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初中历史成语典故合集20篇

有很多哲理励志故事都是非常经典的,很值得我们花时间去品味,那么哲理励志经典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来看看吧。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带来了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成语典故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对大家有用。

浏览

2673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一沐三捉发

全文共 473 字

+ 加入清单

谓一次沐浴须三度握其已散之发。形容求贤殷切或事务繁劳。《吕氏春秋·谨听》:"昔者 禹 一沐而三捉发,一食而三起,以礼有道之士,通乎己之不足也。"《淮南子·泛论训》:"当此之时,一馈而十起,一沐而三捉发,以劳天下之民。"《史记·鲁周公世家》:" 周公 戒 伯禽 曰:然我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亦作" 一沐三握发 "。

《史记》载周公自谓:"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贤。"

周公辅佐周成王,建设新的国家,日理万机,忙的事情都有什么?比如制定战俘处理政策,签署奴隶管理条定,讨伐周边不服气的小国,镇压反周复商势力,还得给政策安置商朝贵族和遗老遗少。忙的时候,周公洗澡都有人打搅,古时候男人头发长,周公握着湿头发从浴室跑出来,接见完了,又回去接着洗,反复多次。至于吃饭也很麻烦,吃一口肉片,不等嚼完又得吐出来,因为三教九流的客人又来求见了,所以一饭三吐哺。

后来曹操在短歌行里引用这个典故:"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就是说只有像周公那样礼待贤才(周公见到贤才,吐出口中正在咀嚼的食物,马上接待)才能使天下人心都归向我。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长征中激战腊子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90 字

+ 加入清单

子口是岷山山脉 的一个重要隘口,是川西北通向甘南的门户,口宽约30米,周围是崇山峻岭,地势十分险要。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两边绝壁峭立。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 、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妄图凭借天险挡住红军的出路。鲁大昌 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

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 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在半夜时分,部队暂停进攻,重新研究作战方案。根握新侦察到的情况和战士们的建议,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如果偷袭不成就连续发动进攻,达到疲劳敌人,消耗敌人弹药,造成敌人恐慌的目的。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 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

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 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来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惶逃命。

聂荣臻 对攻占腊子口给予高度评价。他说:“腊子口一战,北上的道路打开了。如果腊子口打不开,我军往南不好回,往北又出不去,无论军事上政治上,都会处于进退失据的境地。现在好了,腊子口一打开,全盘都活了。”

腊子口这一场极其惨烈的战斗,早已被当做经典战例载入长征史册。当年攻占腊子口,与其说是用手榴弹打开的,不如说是红军指战员 以血肉之躯夺取的。

《聂荣臻回忆录》 中这样写道:“我们过了腊子口,当夜又翻了一座山……过这座山牺牲了好几位同志。”没有提及腊子口战斗 的伤亡情况。

杨成武 在《忆长征》 中仅仅写了主攻六连的一笔伤亡数字:“突击队员们……急得直冒火,待敌人的手榴弹一停,又冲了上去。但几次冲锋,都没成功,先后伤亡了几个同志。”这是六连最初向敌人发起进攻受挫的伤亡记录。在此以后向敌人发起的多次猛攻,或“以小分队形式接二连三地向敌人轮番进攻”,直至最后的总攻击,六连有没有伤亡以及具体情况,团政委都只字未提。另据舒同 的文章记载,红四团 第一营在向敌后攀登悬崖绝壁的行动中“奋不顾身”,“有的跌死”,可惜没有死者名字。至于红四团整体的战斗伤亡情况,也是仅此而已,别的都无从得知。

指导员胡炳云 是红六连唯一的幸存者 。他在《腊子口上的红六连》中这样写道:“我方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几次冲锋都没有成功,而且伤亡了十多个人。”这一笔伤亡数字,同样是最初向敌人发起进攻受挫时的伤亡记录。而这一笔带过的“十多个人”,都没有姓名和职务。在以后的多次进攻中,都不曾提及连队的伤亡情况。在写到组织敢死队 时,作者回忆说:“参加敢死队的人,齐声宣誓:为英勇牺牲的同志报仇,不打开腊子口绝不回头!”究竟是什么人英勇牺牲,既无职务也无姓名。这篇3500字的回忆录,作者连第一人称的身份(职务)也没有注明,而以“我们”、“我们六连”、“我们连的几个干部”一笔带过。不仅如此,文章中对六连连长这一军事主官的职务及姓名,同样也只字未提。这种写法,为历史留下了无法弥补的缺憾。

胡炳云在进攻战斗中两条腿全都负伤,他也只字未提。他右腿上的一块弹片扎得较深,没办法取出,只是简单地包扎了一下,坚持走到了大草滩、哈达铺 。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红军长征途中吃马肉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34 字

+ 加入清单

那是在过草地的时候。草地上的泥沼非常多,稍微不小心就会陷下去,几秒钟就能把人吞没。当时大家都累得没有一丝力气,双腿发软,走着都能睡着。正当大家都想办法唱歌互相鼓劲的时候,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

在身后不远处,一声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回过头的时候,战士们看到有一匹马,掉进了泥沼里,已经淹了半个身子了,眼瞅着一点点往下陷。那匹马还想挣扎着蹬腿,可是它越使劲,陷得越快,马背上的行李和物品也加快了它陷下去的速度。这匹可怜的马,它知道自己要永远留在草地了,眨了眨眼睛,流下了一行泪水,战士们看到这个场景,也禁不住哭了起来。

突然,有几个饿红了眼的战士拿着刀,朝那还没完全陷下去的马背上割肉。大家已经一星期没有好好吃过东西了,能吃的都吃了,皮带、鼓皮,甚至连羊毛褂子都被大家分着嚼烂了。人都饿昏了,革命还没完,吃了马肉就有力量走出去。反正这匹马要死了,为了革命,远处就有篝火,仿佛他们已经闻到了马肉的香味。这时,他们疯狂地在马背上用刀划、挖,鲜血淋漓,没有人能感觉到马在颤抖……

可是,有更多的战士,他们的肚子也饿得像打鼓一样。他们冲上来,去打那些割马肉的人,甚至还扇耳光。他们一边抚摸那矗立着鬃毛的马,一边含泪痛声骂道:“这帮没良心的,你们有没有人性啊?它从长征一开始就跟着我们,走了这么远,默默地给我们背东西,驮伤员,你们都忘了吗?饿疯了吗?”

他们并没有饿疯,也没有失去人性。只是,这饥饿的魔爪使许多铁骨铮铮的男子汉都倒下了。吃马肉,不是没良心,是没办法呀!

刹那间,泥水弥合了,马彻底淹没了。这一刻,大家谁也没有说话,没有吵闹,只是静静地看着。

1.小毛驴帮助红军走出长征路的历史典故

2.长征中战友被冻成“石头”的历史典故

3.长征路上战胜疾病的历史典故

4.红军长征吃得苦中苦的历史典故

5.长征途中让人感动的历史典故

6.马背上的小红军长征历史典故

7.百余红军在长征路上跳崖牺牲的历史典故

8.长征历史典故:夹金山的一天

9.长征历史典故:不朽的丰碑

10.抬周总理担架过河的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和尚骗局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6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一天,某地忽然来了一个和尚,这个和尚随身之物除了一件僧衣、一个瓢、一串念珠之外,什么也没有,他向众人表明,说自己已经修行到了一定的程度,所以不用吃任何东西就能生活。

大家不太相信,因为谁都知道人不吃饭就得饿死,于是,和尚便主动要求到一个商人的船上打坐,他在那里打坐了十天,大家果然没见他要东西吃,这才有点将信将疑。

那个和尚看大家还是不太相信,就又坐到了一条小船上,小船上只有他一个人,他让人们把小船推到水中间,他仍然坐在船上打坐。这样又过了十天,人们果然没有看到他要东西吃。

这样一来,人们都相信他是个活佛了,就向他跪拜,还争先恐后地要供养他,那个和尚便说:“我不用吃饭,所以不需要供养,但我住的寺庙大殿年久失修,快要倒塌了,想请各位前往布施一下,如果你们能布施,我日后自会保你们功德无量。”

众人一听,连忙痛快地答应了。到了约定那天,众人相约着一起来到那个寺院,果然看到寺院很破旧,大殿的确快要倒塌了。但问过寺里的几个和尚,他们说并没有大家要找的那个和尚。

就在大家迷惑之际,他们忽然看到了寺中的伽蓝菩萨塑像,发现这个塑像竟然和那个和尚长得一模一样,于是众人理所当然地认为此前见到的那个和尚,是伽蓝菩萨显灵,于是便纷纷拿出钱来捐给这个寺院。

消息不胫而走,越来越多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寺院捐钱,寺院因此得到了一大笔巨款。

但半年以后,人们发现寺院里的所有僧人全部消失了,后来得知,这个寺院原来根本就是一座空寺,里面的僧人是假扮的,这伙骗子特意选出了一个人,并按照他的容貌塑造了伽蓝菩萨像,然后让他出去表演“不吃饭”,他之所以能二十多天“不吃饭”,是因为他脖子上挂的那串念珠,是用牛肉干做成的,他在人们不注意的时候偷偷地吃“念珠”来充饥,因此迷惑了众人。 这伙骗子敬业得很,因为他们知道当骗子也需要一定的技术含量,所以就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彼此相关联的局,使人们在不知不觉中被一步步引入陷阱,并心甘情愿地上当受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姐斗盗贼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02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万家财带着妻女来到别院,又请来了很多客人。席间,大伙儿有说有笑,开怀痛饮。万家财心里兴奋,多喝了几杯,结果喝得酩酊烂醉。

客人脱离后。他再也撑不住,由侍妾芳姐扶他到房里去休息。一倒上床,他便呼呼睡去。

芳姐奉养他睡好了,又指挥家丁收拾残席,把家里扫除洁净。

他们刚要睡下,突然冲进十多个盗贼。他们个个手持大刀杀气腾腾。

盗贼们把家丁全部绑缚起来,推到地上,为首的一个向家丁们喝问:“快说,金银财宝藏在哪里?”

家丁们吓坏了,满身哆嗦着,不敢吱声。

“要是不说,”那个头子咬着牙说,“本大王就要了你们的小命!”

他顺手拉过一个女仆“喀嚓”一刀砍倒在地。家丁们“氨的一声叫了起来,其中一个小声说道:“财物都由芳姐保管,小的们不知道。”

这时芳姐从藏身地方走了出来,喊道“我就是芳姐,要钱要财找我来吧!”

“好,只要你乖乖地把钱财交出来,本大王就放过你们。”

“大王定心,小女子哪敢骗你们。”芳姐面不改色地说:“不过,我家主人方才睡熟,你们万万不要惊动他。”

“这是为啥?”盗贼头子问。

“你们不是要钱财吗?钱财得手不就行了?再说,你们已经杀了一个人了。”

盗贼头子听了,歪着头想了想,说:“好,就听你的。不过,话要说回来,你要是骗了我们,我就立即把你们都杀了!”

盗贼们押着芳姐,芳姐点燃了一枝筵席桌上的大红蜡烛,领着盗贼进了西厢房。

芳姐一一指着柜子说:“这个柜子装的是金银器具,那个柜子装的是绫罗绸缎,另有个柜子装的是衣服锦被。”说完,她把钥匙交给盗贼头子。

盗贼头子打开柜子一看,一点儿都不假,满柜子都是好东西。

盗贼们一拥而上,一抢而空,匆忙逃走了。

盗贼们刚走,万家财就醒了。芳姐立即走进房里,把盗贼打劫的路过一五一十全都说给他听。

万家财一听,暴跳如雷怒叱道:“你这个贱人,我是白疼了你一常盗贼们来了,你竟然把他们带到西厢房,把值钱的东西拱手让人。”“老爷息怒,”芳姐说,“他们十多个大汉个个拿着刀,我们这些人拼得过吗?何况他们已经杀了一个家丁,要是不把东西给他们,不但单是贱妾,只怕连老爷、太太、令郎、小姐的人命都难保。”

万家财听她这么一说,肝火略消。

“再说,要是不给他们,他们也会翻箱倒柜,处处寻找。放在西厢房的东西,他们一定会找到。他们能杀人,莫非不会纵火?要是把他们弄恼了,纵火烧了屋子,损失就更大了。”

听到这里,万家财的肝火已经消去。

“他们抢东西时,贱妾做下了手脚。奴家以照明为名,趁他们不注意,在他们的衣服背后都滴上了红蜡烛油。他们到手今后,必然会到城内寻欢作乐,只要找到衣服背后有红烛油陈迹的就是盗贼!”

万家财听了大喜,恶作剧地向她施了一礼,说:“在下向芳姐儿赔个不是。”

芳姐立即让在一边,说:“哼,别骂人就行了,此刻又来灌什么迷魂汤!你还不去干正经事,让衙门派差人去找盗贼!”

于是,万家财星夜派家人骑马向城内报案,长安知府一听立马严密布署,第二天,让差人们乔装妆扮,凡是发现背上有红烛油迹的,当即抓起来。

差人们到市井上寻找,果真不久后就抓住了六、七个这样的人。

无须多审,这些人就供认了。差人们辗转追捕,十多个盗贼全部落网。抢去的东西也被追回,险些没有什么损失。

芳姐临危不惧、机警冷静地应对盗贼,实在是令人钦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巧渡金沙出神兵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2652 字

+ 加入清单

遵义会议以后,红军决定到川西北建立新的革命根据地,蒋介石急忙派出重兵,从四面八方堵截红军,扬言要把红军消灭在长江边上。

红军按照毛泽东的指挥,根据情况变化而采取不同的方法——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走。四渡赤水,把敌人甩开后,红军各路大军连日向云南行进,使国民党滇军的主力不敢离开昆明,更没有兵力半路阻截。而后面的追军被远远甩在身后,无法及时赶到。

因此,金沙江沿线防守空虚,敌人暂时无力阻止红军北渡金沙江。中央军委抓住这次时机,当机立断地决定让红军大部队向金沙江前进,准备抢渡金沙江。

1935年4月下旬,中央红军派出一支机动灵活的小部队,装作要进攻昆明,给敌人以错觉,好引开敌人的注意力。而大部队同时急速向金沙江边推进。

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道天险,它穿行在四川和云南交界处的深山和峡谷之间。江面宽阔,水流湍(tuān)急,难以架桥,更难以涉(shè)水而过。如果红军不能渡过金沙江,就会被敌人围堵在江边的深山峡谷之中,有全军覆没的危险。所以渡江任务十分紧急。

随着大军向金沙江边靠近,国民党反动派心中的疑云也终于散去。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终于恍(huǎnɡ)然大悟,明白红军主力的动向是要北渡金沙江,于是立刻下达命令,占领了长江上所有主要的渡口,搜光了所有船只,并严令封锁江面。

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做好了一切准备。所有的船只都已运到江北,国民党派飞机每天侦查轰炸,企图吓阻红军。

经过侦察,红军决定在一个叫皎(jiǎo)平渡的地方过江。这个渡口位于四川会理县与云南元谋县交界的地方。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这个任务。

干部团的团长是陈赓,政委是宋任穷。周恩来和红军总参谋长刘伯承亲自到干部团进行部署,而且由善于指挥战斗的刘伯承担任先遣司令。经过商量,一致决定由第三营担任先遣营。

1935年5月3日,接到任务后的先遣营同志们二话没说,按照刘伯承司令的指挥,都化装成敌人的样子,翻山越岭,不眠不休,足足走了一百八十多里,当晚就赶到了金沙江边。

在离皎平渡口五六十里的地方,红军抓到了一个敌军的奸细。这家伙肥头大耳,胖墩(dūn)墩的,一看到红军战士还以为是自己人,立刻上前搭话。

红军战士用枪指着他问道:“你是干什么的?”

大胖子有点害怕,哆哆嗦嗦的回答:“自己兄弟,别动刀动枪的。我、我们团总让我到江边传达命令。”

红军战士瞪了瞪眼,把大胖子吓得直往后退。

“说!让你传达什么命令?”

“团、团座让把江边的渡船都烧掉,一条也别留给共匪。”

战士们听了,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情况,必须尽快向上级反应。于是大胖子被送到了营部,由刘伯承司令亲自进行审问。刘伯承上上下下地打量了他一会儿,问道:“你说你是来传达命令的?都传达给谁了?”

大胖子摸不清头脑,只知道这是个长官,马上敬了个军礼。

“报、报告长官,我刚刚坐船从对岸过来,还没来得及通知下去。团总说不能给共匪留下一条船。”

得知命令还在大胖子手里,船还没有都烧掉。刘伯承稍稍放下了心,然后严厉地说:“我们就是红军!渡船如果少了一只,拿你是问!”

大胖子一听是红军,吓得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站在那里呆若木鸡。刘伯承让一个战士把他带下去看管起来。

按照奸细的交代,又经过详细地侦察,红军进一步了解到:金沙江对岸驻守的敌军只有一个厘金局(税务局)和一个保安队。一共有几十条枪,并没有正规部队。而且在对岸的河边还停着两条木船,可以抢过来渡江。

刘伯承前思后想,决定好好利用这些情报。先派一个连的战士强行渡江,将对岸的敌人收拾了之后,其余的两个连和工兵连再迅速过江。这样就可以控制皎平渡两岸的渡口,有利于大部队安全、迅速地渡江。

半夜十二点,先遣连在渡口找到了送大胖子过来的船,在当地农民的帮助下,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还以为是派出的探子回来了,没有盘问一句就放行了。

先遣连给敌人来了个突然袭击,放倒了几个哨兵,缴获了停在岸边的木船。随后用缴获的两只木船将两个排的红军运过了江,留下一个排警戒。

先过来的两个排立刻采取行动,分别去收拾厘金局和保安队的敌人。敌人都没有想到红军那么快就过了江,还没来得及盘问就当了俘虏,被红军战士们缴了枪,垂头丧气地缩成一团。

第一排的红军迅速攻到保安队,敌人的哨兵喝道:“谁?”

刚抓来的一个俘虏回答:“是自己人,保安队的!”

话音还没有落地,哨兵就被红军战士勒(lēi)住了脖子。十几个红军战士冲到屋里大喊:“缴枪不杀!”

哪里用得着红军缴他们的械?屋里的敌军没有一点战斗的意思,都躺在床上抽大烟呢!满屋里气味难闻,烟气腾腾,敌兵拿着大烟枪吓得目瞪口呆,乖乖投了降。有几个敌兵还把大烟枪递给红军战士,以为让上交呢!

第二排的红军战士打到了厘金局,屋里的敌人正围坐在一起打麻将。吆喝声、叫喊声、笑骂声、麻将的哗啦哗啦声……不绝于耳,十分混乱。红军战士装扮成交税人混了进去,趁敌人玩得忘我,将他们一网打荆不费一枪一弹发了一笔财——没收了牌桌上的5000元大洋。

就这样,红军战士们干净利索地占领了皎平渡口,无一伤亡。然后在当地群众的帮助下,又找来四只小船,连缴获敌人的三只,一共七只船,拉到渡口。从五月三日到五月九日,日夜不停把红军大部队从容地运过了金沙江,摆脱了几十万敌军的围追堵截。

这些船工因为帮助了红军付出了很大代价,红军走后,国民党兵重新占领了皎平渡地区。很多帮助红军渡江的船工都受到迫害,受了很多苦,但他们一点都不后悔曾帮助红军渡江。

与此同时,担负牵制敌人注意力任务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中央军委的命令,一直在贵州西部绕圈子,与敌人捉迷藏。他们牢记中央军委的嘱托,时而东时而西,忽然向南又忽然向北,有时候在深山老林中停留几日,让敌人伤透了脑筋,牵制了敌人一部分兵力,为大部队过江赢得了时间。

五月六日,他们也来到金沙江边,并于五月九日在树节渡口顺利渡过金沙江。他们渡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江边,但这时候渡江战役早已结束,红军早已毁船离去,无影无踪了。

渡金沙江的过程主要是两个字:“巧”和“神”。

先遣连碰巧抓住了敌人的探子,这才能凭借巧计顺利夺船强渡;而对被轻易俘虏的守江敌军来说,突然出现的红军战士就像天降神兵。他们无论如何也想不通红军是怎样迅速过江的。但对红军战士而言,没有过不去的难关,只要肯动脑筋想办法,任何难题都可以成功解决。

中央红军顺利地北渡金沙江,除了在江边与敌人缠斗的战士略有伤亡外,其他战士伤亡很少。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胜利。毛泽东《七律·长征》一诗中说“金沙水拍云崖暖”,这场胜利的确可以说是革命形势解冻的先兆。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成语故事精选画饼充饥

全文共 213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时期,有一个正直的文人叫卢毓(yù),在魏国做大官。

一次宫中选拔人才,官员们推荐了许多有名的人,魏国的皇帝说:“让卢毓来选人,我不要这些只有名声而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名声就像画在墙上的饼,不可以拿来吃。”

卢毓建议皇帝选拔和考试相结合。从此,皇帝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来任命官员。卢毓的方法得到了大家的称赞。

成语画饼充饥”就来自于皇帝所说的话。一开始,它指有名声而没本领的人。后来,人们用它来比喻以不切实际的空想来满足自己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相关历史典故

全文共 456 字

+ 加入清单

从前有个小柄家叫杞(qǐ)。杞国有一个人,整天胡思乱想,疑神疑鬼。他一会儿担心天会崩塌下来,砸扁了脑袋;一会儿担心地会陷落下去,埋住了全身。他越想越害怕,整天忧心忡(chōng)忡,白天吃不下饭,夜里不敢睡觉。这件事慢慢地传开了。有个热心人看到他那副忧愁烦闷的样子,担心他把身体弄坏了,就去开导他说:“天不过是一股积聚的气体,上下四方到处都有。人的一举一动,一呼一吸都要和它接触。你整天在气体里活动,为什么还要担心它会掉下来呢?”

这个杞国人半信半疑地问:“如果天真是一股积聚的气体,那么太阳、月亮和星星不就要掉下来了吗?”“不会,不会!”那个人回答,“太阳、月亮、星星也不过是气体中会发光的物质。就是掉下来,也不会伤人的。你尽避放心。”杞国人又问:“那么地要是塌下去怎么办呢?”热心人说:“地不过是堆积起来的土块罢了。东南西北到处都有这样的土块。你东走西跑,蹦蹦跳跳,成天在地上活动,根本不必担心它会塌陷下去。”杞国人听了,心里好象放下了千斤重担,脸上露出了笑容。那个热心人,因为解除了杞国人的忧愁,也十分高兴。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周恩来长征路上反贪污违纪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568 字

+ 加入清单

1935年1月7日,红军先头部队在阴雨连绵中攻下了贵州第二大城市遵义。

9日下午,张闻天、周恩来、毛泽东、王稼祥、朱德随军委纵队在群众夹道欢迎声中进城。红军总司令部住在贵州军阀王家烈的师长柏辉章的公馆。周恩来住在公馆二楼一间房里。柏辉章逃跑时非常慌张,房间里一片狼藉。

首长们的警卫员们从公馆的灶门口,小竹林里挖出了很多鸦片、烟土、银元、火腿。

警卫员范金标、魏国禄收拾周恩来住的房间时,发现了一个黄橙橙的东西,可以戴在手指上,大家都没有见过,有说是铜的,有说是金的,争论不休。有人说真金不怕火炼,烧烧看。烧了半天,擦掉灰土,嘿,金光闪亮!金的!

第二天早上,魏国禄带着金戒指去给周副主席送水洗脸,金戒指把周副主席眼睛晃了一下。周副主席厉声喊道:“魏国禄,你懂不懂“三大纪律八项注意’?”魏国禄答:“懂得!”周副主席问:“懂得很好!你执行得怎么样?”魏国禄懵懵懂懂的,回答:“我没有什么呀!”周副主席指着他手上的戒指问:“你手上那个东西是从那里来的?”魏国禄说:“昨天打扫房子捡的。”周副主席说:“打土豪要归公,你懂吗?这个房间是柏辉章的,他虽然逃跑了,可他家的一切东西,都是剥削劳动人民的不义之财,要归还贫苦人民。”魏国禄一听,从周副主席的房间跑出来,一溜烟儿去交给了指导员。

红军进入云南省马龙县,敌军部队、飞机对红军围追堵截,红军日夜急行军,当地老百姓听信国民党宣传都躲藏起来了,村里见不到人。首长警卫员们跑遍了村庄都搞不到吃的。魏国禄正在发愁,突然在一个老乡家里发现了两碗苞米饭和10个鸡蛋,高兴极了!心想周副主席与部队日夜兼程急行军,日夜指挥作战,10个小时滴水未进,颠回去马上做好,赶紧给周副主席端去。周恩来严肃地问:“这些东西是从哪儿弄来的?”答:“买来的”。又问:“多少钱?”魏国禄答不上来,只好说:“老乡家里没有人,把钱放下,怕丢了,想让你先吃上饭,再说。”周副主席把碗放下,说:“不行,你们从哪里拿来的,赶快送回哪里去!随便拿老百姓东西,违犯革命纪律,要好好检讨!”魏国禄嘟囔着说:“那我送回去算了。”周恩来要他首先思想上要认识清楚,范金标提议先写个检查。周恩来同意了。两个警卫员写了好几遍,最后定稿大意是:大伯,大娘:我们红军路过此地,大休息时,我们一位同志一天没吃饭,想到村里买点东西吃,走了一圈儿,没有见到一个人,结果跑到你家里,拿了两碗苞米饭,10个鸡蛋。这是我们违犯了红军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应该向您们赔礼道歉。先给您们留下此条,内有银元一块,作为苞米饭和鸡蛋的钱,请大伯大娘收下。

周恩来认真看过,说:“你赶紧送去吧!”然后吩咐警卫员把鸡蛋和苞米饭分给张闻天、毛泽东、朱德、王稼祥等几个首长分享。

红军翻越岷山,翻过一个山头,又一个山头,山坳里都是回民,警卫员向回民借一个锅做饭,回民不借给。有警卫员说:“这里的老百姓真怪”,被周恩来听见,他说“不借就不借,另想办法嘛”。警卫员说:“不借给锅,我们没法做饭呀”!周副主席说:“宁肯不吃饭,也不要违犯回民政策。这是我们红军的纪律,你不懂吗?”

甘肃南部的山区,吃水很困难,张闻天、毛泽东、朱德、周恩来、王稼祥、博古、李德等领导行军都喝不上水。到一个村里宿营,恰好还有一眼深井,但有10多丈深,用辘轳往上绞水。周恩来的两个警卫员魏国禄和吴开生去老百姓家里借了一水桶,抬着很长的井绳到老井旁排队,轮上他们后,绞上来,发现水桶的底掉了!不但没有解决副主席的喝水问题,反而把老乡水桶碰坏了。周恩来得知后,喝不上水,很晚才吃上饭,都不值一言,只是对碰坏老乡水桶生气,说:“同志,你们做事,为什么总是不小心?碰坏了水桶叫老乡用什么?你们要负责去挽回影响。马上去问问要少钱,赔人家,并且要好好地向老乡道歉!”

周恩来那时遇到的是警卫员碰坏了老百姓的水桶,倘若他碰到官员强拆民房将如何处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长征中湘江战役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寻访湘江战役古战场,被深深地震撼。

敌我力量悬殊,在被动的情况下,红军硬是靠着坚定的信念、顽强的斗志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突破了30万敌兵设防的第四道防线,粉碎了蒋介石聚歼红军于湘江东岸的迷梦。

那场“最惨烈、最悲壮、最辉煌”的战役,中央红军由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到3万人。无数烈士用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长征铺垫了胜利前进的通途。

湘江战役在历史上写下了浓重的一笔,其意义重大。湘江战役是长征的转折点,它不仅在军事上粉碎了敌人的阴谋,更重要的是,红军开始反思战略思想的错误,开始认识到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湘江战役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70余年过去了,历史的沧桑早已淹没了昔日的硝烟,但湘江精神的旗帜却跨越历史的时空永恒地飘扬,那样光彩照人!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着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洛阳纸贵

【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秦始皇与寡妇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705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二三八年四月初八的那一天风和日丽,雍城中心的蕲年宫里比平时更加庄严肃穆,这一天是秦王赢政举行冠礼的日子。

仪式进行到了加爵弁这一项,突然一阵闷雷般的声音传人耳鼓,随即是一阵阵喊杀声。原来一天前秦王决心拿下跟自己生母赵姬私通的宦官缪毒治罪,不提防走漏了风声,缪毒竟然先发制人,窃用秦王御玺和太后印玺,调集了县卒、官卫士卒和自己蓄养的数千童仆攻击蕲年宫,要造反!

叛军很快大败,秦王车裂缪毒,灭其三族,他和太后私生的两个儿子也被活活摔死。太后赵姬被强行迁住城外的械阳宫,秦王跟她断绝了母子关系,永不再见。可他的这一决策引发了不少大臣的异议,他们竞相进谏,批评秦王此举无异畜类。秦王大怒,把这些大臣全都处死,短短数日,就有27位大臣血染秦王宫外。

百官们不敢再进谏了,秦王的怒气却还没有平息。这天早朝,一名御史大夫奏报,在巴郡新发了一件大案,一个以经营丹砂为业的女人,居然蓄养近万兵丁,日夜操练习武,意图谋反。这女人年纪40来岁,守寡多年,名字叫清,因为她出生在巴郡,当地人都称呼她为巴寡妇清。

这还了得!一个没名分没地位的女商人,也敢谋反!这天下的女人是怎么了?都想牝鸡司晨吗?那还要男人干什么?本就没有熄灭的怒火又熊熊燃烧起来,秦王立刻下令,把那个什么巴寡妇清押解到咸阳宫,他要亲自审理此案,从重处置,也好震慑天下。

最近朝中动荡,百官们栗栗危惧,丞相李斯也处处小心。这一天他下了朝,车子驶到在离府门前不远的拐弯处,一个男人突然直冲过来,扑通一跪,以头触地,连呼“大人,冤枉啊”!

马夫惊慌失措,还好及时勒住了马缰。李斯见那男人20多岁的年纪,相貌英俊,斯文儒雅,不由得心生好感,于是微微点了点头。

男人膝行几步,又趴在地上磕了几个头,开口说道:“丞相大人,小民名巴邑,是那进京受审的巴清的小叔。大人,小民的嫂嫂有莫大冤情啊!”

巴清?李斯想起来,这个经商的女人被押进咸阳城两天了,据说她虽然年届四十,却美貌异常,成了满京城人津津乐道的话题。

李斯吩咐随从把这个巴邑带进府里,再行讯问。

在李斯宅邸那幽深的后花园书房里,告状人巴邑说出了一番话。

那女商人巴清18岁嫁到了夫家,一年后公爹身亡,四年后夫婿也一病不起,两人并无子嗣,而小叔子巴邑当时只有六岁。就在族人们纷纷密谋巧取豪夺他家的丹砂矿时,巴清却牵着巴邑出现在丹砂矿里,宣称从此后巴家的生意全部由她接管。巴清对婆母十分孝顺,对巴邑更是视如己出,除此之外所有的精力都扑在经营上,厂矿生产的各个环节她都一手操持,还率领工匠改良水银的提炼技术。等到巴邑长大,巴清做主为他娶了大户秦家的女儿秦氏,而巴家的产业,也已经滚雪球一样壮大,吞并了很多小的厂矿。因为竞争产生的矛盾,才招致了泼天大祸,被人诬告。

李斯默默听着,这时问道:“如你说来,那巴清蓄养兵丁,是不属实的了?”

巴邑含泪说道:“丞相大人,所谓的蓄养军队,其实不过是雇佣了千百个看护厂矿的童仆。附近山中盗匪如毛,经常下乡劫掠,巴郡的大户之家,家家蓄养家丁,操练习武,所用兵器也不过就是木棒、棘枝之类,也不止我一家啊。经商人家,哪有蓄养军队、逐鹿中原之野心?请大人明察!”

李斯心里明白了大半,他正在拈须沉吟,那巴邑已经探手入怀,从贴肉的内衣里掏出一个小小锦盒,递了过来。李斯狐疑地打开,立刻耀眼生花,满屋子都明亮起来。

原来盒子里是一颗小鸡蛋般大的夜明珠,珠体呈现出罕有的粉红色,就算是那大秦王宫里,也未必见得有这般宝物。

俗话说拿人手短,李斯接受了巴邑的重礼,心里已有了主意。

第二天朝堂之上,多位朝臣都在奏本那巴寡妇清的案件,都建议从严处置。最后,李斯才不紧不慢地奏道:“蓄养军队何等大事,此事真伪,一查即明。据臣所知,那巴清的水银提炼技能在当世可算第一。所以巴家售卖的丹砂、水银质量之佳,为大秦国之冠。倘若真的杀了此女……”此话一出,秦王脸上就是一动。李斯知道切中了他的要害,接着把昨天听来的那些话舌灿莲花般说了一遍。一切都如他所料,在听到那巴寡妇清为亡夫守贞、孝敬婆母、抚养小叔、殚精竭智操持夫家生意时,秦王的脸色更加和悦。李斯趁热打铁,说道:“当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这巴寡妇清贞孝节烈,倘若蓄养军队一事不实,实该旌表!”

话音刚落,秦王已经下令:“查证此案事实,倘若的确是有人诬告,严惩不贷!”

李斯心中狂喜,脸上却不露声色。

要说这秦王的心事,李斯是摸得准准的了!要知道当其时秦国人在男女之事上极为随便,有作风大胆的妇人,居然离异六次之多。太后赵姬出事以后,带动得国内风气更加开放,淫奔案屡出不穷,各国都拿这作为秦国的笑料,秦王深以为耻,却无可奈何。正是因为母亲的淫行给秦王造成了很深的心理创伤,所以他后宫嫔妃无数,却绝不立后,在他眼里女人都是淫贱下流、败坏纲常的。等到知晓世间居然还有巴清这样的女子,不由得百感交集,生出了敬重之心。李斯正是摸准了他的心理,这才放胆一搏,当即奏效。

经过调查,证实所谓的巴清蓄养万人军队纯属扯淡。巴清被释放后,秦王传令她后宫觐见,温言勉励。巴清当场承诺,日后秦王宫所需的丹砂、水银等,全由巴家供应,价格保证业内最低。

秦王13岁即位,即位的第二年就开始修建王陵地宫,王陵的设计者正是丞相李斯。陵寝内的墓室里灌注大量水银,棺椁要漂浮其上,营造出在地下扬帆出海遨游巡视的阵势。地宫穹顶则镶嵌大量的各色宝石夜明珠,形成日月星辰的样子。这个工程需要大量的优质水银,秦王痴迷冶炼长生不老药,也需要数量极巨的丹砂,而连年征战,国库并不充盈。所以听了巴清的承诺,秦王心花怒放。

那以后来自巴郡的丹砂、水银就源源不绝地运进了咸阳。有了秦王的支撑,数年过后,巴清的商业帝国已经垄断了整个大秦,时人称她为“丹砂女王”,实为天下第一商。

十几年后,秦王统一六国,号称始皇帝。他的人生迎来了巅峰时期,也就更加惧怕死亡,迷恋长生之术。他多次派遣童男童女去海外求取仙丹,同时秦王地官的修筑也加紧进行,对巴清的宠信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朝堂之上,后宫之中,他的身边总是摆放一只矮凳,巴清来到咸阳的时候,可以坐在他的身边叙谈,这种礼遇,天下仅此一人。

俗话说物极必反。这一天李斯被皇帝宣召进宫,发现皇帝的脸色极为难看,说有人状告巴清犯了欺君之罪。告状信上说她表面三贞九烈,骨子里却淫奔无耻,早就跟一个随从人员有了私情,还偷偷生了一个儿子,孩子已经十五岁了!

虽然在官员们的进谏下,始皇帝已经和太后赵姬母子和好,可这举报信一下子撕开了他心里的伤疤。喊李斯过来,正是要让他主持审理此案。

巴清再次被押到了咸阳,她这时已经五十几岁了,容貌依然美好。她的身边只带了一个十五六岁的叫子兰的童仆。

这类风化案件如果没有捉奸见双的话,也就只有滴血认亲能审理清楚了。

滴血认亲的那一天,咸阳城百姓倾城出动,都跑来看稀奇。

巴清和那孩童的手指被刺破,鲜红的血珠冒了出来,被滴进一只盛满清水的大碗里,堂上堂下鸦雀无声。血珠滴进去,沉到了碗底,隔了一会开始荡漾开去。还好,两缕血线各自氤氲,却一直没有交融。所有人都松了口气。巴清眼眶含泪,嘴唇抿得紧紧的,一声不吭。

始皇帝大发雷霆,立刻令李斯破获此案,务必找到真正的始作俑者。

几天后,诬告者被挖了出来。据他的口供,还是那些跟巴家有生意竞争的丹砂业者联合起来出巨资买通了人诬告的。案犯被车裂而死。而那巴清从始至终都不怎么说话,也不为自己辩白。

案情大白,最开心的是始皇帝,他迫不及待地下令,敕封巴清为“贞妇”,立白玉牌坊,彰其功德。并且下令,巴家可以拥有属于自己的武装力量,可以携带武器刀具。要知道在那个时候,民间所有私藏刀具武器者,都是灭九族的。

巴清在御林军的护卫下,带了子兰风风光光地回到了家乡。满城的百姓们倾家出动,迎接给巴郡挣了大面子的丹砂女王归来。巴清的眼睛一直在人群里巡视着,可她露出了失望的面色。

巴清回到府邸,仍然没看到那个迫切想见的男人,不由得怔忡不安。子兰劝道:“夫人,您这次出去两月之久,二爷始终随在京都,上下打点营救,这件事才得善果。案子一定,二爷立即马不停蹄返回家乡,主持建牌坊的事。此刻定是在外奔波呢。”

巴清神色恍惚,过了很久才命令子兰随她一起出去走走。

出了家门,往上走数百步就上了一处斜坡,夕阳西下,斜坡上很多工人正在劳作,那里已经有一座贞妇牌坊竖起了半截。天黑了,工人们陆续收工,工地上空空荡荡,看不见一个人影,巴清慢慢走了过去。一个中年男子靠着牌坊底部正在发呆,听见声音回过了头,男子慢慢站了起来。他是巴邑。

两个人面对面站立,巴邑先开口:“嫂嫂,你吃苦了。”

这一句话,巴清的泪水瀑布一样喷洒出来,她突然投身进巴邑的怀抱,两个人抱在一起吞声饮泣,很久很久。

巴清低声说:“邑,我没能面见秦王说清我们的事。我虽然在商场无往不利,可在情感上,就是个懦夫!”

巴邑轻拍她的肩膀:“我知道你的难处,别自责了。可这样下去,我们的事就要深埋心底,永不能见天日了!子兰怎么办呢?”

巴清惊恐地回头看了看,小声说:“这些年的确是委屈子兰这孩子了。母亲是富可敌国的巴清,他却要做低三下四的佣仆,也不知道身世之谜,这对孩子太不公平了!”

巴邑一把抓住巴清的手,说:“所以我们不能再拖延下去了!这件事,如果当年我们就公开了,也没什么大逆不道的,就算得不到皇帝的宠信,可是我们一家人甜甜美美生活在一起,总好过这样做贼一样偷偷摸摸!我决定了,立刻上奏秦王,坦承我们的欺君之罪,然后把所有财产都进献给国家,皇帝修筑长城,国库正空虚,我们一定能得到特赦,求个一家人团团圆圆,这是巴邑毕生的心愿!”

巴清惊恐地掩住他的嘴:“别乱说了!”

刚说完这句话,她忽然弯腰干呕起来,巴邑急忙给她捶背,突然惊喜地问:“清,你是不是……有喜了?”

巴清喘息了几下,艰难地点头说:“孽障,这些年都平安无事,我就大意了,没想到,年到五旬,还怀上了孩子!在秦王宫时我就万分焦急,唯恐被皇帝发现……”

巴邑抱住她,痛惜地说:“我们都老了,还能活几年?难道让这个孩子一出生也像子兰一样,交托给他人抚养,到最后回到家里当仆人吗?这世间第一商的家业,要我们的孩儿去承继啊!”

原来巴清年轻守寡,她貌美如花,精明强干,实在是世间罕有的奇女子。当巴邑成年后第一次跟着她巡视遍地厂矿时,目睹她处理事务时的智慧果决,她女王一般高贵绰约的风姿,令他的眼里心里,就只剩下这唯一的女子了。巴清把他的一厢情愿只当作是小孩子任性,一笑了之,张罗着给他娶了秦氏为妻。可秦氏嫉妒暴躁,偏狭执拗,夫妻俩一直不和。就连秦氏生下的三个儿女,他都淡淡的不太理会,一颗心完全扑在巴清身上,协同她创立了世间最大的商业帝国。

俗话说日久生情,在巴邑无微不至的体贴呵护中,巴清的一缕情丝终于牢牢种在了小叔子身上,他们秘密结合后不久,巴清偷偷生下了儿子子兰。为了掩人耳目,他们不得不把心爱的儿子送给他人抚养,到六岁时让他回家来做了贴身侍从,对待他当然是关爱备至,可名分上子兰只是一个佣人。巴邑最大的盼望就是休妻再娶巴清,但造化弄人,这贞妇牌坊一立,只怕是这心愿终生不得实现了。

又是二十几天过去,巴清的孕期反应更加严重,两人计议很久,还是畏惧秦王的残暴,无奈只能做打胎的决定。为此巴邑遍寻名医,可巴清已年届五旬,身体再健壮,打胎也是个性命攸关的事,一般郎中哪敢动手?

这一天黄昏时分,巴邑回到家中,突然家丁来报,始皇帝有旨。

巴邑大惊,始皇帝对巴家极度宠信,可一向的圣旨或者赏赐,都只针对嫂子巴清的,这次居然为自己下旨,只怕是凶多吉少。

他匍匐在地面,听宣旨官宣读圣旨,说巴家为国有功,巴邑随同嫂子创立家业,功莫大焉,特赐美酒一壶,要和夫人一起喝下。

赐酒?看着那个镶宝嵌玉的酒壶,巴邑心里直打鼓。宣旨官亲自斟酒,送到巴邑和秦氏面前,声称皇帝有旨,要亲眼看着他们喝下赐酒,才能回去复命。此时此刻,也由不得巴邑抗拒,只得一饮而尽,片刻之后就腹痛如绞。

宣旨官率人冷笑离去,巴邑奄奄一息,奋力吩咐家人去通报巴清,想临死前再见一面。秦氏疼得满地打滚,突然扑过来死死卡住巴邑的脖子,咆哮着:“死到临头了还想着那个老淫婆!实话告诉你吧,是老娘给始皇帝写了告发信,告发你们这对欺世盗名的奸夫淫妇!那天我就躲在牌坊后,你们的淫词荡语我都听见了!既然你们想休掉我,让你们的野种继承家业,我还客气什么?哪知道……哪知道皇帝不降罪于她,倒来让我陪你们死……”

秦氏的手渐渐没了力气,瘫在地上死去了。巴邑苦苦撑持着,终于巴清赶来了,她抱起爱人的头,泪如雨下地哭喊着:“邑,我带来了解百毒的奇药,能够起死回生的,我马上给你服用!等你好了,我们私奔吧!”

巴邑死死抓住她的手,眼神里露出一丝笑意:“别费事了。皇帝既然决意赐我死,活了又如何?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他能放过你,我想一来是需要你的水银和丹砂,还有就是……他自命天子,慧眼如炬,刚封了你为贞妇,又怎能当着天下人承认自己看走眼了呢……这泱泱大国,他需要一个贞妇为一众女人的表率啊。所以你和子兰是平安的。我,知足了……”

他在巴清怀里,吐出了最后一口气。

巴邑死后,巴清过于悲痛,三个月大的胎儿也流产了,缠绵病榻足有两年之久,等到她能够起床处理事务,已然是白发苍苍,满脸皱纹密布,状如老妇了。

巴清盘点资财,把巴家数代累积的堆积如山的财富,遍布国内的厂矿企业,除了秘密留给子兰一小部分成家以外,其余全部无偿献给了国家,修筑长城。她是个聪明人,当然知道,就算自己再有钱,也仅仅是秦皇庞大财库的守门人而已,巴邑死后,她本就一无所有。

当巴清病体支离时,始皇帝命人把她接进成阳宫里,为她建造了养老的宫殿,每隔三五天,必要亲临她的住所,促膝相谈。巴清病了,他还亲手调了药羹喂她服用。始皇帝对巴清的礼遇厚待,对贞烈节妇的敬仰尊崇,天下人人皆知。于是女人们争先恐后效仿巴清,谁家女人能挣得一块旌表的牌坊,往往能引得方圆数百里内的人们争相夸耀,引以为豪。

几年后,巴清病死在咸阳宫。临终对始皇帝提出的唯一请求是,回到生她养她的故乡巴郡归葬,那边有她的丈夫和全部家人。始皇帝痛快答应了,为巴清举办了举世皆惊的宏大葬礼,并在巴郡修建了一处“女怀清台”,用以表彰巴清这一生对国家的贡献。据说,在巴清的葬礼上,始皇帝还哭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

全文共 450 字

+ 加入清单

贾岛是唐朝著名的苦吟派诗人。什么叫苦吟派呢?就是为了一句诗或是诗中的一个词,不惜耗费心血,花费工夫。贾岛曾用几年时间做了一首诗。诗成之后,他热泪横流,不仅仅是高兴,也是心疼自己。当然他并不是每做一首都这么费劲儿,如果那样,他就成不了诗人了。一天,贾岛骑着毛驴走在京城长安的大街上,随口吟成一首诗,其中两句是:“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吟完之后,又想将“敲”字改用“推”字,犹豫不决,于是,一边思考,一边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动作。

当时韩愈做代理京城地方的长官,正带着车马出巡,贾岛不知不觉地走到韩愈的仪仗面前,还在不停地做着手势,结果冲撞了韩愈的马队,被左右的侍从推到韩愈面前。贾岛如实地将自己刚才骑在驴上所得的诗句告之,还把因为斟酌“推”、“敲”二字而来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

韩愈听后,转怒为喜,深思片刻后便说:“敲字好!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显得夜深人静。”贾岛连连拜谢,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并且两人并排回家,一同议论做诗的方法,韩愈因此与贾岛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499 字

+ 加入清单

郑人买履

A man of the state of Zheng wanted to buy a pair of shoes. He measured his

foot and put the measurement on a chair. When he set out for the market he

forgot to bring it along. It was after he had found the pair he wanted that this

occurred to him.

I forgot the measurement, said he.

He went home to get it but when he returned the market had broken up and he

did not get his shoes after all.

Why didnt you try on the shoes with your feet?

He was asked.

I d rather trust the measurement than trust myself.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一杯羹

全文共 716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yī bēi gēng

【成语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担心长期对峙下去对他不利,于是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他。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典故

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即幸分我一杯羹。 西汉·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

【释义】一杯肉汁。多指可分享的部分利益。

【用法】作宾语、定语;多用于“分”后

【结构】偏正式

【押韵词】泣不成声、心迹双清、东鸣西应、弄月嘲风、风兴云蒸、扶危翼倾、夺席谈经、谈笑风生、往渚还汀、满座风生、......

【年代】古代

【英语】acupofsoup

【成语举例】战争刚结束,各派都来分一杯羹。

出处:

项王已定东海①来,西,与汉俱临广武②而军,相守数月。当此时,彭越③数反梁地④,绝楚粮食,项王患之。为高俎⑤,置太公其上,告汉王曰:"今不急下⑥,吾烹太公。"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⑦,必欲烹而翁,而幸分一杯羹。"项王怒,欲杀之。项伯曰:"天下事未可知,且为天下者不顾家,虽杀之无益,只益祸⑧耳。"项王从之。--《史记·项羽本纪》

注:

①东海,泛指东方,东边。当时,汉军彭越渡河击楚东阿(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项羽亲自东击彭越,破之。

②广武,城名。在今河南荥阳境内。在广武涧东西各有二城,东广武(城)为楚所筑,西广武(城)为汉所筑,所以称"俱临广武而军"。

③彭越,字仲,擅将兵,拜魏相国。

④梁地,先秦时期属梁国。

⑤俎,砧板,肉案。

⑥下,投降。急下,赶快投降。

⑦若,同汝、尔。若翁,你的父亲。

⑧益祸,加重祸患。

[历史典故:一杯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丹参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沈正蓉/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常章富点评:上述故事读后着实感人。故事中所说的“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淤、血热、血淤兼热或血热兼淤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淤兼热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淤兼热所致,故服用本品收效。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王维作画戏权贵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王维非常喜欢作诗画画,他在这方面也很有成就。但是王维生性刚正,不肯依附权贵,更不肯把画作为礼物送给他们。因此,他做官不久,就得罪了宰相李林甫,被贬职后离开京城长安。满腹才华的王维到终南山过起了隐居生活。

王维隐居以后,终日饮酒赋诗,种花绘画,日子过得倒也逍遥自在。他的酒量越来越大,往往喝得酩酊大醉才开始作画,久而久之,竟形成了习惯,无酒不作画。

当地的太守,是个不学无术的人。他听说王维隐居在山中,也想让王维画幅画,挂在客厅,卖弄一下风雅。他派师爷几次去请王维。王维讨厌这种人,每次都闭门不见。

后来师爷听说王维有酒后作画的习惯,便给太守出了个主意,太守听后不住地点头。

过了几日,山下张员外派人给王维送来一张大红请帖,请他前去赴宴。自从王维来到终南山,常常和张员外在一起谈古论今,二人也算有几分交情,所以他接到请帖,就下山了。

王维来到张员外家门口,见张员外陪着太守和师爷一起出来迎接他,不由得一愣,有点不痛快,但既然来了,也只好将就着喝起酒来。

王维有几分醉意,脑海里便闪出一幅幅画图,他急得直搓双手。张员外知道他这个习惯,便把他让到客室里“休息”。

王维见案上镇纸下压着宣纸,案头放着磨好的几大碗墨汁,便兴冲冲地抓过大笔就要画。常言说,人醉心不醉,酒迷人不迷。正当他要挥笔作画时,猛然想到太守求他作画的事,心想,莫非今天是骗我给太守画画吗?想到这里,他又放下了笔,在屋里踱起步来。他见室内白墙如粉,洁净照人,决定把画画在墙上,这样谁也拿不走了。可是在墙上作画,笔又显得太小,他便从脚上脱下一只布鞋,蘸饱了墨,在墙上抹了起来。他画完后,也没向张员外告别,就匆匆忙忙走了。

太守和师爷进屋一看,只见墙上横一道竖一道,也不知都画些什么。太守气得连话也说不出来了。张员外说:“大人不要生气,请将蜡烛熄灭,看看究竟怎样。”

蜡烛熄灭后,室内一片朦胧,墙上一弯新月,发出柔和的光,画面看上去好像是一条小溪,小溪边有一架葡萄,那葡萄枝条左缠右绕,杂而不乱,那一串串又肥又大的水灵灵的葡萄,馋得人直想流口水。真是一幅好画啊!太守和师爷十分高兴,心想一桌宴席就换来一幅名画,实在太便宜了。

原来,他们以为王维是把宣纸挂在墙上画的。当他们用手去揭时,才知道这画是直接画在粉墙上。太守和师爷一下子气得满脸通红,气愤地离开了张员外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613 字

+ 加入清单

窦娥冤》全称《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朝关汉卿的杂剧代表作,悲剧剧情取材自“东海孝妇”的民间故事。下面是小编收集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历史典故,快来看看吧!

感天动地窦娥冤的历史典故

元杂剧本《感天动地窦娥冤》是元代大戏曲家关汉聊的力作,明代改成传奇本《金锁记》,后人又改编成京剧。数百年来,不少人认为这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其实,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如今江苏省淮安市楚州区东北有个窦娥巷,就是窦娥当年居住的地方。

元朝年间的楚州城,称为楚州淮安路山阳县。当时,在山阳城北门内向东的一条蜡烛巷内,住着一户姓窦的贫苦人家,户主窦秀才屡试不第,不到50岁,夫妻双双染病身亡,遗下孤女——只有7岁的窦端云,被邻居蔡婆婆收养。蔡家靠放高利贷为生,蔡婆婆丈夫早故,只有一个儿子蔡文,窦端云被收养后改名窦娥,一家三口也还算过得去。

窦娥满15岁那年,已是肌丰冰雪、莲脸生春的俏丽姑娘,大她3岁的蔡文也已文章有成,知书达理,两人恰似天生的一对。于是,就由蔡婆做主,给蔡文和窦娥完了婚。小夫妻本来就是青梅竹马,亲如兄妹一起生活,婚后更是相敬如宾,孝顺老母,举家终年笑声不歇。

大比之年,蔡文要进就赶考,老母、少妇皆不能相陪,只好约请邻人张曲作伴。这张曲从小丧父,不读诗书,性如野马,加之他生就一副长长的驴脸儿,当地人没有一个喊他的名子,都叫他“张驴儿”。谁知这张驴儿心地歹毒,早就想把把貌美贤慧的窦娥占为己有,只恨无机会可乘。他做梦也想不到蔡家会约他为伴进京,不由暗自欢喜。一边假献殷勤,一边另打主意。进京途中,蔡文求取功名心切,端坐船头对月夜读。张驴儿一会儿端茶,一会儿送水,半夜过后,他乘蔡文倦怠,猛然将其推落水中,用谎话骗过艄公,自己稍稍回到山阳,挤出眼泪向蔡家婆媳哭诉说:“蔡相公捧书夜读,打盹跌落河中,风大浪急,黑更半夜,自己势单力薄,无力相救,只带回他的书箱、包裹和盘缠。”说罢放声大哭,蔡家婆媳一听,如雷轰顶,痛不欲生,望着张驴儿捧上来的银两盘费和他那痛哭悲哀的样子 ,心中并没有生疑,只是自叹命苦,望北啼哭。

过了一段时间,张驴儿见他第一步得手,便进一步向蔡家婆媳大献殷勤,并不时挑逗窦娥。无奈窦娥心坚如铁,执意不从,又碍着蔡婆婆的面,不敢放肆。于是张驴儿竟把蔡婆婆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就又想出了一个歪点子:先把蔡婆婆毒死,最后对付窦娥。一天,蔡婆婆生病,窦娥迫于生计要出去做点小生意养家糊口,就嘱咐邻居张妈(张驴儿母亲)来照看一下婆婆,张驴儿见时机已到,偷偷买回砒霜,趁母亲给蔡婆婆送饭之机下毒,然而事有凑巧,张驴儿放药的那碗饭反被他自己的母亲端错碗误吃了。欲害蔡婆婆不成反而把自己的妈妈毒死了,这时张驴儿仍不知悔悟,继而再生歹心。他跑到州衙鸣冤告状,反诬蔡家婆媳毒害了他的母亲,楚州太守胡应举收了贿赂之后,草菅人命,不问青红皂白,将蔡家婆媳捉上公堂。窦娥在严刑拷打面前,坚不招供,贪官胡应举无奈,又当着窦娥的面对她婆婆用刑。可怜老人本来就体弱多病,加之高龄丧子的折磨,哪里还经得起如狼似虎的棍棒酷刑,那悲惨的叫声动天惊地,闻者无不泪下。窦娥恐年迈婆母命丧黄泉,长叹一声,违心地向胡太守承认张妈是她一人所害,与婆婆无关。于是胡太守当堂释放了蔡婆婆,将窦娥长枷重锁关入死囚牢。

行刑那天,正值农历六月初六,本该是一年之中最热的天气,但窦娥一路呼冤,感天动地,路人无不为之动容,一时楚州城里泪如雨下。到中午行刑时偏又陡起狂风,刮得天昏地暗、雪花飘落 。人人皆称是窦娥冤情感动上苍。恰逢巡案官船路过,冻得巡案大人在舱中发抖,因惊其怪,令停船登岸。几经周折,最终问明案情。贪官胡应举去职问斩,罪大恶极张驴儿凌迟处死,洗了窦娥之冤。这就是《窦娥冤》,也叫《六月雪》的本来事实。打那以后,当地人为了缅怀窦娥的贤慧,就把蜡烛巷改为窦娥巷,一直到今天。只有“文革”年间被短暂改名为“斗妇巷”

数百年来,这条长约一华里的普通小巷,虽寂静古朴,却年年吸引着大批中外游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沧海桑田的历史典故_3500字

全文共 3245 字

+ 加入清单

典源出处

晋·葛洪 《神仙传·王远》: 麻姑与王远 (方平) 饮于蔡经家。“麻姑自说云:‘接侍以来,已见东海三为桑田。向到蓬莱,水又浅于往者会时略半也,岂将复还为陵陆乎?’方平笑曰:‘圣人皆言海中复扬尘也。’”

释义用法

神仙麻姑与王远 (字方平) 席间闲谈,说她已看到东海三度变为桑田,而今蓬莱海水又变浅,也许又将会变为陆地。后用此典形容世事变迁翻覆; 也用以形容年代久远。

用典形式

【沧桑】 清 ·黄景仁:“沧桑不烂西山后,陵谷如含岘首悲。”清 ·李本仁:“归来身世感沧桑,络纬西风总断肠。”

【海尘】 清 ·王夫之:“海尘无定变,聊崇芳兰躯。”

【桑田】 隋 ·炀帝:“南巢息云马,东海戏桑田。”唐 ·骆宾王:“桃买千年非易得,桑田一变已难寻。”宋·刘筠:“桑田欲看他年变,瓠子先成此日歌。”明 ·唐寅:“桑田变海海为洲,昔时声势空喧啾。”

【桑海】 唐 ·戎昱:‘“万事如桑海,悲来欲恸神。”唐 ·杨炯:“桑海年应积,桃源路不穷。”唐 ·李商隐:“人间桑海朝朝变,莫遣佳期更后期。”元·王学文:“乾坤桑海无穷事,才历昆明初劫。”

【飞黄埃】 明 ·高启:“东游不肯居蓬莱,沧海顷刻飞黄埃。”

【巨海枯】 宋·陆游:“乔岳成尘巨海枯,欲求共语一人无。”

【水为尘】 唐·顾况:“西山为水水为尘,不是人间离别人。”

【水清浅】 清·赵执信:“梦回忽睹水清浅,坐恐飞土扬惊风。”

【叹扬尘】 清 ·丘逢甲:“相思隔沧海,极目叹扬尘。”

【尘扬海】 宋·陆游:“浩浩尘扬海,茫茫杵倚天。”

【观海变】 隋·鲁苑:“乍应观海变,谁肯畏年颓。”

【沧海尘】 元·耶律楚材:“十年沦海尘空起,百岁黄粱梦乍惊。”

【浅深愁】 唐·李群玉:“请量东海水,看取浅深愁。”

【枯桑田】 元·杨维桢:“酒喉无耐夜渴甚,骑鲸吸海枯桑田。”

【畏水千】 唐·贾岛:“梓匠防波溢,蓬仙畏水干。”

【阅海桑】 清·沈钦圻:“真共麻姑阅海桑,俄看文曜掩寒芒。”

【海化田】 清 ·丘逢甲:“何年穿石泉飞瀑?满地栽桑海化田。”

【海为田】 唐·李商隐:“瞥见冯夷殊怅望,鲛绡休卖海为田。”

【海田枯】 明 ·高启:“人间又见海田枯,十丈黄尘没城郭。”

【海生尘】 清·吴兆骞:“仙人已 叹海生尘,侯家宁保山如砺。”

【海生桑】 唐·韩偓:“坐久忽疑槎犯斗,归来兼恐海生桑。”宋 ·黄庭坚:“其谁湔拂汝,岁月海生桑。”清·钱曾:“借箸漫言山聚米,引杯兼笑海生桑。”

【海扬尘】 清 ·丘逢甲:“君是故游吾故国,东风愁说海扬尘。”

【海涛浅】 元 · 罗志仁:“蓬莱梦,人间哪信,坐看海涛浅!”

【桑亩移】 清·宋琬:“海水群飞桑亩移,俯仰乾坤又一时。”

【桑栽海】 清·丘逢甲:“麻姑去后桑栽海,箕子归来黍满宫。”

【桑海变】 唐·白居易:“几见桑海变,莫知龟鹤年。”

【蓬莱浅】 宋 ·王安石:“看沙更觉蓬莱浅,数日空惊霹雳忙。”

【蓬海变】 唐 ·李乂:“已观蓬海变,谁厌柏梁灾。”

【碧海尘】 清·丘逢甲:“愁看清浅蓬莱水,满目茫茫碧海尘。”

【鲸波浅】 元 ·姚云文:“摩双眼,看尘世鳌宫又报鲸波浅。”

【三浅蓬莱】 清 ·王鹏运:“阅年涯,三浅蓬莱,此身何世?”

【三度扬尘】 清 · 王士禛:“蓬莱三度扬尘后,坐阅春光九十年。”

【千度桑田】 清·王夫之:“尽海波,千度桑田,吾心静也。”

【飞尘赴海】 明 ·曹溶:“叹人间支新收故,尽飞尘赴海不能填。”

【世变桑田】 唐 ·刘禹锡:“处身于木雁,任世变桑田。”

【东海扬尘】 宋·陆游:“古传东海会扬尘,君看此地亦荆榛。” 清 ·钱谦益:“东海扬尘今几度,错将精卫笑填河。”

【东海栽桑】 清·宋琬:“但留东海栽桑地,敢作南山种豆书。”

【东海桑田】 唐·孟云卿:“金堂玉阙朝群仙,拍手东海成桑田。”宋·苏轼:“愿君不用刻此诗,东海桑田真旦暮。”

【尘飞沧海】 唐·李益:“群仙指此为我说,几见尘飞沧海竭。”金·吴激:“舞彻中原,尘飞沧海,风雪万里龙庭。”元 ·萨都拉:“尘飞沧海风掷瓦,白鹤身轻快如马。”

【尘生沧海】 元·唐桂芳:“莫问尘生沧海,休叹鹤归华表,好景且容探。”

【尘生碧海】 清 ·王夫之:“还怨,尘生碧海,玄云暗涌。”

【沧海成田】 清·陈维崧:“只今沧海已成田,留得天香几百年。”

【沧海扬尘】 宋·苏轼:“万户春风为子寿,坐看沧海起扬尘。”金 ·元好问:“沧海扬尘几今昔,长庚配月独凄凉。”清·戴移孝:“行看沧海扬尘日,才见西山木石多。”

沧海桑田】 宋 ·汪元量:“世间兴废奔如电,沧海桑田几回变。”清·毛如瑜:“耳闻沧海变桑田,长安夜听铜驼哭。”

【变幻桑田】 清·丘逢甲:“平安梅峤迟双鲤,变幻桑田痛七鲲。

【话海麻姑】 清·丘逢甲:“奔天素女月华冷,话海麻姑霜鬓多。”

【海已水干】 清 ·黄遵宪:“海水已干田亦卖,主人久易我才来。”

【海水成尘】 北周 ·庾信:“蓬莱暂近别,海水遂成尘。”

【海水栽桑】 明 ·陈子龙:“海水栽桑去复回,欲寄精灵与词赋。”

【海水桑田】 唐·白居易:“海水桑田欲变时,风涛翻覆沸天地。”

【海变桑田】 宋 ·张元干:“蓬莱,直上瑶台。看海变桑田飞暮埃。”

【海底飞尘】 唐·白居易:“海底飞尘终有日,山头化石岂无时?”

【海枯成田】 元·郑允瑞:“石坚有时烂,海枯成田桑。石烂与海枯,行人归故乡。”

【海桑陵谷】 清·朱彝尊:“海桑陵谷又经三百秋,以手摩挲尚如故。”

【桑田成海】 唐·李端:“自言万物有移改,始信桑田变成海。”宋·姜夔:“欲讯桑田成海,人世了无知者,鱼鸟两相推。”清 ·陆次云:“一自桑田成海后,总啼鹃血洒平芜。”

【桑田变易】 清·吴嘉纪:“桑田变易城市改,翁家书卷年年在。”

【桑田清浅】 清·丘逢甲:“满目桑田清浅水,五云楼阁失蓬莱。”清·纳兰性德:“钓得六鳌无,竿拂珊瑚,桑田清浅问麻姑。”

【桑栽东海】 清·黄鷟来:“桑栽 东海宁忧徙,豆种南山不患贫。”

【陵变耕海】 元·耶律楚材:“可伤陵变须耕海,不待棋终已烂柯。”

【麻姑书信】 唐·顾况:“近得麻姑书信否,浔阳江上不通潮。”

【清浅三变】 唐·李白:“吾曾弄海水,清浅嗟三变。”

【渤海桑田】 宋·苏轼:“不惊渤海桑田变,来看龟蒙漏泽春。”

【蓬岛尘狂】 清·朱孝臧:“蓬岛尘狂,芝田日晏,梦游翻羡骑鲸。”

【蓬莱清浅】 宋·苏轼:“欲采蟠桃归献寿,蓬莱清浅半桑田。”明 ·郭翼:“城郭是非华表鹤,蓬莱清浅海中尘。”清 ·王士禛:“洞口无人藓自青,蓬莱清浅几曾停。”

【蓬海飞尘】 清·黄鷟来:“只愁蓬海飞尘杳,祗树休教法界无。”

【碧海扬尘】 清·赵执信:“便恐苍山都化冢,剩怜碧海未扬尘。”

【碧海红尘】 明 ·李东阳:“金床宝刹无年岁,碧海红尘有化机。”

【鲲海扬尘】 宋·范成大:“鲵渊方止水,鲲海任扬尘。”

【东海生黄埃】 宋·苏轼:“若不令君早入务,饮竭东海生黄埃。”清·魏麟征:“回头却笑羡门子,坐看东海生黄埃。”

【扶桑乍几尘】 清·王夫之:“波心芦叶催孤履,海上扶桑乍几 尘。”

【何海不栽桑】 明 ·徐渭:“旧虎死来新虎搏,古来何海不栽桑。”

【莱洲频度浅】 唐·卢照邻:“莱洲频度浅,桃实几成圆。”

【海无三尺水】 北周 ·庾信:“海无三尺水,山成数寸尘。”

【海水三清浅】 唐·李白:“海水三清浅,桃源一见寻。”

【海水扬胡尘】 清 ·丘逢甲:“茫茫海水扬胡尘,嗟哉何止秦无人。”

【海底翻无水】 唐·李商隐:“海底翻无水,仙家却有村。”

【桑田几兴废】 清 ·黄遵宪:“坐观桑田几兴废,如抚铜狄三摩挲。”

【桑田移碧海】 唐·卢僎:“红颜白发云泥改,何异桑田移碧海。”

【桑林没东海】 唐·刘庭芝:“桑林没东海,富贵今何在。”

【弱水三浅清】 明 ·高启:“言从昔年宴蓬瀛,又见弱水三浅清。”

【麻姑到沧海】 唐·李商隐:“好为麻姑到沧海,劝栽黄竹莫栽桑。”

【清水起黄尘】 明 ·徐渭:“试教清水起黄尘,还看桃花几回碧。”

【溟海桑潜变】 唐·刘禹锡:“溟海桑潜变,阴阳炭暗熬。”

【碧海飞黄尘】 清·王士禛:“闻道高陵变深谷,即看碧海飞黄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尉迟恭抗命求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508 字

+ 加入清单

尉迟恭是唐朝的名将。这天,管家慌慌张张跑进来说,唐太宗李世民带兵到府上来了。尉迟恭不由吃了一惊:现在天下一统,国泰民安,李世民找他这个上了年纪的武将干什么?

妻子苏氏劝他不要多想,赶紧迎接皇上。全家老小都已聚齐,就等他带领出门了。是啊,迎接事大,怠慢就是娄子!尉迟恭如梦初醒,忙对苏氏说:“夫人言之有理。走,赶紧跟我去迎接皇上!”

苏氏迟疑了一下说:“就我这样子还去迎接皇上?”苏氏鼻歪眼斜,满脸麻子,腿还有点瘸,恐怕给尉迟恭面上抹黑。因此,凡是有要人来访,从不露面。

尉迟恭说:“你是主人,皇上来了不去迎接像话吗?”

礼法森严,触犯就有人横挑鼻子竖挑眼。苏氏恐怕招祸,忙让丫鬟婆子找衣服打扮,之后忙跟尉迟恭去了。

门前屋后到处是御林军,跟逮贼似的,把宅子围得风雨不透,水泄不通。尉迟恭慌忙带领家人跪在地上,迎候李世民。李世民在护驾大将军的保护下,信步朝他们走来。尉迟恭提醒苏氏,等皇上走近了再喊万岁。苏氏傻乎乎地问:“站起喊还是跪着喊?”

尉迟恭气得鼻子都歪了,哪有站起来喊的!可是,还没容他把话说出来,李世民已经到跟前了。尉迟恭忙喊:“皇上万岁万万岁!”苏氏惊慌失措,一下子呆了。李世民不由得皱了一下眉头,不高兴地说:“都起来吧,别跪着了!”

尉迟恭慌忙谢恩站了起来,苏氏也摇摇晃晃站过来。李世民不由得叹了口气,心想,可惜尉迟恭这个人了,怎么找了这么个媳妇呀?接着说:“爱卿近来可好?”

尉迟恭笑嘻嘻地说:“托皇上的福,臣吃得好睡得好心情好,快活极了!”

李世民迟疑地说:“是吗?没有想要的东西吗?”

“想要的皇上给了,想不到的皇上也给了,臣知足到家了,什么都不想了!”

李世民十分满意,说了几句闲话,尉迟恭慌忙引路,请他进宅喝茶。李世民看看门楼上的牌匾,瞧瞧门口的大石狮子,摸摸宽厚结实的大门,走进院里细心打量起来。李世民专心致志,看得非常认真,尉迟恭几次催他到客厅休息他都没应。令人不解的是,李世民看完连水都没喝就回宫了。尉迟恭不知他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心里登时敲起小鼓。

这天散朝,尉迟恭刚要回府。护驾大将军拦住他说:“太宗皇帝有旨,请大人到西书房觐见!”尉迟恭不由得吃了一惊,皇帝在朝上什么都没说,为何要等到散朝后单独召见他呀?想想前几天皇上到府上的情形,心不由一颤,太宗皇帝肯定看出破绽来了!李世民足智多谋,神鬼难料,琢磨他轻而易举。尉迟恭心里七上八下,不知是祸是福。护驾大将军见他忧心忡忡低头不语,忙催他快走。尉迟恭把心一横,迈开大步跟着去了。

见面一看,李世民喜气洋洋,尉迟恭便马上把心松开了。说了会儿闲话,李世民话锋一转,奔了正题:“爱卿呀!叫你没别的事,朕想给你提门亲!”

尉迟恭忍不住哈哈大笑,都土埋半截了,还说什么媳妇呀!李世民忍不住说:“你呀你!哪样都好,就是媳妇长得不好!”

尉迟恭说;“风吹雨打,饥饱劳碌,加上上了年纪,能好看得了吗?”

太宗皇帝直言不讳地说:“实不相瞒,朕想把十三公主许给你做妻子!”

那天,太宗皇帝就是为这事到他府上去的。最近,太宗皇帝经常梦到深陷敌阵的情景。那天,李世民带五百骑兵到战场巡视,走到魏武帝陵墓前面,王世充带领一万多骑兵突然把他包围了。手下奋力冲杀,死伤满地,李世民形单影只,孤立无援。王世充的骁将单雄信,挺槊冲到跟前就想结果他的性命。就在这时,尉迟恭冲进重围大吼一声:“大胆狂徒,休伤我主性命!”话到人到,尉迟恭飞马跑到跟前,一槊把单雄信打落马下,将李世民救出重围。然后,返身冲进敌阵,东砍西杀,将王世充打得落花流水,取得全胜。

如果没有尉迟恭拼死相救,皇权皇位和后宫粉黛佳人,全都跟自己拜拜了,可是,功成名就以后,自己再也没有关怀过尉迟恭。李世民越想越觉得对不起尉迟恭,早上起来,慌忙叫人跟他到尉迟恭家里去。李世民打算好好看看尉迟恭还缺什么东西,有什么要求,然后满足他。御林军头领不知他的打算,跟打狼似的,带人把尉迟恭的宅院围了起来。李世民进门一看就明白了,尉迟恭就差一个美貌如花的媳妇,于是决定把十三公主许配给他。

十三公主天生丽质,美貌非常,琴棋书画无所不通,是有名的才女。尉迟恭一听,就给李世民跪下了:“皇上的恩惠老臣万万不敢领受!”

李世民百思不得其解,这是别人想要都要不来的,你怎么拒绝呀?大丈夫出生入死,为的不就是高官厚禄金钱美女吗?尉迟恭说:“古人说富不易妻,老臣刚刚过上好日子,应该让妻子好好享享清福,哪能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啊!”

如果把十三公主娶到家里,苏氏不气死也得窝囊死。何况十三公主美貌年轻,嫁他这个面黑如碳的老家伙,还不得委屈死!说什么也不能干这种坏良心的事呀!

李世民哈哈大笑:“你这个黑炭头,简直是个死脑筋!哪个大将不是三妻六妾,你看看你媳妇长得那个德性,拿得出手吗?”尉迟恭禁不住说:“臣的妻子虽然丑陋愚笨,但是臣在贫贱时,她跟臣同甘共苦,我岂能忘恩负义,另寻新欢?”

尉迟恭出身贫寒,从军之前以打铁为生。母亲瘸老病瞎,行动困难。苏氏喂水喂饭,接屎接尿,有一点好东西都舍不得自己吃,全都紧着婆婆和丈夫。有天天气严寒,婆婆又冷又饿,十分想吃面片汤。家里没面,苏氏慌忙到街坊家里去借。街坊是个富户,家里有条黑狗十分厉害。苏氏一不留神,一下被狗扑了一个跟头,摔在石堆上。不仅摔伤大腿,还磕坏了鼻子眼睛。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把面端到家里。婆婆不知苏氏受伤,一听儿媳妇回来,忙催她做饭。苏氏一看火炉还没熄灭,慌忙把锅端到上面,给婆婆做饭。不料,因为腿疼难忍,踉踉跄跄,一下把火炉里的火铲撞翻了。烧红的炭渣一下飞到脸上,烫出很多麻坑。

李世民听了,才知道苏氏为何长成这样,禁不住说:“真是一位难得的好媳妇!起来吧,朕不难为你了!”

皇帝提亲,而且提的还是自己女儿,他这个做臣子的竟然当面拒绝,这是多大的罪过呀!尉迟恭哀求说:“老臣抗命不尊罪该万死,请求皇帝处罚!”

已经答应了,还有什么可罚的呀?李世民一拍大腿,“哎呀”一声明白了,难怪他这样,几个大臣老说他有反心,就连当朝宰相也不给他说好话,如果他们知道了肯定借题发挥,想到这儿慌忙搀起他说:“爱卿放心,别人信不过你,我信得过你!”说完,赠他很多金银,以表诚意。

尉迟恭感激得热泪盈眶。在场的官员们听了眉开眼笑,立刻消除了疑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全文共 807 字

+ 加入清单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小编整理了大器晚成的历史典故,欢迎欣赏与借鉴。

【释义】大器:大才。大才需要经过长期的磨炼方能成就。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历史典故】

三国时期,袁绍身边有一位门客,名叫崔琰(yǎn)。

他从小学习武艺,不过直到二十三岁才开始读《论语》、《诗经》等书籍。崔琰为人耿直,很有见识,朝廷的官员们对他十分推崇,连曹操都很敬重他。当时,袁绍手下的士兵非常残暴,甚至挖开坟墓毁弃敌人的尸骨,于是崔琰劝说袁绍命令士兵不要这样做,袁绍觉得他说的很有道理,就听取了他的建议,并且封他为骑都尉。

崔琰后来跟随曹操的时候,为曹操出了不少主意。曹操想立曹植为嗣子,崔琰就反对说:“自古以来的规矩都是立长子,怎么能立小儿子呢?这是不可以的啊!”曹植虽是崔琰的侄女婿,但他也不偏袒,曹操很佩服他的公正。

崔琰在对人才的识别方面,有着独到之处。崔琰有个堂弟名叫崔林,年轻时没有什么成就和名望,亲戚朋友都瞧不起他。但是崔琰却对这位堂弟相当器重,常常对别人说:“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意思是说,能做大事的人往往要经过长期的锻炼,崔林将来一定会成大器。后来,崔林受到重用,先是在曹操手下担任主簿、御史中丞等官职,后来在魏文帝曹丕朝中担任司空,被封为安阳乡侯,成为魏国的重臣。

“大器晚成”原意是大材需要很长时间才能成器,后来常用以比喻一个人成材成名较晚。

【成长心语】

怀才不遇是一件让人感到可惜与遗憾的事情,这使得很多想要成就一番事业的人,在伤心失望之余放弃了最初的理想,等到机遇来临的时候,对他们而言,已经毫无意义了。但是,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任何人都不要轻易地放弃自己的追求与理想,坚持下去,或许现在前面是一片黑暗,但谁又能保证这不是黎明前的黑暗呢!历史上大器晚成,干出一番事业的人有很多。只要坚持不懈,成功,只不过是时间问题。

[历史典故:大器晚成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