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七月与安生有感作文(推荐15篇)
我读完《西游记》后,知道了由四个主要人物,分别是: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和唐僧。除了这几个主要人物之外,还有:仙人、佛主和大大小的妖怪等。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读七月与安生有感作文,仅供参考!
浏览
2106作文
15篇1:2024年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
全文共 1546 字
+ 加入清单“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部文学作品,同一部电影,不同人的观后感也千差万别。
电影《七月与安生》里的七月,是颠沛的自由;安生,是安定生活。两种不一样的性格和生存方式却最终走向统一,却也正是因为看透对岸风景,才如此渴望此岸的人生。
《七月与安生》脉络清晰简单,讲述的是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女孩子,因为同一个男性而交换人生的故事。交换人生,听起来像天方夜谭,我十分敬佩庆山—安妮宝贝把故事情节转折安排的这般恰如其分。感慨结局的出乎意料,却又是意料之中。
七月 开头,观众都喜欢七月这人设。长相漂亮、成绩优异、有礼有节、乖巧懂事,有一个不错的原生家庭,一看就是接受良好教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我是家长,也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乖巧听话的孩子,而不是天天背逆自己的顽童。父母的本意是少让自己的孩子吃苦受累,希望孩儿的路途平坦顺利,甚至有家长不折手段也要扫清孩子前行路上的一切障碍。 七月从来不做出格的事,认认真真学习,考上大学,连大学专业也都是听父母的安排,毕业留在家乡,跟一个门当户对的人结婚生子,哪怕对方不爱自己,只要合适就行。所以,最后勇敢面对苏家明不爱自己,并成功逃离原有生活轨道的七月是真正的勇士。这世间,有多少人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苟且完一生,不敢丝毫偏离原有的生活轨道。
看完电影,不能只是一味感慨安生历经颠簸和磨难,最后终于安定生活这样屌丝逆袭成功,这样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却忘记了安生后来的安定,也七月在成长岁月里物质和精神上双重的扶持和陪伴。
多希望七月最后并没有在27岁死去,虽然前面伏笔已够多。但还是一意孤行希望她能好好活着,就像安生写的故事里的样子,流浪到世界各地,看雪地、看日落、看大海。
安生
我始终认为,安生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无论如何漂泊,最终还是要安定下来。流浪时,无依无靠的安生,为了成全七月和苏家明,外逃时却亲眼目睹洗剪吹男友的劈腿。为了混口饭吃,一口气干掉一瓶红酒。一种近乎疯狂的人生。 安生的原生家庭,注定了安生在客观上自由无拘束的生存状态,也就造就了那种把安生扔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茁壮成长的性格。 我在安生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 总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外面的世界风刀霜雪,哪怕生活不是远方和诗,哪怕生活是马革裹尸、茹毛饮血。 那个凡事总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柔弱者。从不会说出自己的孤独和无助,很少对人流着泪说,我也坚持不住了,却只会心里滴着血,还表面若无其事地对朋友说:来我的臂膀里躺着吧,我给你依靠。即是自己一无所有,也白日梦的想着有一天我什么都有了,什么都给你最好的。 经历很多的“漂泊”。我把所有没有的无安全感,总结为“心无处安放的飘零”。也希望有天,能像电影里安生,在也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一天,能平静得把这些烂大街的昨日悲伤写成跟自己无关似的文字。 当我看到七月误解安生好意的时候,心生泪意。孤独、误解、我都不在意,至少你一直都在,这就很足够了。 也许哪天我“流浪”够了,也安心的生存,在某处安营扎寨、繁殖后代。
尾声 电影里的台词:“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七月与安生,就像是一个人矛盾的一体两面,历经岁月的洗涤,装得太久,终是面目全非,最后的最后,还是会和身体里本真的自己握手言和。大众都是羡慕安生的稳定,却忘了七月抛弃一切去追求自由,成全安生和苏家明,才是最勇敢和善良的那个人。 无论是七月还是安生,成长都是孤独的。无论人生路上,来去路过多少匆匆过客,七月只有安生和苏家明,而安生的成长路上只有七月。有多少七月羡慕着安生;又有多少安生羡慕着七月。有多少人过着七月的生活,想变身为无拘无束的安生;又有多少安生,希望成为衣食无忧的七月。有多少人真的将七月的人生过成了安生;又有多少人将安生过成了七月。
篇2:小说七月与安生的内容简介
全文共 1522 字
+ 加入清单作为国内青春文学的重要代表,庆山(安妮宝贝)从1998年10月开始在网络上写作和发表作品,《七月与安生》是她最受欢迎的小说作品之一。
故事的主角是两个从13岁开始就相识的女孩七月和安生,她们对世界、对自己、对爱情的看法完全相悖,却在机缘巧合之下爱上了同一个叫做“家明”的男生,最终得到各自命运的安排。
庆山(安妮宝贝)回忆,创作这部小说时自己也不过二十几岁,面临对生活的很多思考和选择。也正是这份贴近年轻人内心的熟悉感,小说《七月与安生》自2002年推出以来,网友们对于更喜欢“七月”还是“安生”的讨论就从未停止。而书中三位主角的关系也曾被冠以“闺蜜”、“劈腿”、“渣男”这样的现实标签进行品评。
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惑与思考,故事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阅读,大概也折射出群体一段时期的内在状态。
《七月与安生》从表象上来看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元素,看起来过于亲密的闺蜜、狗血的三角恋,极端的情境在现实里可以说并不存在。然而它既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梦幻迷离、充满神秘感的《双生花》,也与日式温柔淡雅的《花与爱丽丝》有明显差别。
读后感:
喜欢上安妮宝贝的作品,是因为这本《七月与安生》。这个凄楚却温情的故事,满溢着倔强的情感。延续了这份悲美,开始在安妮沧桑与无奈的故事里穿行,在冷冽萧索的语调里流离。
爱情,从来就没有完美的结局,终归是要以别离收场,只有孤独才是真实。多么清醒冷峻的思想,生活与爱情在她笔端赤身裸体不留余地。
《七月与安生》讲述属于两个世界却倔强的爱着对方的两个女孩的成长、友情和爱情。七月,温和宁静,喜欢安定,顺利的学业,稳定的生活。安生,坦率不羁,向往自由,漂泊的生活,随意孤寂的人生。就是这样好不搭调的组合缠绕了彼此的一生,羁绊了一世的爱与牵挂。
喜欢故事的结尾,用离开成全生命中的最珍贵的两个人。安生怀上家明的孩子,难产而死,七月抚养那个孩子。烂俗的结局,却让我沦陷,纯粹的爱恨与自由,低迷复杂的情感,矛盾挣扎的内心,影响于我至今。
你是完美柔情的七月,还是随意孤寂的安生?
安妮说,生命的苍凉与绚丽,是自己的选择。
读后感:
七月爱安生,安生也爱七月
七月与安生,这一对酷似矢泽爱笔下的NANA一般的双生子
她们偶遇,相互选择,互补又相似的品性牵连着两手之间温暖的触摸与平和的轻拂,她们在凛冽的时光迁移中互相保护且心有灵犀,分享彼此并相濡以沫,相生相灭仿若一体,如此而已。
因而对于她们,世界显得陌生而苍白,无法觊觎,无法交换。
13岁到26岁,是一张在尽情涂鸦之后漂白洗浸的干净白布,直刺心间。
痛得记不住每年生日礼物是谁寄
记不住最爱的人喜欢喝什么饮料
记不住从教室楼梯跑到操场的香樟树所需要的步数。
从前冰冷暗淡的眼神现在想起恍若前世,然后习惯于逆来顺受安于现状。
我说,这个世界上真的是有藤井树,有NANA,却也有七月与安生,秀仁和景熙。
藤井树直到最后看到另一个藤井树所画的卡片,笑着哭了
NANA疲倦地回到家,NANA上前去摸着她的头,拥抱她
秀仁和景熙交换了一生的名字,直到景熙死去,秀仁留着景熙的发型,写着无法寄出的信件
而安生最后甩掉旧的躯壳,在鲜活洁净的灵魂与肉体间重生,七月释然了
我总以为,女生之间的情谊是我始终无法了解的。在我看来,她们相处无非两种,一为只限于见面应酬,再则便是如上般彼此分享
有时候,文字过于唯美会让人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安生,让我想起[picnic]中的coco,仿若折翼的天使,在残酷而陌生的自我世界活得力不从心,小心翼翼等待世界末日的到来。说到底,她们都是寂寞的,安生一无所有,七月无法走出自己,coco单纯无助,对于现实,无法面对。
我还是更喜欢七月,因为安生,终究是头低头匍匐的充满敌意的小兽,除了七月,别人无法拥抱
更多热门文章:
篇3: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4070 字
+ 加入清单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
有多少人像她们一样
同是知己,却为爱同一个男生相爱相杀
杜拉斯曾经说过除非你非常爱这个男人
否则男人都是无法忍受的
所以说
男人忘不掉的是新欢
女人舍不弃的是旧爱
安生和七月十三岁就认识了
关系好到可以摸对方的胸部看发育了没有
七月高中时交往了一个男朋友带给安生看
不羁诱人的安生让家明恍惚了
三角结构开始崩塌
如果我是七月
我尽量不让男友见到闺蜜
不让他们有互留微信和电话的机会
如果我是安生
我会自觉地不提出见闺蜜男友的要求
见了也不会留他任何联系方式
这不就天下太平了吗
其实
周冬雨和安生有很多相似性
我们看外表时
常常以为她只能是安静的七月
而现实的她则是充满个性
甚至是带刺的山楂树的果实
苦涩酸甜
她不是傻白甜
更不是一张白纸
而是将她古灵精怪的一面演绎的淋漓尽致的一面
做演员
磨平了刺就是削掉了精气神
因为某种程度上安生是她内心的一面镜子
是她真正打破静秋的一次尝试
确实这样
安生这个角色给观众感觉是灵动多面的
没有不爱的道理
也有人说
故事是很俗套的青春片
但绝对催人泪下
总会有感动到你的地方
在预料之中也会有惊喜
有句话也想送给大家
别以为自己够坚强,只是那个人还没出现
扰乱你的一池春水,让你猝不及防
三个的故事
呈献给我们残忍的一个世界
两个女孩互相依赖,成为彼此,却又失去彼此
而那个男孩,成了故事的背景。
所以在文章的的最后
问一下大家
如果你能够选择一种生活
七月还是安生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篇二】
这乍一看是个交换人生的故事,实际上讲的是一个双重人格的故事。
影片结尾处闪回的时候,大家发现,网络小说中的故事是扭曲过的,小时候砸安全警报的不是小太妹安生,而是内心躁动奔放的乖乖女七月。
《七月和安生》这部小说我并没有读过,但是老婆看完电影后告诉我,这个导演不错,原著没有这么好看,导演和编剧升华了这个故事。
这种故事并不新鲜,不过是两个女人之间的事情,但不同的观众会读出不同的体验,正如鲁迅先生说《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对于《七月和安生》来说,宫斗党看见闺蜜为了一个男人相爱相杀,百合党看到了男人算什么,妹子之间才是真爱,对于在下这样的精神分裂者看来,这部电影就是个精神分裂者的双重人格表演。
七月的代入感很强,因为我自己从小就是这样的孩子,在人前很乖,学习不错,听老师家长的话,对左青龙右白虎杀马特洗剪吹敬而远之,从来都是邻居家教孩子的榜样,其实内心却一直躁动不安,根本不想乖乖听大人的话,也想像那些所谓的“坏孩子”一样满天飞,也想胡作非为到处捣乱,那才是属于青春属于自由的世界啊。
然而,却还得一直假装成乖乖仔,委屈着自己不断服从周围的眼光,服从父母的安排。就像片尾怀孕的七月和安生躺在一张床上说的话:“你根本不会装,装的最高境界就是像我这样,人都看不出我在装。”
在我看来,这部电影和那个夹缝中的男孩子家明毫无关系,他只是七月和安生维系真爱的一根道具,如果从精神分裂双重人格的角度来看,为啥七月爱安生,安生爱七月,因为七月就是安生,安生就是七月,一个人最爱的当然就是自己啦。
七月和安生,不过就是人生选择的问题,有句话俗话叫做:“宁可做了后悔,也不能后悔没做。”大多数人一辈子都会后悔的,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他们都会回想:“我当时要是下决心走那条路该多好!”七月和安生27岁之前的故事,大抵如此。
七月一直装作乖乖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谈一个优秀靠谱的男朋友,按部就班不急不躁,找一个稳定的工作,在小城镇和爹妈住在一起,无风无浪无波澜渡过一生,其实这个世界上大部分的白领女性都是这么走过来的。
而安生却一直不安生,世界那么大,她要去看看,青春期的我们都有那样的心思,能从烟圈里看出哲学,能从烫发中看出诗意,能从纹身里看出才情,能从躁动的音乐中听出宇宙大爆炸的声音,我们以为那是天赋,其实只是无处发泄的冲动与荷尔蒙,只是无处安放的青春。
其实这两种人完全可以是一个人,表面上文静安生,内心如七月蝉鸣,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这样吧,谁也不愿意一辈子就过一种人生吧,居家小女人也会憧憬世界有多大,太妹浪荡女也会倦鸟思归还。
安生是羡慕七月的,她也想着能够腹有诗书,她也想着能够安安静静地活着,有人疼有人爱,她也想着可以坐下来把别人的故事和自己的故事都写成小说,最后七月消失了,她成了七月。
这不是一个爱情故事,甚至不是一个百合故事,而是一个人自恋自怜自卑自爱的故事。
最终不是七月过成了安生,也不是安生过成了七月,而是忽然间躁动不安的七月死了,只剩下浪子回头的安生。
或者说——27岁的时候,一个人的前半生死了,开始了她的后半生。
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篇三】
在看到《七月与安生》即将上映的时候,青葱的时光仿佛被这部影片一点一滴牵扯出来,虽然记忆已经模糊不清但这感觉却熟悉地似乎从未离开。
特意自己去看了这部电影,这是属于自己的一部电影,不应有人打扰。坐在昏暗的电影院里最后一排,心情紧张又期待。旁边来了一对情侣,男生问:“这部电影讲的是什么啊?我肯定会睡着的。”听到这句话,似乎是自己心爱的玩具被人踩了一脚,狠狠瞪了他一眼拿起包挪到了角落的位置。这是心底悄悄开出的花,没人能够打扰它的生长。
当第一句台词响起的时候,眼眶立马就红了。过往的时光扑面而来。高中的时候痴迷安妮宝贝的作品,每逢数学课一定藏在试卷或者作业本下面偷偷看,安妮宝贝的语录足足抄了一个本子。以至于后来的几年写东西很阴郁,以至于一直想活成她笔下穿棉布裙子或是男人宽大仔裤与t恤的样子。
十三月的七月与安生,她们的相遇是命运的选择。
高中的时候遇到了楠,怎么熟识起来的我已然忘记,甚至两人相处的细节我都不记得,只知道遇到她我的灵魂便不再孤单。
遇到她以后,我最喜欢的季节是夏天。
高二的时候,和她同桌的日子是最快乐的,一个个梦想也从那时开始发芽生根。仍然记得她从教学楼前的草地上挖来几棵四叶草,种在剪了一半的矿泉水瓶里递给我,我一边嫌弃她脏乎乎的手一边满心欢喜的接过来放到窗台上给它们晒太阳。
七月与安生是形影不离的,大概她们能够填补彼此生命中的空缺。
开班会调座位前班主任说:“有的同学,爱在一起上课聊天的就不要坐到一起了”,然后意味深长的看了我们一眼,我俩便趴在桌子上看着彼此笑。那时候选择座位还是按照成绩来,我成绩比楠好,便早早地进班坐到原来的位置上,同学想过来坐我旁边我便霸道地说:“楠要坐这,你换个位置”,然后又在班主任无奈的眼光里每天一起做着白日梦。
七月喜欢家明,安生也喜欢家明。
少女心事总是诗,那时候的我和楠都有自己喜欢的人,她看不上我没出息的样子却又在我难过的时候给我传来一张张纸条;她有喜欢的人我就去找人要qq号,时不时八卦一下有没有进展。年少的恋情总是无疾而终,但难过的时候都庆幸她在身边。直至现在,我都觉得没有人能够配得上她,我不知道两年后、三年后,她会嫁与什么样的男人,只知道对她不好的人我向来都想一巴掌打上去,她值得最好的,forever。
七月说,我不管我就要那样的煤气罐。安生便偷偷钻到店铺里给她找煤气罐,两个人的笑容在橘黄色的灯光下格外好看。
楠说:“下雪天就应该吃冰淇淋”,我说:“那多冷啊”。那年冬天真的下起了鹅毛大雪,“蓝,有人找你”,拖堂的数学老师刚走出教室,坐在窗口的同学就冲我喊。我走出教室看到楠靠在栏杆上,满脸得意的拿着一盒蒙牛三色冰淇淋冲我晃。“快吃,我托人给我送过来的,我都没舍得吃,等你一起呢。”两个人,一人一根小木棒,趴在栏杆上看着雪景吃着冰淇淋,虽然真的很冷但也真的很温暖。
安生离开七月后,时常会写明信片给七月,她过得好与不好,她一如既往的想念她。
高中毕业的时候,我跟楠写的小纸条已经装满了一个铁盒子。她喜欢用正方形的小纸片,用蓝色的水笔,在纸条上写着一个个蓝色的梦。时隔多年,从衣柜里找出来那个铁盒子,仍然能听着音乐把所有的纸条一个个看完,再小心地收起来。她喜欢在右下角落款N和日期,直到现在我写信仍然保持着这个习惯。如果你有收到我的信件,一定是蓝色的笔迹,落款N和日期。别奇怪,这是我亲爱的女孩留给我的礼物。
安生说:“七月,我累了,我能回家吗?”她们互相踩住对方的影子那么多年,她们深知,只要我回头,你一定会在。
楠不喜欢逛街,不喜欢出去玩,好不容易约她在周末的时候陪我逛街,我早早地来到约定的地点。那时候的我们没有手机,只有一个约定。
两点,她没来。
两点半,天空下起淅淅沥沥的小雨,她仍然没来。
三点,碰到同班同学,“你看到楠了吗?”"没有诶“。
三点半,同学逛了一圈回来了,问我:“蓝,你还在等啊?”
“对啊”
“她可能不会来了,要不要一起回学校?”
“不了,我再等会儿,你先走吧。”
四点,看到她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气喘吁吁地跑来,
“对不起,我堵车了。”
没关系,只要你来,再晚都没关系。
“我都淋湿了,你得请我吃好吃的。”
“好好好,走吧。”
有的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有的时候,七月又是安生的影子。
我是个很固执己见的人,却唯独对她的喜好没有抵抗力。她所喜欢的我都喜欢,她的习惯我都保持着,她完不成的梦想我就替她去完成。我真的是个记性差到爆的人,无法一一细数她的喜好,只是这么多年这些习惯已经融到骨子里去了。她一直很喜欢大海,后来我去看了大海,第一时间拍照给她,我想把我所拥有的都分享给她。
她喜欢蓝胖子,我就想把所有蓝胖子周边慢慢买给她。她喜欢蓝色,每个节日我都会买礼物送给她,我不愿她成为一个没有礼物的女孩。
她总是很忙,很努力。
我却一直很漂,不肯安定。
如果说她如七月般安稳,其实我知她心里有着广袤的天地,那么那些来不及实现的野心,那些微乎其微却极其浪漫的梦想,我会一一替她实现,因为我们所拥有的生活是互通的。
电影结束的时候,我脸上还挂满了泪水。看别的电影的时候也会流泪,或是因为情节、或是因为演员,但《七月与安生》是独特的,浮于电影情节之下的是整个青春,是那个骄傲且独特的自己与那个始终心系的女孩。
篇4:2024年七月与安生小说简介
全文共 6190 字
+ 加入清单安生,原生家庭破碎冰冷,学业很差,性格桀骜、敏锐、叛逆,被公认为是“不健康的颓废”,而七月,原生家庭温暖幸福,学业优异,性格平和、宁静、宽厚,被公认为是“温良恭俭让的乖乖女”。但两个生活和性情迥异的少女却互相吸引,情深意长。
然而,安生默默爱上了七月的男朋友家明,因为家明温厚、淳朴,“能够让所有的喧嚣都失去声音”,家明虽然喜欢七月的温柔贤惠,却也被安生的特立独行所吸引。因为她俩仿佛是彼此的影子,让他看不分明。
很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是非善恶观,只是爱永远是道难题,失去分寸太容易。一场异地相逢使独居的家明与流浪的安生走在了一起。七月得知真相后,在痛苦中狠狠打了安生一耳光。
然而,即使深深受伤,七月仍然看到安生的孤寂与家明的内疚,于是,因着内心深处的怜悯,她原谅了安生,也原谅了家明。此后,当安生带着身孕走投无路之际,七月主动收留并悉心照顾安生,而安生最后在难产中带着深深的负罪感死去。
七月和家明结婚后则收养了安生的孩子。七月在梦中会经常怀念安生——那个穿着花瓣一样的白裙子,坐在操场大樟树最高处,寂寥地看着远方铁轨流泪的小女孩子。
其实,这种“闺蜜爱上同一个男孩”情感纠葛的叙事模式在一些女作家的小说中并不少见。我个人觉得写得最出彩的,当属徐晓斌的小说《迷幻花园》和李碧华的小说《青蛇》,都以冷峻批判之姿,将友情中的争竞与算计,爱情中的残酷与执迷呈现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完后对世间情谊不寒而栗。
但与之相比,安妮宝贝的叙事视角则柔细而温暖,且充满对人物软弱处的悲悯与救赎意识,令我深深感动。多年后,安妮宝贝自己在微博中回忆说:“原著中的七月,不断在承担和接受,她有坚定的灵魂。安生与之相比,漂泊、逃避,是脆弱而透明的灵魂。最后安生死去,她的叛逆不容于世。七月存活,代表一种拯救。这是关于一个人的灵魂中两个面彼此对抗与和解的故事。回头看,那一切是过往。是你与我走过的曾经。
是的,那的确是我走过的曾经。在21岁读小说《七月与安生》,会觉得七月象征家与烟火,而安生象征诗与远方,于我却是两难选择;会在七月身上看到梅兰妮,而在安生身上看到郝思嘉;也会觉得自己时而像走在路上虚无而孤寂的安生,也时而像等在家中笃定而温情的七月,时而是内心里的安生望着七月,时而是内心里的七月望着安生。
也许,在青春时代,每个文艺女生心中,都有一个七月,也有一个安生,她们彼此倾听,彼此对话,彼此对峙,彼此凝视。
七月与安生,互换成了对方?
16年后,人到中年的我终于等到了电影。
电影画风唯美干净,情节也精巧迷离,不过,我个人觉得,电影更接地气,而小说则更飘逸空灵,有一种灵魂深处的哀伤。难怪有人说,原著是少女看青春,电影是成人看青春。
最触动我的却是电影中人物性格的深化,安生不再是小说中那个孤傲冷峻、动荡不安、具有攻击人格的女孩,而七月也不再是小说中那个柔慈怜悯,先人后己、全是圣母情怀的女孩。
或者说,七月和安生的关系不再是小说中家园守望的母亲与异域放逐的女儿的不对称关系,而是懵懂成长过程中一个女孩和另一个女孩之间的对等关系。而这一视角正好呈现出人性更多的复杂面和真实面,也为成长这一主题提供更深度观照与聆听的可能。
综观不少影评,解读还停留在“常规与自由”、“安定与漂泊”、“独身与婚姻”等女性不同生活方式的思辨上。仿佛促成七月和安生之所以从对抗走向和解,是她俩终于互换生活方式成为了对方——因为安生停止漂泊生活后选择结婚嫁人,终于得到踏实平稳的幸福,因为七月放弃安逸环境后选择浪迹天涯,终于得到自由轻灵的幸福。
这种评论过于美化了外在的生活方式本身,而忽略了人内心的突破才是根本——毕竟,每一种生活方式都有其利弊。家与烟火的生活,有其踏实平稳的一面,也有其固步自封的一面,诗与远方的生活,有其自由轻灵的一面,也有其颠沛流离的一面。
一个人的内心若没有通透澄明,即使去了远方,也未必活得海阔天空,即使结了婚有了家,也未必活得气定神闲;同样,人的内心足够宽广丰盈,即使没去过远方,也会在寻常风景中乐山乐水,即使没有结婚没有成家,也会安于一个人的独处时光。
在影片前半段,安生更多被呈现的是漂泊生活中颠沛流离的一面,七月更多被呈现的是稳定生活中固步自封的一面,而在影片后半段,安生更多被呈现的是稳定生活中踏实平稳的一面,七月更多被呈现的是漂泊生活中自由轻灵的的一面,不知是不是导演有意为之,所以,我个人觉得,安生从未变成之前的七月,七月也从未变成之前的安生,她们只是在努力变成未来更好的自己。
七月:自以为义的拆毁与重建
七月曾是那么掏心掏肺的对待安生。
13岁开始,一起洗澡,一起睡觉,一起养小松鼠,一起谈论少女情怀的小秘密。
直到有一天,她在山上看到男友家明试图拉住安生的手。但她故意装出天真浪漫一无所知的表情。因为她笃定家明是自己的。
为了成全七月与家明,安生为了避嫌毅然选择离开。站台上,七月送别火车车窗口渐渐离去的安生。两人都是依依不舍,安生最后哽咽着说:“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
尽管七月流着泪,但并没有挽留。因为她留意到家明的家传玉坠被安生戴在脖子上。七月知道,安生如果留下,会威胁到自己和家明的“爱情”。她有嫉妒,有恐惧,做不到放手与豁达。
回家后,她意识到一件事:她长大了,不再像少年时代那样掏心掏肺的爱安生。逼视到内心中的自保、设防、虚弱,使得18岁的她又内疚地哭了好久。
然而,再过了几年,23岁,当家明北上告别她而去,安生南下投奔她而来,她不再内疚,甚至在漂泊无定流离失所的安生面前不知不觉显出自己的优越感:是啊,她学历比安生高,职业比安生体面,收入比安生优渥,外表比安生漂亮,原生家庭比安生幸福,生活方式比安生正常……
也许正是因为如此,当安生大大咧咧地说起流浪时骗吃骗喝的把戏时,七月却觉得很丢脸。她自以为义地鄙夷安生:“你怎么就这么贱?”之后,又含沙射影地讽刺安生:“为什么你每次给我写信,最后一句都时问候家明?”两人第一次争执起来,七月气冲冲回到酒店,安生则默默离开。友情开始出现裂痕。
又过了几年,26岁,七月发现苦苦等待的家明还是选择和安生在一起后,拿着花洒朝着安生怒吼:“你一无所有,没人愿意和你做朋友,除了我!家明才不会喜欢你这种风格!”她所有的苦毒、傲慢、愤怒、阴郁在瞬间爆发,突然令我想起浪子回头故事中大儿子对小儿子的冷嘲热讽………
直到有一天,七月突然醒悟到,爱不是强求,而是放手,放下掌控欲、放下外在看得见的安全感,放下做迎合世人期待值的乖乖女,也许自己内心能够活得更放松。
她本以为的未来就在那个从不曾离开的小镇,做一份稳定但未必要深爱的工作,找一个合适但未必要深爱的男子,结婚生子,直到终老。
但现在,她能够平静地对家明说:“我无法忍受和一个不爱自己的人过一辈子。”就这样,她辞了工作,也放弃了家明。也许,她并不是那么深的爱着他,只是想证明他爱她,只是想证明自己不会输,只是活在主流价值观的寄望、期许和设定中而已。
其实,摆脱父母的寄望、社会的期许和自身的设定,是很艰难的,但七月愿意走出第一步,她不仅开始学习对爱情不强求,也开始学习对友情不傲慢。离开家乡后,七月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住安生曾经住过的旅馆,她尝试去理解安生,体会安生,也发现站在甲板上时,自己其实也喜欢摇晃和飘荡的感觉。
她慢慢成长为一个勇敢、宽广、谦和、不再患得患失,并真正能给予爱的能力的自己。
安生:在漂泊中给出爱
在好朋友的世界,很多是可以分享的,一起吃饭、一起逛街、一起睡觉、一起读书,但似乎唯有一样事情无法分享,那就是爱上同一个男孩。这似乎是一个很纠结的伦理困境。
安生表面洒脱不羁,桀骜不驯,但内心其实是重情重义的女孩,她并不像很多青春片中喜欢上闺蜜男友的女孩那样,高调标榜:“只要没结婚,大家都是自由人,完全可以公平竞争,优胜劣汰。”
当她发现家明对自己的情愫,也意识到自己对家明的情愫后,立刻采取刻意回避的态度。所以,在影片细节中处处可以看到,安生单独面对家明时,表情总是漫不经心的,语言总是划清界限的,“七月在等你回去呢!”“我最近交了新的男朋友!”安生那种大大咧咧的,潇潇洒洒的,满不在乎的微笑,让人看得心疼。
然而,她必须这样,因为家明是七月先喜欢上的男孩子,她要好好保护七月不受任何人的伤害——包括来自家明的伤害,更包括来自自己的伤害。
于是,她选择了离开小城,离开七月和家明,离开了一份温暖的友情和一份朦胧的爱情。在她看来,放逐自己,成全他们,让友情不至撕裂,让爱情不要萌芽,是最好的选择。
“七月,在家明和你之间,如果非要做选择,我自然会选择你。”
然而,当她重新回来,感受到七月变了,那种居高临下和小心设防的优越感。最后,七月当着众人嘲讽道:“你这些年在外闯荡,都是靠男人骗吃骗喝吗?你就那么贱?”安生彻底受伤了。
友情出现深深的裂痕,安生再次离开了七月。此后,际遇的不顺,加上家明的援助,这一次,她到底没有克制住自己压抑的情感,终究和家明走到了一起。
影片并没有展现她与家明相恋这段时间的心态,有没有对七月的罪疚感——那种第三者插足的挣扎和懊悔,也许会有吧,但更多的可能是她自身长期漂泊状态的软弱与疲倦,无力去成全更高的伦理标准。那时的她,只想有一个陪伴她渡过难关的男子。
终于,影片中最残酷的一幕发生了。七月发现男友和最好朋友在一起后,备受打击,对着安生大吼大叫,歇斯底里。
但即使,这一幕的残酷中依然也看到温情,七月发泄完怒火后,随即又懊恼地蹲下去,抱住安生哭:“安生,我们为什么会这样?”
而安生也抱住了七月,紧紧的,充满泪水的。
爱恨恩怨的交织,演绎得生动而缠绵。
最后,安生建议家明回到七月身旁,而自己,却嫁给了另一个对她很好的男人。在她看来,这是唯一的也是最好的选择,和谁不都是过一辈子?
安生从小缺乏爱,没有家。所以,她渴望爱,也渴望家。就像潘美辰的《我想有个家》所唱的那样。但渴望归渴望,现实归现实,她看得很清醒——
似乎,七月爱她,但七月对她的爱是有保留的,遇到利害关系会放弃的;那一天,当她在列车上对流泪的七月说:“七月,如果你让我留下,我就留下。” 或许她隐约期待听到七月的颔首。但七月只是沉默。
似乎,家明爱她,但家明对她的爱也是软弱的,遇到重大选择究竟是茫然无措没有主见的;那一天,当她在操场上对奔跑的家明说:“你不能一直跑,终于要有停下来的一天。”或许她隐约期待听到家明的承诺,但家明只是沉默。
但她还是选择了原谅人性的软弱,正如她知道自己也曾有软弱一样。原谅之后,是给予,是担当,是付出。
当七月走投无路找到她后,安生给出的是拥抱、接纳、家的温暖,以及少年时代最熟悉的那一句:“七月,躺在我臂弯里吧。”
当七月难产死去后,安生始终没有告诉家明七月死亡的真相,以免加重家明的负疚感。
最后,安生以七月的笔名,把七月写进小说,让七月在小说中自由自在的走着,笑着,海阔天空着……作为自己最独特的怀念。
我和兰:分道扬镳十几年后,彼此饶恕
很多女性观众看完电影,都难免想起自己少女时代某些刻骨铭心的友情。
或许那段友情中没有与闺蜜同时爱上一个男孩的尴尬与痛苦,但一定会有欢笑、眼泪、痛楚、误会、猜疑、争执、饶恕、和解。我也不例外。
我生命中第一个最要好的女友叫兰,我的同班同学。
那时,我大约11岁,就像安生一样,总是从冰冷压抑的家里逃跑出来,到兰温暖自在的家里,一呆就是一天。而兰的父母总是表情宽厚,面带微笑地冲我打招呼,给我们做饭吃,就像影片里七月的父母一样。
我们在小房间里一起看同一本书,一起睡同一张床,一起迷恋大观园中的诗情画意,一起尝试办一份文艺手抄小报,一起谈论将来长大后的梦想。
我对她说:我将来会去很远的远方,会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但不要结婚,婚姻是爱情的坟墓!她对我说:不结婚怎么行啊,一个人太孤单了!
“那我们俩在一起过好了。”于是,两人咯咯咯的笑成一团,
有那么多点点滴滴的美好回忆。然而,没想到,突然有一天,我俩发生了争执,起因是我无意中看了她的日记。在缺乏界限感的我看来,两人那么那么要好,什么东西都应该是可以分享的,然而,兰却坚持认为日记是最私密的东西,不可以分享给我。
兰沉下脸来,要求我道歉。我性格勇敢顽强、大大咧咧,但比较粗枝大叶,情感不够细腻。虽然道歉了,但依然觉得她有些小题大做,兰性格敏感细腻,对我这种满不在乎的道歉感到非常愤怒。最后,两个小姑娘,谁都不理谁。
那天是她的生日,结果不欢而散。我走的时候故意发狠地说:“我再也不来你这里了。”她也发狠地说:“不来就不来。你可不要以后又反悔。”
我那脆弱而强大的自尊心受伤,发誓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和兰彻底一刀两断。我还记得离开她家那天的黄昏,独自走在大街上,微微下起了小雨,流着自怜自怨的眼泪,伤感而迷离。那是1994年。
从此,我再也没有踏进她家门半步;从此,两人在学校见到也如同陌路;从此,这一分道扬镳就是14年。
2003年我信了主,常常想起这些年人生路上都对谁有过亏欠,第一个想起的就是兰,特别想和她郑重其事的道歉,并表达对她的牵挂与感激。然而,却不知她现在何处,现况安否?
奇妙的是,主垂听我的祷告,2008年,她突然在我博客上留言,说这么多年,她一直在找我;后来,意外搜索到我写的信仰见证,而其中的一段话深深触动了她,再后来,她也因为上帝的奇妙带领,信了主,受了洗。
我惊喜交加,连忙向她道歉,而她说:“未联系你之前,心中那份未被你知道的深深歉意及或许没有被面对的怯怯恨意始终在心中,多年不散,信主不久,我一次做梦,我们相逢在峡谷,我向你道歉,然后你冷冷拒绝了。我伤心不已,直至醒来。我特别感谢上帝,若不是他的爱给到我安全感,我这生可能都没有办法来跟你联系 ,也无从有被释放的机会。虽然我前半生有惊涛骇浪般的苦难。但回首,我却又看到自己有如此多的幸运……”
少女时代的种种嫌隙在坦诚、道歉与宽恕中灰飞烟灭。炼净的却是在基督里更深的故人情谊。就像七月和安生一样。
我们俩重新成为交流最深的朋友,一如当初。我们回忆各自的原生家庭故事,回忆各自在应试教育中所经历的阴霾,回忆各自这些年不同的人生际遇与心路历程,回忆信仰给自己带来的各层面改变……
不仅回忆过往,也分享当下。她参加黄维仁博士“亲密之旅”的课程后,会不遗余力地推荐我;我有了什么传福音的奇特经历后,也会激情澎湃地告诉她;她在主内书店举办读书会后会把感想发给我;我则把我在深圳的福音朋友介绍和托付给她,她总是愿意花时间和心思在他们身上。更会倾听彼此的软弱与创伤。甚至我难以和丈夫交流的某些话题,梅总是最忠实的倾听者、关心者、代祷者。在温柔谦卑这点上,她远远胜过我。
回首,从2009年到至今又是7年,虽然她在深圳,我在北京,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好的友情总是在互补和互动中成长……
兰身体一直不太好,记得一次,她发邮件给我:“……我想,我会先于你走。多年来的情绪折磨,已经给我身体留下诸多隐患,也在近年来,逐步呈现。但我内心恐惧之外,更多时候是平静。包括我曾担心不能为父母养老的痛苦,现在也放下了。人生没有什么苦难是不能承受的……”
“我会先于你走”这几个字眼让我重重地震了好久,却久久说不出话来。
前几天,我将小说《七月与安生》大力推荐给她,她看哭了;我又将电影《七月与安生》大力推荐给她,她又看哭了。
情于故人重,迹共少年疏。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
而在你的故事中,谁是七月,谁又是安生?
更多热门文章:
篇5:2024年七月与安生的观后感
全文共 1227 字
+ 加入清单苏家明和七月的恋爱是特别符合现实世界价值观的恋爱。是大多数人都会给予祝福的恋爱。
从苏家明最后回一银行,把钥匙放回七月那儿也能看出,对苏家明而言,他也认为七月是比安生更合适的人。他的理性仍然选择了七月。
但从事情经过看,理性敌不过情感、适合比不过冲动,该不该发生的,都发生了。从离别前送胸挂佛,从再见面时的一起同居。这就是人性!
很多事情并不是应该是什么样子就最终一定会是那个样子!
这让我想起,这几天和朋友聊起的理科生与文科生的差别。朋友是文科生,本人理科生。充分意见交换后才真的发现,理科生与文科生的世界真的是有差异的。
理科生的世界,真与假、对与错往往泾渭分明、事情总有确定的样子。人在理科生世界里基本是同质的。而文科生的世界,真与假、对与错没有那么分明、事情也并不确定。这一切都取决于所涉及到的人。人的情感与反映是文科生更关注的,这既包括了对自己情感世界的充分内视和关注,也包括了对他人情绪和感情的关注与响应。
这对我而言,真的是一个巨大的发现。换句话而言,对理科生而言,他用心的方向是把世界搞明白,人怎么想,会怎么反应、会有什么情感根本不重要。而对文科生而言,是把这个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搞明白,世界搞不搞明白根本不重要。
回到本文来讲,就是应该怎么样做,和实际上人们真的会怎么做。这两者是有极大差别的。
而人性又是复杂的,安生努力去对抗人性,他选择逃离小城,为的是避开苏家明。
而苏家明选择顺从人性,他选择去北京,表面来看,是为了闯荡事业。内心深处是否也有对当前情感生活的不满足?
对苏家明而言,他和七月平淡平凡的幸福生活,他是不是真的感到幸福?七月呢?她是否就一定感受到了幸福?
人性就是这样复杂,人生就是这样的矛盾。好像没有经历过复杂,就难以真正的享受简单。没有经历过波澜,就难于享受平淡。总是失去过才知道珍惜所拥有的。
但在这个世界上,并不是所有的人或事都应在人性面前选择顺从。总有一些事物,我们要选择坚守。
教育篇
七月的父母虽然在片中着墨较少,但我真的觉得这是一个教育的合格典范。七月的好朋友到家中做客,七月的父母给予毫无保留的接纳。尤其是高中与职高这种教育分支路线出现以后。也包括后来安生流浪回来。能够接纳孩子喜欢的一切,是做父母者特别了不起的一点。没有进行道德判断,没有进行世俗评判,非常难得。虽然这有可能是因为七月一直以来表现优异换来的,但也可以反过来讲,父母的教育造就七月的优异。
家明逃婚以后,妈妈敲门时的犹豫和迟疑。在七月要离开小城时,妈妈给予的祝福,满满的都是深深的爱。这是一个虽然平凡,但是一个伟大的妈妈!
看着这样的父母,我坚持认为,有七月这样的父母,注定了七月的人生,纵然经历过这些许的波折,但也一定是一个精彩、幸福的人生。而七月的悲剧只是个偶然。生育过程的死亡是一个概率事件。这让我想起了《人间世》里的:“人生,有时就像在打扑克牌,如果不足够幸运,总会抓到几张烂牌。有的烂牌,抓到手上时,就知道,已经输了。”
七月没有任何问题,她只是输给了上帝。
篇6:观七月与安生有感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没有谁是不可以离开的,那些总以为自己可以依赖一辈子的人,那些许了太多约定张口闭口说着珍惜的人,走着走着也就散了,刚开始还试图挽救,只是后来大家都累了,也许离开是最好的选择。七月与安生争吵过,赌气过,互相埋怨过,然而最后还是互相离不开彼此,戏剧不比人生,没那么多百转千回,没那么多偶然与碰巧,放手可能就意味着诀别,太多的分离都是沉默的,沉默到我们甚至都已经习惯和接受了这些。
七月对安生说,这个世界上除了我没有人爱你,两个女生走过青春期的懵懂,走过二十出头的神采飞扬,却在该成熟的年纪放着最狠的话互相伤害,是爱情逐渐划开了她们的友情,可价值观不同却导致了她们的分道扬镳。两个人因为觉得对方不够爱自己而难过,却又有着难以割舍的羁绊。快乐时,伤心时,最想分享的人还是彼此,最习惯的还是彼此。
安生得知七月有喜欢的人时的那种失落让人心疼,七月是她的全部,而她却发现自己已经不是七月的全部,安生追求极致纯粹的感情,这些对她而言都是难以明说的伤害。我爱七月,也爱安生,爱感情的纯粹,也理解那种无助的自私。
一段感情走了那么久,变得既是财富也是负担,两个人一起总有人想甩掉厚重的包袱轻松前行,当意识到自己已经成为负担时,当意识到感情已经失去真诚只剩下责任时,也许放手是最好的选择。
篇7: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小说结局
全文共 2320 字
+ 加入清单《七月与安生》围绕都市中两女一男展开。两个从小一起长大的朋友,因命运的安排,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这注定将成为一场悲剧,这是一段是属于两个女孩的成长记录史,价值观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生命方式的大相径庭。“七月”与“安生”,一个生性平和,一个遭遇流放。如同人性格的两面,所以尽管互相见证彼此的最初,却依然要做长时间的告别,以致最后永别。
小说:
七月与安生从小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温柔漂亮、文静乖巧,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而安生性格阴郁冷僻、桀骜不驯,除了七月没有人愿意和她来往。两个表象看上去极端相反的、带有符号化特质的女孩,其实恰好就是彼此的投射,她们是对方的映射,显现出自己另外一面所隐含的被压抑的天性。
对安生的描述来源于七月男友家明的判断,典型的“安妮宝贝”句式:“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颗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安生天生具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在故事中她通篇都是较为强势、鲜明,更具有力量的那一个,虽然这种性格让她此后颠沛流离。
七月和安生在十三岁相识,也是完全处于被动之中:“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电影:
开篇在此参照小说,体现了那句:“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两个女孩的性格等设定也忠于原作。
十三岁到十六岁七月与安生形影不离,安生总去七月家里蹭饭,两人一起泡澡、一起去看内衣。有些男孩子气的安生总是要七月脱衣服看胸,正在懵懂发育期的女孩有她们的小困惑,但总体相亲相爱两小无猜。随后两人的成长由于家明的出现而变得迅猛。
小说:
家明和七月第一次相遇是在文学社第一次会议上,这个被形容为“七月十六岁以前包括以后看到过的,最英俊的男人”有一个十分青春片的出场方式——在黑板上写字,然后回过头来看女主,笑容温和。
电影:
变成七月告诉安生自己在文学社遇到家明,不展现文学社的场景,反而拍了安生去七月学校找家明警告他:“有个女生看上你了,最好给我老实点。”
七月主动在图书馆里亲吻家明,也是书中没有的情节。
在《山楂树之恋》里以纯情形象示人的周冬雨,演起安生来倒也是不含糊。大大咧咧、没心没肺、抽烟喝酒泡吧一样不落。
小说:
书中曾经衍化出另外一个象征七月与安生不同命运的意象,就是三人在登山探险旧庙时,家明给七月与安生买的不同玉镯。安生的白镯子与七月的绿镯子刚碰到一起就碎成两半,掉了下来,为安生的死亡埋下伏笔。
电影:
这一场戏只展现了家明与安生之间感情进阶升级,玉镯这一线索被完全抹去。因为小说与电影在后半篇幅,特别是结局有很大不同,电影改写了小说里两个女孩的宿命。
小说:
在安生发现自己对家明的感情已经非常明晰之后,她选择离开去闯荡,从海南到广州到上海一路北上漂泊,不断给七月写信,地址总在变化中。
电影:
也以两人的离别为重头戏,快速闪现安生在不同地方的艰辛经历,以及七月平淡安详的生活,形成鲜明对比。
小说:
随后家明去西安做项目,七月一直等他回家结婚,家明迟迟未归,七月发现他与安生在一起。两个女孩在离别之后本就走上了不同道路,疏远而隔绝,至此闺蜜终于开撕——“七月凝固了全身的力量,重重地打了安生一个耳光。”
电影:
没有沿用“打耳光”的套路,改成七月用花洒把安生浇得全身湿透,向安生示威,宣示家明的主权,种种寄生在罅隙中的情绪猛然翻覆上涌。七月爆发,两人大吵一架。
女生之间的感情复杂不合逻辑、相爱相杀最能形容透彻,外人的确难以体会。她们只有彼此,但又相互嫉妒、相互忌惮,相互恨。羡慕对方却不能成为对方,更无法再像小时一样共有一个外界无法打破,只有彼此相融的乌托邦。
小说:
七月随后等了家明一个月,家明回归,两人结婚。安生出国,再次写信是告知七月怀了家明的孩子,自己孤身一人。七月让安生回家并照顾她,随后安生不幸难产死亡,七月与家明一直照顾安生的孩子,出版安生小说《七月与安生》。
电影:
这里导演则开始酝酿、铺垫并最终呈现连续反转的剧情。导演似乎着意要延展故事的长度,为深入体现两个女孩之间最本质的关系——借用作者本人的描述,她们是“一个人心中的两个自我。是自我的对抗与和解。”
影像的改编也都以此为出发点,不知是否不满足于小说中两人被安排的宿命,导演柔化了悲剧和冲突,在尽可能致敬原著的基础上,加了一版理想化的解读,突出两个女孩性格中的隐性特质,上演命运置换。
对于读过原作的人而言,听到影片上映,像突然撞见旧识,已经多年不见没什么话好聊,虽然共有一些少年往事,可想起来倒是很为青涩时代尴尬。不过文字里有熟悉的故事,影像之间或许能看到一些过去的影子,这么想着,也就一边故作不屑一边又心情复杂地去看了影片。
原本虚幻无实体的角色在演员表演的一刹那开始有了具象形态,但其实很难真正对号入座。可能对于大部分书迷来说,七月与安生早已脱离“角色”的概念,而是抽象地成为一段代表着迷惘、激烈冲突、不断探索寻找自我与意义的经历,是茫然冲撞、不知所措的心境。
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惑与思考,故事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阅读,大概也折射出群体一段时期的内在状态。
《七月与安生》从表象上来看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元素,看起来过于亲密的闺蜜、狗血的三角恋,极端的情境在现实里可以说并不存在。然而它既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梦幻迷离、充满神秘感的《双生花》,也与日式温柔淡雅的《花与爱丽丝》有明显差别。
尽管有诸多争议,但抽离花里胡哨的外壳,故事实际上只是在讲述一个人内在的两股力量,它们对立、共生,矛盾而此消彼长。形式笨拙、或许不堪回首,但戏剧化的浮夸里还有想要真诚探讨的事物,尽力向拥有深度的远方前行。好在尖锐的矛盾过后,我们最终都度过了那段不明所以的成长期。
更多热门文章:
篇8:2024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768 字
+ 加入清单安妮宝贝真的要谢谢导演和监制让她的作品这么立体化。几年前听说安妮的第一部小说集《告别薇安》中七月与安生的故事要被拍电影,终于等来了2016年的中秋。早上又补了下小说就去买票看了。字幕一开始就开始泪目,只因为看见庆山两个字。故事画面温暖美好,总有层昏黄的美感,让人想起那些日本电影。童年奔跑回头的七月在电影出现两次,光线刚好打在七月的脸上。
安妮宝贝的小说总是有一个安生这样的女主角,在原生家庭得不到温暖,对别人拥有的温暖既淡泊又渴望。这样的女孩往往因为脆弱而拥有特殊的魔力,对七月是,对苏家明也是。
所有人都在说安生,但我真的是很心疼七月。像是证实了那句话,坏女孩,最后得到一切,好女孩,似乎永远都不会太幸福。七月,成绩好,工作好,有帅气的男朋友,是现实我们都羡慕的那种女孩,也是所有大人口中别人家的孩子,理所应当平稳幸福一生。但小说或者这部成就小说的电影却是永远反生活的故事发展轨迹。和书不同的是最后七月死了,而不是一生放荡不羁永远漂泊的安生。同时,电影里后面也有七月离开象牙塔经历之前安生漂泊生活的镜头,最后还一个人生下了家明的孩子。相反,安生嫁给了看起来那种“合适”的男人,学习,平淡生活下去。这种人生的逆转,似乎也是自己所处生活(平凡安稳)和渴望生活(自由)的一种理想化映射。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安生,也不是七月,没有勇气过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
电影的拍摄和改动不像安妮宝贝风格,很感谢导演将人们一贯谈论碎片化安妮宝贝的作品变得有头有尾有迹可循。将所有的一切都有交代,包括离开,包括死亡。是比原著完整太多,充实太多的一部诚意作品。更值得一提的是,七月妈妈对女儿说的,不管走哪条路,女孩子的一生都是会太辛苦。这句话也让这部电影跳出了国产青春电影的范畴,因为真的太辛酸。
喜欢七月,喜欢如岩井俊二作品一样的风格图像,喜欢插曲,喜欢最后这一幕。
篇9:安妮宝贝的七月与安生小说简介
全文共 955 字
+ 加入清单七月与安生从小就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女孩,七月温柔漂亮、文静乖巧,走到哪里都受欢迎,而安生性格阴郁冷僻、桀骜不驯,除了七月没有人愿意和她来往。两个表象看上去极端相反的、带有符号化特质的女孩,其实恰好就是彼此的投射,她们是对方的映射,显现出自己另外一面所隐含的被压抑的天性。
对安生的描述来源于七月男友家明的判断,典型的“安妮宝贝”句式:“安生是个不漂亮的女孩。但是她像一颗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安生天生具有一种奇异的吸引力,在故事中她通篇都是较为强势、鲜明,更具有力量的那一个,虽然这种性格让她此后颠沛流离。
七月和安生在十三岁相识,也是完全处于被动之中:“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家明和七月第一次相遇是在文学社第一次会议上,这个被形容为“七月十六岁以前包括以后看到过的,最英俊的男人”有一个十分青春片的出场方式——在黑板上写字,然后回过头来看女主,笑容温和。
书中曾经衍化出另外一个象征七月与安生不同命运的意象,就是三人在登山探险旧庙时,家明给七月与安生买的不同玉镯。安生的白镯子与七月的绿镯子刚碰到一起就碎成两半,掉了下来,为安生的死亡埋下伏笔。
在安生发现自己对家明的感情已经非常明晰之后,她选择离开去闯荡,从海南到广州到上海一路北上漂泊,不断给七月写信,地址总在变化中。
随后家明去西安做项目,七月一直等他回家结婚,家明迟迟未归,七月发现他与安生在一起。两个女孩在离别之后本就走上了不同道路,疏远而隔绝,至此闺蜜终于开撕——“七月凝固了全身的力量,重重地打了安生一个耳光。”
七月随后等了家明一个月,家明回归,两人结婚。安生出国,再次写信是告知七月怀了家明的孩子,自己孤身一人。七月让安生回家并照顾她,随后安生不幸难产死亡,七月与家明一直照顾安生的孩子,出版安生小说《七月与安生》。
人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困惑与思考,故事之所以能够被广泛阅读,大概也折射出群体一段时期的内在状态。
《七月与安生》从表象上来看有太多让人眼花缭乱的元素,看起来过于亲密的闺蜜、狗血的三角恋,极端的情境在现实里可以说并不存在。然而它既不是基耶斯洛夫斯基梦幻迷离、充满神秘感的《双生花》,也与日式温柔淡雅的《花与爱丽丝》有明显差别。
更多热门文章:
篇10:七月与安生小说结局是什么
全文共 624 字
+ 加入清单在安妮宝贝笔下的《七月与安生》最后的结局安生给家明生了个女儿,她自己因为难产死了,七月收养了安生的孩子,取名小安,安生和家明结婚了,他们没有再要孩子。
凌晨的时候,安生产下一个女婴。因难产而去世。
七月26岁的时候,有了收养的女儿。
她给安生的孩子取名叫小安。她相信这是新的安生。就像安生说的那样,是鲜活洁净的灵魂和肉体。而旧的躯壳就可以腐烂。
小安有一双漆黑明亮的眼睛。七月把她抱到家明的家里去,家明的母亲非常喜欢。
她抱着小婴儿说,应该送礼物给小宝贝啊。家明,你从小戴的那块玉牌呢。虽然破了一角,但是可以用来辟邪。家明和七月都装作没听到。
那块玉牌随安生一起火葬了。
七月总是憨憨的样子。
有时候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却是幸福的。
只有一些人例外。比如家明在酒吧邂逅的那个十六岁的女孩。她透过喧嚣的音乐和烟雾,笑着对他说,家明,你的眼睛好明亮。这样的女孩直指人心。但是她不告诉他,她喜欢的绿镯子还是白镯子。她的快乐模糊而暧昧。却不知道躲藏。所以让自己无处可逃。
在幽深山谷的寺庙里,他们看着佛像。她坐在他的身后,轻轻地问他,他们知道我喜欢你吗。他转过身看着她。她掂起脚亲吻他,在阴冷的殿堂里面。
阳光和风无声地在空荡荡的屋檐穿行。
那一刻,幸福被摧毁得灰飞烟灭。
生命变成一场背负着汹涌情欲和罪恶感的漫无尽期的放逐。
半年以后,安生的书出版。书名是七月和安生。
七月和家明过着平淡的生活。
他们没有再要孩子。
更多热门文章:
篇11:观七月与安生有感
全文共 854 字
+ 加入清单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的故事,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幕,以出版社寻找《七月与安生》的作者和安生与家明多年后的地铁偶遇各种扑朔迷离开始了整个剧情。
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里走出来的女孩,一个是温暖完整的充满关爱的乖乖女七月,一个是单亲家庭母亲受人唾骂不知生父的安生,在中学军训时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然而命运弄人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相爱相杀的故事铺散开来,可是这并不是一场勾心斗角的龌龊争斗戏,整个故事充满了付出,隐忍与反转。
乖乖女七月按部就班在家乡城市里上学毕业上班不出意外地与家明谈婚论嫁,叛逆的安生为了成全七月的爱情流浪远方受尽苦难。故事反转与一场意外相遇,北漂的家明遇到未婚夫车祸的安生,安生被所谓的未婚夫欺骗被他的老婆夺走一切心灰意冷。爱情的纠葛,友情的纠缠让整个剧情走向高潮。
结局却哀伤有出人意料,乖乖的七月选择逃婚流浪远方,不羁的安生选择成家安歇。然而七月却死于产后大出血,安生抚养了七月与家明的孩子。回到开头,安生与家明相遇。
作者何其玲珑剔透又用心良苦,从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七月是热烈不羁注定燃烧的名字,安生是安稳平和稳定一生的名字,当我第一次看到乖乖的七月和不羁的安生的时候我一度觉得他们的名字错了,反了。可是看完电影才发现作者从一个名字已经折射了人物隐藏内心,暗示了故事的结局。七月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激荡,除去尘世的枷锁除去隐藏自己内心的乖巧的面具逃婚流浪,未婚生子。安生也终于停下流浪的脚步,洗尽铅华,放下防护的刺猬壳子寻找一直渴求的家庭温暖。
看了《七月与安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友情会超越时间超越爱情。对于安生来说,七月才是她的生命。在她破败斑驳的生活中七月是她始终的牵挂,她羡慕七月的和睦温馨家庭,她想成全七月的完美,她用自己的远离呵护着七月的爱情。对于七月来说,她好像为了爱情放弃了安生,事实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她放弃了爱情寻找友情回到安生的身边,结局七月的死或许是作者送给安生的礼物,或许是为了成全七月的友情。她们不再亏欠对方,永远的留在对方心中。
篇12:七月与安生小说介绍
全文共 3559 字
+ 加入清单安生是一个需要很多爱的孩子,她哪怕伤害自己伤害别人也要去“要”爱。
而安生是那么让人心疼的孩子,所以,无论她做了什么,我都愿意原谅,我都愿意去爱她。
安生具备了一切让我心疼的特质。
安生有着柔弱的外表和倔强的眼神。不,应该是倔强的外表和柔弱的内心才对。安生的尖锐和攻击性都不过是为了保护自己。因为,她值得拥有很多的爱,但却得不到那么多的爱。因为,若她不如此这般的保护自己,她会受到更多的伤害。
安生那么勇敢,那么美丽,那么有才华,那么魅惑。不知道作为一个母亲要有什么样的无奈,才能忍心把这样一个孩子抛弃在天边,让她独自孤独地成长,让她自己一个人,独自面对这个可怕的世界。
在哪里看到过一句话,说人在成年后的一切行为,都与童年时受到的伤害有关。像安生这样父母背景都模糊可疑的孩子,在我们这个社会生长,她会受到什么样的伤害,只想象一下就够了,哪里还需赘述。
也许正因为此,她才会对这个社会的某种“公认的规则”有着天然的反抗感,她想要打破,甚至是摧毁,哪怕摧毁的,是自己最好朋友一生的幸福,以及自己的生命。
哪怕自己伤害自己,也不要留给别人去伤害,哪怕自己摧毁自己,也不要留给别人去摧毁。像一根小草一般的生命,也只能这样给自己以小小的尊严。而这些伤害和摧毁连累到了别人,这并不是安生的本意。她只是没有力量去控制。她只能用自己的生命去赔偿。虽然,并没有人需要她的这般赔偿。
我总觉得,如果家明不是七月的男朋友,也许安生并不会爱上他。如果七月的男朋友不是家明,而是另外一个人,安生一样会爱上那个人。这才是命中注定的。
家明的成长环境,应该跟七月很相像。简单单纯到只有上学和回家。单纯简单到只见过七月这样的女孩。所以安生在家明的眼中,是从未见过的新奇和魅惑,如同罂粟花一样神秘而欲罢不能,也就是原文所说的“安生像一棵散发诡异浓郁芳香的植物,会开出让人恐惧的迷离花朵”,因而,家明为安生所吸引,那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家明,他原本只是一个简单的“好孩子”,另外又附带了些符合一切女孩心中白马王子形象的外在条件,比如英俊的脸庞,比如颀长的身量,比如干净的笑容,比如温暖的眼神。
哪个女孩子心中,不曾有过这样一个少年呢?
要让自己爱上这样一个起码是表面看上去很完美的男孩子,是有多容易的一件事。所以,安生就爱上了他。爱上了七月的男朋友。
家明是善良的。如果说他贪心,还不如说他孤独——安生是寂寞的,七月和家明都是孤独的。他们太完美,太顺利,太简单,所以他们怯懦。他们拥有的太多所以害怕被打破这种完美,他们害怕主动会被拒绝。所以他们习惯了被动,习惯了被选择,习惯了不勇敢因此对他人始终温和良善但却保持着一种疏离。这种疏离让他们孤独。在这种孤独感的笼罩中,他们实际上是渴望着一种“被选择”,同时很容易对“被选择”欣然接受,“谁喜欢我,我就喜欢谁;谁爱我,我就加倍地爱谁”,七月对安生是这样,家明对安生,也是这样。
家明把心劈成了两半,哪一半都是爱,都是想去付出爱。劈开自己的心,自己,自然是最疼的一个。
当然,作为一个事实上的劈腿男,家明他就是错,或者说,在七月与安生的世界里,家明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错误,又或者说,在七月与安生的世界里,家明,原本就为了错误而来。
多说多错,少说少错——话剧版《七月与安生》中家明这个人物的失败,原因就在于此——在第三部分中我会详述,这里不再破坏气氛了。我仅仅是想说明,七月与安生,这本不是一个关于“小三”和“劈腿”的故事,所以,家明自然也不是大多数人口中十恶不赦的贱男,我只是觉得,大多数人都误读了家明,至少,是误读了书中的家明。
家明很善良。家明是一个好人。至少在书中是这样的——这就是我的结论。或者说原本在书中家明仅仅是一个符号,他代表了一种爱与伤害,代表了一种无法分享的痛苦,他只是和七月与安生这两个女孩子一起完成了一个至纯至美的故事,那是一个梦境,在梦境中,没有对错,没有好坏,无关什么劈腿,没有谁是小三,三个人,都是好的,都是善良的,都是温暖的,都是美好的。
如果你愿意用一双最善良的眼睛去看这个故事,你就能看到这一点。如果你愿意善良,你,就能懂得。
就是这样简单。
七月,我的七月。
问过很多人,他们和她们都说,在两个女孩子中,更喜欢安生一些。有人说,因为七月与平凡的我们很相像,而安生则代表一种不平凡,因此更爱安生,也有人说,因为七月太圣母,圣母到让人受不了让人觉得假,所以看起来有那么点伪善,因此更爱安生的真实。
然而,七月,是我最喜欢的一个人物。
其实,并不是“每个人都是七月”。至少七月生得漂亮,成绩好工作好,即使一如平凡的我们,又有多少人能做到七月呢?更何况,七月的善良和透明,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能因为自己不够善良,就说别人的善良不够真实;我们不能因为自己做不到一些事,就说能做到的人是装出来的——虽然,这样可以让我们更舒服一些,但这样,可绝不是一种美德,也很有些不讲道理呢。
我在一本小说里看到过一段话,大意是:天空的颜色总是从浅蓝变成深蓝,那是因为黑夜嫉妒阳光的明媚,觉得阳光是假大方,是伪装的大度和善良,才会把温暖和光芒奉献给所有的动物植物;所以,黑夜总是步步紧逼,步步抢夺,要把整个天空都变黑,想试试阳光为自己的宽容所设的底线是什么。但,本性大方的人即使偶尔变得琐碎,终归跳不出倜傥的圈子。所以,黑夜是不能永远都战胜阳光的,所以,头上的夜空,每天都会从深蓝再变成浅蓝。
我们必须要承认,世界上,就是有那么一些人,她就是真的善良。善良,就是她的“真面目”。当我们遇到了这样的人,我们应该做的是珍惜,而不是伤害,更不是一步一步去试探她们宽容的底线,看她们什么时候才能“忍不了”,什么时候才会被伤害到爆发,然后再抚掌大笑:啊哈哈,你看,总算露出真面目了吧?
所以,我珍惜七月。所以,我疼惜七月。
安生的疼痛都是可以让人看到的。而七月,她的伤,有多少人会主动去心疼呢?
要有一颗怎样的心,才能让那样的伤害,就那样轻轻地原谅了。
可以原谅,无法遗忘。并且,无法言说。说了,就是矫情——谁让你当初原谅他们呢?这种事都能忍,怪得了别人?你不是要装圣母么,那么现在抱怨什么呢?——她的世界都被摧毁过了,却无法言说,无法言说。可是,想恨,也恨不起来,因为伤害了自己的,都是自己最爱的人。她是如此的爱他们。所以,只能任由那些无法遗忘的伤害不停地啮噬自己的心,直刺得心一块块的破碎,再悄悄地自己一块块的拼起来,然后,继续去爱他们。七月,她是把自己切碎了,再一点一点分给她爱的人——七月说,我,还有什么,可以拿来与你分享?
可也许在安生的世界中,分享,亦是一种伤害。
——那些不属于自己的幸福,如果看不到,也便罢了,偏生因了七月的分享,让安生能看到、能体会到,却不能属于自己。就像是一个饥饿的孩子,每天有自己的小伙伴分给自己一块糖吃,而她分明看到他的小伙伴有一兜的糖果,那么这一颗糖,会不会反而是一种残忍?这一颗糖是“你”分享给我的,它属于“你”,即使你愿意把你那一兜糖的一半都分给我,那些糖也依然是属于“你”的。我能看到它们的丰盛,我能品尝到它们的甜蜜,然而,它们却不属于我。
从这个意义上,安生也是最宽容的人。她从没有误读过七月的善良,从没有把七月的“分享”当做过“炫耀”。她仅仅是被糖果的甜蜜诱惑了,她仅仅是被被爱的温暖诱惑了。她不是故意的,她只是无法控制——哦,所以她才是安生,才是善良的安生,才是七月的安生,才是让我心疼的安生。安生,你怎么可以这样善良,即使受了那么多的伤,还依然这么善良。这样的你怎能不让我心疼,即使你遇到的不是七月而是我,我也愿意拿出自己的一切,去与你分享——从这个意义上,我才会说,安生并不是注定会爱上家明,而是,注定会爱上七月的男友,即使七月的男友不是家明,结局也会是一样。
然而七月,我的七月,她在当面撞破事情之前,是真的不知道一切吗?
“有时候不知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是快乐的。而能够假装不知道真相,不了解本质的人,却是幸福的”——这话,就是七月。
她是真的不知道一切,因为,她让自己不知道一切——同样是因为她的善良。
一般的女孩子,看到别的女孩与自己的男友过从甚密,或者看到自己的男友关心其他女子,吃醋是难免的,从而她们会往那上面想,会观察蛛丝马迹,然后,就很容易“发现”了。
然而七月则不同。她看到家明待安生好,会开心地告诉自己,你看,我多么幸福,因为我最爱的两个人,彼此相处得融洽。她希望家明待安生好,就如同她会带安生回家,把自己妈妈的母爱都分享给安生一样。
分享原来也会是一种伤害。七月,她到现在才懂。所以,她选择原谅。
分享并不是炫耀,安生,从一开始就懂,所以,她说对不起。
《七月与安生》的主题,是善良,是我在这篇观后感中重复最多的这一个词汇。
在七月与安生的世界里,只有善良,只有爱。
更多热门文章:
篇13:2024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1305 字
+ 加入清单《七月与安生》中安生也是一样的,她或许爱家明,但她更爱七月。
电影中,当七月告诉安生,自己有了喜欢的男生时,躺在一边的安生落寞了,她失恋了,她即将失去完整的来自七月给她的爱。
不是什么都能分享的,最亲密的爱是容不下第三个人的。
我将全部的爱给了你,所以绝不能允许你的爱会分享给其他人。
对安生来说,占有家明的爱,是对七月的惩罚报复,也是为寻求一个证明,她要证明自己仍被爱,即使七月有了家明还是会一如既往爱她,她要证明七月爱她甚过家明。
伤害是对爱最直接最击中要害的证明。
这个证明过程很变态,却是道不出的深情。
安生想要确定,无论自己怎样伤害七月,七月都会义无反顾的原谅自己,站在自己的身后。
我们都太缺乏安全感,太害怕没有人爱我们,所以我们都渴望拥有这种牢不可破,坚不可摧的爱。
因为比起七月,安生更爱她自己,所以安妮宝贝创造了圣母白莲花般的七月之爱。
爱的不计得失,毫无保留,没有下限,甚至是自己的男人都舍得让出。
而现实中,谁都知道根本就不可能存在这样一个七月。
这样的爱安生甚过爱自己的七月。
电影的《七月与安生》在原著的情感上做了小小的改编。
不再是单方面的安生寻求坚不可摧的爱的过程,七月也在寻找这样的爱。
所以七月与安生除了相互被爱,更是相互伤害,她们吵的越头破血流,各自越是害怕失去对方。
于是电影不再只是安妮宝贝一个人的星座自白书,它讲的是所有人情感的惶惑和对爱的寻找。
我们每个人都一样,永远只会伤害我们最爱最在乎的人,只因为我们害怕失去,害怕不再被爱。
关于人生
一个硬币有两面,人生却不能同时走两条路。
我想那本《世界上的另一个你》,会如此的畅销,是因为我们都渴望着过与我们既定生活不一样的另一种人生。
要稳定就必须放弃流浪,要漂流就必须舍弃舒适。
没人能在两种生活间自由的转换。
作家的幸福在于,可以创造一个懂自己爱自己的人,同时也可以为自己创造不同的人生体验。
我记得初中的某一个早上,朋友带给我一本安妮宝贝的书。
她说这是她最喜欢的作家。
我看的潦草,说并不觉得写的很好,不如看简•奥斯汀。
我还记得她失望的表情。
她说,她特别渴望像书中人一样活的自我。
我还记得她说她要离家出走了,不愿再做学习成绩的奴隶。
后来她的生活彻底的改变,她开始彻夜的泡网吧,打游戏,学骑摩托车在街上瞎晃悠。
我不知道是不是安妮宝贝的书影响了她,还是那天她离家出走的计划失败改变了她,或者她乖巧温顺的面庞下其实内心一直有叛逆的暗涌。
而面对她的改变我终究无计可施,无可挽留。
安妮宝贝在书中过了两种现实生活中不可兼得的生活,
电影中,七月和安生前后半段也交换了人生,起起落落,你的原点,她的终点,她的结束,你的开始。
那么精彩的交换人生却不过是安生在网上连载的幻想,她用书延续了七月的生命,延续对七月的念想。
七月和安生可以是安妮宝贝,也可以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奢念。
它是我们每个人可供选择的人生,虽然只有一条路能走。
但它让我们洞见每一种生活背后的美好和不安。
在安定与流浪中,当安定呈显性,流浪成隐性,你是七月。
当流浪呈显性,安定成隐性,你是安生。
七月和安生,她们是一个人。
我的朋友,无论你的人生选择过哪样的生活,得到了什么,失去了什么,这都无所谓,你依然是值得被爱被眷顾的人。
篇14:2024电影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七月与安生。这是我在大学期间读过的安妮宝贝。提起安妮宝贝,就会想到那个男孩,林。是的,跟安妮中的男主一样,叫林。
他问我,为什么你的眼睛不再是蓝色,我说,那是因为我开始苍老。--之后,在我读起安妮宝贝的书,看到书中类似的对白不禁愕然。现在能回想他的,就是那抹嘴角轻扬淡淡的笑。
电影结束字幕出现的时候,影院的灯还未亮起,似乎也想让大家沉浸在那无言的结局中。七月和安生,谁是谁的影子,谁又过上了谁的生活。生活中多少的猝不及防,或者是我们发现了生活的真相,勇敢地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就能轻易将生活改变了轨迹,颠覆了所有的过往。谁曾想,那位循规蹈矩的乖乖女最后放飞了自己;而安生,递延了七月的生活。
篇15: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全文共 4899 字
+ 加入清单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所谓“感”,可以是从作品中领悟出来的道理或精湛的思想,可以是受作品中的内容启发
在我的观影史上,最好的电影都是西方的,后来韩国的一些电影不错,越来越好看,但自从我1988年从美国留学归来,对中国电影的印象却是:还没有到能够看的程度。
回顾中国电影的历史,小时候看过些描写革命战争抗日战争的电影,比如《小兵张嘎》之类的(我们小学的一位长着娃娃脸的小女生还被选中在电影里出演一个群众演员——看小嘎子跟胖墩摔跤)。到了文化革命,所有的电影都被禁掉,只剩下八个样板戏,全世界电影史上没有见过的奇观是:为了一个电影的评价和能否上映,中央政治局要开会定夺(以大庆王进喜为原型的《创业》)。你能想象美国总统副总统开会定夺一部好莱坞电影能不能上映吗?那个时候大家完全没有电影可看难道不是必然的吗?
改革开放之后我去了美国,回来后看到中国有电影了,也不完全像教育宣传片了,有的竟然能在国际电影节得奖了。我把近年来的获奖电影分成两类,一类是浪漫主义的,一类是现实主义的,前一类如张艺谋的电影;后一类如贾樟柯的电影。这些电影不仅是可以看的,而且已经达到了电影艺术的巅峰。然而,不客气地说,属于商业电影范畴的各种类型片还仅仅处于起步阶段,像郭敬明韩寒的影片甚至都不是专业导演做的,只能说是蹒跚学步(有一次我碰到戴锦华,问她对《小时代》的评价,她老实不客气地对我说:你别跟我提这个,那根本就不是电影)。所以我一直觉得,中国的类型片还没到能看的程度。
近年来最火爆的只有搞笑的喜剧片,票房动辄过亿的都是这类,中国观众对于宣传教育片的反弹以一种夸张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是除了喜剧片,严肃一点的全都无法接受,没人看。记得《万箭穿心》上映前,营销忽发奇想,想让文化人来帮助宣传下,找了崔健和我去看片,看后想句宣传词。我看后觉得非常好,想的宣传词是:这是曹禺《雷雨》之后最好的一个悲剧。没想到被他们一口否定,原因是:只要在宣传语中出现“悲剧”二字,票房就完全没指望了。难道中国的观众已经完全受不了任何严肃和沉重的话题了?
在这样严酷的环境中,严肃主题的现实主义影片还是在艰难地发展着,我们看到比较成功的例子是《桃姐》,它只是描绘了一个普通的人际关系,一个男人跟他家保姆的故事,但是感人至深。看过《七月与安生》之后,我欣慰地感到:中国的写实主义电影也到了可以看的水准了,而且已经相当好看了。影片描写的是两个女孩的友情,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以及后面发生的一系列冲突,悲欢离合。痛苦在折磨和考验着她们的友情,她们的友情命运如何?是中断还是延续?最终是个什么结局?影片从一开始就让人带着这个悬念,从头到尾,不能释怀。一个剧,怕就怕一切在意料之中,情理之外,而这部电影,一切都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所有的情节让人觉得合理、合适、合乎人物关系的逻辑。就像沈从文有一次所说的,写小说的秘诀就在于“合适”,这是最见功力的地方。
我相信,中国的电影观众除了被宣传受教育和无厘头搞笑之外,也会慢慢成熟起来,而成熟起来的观众需要思考,需要感动,不仅需要被逗笑,还需要跟着剧情流泪,需要能够在自己的人生经验中引起共鸣的作品。就像那些得奖影片可以被分为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两类一样,类型片中也有这样两类:在那些悬疑片、喜剧片中,其中的情节都是人一生也不会碰到的事,其中的人物也是人从来不会在现实中遇到的人,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电影。而我相信,人们绝对需要现实主义的影片,需要看到那些自己可能经历到的事,自己在生活中能够遇到的人,看到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故事,看到那些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爱情、亲情和友情。在我看来,《七月与安生》就是这样一部感人至深、发人深省的影片。
所以我想在这里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中国的电影真的能看了。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二】
那一日,看完了安妮宝贝的《七月和安生》。
眯起因流过泪而酸涩的眼,在午后淡淡的阳光里,有一些微微地晕眩。二十几岁的人了,不会象小女生那样动不动就流泪,可这些文字,还是一再地触痛了我的心。
我和璎子,好象另一个七月和安生,在我们的少女时代。她和安生一样有着狂野的心和不羁的灵魂。轰轰烈烈的一场青春,却游走于风尘的边缘。爱过痛过,而今只得一个寂寞的躯壳,留与世人传说。不同的只是,安生的结局已经写好,她的,还在继续。
而我却做不了七月,做不了最后的七月。七月最终敞开怀抱,接纳了安生这只停飞的倦鸟。而我却无法接受已是面目全非的她。我是一个冷酷的人,我可以容纳她的伤痕,却无法容忍她的放任。她只能自己去寻找避风港。
好象所有的故事都是从从前讲起的。
璎子从三岁起就失去了父母的疼爱,也可能从来都没有得到过。支边的双亲因为工作把她从北方送到了南方爷爷奶奶身旁。从此,三五年难得一见。她对父母的感情是淡漠的,一如父母对她。
读书的时候,她跟我一个班。那时她是一个乖巧的孩子。长相甜美,眸光清澈。因为喜欢她,就在男生欺负她的时候挺身而出,做了她的勇敢却不实用的保护伞。然后从小学二年级开始,两个女孩子结下了深厚的友情。
说我们是朋友,不如说是姐妹来得贴切!无论是学习或生活,我们互相照应着。她经常来我家,把我的家当成了她的家,把我的爸妈当成自己的爸妈。我的家人也很喜欢她,因为她的聪明,伶俐,和活泼。
每晚临睡前,是我们最快乐的谈心时光。拥被而坐,分享彼此的秘密,讲述自己喜欢的男生,久久不愿睡去。有时碰上停电的夏夜,热得睡不着,就半夜爬起来偷偷溜出家门去街上逛。那份肆意和轻狂,是一生不褪的记忆。
我们就这样相亲相爱地过了九年,直到我去了另一个城市生活。而她,仍然是我心里的牵挂。我们开始书信往来。一向懒惰的她,倒是很喜欢给我写信。一封接一封,述说她的思念和寂寞。说自己好象是失去了翅膀的鸟儿,再也飞不起来了!读着这些信的时候,我的心里是疼痛的。
后来她在信中开始快活起来。她说她正在享受青春,日夜笙歌,非常快乐!看这些信的时候,我的心里开始有隐约的不安。但一想她本是一个天性纯良的女孩,应该知道分寸的,但也在回信中委婉地暗示了她。她手头拮据的时候,我也会给她汇一些钱去。
不久她的来信开始变得有点患得患失。信写得杂乱无章且言词暧昧。我知道她在恋爱了,但是爱得很痛苦。她跟那个男孩的恋情受到了男方家长的阻挠,而且态度强硬。我很是担心,她是那样一个性格刚烈的女子。遇此阻碍,不知会采取何种激烈的方式?
之后,她突然地就断了音讯。她在那个属于她世界,消失地无声无息。
好似过去了一个世纪那么久,我在一个深夜接到了她的电话。电话中的声音是疲倦的沙哑:“雯雯,我想你!”才听得一句,我已无法控制自己,大叫了起来:“你在哪里?你知不知道!这些年我有多担心你!怎么一走就悄无声息?”电话那头的她笑得苍凉:“我就是不想让你知道,这些年我是怎么过来的。”
原来这些年,她一直在外头流浪。
当年她和那个男生,年少轻狂,为了捍卫爱情,以一种绝决的方式做了反击。他们一起私奔去了深圳。在那儿,一人找了一份工作,在恶劣的环境中,固守着精神的乐园。以为便是这样终老,也是心甘情愿。
终究是世事无常。平静的日子没过多久,噩运降临在了他们的头上。
她在一个娱乐城工作,一日被一帮流氓调戏,正好被她的男友撞上。看见心爱的女孩遭此污辱,年轻气盛的他不顾势单力薄,拍案而起,于是双方一场恶战。结果,两人都受了伤。男孩被打得浑身是伤,而她的大腿处,则被尖锐的啤酒瓶渣深深地扎了进去。
逃离娱乐城的他们无处可去,男友伤势太重,可是没钱去医院。也找不到可以依靠的人。坚持的理由在慢慢消失,于这个人情淡泊的陌生的城市。
万般无奈,她用身边仅存的钱拨通了男友家的电话。
他的父母正为爱儿的失踪而心急如焚。接到电话,连夜坐飞机赶来。
她知道她的一生,不会安稳。如此勉强,只会带给心爱的人更多的创伤。也不敢再见他的父母,强忍着不舍,安静地逃离了所爱的人身边。
他被爱他的父母接了温暖的家,而她却在凄风苦雨中失了方向。该何去何从?家里是不能回去了,那里已经变成了一个吞噬人的漩涡。
险恶的命运,注定了她的生存轨迹是一场流离失所的漂泊。
她的声音开始哽咽:“我当时真的是走投无路了!腿上的伤感染发炎,我却没钱看病。雯雯,我从来没有这么恐惧过。我以为我要死在那个地方,以为这一生再也见不到你了!”
握着听筒,我的泪如泉喷涌。
而她,仿佛已经淡忘了伤痛,语调开始平静:“我告诉自己,我不能就这样死去,我要风风光光地回故里。后来我找到了他,一个属意我却被我拒绝数次的男人,中年男人,有钱有权,有家有室。”
“我的心已死,激情也已湮息。我出卖了自己的灵魂和肉体,去换取物质的丰足和精神的空虚。那个男人给我很多钱,我怂恿自已大把大把地花钱。我学会了抽烟,喝酒,学会了在赌桌上一掷千金。烟草,酒精,黑夜和男人,毁了我的余生。”她的声音有些黯然。
“终于他感到吃力,渐渐疏离我,直至把我完全放弃。而这时的我,已无所惧,他教会了我另一项谋生的本能。我很快又找到了另一个依靠。我象个游魂,游荡于各个城市,开始热衷于跟男人玩猫捉老鼠的游戏。只不过我是猫,一一捕获他们,再耍弄他们,吃空他们。你知道他们叫我什么吗?野玫瑰!哼!我最讨厌的东西!”她开始冷笑。
“可是雯雯,我付出的代价也好大!酒精和金钱已经把我风化。我的手腕上伤痕累累,刀痕,还有烟头的烙印。不是别人,是我自己自虐。有时候真的痛苦得活不下去。我喝过整瓶的香水,服过整瓶安眠药,可我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还活在这个世上!上天给了我多舛的命运,为何要给我如此顽强的生命!”
所有伪装的坚强和倔强在这一刹那全然崩溃。隔着电话线,我听见了她沉闷压抑的哭声。
而我,却说不出一句话。
当年在风里欢笑的天真少年,如今已历沧海桑田。谁能相信,我们之间,只相隔了五个春天!
五年时间,或许只是弹指一瞬,却足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
一步错!终生错?
璎子,你好傻!原本还有路可退的,是不是?为什么要给尚有希望的生活,做绝望的注解!
安生的飘泊是宿命的牵引,璎子的飘泊是求不来安稳的无措。
安生的永远是绚烂之后归于平淡,然后归于尘土。那么璎子,你的永远又是什么?
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篇三】
还记得第一次听到《七月与安生》这个名字,貌似是在中学的时候,那时年少青涩,只能看看书的内容。现在重温“经典”,有了不同的感触。
七月第一次遇见安生的时候,是十三岁的时候。
新生报到会上,一大堆排着队的陌生同学。是炎热的秋日午后,明亮的阳光照得人眼睛发花。突然一个女孩转过脸来对七月说,我们去操场转转吧。女孩的微笑很快乐。七月莫名其妙地就跟着她跑了。
很久以后,七月对家明说,她和安生之间,她是一次被选择的结果。只是她心甘情愿。虽然对这种心甘情愿,她并不能做出更多的解释。
我的名字叫七月。当安生问她的时候,七月对她说,那是她出生的月份。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炎热。对母亲来说,酷暑和难产是一次劫难。可是她给七月取了一个平淡的名字。
就像世间的很多事物。人们并无方法从它寂静的表象上猜测到暗涌。比如一个人和另一个人的相遇。或者他们的离别。。。
家明这个男人就TM是一人渣!我想这个应该是看过的人都毋庸置疑的一个事实。
除了这个人渣,我不喜欢安生。我承认,安生那种敢爱敢做的精神是我欣赏的地方。但不是所有死了的人都是最可怜的。逝者死了解脱了自己,留给活着的人只有哀伤和愧疚,活着的人却要为她承受剩下的一切。为了成全家明和七月只是寻思理由中得一向,归根究底还是希望自己早点从这种混沌中解脱,而解脱的唯一办法就是死!她是死了一了百了了。可七月却要成天对着一个曾经背叛自己,而且让自己伤得很重的男人;可能还要面对那个被不负责任的母亲留在这个世界上的孩子。每当看到这些,想起的又是那个曾经最好最好的朋友,这样的心情该是多愧疚啊!
所以,我认为整场“闹剧”,不是死了的安生最可怜,而是生不如死的七月……
一段情散了,就忘了吧!再美好的回忆也只是昨天。一段缘尽了,就算了吧!再多的挽留也只是强求。一段爱消失了,就消失吧!不然你又能怎样。握不住的流沙,干脆就扬了它!断了线的风筝让它飞,它需要天空,你也需要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