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才高八斗的故事_才高八斗的典故【实用20篇】

夏天到了,夜暮降临了,音乐会也随着开始。我静静地坐在阳台上,准备参加夏夜举行的一场热闹的音乐盛宴。你看,那群星争辉的夜空就是音乐舞台的背景。闭上眼睛,感受着夏天的微风,是多么舒服呀,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才高八斗的故事_才高八斗的典故,供大家学习。

浏览

2123

作文

133

短小励志的名人经典故事:有位姑娘在水一方

全文共 1274 字

+ 加入清单

她只活了42岁,事业如日中天,终其一生,没有披过婚纱。

不是没有人爱她—她公之于世的恋情就有六段;她逝去十多年后的今天,红极一时的主持人坦白当年对她有“非分之想”;某歌星追求者干脆买下她的旧宅,无限缠绵地说:“我和她,总算是在一个空间里生活了。”

大多数人爱她,源于她的歌声。

她的歌声以“甜”著称,甜到极致简直是蜜—词人庄奴想到她的模样,一挥而就写下《甜蜜蜜》,这首歌形容她,日后也代表了她。

从艺三十余年,歌曲三千多首,她被传唱、翻唱的曲目不计其数。有人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邓丽君”,上一个类似的称赞,发生在一千年前,宋人推崇柳永。

在大陆,她的歌声像一个符号。

自口号、语录、样板戏中走来的人们久违了对歌声的审美,她温婉的嗓音如泉叮咚,滴滴都滴在人们久旱干涸的心田;她的出现无疑打开了一扇窗,心窗和眼窗。

一位大学教授回忆:“上世纪70年代后期,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小青年初次接触到邓丽君的歌,不知怎么就被迷住了。”“听惯‘革命歌曲’的我们,可以说是新奇得如雷贯耳……它似乎偷偷暗示人们,应该大胆地歌唱友情、爱情和极其个人化的生命体验,那才是人性的光辉!”

在台湾,她则被视为另一种符号。

有台湾作家分析她的走红与台湾百万老兵的关联—大陆回不去了,此生就要在这个孤岛了结,身世飘摇、悲欢离合的感慨汇集聚积,需要一个出口,邓丽君的出现,尤其她老兵女儿的身份、典型中国味的形象、温婉的歌唱,都给这些“孤灯照残影、几回梦中归故里”的老兵们,带来了女性的、乡愁的慰藉。

“慰藉”,人们提到她时,总会用上这个词。音乐人黄霑曾试图解释这种“慰藉”:“有时在海外,工作疲倦的时候,非常渴望听到邓丽君的歌声,她的歌声有一种能够抚平我们情绪的东西,一种难以形容的中国味……”

黄霑破解了她万千宠爱集于一身、让人哭也让人笑的关键—“中国味”。

多年前,她唱《人约黄昏后》,影像资料中,她盘发,鬓插珠花,着唐装,提红灯笼,吟唱着“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她与旧诗词仿佛本来就是一体,你完全可以想象她是小宛,是清照,是淑真,是一切让人念念不忘、印象深刻的中国古典女性形象。

不只形象,她的曲风也媚而不腻,哀而不伤,其含蓄、迂回、婉转的特质,恰恰是中国美的精髓。人们传唱她,称颂她,其实是温习一段“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东方美。在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梅花梅花满天下,愈冷它愈开花”中,游子拾得乡愁,青年发现美好,老者的皱纹被一双温柔的手轻轻抚过。

人们从未停止对她的怀念。

她逝世15周年的忌日,在天津,上百名粉丝用歌声向她致敬;在台湾,老中青三代歌手与她隔空对唱;葬她的筠园,鲜花不断,终日萦绕着她的经典歌曲。

“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她只活了42岁。也许我们应该庆幸,这是上天对她的恩赐;我们更该庆幸,有华人的地方仍在纪念邓丽君,原来爆炸头、RAP,“超女”中与纯爷们儿相逢,“快男”中一再遇见艳女郎,并不意味着温婉的、“中国味”的被彻底遗忘。

人们唱着她的歌,怀念她—“我愿逆流而上,依偎在她身旁”,“我愿顺流而下,找寻她的方向”。也许,每个华人心中都有一个“在水一方”的姑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经典故事-农夫与蛇英语作文

全文共 1050 字

+ 加入清单

A snake, having made his hole close to the door of a cottage, inflicted a sever bite on the cottagers little son. So the child died.

This caused much sorrow to his parents. The father decided to kill the snake. The next day, on its coming out of its hole for food, he took up his ax, but, making too much haste to hit the snake, missed its head, and cut off only the end of its tail.

After some time the cottager, lest the snake should also bite him, tried to make peace, and placed some bread and salt beside its hole, the snake, slightly hissing, said, "From now on there can be no peace between us; for whenever I see you I shall remember the loss of my tail, and whenever you see me you will be thinking of the death of your son."

No one truly forgets injuries in the presence of him who caused the injury.

有条蛇在一家农舍的门边打了个洞,并把主人的小孩咬了一口,孩子就一命呜呼。

这对夫妇痛不欲生。孩子的父亲决意弄死那条蛇。第二天,当蛇出洞觅食之时,他举起斧头就砍那条蛇。可惜太操之过急,没砍中蛇头,只砍断了尾巴。

过了一阵子,屋主很害怕那条蛇会以牙还牙,就想同蛇讲和,于是就将一些面包和盐放在洞口。那条蛇发出丝丝的声音作出回答:“从今以后,在我们之间不会有和平。因为我一看到你,就会想自己被砍掉的尾巴;同样当你见到我时, 你会想起你死去的儿子。”

面对伤害过自己的人,我们难以真正忘记有过的创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东施效颦

Xi Shi, a famous beauty, had a pain in her bosom(胸部) , so she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she went out. An ugly girl who lived nearby saw her and thought

she looked very beautiful. therefore when she went home, she also put her hands

on her bosom and had a frown on her face.

When a rich man in the neighbourhood saw her, he shut his doors tightly and

did not go out. When a poor man saw her, he took his wife and children and gave

her a wide berth(保持安全距离) .

She only knew Xi Shis frown looked beautiful but she did not know the

reason for its beauty.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哲理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春天,鸟先生用干草和泥土筑了个又大又结实的鸟窝,鸟太太就蹲在窝里孵她的蛋宝宝。

一天,一个鸟蛋“骨碌”动了一下,呀,是宝宝快要出生了?鸟太太忙起身看那个鸟蛋。“天哪!”鸟太太惊叫起来,原来鸟窝里长出了一棵小树苗,叶子绿绿的、肥肥的,正一个劲地往上窜呢!鸟太太孵出了一棵树!这消息一下传开了。

“快把它砍掉,要不,它会把你们的鸟窝撑破的。”螳螂先生扛着大刀赶来了。

鸟先生接过大刀就要砍小树苗。

“可怜的小苗苗,瞧它长得多好呀!”鸟太太扑上去拦住了鸟先生。

“那你们就得搬家,你们的鸟窝很快就要被它戳出个大窟窿的。”甲虫先生开来了大卡车准备帮鸟先生一家运东西。

可鸟先生说什么也不愿离开他辛辛苦苦筑的窝。

树苗一个劲地往上长,眼看就要把鸟窝撑破了。

“要不,咱们把这小树挪个地方。”鸟先生、鸟太太同时想出了个好办法。

螳螂先生和甲虫先生捋起袖管就动手搬树了。

“可不能碰坏了我筑的窝。”鸟先生叮嘱着。

“也不许碰坏了我孵的蛋宝宝!”鸟太太赶快加了一句。

于是,小树苗连同它根上的土一起被大家轻手轻脚地从鸟窝里搬了下来,种到了地里。鸟太太又去孵她的蛋宝宝了。

这时,一个鸟蛋又“骨碌”动了一下。。。“哎呀,又要孵出一棵了。”鸟先生叫起来。

鸟太太瞪了鸟先生一眼:“我哪能老孵出树来.这回,准是我们的宝宝要出生了。”可不,这回鸟太太一连孵出了四个鸟宝宝,鸟先生成了四个鸟宝宝的爸爸了。

在鸟先生、鸟太太的精心照顾下,鸟宝宝和小树苗一起长大了。当四只小鸟学会飞的时候,这棵从鸟窝里搬出来的树上开出了粉红色的花。呀,这是一棵漂亮的合欢树。

鸟先生一拍脑门说:“嗨!我就是用合欢树下的泥土筑的鸟窝呀!”

当春天又来时,这棵合欢树上出现了四个新的鸟窝。这四个新筑的鸟窝里还会长出小树来吗?这,可说不准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

全文共 5040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来源于生活,大家都听过哪些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动物的成语故事典故,欢迎阅读!

《杯弓蛇影》典故一

从前有个做官的人叫乐(yuè)广。他有位好朋友,一有空就要到他家里来聊天儿。有一段时间,他的朋友一直没有露面。乐广十分惦念,就登门拜望。只见朋友半坐半躺地倚在床上,脸色蜡黄。乐广这才知道朋友生了重病,就问他的病是怎么得的。朋友支支吾吾不肯说。

经过再三追问,朋友才说:那天在您家喝酒,看见酒杯里有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当时恶心极了,想不喝吧,您又再三劝饮,出于礼貌,不好拒绝乐广的好意,只好十分不情愿的饮下了酒。

从此以后,心里就总是觉得肚子里有条小蛇在乱窜,想要呕吐,什么东西也吃不下去。到现在病了快半个月了。乐广心生疑惑,酒杯里怎么会有小蛇呢?但他的朋友又分明看见了,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回到家中,他在殿内里踱(duó)步,分析原因。他看见墙上桂着一张青漆红纹的雕弓,灵机一动:是不是这张雕弓在捣鬼?于是,他斟了一杯酒,放在桌子上,移动了几个位置,终于看见那张雕弓的影子清晰地投映在酒杯中,随着酒液的晃动,真象一条青皮红花的小蛇在游动。

《守株待兔》典故二

战国时代的思想家韩非子,阐述君王治理人民要合时宜,来建立适当的政策与设施。不可一味地遵循古法,认为古代圣人的政策就是好的,而不管适不适合当前社会。他举了一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道理:宋国有个农夫,有天在耕作时,看见一只兔子跑过来。那只兔子可能太惊慌了,没注意前方,就撞上一棵树,把脖子撞断死了,农夫便不劳而获地得到那只兔子。

他想以后如果都可以这样得到兔子,就不需要再辛苦耕作了。于是扔掉手中的耕具,天天守在树旁等兔子送上门来。结果从此以后再也没得到任何一只兔子,反而让自己成为全宋国的笑柄。

所以,用旧法来治理国家,就像这个守兔之人,根本会徒劳无功。后来这个故事被浓缩成「守株待兔」,用来比喻拘泥守成,也用来比喻妄想不劳而获,或等着目标自己送上门来。

《为虎作伥》典故三

从前,在某一个地方的一个山洞里,住着一只凶猛无比的老虎。有一天,它因为没有食物充饥,觉得非常难过。于是,它走出山洞,到附近的山野里去猎取食物。

正在这时候,老虎看到山腰的不远处有一个人正蹒珊地走来,便猛扑过去,把那个人咬死,把他的肉吃光。但是老虎还不满足,它抓住那个人的鬼魂不放,非让它再找一个人供它享用不可,不然,它就不让那人的鬼魂获得自由。那个被老虎捉住的鬼魂居然同意了。

于是,他就给老虎当向导,找呀找的,终于遇到第二个人了。这时,那个鬼魂为了自己早日得到解脱,竟然帮助老虎行凶。他先过去迷惑新遇到的人,然后把那人的带子解开,衣服脱掉,好让老虎吃起来更方便。这个帮助老虎吃人的鬼魂,便叫做伥鬼。后人根据这一传说,把帮助坏人做伤天害理的事情,称为虎作伥。出处《正字通听雨记谈》

《叶公好龙》典故四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沈诸梁,字子高,是叶地县尹,因此自称叶公,大家都叫他叶公子高。叶公喜欢龙的癖好名扬四方。他不但在身上的佩剑、凿刀上雕着龙,家里的门窗梁柱

上也刻着龙,就连墙上都绘着龙的图案。天界的天龙知道人间有这样一个好龙成癖的人,十分感动,决定要下凡来走一趟,向叶公表示谢意。

于是叶公好龙的故事就这样发生了。一天,叶公正在家中午睡,一时间忽然风雨大作,电闪雷鸣。梦中的叶公被惊醒了。他急忙起来关窗户,没想到天龙从窗户外探进头来,吓得叶公魂飞魄散。当他转身逃进堂屋,又看见一条硕大无比的龙尾横在面前。

叶公无处可逃,吓得面如土色,顿时瘫软,不省人事。天龙瞧着晕倒在地的叶公,感到莫名其妙,只好扫兴地飞回天界去了。其实,叶公并不是真的爱龙,只不过是喜欢那种似龙非龙的东西。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表面上喜欢某事物,而实际上对它怕得要死的人。

后来,人们用叶公好龙这四个字比喻那些表面上喜欢某种事物,其实并不是真的喜欢的人或事。

《鸡犬升天》典故五

西汉时期,有位着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

淮南王刘安看了许多书,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

有一天,他听说有位仙翁名叫八公,有炼制仙丹的秘方,但是从不传给别人,于是就去寻找八公。没想到八公四处云游,刘安吃尽苦头也没能找到八公。可是刘安仍然一心一意的寻访,刘安的诚心感动了八公。一日,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后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它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与虎谋皮》典故六

鲁国的国君想让孔子担任司寇,但群臣均反对,一时拿不定主意,打算跟大臣们商量一下再做决定,正好遇上了左丘明,定公问他:我想孔子担任司寇,你看要不要和大臣商量一下?

丘明回答:孔丘是当今公认的圣人,圣人担任官职,其他人就得离开官位,您与那些因此事而可能离开官位的人去商议,能有什么结果呢?我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

周朝时有一个人非常喜欢穿皮衣服,还爱吃精美的饭食。他打算缝制一件价值昂贵的狐狸皮袍子,于是就与狐狸商量说:‘把你们的毛皮送给我几张吧。’狐狸一听,

全逃到山林里去了。

他又想用肥美的羊肉祭祀,于是去找羊说:‘请帮帮我的忙,把你们的肉割下二斤,我准备祭祀。’没等他说完,羊就吓得狂呼乱叫,互相报信,一齐钻进树林里藏了起来。

这样,那人十年也没缝成一件狐狸皮袍子,五年也没办成一次祭祀。这是什么道理呢?原因就在于他找错了商议的对象!你现在打算让孔丘当司寇,却与那些因此而辞官的人商议,这不是与狐谋皮,与羊要肉吗?二者有何不同?

《画龙点睛》典故七

南北朝时期的梁朝,有位很出名的大画家名叫张僧繇,他的绘画技术很高超。当时的皇帝梁武帝信奉佛教,修建的很多寺庙,都让他去作画。

传说,有一年,梁武帝要张僧繇为金陵的安乐寺作画,在寺庙的墙壁上画四条金龙。他答应下来,仅用三天时间就画好了。这些龙画得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简直就像真龙一样活灵活现。

张僧繇画好后,吸引很多人前去观看,都称赞画得好,太逼真了。可是,当人们走近一点看,就会发现美中不足得是四条龙全都没有眼睛。大家纷纷请求他,把龙得眼睛点上。张僧繇解释说:给龙点上眼珠并不难,但是点上了眼珠这些龙会破壁飞走的。

大家听后谁都不相信,认为他这样解释很荒唐,墙上的龙怎么会飞走呢?日子长了,很多人都以为他是在说谎。

张僧繇被逼得没有办法,只好答应给龙点睛,但是他为了要让庙中留下两条白龙,只肯为另外两条白龙点睛。这一天,在寺庙墙壁前有很多人围观,张僧繇当着众人的面,提起画笔,轻轻地给两条龙点上眼睛。奇怪的事情果然发生了,他点过第二条龙眼睛,过了一会儿,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四起,雷鸣电闪,在雷电之中,人们看见被点睛的两条龙震破墙壁凌空而起,张牙舞爪地腾云驾雾飞向天空。

过了一会,云散天晴,人们被吓得目瞪口呆,一句话都说不出来了。再看看墙上,只剩下了没有被点上眼睛的两条龙,而另外两条被点睛的龙不知去向了。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传说引申出画龙点睛这句成语,比喻说话或文章,在主要处用上关键性的、精辟的一两句话,点明要旨,使内容就更加生动有力了。但是在知识改革开放的信息时代,我们可以认为这就是一种创新,因为张僧繇给龙点了眼睛就发生了一个质的飞跃。

《狐假虎威》典故八

从前在某个山洞中有一只老虎,因为肚子饿了,便跑到外面寻觅食物。当他走到一片茂密的森林时,忽然看到前面有只狐狸正在散步。它觉得这正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于是,便一跃身扑过去,毫不费力的将他擒过来。

可是当它张开嘴巴,正准备把那只狐狸吃进肚子里的时候,狡猾的狐狸突然说话了:哼!你不要以为自己是百兽之王,便敢将我吞食掉;你要知道,天帝已经命令我为王中之王,无论谁吃了我,都将遭到天帝极严厉的制裁与惩罚。

老虎听了狐狸的话,半信半疑,可是,当它斜过头去,看到狐狸那副傲慢镇定的样子,心里不觉一惊。原先那股嚣张的气焰和盛气凌人的态势,竟不知何时已经消失了大半。虽然如此,它心中仍然在想:我因为是百兽之王,所以天底下任何野兽见了我都会害怕。而它,竟然是奉天帝之命来统治我们的!

这时,狐狸见老虎迟疑着不敢吃它,知道它对自己的那一番说词已经有几分相信了,于是便更加神气十足的挺起胸膛,然后指着老虎的鼻子说:怎么,难道你不相信我说的话吗?那么你现在就跟我来,走在我后面,看看所有野兽见了我,是不是都吓的魂不附体,抱头鼠窜。老虎觉得这个主意不错,便照着去做了。

于是,狐狸就大模大样的在前面开路,而老虎则小心翼翼的在后面跟着。它们没走多久,就隐约看见森林的深处,有许多小动物正在那儿争相觅食,但是当它们发现走在狐狸后面的老虎时,不禁大惊失色,四散狂奔。这时,狐狸很得意的掉过头去看看老虎。老虎目睹这种情形,不禁也有一些心惊胆战,但它并不知道野兽怕的是自己,而以为他们真是怕狐狸呢!

狡狐之计是得逞了,可是他的威势完全是因为假借老虎,才能凭着一时有利的形势去威胁群兽而那可怜的老虎被人愚弄了,自己还不自知呢!因此,北方人民之所以畏惧昭奚恤,完全是因为大王的兵权掌握在他的手里,那也就是说,他们畏惧的其实是大王的权势呀!

《画蛇添足》典故九

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井底之蛙》典故十

有一只青蛙长年住在一口枯井里。它对自己生活的小天地满意极了,一有机会就要当众吹嘘一番。有一天,它吃饱了饭,蹲在井栏上正闲得无聊,忽然看见不远处有一只大海鳖在散步。青蛙赶紧扯开嗓门喊了起来:喂,海鳖兄,请过来,快请过来!海鳖爬到枯井旁边。

青蛙立刻打开了话匣子:今天算你运气了,我让你开开眼界,参观一下我的居室。那简直是一座天堂。你大概从来也没有见过这样宽敞的住所吧?海鳖探头往井里瞅瞅,只见浅浅的井底积了一摊长满绿苔的泥水,还闻到一股扑鼻的臭味。海鳖皱了皱眉头,赶紧缩回了脑袋。

青蛙根本没有注意海鳖的表情,挺着大肚子继续吹嘘:住在这儿,我舒服极了!傍晚可以跳到井栏上乘凉;深夜可以钻到井壁的窟窿里睡觉;泡在水里,让水浸着两腋,托住面颊,可以游泳;跳到泥里,让泥盖没脚背,埋住四足,可以打滚。那些小虫子、螃蟹、蝌蚪什么的,哪一个能比得上我呢!青蛙唾沫星儿四溅,越说越得意:瞧,这一坑水,这一口井,都属我一个人所有,我爱怎么样就怎么样。这样的乐趣可以算到顶了吧。海鳖兄,你不想进去观光观光吗?海鳖感到盛情难却,便爬向井口,可是左腿还没能全部伸进去,右腿的膝盖就被井栏卡住了。

海鳖慢慢地退了回来,问青蛙:你听说过大海没有?青蛙摇摆头。海鳖说:大海水天茫茫,无边无际。用千里不能形容它的辽阔,用万丈不能表明它的深度。传说四千多年以前,大禹做国君的时候,十年九涝,海水没有加深;三千多年以前,商汤统治的年代,八年七旱,海水也不见减少。海是这样大,以至时间的长短、旱涝的变化都不能使它的水量发生明显的变化。青蛙弟,我就生活在大海中。你看,比起你这一眼枯井、一坑浅水来,哪个天地更开阔,哪个乐趣更大呢?青蛙听傻了,鼓着眼睛,半天合不拢嘴。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爱国的名人经典故事7、岳飞抗金

全文共 573 字

+ 加入清单

1140年,金兵又大举进攻南宋。岳飞等将领分路出击,岳飞负责中原一线,他一面派人到河北一带联络当地的民间抗金组织,一面亲率大军进击,收复了河南许多州县,驻军郾城,两军展开激战。郾城大战中,金投入精锐骑兵15000人。兀术以头戴铁盔身穿铁甲的3000“铁塔兵”打前锋,以号称“拐子马”的骑兵居左右,列队进攻。岳飞指挥儿子岳云等率军应战。将士手持刀斧,冲入敌阵,上砍骑兵,下砍马腿。双方从下午激战到天黑,宋军大获全胜,追杀金军几十里。

岳家军乘胜前进,抵达开封的朱仙镇,北方人民抗金情绪高涨。岳飞请求宋高宗下令北伐。宋高宗和朝中的奸臣秦桧害怕抗金力量壮大,会威胁自己的统治,于是向金求和,并命令岳飞撤回军队,岳飞愤慨地说:“十年的功劳,一天就断送了!”1141年,宋高宗解除了岳飞等抗金将领的兵权。秦桧又派他的爪牙诬陷岳飞谋反,把岳飞和他的儿子岳云逮捕入狱。另一位抗金将领韩世忠去质问秦桧,根据什么说岳飞谋反,秦桧拿不出证据,竟厚颜无耻地说:“莫须有。”韩世忠愤怒地对他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1142年初,宋高宗和秦桧杀害了岳飞。那时候,岳飞刚39岁。

岳飞一生廉洁正直,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有人问他:“什么时候天下才能太平?”,岳飞说:“文臣不爱钱,武臣不怕死,天下便可太平!”。他一生坚持抗金,保卫了南宋人民的生命财产,因此受到历代人民的尊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哲理的经典故事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小胖胖熊的爸爸出去干活去了。

小胖胖熊的妈妈呢,在屋后种菜。

小胖胖熊独自在家坐着。没有爸爸的逗乐,没有妈妈的搂抱,小胖胖熊觉得真孤单,真无聊。

这时,他听见有人敲门。小胖胖熊打开门一看,原来是一阵风。风说:“来吧,来吧。”他像爸爸一样,和小胖胖熊逗乐。

小胖胖熊和风儿做游戏,他玩得有点累了。小胖胖熊在院里坐下,温暖的阳光照着小胖胖熊,他觉得温温的、暖暖的,就像妈妈在亲切地搂抱着他。

小胖胖熊要回家了,他看看手上、脚上都很脏,就来到小溪边上。小溪用清清凉凉的水冲洗着他,就像妈妈的一双手,在轻轻地柔柔地抚摸着他...

小胖胖熊回到家里,爸爸妈妈都回来了。小胖胖熊说:“爸爸妈妈,你们知道吗?风儿、阳光和小溪水,像你们一样疼爱着我。”

爸爸妈妈笑了,他们说:“小胖胖熊,你真幸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润笔的典故故事

全文共 2301 字

+ 加入清单

某喜读杂文,曾经看一篇杂文写道一市委书记喜好书法,经常有经商者求字,并送润笔若干,一时间满城皆是X体书法(这个X当然是书记大姓)后来书记事发,巨额财产来源剖析,光润笔就收了一千多万,其中还不乏美刀,这笔钱若是折算古代货币,恐怕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独创一派书法的颜真卿,柳公权也自叹不如。

润笔这个典故出自二十四史的《隋书》,这是《郑译列传》里的一段玩笑话,郑译曾为朝廷重臣,后来被劾疏于职守,不孝母亲而遭贬官。但是不久隋文帝重新起复郑译,“上顾谓侍臣曰:‘郑译与朕同生共死,间关危难,兴言念此,何日忘之!’译因奉觥上寿。”郑译毕竟是个人才,又是开国将相,所以文帝下诏让他参与制定律令给予沛国公爵位,任上柱国,说完上面那段话后当即命令内史令李德林作诏书。这个时候和郑译一起跟着皇上打天下的丞相高颖就开起了老朋友的玩笑:“老郑,笔干了哎,这诏书写不了啊。”“译曰:‘出为方岳,杖策言归,不得一钱,何以润笔?’上大笑。”这郑译假装一本正经的把玩笑话接了下来,产生了非常幽默的效果,所以把心情本来就不错的皇帝也逗乐了,你看人家这官当的,一头讨好皇帝,一头在五千年历史上留下一道笔墨,后来人一提起润笔,大多一下就想到了这位1400多年前的幽默大师了。

其实稿费这个东西并非郑译独创,包括高颖调侃的笔干,其实也是古代文人不好意思开口讨取稿费的旁敲侧击。经郑译这么一说,文人讨取润笔就稍微理直气壮了。

最正当讨取润笔的理由是帮人写墓碑,中国人信奉人死为大,而这人死后的墓志铭,就是重中之重,不仅显示死者的身份,也与生者混的怎么样有关。古代大家族,高官一般都是请名士或者书法名家来写墓志铭,故而不少中国古代书法家的书法都是通过墓志流传下来,可谓是墓志铭对中国文化的一大意外贡献吧。

柳公权的字很好,又有身份,请他写墓志铭的人就很多,润笔费用也高的吓人。柳老头倒是不很在乎钱,就图写了个乐,后来这润笔越来越多,家人监守自盗柳公权也是睁一眼闭一眼。乃至他把写墓志赚来的银器放在一个柜子里,过一段时间银器消失了,他叫管家来问怎么回事,管家还理直气壮的说真怪事啊,柳公权笑笑说:“是啊,大概这些银器都升仙了吧。”

还有一位写墓志收润笔很有名,那就是韩愈,连他的弟子都嫌老师给别人写墓志写的太多了。为什么呢,因为帮人写墓志,尤其是收了润笔的,就不能写的太实在,多半是只讲优点有大的缺点实在不能不谈的一笔带过,象著名的鲜于仲通神道碑就是这样的情况。韩愈的弟子就讥讽韩愈写的都是阿谀奉承的“谀墓”,但是老韩一生写的最优秀的墓志铭,可是没收钱的,那是为老朋友写下的《柳子厚墓志铭》,韩愈,柳宗元一生相交,读了这份墓志铭,那份尽在不言中的友情与哀伤不知不觉的就把人往那个时代扯,也许生活在古代的中国人远比我们更重情义,更懂生活。

开头说的那位书记,大家知道生活中是有原形的,他的润笔不是因为道德文章或者书法超过了古代的某位大家,而是其厚颜无耻的程度已经足够我们整个民族唾弃了。

青州从事与平原督邮

这事啊,发生在三国的时候。

下面有看官说了:“哦,知道了,这是要说张翼德怒鞭督邮的事。”

这位却错了,首先怒鞭督邮的是刘备,其次我们这里说的是酒而不是人。

《世说新语》是本好书,可谓魏晋笑话大全,里面记载曹操为了节约粮食,曾明令禁酒,恒温手下有一名书记官善饮,而且他不是一般的善饮,只要酒一入口,就能知道是好酒坏酒,但是喝酒明说出去可是要杀头的,于是他就卖弄个关子,好酒称之为青州从事,坏酒则为平原督邮。

这是为什么呢?说来很有意思,青州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齐郡,“齐”通“肚脐”,好酒叫做“青州从事”,是因为好酒喝下去后,酒气芳香可以一直通到脐部;他把坏酒称做“平原督邮”,是因为平原的辖境内有个地方叫鬲县,“鬲”通“膈”,大约就是盲肠一带,意思是说坏酒喝下去,酒就全奔膈部去了。

曾经和一朋友逛民俗村,见一仿古酒肆,内书一联,“尽是青州从事哪有平原督邮”某大喜,不待朋友看水牌就大叫一声:“小二,拿酒来”上的是桂花米酒,果然芬芳醇厚。

古人其实很善于用身体部分打比方的做借喻的,这里有件比较近的事,大家回去问问家里的老人兴许还知道,说两三百年前康熙朝的时候吧,康熙到自己的重臣明珠家里去做客。明珠人称明中堂,本是落魄旗人,和康熙是患难之交,位极人臣,不过呢明珠这学问可就不咋的,虽然也是进士出身,但是他这个进士水分相当大,首先他这个是相当于一科补考的进士,其次当时主流的汉族文人都拒绝满清的科考,所以明珠呢也就是个工农兵大学生的水平吧,可是明珠毕竟做到了一品大员,也就好附庸个风雅,自己学着写几首诗,还让府里的师爷帮忙点评一下。这天师爷出去玩,恰巧师爷给明珠诗句留下的评语就被康熙看见了,这评语是两句:“似在杜下,又在息上。”康熙文武全才,学究天人一看这两句就犯了嘀咕了:“似乎在杜甫之下?哎呀那我这明中堂这诗可不会太差,可是这息上是什么意思呢?有姓息的著名诗人吗?我怎么就不知道呢”这个时候旁边近侍的带刀侍卫大老粗一个什么也不懂,也跟着皇帝嚼开了:“皇上?这?肚子以下,膝盖以上……那不就是吗”…………………………………………………………………………

呵呵,写了两段酒,不小心把酒虫勾了上来,随便写段不入流的笑话压压瘾,这里再向大家推荐一首五言绝句,短小精致,回味无穷,酒香四溢,与天下好酒者共品: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哎,收笔时又是一声长叹,真羡慕那个时代的普通人,活的如此潇洒,一不小心,名字就写入了中国的典籍,刻印在了一民族的心里流传千年万年,刘十九,你一定是一个好酒客,某十分愿意与你共饮一杯,顺便聊聊白居易邀你喝酒时写下的《问刘十九》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成语故事6:孟母三迁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历史典故成语故事5:唇亡齿寒

全文共 534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候,晋献公想要扩充自己的实力和地盘,就想找借口派兵去消灭虢(guó)国。可是在晋国和虢国之间隔着一个虞(yú)国,讨伐虢国必须经过虞国。“怎样才能顺利通过虞国呢?”晋献公问手下的大臣。大夫荀息说:“虞国国君是个目光短浅、贪图小利的人,只要我们送他美玉和宝马,他会答应借道的。”晋献公一听有点舍不得。荀息看出了晋献公的心思,就说:“虞虢两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虢国灭了,虞国也难独存,您的美玉宝马不过是暂时存放在虞公那里罢了。”晋献公听后,便采纳了荀息的计策。

虞国国君见到这两份珍贵的礼物,顿时心花怒放,听到荀息说要借道虞国时,当时就满口答应下来。虞国大夫宫之奇听说后,赶快阻止道:“不行,不行,虞国和虢国是唇齿相依的近邻,我们两个小国相互依存,有事可以互相帮助,万一虢国灭了,我们虞国也就难保了。俗话说:‘唇亡齿寒’,没有嘴唇,牙齿也保不住啊!借道给晋国万万使不得。”虞公说:“人家晋国是大国,现在特意送来美玉宝马和咱们交朋友,难道咱们借条道路让他们走走都不行吗?”宫之奇连声叹气,知道虞国离灭亡的日子不远了,于是就带着一家老小离开了虞国。

果然,晋国军队借道虞国,消灭了虢国,随后又把亲自迎接晋军的虞公抓住,灭了虞国。

成语“唇亡齿寒”,比喻双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

全文共 274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很多时候都是由典故而来,背后可能会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典故大全 故事 闭门思过

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过,过失。

成语典故大全 故事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接下来,韩湘子投下花篮,吕洞宾投下箫,蓝采和投下大拍板,汉钟离投下鼓,张果老投下一个纸驴,曹国舅投下玉笏(hù),何仙姑投下竹罩。他们各自站在自己投放的东西上面,依靠自己的神力,乘风破浪,终于顺利地到达了东海对岸,如期参加了王母娘娘的蟠桃大会。

后来人们就把这个故事概括成为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用来比喻在某一个集体中,每个人都拿出自己的本领去完成共同的任务。

成语典故大全 故事 风声鹤唳 草木皆兵

西晋末年发生内乱,因为长期的动荡不安,最后西晋不幸灭亡,琅琊王司马睿就在建康建立了东晋。当晋朝渡江来到南方,胡人就霸占了北方,不过,北方后来被前秦全部占领,与江南的东晋对立。

当时前秦的首领叫苻坚,他请汉人王猛当他的宰相,一心要让国家变得十分强盛。为了完成统一中国的心愿,苻坚就带着八十万大军攻打南方。晋朝的君臣一听到消息都非常害怕,只有丞相谢安十分镇定,从容不迫地安排打仗的事情。就在淝水这个地方,谢安趁前秦军队还没集合好,迅速派兵渡河去偷袭前秦的军队。前秦因此输得很惨,士兵到处逃命,听到风声或鹤叫的声音,都以为是晋军要打来了,非常的害怕。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的士兵伤亡惨重,同时决定了南北日后长期对峙的局面。

成语典故大全 故事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明朝的时候,杭州有个卖水果的人,很会储藏柑橘。他保存的柑橘经过一个冬天和一个夏天都不会腐烂,柑橘皮又红又滋润,饱含着水分,像宝石一样,非常美丽。柑橘的价格虽然很高,买的人却不少。

有一次,明朝大臣刘基买了他一个柑橘,剥开皮却臭气冲天,再看里面的果瓤,早就干得像破棉絮了。刘基气愤地责问道:你为什么弄虚作假欺骗顾客?

卖柑橘的人笑了笑,说:我做这个生意已经很多年了,而且就靠这个过日子。我愿意卖,人家愿意买,谁都没意见,只有你这位先生不满意。你可知道,当今世上欺骗人的多着呢!你不想想,那些腰间佩着兵符好像是保卫国家的武将,难道真有孙子、吴起的打仗本领吗?那些头戴乌纱帽、神气十足的人,难道真是治国的人才吗?其实他们也没多大本领。人民的疾苦,他们根本就不管;官吏们胡作非为,他们也不制止。他们只顾自己吃饱了肚子,耗费国家的粮食和钱财,却不知道羞耻。这些人和我卖的柑橘一样,看起来非常光鲜亮丽,但是肚子里什么能耐都没有。

刘基听了这番话,哑口无言。回到家里后,他就写了《卖柑者言》这篇文章,其中就有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一句。

后来,人们用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作为成语,比喻外表虽然很华丽,可是里面却已经一团糟了。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歧路亡羊

这个成语出自《列子说符》。战国时,卫国有一位著名的学者叫杨子。有一次,他的邻居丢失了一只羊。邻居全家出动,还请了好多人,连杨家的仆人也被请去帮助找羊。到了晚上,大家都空手而回,谁也没有找到那只羊。

杨子问邻居:“你们这麼多人去找,怎麼还没找到呢?”邻居叹了一口气说:“唉,岔道太多了!大道两旁分出许多岔道,每条岔道又分出许多小岔道。我们也不知道那只羊跑到哪条岔道上去了,人再多,也比不上岔道多。没有办法,只好空着手回来了。”

杨子听后,深思良久。感叹道:“大道以多歧亡羊,学者以多方丧生。”意思是大道上岔道多,羊就很容易跑丢,如果做学问的人,心不专一,没有确定的目标,也会迷失方向,误入歧途,一无所获。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移风易俗

在《礼记.乐记》这篇文章中提到音乐的产生及其作用,内容大意是说,凡是不正当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引起悖逆的反应,这种反应化为具体的事实,那就是淫乐的来历;纯正的声音刺激人心,就会引起顺当的反应,这种反应化为具体事实,那就是和乐的来历。

因此,当人心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而产生情感时,就会发出声音,把各种声音结合起来,加上舞蹈动作,进而就产生音乐。所以,古代圣王都非常注重对人心会产生影响的事物,并主张以“礼义”来导正人的行为,以“音乐”来调和人的心性。

音乐的演奏中,纯正和善的音乐,伦理井然,最能让人心平气和,耳目清明灵敏,长期下来可以潜移默化人民的心性,进而改善社会上不良的风气、习俗,使天下回复和平安宁。

后来,“移风易俗”这句成语就直接摘自典源,用来表示改善不良的社会风俗习惯。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笑里藏刀

唐高宗要立武昭仪(即后来的武则天)为皇后时,李义府曾暗中出了力,所以后来擢升高官,获赐爵位。李义府平常与人相处,外表谦恭有礼,说起话来更是语气平和,又面带微笑。但是,事实上,他却是一个心胸狭窄,喜欢猜忌的人。自从他当了大官后,就希望别人来归附於他。如果有人忤逆他的意思,他就想尽办法来陷害对方。因此,当时的人形容他是“笑中有刀”,并且给他取了个外号,冠上他的姓,叫作“李猫”。意思是说他像猫一样,貌似柔顺,却会害人。

后来这里的“笑中有刀”演变成“笑里藏刀”,形容一个人外貌和善可亲,内心却阴险狠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典故故事:不打不相识

全文共 671 字

+ 加入清单

宋江因犯案被发配到江州,遇到早就想结识他的戴宗。于是两 人一起进城,在一家酒店里喝酒。才饮得两三杯,又遇到李逵后来, 三人又到江边的琵琶亭酒馆去喝酒。 吃喝间,宋江嫌送来的鱼汤不甚好,叫酒保去做几碗新鲜鱼烧 的汤来醒酒。正好酒馆里没有新鲜鱼,于是李逵跳起来说:"我去渔船上讨两尾来与哥哥吃!"

戴宗怕他惹事,想叫酒保去取,但李逵一定要自己去。

李逵走到江边,对着渔人喝道:"你们船上活鱼把两条给我。"

一个渔人说:"渔主人不来,我们不敢开舱。"

李逵见渔人不拿鱼,便跳上一只船,顺手把竹笆蔑一拔。没想到 竹笆蔑是没有底的,只用它来拦鱼,他这一拔,就让鱼全跑了。李逵 一连放跑了好几条船上的鱼,惹怒了几十个打渔人。大家七手八脚 地拿竹篙来打李逵。李逵大怒,两手一架,早抢过五六条竹篙在手 里,一下子全扭断了。正在这时,绰号"浪里百条"的渔主人张顺来 了。张顺见李逵无理取闹,便与他交起手来。两人从船上打到江岸, 又从江岸打到江里。张顺水性极好,李逵不是他的对手。他将李逵按 在水里,李逵被呛得晕头转向,连声叫苦。

这时戴宗跑来,对张顺喊道:"足下先救了我这位兄弟,快上来 见见宋江!"

原来,张顺认得戴宗,平时又景仰宋江的大名,只是不曾拜识。 听戴宗一喊,急忙将李逵托上水面,游到江边,向宋江施礼。戴宗向 张顺介绍说:"这位是俺弟兄,名叫李逵。"

张顺道:"原来是李大哥,只是不曾相识!

李逵生气地说:"你呛得我好苦呀!

张顺笑道:"你也打得我好苦呀!

说完,两个人哈哈大笑。

戴宗说:"你们两个今天可做好兄弟了常言说:不打一声场不会相识。"几个人听了,都笑了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经典故事:池塘里的下雨天

全文共 111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雨下得更大了。雨点打在残荷上,“哗哗——”响。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作文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下雨了。

雨打在荷叶上,“啪啪——”响。

荷叶下面,躲雨的青蛙对小鱼儿说:“真好!幸亏我们有伞,否则,就被雨淋湿了。”

小鱼儿看着傻乎乎的青蛙,“扑哧”一声笑了:“别傻了,我们在水里游着,身体本来就是湿的呀。”

青蛙挠了挠后脑勺,觉得不好意思:“噢,我忘了。不过,还是应该庆幸才是,你看,蝴蝶的翅膀被雨淋湿了,飞不起来了呢。”

水很清,风很轻。

岸边的那只白蝴蝶拖着沉重的翅膀,艰难地行进在泥泞中。

“不行,我得给她送把伞去。”

青蛙找到一支残荷,扛在肩上,跳到蝴蝶身边,说:“蝴蝶,蝴蝶,伞来了。”

蝴蝶哆嗦着靠近青蛙,抬头一看,荷叶伞

雨挡住了。

雨点打在残荷上,“叮叮——”响。

对面又跑过来一队蚂蚁,身上湿淋淋的,肩膀上扛的碎片饼干都融化了。

“谢谢你,青蛙,”蚂蚁队长说,“帮我们建了一座这么好的避雨亭子。”

“亭子?”青蛙看了看手里撑着的残荷,“我还以为是伞呢,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也很像。辛苦你们啦,下这么大雨,还出来找粮食。”

一只蜻蜒在雨中疾飞,雨点把他透明的翅膀打湿了。

“蜻蜒,快过来,这里有亭子,可以避雨。”青蛙撑着荷梗,大声喊。

蜻蜒降落在残荷下面,“阿——嚏——!”打了一个喷嚏。

雨点落在残荷上,“咚咚——”响。

“你修的停机坪真不错,”蜻蜒说着,把翅膀上的雨滴抖落下来,又抬头看了看头顶上的那叶残荷,“造型优美,线条流畅,好,很好!只有一根柱子吗?”

“停机坪?”青蛙的眼睛瞪得更大了,“我以为是亭子呢,你这么一说,我觉得也有点像。是的,它只有一根柱子,不过,很稳,你不用担心它会被风吹倒。”

青蛙的双手,牢牢地撑着那支残荷。

雨下得更大了。雨点打在残荷上,“哗哗——”响。

更多的小动物走进来躲雨:蜗牛、蚯蚓、屎壳螂、小松鼠、小兔子、河狸……两只燕子也斜斜地飞进青蛙的残荷之下。

“蜗牛,你不是有房子吗?也怕淋雨?”

“谁把粪球推进来了?好臭!”

“小松鼠,你的尾巴那么大,也可以当伞用嘛!”

“小兔子,你太胖了,挤到我了。”

“河狸,这不是木头,是荷梗,不能咬……”

“蝴蝶,你的白翅膀上有一个泥点子,我来帮你擦一擦。”

“我可以透过你的翅膀看蚂蚁。”屎壳螂对蜻蜒说。

“不是翅膀,是机翼,直升机的机翼。”蜻蜒对屎壳螂说。

“哦,我还以为是翅膀呢,搞错了。”屎壳螂紧紧地抱着他的粪球。

小鱼儿钻出水面,看到青蛙撑着残荷,就像搭了一座带雨棚的戏台。雨声浙浙沥沥,小动物们七嘴八舌地说着话。

小鱼儿突然觉得好感动。

雨越来越小,雨丝像银箭似地射入水中,激起小酒杯似的朵朵水花。小鱼儿不时钻出来看一眼,又看一眼,再看一眼……

小鱼儿的眼泪落下来,把池塘都打湿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经典故事英语作文:聪明的公鸡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One morning a fox saw a cock. He thought, "This is my breakfast." He came up to the cock and said," I know you can sing very well. Can you sing for me?" The cock was glad.He closes his eyes and began to sing.The fox saw that and caught him in his mouth and carried him away. The people in the field saw the fox. They cried, "Look, look! The fox is carrying the cock away." The cock said to the fox, "Mr Fox,do you understand? The people say you are carrying their cock away. Tell them it is yours. Not theirs." The fox opened his mouth and said, "The cock is mine,not yours."Just then the cock ran away from the fox and fled into the tree.

一天早上,一只狐狸看到了一只公鸡。他想:这是我的早餐。 他朝公鸡走来,对他说:“我知道,你能唱得非常好听,你能唱 给我听么?”公鸡很高兴。他闭上眼睛开始唱歌。狐狸看到这些 抓住它放到自己的嘴里走了。 在田地里的人们看到了狐狸。 大喊大叫:“看,看!狐狸抓住公鸡逃走了。”公鸡对狐狸说:“狐 狸先生,你能理解么?人们认为你叼走了公鸡。告诉他们这是你 的,不是他们的。” 狐狸张开她的嘴说:“公鸡是我的,不是你们的。”就在那时,公鸡逃离了狐狸的嘴巴,跑到了树底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了《铁杵磨针》这个成语故事,读完以后我明白了好多的道理。

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在风和日丽的一天,李白又没去上学,他跑到外面去玩耍、路边的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这么美的景色,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走着走着,来到一个破茅屋门口,看见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说:“老婆婆,您在做什么?”“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说道。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当然!”“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是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故事虽然不长,但是道理却很深刻。无论做什么事情,只要有恒心,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如果在学习上能认真、努力、有恒心,成绩好一定是没有问题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成语故事之大义灭亲的典故

全文共 1169 字

+ 加入清单

大义灭亲出处

《左传隐公四年》:“石碏,纯臣也,恶州吁而厚与焉。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大义灭亲释义

为了维护国家人民的利益,对犯罪的亲人不徇私情,使其受到应得的惩罚。

大义灭亲典故

春秋时,卫国的州吁弑兄篡国,无故兴师伐郑,闹得众叛亲离,人心不附。为了改变这种孤立困境,他与石厚商议对策,石厚说:“我父石碏(que鹊)做上卿时,人人服他,现告老在家,若能请他出来辅政,您的君位就稳了。”

州吁取出白璧一双,命石厚去聘请石碏。石错推托有病,坚决不肯入朝。州吁无奈,又命石厚去向石碏求教稳定君位的妙计,石碏说:“诸侯接位,应得周天子许可,只要他点头,众人就不能不服。”

石厚点点头说:“好主意!可就怕周天子不允,若有人从旁说情就好了。”石碏感到除恶的机会到了,就巧妙地说:“陈桓公与周天子很亲密,跟我们也有交情,你先去陈国,请他在周王面前周旋,然后再去朝见,还怕此事不成?”

石厚把父亲的主意告诉州吁,州吁听了拍手叫好。君臣俩带了厚礼,亲自来到陈国。陈桓公命大夫子铖接待他们。

子铖早已收到好友石碏的密信,要求他为民除害。他向陈桓公请示后,立即把州吁和石厚带到事先安排好的太庙。门首—蠢一块白W,上®鸯奢:“木忠木孝,羌德羌义者,不准入庙!”

州吁和石厚大吃一惊,问子铖立这牌子是什么意思。子铖说:“这是敝国先祖遗训,没有别的意思。”他们这才放心进庙。

到了庙堂,州吁刚要鞠躬行礼,站在陈桓公上首的子減大喝一声.捉拿試君乱国之贼!

话音刚落,两边武士立即上前捕捉。州吁先被逮住,石厚想拔佩剑,一时不能出鞘,只得用手格斗。左右伏兵一齐拥上,将石厚绑缚。

子铖拿出石碏的信,当众宣读:“外臣石错百拜致书陈侯:卫国不幸,出现弑兄篡权丑事,闹得众叛亲离,这都是州吁和石厚的罪孽。我老了,无力处治他们,只求贵国

秉持正义,为民除害

州吁和石厚这才知道中了石碏之计。陈桓公想把他雙轉神正法,子铖说:“且慢,石厚是石碏的亲儿子,我们坤不太好,还是通知卫国自己处置吧。”陈桓公吩咐把他俩分两处关押起来,一面派使者通知石碏。

使者来到卫国,石碏召集众大夫商议,大家一致If元老石碏作主。石碏果断地说:“他俩犯的都是死罪,应亨上派人去陈国执行!,,有位大臣说:“乱臣斧心,我愿去执法处斩州吁,不过从犯石厚还请从宽处理。

石碏大怒:“岂有此理!州吁的罪过全是我那个逆子造成的,你替他求情,岂不是疑我有舐犊之私?我纵有爱子之心,也不能顾私情而忘大义!不要多说,谁去执法?”

问了几声,没人响应。石碏气喘吁吁地说:“没人去执法?我老骨头自己去!”说罢拿起拐杖要走,几个家臣拦住他,表示愿意代劳。

家臣来到陈国,先斩了州吁。石厚央求说:“我虽该死,但求你们让我向父亲求个情。”家臣说:“我们是奉你父亲之命来执法的。”说罢,手起刀落,将石厚斩了。当时人们赞扬说:“石碏,纯臣也,……大义灭亲,其是之谓乎。”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个中国成语故事的典故英文版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入木三分

Wang Xi-zhi is one of the most famous calligraphers(书法家) during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of China. When he was very young, he practiced his art every day and

never stopped.

Later he absorbed the strong points of all the other schools of

calligraphy, and developed his own unique style of writing. Because of his

achievements, he has been honored as one of Chinas sages of calligraphy. One

time, Wang Xi-zhi sketched in wood for an engraver to cut. Then the engraver

found the ink had penetrated one centimeter into the wood.

"Ru Mu San Fen" is got from this story, which means the calligraphy is

penetrating.

Now it is often used to describe expressing sharp ideas or profound

views.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鸣鼓而攻之的故事典故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míng gǔ ér gōng zhī

典故】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论语·先进》

【释义】比喻宣布罪状,遣责或声讨。

【用法】作谓语;指公开声讨

【近义词】鸣鼓而攻

【押韵词】穷通得失、倒行逆施、称物平施、费尽心思、抓拿骗吃、剿抚兼施、如醉如痴、力竭声嘶、命若悬丝、玩法徇私、......

【英语】convictanddenounceinpublic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鲁国的季康子主张改革农田制度,承认私人可以拥有土地,想试行按亩征税,他的属下冉求是孔子的学生,就让冉求去征询孔子的意见。孔子反对改变王法,冉求支持季康子的改革,孔子就号召他的其他学生敲着鼓去进攻冉求

【示例】此秀才中之异端,尔其鸣鼓而攻之!但念在天色已晚,可与同居中国,速领他到西小房去! 清·李百川《绿野仙踪》第七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全文共 1653 字

+ 加入清单

1、一鼓作气(曹刿 guì)

出自《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释义:第一次击鼓时士气振奋。比喻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工作做完。

2、一字千金(吕不韦)

出自《史记·吕不韦列传》:“布咸阳市门,悬千金其上,延诸侯游士宾客有能增损一字者予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予千金。称赞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3、一字之师(郑谷)

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释义: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4、一饭千金(韩信)

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释义:比喻厚厚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5、东山再起(谢安)

出自《晋书·谢安传》:“隐居会稽东山,年逾四十复出为桓温司马,累迁中书、司徒等要职,晋室赖以转危为安。”

释义:指再度出任要职。也比喻失势之后又重新得势。

6、图穷匕见(荆轲)

出自《战国策·燕策三》:“秦王谓轲曰:‘起,取武阳所持图。’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释义:比喻事情发展到最后,真相或本意显露了出来。

7、纸上谈兵(赵括)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释义: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8、负荆请罪(廉颇)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释义: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9、卧薪尝胆(勾践)

出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越王勾路反国,乃苦身焦思,置胆于坐,坐卧即仰胆,饮食亦尝胆也。”

释义:睡觉睡在柴草上,吃饭睡觉都尝一尝苦胆。形容人刻苦自励,发奋图强。

10、接竿而起(陈胜)

出自汉·贾谊《过秦论》:“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释义:砍了树干当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进行反抗。指人民起义。

11、三顾茅庐(刘备)

出自三国蜀·诸葛亮《出师表》:“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释义:原为汉末刘备访聘诸葛亮的故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2、孺子可教(张良)

出自《史记·留侯世家》:“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13、四面楚歌(项羽)

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释义: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14、老当益壮(马援)

出自《后汉书·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释义:年纪虽老而志气更旺盛,干劲更足。

15、投笔从戎(班超)

出自《后汉书·班超传》:“大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笔砚间乎?”

释义:扔掉笔去参军。指文人从军。

16、暴殄天物(商王)

出自《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天生万物。后指任意糟蹋东西,不知爱惜。

17、暗渡陈仓(韩信)

出自元·无名氏《暗度陈仓》第二折:“着樊哙明修栈道,俺可暗度陈仓古道。这楚兵不知是智,必然排兵在栈道守把。俺往陈仓古道抄截,杀他个措手不及也。”

释义: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18、嗟来之食(黔敖)

出自《礼记·檀弓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19、怒发冲冠(蔺相如)

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释义:指愤怒得头发直竖,顶着帽子。形容极端愤怒。

20、手不释卷(吕蒙)

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20个成语典故故事素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帝王”的成语故事典故大全

全文共 9511 字

+ 加入清单

帝王有关的成语:中国历史上的帝王不仅仅是政治史的创造者,同时,他们也是中华文化的创造者。成语是汉文化的一大特色,有固定的结构形式和固定的说法,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在用词方面往往不同于现代汉语,它代表了一个故事或者典故。很多成语直接和帝王有关,或者就是某个帝王创造的。我在这篇长文中汇集了从夏桀开始到宋太宗赵光义为止,和25位帝王有关的50个有趣的成语及其典故介绍给大家。这个时间跨度和汉语成语的出现、形成、稳定是相吻合的,宋以后汉语成语基本上就没有新产生的了。我的搜集肯定有不少遗漏,请博友们补充,以后修订完善。

一、夏桀

1【桀骜不驯】桀: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夏朝最后一位当权者。骜:马不驯良。驯:驯服。比喻傲慢,性情强暴不驯顺。

出处:东汉班固《汉书·匈奴传赞》: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

二、商汤

2【网开一面】把捕禽的网撤去三面,只留一面。比喻采取宽大态度,给人一条出路。

出处:司马迁《史记·殷本纪》:“汤出,见野张网四面,祝曰:‘自天下四方,皆入吾网。’汤曰:‘嘻,尽之矣!’乃去其三面。祝曰:‘欲左,左;欲右,右。不用命,乃入吾网。’”

典故:一天,汤在田野散步,看见一人张开大网,喃喃地说:“来吧,鸟儿们!飞到我的网里来。无论是飞得高的低的,向东还是向西的,所有的鸟儿都飞到我的网里来吧!”汤走过去对那人说:“你的方法太残忍了,所有的鸟儿都会被你捕尽的!”一边说着,汤砍断了三面网。然后低声说:“哦,鸟儿们,喜欢向左飞的,就向左飞;喜欢向右飞的,就向右飞;如果你真的厌倦了你的生活,就飞到这张网吧”。“网开三面”这个成语就是由此而来。后来,人们把它改为“网开一面”。

3【顺天应人】应:适应,适合。顺应天命,合乎人心。常用于颂扬建立新的朝代。

出处:《周易·革》:“天地革而四时成,汤武革命,顺乎天而应乎人,革之事大矣哉。”这里的“汤”指的是商汤,商汤于鸣条之战打败夏桀而灭夏,建立商朝;武指的是“周武王”,武王于公元前1046年打败商纣灭商,史称武王克殷,建立了周王朝;这两场革命史称“汤武革命”。

三、商纣王

4【暴殄天物】暴:损害,糟蹋;殄:灭绝;天物:指自然生物。指任意残害各种生物,也指不爱惜物品,任意挥霍浪费。拼音:bào tiǎn tiān wù 〔辨误〕殄不能念成zhēn。

出处:《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四、周武王

5【爱屋及乌】因为爱一处房子,也爱那房顶上的乌鸦。比喻爱一个人而连带地关爱与他(她)有关系的人或物。说明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物)的关爱到了一种盲目热衷的程度。及,达到。乌,乌鸦。

出处:汉. 刘向《说苑·贵法》:“臣闻爱其人者,兼爱屋上之乌;憎其人者,恶其余胥。咸刘厥敌,使靡有余,何如?”

典故:周武王打败了殷商,但是对于怎样处置商朝遗留下来的权臣贵族、官宦将士,心里还没有谱。他召见姜太公,问道:“该怎样对待他们的人员呢?”太公答道:“我听说,如果喜爱那个人,就连带喜爱他屋上的乌鸦;如果憎恨那个人,就连带夺来他的仆从家吏。全部杀尽敌对分子,让他们一个也不留,您看怎样?”

五、周赧[nǎn]王

6【债台高筑】形容欠债很多。

出处:《汉书·诸侯王表序》颜师古注:“周赧王负责,无以归之,主迫责急,乃逃于此台,后人因以名之。”责,就是现在的债。

典故:战国后期,周赧王听信楚孝烈王的建议,用天子的名义召集六国出兵伐秦,他让西周公拼凑6000士兵,由于没有军费,只好向富商地主借钱,可六国根本不听他的话,他借的钱很快就花完,债主纷纷上门讨债,他只好隐藏在宫中的一座高台上。

六、秦始皇

7【焚书坑儒】焚:烧;坑:把人活埋;儒:指书生。焚毁典籍,坑杀书生。比喻对文化和文化人的摧残。

出处:《史记·卷121·儒林列传》

典故:据《史记》记载,前213年,秦统一第八年,博士齐人淳于越在一次朝廷会议上提出恢愎周朝的封建制,秦丞相李斯反对,他以为时代变化,制度应该随之变化,不应该以古非今。李斯建议:“史书只保留秦国史书,其他国家的史书都焚毁;《诗经》、《书经》及诸子百家之书只有博士官可以保留,民间的都限期交出烧毁;医药、卜筮、农业之书民间可以保留;想学法律的人以官吏为师。”秦始皇下旨同意。史称“焚书”。

第二年,即前212年,为秦始皇寻找长生不老之药的术士侯生、卢生寻药未果而出逃,秦始皇大怒,下令拷问咸阳。事后,将相关460人在咸阳坑杀。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坑杀的人“皆诵法孔子”。

七、汉高祖刘邦

8【韩信将兵,多多益善】形容越多越好。益,更加。善,好。

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刘邦问韩信:“像我自己,能带多少士兵?”韩信说:“陛下不过能带十万人。”刘邦说:“那对你来说呢?”韩信回答:“像我,越多越好。”刘邦笑道:“统帅士兵的越多越好,那你为什么被我捉住?”韩信说:“陛下不善于带兵,但善于统领将领。”

9【秋毫无犯】秋毫:鸟兽秋天新换的绒毛,比喻极细微的东西;犯:侵犯。指军纪严明,丝毫不侵犯百姓的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韩信因得不到项羽的重用就投奔刘邦,在丞相萧何的推荐下,刘邦拜他为大将,刘邦问韩信有什么高见。韩信把刘邦与项羽进行一番对比,说刘邦的军队与项羽的军队不同,对百姓的利益秋毫无犯,可以得天下。

10【鸿门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鸿门(今西安市临潼区新丰镇鸿门堡村)举行的一次宴会,参与者包括当时两个抗秦领袖项羽及刘邦。这次宴会被认为间接促成项羽败亡以及刘邦成功建立汉朝。后人常用“鸿门宴”一词比喻不怀好意的宴会。(注:以下几个和高祖有关的成语皆源于此)

出处: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

11【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项庄席间舞剑,企图刺杀汉王刘邦。比喻说话和行动虽然表面上目的简单,其真实意图却在于对某人某事进行威胁或攻击。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

典故:项羽漳水一战,击败秦军,便直奔咸阳,却被刘邦的守兵挡住。项羽的叔父项伯请刘邦到鸿门赴宴。项羽设宴招待刘邦,谋士范增暗示项羽趁机杀掉刘邦,他把项羽的堂弟项庄叫来,让他借敬酒、舞剑的机会,杀死沛公(刘邦)。项伯一看项庄来者不善,拔剑与项庄对舞,使项庄始终得不到机会。樊哙携剑带盾,闯入帐中,守护在刘邦身旁,使刘邦转危为安,逃出虎口。

12【劳苦功高】做事勤苦,功劳很大。

出处:司马迁《史记·项羽本纪》:“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典故:鸿门宴上,项庄舞剑助兴想借机杀刘邦。樊哙赶紧拔剑上前对项羽说:“沛公恭候大王的到来,没有被封侯,你反而要杀如此劳苦功高的人?”

13【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刀俎:刀和刀砧板,宰割的工具。比喻生杀大权掌握在别人手里,自己处在被宰割的地位。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典故:鸿门宴上,范增请项庄舞剑助兴,意图杀害刘邦。张良叫来樊哙,刘邦借上厕所的机会与樊哙商议如何逃走,樊哙说:“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

14【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大行:干大事,大的作为。顾:顾念,考虑。细谨:细微末节,小的谨慎。辞:拒绝。不辞:不躲避、不回避。让:责备。做大事不拘泥于小节,有大礼节不躲避小的责备。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

典故:沛公从鸿门宴上出来后对樊哙说:“现在我出来,没有来得及告辞,怎么办?”樊哙说:“干大事不必顾及小的礼节,讲大节无须讲究小的责备,如今人家好比是刀子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和肉,还告辞干什么!”于是一行人离开那里,让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致歉。

15【约法三章】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以资遵守。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汉书刑法志》:“高祖初入关,约法三章。”

典故: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秦王子婴降。刘邦郑重地向百姓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

16【一决雌雄】比喻胜负、高下。决一胜负,比个高下。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

17【分我杯羹】杯:一杯。羹:肉汁。分给我一杯肉羹,比喻从别人那里分享一分利益。

出处:《史记.项羽本纪》:“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典故:楚汉相争时期,项羽抓了刘邦的父亲,扬言刘邦不投降就杀了他父亲炖成肉羹吃,刘邦听说后说我们两人是结拜兄弟,我的父亲也是你的父亲,如果杀了的话就分一杯羹给我。项羽听从项伯的劝告没有动手杀人。

18【筑坛拜将】指仰仗贤能。

出处:《汉书.高帝纪上》:“汉王齐戒设坛场,拜信(韩信)为大将军,问以计策。”

19【成也萧何,败也萧何】萧何,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事由于萧何,败事也由于萧何。比喻事情的成功和失败都是由这一个人造成的。

出处: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典故:这是民间对西汉建国功臣韩信一生的经典概括,萧何是汉高祖刘邦的丞相。“成也萧何”是指韩信成为大将军是萧何推荐的;“败也萧何”是指韩信被杀是萧何出的计谋。不论是成功还是败亡都是由于同一个人。

20【明修栈道,暗渡陈仓】陈仓,古县名,在今陕西省宝鸡市东(陈仓区)。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假象迷惑对方以达到某种目的。在军事上的含义是:从正面迷惑敌人,用来掩盖自己的攻击路线,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这是声东击西、出奇制胜的谋略。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

21【犬牙交错】错,杂、交叉。比喻交界线很曲折,像狗牙那样参差不齐。也比喻情况复杂,双方有多种因素参差交错。

出处:班固《汉书.中山靖王传》:“诸侯王自以骨肉至亲,先帝所以广封连城,犬牙相错者,为盘石宗也。”

典故:高祖赐封同族,但汉景帝时,爆发了以吴王为首的七国之乱。到了武帝时,施行了“领地削减”的政策,引起诸侯们恐慌:“我们与王室血脉相连,先帝将封地如犬牙般交错安排,就是为了让我们能共同保护汉室。”于是,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将诸侯的领地分封给他们的子弟,削弱了各诸侯国的势力。

22【一败涂地】形容彻底失败,无法收拾局面。

出处:《史记.高祖本纪》:“天下方扰,诸侯并起,今置将不善,壹败涂地。”

典故:秦末,沛县县令见局势不稳,派人去召请刘邦,可是县令又怕刘邦回来罢自己的官。刘邦写了一封信射进城里,号召百姓响应起义。城里百姓杀死了县令,请他做县令,刘邦推辞说:"现在天下大乱,如果当县令的人推举不当,一旦失败,就要肝脑涂在地上。请你们另外推举更合适的人吧。"虽然刘邦多次谦让,最后还是担任了县令,被尊为"沛公"。

23【高阳酒徒】高阳:古乡名,在今河南杞县西南。秦末郦食其(yì jī)即此乡人,对刘邦自称“高阳酒徒”。用以指嗜酒而放荡不羁的人。

出处:《史记.郦食其列传》,沛公(刘邦)引兵过陈留,高阳儒生郦食其求见。使者入通,沛公曰:“为我谢之,言我方以天下为事,未暇见儒人也。”使者出以告。郦生瞋目案剑叱使者曰:“走!复入言沛公,吾高阳酒徒也,非儒人也。”遂延入。终受重用。

八、汉武帝刘彻

24【金屋藏娇】《汉武故事》讲述汉武帝幼时说如果能娶到表姐陈阿娇做妻子,会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后指纳妾。

出处:志怪小说《汉武故事》,大致为东汉末年所作。

典故:《汉武故事》讲述了一个青梅竹马的美好童话:馆陶长公主抱着小刘彘问:“彘儿长大了要讨媳妇吗?”小刘彘说:“要啊。”长公主于是指着左右侍女百余人问刘彻想要哪个,小刘彘都说不要。最后长公主指着自己的女儿陈阿娇问:“那阿娇好不好呢?”小刘彘就笑着回答说:“好啊!如果能娶阿娇做妻子,我就造一个金屋子给她住。”长公主非常高兴,于是数次请求景帝,终于定下了这门亲事。

九、汉中宗刘询

25【故剑情深】比喻对结发之妻不离不弃;结发夫妻情意浓厚;指不喜新厌旧。

出处:《汉书·外戚传上》:“公卿议更立皇后,皆心仪霍将军女,亦未有言。上乃诏求微时故剑,大臣知指,白立许倢伃为皇后。”

典故:许平君与刘询成婚。后刘询为皇帝,许平君进宫为婕妤。当时几乎所有人都在霍光家族的威逼下要求让霍成君当皇后,刘询没有忘记与自己患难与共的许平君,他下了一道“寻故剑”的诏书:我在贫微之时曾有一把旧剑,现在我非常怀念它啊,众位爱卿能否帮我把它找回来呢? 朝臣们很快品出了这道圣旨的真实意味:连贫微时用过的一把旧剑都念念不忘,自然也不会将自己相濡以沫的女人抛舍不顾。于是他们都联合奏请立许平君为后。

十、汉哀帝刘欣

26【断袖之癖】指宠爱男色,同性恋。

出处:《汉书·董贤传》:“常与上卧起。尝昼寝,偏藉上袖,上欲起,贤未觉,不欲动贤,乃断袖而起。”

典故:汉哀帝常常与自己宠爱的男宠董贤同卧同坐。曾有一次白天睡觉,董贤头偏枕了汉哀帝的衣袖,汉哀帝想起床,而董贤却未发觉,汉哀帝不想惊动董贤,于是用剑截断衣袖后才起来。待董贤醒来,见身下压着哀帝的断袖,也感到哀帝的深情,从此越发柔媚,须臾不离帝侧。

十一、汉光武帝刘秀

27【失之东隅,收之桑榆】东隅:东方日出处,指早晨。桑榆:西方日落处,日落时太阳的余晖照在桑榆树梢上,指傍晚。比喻这个时候失败了,另一个时候得到了补偿。

出处:《后汉书·冯异传》:(光武帝)玺书劳异曰:“ 赤眉破平,士卒劳苦,始虽垂翅回溪 ,终能奋翼黾池 ,可谓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8【安知非仆】怎么就知道这个作天子的人不会是我呢?仆(pú),古时男子对自己的谦称。比喻人自己说自己前途不可限量。

出处:《太平御览》卷三百九十一引《东观汉记》载。

典故:光武帝还是一个普通百姓时,与姐夫邓晨到别人家去做客,当时大家看到谶书中说:“刘秀当为天子”。旁边的有些人说:谶书所说的刘秀肯定是国师公刘秀(当时新朝的国师公刘歆恰巧刚刚改名为刘秀)。可当时在场的刘秀(即后来的光武帝)却说:“怎么就知道这谶书中所说的要当天子的刘秀不是指的我呢?”,结果引起了众人的哄笑!刘秀登基后的第三年,与邓晨一起谈及往事,邓晨对光武帝说:“仆竟然做到了”,帝听后大笑!

十二、魏武帝曹操

29【望梅止渴】人听说可以吃梅子就会不由得流出口水而解渴。比喻愿望无法实现,便凭空想来加以安慰。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假谲》。

典故:曹操带兵出征途中找不到有水的地方,士兵们都很口渴。于是曹操叫手下传话给士兵们说:“前面就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甜又酸,可以用来解渴。”士兵们听后,嘴里都流口。他们凭借着这个,得以到达前方有水源的地方。

30【割发代首】把头发割了代替砍头。古人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毁伤,割发可以算是不孝之大罪,所以曹操就在军前割发代首以明军纪。现在已经演变为对中国贪官污吏的处罚捉小放大的调侃。

出处:《三国志》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曰:常出军,行经麦中,令“士卒无败麦,犯者死”。骑士皆下马,付麦以相持,于是太祖马腾入麦中,敕主簿议罪;主簿对以春秋之义,罚不加于尊。太祖曰:“制法而自犯之,何以帅下?然孤为军帅,不可自杀,请自刑。”因援剑割发以置地。

31【横槊赋诗】槊:类似长矛;赋:吟。横着长矛而赋诗。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出处:宋·苏轼《前赤壁赋》:“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

十三、蜀汉刘备

32【求田问舍】舍:房子。多方购买田地,到处问询屋价。指只知道置产业,谋求个人私利。比喻没有远大的志向。

出处:《三国志·魏书·陈登传》: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

33【髀肉复生】髀:大腿。因为长久不骑马,大腿上的肉又长起来了。(@高会民

)形容长久过着安逸舒适的生活,无所作为。后表示感叹虚度光阴,想要有所作为。

出处:《三国志》卷三十二〈蜀书·先主备传〉南朝宋·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曰:「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34【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坏事就去做,不要因为是件较小的善事就不去做。

出处:《三国志·蜀志传》。

典故:这是刘备去世前给其子刘禅的遗诏中的话,原句为:“莫以恶小而为之,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仁服于人。”目的是劝勉他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不要再好吃懒做。小善积多了就成为利天下的大善,而小恶积多了则“足以乱国家”。

十四、蜀汉后主刘禅

35【乐不思蜀】很快乐,不思念蜀国。比喻在新环境中得到乐趣,不再想回到原来环境中去。

出处:《三国志·蜀书·后主传》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问禅曰:‘颇思蜀否?’禅曰:‘此间乐,不思蜀。’”

典故:263年刘禅投降曹魏,受封为安乐公,和一些大臣被迁往洛阳居住。有一天,司马昭宴请刘禅,吩咐演奏蜀乐,并歌舞助兴。蜀汉旧臣们想起亡国之痛,个个低头流泪。只有刘禅怡然自若。司马昭问刘禅:“安乐公是否思念蜀?”刘禅答道:“此间乐,不思蜀。”

十五、晋武帝司马炎

36【羊车望幸】意为希望得到别人的重视或者宠爱。

出处:《晋书·后妃传上·胡贵嫔》。

典故:晋朝开国皇帝司马炎有粉黛近万,因此,每天晚上到底要临幸哪个妃子,就成为一个让他十分头疼的问题。于是他想出一个办法,就是坐着羊车,让羊在宫苑里随意行走,羊车停在哪里他就在哪里宠幸嫔妃。有个聪明的宫人便把竹枝插在门上,把盐水洒在地上,羊因为喜欢盐水的味道,停下吃食,于是羊车就停在她的宫门口。

十六、晋惠帝司马衷

37【何不食肉糜】意为对事物没有全面认知,也指没有亲身经历过的人对别人的处境或行为妄加评论或建议。

出处:《晋书·惠帝纪》:帝尝在华林园,闻虾蟆声,谓左右曰:“此鸣者为官乎,私乎?”或对曰:“在官地为官,在私地为私。”及天下荒乱,百姓饿死,帝曰:“何不食肉糜?”其蒙蔽皆此类也。

十七、晋明帝司马绍

38【日近长安远】比喻向往帝都而不得至,多寓功名事业不遂,希望和理想不能实现之意。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

典故:晋明帝年少时,坐在元帝的膝盖上。有人从长安来,元帝就问明帝:“你觉得长安和太阳哪个远?”明帝回答:“太阳远,没有听说有人从太阳那里来。”元帝感到惊奇。第二天,元帝召集群臣举行宴会,重新问他,他却回答说:“太阳近。”元帝吃惊:“你怎么跟昨天说的不一样呢?”明帝回答说:“抬头只看得见太阳,看不见长安。”

十八、前秦世祖皇帝苻坚

39【投鞭断流】把所有的马鞭投到江里,就能截断水流。比喻人马众多,兵力强大。

出处:《晋书》卷一百十四〈苻坚载记下〉

典故:苻坚即位后想消灭东晋,遭朝中大臣劝谏,指出东晋有长江天险,不易攻下,但骄傲的苻坚回应:“我坐拥百万大军,只要我一声令下,所有士兵把他们的鞭投入长江,足可把长江水断流,长江天险还有什麼好怕的?”

40【草木皆兵】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形容人在惊慌时疑神疑鬼。

出处:《晋书·苻坚·载记》。

典故:淝水之战时,苻坚与苻登在寿春城上望见晋军队伍严整,士气高昂,再北望八公山,只见山上一草一木都像晋军的士兵一样。苻坚回过头对苻登说:“这是多么强大的敌人啊!怎么能说晋军兵力不足呢?”他后悔自己过于轻敌了。

41【风声鹤唳】唳:鹤鸣声。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叫阵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出处:《晋书·谢玄传》。

典故:淝水兵败后,苻坚的溃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

十九、后赵开国皇帝石勒

42【鹿死谁手】鹿:猎取的对象,比喻争夺的政权。原比喻不知政权会落在谁的手里。现在也泛指在竞赛中不知谁会取得最后的胜利。

出处:唐·房玄龄《晋书·石勒载记下》。

典故: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评价自己说:“我如遇到汉高祖,必当北面而事奉他,与韩信、彭越并肩齐驱而争为人先。倘若遇到光武帝刘秀,当共同驰骋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二十、北齐显祖文宣皇帝高洋

43【快刀斩乱麻】

出处:《北齐书·文宣帝纪》:“高祖(高欢)尝试观诸子意识,各使治乱丝,帝(高洋)独抽刀斩之,曰:‘乱者须斩!’”

二十一、隋文帝杨坚

44【一衣带水】像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域。原指窄小的水面间隔,后泛指江、河等水面不足以限制人们的交通与交往。“水”原指长江。

出处:《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隋文帝在588年冬下令伐陈。出发前,他对高颎说:“我是天下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而不去拯救那里的老百姓吗?”隋文帝志在必得,派晋王杨广为元帅,率领五十万大军渡江南下,向陈朝的都城建康发动猛烈的进攻,并很快就攻下建康,俘获了陈后主,灭掉了陈朝。

二十二、唐高祖李渊

45【雀屏中选】雀屏:画有孔雀的门屏。指得选为女婿。

出处:《旧唐书·高祖窦皇后传》

典故:李渊善于骑射,其妻窦皇后未嫁时为贵族女,明艳照人。其父北周大将窦毅举办射箭之赛,比武招亲,要求求亲的公子们以射中雀屏上的孔雀为标准。李渊竟然两发各中一目(孔雀眼睛),而娶得窦氏,这段佳话流传后世成为成语“雀屏中选”。

二十三、唐太宗李世民

46【小鸟依人】依:依恋。像小鸟那样依傍着人。现用于形容女孩子娇小可爱的样子。

出处:《旧唐书·长孙无忌传》:“褚遂良学问稍长,性亦坚正,既写忠诚,甚亲附於朕,譬如飞鸟依人,自加怜爱。”

典故:有一天,唐太宗李世民将朝中大臣评论一番,最后说到了褚遂良。唐太宗说:“褚遂良在学问方面大有长进,性格很刚直,对朝廷忠心,对我很有感情;平时一副飞鸟依人的模样,我很是怜爱他啊!”

47【房谋杜断】指唐太宗时,名相房玄龄多谋,杜如晦善断。两人同心济谋,传为美谈。比喻能人合作。

出处:《旧唐书·房玄龄杜如晦传论》:“世传太宗尝与文昭图事,则曰:‘非如晦莫能筹之。’及如晦至焉,竟从龄之策也。盖房知杜之能断大事,杜知房之善建嘉谋。”

48【一代楷模】指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出处:后晋·刘昫《旧唐书·李靖传》“朕今非直成公雅志,欲以公为一代楷模。”

典故:李靖觉得自己在朝廷任官多年,功劳不小,应该急流勇退。便奏请退休归家。唐太宗答应了他的请求,说:“李靖能识大体,实在可嘉。(@高会民

)我如今批准你的请求,不仅是成全你的志向,还想把你作为一个时代的模范人物。

二十四、宋太祖赵匡胤

49【黄袍加身】黄袍:也称龙袍,指古代皇帝的袍服。指政变后夺得政权。也指登上帝位。

出处:《宋史·太祖纪一》。

典故:后周显德七年(公元960年),北汉勾结契丹入寇,赵匡胤 出师御之,兵次陈桥驿 ,在赵普、石守信等策划下,发动兵变,黄袍加身,拥立赵匡胤即帝位,改国号为宋。史称“陈桥兵变”。

二十五、宋太宗赵光义

50【开卷有益】开卷:打开书本,指读书;益:好处,收获。读书总有好处。

出处: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文儒》卷六:太宗日阅《御贤》三卷,因事有阀,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典故:宋太宗常常对左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由于他坚持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应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效仿,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姜太公钓鱼经典故事

全文共 1829 字

+ 加入清单

一、词语出处

《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立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 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钩来!’” 释义 “姜太公”,即西周初的姜尚,又称姜子牙。姜太公用直钩不挂鱼饵垂钓,愿意上钩的鱼,就自己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中别人设下的圈套。

二、词语释义

吕尚隐居,垂钓于渭滨溪,周文王打猎时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为师。后吕尚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后遂用“太公钓、吕钓、渭钓、子牙垂钩、溪钓、渭滨垂钓、钓周、钓渭、垂钓溪、大钓无钩、直钩钓国、溪直钓、溪未遇”等写隐居、贤才待用,及贤能执政,大业盛隆;以“太公钓鱼愿者上钩、直钩鱼”等表示心甘情愿。

三、主要内容

商朝末年,渭水流域兴起了一个国名叫周的强国,周的祖先姓姬,历史很悠久,据说他们的远祖后稷在尧的时候担任农师,以后世世代代承袭这个职务,管理农业方面的事情。夏朝末年,政府腐败,农业衰弱,周的祖先就西迁到现在的甘肃东部和陕西西部一代,自己组成了部落。商朝后期,周族遭受西北的狄族的侵扰,周族的首领古公儃父率领族人从岐山北边迁到岐山南边的周原上居住,并且在那里建筑城郭宫室,开垦荒地,设置官吏。大概从那时起,周族逐渐形成了奴隶制国家。古公儃父的儿子季历在位时,周的势力强大起来。商朝的王感到周的威胁,就杀害了季历。

季历死后,她的儿子姬昌继位,就是有名的周文王。因为祖先做过农师,周文王也十分重视农业。他待人宽厚,对待老年人很尊敬,对待小孩很爱护,所以来百姓都很拥护他。周文王特别尊重有本领的人,请他们帮助他治理国家。许多有本领的人纷纷来投奔他,因此他手下拥有许多文臣武将。

殷纣王看到周势力越来越强,十分害怕,就找个理由把周文王找来,囚禁在羗里(今河南省汤阴县西北)。周文王的臣子为了搭救文王,搜罗了美女、好马和珍宝献给纣王,并买通商朝的大臣,请他在纣王的面前求情。纣王很贪财,又喜欢美女。他的了礼物,听了大臣的话,把文王释放了。三联阅读3lian.com/zl/转载请保留

周文王获得自由以后,决心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以便寻找机会,推翻商朝,报仇雪耻。他看到自己手下虽然有了不少文臣武将,可是还缺少一个文物全才能够统筹全局的人,帮他筹划灭商大计。因此,他经常留心寻访这样的大贤人。

有一次、,周文王外出打猎,在渭水的支流磻溪边上遇见了一位钓鱼的老人。老人须发斑白,看去有七八十岁了。奇怪的是他一边钓鱼,一边嘴里不断地唠叨:“快上钩呀上钩!愿意上钩的快来上钩!”再一看,老人钓鱼的鱼钩离水面有三尺高,并且是直的,不是弯的,上面也没有钓饵。文王看了很纳闷,就过去和老人攀谈起来。

这老人姓姜名尚,有名子牙,是远古时代炎帝的后代。他曾在商朝的首都朝歌(今河南省汤阴县)宰过牛,在黄河边上的孟津卖过酒。他不会做买卖,亏了本,所以到渭水边上来钓鱼了其实是在等待贤明的君主来寻访他。

周文王和姜尚的谈话中,发现姜尚是一个眼光远大、学问渊博的人。他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对政治、军事各方面都很有研究,特别是对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分析的头头是道。他认为商朝的天下不会很长久了,应当有贤明的领袖出来推翻它,建立一个新的朝廷,让老百姓能过上舒服的日子。

姜尚的话句句都说到了文王的心里。他本来就是为了想要推翻商朝,到处去寻找大贤人,这眼前的姜尚,不就是自己要寻访的大贤人吗?文王恳切的对姜尚说:“我们盼望您很久了,请您到我们那里去,帮助我们治理国家吧!”说完就叫手下人赶过车子来邀请姜尚和自己一同上车,回到都城里去。

姜尚到了文王那里,先被立为国师,也就是最大的武官:后来升为国相,总管全国政治和军事。周文王的父亲太公季历在位的时候,就向望着姜尚这样的大贤人了,所以人们尊称姜尚为“太公望”。后来人们干脆把“太公望”的“望”省略掉,把姜尚叫做姜太公。

姜太公果然是栋梁之才,他做了周文王的国相,帮助周文王整顿政治和军事,对内发展生产,是人民安居乐业;对外征服个部族,开拓疆土,削弱商朝的力量。周文王在姜尚的辅佐下,先后打败了大戎、密须得部族,征服了嗜、阁等小国,并且吞并了从属于商朝的崇国,在崇国的地盘上营建了一个丰城,把都城从岐山南边的周原迁到了丰城。到周文王晚年的时候,周的疆土大大扩充,西边收复了周祖的老家,现在陕西、甘肃一带地方,东北进展到现在山西的黎城附近,东边到达现在河南沁阳一带,逼近了殷纣王的都城朝歌,南边把势力扩充到了长江、汉水、汝水流域。据说周文王已经控制了当时天下的三分之二,为灭商奠定了可靠了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