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汇总20篇
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千年的历史与文化中,始终保有旺盛的生命力。究其根本,则是成语里蕴含的古人的智慧仍然启迪着当代人。以下就是小编给同学们推荐的关于飞越大渡河的长征历史典故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5567作文
1000篇1:白登被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95 字
+ 加入清单自从在秦始皇统治时期打败匈奴以后,北方平静了十几年。到秦灭亡之后,中原发生了楚汉相争,匈奴就趁机一步一步向南打过来。
汉高祖的时候,匈奴的冒顿单于(音mò白登被围的历史典故dúchán白登被围的历史典故yú,冒顿是人名,单于是匈奴王)带领了四十万人马包围了韩王信(原韩国贵族,和韩信是两个人)的封地马邑(今山西朔县)。韩王信抵挡不了,向冒顿求和。汉高祖得到这个消息,派使者责备韩王信。韩王信害怕汉高祖办他的罪,向匈奴投降了。
冒顿占领了马邑,又继续向南进攻,围住晋阳。汉高祖亲自赶到晋阳,和匈奴对敌。
公元前200年冬天,天空下着大雪,气候特别冷,中原的兵士没碰到过这样冷的天气,冻坏了不少人,有的人竟冻得掉下了手指。但是,汉朝的军队和匈奴兵一接触,匈奴兵就败走。一连打赢了几阵。后来,听说冒顿单于逃到代谷(今山西代县西北)。
汉高祖进了晋阳,派出兵士去侦察,回来的人都说冒顿的部下全是一些老弱残兵,连他们的马都是挺瘦的。如果趁势打过去,准能打胜仗。
汉高祖还怕这些兵士的侦察不可靠,又派刘敬到匈奴营地去刺探。
刘敬回来说:“我们看到的匈奴人马的确都是些老弱残兵,但我认为冒顿一定是把精兵埋伏起来,陛下千万不能上这个当。”
汉高祖大怒,说:“你胆敢胡说八道,想阻拦我进军。”说着,就把刘敬关押起来。
汉高祖率领一队人马刚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突然四下里涌出无数匈奴兵来,个个人强马壮,原来的老弱残兵全不见了。汉高祖拚命杀出一条血路,退到平城东面的白登出。
冒顿单于派出四十万精兵,把汉高祖围困在白登山。周围的汉军没法救援,汉高祖的一部分人马在白登,整整被围了七天,没法脱身。
高祖身边的谋士陈平打发了一个使者带着黄金、珠宝去见冒顿的阏氏(音yān白登被围的历史典故zhī,就是匈奴的王后),请她在单于面前说些好话。阏氏一见这么多的礼物,心里挺高兴。
当天晚上,阏氏对冒顿说:“我们占领了汉朝地方,没法长期住下来,再说,汉朝皇帝也有人会来救他。咱们不如早点撤兵回去吧!”
冒顿听了阏氏的话,第二天一清早,就下令将包围网撤开一角,放汉兵出去。
第二天清早,天正下着浓雾,汉高祖悄悄地撤离了白登。陈平还不放心,叫弓箭手朝着左右两旁拉满了弓,保护汉高祖下山。
汉高祖提心吊胆走出了匈奴的包围圈,快马加鞭,一口气逃到广武。他定了定神,首先把刘敬放出来,说:“我没听你的话,弄得在白登被匈奴围了起来,差点儿不能和你见面了。”
汉高祖逃出了虎口,自己知道没有力量再去征服匈奴,只好回到长安。以后,匈奴一直侵犯北方,叫汉高祖大伤脑筋。他问刘敬该怎么办?刘敬说:“最好采用‘和亲’的办法,大家讲和,结为亲戚,彼此可以和和平平地过日子。”
汉高祖同意刘敬的意见,派刘敬到匈奴去说亲,冒顿同意了。汉高祖挑了一个宫女所生的女儿,称作大公主,送到匈奴去,冒顿就把她立为阏氏。
打那时候起,汉朝开始采取“和亲”的政策,跟匈奴的关系暂时缓和了下来。
篇2:沧海桑田的历史典故_3500字
全文共 3245 字
+ 加入清单典源出处
晋·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与王远 (方平) 饮于蔡经家。“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释义用法
神仙麻姑与王远 (字方平) 席间闲谈,说她已看到东海三度变为桑田,而今蓬莱海水又变浅,也许又将会变为陆地。后用此典形容世事变迁翻覆; 也用以形容年代久远。
用典形式
【沧桑】 清 ·黄景仁:“沧桑不烂西山后,陵谷如含岘首悲。”清 ·李本仁:“归来身世感沧桑,络纬西风总断肠。”
【海尘】 清 ·王夫之:“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桑田】 隋 ·炀帝:“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唐 ·骆宾王:“桃买千年非易得,桑田一变已难寻。”宋·刘筠:“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明 ·唐寅:“桑田变海海为洲,昔时声势空喧啾。”
【桑海】 唐 ·戎昱:‘“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唐 ·杨炯:“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唐 ·李商隐:“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元·王学文:“乾坤桑海无穷事,才历昆明初劫。”
【飞黄埃】 明 ·高启:“东游不肯居蓬莱,沧海顷刻飞黄埃。”
【巨海枯】 宋·陆游:“乔岳成尘巨海枯,欲求共语一人无。”
【水为尘】 唐·顾况:“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水清浅】 清·赵执信:“梦回忽睹水清浅,坐恐飞土扬惊风。”
【叹扬尘】 清 ·丘逢甲:“相思隔沧海,极目叹扬尘。”
【尘扬海】 宋·陆游:“浩浩尘扬海,茫茫杵倚天。”
【观海变】 隋·鲁苑:“乍应观海变,谁肯畏年颓。”
【沧海尘】 元·耶律楚材:“十年沦海尘空起,百岁黄粱梦乍惊。”
【浅深愁】 唐·李群玉:“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枯桑田】 元·杨维桢:“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畏水千】 唐·贾岛:“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
【阅海桑】 清·沈钦圻:“真共麻姑阅海桑,俄看文曜掩寒芒。”
【海化田】 清 ·丘逢甲:“何年穿石泉飞瀑?满地栽桑海化田。”
【海为田】 唐·李商隐:“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海田枯】 明 ·高启:“人间又见海田枯,十丈黄尘没城郭。”
【海生尘】 清·吴兆骞:“仙人已 叹海生尘,侯家宁保山如砺。”
【海生桑】 唐·韩偓:“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宋 ·黄庭坚:“其谁湔拂汝,岁月海生桑。”清·钱曾:“借箸漫言山聚米,引杯兼笑海生桑。”
【海扬尘】 清 ·丘逢甲:“君是故游吾故国,东风愁说海扬尘。”
【海涛浅】 元 · 罗志仁:“蓬莱梦,人间哪信,坐看海涛浅!”
【桑亩移】 清·宋琬:“海水群飞桑亩移,俯仰乾坤又一时。”
【桑栽海】 清·丘逢甲:“麻姑去后桑栽海,箕子归来黍满宫。”
【桑海变】 唐·白居易:“几见桑海变,莫知龟鹤年。”
【蓬莱浅】 宋 ·王安石:“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蓬海变】 唐 ·李乂:“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碧海尘】 清·丘逢甲:“愁看清浅蓬莱水,满目茫茫碧海尘。”
【鲸波浅】 元 ·姚云文:“摩双眼,看尘世鳌宫又报鲸波浅。”
【三浅蓬莱】 清 ·王鹏运:“阅年涯,三浅蓬莱,此身何世?”
【三度扬尘】 清 · 王士禛:“蓬莱三度扬尘后,坐阅春光九十年。”
【千度桑田】 清·王夫之:“尽海波,千度桑田,吾心静也。”
【飞尘赴海】 明 ·曹溶:“叹人间支新收故,尽飞尘赴海不能填。”
【世变桑田】 唐 ·刘禹锡:“处身于木雁,任世变桑田。”
【东海扬尘】 宋·陆游:“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 清 ·钱谦益:“东海扬尘今几度,错将精卫笑填河。”
【东海栽桑】 清·宋琬:“但留东海栽桑地,敢作南山种豆书。”
【东海桑田】 唐·孟云卿:“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宋·苏轼:“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尘飞沧海】 唐·李益:“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金·吴激:“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元 ·萨都拉:“尘飞沧海风掷瓦,白鹤身轻快如马。”
【尘生沧海】 元·唐桂芳:“莫问尘生沧海,休叹鹤归华表,好景且容探。”
【尘生碧海】 清 ·王夫之:“还怨,尘生碧海,玄云暗涌。”
【沧海成田】 清·陈维崧:“只今沧海已成田,留得天香几百年。”
【沧海扬尘】 宋·苏轼:“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金 ·元好问:“沧海扬尘几今昔,长庚配月独凄凉。”清·戴移孝:“行看沧海扬尘日,才见西山木石多。”
【沧海桑田】 宋 ·汪元量:“世间兴废奔如电,沧海桑田几回变。”清·毛如瑜:“耳闻沧海变桑田,长安夜听铜驼哭。”
【变幻桑田】 清·丘逢甲:“平安梅峤迟双鲤,变幻桑田痛七鲲。
【话海麻姑】 清·丘逢甲:“奔天素女月华冷,话海麻姑霜鬓多。”
【海已水干】 清 ·黄遵宪:“海水已干田亦卖,主人久易我才来。”
【海水成尘】 北周 ·庾信:“蓬莱暂近别,海水遂成尘。”
【海水栽桑】 明 ·陈子龙:“海水栽桑去复回,欲寄精灵与词赋。”
【海水桑田】 唐·白居易:“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地。”
【海变桑田】 宋 ·张元干:“蓬莱,直上瑶台。看海变桑田飞暮埃。”
【海底飞尘】 唐·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海枯成田】 元·郑允瑞:“石坚有时烂,海枯成田桑。石烂与海枯,行人归故乡。”
【海桑陵谷】 清·朱彝尊:“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
【桑田成海】 唐·李端:“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宋·姜夔:“欲讯桑田成海,人世了无知者,鱼鸟两相推。”清 ·陆次云:“一自桑田成海后,总啼鹃血洒平芜。”
【桑田变易】 清·吴嘉纪:“桑田变易城市改,翁家书卷年年在。”
【桑田清浅】 清·丘逢甲:“满目桑田清浅水,五云楼阁失蓬莱。”清·纳兰性德:“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
【桑栽东海】 清·黄鷟来:“桑栽 东海宁忧徙,豆种南山不患贫。”
【陵变耕海】 元·耶律楚材:“可伤陵变须耕海,不待棋终已烂柯。”
【麻姑书信】 唐·顾况:“近得麻姑书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
【清浅三变】 唐·李白:“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
【渤海桑田】 宋·苏轼:“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蓬岛尘狂】 清·朱孝臧:“蓬岛尘狂,芝田日晏,梦游翻羡骑鲸。”
【蓬莱清浅】 宋·苏轼:“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明 ·郭翼:“城郭是非华表鹤,蓬莱清浅海中尘。”清 ·王士禛:“洞口无人藓自青,蓬莱清浅几曾停。”
【蓬海飞尘】 清·黄鷟来:“只愁蓬海飞尘杳,祗树休教法界无。”
【碧海扬尘】 清·赵执信:“便恐苍山都化冢,剩怜碧海未扬尘。”
【碧海红尘】 明 ·李东阳:“金床宝刹无年岁,碧海红尘有化机。”
【鲲海扬尘】 宋·范成大:“鲵渊方止水,鲲海任扬尘。”
【东海生黄埃】 宋·苏轼:“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清·魏麟征:“回头却笑羡门子,坐看东海生黄埃。”
【扶桑乍几尘】 清·王夫之:“波心芦叶催孤履,海上扶桑乍几 尘。”
【何海不栽桑】 明 ·徐渭:“旧虎死来新虎搏,古来何海不栽桑。”
【莱洲频度浅】 唐·卢照邻:“莱洲频度浅,桃实几成圆。”
【海无三尺水】 北周 ·庾信:“海无三尺水,山成数寸尘。”
【海水三清浅】 唐·李白:“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
【海水扬胡尘】 清 ·丘逢甲:“茫茫海水扬胡尘,嗟哉何止秦无人。”
【海底翻无水】 唐·李商隐:“海底翻无水,仙家却有村。”
【桑田几兴废】 清 ·黄遵宪:“坐观桑田几兴废,如抚铜狄三摩挲。”
【桑田移碧海】 唐·卢僎:“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桑林没东海】 唐·刘庭芝:“桑林没东海,富贵今何在。”
【弱水三浅清】 明 ·高启:“言从昔年宴蓬瀛,又见弱水三浅清。”
【麻姑到沧海】 唐·李商隐:“好为麻姑到沧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清水起黄尘】 明 ·徐渭:“试教清水起黄尘,还看桃花几回碧。”
【溟海桑潜变】 唐·刘禹锡:“溟海桑潜变,阴阳炭暗熬。”
【碧海飞黄尘】 清·王士禛:“闻道高陵变深谷,即看碧海飞黄尘。”
篇3: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化干戈为玉帛比喻使战争转变为和平、友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化干戈为玉帛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语出]西汉·刘安《淮南子·原道训》:“昔者夏鲧作三仞之城,诸侯背之,海外有狡心。禹知天下之叛也,乃坏城平池,散财物,焚甲兵,施之以德,海外宾服,四夷纳职,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
大禹受舜的禅让而继位,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夏朝的奠基者。据说大禹活到了一百岁,死后葬在会稽山。大禹是夏后氏部落首领鲧的儿子,据传为颛顼(zhuānxù)曾孙,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君。
大禹幼年时便随鲧东迁,来到中原。其父鲧被尧帝封于崇(即中岳嵩山),叫崇伯,实际上是一个封国国君。当时中原闹水灾,尧帝便叫鲧治水。因为治水的组织是半军事性质,号令很严,所以鲧的地位和权势迅速上升,以致发展到有能力以暴力破坏氏族社会“禅让制度”的地步,尧帝看到了这种威胁,便命舜以“治水无状”的罪名,把鲧处死于羽山。
大禹的父亲被杀之后,舜又向尧推荐说:“可以让鲧的儿子禹接替父职,继续治水。”禹深知这里面隐藏的政治意图,因此,他“薄衣食,卑宫室”、“声为律,身为度”、“左准绳,右规矩”、“疏九河,陂九泽”、“度九山,开九州”,为平定水患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忠于职守,克勤克俭,身先士卒,埋头苦干,还把地域划定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
不仅如此,大禹还功成不居,好让不争,谦卑自律,责躬罪己,仁厚爱民。以前,大禹的父亲鲧在自己的封地上建造了很高的城墙来保卫自己,使得自己属下的部落及族人纷纷离他而去;也使得其他部落的人认为有机可乘,都虎视眈眈地等待着机会。大禹当上首领后,注意到这个情况,就马上派人拆掉了城墙,填平了护城河。不但如此,他还把自己的财产分给大家,毁掉兵器,以道德来教化人民。大禹带领部下,因地制宜,教民众学种稻谷、种杂粮,发展农牧业生产。这时候天下安定,国富民强,老百姓家里集聚了够好几年吃的粮食,国库中的贮备也足够用好几十年。
大禹带领整个部落的人都各尽其责,别的部落相继来归附。大禹在涂山开首领大会时,来进献玉帛珍宝的首领有上万人。舜也觉得大禹是一个能够治理天下的贤能之人,就在老了以后把帝位禅让给了大禹。
篇4:八百老虎闹东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90 字
+ 加入清单古代有个青年叫王天亮,以打柴为生。一天他上山打柴,忽然看见一只老虎,伸着滴血的舌头,走到他面前,摇头摆尾似有所求。天亮问:"虎大哥,你若是有病,就把头点上三点;若不是,把尾摆上三摆。"老虎听了把头点了三点。天亮看后又问:"虎大哥,你若是病在嘴里,再把头点上三点;若不是病在嘴里,把尾摆上三摆。"老虎又把头点了三点。天亮奇怪地说:"虎大哥,你坐起来让我看看。"老虎听罢果真坐了起来。
天亮仔细往老虎嘴里察看,原来是一根骨刺扎进舌里,舌上肿了个疙瘩,有一只胡桃大,流着脓血。天亮轻轻把手伸进虎口,拔出了那根骨刺。接着他又从衣袋里掏出一个朱红瓷瓶,倒出一点祖传自制创伤灵药,敷到老虎伤口上。不一会儿,老虎的伤就好了。老虎很感激,对天亮说:"我们拜为兄弟吧!"天亮欣然答应。从此,天亮便按照虎大哥的意思,每天到南山湖边打柴。
那里山清水秀,林茂花繁,百鸟和鸣,犹如仙境一般。
有一次,天亮打完柴依着苍松坐在青石上休息,忽然发现前面不远处有一枚大得出奇的鸟蛋。天亮见了如获至宝,把蛋揣进怀中,挑着柴喜滋滋地回家去了。
天亮十分珍爱这枚鸟蛋,用棉花把它包得厚厚的,晚上睡觉也放在被窝里紧紧贴在身边,盼望有朝一日孵出一只大鸟来。
过了不久,果真有一只壮实的小鸟儿"瞅瞅"地破壳而出。天亮母子把它看作掌上明珠,一日三餐,精心饲养,百般爱护。
日子一天天过去,鸟儿慢慢生出了金光夺目的羽毛。"啊!"天亮母子惊异地叫道,"原来它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啊!"
金凤凰渐渐长大了,天亮母子却一天天瘦下去。金凤凰忽然开口说话了:"妈妈和哥哥为我都瘦了,现在我的翅膀硬了,我要远飞了。三年后我来报答你们的大恩。"说罢,它泪如雨下,走到院中,振翼长鸣,凌空而去。
金凤凰栖息在湖边白雪山紫微蜂上。每年五月初一日出时,百鸟朝凤,和鸣如乐,响彻云霄,这一盛况很快传遍四方。
开封府尹之子听说此事,来找天亮,愿出银千两买金凤凰。天亮不从,公子大怒,哗啦啦拔出宝剑,指着天亮威逼道:"你若不从,立刻刺死你!"天亮斩钉截铁地说:"休想!"公子无可奈何,将天亮带回开封府关押在死囚牢中。
一晃三年已过,金凤凰化作一绝世美人来到天亮家中,向老母说明身世和来意。老母欣喜万分,感叹不已。天亮不在家,金凤姑娘就日夜操劳,侍奉老母,体贴入微,极尽孝道。有一天,老虎来探望天亮,当听说天亮被关在开封死囚牢中时,立即跑到高山顶上,向东吼了三声,东山来了两百只猛虎;向西吼了三声,西山来了两百只猛虎;向北吼了三声:北山来了两百只猛虎;向南吼了三声,南山来了两百只猛虎。虎王率领着这八百只猛虎,向开封疾驰而去,吭声震天撼地,卷起滚滚尘沙。
开封府尹听说虎群拥来,惊恐万状,急令四门紧闭,军士上城守卫。虎王率领八百只猛虎来到开封城下,见四门紧闭,顿时勃然大怒,一个号令,八百只猛虎伏地一声长吼,纵身跃起,全都跳上城墙,把那守城军士一个个吓得瘫在地上,面无人色。说也奇怪,这八百只猛虎竟无一去伤害军士和民众,一阵风都随着虎王奔向府尹大堂。霎时,大堂里里外外、房上房下都是猛虎。府尹一见,手麻脚软站立不稳,跪在地上似筛糠一般。
虎王走上堂来,痛斥府尹道:"你纵子行凶,为何害苦王天亮?身为父母官,不为百姓兴利除害,反而祸害一方,要你何用?"府尹听着,跪在地上连连求饶。虎王命他膝行至狱前,叩首请出恩人王天亮,然后横扫一尾,将府尹甩出三丈之外,又将府尹之子吞进了肚里。
虎王请王天亮骑上虎背,率领众虎归山。王天亮只听一阵风声怒吼,快如闪电,不觉回到了家里。金凤姑娘闻知,慌忙出来迎接。虎王见他们郎才女貌,恩爱无比,便做媒让他们结为美满夫妻。从此,王天亮一家三口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篇5:关于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句名言警句讲的就是卧薪尝胆,那么关于卧薪尝胆的历史典故是怎么样的呢,一起来看看!
吴王阖闾打败楚国,成了南方霸主。吴国跟附近的越国(都城在今浙江绍兴)素来不和。公元前496年,越国国王勾践即位。吴王趁越国刚刚遭到丧事,就发兵打越国。吴越两国在槜李(今浙江嘉兴西南,槜音zuì)地方,发生一场大战。
吴王阖闾满以为可以打赢,没想到打了个败仗,自己又中箭受了重伤,再加上上了年纪,回到吴国,就咽了气。
吴王阖闾死后,儿子夫差即位。阖闾临死时对夫差说:
“不要忘记报越国的仇。”
夫差记住这个嘱咐,叫人经常提醒他。他经过宫门,手下的人就扯开了嗓子喊:“夫差!你忘了越王杀你父亲的仇吗?”
夫差流着眼泪说:“不,不敢忘。”
他叫伍子胥和另一个大臣伯嚭(音pǐ)操练兵马,准备攻打越国。
过了两年,吴王夫差亲自率领大军去打越国。越国有两个很能干的大夫,一个叫文种,一个叫范蠡(音lí)。范蠡对勾践说:“吴国练兵快三年了。这回决心报仇,来势凶猛。咱们不如守住城,不要跟他们作战。”
勾践不同意,也发大军去跟吴国人拼个死活。两国的军队在大湖一带打上了。越军果然大败。
越王勾践带了五千个残兵败将逃到会稽,被吴军围困起来。
勾践弄得一点办法都没有了。他跟范蠡说:“懊悔没有听你的话,弄到这步田地。现在该怎么办?”
范蠡说:“咱们赶快去求和吧。”
勾践派文种到吴王营里去求和。文种在夫差面前把勾践愿意投降的意思说了一遍。吴王夫差想同意,可是伍子胥坚决反对。
文种回去后,打听到吴国的伯嚭是个贪财好色的小人,就把一批美女和珍宝,私下送给伯嚭,请伯嚭在夫差面前讲好话。
经过伯嚭在夫差面前一番劝说,吴王夫差不顾伍子胥的反对,答应了越国的求和,但是要勾践亲自到吴国去。
文种回去向勾践报告了。勾践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文种,自己带着夫人和范蠡到吴国去。
勾践到了吴国,夫差让他们夫妇俩住在阖闾的大坟旁边一间石屋里,叫勾践给他喂马。范蠡跟着做奴仆的工作。夫差每次坐车出去,勾践就给他拉马,这样过了两年,夫差认为勾践真心归顺了他,就放勾践回国。
勾践回到越国后,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志气,在吃饭的地方挂上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味,还自己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他还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当作褥子。这就是后来人传诵的“卧薪尝胆”。
勾践决定要使越国富强起来,他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生产。因为越国遭到亡国的灾难,人口大大减少,他订出奖励生育的制度。他叫文种管理国家大事,叫范蠡训练人马,自己虚心听从别人的意见,救济贫苦的百姓。全国的老百姓都巴不得多加一把劲,好叫这个受欺压的国家改变成为强国。
篇6:百花仙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444 字
+ 加入清单传说天上有很多神仙,他们各司其职,有专管人间婚配姻缘的月老,专理人间财富的财神爷,还有专门为人间添福增寿的寿星老等。而在这些神仙当中,有个专门掌管天上人间所有与花相关事务的神仙,那就是百花仙子。
说起百花仙子的来历,还要从一个妖怪说起。百花仙子原本只是天庭百花园里一个专为百花浇水施肥的侍女。她勤劳踏实,每天都兢兢业业、尽心尽力地照顾着百花园里所有的花,众花仙也都很喜欢她。那时天上的众多花仙并无统领者,因此她们有什么需要就都找这位侍女解决。
有一次,侍女刚为所有的花都浇了水,正微笑着站在一朵盛开的玉兰前看两只蝴蝶跳舞,突然一阵狂风袭来,然后就见一个满口喷火的妖怪出现在百花园中。侍女连忙上前问道:“何方来客?竟敢在我百花园里放肆!”
“一个小小的宫女也想阻止我?我看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妖怪狂怒地喷了一口火大叫道。
侍女连忙用身体挡住了那火焰,她生怕那怪物喷出的三昧真火伤到园子里的花。“你到底想干什么?”侍女着急地问他。
“你是真不知道,还是装糊涂?百花园里的花根以天水灌溉,集天地之灵气,吃了可以提高百年的法力,我来此就是这个目的!”妖怪大叫道。
“你如此无非是为了提高法力而已,我的道行虽不高,却也有近300年了,只要你放过这些花,我甘愿将自己的仙丹给你!”侍女连忙说道。
“果真如此甚好,倒省得我嚼那又苦又难吃的花根了!既如此快快拿……”妖怪的话还没有说完,便被闻讯赶来的太上老君收服了。而侍女舍身护百花的事也早已被太上老君看在眼中。于是他便将此事禀报给了玉皇大帝,玉皇大帝听罢便让人请王母娘娘和众仙都到凌霄宝殿相聚。
等众仙都到齐了,玉皇大帝才缓缓地说道:“当日百花园创建者天帝曾留下启示:‘百花虽无主,为难可相知。’是说,若百花园遭劫时便可确定百花之主,今日这一启示已应验,请各位来就是要向大家宣布封百花园侍女为百花仙子的事。”众仙听了这个消息,都笑着点头赞叹着。即刻,侍女便被传上凌霄宝殿受礼加封了。
做了百花仙子后,这位侍女对百花的呵护更加细致周全了,百花园的花也都开得越发美丽绚烂了。
有一年,王母娘娘过寿,五界的所有神仙都来朝贺。为了讨王母娘娘欢心,显示仙界的兴盛和繁华,百鸟仙子率百鸟起舞助兴,百兽仙子也招来百兽献礼,一时间天庭里奇鸟异兽聚集一堂,热闹非凡。
嫦娥仙子见状,也忙向王母娘娘献殷勤道:“今日普天同庆,百花仙子该令百花齐放,增添喜色,以祝王母娘娘千秋。”
“百花盛开各有时节,若随意违时开放不仅有违天道,而且也难免让人以为王母娘娘不以身作则遵守天命,嫦娥仙子此言实在不该。”刚正不阿的百花仙子不但没有听从嫦娥的建议,还义正词严地说了一番道理。这让一向自命清高的嫦娥仙子觉得自己在众仙人面前失尽了颜面。虽然在王母面前不好发作,不过早已将这笔账深深地记在了心里,打算找机会报复。
嫦娥仙子本是人间后羿的妻子,因为偷吃了神药所以才来到天上,由于长期独居广寒宫,她的性格很孤僻,很少与其他仙人来往,但百花仙子开朗活泼,深得众仙的喜爱。因此在王母寿宴结束之后,嫦娥越发看重这件事,以至于每每同其他仙人偶遇时,她也常觉得对方在嘲弄自己。
一个偶然的机会,嫦娥仙子的玉兔走失了,她急得不知如何是好时,天魔心月狐却将玉兔送回来了。因为心怀感激,嫦娥仙子便时常和天魔心月狐来往,一来二去她们竟成了朋友。
后来,恰逢天魔心月狐的住所被天火所烧,一时难以修好,嫦娥便奏明玉帝和王母,将天魔心月狐接到了自己的广寒宫居住。众仙都为她的这一举动吃了一惊,因为通常别说住进广寒宫,就是别人在那儿多停留一会儿都会惹得嫦娥不快。
此时人间正值隋末唐初,李渊刚刚平定天下不久,长安城大明宫内就发生了诛兄的玄武门兵变,这件事让天地五界均甚为愤怒。于是玉皇大帝便决定派遣天魔心月狐下凡扰乱李氏江山,并命令所有神仙听命于她,以助其成事。
因为长居月宫,天魔心月狐和嫦娥仙子变得十分亲近,她听嫦娥仙子讲了自己因百花仙子受辱的事后非常生气,便对嫦娥仙子说道:“你放心,只要有机会,我一定会帮你报这个仇的。”不久,天魔心月狐就投胎下凡了,不过她始终惦记着为嫦娥报仇的事。
到了凡间的天魔心月狐就转世成为了唐高宗李治的皇后武则天。她不仅扰乱了李氏的江山,还在公元690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再说,身居月宫的嫦娥仙子自从被百花仙子拒绝之后一直怀恨在心,时常暗中观察,打算伺机寻仇。有一次,她得到消息,百花仙子和麻姑离开洞府闭关修炼去了,便觉得逮到了寻仇的机会。她左思右想良久,终于想出了一个寻仇的办法。于是,她托梦给已成为女皇的天魔心月狐,如此这般嘱咐了一番,便回月宫等着看好戏了。
此时人间正是寒冬腊月,醉酒醒来的武则天惦记着梦中嫦娥的嘱托,这才想起了下凡前的承诺,于是立即传百官前往上林苑赏花,并下令百花立时齐放助兴。此时正值腊梅花期,听了天魔心月狐的命令,腊梅仙子连忙回到仙界向众花仙传达。
此时,百花仙子正闭关修炼,众花仙一时没了主意,再加上玉帝曾下令众仙需听命于天魔心月狐,因此只好前往上林苑应旨开放。只有牡丹花知道这件事情的来龙去脉,知道天魔心月狐是在为嫦娥仙子报仇故意刁难百花仙子,因此便没有奉旨。武则天见百花齐放独有牡丹拒绝不开,大怒,便下令将长安城所有的牡丹连根铲除,一把火烧掉并永世贬谪洛阳充军。
百花违时开放的消息立即传遍了天庭,玉帝听说这个消息极度愤怒,下令将海棠、芍药、玉兰、杜鹃、水仙、桂、菊等十二位私自开放的花仙打入凡间受轮回之苦,并要求严惩百花仙子。于是,百花仙子和十二位花仙就转世投胎到了人间。
因为是天仙下凡,投胎后的她们个个都是德才兼备、貌美如花,虽生在人间,然而过得却也都是锦衣玉食的日子,比在天庭自由多了。不过,因为玉帝下令百花仙子需严惩,所以她在人间的经历颇为坎坷。
托生在秀才唐敖家并被父亲取名为唐小山的百花仙子,在很小的时候就被父亲寄养在了亲戚家里。她小小年纪就要看人脸色、遭人训斥,可谓受尽了委屈。后来,在跟随舅父林之洋寻父的过程中也是吃尽了苦头。百花仙子在历经千难万险后才得以集齐其他姐妹回归仙班。
篇7:如履薄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86 字
+ 加入清单如履薄冰,履:践、踩在上面。象走在薄冰上一样。比喻行事极为谨慎,存有戒心。下面请欣赏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如履薄冰相关典故内容。
如履薄冰的意思
[释义] 好像踩着薄薄的冰。比喻在危险的境地而提心吊胆。
[语出] 《诗经·小雅》:“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正音] 履;不能读作“fù”;薄;不能读作“báo”。
[辨形] 履;不能写作“厦”。
[近义] 如临深渊 胆战心惊
[反义] 如履平地
如履薄冰的成语典故
东汉明帝皇后马氏生性善良,深明大义,她十分喜欢贾妃所生的刘炟。刘炟继位成汉章帝,尊马氏为皇太后,多次提出加封马氏的兄弟,马后拒绝。而她的侄子马豫抱怨没得到更多的恩惠,杨终劝马廖面临深渊,脚踏薄冰,不能放纵儿子。
用如履薄冰造句
1) 七十年代初,大多数省级领导刚刚恢覆职位,文革早期对他们的冲击记忆犹新,他们必须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以防稍有不慎又被打入十八层地狱。
2) 这种机制有各种形式的表现形式,如订约前对对方背景信息的充分了解,订约中对各种可能出现的情况及后果的预测及防范,订约后对对方履约行为及能力的密切关注,产生问题后积极的应对等等,完全是一种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高度紧张状态。
3) 查清原因,就对基层乡镇党政主要领导实行问责制,导致基层领导干部如履薄冰,战战兢兢,不能放开手脚从根本上解决上访问题。
4) 学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谨守恭俭谨致诚信七个字,做事情要精益求精,如履薄冰,如临深渊。
5) 做人要学会敬畏,有所为必有所不为。做事要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冯唐
6) 在永远无法预知的未来,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现在。而如履薄冰的现在,我们能够相信的,只有自己。临渊鱼儿
7) 写作是一门手艺,与其他手艺不同的是,这是一门心灵的手艺,要真心诚意;这是孤独的手艺,必须“一意孤行”。每个以写作为毕生事业的手艺人,都要经历这一法则的考验,唯有诚惶诚恐,如履薄冰。北岛
8) 她觉得自己的灵魂尚很年轻,而身体已经可悲地老去了,她在这场遭遇激情中如履薄冰,战战兢兢,自己也不知道日后将是身体的衰老还是灵魂的年轻带来的爱情的毁灭。米兰·昆德拉
9) 我爱你爱你爱你爱得很小心,我恨你恨你恨你恨得很泄气,我如履薄冰即使连安静都要很用力。
10)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身家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1) 财政干部要以“蝼蚁之穴,溃堤千里”之念,以“如履薄冰,如临深渊”之行,以“夙夜在公,寝食不安”之心对待自己的职责。
12) 自从接受这一重任,我如临深渊,如履薄冰,丝毫不敢大意。
13) 古人云,行医“如临深渊,如履薄冰”。病人把最宝贵的生命交给了医院,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稍一粗心大意,就有可能致人伤残,甚至危及生命。所以医疗工作不能有半点马虎和轻率。
14) 这任务关系着几千人的性命,我们如履薄冰,哪容有丝毫的疏忽大意?
15) 忽视安全,如履薄冰。一时侥辛,终酿大祸。生产再忙,安全不忘。
16) 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谓小心也;赳赳武夫,公候干城,谓大胆也;不为利回,不为义疚,行之方也;见机而作,不俟终日,智之园也。
17) 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18) 他过着如履薄冰的日子。
19) 原来,挚交之间要热度如细水长流,沿途也得如履薄冰。
20) 曾经爱得苦大仇深,而今爱得如履薄冰,而我真想爱啊!爱得月朗风清!
21) 永远战战兢兢,永远如履薄冰。
22) 人生仿佛一场遭遇战,随机应变吧,如履薄冰的脚步,也会踩出无数个错误的脚印。或者更进一步地说:人生没有对错,只有各种选择。咸泡饭
23) 在群众不留情面的追问下,难免会有如履薄冰的忐忑,赧颜汗下的尴尬。
24) 墨西哥一路从预选赛走来可谓如履薄冰,若非中途次换帅更弦改辙,此次世界杯墨西哥国民也只能在电视里欣赏别国的争斗了。
25) 要达到这样一些目标,欧佩克依然如履薄冰.
26) 没有你我如履薄冰,有了你我仿佛再生,看到你我会冒汗。你总让我无法自制,为了你我差点犯罪。对你的爱从不改变,你是我的心肝宝贝,说的就是你人民币。
27) 我没有资格让爱我的人如履薄冰。辛夷坞
28) 一周心情守则:周一可以如临深渊,周二可以如履薄冰,周三可以摇头叹气,周四可以无精打采,周五可以六神无主,周末一定要放松心情,违者罚请客一次!
29) 一行人如履薄冰向山上行走,领头的是一米高八尺身高大汉,其胡子挂满整个脸,狰狞的面孔,一脸横肉。
30) 这种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生活实在不大适合生性自由的我。
31) 周曾经指出,在长江上筑坝是要载入史册的大事,我们要以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态度对待这项工作。
32) 友人问我,北京的交通如果用一个词形容是不是"爆堵"?我回答:"要是五年前,这一个词就可以形容了,现在可概括不了啦。"友人问该当如何形容?我答曰:"危机四伏、风声鹤唳、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命悬一线、岌岌可危、险象环生、生死攸关、如箭在弦、朝不保夕、濒临绝境、谨小慎微、当心小命!"。
33) 确实,纵观那些在市场上纵横驰骋,创造了非凡业绩的成功的经营者,有谁不是长年累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
34) 他在这权力的两极之间左右逢源又左右为难,既是游刃有余又是如履薄冰,巨大的利益诱惑使之乐此不疲,但暗藏的杀机又不得不让他盼望早日解脱。
35) 学校在处理事故过程中,往往投入大量精力,正常教学秩序被打乱,以后再组织活动时变得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篇8:墨子破云梯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在战国初年的时候,楚国的国君楚惠王想重新恢复楚国的霸权。他扩大军队,要去攻打宋国。
楚惠王重用了一个当时最有本领的工匠。他是鲁国人,名叫公输般,也就是后来人们称为鲁班的。公输般使用斧子不用说是最灵巧的了,谁要想跟他比一比使用斧子的本领,那就是不自量力。所以后来有个成语,叫做“班门弄斧”。
公输般被楚惠王请了去,当了楚国的大夫。他替楚王设计了一种攻城的工具,比楼车还要高,看起来简直是高得可以碰到云端似的,所以叫做云梯。
楚惠王一面叫公输般赶紧制造云梯,一面准备向宋国进攻。楚国制造云梯的消息一传扬出去,列国诸侯都有点担心。
特别是宋国,听到楚国要来进攻,更加觉得大祸临头。
楚国想进攻宋国的事,也引起了一些人的反对。反对得最厉害的是墨子。
墨子,名翟(音dí),是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他反对铺张浪费,主张节约;他要他的门徒穿短衣草鞋,参加劳动,以吃苦为高尚的事。如果不刻苦,就是算违背他的主张。
墨子还反对那种为了争城夺地而使百姓遭到灾难的混战。这回他听到楚国要利用云梯去侵略宋国,就急急忙忙地亲自跑到楚国去,跑得脚底起了泡,出了血,他就把自己的衣服撕下一块裹着脚走。
这样奔走了十天十夜,到了楚国的都城郢都。他先去见公输般,劝他不要帮助楚惠王攻打宋国。
公输般说:“不行呀,我已经答应楚王了。”
墨子就要求公输般带他去见楚惠王,公输般答应了。在楚惠王面前,墨子很诚恳地说:“楚国土地很大,方圆五千里,地大物博;宋国土地不过五百里,土地并不好,物产也不丰富。大王为什么有了华贵的车马,还要去偷人家的破车呢?为什么要扔了自己绣花绸袍,去偷人家一件旧短褂子呢?”
楚惠王虽然觉得墨子说得有道理,但是不肯放弃攻宋国的打算。公输般也认为用云梯攻城很有把握。
墨子直截了当地说:“你能攻,我能守,你也占不了便宜。”
他解下了身上系着的皮带,在地下围着当做城墙,再拿几块小木板当做攻城的工具,叫公输般来演习一下,比一比本领。
公输般采用一种方法攻城,墨子就用一种方法守城。一个用云梯攻城,一个就用火箭烧云梯;一个用撞车撞城门,一个就用滚木擂石砸撞车;一个用地道,一个用烟熏。
公输般用了九套攻法,把攻城的方法都使完了,可是墨子还有好些守城的高招没有使出来。
公输般呆住了,但是心里还不服,说:“我想出了办法来对付你,不过现在不说。”
墨子微微一笑说:“我知道你想怎样来对付我,不过我也不说。”
楚惠王听两人说话像打哑谜一样,弄得莫名其妙,问墨子说:“你们究竟在说什么?”
墨子说:“公输般的意思很清楚,不过是想把我杀掉,以为杀了我,宋国就没有人帮助他们守城了。其实他打错了主意。我来到楚国之前,早已派了禽滑釐等三百个徒弟守住宋城,他们每一个人都学会了我的守城办法。即使把我杀了,楚国也是占不到便宜的。”
楚惠王听了墨子一番话,又亲自看到墨子守城的本领,知道要打胜宋国没有希望,只好说:“先生的话说得对,我决定不进攻宋国了。”
这样,一场战争就被墨子阻止了。
篇9:长征中草地夜行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07 字
+ 加入清单茫茫的草海,一眼望不到边。大队人马已经过去了,留下一条踩得稀烂的路,一直伸向远方。
干粮早就吃光了,皮带也煮着吃了。我空着肚子,拖着两条僵硬的腿,一步一挨地向前走着。背上的***和子弹就像一座山似的,压得我喘不过气来。唉!就是在这稀泥地上躺一会儿也好啊!
迎面走来一个同志,冲着我大声嚷:“小鬼,你这算什么行军啊?照这样,三年也走不到陕北!”他这样小看人,真把我气坏了。我粗声粗气地回答:“别把人看扁了!从大别山走到这儿,少说也走了万儿八千里路。瞧!枪不是还在我的肩膀上吗?”
他笑了起来,和我并肩朝前走。他比我高两头,宽宽的肩膀,魁梧的身材,只是脸又黄又瘦,两只眼睛深深地陷了下去。
“小同志,你的老家在哪儿?”他问我。“金寨斑竹园!听说过吗?”
“啊,斑竹园!有名的金寨大暴动,就是从那儿搞起来的。我在那儿卖过帽子。”
一点不错,暴动前,我们村里来过几个卖帽子的人,爸爸还给我买了一顶。回家来掀开帽里子一看,里面有张小纸条,写着“打倒土豪劣绅”。真想不到,当年卖帽子的同志竟在这里碰上了。
我立刻对他产生了敬佩的感情,就亲热地问他:“同志,你在哪部分工作?我怎么从来没见过你呀?”“我吗?在军部。现在出来找你们这些掉队的小鬼。”他一边说,一边摘下我的枪,连空干粮袋也摘了去。“咱们得快点走呀!你看,太阳快落了。天黑以前咱们必须赶上部队。这草地到处是深潭,掉下去可就不能再革命了。”
听了他的话,我快走几步,紧紧地跟着他,但是不一会儿,我又落了一大段。www.gs5000.cn
他焦急地看看天,又看看我,说:“来吧,我背你走!”我说什么也不同意。这一下他可火了:“别磨蹭了!你想叫咱们俩都丧命吗?”他不容分说,背起我就往前走。
天边的最后一丝光亮也被黑暗吞没了。满天堆起了乌云,不一会儿下起大雨来。我一再请求他放下我,怎么说他也不肯,仍旧一步一滑地背着我向前走。
突然,他的身子猛地往下一沉。“小鬼,快离开我!”他急忙说,“我掉进泥潭里了。”
我心里一惊,不知怎么办好,只觉得自己也随着他往下陷。这时候,他用力把我往上一顶,一下子把我甩在一边,大声说:“快离开我,咱们两个不能都牺牲!……要……要记住革命!……”
我使劲伸手去拉他,可是什么也没有抓住。他陷下去了已经没顶了。我的心疼得像刀绞一样,眼泪不住地往下流。多么坚强的同志!为了我这样的小鬼,为了革命,他被这可恶的草地夺去了生命!
风,呼呼地刮着。雨,哗哗地下着。黑暗笼罩着大地。“要记住革命!”--我想起他牺牲前说的话。对,要记住革命!我抬起头来,透过无边的风雨,透过无边的黑暗,我仿佛看见了一条光明大路,这条大路一直通向遥远的陕北。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篇10: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480 字
+ 加入清单历史上,鲁国有过几次废长立幼、杀嫡立庶的事件,始作俑者,或者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下面小编将为你分享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相信你们会感兴趣。
长幼之乱的历史典故
鲁真公薨,其弟敖立,是为武公。武公有长子括、少子戏。
武公九年,武公带着两个儿子,西去朝拜周宣王。宣王很喜欢戏,于是作了件荒唐事,他要立戏为鲁国的太子。王的卿大夫樊仲山父就说,这个废长立幼,不合规矩。不合规矩而您一定要做的话,日后鲁国一定会违背您的旨意。违背了您的旨意,那就是要讨伐的。不讨伐的话那对您的威信有损。要真发展到那个地步,对大家都不好。您看,是不是别下这个命令呢?
周宣王很不满,谁是天子啊。他不顾重臣意见,下了命令就立戏为鲁国太子,日后当鲁国的国君。鲁武公有点郁郁不乐,回到鲁国后就死掉了。于是太子戏立,是为鲁懿公。
果然,懿公被他哥哥括的儿子伯御带着鲁人干掉。伯御安安稳稳地做了十一年鲁国国君,最后被周宣王发兵给伐灭了(古时交通不便的缘故?因此那么久了周宣王才知道?此事,存疑)。
周宣王把伯御给诛杀了,就立懿公戏的弟弟称,是为鲁孝公。那个时候起,周天子的威信日益下降,而诸侯国弑其君的事情时有发生。
篇11:名人故事:女皇帝武则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77 字
+ 加入清单唐太宗是个精明能干的皇帝,但是他的儿子高宗却是个庸碌无能的人。唐高宗即位以后,自己不会处理朝政大事,一切靠他的舅父、宰相长孙无忌拿主意。后来,他立了皇后武则天,情况就发生了变化。
武则天本来是唐太宗宫里的一个才人(一种妃嫔的称号),十四岁那年,就服侍太宗。当时太宗的御厩里,有匹名马,叫“狮子驄”,长得肥壮可爱,但是性格暴躁,不好驾驭。
有一次,唐太宗带着宫妃们去看那匹马,跟大家开玩笑说:“你们当中有谁能制服它?”
妃子们不敢接嘴,十四岁的武则天勇敢地站了出来,说:
“陛下,我能!”
太宗惊奇地看着她,问她有什么办法。武则天说:“只要给我三件东西:第一件是铁鞭,第二件是铁锤,第三件是匕首。它要是调皮,就用鞭子抽它;还不服,用铁锤敲它的头;
如果再捣蛋,就用匕首砍断它的脖子。”
唐太宗听了哈哈大笑。他虽然觉得武则天说的有点孩子气,但是也很赞赏她的泼辣性格。
唐太宗死了后,按照当时宫廷的规矩,武则天被送进尼姑庵。这当然是她很不情愿的。
唐高宗在他当太子的时候,就看中了武则天。即位两年后,他把武则天从尼姑庵里接出来,封她为昭仪(妃嫔的称号)。后来,又想废了原来的王皇后,立武则天做皇后。这件事遭到很多老臣的反对,特别是高宗的舅父长孙无忌,说什么也不同意。
武则天私下拉拢一批大臣,在高宗面前支持武则天当皇后,有人对高宗说:“这是陛下的家事,别人管不着。”唐高宗这才下了决心,把王皇后废了,让武则天当皇后。
武则天当了皇后以后,就使出她那果断泼辣的手段,把那些反对她的老臣一个个降职、流放,连长孙无忌也被逼自杀。
不多久,那个本来已经十分无能的高宗害了一场病,成天头昏眼花,有时候连眼睛都张不开。唐高宗看武则天能干,又懂得文墨,索性把朝政大事全交给她管了。
武则天掌了权,渐渐不把高宗放在眼里。高宗想干什么,没有经过武则天同意,就干不了。唐高宗心里气恼,有一次,他跟宰相上官仪(上官是姓)商量。上官仪是反对武则天掌权的,就说:“陛下既然嫌皇后太专断,不如把她废了。”
高宗是个没主意的人,听了上官仪的话,说:“好,那就请你去给我起草一道诏书吧。”
两个人的说话,被旁边的太监听见了,那些太监都是武则天的心腹,连忙把这件事报告武则天。等上官仪把起草好的诏书送给高宗,武则天已经赶到了。她厉声问高宗说:“这是怎么回事?”
唐高宗见了武则天,吓得好像矮了半截。他把上官仪起草的诏书藏在袖子里,结结巴巴地说:“我本来没这个意思,都是上官仪教我干的。”
武则天立刻下命令把上官仪杀了。
打那以后,唐高宗上朝,都由武则天在旁边监视;大小政事,都得由皇后点了头才算数。
公元683年,高宗死了。武则天先后把两个儿子立为皇帝——中宗李显和睿(音ruì)宗李旦,都不中她的意。她把中宗废了,把睿宗软禁起来,自己以太后名义临朝执政。这一来,又遭到一些大臣和宗室的反对。
有个官员徐敬业被武则天降职,借这个由头,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武则天找宰相裴炎商量。裴炎说:“现在皇帝年纪大了,还不让他执政,人家就有了借口,只要太后把政权还给皇帝,徐敬业的叛乱自然会平息。”
武则天认为裴炎跟徐敬业一样,都想逼她下台,一气之下,就把裴炎打进牢监;又派出大将带领三十万大军讨伐徐敬业。徐敬业兵少势孤,抵抗了一阵,就失败了。
接着,又有两个唐朝宗室——越王李贞和琅琊王李冲起兵反对武则天,也被武则天派兵镇压了。
经过这两场小小的兵变,全国恢复了安宁,没有人再敢反对武则天。武则天巩固了她的统治,就不满足太后执政的地位了。
有个和尚猜到了太后的心思,伪造了一部佛经,献给武则天。那部佛经里说,武则天本来是弥勒佛投胎到人世来的。
佛祖派她下凡,就是要让她代替唐朝皇帝统治天下。
又过了几月,有个官员名叫傅游艺,联络了关中地区九百多人联名上书,请求太后即位称帝。武则天一面推辞,一面提升了傅游艺的官职。结果,劝她做皇帝的人越来越多。据说当时文武官员、王公贵族、远近百姓、各族首领、和尚道士,上劝进表的有六万多人。
公元690年九月,武则天接受大家的请求,自称圣神皇帝,改国号为周。她就成了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篇12:鲤鱼跳龙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9 字
+ 加入清单庙峡,又名妙峡。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鲤鱼跳龙门的神话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篇13:乞丐妙谏左宗棠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左宗棠担任陕甘总督期间,沙俄唆使原来浩罕国的反动军官阿古柏带领侵略军占领了新疆。面对如此严峻的局势,清廷中以李鸿章为首的多数朝臣主张妥协退让放弃新疆,唯有左宗棠义正言辞地给朝廷上书,陈述“保新疆者,是为了保蒙古,而保蒙古者,是为了保京师”,力主通过武力收复新疆来维护祖国领土的完整。
握有实权的慈禧太后权衡再三,认为若想巩固大清的长治久安,必须采纳左宗棠的主张,于是授予左宗棠为全权钦差大臣,统率重兵挥师西进。就在左宗棠举行完誓师大会离开兰州赶赴前线时,在城郊遇到了一个乞丐。令左宗棠奇怪的是,该乞丐在路边摆了一个棋摊,旁边还用木牌特意标上“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从小就对下棋着迷,自认为是一个下棋高手,如今见一个无名乞丐居然摆上棋阵同旁人叫板,就利用行军间歇,不服气地同乞丐下了3盘。尽管两人此攻彼守厮杀得难解难分,但最终乞丐还是由于落子连连失误输给了左宗棠。
离开兰州后,左宗棠统率数万精锐之师经过浴血奋战,先攻克乌鲁木齐,后取南疆托克逊、达坂、于阗诸城,彻底消灭了猖獗一时的外国侵略军,并逼迫罪不容诛的阿古柏服毒自杀。胜利收复新疆的消息传至北京,不仅清王室大喜过望,就连全国民间各阶层也纷纷修庙立碑为左宗棠歌功颂德。红得发紫的左宗棠无限得意之际,下令隆重地举行凯旋庆祝仪式。谁知就在他骑着高头骏马经过兰州城郊时,竟然再次看到那个乞丐,而且乞丐依旧摆起棋摊,旁边木牌上还是赫然写着“天下第一棋手”几个字。
左宗棠见状有些不愠,责问乞丐已是自己手下败将,为何还要标榜自己是天下第一棋手。乞丐并不辩解,笑吟吟地请求重新与左宗棠对弈。左宗棠趁着心情好,便同意了。经过几番搏杀,左宗棠竟然连输3局。左宗棠这才晓得乞丐的棋艺确实比自己更胜一筹,便不解地问对方之前为何要输给自己。乞丐意味深长地回答道:“那时的左公肩负朝廷重托要领军出征,全凭着锐气才能身先士卒驰骋沙场,因此为了不挫您的锐气,我才故意落子失误而连输3盘棋,目的就是鼓励左公能够不负兰州父老厚望早日胜利归来。如今您已经功成名就,但凡国人提起‘曾左’(曾国藩、左宗棠)的大名,几乎没有一个不竖指称赞的,所以小人就没有必要在棋艺上让着左公了。”
左宗棠听了这番话,若有所思地沉吟半晌,而后不服气地再次问乞丐:“既然你也知道‘曾左’,那么能否说一说为何人们都称呼‘曾左’,而不称呼‘左曾’呢?”乞丐微微一笑:“这个答案很简单,那就是曾公眼里有左公,而左公眼里没有曾公啊!”左宗棠听后整张脸不由得变红了。因为事实的确如此,自从曾国藩辞官归隐后,左宗棠就渐渐对这位当年的朋友产生淡忘乃至鄙视之意,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然后来居上超过了曾国藩,甚至在多次接到曾国藩言词恳切的书信后也懒得去回复。
经过乞丐一番言语巧妙的点拨,左宗棠很快认识到自己的缺点,不再居功自傲,放下目空一切的架子主动去联系昔日旧友。劝谏他的这位乞丐也被他请入军营委以重用,乃至二人后来结为生死之交。
篇14:历史典故:老当益壮的将军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导语:汉光武帝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汉光武帝靠武力夺取了天下,他手下有批出身豪强地主的大将谋臣,都是帮光武帝打天下立过功的,其中功劳最大的有二十八个。汉光武帝死后,他的儿子汉明帝刘庄把二十八人的肖像画在南宫的云台上,称为“云台二十八将”。
但是在二十八将之外,还有一名大将,他的名字虽然没有留在云台上,在历史上却很有名气。他就是老当益壮的马援。
马援在王莽统治的时候,做过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兴平东南)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看犯人哭得挺伤心,就把他们放走了,自己也只好丢了官,逃亡到北地郡躲起来。后来在那边搞起畜牧业和农业来。
不到几年工夫,马援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有了牛羊几千头,还积蓄了几万斛粮食。
但是他并不想一直留在那里过富裕生活。他把自己积贮的财产牛羊,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说:“一个人做个守财奴,太没有出息了。”
他还说:“男子汉大丈夫,应该有远大志向。越穷越坚强,越老越健壮。”(文言叫做“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王莽失败后,马援投奔汉光武帝,立了很多战功。
公元44年秋天,马援从外面打仗回来,有人劝他说:
“您已经够辛苦的了。还是在家里休养休养吧。”
马援豪迈地说:“不行,现在匈奴和乌桓还在骚乱,我正要向皇上请求保卫北方。男子汉大丈夫,死应该死在边疆上,让别人用马革裹着尸首送回来埋葬。怎么能老呆在家里跟妻子儿女过日子呢。”
不久,匈奴和乌桓果然接连侵犯北方。汉光武帝派他去守襄国(今河北邢台西南)。匈奴和乌桓跟汉兵接触了一下,就逃走了。
北方平定下来不久,南边五溪(在今湖南、贵州交界的地方)有一个部族,打到了临沅县,汉光武帝两次派兵征讨,都被五溪部族打败。
汉光武帝为了这件事很担忧。那时候马援已经六十二岁了,但还是请求让他带兵去打仗。
汉光武帝瞧了瞧马援,见他的胡子都白了,说:“将军老了,还是别去吧!”
可是马援不服老,就在殿前穿上铠甲,跨上战马,雄赳赳地来回跑了一转。
汉光武帝不禁赞叹说:“好硬朗的老人家!”就派他带领马武、耿舒两名将军和四万人马去攻打五溪。
马援的军队到了五溪,因为不适应南方的气候,有好些兵士中暑死去,马援自己也得了病。有人向汉光武帝挑拨是非,说是马援指挥错误。汉光武帝就派中郎将梁松去责问马援,并且去监督马援的军队。
梁松是汉光武帝的女婿,一向骄横自大。梁松的父亲原来是马援的朋友。马援看不惯梁松那股骄横劲儿,曾经批评过他,梁松从此记下了恨。
梁松到了五溪,马援已经害病死了。但是梁松还不肯罢休,向汉光武帝告了一状,说马援不但指挥作战犯了错误,而且上次在南方的时候,私下里搜刮了大批珍珠。跟马援一起的马武也跟着一起诬陷,说马援回家时确实装了整整一车珍珠。
这一下,汉光武帝真的相信了,下令革了马援的爵位(马援本来封新息侯),还要追查马援的罪。
赶到马援的棺材运到家里,他妻子马夫人不敢报丧,偷偷地把棺材埋在城外,连以前跟马援要好的朋友和宾客也不敢上马家吊丧。
马夫人亲自到宫里向汉光武帝去请罪,汉光武帝怒气冲冲地把梁松的奏章扔给她。马夫人一看到奏章,才知道她丈夫受了天大的冤屈。
原来马援在南方的时候,害了风湿症。有人告诉他,当地出产的薏苡(音yì-yǐ,又叫米仁)可以治风湿。马援吃了一点,果然见效,回家的时候,叫人买了一批颗粒大的薏苡,用车装了带回来。
梁松、马武偷眼看到过这些东西,就捕风捉影,把薏苡说成珍珠,告了马援一状,害得马援革了爵位,坏了名誉。
马夫人一连六次向汉光武帝上奏章申诉。还有一个名叫朱勃的人,听到马援的冤屈,也大胆地上了奏章替马援申冤。
汉光武帝看了马夫人和朱勃的奏章,才准许马家把马援安葬,也不再追查马援的罪。
篇15:蔡磷坚还亡友财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5 字
+ 加入清单《清稗[bài]类钞》记载了这样一则故事:
吴县(今苏州)有一个叫蔡磷的人,他为人讲信义,重感情。
有一个朋友寄放了一千两白银在他那里,没有立下任何字据。
过了不久,他的朋友死了。蔡磷把他朋友的儿子叫来,要把一千两白银还给他。
他朋友的儿子很吃惊,不肯接受,说道:“哎呀!没有这样的事情,哪里有寄放千两白银却不立字据的人?而且我的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过我呀。”
蔡磷笑着说:“字据是在心里,不是在纸上。你的父亲把我当知己,所以不告诉你。”最终蔡磷用车子把千两白银运着送还给他。
友人死后,蔡磷本可将千金据为己有,但他仍将它们主动送还给友人不知情的儿子。由此可见,真正的信用,是对自己内心的承诺,而不是做给别人看的。在有人监督的情况下,诚实守信相对容易;在别人看不见的时候,仍能严于律己,认真履行诺言却很难。
篇16:以管窥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22 字
+ 加入清单大家在写作文的时候,可以适当的利用一些历史典故作为素材,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一看以管窥天的历史典故,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出处】
《史记·扁鹊列传》。
【释义】
以:用或从的意思;管:就是竹管、竹筒;窥是从小孔或缝隙里看。本意是从竹管里看天空,只能看到很小一部分。比喻见闻狭隘,看问题片面。
【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齐国的名医扁鹊,原名秦越人。因为他救活了许多濒于死亡的人,所以当时人们把他称作传说中黄帝时代的神医扁鹊,而不去提他真实的姓名了。传说,扁鹊曾得到过仙药和秘方,能隔墙给人看病,并能看清病人的五脏六腑,病灶在什么地方。
有一年,扁鹊带领弟子外出巡医,路过虢国都城的王宫,隔墙听到宫内一片哭声,不知除了什么事,他就向宫外守门人询问。方才得知是太子刚刚去世。扁鹊又问:“他什么时候去世的?得了什么病?”守门人回答:“今天早晨鸡叫二遍的时候去世的。太子的病是血气运行没有规律,陰陽交错而不能疏泄,所以突然昏倒而死。”扁鹊凭借自己的经验,已经知道太子得了什么病。于是,他对守门人说:“请禀告君王,我是齐国的医生秦越人,能使太子复活。”守门人瞧了瞧扁鹊,说:“先生该不是胡说吧?人死了还能治活?我听说上古有个姓俞的医生,治病不用汤剂、药酒及其他东西。一解开衣服诊视,就能知道疾病所在,然后剖开皮肤,疏通经脉。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不然的话,要使他再生是骗人。”扁鹊再三请求守门人,他就是不答应。扁鹊叹息说:“您说的那些治疗方法,就像从管子里去看天,从缝隙中看花纹一样。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给病人切脉、察看脸色、听声音,只要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在什么地方。”
守门人见他说得很有把握,终于答应替他去禀报国君。国君一听太子有救了,非常高兴,即刻请扁鹊进宫给太子看病。扁鹊仔细检查了太子的身体,切了太子的脉,然后为太子实施针灸。当银针扎进太子身体后,太子就慢慢睁开眼,嘴唇微微动了动,周围的人们都惊讶地睁大了眼睛。扎完针后,扁鹊又为太子配制了几副药,同时告诉太子侍从如何煎服。最后,他对君主说:“太子不出一个月,身体就会康复。”果然,没出一个月,太子完全恢复了健康。
从此,扁鹊的名声就更大了。
【成长心语】
守门人一开始不把扁鹊看在眼里,他不相信也不了解扁鹊有如此高的医术,只能说明他见识狭隘。而生活中还有一些人,不但见识狭隘,心胸也狭隘,他们用厚厚的壳把自己严严实实地包裹起来,生活在自己狭小冷漠的世界里。他们处处以自我利益为核心,无朋友之情,无恻隐之心,不懂得宽容、谦让、理解、体贴、关心别人。他们始终生活在愤怒及痛苦的陰影下,阻碍了正常的人际交往,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和学习。所以才是真正的睿智,以一种豁达、宽容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人和事。
篇17:司马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魏少帝曹芳恨透了司马家族,结果被废黜,司马师立曹丕的孙子曹髦(mao)为帝。可是,曹髦空有皇帝的虚名,手中却没有实权,只是个傀儡(kuilei),连任命一个朝廷官员都做不了主。朝中的全部权力都集中在司马师和他弟弟司马昭手中。
司马昭是司马懿的第二个儿子,哥哥司马师死后,他接替做了大将军。司马昭同父亲、哥哥一样,工于心计,谋略过人。司马昭刚刚坐上大将军的宝座,镇东大将军诸葛诞谋反,司马昭率兵讨伐,大胜而归。司马昭为人奸诈,他认为魏国完全是依靠司马家族才得以有了今天,因此他进进出出都有三千名手执武器的护卫前呼后拥,所有的事情也不禀报朝廷,而直接由他决断。
曹髦做了几年有名无实的皇帝,他对司马昭大权独揽,自己不能亲理朝政,越来越不满,更担心自己有朝一日会像曹芳一样,被司马昭废掉。他想了好几天,终于作出了决定。
这天,曹髦把平日里还比较听他话的王经、王沈和王业三位大臣召入宫内,从怀中取出事先写好的讨伐司马昭的诏书,说道:“三位爱卿,司马昭大权独揽,野心勃勃,他称帝之心连过路人都知道。我决不能坐以待毙,等着他来废掉我。今天,我决定和你们一起去讨伐他!”这就是成语“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来历。
听了这话,三位大臣呆若木鸡,半晌才回过神来。
王经跪下身,一边叩头一边劝阻道:“陛下,这可万万使不得啊!从前鲁昭公不能容忍季氏专权,结果是失败亡国,被天下人耻笑!现在司马昭专权并非一天两天的事,朝廷中他的爪牙也不是一个两个,而宫中肯听命于您的,实在是太少了!您赤手空拳,拿什么去讨伐?如果不成功的话,恐怕祸患更大。还请陛下慎重考虑,从长计议!”
曹髦激动起来,咬着牙说:“我实在是忍无可忍了。我已下了决心,做好了死的准备,还有什么可怕的?何况我们不一定会死!”
说完,他径自入后宫,向太后禀报去了。
王沈和王业清楚地知道曹髦根本不是司马昭的对手,肯定必死无疑。他们生怕司马昭以后会治他们的罪,立刻溜出大殿,直奔司马昭府中告密去了。
曹髦手持利剑,带了一百多名童仆刚出宫门,迎面遇上了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奉令带了一队人马赶来。双方动起手来,曹髦持剑大喝一声:“我乃当朝天子,你们冲入宫中,难道想杀君谋反不成?”
这一声大喝把贾充的手下全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有几个胆小的甚至想转身逃跑。贾充见这情形,扯着嗓子对一个名叫成济的手下人喝道:“司马公平日里养你们是干吗用的?难道不正是为了今天这样的时刻吗?”
成济哆哆嗦嗦地问:“您看该怎么办?是杀还是绑起来?”
贾充瞪着眼说:“司马公有令,只要死的。”
成济这才壮起了胆,拿着长矛一直冲到曹髦的车前。曹髦大声说:“你小子竟敢对我无礼?”谁知话还未说完,已被成济一下子刺穿胸膛,从车上跌了下来,当场断了气。
司马昭没想到曹髦真的被手下人杀死,他有些心慌,更有些心虚。他马上把大臣们召集起来,装出非常伤心的样子,挤出几滴眼泪,假惺惺地说:“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大臣们心中都明白,却谁也不敢吱声。
司马昭又问老臣陈泰:“发生了这样的事,天下人会怎样看我呢?”
陈泰想了想,说:“只有杀了贾充,才可以向世人谢罪。”
这话让司马昭听了不顺耳,他又问:“您再想想,还有什么其他办法吗?”
陈泰说:“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司马昭不再吭声,心里暗暗地盘算着这事如何处置才好。最后,他决定将罪责归于成济一人,下令将成济斩首示众。
就这样,司马昭把杀曹髦的事轻易地掩饰了过去;接着,他立曹奂为帝,即魏元帝。
篇18:何首乌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唐朝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农历三月十八日,有一个叫文象的僧人,平素喜好养生术,这天去茅山朝拜,在华阳洞口遇到一位老人,这个老人看到文象有些仙人的模样和风度,就此传授给文象长寿秘方。随后引出了一个何首乌的故事。
有一个叫何首乌的人,祖籍河南省顺州南河县。其祖父叫能嗣,原名叫田儿。田儿一生喜饮嗜酒,由于生理缺陷,五十八岁了还不能娶妻。有一日他在外边饮酒到半夜,酒醉后回家,在路上东摇西晃,一阵春风使他酒涌上来,醉倒在荒郊野外。等到他酒醒后,睁开眼,在明亮的月光下,突然地瞅见在他身边有两个草藤,虽然相离三尺多远,可是它们的藤茎自动相互交合,呆了很久时间又自行分开,这样又分又合有三、四次,田儿亲眼看到后心里觉得十分奇怪,于是把这根藤挖掘了一根,拿回去向村里的人去讨教这个草藤叫什么名儿。但是村里的人没有一个人知道它叫什么的。田儿把这个草藤晾干,这时村里有一个叫陵良的乡亲向田儿逗弄他说:“你既然已不能找老婆了,你老了也没有人给你烧香火,这根藤又如此神奇,夜间它们能合起来,你何不吃一些试试呢”!田儿真把这些话记在心中了。他把此藤和根研成末泡成酒,泡好酒后,喝了七天,忽然产生了想和女人在一起的欲念。田儿又接着喝了十天,自觉身上产生了力量,走起路来也很轻松,而且有了性欲方面的要求,于是娶了一个寡妇曹氏。
田儿从此每顿饭都喝上两盅这样的酒,因为经常服用,所以一百多天后,旧的疾病都痊愈了,田儿的面容也显得年轻多了,曹氏也生了个男孩,众乡亲闻讯后都觉得新鲜。在以后的十年中曹氏又生了好几个男孩,都以有这种特征的藤和根为药。 文象遇到的那位老人一天来到南河县,识得这种草藤,告诉田儿说:“这种药名为夜交藤呀!服它可以活到二百六十岁。古方《本草》都没有记载过,是老师传授给我的。这种药产于河南。”僧人文象插话说:“我服了他也会得子的,但我本人出家性好静,因为夜交藤这药人服后就不能静下来,容易使人产生欲念,因此我绝对不服它。田儿偶然的机会得到了夜交藤,这是老天爷赐给他的人间幸福。”
因为田儿得到了夜交藤药物的好处,为了纪念其功,改名为何能嗣,后来他活到了一百六十岁,有儿女十九人。他的儿子字庭名延秀,也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六十岁,并有儿子三十人。延秀的儿子首乌(田儿的孙子)也经常服夜交藤活到了一百三十岁,有儿女二十一人。
夜交藤这个药的名声大振,后来亲邻远市的乡亲们一传十、十传百都找何能嗣的孙子何首乌讨药,所以何首乌的名子都叫熟了,一找何首乌就是讨夜交藤,这样一来二去的何首乌就成夜交藤的代名词了。夜交藤这味药物,味甘温无毒。主治疗五痔和腰腹中冷气宿疾、长筋骨补益精气,服后令人多子,还能增加饮食,补养人的力气,润肌肤,延长人的寿命啊!它还叫野苗、交茎、夜合、地精、桃柳藤等名。
篇19:历史典故:甘露之变
全文共 1967 字
+ 加入清单甘露之变后,宦官一直牢固地掌握军政大权,君主的废立、生杀也是掌握在宦官手中,为中国历史的第二次宦官时代的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历史典故:甘露之变,欢迎阅读!
唐宪宗平定淮西以后,变得骄傲自得起来。他开始信奉神道,下诏求能炼长生金丹的方士。公元820年,他服了金丹以后,脾气变得暴躁不定,宦官因而常常被认为有罪而处死。不多久,他就暴死于宫中。
宪宗虽然平定了藩镇之乱,但对宦官一直是信任并依靠的,所以宦官的势力很大。宪宗死后,宦官王守澄、陈弘x擅自立李恒为帝,这就是唐穆宗。穆宗病死后,他的儿子敬宗只做了一年皇帝,就被宦官杀了,王守澄等人又迎立李昂为帝,这就是唐文宗。
文宗即位后,王守澄因拥戴有功,由枢密使升为骠骑大将军。表面上,文宗对宦官加以恩宠,但内心非常恨他们。特别是看到杀害宪宗的凶手还没有被惩治,宦官们却权力大到可以任意弑杀、拥立皇帝,文宗心里更加不能忍受。公元831(太和五年),文宗曾与宰相宋申锡密谋,如何剪除宦官。可是秘密却被京兆尹王泄露,宋申锡因此被贬,计划也失败了。但文宗不甘心,仍在悄悄地物色能帮他除去宦官的人。
两年后,文宗患病,嘴里说不出话来。王守澄推荐了他手下的官员郑注,给文宗看病。郑注早年以行医为业,那年他到襄阳时,襄阳节度使李正患病,他给李使用了偏方,李服用后十分见效,就让他留下来做官,军政之事都让他参加决定。通过李,郑注又认识了王守澄,王守澄调到内廷后,郑注也随着来到京师。文宗服了郑注的药,也很有效,于是郑注又得到了文宗的宠信。
文宗憎恨宦官,但经过太和五年的失败,他又不敢向朝中大臣明说这件事。郑注深知文宗的心思,常常秘密为文宗献计;又向文宗推荐了进士李训。文宗见李训仪表堂堂,善辩论,多有手腕,十分高兴,对他越来越信任。
李训、郑注对当时的朝政都很有自己的见解,能准确地指出政治中的弊病和症结,加上他们又是王守澄推荐的,不会引起宦官的怀疑,文宗便与他们密谋除掉宦官的计划。他们认为,可以利用宦官之间的矛盾,采取分化瓦解、以毒攻毒的方法除掉宦官。
当年拥戴文宗的宦官,除了王守澄,还有一个仇士良。但仇士良一直受王守澄的压制,没做上大官,于是他们任命仇士良为左神策军中尉,分掉了王守澄的一部分权力,使王守澄很不高兴。后来,李训等人还除掉了另外几股宦官势力。
李训当了宰相后,又任命王守澄为左、右神策观军容使,官阶比过去高,但王守澄的军权却被解除了。这年十月,文宗叫人往王守澄的家中送了一杯毒酒,这个气焰嚣张的宦官头子就这样被除掉了。
李训他们知道,要除掉宦官,就一定要掌握军事力量,因为有权势的宦官大多掌有军权。为此,文宗让郑注出任凤翔节度使,以便组织军队,作为外援。李训精心挑选了一些有才干的名臣子弟,作为郑注的助手,还让文宗任命罗立言为京兆尹、韩约为禁卫军将军,作为接应。
李训原来和郑注约定,公元835年11月27日,王守澄下葬时,由文宗下令,宦官中尉以下的全去送葬,到时候由郑注率兵将这些宦官全部砍杀。可是李训求胜心切,又想独占剪除宦官的功劳,因此提前采取了行动。
这年11月21日,文宗在紫辰殿早朝。文武百官依班次站定后,禁卫军将军韩约上殿启奏,说禁卫军大厅后面的院子里,有一棵石榴树昨天夜里降了甘露。在古代,天降甘露被认为是祥和的好兆头。李训带领百官向文宗祝贺,并请文宗亲自到禁卫军的后院去观看。
于是文宗乘软轿出紫辰门,来到含元殿。文宗要李训带一些官员先去观看,李训看后回来说,恐怕不是真的甘露。文宗又要仇士良带宦官们去看。仇士良等人来到禁卫军大厅,却见韩约神色紧张,态度反常,心中很是疑惑。这时天公又不作美,正巧刮来一阵风,吹动了厅内的帷幕,仇士良他们发现,幕布后站着不少手拿兵器的士兵。他们大吃一惊,慌忙逃出去,门卫想关门都来不及了。
仇士良等人去看甘露时,李训正在含元殿调兵遣将。这时,仇士良等人跑回来,挟持着文宗,把他塞进轿内,抬起来就跑。李训大叫:“保护皇上的乘与,每人赏钱百千!”于是禁卫军们都冲了上来。仇士良见形势危急,就抄近路向内廷跑去。李训拉住软轿不肯松手,仇士良便扑上来厮打。李训从靴筒中抽出刀来刺仇士良,仇士良却被宦官救起。李训一直抓住文宗的软轿不放,被一起拖到了宣政门。这时宦官郗志荣跑来,把李训****在地,仇士良等人乘机拥着文宗的软轿进了内宫。
李训见预谋难以成功,只好换上便衣出逃,但后来仍被抓住。在押送京师的路上,他因为怕受到宦官的酷刑和侮辱,说服押送的人,把他的头砍下来送到神策军。事发时,郑注正带着兵马进京,听到消息他退回凤翔,但后来又被仇士良密令杀死。这个失败的事件,在历史上被称作“甘露之变”。
“甘露之变”后,仇士良指挥宦官大肆屠杀朝廷官员和禁卫军士兵,被杀死的有六百多人,宰相王涯等都暴尸街头,没人敢收殓。文宗在宦官的辖制下,抑郁成疾,终于在公元840年去世。
篇20:关于晏子使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40 字
+ 加入清单导语:下面是小编收集到的一些历史典故,供欣赏,希望您能喜欢。
晏子使楚的故事
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出使到狗国的人从狗洞进去,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说:“是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