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电影

电影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电影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电影问题。

分享

浏览

7406

作文

4381

看孔繁森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992 字

+ 加入清单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这大概是对孔繁森生平的大致介绍,电影的一开始就是从他担任阿里地委书记说起的。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这些在电影中都会有重现,不敢天气多么恶劣,他都一如既往的,不辞辛苦的走访。更使人感动的是,在妻子病重于拉萨需要孔繁森在身边支持时,孔繁森选择了阿里,他一时一刻也离不开阿里,当时是阿里有暴雪天气,人民的生命危在旦夕,需要他出来支持各项工作,他接过了女儿的电话,不忍心地嘱咐了声,就挂上了电话投入了救灾之中。此时,众人心酸。这仅仅都是他工作的小细节。在阿里,他大兴电力,畅通电话系统,发展教育,阿里有了明显的发展。他也和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当天有不测风云,人有祸福旦夕,就在他的工作大有成效之时,孔繁森就因为车祸而去世,令阿里人民伤心不已。

在社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党渐渐发展壮大,廉政文化成了当今一大热门主题。他的精神值得我们品味学习。

孔繁森作为建国以来重大典型,被誉为“九十年代的雷锋”、“新时期的焦裕禄”、“领导干部的楷模”、“民族团结的典范”。他用真挚的爱民之情,赤诚的为民之心,强烈的富民之愿,用生命回答了人为什么活着?怎样活着更有价值?这两个根本问题。恰恰就是对这两个问题正确解答,具有最朴素的普世价值和人文情怀,闪烁着不朽的文明之光、人性之光和理想之光。今天我们从普世价值的角度认识和传播孔繁森精神, 大力倡导爱人、帮人、关心人的人生价值观,对构建和谐社会,促进世界和平与进步大有裨益。

普世价值, 又译为普遍伦理,“普适价值”、“普世伦理”、“全球伦理”、 “共同价值”或“世界伦理”。即具有普世性的价值形态。普世价值之普世性, 一般都会认为它包含这样三个层面的语义: 第一, 这种价值具有普遍适用性(普适性), 即不是仅仅适用于个别人、少数人甚至大多数人, 而是适用于所有人; 第二, 这种价值具有普遍永恒性(不变性), 它不是仅仅适用于一时一地, 而是适用于所有时间、所有地点, 不以任何条件为转移;第三, 这种价值是以具有普遍必然性的命题来表述的。它是指世界各地的人们普遍赞成的价值观念。在现实生活里, 在同一个历史时期, 事实上确实存在着人类普遍的或超越了民族、国家、阶级、宗教、行业等界限的共同基本价值。孔繁森同志把自己的人生价值与祖国和人民事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多想群众少想自己、多想事业少想名利,立身不忘做人之本、为政不移公仆之心、用权不谋一己之利,向我们传递的就是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爱,一种无私之爱,纯粹之爱,一种对待他人的悲悯与宽容之爱,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博大情怀。孔繁森身上体现的就是这样一种普世价值追求,除了共产主义理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有儒家的“仁者爱人”和西方的“博爱”的元素。

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在国际舞台上分别把普世价值表述为“国际社会公认的基本和普遍价值”,“人类共同追求的价值观”。普世的道德价值实际上是很早的时候就有的。比如,善良、宽容、诚实、爱心、尊老爱幼,每一个民族都会赞成,这些基本价值就是普世的。温家宝总理今年除夕与大学生谈心时说,爱是一切道德的基础。爱是普世公认的绝对价值,但是为爱下定义绝非易事,保罗曾讲过爱的基本特质,那就是爱是为他人求益处。和其他双百人物相比,孔繁森和他们有着说一样也不一样,说不一样也一样的感人事迹。不一样的是所处的时代、工作的环境、服务的对象和人生阅历甚至在知识、性格、气质、风度等个性的差别,相同的是他们坚定地人生信仰、高尚的精神追求。孔繁森的人生词典里,写满了爱字。爱祖国、爱人民、爱事业、爱西藏、爱集体、爱家乡、爱亲友,爱自然,爱他应该爱、能够爱的一切。为了这伟大的爱,无私奉献乃至牺牲自己宝贵的生命。他像虔诚的信徒和苦行僧一样地笃信着心中的信仰,执着地坚持着共产主义信念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想,无怨无悔,持之以恒。他为人民而活着,为人民而奋斗,为人民而献身。他的爱比母子之爱、夫妻之爱、父子之爱更博大,超出了至爱亲情的世俗情感,升华到一个新的境界。孔繁森是个孝子,在人民和母亲都需要他的时候,他毅然选择了赴藏的艰难征途;孔繁森是个好丈夫、好父亲,他深爱着妻子儿女,当高原藏胞更需要干部、更需要帮助时,他忍痛割舍了亲情。妻子上抚养老母、下养育三个孩子,精神和物质上都不堪重负,孔繁森却把有限的工资用到更困难的藏族同胞身上。作为一位长期在艰苦环境中工作生活的地委书记,清贫和节俭的让人难以置信,他节衣缩食,连快香皂也舍不得买。对自己是那样苛刻,对别人是那样大方,死后只留下几个纸箱子和仅有的八块六毛钱。古人云:克己者,多内省,必厚人。萧伯纳说,自我控制是强者的本领。孔繁森就是这样的克己者和强者。最近,孔繁森的小女儿孔玲接受央视《流金岁月》栏目主持人采访时说,爸爸活着的时候,常常说对不起奶奶,对不起妈妈,对不起我们,但是他最对不起的--是他自己。这是十五年后已经长大成人的女儿对父亲深刻的理解,也是对孔繁森无私忘我、舍己为人精神最好的说明。

常言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榜样力量来自哪里?来自于榜样的真实,来源于崇高的人生境界和强烈的精神感召力。他们陶冶着我们的情操,净化着公众的心灵,让我们想起他们,胸中就有浩然正气油然升起。孔繁森精神是民族优秀文化、革命文化、现代文化相结合的价值体现,是民族精神和党的优良传统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升华。和很多杰出的民族英雄一样,孔繁森不仅获得了相同信仰、相同组织的尊崇,还难能可贵得到了其他民族甚至我们敌人的尊敬。一位美籍女士在北京听说孔繁森的事迹,当场拿出几万美金,委托在场的领导转交给王庆芝,后来还写来了热情洋溢的致敬信。据外电报道,民族分裂分子达赖喇嘛在新德里恶毒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民族政策,但对孔繁森对西藏人民的贡献,却大加赞赏。孔繁森精神中体现的以人为本,尊重生命,关爱他人,这些人类基本价值观已经深深熔铸到中华民族的灵魂中,成为我们走向复兴、走向世界的精神财富。

郁达夫悼念鲁迅时写道: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美国前总统肯尼迪也说过,评价一个国家的品格,不仅要看他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民,还要看他的人民选择了什么样的致敬,对什么人的追怀。十五年过去了,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孔繁森当年感天动地的行为,是否失去了生存的土壤而归入历史?这位在艰苦环境下创造不平凡业绩的榜样,是否在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就失去了光环?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他所表现出的以人为本的道德观念、坚定理想信念和崇高人生境界,犹如钻石,亘古不变,熠熠生辉;犹如太阳,温暖、激励我们奋发图强。学习和弘扬孔繁森精神,是时代的要求,人民的期盼,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的需要。其实,从评选双百活动中人们对孔繁森深情追忆也充分说明,他的精神已内化为共和国的集体记忆,成为一个民族的骄傲。他身上集中体现出来的坚定信念和崇高人格,成为我们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精神动力。

爱因斯坦在《悼念玛丽-居里》的演讲里说,第一流的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品质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方面还要大!从今天的角度看,孔繁森完全是一个自我激励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完美典范。他当年自动、自发做到的事情,既符合当时的社会价值观,同样符合现今人们追求的人生理念。孔繁森精神在当代中国社会具有道德标准的地位,这种不可质疑的地位可以说已经扎根在了大多数公民的潜意识中。作为一位名人,孔繁森的名字已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作为一个品牌,对孔繁森的事迹及其伟大精神的宣传,极大地提高了聊城的对外知名度;作为一种力量,孔繁森精神已成为鼓舞广大人民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作为一面旗帜,它使广大干部的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一大批勤政为民、无私奉献、开拓进取、奋发有为的先进典型涌现出来;作为一笔财富,孔繁森精神同无数革命先烈和许多时代英模的高尚品德一样,将永远为后人所继承和发扬。

孔繁森身上体现的励志榜样永远是我们国家和社会的宝贵财富,他当年自动自发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到最困难、最艰苦的地方去干事创业,正是我们时代的呼唤,也是今天青少年理想信念的真谛。孔繁森从部队到地方,从鲁西到阿里,踩出一条闪光的人生轨迹。当有些人把羡慕的目光投向西方,梦想用美元铺垫所谓灯红酒绿的理想生活之路,他却跨越万里关山走向艰苦的青藏高原;当一些人挖空心思,奔走于个人的生前之途,他却埋头耕耘雪域边关;当一些人深陷金钱物欲的泥潭,用捞取人民的血汗去经营自己的安乐窝时,他却用自己的工资帮助那些困难的群众。为了那里的人民,他献出了金钱、鲜血、健康乃至生命,穿着带补丁的内衣离开了他眷恋的土地和人民!

马克思在中学毕业时写了一篇有关选择职业的文章,曾充满激情地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幸福而劳动的职业,就不会被他的重负所压倒,因为这是为全人类所做的牺牲,那时我们感到的将不是一点点自私而可怜的欢乐,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万人,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每个人的死亡,都足以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孔繁森的离去,在阿里引起的震动仅次于班禅大师的圆寂。党中央称他是“党的好干部”,阿里人民称他是“菩萨”、好心肠的“本布啦”(大官),佛门弟子称他是“伟大的人”,艺术家称他是“夫子风范”,干部们称他是“益友良师”、“好领导”。按照古人的评价,行善之小端是施舍,大端是以满腔的能耐作用于社会。在这两个方面,孔繁森可以说都做的非常杰出。在大的方面,他把西藏作为自己的第二故乡,十年辛劳,汗洒雪域,政绩卓越。拉萨56个敬老院、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阿里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在他的努力下,朗久地热电站改造工程顺利完工发电,梳绒厂、鱼骨粉加工厂、水泥厂相继建起。他曾在日记中写到:阿里的贫穷是我们的耻辱,带领群众致富是我们的天职。他生命的最后十天,还在为阿里的发展而奔波,办成了十件大事。就在牺牲的头天晚上还写下了《阿里亟待解决的十二个问题》,成为留在雪域高原的绝笔!在小的方面,他把他真诚、善良、博爱的胸怀,投入到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中,奉献给了为人民做好事之中,以帮助别人为乐趣。正是这些平平凡凡的点点滴滴,一件件无私助人的行为演绎了仁爱这一普世的高尚。他随身带着小药箱自己花钱买药品,在工作之余为藏族同胞看病,口对口为病人吸痰,用胸口为聋哑老人暖脚,三次卖血900毫升,抚养在地震中失去父母的孤儿,在零下20度的严寒中把毛衣毛裤脱下送给藏族老阿妈! 孔繁森对自身价值的自我实现意识,对个人理想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关系的认识,对我们现代人有着深刻的借鉴意义。“助人为乐,扶贫济困”等在内的孔繁森精神,正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要义,在今天这样一个物质汹涌、价值观迷失的当代,如何运用好这笔财富,如何把孔繁森精神与时代背景相结合,并进一步发扬光大,是我们每一个有责任的中国人必须认真对待的。

一个前进的时代,总有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一个发展的民族,总有一种积极进取的意志。伟大时代造就伟大人才,伟大人才孕育伟大精神,伟大精神塑造民族之魂。每当社会变革处在突飞猛进的时期,总有一大批先进分子站在时代的前列,代表着社会前进的方向。孔繁森就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先进人物,孔繁森精神既是齐鲁文化孕育的硕果,也是共产主义道德滋养的结晶,代表和体现着我们时代精神的精华。致敬英模,铭记历史,不仅是一个国家的饮水思源,更是要延续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从历史财富中寻找源头,从社会进步中汲取力量,从一代一代的奋斗中获得启示。今天,对孔繁森最好的纪念,就是把孔繁森精神外化为加快发展的不懈动力、转化为科学发展的具体措施、细化为又好又快发展的实际行动。

目前,世界上不同的价值观和信仰,但都面临着相同的一个重要问题,那就是人类应该怎样生活?全球危机的背后,是伦理和道德的坍塌,这也说明人们急需一种举世公认的伦理和道德标准。像孔繁森那样做人,像孔繁森那样做事,像孔繁森那样做官,可以成为世界各个国家人民和官员的伦理参照。今天,重忆孔繁森,更加感到孔繁森精神在历经时间磨砺后的珍贵,孔繁森已成为跨越时空,跨越国界的美德典范。随着时间的洗礼,孔繁森精神会不断丰富发展,扩充新的内容,转换不同的形式,其外延也在不断扩大,已经成了社会普世的价值观和道德品质。

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伟大的民族精神以及他所包含的优秀传统美德和高尚品格,都是无数优秀儿女前赴后继地用自己的思想和行为塑造和形成的,并在历史的演进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发展。孔繁森精神作为伟大民族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教育和激励人们奋发前进的精神财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强调以人为本,明确提出科学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将普世价值上升到国策的高度予以推广,落实为治国的伟大行动。中共17大报告,同样把民主、自由、公正、法治、人权,人格的尊严等具有普世价值的词句写进其中,作为执政党治国理念的重要组成部份,赢得了全世界的尊重。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格局和各种思想文化的激荡,孔繁森精神作为民族精神有机部分和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理应扩大其文化影响,这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提高国家软实力的内在要求。

普世价值是所有价值观的最大公约数,因而必然是社会主义价值体系的基石;在社会变革剧烈的今天甚至今后,完全的消费主义和功利的物质主义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破坏着我们的价值观,孔繁森依然是这个时代的道德楷模,已成为每个立志于振兴中华的国人永远学习的碑帖之一。孔繁森同志已经离开我们15年了,但他的精神所具有的价值力量却始终光芒四射,照耀各个地方、穿越各个时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同时,他的业绩已经开始被越来越多的外国友人所了解和钦敬。完全可以说,孔繁森同志及孔繁森精神是聊城的也是山东的,是中国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现实未来的,是生动具体的也是广泛深刻的,不因岁月尘封而失色,不因时代变迁而黯然,不因地域差异而淡化,具有巨大的历史震撼力和时空穿透力,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始终屹立在人民心中,始终迸发着真理的力量,始终焕发着夺目光彩。孔繁森精神集中体现的爱、爱别人、爱人民、爱集体、爱祖国的思想内涵,适用于一切生活领域、一切家庭团体、一切国家种族和宗教,也照顾到全人类各个方面的利益和共同价值观,具有跨文化、跨民族、跨宗教的普世价值,是全球人类普遍能够接受的伦理观,广泛传播推广,终将造福人类!

也许,岁月能改变山河,但历史将不断证明,有一种精神永远不会失落。崇高、忠诚和无私,将超越时空,成为人类永恒的追求。 也许,时间会冲淡记忆,但人们绝不会忘记,20世纪90年代,有这样一位共产党员,他的理想,他的信念,他的人格,他的情操,使千万人的心灵为之震撼。

他,就是原中共阿里地委书记孔繁森。他把自己的一腔热血洒在西藏高原。

两次进藏,历时十载。在党的召唤面前,在人生的选择中,他的精神境界一次次得到升华。

1993年4月4日,孔繁森告别拉萨赴阿里上任。

越野车载着他,向西急驶而去。车窗外,油画般的高原景色一幕幕掠过:清澈的拉萨河,奔腾的雅鲁藏布江,高耸的雪山,明镜般的湖水,孔繁森热爱西藏的山山水水,但此时却顾不上欣赏这高原美景。伸向远方的莽莽苍苍的路,多么像人生之路。回顾过去的路,思谋未来的路,他的心早已飞向了阿里。

孔繁森先后两次进藏,这时已在高原工作6年。按说,他现在应该东进返乡。然而,他却接受了一项更艰巨的任务,驱车向西,奔赴自然条件更恶劣的地区,挑起阿里地委书记的重担。

号称“世界屋脊”的西藏高原,高寒缺氧,气候恶劣,而阿里又是西藏最艰苦的地区。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空气中的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一半,最低气温零下40多摄氏度。民主改革前,野蛮的封建农奴制严重束缚了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藏族群众的生产与生活长期处于原始状态。民主改革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阿里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由于历史和自然的原因,当地的经济发展仍比其他地区缓慢,群众生活仍比较贫困。那里更需要像孔繁森这样年富力强的优秀干部。自治区领导同志征求孔繁森的意见时,他坚决而干脆地回答:“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

像这样的工作调动,孔繁森经历过多次。每一次,他都把党和人民的需要作为自己的唯一选择。

在西藏工作3年,孔繁森深深爱上了这片壮丽、神奇的高原,深深爱上了这里的藏族人民。同时,他也深深感受到当地群众要求改变贫穷面貌的迫切愿望。回到山东后,他曾表示:“我这条命,是藏族老百姓给捡回来的。如果有机会,我愿再次踏上那片令人终生难忘的土地,去工作,去奋斗!”

光阴似箭。1988年,工作几经调动的孔繁森已担任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这时,又一次严峻的考验摆在他面前。

这一年,山东省在选派进藏干部时,认为孔繁森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西藏工作的经验,便准备让他带队。组织上问他有什么困难,他还是那句话:“我是党的干部,服从组织安排。”其实,孔繁森心里很清楚,家里确有不少困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如从前了;年近九旬的老母,生活已不能自理;三个孩子尚未成年,需要有人照看;妻子动过几次大手术,体弱多病。自己一走,全家的生活重担又要压在妻子一人肩上。他不会忘记第一次进藏时家里的情景,里里外外都是妻子操劳。有一次,她去刨地瓜,五岁的儿子没人照看,掉进地窖里爬不上来……孔繁森觉得对不起妻子,对不起孩子。

无情未必真豪杰。为了党的事业,孔繁森把对家乡、对亲人的爱深深地埋在心底,把博大无私的爱献给了祖国和人民。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进藏后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任职期间,他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的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乡办、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殚精竭虑。1991年,一次车祸把他摔成了严重的脑震荡,颅骨骨折,高烧昏迷。住院治疗期间,一天,他得知一所学校发生了问题时,便不顾高烧未退、眼睛充血,骑着自行车赶到学校现场处理。在他和全市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这一次,听说孔繁森要延长在藏时间到阿里工作,有的同志劝他:你是山东的干部,已经先后两次进藏,该吃的苦也吃了。凭你的政绩和能力,回去一定可以干得更好、进步得更快。听了这话,孔繁森的神情顿时严肃起来:“怎么能说我是山东的干部呢?我们共产党员无论在哪里工作都是党的干部。越是边远贫穷的地方,越需要我们为之去拚搏、奋斗、付出,否则,就有愧于党,有愧于群众。”

孔繁森是一个感情丰富、兴趣广泛的人,喜爱读书、写诗和摄影。眼前这一切,使他激动不已。为了祖国西南边陲这神圣的土地,多少先辈曾在这里奋斗拚搏、流血牺牲。如今,党把自己派到这里,这是多么光荣而又艰巨的使命。一种崇高的责任感和神圣的使命感在他心中油然而生。

进入阿里地界,孔繁森的调查研究也开始了。当天夜里,他风尘仆仆地到达措勤县委所在地。第二天上午,他不顾旅途劳累,召集县委、县政府的干部开会,听取汇报,并结合贯彻党的十四大会议精神,商讨如何发挥当地优势,探索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途径。随后,他又去看望和慰问驻当地的武警部队官兵。

经过对沿途措勤、改则和革吉三个县的实地调查,孔繁森透过这些地方贫困落后的现状,看到了当地蕴藏的巨大优势,即:丰富的畜产品和矿产品资源。他兴奋地对同行的同志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的经济必将进入一个新的快速发展时期,对原材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这对有着丰富资源的阿里来说,无疑是一个极好的发展契机。我们一定要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加快阿里经济发展的步伐。”

为了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的深深足迹。风雪中,他把自己的毛衣脱给一位藏族老阿妈。

孔繁森到阿里后,40多封请求调离的报告摆在了他面前。这对人才奇缺的阿里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

1994年初,正当孔繁森带领全地区人民为实现阿里发展的宏伟蓝图而奋斗时,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风雪席卷了阿里高原。

漫天大雪,吞没了农田、牧场和村庄。凛冽的寒风,把各县受灾的消息传到狮泉河。

"立即行动起来!到灾区去,到群众中去,组织抗灾,恢复生产,重建家园。”在孔繁森的带领下,地委、行署迅速组织了十多个工作组分赴各灾区。厚厚的积雪封死了道路,他们就用铁锹挖,用汽车碾。大家只有一个信念:尽快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灾区。

在革吉县和改则县,孔繁森目睹了暴风雪给牧民造成的严重危害:大片大片的牧草被冰雪覆盖,成群成群的牲畜因冻饿而死,许多群众陷入缺衣少粮的困境。

孔繁森的心在颤抖!

他挨家挨户地走访灾民,分发救济粮和救济款。风雪中,他高声地鼓励大家:“有党和政府在,再大的灾害也压不垮我们。我们一定能帮助大家渡过难关!”

2月26日,孔繁森来到受灾最严重的革吉县亚热区曲仓乡。这里海拔5800米,是阿里最高的一个牧业点。乡党委书记嘎玛钦尧愁眉不展地说:“大雪连续下了一个星期,最深的地方没到膝盖。全乡有8人被冻伤,牲畜大部分死亡。”

孔繁森心情沉重地把全乡每户牧民的损失情况一一记在笔记本上,然后用坚定的语气对嘎玛钦尧说:“现在的首要任务是保护人。先保人,再保畜,一定要把群众的情绪稳住,团结起来同灾害作斗争,尽量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雪花在凛冽的寒风中狂飞乱舞。一会儿工夫,大家都变成了雪人。人们穿着大衣,还是感到阵阵发冷。脸、手和脚都被冻得失去了知觉。孔繁森看到一位藏族老阿妈把外衣脱给了在风雪中哀嚎的小羊羔,自己却在零下20多摄氏度的严寒中冻得瑟瑟发抖,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用手捂住脸,强忍着不让泪水流出来,猛地转身回到越野车上脱下自己的一套毛衣毛裤,递给那位老阿妈。老阿妈伸出已经冻僵的双手,接过那还带着体温的毛衣,嘴唇颤抖着久久说不出一句话。

顶风冒雪,孔繁森背着他每次下乡都随身携带的小药箱,走村串户,慰问受灾群众,给被冻伤的牧民们看病。他早年在部队医院当过兵,粗通医术。来西藏工作后,为了解决当地缺医少药的困难,他做了大量工作。每次下乡前,他都要买上几百块钱的药,为农牧民看病治病。一次,有位70多岁的藏族老人肺病发作,浓痰堵塞了咽喉,危在旦夕。当时,没有其他医疗器械可用,孔繁森就将听诊器的胶管伸进老人嘴里,又对着胶管将痰一口一口地吸出来,然后又为老人打针服药,直到转危为安。雪越下越大,风越刮越紧。长时间的高山反应,持续不断的超负荷工作,使孔繁森本来就带病的身体更加虚弱。他感到眼前阵阵发黑,身上不住地冒虚汗,但还是坚持着给冻伤的牧民做了检查。尔后,又把解决曲仓乡受灾牧民的搬迁、转场和买牛的资金及口粮、油料等问题研究落实,直忙到凌晨2点多钟,才躺下休息。

没人能说得清,像这样的事孔繁森做了多少件。有人说,他做的好事就像盛开的邦锦花,洒满草原。也许在有些人看来,这些事太普通,太平凡了。然而,就像那奔腾浩荡的雅鲁藏布江,最初的源头不过是阿里高原上的一条小溪,正是这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铸就了一个共产党员品格的崇高和伟大。

“冰山愈冷情愈热,耿耿忠心照雪山。”正如孔繁森在一首诗中所写,他把自己一颗火热的心献给了西藏高原,献给了党的事业。他对藏族同胞的爱、对祖国人民的爱,就像高原上的蓝天一样,那样地纯洁,那样地深沉,那样地博大。他始终在努力实践着自己最喜爱的那句名言:“一个人爱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就像那许许多多把自己的青春、热血和生命都献给了西藏高原的先辈那样,党和人民的好儿子孔繁森,也把他那高大的身躯融入这片壮丽、神奇的土地,在无数人的心中树起一座不朽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母子情深观后感

全文共 1635 字

+ 加入清单

妈妈,一个神圣的代言词,一个让我们来到世界,却痛苦自己的人。妈妈就是那个对我们用心良苦,让我们吃的最好,穿的最暖,给了我们所有的爱却不求回报的那个人。

而身为子女的我们,却厌倦了妈妈的叮咛,给他们起外号,经常埋怨妈妈的唠叨,如果妈妈没有满足自己的愿望,还经常和妈妈闹脾气。

我们经常天真地觉得母亲的存在干涉了我们的自由,让我们面对白花花的试卷,做个没完没了。让我们没日没夜的上着那些无聊的课程,耳朵听得都生了老茧,要睡得不得了。

而妈妈听后却只不过是微微一笑,转身就去给我们做饭烧菜,去帮我们洗衣服去了。

电影中的儿子小宇五年前父亲去世,从此母子相依为命。女主角妈妈刘丽自己身患癌症,但是一直将病情情隐藏在心里,可为了让小孩得到更好的教育,为了能够让小孩以后能够独立面对这一切,更是每天赶趟儿似的叫儿子小宇去参加各种补习班或者培训机构。对此小宇很是不能理解,天天上课也很犯困,班主任老师为此找家长好几次。妈妈对小宇上课迟到和睡觉也很生气,好几次情绪激动,追赶着去打小宇的屁股。

在一次小宇离家出走后,经过多人的寻找,小宇回家后,妈妈刘丽和小宇终于面对面,敞开心扉相互交流。小宇哭诉着说:”妈妈,我真的好喜欢以前的你,每天都期待着能看见你,因为那时候,在放学了之后,你接我回家放学,在路上给我讲各种故事,还带我去游乐园玩。而现在呢,成天都是补习,我什么也不愿意学习了。“ 妈妈经过思考,决定改变自己的观念,于是就取消了一些补习班,有更多的时间带小宇去游乐园玩,有更多的时间陪伴小宇,给小宇做天下无敌的卷芯大菜包。教小宇使用电饭煲煮饭,教小宇煎荷包蛋等。

但是妈妈的病终究不能再拖了,于是妈妈就自己手写了很多份寻母启示,希望能够给小宇找到一个新妈妈。因为她怕自己一旦进了手术室就再也出不来了。终于有一个好心的姓赵的阿姨来了。在刘丽住院的那段时间里面,赵阿姨就接送小宇上下学,接送小宇进补习班。一段时间后,赵阿姨终于也得到了小宇的认可,喊她为赵妈妈。

小宇最终在邻居阿武哥哥的帮助下,知道了妈妈身患癌症但是却一直却因为放心不下小宇,一直不肯做手术的这个事情,于是终于感动,通过网络发帖希望全世界最好的医生能够救救他的妈妈。还倒着行走,说是这样可以时光倒流,妈妈的命可以好起来,爸爸也可以回来。

网络媒体知道后,纷纷赶来采访,很多网友知道这个事情后,纷纷在刘丽做手术的那天自发的来到手术室外,静静的为她祈祷。

电影在小宇的“倒着走就会时光倒流”的脚步中结束了,留给观众些许感慨和悬念。不知道刘丽的病情到底治好了没有。但是我们总是希望她能够走出来,重新和小宇一起幸福的生活。

说实话,这部电影从大人的角度来看,比较空洞和拖沓,除了背景音乐比较煽情意外,其他都比较平淡。 但是这电影不在于拍的画面场面与科技含量,而是对人的内心的震撼。对小孩子来说还是有一定的教育意义的。 这部电影唤醒我们内心深处的一个东西,那就是--感激之心,我们一定要学会感恩,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报答母亲的恩情。

在观影的过程中,儿子一直看的很认真,甚至有些动情,都抽噎了,鼻子都塞住了,我眼角的余光看见他还给孩子妈妈也用小手帮妈妈擦去眼角的泪水呢。

看着片中的妈妈,回想自己的母亲也是一样,宁愿自己受再多的苦,也希望我们能够生活的更开心。自己母亲也是这样的如此深爱着我们,那一声声早已耳熟能详的叮咛,现在听起来也觉得温馨,那一次次高高举起,却轻轻落下的拳头,现在回想,无比美好……

再想起当我们自己的孩子做错的时候,我们也是绝不纵容,甚至用长尺拍打孩子的小手。而孩子要做什么事情时,总忘给孩子叮咛了一番。正所谓打在你身,痛在我心啊。

我们深知:滴水之恩,该当涌泉相报。母爱的无私我们永远无法补偿,但还是应当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来让自己的母亲生活的开心一点,快乐点,年轻一点。

”妈妈,请你不要抛下我“,电影中一声声的呼唤声伴着泪水传向四方,让大家也被我们的泪水所感化,做一个个孝顺的孩子,陪伴着母亲,一直到永远。

更多热门观后感推荐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刮痧》观后感

全文共 1201 字

+ 加入清单

郑晓龙2001年的影视作品《刮痧》,由梁家辉和蒋雯丽主演,在以美国为背景的环境中,以中医疗法“刮痧”为线索,形象展示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刮痧在中国是一门医学上传统的手艺,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一直稳稳健健地在中国大地上繁衍生息,然而有一天,它出现在美国社会中,便被人误解,以至于上演了一场家庭的悲欢离合。

在这部影片中让我看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外,也看到了父爱的伟大。作为一个中国知识分子的老人只身一人来到美国,一句抱怨也没有,哪怕听不懂,但是用自己的眼睛,慢慢观察,细细相处。当他看明白了,也只是抽烟,也许这样他可以沉默,他可以更加想清楚,想透彻。这样的男人就是典型的中国父亲,但是他也有缺点就是他的毛病--抽烟,抽烟的频率太大,不论场合不论地点都抽。哪怕媳妇再不喜欢也要偷偷的抽,也许这是老一辈的通病吧!但他对子孙的爱确实是那样的伟大,当他知道他给丹尼斯刮痧,没想到会扯上这么多事,他主动儿子上司家里解释,他不懂英语,搭车过也只是一张纸片,但是他有他的聪明,最后他还是让上司知道刮痧不是许大同做的,刮痧也不是件虐待儿童的事。因为自己的过失而使儿子吃上官司事,他选择离开,在上飞机前他捧着儿子的脸,细细的看着。那一刻无不让人感动。这就是秉承传统的父亲啊!

梁家辉所饰的许大同更把这个受过传统教育的人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的坏脾气,他的爱,是一个没有经过任何修饰的,丝毫不掩饰,有了很多美国的气息,更多的直接和鲜明的表达。但他内心深处仍保留着传统的观念。丹尼斯和保罗打架,他硬生生的给了丹尼斯一掌,他在用中国的方式表示了他对上司的尊重。儿子不能回家,他心力交瘁,他用中国的方式求上司,求朋友,但是美国是个讲求原则和证据的地方,不是这样就可以解决的。为了儿子他自己写证词,证明自己多么多么爱孩子,组织了无数次,但在听证会上他是有感而发的,那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是真挚的善良的。他在公园里,迎着寒风,自己做了一个有孙悟空面相的熊仔,在公园被打劫,二话不说的把钱包给他,但是劫犯伸手抢走他的熊仔时,他奋力的扑上,好像什么都不怕,差一点把他打死,这样的勇猛也是爱的表现。最后他化身圣诞老人企图进入家里,但是被发现,他竟想着从外排水管爬上,幸好法院撤销他的分居事宜,不然他这样进又是违法。总的来说中国的父亲都是这样,为了孩子可以做很多很多他们以为做不到的事,父爱也许不及母爱那样细腻。但他就像孙悟空,不管前途多么艰辛,他依旧会对你笑,一眼嬉戏的带着你千山万水,不然你看出他的疲倦。父爱,深深感动每一个人。

最后就是那些不认识的人,对于别人的孩子护士发现小丹尼斯背上的刮痧所致的伤痕时马上报案,其他人也为了小孩不生活在自己认为的虐待环境中而不惜出庭作证,连许大同的老板兼朋友那个人同样出席,因为他们认为这是为了对小孩好。这在今天的中国这些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这部电影除了让我感到到了中西方文化差异之外,也感受到了深深地父爱。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长征观后感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下午,我上网看了《长征》这部电影,我聚精会神、全神贯注,深深地被影片中红军战士那种为了中国革命的胜利,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不怕艰难困苦,勇于牺牲的忘我精神而感动。

雪皑皑,夜茫茫。高原寒,炊断粮……多么艰苦的生活啊!可红军战士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理想高于天。是啊,红军长征的丰功伟绩是千古唯独,万世无双的,红军长征的壮烈和坚韧是惊天地、泣鬼神、是人神共仰的,红军长征的艰难困苦是凡人难以想象、难以理解的,红军长征的精神是举世齐颂、万国同歌、亿民共赞的。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无坚不摧的伟大天兵神威,翻开了中国共产党从艰苦走向胜利,从幼年走向成熟的新一页,宣告了赶走日本帝国主义、推翻蒋家王朝,中华民族不是东亚病夫,而是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东方之子。

在看《长征》影片时,我高兴、我悲戚、我感动、我流泪。看到那湘江激战、那四渡赤水、那抢渡乌江、那飞夺泸定、那爬雪山、过草地、攻克腊子口,以及马蹄声急,见到那一个个倒下去的革命先烈,使我一次次流下了热泪,那十盼红军的旋律在我耳边不时回环,那千万红军的身影不时在我脑中呈现,那前赴后继、百折不挠的革命精神无时不在我心中回荡着。记得毛泽东曾说过:“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足见长征意义的重大,足见长征人的坚韧与顽强。

忘不了长征中的成功的笑声,忘不了长征中失败后的志气;忘不了在成功与失败背后的一滴滴鲜血。

通过观看长征影片,使我受了一次深刻地革命传统教育,我一定要学习红军战士不怕艰难困苦、坚韧不拔的精神,用长征的精神激励我努力学习,长大成为祖国的有用之材。

展开阅读全文

观电影新中国第一大案有感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由谈锐编剧,沈悦执导,紫微星空旗下实力派演员郑昊主演的电影《第一大案》目前正在郑州紧张拍摄中。郑昊在剧中独挑大梁出演男一号陈怀邦,谈到此次在剧中饰演的角色时,郑昊笑称:“塑造一个在剧中左右为难的特派员,实在不容易,要把他在旧时情谊和心中正义之间选择的纠结情绪和矛盾心理展现在大家面前,我都觉得‘虐心’。”

电影《第一大案》改编自新中国成立初期惊动全国的刘青山、张子善特大贪污案件。郑昊剧中饰演的“陈怀邦”是一名反特专员,在反特行动中,挖出了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的惊天秘密,昔日为自己挡过子弹的战友“刘青山”如今成为巨贪犯,“陈怀邦”会在情谊与正义之间如何选择,备受观众期待。

郑昊塑造过众多经典的荧幕形象,曾在张艺谋执导的《我的父亲母亲》中担任男主角,饰演一位淳朴的乡村老师;在《诡先生》中和小彩旗搭档,饰演一名人格分裂的作家;在《赵氏孤儿案》中与孙淳、吴秀波合作,饰演手掌生杀大权的晋景公。郑昊塑造过的人物形象风格迥异,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工人农民,多年的磨练,也练就了他的一身好演技。此次在《第一大案》中饰演陈怀邦时,他说:“‘陈怀邦’是一个从容内敛的人,有什么情绪不爱表露在脸上,可是毕竟这么难抉择的事儿他的心里一定是不好受的,所以在塑造他时每一个表情每一个动作都要仔细拿捏,我会努力诠释出他选择前的纠结矛盾与他准确做出选择后的智慧神勇。”

展开阅读全文

美国电影人制作的影片南京梦魇观后感

全文共 801 字

+ 加入清单

这片看完就一个感觉,堵。影片大部分内容是知晓的,堵的自然是日本人的残暴和兽性。其实兽性这个词挺鸡巴扯淡的,大多数兽的性是比人强的,比如动物从来不会有“强奸”。

影片开头展示的事实才是让我堵得要命的地方。

淞沪会战日军打得很幸苦,南京蒋介石眼看守不住了,带着空军跑了,留下一堆老弱病残。日本人打下南京认为一国之都被占,加上之前战局不顺,这胜利一下把他们刺激坏了。实际上南京失守并不代表整个国家战败,蒋介石无非是为了保存实力而已,如果不忌惮吾党,他一国之君怎会丢盔弃甲连首都都不要了?南京之后成为一片没有法律。没有禁忌的荒野,惨槽屠城。对于当时的百姓来说,国家是什么?政府是什么?是干什么用的?就是外敌杀过来跑路让你们自己去扛?血战前行的历史,百姓从来就只是鱼肉,是统计数据。

本片记得放出来的时候刚好赶上中日交好,好像上边给禁了还是怎么着。理解吾党的敏感。本片阐述的历史其实直接来看,跟吾党无关。这是当时的政府干出的祸事。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自己保存实力,完全可以弃百姓不顾,日本人变态残忍不假,又赶上军国主义最横的时候。可又是谁给这残忍提供了施展的场所?吾党如果承认这段悲惨事实的起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所谓的国家对不起人民,是当权者考虑到自己而罔顾百姓,那么它自己的历史,特别是所谓新XX主义革命中为自己树立的种种高大形象是很可疑的,整个抗战中,它有多少次是真正为了整个民族整个国家奋战,又有多少次是为了保存实力和蒋介石争天下如何如何?

所以,能在当时那种复杂困顿的局面下异军突起拿到天下,可想而知需要多少阳谋阴谋,照我看,那可是一种连敌人和娘老子都一块儿玩了的顶级智慧啊,所以现在,才有这固若金汤的铁桶江山啊!

据说南京每年大屠杀纪念日还要鸣笛警世,希望这警钟不仅仅让人们莫忘对军国主义的没齿之恨,也别忘了,随便便代表了你代表了国家问你要吃要喝让你承担这义务那责任的政府如果关键时刻靠不住,会是多么可怕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2024新城电影你的名字动漫观后感

全文共 280 字

+ 加入清单

下午去看了你的名字,之前没看过新海诚的作品,这部真心让人惊艳了。画风细腻,人物不多却都刻画得很生动,几个笑点很可爱,剧情几次出人意料(幸亏没看剧透),尤其是时空的跳跃衔接有多次,看起来却没有任何不理解和跳跃感,衔接如流水般自然。

最想称赞的有两点,一是看预告是技术制作的画风,想过可能不如宫崎骏的那种手工画风看着亲切,没想到完全没有,很多细节细腻到难以想象,风、流水、树木、绳线都很自然。二是剧情,非常引人入胜,刚开场还有观众问同伴为什么要看动画片,半场之后几乎所有人都被剧情吸引了,然而节奏其实是不快不慢的,这一点很牛逼。个人评分:9分。值得二刷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微电影《美味之殇》观后感

全文共 2165 字

+ 加入清单

食品安全问题最近被媒体和国人重点关注,是由于有关国家和一些外国媒体对产于我国的食品诸多负面报道引起的。笔者认为,国际上出现如此大范围地对我国食品提出指责或置疑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因为他们所关心的诸多问题,早已普遍存在于国内相关行业中,是老生常谈的话题,而且也绝不会在短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改观,因为从目前的舆论趋势来看,远没有触及国家、政府和民众深感愤怒的底线,因此,在缺乏有效监管、商家道德沦丧、百姓信息匮乏,以及社会崇尚利益至上等诸多因素影响下,还将持续危害我们的健康。

作为服务行业的支柱产业——餐饮业,在国内的发展速度可谓惊人,并大有规模化、连锁化和个性化的发展趋势。民以食为天,并且大力发展以服务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也十分吻合国家相关产业鼓励政策,同时也为国家每年的GDP和缓解就业压力做了不少贡献。在值得肯定的同时,我们也应在目前的大背景下对餐饮业发出我们的置疑声音,置疑他们在采购、加工和服务过程中是否遵循社会、商业道德规范,是否真正以食品安全为第一经营要义。

餐桌上香味扑鼻的烤鸡可能是一只死鸡加工的;看起来新鲜的鱼可能含有硝基呋喃类等致癌鱼药;色香味俱全的红烧肉可能是瘦肉精和激素催长的猪肉;白嫩的主食馒头可能是工业漂白粉漂白过的;那令人食欲大增的鲜艳咸鸭蛋可能是用苏丹红喂养的鸭子产下的;还有餐后那鲜红的西瓜可能是色素注就的;等等。相信我们所看到和听到的还远不止这些,还有如地沟油、病死猪肉、色素勾兑的酱油和醋、带农药残留的蔬菜、用吊白块生产的腐竹、用工业滑石粉生产的凉粉、人造蜂蜜等等太多了,多到让我们的耳朵和味蕾似乎都变得麻木了。

这些人为的造假和不道德,实在令人叹为观止。但是,我们的思维还没有麻木,因为我们还要分析上述行为背后区别餐饮企业的是是非非,总不能将这些错统统归咎于餐饮企业。总体来说,让这些不良食物上到食客的餐桌,并让食客花钱食用,一般情形下,餐饮企业是无法推卸“主动性错误”和“被动性错误”的责任。所谓主动性错误,就是指餐饮企业或其采购人员,在明知食品原料有害健康而采购的行为;所谓被动性错误,就是指餐饮企业或其采购人员在不知情的情况下,由于工作疏忽而采购到有害健康的食品原料的采购行为。可以想见,不论是主动性错误或者是被动性错误,其最终结果都是以伤害顾客健康、损害行业声誉为代价,都是全行业必须共同承担的责任。

经过烹调后的食品,其内在营养成分或有害成分都是隐性的,非肉眼所能判断,比如去年的多宝鱼事件,尽管多宝鱼本身含有有毒鱼药,但在厨师的精心烹制下,这些有毒鱼药连同烹制好的鱼本身都在“美味”的掩盖下一起进了顾客的肚子,除非用特殊仪器进行定向检测,否则顾客即使病倒了也不会责怪到餐厅的食物。再比如地沟油,将肮脏不堪的泔水,或直接将漂浮在上面的油污提炼出所谓的食用油,由餐厅、排档或一些小摊作为加工食物的油脂原料,将食物加工好以后销售给顾客,而顾客同样在色香味的诱惑下,不知情地匆匆下肚。

顾客只是凭着固有认知——食物总能够满足口福和身体所需,自愿支付代价参与到这次的“服务交易”中来,从信息是否对称的角度而言,顾客所掌握的交易信息除了固有的认知外,对于各式菜肴在上桌前的情况一无所知。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餐饮企业具有采购廉价食品原料、以次充好的天然利益倾向,这也是一些不法商贩屡屡得逞的根本原因,此时如果没有外力监督,违法成本几乎为零。因此,在很多时候,自我道德约束却成了各个餐饮企业取信于顾客的唯一途径,而在利益驱动和缺乏监管下,不少企业或其经营人员的道德和良知总是随着食物一起卖掉了,剩下的只有利欲之心,那些可怜的顾客却在“持续忠诚”地花钱买危害。无疑,这些都属于主动性错误的范畴。主动性错误尤其不可取,它所反映的是餐饮企业或其采购人员故意的不道德行为。当然,即使企业不知情,企业的采购人员却为了回扣或其他私利而故意采购有害原料,这也属于相关企业用人不当、或制度不严、或检验不力等错误范畴,绝不可以将一些人解雇后就自我辩白为无辜。

为了贪图廉价、便利或追求融洽的供需关系,而不对供应商的信誉和生产经营情况进行了解,就在不加检验的情况下采购了有害原料,同样不可饶恕。尽管这属于被动性错误,但从行业安全性的角度来说,事实上就是一种纵容行为,是为那些上游原料生产或供应商等不法商贩提供了持续危害的条件。现实中,有些上游供应商在明知自己产品存在危害身体健康的成分时,在市场中往往有所表现,具体表现有上门推销、明显低价或有回扣、产品有异味或色泽异样、包装过于豪华、产品的买主广泛、与企业相关采购人员关系融洽等等蛛丝马迹。当企业对上述现象视而不见时,就等同于自愿犯错误,应当属于主动性错误的范畴,整个错误性质也将发生改变。当然,作为餐饮企业也实在找不出对所采购的原料进行一一检验或检测的理由,因为这需要许多成本支出,关键是不具有可操作性,但在趋利避害的观念指导下,企业应该尽可能地建立安全并固定的供应链,时时对上游供应商的生产经营情况作调查,同时加强抽检和建立风险共担机制,将部分的原料风险转嫁到供应商身上,以确保企业有最后的抗辩退路。

不管怎样,自我道德约束在普遍缺乏诚信、社会拜金主义主导和在缺乏顾客或政府监督是苍白、无效的,如果任其发展,我们除了吃自己亲手种的、亲手养的和亲手加工的食物以外,还能吃点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经典电影《拯救大兵瑞恩》观后感

全文共 1879 字

+ 加入清单

拯救大兵瑞恩》,斯皮尔伯格1998年神作,久闻其大名是在各种电影专著中。《拯救大兵瑞恩》的标签很多:斯皮尔伯格、二战、战争片、美国精神。网上有关影评多如牛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我来说,选在这个时候看《拯救大兵瑞恩》完全是出于《伦理学》通识课倪老师的要求。因此,我的切入点或多或少与这堂课的听课感受有关。

影片开头近半个小时的战争场面让我恶心,这么直观地看战士们在战争的各种残酷血腥的死法还是第一次。这半个小时里我一直在想的一个问题是:瑞恩和这群人有什么关系?为什么要拯救他?他怎么了?

答案在半小时后揭晓,诺曼底登陆成功了,伞兵瑞恩被困在了敌人后方,而他的三个兄弟全部在战争中死亡,家中的老母亲只剩下了这个唯一的儿子。美国作战总指挥部得知情况之后,决定组织一个小分队前往救援,米勒上尉和他的七个部下,外加德语翻译厄本。在战火依然燃烧的欧洲战场,敌方危险重重,他们毅然上路,只为一个上级的命令,只为实现对一个他们不认识的母亲的诺言。而死亡,随时可能到来。

风雨交加中的逃生、危险暗藏的伏击、长途的跋涉、兄弟的相继牺牲、希望的日渐渺茫,我困惑了:这么多人去救瑞恩值得吗?为了瑞恩牺牲这么多战士明智吗?疑问不攻自破。

米勒上校把这场寻踪看成一场赌注,殊不知他内心的痛楚。每个人在战争到来之前都曾有过美丽但与战争毫无关系的梦想,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生活幸福。米勒在面对部下要离开时没有表现出任何吃惊,在踏上这条没有回头路之前,他或许预料到了这一切的发生,但对他而言,战场上的使命比什么都神圣。米勒说,到兰姆勒带瑞恩回家能让我回到妻子身边,我会担下这项任务。你想退出?你想回去战争?没关系,我不会阻止,我甚至还会替你申请,我只知道,每多杀一个人,我就离我的家越远。拯救可以救赎在战场上疯狂杀戮的罪恶,于是,没人想再退出。

所有人生命的价值此时被大大的简化,即救出瑞恩,然后回家。陆续牺牲的战士,临死前都会说一句话,“妈妈,我想回家。”还有一封写好的带给家里的信。因此,拯救大兵瑞恩的人的终极目的和瑞恩的终极目的融汇一体,即:实现对母亲的承诺,平安回家。这正是人性中相通的地方,没有人想继续战争,那么拯救瑞恩,可以逃避战争;瑞恩平安回家即是对米勒他们平安回家愿望的变相实现。这即是米勒及其部下不顾一切拯救瑞恩的终极价值。

于是就有了麦克对米勒上校的说的话,“或许在这场混蛋战争中,拯救瑞恩成了唯一的好事。”他们的无畏牺牲为瑞恩平安回家搭建了桥梁,生之价值得以如此高贵地彰显。

我又在想,假如瑞恩不能平安回家呢?假如战争永远无止境的继续下去呢?他们如此的牺牲有意义吗?

答案在遇见瑞恩后,在誓死守卫桥的战争中揭晓。

是啊,拯救出瑞恩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了,他们可以对战事撒手不管然后撤退回营等待归期了。但首先是瑞恩迟疑了,他无法接受兄弟的死讯,他要坚守战场,这是他的使命。那么,米勒他们呢?瑞恩已经找到了,可是战争还在继续……没有了回头路,只能和瑞恩一起保卫这座孤桥。接下来又是一场血雨腥风,仅存的几个兄弟也相继离开,就连麦克也倒下了。米勒上校一直的信念崩溃了,他要怎么回去?就这样回去吗?显然不能,于是他冲到了敌人坦克面前,就那么无奈地坐在那,用抽搐的右手握着枪,一抢一抢的射向迎面驶来的坦克,他的表情很从容淡定,用自己的生命来试图结束这场混蛋战争吧,该死的没完没了的残杀。

米勒努力挤出最后的笑容,对瑞恩说:“詹姆斯,别辜负大家……”

幸好援军来了,战争有了胜利的曙光,可是那么多兄弟在战争中走了。

瑞恩会怎么想?这是我最后思考的问题,他怎么面对那么多为了救他而牺牲的生命?他还有勇气继续活下去吗?

镜头回到影片开始,年老的瑞恩面对米勒上校的墓碑老泪纵横,他说:“我每天都想着当日你在桥上说的话,我尽力活好我的人生,希望这已经足够,至少这让你觉得我没有辜负你们所做的一切。”瑞恩最后问妻子,“我是个好人吗?跟我说,我这辈子没有白活,跟我说,我是个好人。”眼泪止不住往下掉。

传承生命的价值,米勒和一部分兄弟为了拯救瑞恩而离开人世,瑞恩为了感恩必须要好好活着。我在想,如果这个故事不是发生在二战战场,还会有这么壮美吗?因为战争看不到的尽头耗尽了战士们的精力,他们的心灵已遭受残酷战争的蹂躏,已处于崩溃脆弱的边缘,于是在这深刻的绝望中,他们把向往自由、向往美好生活的梦想寄托在瑞恩身上,此时他们所做的斗争不再是盲目的持枪杀敌,而是为了拯救一个士兵的生命,从而避免了沦为战争的机器。这也正是影片把故事背景设在二战的独特意义之所在,生命价值一场华丽而壮美的升华,并且得以传承生生不息。

展开阅读全文

2024年长城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刚看过预告片,扑的可能性极大。张艺谋,我一直不明白,他玩商业片后的那种华而不实,连个故事都讲不清了的一贯做法是怎么形成的,这个来自沉淀无数中华古老文明陕西的曾经质朴的导演,如今真是让人大写的尴尬。尴尬在于他不是玩票,他是极认真的想要东山再起,创造票房与口碑的双赢,甚至是奥斯卡。然而种种的不如意,他可能把原因推向张伟平,推向观众,却始终没明白自己。

签约乐视之后,拍出的仿佛沉淀下来,去掉浮夸的《归来》,也是姿色平平,李安评价“”很好的剧幕电影“”。老谋子曾经急过,急着把ex缪斯巩俐找回来,许是巩俐也不再是当年那个巩俐,效果不佳。

这次挖个大坑把我超级喜欢的马特达蒙找来,我一开始还是坐得住的,ok,第二个贝尔。而当我得知个小马配戏的是景甜、tfboys这种演员(姑且认为是演员)的时候,我,坐不住了。老谋子给国内知名被包养金丝雀抬轿这事,你自己干就好,放过我家小马不行吗。好吧,北美不上映,反正没人知道。MB听说北美还要映,尤其在万达收购北美各种院线,传奇影业之后,可想而知,不只是要上映,还要多多的排片的节奏啊。万达你们他妈霍霍国内吃瓜观众还不够,连老美都不放过,你叫我家小马以后怎么做?沦为二线吗?去年才惊艳了全球的火星营救,提名的奥斯卡,今年就要为万达一姐做配了是吗?尤其预告片里景小姐还有着迷之刘海。。。

我第一次深深厌恶万恶的资本主义,只要有钱,中国人、美国人、全世界人都可以控制。欧洲第一大院线也被万达收购了,意味是景小姐已走向全球大荧幕,只要有电影院的地方,都可以看见景小姐娉婷的身影,和老谋子花甲之年的拙略之作,一代大导演的沦落,伴随着一位“”奥斯卡影后“”崛起。

中国人拿钱砸死了好莱坞不争气的犹太人。

最后,我十分诚恳的建议万达,哥伦比亚的那个举火炬的女神,真的可以换成景甜。

展开阅读全文

美丽的大脚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448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在管理课看了一部很感人的电影美丽大脚》,一部反映西部边远地区小学教师的故事,题材与上次看的《天那边》有点相似,这是一部并不新的电影,今天在课堂上看时被那细腻的情感经及极有冲击力的画面深深地触动了。

让人触动的是以西部黄土地的荒凉为背景而张开的个个场景画面。不论是高山还平地没有看到一棵草,树也是枯的,满眼都是一个色调。荒凉得让人震撼。由于长时间干旱,听到隆隆声,就连正在上课的娃娃也立即拿着桶、盒、碗一切能盛水的东西到屋外接雨。以极度渴望的心情仰面望天,可太阳却仍然在尽情地散发着他的热量。一棵草都没有看到,可镜头里还出现了一群羊被驱赶着,“它们以何为生?”我不禁在想,也在为那里的生命担忧。然而在荒凉中又让人感觉有着无限的希望。那个黄土上的篮球场,那个破损的篮球架,阳光透过篮板的缝隙照在球场内两个女人的身上,以剪影的效果展示着思想的交流。接着球被抛向前方,同时一声奋力的呼喊,让人感受到的是对生活渴望,与改变命运的决心,也不得不让人坚信在那荒凉大地上勃发的熊熊生机。

让人触动的有那坚强的人们,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地方,他们仍然在世代相传,在贫瘠的土地上辛劳着。这里便要说到那个小学教师­——张美丽。她是一个纯朴的女人,对学生付出了一生的精力;她是一个倔强的女人,看到学生给城里人学驴叫打心底里难受,含着眼泪批评了学生;她是一个执着的女人,为了凑钱给学生买电脑,一口气喝下一瓶白酒,全场的人都呆了,我也被震住,这个女人有着怎样坚毅的性格。她还是一个有大志向的女人,一生都在努力着能让自己的家乡改变,而她最后带来了希望却又带着微笑离开了这个世界,这微笑也让我们相信她成功了。而她同样是一个平凡善良且内心世界极为丰富的女人,有着普通人的生活而始终封存着自己的情感。倪萍将这一角色扮演得细腻、真实、丝丝入扣,像是在生活,像是就在我们身边。曾有一段时间对方言版的影片不是很感兴趣,可是这部片子却正由于方言给它的乡土气息增添了浓郁的色彩,更能让人感动。

让人触动的还有那群孩子。他们的双眸闪动着对知识的渴望,他们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是未来的希望。他们对老师的尊敬和喜爱,一方面是对老师本人,另一方面也是对知识的渴求。知识对于他们,对于他们所生活的家乡太重要了,是改变自己改变命运改变家乡的唯一途径。有这样一个场景:夏老师带张老师去北京,在山路上步行,而她的学生们却一直在送行。不知走了多远,张老师让他们回去,可谁也不听,没办法,老师冲下高地劝他们,孩子却说:老师我们会想你的。面对这样一群孩子,大人们都被感动了。

让人触动的是那贫穷与繁华的反差。从没离开过黄土地的孩子来到北京,看到的是完全不一样的生活。宠物占据着沙发并对着他们叫,从没见过的海鲜摆满了桌子。面对着游泳池他们先是愣住了,要知道在家乡长时间的干旱让那里的人洗澡都是奢侈,而这里有一整池的清水供人们嬉戏,这种反差是视觉上的也是心灵上的大冲撞。

让人触动的还有那在北京生活优裕且时尚的夏老师来到西部。如果说第一次来是由于年轻人的冲动与热情,那么第二次来就是被西部和西部人所感动了。这是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能放弃优的生活选择到贫困地区来,而且很有可能不是一个短暂的时间,这也许并不一个“奉献”就能够完全诠释的。看到最后一个场景:夏老师从黄土坡上滚下,满身、满脸、满头全是土,衣着发型不再时尚,面容不再白晰,然而,在镜头里出现的那张脸却决对是美丽的。这是对张老师的祭奠,是放下优越选择贫瘠的过程,更是一个心灵的洗礼。西部的事业后继有人了。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功夫瑜伽观后感

全文共 1486 字

+ 加入清单

一直都喜欢成龙大哥的动作片,小的时候喜欢看,现在在网上看到电影片段或者在电视上看到成龙,根本舍不得关掉或者转台。老家电视台有一个点播频道,一到周末就放成龙的经典电影,每次我周末都会守着这个频道看。

成龙的角色都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英雄,他演的都是极其平凡的小角色。一个小警察,一个小街头混混。但是却总能面对是非对错的时候展现最正义的抉择。这一个个小的角色,在我看来包含了很多关键词。有小人物的视角感,有小人物的诙谐气质,也有小人物的传奇色彩。最重要的是他的摔不烂,打不死的精神。这也是我觉得成龙的片子耐看的原因。其实我觉得成龙是一个时代的神话,不管再过去多少年,他在银幕上的努力和卓越的表演都会是后人膜拜的一个典范。

说回这部电影,这一部类似于《夺宝奇兵》的故事确实还是拍出了最经典的成龙片的本土特色。他的搞笑完全体现在武打动作里。出招和接招之间都很流畅。站在冰山上李治廷和成龙武打戏,一本正经的过招,但最后在一旁观战的曾志伟还要在最后补上一个搞笑的包袱。细节和笑点都做的很足。

其实这部戏不管是在川流不息的迪拜街头,还是在宏伟壮阔的印度寺庙,布景都做的非常好。迪拜的戏我觉得是全剧最刺激最精彩的场景,延续了成龙电影里常有的飙车戏。成龙这次亲自在迪拜的马路上开车狂奔。和他很多年前不太一样了确实。以前的戏,他总是摸爬滚打在车顶、车底。像一个超人一样在车与车之前跳跃。

但是现在可以感觉到他确实年纪大了。可难得的是他还是一样的用心尽力。迪拜这场戏转到印度寺庙,五百斑斓的时空背景,酣畅淋漓的动作戏,俯拾皆是的幽默桥段,都是在传承他从影这些年一直秉承的态度。

记得以前看过成龙大哥的一个采访,他说他从不用替身。他说他每次完成一个跳楼戏都要转头看一下镜头,他要让观众看到他的脸,看到他没有用替身。这次的《功夫瑜伽》成龙自己的打戏没有那么多了,但是戏里的几个女打和李治廷都没有用替身。全部是自己亲自上阵来演的。动作上又干练又舒展。尤其是在寺院的那几场戏,我觉得算是整部电影最好看的一个点。

说完这个电影的武打场景,我还要额外来讲讲他的这部电影的“笑点”。因为和印度合拍,所以电影也是突出了很多印度特色。其中一个场景,成龙一身印度礼服,随着音乐和张艺兴还要其他几位女演员大秀“瑜伽功夫舞”。在电影院看的时候笑声不断。可以算得上是又萌又带劲了。

在迪拜的飙车戏里还特意根据迪拜的“风土人情”加了一头狮子在车里。因为车子一路狂飙,狮子在车里也疯狂摇摆。这也要夸一下做这头狮子。表情真的非常逼真。我和朋友一起看的电影,我们从影院出来他还在问我,这个狮子是用的马戏团的狮子还是后期制作的。还有张国立老师客串的土豪角色,为这个角色也标配了一个迪拜特色。“赛骆驼”,在迪拜的豪车众多的大马路上一路冲杀,影院的好多观众都跟着身子向前倾。

在冰岛拍的几场戏里,当地是零下10多度的冰雪天,还有很多的潜水戏,看着成龙大哥60多岁的身板还毫不犹豫的往里跳,讲真我心里还是有点心疼。

最后我还想说一个我印象深刻的几个小细节。这部电影也算是给多年前的《神话》致敬了。在电影结尾,影片特意用了《神话》的主题曲做插曲。不一样的是做了一个舞曲的版本,大家一起跳了印度舞。扭起来的时候感觉真的很喜庆,因为也是过年,所以一点违和感都没有。

这次成龙饰演的考古老师,办公室的墙上也挂着当年“金喜善”的画,仿佛《神话》也是他演的这位考古学家考古出来的一样。神话上映的时候是05年,转眼已经十多年过去了。想想真的很是感慨。

这部戏“笑的爽”“打的爽”“看的爽”。春节回家,不管是小孩子还是父母,都可以一起去电影院走一趟!有成龙大哥的春节,才热闹!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上海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873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一直是个让人思绪万千的地方。近现代那些令人肝肠寸断又百转千回的爱情大多发生在这个不太平的城市。让它承载太多的悲欢离合是历史的赐予也是时代的无奈。所以既然被冠名《上海王》,那这部戏便是出身在了一个高贵的血统下了。

这部戏我之所以觉得好看,并不是因为内容特别的引人入胜,当然更不是因为帅哥而蒙蔽双眼。其实,只是因为我的恶趣味,我喜欢悲剧,而这部戏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大悲剧。

能数的出的入场人物,都是悲到骨子里。就连最后卖西瓜的水果摊老板娘,都是一个痴情且悲情的女子:“话说,20年前,有位女子曾立下誓言,终身不嫁,为浦江商会的‘三爷’痴痴守候了一生……”这故事可以这么开始。

只是,纠结在谁比谁惨,谁又欠了谁今生那份情债,实在是一种荒唐的认知。因为在悲剧中,每个人都错过,而且犯得都是那些无法弥补且后悔终身的错。常爷的仁慈,成就了黄爷,黄爷的错爱,让阿其明白了小月桂的真心,也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这故事中,如果要说小月桂,我只能说,明明是个女人,却活得像个男人,我是一丁点儿都不喜欢。嫁常爷和逃那个什么老板的婚也就是几天间的事儿,虽然说男人有品性之分,一个是鹰,一个是鹌鹑,但无论是什么,你小月桂喜欢的明明是阿其这朵喇叭花呀。所以小月桂这第一个决定,就是男人才干的出来的事儿。

第二个决定:做黄佩玉的女人,我更不想说,无论原因是什么,反正她当了上海王之后,大可以改个名字叫“冒险王”,当然这是后话。

第三个决定:杀阿其,你小月桂这一生杀过几个人?虽然说你看过人死在你面前不是新鲜事儿,但是你自己杀?那是阿其呀,是你从16岁就爱着的男孩儿,是你当着众人说爱他的男人,是眼睁睁看着他和沁云结婚却只能把爱深埋在心底的人。可笑的是,埋着埋着,就深到自己都不知道有没有了,非要等他死了,哭着喊着说爱……所以我说,这根本不是女人做出来的事儿。

男人,只有是英雄、枭雄而且郎心如铁,才下的去这狠手,可是一个女人就这么“勇敢”且“坚决”的做了。小月桂,骨子里是个倔强的灵魂,我尊重她这份自我肯定,但是那副肉皮囊却毁了本应是辉煌灿烂的人生。

阿其,就是错错错,因为从一开始他就是错的,明明没有金刚钻却偏要揽瓷器活儿,如软玉一般的性格,柔情似水的爱,即使再春风化雨也无法与强势的权利抗衡。看到了吧,爱情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奢侈品。

一念之差他为别人作了嫁,又是一念之差让他和沁云过了9年无爱的婚姻,爱情他总愿意给,但那人却终究不愿意收。

爱情之于阿其和小月桂最华贵的恩赐就是雨中相对无言,你在台上吟唱,我便在台下注视,我与你即便隔着那烟雨蒙蒙,也胜于众人前寒暄客套。曾经,素墨、影相、木梳、前庭眉眼传情,后院嬉笑追逐,终不过是一场青梅竹马少年梦。

再聚首,红颜宛转沉静,少年意气风发,对饮楼畔,亭外无语。时间也不过就是斩断一切的刽子手罢了。命绝时,白牙淌血,口中咿唔,是男人死在女人手里的最丑的样子。假如,反过来,躺在你怀里的女人是你的最爱,却命丧你手,那你便成就了另一个响当当的“上海王”。只是,你终究是那个傻呵呵迷恋“姐”的阿其。

不过浦江商会的结束不能算是阿其的错,因为不管浦江商会最终是毁在了时代手里,还是他阿其照管不利,当了政府的走狗,这都不能怪他。因为当年的上海允许“王”的存在,常爷时代辉煌过,黄爷时代嚣张过,而余爷时代是没有“王”的,数来数去浦江商会也该夕阳红了。他惟一犯得,也是最大的错误,就是养了一个饭桶,这个傻子把荔荔打成了脑瘫,二的无以复加,蠢得翻江倒海,所以最终的命运也无非就是枪下一缕不冤的魂。

那个时代,男人有着自己的使命,女人却只有宿命。不过我欣赏这样任命的女人,不是因为我是宿命主义,只是因为任命的人是宽容的也是慈悲的,看得开也看的透。所以我最喜欢的也最心疼的是沁云。喜欢她,因为她是唯一看得开的人,放了手,解脱了自己也成全了别人。所以虽没演到她善终,却不难想象到这结局。心疼她,是为她小女子的一片心,她的经历像足了唐朝时期的霍小玉,只是比起那个女人,她却是沉鱼落雁无人阅,闭月羞花空蹉跎。美梦惊醒却只有凉薄人不闻不问。沁云呀,爱情之于她是第一刀刺肉,第二刀刺骨,第三刀却连灵魂也斩没了影儿。爱莫逝于心死,最终做个只有大爱的人,的确是最好的归宿。

悲剧有悲剧的妙,能让人记忆犹新,场景历历在目。常爷是英雄,黄爷是枭雄,余爷是“大雄”,没了各种版本的多啦A梦,他力不从心呀。而小月桂那副美娇娘的人皮下,却的确住着一个“射天狼”的男儿汉。但不管怎样,最终《上海王》无非就是阐述了一群人的倒霉经历,即便从中穿插了各式各样的爱情、友情、亲情,都无法磨灭它是部悲剧的定位。

展开阅读全文

革命历史题材电影《忠诚与背叛》心得体会

全文共 1066 字

+ 加入清单

在公司组织下,我们集体观看了《忠诚与背叛》。电影通过真实可信的历史故事,丰富的内容,展现了我党第一届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王荷波等老一辈革命先驱,为忠于党的事业、维护党的纯洁性,大义凛然、视死如归、英勇果敢的光辉形象。不怕苦,不怕累才是真正的共产党人。整部电影看完,心生敬畏,那满满热血在我心中激荡!

看完电影我思绪颇多,被那个时代所震撼,被那个时代的青年的热血和激情所动容,同时也在思考,是什么精神力量支撑一个人,如王荷波、杨匏安那样,在当年清党的白色恐怖下,甘愿放弃个人利益,家庭幸福,敢冒抛头颅洒热血的风险,无怨无悔的为一个党派的生存和发展殚精竭虑,死而后已?正如影片中王荷波所说:“我们的事业并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也正是这群人放弃了权利名望地位财富,选择了一条凶险万分,环境恶劣的人生道路,从事了一个注定不会显赫一时的事业——为中国富强民主独立而奋斗,甚至献出生命。回望历史,革命先烈为信仰而战的真实场景历历在目,他们临危不惧,面不改色的精神永远矗立在我们心中。

忠诚是宝贵的,它是基于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党性原则的政治忠诚,是对党和人民的伟大事业高度热爱的朴素情怀。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无数共产党员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篇篇感天动地的忠诚华章。他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一种精神力量,他们对事业充满激情,直到最后都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大革命时期,面对敌人的“白色恐怖”和血腥镇压,李大钊等共产党人誓死效忠革命事业。新中国成立后,从抗美援朝时期的黄继光、邱少云,到新时期的好干部孔繁森、焦玉碌等,成千上万的英雄模范,哪一个不是一腔赤胆,不是无限忠诚?

对党忠诚是一个严肃的政治要求,是每个党员干部终生都要面对的重大考验。战争年代,选择了入党,就意味着随时准备为党的事业牺牲生命。现在,我们所处的环境和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尽管生与死、血与火的洗礼少了,但对党忠诚面临的考验仍然是复杂的、严峻的。对党忠诚作为一个政治要求,需要广大党员终生恪守、终生实践。党员干部必须带头把对党忠诚的誓言贯彻到学习、工作、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实际行动彰显和体现对党忠诚,真正为广大党员作好表率。

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们的精神支柱。确立了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人们就有了坚固的精神支柱和正确的价值导向,就有了浩然正气,就能做到拒腐蚀永不沾,永葆高风亮节。同样,如果理想信念动摇,就会丧失党员的先进性和精神支柱,就等于没有灵魂,最终走上不归路。

我们要珍惜老一辈的革命成果,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积极进取,努力工作,严格按照党的要求,争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干部。

展开阅读全文

抗战电影学生观后感

全文共 467 字

+ 加入清单

在抗日战争时期,有一位小八路机智勇敢,面对敌人不屈不挠,他就是抗日英雄——小兵张嘎。

嘎子从小就没爹为娘,只有和奶奶相依为命。有一次八路藏进白洋淀,躲避鬼子追杀。鬼子为了逼出八路的下落,把嘎子的奶奶杀了,从此嘎子便立下了当八路的念头,要为奶奶报仇。

到了13岁那年,嘎子如愿以偿当上了小八路,他结识了胖墩儿、英子、佟乐等许多好朋友,他和伙伴们一块帮助特派员刘燕传递情报。

有一次,他被鬼子抓住了,鬼子对他引诱、逼供,但嘎子坚定地说:“呸,我死了也不会告诉你们,总有一天,你们小日本鬼子会滚回老家去的!”

嘎子这种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他的每一个坚定眼神,每一个机智的行动,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看完这部电视剧,我想了很多。嘎子和我差不多,也是十多岁的孩子,他生活在硝烟弥漫的世界,我生活在和平富裕的世界;他处在艰难的环境中,还能全身心地投入报效国家中去,我在幸福的小康社会中,又为国家做了什么贡献呢?

我最大的感受是,我今后一定要努力学习,发奋读书,将来象嘎子一样为国家的富强多做贡献,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抗战电影学生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小时代3》观后感

全文共 1833 字

+ 加入清单

郭敬明的小说《小时代》里的每字每句都与我内心有着强烈的共鸣。这种感觉任何人包括我,都没有办法很好地解释清楚那是一种什么感觉。我第一次那么耐心地一点一点细细品味里面的情节发展,人物刻画,它们都如此鲜明地存在我的脑海里,她们就是我生活的复刻版,看着她们,就像是看着自己。因为如此,以至于她们的故事已经成为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闲暇之时,我不自觉地会望着窗外的蓝天,想着她们未来的故事,也可能是未来我的故事。

去年暑假有一种期待,它叫《小时代》与《小时代2》;而今年暑假,也有同样的期待——《小时代3》。或许在拍电影的过程中情节的转换有些突兀,因此有人不满地认为它很失败。并且有些媒体甚至认为这部电影没有突出什么好的主题——画面里满是高档奢侈品、上流社会名人的日常……好像是在倡导我们要多买奢侈品似的。或许这跟导演平时的喜好有很大关系,不管有意识或无意识,人在做任何事的时候都会不自觉往着自己喜欢的方向偏转,因此我只是觉得这样的拍摄有利于更好呈现电影的视觉效果和原着的感觉。也因为这样,看电影也跟看书一样,有着同样的共鸣。

2013年,这两部电影给我感受最深的就是爱情、友谊和亲情三者的体现;而2014年,在7月9号已经提前观影了的我对于第三部,又有了新的感受。

我自认为我的泪点很高,但当我听着《时间煮雨》的旋律响起,那一幕幕让人心暖的画面,还是止不住了泪水,沿着脸颊直流而下。令我印象深刻的有几个画面:

陆烧在宫洺生日当天亲手送上生日蛋糕和他亲手织的围巾,含着泪对宫洺说:“哥,你以后都不用再照顾我了,因为我也有我想要照顾的人。”看着宫洺的强忍着泪水滴落,心里一阵酸楚。他心疼陆烧所经历的一切——被迫整容、换了新的身份,宫洺想要尽全力保护照顾好他,不让他受到任何伤害,可是身居高位的人心里却有诸多无可奈何。而陆烧,也终于鼓起勇气想要去寻找回他的爱情,他想要照顾的人——林萧。我们都需要对自己生命中重要的人付出些什么、牺牲些什么,这不是任性,是真情的体现。

无论是好朋友还是亲姐妹,总会有发生误会的时候。因为在乎,所以才有误会的发生。可是画面中那些争吵却那么让人难以忘怀,有人说那是泼妇卖街,可事实上,难道这不是我们对待在乎的人在乎的事反应的真实写照吗?我们在对于那些对自己、对身边的人不公的事情,你的态度仍旧冷若冰霜、毫不在意吗?因此,这也是说情节与我内心有共鸣的原因之一。无论事实是否丑陋,它依然是不可改变的事实。任何事物都是如此,因为真实,所以动人。

曾经我在思考,什么是友谊?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谊?自从我从第一部看到第三部,我好像明白了。真正的友情是难以遇见的。

真正的友情是什么?真正的友情就是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她/他可以放下手中很重要的事情飞奔过来帮助你;真正的友情就是你拿着花甩了她/他一巴掌,她/他没有还手还是哭着说对不起,是我不对;真正的友谊就是

前一秒你和她/他还在扯着头发打架,下一秒她/他却可以为你挡架受伤。没错,我说的就是她们——时代姐妹花——林萧、顾里、南湘、唐宛如。无论她们其中一个做了多么荒唐的事情,事后她们都可以从心底里当作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过,原谅你。

“你现在什么都有,可是我不一样,我丢了饭碗谁管我?”“我管你啊!”温馨的对话,却是出现在大吵架的画面里。不知道为什么,看着她们含着泪水吵架,说出一些埋藏在她们心中很久很久的话,听起来总是那么的冲动和情绪化,还是那么真实。我想,在我们这个时代,是遇不到这种刻骨铭心的友谊了吧。毕竟,这真的只是一场电影,感觉逼真的电影。

无论是看顾里的妆容还是打扮或是学识,她都是一个骄傲的黑天鹅,可是她可以为了她和林萧的那份友情,放下她的毒舌与自尊,带着满是歉疚的脸对林萧说:对不起,是我不对。当一个人愿意为了你牺牲了他从不愿牺牲的东西时,这说明,你在他心中真的很重要。在这一点上,我被触动了。

就算我们没有资本,我们依然自以为自己很强大地去保护别人,这不是傻,不是装伟大,而是你要誓死扞卫的那个人真的很重要,你真的不希望他受到一点伤害。()因此画面转向唐宛如为保护刚刚将她推倒在地的南湘被几个追债人打得头破血流时,我真的崇拜她。内心在震撼:这才是真友情!

无论这个时代怎么变,我们仍然是我们,我们有不同的选择,我们有不同的价值观。真正爱你的人,是可以陪你走到最后的人,怎么闹也分不开的人。

有人说《小时代》这系列小说是商业性的,那又怎样,至少它用鲜活的文字给我们创造些感动与内心里难得的共鸣。当然,这不是它唯一的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韩国钧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487 字

+ 加入清单

封疆大吏、江苏省第一任民国省长韩国钧的爱国事迹日前被拍成电影,时长90分钟,将于9月3日在江苏新希望农村院线和江苏有线等上映。昨天上午,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等6位专家学者出席了该电影的影评会。影片由江苏省档案局、江苏有线和星瑞影业公司三方联合出品,韩国钧生前集有《朋僚函札》三千六百多份,现藏于江苏省档案馆,2003年被列为“中国档案文献遗产”。这也是我国第一部用档案资料成果拍摄的电影。

韩国钧,用他文人的触角走上抗战舞台

江苏省档案局副局长顾祖根告诉记者,这部电影反映了抗战背景下,从清末、北洋、民国,跨了三个时代的韩国钧,没有像武将那样直接在战场上拼杀,而是用他传统文人的触角走上抗战舞台的经历。

韩国钧,字紫石,亦字止石,晚号止叟,1857年3月29日出生于江苏海安的一个商人家庭。清光绪五年(1879年),22岁的韩国钧考中举人。入仕后,因勤政廉洁,勇于任事,不久便成为晚清重臣。民国成立后,历任江苏省民政长,安徽巡按使,江苏巡按使、省长、督军等职,是著名的爱国人士。抗日战争爆发后,坚决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主动与新四军领导人交朋友,多次拒绝出任伪职,遭到日伪嫉恨,并被软禁至死没有屈服。1942年1月23 日,遭到软禁的韩国钧在忧愤中溘然辞世,陈毅誉之为“民族抗战之楷模”。

该影片反映了抗日战争爆发后,面对国难当头,韩国钧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坚决抵御日本侵略者的威逼利诱,多次拒绝出任伪职,被软禁至死没有屈服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王卫星认为,这是近年来拍得比较好的抗战题材的影片。“既反映了中国人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也真实再现了当年江苏复杂的斗争形势。”当时,日军、汪伪、以及共产党领导的新四军在这一带明争暗斗,他们都在拉拢韩国钧,但韩国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

在电影创作和拍摄过程中,江苏省档案馆保存的57册《朋僚函札》起到了重要作用。江苏省档案局的相关负责人介绍,“档案中包含了韩国钧履官、乡居期间与当时名流贤达、同僚属吏以及故旧知交有不少信函往来,还原了韩国钧的经历,为电影拍摄提供了丰富的史料依据。”

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令人肃然起敬

影片《韩国钧》讲述的故事就发生在抗日战争期间,亦是韩国钧在世的最后一年。抗战爆发后,韩国钧坚决拥护中共的抗日主张,主动与新四军领导人交朋友。民国29年(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7月,苏北指挥部司令员陈毅经镇江陆小波介绍,与韩国钧开始了通信往来。期间,陈毅率部移师海安时,韩国钧盛情邀请陈毅和张茜住进家中,与陈毅把酒论文,纵论天下大事。刘少奇、陈毅、粟裕等新四军将领曾会集于韩公馆共商抗日大计。韩国钧的抗日言行,遭到日伪嫉恨。

黄桥决战前,经陈毅斡旋,韩国钧主持召开了苏北中上层人士座谈会,以调解苏北摩擦,力争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不久在苏北各界和平会议上,韩国钧公开抨击国民政府的反对共的政策,并与50多位士绅联名给韩德勤、蒋拍发电报,呼吁团结抗日。1940年11月,在苏北临时参政会议上,韩国钧被推为苏北参政会名誉参议长。

1941年,南京汪伪政权派人到韩国钧避居的城郊徐庄,威逼他出山担任伪江苏省省长,遭到韩国钧的严词拒绝。日伪除了以死相逼外,还利诱他说,你只要答应出任省长,你一家人就可以移居海安县城。韩国钧冷笑一声,怒声回道:“垂死之人,不愿再见海安惨状!”敌伪无奈,只得将他软禁起来。不久,韩国钧积郁成疾,终于不起。易箦时,他郑重嘱咐家人:“抗日胜利之日,移家海安,始为余开吊,违此者不孝。”1942年1月23日,韩国钧在忧愤中逝世后。治丧期间,各方都派出代表,共同料理他的丧事。

展开阅读全文

电影《杠子》观后感

全文共 1324 字

+ 加入清单

其实我从来没有写观后感的习惯,原因多种多样,归结到一起差不多就是爱得不深,也就没有必要去想去责。二宫和也(在这里让我用全名称呼他)的第一部动作片,期待度有多高,相信和我一样身为饭的人一定能够理解。

这次有幸能先拖到英语版的高清大档,省了去HK的烦劳与花销,心里挺高兴的。不过整个电影下来我还有差不多10%-20%的句子没有听懂,特别有一些关键词汇,也影响了全局理解。此外,英语配音的违和感成为观赏过程中最让人难受的东西。

写到这里,基本上就有一个总体想法了,就是我对杠子第一部不大满意。虽然没有看过原著漫画,但还是能很明显地感觉到局限于片长而无法把核心表达清楚的局促。

第一主人公玄野计按电影内的描述就是一个外表普通没有特长没有建树的大学生,但内心憧憬成为拯救世人的英雄,为此他可以牺牲别人只求自己出人头地。哦还要加一点小色。但经过和加藤一起战斗,他也明白了同伴的重要性以及生命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救出朋友们。

电影前半段的打斗场面稍少。杠子场景外的现实生活里主要有这么几段:地铁站内遇难、面试、教室上课、和岸本惠共处、研究suits性能,和小岛讨论漫画。其实在发现suits性能之前,他是一无是处的。作为开头结尾呼应的那段话在最初他是说不出口的。影片开始阶段花了不少时间描述他在杠子房间里的困惑,以及和大葱星人战斗时的旁观,甚至到了田中星人,他也只是比较被动地接受了战斗。所以当我看到他在房顶上变了神情的样子,觉得很惊讶,前后不像是同一个人。我觉得如果是漫画,一定有将其中的转变背景描述得比较清楚。但电影中,二宫和也对玄野初期的性格刻画不是很成功。他装作不认识加藤、好色、面试无能等等,都难以让人觉得其实他内心是埋藏着暗黑因子的。这个不是靠教室里两个男同学从侧面评论评论就能够表达清楚的。还有好色这一点,光看电影会觉得根本就是可有可无的。总之,二宫和也前后的演出让人觉得玄野的性格转变很突兀,包括他最后战斗受伤之后的思想转变,仍然感觉突兀。或者我可以说,前半段那是武诚治,后半段才变成了玄野计。

所以我觉得影片最大的问题就是2小时时长太短,对原作想表达的深度和原作人物的性格根本没有时间去挖。一个动作科幻片,总不见得把动作场面和科幻场面缩减了去填剧情;其次就是二宫和也作为第一男主,有失水准。作为他的忠实饭,应该很容易辨别他演戏时的小习惯。他的撇嘴、笑、吼叫有时带着太明显的"二宫和也"烙印。他的特长一向是演戏没有存在感,即成为那个人,而不是把那个人演出来。一个片子当中,他把烙印表现得越多,说明他越不入戏。在杠子里,这样的烙印不少,特别是非战斗场面。反之,拜启、青炎、流星等评价较高的代表作里就很少;又反之,山田太郎、天国等反响一般的剧里就比较多。最近的买家算是还可以了,但剧本太弱,也不太好看。大奥没有看不好评论。

杠子第二部的矛盾冲突会更多,剧情和视觉上都会更有冲击力,无论如何,还是比较期待的。但二宫和也自流星和door to door之后一直没有比较出彩的作品,这是他需要反思的。当然我不知道如今arashi这么忙,他还能有多少时间用来思考演戏。不过说到底,idol不是俳优,能这样,也不错了。我饭的是个idol,不是个俳优,即便我是日剧入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看3D电影作文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中午我在写作业的时候,“好消息”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我的耳边,实验中学免费看电影。一听到这消息,我迫不及待地拔腿就跑,带上3D电影眼镜,聚精会神地看了起来。

因为我来的时候电影已经开始了,所以第一集很快就结束了。突然,灯灭了,室内黑得伸手不见五指,“哗”屏幕亮了起来。这一集是越野赛车,我紧紧握住座椅上的铁把,像是自己在行驶一般,手握转盘,有好几辆越野车在疯狂地奔跑着,翻越一座座大山,都想争第一,可他们在途中你撞我我撞你,结果把对方给撞倒了,自己却不小心砸到了石头上。经过一些困难,一辆不慌不忙的小黄车赢得了冠军,其他车辆都被撞了个七零八落。哎!如果那些车能小心翼翼、稳稳当当地行驶都有可能赢得冠军的,要知道,欲速则不达。

紧接着另一场电影又开始了。天上不断地掉火星、陨石,火星燃烧了眼前的所有东西,熊熊大火在我们眼里剧烈的往上冒,巨大的陨石好像往我头上砸来,我感觉自己仿佛就要被砸个粉碎,我害怕极了,感觉椅子摇摇晃晃的,胃里的东西翻江倒海,很不舒服,头上晕乎乎的,我下意识地摘掉了眼镜,嗯?这不跟平时看电视没什么两样吗?有的还模模糊糊的,难道是这3D眼镜有特异功能,真是神奇!

电影很快结束了,听说明天继续播放,如果有时间,我还想再来体验一次。

展开阅读全文

一场电影作文350字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大年初一,我和爸爸、妹妹,还有表姐一起去看了一场好看的电影——《熊出没之原始时》。

这部电影主要的内容是:光头强和熊大熊二在一个山洞为旅客介绍壁画。旅客们都不相信,纷纷走回家。光头强说:“不相信就算了,北京研究学院院长都能确定这壁画是真的。”

光头强、熊大正在收拾东西。熊二站在一个圆圈里,那是熊大给熊二的一个任务——待在圆圈里不许出去,就算是帮了熊大一个大忙。这时,一只水晶蓝蝴蝶飞了过来。熊二连忙追过去,蝴蝶从墙里面进去了。熊二好奇得点了一下蝴蝶的入口,许多蝴蝶从墙里飞出来,熊二好奇的点了一下水晶蓝蝴蝶,一闪光,就是这样,他们来到了原始时代。

后来,他们认识了野人,和野人跳舞,还和他们一起吃火锅、捕猎,他们还认识了狼王以及一只胆子小的小狼——飞飞。

你想知道其他的故事和结局是什么吗?那就快去电影院细细品看吧。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