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寿司之神纪录片观后感汇编20篇

浏览

5014

作文

640

篇1:纪录片《航拍中国》观后感

全文共 389 字

+ 加入清单

“你见过什么样的中国,是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还是300万平方公里的澎湃?是四季轮转的天地,还是冰与火演奏的乐章?从身边的世界到远方的家园,从自然、地理到人文、历史。空中旅程从现在开始,和我们一起天际遨游! ”片头一出来,大气磅礴,内心隐隐感动。

看到有人开玩笑地感谢节目组:《航拍中国》让大家看到了陕西不只是有黄土高坡,新疆不只是草原毡房。我是偶然在电视上被新疆篇的美丽街景吸引看的,觉得画面特别精致,每一帧都可以作屏保,仔细看节目名称才知道是全程航拍的。看科普《航拍中国》全部拍摄动用了16架载人直升机、57架无人机,总行程近15万公里,相当于环绕赤道4圈。祖国真是有颜又有钱!

这部纪录片很让我喜欢的是不局限拍一两个大众熟知的景点,观众跟着节目地图的节奏走,配着旁白的解说,好像真的在这个城市生活过一样。祖国一直在发展且发展很快,《航拍中国》很好地让我对其他省市更新了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观看纪录片老县长高德荣观后感

全文共 897 字

+ 加入清单

曾任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的高德荣,为边疆民族地区发展、为独龙族群众脱贫致富,竭尽全力、无怨无悔。他的事迹经媒体传播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读者、观众和网民在感动之余纷纷表示,他的形象可亲可敬、精神可感可学,既受到了强烈感染,又得到深刻启发。

高德荣本来有条件、有资格享受较好的物质待遇,但他舍弃了,甘愿回到条件艰苦的山区去,和少数民族群众生活奋斗在一起,事事冲在第一线,以此为乐;他本来可以正当合理地搞搞“家庭建设”,让自己和家人过得舒适一些,但他没有,而是时刻挂念着国家、民族、家乡和乡亲,只要“大家庭”过得好,他就开心;他本来可以含饴弄孙、旅游消遣,但他选择继续发光发热,把时间精力甚至工资花在为家乡建设、帮助群众脱贫致富上。

这么做的原因,在于他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更加透彻、更加深刻——生命的终极意义在于燃烧,人生的顶层快乐在于付出。

支撑他人生选择的动力,在于他有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信念驱使他追求人的尊严、人格的完善、人性的温暖、人生的充实;是信念塑造他执着无畏、无私无欲、真实质朴、敢作善为的性格。

现实中,也相当普遍地存在汲汲于个人私利、单纯追求个人物质享受的现象,存在利己、虚华、飘浮甚至丑恶的价值判断。这些在高德荣精神世界的映衬下,就显得苍白和肤浅。

人非圣贤,不是生活在真空中,完全可以有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但人生的境界没有上限,却有底线。人要知廉耻、懂敬畏,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坚定理想信念,坚守精神家园,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把牢道德底线,守住纪律红线。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世界怎样变迁,对人生价值的评判标准,应该是如一的。对于共产党人来说,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句话,从来都不是生冷空洞的口号。

高德荣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的幸福之上,把个人的尊严建立在国家和民族的尊严之上,他收获了有意义的人生,收获了群众的拥护,收获了同事和社会各界的尊敬。他的人生是有价值的,也是美丽的。

一个人的气质,不在他的形象和着装;一个人的力量,与他的体格和身高无关;一个人是否高贵,不能看他拥有多少钱多少房,而要看他是否有尊严、有担当、肯付出、重使命。

更多热门文章推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年纪录片废奴观后感

全文共 956 字

+ 加入清单

在*委的组织下,观看了电影《农奴》,尽管这已不是我第一次看这部电影,但电影中的画面还是让我心酸。 这部电影反映了农奴的血泪史,讲述了解放前的西藏,强巴一家世代都是农奴。在他刚出生的时候,父母就被贵族老爷折磨致死,父母过世后随奶奶长大的小强巴,成了旺杰家的家奴,因为种种屈辱倔强的他不在说话。解放后,强巴随少爷朗杰会甫迹颠克郯久奠勋订魔见进藏的解放。他把朗杰摔下马,因为解放的及时赶到而使他平生第一次免受惩罚。朗杰想把强巴帮在马上拖死,幸被铁匠格桑救下。强巴同兰朵去找解放,路遇朗杰,遂纵马跳崖而逃。兰朵被解放救起,强巴则被朗杰捉回要处死。伪善的土登活佛收了强巴当喇嘛。尔后朗杰阴谋叛乱被粉碎,又威胁强巴逃到国外,二人进行殊死搏斗。幸而强巴再次被解放所救。强巴把土登活佛暗藏的**交给解放,并揭露了他的罪行。农奴获得了解放,强巴与参加了进藏工作队的兰朵相会,沉默多年的他终于开口说话。

1959年的西藏民主改革,彻底废除了政教合一的封建农奴制,百万农奴翻身解放,成为真正掌握自己命运的主人,世界上最后一块主要的奴隶制堡垒从此被扫进了历史的垃圾堆。这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对人类文明进步事业的伟大贡献,是人类文明史上光辉的一页。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中央、各地方政府和人民给予西藏无私的援助。

2009年1月19日,西藏自治区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投票决定,将每年的3月28日设为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西藏自治区人大与会的382名代表一致表决通过了《西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的决定》。设立“西藏百万农奴解放纪念日”将让包括藏族在内的全体中华民族永远牢记50年前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这一历史性事件。西藏平叛和民主改革50多年来,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广大人民群众充分行使宪法、民族区域自治法赋予的各项权利,昔日的农奴成为社会主义新西藏的主人。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要时刻提醒自己,始终要将群众的利益放在首要位置,积极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铂认真学习党的基本理论,深入学习党的群众路犀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理论水平与思想觉悟,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真心实意为群众服务,要以认真履职的成效来体现对党的忠诚、对人民的忠诚,要当好农牧民的服务员,解决农牧民的所急所困,传送党和政府的阳光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62 字

+ 加入清单

自1950年10月25日参战至1953年7月27日停战,中国人民志愿军共阵亡114000余人,医院救治战斗和非战斗负伤的伤员383000余人次,其中救治无效致死者21710余人,去掉伤员因第二、第三次负伤而造成统计上的重复数字和救治无效死亡以及非战斗负伤者,故最后确定的战斗伤亡减员总数为367100余人。

除伤亡减员外,志愿军还有29000余人失踪,失踪者中除在美方战俘营中的21400余人外,尚有8000余人下落不明,估计多已在战地或在被俘后死亡。加上失踪,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人民志愿军共计战斗损失390

000余人。

除战斗损失外,医院还收治过患病住院的军民450 000余人次,其中病亡者13

000余人,加上阵亡、因伤救治无效死亡等明确死亡者和失踪后估计已死亡者,在整个抗美援朝战争中,中国军民因各种原因死亡的人数在156

000余人左右,这是一个巨大的牺牲。抗美援朝,又称抗美援朝运动或抗美援朝战争,是20世纪50年代初爆发的朝鲜战争的一部分,仅指中国人民志愿军参战的阶段,也包括中国人民支援朝鲜人民抗击美国侵略的群众性运动。

1950年7月10日,“中国人民反对美国侵略台湾朝鲜运动委员会”成立,抗美援朝运动自此开始。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拉开了抗美援朝战争的序幕。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得到了解放军全军和中国全国人民的全力支持,得到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配合。1953年7月,双方签订《朝鲜停战协定》,从此抗美援朝胜利结束。1958年,志愿军全部撤回中国。10月25日为抗美援朝纪念日。

2021年7月2日报道,2021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将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名义颁发“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1周年”纪念章。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巩固了中国新生的人民政权,打破了美帝国主义不可战胜的神话,顶住了美国侵略扩张的势头,使中国的国际威望空前提高,极大地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为国内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革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纪录片周恩来的外交风云观后感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1989年3月5日,这一天在中华大地上诞生了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领袖、备受爱戴的中国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他不仅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建国后为新中国的外交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纵观周总理的一生,我们所能感受到最多的是这位和蔼总理的睿智与谦卑。他生的平凡,然而一颗自幼就树立着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赤子之心却不断鞭策着他为建立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奋斗。

早在1953年,周恩来在出席中印领导人会议上就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这逐渐成为当时以及以后各国外交上履行的准则。1954年,作为新中国一次崭露头角的伟大外交,周总理在日内瓦会议上的表现着实提升了新中国的形象,为中国赢得了极高的声誉。日内瓦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以大国身分参加的重要国际会议,这次会议是一场极其复杂的多边的外交斗争。在周恩来的努力推动下,会议最后终于以在印度支那问题上取得重大成果而结束。同时,在日内瓦会议进行过程中,周恩来通过他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工作,使中英、中美关系得到了明显的改善。1955年,周总理出席万隆会议,这是一场没有任何帝国主义国家参与的国际会议。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出著名的方针,那就是求同存异。体现求同存异方针的“万隆精神”,揭开了亚非各国人民和平共处、反对殖民主义的历史性的新的一页,也为新中国赢得了许多朋友。万隆会议结束以后,同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的国家迅速增加。

1963年12月到1964年3月,周恩来用两个多月时间出访亚非欧14国,重点是非洲10国。周恩来这次出访,是中国发展同亚非国家友好关系的又一个重要里程碑。七十年代,尽管受到文革的影响,身体每况愈下的周总理还是顶住一切压力积极致力于新中国的外交事业中。通过“乒乓外交”,周恩来取得了“小球推动地球”的效果,逐渐打破了中美隔离的坚冰。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逐渐走向正常化。1972年9月,在周恩来的推动下,日本国首相田中角荣携代表团访华,中日邦交实现正常化。

周总理不仅有令人咋舌的外交谈判技能,也散发着常人无可比拟的人格魅力。他为人和蔼可亲,言谈随和却不失高雅;他遇事沉着冷静,机智应对却不失分寸;他身兼国家要职,形体劳损却一如既往。在好友胡志明先生——前越南民主共和国领导人去世不久,周总理一袭素装前往吊唁,悲恸之状为生前之最。他交友甚广,几乎每一位接见他的领导人都是他的朋友,他以诚待人,用行动在诠释着他伟大的人格魅力。

1976年1月8日,在那个寒冷的冬天,我们亲爱的周总理离开了。寒风嗖嗖,举国上下无不沉浸在莫大的悲痛之中,我们为周总理的匆忙离去而悲伤,联合国降半旗为这位伟大的外交家、总理致哀。时光荏苒,新中国已经成立61周年了,留给我们新一代解决的问题还有很多,希望我们能够循着先人的足迹,继续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央视大型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906 字

+ 加入清单

昨晚开播的这部大型纪录片共6集5小时30分钟,用镜头和事实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历时一年拍摄,跨越亚、非、欧、美四大洲,累计行程20万公里———由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纪录中国”传播工程重点立项,中央电视台倾力打造的6集大型纪录片《一带一路》昨天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这是首部以全面解读“一带一路”重大构想为主题,以“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为主线,以反映“一带一路”建设对中国及沿线国家地区带来巨大变化、造福沿线各国人民为主要内容的大型纪录片。

该片总导演李亚玮昨天接受了本报记者独家专访,他说,这部纪录片的最大看点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用事实和事例印证“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

采访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中国方案”获得世界高度评价

从公元前2世纪张骞通西域,到公元15世纪初郑和下西洋,在中国与亚、非、欧各国之间长期活跃着一条因丝绸贸易而著称的贸易通道,这就是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

作为古丝绸之路东端重要的国家,中国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

纪录片再现了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剧组探访英国伦敦的大英图书馆,那里收藏着被认为是现存最古老的粟特语材料———一组古粟特人的信札。

这些信札是探险家斯坦因1907年在距离中国敦煌90公里外的一处荒漠发现的,当时的丝质邮包上还用粟特语写着“寄往撒马尔罕”,信札中提到许多用于商品交易的商品名称,包括丝线、亚麻、胡椒、麝香,甚至还有产于亚热带的樟脑,还提到诸如洛阳、长安、武威、酒泉和敦煌等地名。

历史学家认为,信件写于公元313年或314年,那时从洛阳、长安到和田、喀什,再到撒马尔罕、巴格达,以及大马士革和伊斯坦布尔,这些城市早已发育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贸易中心。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则被评价为促进全球合作共赢的“中国方案”。全片采访了50多位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各界人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博科娃在片中接受采访时说:“我认为在当今非常重要的是要找到能将人们联合到一起的目标。

世界上并没有一个单纯未受到影响的文化,所以我们需要更深入地了解彼此的文化,我们要抱着‘以史为鉴’的眼光去回顾历史,并以此来展望我们的未来,比如未来的经济发展、繁荣。同时,也要找到联结不同人的共同之处。”

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称赞:“一带一路”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构想,它将亚洲、中亚、欧亚以及欧洲的一些重要国家联系得更加紧密。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院国际经济研究部主任葆拉·苏巴基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伴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舞台上的新形象一起出现,有助于平衡地区发展,有助于世界经济的发展。

《一带一路》共分6集,每集55分钟。全片运用多种创新手段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合作项目、重点工程、历史遗迹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拍摄,真实记录沿线携手打造“绿色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智力丝绸之路”“和平丝绸之路”的努力与实践。然而,如此宏大的叙事要具化成为影像,谈何容易。

该团队给出的应对办法是以小故事阐述大战略,该片记录了国内外60多个普通人物与“一带一路”的故事。比如,巴基斯坦北部山区有一个小女孩,她叫曼娜扎,是一位小学生,因为当地的电力不足,晚上常常停电,加之上学的地方离家很远,每次放学她都跑步回家,为的是在天黑之前把作业写完。

所幸的是,这种状况即将得到改变,因为中国企业与当地政府在她所在地区的河道上合作建立了一个电站。

李亚玮说,类似的故事很多,每一个都令人感动。事实上,在丝路故事中,中国力量从来都是不容忽视的。说到2014年的第57届世界新闻摄影大赛,不少业内人士或许会对当年的年度大奖作品《信号》印象深刻。

这幅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摄影师约翰·斯坦梅耶尔拍摄的作品,画面看上去很唯美———在吉布提宁静的海滩上,影影绰绰的人们伫立成了雕塑般的剪影,他们手举亮着屏幕的手机指向苍穹,一个个仰头举目、神情专注地盯着发着蓝光的手机屏幕,动作虔诚而神圣。月光的清辉在波光粼粼的海面上荡漾着,一直延伸到天际线的尽头。

昏暗的海滩上那一个个闪闪发光的手机屏幕,犹如夜空中闪烁的繁星给人以遐想。这样唯美的照片,反映的却是一个这样的现实:人们举起手机,为的是试图接收邻国索马里的廉价通信信号,与家人联络。李亚玮说,这样的情况在吉布提乃至整个非洲都很普遍,最终,华为、中兴等中国企业在非洲建立的一批基础通讯、网络设施改变了这一“窘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712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了纪录片大明宫》,心情有些不平静。这个纪录片无论画面,配音,音乐,都堪称一流,用心之作。看完之后对大唐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唐朝从盛到衰,二百多年的历史,缔造了无可比拟的辉煌,无论从疆土,经济,到艺术,各个方面,都达到了一个鼎盛。后世难以超越。先后经历了唐太宗李世民时代的贞观之治和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那个时候,长安成为全世界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大批的外国人先后到中国的长安来学习与传播大唐的文化,后期唐玄宗厌倦了权利,专心的和杨玉环谈起了恋爱,发展艺术,唱歌弹琴跳舞。有著名的霓裳羽衣曲。如今戏曲中的梨园就是从玄宗开创的,丑角化妆时鼻子那块白色也是典从唐玄宗,因他喜爱扮演平民,为遮挡脸面,鼻子上挂一快白玉。

唐玄宗后期,颓势已显,公元755年,安禄山造反给了唐朝致命一击。杜甫目睹了长安成的陷落,写下了《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安史之乱,宣告了大唐空前盛世的结束。

盛世已成过眼云烟,藩镇势力日渐强大,藐视朝廷,公元815年,宰相武元在上朝路上衡被节度使联合刺杀,后者从容撤退。藩镇与宦官成为两大祸患,宦官在朝中权极大,甚至可以杀掉皇帝。“甘露之变”是一场皇帝与宦官势力的较量,结果是宦官得胜。朝中许多重要大臣被杀。随后的唐僖宗即位,这期间发生了黄巢起义,而唐僖宗却在清思殿搞了一个赌局,这就是所谓的“击球赌三川‘。诗人韦庄在《秦妇吟》描述了唐末黄巢起义时候的社会乱象。反映了战争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和伤害。到了公元883年,大明宫中的多数宫殿已被毁,大量皇家物品被抢劫一空。

全世界最辉煌壮丽的宫殿群大明宫,在唐末尽毁。存世二百二十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抗美援朝我军与美军在朝鲜战场上的对抗,其实并非完全没有优势,双方都有自己的秘密武器,也都有自身的局限性,此时胜负的关键往往取决于指挥官对于战局的把握,还有无数战士的奋勇冲杀。在美军的部署中,有一支强悍的精装王牌军,它就是第八骑兵团,其1师的师长盖伊来头不小,该师也是由美国的精兵组成,战斗力不可小觑。

此次战役发生在朝北的云山,这里多高山峻岭,植被繁茂,交通便捷,是战争的绝对中心。那时的彭德怀司令非常重视云山,打算命吴信泉将其控制。那时的敌骑兵1师有炮兵和坦克,三个机械化营,联合南朝鲜12团频频向我军施压。防守阵地的39军116师师长首先发现了云山敌人的动向,将战场情况上报。

不久后,总部制定了周密的行军计划,38军配合42军负责切断敌军后路,其余各军迅速穿插分割,集中优势主力迅速歼灭被包围敌军,不能放跑一个敌人。随后,各级指战员开始行动起来,40军此时恰好全歼敌伪6师,这也为吴信泉拿定总攻时间提供了方便。结合之前的情报,39军开始向云山挺进,在扫清几个障碍后,迅速占领优势地形,准备和骑兵1师来场硬碰硬的较量。担任主攻的是116师,他已经进入云山西北,几个团分别攻陷了几处高地,但是仍然没有伤到敌军主力。在262.8高地上,骑1师利用炮火优势形成压制火力,我军多次冲击没能成功。此时,果断改变主攻方向,留下少部分部队继续佯攻牵制,大部队借助夜色奇袭敌人侧翼,一举突破了对方前沿阵地。对方迅速收缩兵力,第二道防线已然形成。

他很清楚,正面突破几乎不可能,奇袭也不能再用,于是,命令部队分成多组,分批次进行进攻,让敌人没有休息的机会,终于在战斗开始后的第二天傍晚,与敌军短兵相接。此时炮兵和坦克失去了意义,双方的白刃战异常惨烈,敌军最后选择了丢下物资和武器撤退,早以准备好的38军和42军总共抓获300多名美军,云山之战大获全胜,骑1师更是溃不成军,遭遇了171年以来的首次败绩。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看了央视教育纪录片镜子》,看后一声长叹,孩子都是好孩子,可是家长却不一定是好家长。今天看完学生的日记,再次印证我的想法,每个孩子都是好孩子,纯真、善良,但家长却不见得。

陈雪媛的妈妈长期在国外,由爸爸带着。

刘雨荷的日记写的非常感人,妈妈的留言也是爱意浓浓。

江谢语哭得最伤心,从她的日记中可以看出,她完全看懂了《爱心树》中的那棵树就是一直在付出的妈妈。

姜淏月的日记让我一阵唏嘘。他说每次考试没考好,妈妈都打他,但是他一直默默忍受,即使如此,他依旧爱妈妈。多好的孩子啊,可是家长面对孩子纯真的爱,又是怎样的呢?我想,姜妈妈看到这封信,一定会有所触动。

看完《镜子》后,结合同学们的日记,我觉得我不能把孩子们逼在读书这条路上,“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给成功地人生设置了唯一的终点,但“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老祖宗告诉我们,各行各业都有成才之人。这次读书,不仅孩子们成长了,我也成长了。孩子和父母本是亲密无间的关系,自从进入学校,自从有了考试,多少伤痛和眼泪都是围绕成绩而来,我不能改变目前的教育形式,但能最大限度地保护这种亲密的亲子关系。

[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2024纪录片打铁还需自身硬观后感

全文共 160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两天认真看完了《打铁还需自身硬》专题片,该专题片共分三篇:上篇《信任不能代替监督》,中篇《严防“灯下黑”》,下篇《以担当诠释忠诚》。该片反映了党的十八大以来,纪检监察机关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要求,全面从严治党把自己摆进去,加强自身建设、坚决清理门户,严防“灯下黑”,努力打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队伍,体现“打铁自身硬、永远在路上”的清醒和韧劲。

专题片中,朱明国、金道铭、魏健等10余位严重违纪违法的纪检监察干部现身说法,剖析自己违纪违法行为和思想蜕变过程,发人深省、令人警醒。

观看过程中,每位违纪干部的现身说法犯罪经历和忏悔,一幕幕、一出出,触目惊心;一声声、一句句,发人深思。受益非浅,感慨良多。这些党员干部在个人欲望和利益的的驱使下逐步淡漠了法制观念,忘记了一个共产党员的宗旨,在权力关、金钱关、美色关、子女关面前丧失原则,置党多年的培养教育于不顾,利用职务之便做出有悖于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原则的事情,迈出了罪恶的步子,把自己送入了地狱之门,最终身败名裂,甚至是以生命为代价。从专题片中可以深切感受到教训是深刻的、令人痛心的,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我们一定要从这些案例中吸取教育,引以为戒。滋生腐败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其放松了对自己世界观的改造,放松了对自身的要求,出现了“只讲实惠,不讲理想;只讲索取,不讲奉献;只讲钱财,不讲原则”等现象。其次是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和监督机制的不完善给他们造成了可乘之机。他们原本是国家的执法者,是原则的维护人,在工作前期也曾为党的建设做出过贡献,随着地位逐步的升迁,权利的逐步扩大,逐渐淡漠了自己的责任,忘记了自己的庄严承诺,在金钱、官位、名利的诱惑下,步入了罪恶的深渊,以致身陷囹圄,被人民所唾骂。从他们身上,也同时看到了真诚的悔悟,曾经的功成名就,曾经的家庭美满,曾经的一身正气,曾经的世人敬仰,都灰飞烟灰,他们本身的微分并不低,他们本来的生活也很富足,然而一失足成千古恨,一时的贪恋造就了失败的人生,悔之晚矣!

通过专题片警示教育,我也深刻领悟到,作为一名纪检战线的干部,必须加强学习,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学习,加强理想信念。活生生的事实告诉我们,不学习,思想就得不到改造,心就不静,心不静,欲望就容易膨胀,就拒绝不了诱惑,一遇到诱惑就容易乱了方寸,就容易被诱惑的绳索绊倒。

二是坚定信念,保持廉洁自律。两袖清风,清正廉洁,这是每一名干部最基本的行为准绳。党一直教育我们要廉洁奉公、严格自律,经常向大家敲警钟。因而,我们一定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自重、自律、自醒,排除非份之想,常怀律己之心,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

三是坚持以案为鉴,保持艰苦奋斗优良传统。在加强自身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观看了警示教育片在自己思想深处受到极大触动。对他们犯罪道路的过程、原因及教训作了反思:一些领导干部不注重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改造,私欲膨胀,背弃共产主义理想和党的宗旨,人生观、价值观偏离了正确方向,道德观念失衡,把国家和人民赋予的神圣权力,当成了谋取不义之财,谋取私利的工具,政治上丧失信念、经济上贪得无厌、生活上腐化堕落,踏上了不归路。“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四是坚持原则,自觉接受监督。作为一名基层纪委委员,要如履薄冰,严于自律,自觉接受党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时刻提醒自己,无论遇到什么样的诱惑和考验,都要把握自己,洁身自好,清廉自守,千万不要干“一失足成千古恨”的蠢事。随时把党组织和群众的监督当作是一种警戒,是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

己不正,无以正他人,无以正天下,自己风清气正了,才能有足够的底气去执法执纪,才能在工作岗位上施展拳脚,才能抓出水平、干出精彩,也才能把虚招使实,把干劲用足,把党建工作转化为发展的动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为了和平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297 字

+ 加入清单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10月中国决定抗美援朝。付雁作为一名机要干部,向东北军区报到,随后作为第一批赴朝鲜人员去朝鲜,在志愿军总部担任一名话务员。

这时候,他才16岁。

抗美援朝,志愿军官兵牺牲很大。但是,付雁因在志愿军总部,没有上前线,加上又是话务员,个人的安全基本上是有保障的。但是,他也经历了好几次的惊险时刻。

首先是在赴朝路上,他与22名机要干部乘坐汽车进入朝鲜。一次,汽车行驶在公路一个拐弯处时,突然前面一颗炸弹爆炸,冲击波很大,汽车颠簸了几下,除司机受了一点轻伤外,其他的人虚惊一场,毫发无伤。

为什么?

公路拐弯处前的一个山头,挡住了飞舞的弹片。

三天三夜后,他们抵达志愿军机关所在地——大榆洞,随后,再被安排乘坐汽车去前勤指挥部报到。一路上,飞机不停地轰炸。晚上,大家昏昏欲睡时,突然又一声巨响,一颗炸弹在不远处爆炸,驾驶员头部和胸部受重伤。

而其余的八人个个完好,其中也包括付雁。

以后,付雁又两次历险。

那是在第五次战役前夕,因为前方一直在激战,话务员每天只能睡二三个小时。经常是敌机在头上盘旋,他们照常工作。一天,大家正在吃晚饭,敌机突然出现,狂轰滥炸,付雁和大家立即往山沟转移。

结果,在途中,通讯员小韩不幸中弹牺牲,年仅18岁。

其他人安全无恙。

因为工作太忙,睡眠不足。付雁等话务员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多睡上三四个小时。一次,他在烛光下带着棉帽工作,不知不觉睡着了。结果,烛火把棉帽右边的护耳烧着了,把他右边的头发和眉毛烤焦了一大块。

这是付雁在朝鲜唯一的一次受伤。

付雁是丹东人,自幼丧父,家中有四兄妹,他是老五,母亲最喜欢他。1953年朝鲜停战了。因为他离家较近,领导照顾他,给他批了10天假期回国探亲。

付雁是三年前被东北军区到学校挑选机要员,被选中参军的。当时母亲知道后,舍不得他走,心里难受,但没反对。

1950年元旦前四天,付雁离家正式去学校了。在离家前的那个晚上,母亲彻夜未眠,一面流泪,一面为他准备了几件衣服。第二日,她冒着寒风,踏着白雪,满含热泪,把儿子送上了火车。

这一次请假回家,可以见到自己的母亲了,付雁很高兴,带上了立功喜报,还从战友那里借了一些钱,准备孝敬母亲。

可是,他回到家后,哥哥和姐姐们虽然很高兴,却表情异常,似乎都在躲避什么。付雁突然预感一种不祥之兆,便追问:“母亲呢?”

“母亲已经病故两年了。”大哥说。

接着,大哥告诉他:“你走后,她就一反常态,情绪始终不好。后来,听说你上前线去了朝鲜,整天坐卧不安,神魂恍惚,天天念叨你,见到当兵的就问:‘我家春子(付雁的小名)呢?’她还说要去沈阳看你。三个月后,1951年初,她发展到不吃不喝,最后经医院抢救无效于2月10日逝世。你在朝鲜打仗,我们也无法告诉你。”

这真是晴天一声大霹雳!付雁简直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第二天,他在母亲的墓前整整坐了三个小时。

随后,假期还没结束,他就带着终生的愧疚返回了朝鲜。后来,付雁在部队中干了一辈子,也成为了一名解放军干部。

70年后,付雁还忘记不了自己的母亲。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时,他含泪向人们讲述了母亲当年不吃不喝而死的往事。但是,他坚定地说:

“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思想不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观看筑梦中国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183 字

+ 加入清单

为切实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中央组织部、中央宣传部、中央电视台、国家博物馆联合摄制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7集,分为“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每集时长30分钟。《筑梦中国》主题鲜明突出,内容丰富精炼,故事生动感人,具有较强的思想性、艺术性和观赏性,是对党员、干部和入党积极分子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的重点教育片。

从人类历史上看,我们是从部落姓氏发展而来的,从扩展的家庭,小村庄,大家族群逐步发展,人类最自然的生活方式应该是群居在一起,然而典型的城市生活,使人们变成了小家庭,或者完全独居,这种城市化现象,改变了人类的生活

很多老人不太习惯城市生活,一墙之隔不往来,擦肩而过不搭话,这就是城市邻里关系,淡漠的真实写照,邻居在楼内或是电梯中,偶尔相遇的时候,顶多会礼貌地点个头,笑一下,虽然比邻而居,但却是最熟悉的陌生人。

城市是梦想的代名词。

城中村,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一个现象,在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常难免的一种城市现象,而那些被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所包围又滞后于时代发展步伐,游离于现代城市管理之外的那些村落,也就是这些城中村,也被叫为都市里的村庄。

那里的空气永远混杂着潮湿的气息和人体的味道,夜里会有妖艳的女子出没,人们操持着各种方言,每一扇窗户下,都有一个年轻而不羁的灵魂,梦想在这里孕育滋长,也在这里破灭沉沦,搬走的人再也不想回来,青春的印记却已经烙在心头,这里不是家乡,却一样有深深的乡愁

纽约向来就是繁忙的城市,计程车快速地穿过时代广场,人们会招手叫那黄色的Yellow car。纽约存在一种汽车主导文化,交通规划者,成为纽约最有权势的人,只统计车子的数量,他并衡量行人的交通,从来不考虑步行者的感受,

“ 在北京城市改建过程中,对于文物建筑那样粗暴无情,使我无比痛苦,拆掉一座城楼就像挖去我一块肉,剥去了外城的城砖,就像剥去了我一层皮。”——梁思成

我想,城市要爱它,不仅是要改造它,更应该要懂它,欣赏它,古今兼顾,发展与保护,我们心仪的城市,让我们慢慢地品尝它,品尝城市之美生命之美创造属于你得城市.

很多年前那些小巷,曾是墨尔本最令人讨厌的空间,这些大楼背后的狭窄巷道,曾令人感到不安全,那是装空调和垃圾箱的地方,但小巷都处在阴凉处,一年里多半日子,都比较安静舒适,所以通过对大楼开放和对这些小巷的改造,可以让它变成友好的环境使城市生活大为改观,这些小巷成了人们向往的地方,我们引进了咖啡馆,结果咖啡馆的数量,从从1985年的两家增加到今天的500家,这些小街道变成了城市的客厅。

更多精彩中国梦观后感推荐:

1.大国工匠匠心筑梦观后感

2.百年潮中国梦观后感1500字

3.观百年潮中国梦有感

4.纪录片《大国工匠》观后感1000字

5.青春逐梦精彩绽放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历史纪录片《脊梁》观后感

全文共 803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观看《脊梁》影片之后,感触良多,忍不住手痒,遂作此短文说点心得,愿与诸位交流交流。

影片中所述的真实历史,展示自1840年以来,咱中国真如歌里唱的那样:“我们战胜多少苦难,才得到今天的解放!新中国人民站起来!”咱中国人一路奋斗,历经百年,战胜无数艰难险阻,终于以巨人的姿态,屹立于世界的东方。在整个“站起来”的过程中,中国***发动和引导人民,共同反对和战胜内外敌人,牺牲最巨,居功至伟,不愧为中华民族的脊梁!

近代以来,由于清朝政府腐败无能,我们中华民族积弱积贫,一步步滑向苦难的深渊。先是英军用炮舰轰开我国国门,接着是英法联军烧圆明园,再接着是八国联军冲进紫禁城的“太和殿”,接二连三的割地赔款,令我中华民族颜面扫地,国家资财陷入赤贫之境。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日本军国主义的铁蹄蹂躏半个中国,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遭遇空前的民族危机。在“中华民族到最危急的时候”,是中国***捐弃前嫌,促成第二次国共合作,举起全民族抗日统一战线大旗,深入沦陷区,组织和带领不愿做亡国奴的人民,坚持抗战,反对投降,成为中国抗战的中流砥柱。最后与全世界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一道,战胜凶残的日本强盗,取得近代百年来民族自卫战争的第一次全面胜利。从此,中华民族才得以五大国之一的资格,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新中国建立之后,也是中国***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探索出适合国情的新的发展道路。其间虽也曾走过较大的弯路,可也取得很大的成就。短短十来年,初步建立起较完善的现代工业体系,民族经济得到恢复和初步发展;取得抗美援朝以及三次国家边境自卫战争的胜利,两弹一星试验成功,国家安全与和平得到强有力的保障。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在中国***的领导下,我国综合国力的排名逐年上升,现在已经列于第七。一百多年来,我国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的强国梦,将在今后五十年内得以实现。想想过去,展望未来,我十分坚定地认为,中国***不愧是中华民族的脊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纪录片大明宫观后感

全文共 107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12年,大唐立国100年,唐玄宗继位,大唐达到了辉煌的顶峰,科举开始,唐玄宗励精图治,唐朝皇宫大明宫举行马球比赛,大唐朝堂官员可以运筹帷幄,还可以跨上战马,他们不只是文人,马球是很刺激,很危险的游戏,但他们乐此不疲。

大明宫见证了初唐雄健、盛唐豪奢、晚唐衰落的历史风云。

在盛唐,李白出世,一代文豪,李白出生地是一个军事要地,四十岁的李白来到长安,希望报效朝廷,贺知章当时身居要职,极力推荐李白,唐玄宗喜欢召见文人墨客,酷爱艺术,诗歌非常流行。李白进入翰林院,翰林院相当于文学协会,并不参与政治,大明宫的梨园汇集了大唐最有名气的艺人。当时有名的文人墨客也都出入梨园。

大诗人,大画家,大歌手都在唐代出现,在西方可以和十五世纪的文艺复兴相提并论。陕西省的博物馆的三彩马成为了大唐的符号,有机会可以去看看。我们可以触摸到一丝大唐的气息。

公元717年,日本遣唐使来唐。后来几年发生了战役,白江村日本战败,从此日本努力修缮两国关系,有很多留学生前来学习,有的甚至度过一生。日本对于大唐的文化深深了烙刻在了他们的文化里,他们根据大明宫建立了自己的宫殿,但是是微缩版。我们现在可以去旅游观光的日本京都就有着现代版的长安城,保留着古香古色的建筑和浓郁的大唐文化。我们去旅游的时候可以呼吸到大唐长安的味道。

世界各地来大唐,聚集长安,包容四方。大唐的第二个盛世到来了---开元盛世。现在世界各地多处都以唐人街命名,无不看出唐朝文化,唐朝给后人的影响。但是六十岁的唐玄宗已经在位很久,对此有些厌烦,就在这时他的注意力被一名女子吸引---杨玉环,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正是说年老的唐玄宗开始沉迷爱情,无心国事。与此同时安禄山的出现,他的多种语言天赋进入了大唐部队,没有人知道他会给大唐带来巨大的灾难。这时大明宫已经建立八十年。

晚年的唐玄宗疏于管理政治,沉迷文艺艺术创作,建功立业的时代已经过去,李白由于醉酒让自己惹上祸事,唐玄宗喜欢丑角,现在丑角鼻子上画白也是因为唐玄宗;胡旋舞是异族舞蹈,安禄山凭借胡旋舞来到大明宫,还迅速得到唐玄宗的信任,对于杨贵妃也是格外的讨好,公元742年,成为了重要的边关统帅,后来一步一步提升,外族的安禄山被封为王。公元751年,大唐与阿拉伯战争,非常惨烈,在世界上都有影响。大唐从此衰退。大明宫还是日日笙歌。霓裳羽衣成为了经典之作。安史之乱让大唐衰败。唐宪宗登基之后,渴望恢复祖上的荣光,大明宫中不起眼的延英殿,成为讨论国事的宫殿。大明宫的北殿是一个三清宫道观。唐宪宗晚年沉迷道教,服用大量药物中毒而亡。

大明宫殿见证了整个唐朝的兴起和衰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央视《镜子》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770 字

+ 加入清单

大致把央视拍的《镜子》这部纪实的纪录片看完了。总长两个小时的纪录片的信息含量是相当大的。

有点题外话,这部纪录片已经相当震撼了,能够把很多不忍直视的问题披露出来,这个相当难得了。而且是在央视这样的主流媒体!是不是说明有关方面已经对当前教育中出现的问题开始了反思,这是一个很好的信号啊!所以说是首都的一部分学校甚至听课来看这部片子。其实这部片子跟我们大武汉有很大的关系,片中的这个学校就在咱们武汉,里面涉及的孩子就是武汉的孩子,很多场景画面都让人十分眼熟,比如光谷步行街这块。不知道我们武汉的教育主管部门的领导有没有看过这个片子,咱不停课看一看?其中的泽清的爷爷还是湖北大学的副教授,与我也扯的上一点点关系。可能这样的片子的负面信息太大了,让咱们武汉有点丢脸?也许吧,无论如何,这部纪录片确实是值得家长和孩子一起收看的。不光只是让家长反思,其实里面包含的内容囊括了方方面面。应该是值得整个社会的反思。

这个学校收录的都是所谓的“问题少年”逃学,叛逆,迷恋网络等等。家长和学校已经束手无策了,只能借助于第三方力量。而从片中所透漏的信息主要是聚焦在家庭,孩子都是在对父母的控诉,这个是主线。家庭教育的缺失,这个其实不光是片子中的这些家庭的问题,应该来讲是代表了我们当前中国社会的主流的家庭教育的思维模式。只是这些孩子所遭遇的情况比较严重而已,走了一点极端而已,与他们的个性和性格也有一定的关系!其实不用庆幸自己的孩子没有向片中的孩子一样,个人感觉这个比例不会是少数,而心理问题都暗藏于很多类似遭遇的孩子心中,只是没有一个诱因和条件来爆发而已!或者是在一些情形下,在消解了一点。我们只能说是感到庆幸吧。而目前的所谓的“安全问题”形式的严峻,已经是我们当前教育的“警报”在拉响了!如果长此以往,只能会让家长和学校焦头烂额,会产生更多的问题,更复杂的问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央视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1090 字

+ 加入清单

大国崛起》讲述了葡萄牙 西班牙 荷兰 英国 法国 德国 日本 俄罗斯和美国一共九个自公元1500年前后曾经或者正在具有全球性影响力的大国先后崛起的故事 因为在公元15——16世纪以前 世界各个文明之间都相对处于一种孤立的状态,相互之间交流比较有限 是15世纪末的航海时代打破了这一格局 使世界逐渐形成了一个密切联系的整体

《大国崛起》本身确实具有明显的优点 比如制作的精美 知识的深度和广度等 片头众多电脑合成的镜头在各个国家之间的转换给人感觉非常具有想象力和 连贯感 片中绝大多数关于海外的镜头都是在实地拍摄完成 对观众很有吸引力 背景音乐无论是片头还是片中,都能恰好的与情节相符

在第一集的片头有一组画面中 连续出现了 蒙古帝国的军队 非洲人 美洲印第安人 印度人的一系列肖像镜头 这很容易让人联想到诸如《文明》、《国家的崛起》、《帝国时代》等以文明为国家和民族区别的计算机游戏之类的 以文明的差异而不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 作为区分人类社会的标准 能从一种更新的角度丰富地而不是生硬地看待历史 难得可贵在对待某些历史问题上也能承认一些其他学术流派的理论

而以英美法德日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大国发展之路 以及苏俄的强大之路 对正处在综合国力快速上升中的中国 有着巨大的借鉴意义

由荷兰首先开创的一些现代商业制度 比如股票交易所 银行 在英国的手里发扬光大 英国通过海战夺取了海上霸权 但真正使其获得世界霸主地位的 却是由首先在英国开始的工业革命带来的生产力飞跃 及其建立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而美国 则在二十世纪早期 代替英国 成为了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制定者和完善者 早期由英国开创的自由经济模式 在经历了几个世纪之后 带来了重重矛盾 而美国 受苏联模式的启发 加强了政府对经济的干预重新确保了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健康发展 法国则大多是借鉴英美的经济体制 没什么特别可言 但是总之就是各种纠结 不过可见 工业在期间的重要性

苏俄的大国之路 则充满了跌宕起伏 沙皇时期的农庄经济模式,决定了它决不可能在与已经实现工业化了的欧洲大国之间的较量中胜出 但伴随着十月革命而来的苏联 采取了高度集中式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而且有马克思主义这个强大的理论支持 使其经过一个五年计划即 迈入了工业化大门 工业生产能力巨增 尽管计划经济使苏联的经济发展不平衡 但是 却使其拥有了强大的军事政治力量 造就了苏俄的大国之位

与上面两种情况有所不同的是德国和日本 它们都采用的是英美的资本主义经济体制 但是 却是由国家来推动 引导经济的发展 从而克服了自由主义经济模式的弊端 都搭上了工业化的末班车 成为世界性的大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央视纪录片《正风肃纪》观后感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近日,央视热播《正风肃纪》,片中再次曝光了原黑龙江省副省级干部付晓光因私公款消费、大量喝酒致陪酒人员死亡的事件。

原东京城林业局党委书记孟庆安陪酒死亡,是值得反思的。既有付晓光专横跋扈的原因,也有孟庆安自身原因,是官场上下级酒文化的激烈碰撞与诠释。孟选择了屈服和随波逐流,用自己的生命来保仕途、求平安,最终未得善果。部分官员太看重眼前的利益,无法对上级的劝酒拒绝。我们只有喝酒这一条路吗?真的是“官大一级压死人”吗?我看不尽然,部分官员缺少一些大无畏的勇气,或者没有多种方式生存的能力,或者说他们已完全被“温水煮青蛙”,他们只有被“牵着鼻子走”,哪怕是一条道走到黑!试想一下,今天不喝这顿酒是否今后就没法开展工作了?不让我干,就不能回家“卖红薯”吗?我们的“官本位”主义实在太重!这也是我国现行公务员体制存在的问题之一。

每年招考公务员,人山人海,挤得头破血流,大家都是真正奔着为人民服务去的吗?我看不尽然!一些真正为人民服务的、“清水衙门”中的岗位,报考人数极少或无人问津。这些症结归根结底到底在哪里?现行的部分官场文化,潜移默化的是一个消极、负面的能量,是主要因素。公务员意味着什么?在百姓的心里,那就是铁饭碗、高收入;高高在上、受人尊重;毕恭毕敬。公务员体系顶层设计应更多考虑“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的用人机制,公务员岗位应营造、体现一种为纳税人服务的特质。

“死有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先辈们为抗击日本侵虐者及解放全中国,抛头颅,洒热血,那是何等的英雄气概啊!他们的死,是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是重于泰山的,而今天我们的某些官员们为应付上级的检查,而不得不喝,轻者醉几天,重者胃出血甚至死亡,这样做,值吗?纵观历史,总令吾辈伤心与难过。今天的官场文化还应多学学我们先辈们的革命文化!

付晓光被免去职务,由副省级降为正局级,留党察看一年的处分是否过轻?试问:陪酒人员喝死了,主要责任人降降级就了事?你官大一些,别人替他喝都不行,领导的权威性真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啊!我认为,应在深挖一些,动作在大一些。关于酒文化,国家亟待有一个明确的说法,倡导不喝酒或者少喝酒的文化氛围,对于劝酒者负相关民事或刑事责任,杜绝悲剧的重复上演。我们可以借鉴“酒驾”管理的成功经验,出台一些相关管理办法。

我们常常提到“父母官”,其实走进了“官本位”的误区。官是谁?官是谁养活的?纳税人养活了官员们,而纳税人就是我们这些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官员们真正的衣食父母是老百姓,官员们应从群众中来,也应到群众中去!官员们应该尽心竭力、无怨无悔,更多、更好的服务于百姓,这样才能真正推动社会积极向上发展。付晓光事件,是当今官场存在的某些群体的典型事件,它极具代表性与针对性,充分反应了当前反“四风”工作的及时性、必要性、紧迫性、长期性与艰巨性。我们坚信,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反“四风”工作必将更上一个台阶!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纪录片观后感

央视纪录片《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

如何培养孩子的德智体能全面发展观后感【最新】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观后感500字

党员观《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有感

《鉴史问廉之三·清浊之辩》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中纪委纪录片《永远在路上》第三集观后感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为官应先修德,前进不忘初心

网友“贵有恒”:

昨晚,收看了大型电视专题片《永远在路上》的第一集——《人心向背》,细思片中情节,感触良多:党性灵魂丧失很可怕,理想信念滑坡很危险,目无法纪很愚蠢。

网友“言微意真”:

纵观白恩培把家庭变成“权钱交易所”,周本顺上演父子兵,李春城“妻、女收受巨额财物”,都是家风不正、家教不严产生的腐败。党员领导干部务必正家风、严家教啊。

网友“paio10”:

这几天,身边的同事、朋友都在热议这部“大片”,大家反响一致——“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观看了两集,个人感受:为官应先修德,而首德就是讲忠诚,为官者严守党章党纪则是讲忠诚的底线。片中落马官员的忏悔、反思、醒悟,都是以血淋淋的教训给每一名党员干部上了一堂生动的警示教育课。“人生都是直播”,没有重播的机会,真心希望党员干部都能引以为戒,时刻警醒,莫让“悲剧”重演,干好本职工作,以身作则,以优良的党风政风引导社风民风。

网友“述而不作”:

“走到今天是我没有想到的,走到今天我也非常痛悔。”谷春立在落马后的“自白”不可谓不真诚。然而,无论怎样反思,都无法弥补人生坠落后的遗憾,更无法挽回给党的事业带来的损失。事实表明,领导干部一旦在理想信仰的关口失守,一旦放松对自己及身边人的要求,就极可能被腐败的黑洞所吞噬,最终沦落为党和人民的罪人。还是那句老话: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纪录片《大国崛起》观后感

全文共 445 字

+ 加入清单

近期有空的时候,好好的看了一下中央电视台2006年11月播出的12集电视记录片《大国崛起》,感触良多!

500年来,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国,美国风起云涌,先后成为世界大国。

葡萄牙王子以国家组织的航海发展,西班牙女王卖掉王冠上的珍珠来支持哥伦布并最终发现新大陆,荷兰的资本运作下的经济崛起,英国奠定了现代国家典范,法国以文化思想创新独尔不群,德国在300多个分裂的小国家中实现精神的统一,19世纪已全面推行国民素质教育,日本从世界学生励精图治经济跃居全球第二,俄国在拥有世界五分之一的版图上发动的工业化进程举世瞩目,美国则用118年成就世界第一强国,在科技创新的同时,将“无匮乏的自由”纳入人权……500年间,大国在相互的注视,冲突,融合中,让历史照亮了未来!

这部片子给了我太多的启迪与思考,建议没看过的师友去看看,用片中的一句长句作为结语:

忽视过去的人,在未来行程里,只是一个缺乏思想准备的匆匆过客;忽视过去的国家,面对未来不会有成熟的选择,甚至有迷失方向的风险!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鉴史问廉》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814 字

+ 加入清单

纪录片鉴史问廉》登陆央视纪录频道。它站在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中华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鉴史问廉》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在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此片的问世更具现实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和浊常常成为忠与奸、正与邪、廉与贪以及君子与小人的代名词。那么,在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中国人又是怎样去激浊扬清、追求公平正义的呢?《清浊之辨》通过一个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展示在历史上的转折点上清官能臣和贪官乱臣不同的人生轨迹,剖析他们在大是大非面前的选择,向观众讲述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价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邪不压正,在中国人的价值观、道德观中, 腐败从来都是被唾弃和否定的对象。在贪与廉、清与浊上辨明大是大非,是一个民族和国家进步发展的条件。国家的兴衰、吏治的清廉与否,不仅仅决定于高居庙堂之上的君王和各级官吏,而是需要全体国人共同的努力。中华文明的前途,取决于这个文明共同体的所有成员。几千年来,正是无数中国人的坚守和戮力牺牲,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才得以不断发展兴旺。这生生不息的力量之源,就在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之中.

廉洁的对岸就是腐败,当廉洁的意识不能占据主流的时候,人们往往会不自觉的滑向腐败的彼岸。每一个腐败的故事都是从廉洁意识的淡漠开始的。可以说,礼物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是,并非礼物越重,感情越深。相反,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礼物越重,越容易起到相反的作用,容易将你的恩人变成罪人,容易将原本的好意变成坏心。每一次的腐败都是幕后的那双“温暖”的黑手模糊了廉洁的意识,从而打开廉洁的堤口,一发而不可收拾。

今天看《鉴史问廉》,引人深思,让人清醒。要想做到“政治清明、政府清廉、干部清正”,首先我们要做的就是“干部清正”守住自己的节操。同时加强制度建设,真正“把权利关进制度的笼子”里,这样才能达到政治清明、国家安宁、和谐向上的治国目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