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平南的风俗作文(通用20篇)

风俗习惯是特定社会文化区域内历代人们共同遵守的行为模式或规范。小编收集了风俗习惯作文,欢迎阅读。

浏览

3394

作文

1000

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离家三里远,别是一乡风。”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的风俗习惯,福建安溪当然也有很多,最让我记忆深刻的应该是举旗了。

那是20__的寒假,在正月初六那天,全村的人都在讨论要不要去举旗;有人会给起得早的人打电话叫他帮忙拿一面旗,那天晚上的小孩都会很兴奋得睡不着觉,这也是很正常的。

举旗在我们那是一个传说:到了正月初七那天,所有小孩都要举旗子,因为那天菩萨会坐在轿子上面,村子里的男人就抬着菩萨坐的轿子,小孩举旗,抬着菩萨到村里村外玩一圈,这样整个村都平安。

到了初七那天,家里有4人拿着旗子到了集合点,每个人脸上都挂着笑容,我看见村子的入口处人山人海、行人们把路堵得水泄不通,前后望不到头,那队伍中有举旗的、有舞狮的、有打鼓的、有跳街舞的、还有舞龙的等等,丰富多彩。

只听哨子一响,这便是出征之时,每个人都迈开脚,跟着最前方的人走,因为人太多,最前面我只能看见一根很长的旗子,队伍旁有许多人在向我们挥手,那时是清晨之时,我们的眼皮像在打架一样,想闭上却不敢闭上,走了一会儿,大家的脚步慢了下来。有人觉得是第一个人累了,可并不是,是第一站到了,所有人都停了下来,举旗的人到旁边休息,而表演的人排好了队,一个一个的表演。看表演时所有人都开怀大笑,时不时边鼓掌边说话,不知是不是太阳大的原因,大家脸上流着珍珠般的汗珠。

接下来也是走走停停的,一路上欢声笑语。中午走到村中心的建筑地点,大家脸上都大汗淋漓的,这是上半场的最后一场表演,表演完后,所有人都往一个地方赶,就是“食堂”了,每个人都像狮子看到肉一样,两眼放光,吃到食物的“狮子”都很开心,脸上瞬间挂满笑容,吃完饭可以让你去放松一会,买买东西和小玩意儿。

到了下半场的时候了,大家脸上还有汗珠,可是不像上午那么多汗。下午和上午一样,可是进行到一半时,天空不作美,下起了雨,不过天神好像知道我们在举行活动,下了一会儿又停了。

到了最后,我们回到了“最初的地方”,大家把之前没表演完的节目都在这全部表演出来,看完演出也差不多结束了,看看天空,结束之时已是“黄昏”。大家脸上都挂着比之前更开心的笑容,带着发着亮光的汗珠,拖着疲惫的身体都回家了。这情景,应该是我见过最好的“风景”了。

在这个黄昏大家都有体会,虽然累了点,可还是很开心,心里很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重阳节风俗作文600字初一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个金秋送爽,菊香,桂香飘香的`季节,也正值迎来了重阳节

听妈妈说,重阳节有好多习俗,例如:登高、做菊花糕、祭祖等等。总之是孝顺父母及老人的节日。

重阳节这天,晴空万里,秋高气爽。连空气中也弥漫着成熟,热烈的气息,我们一家六口准备好去南阳森林公园——独山。

未出发前,我偷偷告诉奶奶说:“今天是我的生日,我们去爬独山"。奶奶仿佛信了,可过了一会,奶奶自己哼哼哼哼哼哼哼唱着,九九重阳日,是我老太太的老人节。看着奶奶高兴的样子,我心里乐的很,因为奶奶知道今天是重阳而不是我的生日。

我搀着奶奶的手,上了公交车。在公交车上,奶奶给我讲了一个古老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很多孩子在重阳节这天离奇失踪了,原因是他们不孝顺父母及老人,所以重阳这天才被鬼抓走的。故事是假的,可它反映了孝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要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孝顺!

我一直挽着奶奶的手,走走歇歇,走走停停,至到十一点钟,我们一家才爬到独山之顶。站在山顶之上,我突然想起了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重阳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样的千古绝句,又想到孟浩然的"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在下山的路上,妈妈还给我讲了许多关于重阳的感人事迹,使我对重阳节的理解更加彻底了,我自行惭愧啊!内心决定,以后多帮妈妈干点家务,多给奶奶端茶送饭,做一个孝顺父母及老人的好孩子!

此时此刻,我仿佛陶醉了,陶醉在这个尊老,爱老,敬老的重阳节日里!陶醉在中华民族大孝大爱的美德里!让我们携起手,把孝顺父母及老人的美徳传遍神州大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过年风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生活在农村。春节,是我们最隆重的节日,也是我最喜欢的节日了。

先从除夕说起。除夕那天,家家户户大扫除,擦窗户、扫地、收拾房屋……打扫完后,就要贴对联。我和弟弟都抢着帮爸爸刷糨子、贴对联。说起糨子,是由黑面粉熬成的,对于我们这粗糙的墙壁和门,可比胶带强多了。弟弟刷糨子,高处的对联由爸爸贴,低处的由我来贴。望着里里外外那一张张红彤彤的对联,我们可开心了。

第二天早上,家家户户都要放鞭炮。鞭炮声,礼炮声不绝与耳。人们都穿上新衣服,吃过早饭,几家人一起结队去拜年。我们这些嘴馋的小孩,到了别人家,一边叫着“叔叔,婶婶过年好”,一边忙把糖果往兜里送。大人们则嗑着瓜子,一起聊天,那欢乐的气氛,令人有说不上的高兴。

拜了一上午的年,吃过午饭后,爸爸妈妈就出去串门了,弟弟则拿着遥控器,津津有味地看着电视,我也跑出家门,和小伙伴们去寻找对联。晚上回家,要吃饺子了。饺孑是我最爱吃的食物。我和弟弟烧火,爸爸则忙着将妈妈包好的饺子放入已经烧开水的大锅里。那自己煮熟的饺子多么美味啊吃完饭后,全家人聚在电视机前看电视,笑声与甜蜜充满了整间屋子。

啊!我爱春节!爱这个充满快乐与甜蜜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描写我的家乡的风俗作文800字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香酥的排骨,鲜红的辣椒,一口下去,舌尖上蔓延着麻麻的、酥酥的感觉,嘴唇却像着了火,勾得我忍不住再吃一口——

这,就是麻辣香锅。

这道地道的川菜,虽然好吃,但做起来格外麻烦、耗时,平时父亲工作太忙,只有春节才能为我们做,所以麻辣香锅成为我们家春节的压轴大菜。

盼了快一年了,今天,爸爸终于拿出准备好的食材:面片、排骨、笋、素鸡、香菇、豆腐、鱼虾等等,过了一会儿,那调料的香味就扑鼻而来了。太棒了,今天终于可以吃到麻辣香锅了!香味越来越浓,突然“嘶啦”的一声,把我从作业界中拽了出来,我的心里痒痒的,排骨是不是已经香酥可口了呢?素鸡是不是已经上色了呢?面片是不是已经入味了呢……

我再也坐不住,索性放下作业,循着香味跑到厨房。爸爸正把豆腐切成小块,使它香嫩可口。他灵巧的双手把所有的食材倒在锅里,用铲子翻炒着,锅中的一切都是红通通的。锅又“嘶啦”一声,像是所有食材在一起欢快地跳舞。我忍不住咽了一口口水,问爸爸:“爸爸,什么时候才好啊?”爸爸笑着跟我说:“你这个小馋猫,马上就好啦!”说完,爸爸从锅里挑了块排骨塞进了我的嘴里,那味道,麻麻辣辣的。排骨肥而不腻,入口即化,我几口嚼完,咽了咽口水,意犹未尽,焦急地盯着爸爸继续翻炒。

锅下的火苗终于慢慢变小,直到没有。家里每个人都情不自禁、迫不及待地拿起筷子,精确地瞄准了自己最想吃的食物。真不愧叫“麻辣”“香”锅,真是又辣又香!只见锅里的筷子你来我往地忙碌着,妈妈天天叫喊着减肥,今天也无暇顾及了;我更是吃着嘴里的排骨,瞅着锅里的藕片,只恨自己一张嘴不够用;爸爸一边吃,一边不时看着我和妈妈,脸上情不自禁地绽开微笑,颇为得意。

爸爸问我,知道为什么过年要做麻辣香锅吗?我不假思索地说:“因为好吃又难得吃嘛!”妈妈摇摇头,微笑着告诉我——麻辣香锅预示着我们今年过得红红火火,幸福美满,就像麻辣香锅里食材与食材之间一样的和睦。

哦,原来如此!

锅中的一切终于空空如也,我们咂吧着火辣辣的嘴唇,轻轻抚摸着圆滚滚的肚子,看着彼此,忍不住会心一笑。_ueditor_page_break_tag_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243 字

+ 加入清单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题记

端午节,是我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端午节,又名端五节,重五节。关于端午节的习俗有很多,下面我为大家介绍几种。

赛龙舟

早在五千年前,长江中下游就有乘船祭祀龙图腾的活动,那便是赛龙舟

清朝历代皇帝都有在端午节观赏龙舟的习惯。所以,赛龙舟

吃粽子

说到端午节,不得不提的就是吃粽子

到了汉朝,吃粽子

插艾条

艾,在端午时节长得最为旺盛,而且在这段时间内,天气会十分炎热,蚊虫肆虐。正好艾有清热解毒驱蚊之功效,还有驱邪、避讳之意。

关于端午节的习俗还有很多,这里就不一一介绍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风俗习惯作文300字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佳节,人们最主要的活动是赏月和吃月饼了。

赏月

在中秋节,我国自古就有赏月的习俗,《礼记》中就记载有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李子、葡萄等时令水果,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在宋代,中秋赏月之风更盛,据《东京梦华录》记载: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每逢这一日,京城的所有店家、酒楼都要重新装饰门面,牌楼上扎绸挂彩,出售新鲜佳果和精制食品,夜市热闹非凡,百姓们多登上楼台,一些富户人家在自己的楼台亭阁上赏月,并摆上食品或安排家宴,团圆子女,共同赏月叙谈。

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吃月饼

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俗话中有: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梁录》中,那时,它也只是象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

月饼最初是在家庭制作的,清袁枚在《隋园食单》中就记载有月饼的做法。到了近代,有了专门制作月饼的作坊,月饼的制作越越来越精细,馅料考究,外型美观,在月饼的外面还印有各种精美的图案,如嫦娥奔月、银河夜月、三潭印月等。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以饼之圆兆人之常生,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都成为天下人们的心愿,月饼还被用来当做礼品送亲赠友,联络感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关于描写苗族风俗习惯的

全文共 1845 字

+ 加入清单

苗族风俗习惯作文(一)

不同的民族,不同的风情。不一样的风俗造就了 来自不一样的节日风俗,今天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苗族的风土人情。

苗族主要聚居于贵州省东南部、广西大苗山、海南岛及贵州、湖南、湖北、四川、云南、广西等省区的交界地带。

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吃鸡时,鸡头要敬给客人中的长者,鸡腿要赐给年纪最小的客人。有的地方还有分鸡心的习俗,即由家里年纪最大的主人用筷子把鸡心或鸭心拈给客人,但客人不能自己吃掉,必须把鸡心平分给在座的老人。如客人酒量小,不喜欢吃肥肉,可以说明情况,主人不勉强,但不吃 苗族讲究真情实意,非常热情,最忌浮华与虚伪。主人路遇客人不抢走第一步,不走在前面;交谈中用敬语称呼;迎客要穿节日服装;对贵客要到寨外摆酒迎候;客人到家门,男主人要叫门,告知在家的女主人,女主人要唱歌开门迎客;在客人面前,女主人不登高上楼;宴会上以鸡、鸭待客为佳肴,以心、肝最贵重,要先给给客人或长者,客人则分给众人享用,次序是先长后幼。客人不要称主人“苗子”,他们喜自称“蒙”。

苗族人确实是尊老爱幼,真情实意,热情好客,非常注重礼节的。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二)

我的家乡在广西省隆林各族自治县,是一个多民族聚居有特色的风土民情的地方。这里有壮、汉、苗、彝、仡佬五个民族。

今天,我就说一说苗族吧!苗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每当有客人来到家里时,他们都会热情地招待客人。苗族招待客人可有意思了,他们分为两次进行:首先,把一些弄得不是很干净的食物,拿给客人吃,如果你能把食物吃几口,他们就会觉得你不嫌弃他们;接着,他们就会把家里最好吃的,舍不得吃的东西都拿来弄得干干净净地煮给你吃个饱。要是你第一次一口也不吃,那你就只有饿着肚子,他们就再也不理会你了。 苗族有一个自己的民族节日,叫做“跳坡节”。

跳坡节是苗族的传统节日,到了农历正月初九那一天,苗族同胞就会穿上节日的盛装,女孩们打扮得漂漂亮亮,男孩子梳理得整整齐齐,一大早便赶往跳坡地点——跳坡场。()来到坡场上,人山人海,人们来来往往,一片热闹非凡的景象。坡场上最热闹的要数对山歌了。轻年男女们用优美的歌声表达出自己的爱意,他们找到自己的心上人之后,就会互相赠送礼物,男孩送给女孩一面小镜子,女孩送给男孩一把手电筒,相互赠送完东西,就是他们的定情物了。

送完东西之后,他们就会手牵着手,到别的地方去了……经过几个月或一年的交往,他们就会结婚生子,组成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怎么样?朋友,你觉得有意思吗?我们这还有许多有趣的民族风情,有机会你也来隆林看一看,我再给你一一介绍。

苗族的风俗习惯作文(三)

你知道湘西苗族的风俗习惯吗? 你知道什么叫赶年场吗? 那你知道什么是看龙场吗?开篇连问,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如果你不知道,那就翻开我收集资料写成的作文欣赏一下吧!也许,它们能让你开阔视野,增长一些知识呢!表明写作目的。 每到农历正月呀,湘西苗族人民最热心的便是赶年场,其日期是由各地自行约定。赶年场那天,男男女女,老老少少,身着节日盛装,互相邀约,成群结队去赶场。年场上,人流如潮,熙熙攘攘,那是分外热闹。人们不但可以进行物资交流,还可以参加或观看秋千、舞狮子、玩龙灯、上刀梯等活动。青年男女也多利用这种机会,谈情说爱。俊俏的歌郎歌娘更是大显身手,三五结伴,说古道今,引吭高歌,互相唱和,或盘根,或祝贺,或叙述传统故事,或即兴演唱新词。

唱的人愈唱兴致愈高,听的人愈听精神愈振,就算是大雪纷飞,天寒地冻,年场也要如期举行。描写“赶年场”的场面,运用了排比、比喻的手法。看到这儿,你肯定觉得湘西苗族人民很有趣、很爱热闹吧!还有呢,逢辰便是看龙场日,习惯称作看龙头后十二天又轮转辰日,再逢看龙之日,不管是什么样的人,必须休息一天,若这天干 了农活,就是犯忌了。因此,苗族人民在看龙场那天会踊跃参加,他们对“看龙”的事,十分重视。“看龙”的习俗 三月三是湘西苗族人民的一个节日,这时,你有些迫不及待了吧,是什么节日呢?别急,我来告诉你,这一天,是湘西苗族的一个传统歌舞节日。这一天,苗族人民会自动集中在约定的歌舞场上,参加对歌、听歌、跳舞、观舞等,尽情欢乐,一片喜气洋洋、欢声笑语的气象。歌舞日 好了,关于湘西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就介绍到这里了,如果你有兴趣的话,不妨可以亲自到湘西体验一下苗族人民的风俗习惯,你一定会大张见识,很开心的!汉族的风俗习惯作文春节风俗习惯作文藏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春节到来了。在我的家乡有一种风俗,那就是在正月初一这天晚上舞龙。

“鼓咚咚,咚,鼓咚咚,咚……”哪儿来了一阵击鼓声?难道有什么特别的节目在广场上表演吗?

刚一走向广场,就见到一片火红的灯光在路道上跳舞,看戏的人们响起一阵阵排山倒海的掌声。十几位舞龙者有的伴奏乐器,有的舞着龙,有的在喝彩……

只见那龙,全身都是火红的鳞片,一片连着一片,中间没有一丝缝隙。龙头上长着75度至85度的嘴,头上两个龙角向后倾斜,鼻子上长着两条又细又长的龙须,上面还有一双既圆又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舞龙开始啦!只见一位魁梧的大汉手上举着一个跟足球一样大的龙珠,上面镶着五彩缤纷的花纹。龙看见后,立刻直奔龙珠,随着龙珠升腾。大汉在龙面前把手中的棒子抡了几大圈,龙也随它,一圈又一圈的盘起。过了一会儿,龙似乎累了,停留在半空,身子围成一个大圈。接着龙珠又上下摆动,龙紧追不舍,也跟随着上下摆动,犹如海面上刮起了一阵风,把浪吹掀翻了。不一会儿,龙珠直冲云霄,龙也不甘示弱,一圈一圈往上盘,仿佛这是一座黄鹤直冲太阳。龙珠见状,马上缓缓下降,准备落入人间。龙可不想放弃,仍就跟龙珠一起下凡。最后,龙珠边上下摆动,边围着广场绕圈,龙也在它的带领下形成连绵不断的山脉。

这正如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所讲到的“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年风俗——拜年作文700字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拜年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春节一项必不可少的风俗。每个地方拜年的形式都是各种各样的。而外婆家那边就有一项专属我们小孩子的拜年方式。具体是怎么样的呢?就让我来告诉你们吧!

外婆告诉我说,每年新年的第一天清晨我们差不多大小的孩子拿着自己准备好的袋子去给当地的各家各户邻居们拜年,他们会分给我们好吃的,据说去的孩子越多,这户人家在新年里也会事事顺心。双方都会感到很开心。因此每年大年初一的一大早,我们这些孩子们都会早早地起床,穿新衣戴新帽,拿着自己早已准备好的大袋子,约上几个小朋友便出门到村子上的各家各户拜年了。我们不管走到那户人家门口都会大声喊到:“拜年啦!”屋子里的主人听到声音,便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有些甚至在吃早饭都会放下饭碗,三步并两步地走来给我们分发好吃的零食,有些客气的人家还会为我们这些小朋友每人准备一个小红包。我们拿到了好吃的和红包会感到特别的开心和激动。我们走了一家又一家,渐渐地手中的袋子不自觉的重了起来,胳膊也开始又酸又疼,不得不交替着使用左右手交换着。这个时候特别希望有个人能过来帮我分担一下,帮我提提这重重的大袋子,甚至心里开始暗暗地想:“接下来的人家可不可以只给红包不要给吃的呢,因为吃的东西多了实在是太重了,根本提不动啊!”走着走着,居然有小朋友因为太重了,在半路就开吃了。眼馋的我们也不约而同的都拿出自己的零食开始分享啦,大家吃了些东西瞬间觉得力气都回来了,看看时间差不多了我们便一起走在乡间的小道上,各自回家,迫切的想要去跟父母炫耀一下自己的战果。当时的心情别提有多激动了。

拜年这一形式代表了我们这些孩子们对这户人家的尊重,而他们分给我们好吃的东西呢就算接受了我们的尊重,并对我们表示感谢。但是这拜年的形式是我们这些孩子们的特权,真的特别希望童年的时间能过的慢一点再慢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家乡的风俗

全文共 708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虽然我们大中华地区幅员辽阔,有成千上万的习俗,但我最喜欢的是春节,这是一个让家人团聚的好节日。这是我们家乡最传统的习俗,也是成千上万中国人继承的一个好节日。

春节期间,每年大年初一,家家户户开开心心贴春联,放鞭炮,开开心心吃年夜饭。

传说每年大年初一,山上有个妖怪叫年,会从山上下来吃村里的牲畜。不仅如此,就连人也不会放过。所以大家都躲在家里不敢出来。许多勇敢的人去与年战斗,但他们永远离开了。有一次,一个人躲在家里用竹子取暖。突然,竹子爆裂,发出很大的声音,惊动了外面的一年。人们看到后,纷纷点起竹子,终于成功地把它吓跑了。后来发现年兽怕吵,每年元旦都放鞭炮。从那以后,他再也没有被过年攻击过。这一天,人们聚在一起,放鞭炮,贴春联,人们称之为中国新年和春节。

除夕,春节的前一天,成年人贴春联和灯笼。他们买了对联贴在.的门口。妇女们在家打扫卫生,扫除一年的灰尘。在孩子们帮助成年人的那天,每个人都很忙。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在外打拼的爸爸妈妈回来了,在外读书的孩子回来了,还有一些一年没见面的`亲戚回来了,就为了这一天吃顿团圆饭,抱怨家里一年的相思。今天晚上,看春晚成了不可或缺的节目。一家人围坐在电视机旁,时而笑,时而动。

星星跟着月亮,终于迎来了我们最期待的一天。春节的早上,孩子们给大人拜年,说了一些吉利的话。大人们给了孩子们压岁钱,孩子们欣喜若狂。这一天,鞭炮声不断,非常热闹。中午,家家户户聚在一起吃饭,谈笑风生,分享一年的一切成果和收获。下午,老人聚在一起打牌,大人陪孩子玩

春节是最热闹、最快乐的节日。虽然这一年只是一个传说,但它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乐趣、无限的温暖、无限的期望和无限的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春节的风俗说明文500字

全文共 34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一般是从祭灶揭开序幕 的。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 有“灶王爷”神位。

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 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 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 祈求。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 皇于农历十二月二十五日亲自下 界,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 ,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 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

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 欢心,降福来年。

传统民俗中在这两天要集中地 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 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

年三十,也就是“除夕”。这天,是人们 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 南方人做年糕。水饺形似孟浩然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

我年已强壮,无禄尚忧农。 桑野就耕父,荷锄随牧童; 田家占气候,共说此年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趣的民族风俗300字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宁德是全国最大的畲族聚居地,畲族人口达16万,约占全国畲族人口的1/4 。畲族人民勤劳俭朴、能歌善舞,他们独特的民族传统及生活习俗是当地独特的景观。

畲族妇女通常梳凤冠云髻,穿绣花滚边襟衣衫,称为“凤凰装”。男女都喜唱山歌,尤其逢年过节更是会通宵达旦地对歌,具有开朗乐观的精神。畲族婚礼更为奇特,新娘出嫁时一定要边哭边唱地离开娘家,这也是“哭嫁”之一种;拜堂的时候,新郎要下跪而新娘却不跪;闹新房时会有男女对歌的精采节目,十分热闹。

此外,宁德地区还有独特的传统艺术,有霍童线狮、香龙、铁机、北路戏等,其中以霍童线狮最负盛名,它是一种近似提线木偶的民间文娱活动,独具地方特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风俗放鞭炮的

全文共 551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的大年初一至初五,就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年年春节,大家都要穿新衣服,吃饺子,看春晚……在我们小孩的眼里,春节唯一的、令人高兴的就是放鞭炮

去年春节,我和妈妈掂着年货乐呵呵地往家走。路上,雪花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车水马龙的大街闹嚷嚷。家家户户的门上贴着红对联。一个个在天空绽开的礼花五彩缤纷。

回到家,桌上摆着一盘又一盘热气腾腾的饺子。一家人聚在一起有说有笑,热热闹闹吃饺子。

汤足饭饱后,我提上一大包一大包的鞭炮兴冲冲的和伙伴们冲下楼去放鞭炮。

我们找出一些擦炮,把它擦出火花,不管他三七二十一,胡乱扔一个地方,捂上耳朵等着炮响。

谁知,有个鞭炮正好被扔在一辆面包车前,一声巨响,那辆汽车吓得直叫唤……汽车的主人从楼上探出头,怒气冲冲的喊:“谁家的小孩!谁家的!那车……”没等他话说完,我们早已逃之夭夭。

我们又找了一块露天的“宝地”。抱出一个大礼炮,小心翼翼地点燃,赶紧往后退几步。“轰!轰!轰!”几连串的礼花飞上夜空,露出了笑脸:有的像ufo,有的像盛开的牡丹花,还有的仿佛是一条白色的长龙……那射出的光芒,映亮了我们幼稚的笑脸……

时间过得真快,一眨眼几个小时过去了。直到大人们从窗口探出头喊:“淘气鬼们!上楼看春晚啦!”我们才笑着推着跑上楼去。

哦!新年!每当新年的鞭炮声响起,我知道,我又长大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心中家乡风俗作文

全文共 578 字

+ 加入清单

每当我看见高大的建筑物、清澈见底的小河、或者这样走在宽阔的马路上的时候,总会想起我小时候的家乡……

小时候我家门前有一条泥泞的小路,每当一下雨,我走在那条小路上的时候,总会滑倒。这让我感到十分气愤!我小时候的家十分简陋,不下雨还好,一下雨就漏水漏得不得了。原先家乡的小河十分臭,也十分的黑。人们都不敢往哪里去。此刻我家乡的小河十分的清澈,河里也有很多的小鱼小虾。我经常到小河里去抓鱼摸虾,十分好玩。河的旁边也有很多的垂杨柳,我也经常爬到茂密的垂杨柳上方和同伴们一齐玩捉迷藏。在树上闻着清香的柳叶,让我陶醉在其中。但这样我有时候爬树的时候也会摔下来,摔得我好疼好疼的。我也经常坐在小河旁边呆呆地望着小河,看着垂杨柳,总会想起一幅幅美丽的画卷。

在我小的时候,最想要的礼物就这样电脑。但这样以前家里很穷,买不起电脑。但这样到了此刻,已经不再这样幻想。家家户户都买了电脑和电视,也都盖起了新房,住进了新的小区,家乡的经济水平和生活水平大大提高了。

我小时候家乡的人十分不礼貌,动不动就打人、骂人。违法的事也十分多,也没人管。但这样到了此刻,不礼貌的人少了、违法的事也少了。在公共汽车上让座的也多了起来。看,高素质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刚想到那里,垂杨柳发出的清香让我从回忆中醒了过来。我以前的家乡和此刻比起来差别可真大呀!

我爱我家乡,爱家乡的善美,也爱家乡的纯洁、和真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彝族支系繁多,各地服饰差异大,服饰区别近百种,琳琅满目,各具特色。妇女一般上身穿镶边或绣花的大襟右衽上衣,戴黑色包头、耳环,领口别有银排花。除小凉山的彝族穿裙子外,云南其他地区的彝妇女都穿长裤,许多支系的女子长裤脚上还绣有精致的花边,已婚妇女的衣襟袖口、领口也都绣有精美多彩的花边,尤其是围腰上的刺绣更是光彩夺目。

滇中,滇南的未婚女子多戴鲜艳的缀有红缨和珠料的鸡冠帽,鸡冠帽常用布壳剪成鸡冠形状,又以大小数十、数百乃至上千颗银泡镶绣而成。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对彝族青年,女的长得像妮尾绿(一种美丽的山花)一样美丽。男的长得像金竹一样标致。他们在一个月夜。()来到森林中约会,被森林中的魔王发现了,小伙子被杀死,姑娘不愿遭受魔王的****而逃走。当姑娘跑到一个山寨时,寨中突然雄鸡高叫,魔王听到鸡的叫声,才停止追赶,美丽的姑娘才幸免落入魔掌。后来,姑娘知道魔王怕雄鸡,就抱着一只雄鸡来到他们约会的地方。这时,雄鸡高叫,她的情人立即苏醒复活。他们结为夫妻,过着美满幸福的生活。

居住在山区的彝族,过去无论男女,都喜欢披一件擦耳瓦--羊皮披毡。它形似斗篷,用羊毛织成,长至膝盖之下,下端缀有毛穗子,一般为深黑色。彝族少女15岁前,穿的是红白两色童裙,梳的是独辫,满15岁,有的地方就要举行一种叫沙拉洛的仪式,意即换裙子、梳双辫、扯耳线,标志着该少女已经长大****,15岁以后,要穿中段是黑色的青年姑娘的拖地长裙,单辫梳成双辫,戴上绣满彩花的头帕,把童年时穿耳的旧线扯下换上银光闪闪的耳坠。

彝族男子多穿黑色窄袖且镶有花边的右开襟上衣,下着多褶宽脚长裤。头顶留有约三寸长的头发一绺,汉语称为天菩萨,彝语称为子尔。这是彝族男子显示神灵的方式,千万不能触摸。外面裹以长达丈余的青或蓝、黑色包头,右前方扎成拇指粗的长锥形的子尔汉语称英雄髻。男子以无须为美,利用闲暇把胡须一一拔光,耳朵上戴有缀红丝线串起的黄或红色耳珠,珠下缀有红色丝线。

[关于彝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春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538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是除夕夜,也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国传统节日的一个新春佳节。

春节,同学们都知道,它不是一个特殊的节日。所有的人都认为“春节非常热闹,因为它是一个团圆的节日,这是理所当然的。”但我可不是这样想的,这个节日是用来纪念一个怪物的,它的名字叫“年”,它经常吞食过路的人们,可把人们害苦了。后来,出现了一位白胡子的老公公,他制服了“年”。人们为了防止“年”再跑下来,就用放鞭炮、贴红纸来吓“年”,所以就有了现在过年的习惯。

我的家乡?桂林过春节有几“怪”,如果你想听听,我就给你讲讲吧!大年三十的除夕夜,各家各户都会做上一桌丰盛的美味佳肴,还有许多小吃,有糍粑、有糯米饭、有粽子、还有年糕等许多美食。第一“怪”就是饭菜都摆上桌了可是大人们就是不让我们先吃,而是先在神kan上祭拜后才能一起上桌吃饭,但是吃饭的时候鱼还不能吃,必定要留到第二天才能吃,大人们这叫“年年有余”。

第二“怪”是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必定会等到大家大年三十的晚上都必定会等到新年的钟声敲响的那一刻,各家各户都会同时点燃鞭炮,大家都互相问候“新年好”,睡觉前我们都要吃一碗汤圆,它代表着各家各户美满幸福。

深夜,家家户户的灯渐渐地熄灭了,整个桂林市进入了梦乡,这时,一股浓浓的雾包围了桂林,使春节的夜晚更加朦胧,更加迷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春节风俗放鞭炮的

全文共 532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记忆中,春节是最开心的节日。而放鞭炮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家家户户都准备了许许多多的爆竹,我们家也不例外。

记得年前,爸爸给我买了一些爆竹,我超极高兴,爸爸给我买的爆竹,各种各样,有的像火箭,有的像小花儿,有的像木棍,还有的像手x雷。这些炮不仅形状不同,颜色也多种多样,有的是葡萄紫,有的是西瓜绿,还有的是苹果红。

我高高兴兴地拿着一堆爆竹,准备开始放。我左手拿着炮,右手拿着打火机,可是导火线在哪儿呀?我找呀找,终于找到了导火线。我按下打火机,我超快扔了出去,我跑到很远的地方,用手捂住耳朵。我一看过了半分钟了,炮还没有爆,我踮起脚尖,伸长了脖子看了看,没有烟,我一小步一小步的走近一看,“唉……”原来火灭了。我再一次点燃爆竹,我超快跑,用手捂住耳朵。只听咚---咚---咚---几声响,炮爆了!我高兴极了,手舞足蹈地跳了起来!后来我又放了“圣诞树”,它燃放的时间最长。它噼噼啪啪、噼噼啪啪,响个不停。别的小朋友都过来看热闹,高兴地拍着手叫着好。随后都把自己的鞭炮和礼花一起放起来。天上顿时五颜六色的为花结成彩,地上是万万千千的灯火,每一朵礼花绽放时,我们都会发出惊喜的欢呼声。我们围着五彩的焰火,又蹦又跳,高兴的心情也像焰火一样热烈而多彩!

春节放鞭炮真好玩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重阳节的风俗作文

全文共 469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你们了解重阳节吗?如果不了解的话,那就我帮你们讲解一番吧。

重阳节又称“重九”“敬老节”“登高节”。人们在这一天要吃重阳糕,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重阳节的习俗有很多,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做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做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意,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上一小红旗,点上蜡烛灯。

描写重阳节的古诗,歌谣也不少呢!陕北有首民歌唱道:“九月里九重阳,收呀么收秋忙。谷子啊,糜子呀,上呀么上了场”,唐代王维的《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新中国成立后,重阳节的活动充实了新的内容。在198x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传统与现代巧妙的结合,成为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老年人的节日。记得在去年的重阳节时,我和一起弹古筝的好朋友在花东社区表演,献给老人们一首令人回味无穷的曲子“渔舟唱晚”,赢得了爷爷奶奶的热烈掌声。

同学们,听了我的介绍,你们是不是对重阳节有了更深的了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土家族的风俗习惯

全文共 694 字

+ 加入清单

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朵花。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及风俗

身为土家族的我,就要向大家介绍自己家乡的文化与风俗。

早在2000年前,土家族先民就在贵州等武陵地区一带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单一的民族。土家族自称华兹卡,历史上被称为武陵蛮或五溪蛮,为古代巴人后裔。

土家族人民热爱艺术的魔力,是所有人都无法抗拒的力量。村里过喜事,都要请村里的艺术团唱歌跳舞。土家歌舞有山歌、蓑秧歌、摆手舞、八宝铜铃舞、茅古斯、肉莲花等歌舞,并特有唢呐,木叶、咚咚喹乐器伴奏。这些歌舞要演到深夜才结束。在哪家表演哪家就要弄宵夜招待表演的人们,旁观者与长者也要起吃宵夜。整个寨子沉浸在那高声激昂的歌声与人们大笑声和震耳欲聋的掌声中。

土家族食品虽不是什么山珍海味,但土家族的食物却有着香浓、地道的味道。土家族以大米、包谷为主食,以小麦、红薯、土豆为副食,饮食普遍喜酸好辣,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茶文化、酒文化异彩纷呈,饮食器具和烹饪器具中铁器具具有铁锈的味道而不影响主菜的味道;木器具有木香的味道,吃着有一种大自然的美味;竹器煮的竹筒饭,甚是好吃干燥、香浓的米饭吸收竹子的味道特香。烹饪的方法灵活多样有煎的、煮的、熬的、蒸的、炒的,生活在土家族这个寨子里简直像到了美食仓库里任你吃任你选。

土家族手工艺品各式各样,种类很多。土家族的工艺美术包括土家织锦、挑花刺绣。制陶、印染、雕刻。编织等各种门类。在土家寨里可以欣赏到各种工艺品时常让人流连忘返。它们既为世世代代土家族人所创造,又为其所享用。从而深深植根于土家族风俗习贯之中,默默地与土家族人的生活常在,真真切切地表现自己着为土家族人的审美观和艺术魅力。

[土家族的风俗习惯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春节风俗习惯作文400字

全文共 528 字

+ 加入清单

派"红包"是华人新年的一种习俗,华人喜爱红色,因为红色象征活力、愉快与好运。

派发红包给未成年的晚辈(根据华人的观念,已婚者就算成年),是表示把祝愿和好运带给他们。红包里的钱,只是要让孩子们开心,其主要意义是在红纸,因为它象征好运。因此,在分派红包的长辈面前打开红包,是不礼貌的做法。

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有关家乡风俗的作文800字

全文共 727 字

+ 加入清单

我最爱的就是除夕了。美味的食物,缤纷的色彩,正红的灯笼……我们的除夕是有大讲究的,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们的除夕别有一番风味。

早晨五六点,照我们家乡人的说法,得赶“早市”,为准备年夜饭的新鲜食材,家中长辈要整理旧物,买新物,讲究“辞旧迎新”。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家乡的人挑选食材也有讲究:要买竹笋,图个“节节高”;鱼年年都买,说是“年年有余”;最重要的自然是年糕了,毕竟可得“年年高”嘛!

与此同时,大红的灯笼布满了整个家乡,街上灯火通明,家家都格外欢喜。当然,此时此刻,大多数人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贴春联。

春联就像是过节的信号枪,当人们用胶水将其贴上的一刻,大家的脸上都仿佛多出了一道红光,一笑就合不拢嘴了,给冷冰冰的大楼都染上了一丝人间烟火气。

全家还得大扫除,在家乡,这被称为“掸新”。到了下午,各种各样的香味从每家每户中传出,“噼里啪啦”的鞭炮声不绝于耳。

主厨奶奶早已准备就绪,开始做菜。酱油肉蚰蠓鳗鳖……家乡临海,海鲜颇多,金黄的小黄鱼在油锅里冒着泡泡;白色的年糕与白菜香菇们在锅中跳着圆舞曲;海参鱼皮汤纯白而浓稠;色如翡翠的冒菜切得整整齐齐。

桌上摆了四个红色大盘,周围如众星拱月般围着六个红色高脚碗,正是“六六大顺”之意。盘子中间摆着主菜,盘沿周围则是一圈各式各样的水果,这叫“盘头”。杯子碰撞发出清脆的声响,把欢喜带给了每个人。大家大快朵颐,朱红的碗筷与窗外的灯笼遥相呼应。热腾腾的饭菜升起阵阵水汽,逐渐被大家你一块我一块全部扫荡,“干杯!”家中晚辈起身敬酒。

春晚开始,一家人欢欢喜喜地围坐在一块,孩子们则开开心心的拿出鞭炮来放,家族群里红包如雨,大家脸上洋溢着笑容。

十二点的钟声响了,新年到了!

家乡的除夕总是那么温馨且充满了家乡味儿。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