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杳无音信的出处(汇集19篇)

天长日久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回:“但只是天长日久,尽着这么闹,可叫人怎么过呢。”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杳无音信的出处,欢迎阅读。

浏览

7112

作文

74

出处

全文共 251 字

+ 加入清单

1、谓超脱尘世。 晋 葛洪 《抱朴子·释滞》:“欲少留,则且止而佐时;欲升腾,则凌霄而轻举者:上士也。”

2、上升。向高处迁移。 唐 李商隐 《井泥四十韵》:“升腾不自意,畴昔忽已乖。”

3、汹涌奔腾。 唐 李屿 《过洞庭》诗:“升腾人莫测,安隐路何忧!”

4、犹昂藏。气宇轩昂。 明 无名氏 《打董达》第一折:“虽然是一布衣,但升腾七尺身。”

5、升:升起 腾:沸腾。鲁迅《雪》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货腰的出处

全文共 223 字

+ 加入清单

货腰指的是风尘女子,古代就有记载,比如说杜十娘这一段,一般叫做货腰娘子。

杜十娘是一个美丽而工于心计的女人,不然,无法在七年货腰生涯中悄然积下如此巨资。她本来就是京中名妓,怎样骗男人是她的拿手好戏,当她有本钱从良时,将终身托付给了老实人李甲,可偏偏就是这个怯懦无能的男人,给了她最狠的一刀。在孙富的几句浮言下,就客串了人贩子,把刚刚获取自由的她,重新推向火坑。

曲筱绡穿了一件露背的黑色裙子就被赵启平说是“货腰”,看来赵启平骨子里其实是一个保守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引绳批根出处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及魏其侯失势,亦欲倚灌夫引绳批根生平慕之后弃之者。”集解苏林曰:“二人相倚,引绳直之,意批根宾客也。弃之者,不与交通。”孟康曰:“根,根括。引绳以持弹。”索隐案:刘氏云“二人相倚,事如合绳共相依引也”。批音步结反。批者,排也。汉书作“排”。排根者,苏林云“宾客去之者不与通也”。孟康云“音根格,谓引绳排弹其根格,平生慕婴交而弃者令不得通也。小颜根音痕,格音下各反。骃谓引绳,排弹绳根括以退之者也”。持弹,案汉书本作“抨弹”,音普耕反。【示例】梁启超《新民说·论自尊》:“己不办事,立于办事者之后,引绳批根以嘲讽掊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出处与详解

全文共 201 字

+ 加入清单

亦作"直钩钩"。 形容眼睛发直、目光呆滞的样子。

1、《三侠五义》第三回:"﹝ 包兴 ﹞两只眼直勾勾的嗔瞅着板院门。"

2、《官场现形记》第一回:"直钩钩两只眼睛,瞅着先生,看他拿什么话回答学生。"

3、《官场现形记》第九回:" 陶子尧 不等到看完,两只手已经气得冰冷,眼睛直勾勾的坐在那里,一声也不言语。"

4、老舍 《四世同堂》十二:" 瑞宣 仿佛把刚才的一切都忘记了,眼睛直钩钩的看着弟弟,答不出话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书名出处

全文共 1388 字

+ 加入清单

春 怨

刘方平唐

纱窗日落渐黄昏, 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 梨花满地不开门。

赏析

这是一首宫怨诗。点破主题的是诗的第二句“金屋无人见泪痕”。句中的“金屋”,用汉武帝幼小时愿以金屋藏阿娇(陈皇后小名)的典故,表明所写之地是与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下面“无人见泪痕”五字,可能有两重含意:一是其人因孤处一室、无人作伴而不禁下泪;二是其人身在极端孤寂的环境之中,纵然落泪也无人得见,无人同情。这正是宫人命运之最可悲处。句中的“泪痕”两字,也大可玩味。泪而留痕,可见其垂泪已有多时。这里,总共只用了七个字,就把诗中人的身份、处境和怨情都写出了。这一句是全诗的中心句,其他三句则都是环绕这一句、烘托这一句的。

起句“纱窗日落渐黄昏”,是使无人的“金屋”显得更加凄凉。屋内环顾无人,固然已经很凄凉,但在阳光照射下,也许还可以减少几分凄凉。现在,屋内的光线随着纱窗日落、黄昏降临而越来越昏暗,如李清照《声声慢》词中所说,“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其凄凉况味就更可想而知了。

第三句“寂寞空庭春欲晚”,是为无人的“金屋”增添孤寂的感觉。屋内无人,固然使人感到孤寂,假如屋外人声喧闹,春色浓艳,呈现一片生机盎然的景象,或者也可以减少几分孤寂。现在,院中竟也寂无一人,而又是花事已了的晚春时节,正如欧阳修《蝶恋花》词所说的“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也如李雯《虞美人》词所说的“生怕落花时候近黄昏”,这就使“金屋”中人更感到孤寂难堪了。

末句“梨花满地不开门”,它既直承上句,是“春欲晚”的补充和引伸;也遥应第二句,对诗中之人起陪衬作用。王夫之在《夕堂永日绪论》中指出“诗文俱有主宾”,要“立一主以待宾”。这首诗中所立之主是第二句所写之人,所待之宾就是这句所写之花。这里,以宾陪主,使人泣与花落两相衬映。李清照《声声慢》词中以“满地黄花堆积”,来陪衬“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词中人,所采用的手法与这首诗是相同的。

从时间布局看,诗的第一句是写时间之晚,第三句是写季节之晚。从第一句纱窗日暮,引出第二句窗内独处之人;从第三句空庭春晚,引出第四句庭中飘落之花。再从空间布局看,前两句是写屋内,后两句是写院中。写法是由内及外,由近及远,从屋内的黄昏渐临写屋外的春晚花落,从近处的杳无一人写到远处的庭空门掩。一位少女置身于这样凄凉孤寂的环境之中,当然注定要以泪洗面了。更从色彩的点染看,这首诗一开头就使所写的景物笼罩在暮色之中,为诗篇涂上了一层暗淡的底色,并在这暗淡的底色上衬映以洁白耀目的满地梨花,从而烘托出了那样一个特定的环境气氛和主人公的伤春情绪,诗篇的色调与情调是一致的。

为了增强画面效果,深化诗篇意境,诗人还采取了重叠渲染、反复勾勒的手法。诗中,写了日落,又写黄昏,使暮色加倍昏暗;写了春晚,又写落花满地,使春色扫地无余;写了金屋无人,又写庭院空寂,更写重门深掩,把诗中人无依无伴、与世隔绝的悲惨处境写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些都是加重分量的写法,使为托出宫人的怨情而着意刻画的那样一个凄凉寂寞的境界得到最充分的表现。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妙笔生花,何问花出处感悟作文

全文共 899 字

+ 加入清单

“好画!”当你看到齐白石画中那几只活灵活现的虾游动在纸上时,即便背景一片空白,你也会感到那一汪水的灵动与活力。此时的你,已不再计较那几只虾是否是真实的,它们已游动在你的心中,勾起了你对生命无尽的遐想和对自然无穷的赞叹。

“好画!”当你看到郑板桥画中那几抹苍劲冷峻的竹跳动在纸上时,即便墨色只有浓淡,你还是会听到那一片翠绿的竹在风中奏出的生命之歌。此时的你,已不再计较那几抹竹是否在生长,它们已摇曳在你的心中,唤起你对生命无比的崇敬和对自然无限的喜爱。

画由心生,因为心中本有画。齐白石画虾,以养虾、观察虾各个时候的神态为每天必做的功课;郑板桥画竹,住在竹林边,以听不同季节竹的鸣响、观竹不同季节的形态为生活的乐趣。他们不在作画,却又无时不在画,那是在心中反复描绘,做着对现实事物的艺术化处理。

画由心生,又因为心中本无画。画面中的实物只是画家内心情感的外化与流露罢了。他们将内心的冲动与欲望宣泄在纸上、笔下,也正因为如此,笔下的虾已不是家养的那只虾,笔下的竹也远非林中的那棵竹,画中的它们承载了画家想要传达的情感,也正是这种情感,激起了我们心中那种对美天生的感悟能力。一幅单纯的鱼塘照片远不能带给我们这样的感受。

妙笔生,何问花出处?我们眼中的花,无论是一枝、一束还是一盆、一片,无论是怒放、含苞还是枯萎、凋残,画家想要表现的只是心中对花最直接的感悟,最真实的情感6这种感悟与情感具有共通性,往往能一下子激起我们内心深处的某种情感。梵·高画中的那几朵向日葵那么灿烂,一下子就吸引了我们的眼球,传输到大脑里的却是平静中的不安。毕加索笔下的裸体女人长着无数条手臂,那么地夸张变形,但是画中的她们扑面而来,简单直接地跃人我们的脑海,留下永久的温暖和感动。我们无须讨论那留在我们脑海里的美丽印迹究竟是一种主观感受还是一种物理现象,无须探究梵·高、毕加索的大脑是否天生对美就有

特别强的感知能力,我们已经通过那些单纯的线条与色彩,分享了他们的感悟与感知,我们的情感已随着画面传递的情感而流淌。

我们该满足,该手捧一杯馨香浓郁的咖啡,躺在沙发上,长久地对着那盆花,让内心的情感静静地流淌。

妙笔生花,我的情感在我的笔尖流淌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杳无音信造句

全文共 397 字

+ 加入清单

1、哥哥自从三年前离家出走后就一直杳无音讯。

2、一月又一月,孟姜女等待她的丈夫归来,却杳无音信

3、你对我的大恩大德,我将永志不忘他这一去,便失去了联系,从此杳无音信。

4、他几乎找遍了她可能去的地方,终究一无所获,沓无音信。

5、过了好几个星期,一直杳无音信。

6、我给好朋友寄去的信,我一直等待着,但杳无音信。

7、他这一去,便失去了联系,从此杳无音信。

8、我万分焦急地等待杂志社给我的答复,但沓无音信。

9、自从那年他踏上了南下的火车就杳无音信了,就像那断了线的风筝,不知他飘到了何方。

10、我们自从三年前分手后,他杳无音信,不知所终。

11、他欠了债不还,都2年了,至今杳无音讯,让人气愤!

12、那些寄出去的稿件犹如泥牛入海,沓无音信。

13、我特别想得到他的消息,三年了,却杳无音信。

14、我不希望得到的结果是杳无音信,我要得到关于他的确切消息。

15、杳无音信的她令我十分担忧。

[杳无音信是贬义词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典故出处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晏子春秋》卷六〈内篇杂下·楚王欲辱晏子指盗者为齐人晏子对以橘〉~392~

晏子将至楚,楚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作品出处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瞒天过海》选自《三十六计》。

《三十六计》或称“三十六策”,是指中国古代三十六个兵法策略,语源于南北朝,成书于明清。它是根据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总结而成的兵书,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遗产之一。

原书按计名排列,共分六套,即胜战计、敌战计、攻战计、混战计、并战计、败战计。前三套是处于优势所用之计,后三套是处于劣势所用之计。每套各包含六计,总共三十六计。其中每计名称后的解说,均系依据《易经》中的阴阳变化之理及古代兵家刚柔、奇正、攻防、彼己、虚实、主客等对立关系相互转化的思想推演而成,含有朴素的军事辩证法的因素。解说后的按语,多引证宋代以前的战例和孙武、吴起、尉缭子等兵家的精辟语句。全书还有总说和跋。

三十六计是我国古代兵家计谋的总结和军事谋略学的宝贵遗产,为便于人们熟记这三十六条妙计,有位学者在三十六计中每取一字,依序组成一首诗:金玉檀公策,借以擒劫贼,鱼蛇海间笑,羊虎桃桑隔,树暗走痴故,釜空苦远客,屋梁有美尸,击魏连伐虢。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出处与详解

全文共 640 字

+ 加入清单

1. 愚妄固陋,不知变通。

①《三国志·魏志·文帝纪》“飨兹万国,以肃承天命” 裴松之 注引 汉 刘艾 《献帝传》:“况臣顽固,质非二圣,乃应天统,受终明诏。”

②北宋司马光《荐范祖禹状》:“由臣顽固,编集此书,久而不成,致 祖禹 淹回沉沦,不得早闻达於朝廷,而 祖禹 安恬静默,如可以终身下位,曾无滞留之念。”

③宋 陆游 《别曾学士》诗:“所愿瞻德容,顽固或少痊。”

④老舍 《茶馆》第二幕:“别顽固啦,三爷!人家给咱们改了 民国 ,咱们还能不随着走吗?”

2. 指愚妄固陋不知变通的人。

①《北史·儒林传上·张伟》:“儒谨泛纳,虽有顽固,问至数十, 伟 告喻殷勤,曾无愠色。”

②唐 李绛 《兵部尚书王绍碑》:“顽固革心,疆内如春。”

③《邻女语》第六回:“要使洋兵知道 山东 官长并不与朝中的顽固,通同一气。”

④孙犁《白洋淀纪事·村歌上篇》:“人家把我们几个落后顽固编成一组,我们越得争气。”

3. 谓固执己见。

①老舍《微神》:“他们越这样,我越顽固。”

②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三:“ 陈诚 看见我也顽固,却缓和下来了,他又考虑到了别的补救办法。”

4. 坚硬。[1]

①老舍 《茶馆》第三幕:“你呀,老大,比石头还顽固!”

③ 沙汀 《祖父的故事》:“那黑色的瓦浪,蜿蜒的土墙,碉楼顶上的女墙,看去是顽固,而且丑恶。”

5. 立场反动,不肯改变。

①《新民主主义的宪政》:“什么叫顽固?固者硬也,顽者,今天、明天、后天都不进步之谓也。”

② 陈毅 《过太行山书怀》诗:“可怜顽固派,摩擦空费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出处

全文共 225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齐物论》:“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俄然觉,则茫茫然周也。”

栩栩如生 -成语典故

中国古代哲学家庄子在自己著作中曾经写出了这样一个故事:“昔者 庄周梦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自喻适忘与!”意思是说,庄周作了一场梦,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美丽的蝴蝶,比真的蝴蝶还美,活灵活现,在空中翩翩起舞。他自觉得非常快活得意,简直忘记了世界还有庄周这么一个人。襄王听了庄辛的话,感到振奋,封他为阳陵君,采用了他的计谋,收复了不少失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形容声音好听的成语含解释出处

全文共 2457 字

+ 加入清单

风风韵韵

拼音:fēngfēngyùnyùn简拼:ffyy

解释:〖解释〗①形容韵致、意态美好。②声音悠长婉转的样子。

出处:〖出处〗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三:“好风风韵韵,捻捻腻腻,济济楚楚。”

例子:〖示例〗月下金觥,膝上瑶筝,口口声声,~。★元·张可久《折桂令·酒边分得卿字韵》曲

金石丝竹

拼音:jīnshísīzhú简拼:jssz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泛指各种乐器

解释:金:指金属制的乐器;石:指石制的磬;丝:指弦类乐器;竹:指管类乐器。泛指各种乐器。也形容各种声音。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乐记》:“金石丝竹,乐之器也。”

例子:乐也者,郁于中而泄于外者也,择其善鸣者而作壁上观之鸣。~,匏土革木,八者,物之善鸣者也。(唐·韩愈《送孟东野序》)

林籁泉韵

拼音:línlàiquányùn简拼:llqy

解释:风吹林木和泉石相激而产生的悦耳声音。泛指天籁。

绵言细语

拼音:miányánxìyǔ简拼:myxy

解释:绵:柔软。绵言:柔和的语言。细语:低细的语句。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绕梁三日

拼音:ráoliángsānrì简拼:rlsr

近义词:余音绕梁、娓娓动听反义词:不堪入耳、鬼哭狼嚎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环绕屋梁旋转三天。形容美妙动听的声音。

出处:战国·郑·列御寇《列子·汤问》:“昔韩娥东之齐,匮粮,过雍门,鬻歌假食,既去而余音绕梁俪,三日不绝,左右以其人弗去。”

例子:他的音乐~,回味无穷

乳声乳气

拼音:rǔshēngrǔqì简拼:rsrq

解释:形容说话声音象小孩子那样尖细。

声音笑貌

拼音:shēngyīnxiàomào简拼:syxm

解释:指人的言谈、表情等。

例子:局中诸公,性情心术,~,一一如绘。(清·平步清《霞外捃屑》卷四)

书声琅琅

拼音:shūshēnglǎnglǎng简拼:ssll

解释:形容读书声音响亮。

出处: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三:“明季有书生独行丛莽间,闻书声琅琅,怪旷野那得有是。”

唯唯诺诺

拼音:wěiwěinuònuò简拼:wwnn

近义词:唯唯否否、唯唯连声反义词:强头倔脑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

解释:诺诺:答应的声音。形容自己没有主意,一味附和,恭顺听从的样子。

出处:先秦·韩非《韩非子·八奸》:“此人主未命而唯唯,未使而诺诺,先意承旨,观貌察色以先主心者也。”

例子:他思念父母面上,一体同气,听其教诲,~,并不违拗。(明·冯梦龙《醒世恒言》卷二)

谜语:哥哥

无声无息

拼音:wúshēngwúxī简拼:wswx

近义词:默默无闻、无声无臭反义词:大名鼎鼎、举世闻名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状语;用于人、事、物

解释:没有声音,没有气息。比喻没有名声,不被人知道。

出处:鲁迅《书信集·1047·至胡风》:“一到里面去,即酱在无聊的纠纷中,无声无息。”

例子:浩然《艳阳天》第66章:“锯末子纷纷扬扬,像小雪花似的~地落下来。”

谒后语:一只麻雀钻进树林里

喧宾夺主

拼音:xuānbīnduózhǔ简拼:xbdz

近义词:反客为主、本末倒置反义词:客随主便

用法:主谓式;作主语、谓语、定语;含贬义

解释:喧:声音大。客人的声音压倒了主人的声音。比喻外来的或次要的事物占据了原有的或主要的事物的位置。

出处:清·阮葵生《茶余客话》:“余仿为之,香则喷鼻而酒味变矣。不论酒而论香,是为喧宾夺主。”

燕语莺声

拼音:yànyǔyīngshēng简拼:yyys

近义词:鸟语花香、燕语莺啼反义词:龙吟虎啸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补语;含褒义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谜语:百灵鸟

音容宛在

拼音:yīnróngwǎnzài简拼:yrwz

近义词:音容如在

用法:主谓式;作谓语;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解释:仿佛还听到他的声音,还看到他的容貌神情。形容对死者的想念。

出处:唐·李翱《祭吏部韩侍郎文》:“遣使祭斝,百酸搅肠,音然宛在,曷日而忘?”

洋洋盈耳

拼音:yángyángyíngěr简拼:yyye

解释:〖解释〗洋洋:众多;盈:充满。指宏亮而优美的声音充满双耳。形容讲话、读书的声音悦耳动听。

出处:〖出处〗《论语·泰伯》:“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例子:〖示例〗今也名贤秀士,济济一堂,大义正音,~。★清·归庄《静观楼讲义序》

莺声燕语

拼音:yīngshēngyànyǔ简拼:ysyy

解释:莺:黄鹂。燕子的话语,黄鹂的歌声。原形容大好春光。后多形容年轻女子说笑的声音。

出处:元·关汉卿《金线池》楔子:“袅娜复轻盈,都是宜描上翠屏,语若流莺声似燕,丹青,燕语莺声怎画成?”

例子:宋江听的~,不是男子之音,便从神柜底下钻将出来,看时,却是两个青衣女童侍立在床边。(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四十二回)

音容如在

拼音:yīnróngrúzài简拼:yrrz

解释:〖解释〗声音和容貌仿佛还在。形容对死者的想念。同“音容宛在”。

出处:〖出处〗《何典》第八回:“真堪爱,如花似玉风流态。风流态,眠思梦想,音容如在。”

作金石声

拼音:zuòjīnshíshēng简拼:zjss

解释: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优美,音调铿锵。

掷地有声

拼音:zhìdìyǒushēng简拼:zdys

解释:金石:钟磬之类的乐器,声音清脆优美。比喻文章文辞优美,语言铿锵有力。

出处:《晋书·孙绰传》:“卿试掷地,当作金石声也。”

沸反盈天

拼音:fèifǎnyíngtiān简拼:ffyt

近义词:人声鼎沸、蜩螗沸羹反义词:鸦雀无声、万籁俱寂

用法:偏正式;作谓语、定语、补语;用于书面语

解释:沸:滚翻;盈:充满。声音象水开锅一样沸腾翻滚,充满了空间。形容人声喧闹,乱成一片

出处:清·夏敬渠《野叟曝言》:“只见外面的人雪片打进来,沸反盈天,喊声不绝。”

例子:你自己荐她来,又合伙劫她去,闹得~的,大家看了成个什么样子?(鲁迅《彷徨·祝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霜露之疾的成语故事及出处

全文共 335 字

+ 加入清单

汉朝的公孙弘年轻时很穷,在海边放猪。四十岁时开始学习《春秋》,六十岁时,汉武帝广招天下贤良文学之士,公孙弘被征为博士。七十六岁时公孙弘当了丞相,封平津侯。虽然贵为三公,但公孙弘生活却很简朴,每顿饭只有一个荤菜,把自己的俸禄都给了故人宾客,家里没有什么余财。

后来淮南王和衡山王谋反,朝廷追拿其党羽正紧的时候,公孙弘却生病了。他觉得自己关键时刻不能给国家出力,给汉武帝上书请求辞职。汉武帝回信说:“……你不幸得了小病,就像寒霜朝露一样,很快就会好的,目前朝廷还有许多重要的事情等着你,你看看医生,休养休养,好了就回来,为什么要辞职呢?”又赐给他牛酒和各种布帛,做为养病之用。不久,公孙弘的病好了,就又上朝理事了。

霜露之疾”形容病很轻,很快就会痊愈。

(出自《汉书公孙弘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成语瞋目裂眦出处

全文共 68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故事见于《战国策·燕策三》和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刺客列传》。

战国时代的末期,燕国的太子丹曾被作为人质押在秦国,秦王对待他很不礼貌,他便逃了回来,并且决心要报仇雪恨。后来,太子丹请到一位勇士,名叫荆轲,要他去刺杀秦王。太子丹非常恭敬地招待他,把

—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才请荆轲以燕国使者的名义,到秦国去见秦王,以便伺机行刺。

荆轲本来不愿意当刺客,他认为刺死秦王倒不是难事,可是仅仅刺死一个秦王,没有多大意义。不过,太子丹的爱国行为和诚恳待人的态度,感动了他,所以他答应去见秦王,并且提出建议,进行了各种准备。他还另外邀了一位勇士和他作伴同行,打算劫持秦王,胁逼他签下正式文件,同S7:把侵占各国的土地全部归还各国;非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他不想把秦王简单地刺死了事。可惜他的这种打算,太子丹并不了解。临走的那天,荆轲等待他所邀的人,别人也都不明白他的用意。太子丹以为他变卦了,便催促他起程。他愤怒地说:“不准备活着回来,只准备白白送死,难道还不容易!那不过是小孩子的行为而巳!好吧,既然催我走,那就走吧。”

人们对于荆轲的这几句话,仍然没有正确理解,只觉得非常伤心,难受。太子丹和宾客以及荆轲的几个朋友,包括击筑的能手高渐离,全体穿戴起白衣白帽,一同相送。直送到易水旁边。他们挥泪诀别,将要分手的时候,髙渐离击筑,荆轲合着音乐高唱道:“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悲壮的歌声,激起了全体送行者无比悲愤慷慨的情绪。荆轲唱着,头也不回地走了。

《史记·刺客列传》描写易水送别这一情景时的原文是这样的:“…至易水之上,……高渐离击筑,荆柯和而歌。……士皆瞋目,发尽上指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成语出处

全文共 638 字

+ 加入清单

《庄子·人间世》:“汝不知夫螳螂乎,怒其臂以当车辙,不知其不胜任也。”

很多地方把这个成语故事讲成了一个童话,其实不然。螳臂当车的意思就是螳螂伸出两只前爪想要挡住飞驰的马车。当然这是不可能挡得住的,所以这个词经常被用来形容做事不客观分析敌我,盲目行动、势力单薄、不自量力的人或者行为。这个词最初出自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贤人蘧伯玉之口。是当时他对鲁国的名士颜阖说的。

春秋时期,鲁国的名士颜阖来到卫国。卫灵公听说他学识渊博,就想聘请他担任自己儿子蒯的老师。蒯为人凶残骄奢,肆意杀人,卫国人对他十分惧怕。颜阖不知道自已能否教导这样的人,于是就去向卫国的贤人蘧伯玉请教。蘧伯玉告诉颜阖说:“你想去教育蒯,这是很困难的。如果你真的要当他的老师,应该处处小心谨慎,尽量不去触犯他,以免招来杀身之祸。”蘧伯玉给颜阖举了个例子说了成语螳臂当车的意思,他说:“你知道螳螂吗?有一次我乘车外出,看到路上有一只螳螂奋力地举起两条前腿想阻挡车轮前进。它认识不到只靠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可能成功,结果自然被车轮轧死。螳螂就是因为不自量力才被车轮碾得粉身碎骨。如果你也不自量力,要去触怒蒯的话,恐怕结局也会和螳螂一样。”颜阖听了蘧伯玉的分析后,觉得十分有理,于是决定不去教导蒯,尽快离开卫国。

后来蒯因为胡乱滋事,被人杀死了。这就是此成语的出处,当然如果我们有兴趣,是可以把它编写成一个童话的,比如讲有一只螳螂他十分骄傲,谁都不服等等。如果不愿意让结局变得血腥,可以写拉车的马看到这种情况停了下来,教育了螳螂一番。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英雄不论出处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大江东去浪淘尽,淘出千古英雄。既是英雄,何问出处?(以问代议,开门见山,起笔不凡。)

“三顾频频天下计,千载谁堪伯仲间。”躬耕于垄亩,闲唱《梁父吟》,蜗居草庐之中,却难掩他的才华横溢。曾是街头地痞,区区十里亭长,既无文韬亦无武略,却在顷刻间成为天下的主人、汉室的帝王。昔日忍辱胯下,出身市井之中,授食于漂母,却成为汉王的宠臣,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们虽出身低微,却全都是历史长河中难以磨灭的印记,是历经千万年淘洗、沉积而留下的斑斑黄金,更是千古难遇的英雄。英雄,出身,本就没有必然的渊源。(三个典型例证构成排比,叙述概括,说理上势如破竹,结论自然水到渠成。)

穿越千年,时间定格在现在。当我看见杂志上连篇累牍的是关于各种“富二代”的报道时,我迟疑了。当我看到文章中农村大学生举债完成学业却无从就业时,我茫然了。当我看到报纸上“官二代”年纪轻轻就官居高位时,我愤怒了。为什么时隔千年,“英雄”却一定要问出处呢?难道出身真的如此重要吗?(又一组排比构成现实的写照,和上一段形成鲜明的对比,“迟疑”、“茫然”、“愤怒”写出了作者的困惑在蓄积,情绪在变化。)

在春晚的舞台上,当我看见“旭日阳刚”动情地歌唱《春天里》,“西单女孩”用纯净到一尘不染的声音吟唱《想家》,“农民工街舞团”潇洒自如的尽情舞蹈时,心中一切的迟疑与茫然都烟消云散了,只因为我知道这个世界还可以有草根英雄,还有人能靠自己的真实能力赢得鲜花、掌声和世人的尊重,还有人记得那句英雄不问出处。(又一组材料的排比,解疑,扣题。)

古今中外,似乎总有人只看重别人的地位却忽视了他的才华,就像他们忘记了“英雄重在他的丰功伟绩而非出身”。于是英雄常常会被淹没,常常没有用武之地,但这又如何呢?是金子终会发光,这个世上仍有伯乐。所以英雄们,当你们遭受不白之冤、壮志难酬、潦倒颓废时,请记住这句话“英雄不问出处”。

滚滚波涛东逝去,奔腾后,平静时,河底沙石间的黄金终会显露。既是英雄,不问出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英雄不论出处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有朋友说这个世界无论古今中外本质都是功利的。作为一介草民始终对权贵有着太多的崇拜和趋炎附势,尤其是在权利金钱至上的国家,这一规律更是昭然若揭。人性使然还是英雄主义情结不得而知,但自古有成者为王败者为寇之说,凡夫俗子不会去纠结于纷繁复杂的过程,更热衷于看到结果的好坏,于是王自然受到无比的追捧,而对失败的寇最多报以额腕痛惜或对其报以霸王别姬式的唏嘘!

从另外一个角度看问题的本质,即所谓英雄不论出处但却有一些共性值得深思。英雄是有出处的,也许是来自名门贵族,或许就是一介草根,他们最终成为别人心目中的英雄是因为他们的高风亮节、舍弃个人私欲而为了更高的理想而不懈奋斗,这些人之所以成为英雄,是因为他们的心中正义感喷薄欲出,达到了一种嫉恶如仇、具有非常人能及的境界,最终舍生取义、赴汤蹈火而在所不辞!

当今社会很有那么一些毫无原则只讲结果的人,这些人是极具功利的人,他们的理想也就是升官发财,停留在吃喝玩乐之享受上,可以对任何社会污垢置之于脑后,对权贵的猖獗熟视无睹,对民众的疾苦置若罔闻,高高在上行使所谓的“权力游戏”,甚至昧着良心去做贪腐害人之事也司空见惯,这些拿着高官厚禄的福利而行苟且之事的人绝对是英雄的反面!

在我眼里,英雄就是充满正义,不奴颜卑骨,敢于说真话又具有强烈使命感的一群人,无论他们地位如何,但都具有明辨是非,不畏权势的人格,这些人才是是民族的骄傲,他们才是民族振兴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典故出处

全文共 385 字

+ 加入清单

①《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因请公使人少馈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计功而食桃?」……皆反其桃,挈领而死。

②《晏子春秋》卷二〈内篇谏下·景公养勇士三人无君之义晏子谏〉~64~

公孙接、田开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闻。晏子过而趋,三子者不起,晏子入见公曰:「臣闻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义,下有长率之伦,内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敌,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禄。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无君臣之义,下无长率之伦,内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敌,此危国之器也,不若去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出处

全文共 286 字

+ 加入清单

1、过分谨慎,拘于小节。

古文《赵普》写到:“宋初,在相位者多龌龊循默。”

(译为:宋朝初年,在宰相位子上的人大多过分谨慎,拘于小节,按常规办事,不多言语。)

孟郊《登科后》写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

(译为:以往在生活上的困顿与思想上的局促不安再不值得一提了,今朝金榜题名,郁结的闷气已如风吹云散,心上真有说不尽的畅快。)

2、 卑鄙,丑恶。

方勺(宋 )《青溪寇轨》:“当轴者皆龌龊邪佞之徒,但知以声色土木淫蛊上心耳。”

归有光(明)《亡友方思曾墓表》:“与其客饮酒放歌,绝不与豪贵人通。间与之相涉,视其龌龊,必以气陵之。”

王冕(元) :“龌龊宁堪处,卑污奈此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英雄不论出处议论文800字

全文共 767 字

+ 加入清单

明朝人杨基在《感怀》中写道“英雄各有见,何必问出处”。杨基以邓禹和诸葛亮为例,指出邓禹生于南阳新野,后来追随光武帝刘秀,提出“延揽英雄,务悦民心,立高祖之业,救万民之命”的方略,被刘秀“恃之以为萧何”,成就了一番事业;诸葛亮出山前居于隆中,刘备三顾茅庐力邀其入幕,后来诸葛亮辅佐刘备争得三分天下。这两个人最终功成名就,可谓之为“英雄”,但是成名之后,人们更在乎英雄的见解和谋略,而不会在意英雄的出身贵贱与否。后人也常把“英雄莫问出处”或“英雄不论出处”当作一句俗语,鼓励人们努力拼搏、顽强奋斗去建功立业,而不要在意出身的高低贵贱。

英雄不论出处,对于想成为英雄的人来说,要有突破自我的勇气和能力。要渴望成功,敢于成功,努力向上奋斗。不论身处何种境地,都不要放弃让自己努力进取的决心,不断增强自身能力和素质,当机遇来临的时候,要善于抓住机会,展示自我,成就丰功伟绩。

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使用绝非一朝一夕之功。唐代政治家、文学家韩愈在《马说》中写到:“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千里马需要伯乐的慧眼,否则只能埋没。同理,人才也需要人才使用者的慧眼识珠。选用人才必须突破资历学历的局限,不按个人好恶、亲疏远近,坚持唯才是举、德才兼备。选才用才当效“九方皋相马”,真正做到不为表象所迷惑,能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对那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看准了就要不拘一格的选用。当然,破格不能出格,必须牢牢立足于本地发展实际,结合现实需要选拔,使具有真才实学之人脱颖而出,学以致用。

习近平在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英雄不论出处,谁有本事谁就揭榜”,旨在鼓励有真才实学的科研人才不要被自身处境所局限,要勇于挑战核心技术,拿出干事业的激情与活力,真正做到人尽其才,发挥自己所长,最大限度地实现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