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姓氏

姓氏作文专题栏目,提供与姓氏相关内容的作文集合,希望能快速帮助您找到有用的信息以解决您遇到的姓氏问题。

分享

浏览

1446

作文

14

姓氏带给我的烦恼

全文共 642 字

+ 加入清单

生活就像万花筒,五彩缤纷,有欢乐也有烦恼。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烦恼,可能每个人的烦恼都不同,每个人的烦恼都很特别。而我的烦恼特别多,但是最让我烦恼的比较特别,因为最让我烦恼的就是我的姓氏了。

我的姓氏让我特别郁闷但是也让我特别的无奈,因为我姓朱,我的姓氏和动物中的猪谐音,所以有很多人都会叫我“小猪”。还给我起各种各样的绰号比如:猪头,肥猪,大笨猪什么的,总之给我起的绰号五花八门,面对他们的戏弄我能怎么样呢,一忍再忍,就算忍不住了还是要硬忍,因为,名字是父母起的,姓氏是老祖宗流传下来的,不是我想姓什么就姓什么的,所以我也只能自认倒霉,忍气吞声了。可最可气的是,我的外号很多来自于我的好朋友,这让我更是无奈。

记得有一次,我和我的一群好朋友在一起玩的时候我的外号的起源突然叫了一句:“猪头看招”。我生气了对他大吼道:“你不要欺人太甚了,要知道我的忍耐可是有限度的,你不要惹我发火啊!”可他还是不识趣地说:“你的忍耐限度是多少啊?你发火会怎样啊?要不要我测试一下你的忍耐限度,我一天给你起一百个外号,相信我,我是有这个实力的。”此时我的头上青筋爆出,真想过去揍他一顿,但是我想:算了,还是不要小题大做的好,正所谓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样想着,我的心情就恢复了平静,我对他说:“你如果一天给我起一百个外号,我就一天给你起一百零一个,要知道我也是有这个实力的。”就这样,我们在相互争执中,却也很开心,就都开心地笑了。

这就是我的烦恼,他真的让我很无奈,但是无奈中确有透露出一些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中国历史上哪些姓氏不通婚

全文共 1144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我国还存在某些姓氏之间不通婚的例子,而之所以不通婚,大都源于历史或小说中的国仇家恨。秦、岳不通婚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例子之一。据媒体报道:在合肥,载入族谱的岳飞后人有近万名,一直以来,岳家男子不准与秦姓通婚,到新中国成立,这个家法才放宽。但如今翻族谱,还是几乎没有和秦姓通婚的。

岳秦不通婚的根源当然是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害死岳飞。宋朝抗金英雄岳飞被秦桧害死后,岳家立下严厉的家规:不准和姓秦的联姻,连当朋友都要保持距离。谁违背此家规,就会从族谱上除名。故而乾隆时,曾有某秦姓状元来到岳飞墓前留下感慨之句:“人从宋后少名桧,我到坟前愧姓秦。”

岳姓祖先不允许后人与秦姓通婚,也有一个姓氏的祖先不允许后人与岳姓通婚,那就是女真后裔完颜氏。凡姓完颜者,皆女真后裔,即满族人。女真人的第一次辉煌是建立大金国,伐辽灭北宋,与南宋划淮而治。在与南宋的攻伐当中,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等与南宋的岳飞争斗,流传下来的《精忠报国岳飞传》脍炙人口,可是女真完颜氏后裔与岳飞后裔也因此成了永远的仇敌。女真后裔都表明一个祖训:女真后裔不和岳姓通婚。

元末明初,宗弼后代完颜佩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因战功被封为“女真将军”,封地在潞州(今安徽肥东,现有完颜牌坊村)。明万历年间,完颜佩的十世孙完颜必重由肥东赴京赶考中得探花,为官河南,落户鹿邑。河南鹿邑完老家村的完颜姓村民也仍然守护着女真完颜氏的文化符号和民间信仰,恪守着三大族规:一是不听不看《说岳全传》;二是不唱不看《草坡面礼》、《八大锤》等戏曲,据说,1978年古典戏解禁后,有一个剧团在邻村演《朱仙镇》,被完老家村村民上台阻止,并发生打斗;三是同姓同族不通婚,可与汉姓通婚,但不得与岳姓通婚。

历史上潘姓曾被杨、武两姓列为不通婚的对象,甚至有杨姓后人将“潘杨不通婚”的家训写进族谱。这完全是被虚构的历史故事害惨了。其实,《宋史》中并没有“潘仁美与杨业不睦”的记载。而后来的小说《杨家将演义》中,将潘仁美(原型潘美)描述成了陷害杨业的奸臣。

一部《水浒传》,本是故事,潘金莲红杏出墙害死武大郎,这才有武松杀嫂……谁知从此后,武潘两家势如水火两不相立,互不来往。想要结亲,自然不被允许。《水浒传》里的故事,对清河县武潘两家造成了深久的影响。为此,施耐庵直系后人施胜辰曾专程赶赴清河,代祖先向两家后人致歉,武植祠堂里至今仍裱糊着他的诗作:“杜撰水浒施耐庵,潘武无端蒙沉冤。施家文章施家画,贬褒迄今数百年。武植祠里断公案,施家欠债施家还。”

此外,梁、祝不通婚,源于《梁祝》中国式的罗密欧与朱丽叶的爱情悲剧,希望悲剧不再重演;施、郑不能通婚,源于清朝施琅与郑成功后人的家仇。

历史烟云过眼,这些不合时宜的旧俗早就应该扔进历史的垃圾堆了,何况其中很多故事本来就是子虚乌有的杜撰。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作文热点素材:姓氏的由来

全文共 66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姓氏,这些姓氏是怎么来的呢?上古时代,姓和氏是分开的,氏是从姓派生出来的。从汉朝开始,姓氏合而为一。姓氏的形成有其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同一个起源。

早在原始氏族时期就有姓了。姓起源于女系,氏起源于男系。“姓表血统,氏表职官、表居地、表职业”,如今姓氏只用于表明家族。《说文》对于姓的解释是:“人所生也”,“姓从女,从生。”因此,姬、姜、姚这些最古老的姓都与女性有关。在母系社会,同一母系的后代不能通婚,为了区别不同的婚姻集团,便有了姓。其中一些主要的姓已经有四千多年的历史了。随着同姓的不断出现,为了区别家族的地位、出身,才产生了氏,最早明确记载姓氏是从周朝开始的。氏的本义为“支”、“歧”,目的是用来区别子孙的出处,同一姓可以衍分为许多不同的氏。随着“支”、“歧”的不断产生和增多,姓氏也多了起来,有以祖先的族号或庙号、国名或地名、官职、动植物、数字、方位等为姓的;有以爵位、国号、官职、居住地、封地、职业等为氏的。

上古的尧帝族号为唐,其后代便以唐为姓;齐、鲁、秦、晋等姓也都是古代的国号;周文王和周武王的后代有不少人分别用他们的谥号“文”和“武”为姓;东郭、南门、南宫等既是以地名又是以方位为姓的;以动植物和数字为姓的有牛、马、羊、龙、熊、柳、杨、花、李、千、百、万等;以官职官位、爵位、爵号为姓的有司徒、帅、尉、王、公、侯等;以封地为氏的有屈、解、商等;以职业为氏的有陶、巫、屠、卜等。不少“姓”和“氏”出处相同,因此除了人们的社会关系由母系转向父系之外,“姓”、“氏”同源也是两者合称的一个重要原因。

展开阅读全文

谜底是姓氏的谜语

全文共 444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谜底姓氏谜语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谜面:子随车队先离京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东郭

2、谜面:这睡狮渐已醒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华,夏,徐,苏

3、谜面:一片汪洋都不见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大,海,水,全,光

4、谜面:悟空大开杀戒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申屠

5、谜面:三千宠爱在一身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独孤,慕容

6、谜面:凌寒独自开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冷,梅,单,张

7、谜面:花径暗香流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英,路,梅,游

8、谜面:大儿子爱面子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长孙,慕容

9、谜面:此曲只应天上有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乐,于,高,空

10、谜面:春在枝头已十分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木村

11、谜面:长河渐落晓星沉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东方,徐,白

12、谜面:查询工资额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问薪若干

13、谜面:不识右军何姓氏谜语类型打一离合字谜底:程和王

14、谜面:半篙日气雾中白谜语类型(打一姓氏)谜底:高,夏

展开阅读全文

文学常识:有皇族血统的姓氏

全文共 9152 字

+ 加入清单

皇族血统姓氏有很多,具体有哪些你了解多少呢?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 祖根在河南濮阳, 始祖是挥。 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 任弓正之职, 制弓矢, 被赐姓张。 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 即今河南濮阳县。 还有一支张姓, 系晋国解张之后。

解张, 字张侯, 以字命氏。 这支张氏世仕晋, 后又仕韩, 再仕郑, 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

子姓之王产生最早, 始祖为比干, 祖根在河南卫辉。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 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 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 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 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 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 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 改姓田氏。 田齐灭于秦后, 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 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

以官命族为理氏。 商朝末年, 理征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 得罪而死, 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 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 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 又因理、李同音之故, 遂改理氏为李氏, 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 不断发展繁衍。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 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 始祖为刘累, 祖根在河南鲁山。 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 后刘累隐于鲁山, 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 也源于河南。 春秋时期, 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 号刘康公, 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 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 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 均出自山西洪洞。 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 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成为姬姓侯国, 春秋时为晋国所并, 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 姓杨。 晋国灭杨后, 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

字叔向, 任晋国大夫。 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 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 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 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 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 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 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 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 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沉、黄等几个小国。 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 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 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 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西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 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西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 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 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 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 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 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 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 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 其三,后稷的后代。 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 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 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 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西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 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 西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 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其四,少数民族改姓。 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 其五,姬姓所改。 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 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 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 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西元前473年亡国。 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 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 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 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 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 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 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西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 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 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 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 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沉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 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 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 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 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 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 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着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 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 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 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 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 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 西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 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 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 西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 西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 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 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 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 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 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 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 西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 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 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 西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 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西元前687年灭于秦。 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 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 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 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 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 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 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 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 周平王有子名林开。 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 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 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 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 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 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 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奚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奚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命奚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 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 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 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 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 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二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 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 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 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 西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 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 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 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 西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西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 西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郑国在西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 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 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 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 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 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 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 西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 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 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 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 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 宋国立国700多年,至西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 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 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 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 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 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 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 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 西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 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 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 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 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 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 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 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 西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 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 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 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 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 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 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 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 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 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 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 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 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 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 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 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 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 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 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 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 西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 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 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西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 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 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 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 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 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 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 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 西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 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文学常识:有皇族血统的姓氏

展开阅读全文

姓氏渊源

全文共 741 字

+ 加入清单

单一渊源:源于西戎,出自周王朝时期古西戎之大荔戎,属于以部族名称为氏。

大荔戎,是周王朝时期古西戎的分支之一,因主要分布于岐梁山泾漆之北的大荔(今陕西大荔)而得其族名,与芮伯国西境的同国接壤。

东周初期,大荔戎沿洛河进入今大荔县境内,灭掉了同国,之后筑王城,建大荔戎国,臣属于晋国。

在大荔戎属地稍东北有彭戏氏之戎(今陕西白水彭衙村),早在春秋初期就已被秦武公所吞并,而大荔戎一直处在晋、秦两个大国之间,晋、秦两国在历史上不断地和、战,却都未曾危及到大荔戎,在整个春秋时期的三个世纪里,大荔戎一直存在并发展为诸戎中最强大的国家之一,个中的奥秘,因史书记载缺略,实在令今人不解。但这也说明,能够在晋、秦两强之间顽强地生存三个多世纪,说明了大荔戎这个族群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和应变能力。

直到战国时期的周贞定王姬介十八年(秦厉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秦厉公觉得渭水以北的大荔戎国阻碍了自己对中原地区出兵,特别是对赵国出兵颇有不便,于是令秦军大举伐大荔戎,一鼓灭之,尽取其地,之后合故芮国、同国之地设置了临晋县,之后将秦军主力驻扎在该地区,获得了逐鹿中原的根据地和本钱。历史事实证明,秦厉公此举颇具战略眼光,之后的历代秦国君主,凡对中原地区用兵,大多从临晋县出征,十分便利。

到汉武帝刘彻时期,临晋县被改为左冯翊行政区。到了三国时期曹魏国改为左冯翊郡。到晋武帝司马炎执政时期(公元265~290),其地又被更名为大荔县,并一直沿用至今。今陕西省的大荔县,即古代西戎分支大荔戎的中心分布区域。

大荔戎被秦厉公灭后,秦厉公将其民分迁秦国各地,强壮者充斥军队。大荔戎的许多族人皆取原族名为姓氏,称大荔氏、或大荔戎氏,以念故国,后多省文简化为单姓大氏、达氏、席氏、荔氏、戎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美丽大荔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有皇族血统的姓氏

全文共 911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文学常识广义指涵盖文化的各种问题。对文学常识的掌握程度往往能体现一个人的文学修养。下面和小编一起来看看有皇族血统姓氏。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张姓

张姓出于姬姓, 祖根在河南濮阳, 始祖是挥。 黄帝第五子青阳之子挥, 任弓正之职, 制弓矢, 被赐姓张。 其活动地点在当时都城, 即今河南濮阳县。 还有一支张姓, 系晋国解张之后。

解张,字张侯,以字命氏。这支张氏世仕晋,后又仕韩,再仕郑,一直在河南境内发展。

二、王姓

王姓之源可分为子姓之王、姬姓之王和妫姓之王。

子姓之王产生最早, 始祖为比干, 祖根在河南卫辉。 商纣王的叔父比干直谏被杀, 葬于汲郡(今河南卫辉市), 其留守汲郡看守墓地的子孙以王为氏。 姬姓之王, 有周文王第15子毕公高之后、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东周考王弟姬揭之后等三支, 其中第二、第三支源出河南洛阳。 妫姓之王为陈国公子完之后。 陈国公子完避难奔齐, 改姓田氏。 田齐灭于秦后, 王室子孙一部分改姓王氏。

三、李姓

李氏系由理氏所改,是嬴姓颛顼的后裔。 颛顼高阳氏的后裔皋陶在尧舜时任大理(掌管刑法的官)之职,

以官命族为理氏。商朝末年,理征因直言犯谏触怒了纣王,得罪而死,其子理利贞为避难逃至伏牛山区的伊河流域,靠吃木子(木本植物的果实)得以保全性命。为感谢“木子”保命之功,又因理、李同音之故, 遂改理氏为李氏,后定居于苦县(今河南鹿邑县),不断发展繁衍。 据唐人林宝《元和姓纂》记载, 道家的创始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的老子即是李(理)利贞的11世孙。

四、刘姓

刘姓之源有三:其一出自祁姓,始祖为刘累,祖根在河南鲁山。帝尧裔孙刘累被夏王孔甲封为御龙氏,后刘累隐于鲁山, 后代以刘为姓,此为刘姓主源。

其二出自姬姓,也源于河南。春秋时期,周匡王姬班封小儿子王季于刘邑(今河南偃师市西南),号刘康公,其后以刘为姓。

其三,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鲜卑族的独孤氏为刘氏。这支刘姓也源于河南。

五、杨姓

杨氏出自姬姓,有以国为氏和以邑为氏两个来源,均出自山西洪洞。西周宣王的小儿子尚父,在周幽王时被封于杨(今山西洪洞县东南), 成为姬姓侯国, 春秋时为晋国所并,杨侯的子孙以国为氏,姓杨。晋国灭杨后,将杨地作为晋国公族羊舌肸的采邑。 羊舌肸是历史上一位著名的贤臣,

字叔向,任晋国大夫。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以邑为氏,也姓杨。在杨姓的发展过程中,也融入了其他的支脉,系少数民族的姓或改姓。魏晋南北朝时,氐族有杨氏;北魏时,莫胡庐氏改为杨氏;历史上西突厥别种沙陀部族中有杨氏。

六、陈姓

陈姓祖根在河南淮阳,始祖妫满。西周初年,虞舜后裔妫满被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其子孙有的以国为氏,姓陈。陈国共传20世、26王,其间陈国公子完曾避难奔齐,改姓田。数代后取得齐国政权。 田齐政权灭于秦后,齐王田建第三子田轸迁至颍川(今河南长葛市),恢复陈姓,所以有的陈姓人奉陈轸为始祖。 另外,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为单姓陈。

七、黄姓

黄姓的主源有两支,均系以国为氏:一支出于金天氏少昊。传说上古时少昊的裔孙台骀,任水官之职,帝颛顼在位时,被封在汾水(在今山西省汾水流域),成为汾水中的水神。台骀的子孙后来分别建立了沉、黄等几个小国。其中的黄国在春秋时为晋所灭,黄国的子孙以国为姓,奉台骀为黄姓始祖。另外一支出于嬴姓伯益。 伯益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帮助大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 相传伯益的后裔有14支,合称嬴姓十四氏。 其中的黄氏在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黄国。 西元前648年,黄国为楚所灭,黄国子孙以国名为氏,姓黄。有的姓氏书中说这支黄姓是陆终的后代。

陆终也是嬴姓,陆终的后代,受封于黄(今河南潢川县西),西元前648年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查考古书,伯益是颛顼的玄孙,陆终也是颛顼的玄孙。 因此,无论这支黄姓出于伯益还是出于陆终,都是帝颛顼的后代,属以国为氏之姓。

八、赵姓

赵氏出自嬴姓,远祖是伯益。 伯益是颛顼高阳氏的后裔,在虞舜时为东夷部落的首领,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 赵姓的得姓始祖是伯益的9世孙造父,造父是西周著名的驾车驭马的能手,曾在桃林(今河南灵宝市)一带得到8匹骏马献给周穆王而受到穆王信任,经常一块外出游玩。 一次,车队行至昆仑丘,见到西王母,乐不知返,正在此时得到徐国(今江苏泗洪县南)徐偃王造反的消息。 值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使周穆王及时赶到都城召集人马前往平叛,迅速平定了叛乱。 周穆王以造父的功勋而将赵城(今山西洪洞县北)赐给造父,造父以封地命名为赵氏。

九、周姓

周姓是一个来源纷杂的姓氏,主要源出以下几支:其一,黄帝时周昌的后代。 其二,商代太史周任的后代。 其三,后稷的后代。 由于周昌、周任的世系已不可考,因此一些姓氏书中把周姓的起源下延至周代,把周文王奉为周姓始祖。 文王为姬姓,而姬姓的始祖则是后稷。 后稷(名弃)是黄帝的后裔、帝喾之子,帝舜时封于邰(今陕西武功县),别姓姬氏,是周族的开创者。 后稷的裔孙古公亶父自邰迁至岐山下的周原,从此称为周族。 古公亶父的曾孙姬发(即周武王)攻灭商朝,建立了西周。

西周传12王,至东周平王时,于西元前770年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周平王有个儿子叫姬烈,被另封于汝南(今河南汝南县),被当地人称为周家,后来演化为周氏。 周庄王时,周公旦的后代周公黑肩企图杀死庄王另立公子克,事泄被杀,他的后代也称为周氏。 西元前256年,周朝为秦所灭,周赧王被废为庶人,迁到惮狐(今河南临汝市西北)。 当地人称其为周家,他们遂以周作为自己的姓氏。 其四,少数民族改姓。 北魏时期代北地区的普乃氏、贺鲁氏,北周时的普屯氏后来都改为周氏。 其五,姬姓所改。 唐朝先天年间,姬姓为避玄宗李隆基名讳而改姓周。

十、吴姓

吴姓在得姓方式上属于以国为氏,开氏始祖是姬姓吴国的建立者太伯。 太伯是商代末年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长子,他为了给聪明能干的三弟季历让位,而与二弟仲雍一起以采药为名逃到了长江三角洲的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太伯没有子女,今日吴姓都是仲雍的血脉。 春秋后期,吴国逐渐强大起来,吴王阖闾曾一度攻破楚国。 其子夫差乘胜北上与齐争霸,后因不听劝谏败于越王勾践,于西元前473年亡国。 吴国王族子孙为表达对故国的思念之情,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吴氏。 此外,吴姓还有其他来源:一支出自炎帝时的臣僚吴权;一支出自吴贺,相传吴贺是夏代少康时的神箭手,曾与后羿比试箭法;一支出自虞舜之后,舜的儿子商均被封于虞(今河南虞城县),舜或商均的后代有人以虞为姓,由于上古时期“虞”字多写作“吴”,因此虞舜的后代中也有人以吴为姓。

十一、徐姓

徐姓为嬴姓伯益的后裔,属以国为氏之姓。 古代东夷族有一个分支叫徐夷,或称徐方,在今淮河中下游一带活动,据说是伯益的后裔。 伯益因佐禹治水有功,被舜赐姓嬴氏。 伯益有个儿子叫若木,夏代时被封于徐(今江苏泗洪县及安徽泗县一带),至西周穆王时出了一位著名的君王徐若偃,史称徐偃王。

徐若偃以仁义著称,曾在挖河时得到一副红色弓箭,遂起代周天子而王天下的野心,率三十六国诸侯起兵反周。 时周穆王正在西王母那里做客,闻听消息后由造父驾车从昆仑丘驰返镐京,遣使令楚国前往讨伐。 战争使民众生灵涂炭,徐偃王心有不忍,罢兵弃国,躲进彭城(今江苏徐州市)附近的深山老林中。 周穆王知道当地人怀念徐偃王,遂以偃的儿子宗为徐子(即子爵),继续管理徐国。 传至宗的11世孙章禹时,吴国于西元前512年出兵伐徐,引水灌徐国都城,灭掉了徐国。 亡国后的徐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即徐氏。

十二、孙姓

孙姓的来源主要有三支,分别出自姬姓、芈姓和妫姓。

西周初年,武王姬发封其同母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 卫康叔的8世孙卫武公有个儿子叫惠孙,惠孙的孙子名乙,字武仲,他以祖父的字命氏,即孙氏。 此为姬姓之孙。

春秋初期,楚国王族、名相孙叔敖(芈氏,名敖,字孙叔),刚正清廉,死后其子生活困难。 楚庄王听说后把寝丘(今河南沉丘县西南)的一块地赐给孙叔敖的儿子。 孙叔敖的儿子以父字为姓,奉孙叔敖为孙姓始祖。 因楚国的祖先为芈姓,故称此支孙氏为芈姓之孙。

妫姓之孙出自春秋时齐景公的大夫陈无宇。 他是从陈国逃到齐国的陈公子完的4世孙。 无宇之子书,字子占,因功被齐景公赐姓孙氏,封于乐安(今山东博兴县)。 后因乱,孙书之孙孙武逃到吴国为将,举世闻名的《孙子兵法》即孙武所著。 孙武的后代孙膑也是著名的军事家,着有《孙膑兵法》。

十三、朱姓

帝舜时有大臣朱虎,但朱虎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朱氏出自曹姓,是由邾氏去邑而形成的。 颛顼帝的玄孙陆终有6个儿子,第5子名安,为曹姓。 西周初年,武王封安的裔孙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南陬村),建立邾国,又称邹国。 战国中期,邾国为楚所灭,邾国王族以邾为氏,后又去掉偏旁“邑”成为朱氏;另外,还有一支朱氏,系由少数民族所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渴浊浑氏、可朱浑氏被改为朱氏。

十四、马姓

马氏出自嬴姓,形成于战国后期,血缘先祖是虞舜时东夷部落的首领伯益,得姓始祖是赵奢。 赵奢是战国时期赵国人,初任田部吏,主收田赋,不畏权势。

战国四公子之一的赵国贵族平原君赵胜家不肯出租税,赵奢依法治罪,先后杀了赵胜家9个管事人员。 赵胜认为他有才干,把他推荐给自己的哥哥赵惠文王,让他主管赵国田赋。 后来赵奢升任将军,用兵如神。 西元前270年,秦军大举进攻赵国重镇阏与(今山西和顺县),他奉命救援,在探知敌情后,火速赶往,居高临下,大败秦军,因功被封为马服君。 赵奢的子孙因以为氏,即马服氏,后又省“服”为马氏。 今河北邯郸市西北有山名马服,传说因赵奢葬此而得名。

十五、胡姓

黄帝时期的胡曹是最早的胡姓人物,但胡曹之后已无世系可考,所以一般认为西周初年大分封时,帝舜后裔妫满被武王姬发封于陈(今河南淮阳县),建立侯爵陈国,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胡公满。 他的子孙有的用他的谥号为姓氏,就是胡氏。

胡姓还有三支,其中两支源于周代的两个胡子国。 一个在今河南郾城西南,是西周初年分封的姬姓子爵侯国,故称胡子国,是楚国的附庸。 西元前519年随楚国与吴国交战,国君髡战死,楚国回师途中顺便吞并了胡子国。 另一个胡国在今安徽阜阳,为归姓子爵胡国,故也称胡子国。 西元前495年被楚国所灭,国君豹被俘。 这两个胡子国亡国后,王族子孙都以原国名为姓氏,形成两支胡氏。 北魏孝文帝进行汉化改革,鲜卑族的纥骨氏被改为胡氏,也是胡姓的来源之一。

十六、郭姓

中国姓氏的产生,有一种方式是以居住地为姓氏,如城、郭、西门、东闾之类。 郭,意为外城,住在外城的人以居处为姓氏,产生了中国最早的郭姓。 据资料记载,夏禹时的郭哀、商代的郭崇,是中国最早的郭姓人。 但夏、商时期的郭姓无世系可考。

郭姓的主源出于古虢国,系由“虢”字声转而形成。 虢国是周朝分封的姬姓诸侯国,有东虢、西虢和北虢,其中,东虢、西虢都是周武王时所封,开国君主均为周文王的弟弟。 东虢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是姬叔(亦称虢叔)的封地。 西元前767年,周平王以郑武公护驾东迁有功,把虢地赏给了他。 南方的楚国正欲向中原扩张,遂以平王无故灭虢为名,兴师问罪,一直打到洛邑附近。 平王大恐,只好把虢叔的后裔姬序找来,封之于北虢(今河南陕县东南李家窑)。 西元前655年,晋国假道于虞以伐虢,灭掉北虢。 西虢在今陕西宝鸡东,是姬仲(亦称虢仲)的封地,后于西元前687年灭于秦。 虢叔、虢仲的后代以国为氏,就是虢氏。 古代“虢”、“郭”音同通用,后来虢氏便转而为郭氏。

十七、林姓

林姓的起源有三支,最早的一支出自子姓,形成于西周初年,是殷商王族比干的后裔。 比干,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子姓,是殷纣王的叔父,官少师。 纣王宠爱妲己,昏庸无道,致使民怨沸腾,诸侯叛离。 比干冒死劝谏,触怒了纣王,被剖腹挖心处死。 其正妃陈夫人有孕,携婢女四人逃至牧野(今河南淇县西南)避难,在深山密林的石洞中生下一子,取名坚,字长思。 周武王伐纣,陈夫人携子归周。 武王以坚生于密林之中,赐姓林氏,并任林坚为大夫。

一支源出姬姓,形成于东周初期,是周平王的后裔。 周平王有子名林开。 林开的子孙有的以祖辈的名字为氏,称林氏。

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形成于南北朝时期。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进行汉化改革,把鲜卑族的丘林氏改为林氏。

十八、何姓

据《路史》记载,黄帝时期已有何姓,源出归姓,惜无世系可考。 其他姓氏书多认为何姓为韩姓转音而来,出自姬姓。

西周初年,周成王封其弟叔虞于唐(今山西翼城县西),是为晋国的开国君主。 叔虞的11世孙万,在晋国为官,食采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其后以封邑为姓,姓韩。 春秋后期,韩氏成为晋国三大公族之一。 战国初期,韩氏与赵氏、魏氏共同瓜分了晋国,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韩姓子孙分散各地,其中有一支居于陈、楚境内淮河与长江之间的一些地方,当地人的口音把“韩”读作“何”,后来又从读音误写为“何”,这些韩姓人遂变成了何姓,奉其祖叔虞为何姓始祖。

何姓还有其他来源:汉代有何苗者,本姓朱,冒姓何;康居支庶分立有何国,其后人以国名为姓;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鲜卑族的贺拔氏改为何氏;五代时,少数民族吐谷浑有何姓;元末吐蕃宣慰使锁南,其子铭,入明为河州卫指挥同知,赐姓何。

十九、高姓

高姓来源众多:其一,黄帝时有大臣高元作宫室,当为高姓之始。 其二,周初分封,姜尚被封于齐,建立齐国,他的后代子孙中有人食采于高,因以高为氏。 其三,齐太公6世孙齐文公有个儿子叫公子高,公子高的孙子奚同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相善。 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奚联合其他大臣平定内乱,诛杀公孙无知,迎立公子小白为君,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命奚以祖父名高为姓氏,并封之于卢(今山东济南市长清区西南),其后绵延不绝,今之高姓人多出于此支高氏。 其四,齐惠公之子公子祁,字子高,其后代以高为氏。 其五,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鲜卑族的是楼氏为高氏。 其六,北齐,元景安、元文遥被文宣帝赐姓高氏。 其七,北齐的高隆之本姓徐,其父为高姓人收养,因从其姓。 其八,高句丽之后,后燕慕容云之祖和,自称高阳氏之后,因以高为氏。

二十、梁姓

梁姓的来源有三支,其主源出于嬴姓,系以国名为姓氏。 传说伯益的后代有个人叫非子,因养马有功,被周孝王封于秦地,后逐渐强大,建立了秦国。 到周宣王时,非子的曾孙秦仲任大夫,在征伐西戎时战死。

他的5个儿子为报父仇,带七千人马奋勇杀敌,打败了西戎,收复了失地,因功均被封侯。 其小儿子被封于夏阳梁山(今陕西韩城市南),建立梁国,为伯爵,人称梁康伯。 西元前641年,秦穆公灭掉梁国,失国后的梁国子孙大都逃到晋国,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梁氏。 第二支梁姓源出姬姓。 周平王子唐封于南梁,安定梁氏由此产生(在今宁夏固原市、甘肃平凉市等地)。 第三支梁姓系少数民族所改。 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改革姓氏,把鲜卑族的拔列(一作拔列兰)氏改为梁氏。

二十一、郑姓

郑氏源出姬姓,为周宣王弟姬友的后裔。 西元前806年,姬友被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是为郑桓公。 周幽王时,桓公任司徒之职,他见幽王宠幸褒姒,不理朝政,预感将有变乱发生,于是采纳太史伯的建议,在西元前773年把家属和资财转移到虢、郐之间的“京”地(今河南荥阳市东南京襄城村)。 西元前770年,西周王室为犬戎所逼,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市)。 郑桓公之子郑武公先后攻灭郐、虢,建立新的郑国,都新郑(今河南新郑市)。 郑国在西元前375年灭于韩,共历23君、431年,子孙播迁陈(今河南淮阳县)、宋(今河南商丘市)之间,以原国名“郑”为姓氏。 由于今河南荥阳、新郑古属荥阳郡,故有“天下郑姓出荥阳”之说。

二十二、罗姓

罗氏出自熊姓,系以国为氏。 五帝之一颛顼的曾孙黎和吴回,都号称“祝融”,为当时的火官。

吴回的儿子陆终有六子,其第六子叫季连,芈姓,是楚国的祖先。 他的孙子穴熊及以下的子孙,至楚穆王以前,凡继承王位的,名均冠以“熊”字,故世称熊氏。 穴熊生鬻熊,罗姓便从此分支而出。 周武王时,罗姓的先祖中有一位名叫“匡正”的奉命征商有功,被封于宜城(今湖北宜城市),为子爵,其地有罗水,故称国号为罗。 他的后代以国名为姓,即罗姓。 西元前690年,罗国被楚国所灭,罗国子民迁徙四方,其中多分布于今江西、湖南等地。

二十三、宋姓

宋姓源出子姓,始祖是西周初年宋国的建立者微子启。 微子启是商朝末代帝王商纣王的庶兄。 纣王荒淫无道,微子启与比干、箕子多次劝谏纣王改恶从善,但纣王一意孤行,微子启遂离纣王而去。 不久,地处西垂的周族经过多年的经营,一举攻灭商朝,纣王自焚而死。 周初,周公平定了商纣王的儿子武庚发动的叛乱后,封微子启于商朝旧都商丘(今河南商丘市南),建立宋国。 宋国立国700多年,至西元前286年被齐国所灭。 亡国后的宋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宋氏。 另外,五代时湖南少数民族有宋姓,时人宋邺便是。

二十四、谢姓

相传黄帝有25个儿子,其得姓者14人,共得12姓,其中有任姓。 任姓建有10个国家,谢国(今河南南阳市,或今河南唐河县)为其中之一。 夏、商时期,谢国史册不显。 西周末期,周宣王的舅父申伯因率兵平定猃狁之乱而被改封于谢。 申伯是炎帝后裔,为姜姓。 申伯就国前,宣王派召伯虎等大臣先灭掉谢国,在谢国旧址上营建了谢邑,作为申国的新都。 任姓谢国灭亡后,国人除一部分留居当地外,大部分外逃,他们以国为氏,姓谢。 西元前7世纪初,楚文王发兵攻申,灭掉姜姓申国,居于谢城之人以邑为氏,也姓谢。

这样就形成了黄帝后裔和炎帝后裔两支谢氏。 此外,南北朝时期卫州(今河南卫辉市)人谢偃之祖孝政,本为鲜卑人,姓直勒氏,后改为谢氏;射姓、谢丘姓、商姓人有改为谢姓者;今天布依、满、壮、瑶等少数民族中有以谢为姓者。

二十五、唐姓

唐姓的主源有两支:一支出自祁姓,是帝尧的后裔;一支出自姬姓,是唐叔虞的后裔。

相传帝尧姓祁,亦曰伊祁,名放勋,谥号尧。 尧在做天子前曾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或唐尧。 舜承继尧天子之位后,封尧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冀城西建立唐国。 夏代,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南鲁山县),刘累的后代有的仍留在唐,至商代,更名室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 成王即位之初,唐人发生反叛,其国为周公所灭。 是时,发生了“桐叶封唐”的故事,成王将唐国旧地封给其弟叔虞。 后来,又改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唐侯封地在今河南方城。 西元前505年,唐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就是唐氏。 这是出自祁姓之唐。

叔虞封唐后被称为唐叔虞,他的嫡长子后来又被移封于晋,只有庶出子孙仍留在唐地,后来以国为氏,也姓唐。 这是出自姬姓之唐。

二十六、韩姓

韩姓历史悠久,其最古老的渊源是华夏人文初祖黄帝。 相传,黄帝娶嫘祖,生青阳和昌意,昌意居于若水,生韩流。 韩流的后代以韩为姓。

周灭商之后,周成王的一个弟弟分封于韩(今山西河津市东北),西周、春秋之际为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 后有韩武子为晋献公功臣,得封于韩原(今陕西韩城市西南),子孙亦以韩为氏。 一说韩武子为晋国王室后裔,食采于韩,遂以邑为氏。 战国时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位列七雄之一。 秦灭韩后,许多韩国故人以韩为姓。 北魏孝文帝改革姓氏,将出大汗氏改为韩氏,又增加了韩姓的人口。 由此可见,韩姓的来源是相当复杂的。

二十七、曹姓

曹姓主源有四支:其一,颛顼玄孙陆终第五子安,在禹时被封于曹(今山东定陶县一带),其后以曹为姓。 其二,周武王封其弟振铎于曹。 战国时,曹亡于宋,子孙有的以曹为姓。 其三,周武王移封曹安的后代曹挟于邾(今山东曲阜市东南),战国时,邾灭于楚,国人分别以邾、曹为姓。 其四,东汉中叶,大鸿胪曹嵩原姓夏侯,由于宦官曹腾收养而改姓曹。

二十八、许姓

许姓的鼻祖是许由。 许由是中国古代著名的隐士,相传唐尧曾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辞而不受,逃至箕山(今河南登封市东南)隐居;尧又请他做九州长官,他洗耳于颍水之旁,表示不愿当官的决心。 许由死后,葬于箕山,故又称箕山为许由山。 由于年代久远,许由之后的世系今已搞不清楚了。 许姓来源有清晰脉络可寻的是出自炎帝裔孙、尧四岳伯夷之后的一支许氏。 西周初年,周武王封伯夷的后代文叔于许(今河南许昌县东),建立姜姓许国。 春秋时期,许国在郑、楚等大国的逼迫下多次迁徙,到战国初期,许元公结为楚所灭,迁于容城(今河南鲁山县东南),子孙为怀念故国,遂以国名“许”为氏。 也有专家认为文叔是许由的后代。

二十九、邓姓

邓姓的主源出于商周时期的邓国。 商代中期,商高宗武丁封其叔父(一作季父)于邓(今河南邓州市),建立侯爵邓国,赐姓曼。 西周时,邓国是周朝异姓诸侯国中势力较为强大的一个。 至春秋时期邓国南邻荆楚,受到强大的楚国的压制。 西元前678年,邓国传至邓侯祁,被楚文王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邓。

邓姓还有其他来源:相传黄帝时期就有将军邓伯温,这是史书所载最早的邓姓人物,惜其后裔无世系可考;李姓有改为邓姓的。 北宋初年,南唐后主李煜的第八子李从镒,曾被封为邓王。 南唐为赵宋所灭后,宋太宗下令在全国范围内招捕南唐宗室,后李从镒被捕,其子李天和死里逃生,为避人耳目,以父亲的封号为姓,即邓姓。

三十、萧姓

萧氏源出子姓,系春秋时宋国附庸萧国子孙以国为氏。 春秋时,宋国有一员猛将南宫万,他在西元前682年宋国攻打鲁国的战斗中被鲁国俘虏。 鲁庄公囚南宫万于后宫,数月后才把他放归宋国。 次年秋的一天,宋闵公同南宫万在后宫博戏(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闵公的几个宠姬也在旁围观。 南宫万看着她们说:“还是鲁宫的美女漂亮,天下诸侯没有像鲁君那样快活的!”闵公一向以这几个姬妾的姿色自矜,听了这话很不高兴,便嘲笑南宫万说:“原来我敬重你,今天,你不过是俘虏罢了。”这下触到了南宫万的痛处,他顿时恼羞成怒,抓起棋盘把宋闵公打死了。 接着,一不做二不休,另立公子游为新君,宋国诸公子纷纷逃往萧邑(今安徽萧县)。 萧邑大夫是子姓宋国的公族子弟,名叫大心,他和诸公子组成一支军队,又到曹国请来援军,于当年冬天击杀南宫万之弟南宫牛和新君游,立闵公弟御说为君,即宋桓公。 南宫万逃到陈国,被陈人用美酒灌醉囚送宋国。

宋人把南宫万剁成肉酱,报了国恨家仇。 大心因在平乱中有功,被封于萧地,建立萧国,称为萧叔。 西元前597年,萧国为楚所灭,子孙以国为氏,姓萧。 有的萧姓人亦简写为肖。

展开阅读全文

姓氏来源

全文共 8211 字

+ 加入清单

1、出自姬姓。周灵王的太子姬晋,因直言进谏,被废为庶民,迁居到琅琊(今山东省胶南一带),世代繁衍生息。因其本为王族,世人称其为“王家”,延用成姓。

还有周文王的第十五子毕公高,其后代子孙因故散居京兆、河间一带,以本为王族之故,自称为王姓。后世沿袭未改,渐成大姓。还有周平王太孙赤出奔晋国,其子孙为纪念其身份改姓王。另战国末年西周桓公揭之后人,为纪念被秦灭后的原居住地王城,分别改姓王。

2、出自妫姓,为古帝王虞舜之后,居于北海、陈留一带,因出古君王后裔,世为王姓。

3、出自子姓,是成汤的后人。殷末,王子比干,为纣王的叔父,因劝谏纣王被杀,葬于汲郡,其子孙居其地以守陵墓。因源出王族之故,改姓王氏。

4、出自田姓。公元前368年,田和取代姜姓为齐国君主,史称“田氏代齐”,传八王,被秦所灭,其子孙被废为庶民,其中一支自认为齐国王族,遂以王为姓。

5、出自春秋时魏献子之后。韩、赵、魏三家分晋,各自为王。后业魏亡于秦,其王族避难于各地。因其中有不少支庶子孙为魏国王族,故改姓王。如信陵君魏无忌,避难于泰山,至西汉入朝,被封为兰陵君。其后自谓出自王公显贵之家,易姓王氏。

6、出自燕太子丹之后。西汉末年,王莽篡汉自立,建立新朝称帝。燕太子丹玄孙名嘉,上献符命,为王莽所宠,赐姓王氏,与帝王同姓。历史上因封赐姓王的人还多,其子孙也以王为氏。

7、出自少数民族。据《通志.氏族略》称:王姓“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诩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柯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8、出于自改姓为王氏的。举如南朝梁将王僧辩,本为鲜卑族,姓乌丸氏,后自改姓王;隋代有个王世充,本为西域胡支姓,入中原后,也自改姓王;五代时人刘去非,自己改名换姓叫王保义,其子孙延袭姓王;满族完颜氏,有的改为王姓;蒙古族耶律氏,也改为王姓。

9、由复姓简化而来。这种情况的王姓较多,据统计至少有14个,即王子、王父、王官、王人、王史、王叔、王孙、王周、成王、威王、五王、西王、小王、乐王。

10、出自元朝王室。成吉思汗六子为逃避因夺位引起的迫害、追杀,逃往中原。因身为王爷,为显示身份改姓王。

姓氏来源详考——王姓来源主要有五种:

一、是出自姬姓 :由此又衍生出构成王氏主体的三支姬姓族派:

1、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的后裔。

《通志氏族略》及《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毕公高是周武王的弟弟,周初时,他被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为公爵,故史称为毕公高。春秋时,其裔孙毕万自毕国出奔晋,为司徒,并被分封于魏,传至魏文侯斯,与赵、韩三国瓜分晋国。公元前225年为秦所灭,其子孙四散,因是王者之后,也都被称为王家。

姬姓在先秦时期是著姓、大姓,武王灭商后,延续三个半世纪的西周都是姬姓的天下。

姬姓的始祖即史籍中记载的后稷。传说后稷的母亲叫姜原,有一次她到野外去,看见一个巨大的人的脚印,她感到很好奇,因为她从来没见过这么巨大的脚印。她走过去,踩在那个巨大的脚印上,想看看它比自己的脚大多少。

谁知这一踩就怀了孕,后来居然生下一个男孩。姜原以为这个男孩不是吉祥之兆,便把他扔在大街上,想让过往的牛马把他踩死。不料牛马见了这个孩子全都绕道而行。姜原又想把他扔在森林里,但她走到哪里哪里都有人,又没扔成。最后姜原来到一条水渠旁,当时正值冬天,渠水结了冰,姜原就把他放在冰上,想把他冻死。

就在这时候,又飞来一只大鸟,它卧在冰上,用自己巨大的翅膀护翼温暖着这个孩子。姜原以为这个孩子有神灵保护,不是个普通的人,就放弃了把他抛弃的打算,抱回家去把他抚养成人。因为当初这个孩子曾经被抛弃,所以这个孩子名字就叫弃。

弃因为善种五谷,在帝尧时被举为农师。舜继位后,又把他封在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南),号为后稷,赐姓为姬。

后稷以后的第三代,姬姓部族出了一个名叫公刘的人使姬姓部族迅速发展起来。这时正是殷商王朝建立的初期。

公刘以后的第九代,姬姓部落又出了一个名叫古公(颤-页)父的人。在那个时候,当地戎狄之人经常侵扰姬姓部族,为了避免与他们发生冲突,古公(颤-页)父便率领部族从豳(今陕西旬邑县西南)迁徙到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东北)脚下。古公宣父带领部族在这里建筑城郭房屋,并建立了官僚机构管理部族事务,从而具备了国家的规模。

古公的孙子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文王姬昌。当时正值商纣王残暴统治时期,姬昌大行仁德,礼贤下士,与之成了鲜明的对比。姬周的力量不断发展,接连征服了周边的一些小国,又把都城向东迁到了丰邑(今陕西长安县西北沣河西岸)。到了周武王姬发的时候,终于推翻了殷商建立了周朝。

周武王的兄弟众多,其中有一个弟弟名高,是文王的第15子。姬高在武王灭商及周初政治生活中都曾发挥过重要作用。武王灭商后,举行了庄重的进入商都的仪式,入城以后,姬高又奉命打开殷商的监狱,释放出关押在那里的百姓。

接着又接管了商朝掌管音乐礼仪的机构。因此,当武王分封诸侯的时候,姬高被分封于毕(今陕西咸阳西北),所以又称毕公高。武王死,成王立。成王临死的时候,又把召公、毕公召来,让他们辅佐太子钊。成王死,太子钊立,是为康王。

不知过了几代,毕公高的后代们失去了封爵和封地,变成了平民,有的还跑到了少数民族居住区。只有他们因地而改的姓氏——毕。在春秋中期的时候,毕公高的后代中有一个叫毕万的人来到了晋国,再一次使毕公高这一支姬姓家族兴旺起来。当时晋国正是晋献公在位,毕万在晋献公手下当差。晋献公十六年(公元前 661年),毕万和赵夙一起统兵进攻霍、耿、魏三国,将它们灭掉。

毕万因功被晋献公授予大夫之位,封在了魏(今山西芮城县北)地。从此,毕万及其后代又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氏而改姓魏了。在一次次的政治斗争中,魏氏协助了晋室,却也壮大了自己。最后终于导致了晋国被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灭亡。

由魏氏建立的魏国始终是战国七雄之一。魏国的最后一位君主魏王假被秦军俘获,魏国亡。魏国亡后的第4年,秦朝就统一了天下,魏王假的子孙们也分散到各地,被人们称为王家。从此,他们便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

2、源于太子晋的王氏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颇有才华的王室贵族。据说有一次晋平公派叔誉入周觐见,太子晋的能言善辩令叔誉感到十分意外,回到晋国后,就对晋平公说:“灵王太子晋才15岁,竟如此厉害,我和他辩论,竟被他问得理屈词穷。我们还是及早归还先前侵占的周王室的土地吧,否则我们就会大祸临头”。

在一边的师旷听后很不服气,他不相信一个15岁的孩子会有这么厉害,便要求到周廷与太子晋辩论。没想到师旷见了太子晋后也被太子晋问倒。师旷是个盲人,他利用这个生理上的残疾为自己找了个下台的台阶。他说:“我是个盲人,看不见,只靠耳朵来了解外部世界。耳闻要比眼见的东西少多了,所以容易被问倒。”话虽这么说,师旷也确实领教了太子晋的厉害。

太子晋不但对来较量的使臣唇枪舌剑,对自己国家的事也据理力争。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谷水、洛水两条河流洪水泛滥,直接威胁着王宫的安全,周灵王打算用堵截的办法阻住洪水,太子晋坚决反对,主张用疏导的办法根本解决。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太子晋从如何治水的问题中引申出如何治国的大问题,指出壅堵的办法实际上是保自己于一时而使矛盾激化。他说:“王将防斗川以饰宫,是饰乱而佐斗也,其无乃章祸而遇伤乎?自我先王厉、宣、幽、平而贪天祸,至于今未弭。我又章之,惧长及子孙,王室其愈卑乎?”

太子晋是东周时一位具有太子身份而没有能够继承王位的人。关于他没继承王位,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他因为直言相谏而被废掉了太子的身份;另一种说法是年幼早丧,失去了继承王位的机会。

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所载,周灵王太子晋因直谏被废为庶人,其子宗敬为司徒,其后人由洛阳迁居于太原、琅邪,时人号称王家,因以为氏。

3、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

河东猗氏有王姓,为周平王太孙赤之后,平王在位五十多年,他的太子浊父先他而死,浊父子名赤,是周桓王的胞兄。平王去逝后,赤继承王位,但因势力不如胞弟强大,不久便被推翻,他不得已出奔晋国。其子孙也因是王者之族,改姓王姓,是为山西王氏。

二、是出自妫姓

为齐王田和的后代,公元前404年,田和废齐自立国君,将姜姓齐国改为田姓齐国,后齐国被秦国所灭,国灭后的齐国末帝齐王建居共(今河南辉县),生有三子:异、桓、轸。异生子安。项羽反秦时被封为济北王,项羽灭亡后,田安失去王位。其子孙为了纪念这一时的辉煌,从此便改姓王。此为河南壬氏。

妫姓的始祖,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的虞舜。虞舜以虞为姓,是因为这个家族所生活繁衍的地方位于今天陕西省的南端蒲州、芮城、平陆一带,境内有虞山,又是古虞国所在地。

当初,虞舜没有被选为尧的接班人时,尧为了考察和培养他,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他。虞舜与他的两位夫人当时就住在妫水之滨。这条妫河就在今天山西永济县蒲州镇南,它从历山发源,向西流入黄河。所以舜的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的名字为姓,为妫氏。

舜的母亲死得早,他的父亲瞽叟又娶了新妻,以后又与新妻生了个儿子名字叫象。瞽叟喜爱新妻及后子,对舜由亲到疏,由疏到厌,由厌到恨,多次设计谋害他,欲把他置之死地。有一次,瞽叟让舜去修理仓廪的顶部,当舜爬到顶部后,瞽叟却在仓廪下放起火来,企图把舜烧死。幸亏舜事先有所防备,他用两只大竹笠护卫着自己,舜从尧那里以推举的方式继承了天下,他退位之前,又以推举的方式把天下传给了夏禹。夏禹因舜传位之恩,把舜的长子商均分封在虞(今河南虞城县北),从此妫姓的一支在这个地方代代生息繁衍。

经过夏、商两朝,妫姓在妫水流域和虞国这两个地方都得到了发展。到了商朝末期,由于西方姬姓周国的日益强盛,两个地方的妫姓与周国的关系也渐渐密切起来。

妫水流域的妫姓与周国关系密切。在虞国的商均的后代,商朝末年也和西部的姬周有着密切的来往,一个叫遏父的妫姓人竟到了周国,作了陶正这样的官,负责周国的陶器生产。周武王灭掉商朝以后,实行分封制度,受封的对象有3种人,一个是先圣先贤之后;一个是功臣谋士之后;一个是自家兄弟。

作为先圣先贤,神农、黄帝、尧、禹的后代们都得到了封地和封爵,舜的后裔妫氏也不例外。武王找到了遏父的儿子妫满,把他封在陈,爵位为公。陈国的国都在宛丘(今河南淮阳县),妫满因此被称为胡公满或陈胡公满,成为妫姓的一支在河南淮阳地区的祖先。

陈国君主的位置传了10代,换了15位,到了宣公杵臼时,国内发生了一次动乱。宣公即位后立御寇为太子。后来,宣公的宠姬又生了儿子,名字叫款,深得宣公喜爱。宣公打算让款作自己的继承人,于是便杀掉了太子御寇。御寇有一个十分亲近的人,名叫陈完,是陈厉公的儿子。御寇被杀,陈完也在陈国呆不住了,便带着自己的家人逃到了齐国。这时候,中国的历史已经进入了春秋时期,齐国正值齐桓公在位,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阶段。

齐桓公本打算让陈完任卿相,陈完推辞。于是,便作了齐国的工正,主要负责齐国的器械生产。陈完一支在齐国落了户,把自己的姓氏也由陈改成了田。

在田完入齐约l70年以后,田完的后代田乞在自己的封邑内用大斗出、小斗收的办法笼络齐国人心,使得田氏宗族的势力越来越强大,一些有远见的人都说:“齐国之政恐怕最终要落到田氏手中。”在齐景公死后,田乞用强力杀死支持景公太子孺子荼的高昭子,赶跑了孺子荼的另一个支持者国惠子,最后杀死了孺子荼,立了景公另一个儿子齐悼公阳生,自己为齐相,掌握了齐国大权。又过了100多年,田乞的曾孙田和取代了齐康公,成为齐国的君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田氏代齐”事件。

在战国时期,田氏统治下的齐国经历了由昌盛到衰败的过程,8代君主184年以后,齐王田建时期,齐国就被秦王嬴政横扫六合的扫帚席卷进了统一的秦帝国版图之中了。齐王田

建在亡国后被迁到河南共县(今河南辉县),他的儿子田升在秦末反秦风暴中被项羽封为济北王。项羽称霸仅仅4年就被刘邦打败,随着项羽的失败,田升的济北王爵位也不复存在。然而这短短数年的济北王的待遇却开了妫姓之王的先河,从此,田建的子孙后代便世世代代以王作为自己的姓氏了。

三、是出自子姓

为殷商王子比干之后。

子姓是殷商帝王家族的姓氏。殷商帝王家族以子为姓是从契开始的。传说契的母亲叫简狄,是有城氏的女儿。有一次,简狄与她族中的姐妹一起在大河中洗浴,忽然看见天边飞来一只大鸟。

那鸟在河边下了一个蛋,正好离简狄很近。简狄便把那个鸟蛋捡起来吃了。说也奇怪,简狄自从吃了那个鸟蛋以后,便怀了孕,经过十月怀胎,竟生下了一个男孩子,这个男孩子就是契。

契在尧的时候出生成长,并表现出过人的才干。大禹治水成功,舜对他进行表彰的时候,大禹就说这里有稷、契、皋陶等人的功劳。于是,舜还专门下了命令,任契为司徒,让他用父、母、兄、弟、儿子等伦理观念教化百姓,把他封在商(今河南商丘县南)地,赐姓为子。

契在自己的封地传了一代又一代,到了他第13代孙汤的时候,经过了8次迁都,最后终于在亳(今河南商丘北)定下了统治中心,成为与夏朝抗衡的一个强大的部落集团。

当时,夏朝已经走到了它的穷途末路,与夏朝成为鲜明对比的是,商王国正处在蒸蒸日上的发展时期。商王国的首领汤很会治国,汤还是一个仁义的君王,人们纷纷前来投奔他。在这离夏奔汤的人群中,有一个叫伊尹的能人,成了汤治理国家的良辅。

最后,汤向夏王朝发动了进攻,一举打败了夏桀,推翻了夏朝,在西亳(今河南偃师二里头)定都,建立了商朝。 商王朝也时盛时衰地延续了500多年的时间,最后终于亡在第3)位君主纣王,比干是纣王的爷爷帝太丁的儿子,是商纣王的叔叔,当时他正担任少师的职务。纣王如此昏庸,人们纷纷离去,纣王的兄弟微子走了,另一个兄弟箕子也装起疯来。而比干却下决心劝谏纣王改弦更张。他见到纣王,对他进行了苦口婆心的劝说。纣王不听,比干就不走,一连在宫中劝了3天。

最后把纣王说得不耐烦了,他说:“我听说圣人的心有七窍,我想看看你的心是不是如此。”说完,便把比干剖腹挖心,活活杀死了。

据《通志,民族略》所载,殷商王子比干(纣王的叔父),因屡次劝谏纣王,被剖心而死。比干被杀后,葬在当时的国都朝歌(今河南卫辉市北)附近,他的子孙世代为他守陵,同时为了纪念他,便改以“王”为氏。

四、他族改姓或赐姓

1. 刘氏改姓王氏

西汉末,王莽建立新朝,始建国二年(10年)下诏说:“明德侯刘龚、率礼侯刘嘉等凡三十二人皆知天命,或献天符,或贡昌言,或捕告反虏,厥功茂焉。诸刘与三十二人同宗共祖者勿罢,赐姓曰王”。

五代时,幽州人刘去非追随刘守奇在后梁政权中任河阳行军司马。李存勖攻破后梁河、洛地区,刘去非便投奔了后梁荆南兵马留后高季兴,成为高季兴的心腹。后唐建立后,高季兴表示归顺,曾被后唐任为兼中书令。高季兴始终与后唐李存勖貌合神离,刘去非因与李存勖曾作过对,为保护自己也改姓为王,叫王保义了。

2. 刘氏改姓王氏

北朝时,西域胡人支颓褥迁居到新丰(今陕西临潼县东北),不久即死去。他的妻子带着儿子支收又嫁给了北周的王粲。因此支收改姓王,他的儿子就是隋朝末年一度称帝的王世充。

3.谢氏改姓王氏

明朝汀州府(今福建长汀县)经历王得仁,其家本姓谢氏,“父避仇外家,因冒姓王氏”。

清人王树荣所作《王谢世表序》中说:“吾族本系,出晋从事中郎谢万石后。梁天监中,景涤公讳觉官吴兴太守,因家焉,世为吴兴谢氏。建明初,忠烈公讳贵为北平指挥使,与张丙、张信同受建文密诏,监察燕王。张信密与燕棣通款,燕棣伪称疾嗾,信约张丙与忠烈公往侦之,二人同遇害。及靖难兵起,夷族令严,忠烈公幼子公权袭外家姓获免。

4.孙氏改姓王氏

明朝都御史王一鹗本来姓杨,大理评事王大崇本来姓孙,都改姓王。

五、少数民族改姓王氏

1. 鲜卑族可频氏 北魏孝文帝时把国都从代北平城迁到这里,很多代北鲜卑人也跟随到了这里,太和十九年(495年),孝文帝下令迁到洛阳的鲜卑人一律把籍贯改为河南洛阳,死后也要埋在洛阳北面的邙山,把姓氏改为汉姓。可频氏改威王氏。

2. 羌族钳耳氏

《魏书》卷九十四《宦官王遇传》说:“王遇,自庆时,本名他恶,冯翊李润镇羌也。与雷、党、不蒙俱为羌中强族。自云其先姓王,后改氏钳耳,世宗时复改为王焉。自晋世以来,恒为渠长”。

羌族钳耳氏 隋唐之际的钳耳宗、钳耳干兄弟。他们两个在隋炀帝大业年间“以王后兄弟并改姓王氏。”钳耳兄弟成为王后的兄弟是从隋炀帝的皇后萧氏论起的。萧氏的从妹曾嫁给羌人钳耳氏,按辈份,可能钳耳兄弟与萧皇后同辈。

3.高丽人

营州地区的高丽人改姓王氏在北朝至隋唐时屡见不鲜。《周书》卷二十《王盟传》记载:“王盟字子仵,明德皇后之兄也。其先乐浪人”。引日唐书》卷一百一十《王思礼传》记载:“王思礼,营州城傍高丽人也”。

同书卷一百六《王毛仲传》也说,霍国公王毛仲“本高丽人也”。王毛仲是不是营州地区的高丽人不得而知,但他为高丽人改姓王氏则确定无疑。

4.回纥人

安东都护府是唐高宗总章元年(公元668年)设置的,在归属安东都护府的回纥人中,有一支姓阿布思的,是回纥大姓之一。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安东都护府被取消,阿布思姓中一个叫五哥之的人投到了成德节度使李宝臣的帐下,被李宝臣的裨将王武俊收为养子,从此改姓王氏。

5.匈奴族

匈奴是我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战国时期就在燕、赵、秦以北地区游牧。秦汉时期,中原王朝与匈奴之间既有兵戎相见的战争,也有温情脉脉的和亲。东汉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发生了大分裂,北匈奴留居漠北,南匈奴南下降附汉朝,形成了匈奴与中原汉朝交往的第一次高潮。三国西晋十六国时期,大批匈奴人进一步南进中原,并先后建立过几个政权。匈奴人进入中原,在与汉族的交往中也有不少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王姓。

6.契丹族

据《新唐书》、引日唐书》记载,前面所说的回纥人王廷凑的养父王武俊是契丹怒皆部人,他的祖父、父亲、儿子、孙子、曾孙等六代人在唐和五代时期都地位显贵。至两宗时期,契丹人建立辽国,其皇室耶律氏也有很多人改姓王氏。

7.女真族

女真族曾在两宋时期建立金朝。金朝皇族完颜氏在金亡国后也有改姓王的。《王思孝墓志》载:王思孝的祖先出于金宗室完颜氏,世居磁州(今河北磁县)。王思孝的父亲完颜远任金统军使。思孝年幼时便逢丧乱,流居大名、濮阳等地,改姓王氏。

8.蒙古人、满族人宋朝以后,先后建立元朝和清朝。在长期与汉人接触过程中,不少蒙族人、满族人也改姓王氏。

王姓望族王氏望族名臣三代丞相王导王

在历史上,王氏之成为显赫的家族,是开始于晋朝的王导。他辅佐晋元帝渡江,在建业(今南京)建立了东晋,并且接连做了元帝、明帝、成帝三代的丞相。他的子孙,也世代簪缨,于是,他们这一家族,自然门第越来越高,最后演变成“合望族者,辄推王、谢”了。

也许是因为名望太高了,所以历来对于王氏的姓源,有许许多多的说法,令人有莫衷一是之感。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京兆、河间之王,出周文王第十五子毕公高,此姬姓之王;出北海、陈留者,舜之后,此妫姓之王;出汲都郡,王子比干之后,此子姓之王;出河南者,为可频氏;出冯翊者,为钳耳族;出营州者,本高丽;出安东者,本阿史布,此皆虏姓之王,大抵子孙以王者之后,号曰王氏。”

这段记载,说明了姓王的人,并不是一个来源传下来的,以汉族来说,有的是周文王的后代,有的是虞舜的子孙,有的则是殷商比干的后代。这种情形,已经是够复杂的了,后来不但许多外族不约而同地改姓了这个汉姓,而且还有一些人也被赐姓为王,譬如,《汉书》上就曾提出,燕王丹之玄孙嘉,曾被王莽赐姓王氏;来自西域胡支氏的王世充也冒姓王。这么一来,姓王的人想要从姓氏上去追溯自己的血统,就几乎是不可能的事了。

王氏的姓源那么多,但是数来仍以出自周文王的那一支,名气最大。根据考据,使王氏成为望族的晋朝中兴名臣王导,就是这一支在山东繁衍的子孙。

既然王姓人众势大,则其子孙的遍布世界各地,自是十分自然的事。据《广韵》的记载,著名的王姓家族,大致有21处,即太原(在今山西省)、琅琊(山东)、北海(山东)、陈留(河南)、东海(山东)、高平、京兆、天水(甘肃)、东平(山东)、新蔡(河南)、新野(河南)、山阳(山东)、中山(河北)、章武(河北)、东莱(山东)、河东(山西)、金城(江苏)、海汉、长沙(湖南)、堂邑(江苏)、河南等地的王家。

其中,又以太原和琅琊的王家最有名望。上面提到过的王导,是山东临沂人,自属于琅琊一派

王姓郡望堂号【堂号】

王姓堂号有三槐、槐阴,其中三槐堂比较有名。

展开阅读全文

关于姓氏的作文400字

全文共 1020 字

+ 加入清单

姓氏,是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是一种族号,氏是姓的分支。秦汉以来,姓氏合为一体。小编为你整理了两篇关于姓氏的作文,供于大家参考。

关于姓氏的作文一

我姓刘,传说为刘邦的后裔。关于我的姓氏,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唐尧是缘故祁姓部落陶唐氏的领袖,名放勋。他贤达善良,后成为部落联盟首领,被尊为五帝之一。其九子源明被封在刘过,子孙遂以国名为姓氏,世代相传为刘氏,史称刘氏正宗。现今刘氏为中国主要姓氏之一,全国刘姓人口排名第四。在中国历史上,刘姓是登基称帝人数最多的姓氏。在古代有“刘天下,李半边”的说法。而在中国北方则有“张王李赵遍地刘”的说法。

说起刘姓,不得不提到刘邦这个人物,他是汉朝的开国皇帝,史称汉高祖。刘邦是沛县人。秦末时,陈胜起义,他在沛县聚众三千人响应。后受楚怀王之名,与项羽分兵入关。公元前206年,攻咸陽,被项羽封为“汉王”。与项羽展开五年之久的楚汉战争后得胜,建国称帝,国号“汉”,定都洛陽,后迁都长安,史称西汉。刘邦是刘氏的骄傲。

我名亦舟。爸爸妈妈为了给我起个合适的名字是煞费苦心。妈妈姓“邹”,“舟”乃“邹”之谐音。亦者为也。全名的意思是,刘者邹也,邹亦为刘,两者一家,不分彼此。另者,“亦”字观形,颇像一个站立的人,那就代表我。我左手拉着爸爸,右手拉着妈妈,组成相亲相爱,幸福的一家人。我家住梁溪河畔,爸爸、妈妈希望我如小舟一般,在学习和生活上乘风破浪,勇往直前。

听了我的介绍,你们了解我姓名的由来了吗?

关于姓氏的作文二

我们每个人都有名字,并且还有乳名。一般乳名是家里人才叫的。在学校里、社会上就把姓氏和辈分取一个学名。当然如果我们都没有名字这个符号,那就不知道谈的是哪一个人了,可就乱成粥了。我们人和人之间交流就更难办了。

下面我就和你们说说我的名字吧:

我的学名叫“张凤琦”,张是和我爸爸一个姓,我妈妈姓冯,凤和冯谐音。那个“琦”呢字典里讲的是美玉、美好的意思,爸爸妈妈希望我模样要长得漂亮,心灵要冰清玉洁,生活更要幸福美好。我觉得现在的我就如我的名字一样很幸福。

我的乳名叫“凤琦”,是不是很好听啊?它是取了我名字后面的两个字,当然我的家人有的也是叫我琦琦,有时候还会叫我琦。妈妈还叫我钰琦呢。这表达了家人对我的爱。反正不管叫我什么我都高兴。

有时我们对于自己的名字并不知道太多,但相信每个人的名字都蕴藏着父母的一些含义。好了,回去好好研究一下自己的名字吧。会很有意义的。现在该知道自己名字的重要性了吧!!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姓氏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6 字

+ 加入清单

我,姓张,这是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平常的不能再平常的姓氏,在百家姓里还是排在第三呢!我的祖先有很多名人,我真为他们感到骄傲。嗯,让我做为他们的后代,来给你们介绍一下吧。

比如说有人人都知道的天文学家——-张衡!张衡,乃是世界上第一架地震观测仪器的制造者,你想想,这可是世界上第一架,如果没有他,人们能预测到地震的到来吗?

还有张学良,他,则是XX党中最著名的将领,还是张氏的最长寿名人。在1936年12月12日,东北军将领张学良和西北军将领杨虎城与众多爱国志士,中共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和全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的影响下,在西安毅然率部扣留蒋XX及其军政要员10多人,发动了"西安事变"。如果没有他,恐怕蒋XX就不愿与他们停止内战,一同联合抗日了吧。

说完名人,再说说我的故乡吧。我的故乡是福建,在那儿,最具有特色的景点就要数崇武古城了,崇武古城始建于1387年,是一处集滨海风光、历史文物、民俗风情、雕刻艺术于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天然影棚”、“南方北戴河”。崇武古城是中国仅存的一座比较完好的明代石头城,也是中国海防史上一个比较完整的史迹,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福建,最常见的就是海滩了,有柔软的沙子,也有干净的大海,在海边,吹着海风,你可以尽情的堆沙子,堆乌龟,堆城堡……如果你喜爱游泳,你便可换上泳装,"扑通"一声跳进海里,像条鱼似的遨游在大海中。

作为吃货的你,开始注意啦!福建的风味小吃,名目繁多。遍布在各地的小食店、小食摊,往往汇集成为各地风味小吃的食品街市。每天当晨曦微露之时,便开张营业,顾客纷至沓来,那各种各样的精致食品,色味芳芬,十分诱人。其中比较出名的就要数福州的清明果、绿豆果、全真鱼丸、燕皮了。这儿的海鲜,也是鼎鼎的,你想吃的应有尽有,嘴馋的你,肚子咕咕叫了吗?

张氏可个非常了不起的姓氏哦!你可千万不要小瞧呢!除了我的姓氏,我的故乡也是个十分美丽的城市,欢迎大家去旅游哦。

[我的姓氏作文8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人的姓氏字号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文学常识中国古人姓氏字号?

中国古人的姓名和现代一样,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用来代表个人的符号。姓,就是某一群人(氏族、家族)共用的名;名,就是个人独用的姓。

中国古史传说中的人物的姓氏,如有熊氏、牛?氏、青云氏等,今天看来可能都是氏族的名称。上古时代氏族以自然物为氏族标志,因而这些名称大都和生物和自然现象有关。这些氏族名称以后就可能演化为姓(如熊、牛、云等)。古代称呼人还往往冠以地名(如傅说,“傅”是地名)、职业名(如巫咸,“巫”是从事占卜的人)、祖先的名号(如仲虺,是奚仲的后人)等,这类称呼固定下来也就是“姓”。如鲁、韩、宋等,是以地名为姓;东郭、西门、池、柳等,是以住地的方位、景物为姓;师、祝、史等,是以职业为姓;上官、司马、司徒等是以官职为姓;公孙、王孙最早是指其先人是公或王;穆、庄等姓是用其先人的谥号。从春秋战国时一些人的称呼中我们还能看到姓氏形成的一些痕迹,如展禽因住地有柳又称“柳下惠”,公输班因是鲁人又叫“鲁班”,公孙鞅又因是卫国人称“卫鞅”、因封为商君称“商鞅”等。此外,在中华各民族交通往来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姓氏如呼延、慕容、尉迟等。

姓的形成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样的姓未必就是一个起源。如“贺”,有的是原姓“贺兰”或“贺敦”简化为“贺”,有的是原姓“庆”,因避皇帝讳而改姓 “贺”。姓也因政治的、地理的、民族的等等原因而变化。如五代时吴越的“刘”姓因避讳(“刘”与吴越王“钱?”的名同音)改姓“金”;明代“靖难”②之后,黄子澄的后人因避祸改姓“田”,而“靖难”有功的太监马三保却被赐姓为“郑”(就是以“三保太监下西洋”著称的郑和);北魏孝文帝为推行“汉化”而改 “拓跋”姓为“元”姓。又如“汉代诸县(今山东省境内)的“葛”姓迁到阳都(今河南省境内),为了和当地的葛姓区别就称为“诸葛”,而齐地的“田”姓外迁,以外迁的次第改姓“第一”、“第二”……(如东汉名臣“第五伦”)。可见,姓就是一种符号,并不象封建宗法制的维护者所宣传的那样神秘和神圣。

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夏商两代留下来的一些人名如孔甲、盘庚、武丁等和干支相联系,可能和生辰有关。春秋时有些人名如“黑臀”、“黑肱”等应是以生理特征命名的。郑庄公名“寤(牾)生”,则是他母亲难产的纪实。可见那时有些名字还是很朴素的。但那时有些人名所用的字也有特定的含意,这含意并因同时出现的“字”而更为清楚。“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是和“名”相表里的,高考政治,所以又叫“表字”。屈原在《离骚》里自述:“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正则”就是“平”,“灵均”就是“原”。他名“平”字“原”,“名”和“字”有意义上的联系。古人“名”和“字”的关系有意义相同的,如:东汉创制地动仪的张衡字平子、“击鼓骂曹”的文学家祢衡字正平,他们名、字中的“衡”就是“平”;宋代诗人秦观字少游、陆游字务观,他们名、字中的“观”和 “游”也是同义。又如唐代书法家褚遂良字登善、宋代文学家曾巩字子固,他们名、字中的“良”与“善”、“巩”与“固”也都是同义。“名”和“字”有意义相辅的,如:东汉“举案齐眉”的文学家梁鸿字伯鸾,“鸿”、“鸾”都是为人称道的两种飞禽;西晋文学家陆机字士衡,“机”、“衡”都是北斗中的两颗星。唐代诗人白居易字乐天,因“乐天”故能“居易”;宋代作家晁补之字无咎(“咎”是过错),因能“补”过才能“无咎”。“渔”(打鱼)、“樵”(砍柴)常为侣,宋代史学家、《通志》的编者郑樵字渔仲;“渔翁”又常戴“笠”,清代文学家李渔字笠翁。“名”和“字”有意义相反的,如:宋代理学家朱熹字元晦。

展开阅读全文

姓氏结婚对联精选

全文共 294 字

+ 加入清单

上联:朱陈案设蓝田玉

下联:王谢堂前孔雀屏

上联:大起驷门金张华胄

下联:相庄鸿案梁孟德高

上联:叶上题诗朱陈结好

下联:梅边索句秦晋联姻

上联:北海家声传李氏

下联:东风天意属周郎

上联:才名合比刘三妹

下联:风度还如李六郎

上联:彩笔催妆咏艳句

下联:宝钗临镜赋新诗

上联:彩毂迎新争掷果

下联:香阁斗韵忆困沙

上联:钗凤香奁吟晓镜

下联:脔龙彩笔赋新妆

上联:楚艳熏香才子笔

下联:吴宫教战美人妆

上联:大树勋名传汉史

下联:小山赋笔拟离骚

上联:得句香奁吟鲍茗

下联:催妆彩笔梦江花

上联:得与梅花为眷属

下联:本来松雪是神仙

上联:斗趁香奁吟谢絮

下联:催妆彩笔梦江花

上联:耳珰艳丽罗敷女

下联:冠玉丰姿曲逆侯

上联:冠玉丰姿看快婿

展开阅读全文

我的姓氏作文300字

全文共 271 字

+ 加入清单

嗨!又见面了,我是――叱圣卓,这次我要讲一讲我的姓氏

说起我的姓氏,许多人会想到“叱”莫非是吃饭的吃!NO!,虽然我的姓有点怪,但是学校里却没有第二个姓叱的人。有些老师都不知道我的“叱”该怎么写,这下我就要“大显身手”了!我被宋老师“逼去”了合唱团。最后下课了,老师让报名字,老师问我:你叫啥?叱圣卓,这“叱”是什么叱?我写好了名字说道:记住!我叫叱圣卓,叱咤风云的叱!所以我有一个外号――鸡翅!

名字闹的笑话可不少,有的人把“叱”字写成“叶”字,我经过仔细检查:叱――叶,只用去掉乚就成叶了!

我的姓虽然有些生僻,但是全校只有这一种特殊的姓啊!

展开阅读全文

姓氏的尴尬作文400字

全文共 40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中国的姓氏有很多,《百家姓》中最通行的版本记载百家姓共有九百多个。其实我们国人姓氏远不止这些,有人统计大约有两千多个。如此多的姓氏,免不了会让人们遭遇“尴尬事件”,现在就让我和大家聊聊吧。

尴尬1:浮想联翩的姓氏

我国的那些稀有姓氏可谓是五花八门,会令人目瞪口呆。有以动物为姓的,如蛇·猴·狗等;有以日用品为姓的,如油。盐。醋等;有以器官为姓的,如头·骨·醋等。最令人尴尬的是那些令人不雅的姓氏,如邪·胎·操等。特别这个“操”姓非常奇怪。据说在魏晋时期司马氏大面积捕杀曹操后裔。因此当时曹姓人为了自保不得不忍痛割爱换个姓氏,同时也为了不忘自己的根本,就悄悄改成了“操”姓。

尴尬2:生僻的姓氏

那种让人拿不准该怎么念的姓氏也十分让人尴尬,手持对方的名片却不知道怎么称呼对方。如“蒯”与“仉”分别念“kuai”与“zhang”。不查字典很难念对。

其实我认为姓氏是我们对祖先的尊敬,是祖先遗留给我们的最好的宝藏。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