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胸怀和境界的作文20篇

内容丰富、说理深刻、论证集中是优秀的议论文通常具备的三个特点。这三个特点分别对应着议论文写作必须具备的三种能力:语言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这三种能力的形成,既独立发展,又相互联系,对写作者能力的要求依次递增。借助古典诗词的形象性,引用三句诗句来描述这三种能力所要达到的目标状态,称之为议论文写作的“三境界”.本文比照这“三境界”,立足中学生议论文教学的现状,谈一谈改进的意见和方法。

浏览

7209

作文

305

智慧的境界

全文共 784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个人读破万卷书,可以悠然吟出意韵深远的佳句时,我们便说他拥有了智慧;当一个人阅尽沧桑,可以淡泊而傲然地生活时,我们也说他拥有了智慧。智慧作为人内心的闪光,总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缤纷光彩。

智慧可不是投机取巧的小聪明,它是因洞察世事而具有的眼力。卞和透过粗糙的石坯见到和氏璧,这就是火眼金睛的智慧。在人世间的纷繁复杂间一把抓住事物的本质,认清事理的真相,条分缕析,抽丝剥茧,让快刀斩开虬结的乱麻,这便是“世事洞明皆学问”的智慧。

智慧也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的蛰居,而是艺高人胆大的能力。在一个从眼镜度数判断学历深浅的时代,智慧总被人误解为文凭的多寡,知识的乏与盈。智慧不是学校教育中书本的内容,它与知识或有关系,却并不等同。王熙凤身为刚出阁的少女,论学识必不如林黛玉渊博,却协理宁国府将事务治理得有条不紊。反观如今层出不穷的“专家”,知识有余,常识不足,实践能力低下。智慧的能力往往存在于社会交往与自我生活中,那些在生活中游刃有余、井井有条的人,想必都是些身怀智慧的人。

最高明的智慧,并不存在于史书中跌宕起伏的英雄人生,反而存在于藉藉无名的布衣百姓身上。智慧到了这种地步,已然接近自然和哲学。青山绿水中的简陋居室,渔樵江渚的朴实生活,摒除了逐鹿中原的刀光剑影,余下了清贫安逸的闲云野鹤。古代德士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是超凡脱俗、超然物外的智慧。如庄子所云:“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当一个人的心灵可以遁于世俗、融入宇宙时,这种糅合了静与慢的心态与生活,就是智慧。智慧至此脱掉了华贵的外衣,露出了亲和质朴自然的真实面貌。人人都向往这种境界,但大多数人都还未来得及拨开心头的迷雾。

“什么是智慧”的争辩绵延千年,智慧的内涵无限地拓宽。今人窥古人的书卷以收获智慧,成了一种时尚捷径。殊不知这样的体悟或许只是入门。智慧早已超越了文字,它事关心灵,事关生命,它瞄准的是一个圆足的灵魂。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人生境界作文800字

全文共 963 字

+ 加入清单

“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这句话是我爷爷教我的。

那时我还小,认识的字很少,也就二年级的水平吧。当时的我正在外头玩耍,爷爷突然把我叫进屋子,手里拿着一本《论语》,说是教我认字。当他读到这句话的时候,停了下来,教导我一定要好好读书,说了许许多多的话,我听不进那些话,终于,忍不住挣脱他的怀抱,又到外面愉快玩耍了,只留下爷爷在他的书房里面一愣一愣地。

不过,从那时起,我的心中便不再一片空白与烂漫,开始填充一些东西了。比如说,我应该好好读书。

但是,单纯的我依旧是迷茫的,不知道自己追求的东西,倒底是什么。纳闷之余,那本《论语》又从我的身边穿过了。

《论语》里说:“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这貌似是我确实装进心里的第一句话。志向,是志向,我要追求的东西。做人,“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这是《论语》教会我的。从那一刻开始,我就有一种感觉,在我的生命中,不能没有《论语》,它就像是我的启蒙老师,我不能没有它。

那一年,我十岁。恰是“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人生一境。

两年之后,我上了初中,以一个初中生的身份,接受着各种挑战,面临着各种压力。我十分疲倦,疲倦到无力翻开《论语》的一张张泛黄的纸。我渴望胜利与超越,努力地攀登,却始终达不到我想要的高度。有时候,我甚至会怀疑自己,是不是过于自以为是?有时候,我也会反省自己,是不是太过追逐功利,而失去了本心?但这些,都只让我更加沮丧。我彷徨了,准备放弃之时,我又翻开了我曾经自以为读懂了的那本《论语》。

安然地,我放下一切包袱,去读它。“士不可以弘毅,任重而道远。”“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读着读着,我的心也渐渐平淡开阔起来,它仿佛告诉我:“你没必要这么累,也没必要这么早就放弃。”它激励着我,要像个猛士一样更奋然前行。他给了我继续为理想志向拼搏的勇气。

那年,我是个初中生。恰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的第二境界

最后,我考上的我心仪的高中。我深知那不是幸运。因厚积薄发,功到自然成。正所谓人生的第三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有理想,追逐理想,实现理想。我想,这该是人生的三大境界吧。而当我们行走在人生的道路中,轮回于人生的境界里,若是能与国学经典相伴,那可实在是一大幸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人生三境界作文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王国维在他的《人间词话》中描述了人生的三种境界:第一种“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第二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第三种“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后人归之为:知、行、得三境界。

由王国维的三境界论,推崇的很多,有人效仿“三境界”的划分法:知之、好之、乐之;丰之恺认为:“物质、精神、灵魂”这是人生三层境界;有人认为,人生三境界不外乎是为自己、为家庭、为社会;也有人说为知、为己、为人;有人认为理想、事业、爱情;还有人形象地比喻为:“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等等,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掩卷思之,漫漫的人生历程,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过程,对于不同的人生有不同的看法,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本文就“看山看水”的三境界作点浅析。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这种境界是针对孩子说的,初识世界,纯洁无瑕,一切都是新鲜的、陌生的,眼睛看见什么就是什么,你告诉他这是山,他就认识了山;告诉他这是水,他就认识了水,不会故意认错,以致说1是1,2是2,丁是丁,卯是卯。有一个小故事很能说明这点:一群大人在进行智力竞赛,主持人说“6”“9”不掉头,就出了个题:“6+9=?”,大家都在想,智力竞赛题目决不会就字面那么简单,结果谁都不敢立即抢答,而是苦苦思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广阔的胸怀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高高的个子,宽宽的额头,一张椭圆形的脸上嵌着一双大大的眼睛扑闪扑闪的,像是回说话似的,小巧的鼻子下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小嘴。我最大的优点是心胸开阔。

爸爸常说:“心胸宽广的人,既能益寿延年,而且会交许多好朋友。这是一种优良品质。”我就是一位这样的学生,下面我就为你们举个例子吧!

有一次,我和同桌之间因为一支水笔闹上了矛盾,他还趁我下课时把我的水笔偷走了,可是我发现之后,并没有指责他。

放学后,我来到同桌身边,把手身出去,对他说:“请你原谅我吧!”同桌听见了,也把手握在我的手上,说:“对不起,我也有错……”这时,我觉得有两只手搭在我的肩上。

第二天,我和他手搭着手来到学校,一来到座位,坐在前面的同学奇怪地问:“你们昨天不是闹矛盾了吗?怎么又和好了?”我笑者对他笑着对他说:“我们既往不咎啦!”大家听了,都笑了起来,就这样,我们又重归于好。

这就是我,一个心胸开阔的男孩,下一次我有空再向你们介绍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人心的三种境界作文300字

全文共 266 字

+ 加入清单

人心有三种境界,首先是童心:童心是好奇之心,快乐之心。“郎骑竹马来,绕床扎青梅”。在儿童眼里,世界是童话般的神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儿童没有固定思维,没有旧包袱,最喜欢新事物,最有想象力,所以鹤发童颜不如鹤发童心。

美心:美丽之心,用美丽之心去体会世界,用美丽双眼去观察世界。佛语云:心中有佛,世界便是佛。春花秋月是美,夏日冬雪也是美。世界不缺少美,缺少是美的心。海心:大海之心、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宠辱不惊观厅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看天外云卷云舒。拿得起,放得下,想的开,看得破,朝做殿上卿,暮为田舍郎。人到了这种境界,便具有海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欣赏别人的缺点也是一种境界作文

全文共 1185 字

+ 加入清单

在网上,看到关于饮食常识的新闻:我们经常吃并且喜欢吃的土豆烧牛肉:由于土豆和牛肉在被消化时所需的胃酸的浓度不同,就势必延长食物在胃中的滞留时间,从而引起胃肠消化吸收时间的延长,久而久之,必然导致肠胃功能的紊乱。

知道这个消息,赶紧告诉家人,以后千万别做土豆烧牛肉这道菜,得改,改成土豆烧猪肉。

妈妈就笑,其实,很多东西,大家都知道有缺点,但并不一定遵照执行呀,就拿这土豆烧牛肉来说吧,做法简单,口味纯正,想想,大冬天,一家人围着热气腾腾的一道菜,吃得喷香,吃得余味无穷,谁说不是一种快乐呢?

父亲说,其实,待人处世也是一样,适当欣赏别人缺点也是一种境界

瞧你,整天爱憎分明的样子,跟你对路子的人,就亲得跟自家兄弟姐妹一样,看到不顺眼的,连接触都免了,这样其实也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生活中,哪有完美的搭配,哪有十全十美的人?就如生活中也不可能所有营养搭配都到极至的菜系一样。

接受缺点,适当知觉缺点,你会发现,你的感觉与最初的判断完全不同。

忽然想起,一次,乡下一位亲戚来家做客,家人热情款待,只是席间,瞧他吃饭的样子,嘴巴里老是发出很大的声响,当时我心里就想,这人怎么这么没教养。

客人走后,跟父亲说起人家吃饭的样子,父亲说,乡下人,哪有这样那样的约束,心里坦荡荡的,吃饭发出声音,是想告诉我们,主人做的饭菜十分合口,他吃得舒心,吃得香呀。

我和父亲,对同一个人的看法,竟然就截然两样。

也有时,母亲总会穿着居家服上街买菜,我会对母亲说,这样出门,人家看着多邋遢,总应该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给别人看才好。

母亲是位居家女人,只知道围着家转,围着锅台转,除非走亲访友,和父亲一起出席一些宴会,把自己收拾得华丽无比,而平时,总说,给谁看呀,换来换去,多麻烦,居家过日子,还是舒适些好。

心里也会觉得母亲太随意,可是,当放暑假在家的日子,自己也整天穿着居家服,偶尔出门买菜,也会这样穿着居家服出门,不露不透,体贴舒适,其实,那些看似不养眼的服装,穿着穿着,也穿出一派平和宁静,仿佛日子永远就在这样祥和宁静中度过。

生活中,我们也常会看到这样或者那样不顺眼的人或者事,也会因此而产生排斥情绪,比如有些人把自己弄得很忙碌,好像天下少了他就不行,觉得这样的人太自以为是,但回过头想,正因为他是热情的,他是友好的,他的忙碌,他认为别人会需要他的帮助,其实也来源于一颗善意的心。

也有的,碎嘴得很,张长李短,说东道西。让人觉得太婆婆妈妈,可是,回过头来,看看,她没话找话,她唠叨成性,她关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心都操碎了,嘴都要磨破了,到头来,别人烦,她自己却浑然不觉,那何尝不是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与关注之心使其活得有味。和这样的人学习,没准哪一天,也会练出一副好口才来。

是的,适当欣赏别人的缺点也是一种境界,这会使人心胸更加开阔,态度更加谦逊,人品更加敦厚,做人更加自然。

[欣赏别人的缺点也是一种境界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稿

全文共 1085 字

+ 加入清单

“讲道德有品行”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组工干部是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重要骨干支撑,讲道德有品行毫无疑问是组工干部的必备素质。

正心。毛泽东曾评价白求恩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利于人民的人”。白求恩不是共产党员,也不是组工干部,但这 “五个一”却是评判一名党员是否合格,一名组工干部是否合格的标杆。公道正派,是组工干部的职业道德,也是做人的标准,其核心就是“正心”。组工干部是做人的工作,心不正,看人自然会偏,选人自人会错。虽然组织工作有着严密的、严厉的制度,但制度终归是由人来执行的。组工干部心正,执行制度自然就严格,对事对人自然就严谨,自然就会形成好的作风,树立良好的形象,否则就会损害党的形象,影响组工干部的形象。

正行。古罗马有个哲学家说:“使一个人伟大,并不在于富裕和门第,而在于可贵的行为和高尚的品德。”道德是品行的思想基础,品行是道德的直接体现。组工干部长期受党的教育和培养,应该是道德高尚、品行端正的表率和代名词。但社会是一个大熔炉,组工干部身在其中必然会受到社会各种诱惑的考验,金钱、美女、权力,都会对组工干部产生巨大的诱惑。但组工干部在强大的诱惑面前,必须把讲道德有品行作为一把利器,时刻牢记在心,成为一切行为的指南。

正性。性,是本质,也是源头。组工干部的性,分两个层次,一个是党性,一个是人性。组工干部,首先应该是一名合格党员,自觉尊崇党章、遵守党章,切实履行党员义务,尽到党员责任,以党章的要求为最高行为准绳,切实兑现入党誓言。人性,是组工干部的底线要求。做官先做人,做事也是先做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组工干部要敢于承诺践诺,“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首先不做,不失信于人,不出尔反尔,不阳俸阴违,正派做人,公道做事。

正业。组工干部从事的是党的事业,对讲道德有品行就会有更高更严的要求。忠诚担当,就是组工干部讲道德有品行的具体要求。组工干部在实践中,要把担当作为首要职责,认真落实兴党之责,不断增强工作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把工作当作事业来追求,对党组织分派的工作无论多么困难,多么险重,敢于迎难而上,勇闯新路,不讲价钱,不打折扣,不推诿扯皮,以夙夜在公的精神和殚精歇虑的豪情,一丝不苟,千方百计地完成任务。担当,是道德也是品行,正确的担当离不开永远的忠诚。正业,就是担当和忠诚的复合体,组工干部必须用实际行动表达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凡事都能从党和国家利益出发,都能从维护人民群众利益出发,做到于公对得起党、于人对得起良心。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境界作文800字

全文共 944 字

+ 加入清单

“咚咚咚”一阵敲门声响起,乔治睁着疲惫的双眼,无力地打开那扇破旧不堪的大门。

站在门前的是一名邮递员,他将一封信交给乔治,乔治无声地接过这封信——普通而又平常的一封信,这是他第二百七十五次收到这样的信。

乔治已经失业三个月了,面对无法回避的经济大萧条,他只得为生计而四处奔波。此前,他那二百七十四封求职信都给退了回来,谁愿让一个没有任何经验的人来做推销员呢?每封退回的信末尾都写着“境界不足,难以任用”。乔治看着这封第二百七十五封信,小心翼翼地打开它,心中的失落一扫而光:“已审核,请于明日在xx街xx号人力资源部面试。”他欣喜若狂:终于有人愿意任用他了!于是,他在期盼中迎来了明天。

早早地,他把落灰的西装穿上,选了最好的一个公文包——打满了补丁,信心满满地来到面试室门前,敲了敲门。

“请进!”乔治推开门,看到面试官和总经理等人端坐在桌前,他有些不知所措。正欲开口,面试官抬起手打断了他,说:“这次敲门的力度不行,再来一次。”于是,乔治转身出门,再用更大的力敲了几次,推开门,经理摇头说:“力度太大了,不礼貌,再来一次。”乔治心中充满疑惑,但还是照做了。

“不行,敲得太急了。”“嗯,比上次好一些,但还是没有达到那种至高无上的境界。”“再来!再来!”“你怎么敲的?重来!”……又出现了“境界”,乔治忍气吞声地敲了近二十次门,经理却总以“没达境界”为由,让他重新敲门。

二十次,三十次……时间一分一秒地流逝,乔治的耐心逐渐土崩瓦解。他快崩溃了,他越来越痛恨经理那苛刻地要求。在他看来,这只不过是经理戏弄职员的一种手段,经理绝对以此为乐。

但他还是坚持了下来,为了这难得的机会和较高的薪水,他横下一条心,坚持敲门,不管经理与面试官的话是多么刻薄,让人难以接受。

但是,石头终会被水击穿,时间终会终结一切,在敲了近三百次门,手指肿胀、停止无望的情况下,乔治非常想回头就走,顺便痛痛快快骂上几句。然而,他回头时,却犹豫了。最后,他押上他的所有耐心,敲了最后一次门。

令他惊喜的是,不再有要求,不再有尖酸刻薄的话语,迎着他的,是全体董事会成员的掌声。经理高兴地握着他的手,兴奋地说:“恭喜您先生,您成功达到了作为一名推销员所具有的资格和最高境界!这份工作是您的了!”

惊喜之余,乔治终于明白,坚持,是一种最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经典阅读的三种境界

全文共 7126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80年代,经历了“黑色的七月”(其时中学生对高考的形象比喻)的艰难拚搏,我有幸成为西南交通大学的一名本科生。在令人眼花缭乱的大学校园中,最吸引我这个农家子弟的去处莫过于社科系资料室(今政治学院信息中心)。资料室的几位老师见我如此痴迷于读书,便特许我可以随时前往阅览丰富的藏书和报刊资料。于是,怀着无尽的感念,我拥有了一段心无旁骛、博览群书的宝贵岁月。读书,留给我的是难以名状的心灵的充实、丰饶与幸福。

当然,坦率说,年少轻狂之时,读书少了一些章法,其情形大抵属于自发而非自觉。古语云:“登高自卑,行远自迩”,阅历,于人是相当重要的。记得南宋词人蒋捷有一首《虞美人·听雨》,说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账”,中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暮年“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同样是听雨,人生各个阶段的体验如此迥异,阅历使然也。清代涨潮所著《幽梦影》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浅深,为所得之浅深耳。”诚哉斯言!岁月如歌,风过无痕,飘忽二十余载后,丰富的人生阅历与岁月积淀让我对读书有了一些新的认识,特别是对于“读书宜读经典”的命题产生了高度认同。

所谓“经典”,古今在内涵上是有差别的。中国传统社会中,“经典”曾被赋予了神圣的色彩。《尔雅﹒释言》说:“典,经也;威,则也。”郭璞注:“威仪,可法则。”(《十三经注疏》)由此可见,经即典,典即经,只有那些能为人们遵循、持守的文字文本才有资格称为“经典”。又据许慎《说文解字》:“经,织纵丝也。”即是说,“经”的原初含义为丝织物的纵丝,据川籍学者杨乃乔先生分析,“经”后来逐步演化为一种话语权力的象征,成为生命主体“立言”的文本形式(《东西方比较诗学——悖立与整合》)。由此,我们不难理解,为何先秦时代的诸子百家纷纷称自己的立言文本为“经”(如《墨经》、《道德经》之类),也不难理解何以宗教文本也通常冠以“某某经”的称谓(如《圣经》、《古兰经》、《金刚经》之类)。

现在所谓“经典”,其内涵比之古义显然宽泛了许多,大体上指那些历久不衰甚至历久弥新的典范性传世作品。

据个人愚见,相对而言,经典阅读可以有三种境界

经典阅读的第一种境界是“开卷有益”。顾名思义,就是只要多读好书,自会收获良多。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英国哲学家弗兰西斯·培根认为:“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透,数学使人精细,物理学使人深沉,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论读书》)的确,读书尤其是经典阅读乃一个人成长进步的重要阶梯。

阅读可以养心。宋代王禹偁在《黄冈竹楼记》中描绘自己“公退之暇,披鹤氅,戴华阳巾,手执《周易》一卷,焚香默坐,消遣世虑。江山之外,第见风帆沙鸟、烟云竹树而已。”办公之余而焚香默坐读《周易》,人生一大快事,养心也。

阅读可以明理。如《曾文正公家书》中所言:“不愿子孙为大官,惟愿为读书明理之君子”,此种叮咛,大有深意。

阅读可以长才。杜甫诗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径言博览群书对于增长写作才能的绝佳之处。

阅读可以益智。《论语》中记载孔子对学生语:“小子何莫学乎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这是一位博学练达的老师对弟子们的殷殷叮嘱,讲尽了读书可以增加知识与智慧的种种好处。

一言以蔽之,书中自有黄金屋,腹有诗书气自华!只要肯于经典阅读,勤于经典阅读,自会不断丰富知识,积累学养,收获学识。

苏东坡有诗曰“诗酒趁年华”,实际上,经典阅读亦须趁早。对于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来说,经典阅读可以早一些为自己打好学问的根基。古人讲“入门须正,立意须高”,我以为,在大学阶段宜通过经典阅读,侧重于打好文史哲的基础(尤其是对于文科大学生)。

哲学是思维的体操,不仅可以澡雪精神,滋养生命,而且能够增强人的思辨能力。哲学阅读尤其是西方哲学阅读,对于思维的训练太重要了!我们治学、撰写论文,须臾离不开逻辑思辨。前两年,我曾经提倡自己任教班上的大学生读点西方哲学著作,最低限度要读一下《西方哲学史》(罗素、梯利著述的版本皆可),用意即在于此。遗憾的是,很多同学告诉我:“老师,西方哲学太难读了,读不下去啊!”我顿时无语,只有徒唤奈何。如此轻言放弃,恐是“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孟子语)。

文学不仅直指心灵世界,同时还会给我们带来弥足珍贵的语言修养。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尝言:“数学是自然科学的基础,而语文不仅是社会科学的基础,而且是一切科学文化的基础。”(转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此言不虚!我以为,苏先生把语文置于“社会科学、科学文化之基础”的高度,恐是对语言表述能力重要性的洞察吧。记得当年自己攻读文学博士时,导师不容商量地要求我们啃读儒家经典《十三经》,还亲自在课堂上抽查督导我们背诵《文心雕龙》《诗品》《文赋》等文学理论经典名篇,无论齿序长幼,一个也不放过。当其时也,我等同窗皆苦不堪言,怨嗟不已。岁月不居,光阴流水般逝去,而今事过境迁,当脑海中时常飘过“每一顾而掩泣,叹君门之九重”“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等名句,张口即可成诵大段文字如“至於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或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杀气雄边;塞客衣单,孀闺泪尽;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女有扬蛾入宠,再盼倾国。”顿然领悟了导师的用心良苦,既使我们用看似最笨拙的背书方式增长了经典知识,同时也让我们平添了许多语言修养,其功可谓大矣!事实上,许多经典作品是需要背诵的。这正如朱自清先生所主张的,与其浏览万首唐人诗,不如熟记唐诗三百首。仅仅是一般性的浏览,俗称“过目不过脑”,很容易流于“浅阅读”而走向空疏。老一代学人有背诵的传统,像胡适先生11岁之前背完《四书》《五经》,茅以升先生少年时代背过《古文观止》中的大量名篇。这些阅读方式对我们恐怕不无教益吧。

史学修养的重要性也是不言而喻的。鲁迅先生说:“历史上都写着中国的灵魂,指示着将来的命运。”(《华盖集》)以史为鉴,鉴古知今,前贤已有定论,自不消说。而对于治学来讲,我们也是任何时候都离不开历史视野,离不开时间维度(还有空间维度)的。你做桥梁研究,那就须通晓桥梁建造史。你做国人价值观研究,当然要先圈定历史范畴,是古代、近代还是现当代?历史界定必须严谨,否则就沦为抽象空谈了。当今一位研究中文的知名教授说,中文系其实也是历史系,对于学习中文的学生,最重要的功夫是史学的功夫。此种论断是很有几分道理的。

经典阅读的第二种境界是“雕精达博”。如不能雕精达博,学问便如浮萍无根,难以致远,难现大气象;根深则枝繁,根深则叶茂,此千古不易之理也。中国传统文化有教人“苦读”的传统,像“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学向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之类的倡导多多,难以尽述。我以为,这恐怕不仅仅是勤奋向学的泛泛提倡,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进入雕精达博之境的微妙提示。所谓“读书当求快乐,苦读大可不必”之论,我不敢苟同。如民谚所说:“不经一番寒霜苦,哪得梅花扑鼻香”,经典之作尤其是中华元典、西方哲学经典向来难读,这种高头讲章若非下一番苦功夫,如何能洞彻其中奥妙?以愉悦、快乐为追求目标,在“开卷有益”的阅读层面上是可以的,但想进至“雕精达博”的境界恐怕难矣!我校杰出校友茅以升老校长曾将治学秘诀归纳为十六字:“博闻强记,多思多问,取法乎上,持之以恒”,认为欲使学问精熟,非“博闻强记”、“持之以恒”则无以收其功。事实上,茅老于中华元典功底扎实,于桥梁专业功夫了得,恐怕皆因苦读、精读以及勇猛精进所致。据校史载,茅老念五年桥梁专业本科期间,留下了多达1000万字以上的读书笔记,当是辛勤读书的明证。历尽此番寒霜苦,方得脱胎换骨身!茅先生也因而具备了主持修建中国第一座现代化钱塘江大桥的学识资本。试想,如果经典尽如美国大片那般刺激感官、愉悦动人,如“心灵鸡汤”一样赏心悦目、玲珑可人,则我校不必提倡经典阅读而径直名曰“图书阅读”可矣。众所周知,王国维先生乃大学问家,民国时期清华大学国学院四大导师之一,尝读德国大哲学家康德的著作,读一遍,未懂;读两遍,仍觉深奥难入;读三遍,方有一些感觉。以先哲之聪慧睿智,尚且有此艰难,足见经典阅读并非易事。民谚所谓“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我以为,大量“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太史公司马迁语)的经典都须下一番苦功夫,一读、再读、数读,方得窥其门径,进而登堂入室,识得庐山真面目。我们今天读书,太容易舍难就易、浅尝辄止,太过于强调实用致用、立竿见影了。如果读书只满足于当下的愉悦而不注重分析、综合、系统化,不仅思想难有高度、深度和宽度,所获知识恐怕也很容易像网络资讯那样沦于即刻性和碎片化的。

又有人可能会说:“经典阅读倘若不求实用,那还有什么读的必要呢?”这种问题,我以为实乃似是而非。朱自清先生曾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的项目。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经典常谈·序》)退一万步讲,我们究竟以什么为依据来判断“有用”、“无用”呢?须知,任何事情均应辩证地、历史地、具体地而不能抽象地看待。此时无用,彼时有用;此地无用,彼地有用;并非只有当下直接用得上才算是“有用”啊。《老子》中讲:“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庄子》中讲:“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无用之用也。”经典于个体生命的“有用”与“无用”,很大程度上是在具备了丰富的人生体验,经过岁月的淬炼之后方得知晓的。开国领袖毛泽东青年时代曾有“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毛泽东早期文稿》)之语,曾文正即晚清重臣曾国藩(谥号“文正”),湖南湘乡人氏。《清史稿》中评其曰:“国藩事功,本于学问”,意思是说,此公伟大的事业乃是源于扎实的学问。为何修史者不讲曾国藩事功“本于智慧”、“本于睿智”之类而偏说他“本于学问”呢?其实,古今以大业而名留青史者灿若星辰,难以胜数,但当得起“以学问而致事功”者,恐怕就寥寥无几了。“学问”一词,在今日语境下既指书本知识,亦指实践知识,于曾国藩而言,其学问之本在于博览儒道经典,这是确凿无疑的。据《清史稿》中记载,这位曾文正公“天性好文,治之终身不厌,有家法而不囿于一师。其论学兼综汉、宋,以谓先王治世之道,经纬万端,一贯之以礼。”“尝取古今圣哲三十三人,画像赞记,以为师资,其平生志学大端,具见于此。”凡此种种,说明曾国藩于经典是下过一番雕精达博功夫的,加之以丰富的实践历练,因而学养丰厚,学识过人。试想,如果曾国藩每读一本书都预先追问一下是否有用,靠着貌似“当下有用”的浅显判断去功利性地读书,那他如何能构建起自己的学问体系,进而依凭博大精深的学问而致事功呢?

经典阅读的第三种境界是融会贯通。这里所说的“融会贯通”,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追求各类知识的融会贯通,也可称之为“圆融通透”;二是注重知行合一,在行中知,在知中行,即是自觉追求理论书本知识与人生社会实践的有效融合。无论如何,对于青年学生,我以为主要还是应在第一个层面下功夫。众所周知,有“中国航空航天之父”美誉的钱学森先生在生前曾直言不讳地提出对我国教育的追问(即“钱学森之问”),钱先生感慨“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学森之问”发人深省!当代中国教育到底怎么了?难道今人聪明才智确乎不如前人,以致于又须像清代名士龚自珍那般大声疾呼“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当然不是!事实上,仔细推究民国时期大师们的求学与治学特点,我们便会发现,他们的路子颇异于今人。简言之,大师们走的是“融会中西、贯通古今”的路径。胡适、鲁迅、陈寅恪、梁启超、牟宗三、熊十力、梁漱溟、汤用彤、钱穆、唐君毅等等,每一位学界达人都是“两脚踏中西文化”,于中华元典精熟于心,于西方学问不在话下,可以说尽窥东西、古今文化之堂奥。而民国时期的工科人才,即以我校老一代校友为例,如竺可桢、茅以升、黄万里等诸学长均是文理交融,国学、西学功底了得,作诗、为文样样精通。我曾应邀在成都七中育才、七中嘉祥为中学生朋友们演讲,当孩子们从我这里得知,已存在于初中语文课本数十年之久的经典范文《大自然的语言》《中国石拱桥》,出自我校校友竺可桢、茅以升先生之手时,无不震惊于老一代工科大师们的人文功底和语言修养。可以说,民国时期的学界达人们之所以那么得出彩、出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他们具有融会贯通经典的高超本领!谨再以一份毛泽东青年时期在湖南一师读书时的部分书目为证:

中国书籍:“四书”、“五经”、《御批通鉴辑览》《韩昌黎全集》《昭明文选》《资治通鉴》《读史方舆纪要》《楚辞》《汉赋》《史记》《汉书》、唐宋古文、宋明理学;

西方书籍:《原富》(亚当·斯密)《物种原始论》(达尔文)《天演论》(赫胥黎)《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民约论》(卢梭)《群学肄言》(斯宾塞)《法意》(孟德斯鸠)《伦理学原理》(泡尔生)。

由上述这份书单不难看出,青年毛泽东曾下功夫于经典阅读,其读书熔中西文化经典著作于一炉,凸显出“融会贯通”的鲜明特点,堪为前辈学人求学治学的光辉写照。

当然,为学既重知识积累,同时也讲究“学养”,讲究“学识”。学问不能仅仅局限于经典阅读。孟子提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培根则说:“知识本身并没有告诉人怎样运用它,运用的智慧在于书本之外。”(《论读书》)我以为,这其中存在一个“转识成智”问题。转识成智的基础在于对经典、对书本知识的日积月累,毕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欲收转识成智之功效,则有赖于丰富的实践和阅历。打一个浅显的比方,你问一位幼儿园小朋友“什么是爱情”,他一定会给出令人啼笑皆非的答案,道理很简单,小朋友还没有这方面的阅历呢!经典阅读的“融会贯通”境界,同样也要借助于经验世界、人生实践中的自觉升华。

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看到两篇长文。现部分摘录于此:

2009年,课题组对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和中央戏剧学院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问卷中关于母语能力的测试内容主要涉及一些常用汉字的辨识、常用词语的选择,结果是:在319位被测试的大学生中,测试成绩在70分以下的达68%,60分以下的占到30%。此外,课题组还对中国人民大学“大学汉语”课的部分学生作业进行了分析,并抽查“给导师的自荐信”作业74份,抽查结果是:49份作业存在行文格式问题,占总数的66.2%;64份作业存在表达语气与自荐信要求不符的问题,占总数的86.5%;语法方面的问题就更为突出,74份作业都或多或少存在搭配不当或虚词误用等语法问题。(《光明日报》2011年1月11日)

北京大学微电子学研究院教授张海霞手里的理工科大学生的文稿,写通顺了的没有几篇,她越看越生气,“这语文都怎么学的?!”……张海霞教授是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发起人之一。2013年1月中旬,她与编辑讨论将2012年中国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的学生获奖作品结集出版《奇思妙想的物联网》(第二辑)。每组获奖学生需详细介绍自己的作品。她越看越觉得不解,“都不要说错别字、用错词和标点符号了,通篇语言混乱、逻辑不清、前后矛盾、图文不符、口语化……一篇4页的文章,能够写通顺的,占到全部稿件的1/3就不错了!”最后,70%的作品被要求重写。张海霞说,理工科的硕士生和博士生也存在这样的问题。几天前,她的一个硕士生把实验设备弄坏了,她让这位研究生详细记录事故发生的经过,结果,发来的2页事故报告格式混乱、语言不通,让她不忍卒读。她甚至还因此毙掉过一篇博士论文,“也是像这样的,我实在不能忍,100多页,我每一页都给他改了。” ……她忧心忡忡:“我们的孩子不仅不会用笔写字,连用汉字写文章、说话都成了问题,这难道不是我们的耻辱吗?” (《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

显然,这两篇文章的主旨在于强调语文教育的重要性。然而,我们可否跳出“就语文教育谈语文教育”的命题,尝试从另一个角度即经典阅读的视域去反思和追问一下呢?当年那些饱读中国传统文化典籍的民国学人们,可曾需要为遣词造句、语法修辞之类事情而苦闷不已,辗转反侧,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事实上,重读竺可桢学长的《大自然的语言》和茅以升学长的《中国石拱桥》,我们依然能强烈地感受到先贤文化功底的厚重和语言艺术的高妙。这种境界,正如南宋诗人陆游示子所论:“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何中国圣贤素来“重道不重技”,也便不难理解华中科技大学老校长杨叔子院士“从1998年起,要求自己带的博士生必须会背《老子》和《论语》,否则不接受其论文答辩”(亦引自《中国青年报》2013年2月1日)这一非同寻常之举了。原来,经典阅读,不仅仅是恪守圣哲贤人“安身立命”的价值取向,也不仅仅是赓续老一代学人“取法乎上”的治学心脉;即使从最实用的语言修养需要而论,也是必须的。

“道不远人”(《论语》)!西南交通大学是一所有着百年历史与荣光的伟大学校,“窥学术,贯西中”“基础坚,事功崇”(校歌歌词),一部百年校史已经积淀下如此不可磨灭的求学治学之道;毋宁说,当前学校大力倡导经典阅读和通识教育,就是对我们这所百年老校育人精魂的最好传承,是人才培养中的大手笔和大方略。

故此,笔者不揣愚陋,略述浅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谨此就教于方家,亦为莘莘学子们提供一点儿菲薄的参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接受——开创人生新境界作文

全文共 651 字

+ 加入清单

接受,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拼死顽抗。接受,应该是一种态度,一种心境,一种人生境界的敲门砖。

“不羡白玉盏,不羡黄金罍;亦不羡朝入省,亦不羡人台;千羡万羡西江水,曾向竟陵城下来。”从小被弃于江边,容貌丑陋,又有口吃,这样一个放在谁身上都会引起强烈抱怨上天不公平的人生,他却淡然接受,因为他知道人生的起点我们无法选择,能做的只有接受,只有好好地过好接下来的每一刻,怨天尤人没有用:接受身世的坎坷,接受成长的不幸,他把他们融入茶水中,将世间的悲苦,人生的不幸都稀释于茶水中,化悲痛与力量,超脱于世俗。接受给了他重生,给了他展示自己的机会。接受现实,他使饮茶成为普及的人人都能体会的平民艺术,这一切都在面对痛苦时,那一份坦然接受的心态,他便是“茶圣”陆羽。接受,使他开创了一片只属于自己的心的境界。

不爱仕途爱文学,不爱富贵爱超然,胸纳幽兰,神容主若,便是他。他,纳兰容若,一生被康熙主宰,最爱文学的她才华却被雪藏,永远处于“绿叶”。这一切对他来说是多么的不公,但他没有反抗,没有逃避,而是接受。如果这一切无法改变,那便接受,接受不幸,接受一切的一切,将其一切化为幽怨的笔,纵情写出“人生若只如初见,何处西风悲画扇”的凄婉情怀,数千动人诗词皆源于那一接受,也正是这一接受,让别人无法漠视他的才华,成就了他最初的梦。接受,为纳兰开创了一片文学的天空。

江河接受雨滴,成就了自己的奔流不息;群山接受孤峰,成就了自己的连绵万里;蓝天接受白云,成就了自己的晴空万里。接受,多么美好的一件事。学着接受,去开创自己人生的新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宽容的最高境界的哲理故事

全文共 689 字

+ 加入清单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不分彼此,是因为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两人在森林中艰难跋涉,互相鼓励、安慰。

十多天过去了,他们仍未与部队联系上,幸运的是他们打死了一只鹿,依靠鹿肉又艰难地度过了几日。可也许是因战争的缘故,动物四散奔逃或被杀光,这以后他们再也没看到任何动物,仅剩的一点鹿肉,背在年轻战士的身上。

这一天,他们在森林中遇到了敌人,经过激战,两人巧妙地避开了敌人,就在他们自以为安全时,只听到一声枪响,走在前面的年轻战士中了一枪,幸亏只是伤在肩膀上。后面的战友惶恐地跑了过去,他害怕得语无伦次,抱起战友的身体泪流不止,赶忙把自己的衬衣撕下,包扎战友的伤口。

晚上,未受伤的战士一直叨念着母亲,两眼直勾勾的。他们都以为自己的生命即将结束,身边的鹿肉谁也没动。

天知道他们怎么过的那一夜。第二天,部队救出了他们。

事隔30年后,那位受伤的战士安德森说:“我知道是谁开的那一枪,就是我的战友。他去年去世了。在他抱住我时,我碰到他那发热的枪管,但当晚我就宽恕了他。我知道他想独吞我身上的鹿肉活下来,但我也知道他活下来是为了他的母亲。此后30年,我装着根本不知道此事,也从不提及。战争太残酷了,他母亲还是没有等到他回家,我和他一起祭奠了老人家。后来他跪下来,请求我原谅他,我没让他说下去。我们又做了二十几年的朋友,我没有理由不宽恕他。”

放下即宽容。一个人能容忍别人的狂妄无知,却很难容忍对自己的恶意诽1谤和致命的伤害,但唯有以德报怨,把伤害留给自己,让世界少一些不幸,回归仁慈友善,才是宽容的至高境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胸怀中国梦永远跟党走

全文共 1823 字

+ 加入清单

当一代伟人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的时候,当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精彩讲述“三步走”这个“春天的故事”的时候,当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豪迈宣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时候,多少华夏儿女为之动容,多少炎黄子孙潸然泪下。中国梦,一个中国人民为之奋斗了百年的伟大梦想,正在一步一步地变为现实。

百年世纪,风云激荡。是什么力量指引着中国人民历经雪雨风霜,闯过激流险滩,最终到达胜利彼岸,实现花绽千红满园?当我们一页页纵览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恢宏史诗时,当我们一遍遍品读一百多年来中国革命的艰辛历程时,当我们一次次读到中华儿女为了梦想不惧牺牲、不懈奋斗的英雄事迹时,我们的心灵感到震撼,我们的心绪受到洗礼,我们的心中涌现感动。不论是昨天,今天,还是明天,都给了我们一个最为深刻的启示:中国共产党,是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伟大光荣正确的党;我们只有永远跟党走,党的事业才会从胜利走向胜利,中国梦才能最终成为现实。

回首昨天,雄关漫道真如铁,共产党人生死为着老百姓,凝聚起了战无不胜的强大力量。

翻开近代中国历史,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人民进入了苦难的深渊,中国人民发起了一系列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却没有使中国人民摆脱受压迫、受奴役的悲惨命运。在这生死存亡的最紧要关头,1921年中国共产党横空出世。在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中,一批又一批共产党人冒着敌人的炮火,迎着敌人的屠刀,冲锋陷阵,英勇不屈,前仆后继,视死如归。28年间,2100万革命者用鲜血染红了通往胜利的历程。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董存瑞,狼牙山五壮士,方志敏,张思德,刘胡兰,一个个名字就是耸立在我们心中的一座座令人永远敬仰的不朽丰碑!中国共产党人气壮山河,舍生取义,赢得了中国人民的广泛拥护,凝聚起了中国革命最强大的力量,成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中流砥柱。

再看今天,人间正道是沧桑,共产党人心里装着老百姓,汇聚成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最强大动力。

新中国成立,中华历史翻开了崭新一页,开启了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崭新篇章。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同志为代表的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心里始终装着人民,与全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从毛泽东思想到邓小平理论,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科学发展观”,我们党的每一个重要理论、每一项重要决策、每一次重要实践都把群众的利益装在心中。俯首甘为孺子牛,挥洒热血写春秋!孔繁森,杨善洲,任长霞,邱娥国,这一个个为人民服务的高大身影,就是激励我们勇往直前永远跟党走的不竭动力。广大人民群众对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更加自信,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自信,我们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更加宏伟。

展望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共产党人还要想着老百姓,人民群众永远跟党走,共同投身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才能实现梦想,放飞中国梦。

中国梦,一幅激情徜徉的美丽画卷,一部气宇轩昂的瑰丽诗篇。每当我们耳畔想起“中国梦”的豪迈宣言,每当我们心中品读“中国梦”的豪情壮志,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的激情就会不断涌现。在“八一军旗升起的地方”,在南昌市西湖区这片血沃中华的红色之地, 50万西湖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力拼搏,正在为建设“经济强区、文化大区、幸福城区”这个西湖梦而攻坚克难。全区广大党员干部正在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做到对老百姓心怀真情、行有真情、辛付真情、信赢真情,做到在需要面前学会选择,在名利面前学会放弃,在原则面前学会坚定,以壮士断腕的火热心、亮剑担当的责任心、拼搏奉献的事业心,真正为人民群众办好事、排好忧、解好难、谋好利、造好福,努力让每位老百姓都能够实现住房梦、创业梦、宜居梦、富裕梦等诸多梦想,让每位老百姓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都有梦想成真的机会,都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每当我们翻开一本好书,就会打开一面窗户,开启一段旅程,就会给我们的心灵带来一次升华。品读“雄关漫道真如铁”的昨天,品味“人间正道是沧桑”的今天,就会让我们对“长风破浪会有时”的明天有了更多的期待、更多的祝愿、更多的畅想。只要我们永远跟党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一定能汇集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就一定能放飞中国梦,实现我们心中的激情梦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胸怀中国梦,永远跟党走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穿岁月峰头,伴历史云烟,中国共产党走过了92年的风雨征程。循火红足迹,经坎坷征程,一代代优秀青年紧跟共产党,始终站在时代的峰顶浪尖!青春不停步,“永远跟党走,实现中国梦。”

有人说,19世纪是英国人的世纪,20世纪是美国人的世纪,而21世纪,就是我们中国人的世纪,“远去足音凝重,再创辉煌更撼心!”中国经过几十年来的艰苦建设,已取得了“乘长风,破万里浪”的迅猛发展。但我们不要忘记,我们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还有许许多多地方有待完善和发展,要想国家富强,就必须继续努力;而希望,就寄予在我们这一代人的身上。 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崇尚科学,坚持真理。我们作为学生,更应该讲科学,树理想,用科学的人生观筑起防线!让我们用知识加汗水,以满腔热情,拥抱新希望,迎接中国共产党建党92周年!

伴随着江总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德治国”方略的提出,党有号召,团有行动。为此,团市委提出“高举旗子,不变调子,喊响号子,建好班子,推动总体工作再上台子”的指导思路。在“三个代表”学习教育活动和“以德治市”的号召下,开展了“走白村、串千户、访民意、聚民心”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征文活动,使团的工作真正向青年之所想,急青年之所急,谋青年之所求,切实把广大青年吸引到团的旗帜下,团结在党的周围!

十六"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发展作为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使我国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再上一个新台阶。值得骄傲的是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中国顺利的进入了世界贸易组织,我们的党走在时代潮流的最前端,团结带领我们13亿是中华儿女前进,纵有多少的风险和阻碍都阻挡不了我们的前进!

永远跟党走,表达了全国人民对党的十六大的殷切期望。我们已经实现了现代化建设第一二步战略目标,新世纪新阶段开始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军。展望无限美好的未来,人民群众信心百倍,斗志倍增。中国共产党伟大,中国人民伟大。有了这样伟大的党,有了这样伟大的人民,改革开放的征途上纵有风险和挑战,都不能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

在这个世界,日新月异,经济在发展,虽然经历了坎坷和苦难,但按宗旨始终没有改变,党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没有改变,党会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没有改变,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没有改变……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后,为了这个宗旨,党不断改进,进步,实事求是,与时惧进,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综合国力不断增加,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所有的一切都让我们人民群众深刻体会到,党是多么伟大,跟着党是多么的光荣! 历史告诉我们:“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现实证明: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带领中国人民从胜利走向更大的胜利!灵感告诉我们:跟党走才能实现中国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作文写作的几种高境界

全文共 1834 字

+ 加入清单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了一个著名命题: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三种境界。依此引申,作为学问载体的文章(包括部分文学作品),是否也有境界之别呢?在笔者看来,亦可大致分为五重境界。

第一境界,准确明白。把要说的事、要讲的理,说准确、讲明白,做到条理清楚,逻辑严密,语言通畅,让读者一看就懂,尽量避免字词孤僻而难认、句子太长而难读、语意杂糅而难懂的现象。准确明白是文章的基本境界,也是起码要求。就拿人们常见的新闻报道来说,更应如此。如果一则新闻“五个W”(何时、何地、何人、何事、何故)不准确明白,传达的信息有误差,社会反响便会大相径庭。现在有些论文难读、难懂,莫非思想太深奥?不一定,往往是表达没有到位。常言道,真理是朴素的,“是真佛只说家常话”。即使是深奥的思想,也可深入浅出,于浅中见深,平中见奇。据统计,《毛泽东选集》四卷只用近3000个常用汉字,而博大精深的毛泽东思想却表述得明白易懂。语言的明确源于思想的明确,思想的明确必然要求表达的明确。那种认为文章越难懂,说明越深奥、越有学问的看法是片面的。高尔基说得对:“世界上没有不能用简单明了的话语来表达的事物。”(当然,专业性很强的学术论著除外)问题在于作者是否有这样的追求,是否肯下工夫。

第二境界,生动形象。行文力避呆板、老套、概念化,要用鲜活动感的语言,不仅把事与理说得准确明白,而且绘声绘色,让人读起来有兴致,有美感,如沐春风,如饮甘醇。孔子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生动形象就是要求有文采,讲究形象思维,善比喻、会用典,还有点浪漫幽默。如李白写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写黄河,“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写得活灵活现,令人过目不忘。《苟子·王制》中的“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因形象地揭示了君民之间的辩证关系而常被引用,提醒执政者居安思危,警钟长鸣。就拿写作讲,乔梦符提出“凤头、猪肚、豹尾”六字,谢榛主张“凡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结句当如撞钟,清音有余”,因比喻贴切,形象生动,而成为经典之论。民歌、民谣、民谚,之所以家喻户晓,人们喜闻乐见,关键在其生动形象,活泼风趣。如汉乐府民歌《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一连五个比喻,形象地表达了“我”对爱情的忠贞执著,海誓山盟,动人心弦。

第三境界,简洁凝练。用较少的文字说明较多的内容,用较短的篇幅讲清较复杂的事理,论题集中,不蔓不枝,篇无闲句,句无闲字,干净利索,像金刚石,体积小,密度大,硬度高。莎士比亚说:简洁的语言是智慧的灵魂,冗长的语言则是肤浅的藻饰。恩格斯指出:言简意赅的句子,一经了解,就能牢牢记住,而这是冗长的论述绝对做不到的。

中国自古有“惜墨如金”之训,追求简洁凝练是历代文章名家的传统,“意则期多,字惟求少”,不烦冗,无疏漏,“文简而意周”。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开篇一句“环滁皆山也”,即是典范。广为流传的《古文观止》,收文222篇,无一不是咫幅容千里、尺水兴波澜的凝练之作。在王充看来,“文贵约而旨通,言尚省而趋明。辩士之言要而达,文人之辞寡而章。”梁启超认为:“大凡文章以说话少、含意多为最妙”,贵在“简洁”。鲁迅主张文章“写完后至少看两遍,竭力将可有可无的字、句、段删去,毫不可惜”!黄宗象将其书房取名“惜字斋”,追求的就是简洁凝练。

有人视简洁凝练为一种风格,其实更是一种功力。倘若没有较高的思想水平和较强的文字能力,就很难做到提纲挈领,高度概括,避免芜杂,一语破的。鲁迅晚年的杂文,大都千字左右一篇,短的仅几百字,却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回味无穷,正是源自他文学家兼思想家的底气。成语、格言、警句是浓缩的精华,是简洁凝练的极品,若无深刻的识见,非经千淘万漉,是得不到的。

文章的价值主要取决于思想,不在于字数。巨著并非皆长篇。《论语》只有12700多字,《孟子》只有35000多字,而《老子》不过5000言。显然,它们成为传世经典,是因其思想而非因其篇幅。传世名文多短篇。既要能做长篇巨匠,更要能做短章圣手。当今信息化时代对短文的期待更迫切,无论是大事情还是大道理,都应写得短些、实些、精些,用最简洁的语言表述最精彩的内容。当然,那些题材重大、内容丰富的文章,该长还得长。但是,即使是非长不可的著述也要力避冗章、冗句、冗字。应切记歌德的忠告:“不要把时间、才力和劳动浪费在空洞、多余的语言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稿

全文共 2236 字

+ 加入清单

道德规范是社会对其成员提出的基本行为准则,也是判断人们行为善与恶的价值标准。遵守道德规范,社会生活才会有序,人际关系才能和谐,社会有机体才能正常运转。当前,干部坚守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必须做到三个践行:一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

道德境界,既是指感性个体的人在其主观努力下所可能达成的德性状态,也指感性个体在自己所付出的主观努力和所面对的现实环境条件相结合的情况下,所实际达成的德性状态。它既注重道德体验的实际发生,也承认道德体验的可能发生。一个人,无论他取得了道德意识、道德智慧与道德行为方式的综合性显示,还是只产生了一定的道德成就感,或只有实际的道德行为而无意义的觉解,都是一种道德境界,即标志他达到了自己独特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具有差异性(多样性)、开放性、层级性和动态性等特征。这即是说,道德境界承认个体人的具体生活阅历的道德体验价值。不同的个体人,由于其当时当地所处的生活环境、交往情境和自然之境不同,在各自独特的生活和交往中,在道德的践行与体验过程中,每一个体验者的道德境界便呈现出总体不同的质量规格、水平状态和风格面貌。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总体永远是具体的、不断形成中的,它必定沉落到个体中,显现为个体的不断形成,从而在这种个体形成中同时使自身臻于完成、圆满。马克思和恩格斯还指出:“全部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此第一个需要确定的事实就是这些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对其他自然的关系”。在承认多样性、多层次性和动态性的前提下,道德境界有方向和侧重点的不同。在实际生活中,在不同的个体人身上,存在着不同的道德境界,而且其道德境界总是处在不断地变化之中。有做事的境界,有认知的境界,有情感的境界,也有审美的境界。从认知境界方向说:有山是山,水是水;有山不是山,水不是水;有山既是山又不是山,水是水又不是水。从行为境界方向说:有不害他,有利己利他,有毫不利己专门利人;有一家是一家,有一国是一家,还有天下是一家。冯友兰先生说,对同一个人来说,他有什么样的“觉解”,就有什么样的境界。

在实践着力点上,传统的约束性道德教育强调导引者预先设定的道德教育任务或目标的达成,强调导引者做了什么,其道德教育的“任务”完成得如何;而道德体验教育则强调体验者生成的新的德性和道德境界的实际变化,强调作为德性生成和道德境界变化之主体的体验者做了什么,体验到什么,生成的德性和所达到的道德境界的实际状况如何。与以体验者所接受和理解的道德规范知识之多少为主要衡量标准的传统约束性道德教育相比,道德体验教育似乎没有预先设定的固定的统一目标,而是在体验者生活阅历的基础上,导引者与体验者、体验者与体验者之间相互诉说生活阅历及内心感悟,相互诱发和唤醒道德体验,生成新的德性,达成新的道德境界。鲁洁教授指出:“道德、道德规范是生成的,它不是神、圣喻等等不可逾越的先定假设”。即使是对人类代代相传的道德观念和规范的继承,也“并非是原封不动的,在人的每一具体活动中,它们都在人对人的理解中不断地再生成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它们不是不可改变,不可逾越的,随着人自身以及人与人关系的变化,它们也在发生着变化,这种变化不会是自然发生,而是人──道德主体在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人对人的理解,所达成的新的共识,对原有规范的新的超越”。伦理学和人类学的研究发现,人类的“道德”的原始发生并不是外部灌输的结果,而是在现实生活的关系世界当中,在自然之境中,在人与人的交往之中,在相互的磨合当中,在心灵的领悟之中,交互生成出来的。在这里,道德规范知识只做为生成新道德的历史遗产性线索、引子、媒介或素材,并不是不可逾越的律令。而体验者自身及其与所处周围世界之间的关系的总体特征,则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如此,道德体验的境界就要做出几个重要的超越:一是超越“群”的“共性”;二是超越既定道德规范或律则的规定性;三是超越简单的善恶划界;四是超越终极意义追求;五是超越现有的“存在”、“客观性”、“真实性”标准,而进入另一种“真实世界”、另一种“存在”,这种存在不再是单纯外在的客观,而包含了内在的、主观的真实,即心灵的真实感受。这个真实是属于个人的,属于自我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更真实,更接近我们每一个人,它实际上就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牟宗三区分了两种真理:一种叫做“外延的真理”,一种叫做“内容的真理”。他说:“如我相信上帝存在,这个上帝对于我就是一种存在,这种存在对于我就是一个内在的真,一个自我的真。这个真实性不具有外在的普遍性,但它对于当事人,对当下作来决定的自我是真实的。”事实上,从自己的感受说,只有自己的心灵才是真实的,而且是唯一的真实,从这个意义上说,心灵就是整个世界,可以说“吾心即宇宙”。梁启超发挥此义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幻,唯心所造之境为真实。欲言物境之果为何也,将谁氏之从乎?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之智,忧者见之谓之忧,乐者见之谓之乐,吾之所见者,即吾之所受之境之真实相也。故曰: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境不是物理意义上的“实”,而是心灵意义上的“实”,是主观感知、主体解释意义上的境。它是以主观心灵以自己的方式的建造,如同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读《红楼梦》就有一千个林黛玉。这种“境”的主观性、解释性的特征是理解道德境界的内在性、个体差异性、多样性和多层次性的重要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真善美”的作文境界

全文共 581 字

+ 加入清单

真善美”一直是一种人见人爱的状态。而这三字中,又以“真”来牵引。

“真”可谓是“善”和“美”的前提。那么作文中,“真”这个要素的引入自然是必不可少。比起以说理论辩之严谨取胜的议论文,我更提倡高中生在高考中选择散文和记叙文这两种文体。这就是我想说的“从我做起”。在这两种文体中,真情实感可以有极大的发挥与流露,而感触人人不同,所以是新鲜而灵动的。主题的真挚,很大程度上能给阅卷老师一个良好的印象分。

那么“真”要怎么表现呢?首先自然是要在文章中最大程度的使用自己风格的文字和语言。下面让我们在看这样一段文字:

“那天晚上,我在摆满了打好的行李包的房间里,打开了那个鞋盒子。

近来,鞋盒子里的小物件已经不再给我以安慰了,只能引起我的回忆,只能帮助我独自一人品位那些酸甜苦辣的回忆。然而我还是不能够扔掉它们。它们一直陪伴了我很多年。我举起鞋盒子摇了摇,里面的破烂发出干巴巴的哗啦哗啦声。”

这段文字来自于青山七惠的畅销小说《一个人的好天气》。撇去其主题意义,文字本身读上去就很有真实的情境感。从这平淡而朴实的文字中,可以清晰读出一股淡淡忧伤的怀念和不舍的情绪。青山七惠的这部小说能够得到芥川奖的青睐,也与这种真切清淡的“小我”世界息息相关。

“我”,作为主观世界的本体,拥有的是最私密的情绪。这些情绪不夸张地说,是可以萦绕成文章的“气场”的。一篇拥有“气”的文章,才是活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党员对照标准标杆看道德境界高不高发言稿

全文共 183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中创造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精神支柱和动力。弘扬中国传统美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精神,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升人们的道德境界将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中国传统美德的主要特性

中国传统美德是指在中华民族历史进程中,具有巨大影响力、为后人继承与弘扬的优秀道德遗产。中国传统美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如:国而忘家的爱国情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厚德载物的包容胸襟、贵和持中的和谐理念、勤劳勇敢的勤勉品格、崇尚气节的坚贞情操、仁义诚信的处世原则、知耻守礼的道德风尚、子孝父慈的家庭伦理、修身养性的善德追求,等等。中国传统美德虽经时代变迁却长存久远,关键就在于中国传统美德所具有的特性上,其主要表现为:

1.强调个人修养,追求完美的道德品行。中国传统美德强调个人道德修养,认为道德是区别人与禽兽的显著标志。而为人的道德标准则是儒家所推崇的仁、义、礼、智、信等规范。正如孟子所说:“圣人,人伦之至也。”人要成为象“圣人”那样的人,就需要不断提高自身觉悟,使言行符合为人的道德标准,从而达到“人皆可以为尧舜”的道德境界。

2.强调整体利益,以责任担当和奉献为荣。中国传统美德不是讲求自我的,而是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利他性,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在个人方面要帮助他人,“恻隐之心,人皆有之”;在群体方面要相互关心,“有福同享,有祸同当”;在国与民方面要以民为重,“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在义利方面要舍身取义,“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3.强调人伦泛化,以道德教化育人服人。中国传统美德将家庭美德扩大到社会和国家治理层面,将日常人伦普遍化、社会化和政治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为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爱惜自己的家人同时要推及他人,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国家在谋求百姓温饱的同时还要进行教育,“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君主治理国家要行王道以德治国,“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强调天人合一,讲求人际间、人与自然和谐。中国传统美德强调道法自然,推己及人,以和睦、合作、和平、和谐做为价值追求。从个人来说要“顺其自然”,让人恰当表达欲望和情感,求得心理平和;从人与人之间来说要互相隐忍、调和不同以达到和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从人与自然来说要爱惜自然,求得“天人合一”。

二、中国传统美德在当今社会仍具有旺盛生命力

道德具有共同性和继承性,中国传统美德以其优良特性赢得存在的必然,并对当今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1.传统美德注重道德修养特性可与加强公民道德建设要求相融合。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为着力点,按照“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要求去努力。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就是要求公民注重个人的道德修养,使个人言行符合公民道德衡量标准。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德注重道德修养的特性与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论述和做法对现今公民道德建设就具有直接的借鉴性。

2.传统美德强调担当奉献特性可与集体主义的实行相融合。集体主义道德要求是由社会主义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是社会主义道德区别和优越于其他社会形态道德的显著标志。它要求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利益的关系,提倡对社会负责、对人民负责,树立把国家和人民利益放在首位而又充分尊重公民个人合法利益的义利观。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德强调担当奉献特性与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论述和做法对现今集体主义的实行就具有直接的借鉴性。

3.传统美德重视人伦教化特性可与以德治国的方略相融合。以德治国是治理国家的方式之一,就是要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并使之成为公民普遍认同和遵守的行为规范。在这一方面中国传统美德重视人伦教化特性与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论述和做法对现今以德治国方略就具有直接的借鉴性。

4.传统美德追求和睦和谐特性可与和谐社会的构建相融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五大建设之一,就是通过最大限度激发社会各阶层、群体、组织的创造活力,化解各类矛盾和问题,促进人自由而全面地发展;高举和平、发展、合作的旗帜,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和谐世界;加强生态环境建设,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这一方面传统美德追求和睦和谐特性与此是相通的,因而其论述和做法对现今和谐社会构建就具有直接的借鉴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母爱的境界作文800字

全文共 840 字

+ 加入清单

母爱,似乎是个永远都不会觉得俗气的话题。这个词含义丰富,有十足的韵味,我们可以赋予它很多含义,却不能完全理解。

正处于叛逆期的我们这时大多数都在与父母冷战吧,爸爸妈妈会因为过于关心的唠叨让我们烦躁不安,甚至会大打出手。可是,此时的你们有没有想过:“每次下晚自习回家时,桌上总是放着一碗热汤。不管有多晚回家,门口始终有个身影在等着。当你和妈妈吵架后,胃疼时房间门口还放着一瓶热水和药……

母爱如春风,让你的身影即使在寒冬腊月也依然温暖如春;母爱如清泉,让你的心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也依然清新明净。爱不是挂在嘴边的,有时候我们会因为某个人的离去而伤心不已。可是你总忽略了一个人,无论你在何方,无论你在做什么,她始终不离不弃,为你付出一切却毫无怨言。你发现了吗?其实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妈妈。不管在什么时刻,妈妈始终陪着我们。如果是你,会陪一个人一生吗?

妈妈是辛苦的,妈妈的爱是伟大的。当吴菊萍冒着危险不顾一切地去接住从10层楼掉下的两岁的小女孩时,她只是轻描淡写的说:“当时这是本能,是一个母亲应该做的事。”要知道,当时掉下来的小女孩如果偏差一点落在脖子上或头上,她就有可能高位截瘫,甚至当场死亡。作为一个路人,她没有理由。但是作为一个母亲,她就必须去。不为什么,只因为她是一位母亲。爱自己的孩子天经地义,那么不顾危险去救一个毫不相关的孩子时呢?这就是一个境界,母亲的境界。可是作为父母,这只是她的本能。

当非洲一位有3个孩子的母亲拼命比赛获得高额奖金只是为了让孩子们能读书、训练时,为了让孩子们吃好,自己却因饥饿而在训练中昏厥时。这位母亲又是怎样的心情呢?当记者问她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动力时,她只是淡淡地说:“我是为了高额奖金而来的,因为我要让我的孩子读书。”这是怎样的动力呢,唯一能够理解的,是母爱,只有这个词能够让这位母亲有着如此强大的毅力。

也许,当我们有了自己的孩子之后才会体会到这般感觉。此时此刻的我们应该要学会去爱别人。妈妈为了我们的健康成长付出一生,我们为什么要把这种权利给剥夺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六、“听唱新翻”的境界

全文共 237 字

+ 加入清单

内容是由材料来完成的,考生常常觉得只有那些虽显陈旧却典型的材料才切合题意,因而写出来的文章就显得陈旧无新意。阅卷老师评改同一道作文题,若考生总是使用同几则材料而无新意,这样的作文无疑就会被打入冷宫。所以不妨“听唱新翻”,以另外全新的角度去驾驭材料,比如说到屈原,02年的一考生开篇一句就亲切的询问:“是你吗?”紧承而来是一连串的问话,似为不解之惑,实则屈原精神的再现,将屈原心灵的选择——爱国展现无遗。诸如此类的“新翻”,不仅会使阅卷者欣欣然,也会使自身的作文境界为之一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哲理小故事胸怀是被委屈撑大的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座寺庙,因藏有一串佛祖戴过的念珠而闻名。念珠的供奉之地只有庙里的老主持和7个弟子知道;弟子们都很有悟性,老主持觉得将来把衣钵传给他们中的任何一个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那串念珠突然不见了。

老主持问7个弟子:“你们谁拿了念珠,只要放回原处,我不追究,佛祖也不怪罪。”弟子们都摇头。7天过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主持又说:“只要承认,念珠就归谁。”但又过去了7天,还是没人承认。老主持很失望:“明天你们就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

第二天,6个弟子收拾好东西,长长舒了口气,干干净净走了。只有一个弟子留下来。老主持问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说:“我没拿。”老主持又问:“那为何背个偷窃之名?”弟子说:“这几天我们几个相互猜疑,有人站出来,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脱。再说念珠不见了,佛还在呀。”

老主持笑了,从怀里取出那串念珠戴在这名弟子手上,说:“能想自己,更能想别人,就是佛法啊。”

【成长感悟】

愿意成就别人、为别人付出,不惜经历磨难、受到委屈,这不仅是一种境界,更是一种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有关人生的境界小学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纵观古今,这是多少文人穷士尽一生也无法达到的高度。又是谁越过坎坷岁月,让后人尊敬与仰望?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成大事,必先立志。昨夜里西风虽然凄烈,凋零了绿树,但依旧敢独上高楼,拨开那层层云雾,远眺美景。周游列国的车辙,留下了他的仁爱之种,在仁德的感召下,攀上了思想道德的顶峰;韩信面对“胯下之辱”,但他依然坚定,坚信“不鸣则已,一鸣惊人”,成就了“垓下之战”的传奇;面对压迫,陈胜吴广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铿锵呐喊……远大的志向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方向,使我们的人生与众不同。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人生,必经坎坷;胜利,必经奋斗。面对父亲的遗言,司马迁饱尝宫刑,发出“人故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的人生哲理,你忍受痛苦,以血泪著就“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辛弃疾用“匹夫不可夺志也”吟出了你的执着,你虽遭受排挤,却从未失报国热情,成就了一个胸罗万卷,驰骋百家的千古奇才,让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恒久荡漾在历史烟波之上。为了实现理想,即使面临困难也要“衣带渐宽终不悔”。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经千辛万苦,终豁然开朗。在污浊不堪的官场中,王维经历了仕途的险恶而不再执着于名利,才有“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淡然;陶渊明看清名利后,完全回归自我,“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只有经过奋斗,才悟得真理,才能回归朴实。在那灯火阑珊处的才是最真实的自己。

岁月积淀,尘埃落定,在历史长河中,你的名字无法抹去,成为永恒的经典……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