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金陵十三钗电影的观后感【精选20篇】

“世上只有妈妈好,有妈的孩子像块宝,投进妈妈的怀抱幸福享不了……”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金陵十三钗电影的观后感,欢迎阅读参考!

浏览

5810

作文

1000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80 字

+ 加入清单

这部电影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居然是那首《我要你》:我要,你在我身旁;我要,你为我梳妆···在大西北黄沙广漠的天底下,有这样一首绵绵的情歌,也算是缺的三民小学的一股清流了,虽然演唱的张一曼到底是不是彪子我也不想考证了,这也反映了话剧里面的人物性格往往是多面的。

张一曼外表风情万种,穿着碎花小旗袍,懂风花雪月,但是就像她“睡服”铜匠后说的:你在我心中不过是个牲口,那个时候刚好是你罢了。铁男呢,开始非常勇敢,耿直,但是在枪口之下一下子就蔫了,摇尾乞怜,前后对比太过强烈。不谙世事的铜匠转黑后太过可怕。魁山在被一曼拒绝后更是由爱生恨,百般侮辱一曼,性格更是大变,那句“你不能以你的思想道德去约束我的个人利益”更是将利己主义宣扬到底。校长为了金钱和生存牺牲女儿的幸福,让她嫁给铜匠,让人唏嘘不已。

就是这样的一群人,在边区的三民小学,杜撰了一个叫“吕得水”的老师骗取教育部的津贴,一个谎言要用更多的谎言去圆,剧情的张力就此展开,老师们骗特派员、特派员骗美国慈善家,最后老师和特派员为了共同的利益骗慈善家,这是全局的高潮,最后弄得个鸡飞狗跳,荒诞不已。我还没看过话剧,但是,我想用话剧来展现比电影会更加刺激,话剧让我们观众更加关注人物的语言、神态和剧情发展,且有如身临其境的感觉。

将话剧改编成电影,以此来让观众回过头来关注话剧,这本身就已经是话剧的胜利。

[驴得水电影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二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92 字

+ 加入清单

从一开始有个少年曾经来过这个自媒体的定位就是以严谨的专业态度和不正经话语表达来观影观人生。但是今天的这部影片少年想暂时抛开定位初衷,来感受这部影片的内容,电影《三十二》和《二十二》的观后感与您分享。

《三十二》和《二十二》同一个导演,同样讲述的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的故事,二者不同的是《三十二》是2014年美国上映的只有43分钟的短片,写的只是其中一位老人韦绍兰和子女的故事;《二十二》2017年上映的则讲述的是二十二位老人的故事。该照片时电影《南京!南京!》中江一燕的剧照,影片中也有展现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妇女被迫沦为慰安妇的片段,但是她们的正确称呼应该是“二战期间被迫充当慰安妇的受害者”。

电影《二十二》讲述的就是截止2014年仅存受害者的故事,虽说是一部院线电影,实际上是一部纪录片,想起当时有朋友因为想避免心里难受就没去看,如果您也有这样的心理,请您不要害怕这部电影,就像影片中说的一样,记录不是为了去憎恨,而是为了不被遗忘!观影时的感受有一点令少年心痛不已,就是其中一位老人讲述由于不幸的遭遇,而受到邻里之间的非议和指指点点,对这些人有种深深的失望和厌恶,他们以为遭到轮奸就脏了,不干净了,以至于带有色眼镜看人。本以为老人们会带着仇恨而活,但是观影之后才发现她们才真正做到了“温润岁月,执着善良”。影片中的老人看到日本志愿者带来的日本军人的照片,丝毫没有谩骂,而是微笑着说“他们也胡子掉了”,就像冯小刚的《芳华》中的台词那样: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能珍惜善良。《二十二》给我们展现的角度不是仇恨的角度,而是从历史回望的角度,带我们深情凝望着老人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电影《火烧圆明园》观后感

全文共 598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我感到无比愤怒与惋惜。

圆明园是我国著名的皇家园林,全园占地三百五十余公顷,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名胜。圆明园是用一百五十余年才修建好的,但是在一八六零年,圆明园被英法联军侵入后放火,大火连烧三天。现在的圆明园只剩下几根惨柱了。

片中几个片段在我脑中挥之不去!!

其中一个片段是:在三万八千名清军与三千余名英法联军交战时,侵略者用的是洋枪,火炮,而清军用的却是矛,刀,弓,剑。结果不堪设想,清军全军覆没,而侵略军伤亡却很小。整个交战场面十分壮观。

另一个片段是:一八六零年十月六日,英法联军侵入北京,闯入圆明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拿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被他们糟蹋的物品更是不计其数,为了销毁罪证,十月十八日和十九日三千余名侵略者在院内放,大火连烧三天,我国这一园林艺术的瑰宝,建筑艺术的精华,就这样化成了一片灰烬。更可恶的是:他们把抢来的赃物回国以后进行低价拍卖,我们花多少钱都买不回来的东西,到他们那,花几英镑就买回来了,这简直就是我们中华人民的耻辱!更何况这是我们中国人花了一个多世纪才修建好的啊!现在却毁于一旦了!

看了《火烧圆明园》这部电影,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知道了现在对我们来说,重要的不是要把失去的东西抢回来,买回来,而是要把祖国发展的更加强大。所以,我们要好好学习,振兴中华,为祖国变得跟强大而努力拼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电影小偷的观后感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父亲,一直是一个温暖又深沉的主题。父亲在人们的心目中总是代表着依靠,包容,承担,坚强……这也是很多孩子的童年时代都会有过的想法——将来我一定要变成父亲那样的人。

这部俄罗斯人的自我反思电影小偷》讲述了一个关于“父亲”的故事。天真无邪的小桑亚没有见过自己的父亲,与母亲过着流浪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父亲是一个美好又令他憧憬的伟大形象,然而托杨的出现改变了小桑亚和母亲卡嘉的生活。开始小桑亚并不接受托杨“父亲”的角色,而且并不明白托杨在做什么,但是在与托杨一起生活的日子里,桑亚渐渐开始对托杨怀有崇敬之情,托杨唤起了桑亚对于父亲的梦想。

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卡嘉在知道托杨的身份和所作所为后感到愤怒和悲伤,她虽然在这种生活中痛不欲生,但是却深深地爱着托杨。托杨在一次失败的盗窃后被抓,卡家和桑亚又失去了依靠。电影给我印象最深的部分就是桑亚和卡嘉去探望托杨,他们焦急的等待着托杨的出现,当看到托杨的一霎那,小桑亚飞奔了出去,大声的叫出了“爸爸”。那一幕真的催人泪下,小桑亚在茫茫雪地中拼命地追逐着载着托杨的车,不停地喊着“爸爸,不要丢下我们……”其实,桑亚已经在心底认同了托杨,认同了他是自己的父亲。

后来母亲卡嘉因为堕胎不当离开了人世,小桑亚失去了亲人住进了孤儿院。然而在他心里一直想着托杨,他认为托杨是他的理想与希望。慢慢长大的桑亚一次偶然遇到了托杨,他满怀希望的去找托杨,然而托杨却冷漠的回绝了他,并且还在继续自己的偷盗生涯。梦想破灭而陷于绝望的桑亚最后把枪举向了自己的父亲……

这部电影以“父亲”为主题,讲述了小托杨对于父亲的梦想由产生到破灭的过程。托杨的梦想同时也隐喻着俄罗斯人民的梦想——对于斯大林的梦想。电影中不止一次出现斯大林的图像,间接代表了俄罗斯民族对斯大林由盲目崇敬到最后抛弃斯大林崇拜的过程,反思了俄罗斯人民过去对于斯大林的幻想,令人深思。

斯大林就好像俄罗斯人民的“父亲”,这部电影也在鼓励俄罗斯人民放弃过去的失败与伤痛,重新来过。像桑亚一样亲手结束了自己父亲的生命,放弃过去,重拾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观后感

全文共 1478 字

+ 加入清单

常常听身边的同事在抱怨这个孩子没法教了,我对他的一片心意他怎么就不理解呢?观赏印度电影地球上的星星》之后,让我深深的感悟到"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陶行知先生的这句话是对身边的报怨者恰如其分的诠释。

影片小主人公伊夏——一位行为特别却充满奇思妙想的八岁小男孩,在他的眼中,万事万物似乎都存在着灵动与闪烁的光芒。可在老师们的眼中,他却是一个带来无穷无尽麻烦与困扰的"问题儿童".在家里,有着一对充满着无限期待与渴望的父母和一位出类拔萃的哥哥,而对于存在着的一切问题的"The、last、straw"(爆发的极限)未到来之前,亦或是小伊夏未曾遇到生命中的那个"影响一生的人"之前,于望子成龙的小伊夏父母来说,又怎能接受"儿子是智障儿"的所谓的"事实"呢?我想天下所有的父母都不愿意接受孩子的残疾。对于小伊夏父母来说,转学至离家甚远的寄宿学校实属无奈之举,然而,正如这现实一般,每个故事都有一个转折点,而被送往寄宿学校的小伊夏似乎"成就"了这个转折点——遇到了年轻的美术老师尼克,一位同样特别且心中藏着相似故事的老师。

从尼克老师的身上,我似乎看到了真正的教育工作者和"真教育".

影片《地球上的星星》中尼克老师针对小伊夏所采取的一系列教育行为值得我反思的几点是:

1、每个孩子都是特别且相异的,认识到每个孩子发展的独特个性;

每个孩子是不同且独特的。我时常在想,人的出生与发展却是怎样的一种"神奇景象":它赋予了我们每一个人不同的天分,所谓的"天赋决定论"仅仅是那些遗传带给我们的与生俱来的改变,却不能影响我们今后个人的发展,更不能影响未来的我们究竟是"怎样的我们".

教育发展的真实目的(亦或是"真教育")在于让每一个孩子能在"自由的心灵"上成长。尼克老师认识到小伊夏的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问题,并适时地予以矫正和恢复,使得小伊夏最终得以重回"正常孩子"的群体之中。从尼克老师与小伊夏有关教育行为的互动中,我看到了所谓的"真教育"——"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

2、教育不应该以扼杀孩子天性作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教育成就"长期的应试教育环境以及精英选拔的制度使得"考学"(或"读书")成为了孩子进入社会并在社会中良好生存的"通行证".社会大环境给予具有良好学历的人以美好生活和愿景的可能性,除此之外,似乎都成就了社会被排斥和被边缘的群体。因而,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而采取的教育行为,似乎是无可厚非的。然而,事实上这样的行为取向虽成就了"小鱼"却失去了"大鱼":前者是功利视角下的一份稳定的工作,后者却是人生价值与社会价值的自我实现。

3、教育过程中家长所扮演的举足轻重的重要角色决定了其应更多地关注孩子心理层面真正的需求,亦或是关注孩子成长中细节,释放孩子的天性。

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是爸爸妈妈以及老师甚至是社会大环境精心栽培的花朵。而如今,在我们被充满竞争与功利的现实世界所疲惫时,常常听家长对孩子说:"我什么都不用你干,你还学不好,你到底想干什么?"能不能别用怀疑亦或是批判的眼神来看待他们?能不能别用责备的口吻来怒骂他们?能不能别用刚愎自用的气焰来打压他们?殊不知,他们是我们的希望——未来我们能留下的唯一的希望。给了他们沉重的使命和任务,就无须再增加他们成长的包袱,须知,轻装简行。

孩子是上帝赐予我们的礼物,看着他们从出生时皱巴巴小巧可爱的样子,到一点一滴茁壮成长的身影,无不充满对未来的希冀。教育是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耐心和关心的,良好的结果是需要良好的方法来辅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电影启示录观后感

全文共 706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在看电影的当下记录下文字,就像画家在看到一片无法用言语表达的美景时,他会不由自主地挥动画笔,画由心生。而此刻,那些刻骨铭心的画面除了深深地留在我脑海中,它还必须像一幅画一般地存活下来,如同烙印般强烈。

影片一开始,土著人残忍地捕杀野猪,分食它。他们快乐、单纯地生活着。然而,另一群土著却野兽般地侵袭了他们的村庄;父亲用自己的生命向儿子讲解了

“不害怕”,那位长得像小罗的儿子虎爪迅速收敛眼中的忧伤,他所面对的是一场勇气的征战,他要向死去的父亲宣布他的成长。《绿帽子》里,廖凡举着枪说:

“操!我连爱都不怕,还怕死吗?”然后一枪崩了自己。我不明白这是否叫勇气,《启示录》里用另一种方式展现了勇气。当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被当作俘虏捆绑,被当作畜牲杀害,孩子们被抛弃在被摧毁的家园中,最大的孩子将孩子们聚集,她坚定地大喊:“不用担心,我们不怕,以后我就是他们的母亲!”这句话中放射出的威慑力像一块巨大的艰石,向那些侵略者展示他们的坚强。而那些侍奉撒旦的恶灵却惧怕村子中染了病的小女孩,小女孩用超乎自己年龄的勇气向恶灵宣战。

原以为自己是很勇敢的,原来这只是和平年代的我们自以为是的天真。当一切都蜕变到没有希望的时代,那些“勇敢者游戏”的胜利者还能写出“勇气”二字吗?讽刺!

我们是灵的存在。那些愚昧的人用俘虏的心来祭拜,试图驱逐那无法治愈的传染病。虎爪有的是勇气,他还有宝贵的智慧,所以他一定是那个站出来挑战恶势力的英雄。他逃了出来,但后面是穷凶极恶的追兵,他所面对的问题似乎更险峻。然而,他知道,他身怀六甲的妻子和年幼的儿子还在山洞中等着他,带着期望,带着父亲教给他的信念,他顽强地求生。即使惧怕,他的勇气一样可以战胜一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冲锋号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我公司青年职工带着孩子们参加了市局组织的我国首部红色主题3D电影——《冲锋号》观影活动。

该片取材红军长征,通过流浪儿虎子跟随红军长征,成为合格司号手的成长故事,真实再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队伍在血战湘江、转战遵义、飞夺泸定桥、翻越雪山、穿越草地的感人故事。充分展现共产党员的崇高理想追求和为了理想不畏艰险、顽强拼搏的美好精神品质。

观看这样一部正能量的红色电影,对于我们这些“蜜罐”中长大的年轻一代,被深深地感动了,在这个和平年代,我们不需要在枪林弹雨中去冲锋陷阵,也不需要为了理想而牺牲生命,但是依然需要有为理想和信仰而奋斗和拼搏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看《雷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554 字

+ 加入清单

以前,我做好事的机会很少,所以在学校里看见别人有困难一般都不会伸出援手来帮助他们。

自从看了《雷锋》这部电影后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似的。看见别人有困难就主动去帮助他人,不管认识不认识,你知道是怎么回事吗?告诉你吧!我是在“学雷锋”。

雷锋是党的好儿女,可惜的是,在雷锋22岁那年,他因工受伤离开了人世。虽然雷锋已经离开了人世,但是,他那种帮助别人,不求回报的精神却一直让人学习着。

雷锋从小到大一直保持着勤俭节约的好习惯,因为他非常节约,所以每年都省下很多钱,虽然省下很多,但他却不花掉这笔钱,而是把这些拿来帮助别人。我认为我们现在太幸福了。二年级时,我的一只袜子破了个洞,妈妈就把我整双袜子都给扔了,多浪费啊!雷锋的袜子破了补,补了穿,一直穿了好几年,如果你们看见雷锋的那双袜子,就会看见上面打满了一个个补丁。

雷锋不仅勤俭节约,而且还乐于助人。一次,在沈阳火车站里,他当上了义务员,帮助车站里的人。还有一次,他的队友王大力家乡发洪水了,娘也病了,雷锋知道了,利用王大力的名义,给王大力的家寄去了20元。

虽然雷锋做了这么多好事,但是他从来不求回报。有句话说得好:“雷锋坐车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

我们应该向雷锋叔叔学习,不但要勤俭节约,而且还有做了好事不图回报。

同学们,让我们一直学习雷锋,把雷锋精神永远传承下去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金刚川电影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907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看了一部电影金刚川》,讲述了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在暗流涌动的金刚川上,修补堪比生命线的木桥,以血肉之躯无悔许国的故事。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每一次听到、唱起这首志愿军战歌,就让我们感受到__年前英雄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慷慨激昂、浴血奋战、舍生忘死的英雄场景。每一个中华儿女都应当继承和弘扬伟大抗美援朝精神,唱一曲“英雄赞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从课本照进现实,校园里传承“英雄赞歌”。还记得小学课本里的邱少云、黄继光……让我们永远记住了英雄们面对艰难困苦时无私奉献和不怕牺牲的坚强意志。互联网时代同样需要学习英雄模范人物,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可以线上线下相结合,既把传统课本文化教育传承和发扬下去,还可以把各类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搬上互联网,让群众能够更直观地“切身”感受中国近代史一段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在浸润式的环境中感知感受、认知认同爱国精神,让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在心中牢牢扎根。

从电视走入生活,全社会唱响“英雄赞歌”。今天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青春守护的、用热血捍卫的、用生命换来的,是他们所热爱的土地、国家和未来。抗美援朝精神不是高高在上、脱离群众和实际的“口号”,而应当融入各类活动之中,精心组织公祭、瞻仰纪念碑、祭扫烈士墓等活动,丰富拓展爱国主义教育领域,推动抗美援朝精神进企业、进乡村、进社区,唱响新时代主旋律,引导群众缅怀先烈、铭记历史,以榜样的力量激励人心、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大力唱响爱国主义正气歌。

从口号变为行动,工作中践行“英雄赞歌”。“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继承和发扬抗美援朝精神,要有行动有落实。对英雄最好的怀念,就是把我们的敬国之心、爱国之情、报国之志汇聚成洪流,成为磅礴的“中国力量”。党员干部要时刻把个人生死与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永远铭记“祖国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强化责任担当,把抗美援朝精神作为提振干事创业激情的不竭动力,转化为在工作岗位上爱国报国的具体行动,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上下功夫,立足当前、脚踏实地,一步步埋头苦干,以超常的气魄、超常的力度、超常的措施,快干事干成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校园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8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拍的非常淳朴,自然,人物刻画鲜明。虽然是主旋律电影,但是并没有太多煽情的地方。女主角我只能说演的还可以,她给我的感觉就是无论是年轻还是老了,都是一个表情。对于岁月所赋予她的那种沧桑感,表达的浅了。

帅哥谭凯出演成年的董大山,不得不说他老了很多,虽然气质还在,帅气依旧。 老演员王姬和巩汉林也奉献了不俗的表演。虽然说戏份很少,但是很动人。

这部戏有一个演员是非常突出的,那就是扮演少年董大山的那位小演员。他明显的长了一副城市少年的面孔,但却要扮演一个乡村少年。刚开始看,感觉很不自然。随着电影的不断深入,慢慢的感觉他演的越来越好。实际上,会演电影的男孩子,是非常少的,演得好的就更少了。不可否认这位小演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用一张城市少年的面孔,把一个乡村少年演的活灵活现。一双大眼睛,很会说话,能够用丰富多变的表情来勾勒人物特点,感情真挚自然,相当动人。只是可惜,童星演的再好,也是要长大的,很多童星长大之后就失去了灵气。希望他成年之后,仍然能够保持这种感觉。

就这部电影的思想高度上来说,还不是很震撼人心,没有把那种平凡而伟大的感觉充分表现出来。在教师题材的电影中,前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是一座遥不可及的高山,无论是思想性,还是演技。女主角更是在几乎没有化妆的情况下,将人物从十几岁演到了60多岁,相当自然流畅,挥洒自如。当年这部电影在中国的影响力很大,国内放映之后,无数的女孩子走上了教师的岗位,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老师。

另外这部电影还有一个遗憾,就是巩汉林扮演的角色,王姬扮演的母亲还有很多人物,后面没有交代得很清楚,前后的关联不是那么强。从结构上来说,枝桠稍微多了一点,需要精简,需要前后呼应做得更好一点。

同时对于女主角的心路历程刻画得简单,如果能深刻一点就更好了。

说来我也是一名业余的老师,从2012年到现在,我也教了不少的学生,给同学们上话剧表演课。有大学生,也有初中生。以前学生叫我老师的时候,我都会感觉到诚惶诚恐,努力的去跟他们解释说我不是正牌的老师,但是到了今天当同学们再一次叫我老师的时候,我已经比较习惯了,因为我教过的学生也不少了。

对于教育,我的突出感受就是:不要问太多的得失,要全力以赴,把事情做到极致。不是因为对方钱给的多,你就去努力教学,而是因为你教学的质量高,排演出来的节目好,教学认真负责,人家才愿意给你更多的钱,更多的投入,更好的条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二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年,有几部系列影片火了起来,是关于抗日战争时期慰安妇的访问纪录片,几次在各大杂志上面看见过有关介绍,但由于这个话题过于沉重,一直没有忍心去认真地观看一次。在这个周末,闲来无事,便想找部电影来打发时间,结果就搜到了这部《二十二》,于是下定决心去了解一下这部沉重的故事。电影一开始便奠定了沉重的基调。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场葬礼,葬礼祭奠的主人就是“慰安妇”受害者之一,影片中说大部分的受害者都被残忍的杀死或者不堪凌辱选择自杀,只有其中少数的幸存者活了下来,而直到现在,她们大多都是八十岁了,就在最近几年也接连离开了不少。我很钦佩拍摄这部电影的导演,他能想到以纪录片的方式去悼念这些受辱的人们,去让后人铭记这段历史,即使他也明白这几部电影几乎不能赚钱甚至要赔钱,但他依然去做了,去让我们铭记前辱,不忘国恩。

毕竟自己没有经历过那段惨痛的回忆,所以自己也不能完全明白这些阿婆们提及这段经历的痛苦,可是当我看到他们捂起了自己的脸,痛苦地抹去了眼泪,我明白了那段历史给她们造成了多大的心里负担,即使已经过去了几十年,她们也不能完全忘记那段屈辱的回忆。当她们死里逃生返回家乡时,有些无情的人们非但不为她们高兴,反而却议论纷纷:“都是小鬼子的人了,还回来干什么,真丢人。”正因如此,有些阿婆不得不改姓埋名,背离家乡,她们的一生都活在屈辱与痛苦之中,可是我却不为她们感到可耻,做错的不是她们,而是那些行迹可耻的小鬼子们,她们敢于逃出来返回家乡反而是一种英勇的行为。只是我为她们感到痛心,这么一辈子都是在悲伤中度过,有没有孩子,孤独终老;有的隐形埋名,思念家乡;有的…影片中有几个下暴雨的片段,我认为是一种烘托气氛的手法,当阿婆们在讲述着过去那段沉重的历史时,天上下起了暴雨,也许老天也是在悲悯这些可怜的人儿,在如花似玉的年龄,遭受如此折磨屈辱。在观看过程中,我几度暂停的播放,因为实在不忍心看到年迈沧桑的阿婆们颤抖着抹去眼泪,重新回忆那段不堪的回忆,我想那是一种怎样痛彻心扉的悲伤啊,即使我没有亲身经历,可是只需要看着她们的神情与语气就能彻头彻尾地感受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电影圆梦巨人观后感

全文共 489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的时候,学校带着我们去看了一部迪斯尼的电影——《圆梦巨人》,内容是一个小女孩和一个老巨人的故事,是一部感动人心的电影。

当天早上,我们怀着万分期待的心情, 大家七嘴八舌的讨论着圆梦巨人会是怎么样的一部电影,终于,我们出发了,到了电影院之后,我们更加兴奋,我们迅速坐下后,电影就开始了,我们认真地看着电影,看到有趣的片段就哈哈大笑,看完电影后,我们就返回学校了。

我很喜欢这部电影,我觉的电影中的小女孩聪明、冷静、也很机灵,也告诉圆梦巨人他不应该受众人摆布,我也觉得圆梦巨人很勇敢,即使那些喜欢欺负他的巨人身材壮硕又凶恶,他却愿意为了保护小女孩挺身而出,请求女王帮助他们,击退那些邪恶的巨人,并把他们送到孤岛,也让故事有了一个快乐的结局,而我觉得最好笑的部分是当圆梦巨人想称呼“女王陛下”时,却不小心讲成了“女王屁下”,不只有我而已,几乎全部电影院的人都笑了出来呢!

我已经六年级了,不知道以后还有没有机会跟全班同学一起去看电影,也许有,也许没有,但我相信,不论是这部电影的情节,还是看电影的情形,或者是我们看电影时,心中的喜怒哀乐,都会像我所有的快乐回忆一样,深深记在我脑海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孔子电影观后感高中生

全文共 662 字

+ 加入清单

他,生当“礼崩乐坏”的奴隶制末期;他,周游列国,想用自己的一套学说挽救天下的危亡;他,主张“仁”,“仁者,人也”是他的思想境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他的崇高品质。他的智慧与才能相融,总能使自己化险为夷,但他的认识与主张却因触动三桓利益而使自己流浪与他国。

他用“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态度,上演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他对弟子严厉却不失亲切,总能在他们散落时重建他们的心灵之柱,总能在他们努力时及其万张浪花,凝聚起他们前进的动力。他的弟子们也忠于师,当他被鲁哀公赶出楚国后,他们誓死跟随。他们一同斩破了路途中的荆棘,最终回到了自己的国土——鲁国。我回顾着那些感人至深的镜头,脑海中将他们生活的画卷翻到了充满温情的一页。

那一天,他们已精疲力尽,他的弟子送来了最后一碗马肉汤,这时的孔子已在弦声中挺过了几天,但他并没有一个人喝完汤,而是同弟子们一起分享那温情四溢的汤,他的情谊如此之深,到最后一刻,仍不忘为他人着想。

翻开另一页,雪白的冬景覆盖了我的视野。一个宽阔的冰面上,有一辆马车在行驶,突然冰面裂开了一条缝隙,致使他们纷纷摔倒在地,竹简也不幸落入水中。他的弟子颜回不顾生命危险,一次又一次地捞起那些沉在水中的竹简,最终不幸溺水而亡。他们一遍又一遍地呼喊颜回,声声悲痛与希望在冰面上回荡着,最终却都化为灰烬,尤留悲痛于心中。

他们,走过了一个个暴风雨的夜晚,他们,将真情洒遍世间。他们的感人事迹让我无时无刻不铭记于心。孔子的智慧,颜回的无私,个个人物将一种思想,一种精神化为人们心灵的归宿。我们要学会感知,学会选择,学会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电影《罗生门》观后感

全文共 1148 字

+ 加入清单

我有时候看问题会比较极端,比如说,我一直认为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断背山,即每个人都有同性恋倾向,只是程度的不同而已,程度低就是异性恋,程度高就是同性恋,不高不低的当然就是双性恋了。性取向没有什么正常与不正常之分。每个人都有吸引别人的地方,如果有机会深入和发展,不同程度的好恶感情就会发生。无论是男人和女人之间,还是男人和男人之间,女人和女人之间。再比如我常说的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座八卦山,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都有好奇心,或者说都有窥探欲。

看完《罗生门》,我又想,其实每个人心中都该有一个罗生门的。同一件事情,涉及到不同的人,他们为了各自的利益,会描述出可能截然不同的画面。对于已经发生的事情,人们习惯性地修改着自己的记忆,使它符合自己的认知。我们可以接近真实,但是却无法还原真实。新闻报道中的事实是要经过意识形态、政治正确以及把关人等重重关口才呈现在公众面前的,但这是“被的事实”,而不是真相。真相要来到这个世界之前,有可能会被媒体直接杀死。

《罗生门》和《罗拉快跑》都采用相同的叙事结构——回环式套层结构,它的意义不在故事中而在叙述中产生,不给出确定的结局和意蕴。所以直到电影结束,它也没有给出明确的真相。

另外,在这部电影中,我从凶杀案的三个当事人之间的故事隐约看到了男权社会下女人的悲惨命运。

因为丈夫的无能,妻子被强盗占有了身体,之后,丈夫因为妻子被两个男人同时占有过而决定抛弃妻子。不管这是不是电影中的真相,但类似这种事情在现实生活中确实不少。

其实,不管男人承不承认,他们的心中或多或少都会有处女膜情结,它表现在这个女人一定要完全地属于自己,如果她之前跟其他男的发生过关系,那女的就有可能会面临被抛弃的命运,就算没有,男的也会耿耿于怀,心有芥蒂,无论他之前是发誓多么地爱那个女的。处与非处的话题经常在天涯社区上展开口水战。老马曾说过,处女膜情结是由男权中心文化中最病态的部分构成,体现了人类对性和生育诸多复杂问题缺少把握而试图用迷信把握的可笑事实。女性主义学者荒林解释说这是因为男权统治者发现女人是可以生育不同男人的孩子的,为了控制女人只为自己生育,就需要控制女人的身体,如果一个女人保持了她的处女膜就是保住了她的贞操也就是保证了只给某个男人生育。

而婚姻也使得女人走向更加悲剧的命运。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中,提到婚姻是这样一种制度,是男人之间物物交换的结果,是将女人作为交换的礼物之一,建立的社会生活制度。也就是说,婚姻是把女人从父亲的家嫁到丈夫的家,以维系男权社会的生育和财产传承。英国现代女权主义的奠基人玛丽·沃斯通克拉夫特认为婚姻是一种合法的卖淫。但她最后背离了当初关于婚姻和自由的主张,虽然如此,她的感情婚姻史也是逃不过悲剧的命运。

在男权社会中,女人的命运岂是一个悲惨了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孔子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孔子》这部影片讲述了孔子从年轻到衰老的故事,说明了他的大志与大智,以及他那三千弟子的大作为。

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而孔子后来从宋国移居到鲁国。那是正是宋朝,人们信奉周公的仁与礼,孔子也将仁礼视为约束自己的两个条件。那时的孔子从一介蔗民到被鲁君识中才华提为相国,可是他却被其他同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使他不得不被迫离开鲁国。这孔子被逐,他的弟子也不愿老师一个人走,便跟随孔子。被逐以后,孔子和众弟子周游列国,传经授礼。可是,这种日子并不好过,一路上,他们遇到了很多危险。卫国请孔子的弟子:子路去卫国当大将军,抵挡外来侵略者。子路为了保护小小的卫军,被敌人杀害,但是,他在倒下去的最后一刻,不忘要盔正、扶正,孔子听说后,虽然十分悲痛,可是却说他是君子。终于,鲁国大司徒醒悟,请孔子回国。途中,马车正在过冰河时,冰面突然裂开,使孔子的弟子颜回和载有孔子书籍的马车掉入河中,颜回有自救的本领,完全可以马上上岸,可是他却一个猛子扎下去,尽力把书籍打捞上岸,就这样,颜回在冰冷的河水中反复上下,体力终于支撑不住,被冻死了。孔子忙叫人把他打捞上岸,孔子紧紧地抱了他八个小时,要知道,颜回是他最心爱的弟子啊!可是,人死不能复生,弟子把他拉开。经过了十几年的在外漂泊的生活,孔子在将近七十岁的时候回到了他的父母之邦——鲁国。他时刻不忘颜回提醒他的那句话:您知道您为什么被逐吗?是因为您把自己的思想硬加在别人身上。孔子一边抚摸着《春秋》,一遍自言自语:人们敬仰我,是因为它,人们误解我,也是因为它。说罢,他把这部书交给侍仆,命烧掉。

孔子文采奕奕,说话出口成章,面对敌人的威胁仍从容不迫。有一次,他竟以100牛车,吓退了齐国的500乘兵马。孔子语言条理顺畅,说的话大都被世人谨记,如在影片中出现过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道不同,不相为谋”等。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文学家,军事家,政治家,教育家。手下3000多名弟子有72人名扬天下。

这部影片人物刻画的生动形象,也能然人体会到深受教育,人们能在悲观或乐观的场景中得到知识。所以,我们这一代新世纪的幼苗,一定要吃水不忘挖井人,铭记这位开创教育先河的人物——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战狼2电影观后感500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战2》是一部让我感动的电影。我一直以为“祖国”只是像口号普通的名词,可看完这部电影后,我彻彻底底地对我的祖国产生了敬畏之情。

《战狼2》讲了军人冷锋因为故意伤害罪被关进了监狱,出狱时爱人龙小云却早已在国外执行维护任务时俘儒被杀。冷锋为了找出爱人的死因,在非洲流浪了许久……有一次冷锋出海回到码头时,岸上发生了激烈的枪战。冷锋不得不带着他的干儿子和其他的中国人一起到中国大使馆避难。第二天他们登上了中国海军回国的军舰。

中国军方接到一个情况危急的消息:在中国医院和中国工厂里还有许多中国人,冷锋的干儿子的妈妈也在中国工厂工作。于是冷锋毅然决定前往工厂和医院营救工人。在营救过程中冷锋救了一个女人和一个中东小妹妹以及中国工厂的所有员工。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冷锋把这一切视频拍摄给了海军首长,中国军舰远程导弹保护了他们。电影的最后出现了一个护照,上面写着“当你在海外遭遇危险,不要放弃,请记住,在你身后,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战狼2》票房的持续走高,反映的不仅是我们影视的水平进步,也是国民的共鸣,更是正能量的传递。传递我们中国爱好和平,也有能力保护我们的人民在世界的任何地方不受欺凌和侵犯,这是来自心底和灵魂的共鸣——愿我们祖国更加强大、繁荣、昌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电影《夺冠》观后感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电影讲述了中国女排三代传奇夺冠的故事,冠军之路意外的坎坷,荣耀背后尽是辛酸。但这来之不易的金牌,才彰显出了女排队员们不认输不服输的女排精神!

我们都为女排精神喝彩,却没有注意到,在你我身上,在每个努力生活的人身上,也正流淌着这种精神。

发挥“女排精神”,就是要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每一场比赛精彩的发挥,都是平时不下千百次练习的汗水的结晶,训练室墙上一个个排球的印迹,讲述着女排姑娘们“魔鬼式”训练的故事。在新时代的大环境下,我们要牢记“打铁还需自身硬”,紧跟时代步伐,加强理论学习,提升自身业务能力,做“女排式”精英排头兵,提高为群众服务的本领。将每天的工作、每次的服务,都当成是检验自身工作、牢记自身使命的“赛场”,高标准严要求,不忘初心,不断进步,用“初心”保障前行的路。

发挥“女排精神”,就是要和群众拉进距离。赛场上,女排姑娘们仿佛成为了一个整体,互相一举一动配合默契,才能打出精彩的绝杀。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要和群众打好“配合”,在《之江新语》中提到“一个党员,如果与群众距离远了,就与党拉开了距离;心中没有群众,就不配再做共产党员。”共产党员要与群众无距离,善谋事能成事,时刻把人民放在心中,就能打赢发展经济、脱贫攻坚、反腐倡廉等等一场场硬仗!

发挥“女排精神”,就是要懂得牺牲小我成就大我。中国女排姑娘们之所以能够捧起一个又一个奖杯,成为人们的焦点,与平时的奉献精神密不可分,他们懂得“牺牲小我,方能成就大我”,。共产党员应具备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向张富清、黄文秀、李保国、廖俊波、黄大年等榜样人物学习,不计名利,默默地在自己的岗位上奉献自己的一切,坚定心中信念,践行为民服务的初心。

发挥“女排精神”,艰苦创业再奋斗。中国女排取得优异成绩后仍坚持艰苦训练,主教练郎平,在多次带领女排获得世界冠军后也不松懈。面对新时代新环境新考验,强调要艰苦奋斗再创业,党员要牢记党史、牢记初心,艰苦创业是任何时候都需要的品质,回首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发展,就是一部从未停歇不断再创业的奋斗史。要发扬革命精神,埋头实干苦干,练就高强本领,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坚持艰苦奋斗再创业,争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创业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电影《老师好》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777 字

+ 加入清单

“人生就是一次次幸福的相聚,夹杂着一次次伤感的别离,我不是在美好的时光里遇见了你们,而是因为遇见了你们,我才拥有了这段美好的时光”,一只彩色的蝴蝶闯进我的视野,拉开电影的序幕。

一个发生在1985年的故事,一个普普通通的县城,一只军绿色的书包,一辆永久牌自行车,一个昂贵的收音机,一个“大”牌的茶杯……充满了八十年代的特色的画面,这些时光早已过去,但永远不变的是师生间那种有喜,有悲,有感动的情思。

本想看看这部电影缓解压力,但观后换来的是沉默与淡淡的悲伤。

电影中的苗老师,一出场便是一副严厉的模样,身着一件简朴的白衬衫,戴着黑框大眼镜,禁止学生涂口红、化妆、烫发,一言不合就“前边儿站着去”……那严肃的神情,冷漠却满是期盼的眼神,洪亮的嗓音,使我想起了我的班主任,她同样对学生的着装严格管理,连自己也以身作则。

但苗老师还有温柔、搞笑、善良、爱护学生的一面。寒风的晚上,到处跑着去寻找洛小乙回来学习、去派出所带回做奸商的耗子,给他买面吃;为了不浪费安静的学习时间,苗老师晚上免费在家开补习班……

老师,您严厉的教育、无私的奉献,我们将永记于心。

温婉纯洁的安静、打扮前卫的关婷婷、游手好闲的洛小乙、为了治病而奸商的耗子……三班的学生齐心协力“对付”老师,当苗老师昂首将新买的自行车推进校园,被所有学生都盯上了,他们一起将车绑上绳子,升上了主席台的杆子,气得老师直跳脚。但在得知老师的自行车丢后,都纷纷牺牲晚自习时间,举着手电筒,满大街的寻找,为的是找到那辆卷着绿色胶带的自行车,不让老师伤心;那次演出,为了争回老师的荣誉,他们悄悄排练,惊艳全场。学生们的团结一致,一声充满尊敬和爱戴的“老师好”是对老师永远不变的情思。

看完《老师好》,我已哽咽无语。我们不会忘记老师的谆谆教诲,不会辜负老师对我们的期望,我们将永远记住这段美好的时光,永远不变我们对老师的这份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怦然心动》(FLIPPED)看了五六遍,尤喜其中的两段话。其一是上文所引朱莉父亲的“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概念,其二是布莱斯的外公对于人的评价,“我们有的人暗淡无光(flat),有的色泽艳丽(satin),有的则光彩照人(gloss)。但是偶尔,你也会遇到色彩斑斓(iridescent)的人。当你真遇到时,其他的一切都不重要了。”韩寒译为:“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世人万千种,浮云莫去求,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

人生在世,必深谢有几个能点悟你的人。比如朱莉的父亲,又比如布莱斯的外公。由此说来,《怦然心动》的小清新里增添了几丝大智慧的魅力,贯穿影片始终,也渗透到朱莉和布莱斯的成长轨迹上。虽讲述早恋题材,但又不仅仅止于此。哪怕如我这般过了早恋年纪的人来看,仍旧受益匪浅。

除了朱莉和布莱斯,其他的每个人似乎都散发出各自的气息,宛如一部活字典,通过片言只语,一不小心就透露了生活的很多秘密。家庭的矛盾,生活的艰辛,内心的失衡,性情的懦弱等等,都隐于豆蔻年华情窦初开之际,从容不迫娓娓道来,还原真实的生活,整饬个人的心扉,使人更加坚定和清醒。有一个镜头让人很感动,当朱莉在晚餐时讨论修饰院子的计划时,父母亲为了家庭花销不禁大吵一架,过后父亲和母亲各自到朱莉的卧室与她谈话。家庭成员之间的挚爱深情,很温暖,羡煞旁人也。

电影讲故事的方式有些意思,抛开平铺直叙,采用了叙述人称变换的手法,从布莱斯的独白切换到朱莉的讲述,如此交叉进行,共分为7段。这使得影片保持在平稳和舒缓的节奏上,如潺潺流水,波澜不惊,自然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红高粱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1648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看这部剧是4年前,还是在这部剧刚刚推出来的时候。2018年,演员朱亚文夺得《声临其境》的冠军,演员周迅凭《如懿传》再受关注,而我突然心血来潮,重温了一下当年他俩合作的《红高粱》。该剧由郑晓龙导演,对原著《红高粱》进行了适当改编,在我看来,这部电视剧,无论在人物刻画和叙述故事方面,观赏度很强,很容易引起观影者共鸣。

该剧讲述的是民国至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山东高密的故事。女主九儿出生在一个重男轻女的家庭,父亲为了赌博抽大烟,把九儿许给三十里坡的大户人家单家的少爷,而这个少爷是重度麻风病患者。男主余占鳌本是抬轿子的杠子夫,在九儿出嫁的时候对九儿产生爱恋。经过数次变故,余占鳌被迫当起了土匪。而此后,九儿一向在劝余占鳌早点离开土匪的不归路,走上人间正道。直到抗日战争爆发,为了民族大义,余占鳌与自我的仇敌朱豪三联手共同抗日,最终朱豪三和夫人壮烈牺牲,九儿为了保存高密最终一点抗日力量也英勇牺牲。

莫言在小说里写到,这块野高粱地“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最圣洁最龌龊、最英雄好汉最王八蛋最能喝酒最能爱的地方”。最矛盾的红高粱承载了最矛盾的人性,善良狠毒的、美丽丑陋的、聪慧愚昧的、公正自私的、忠厚x猾的,每一个矛盾的人在遇到选择时候经过了考验,有人成长了,有人却走向了不归路。

红高粱是这部剧的魂,贯穿始终。他承载了九儿和余占鳌的感情,他俩在那里相恋;他是高密人民的期望,那年头吃不饱饭,很多人吃高粱面充饥;危难时候,大家藏到红高粱地里躲避日本人大屠杀;作战时候,九儿把日本人引到藏在高粱地里的高粱酒边,壮烈牺牲。

有个人,他视高粱为生命,在日本人要求大家清除高粱的时候,他竟然跟日本人讲起了道理:“这人有前世今生,你明白高粱也有吗?高粱也有前世今生和来世。”他就是酿酒师傅罗汉,他的一生都给了高粱,给了酒,他就是用这红高粱酿出了远近闻名的三十里红。他还说:“酒这东西看起来就是一碗水,实际他可是五谷的精灵,你想那一粒一粒的高粱种子,春天洒在地里,太阳晒、雨水浇,多少个日夜啊,除草、施肥、拔节、抽穗、灌浆、成熟,这才由种子变成了粮食,又经过大火灼烧、酒气生成,这才由粮食变成了酒,这中间经过了多少历练啊,经过了多少粉身碎骨的痛苦。”这又何尝不是人生呢?没有这种历练和痛苦,怎样会成为一罐顶级的高粱美酒呢?

整部电视剧看起来像是在喝一罐高粱酒酣畅淋漓,有很多我们中国观众熟悉和期待的快意恩仇情节。余占鳌为了报仇做了土匪,可是他不伤害老百姓,称为义匪。朱豪三是一个爱戴人民的好县长,可是也使用过土匪的伎俩,致使无辜的百姓惨死。九儿善良聪慧讲义气,相信人心换人心,可是在屡次受伤害后,也坚决实行报复。最终,剧情把大家带到了抗日战争时期,所有的爱恨情仇遇到了民族大义,余占鳌不想抗日只想报仇,朱豪三想抗日却不认为自我犯了错误,最终在九儿的劝解下,心心相惜的二人放下心结,共同抗日。

从剧中我看到了大爱,九儿爱余占鳌,一向在劝他走上正途。她对跟在余占鳌身边的女人说,“如果你真的爱你的男人,就该明白什么对他才是最好的”。

从剧中我看到了大气节,朱豪三一生重名节,自我的女儿就是因为他不肯低头而被土匪撕票。而在日寇到来的时候,为了联合余占鳌,携夫人给其母亲跪爬行孝子礼节。

从剧中我看到大仁义,余占鳌在应对杀兄杀母的愁人时,虽万般痛恨,为了抗日,仍旧原谅了朱豪三。

从剧中我看到了丑恶的灵魂,九儿的嫂子长的很漂亮,可在最初,与九儿不合,为了一己私利数次陷害她,作为观众的我,真想把他千刀万剐。

从剧中看到了愚昧的灵魂,喜欢余占鳌的恋儿,被日本人哄骗,要让余占鳌当县长,她做县长夫人,最终恋儿和余占鳌的女儿葬身日本人的枪口下。

从剧中看到了清醒的灵魂,张俊杰是一届书生,出走高密2年,游历了中国的其他省份,看到了日本人在中国犯下的种.种罪行,在男主和女主都不明所以的时候,劝他们回头,劝他们参加抗日。

有人说电视剧《红高粱》是一部抗日神剧,完全没有了原著的味道。我却觉得他就是高密的高粱酒,越喝越香,越品越有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电影《傲慢与偏见》观后感

全文共 929 字

+ 加入清单

傲慢与偏见》无论是曲折的爱情还是丰富的人物性格都让我意犹未尽。

傲慢、偏见,是我们很常见的弱点和毛病。每一个人其实都很容易被自己的主观印象所驱使,因而容易对别的人下不正确的注解,进而造成了彼此之间的误会。一个人所给予的第一印象固然可以影响到很多事,但并非一定不会改变,要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更客观一点的论点,就好像故事中女主角对达西的看法,

这是个曲折但却也美丽的爱情故事,主人公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再到爱慕为线索,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他来说,傲慢也许是有理的,偏见却很无情,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

达西代表着“傲慢”,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他说了一句话:“要是我耍一点手段,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一味地恭维你,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我都痛恨。”达西没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经过达西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

《傲慢与偏见》通篇是伊丽莎白幽默的俏皮话,可是这种强颜欢笑下,隐藏的却是那一时代人们无尽的苦恼、不满、遗恨。或许不幸太多了,变成了麻木。可是令人羡慕、认可的“幸福”背后,堆砌着的又是什么呢?是金钱、麻木、泪水、悔恨、遗憾,或许更多更多,但唯一没有的便是真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