肯闲书没有用,反而会浪费钱。可是,做家长的想一想,钱重要还是知识重要,如果认为是孩子的前途重要,那么,家长就要为孩子着想,多满足孩子的好想法。

我有一个想讲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我现在对书要很大的兴趣,什么《昆虫记》、《玛丽亚和她的孩子》、《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我都看。我是主张看课外书的。里面的人物我都清楚,灰姑娘、三个小仙人、法布尔。。。。。。我很羡慕他们。

书,是我的长生果;书,能保持我们的童心;书是人类的营养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读书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到大一直很喜欢看漫画书,因为漫画书里有趣的图片总是吸引着,使我目不转睛地看着。而那种纯文字的书,我一点兴趣都没有,经常看到开头就看不下去了,因此妈妈没少说我。

一天,潘老师说:“下个星期郑渊洁要来我们学校讲课。”潘老师还布置我们读完郑渊洁的书以后写读后感,这使我很为难。因为郑渊洁写的书都是文字,很少有图片,所以我根本没兴趣看这种书,但是我还是买了一本郑渊洁的书。

回到家我不太情愿地拿起名叫《皮皮鲁总动员》中的《皮皮鲁和红桃老K》慢慢地看起来。这本书是由8个不同的故事组成的,我刚看完第一个故事,就被这不可思议的故事情节所吸引。我迫不及待地要看下一个故事了。我看得很入迷,入迷到连吃饭都忘记了,而且在学校只要有时间我就马上拿出书看。每个情节不断变化,也更加引人入胜。我还让爸爸妈妈再多买几本郑渊洁写的《皮皮鲁总动员》。爸爸妈妈没想到我会主动看纯文字的书,我没顾着看爸爸妈妈惊讶的眼神,又继续看起书来。

我这才真正地明白纯文字的书比漫画书更加生动有趣。

[读书的故事作文共八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名人小时候读书故事

全文共 9160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名人成功的背后都是付出过勤奋与努力的,特别是在读书这个问题上,他们尤其对自己要求严格。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小时候读书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张广厚】

数学家张广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关于亏值的论文,觉得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处,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复阅读。这篇论文共20多页,他反反复复地念了半年多。因为经常的反复翻摸,洁白的书页上,留下一条明显的黑印。他的妻子对他开玩笑说,这哪叫念书啊,简直是吃书。

【爱因斯坦】

他的成功,与他从小就有刻苦自学的习惯是分不开的。11岁时,他就读完了一套通俗科学读物,并对科学开始发生兴趣。12岁时,他又自学了欧几里得几何。此外,和现代的孩子们相比,他特别重视哲学的阅读,13岁时就开始自学康德的哲学了。 他还根据自身的特点、志向和兴趣,把精力集中在物理学的学习上。结果他在物理学方面果然取得了重大的成就。爱因斯坦在读书学习时不搞不必要的死记硬背,经常爱和同学在一起讨论,使他感受到互补的乐趣。

【余秋雨】

余秋雨是着名的文化学者,他的《文化苦旅》和《中国文脉》丛书,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书中对中国文化深刻的反思和认识,让许多人追捧。可你们知道吗,这与余秋雨先生的幼年读书时光有密切的关系。

余秋雨的童年是在余姚县桥头镇度过的,乡村的生活简单、清贫而又快乐。从上海来的母亲几乎是村里唯一的文化人,在村子里开办了一个免费的识字班。儿时的余秋雨跟在母亲身边玩,竟然也认识了不少字。

4岁那年,余秋雨背上书包走进了乡村的小学。小学有一个图书馆,有几十本童话和民间故事,十分诱人。但几十本书怎么能满足得了几百名学生呢?老师想出了一个办法,写100个毛笔小楷字才可借得一本书。余秋雨的毛笔字,就是在那时打下的根基。他在回忆那段日子时,曾说:“我正是用晨昏的笔墨,换取了享受《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伊索寓言》的权利。直到今天,我读任何一本书都非常恭敬,那是从小养成的习惯。”

在余秋雨11岁的时候,为了能让他有更好的前途,他们全家借住到上海市区。余秋雨在上海报考了中学。

中学的图书馆不小,但每天借书都要排长队,而且想借的书十次有九次都被借出去了。后来,余秋雨到处打听,终于知道有一个叫“上海青年宫图书馆”的地方借书比较方便,就立即去申办了一张借书证。青年宫在江西中路200号,快到外滩了。当时正值困难时期,人们每天都吃不饱。余秋雨在晚饭后要步行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青年宫,走到一半就饿了。当他走到图书馆时,离人家关门已经不到一个小时了。从青年宫图书馆把书借出来也不容易,所以余秋雨只能在那里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等找到书,就只剩下半个多小时了,能读几页?但是,就为了这几页,一个十三四岁的男孩子,每天忍着饥饿走一个多小时,看完再走一个多小时回家。这种如饥似渴的阅读精神怎能不让人为之感动?

正是少年时那段艰辛的阅读时光,为他今后的文化之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余秋雨的《长者》一文中,我们还看到了余秋雨在年轻时发愤读书的情景。1975年世事纷扰,29岁的余秋雨因肝炎回乡下养病,在恩师盛钟健先生的帮助下,被安排到了奉化山间的一个蒋经国的图书室,专心阅读了当时很难找到的《古今图书集成》《二十四史》《四部丛刊》等书。这简直是上天的一个有意的成全,也使得余秋雨像金庸笔下的人物,仅有高人指点还不够,还让他在某山某洞中获得某种“武功秘笈”。这次阅读对余秋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这正好和他在上海戏剧学院的老师张可的指导互为补充,形成双翼:张可指导他接触西方文化,这次他却走进了浩瀚的中国历史。

关于读书的方法,余秋雨有一个着名的“畏友”论:“应该着力寻找高于自己的‘畏友,使阅读成为一种既亲切又需花费不少脑力的进取性活动。尽量减少与自己已有水平基本相同的阅读层面,乐于接受好书对自己的塑造。我们的书架里可能有各种不同等级的书,适于选作精读对象的,不应是那些我们可以俯视、平视的书,而应该是我们需要仰视的书。”

【顾炎武】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个家喻户晓的名言,是由明末清初的爱国主义思想家、著名学者顾炎武最先提出的。 顾炎武自幼勤学。他6岁启蒙,10岁开始读史书、文学名著。11岁那年,他的祖父蠡源公要求他读完《资治通鉴》,并告诫说:“现在有的人图省事,只浏览一下《纲目》之类的书便以为万事皆了了,我认为这是不足取的。”这番话使顾炎武领悟到,读书做学问是件老老实实的事,必须认真忠实地对待它。顾炎武勤奋治学,他采取了“自督读书”的措施:首先,他给自己规定每天必须读完的卷数;其次,他限定自己每天读完后把所读的书抄写一遍。他读完《资治通鉴》后,一部书就变成了两部书;再次,要求自己每读一本书都要做笔记,写下心得体会。他的一部分读书笔记,后来汇成了著名的《日知录》一书;最后,他在每年春秋两季,都要温习前半年读过的书籍,边默诵,边请人朗读,发现差异,立刻查对。他规定每天这样温课200页,温习不完,决不休息。

【苏东坡】

苏东坡学识渊博,他有一种各个击破的读书法。他认为一本书每读一遍,只要理解和消化一个问题就行了;一遍又一遍地读,就能达到事事精通。一本书的内容是很丰富的,而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全部吸收,只能集中注意力了解某一个方面。比如想探究历代兴亡治乱的原因,那么就从这个角度去读;要探究史实典故,就换另一个角度,再读一遍。这个方法虽有些笨,但这样读过之后,各个方面都经得起考验。

【沈从文】

沈从文是民国时期着名的文学大师,他的文学作品广泛受到世人好评。小时候的沈从文就认真读书,显示出了卓越的文学家气质。

有一次,小沈从文逃课,溜到邻村看大戏,一直到太阳落山,他回家。

第二天,老师责问他为什么逃课。沈从文支支吾吾地答不上来。老师罚他跪在院子里的一颗大树下,说道:“你看,这楠木树天天往上长,而你却偏偏不思上进,甘愿做一个没出息的矮子。”

第三天,老师又把他叫去,对他说:“大家都在用功读书,你却偷偷溜去看戏。昨天我虽然羞辱了你,可这也是为了你好。一个人只有尊重自己,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

老师的一番话,使沈从文感动得流下了眼泪。他暗暗发誓,一定要记住这次教训,做一个受人尊重的人。

此后,沈从文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没有辜负老师的教导,成为伟大的文学家。

【况衡】

况衡,字稚圭,西汉东海(汉郡名,今江苏省邳县以东至海,连山东省滋阳县以东至海地区)人。他出身农家,祖父、父亲世代都是农民。传到匡衡,却喜欢读书。他年轻时家里贫穷,白天给人做雇工来维持生计,晚上才有时间读书。可是家里穷得连灯烛也点不起。邻家灯烛明峦,却又照不过来。匡衡就想出个法子,在贴着邻家的墙上凿穿一个孔洞,偷它一点光亮,让邻家的灯光照射过来。他就捧着书本,在洞前映着光来读书。

【孙中山】

一九〇八年,孙中山先生颠沛流离地到了英国伦敦。

这个消息立刻引起了一些华侨和中国留学生的注意。这些人有的怀着崇敬心情,有的抱着好奇心理,都想见到孙中山这位赫赫有名的革命领袖人物。其中有些迂腐的人推测,孙中山肯定是一个大字不识的“绿林豪杰”。

待到与中山先生见面后,才知道他原来是一位博学多识、勤勉出奇的伟人。

当时,中山先生经过旅途的辗转周折,所带的费用已分文不剩了,眼看着连一口面包都吃不上。于是,一些热心的留学生便慷慨解囊,你凑一点,我凑一点,凑了三四十个英镑送给中山先生,以暂时维持他的基本生活。不料三天之后,大伙儿再去看望他时,却见他已将这些钱买了一大堆新书。一见面,中山先生便津津有味地指着书告诉众人说,这是什么书,那是什么书,这本书怎么怎么好,那本书又如何如何重要。众人见此情景,一个个不禁目瞪口呆,有的为中山先生的好学精神所惊骇,也有的抱怨他不该将吃面包的钱拿来买了书。

这些人哪里知道在中山先生看来,书比面包更重要得多。他曾经说过:“我一生的嗜好,除了革命之外,只有好读书。我一天不读书,便不能够生活。”

的确,在中山先生的一生中,无论是在工作,还是在休假,每夭除了饮食做事以外,总是手不释卷。他每次外出旅行,什么行李都可以不带,却总要带上几本最新出版的书籍。即使是在火线上督战,他也要带许多书籍杂志放在指挥所里多军事上的工作一停止,便把书本拿在手上,从容不迫,一字一句地读起来。

他曾经对一位朋友说:“我几十年来,因为革命,居无定所,每年所买的书籍,读完了之后,便送给朋友去了。至于读过了的书籍之种类和数目,记不清楚。大概在我革命的时候,每年所花的书籍费,至少有四五千元;若是在革命很忙的时侯,所花的书籍费便不太多,大概只有二三千元。”

【诸葛亮】

诸葛亮小的时候,跟着隐居在襄阳城南的水镜先生学习兵法。水镜先生养了一只公鸡,公鸡一到晌午啼叫三声,水镜先生就下课了。诸葛亮听课听得很不过瘾。

后来,他想了一个办法,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口袋,每天上学的时候就抓几把小米放在口袋里。当晌午快到时,他悄悄地朝窗外撒一把小米。公鸡见有黄灿灿的小米,顾不上啼叫,就啄食起来。刚刚啄完,诸葛亮又撒一把,直到把口袋里面的小米撒完。

等公鸡吃完口袋里的小米再叫时,水镜先生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可把师娘饿坏了,时间长了不免抱怨几句:怎么搞到这么晚,晌午过了,也不知道饿!

你没听见鸡才叫吗?水镜先生说。

师娘是个聪明人,知道其中必有奥妙。

第二天快到晌午的时候,她悄悄地来到了院子里,只见那只花颈公鸡刚要伸长脖子叫唤,就有人从书房窗口撒出一把小米。她走上前,把事情看了个仔细,又悄悄地回家了。

这天水镜先生回来,师娘笑着说:你这个当先生的,还不如小诸葛。于是她把刚才看到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水镜先生。

水镜先生听后一愣,又哈哈大笑起来,心想诸葛亮喂鸡求学,真是聪明过人,将来必定是盖世奇才。

诸葛亮经过刻苦学习,终于成为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帮助刘备建立了蜀汉政权。

【孔子】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也是我国儒家学说的创始人。他之所以能成为弟子三千、名扬四海的圣人,是和他小时候的刻苦勤奋分不开的,也正所谓是“天才来自勤奋”。

史书言,孔子的母亲在他刚刚三岁的时候,就教他读书识字,到四岁的时候,他已会念百余字了。

有一天,他的妈妈说:“昨天我教你的字会背了吗?”

孔丘说:“都记住了。”

妈妈说:“那好,明天一早我考考你。”

孔丘睡觉,是和哥哥在一起。这天晚上,他钻入被窝后对哥哥说:“哥哥,妈妈教给你的字都记住了吗?”

哥哥道:“都记住了。你呢?”

孔丘说:“一我已经练了多遍,也许都记住了,可又没有打握,明天一早娘要考我,若有不会的,娘一定非常伤心和难过。不行,我一定要起来再多练几遍。”

哥哥被他这种刻苦学习、孝顺母亲的精神所感动,心疼地说:“天气凉了,别起来练了,就在我的肚子上写吧。我能觉出对错,也好对你写的做个检查!”

于是,小孔丘就在哥哥的胸口上写了起来。每写一字,就念出声来。可这声音越来越轻,当他写完最后一个字的时候,声音也听不到了。哥哥验完他的最后一个字,听着他那均匀的呼吸,望着他甜中带笑的睡容,既心疼又爱怜地笑了。

第二天一早,在母亲考核时,他一遍通过。母亲惊喜道:“这孩子真神了,前天教了他那么多字,只过了一天,就如此滚瓜烂熟,将来准能干大事啊!”

孔丘望着母亲欣喜的面容,高兴地笑了。然而在这微笑中,却伴着两行泪水。

站在旁边的哥哥,深深地理解他,知道在他超人的天资背后,更多的则是弟弟那锲而不舍的精神和刻苦勤奋的汗水。

【鲁迅】

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着名的文学家。

【伽利略】

伽利略17岁那年,考进了比萨大学医科专业。他喜欢提问题,不问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有一次上课,比罗教授讲胚胎学。他讲道:“母亲生男孩还是生女孩,是由父亲的强弱决定的。父亲身体强壮,母亲就生男孩;父亲身体衰弱,母亲就生女孩。”

比罗教授的话音刚落,伽利略就举手说道:“老师,我有疑问。”

比罗教授不高兴地说:“你提的问题太多了!你是个学生,上课时应该认真听老师讲,多记笔记,不要胡思乱想,动不动就提问题,影响同学们学习!”“这不是胡思乱想,也不是动不动就提问题。我的邻居,男的身体非常强壮,可他的妻子一连生了5个女儿。这与老师讲的正好相反,这该怎么解释?”伽利略没有被比罗教授吓倒,继续反问。

“我是根据古希腊着名学者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讲的,不会错!”比罗教授搬出了理论根据,想压服他。

伽利略继续说:“难道亚里士多德讲的不符合事实,也要硬说是对的吗?科学一定要与事实符合,否则就不是真正的科学。”比罗教授被问倒了,下不了台。

后来,伽利略果然受到了校方的批评,但是,他勇于坚持、好学善问、追求真理的精神却丝毫没有改变。正因为这样,他才最终成为一代科学巨匠。

【郭沫若】

郭沫若曾写过一副读书联:“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曝十寒。”意思是说,读书要靠平时下功夫,不能一心血来潮就加班加点搞突出。要想获得成功,必须锲而不舍,持之以恒,决不能时而勤奋时而懈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华罗庚】

华罗庚把读书过程归结为“由厚到薄”、“由薄到厚”两个阶段。当你对书的内容真正有了透彻的了解,抓住了全书的要点,掌握了全书的精神实质后,读书就由厚变薄了,愈是懂得透彻,就愈有薄的感觉。如果在读书过程中,你对各章节又作深入的探讨,在每页上加添注解,补充参考资料,那么,书又会愈读愈厚。因此,读书就是由厚到薄,又由薄到厚的双向过程。

【马克思】

经常有针对性地阅读。每逢书中他自认为重要和有参考价值的地方,都加以摘要,并做笔记。马克思的一生虽然颠沛流离,经济经常陷入困境,生活十分艰难。但他依然克服各种困难,坚持读书和科研。

【李大钊】

李大钊同志从小读书异常勤奋、刻苦。在幼年时,便以才思敏捷、能文善诗着称于乡里。他当时辛勤好学的一些故事,至今还在家乡传为美谈。

七岁时,祖父送他到附近黄瓜口村的一位塾师单子鳌那里读书。当时,读书是为了应试科举,读的是四书五经一类,入学之始,还要先读一段蒙学。大钊同志跳过了蒙学阶段,一入学就和较大的孩子们一起读“四书”。这些宣扬孔孟之道的书虽然陈腐,但在当时大钊同志家乡一带,连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所谓“新学”也还没有传过来,就只能通过这些书来学习初步的文化知识。大钊同志读书非常认真,他在同学中年岁最小,但却是最用功因而也是学得最好的一个。放学了,别的同学全回家了,他还一个人留在自己的座位上背书,往往要老师几次催促:“耆年,回家去吧!”这才回去。

单子鳌非常喜欢这个聪明用功的学生,常常立在窗外,一面听着年幼的大钊同志帮助同学背书、破讲,一面不住地点头称赞。大钊同志乳名憨头,少年时,名耆年,字寿昌。耆年的学名就是这位老先生给起的。耆年,是长寿的意思。直到后来,单子鳌还常常对人说:“我教了一辈子书,生平最得意的学生,就是李耆年!”

爱思考,爱发问,也是大钊同志幼年读书的特点。就是对日常碰到的问题,他也不轻易放过,总要打破砂锅问到底。有一次读书,问他表姑:

“你看这念个啥?”

“我不认得字呵。”

“你为啥不认得字呢?”

“我没上过学呵。”

“你为啥不上学呢?”

“我是个女的,又不考秀才!”

但他还是一个劲地问下去:

“女的,为啥就不念书呢?”……

就这样,小小的孩子,开始接触到了一个社会的大问题。

大钊同志从小勇于接受正确的教导,改正错误。当时的大黑坨村,赌博之风颇盛。村里的老母庙后边,经常有一群人在那儿聚赌。大钊同志有次放学回家,也到老母庙看了一回热闹,被祖父发觉了,大加训斥,并罚他捣粪数车。大钊同志知道了赌博的坏处,从此,再没有到老母庙去看赌钱。以后,凡是赌钱的场合,他从来不去。

大钊同志的学习进步很快,在黄瓜口村念了三年书,单子鳌就向他祖父提出:“耆年的学业良好,我已经教不了他,还是另请明师吧!”此后,大钊同志到小黑坨村跟一个秀才赵辉斗念书,又到井家坨的举人宋某家跟一个叫黄玉堂的老师念书,直到他十六岁考入永平府中学。

大钊同志读书越发刻苦努力了。在井家坨读书时,有二十多个学生,到晚间别人都睡了,他还在孜孜不倦地攻读,每天都要读到半夜。黄玉堂的妹妹多少年后还记得,他哥哥当时一回家就念叨:“有个学生,叫李耆年,念书念得特别的好!”

因为家里缺少人手,大钊同志十岁那年,祖父就给他完婚了。夫人赵纫兰比大钊同志大六岁,是个贤惠的妇女。在尔后的日子里,她辛勤地操持家务,帮助大钊同志。她相信大钊同志作得对,不管家境多么困难,总是赞助、支持他的活动。

一九○五年,大钊同志考入永平府中学。这时,清朝政府为了维持它的反动统治,不得不作某些表面上的改良,实行了所谓废科举、办学堂。大钊同志原是报考秀才,正赶上这个变动,结果考进了中学。当时,还象考上秀才一样,村里照旧放铁炮、贴报单、坐棚车,热闹了一番。

在永平府中学,大钊同志仍然勤奋不懈地读书,每次考试都名列前茅,课余时间也很少游玩,是班上出名的好学生。

【巴金】

著名作家巴金的读书方法十分奇特,因为他是在没有书本的情况下进行的。读书而无书的确算得天下一奇了,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巴金说:“我第二次住院治疗,每天午睡不到一小时,就下床坐在小沙发上,等候护士同志两点钟来量体温。我坐着,一动也不动,但并没有打瞌睡。我的脑子不肯休息。在回忆我过去读过的一些书,一些作品,好像它想在我的记忆力完全衰退之前,保留下一点美好的东西。”

原来他的读书法就是静坐在那里回忆曾经读过的书。这样有许多好处:

(1)不受条件限制,可以充分利用时间。巴金列举了两个例子:一个是苏联卫国战争期间,列宁格勒长期被德军包围的时候,有一位少女在日记中写着“某某型,《安娜·卡列尼娜》”一类的句子。当时没有电,也没有蜡烛,整个城市实行灯火管制,她不能读书,而是在黑暗中静坐回忆书中的情节。托尔斯泰的小说帮助她度过了那些恐怖的黑夜。另一个例子是他自己在十年内乱中的亲身经历。他说:“‘文革’期间要是造反派允许我写日记,允许我照自己的意思写日记,我的日记中一定写满了书名。人们会奇怪:我的书房给贴了封条,加上锁,封闭了十年,我从哪里找到那些书来阅读?他们忘了人的脑子里有一个大仓库,里面储存着别人拿不走的东西。”这两个事例说明,在一切不具备正常读书条件的情况下都可以“读书”。

(2)温故而知新。通过回忆,将过去读过的书拿出来一点点地咀嚼,就象牛反刍一样,能进一步消化吸收。每回忆一次都会有新的理解,新的认识,新的收获。

(3)能够不断地从已读过的书中吸取精神力量。巴金说:“我现在跟疾病作斗争,也从各种各样的作品中得到鼓励……即使在病中我没有精神阅读新的作品,过去精神财富的积累也够我这有限余生消耗的。一直到死,人都需要光和热。”

【曾国藩】

曾国藩,清代名臣,他既是镇压太平天国将士的刽子手,又是一个治学严谨、博览群书的理论家和古文学家。

曾国藩是湖南湘乡县(今双峰县)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一个穷山僻谷的耕读人家。他一生勤奋好学,以“勤”、“恒”两字激励自己,教育子侄。谓“百种弊病皆从懒生,懒则事事松弛”。他抓住一切读书的机会,死前一日犹手不释卷。

曾国藩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冬,曾给自己订下了每天读书的十二条规矩,它们是:

一、主敬:整齐严肃,清明在躬,如日之升;

二、静坐:每日不拘何时,静坐四刻,正位凝命,如鼎之镇;

三、早起:黎明即起,醒后不沾恋;

四、读书不二:一书未完,不看他书;

五、读史:念二十三史,每日圈点十页,虽有事不间断;

六、谨言:刻刻留心,第一工夫;

七、养气:气藏丹田,无不可对人言之事;

八、保身:节劳,节欲,节饮食;

九、日知其所无:每日读书,记录心得语;

十、月无忘其所能:每月作诗文数首,以验积理的多寡,养气之盛否;

十一、作字:饭后写字半时;

十二、夜不出门。

曾国藩的这十二条读书规矩,前三条是为读书做准备的。第四、五、九、十、十一条是读书的方法;而第六、七、八、十二条看起来似乎与读书关系不大,实质上是要求自己集中精力读好书,因而这看似关系不大的规矩,却是保证读书质量的重要手段。

咸丰八年(1858年)曾国藩在军务繁忙之际,犹定申、酉、戌、亥四个时辰温旧书,读新书,偿外债(指诗文债、字债),写笔记。同治元年(1862年),他任两江总督,白天忙于军政事务,夜里仍温读诗文。他自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初一起写日记,至同治十一年(1872年)二月初二止从未间断,数十年如一日。

他不仅勤于读书,而且善于读书,深得要领,曾说:“万卷虽多,而提要钩玄不过数语。”其见解可谓精辟至极。曾国藩读书注重消化归纳,从而提出自己的精当见解。

他很重视做读书笔记,除经史外,常随手摘记,使得他的读书精深有用。曾国藩曾说:“凡奇僻之字,雅故之训,不手抄则不能记。”曾国藩喜欢读史,曾写成《历代大事记》数卷,以此作为重要的读书方法。

曾国藩的读书特点是:日课有程,持之以恒;博求约守,不拘门户;提要钩玄,善于概括;挈长补短,与时变化。曾国藩的这些读书经验对今天的读书人来说,仍有积极的借鉴作用。

【牛顿】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助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伤心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非常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己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是读书。后来,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舅舅一看他所读的是数学书,上面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应该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助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生成长感悟作文:一个故事给我的启示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我曾经听过这样一个故事,它的名字叫做《鹿和狮子》,一天,森林里的一只梅花鹿来到小河边喝水,突然,它在水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它看到了自己的角像美丽的树权,它不停的称赞它;而后又看到了自己那又细又长的脚,觉的丑陋极了,不停地说道:“这么丑陋的脚怎么能配的上我这么美丽的角呢?”

它喝完水,朝森林里走去,不巧这时来了一只凶猛的狮子盯上了梅花鹿,猛追过来,梅花鹿开始不停的往森林的深处奔跑。一不小心树枝把梅花鹿的角钩住了,而眼看这只凶猛的狮子马上就要赶上自己了,梅花鹿不停的摇晃着自己那美丽的角,终于在那危急时刻那树枝被梅花鹿摇断了,险些被狮子捉个正着,梅花鹿拼命的向前跑去,狮子不得已放弃了快到嘴的美食。梅花鹿不停地奔跑,终于保住了自己的小命,这时它才想到在这关键时刻是自己那丑陋的脚帮助自己逃生,而美丽的脚差点让我丢失了我的性命。

从这个故事中,我得到了一个启示: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不应该只关注自己的外表,而应该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对别人有用处、有帮助的人,而不是一个对社会对他人没有任何用处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的读书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307 字

+ 加入清单

从我学说话时,妈妈每一天晚上都会讲一些小故事哄我睡觉;幼儿园时看得更多的图画书觉得里面的图片好好看。

上了小学,认识了汉语拼音,开始自我学着阅读:《一年级的小豌豆》、《属鼠蓝和属鼠灰》、《菊花娃娃》等,这些书帮忙我了解了一年级小朋友的生活,学习状况,让我的知识和认字潜力更得到进一步得提高。

二年级时,妈妈给我买了《神奇的校车》、《丁丁历险记》、《小天使海蒂》等不带拼音的书,我认识的字越来越多,能阅读更多的课外书。老师给我们推荐了:《爱丽丝梦游仙境》、《小老鼠皮克历险记》、《南瓜房子里的秘密》等书,让我读到了更多搞笑的书,也学到了好多知识。

书是人类的好朋友,书是知识的海洋,我的读书才是开始,我还要读更多更好的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我和书的故事作文450字:我爱读书

全文共 451 字

+ 加入清单

书,是那寒冷冬日里一缕温暖的阳光;书,是那炎热夏日里一缕凉爽的清风;书,是那醇美的香茗,令人回味无穷;书,是那神圣的阶梯,引领人们攀登上至高无上的宝座……我喜爱读书,我愿伴着我钟情的书成长。

书,是我的朋友,是我的好伙伴,是它,教会我怎样做人,是它让我知道了科学的奥秘。

我曾经为书哭过,那是一个中午,吃过午饭,我也为书笑过,那又是一个上午,妈妈送给我一张五十元的书卡,我兴奋极了,急忙跳进书海中。我拿着卡,在书海里遨游,与我喜爱的书依次握手相会。最后,我抱着一大堆书(都是健康的好书)满载而归。那一刻,我笑了,笑得很甜,很甜。那一刻,我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读书时,谁也休想喊动我,只要手中一有书,我便什么都不想做,唯一想做的,就是读书。书,你是我无声的老师;书,你是我亲密的朋友;书,你是我终生的伴侣——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教给我们许许多多的知识;书,开阔了我的视野;书,给予了我人生的启迪;书,带给我们无穷无尽的快乐,所以让我们与书为伴,让我们大家都来感受读书带给我们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的读书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552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爱读书的孩子聪明,聪明的孩子爱读书。同学们,你们喜欢读书吗?你们有读书的故事吗?请你们听听我的读书故事吧!

四岁的时候,妈妈给我买了好多书。从此,我就开始在书的海洋翱翔。书中那一页页色彩斑斓的画面深深吸引着我的眼球。是书,让我和小矮人、白雪公主玩耍;是书,让我和美丽的爱丽丝交上朋友;是书,让我和小红帽智斗大灰狼。

那一个个小小的故事却让我懂得了大大的道理,爱迪生让我知道“汗水是成功”的关键,李白告诉我“铁杵磨成针”的耐心,小红帽的故事告诉我不要随便相信陌生人,守株待兔的故事告诉我没有不经过劳动取得成功的道理。

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是啊!书可以丰富我们的头脑,让我们阔眼界,长知识。有一天晚上睡觉前,我从被子里面拿出来了一本故事书《神奇的布袋》,这本书是我花了一半零花钱买下来的,所以我很爱看,简直是百看不厌。我打开书,马上被书中精彩的情节吸引住了,我像一匹饿狼贪婪地读着,看了一遍又一遍,也不觉得困,妈妈开了门我也不知道。妈妈命令我说:“九点半了,快睡觉。”说完,妈妈顺手把灯关掉。可是我又偷偷地开灯,又读起书来。后来,妈妈又走下来看我,发现我还在读书,就说:“快睡觉,不然我没收你的书。”我才依依不舍地睡觉。

书是一艘小船,带我们渡过知识的彼岸。同学们,让书伴我们一起成长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