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思想家的孔子(精选20篇)

《孔子》主要讲了公元前六世纪,屹立数百年的周室王朝不保夕,各诸侯国割据一方,为了达到称霸的目的,而相互战争,老百姓是民不聊生,苦不堪言。下面就是开学吧为大家推荐的一些关于思想家的孔子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6311

作文

437

有关国学的作文:孔子,我想对你说

全文共 804 字

+ 加入清单

“颡似尧,其项类陶皋,其肩类子产。”你的出生,你的相貌仿佛已经注定了你的不平凡。你姓孔,叫孔丘。

你有你的政治理想你的抱负,你要恢复周礼。整整十四年,你周游列国,经历坎坷,却始终没有被重用。在那样一个纷乱的年代,你的选择是什么?

屈原,他的国家已快走向灭亡,他的抱负给了他绝望。最终,他纵身一跃沉入了汨罗江之中。

陶潜,他在官场失意后选择了远离尘嚣的社会,成了一名隐士。

你不是屈原,你不是陶潜,你没有选择逃避与退缩,你选择了坚持与面对。与此同时,这也注定了你历尽坎坷的一生。

你最令我感动的地方便是你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在你的心目中,理想比生命来得更重要。你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不被诸侯任用,还险些丧命的你仍然没有放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

你曾经被围困于山中,粮食断绝,弟子们都饿病了。这时的你也并不向命运屈服,以琴代饭,直至与弟子们一起熬过难关。

你曾经说过:“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你宁可贫穷也不会放弃道义,我读出了你的安贫乐道。“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不论富贵贫贱,我读出了道在你心目中的地位。

虽然人人称你大学问家、思想家、圣人,但你却一点也没有骄傲。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耽。”你也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谁有知识,你就拜谁为师,并不因为你是圣人就“耻学于师”。学而不厌,想必这也是你成为一个大学问家的必要因素吧。

人生多不如意。子路、颜回均先你而去,这是对你莫大的打击。你后来选择了不再做官,教书育人。循循教导、诲人不倦,你的因材施教等主张,我们现在还很受用。你把你的思想无私地传授给你的弟子,你把你的理想寄托给后世。

读你的传记,读出了你的学识渊博、学而不厌、坚持不懈,你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你的诲人不倦。

假如我能与你见面,我真想大声对你说:“夫子,你的心声,我们都听到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关孔子的名言警句

全文共 1886 字

+ 加入清单

1、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孔子

2、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3、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4、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

5、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6、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孔子

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8、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孔子

9、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10、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孔子

11、子曰: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孔子

12、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孔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

14、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15、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孔子

1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

17、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

18、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

19、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孔子

2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朽木不可雕也。——孔子

21、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2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孔子

23、学而不思则惘。——孔子

24、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孔子

25、未知生,焉知死?——孔子

26、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守。——孔子

27、孔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孔子

28、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孔子

29、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0、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

31、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孔子

32、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

33、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孔子

34、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孔子

35、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孔子

36、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孔子

37、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孔子

38、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39、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孔子

40、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孔子

41、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42、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孔子

43、孔子曰: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孔子

4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孔子

45、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孔子

46、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孔子

47、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孔子

48、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孔子

49、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孔子

50、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51、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孔子

52、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

5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孔子

5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孔子

55、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孔子

5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孔子

57、不学礼,无以立。——孔子

58、孔子曰:有教无类。——孔子

59、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孔子

60、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孔子

61、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孔子

62、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孔子

63、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64、孔子曰:因材施教。——孔子

65、孔子曰: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孔子

66、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子

67、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孔子

68、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

69、内不欺己,外不欺人。——孔子

70、子曰:恭、宽、信、敏、惠。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孔子

[关孔子的名言警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古代名人故事:孔子的故事

全文共 18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大政治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 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是“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孔子的儒家思想对中国、儒家文化圈及世界有深远的影响。全中国各地都有孔庙祭祀孔子,当代作家华轩居士在多篇作品中颂扬孔丘。

故事一:早年好学

孔子三岁的时候,叔梁纥病逝,葬于防。叔梁纥死后,颜征在失去庇佑,为叔梁纥正妻施氏所逐,于是带孔子庶兄孟皮与孔子至曲埠阙里,过着清贫的生活。孔子长大后,亦不得不为生活做许多粗活。孔子后来曾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虽然家庭贫困,但孔子仍然勤奋好学。幼年的孔子常将祭祀用的礼器(俎豆)摆设起来,练习行礼演礼,作为一种游戏。孔子长成后,身高九尺有六寸,因此乡人称其为“长人”。季氏曾飨士,孔子也前去,但为季氏家臣阳虎所绌,于是孔子返回。

故事二:孔子行礼

传说,孔子年少而好礼,有一年的秋天,乌云滚滚,寒风嗖嗖,落叶从树上纷纷飘下来,随风翻飞。这时,年少的孔丘正聚精会神的在窗下读书,由于天气太冷,他又穿着单薄的衣服,不时地搓着手。坐在一旁的母亲心痛地说:“孩子。歇一会儿吧!”

“好啊!”孔子答应着站起身,拿起放在桌旁的俎豆(当时行礼用的器具),不声不响地出了屋门。

母亲忙说:“孩子,外面风大,天又这么冷,眼看就要下雨了,你不要到院子里去玩了吧。”

孔丘一脸正色地回答:“不是啊,母亲,我这是在祭祀神灵,行大礼呢!”

“你行大礼干什么呢?”母亲问他。

“如果我现在不学好礼仪,长大就不知道怎么做人了。”

母亲听了孔丘的话,惊讶的说不出话来。

在一个礼崩乐坏的年代,孔丘的举止确实是不同凡响的。

故事三:周游列国

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非常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 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于是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

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卫灵公听说孔子师徒从蒲地返回,非常高兴,亲自出城迎接。此后孔子几次离开卫国,又几次回到卫国,这一方面是由于卫灵公对孔子时好时坏,另一方面是孔子离开卫国后,没有去处,只好又返回。

鲁哀公2年(孔子59岁),孔子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孔子64岁时又回到卫国,68岁时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

孔子的家境相当贫寒。由于身处乱世,孔子所主张的仁政没有施展的空间,但在治理鲁国的三个月中,使强大的齐国也畏惧孔子的才能,足见孔子无愧于杰出政治家的称号。政治上的不得意,使孔子将很大一部分精力用在教育事业上。孔子曾任鲁国司寇,后携弟子周游列国,入东周向老子请教。最终返回鲁国,专心执教。孔子打破了教育垄断,开创了私学先驱,弟子多达三千人,其中贤人七十二,便是着名的七十二贤士。七十二人中有很多为各国高官栋梁,又为儒家学派延续了辉煌。这“七十二贤士”中,又数颜回,是孔子最爱的弟子。

故事四:孔子之死

鲁哀公十二年冬,孔鲤先孔子而死。鲁哀公十四年,颜回先他而去。孔子有所感慨:“昔从我於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哀公十四年夏,齐国陈恒弑其君,孔子斋戒沐浴三天,向哀公恳请伐齐,哀公让他“告季孙”,孔子又向季孙请求出兵,结果遭到拒绝。

前480年,孔子另一得意门生子路死于卫国内乱,而且还被剁成肉酱。经过一这系列打击后,孔子知道自己时日不多。

前479年的一天,子贡来见孔子,孔子柱杖依于门前遥遥相望。他对子贡说:“赐,你自怎么来得这么晚?”于是叹息道:“太山(即泰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说完,流下眼泪。接着他又对子贡说:“夏人殡于东阶,周人殡于西阶,殷人殡于两柱间。我昨晚梦到奠于两柱之间。我是殷人。”

七天后,孔子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众弟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为孔子守坟6年。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 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即农历八月廿七~农历二月十一),名丘,字仲尼,汉族,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一、孔子《论语》话题

全文共 1259 字

+ 加入清单

话题1—“诸子”作文话题、素材—(尽善尽美)

孔子对音乐的内容与形式是非常重视的,它赞美古代乐舞《韶》及《九辩》完善的艺术形式。《论语·述而》:“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孔子评价《韶》乐尽善尽美。而对周朝乐舞《大武》的艺术表现形式给以高度赞扬外,对其表现周武工伐纣灭商的战争功绩的内容却给予批评:“《大武》,尽美未尽善也。”

话题2——(安贫乐道)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话题3——(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 )

孔子63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信任,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灰心,仍然乐观向上,坚持白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话题4—— (君子固穷)

孔子到达陈国,寄居在司城贞子家,居住了三年。楚国听说孔子在陈蔡之间,便使人聘请孔子,准备把有户籍的民社方圆七百里之地封给孔子。孔子前往拜见回礼,从陈地往蔡地迁徒被围闲,没法行路,断绝了粮食。随从的弟子疲惫不堪,饿得站不起来。但孔子仍“讲诵弦歌不绝”(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子路生气,来见孔子说:“君子亦有穷乎?”孔子说:“君子同穷,小人穷斯滥矣(君子能固守穷困而不动摇,小人穷闲就胡作非为了)。”告诫君子任何艰难的时候,不管发生什么事情,也应该维护自己的操守和道德。

话题5——(诚信)

材料加工:

诚信是治政之道。古人认为,治理国家,掌握政权,必须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否则就会自取灭亡。孔子讲:“民无信不立。”是说人民不信任政府,政府就无法立足。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足食、足兵、民信这三项,让你去掉一项,你先去掉哪一项,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子贡又问在两项中再去掉一项,还去掉哪一项?孔子说去掉粮食。因为没有粮食最多不过死亡,自古以来人就难免一死,而人民对政府没有了信心,政府就站不起来。(《论诚实守信》节选)

话题6——(寻觅)

材料加工:

从那一簇蓝瓦黄墙的村庄里传来,余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来又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也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在泗水岸上,有了“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了现在。

我的祖先,那个秦嬴政,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过书坑过儒的。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了。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子,当然也得去登泰山,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济宁市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武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惟有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论诚实守信》节选)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给孔子的一封信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爷爷:

您好!

我是一个来自二十一世纪的孩子,你知道二十一世纪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吗?那是一个科技与网络遍布的世界,与你们的世界完全不同了。如今,儒家思想影响着历历代代的人们,因为它令我们受益匪浅,你知道吗?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就有一篇由您弟子整理和编纂的《论语》,我们已背得滚瓜烂熟了,我最喜欢你的那句“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它使我感受到了学习的无限乐趣。每当我空闲的时候,我就会想起来温习一下功课,把不太熟或者错过的题认真地看看,想想,做做,记记。这种好的学习方法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大大的提高。您那诚实守的态度,为人民着想的思想和教育学生诚实,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品质多么值得后人去学习啊!你创立的儒家学派是“百家争鸣”时期最正统的学派,培养了许许多多报效祖国,诚实守信的弟子。您的教育思想主要分为“仁”和“礼”两大类,如今的教师也是这样来教导学生们的。

现在有许多电视剧和动画片都在上演你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比如《孔子》。《秦时明月》等。好多国家也创办了《孔子学院》,可见你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影响了全世界。孔子爷爷,您还不知道电视机是什么吧?它就是能把生活中发生的故事通过立体图像在一个小方快的盒子里播放,怎么样,神奇吧?

现在,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每个孩子都享有免费接受教育和学习知识的权利。封建时代的暴君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历史悲剧再也不会重演了。现在我们的生活很幸福,人们都过上了小康生活,吃得饱,穿的暖,不再受劳役和赋税的巨大压力了,整个社会安居乐业,人民自由幸福。

孔子爷爷,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时代。我会买一台电视机送给您,当然是纸做的了,不然您会收不到的。通过电视您会更加了解我们国家发展的巨大成就,了解我们这个时代!

代我向那里的人们问好!请勿给我回信!

此致

敬礼

二十一世纪中学生

二0一五年五月十二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孔子名言100句

全文共 2478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孔子名言100句,欢迎阅读。

1、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2、 不知言,无以知人。——《论语•尧日》

3、 惟上知与下愚不移。——《论语•阳货》

4、 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

5、 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

6、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

7、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

8、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

9、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论语•述而》

10、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

11、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

12、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

13、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论语•宪问》

14、 君子上达,小人下达。——《论语•宪问》

15、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6、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17、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论语•卫灵公》

18、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19、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论语•微子》

20、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论语•泰伯》

21、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22、 道不行,秉桴浮于海。——《论语•公冶长》

23、 不能正己,焉能正人。——《论语》

24、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子路》

25、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论语•颜渊》

26、 君子一言,驷马难追。——《论语•颜渊》

27、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28、 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29、 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

30、 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31、 君子周急不继富。——《论语•雍也》

32、 乘肥马,衣轻裘。——《论语•雍也》

33、 礼之用,和为贵。——《论语•学而》

34、 食不语,寝不言。——《论语•乡党》

35、 知其不可而为之。——《论语•宪问》

36、 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

37、 既来之,则安之。——《论语•季氏》

38、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39、 德不孤,必有邻。——《论语》

40、 君子以当仁不让。——《论语》

41、 未知生,焉知死? 《论语•先进》

42、 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卫灵公》

43、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论语•学而》

44、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卫灵公》

45、 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论语•卫灵公》

46、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47、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48、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论语•微子》

49、 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 ——《论语•宪问篇》

50、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51、 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52、 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

53、 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论语•泰伯》

54、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息贫而患不安。——《论语•季氏》

55、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论语》

56、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57、 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泰伯》

58、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59、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

60、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

61、 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62、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63、 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孝经•谏诤章》

64、 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孝经•谏诤章》

65、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子路》

66、 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

67、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论语•颜渊》

68、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

69、 举一隅不以三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70、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

71、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72、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73、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74、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75、 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76、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77、 不能正其身,如何正人。——《论语•子路》

78、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79、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卫灵公》

80、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论语•为政》

81、 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

82、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

83、 朋友切切思思,兄弟怡怡。——《论语•子路》

84、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85、 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论语•颜渊》

86、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87、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论语•子张》

88、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

89、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子路》

90、 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论语•阳货》

91、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

92、 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论语•卫灵公》

9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94、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泰伯》

95、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96、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97、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98、 子在齐阐《韶》,三月不知肉味。——《论语•述而》

99、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100、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电影《孔子》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孔子》中的情节主要从孔子五十多岁起展开。五十多岁的孔子受到鲁定公赏识,从中督宰晋升为大司寇,这让他得以踏上仕途。在鲁定公的支持下,孔子在那一时期完成了自己许多的政治设想,设计帮助鲁国收回了被齐国侵占的三城,维护了鲁国的尊严,提出堕三都的想法。然而就是因为如此导致三都对此大为不满,在季桓子的设计下,孔子开始流亡,周游于列国,直至晚年才回到鲁国。

电影《孔子》改编了史书中记载的堕三都、周游列国、子见南子、孔子回国以及韦编三绝等故事,除了阐述中国儒家“仁义礼乐”思想外,两千多年前的陪葬祭祀、叩拜礼数、木简文书、建筑风格等都映射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片中孔子带领弟子离开鲁国踏上周游列国的颠沛之路——他们走过四季轮回,在传道授业的同时遭受百姓非议、经历饥寒和战乱、忍受弟子死亡的切肤之痛等场景,气壮悲歌,令人敬畏。

电影中孔子在没有季桓子军队的帮助之下,巧用计谋夺回被齐国侵占的三城这一情节很令我震惊。我们都知道孔子是世家大儒,是位圣人,这似乎就给了我们其实孔子只是个书生的感觉,却不知其实孔子也是很善于用兵作战的,他的射艺其实也是颇为高超的,这可以从孔子与季桓子比试那一情节中看出来。通过电影孔子,我们不难发现,孔子其实是一位文武双全的大儒。

在整部影片中,孔子都像观众们展示了一个大爱大仁,拥有高尚政治理想的形象。他可以为一个陪葬的小奴隶而向君王求情不惜得罪在鲁国权势滔天的季桓子,可以在被鲁国抛弃的情况下依旧让弟子回去解救鲁国于危难中,可以在被困饥寒交迫之时依旧弹琴、讲授······这样看,称孔子为圣人当真不为过,他的言行举止貌似已超脱于“人”这个概念了。

然而,我想说,孔子的确当真是个圣人,但也绝对是个普通人。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说: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春秋》。不难预料,《孔子》也一样,会在不同人心里留下不同的印象,在不同人的内心埋下不同的种子。电影抓住了孔子的神,抓住了那个时代的症结点,让我有悲伤又有感动。君子固穷、君子死义、君子传道以及君子不愠,这便是一部《论语》,这便是一个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孔子论语读后感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论语》好像没有很严密的逻辑性,很多是就事论事,里面也很少有长篇大论的文字,几乎每1则语录都很简短。其实,无言也是1种教育。我们都说孔子是圣人,圣人就是在他生活的土地上最有行动能力,最具人格魅力的人。孔圣人带给我们的是1种在大地上生存的信念,他这样的人1定是从我们的生活里面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而不是从天而降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哲学系崇尚的是1种庄严、理性和敦厚之美。《论语》中孔夫子的形象,就是这样1种审美理想的化身。在孔夫子这个形象身上,凝聚着他内心传导出来的饱和力量。只有当天地之气凝聚在1个人心中的时候,它才能够如此强大。这是1种力量,我们如果学会了提取锻造这种力量,我们就能够获得孔夫子那样的心胸。我们看到孔夫子的态度非常平和,而他的内心却10分庄严。因为其中有1种力量——信念的力量。孔夫子是1个特别讲信念的人。

宋代开国宰相赵普也曾经说过自己以半部《论语》治天下。可见《论语》在古代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以及古人对《论语》的推崇与敬仰。子曰:“天何言哉?4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你看,苍天在上,静穆无言,而4季在轮转,万物滋生,天而要说话吗?”《论语》的终极传递就是1种态度,是1种朴素的、温暖的生活态度。孔夫子正是以此来影响他的弟子。大家知道,儒家理论的核心和最最精髓的东西,除了“恕”字以外,还有1个字就是“仁”。

孔子的学生樊迟曾经问过孔子什么叫仁?孔子只回答他两个字:“爱人”。爱别人就叫仁。樊迟又问什么叫智?孔子说:“知人”。了解别人,就是智。关爱别人,就是仁,了解别人,就是智。就是这么简单。《论语》的真谛就是告诉大家,怎么样才能过上我们心灵所需要的那种快乐生活。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眼中的孔子作文

全文共 1141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圣人,这是众所周知的,并且在许多人眼里孔子是众多优点的集合体,但是“圣”只是形容词,孔子首先是个“人”,然后我们再称之为“圣人”。既然是人,那么就会有缺点,毕竟人无完人。在我的眼中孔子就有一个不足之处。

孔子出生于周朝衰弱之际,年轻的孔子拥有满腔热血和斗志他希望自己能通过礼乐教化来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然而孔子直到中年才在鲁国为官。纵然以至中年,但孔子的热血和斗志却不曾退却。壮志满怀的他希望借助鲁国的君上实现自己宏伟的政治抱负,不想当是的社会已是礼乐崩坏、诸侯割据战乱连连,而鲁国礼乐征伐自重臣出,鲁国国君上只是个傀儡君王,根本掌控不到国家这个机器的根本之一——军队。所以孔子的改革就像街边耍猴人的把戏,在跳的最欢的时候却遭到主人的叫停,因为主人并没有权利,真正有权利的重臣对他的把戏已感到厌恶。因此在鲁国孔子所谓的改革也就不了了之。

然而孔子并没有放弃,虽然在鲁国的改革失败了,但哪里失败便在哪里爬起。孔子从鲁国出发四处游说,周游列国希望自己能够得到重用,施行改革,通过礼乐教化来得到政治上和治国的成功。但可惜的是当时的各国国君要么就是没有权利无法施行改革,要么就是权利达到巅峰希望逐鹿天下、一统中原,因此孔子的理想根本没有实现的机会。孔子也感叹过:“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但之后他依旧走着原来的路,希望能改变这个社会。就这样孔子大半的人生就在赶路和再次地赶路中过去了。

在大多人眼里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可嘉,而书中对孔子前半生的事迹的正解也是说孔子拥有一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崇高精神。但是在我看来孔子固然是有一种难能可贵的执着,但是过分的执着就是一种固执。孔子曾说过:“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中庸”之中的“中”字代表的是以中为用,其“庸”字又代表的是可常行。而当时的社会已处礼乐崩坏、战乱连连之时,各个国家都在想着逐鹿,希望扩大兵力,大肆进攻,期以获得更多的土地、人口、粮食、财富。而在这时孔子却希望施行仁政,以礼乐教化来改变社会的现状达到孔子眼中的大同社会。如果有一个希望得天下的君主听从了孔子的建议恢复礼乐制度,那他如何去争这个天下?!要知道诸侯可不是周王朝的嫡系皇室不拥有继承统治天下的权利,那么他如何会来遵守礼乐制度,又怎么会有恢复礼乐制度的想法呢?所以从这里可以看出孔子的理想在当时社会是脱离现实的,即“不可常行”。并且在孔子的一味执着中并没有改变过自己的想法,即所谓的“过”,也就是“不以中为用”。所以说孔子也没有遵循其所说的中庸之道。

所以孔子在我的眼中是一个圣人因为孔子的确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过不可磨灭的贡献,并且他的精神也的确令人敬佩,但在我眼中的孔子也带有一丝丝的固执,亦或叫做偏执的人,只因为他对自己脱离实际的理想的不懈追求。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中考历史故事素材:孔子的年少时期

全文共 386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下面是语文迷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孔子少年时期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他是我国春秋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他是我国私学的最早创办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他被后世称为“万世师表”、“至圣先师”;他死后被历代统治者(秦除外)所尊崇,他就是一代圣人——孔子。但是,就是这样一位影响千古的圣人,其少年时期却也有过一段鲜为人知的艰辛生活。

在讲孔子少年时期生活之前,我们有必要交待一下孔子的家世:孔子的祖先为商王朝的后裔,周朝时期被分封在了宋国。孔子的先人们便一直在宋国做国君,直到宋厉公时期,其先人‘弗父何’才舍弃君位,禅让给了宋厉公。但就是这样,他的先辈们依然在宋国位及高官,数次被任命为辅政大臣。这种状况直到孔子的第六世祖孔父嘉那儿才发生了变故。乱臣华督发动叛乱,杀死了孔父嘉,孔父嘉的几个亲信携带着他的唯一子嗣——木金父逃难到了鲁国。这也就是孔子家族为何由宋国来到鲁国的原因。

来到鲁国之后,经过几代人的辛勤努力,他们终于才在鲁国扎下了根。到孔子老爸叔梁纥那会儿的时候,混得还相当的不错。曾经在陬邑这个地方担任过大夫一职,虽说陬邑这个地方并不是很大,但毕竟也混了个中层领导来当当。

后来,由于在攻打宋国的战役中立有大功,叔梁纥的名声还曾传遍了各个诸侯国。但是,爵位也罢、名声也罢,都不能弥补叔梁纥内心深处那块阴影——年近六旬的老汉,至今没有一个健康的儿子,一个自己家业的继承人。

其实,早在十多年前,叔梁纥为了得到一个儿子,为此也没少想了办法。他先是娶施氏之女为妻,经过十多年的努力,施氏先后为他生下了九个女儿;眼看施氏没有生儿子的本事,他又娶了一个小妾,这个小妾先是给了他一个惊喜——生了个儿子,但紧接着又给他浇了一盆冷水——儿子腿脚不灵便,天生残疾。

一个立有赫赫军功的大夫,绝对不会允许自己的继承人是个残疾人,尤其是腿脚不好的残疾人。到时候别说是上战场打仗了,自己能够走路就已经不错了。

于是,叔梁纥再次向别人求婚。这次找到了不远处的颜氏家族。颜家只有十六七岁的的小女儿颜征在,是个非常喜欢英雄人物的少女,自愿嫁给了比自己大几十岁叔梁纥。这一年,叔梁纥六十六岁。

或许是上天眷顾了一下叔梁纥,在二人祈祷于尼丘山不久后,颜征在就怀孕了。她腹中孕育的正是那后世鼎鼎大名的孔子(当然,这一点此时她是不知道的)。

但是,非常不幸的是,在孔子出生三年之后,叔梁纥就生了重病。此时,他最不舍的就是自己的的小儿子——孔子。因为在他心中,肯定有这样一个计划:我要把自己所知道的一切都教给自己的这个儿子,包括自己的军事才能和高超的格斗技巧。但是,这一切都已经变成了一个梦想,一个永远都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带着无限的遗憾,叔梁纥离开了。留在世间的,是他那九个女儿、两个儿子(其中一人残疾)和三个寡妇。

既然丈夫都已经离开了,那我们也就分开吧。为了更好地照顾孔子,他的母亲颜征在离开了先前的那个大家庭,离开了陬邑,带着孔子一块搬到了鲁国的都城——曲阜。在这里,孔母一边给人家做些简单的家务(缝洗衣服),一边照顾年幼的孔子。

由于颜征在自己在母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所以她把自己懂得的道理全部教授给了孔子。当然,这里面绝大多数都和礼节有关系。

孔子五六岁之后,由于自己是单亲家庭,所以玩伴并不是太多(其中原因大家都明白)。于是,小时候的孔子一般都是自己一个人玩。当其他孩子都在玩简单的群体游戏的时候,年幼的孔子却在做着那些相对来说有些高级的游戏——演习祭祀(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

祭祀,这是一个很隆重也很繁琐的礼仪过程。年幼的孔子竟然玩起了这种高级别的游戏,这在一般人的眼里可是大为震惊的——小小的一个孩童,居然会搞这些东西,真是太不简单啦!

由此看来,孔子的智商要比一般的孩童要高,理解能力要比他们也要强。

之后,懂事的孔子在学习、游玩之际,也常常去帮自己的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当看到母亲回家之时的疲惫身影,孔子总会很是懂事地帮母亲去做按摩、倒点水……

慢慢的,孔子体会到了母亲的不易,他开始瞒着母亲去外面做事,争取替母亲分些负担。但是,就是这么一个七八岁的孩子,他又能做些什么呢?然而,在孔子眼里,只要能挣钱、只要自己能够干得动的,他从来都不挑活儿。肮脏和辛苦,这不是我这个穷苦家庭出身的孩子所应该顾虑的。

于是,年幼的孔子干起了其他孩子所不想干的脏活和累活。每当其他孩子吃完饭外出玩耍嬉笑的时候,孔子正在别处忙碌着。当然,为了让母亲放心,他总会比母亲早些回家。

所以,孔子在后来给自己的弟子讲自己年少时期事情的时候,每每感叹道:“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就这样,孔子和母亲在曲阜生活了十四年。年幼的孔子从母亲那儿学到了很多知识:最基本的礼节、如何做人、如何节俭等等。当然,自己从多年的“打工”历练之中,也学到了很多:如何为人处世、平等、仁爱等等。

但是,就在孔子正感受着伟大的母爱的时候,病魔悄悄地找到了他的母亲。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颜氏不幸离世,留下了年少的孔子,孤独一个人生活在这世界上。

母亲死后,孔子又面临着一个很棘手的问题:怎么埋葬母亲?

有人说了,到埋葬他父亲的地方把两人合葬不就完了吗?

是啊,孔子也知道,这些礼节方面的事情对孔子来说根本就不是问题。但问题是,孔子根本就不知道自己父亲埋葬的地方。其实,孔子之前也曾问过自己的母亲这方面的问题,但就连他的母亲也不知道自己的丈夫下葬的具体地点。

或许有些人不会相信,认为这不可能,身为妻子的颜征在怎么会不知道自己丈夫的埋葬地呢。但现实告诉我们,她确实是不知道,因为当地有一种风俗:年轻的妻子,在丈夫死后是不能参加丈夫的出殡仪式的。

于是,这就导致了孔子一直到母亲去世前,都不知道自己的父亲埋葬在哪儿。

年轻的孔子,依照他所知道的礼仪,在家中给母亲置办了一个灵堂。三天之后,他把母亲安放在了自己用所有积蓄买来的一口棺材里。

随即,那个棘手的问题让孔子煞是苦恼:询问当地人,没人知道,因为你是在父亲死后才搬过来的,我们不可能知道;想去询问陬邑人,可是自己当时搬出来的时候才三岁,不可能记得小时侯住哪儿,到处打听又不太现实。

于是,无奈的孔子把母亲的灵柩停放在了一个大路口——五付之衢,他把希望寄托在了所有过路人的身上:希望有知情的好心人来帮助一下自己。

还好,没多长时间,陬人挽父的母亲听说了孔子的感人事迹,便亲自赶来告诉孔子他父亲当初的埋葬之地。原来,当时她的儿子挽父,曾经参加了孔子之父叔梁纥的葬礼,知道他的埋葬之所。

于是,孔子才得以把父母合葬在一起。

这里需要特意说明的是,整个这个过程,都是孔子一个人在操办,帮忙的人其实并不多。

埋葬完母亲,孔子就开始了为期三年的守孝。然而,就是在守孝刚刚开始不久,孔子又受到了他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的侮辱,但他对此事却相当的无助,没有任何说法。

就在孔子母亲去世不久,鲁国的执政大臣季武子,在自己家中举办了一个特殊人才茶话会。这次宴会,邀请的都是鲁国的“士”。咱们先来看看当时各国的统治阶层:诸侯——卿——大夫——士。也就是说,只要你是“士”,就在这个国家拥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虽说它在统治阶层的最下面,但它也有自己特殊的待遇:不用交税、不用服杂役,还可以按月领工资等等。而且“士”还是统治阶层的后备人员、储备干部,一旦国家需要招募一批新的管理人员,那么他们将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咱们再来回看一下孔子的家世:先人是宋国国君,就后来不当国君了,那也都是卿大夫,位居统治地位的高层。就是拿孔子的老爸叔梁纥来说吧,那也是陬邑大夫,好歹那也是个大夫。而且按照当时子承父业的继承法则来说,孔子长大后也应该是个大夫,最起码也应该是个“士”。

但是,就连孔子这个“士”的身份,居然也有人提出了怀疑,给与了否认。当孔子听说季武子要招待国内的“士”的时候,很是高兴,自己还从来都没有参加过如此重要的社交活动。一旦自己参与其中,那就意味着人们承认了我孔丘的地位,而且在此还有可能结交很多名流,更甚者到时候还有可能成为储备干部,进而走向仕途。

于是,孔子穿着丧服,披麻戴孝的就来到了季武子家门前。令他没想有到的是,他竟然遇到了一只“拦路虎”——阳虎。阳虎此时是季武子的家臣,说白了也就是个大管家。当他看到披麻戴孝的孔子像个愣头青一般,二话不说就往门里走,当即便伸手拦住了孔子。然后就对孔子的身份进行了询问,最后的出了结论:这是“陬人之子”。

“陬人之子”,这是当时很多人对孔子的称呼。因为孔子之父叔梁纥曾任陬邑大夫,时人都称其为“陬人”。又因为孔子此时还没有一星半点儿的名气,所以人们都像现在称某某家的小孩为“某某人之子”那样,称呼孔子为“陬人之子”。

这一称呼让孔子很是愤慨:自己的身上还贴着父亲的标签,他们还在拿自己当小孩来看待,根本就没把自己当成一回事。

于是,不管孔子怎么说,阳虎就是不放孔子进去。

于是,孔子在大庭广众之下,受到了自己为人以来的第一次大辱。

然而,无权无势的孔子只能把这股恶火咽在肚子里。回去之后,除了为了生存做些小工之外,他把所有时间都用在了学习之上。而此时,孔子已经苦学了将近三年了(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此后,孔子抓住一切可以的利用的时间用来学习。孔子的所学范围极其广阔,包括:礼仪、音乐、射箭、驾车(没错,这也是当时一项不错的谋生手段)、书法、数学、诗歌、尚书、周易、历史等等。

很快,孔子博学以及知礼的名声便传遍了整个曲阜地区。不久之后,孔子迎来了自己的第一批学生,也是他一生之中唯一的高级贵族学生——孟懿子和他的弟弟南宫敬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有关孔子道德的

全文共 751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就像一个导演,安排着各个历史人物按程序的出现、行事,然后逝去。经过岁月的沉淀,历史人物都已经不存在,但是他们的精神却被传承、发扬和广大。—题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以君子乎?”孔子已经离去,但是我能从他身上学会了热情待客,明白了学习要时常复习,知道了不应该应为别人的不理解而生气,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应为什么而乐,不应为什么而生气,保持平和的心态。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从孔子身上,我又学会了学习时常注意学思结合,不断钻研进取以品德高尚的人魏标准,不断改正自己的缺点,完善自己,并且在温习旧知识时获得新知识。从孔子的身上,我学会了一些学习上的方法。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从孔子身上,我还学会了为别人出谋划策要忠诚,和朋友交往时要诚实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需要时常温习,并且无论做人、学习都要诚实,不能受污浊环境的干扰,坚持做一个品德端正的人。

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一生见识教书育人,创办私塾,收受弟子无数。他看人不论出身,只论品德,他认为大多数人皆可教育。孔子曾经周游列国,宣传西周的分封制度,但苦于没有成效。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被封建君主视为正统学说。儒家传承两千多年以来,教育和影响了许多人中国人讲究礼仪,温文尔雅,这都与儒家学派分不开,与孔子分不开。

我只是芸芸众生中一个微小的孔子的崇拜者,在他伟大精神和道德涵养的笼罩下,我不断成长,不断完善自己,应为有这个伟大的航标,所以我绝对不会害怕迷路。

从孔子那里,我学会了很多。了解、探索、学习孔子,我的道路更平坦。

[有关孔子道德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子谈谦虚

全文共 42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孔子和学生到鲁桓公庙里,看到座位上摆着欹器。孔子向守庙的人问道:这是什么器具?

这是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守庙的人回答。

孔子端详了一会儿,若有所思地说:我所知放在座位右边的器具,当它空着的时候是倾斜的,装了一半水的时候就变正了,装满了水就会倾覆。说完,他要学生们弄点水来,倒进去试试。果然,欹器里面装了一半水时就正了,水一盛满就倾覆了。孔子看后,很有感慨。

唉,哪有盛满了水而不倾覆的呢!孔子说。

盛满后有没有办法使它不倾覆呢?子路问孔子。

孔子看了子路一眼,然后对学生说:绝顶聪明的人,用持重来保持他的聪明;功满天下的人,用谦逊来保持他的功劳;勇力盖世的人,用谨慎来保持他的本领这就是所说的用退让的办法来减少自满。

你听说过一句话知识使人谦虚,无知使人骄傲吗?还有半瓶子水哗啦响,满瓶子水没声响,说的都是要谦虚的道理。因为只有谦虚才会让你保持冷静平和,正确地认识你自己,也才能进一步地充实和丰富你自己。所以,大话说得越大的人,往往就是懂得越少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孔子的为人之道作文1500字

全文共 1625 字

+ 加入清单

刘世博有言:“需无畏困苦,此为自强;需孤独执著,此为不息;需悲天悯人,此为厚德;需当仁不让,此为载物。古往今来,问心无愧于这八字者少之又少。”我想孔子就是那少数人中的一个。

需无畏困苦,此为自强。孔子是自强的。孔子的一生中并不富裕,有时甚至可以说是潦倒的,可就如雨果所言,“穷困是一个熔炉,每当命运需要一个坏蛋或是一个神人,就把一个人投进去。”孔子就是从熔炉爬出来的那个神人。为了他的道,孔子所展示出的坚毅令人赞叹,或许此时孔子已经不再被适合称为“文人”了,我想“战士”这个称谓更适合他。战士为何?顶盔披甲,持矛把盾,交锋以为乐,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则不乐。对孔子而言,道是他的盔和甲,义是他的矛和盾,究其一生以一人之力与世界抗衡。德国诗人海涅说过:“我死时棺中放一剑,勿放笔”,这足以用来言说孔子。

孤独执着,此为不息。孔子的路不被当时的主流认可,甚至被攻讦,可他仍是“一意孤行”,艰难的、执着的,一步步走着。他不懂什么叫随大流,也不会去随大流。大流,在当时便是趋利、趋势,这个大流是大部分人的处世方式和精神指向,这种特征显示的不是人的强大,而是人的虚弱,是部落群体意识的翻版。由于不自信,因此每迈一只脚,每做一件事都要东张西望,看看别人如何举手投足,然后自己加以尾随和效仿。他人仰望则自己仰望,他人俯视则自己俯视,他人鼓掌则自己鼓掌,他人吐口水则自己吐口水……至于何以至此,却不去弄个明白,反正随大流是安全的。时代的无边麦浪中,他一茬一茬地割着,他当然割不完这些名为“礼崩乐坏”的稻,可是他真的割不完吗?“人最经常缺乏的不是不计回报的魄力与勇气,而是看清什么值得全力压上的智慧”,孔子有这样的智慧,所以他的一生都在为了礼乐复兴而奋斗,纵使千万人不解、蔑视,他也置之不闻,即使明白做不到仍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最终他的魄力与勇气以及智慧成就了孔子,虽然主张不被采用,半生漂泊也终是化其为“悲壮”。一个人,不管他有多大的委屈,历史绝不会陪他哭泣,它只认一个人的贡献。悲壮二字,无壮便无以言悲,这宏伟的孔子庙,还有这万世师表的美名,不是为了纪念孔子的委屈,而是纪念他的功绩。

悲天悯人,此为厚德。孔子的人生中似乎总带着悲悯的色彩,不论是“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还是“钓而不纲,弋不射宿”都展示了孔子广博的胸怀与深厚的同情心,对人对物,他所展现出的悲悯之意,有时让他几尽于佛陀。如傅雷所言“一个又一个筋斗栽过去,只要爬得起来,一定会逐渐攀上高峰,超脱在小我之上。辛酸的眼泪是培养心灵的酒浆,不经历尖锐的痛苦的人,不会有深厚博大的同情心。”饱经磨难,心怀天下,竭力推行“德治”“仁政”,孔子希望乱世中的百姓能寻得一个礼乐井然的国家,而非饱受君主的暴政折磨。出于对天下的怜,对世道的悲,他向各国国君兜售他的政治方略,最终仍是无人采用。可又如约翰·肖尔斯在《许愿树》中所写:“没有不可治愈的伤痛,没有不能结束的沉沦,所有失去的,会以另一种方式归来。”孔子饱尝的所有孤独寂寞,因厚德载于后世,为其浓墨重彩、流芳百世又添一笔。

当仁不让,此为载物。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诸侯纷争,士大夫崛起,礼乐制度崩坏,人际关系紧张,在这般混乱的情况下,许多人归隐山林,如长沮桀溺等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也不愿插手改变世道,只有孔子一人站出来,他说“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面对乱世,他不隐居不躲避,也不愿“与世推移”,而是孤身扛起“克己复礼”的大旗,当仁不让,这又是何等的勇气与魄力!在时代的黄昏,他沉在淤泥里,背起山河,自己做那个挖开深夜的人。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孔子是也。当灵魂懂得它的使命后,孔子必然是幸福的,即使知道未来遍地荆棘也无损于此,“飞蛾扑火时必然是极幸福而快乐的”,此言得之。于是他在这条荆棘路上经历的一切创伤也会痊愈,也会恢复健康、力量和愉快,噪声变为谐声。

孔子的路并不是一个人走到辉煌和快乐的终点,它超越时代,走向永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写给孔子的一封信1000字

全文共 1152 字

+ 加入清单

尊敬的孔子

您好!

我曾幻想乘时光列车穿越回到过去。去看您和蔼的脸色,亲切的笑容,白白的袖袍在微风的吹动下迎风起舞,您虽已白发苍苍,但仍两袖清风,放眼于山水之间,寄情于国家百姓。让我的敬佩之心像水波荡漾着的样子,久久不能平静。

我敬佩你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自幼丧父,青年丧母,这沉重的暴风雨都如泰山,如日月,如天地般向您压下来,但您并不屈服,而是意志坚定,知难而进,这正激发了您学习的无限斗志,塑造了您舍小家顾大家的精神灵魂。您不耻下问,即使他人嘲笑“孔家的儿子真不懂礼节,总是问这问那,多讨厌!”您总是莞尔一笑并不理睬,坚持自己。抬眼现在,“面子风”问题蔓延全球,不耻下问已是浮夸。

人与人之间都戴着虚伪的面具,哪还有“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踪影?我敬佩您的“温故而知新”“孔子学琴”闻名遐迩。一弹心领神会,二弹掌握技巧,三弹体会精神,最终您把这支曲子谈的出神入化,感天动地,就连老师师襄也不的不向你连连作揖。这是何等的专心致志?敢问从古至今,谁人可以比尔?顷刻间,我明白了,只有不断温习旧的知识才能有新的知识体会。而有的人只是刚学到一点知识就洋洋得意,沾沾自喜。

到处炫耀自己有多了不起,结果到头来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什么也没有学到。我敬佩您的“因材施教”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使用不同的教育方法,传授不同的教学内容,培养他们向不同的方向发展。这就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因材施教”法,也为后人的教育方法提供了典范。

子路,冉有同问您“如果我听到一种正确的主张,可以立刻去做吗?”但您却有不同的回答。对子路,您慢条斯理地说:“总要问一下父亲和兄长吧?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对待冉有无可置疑的说:“对,应该立刻实行。”因为您知道子路为人逞强好胜,办事不够周全,应多听听别人的意见,三思而后行,而冉有性情谦恭,办事犹豫不决,应临事果断,敢作敢为。而现代的教育基本都是“填鸭式”教学,对每个学生的教育方式都一样,这样把学生们都快压垮了,连续的不断“填食”已使学生身心疲惫。

质量,效率都跟不上了。我真希望回到您的时代,去和您一起探索学习的奥秘。我还敬佩您的······您的思想主义:仁,忠,孝,义,让已传颂千古;您的仁者看人,为政以德已普遍畅行;您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已让万人为之惊叹。读了《繁华的尘埃》才知那生平的歌舞,不夜的王朝;读了《杜甫诗详》才能体会杜甫忧国忧民,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志向;而读了“四书五经”才知道您的雄伟事迹和博大胸襟。

作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作为第一个举办私学的人,作为古代社会最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作为后人尊称的孔圣人都让我不禁为您的豪情壮志所敬佩。虽然穿越时空只是幻想,但您的一言一行都深刻在我的脑海中,我一定会秉乘您的思想主义,继续专研您的《论语》,继续学习您的精神。

一个敬佩您的中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的魅力

全文共 59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是崇山,高峻巍峨,万众仰之;孔子是大海,博大深邃,百川归之。《论语》是浩瀚无垠的宇宙,星光璀璨,给人以无穷的智慧源泉;《论语》是四季不同的风景,多姿多彩,让人百读不厌,流连忘返。

我读《论语》就感到常读常新。例如“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一句,青年时期读之,觉得孔老夫子很好学,很快乐,很温和,是个好老头。及至中年再读,依然不变对老夫子的基本感觉,然而又多了几分其他情愫,从老夫子那“老之将至”中感到了一丝秋意,体味到些许惋喟,有点凄美,引发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

人生几十年,说长则长,说短则短,可以是“长夜难明”,也可以是“白驹过隙”,全在自己。你人生目标坚定,日夜兼程,唯恐来日不多,你就会脚步匆匆,眨眼“赛程过半”。你年纪轻轻,暮气沉沉,目光呆滞,袖手漫游,年步“老成”,看破红尘,就是只给你三十年,你也觉得太长。

我们要学习孔子,他有理想,爱学习,有毅力,乐观处事,热情待人。这些又恰恰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稀缺的,也是年轻人最需要补充的“生命一号”。当然,中年人、老年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孔子,多读《论语》,向圣人靠拢。虽然做不了圣人,但心中常有圣人做伴,肯定是一件很快乐的事。向圣人靠拢,沾点圣人灵气,长此以往,口惠心香,肯定会慢慢将原来的“我”超越得很远很远。长期坚持,我们离圣人就会越来越近,与圣人一同前行,就会真切感受到圣人的思想,分享圣人的情感,品味圣人的境界和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孔子观后感

全文共 805 字

+ 加入清单

张家欣

古时候有多少怀才不遇之人,让我们为之可惜;有多少满腹经纶之人,让我们为之自豪;又有多少崇尚文学之人,让我们为之骄傲。孔子,就正是这样的一位历史人物。

春秋时期,因为孔子满是才华被各国国君所欣赏,但是他却从未想过离开自己的故乡——鲁国。直到一天,孔子被当时嫉妒他的大司空欺骗,背井离乡。没有让他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也追随着他。在外漂泊了十几年的孔子,经历了生离死别,失去了自己最心爱的弟子,让孔子痛心不已。终于,重返故乡的他回到鲁国,然而一切却已经改变。

一位才华横溢的人物经历了许多人都没有经历的事,这些经历不仅让他也让我懂得了许多道理。

其实每个人都会经历让自己或他人苦不堪言的事情,每当这些事发生了,我们该做的不应该是逃避,也不应是顺从。我们要做的是去反抗、斗争、拼搏。因为你不会先知道结果会是怎样,我们要做的是去努力,消灭重重障碍,如果最终还是失败了,至少我们曾经坚持过。

孔子用自己的生命来诠释什么是君子,卫国有一位名叫南子的夫人很仰慕孔子,想放弃一切跟随孔子,孔子却回应:“从未见过如此好德如好色的人。”这句话如一双无形的手拨动了南子心中那抚了千年的孤独琴弦,而南子最末一句“世人也许很容易了解夫子的痛苦,却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所领悟到的境界。”她深深洞穿了,孔子孤独的内心

两人随便交谈几句,但知己不正是这样才了解对方的内心吗?虽孔子之后离开卫国,南子在孔子心里早已胜似知己。

生活中,我们也常把身边人当作知己,可以你又是否真正思考过知己是什么。路还很长,知己少之又少,让我们珍惜身边的人。

毅然拒绝南子,孔子展现了他那不慕名利的一面。在今天物欲横流的社会,很多人对于一些小事就已经失去了控制能力,贪婪时刻在我们的脑海出现。我们虽不能做到像孔子那样但我们也应有所节制。

千沟万壑中消失过孔子苦难的岁月;泛黄的皮肤诉说着孔子的痛苦;长满黄斑的手记录了孔子一言一行。

孔子,从风华至耄耋,会让我们永远印在我们心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孔子电影的观后感

全文共 41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电影孔子》后,我知道了孔子出生在2500年前的鲁国(也就是现在的山东)。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

那时侯人的打扮和现在的人不一样,男人都梳着一个发髻,穿着用粗布做成的衣服。那时侯的字都写在竹简上,非常麻烦,碰到水,字会慢慢消失。而且竹简很重,要用车子来搬运。比较起来,我们现在写字读书都方便多了。

孔子是个文武双全的人。他在鲁国当官的时候,打了很多胜仗,敌人都非常怕他。他的很多弟-子也非常能干()。

在孔子带着他的弟-子们周游列国的路上,他们受冷受饿,非常艰苦,但是他们仍然保护好自己的书。在回鲁国的路上,地冻天寒、大雪纷飞,装满书的车子突然翻进了冰窟窿,弟-子颜回不顾寒冷,跳进了进去,书被救回来了,颜回却失去了生命。

孔子还教育他的弟-子,做人自己先要懂礼。所以他的弟-子子路在战场上被敌人围困的情况下,还要先整理好自己的官帽。

看了这部电影后,我知道了2500年前和我们现在的差别很大很大,但是要读书还是没有变的。很爱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孔子的魅力

全文共 903 字

+ 加入清单

众所周知,孔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号称弟子三千,每一个无不是平步青云的,他还因为良好的品德素养被人们称为圣人。按现在的说法,孔子也该称得上国家级,甚至世界级的优秀教师了。

教师节,是一个关于老师的节日,由西方传入中国并开始沿用。所谓“一日为师,终生为父”,教师节便是报答老师对我们无私奉献的契机。

孔子和教师节看似没有多大关联,毕竟有教师节的时候孔子已逝去多年了。但孔子不是一个大教育家吗?那么他也该过教师节吧!九月十日是现在国定的教师节,但近年来许多学者和有关组织都呼吁把教师节改在九月二十八日,因为那是孔子的诞辰。孔子有那么大的魅力吗?甚至让我们改变已沿用多年的节日。答案是肯定的,我认为把教师节改在九月二十八日是对这位伟大教育家、思想家的肯定和对教师们的尊敬。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开创了中华大地历史文明的先河。孔子一生在各国游历,发扬他的思想却在当时没有多少人接受,而孔子死后,他的弟子把他的言行写成了一本书,那就是流传至今仍为中国经典文学作品之一的《论语》。而孔子的思想也从那时开始影响中国一代代的儿女。孟子便是遵循了孔子的思想从而创作了《孟子》,即使是那史册上的暴君秦始皇也无法磨灭儒家思想的传递,更是有数不清的帝王俱废百家,独尊儒学。其实我一直认为,中华文明五千年便是从孔子开始的。

如果说那是孔子过去的辉煌,那么现如今,他依旧是不朽的。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汉语,世界各地都开办孔子学院,在美国,汉语成了大学必修课之一,而教材就是《论语》。孔子的魅力开始由中国向外传播,一点点渗透了世界。我在网上看到过一篇帖子,是网友投票选出对中国影响最大的十大人物,而孔子便首当其冲,名列第一。

如此伟大的人,我们有什么资格不去纪念他,所以把教师节改为九月二十八日不得不让人深思,也不得不让人首肯。这表示孔子的魅力影响至深,孔子的魅力已远播海外,那也是中国的魅力。教师节的改变如果确定,也意味着中国的古文明已经开始被世界所认同,被世界所融和,孔子的魅力即是中国的魅力。

还记得那首《中国话》吗?“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孔夫子的话越来越国际化,全世界都在学中国话,我们说的话,让世界都认真听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所了解的孔子和孟子

全文共 735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被尊为“圣人”和“亚圣”。他们的思想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甚至远及日本、朝鲜、欧洲等地,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一个充满爱心、智慧和勇气的杰出人物,真正做到了“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创造性地提出了“仁”的理论基础,并借此建构了儒学的大厦。孔子曾说过:“仁者爱人。”而一个“仁”字涵盖了儒家的全部思想核心小学时老师讲的孔子的故事让我们稍稍对孔子有一点了解,而孔子的《论语》便让我们更加进一步走进了孔子。

为了提倡仁爱的思想,孔子踏上了周游列国的艰难征程。为了形成与 发展儒家学派,提倡仁爱的思想,他费尽一生,不停奔波跋涉,到他去世之前也不肯放弃。可他,一代仁者,虽然有大夫的身份,也发表一些政见,但没有人听从他的意见,让人不禁感到遗憾。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许,孔子对教育事业的诚实与“不耻下问”的精神是更值得后人去学习的。殊不知,在如今这个面具的社会中,许多人就是怕丢脸而不敢去问。而当时身为圣人的孔子在面对孩子们“熟为汝多知乎?”的嘲笑中,还能诚实地回答自己“不能觉也”是需要多大的诚实与勇气啊!那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勇敢地承认自己不知道,去“不耻下问”呢?

“金无足金,人无完人。”其实,孔子自己也承认自己有错误,需要完善。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这足以说明孔子有自知之明,对自己有了解,并努力改正。而在今日这种诚信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就更需要我们去学习孔子“不耻下问”的精神。

孔子,身为一代圣人,为中国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贡献。他代表着中国的传统文化,他的“礼、义、仁、德”成了历代君子志士追求的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孔子的民间励志小故事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孔丘(前551年9月28日~前479年4月11日),字仲尼。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着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逝世时,享年73岁,葬于曲阜城北泗水之上,即今日孔林所在地。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

27岁建立私人学校,三千多弟子中72名是中状元的人氏。一身坎坷不定,周游了列国,在各地的不同时期都进行了教学,留下了孔子文化的踪迹。传说;一开始在江南,因为那是年轻气势正旺的时期,所以叫出来的弟子的学问最高。之所以南方人相对聪明,文学水平至今乃仍高。在北方的时候,就稍晚一点,北方文化就列次于南方。在后来就到了日本,那时已是接近晚年,所以日本文化就是一半是中国字,一半是日本的特色文化。甚至一个不成熟的中国字。老年时期,周游到了外国,那是已经头昏眼花时期,所以只能用自己的创新文化教学了,完全用的是;圈圈,道道,所以现在的外国文化就是成了现在的英文,等文字形象。在后来老年时期,眼花看不清东西,回到了新疆、蒙古=西藏,以无法写作,想了一个办法,抓了一条蜈蚣沾上墨水在竹签上一爬,就是一个字,之所以这三个地区的字样就象一条蜈蚣的摸样。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孔子名言名句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盖有不知而作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

3、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4、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5、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6、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7、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8、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9、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0、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11、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12、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3、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4、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15、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16、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17、不学诗,无以言。

18、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19、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20、有教无类。

21、自行束侑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