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长征的故事优秀作文实用四篇 作文(优秀20篇)

贝多芬大家都知道他是德国作曲家和音乐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但是关于他耳聋有多少人知道是怎么回事呢?下面是长征的故事优秀作文实用四篇 作文,欢迎阅读了解。

浏览

4492

作文

109

最新时事论据:听老红军讲长征故事

全文共 2403 字

+ 加入清单

80年前,两万五千里艰苦卓绝的战略转移,写就了中国共产党人豪情万丈的英雄史诗;80年间,长征虽已远去但长征精神却在时代中淬火升华,激励着中华儿女夺取一个又一个胜利。

长征保留了中国革命的火种,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镌刻下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攻坚克难的长征精神。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需要长征精神的引领和传承,使其成为民族自强奋进的不竭动力。

长征,不仅是爬雪山过草地的代称,更是为理想信念不惜牺牲一切、英勇向前的红军战士串联起的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感人故事。从长征中走来的老红军,已然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即日起,本报记者将寻访健在的老红军,让我们一起听一听他们讲述的长征故事,感念老一辈革命家流血牺牲换来的幸福生活,学习他们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长征精神。

“不管困难多大,从来没有掉过队,要一直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

从江西赣州市兴国县城向北驱车3公里左右,有一处村庄依山傍水、林木茂盛,这里就是曾被毛泽东称赞为创造了“第一等工作”的苏区模范乡、诞生了《长冈乡调查》的长冈乡。

从乡间的小路进入长冈乡的长冈村,距离村口不远有一处农家小院。记者一走进堂屋,身着灰土布做的红军服的钟发镇老人坐在木板凳上,笑着向我们挥手,瘦削、精神矍铄,慈祥的微笑,还有每一道记录着岁月的皱纹。

时间仿佛定格,因为此刻96岁老人的笑容,和84年前那个雀跃着加入红军的12岁小男孩的笑容一样纯真、质朴。

从招呼兵到宣传员

小小少年也是红军战士

钟发镇1920年出生在长冈乡长冈村。1932年,钟发镇只有12岁,正在长冈列宁小学读书。一天,村里有个14岁的同班同学要去参加红军,途中碰上了钟发镇,便鼓动他一起去当红军。钟发镇早就想加入红军,就跟着小伙伴一路小跑到招兵的地方。到招兵的地方一对照墙上的身高刻度线,钟发镇还不足步枪高,招兵的干部劝他回家去,他却缠着要当红军。招兵的干部拗不过这个可爱的“小老表”,就说:“那你就去当招呼兵吧。”

招呼兵,就是红军医院的预备卫生兵。报名参加红军的第二天,钟发镇被送到了兴国县后方医院,照护伤员一年多后,被调到瑞金做了半年医护员,1934年又被派到于都的第一后方医院。当年,由于第五次反“围剿”的节节失利,中央苏区根据地不断缩小,中央红军被迫突围,实行战略转移,开始长征。钟发镇又被分配到红五军团政治部当宣传员。

“红军宣传员比野战部队还要辛苦。” 过夹金山,钟发镇老人至今印象深刻,这是中央红军长征翻越的第一座大雪山。部队是白天登山,宣传队却是每人背一竹筒姜汤,半夜开始登山,在沿途险要处留下来,待野战部队上来时进行宣传,鼓舞士气。野战部队通过以后,宣传队留在后面收容掉队的官兵。钟发镇说,他当时仅14岁,不知道什么叫苦和累。

拉着战马尾巴过草地

一直跟着队伍走

长征征途非常艰辛,随时面临着敌人追兵的威胁。特别是在突破湘江、乌江防线时,必须抢在国民党部队到来之前限时通过。为此,部队准备了三天三夜的干粮,钟发镇一夜未合眼。饿了,就咬几口玉米;渴了,就喝几口路边积蓄的雨水。

“过泸定桥对我是个艰难的考验。泸定桥太高,桥下水太急,湍急的水声震耳欲聋,一站到桥面上,铁索桥就晃个不停。力气大的战士扶着桥栏杆向前移动过河,可我个子小,两边碗口粗的13根护栏,我抓不牢。但我不能退缩,要勇敢地渡过河,不能因为我个人耽误了红军的胜利。我吓得心扑通直跳,只好闭上眼睛,趴在先头部队铺好的木板上,像蜗牛一样爬着过了桥。”钟发镇滔滔不绝地讲起往事,说到激动之处,老人还不停地做起了匍匐的手势。老人为自己当时的“灵机一动”感到十分骄傲,“趴着‘飞夺’泸定桥,恐怕我是第一人!当时心中只有一个想法,就是跟上队伍。”

讲述完过泸定桥的经历,钟发镇老人沉默良久。随后,他喃喃地告诉记者,他永远忘不了那些冲锋在最前端,抓着铁索一点一点向对岸逼近的战友们,没有他们,他根本无法借助木板过桥。如今,老人经常要儿子用轮椅推着他到兴国烈士陵园去祭拜那些长眠在此的战友们,“他们没有看到今天的好日子啊!”

后来的长征路途更为艰苦,一路爬雪山、过草地。在钟发镇的记忆里,有一次过草地时,一条30米宽的河挡住了去路,红军们一个个手拉着手、肩并着肩过了河。“但我年纪太小过不去,是拉着军长孙玉清的战马尾巴,被拖过了河。”老人说,“不管困难多大,从来没有掉过队,要一直跟着红军走,跟着共产党走。”

同一种信念给人的力量是惊人地相似。邓小平晚年时,对于长征是怎么走过来的问题,他的回答只有三个字:“跟着走!”

跟着走,走出了壮怀激烈的长征两万五千里;跟着走,走出了壮志凌云的纵横十余省;跟着走,走出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壮丽史诗。

红军战士是最光荣的身份

人生没白活

钟发镇后来被调到红四方面军红九军当译电员。在随军西征至甘肃古浪县时,遭遇了国民党的近两万骑兵。古浪战役失利后,红九军进行了缩编,他被编入红三十军。1938年至1941年在甘肃祁连山打游击,1941年3月在打游击时被国民党马匪俘虏,同年4月脱险回家务农。上世纪70年代,钟发镇老人为恢复自己的红军身份而奔走,1973年他写信给有关部门反映自己的情况,特别回忆了他担任红三十军译电员时翻译“西安事变”电报的过程。最后经调查核实,江西民政部门落实了钟发镇红军失散人员的身份。

回顾这一生,钟发镇告诉记者,他最值得的人生记忆就是参加红军那几年,特别是走过长征。红军战士是他最光荣的身份。“虽然吃了苦,遇了险,但人生没白活!”

交谈间,热情的钟发镇老人时不时地会突然中断聊天,招呼记者吃家里人准备好的水果,这个如孩童般开朗的老人,焕发着赣南正午阳光的温暖。钟发镇的小重孙一蹦一跳地进来,天真烂漫地向来客们“炫耀”堂屋墙上自己的一张张奖状。

钟发镇充满爱意地注视着钟家的第四代人。这对相差近90岁的曾祖孙,定格成了这个农家小院最美的画面——一幅有关战斗、奉献与成长的画卷。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1565 字

+ 加入清单

周素园,1879年生于贵州毕节,前清贡生,年轻时立志改良政治,寻找救国之策。后追随孙中山先生参加辛亥革命。1916年任北京稽勋局调查员、参政院秘书。1921年回到贵州,先后任贵州省政务厅厅长兼省府秘书长、川黔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1925年回到家乡毕节,不再参与政治,闭门读书,从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到马克思的《资本论》,涉猎甚广。

“九一八”事变后,周素园痛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对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极为不满,但苦于报国无门,内心十分苦闷,在家书中写道:“眼看祖国危亡迫在目前,真是一百二十个的惭愧。”

1936年2月初,红2、红6军团先后占领位于贵州西北部的黔西、大定、毕节,实现了战略转移第二步的任务——由黔东到黔西。

当红军快要打到毕节时,国民党专员莫雄叫周素园一起逃走。周素园却表示:“我没有多少家当,不必走。”莫雄吃惊地问道:“难道你不怕红军?”周素园平静地说:“我又没有鱼肉乡民,怕什么?”

红军攻占毕节城后,在位于城内十字街的周素园家里发现有许多宣传马列的书。翻开一看,上面圈圈点点,就报告给了红6军团政委王震和政治部主任夏曦。二人马上登门拜访,在询问了他的经历后,又问他为什么读这些书?

周素园回答:“我相信马克思主义。我研究马克思主义10年了,我觉得马克思讲得对,你们共产党、红军,是讲马克思主义的,所以我用不着走……”

王震说:“你研究马克思主义好,我们共产党的政策是根据马克思主义制定的。现在我们的政策是抗日反蒋,你赞成不赞成?”

周素园说:“赞成,完全赞成。”

于是,在贺龙以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主席的名义诚心邀请下,周素园出任贵州抗日救国军司令员,并在家门口挂出牌子。一时间,黔西地区的反蒋抗日武装纷纷前来归附。

2月24日,贵州抗日救国军在毕节城内的小校场正式宣告成立,队伍很快发展到1000余人。

期间,红2军团政委任弼时专门宴请周素园,并请他给驻威宁的云南国民党军纵队司令孙渡写信,劝他不要与红军为敌。

红6军团军团长萧克曾回忆:“周素园给孙渡写信,很有说服力。孙渡在威宁、昭通按兵不动,固然出于利害考虑,但其中也有周的影响。这种态势,有利于我们集中主力对付正面来的敌人,在毕节地区停留20天,休整补充。”

当红军准备撤离毕节时,周素园坚持要与红军同行。贺龙知道后深为感动,称赞道:“好啊!有骨气,我佩服,我就赞成这样的人,就是拿出18个人不去打仗专门照顾他,我也要抬着他长征。我们就同患难,生死与共喽!”

红军进入云南后,军团领导考虑到周素园体弱多病,怕他不能适应紧张频繁的行军作战,准备拿出一笔钱,送他去香港治病并做统战工作。可周素园坚决不同意:“我在中国的黑暗社会里摸索了几十年,到处碰壁,现在参加了红军,才找到了光明。请告几位首长,我周某就是死也要死在红军里!”

就这样,周素园坚持与红2、红6军团指战员一起,不畏艰险,跋山涉水,走完了长征路。1936年12月2日,周素园到达陕北保安(今志丹县)。在保安,他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的亲切接见。毛泽东称周素园“是我们的一个十分亲切而又可敬的朋友与革命的同志”。

抗日战争爆发后,周素园担任了八路军的高级参议。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贵州省人民政府副主席、贵州省副省长。

1958年2月1日,周素园在贵阳病逝。中共贵州省委赠送挽联:“万里共长征,人民事业资匡助;一心服真理,马列宏谟有会通。”

1.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2.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军中第一女大校---林月琴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4470 字

+ 加入清单

一、随军“跑反队”里的林姑娘

林月琴,原名林英琴。她在长征中三过草地时被改名为林月琴。她的老家在安徽省金寨县城以西的南溪(因街南有一条小溪而得名,又称南溪街)。十字街口,有一所林家铺子,即“林广顺杂货铺”,这就是林月琴家赖以生存的唯一家底。林月琴自小就在南溪明强小学读书,校长詹谷堂是当时中共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也是林家女儿心目中特别崇敬的革命先生。

父亲林维尹,名义上是“林广顺杂货铺”的掌柜,实际上却“以开杂货铺为掩护,做党的交通工作,经常跑汉口”。林家的西厢房,不仅是中共地下工作者秘密聚会的据点,同时也是书写和油印革命宣传品的场所。弟弟林英仲虽是个哑巴,但却写得一手工整的好字。私下里,父亲把一些书写标语或刻蜡版、油印传单的秘要之事,总是交给她的弟弟去做。因为弟弟不会说话,万一被敌人发现捉去,也不会暴露党的秘密。

1929年立夏节暴动(立夏节起义),詹谷堂率领南溪200多名农民和学生,参加了红军第三十二师。15岁的林月琴,这时也剪了长辫子,理成了新式的剪发头,从南溪跑到几十里以外的斑竹园,参加了妇女运动讲习班。

妇女运动讲习班的领导人名叫陈觉民,是个二十三、四岁的知识女性。她的大哥就是陈绍禹(王明)。

陈觉民可以说是林月琴人生的第一位启蒙老师。她不仅提倡妇女剪辫子、反对缠脚、废除封建礼教,还宣传妇女翻身解放、男女平等、婚姻自由,并号召女同学参加红军,为创建苏维埃政权而战。在陈觉民的教育和影响下,林月琴加入了共青团。1931年初冬,红二十五军第七十三师在金寨麻埠建立缝纫兵工厂时,林月琴带领10多名青年男女前去参加。工厂领导给每个人发了个红袖标,就算是正式参加红军了。

1932年9月下旬,红军主力部队过境后,皖西北苏区到处都是扶老携幼、提包推车,仓皇逃跑的老百姓,哭喊声连成一片。此时,林月琴也投入到“跑反”逃难的人群之中,跟随在红军队伍后面向西走。她还要干革命,还要当红军。

在沿途结成的“跑反队”中,林月琴和刘百兴两人,从鄂东北就跟上了红军队伍。刘百兴个子高,胆子也大,腰里别着一支不知从哪弄来的驳壳枪,虽然没有子弹,却是“跑反队”里唯一的武器。这个家在商城县南乡又是童养媳出身的游击队员,的确也给“跑反者”壮了胆量。

林月琴因为有点文化,知道的革命道理也多,就主动承担沿途的联络工作。行军路上,尤其是越过平汉铁路以后,几乎每天都受到部队领导的劝阻。她们当然不肯回去,红军前面走,她们后面跟着走;红军途中休息,她们也就地休息;红军驻扎后,她们就主动帮助挑水、拾柴、烧火、做饭,或帮着做点针线活儿。

林月琴的另一名女伴陈映民,年方22岁,原是区、乡共青团支部书记,1931年参加红军,并由团转党,时在十二师政治部工作。陈映民之所以脱离了建制部队、与妇女“跑反队”混在一起,是因为她抱着个两、三岁的孩子,一路拖累,跟不上部队行动,便跟在后面的“跑反队”里,一路上慢慢跟进。陈映民是陈绍禹、陈觉民的小妹子,因其丈夫吕绍文在十二师当副连长,她才抱着孩子追赶这支队伍。

她们走新野、过郑县,沿着鄂豫边的崇山峻岭,向着陕南方向行进。到了豫陕边上,将要徒渡丹江的时候,后卫部队领导被她们“坚决跟随红军”的顽强意志所感动,不忍心再阻止她们跟进,便将她们分别收编在各个单位。陈映民回十二师政治部去了。林月琴、刘百兴被收留在七十三师政治部宣传队。师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后为红四方面军妇女独立师师长)问到她们的情况时,林月琴高兴地说:“我是在去年这个时候当的红军,就在七十三师缝纫工厂当缝纫工,现在正式归队了!”

二、担任史无前例的红军妇女工兵营营长

妇女工兵营,这个番号在中国工农红军的战斗序列中实属少见。工兵者,乃是担负野战工程保障任务的部队,主要用于构筑工事、抢修道路、架设桥梁、开设渡场、设置和排除障碍物。而冠以“妇女”称谓的工兵营,主要任务则是缝军衣、做军帽、织绑腿、打草鞋,以及担负后勤运输任务等等。妇女工兵营属于方面军总供给部编制序列,原本就是由随军被服厂改建扩编而成的,集建制军事化、生活集体化、行动战斗化于一体的特别“兵种”。

1932年初,林月琴被调到鄂豫皖苏区首府新集,在少共中央分局儿童局工作。这个儿童局,总共不过八、九个人,就设在城内曾家地主大院。与她一起工作的,有饶正锡中将夫人戴觉敏,还有比她小三岁的张赤民(后改名张池明,1955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就在此时,林月琴的父亲林维尹,在苏区“肃反”中含冤去世。接着,她的家庭被重新划定为“地主”。唯一的根据是:南溪十字街口那个林家铺子,在父女俩参加革命后,曾雇了一名伙计,故以“地主”定性。林月琴因此而受到株连,当下被遣回皖西北道区苏维埃政府,而政府又将她送入“劳改队”。战事吃紧时,她被“劳改队”遣散,令其回家另谋出路。说是回家另谋出路,实际上已无出路可谋。在那赤白势力经常拉锯的苏区境内,普通老百姓也必须“一边倒”,不是革命就是反革命,很难在夹缝中生存。

妇女工兵营是红四方面军总部供给部部长郑义斋的一个创造。当时,红军反三路围攻大获全胜,红四方面军第十、第十一、第十二、第七十三师,依次扩编为第四、第九、第三十、第三十一军,总兵力由入川时的1.5万人,猛增到4万余人。在此大好形势下,郑义斋也快马加鞭,把几个军需工厂集中起来,改编成妇女工兵营。1933年10月4日,妇女工兵营在川北德汉城正式组建。营长林月琴、营政委王泽南、副营长刘百兴,以及三连连长张茶清,都是来自鄂豫皖苏区的战斗骨干。除了这四名女将,全营三个连四、五百名女战士,都是当地的年轻妇女。王泽南从小就缠过脚,可她正是靠着一双解放了的小脚远走高飞,越秦岭、过巴山,到了四川。

营的领导班子搭建起来后,连、排干部严重不足,只好在新兵中物色积极分子。工兵营组建时,仍在继续招收青壮年妇女。凡是自愿报名者,都一个不拉地吸收进来。

有一次,张茶清一个人就领回数十人,轰动了妇女工兵营。林月琴、王泽南一看这个阵势,忙把张茶清叫到一边,悄声地问:“你是怎么动员的,一下带回来一个连呀?”

张茶清说她去的那个地方,正好逢集日赶场,提篮、挑担、背篓的妇女不少,她就把“当红军报名处”的牌子亮了出来,接连唱了几支红军歌,把赶场的男男女女都招引到了跟前。她一边讲自己当红军的事,一边又唱起了红军歌。她以自己的现身说法,搞宣传动员,在“扩红”中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副营长刘百兴很风趣。她曾找到徐向前的警卫员,讨了个手枪盒子和两发子弹,重新又把自己武装了一番,还是原来那支破手枪,重新装在盒子里面,稍许露出一角红绸子,挎在身上的确十分威风。只有两发子弹,她根本就不敢试枪,也不知能不能打响。有趣的是:她还装模作样缝了个子弹袋,将包谷细秆剁成子弹形状,以十粒为一排紧紧地缝在袋子里。

妇女工兵营集合出操、上课,都由刘百兴负责整理队伍,喊口令统一指挥。她那大块头往队前一站,叽叽喳喳的吵闹声,顿时噤若寒蝉。假若发现有人偷偷在笑,她就把两手往腰上一叉,怒目圆睁,大吼一声:“笑什么!哪像个当兵的样子?再笑,就站出来单个‘照相’!”

爬山头、夺红旗,每周进行一、二次,目的就在锻炼吃苦耐劳的能力,随时随地准备执行紧急运输任务。每次在爬山之前,都由刘百兴事先插上几面小红旗。第二天清早,便以连为单位开展爬山比赛,夺得红旗者为第一名。女战士李敏个头矮,但很壮实,每次爬山爬得特快,往往超过不少大个头而一举夺得红旗。为此,刘百兴在队前作讲评时说:“我们妇女不简单,爬山赛过男子汉。大家别看李敏个子小,腿也短,可她爬山的动作不一般。你看她:腰一弯,头一低,两手好像开飞机,一口气就开上山去……李敏就是我们全营的小飞机!”李敏从此就获得个“小飞机”的绰号。

林月琴、王泽南两个军政一把手,当时主要工作是领导和管理生产,保障部队的军需供应。长征中,她们各自又带领一个连队担任运输队,执行各种繁重的运输任务。她们所领导的妇女工兵营,堪称红四方面军后勤战线上的一面战旗,迎着战火硝烟飘扬了三年之久。

三、与罗荣桓喜结良缘

1936年10月,红军第一、二、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后,红四方面军第三十军、第九军、第五军和总部机关及直属骑兵师、特务团、教导团、妇女抗日先锋团共2.1万余人,奉中央军委命令西渡黄河,后改称西路军,在河西走廊创建根据地,并执行打通到新疆的国际路线任务。而另一部分第四军、第三十一军和红军大学等万余人,当时被留在黄河以东地区,参加了著名的山城堡战役,取得三军大会师后的第一次大捷。这样,红四方面军即一分为二,形成河东、河西截然不同的两种局面。

当时被留在河东的女红军,可以说是历史的幸运儿。她们没有西渡黄河参加西路军那一场旷日持久而又极其惨烈的艰苦征战。在个人的终身大事上,她们也大都获得了美满和幸福。

林月琴和罗荣桓的婚恋,既保持了红军中相识又相恋的时代特色,同时也富有一种极其神秘的罗曼蒂克。她能够成为元帅夫人,完全是好友刘桂兰从中穿针引线,促成这一对有情人终成眷属。

刘桂兰,最早在独立营担任连长,后在随营女子学校当过教务主任。她是随同红军大学直接抵达陕北的。1937年春节,刘桂兰跟许建国结婚,并在延安中央党校建立了小家庭。许建国长征中在红三军团当过侦察科长、保卫分局局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天津、上海两市副市长兼公安局局长,国家公安部副部长,中国驻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大使等职。

婚后,许建国跟刘桂兰谈到、有不少长征过来的老红军,大都已过而立之年,至今没有婚配,其中就包括罗荣桓在内。刘桂兰是个热心人,一听到罗荣桓,就立即想到她的好友林月琴。于是经过一番筹划安排,刘桂兰先向罗荣桓提说婚事,并约定见面日期。

那是个星期天,刘桂兰不显山也不露水地邀请林月琴来家中做客,同时也与罗荣桓事先约定,以便在现场目测面视。谭政、张爱萍、冯文彬等人,当时也都自告奋勇陪同罗荣桓前往“相亲”。第一次相识,活跃分子冯文彬先与林月琴搭话,将其家庭情况、个人经历以及情趣爱好,都像审问案情似的,从头到尾问了一遍。林月琴以为冯文彬是组织部的什么人,对他的所问都如实作了回答。与此同时,林月琴也注意到一位戴着眼镜三十四、五岁的老同志,默不作声地坐在一边,神色显得有点拘束。可那闪灼在眼镜后面的眼神,似乎对她的一言一行尤为关注,时而还呵呵地笑上两声。这样,林月琴便结识了时任红军后方政治部主任的罗荣桓。

林月琴年方23岁。她随红军总部卫生所到达陕北,被调到中央妇女部工作了几个月,已转为共产党员。1937年1月,中共中央迁往延安后,她又被选调到中央党校学习深造。由于刘桂兰的牵线搭桥,这一对有情人常来常往,渐渐地,两个人便单独谈起了恋爱。

1937年5月16日,林月琴和罗荣桓终成眷属。新婚之日,前来祝贺道喜的红军战友络绎不绝,欢声笑语、很是热闹。所谓“婚宴”,也只是用一位老战友从西安捎来的半袋白面,让伙房做了一大锅汤面条,拌以白菜和萝卜做成的酸菜,算是款待了前来贺喜的各方宾客,以及机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

林月琴1955年被授予大校军衔。她是当时全军43名校级女性军官之中,唯一的一名女大校。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红军长征路上的巾帼英雄的故事

全文共 2230 字

+ 加入清单

六十一年前,中国工农红军一方面军开始长征。在这支铁流劲旅里,有一支特殊的队伍——30名红军女战士。她们的非凡经历和行动,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1935年10月的一天,我们来不及做什么准备就匆匆出发了,离开了革命红都瑞金,离开了那深深依恋的土地和人民。我们噙泪而别,踟蹰而行,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凝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

刚出发时,我和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分在卫生部。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是一些首长的夫人,她们另在一起。共计有30名女同志。当时叫战略转移,卫生部带的物品较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带出来了,行动非常的迟缓。由于我们转移属隐蔽行动,白天不能走,只能夜间行进。天公也不作美,连下阴雨,衣服湿透,道路泥泞,常常摔倒,只能在泥水里连滚带爬。走了一个多月,来到了湘桂边境。由于战事频仍,伤员越来越多,我又被调到担架连任政治战士,负责抬运和照顾伤员。

一次,我们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民夫吓跑了。我看到一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另一个民夫在担架旁急得不知所措。而担架上是一位胸部负伤的团级干部。不能扔下伤员。我忘记了自己体弱有病,抬起担架就走。山很陡,我只得跪着爬行,膝盖磕破了,肩膀磨出了血,火辣辣的疼,但不能停下,落下队伍是很危险的。下了山之后,我却再也支持不住了,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民夫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干不得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但荒天野地,去哪里找男人?我吐完血,抬起担架继续追赶队伍。在长征路上,像我一样抬担架的,还有好几个女同志。

照顾伤员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由于缺医少药,一些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我们以女同志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一些伤轻的,拄着拐棍自己还能走一段,有的重伤员,根本就离不开担架。如钟赤兵同志,原是一位很优秀的团长,在战斗中被打断了一条腿,他非常顽强,是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截的肢。周恩来副主席指示我们,一定要将他抬走。钟赤兵同志是我们抬着走完长征的。伤员同志除了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常常忍饥挨饿。我们除了要护理伤员,还要筹措粮食。有时筹不到粮食就得饿肚子。

在长征中,我们女同志还要克服生理上带来的麻烦。爱美是女性的天性,由于连连征战,我们一个个衣衫褴褛,蓬头垢面,头上长满了虱子,一到宿营地,有空就捉虱子。我们嫌麻烦,干脆剪成光头。休息时,一些调皮的红军战士偷偷将我们的帽子揭掉,大喊:“尼姑,尼姑!”取笑我们。长征途中,有几个女同志还经受了分娩的痛苦和磨难。周子昆的爱人曾玉是第一个遭受这种不幸的女性。她是1928年参加湘南暴动的共产党员,曾随毛主席、朱德参加了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江西苏区时就已怀孕,长征出发时本没有她,她是怀着身孕偷着追上红军长征队伍的。一路上,我们精心照护着她。翻越老山界时,我见她走路很吃力,就搀扶着她爬山。爬过山不久,她就生产了。没有吃的,我们就采来豌豆苗熬汤给她喝。蔡畅大姐知道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小麦面拿来放在豌豆苗里一起熬面糊糊给她们母子喝。在长征路上生产分娩的还有贺子珍、陈慧清。而最遭难的要数贺子珍大姐了。她生产后不久又遇到了一次空袭。那天傍晚,我们正在一个树林里休息,敌机来了,我们赶忙跑到路边的沟里躲避,一颗炸弹正好落在贺大姐身边爆炸,贺大姐倒在血泊里。我当时离她只有一米多远,赶忙跑过去,只见贺大姐遍体鳞伤,脸色苍白,不省人事,我们赶快组织抢救。这时,毛泽东同志赶来了,他俯下身,深情地注视着妻子。我们在一旁不禁落了泪。毛主席把他自己的担架留下来,给贺子珍同志用。事后我们得知,贺子珍大姐身上中了17块弹片,一直到后来去世,脑颅里仍残留着几块弹片。邓颖超大姐在江西苏区时就患有肺病,身体极度虚弱,一路上也吃了不少苦。吴仲廉同志是一双小脚,爬山走路从不落后,真不敢想象她是怎样用一双小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

长征路上,我们与千千万万的红军一样,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趟江河;啖草根,嚼树皮,历尽艰辛,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只见满山遍地全是雪,连棵借力爬山的草都没有,常常走一步退两步。山上空气稀薄,憋得脸发青,我亲眼看见一个个战士倒下去后就再也没有爬起来。下山时,我再也坚持不住了,往地上一躺,滚到了半山腰,才爬起来跌跌撞撞地赶路。过草地也如此,千里草地就像一块大“魔毯”,一时乌云翻滚,一时又大雨倾盆,好像随时要把我们吞没似的。草底下是一片终年不干的积水,河沟交错,泥潭深不可测,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气味。走路得寻着草根,要不然陷进泥潭,很快就把你吞没。我们在草地上摇摇晃晃地走了一个星期,才走出了草地。

长征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既是对一个革命者生死的考验,也是信念与意志的磨练。当时我们抱定了一个信念,跟着共产党走,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我们30名女同志,除了3名同志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其余27名同志都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尽管我们这些姐妹后来有的客死异乡,有的漂泊流离,与党失去了联系,但她们中没有一个叛党变节的,至死保持了对党的忠诚,保持了一个革命者崇高的革命气节和坚强意志。她们不愧为20世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

这30名女同志,健在的尚有9名,她们是:广东的谢小梅、廖似光,江西的王泉媛、危秀英,南京的李桂英,北京有我和刘英、谢飞、钟月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好。

二万五千里长征,一次改变中国命运的征程已在人们的评说中过去了大半个世纪。爱思范文23长征是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迹,它特有的魅力就像是一部最完美的神话,突破时代和国界,在世界上广为传扬。

回首风雨来时路,漫漫征程,说不完的艰难困苦,道不尽的严峻险阻。冰封的皑皑雪山、人迹罕至的茫茫草地、峡谷急流、有乌江天险、有弯弯赤水、有大渡激流……加之蒋介石百万大军的围追堵截、粮食的严重短缺,每一条都足以让人恐惧、绝望。可长征中的人,却利用自己的两只脚,长驱直至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他们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攻占腊子口……二万五千里长征路,二万五千里血与汗的洗礼。所到之处,哪里没有浸透着红军战士的不散热血?哪里没有谱写着一曲动人的壮歌?长征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才是英雄好汉。他们排除万难,经历了九死一生的激烈战斗,战胜了任何人都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他们在一条布满荆棘和鲜血的道路上一步步艰难地走来,走向了光明和胜利。

那,是什么让长征中的人们明知征途有艰险,却毫无畏惧、万死无辞,前仆后继地奔向一个目标?是什么让他们突破国民党军的围追堵截,跨越万水千山,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创造了无与伦比的英雄业绩,谱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伟大革命篇章?是坚定不移的信仰、不屈不挠的求素、无所畏惧的前行、向着理想勇敢奋斗的精神。是老人们口中述说的长征精神。

巍峨的雪山掩盖了革命烈士的躯体,却埋藏不了他们满腔为国为民的赤诚之心;茫茫的沼泽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躯,却掩藏不住他们的信念;如雨的子弹夺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却夺不去他们的精神。

岁月的年轮沉淀了斑驳的痕迹,冲天的狼烟留下了悲壮的回声。时值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回顾历史,不由感慨万千。红军长征的壮举已经成为历史,但是,长征精神却具有永恒不变的历史价值和光照千秋的缤纷异彩。那烙印在中华儿女灵魂深处的“长征精神”,与我们党和人民在我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壮丽进程中创造的西柏坡精神、延安精神、奥运精神、三峡移民精神、抗非典精神、神五神六精神一样,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精神和延续与升华,是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的时代创造。长征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意志与品格的注脚;成为中华民族追求光明与理想的象征;成为中华民族发奋图强、坚忍不拔、战胜一切困难的支柱。

现在,党中央领导集体正在率领全党和全国人民,为把我们国家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强国,让人民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进行着新的长征。我们仍然需要在21世纪里,争取实现中华民族的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民族腾飞这一现代历史主题。为此我们相信,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伟大征程中,我们仍然需要努力实践长征精神的时代价值;我们相信,在新的历史时期,同时代精神结合起来的长征精神,将激励中华民族实现伟大的振兴。

一段岁月,波澜壮阔,刻骨铭心。一种精神,穿越历史,辉映未来。长征那英勇的足迹镌刻在为人类追求解放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国人民铭记;长征那革命英雄主义的精神,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夺取成功的基础,始终激励着中国人民朝着一个坚定的方向辉煌前进。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小学生红军长征小故事作文

全文共 2067 字

+ 加入清单

天亮的时候,雨停了。

草地的气侯就是奇怪,明明是月朗星稀的好天气,忽然一阵冷风吹来,浓云像从平地上冒出来似的,霎时把天遮得严严的,接着,暴雨夹杂着栗子般大的冰雹,不分点地倾泻下来。

卢进勇从树丛里探出头来,四下里望了望。整个草地都沉浸在一片迷蒙的雨雾里,看不见人影,听不到人声。被暴雨冲洗过的荒草,像用梳子梳理过似的,躺倒在烂泥里,连路也给遮没了。天,还是阴沉沉的,偶尔还有几颗冰雹洒落下来,打在那浑浊的绿色水面上,溅起一朵朵浪花。他苦恼地叹了口气。因为小腿伤口发炎,他掉队了。两天来,他日夜赶路,原想在今天赶上大队的,却又碰上了这倒霉的暴雨,耽误了半个晚上。

他咒骂着这鬼天气,从树丛里钻出来,长长地伸了个懒腰。一阵凉风吹得他连打了几个寒颤。他这才发现衣服完全湿透了。

“要是有堆火烤,该多好啊!”他使劲绞着衣服,望着那顺着裤脚流下的水滴想道。他也知道这是妄想——不但是现在,就在他掉队的前一天,他们连里已经因为没有引火的东西而只好吃生干粮了。他下意识地把手插进裤袋里,意外地,手指触到了一点粘粘的东西。他心里一喜,连忙蹲下身,把裤袋翻过来。果然,在裤袋底部粘着一小撮青稞(kē)面粉;面粉被雨水一泡,成了稀糊了。他小心地把这些稀糊刮下来,居然有鸡蛋那么大的一团。他吝惜地捏着这块面团,心里不由得暗自庆幸:“幸亏昨天早晨没有发现它!”

已经一昼夜没有吃东西了,这会看见了可吃的东西,更觉饿得难忍受。为了不致一口吞下去,他把面团捏成了长条。正要把它送到嘴边,突然听见一声低低的叫声:

“同志——”

这声音那么微弱、低沉,就像从地底下发出来的。他略略愣了一下,便一瘸一拐地向着那声音走去。

卢进勇蹒跚地跨过两道水沟,来到一棵小树底下,才看清楚那个打招呼的人。他倚着树杈半躺在那里,身子底下一汪浑浊的污水,看来已经有很长时间没有挪动了。他的脸色更是怕人,被雨打湿了的头发粘贴在前额上,雨水,沿着头发、脸颊滴滴地流着。眼眶深深地塌陷下去,眼睛努力地闭着,只有腭下的喉结在一上一下地抖动,干裂的嘴唇一张一翕地发出低低的声音:“同志——同志——”

听见卢进勇的脚步声,那个同志吃力地张开眼睛,挣扎了一下,似乎想坐起来,但没有动得了。

卢进勇看着这情景,眼睛里像揉进了什么,一阵酸涩。在掉队的两天里,他这已经是第三次看见战友倒下来了。“一定是饿坏了!”他想,连忙抢上一步,搂住那个同志的肩膀,把那点青稞面递到那同志的嘴边说:“同志,快吃点吧!”

那同志抬起失神的眼睛,呆滞地望了卢进勇一眼,吃力地举起手推开他的胳膊,嘴唇翕动了好几下,齿缝里挤出了几个字:“不,没……没用了。”

卢进勇一时不知怎么好。他望着那张被寒风冷雨冻得乌青的脸,和那脸上挂着的雨滴,痛苦地想:“要是有一堆火,有一杯热水,也许他能活下去!”他抬起头,望望那雾蒙蒙的远处,随即拉住那同志的手腕说:“走,我扶你走吧!”

那同志闭着眼睛摇了摇头,没有回答,看来是在积攒着浑身的力量。好大一会,他忽然睁开了眼,右手指着自己的左腋窝,急急地说:“这……这里!”

卢进勇惶惑地把手插进那湿漉漉的衣服。他觉得那同志的胸口和衣服一样冰冷了,在左腋窝里,他摸出了一个硬硬的纸包,递到那个同志的手里。

那同志一只手抖抖索索地打开了纸包,那是一个党证,揭开党证,里面并排摆着一小堆火柴,干燥的火柴。红红的火柴头聚集在一起,正压在那朱红的印章的中心,像一簇火焰在跳。

“同志,你看着……”那同志向卢进勇招招手,等他凑近了,便伸开一个僵直的手指,小心翼翼地一根根拨弄着火柴,口里小声数着:“一,二,三,四……”

一共只有七根火柴,他却数了很长时间。数完了,又向卢进勇望了一眼,意思好像说:“看明白了?”

“是,看明白了!”卢进勇高兴地点点头,心想:这下子可好办了!他仿佛看见了一个通红的火堆,他正抱着这个同志偎依在火旁……

就在这一瞬间,他发现那个同志的脸色好像舒展开来,眼睛里那死灰般的颜色忽然不见了,发射出一种喜悦的光。那同志合拢了夹着火柴的党证,双手捧起,像擎着一只贮满水的碗一样,小心地放到卢进勇的手里,紧紧地把它连手握在一起,两眼直直地盯着卢进勇的脸。

“记住,这,这是,大家的!”他蓦(mò)地抽回手去,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用尽所有的力气举起手来,直指着正北方向:“好,好同志……你……你把它带给……”

话就在这里停住了。卢进勇觉得自己的臂弯猛然沉了下去!他的眼睛模糊了。远处的树、近处的草、那湿漉漉的衣服、那双紧闭的眼睛……一切都像整个草地一样,雾蒙蒙的;只有那只手是清晰的,它高高地擎着,像一只路标,笔直地指向长征部队前进的方向……

这以后的路,卢进勇走得特别快。天黑的时候,他追上了后卫部队。

在无边的暗夜里,一簇簇的篝火烧起来了。在风雨、在烂泥里跌滚了几天的战士们,围着这熊熊的野火谈笑着,湿透的衣服上冒起一层雾气,洋瓷碗里的野菜“嗞——嗞”地响着……

卢进勇悄悄走到后卫连指导员的身边。映着那闪闪跳动的火光,他用颤抖的手指打开了那个党证,把剩下的六根火柴一根根递到指导员的手里,同时,以一种异样的声调在数着:

“一,二,三,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听先辈讲长征路上的故事

全文共 604 字

+ 加入清单

爬雪山,过草地,上刀山,下火海,发生了多少可歌可泣的故事哇!其中,《金色的鱼钩》最感人。

那是一九四五年的秋天,红军进入了茫茫草地。由于三个小同志得了肠胃病的关系,所以指导员就让炊事班长照顾他们。

三个病号一天只走了二十里路,到了宿营地,班长就到处挖草根,和着青稞面给他们做饭。不到半个月,青稞面全吃光了。饥饿像死神的魔爪一般威胁着他们。虽然班长到处找野草、挖树根,可光吃这些怎么有营养呢?班长眼看着他们日夜消瘦了下去,整日整夜地合不拢眼。

有一天,班长在河边洗衣服,忽然看见了一条鲜嫩肥美的鱼跃出水面,顿时水花四溅。班长突然灵机一动:他急忙找出一根缝衣针,弯成了个钩状,钓起鱼来,让三个同志吃上了新鲜可口的鱼,喝上了鱼汤。可有一位小同志注意到在他们吃鱼的时候,班长从来不吃东西。后来,这位小同志发现班长在吃他们剩下的食物,眼泪就禁不住流了下来。

眼看就要走出茫茫草地了,班长却饿晕过去了,三个小同志急忙去钓鱼,做汤,可班长还是为了他们而牺牲了。

读了这个故事,我感动得泪流满面。班长那舍己为人的精神深深地打动了我,难道这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吗?班长虽然牺牲了,但他的精神永远活在我们的心中。

“少年强,则国强。”我们要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成为祖国的栋梁,成为祖国的希望,因为建设祖国的重任不久将落到我们这一代人的肩上。

80年,光辉岁月弹指挥间;80年,中华大地沧桑巨变。中国像一条巨龙,屹立于世界东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时下,有些人断章取义、歪曲中国**的历史、诋毁党的领袖人物、片面肢解长征历史。那些所谓的“重新发现”、所谓的“揭秘解密”,不过是打着种种旗号的历史虚无主义。

他们无视人类精神的力量,更无意发现人类心灵的秘密,让精神庸俗化、让历史碎片化。对此,我们应当旗帜鲜明地反对。****指出:“历史虚无主义的要害,是从根本上否定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和中国走向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否定中国**的领导。要警惕和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的影响,坚决抵制、反对党史问题上存在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

历史就是历史,事实就是事实,任何人都不可能改变历史和事实。民主党派成员要牢牢把握**历史发展的主题和主线、主流和本质,深刻认识人民选择中国**、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历史必然性,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和丑化党的历史的错误倾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万里长征的故事夜过鬼门关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人物档案李布德,四川营山人。1918年6月出生,1933年9月参加中国工农红军。曾任红四方面军第九军战士、文书等职。参加过平津、太原战役、抗美援朝等。1988年获一级红星功勋荣誉奖章。]

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部队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间行军。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部队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部队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跄跄踉踉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的书信

全文共 872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0月16日那是个难忘的日子,因为那天是红军离开江西根据地就开始25000里长征的日子.屈指一数已经过去了70年了.

在我心中,长征是一个伟大的奇迹,红军翻山越岭,强渡江河.穿过草地,翻过雪山,最后才到达目的地---- 延安.长征的精神是永远不可磨灭的,他们坚定永不退缩的精神在永远激励我们前进.

可能有些人会说红军不全是为了人民而战斗,而是为自己而战斗,因为有一些人去参加红军只是讨口饭吃罢了!但是你能解释这个让我刻骨铭心的故事吗? 红军长征路过云南时,有12位红军伤员被敌人抓住了.敌人说:“只要你们不当红军了,就可以放你们生路,不杀你们“.可是这几位红军战士个个坚强不屈、视死如归,敌人没有办法,就把红军伤员带到半山腰一个深不见底的地下河洞口,把前面两个伤员推到山洞里面,在后面的10位红军就说:“不用你们推,我们自己跳“,这仅仅只是为一口饭吃吗?

今天,我们都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当年红军过雪山的时候,翻越雪山上的劳累加上高原气候的困乏,还有山巅雪暴卷起雪沫的危险.前有堵军,后有追兵,天上还有敌机,想到饿死掩埋在雪山上的红军,我不禁感慨万千,这种与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抗争惊天地泣鬼神的长征精神是何等珍贵?这么坚强的红军遇到如此大的困难都没有退缩,我们生活在21世纪的小朋友们应该更加坚强,成为一个顶天立地,不怕困难的人!

现在学习长征精神的人们越来越多了,他们坚定,不怕困难得到了许多人多赞赏.比如说:今年无情的洪水吞没了湖南南边的各个良田,房屋,在这次洪水中许多干部为了转移群众牺牲了自己的生命.但是灾区的人们没有气馁,他们相信只要坚强就能够让家园重建起来.

现在重庆发生了60年来罕见的旱灾,人民的财产损失过亿,大量农田干旱.重庆市长在蒸笼似的公交车上听取民意,重庆市委书记汪洋在灾区查看旱情.这些领导人不畏炎热来查看旱情,听取民意体现出长征精神不仅人民有,这些党领导人也具有.真是长征精神便满真个中国啊!

长征精神永不朽,让长征精神传便整个世界!新中国为了灾区人民重建家园做出了很大的帮助.人民继承了长征精神,这个精神将流传百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长征故事作文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知道两万五千里长征吗?它是红一方面军从1934年10月10日开始由江西的瑞金出发,到1936年10月19日达到陕西吴起镇的路程。

这段长征路是多么艰苦啊!让我们一起去感受一下吧。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了,红军开始了漫漫的长征之路,就在这个月,红军渡过了长征第一河——都河,11月29日,红军开始抢渡湘江了,这次战斗,为了保护领导战士们和敌军展开了激烈的战争,战后,湘江上漂起了许多红军的尸体,湘江也被血染红了,真令人伤心,1月,红一方面军做了竹排,准备强渡乌江,最后,倔强的乌江也屈服在了红军之下。突破了重要关卡娄山关的红军,又假装成了战败的敌人,智取了遵义城,还用智慧四渡赤水,战胜敌人,红军战士渡过了金沙河,又强渡了大渡河,之后,翻越了大山夹金山,来到了草地,红军三次过草地,遭到了敌人的八次攻击,可恶的敌人总想把共产党彻底消灭,经过了千辛万苦,红军终于走完了两万五千里长征。

我要向这些红军战士学习这种爱国报国、不惜自我的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林彪长征时跟聂荣臻拍桌子的故事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1930年初,聂荣臻任中国共产党顺直省委组织部部长,同年5月到达上海,在中央特科从事艰险而又复杂的地下工作,积极向各革命根据地提供军事情报,及时了解敌情,保卫党中央和地下党同志的安全,营救被捕同志,镇压叛徒、特务。1931年,聂荣臻调到中央军委任参谋长,先后在香港、天津、上海等地坚持秘密斗争。

1931年12月,负责中央特科工作的顾顺章叛变以后,上海的白色恐怖日益严重。聂荣臻根据组织的决定撤离上海,前往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他先后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第一军团政治委员,并当选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执行委员。

1932年4月11日,毛泽东主持一军团师长、师政委以上干部会议,布置了攻打漳州的计划。4月20日,我军占领漳州城,国民党49师大部被歼。

在漳州,聂荣臻与林彪发生了共事中的第一次冲突。当时,为了进行下一步的战斗准备,“筹款子”成为部队一项主要任务。漳州是著名侨乡,红军部队纪律的好坏、执行政策怎样,影响很大。因此,聂荣臻在部队入城之前就告诫部队:“这次进城,对我们的纪律、政策观念都是一个很好的考验,大家要特别注意。筹款要筹,纪律更要执行。”还统一颁发了“入城许可证”,没有拿到许可证的官兵不得入城。

部队入城后,总体纪律是良好的。部队有条不紊地发动群众打土豪,扩兵筹粮筹款。然而,不愉快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有的部队在林彪的纵容下,对政策的执行一度搞得很乱。一天,聂荣臻在街上看到几名红军战士正在抽打一些商人,这些人光着身子,身上被打得青一道紫一道。

聂荣臻为了制止这些违反政策、脱离群众的做法,愤然找到军团长林彪说:“林彪同志,在红军里怎么采取这种手段呢?对一些不肯出钱的老财,给予一定惩戒是必要的,怎么能把他们弄到大街上拷打呢?这样不仅得不到普通市民的同情,连工人农民也不会拥护,政治影响很坏,这可是关系到这片新根据地的巩固和发展的大问题呀!”

林彪突然反问:“那我们究竟要不要钱?政委同志,没钱就不能打仗。”

“钱,我们当然要,但我们不光要钱,还要政治。我们是红军,如果政治影响搞坏了,筹的钱再多,也是毫无意义的。”聂荣臻严肃地说。

经过争论,林彪不再吭声,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有所收敛。部队经过教育,也杜绝了只顾弄钱不讲政策的倾向。多年之后,聂荣臻举这个例子说:“林彪这个人也不能一棍子打死,他在战争年代中往往还是兼听则明的。”

“路线”之争

1935年5月,聂荣臻任红军先遣队政委,与司令员刘伯承一起,率部通过大凉山彝族区,抢占安顺场,组织突击队强渡大渡河,接着率红一师、干部团沿大渡河东岸北上,击溃川军守敌一个旅,有力地策应了西岸红二师飞夺泸定桥的战斗。6月中旬,他率红一师翻越夹金山,在懋功与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会师。

下旬,在列席两河口中央政治局会议上,聂荣臻拥护中央关于北上建立川陕甘革命根据地的方针,坚决反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

6月26日两河口会议后,张国焘企图破坏一、四方面军之间和一方面军内部各部队的团结,准备把聂荣臻和林彪调离一军团,聂荣臻到31军去当政委,林彪到另外一个军去当军长。

在这样的大是大非面前,聂荣臻始终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党性原则。于是,他告诫林彪,我们要注意,张国焘想把我们“吃掉”。

林彪对张国焘的分裂活动却有自己的立场。他突然板起脸来说:“荣臻同志,这是什么意思?你是搞宗派主义。”

聂荣臻说:“张国焘和中央的思想一贯不一致,我们应该时时警惕。我觉得这不是宗派主义,这是路线问题。”

一提到“路线”这个敏感的词语,林彪心头“突”地冒上一股无名火,竟然猛地拍了一下桌子,“什么路线问题,你说他路线不对,那么,他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呢?我们才几个人?一方面军才有2万多,他有8万多。”

聂荣臻紧握的拳头也猛地在桌子上敲了一下, “人多就正确吗?蒋介石的人更多呢,难道蒋介石的路线更正确吗?”

聂荣臻同志的观点最后终于得到了事实的证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周恩来在长征路上感人的故事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刚过大渡河,周恩来就病了。经常高烧不退,有时甚至处于昏迷状态。

红军什么药品都没有,平时普通战士受伤了,也只能用盐水给伤员洗洗伤口,这就是最好的治疗了。

他的医护人员刘江萍很着急,总是和其他医护人员千方百计到各个部队去找药。

周恩来知道了这件事,就把刘江萍叫来,对她说:“战士比我更需要药品,决不能到部队去找,我们有什么就用什么!”

每到一个宿营地,刘江萍第一件事就是赶紧到处买药,偶尔能买到一点止痛退烧药,就立即让周恩来服用。有一次他们在一个集镇上,买到了二两木耳,刘江萍喜极而泣,这在整个长征途中可以算是最高级的补品了。

由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治疗,周恩来整天高烧不退,经常处于半昏迷状态,翻雪山前部队专门为周恩来准备了担架,可他坚持自己走路。最后,他实在走不动了,才躺到了担架上。

周恩来对自己要求非常严格,从来没有把自己当领导看待,而是把自己当做普通战士,别人能吃苦,他也能。而且他比别人操的心多,费的神多。

过草地时,医护人员好不容易给周恩来煮了一碗粥,他严厉地问刘江萍:“部队现在吃什么你们不知道吗?”刘江萍说:“怎么不知道,吃草根、吃树皮,可你病得这么重,还协助毛主席工作,分担全军的重担,难道吃一小碗稀饭都不应该吗?”

“小刘呀,我们是革命的队伍,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周恩来最终也没吃那珍贵的稀饭。

红军进入甘肃时,正是收获的季节,队伍经过一片梨园时,长途行军的红军看到,树上果实累累,黄莹莹的,看见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可是谁也没有上前去拿梨子吃。房前屋后,梨子成堆。周恩来却坐在梨树下,一手端水喝,一手拿铅笔,聚精会神地看地图。刘江萍看到生病的周恩来没吃老百姓一个梨子,睡在梨堆边的他也一个梨都没拿。

第二天,有战士请求可不可以买点梨子,周恩来答应了。可当地群众受国民党的欺骗宣传,没人敢说价钱,只是说:“吃吧、你们吃吧!”梨农不接钱,战士们就不吃梨。结果,在盛产梨的地方,红军没吃上一个梨子就离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长征的故事作文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我较为了解的一个故事叫《一袋干粮》。它讲述了一个13岁的小红军小兰在随部队一起前进的时候,好不容易得到了一袋干粮,却在过一座桥时为照顾一位伤员不慎把自己的那袋干粮掉入河中冲走了。她为了大家有足够的干粮吃,坚持没告诉他们。为了装成没事发生一样,她拔了许多野菜塞入挎包,塞得鼓鼓的。不久她的身体就不行了,在护士长发现她吃野菜和挎包中“干粮”的事后,大家才知道事情的真相,于是大家每人分了一点干粮给她,让她体会到了家的温暖……故事虽小,内涵不小。这些点点滴滴的细节,小故事却能够反映红军战士们的优秀品质--不怕苦、坚强、无私、热心……小兰,她只是一个13岁的小女孩,却有男孩一样坚强的意志;却知道体谅他人。在她没有粮食之际,她大可伸出双手向战友们要一些,她没有这么做,她选择沉默,不告诉任何人,自己吃苦,此刻,她脑海里想的只有战友的利益,而忽略了自己的困难;而对伤势严重的伤员们,她大可丢下他们,让他们自生自灭,可她没这么做,她细心照料一个伤员,没有怨言,没有后悔。一个小兰尚且如此,可想而知,我伟大的红军整支队伍的品质了。

有一位普通的红军叫做谢益先,过草地时,他分到了四斤干粮。在行军过程中,战士们看到了饿慌了的母子三人,小谢就瞒着队友,把自己的干粮袋给了他们,而他自己每天就吃些野菜、凉水充饥,最终,因体力不支,就这样走了。直到那母子三人来还这一只印着“谢”字的干粮袋时,部队的同志才明白了事情的原委……看了这个故事,心中无比的沉重啊!谢益先明明知道,在茫茫草地上,哪怕是一小袋粮食,都是救命的“宝贝”,意味着一个人的生命!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毅然把自己的粮食给了那位母亲;每天,自己在饥饿中煎熬,也不愿连累队友;甚至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在询问那母子三人的情况,在得知“他们很好”的回答后,嘴角才带着微笑,离开了人世……他对人民群众的深厚情谊,对战友的深厚情谊,都深深地震撼了我,让我看到了那世世代代都令我们铭记在心中的“长征精神”。

长征,对于我们新世纪的一代,或许已经太遥远了。我们未曾经历过这样的艰难困苦、这样的惊心动魄,但这段历史,还是带给我们无数的深思。种种永垂不朽的“长征精神”,值得我们去揣摩,去学习。当然,在新世纪,在我们学生中,这些“长征精神”,需要在学习中发扬,在校园中发扬,在做人处事中发扬,在一点一滴的成长道路上发扬,在为祖国的建设中发扬。我们要将这些精神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让这些瑰宝,成为生命中的一部分,使自己成为一个合格的接班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让我们来听听驻马店泌阳县宋书仁老人讲述他爷爷和红军的故事

“民国二十三年冬天,那次过红军住俺这儿,开始人们有点儿提心吊胆,可是见他们个个都喊大爷长大娘短的,很家常,就放心了。他们做饭用户家(本家)的锅,吃饭先给户家盛。第二天早晨老早就起床了,把睡时铺的稻草收拾干净,整理好,放回原处。又把屋内院外打扫一遍,还把户家的水缸打满,他们用过早饭临走时,还挨家挨户问问丢失啥东西没有。”

宋书仁说,“村上老百姓从没见过这样有规矩有礼貌的兵。部队走后,人们都说,这共产党领导的红军真好,在咱这住一搁和(一晚上),就像是一家人一样。又说,这红军去北方打日本鬼子的,听着真开心,真来劲。其中有位教师说:得民心者得天下,这是古训,是真理。俺这儿乔蛤蟆的儿子就是这次参加红军,跟部队走了。”

在宋书仁的家中,记者见到了曾经红军住过的地方,茅草屋已经不在,取而代之的是一栋带有大院子的砖瓦房。

作为一个生活在红旗下的当代青年,享受着革命先人的奋斗成果,是幸福的一代。我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乐于牺牲,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奉令从大别山长征转战淮河发源地桐柏山,军政委吴焕先,军长程子华,副军长徐海东都是二十露头的青少年将军,刘华清是政治部组织科长,16岁,王诚汉是副连长,15岁,共产国际称这是世界上参加万里长征的最年轻的童子军。

红二十五军战士都是平均十五六岁的红军娃娃,有的是父亲牺牲或转战外地,有的是母亲被杀,大都是老红军的后代,却有着让敌人闻风丧胆的战斗力。

这些长征红军将士从大别山日夜兼程杀过平汉铁路,麦苗露土立冬季节,夜宿豫鄂两省交界的桐柏山月河老街屋檐下,军纪严明不扰百姓,少年红军们在屋檐下枕枪搂炮打盹休息,当地老乡怕霜寒冻着红军,他们腾床加铺,千劝万请红军进屋休息,红军将土婉言谢绝。

第二天凌晨,长征红军不忍惊动乡亲们入睡,悄然整装出发。少年红军们蒙着霜汁的帽子上、草鞋里沾的野草籽,掉落在屋檐下的泥土里,来年春天破土发芽,抱着老乡屋檐下的柱子,攀着土墙,只几个月功夫,就一丛丛青丝丝绿盈盈爬起丈把高,五月喜俏俏开花,热闹闹蜂飞蝶舞直开到重阳节,细密密精致致的绿叶里,捧出千朵万朵鲜艳艳五角星的小红花。这些小红花支愣愣的坚挺花托上粗下细,状如千把万把朝天吹奏凯歌的冲锋号。

乡亲们看了无不惊喜,他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这么美丽这么鲜艳的小红花!嫂子、大娘、老爷子们指点相告,哎呀呀,这多象上年在俺们屋外露宿红军娃娃们帽子上的红五星哦!于是,在淮河源头一传十,十传百,百传千,千传万,都称为红军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长征故事激励我前行书信

全文共 533 字

+ 加入清单

重走长征路,我们用文字传播了长征精神、展现了发展成效,同时也让我们自己的心灵接受了一次洗礼。没有国便没有家,国家强大了,我们的小家才会幸福。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不忘初心、砥砺前行,为建设美好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岁月可以改变山河,但不朽的精神与世长存。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更应该坚定信仰、牢固信念、忠诚人民、敢于担当、艰苦奋斗、严于律己、真心实意的为老百姓谋福利。”中国日报河南记者站站长史宝银在重走完长征路感概地说。

“青丝树叶我的房,青石板上我的床,杀退敌人回山岗,一觉睡到大天亮”,这是记者在途中一处称做“红军床”的大石头上看到的。这首由后人刻在石头上的诗句深深表现了,红二十五军的将士们以天为被,以地为床,在极为艰难的年代里坚持斗争,展现了大无畏的革命精神,也深深地震撼了记者。

作为一个生活在红旗下的当代青年,享受着革命先人的奋斗成果,是幸福的一代。我所理解的长征精神是一种乐于牺牲,不畏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新时期,面对新的历史条件和新的历史任务,面对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我们仍然需要时时回望长征,仍然需要弘扬伟大的长征精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女英雄贺子珍的长征故事

全文共 2590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三四年十月,国民党步步紧逼,瑞金城十分危险,中央红军即将转移,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毛泽东和贺子珍都要随红军队伍转移,家中的父母和孩子必须托给可靠的人。

贺子珍心中焦急,想跟毛泽东商量一下,但毛泽东却已经随先头部队出发了,还捎信来嘱咐她安顿好父母和孩子后,抓紧赶来。

当时,贺子珍的父母和妹妹就住在瑞金下肖村里,贺子珍赶到那里,把父母和孩子托给妹妹照顾。正好妹妹要留下开展工作,可以照顾家人。贺子珍放了心,但看到孩子,又想到即将离别,不禁泪如雨下。

这些年,他们随着军队大江南北的跑,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小毛跟着爷爷奶奶,知道爸爸妈妈忙,很懂事地不吵不闹。他是个很可爱的孩子:圆圆的脸蛋,一双大眼睛忽闪忽闪的,特别是那张小嘴巴,笑起来嘴角微微上翘,说起话来非常响亮。

这些日子在瑞金,才多了点时间陪他,但还没几天,部队又要走了,就这么离开幼小的孩子,一向坚强的贺子珍也不禁十分难过。

贺子珍和妹妹商量好了,战争太危险,不能把小毛带在身边,只能先把他寄养在他的奶妈家,以后再做打算。贺怡(yí)见姐姐难过,就赶紧劝了几句,让她快去接孩子。

贺子珍回到家,收拾好了小毛的东西,带着他送到奶妈家。

“小毛就麻烦你了,我们安顿好了再写信来。”贺子珍忍着泪意,拉着奶妈的手说。她实在舍不得孩子。

奶妈也跟着掉泪,说:“你们去吧,早点打了胜仗回来,好好陪陪孩子。”

小毛听懂了,妈妈又要走了,还要把他留在奶妈家,就哭起来。

“我要和爸爸妈妈在一起,我不留下!”

贺子珍心如刀割,也抱着小毛哭成一团。不知为什么,这一次离开小毛,她感到从未有过的难过。

她想起从小毛出生起,就没有好好享受过父爱母爱。

自己和毛泽东都很忙,小毛一见到他们就特别开心,连晚上睡觉时都拉着爸爸妈妈的手,怕一放开了就又见不到了。

他缠着爸爸,让爸爸教他写字时的聪慧;他站在门口送爸爸妈妈出门的懂事;他抱着自己的脖子撒娇,甜甜地叫妈妈……“小毛乖,不要哭了。等打赢了仗,爸爸妈妈一起来接你回家。”

“我不听,妈妈骗人。”小毛哭喊着。

“妈妈不骗你,你跟着奶妈在这里,要好好学习,长得高高的,等爸爸妈妈来接你时,你就是个大孩子了,比妈妈还高了,好不好?”

贺子珍耐心地哄着,珍惜着和孩子的相聚。

“好,我要学写好多的字,等爸爸回来时给他看。”小毛不哭了,还带着泪的眼睛一眨一眨,十分可爱。

“这就对了!乖小毛,跟妈妈说再见,要听奶妈的话。”

贺子珍把孩子的手交到奶妈手里,又看看了看可爱的孩子,毅然转身,走了出去。她哪想到,这一走,就再也没能见到孩子,战争从她的手里夺走了孩子的生命。

当天下午,转移的红军队伍出发了,百姓都出来送红军们,拉着战士们的手热泪长流,不停地说:“这么快就要走啊?”

“一定要再回来埃”

“千万要回来呀。”

……

贺子珍在队伍中频频回头,深情地回望着这片红色的土地,然后坚定地对老乡们说:“乡亲们放心,我们一定会回来的,我们绝不会放弃中央苏区!”

同时,她也在心中默默地向小毛和父母深情告别:“爸,妈,小毛,等着我们胜利回来吧。革命一定会胜利的!”

长征开始后,红都瑞金落入敌人的手中,收留小毛的奶妈的家乡,也成了敌人的地盘。由于敌人憎恨红军的领导,就四处搜捕红军领导的家眷(juàn),连与红军接触较多的人都不放过。贺子珍的妹妹贺怡和红军干部毛泽覃怕小毛有危险,就秘密地把他转移到一个警卫员的家里,后来毛泽覃在战争中牺牲,小毛就从此下落不明了。

贺子珍听说这个消息后失声痛哭,这位不怕苦不怕累,不怕伤痛的女战士,再也没能见到自己的孩子,连他是生是死都不知道。那时正是革命的重要时期,她强忍着巨大的悲痛继续工作,但这种痛失爱子的心痛一直跟随着她,成为这位女英雄的隐痛。

贺子珍的身体里有几块炸弹的碎片,一直没有取出,成为战争留给她的另一份记忆。那件事让所有人都佩服这位女英雄的坚毅和忍耐力。

那是1935年4月初的一个晚上,女红军们拖着疲倦的身体,赶到贵州盘县附近的五里排地区,刚刚想整理队伍,停下休息。一群敌机突然从山后飞过来。

“快趴下!”有经验的女战士立刻大声喊着,与此同时,拉住身边的同志一起卧倒。但敌人的飞机已经发现了她们。其中一架飞机快速俯冲下来,一阵子弹迎头扫射下来,同时三枚炸弹一起投向了休息营地。

战士们迅速趴在路坎下、田沟里、坡地上,隐蔽自己。但有些伤员伤得太重,根本动不了,只能暴露在敌人的枪口下。

贺子珍本来是隐蔽在路边一道土坡下的,但她看到伤员们还在路上躺着,就不顾个人安危,爬出去疏散担架。

这时,一枚炸弹投了下来,在她身边炸开了。

敌机轰炸了一会儿,飞走了,枪声、爆炸声停止了,尘土渐渐散开,只见贺子珍浑身是血,身体里嵌满了弹片,鲜血把军衣染得殷红,已经昏迷不醒了。

同志们赶快开始抢救。警卫员骑马去总卫生部,请来了李芝医生救治贺子珍。

李芝先给贺子珍打了一支止血针,然后做了全身检查,发现在她的头部、上身、四肢共有十七块大小不一、深浅不同的弹片。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太差,没有麻醉药,但李芝医生从没有在没有麻醉的情况下,给伤员动这么大的手术。贺子珍见她犹豫,想说话,却没有力气,就拉着她的手使劲儿点点头。

李芝没有办法,就让一个战士在一边做助手,给贺子珍擦汗。于是,手术在没有实施任何麻醉的情况下开始了。

一块又一块,弹片从贺子珍的身体中取出,李芝忙得满头大汗,把取出的弹片放在一边。贺子珍疼得浑身大汗淋漓(línlí),眼里噙(qín)满泪花,苍白的手紧紧握着旁边一个女战士的手,却坚持一声不吭。

她的精神和意志力让医生十分敬佩,更加投入地工作。一旁的助手紧握着她的手,不停地流眼泪。贺子珍颤抖着嘴唇,挤出一缕笑意:“傻丫头,哭什么。”说完疼得浑身发抖。

身体浅层的弹片终于被一块块取出了,但深入体内的弹片却没能取出,最终留在了她的体内,成为战争留给她的一份永久纪念。

贺子珍就是这样一位坚强而又坚韧的女性,在战争中,她表现出的精神和意志力,值得所有人为她喝彩,她是一位真正的女英雄。

1.贺龙在长征中让人敬佩的故事

2.女将军李贞的长征故事

3.少年老红军王新兰的长征故事

4.爱国民主人士周素园的长征故事

5.2016年开学第一课:贺龙女儿贺捷生的长征故事

6.2016年《开学第一课》:“百折不挠”秦华礼的长征故事

7.2016开学第一课:梁天文的长征故事

8.彭德怀长征路上杀大黑骡子的故事

9.长征路上刘先与宋志刚的感人故事

10.老红军许义华难忘长征路上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红军长征的故事作文500字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不知道走过了多少危险的藻泽地,翻越了多少寒冷的雪山。饿了,就把皮带抽出来吃;渴了,就捧把雪喝;冷了,就依偎在一起取暖。

这本书里面有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其中一个故事让我感动得热泪盈眶。这个故事讲述了1935年6月26日红军过大草地。这个草地是一片藻泽地。红军进入草地后,就不断有人陷进泥潭之中。一天,一个战士不小心掉进了泥潭,一个战士看见了,赶忙跑了过去,拿出枪想把他拉上来。可是心有余而力不足,陪上了自己的性命。第五个人救了第四个人,可是还有三位同志却牺牲了。

你们看啊!红军叔叔们是多么有团队主义精神啊!只要有一个人碰到了危险或困难,其他同志们就会奋不顾身地去救他。要是我们都有了红军叔叔这种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这种好品质。菜场上就不会听见这种喧闹的吵架声;学校里也就不会发生这种搞分裂的事情;公交车上也不会发生这种抢座位的现象……

以前,同学们问我英语上的问题,我总是保密,不对他们公开。今天,我读了这本书,我深受启发。我要用自己的长处去帮助别人,为我们班级出一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廖汉生将军回忆长征那些年的故事

全文共 526 字

+ 加入清单

前不久,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会师70周年的日子里,我有幸参加了由中国民族卫生协会发起在四川甘孜县举办的一个药品物资捐赠活动。从成都乘车大约17个小时,也就是说行车要日夜兼程一天一夜。然而,这段长途跋涉带给我们的却是极其意外的回报。美丽的甘孜,如果把她比作人间的天堂,一点都不过分。我甚至不敢相信,这里曾经就是红军长征的会师之地,一个充满了传奇的地方!不能想象,实在不能想象,这里就是亲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廖汉生将军曾经讲给我听的甘孜,那个令他一生梦魂牵绕的地方。

记得在我采访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廖汉生同志时,他曾经对我谈到过长征,其中曾谈到过甘孜。今天,只有到了今天,当我们亲临过当年牺牲过无数烈士的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地甘孜城的时候,尤其是当我们发现一座座当年红军行军途中留下的居住遗迹的时候,对于革命前辈廖老那言语铿锵、充满感情的回忆,才有了真切并且深刻的理解。是啊,那一段段雪山草地艰难困苦的岁月,在他们那一代人心中,永永远远都不可能忘怀······

廖汉生同志的谈话给我留下最深刻记忆的是:长征留给后来人的应该是不朽的精神,是长征精神。今天,我想把深埋在廖老心中的长征告诉给读者,让我们共同缅怀那段无法忘却也是不该忘却的历史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故事:背着大锅走长征的女红军——刘聚波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前的准备时,“贾老婆”简直想把伙房都搬走。粮食、菜、油、盐统统装满后,还在自己的干粮袋子上缝了许多小口袋,里面装着姜、蒜、辣椒、胡椒等调味品。她一边使劲往里填一边还惋惜地唠叨说:“装不完,咋个办哟。”

有人取笑她,这是行军打仗,不是搬伙房。她说:“妹子们哟,行军打仗也要吃饭嘛。”

“贾老婆”是背上几十斤的食物和一口大铁锅,踏上漫漫长征路的。

渡过嘉陵江,走在剑阁古道,从石崖上凿出来的小路,上是望不到顶的峭壁,下是深不见底的山谷,又逢阴雨连绵,脚下路滑,稍不小心掉下去就会摔得粉身碎骨,加之头顶上敌机不断地轰炸、扫射,这时贾德福背着大锅真有点不堪重负了,一路上她总掉在队伍的最后。

为此,大家要抢她的锅背,她却打趣地说:“背这个锅好处可多着咧!像背了乌龟壳,又落不到雨,又落不到鸡(飞机)蛋!”

大家都忍不住笑起来,这一笑将紧张的气氛驱走了不少。

就这样,“贾老婆”的锅成了长征途中妇女工兵营的一面旗帜。大家看到她的锅时,感到的是安全和希望。

过草地时一些战友因饥饿病倒了,贾德福暗下决心,一定尽最大的努力让每个病号吃上一碗“病号饭”。可当营长林月琴病倒时,她捧上一碗放了一点盐的“病号饭”,林月琴却说什么也不吃。贾德福哀求着,她的泪流出时,顺着因操劳过度而刻下的深深的鱼尾纹滑下,林月琴再也不忍心推让了。

春天的党岭山,时而大雪纷纷,时而飞沙走石。爬山前,贾德福把火烧得旺旺的,在沸腾的锅里将珍藏的辣椒和生姜倒进去。她搅着锅里辣辣的汤,边盛边吆喝:“快爬雪山啦!大家多喝一点,驱赶驱赶风寒。”大家喝过辣椒汤,身上添了热量和信心。

两翻雪山,三过草地,走在最后的永远是贾德福。可是,一次惨烈的战斗过后,贾德福的那口大锅下,血殷殷地流着,她的生命悲壮地定格在这口铁锅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