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朗读者》的观后感汇集20篇

透过《朗读者》,找到人性的光辉,拾取我们都不舍得丢弃的最初的美好。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朗读者》的观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浏览

3381

作文

119

第十期《朗读者》张艾嘉观后感

全文共 334 字

+ 加入清单

这世间,总有一些前辈们,云淡风轻地做着自己想做的事,不在意时间,也不给人生设限。人生在她们眼中成了游乐场,可以尽情创造,轻描淡写地尝试一个又一个新事物。

别人安安分分当演员的时候她试水做导演;

别人结婚时她正跟风情才子谈恋爱;

别人息影退居幕后的时候,她已经导演了N部经典电影,并在影片中和90后小鲜肉演对手戏;

别人退休了陪老伴环游世界时,她出了第一本书,《轻描淡写》,谈创作,谈感情,说句“60岁才是新开始”

做演员,她是最TOP的演员,得过数届影后;

做导演,她亦是最TOP的导演,《最爱》《莎莎嘉嘉站起来》《梦醒时分》《新同居时代》《少女小渔》《今天不回家》《心动》《203040》都是历久弥新的女性电影;

而做女人,她亦是最TOP的女人,这辈子的经历可能是别的女人的几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朗读者》第十二期观后感

全文共 555 字

+ 加入清单

2016年8月,里约奥运会上中国女排时隔12年再次站上了奥运会最高领奖台,而带领这群平均年龄不足24岁的年轻女将们拿下这块金牌的,正是中国女排第一个黄金时代中的主力——郎平。

32年前,郎平在洛杉矶奥运会上获得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块金牌,也创造了堪称奇迹的五连冠历史。而以她为代表的五连冠女排队员们,更成为80年代人们心中最深刻的记忆,用她们的女排精神鼓舞了整整一代人。那时候,郎平其实也只有24岁。

里约奥运会后,不少媒体报道了郎平为女排主攻手朱婷[微博]缓解压力的细节。对于22岁的朱婷来说,作为队里的重要得分点,重大比赛前的压力足以压垮一个人,而郎平的信任给了她极大的力量来对抗这份压力。而在32年前,同样是主攻得分手的郎平,面对东道主承受的压力丝毫不弱于朱婷。节目中,谈起这段经历,郎平坦言:“当年的比赛规则还不同,如果主攻一旦发挥不好就失误率很高,所以压力很大,也不敢找队友说,一说大家压力都挺大。所以我自己去找的袁导聊聊,聊得流眼泪了,我是一个特别爱哭的人。”值得一提的是,这次女排运动员惠若琪、袁心玥、魏秋月、徐云丽也来到《朗读者》的舞台上,与郎平一同朗读。

在这些不同的青春中,我们或许能看见自己,或是回忆起一些早已忘却的记忆。月6日(周六)晚起央视一套和央视三套黄金档播出的《朗读者》,一起再见青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2024《朗读者》柳传志观后感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企业家柳传志、演员濮存昕,翻译家许渊冲、世界小姐张梓琳、无国界医生蒋励、鲜花山谷夫妇相继走上舞台,为观众朗读一段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并通过文字的情感纽带,给予观众情感共鸣。节目中,老舍、朱生豪、林徽因等作家的文学经典被频频提起,犹如一股清新的文学之风,扑面而来。不少网友点赞称,《朗读者》脱俗的文学气质,让它在众多喧嚣的娱乐综艺节目中独树一帜。

柳传志是著名的企业家,但《朗读者》中他的身份却是一名再普通不过的父亲,他朗读的是他在儿子婚礼上的致辞。他深情转送了一句他父亲的话给儿子,“只要你是一个正直的人,不管你做什么行业,你都是我的好孩子。”柳传志说,“在我的一生中,经历坎坷,天上地下,水中火中,但这句话,让我直面环境,坦荡相对。”经历半生商场拼杀的柳传志告诉儿子,“正直两个字,包含了忠诚坦荡、光明磊落等多种真善美的内涵,我还想加的半句话是,懂得融通,也就是有理想而不理想化。”当他大声读出这段情真意切的致辞时,那种紧张、兴奋和幸福的复杂情感来自他最真实的内心,引得观众掌声不断。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2552 字

+ 加入清单

十年前的那个夏天,似乎全世界的痴男怨女都在为着一个发生在泰坦尼克号上的悲情故事而以泪洗面,伴随着这样的哀怨气氛的是那首听到人们耳膜爆裂的《我心永恒》。一时间,人们似乎全都认识了莱昂纳多和温丝莱特,但我却对这对小白脸+胖妞的组合并不怎么感冒,以至于之后的很多年我始终分不清温丝莱特和莱温斯基。直到2006年的《身为人母》我才重新认识到这个我始终记不住名字的女人,而最近看完斯蒂芬·戴德利的《朗读者》后,我已经清楚的记住了凯特·温丝莱特这个名字,和那张不再年轻的脸。

如果你发现你不可遏止地爱上了比你年长20岁的单身女邻居,与她的恋情即便在分手后还深深地影响了你,可是在8年后的某一天,你惊讶地发现这个令你魂牵梦萦的女人竟然是纳粹屠杀犹太人的刽子手,而你有证据可以为她减轻罪名,你会怎么做?

这就是《朗读者》给我们呈现的道德困境。这个故事在中年男人伯格凝视着窗外缓缓行驶的电车中展开了回忆。1958年,二战后的德国萧条破败,百业待兴,15岁的少年伯格在电车上突发猩红热了,他独自下车,行走在瓢泼大雨中,最后在一个阴暗狭小的过道里病倒了,一个36岁的陌生女人帮助了他并把他送回了家。三个月后,少年渐渐恢复过来,他来到那个阴暗狭小的过道,手里捧了一束花,他要去感谢那个曾经在他生病时给予过他帮助的女人,但是内心的情欲却使得两人很快卷入了一场激情而秘密的肉体关系之中。

这个陌生的女人叫汉娜,电车上的售票员,她让伯格为她朗读,《奥德赛》、《带小狗的女人》、《战争与和平》,在伯格的朗读中,汉娜像个孩子似的时而痛哭流涕,时而开怀大笑。在伯格即将年满16岁的那个夏天,汉娜突然不辞而别,留下的是伯格的独自黯然神伤。八年之后,伯格再次见到了汉娜,只不过这次伯格是以法学院研究小组成员的身份去法院旁听审判纳粹战犯的听证会,而汉娜,正是被审判的六名罪犯中的一员,1944年,她作为集中营看守人员在火灾发生时没有开门放出被关押在教堂里的300名犹太妇女,被指控犯有谋杀罪。

法庭上的汉娜并没有像其他一同被指认的罪犯一样极力否认自己的罪行,她坚定异常地坦诚面对一切。“是的,是我做的。”她执拗遵循的规范,她坚守的职责是她眼睁睁看着300人被大火烧死的辩词。她那句诘问法官的话,“换了你,你会怎么做?”却让所有人无语。

对于汉娜这个人物,故事本身就没有直接交代人物的身份和背景,于是汉娜这个人身上始终有一层神秘面纱等待人们五揭开:她在报名党卫队看守人员之前曾经在西门子上班,并有希望升职;战后她在电车上卖票,仍然有机会升职,但她都在那些可能通过考试得到提升机会的部门没有长时间的留任就走了,没有人知道为什么。直到审判席上,汉娜最终不愿提笔在白纸上写字做笔迹比较以此洗清自己是谋杀犹太人主谋而背叛终身监禁时,伯格终于明白了那个喜欢听别人给她朗读、在看菜单时神色慌张的女人是一个文盲。但她却拒绝向任何人袒露自己的缺陷,即使替他人受过而终身监禁,也要隐瞒这个卑微的秘密。

此片的导演斯蒂芬·戴德利曾受到一些舆论的批评,说《朗读者》实则是为二战纳粹德国的罪行披上了一层温情的外衣,是对于屠杀的另一种开脱,甚至站在了理解罪恶的立场上来描绘汉娜这个人物。然而,可能有人没有想过,为什么人们总是能站在历史的高度以一个道德家的伟岸姿态去谴责过去,却不曾想到无论是纳粹、日本侵华、文ge,还是最近的抵制日货法货,在这样的历史事件中,群体的感性永远是大于个人的理性的,也就是说置身于多数人之中时,个人便开始相信有一种难以克服的力量使自己不能不屈服于本能,即便这并不是自己所想的初衷。

有人认为该片很不可理喻,原因在于伯格作为一个律师,在掌握证据的情况下却保持着沉默,优柔寡断,丝毫没有正义感,让一个本来不那么邪恶的女人背负着恶魔的罪名终身监禁,还有什么比这个更残酷的?更有人直接发出质疑“沉默是种美德吗”。这里的“沉默”并不单单只是伯格个人的道德立场那么简单,而是涉及到一代人关于战后对于前一代罪恶阴影的困惑和反思。

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我们要知道片名所提到的“朗读者”指代的是谁。很明显,影片中出现的“朗读者”是伯格,少年时的他给汉娜读小说,在汉娜被关进监狱里他又将自己的朗读录成磁带寄给汉娜,影片中实际出现的朗读者是伯格,然而如果把纳粹德国的历史比作一本书的话,那么无疑汉娜才是这本书的朗读者。汉娜·舒米兹,经历过纳粹的暴行,以一个刽子手的身份,邪恶与罪恶曾经在她的手里流转,这样对于罪恶最直接的接触,要比下一代从政治从书本上得来的纳粹的印象更为清晰更为真实。但汉娜却是个文盲,不会读写,她在尊严的驱遣下,盲从于法西斯的暴力集团,而法西斯是什么?暴力是什么?人性的罪与恶,极端的主义,残忍的排除异己,这些对于一个只想“找份工作”的汉娜来说显然太过于遥远,她知道的只是找份工作和尽职尽责而已。

这就让汉娜这么一个人陷入了一个道德的困境中,是谴责她还是同情她?一方面,她的确曾经犯过劣迹斑斑的屠杀,另一方面,她的所作所为或多或少是一种群体的无意识行为,是一个卑微小人物在风雨飘摇的大环境中的迫不得已。面对着这样一个困境,已经掌握证据的伯格选择了“沉默”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于这件事上的主流态度。伯格被两重罪恶感折磨着,这两重罪恶极端矛盾。作为战后德国的年轻一代,他看到甚至痛恨上一代所犯下的罪行,这是忏悔无法弥补的弥天大罪。所以,他认为汉娜是有罪的,这种罪状不容辩驳,是应该受到审判和谴责的,因为她不仅参与其间,而且作为集中营的女看守她还间接参与了对于犹太人的迫害;但作为对于汉娜的秘密有所了解的伯格来说,他又希望法律能够赦免汉娜。在监狱的食堂,伯格握住了汉娜缓缓伸过来的手,他狂热地爱过这个女人,并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这个女人,但这个女人因为忠于职守而充当的无辜刽子手又是无法救赎和原谅的,原谅她,从某种意义上就意味着对自己道德观的背叛,伯格收回了还没有来得及温热的手。

一切都结束了吗?汉娜问伯格。一切都结束了,离开了监狱,汉娜再也不会收到录音带了,也不会有人来探望她,她心中仅存的一点温情都将消散开去,在就要回到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中来之前的某个日子,她选择了结束自己66岁的生命。而对于自己那个卑微的秘密,伯格始终也没有说出去。

但,沉默是一种美德吗?我不相信你的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周六晚八点,我准时打开电视,观看《朗读者》,这是第一期,也是我和《朗读者》的第一次"遇见".

就像董卿阿姨在节目开始的时候说的那样,有时候,就算遇见也没有什么印象,有的"遇见"却会从此改变我们的生命。这改变生命的"遇见",濮存昕就经历过。他小时候是一个残疾孩子,被同学们嫌弃,体育课上跑步的时候,也没人愿意和他一组。同学们甚至还给他起了个绰号——"濮瘸子".我想,那时候的他心中肯定受到了极大的伤害。幸运的是,他遇见了荣国威荣大夫,荣大夫为他做了整形手术,那是他生命中的转折点,他从此可以和正常的孩子一样了!可以跑、可以跳了!这对荣大夫来说,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手术,是他做的许许多多手术中的一个,也许他对此毫无印象。但对濮存昕来说,这是他生活中最美的"遇见".他朗诵了老舍散文《宗月大师》节选,内容讲的是老舍对曾经将自己领进学堂的刘大叔的感恩之情。我想:我也会对帮助过我的人心存感激。

还有蒋励,他和他的三个同事都曾担任过"无国界医生",在战乱和灾难中救死扶伤,平均每天接受四十个新生婴儿,在工作中,他们随时"遇见"生死。《答案在风中飘扬》让我们明白平静的生活多么值得珍惜。柳传志"遇见"失败,许渊冲"遇见"古今中外文化的碰撞……

遇见,是多么美好,愿我们一生中,都拥有无数次美好的"遇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年《朗读者》王佩瑜观后感

全文共 865 字

+ 加入清单

热爱京剧的人,对王佩瑜这个名字可能不会陌生,当年她年少成名,堪称梨园行里最闪耀的新星。如今,更多人知道王佩瑜则是因为她不拘一格地推广和普及京剧,在年轻族群中引发了不小的反响。3月18日(周六)20:00,被粉丝们称为“瑜老板”的王佩瑜将现身央视《朗读者》,为观众呈现一场非同一般的“京味儿”朗读,展现别样京剧魅力。

昔年“小冬皇”今成京剧推广第一人

王佩瑜14岁时由票友舅舅领进京剧大门,初学老旦,短短几个月就以一出《钓金龟》获得江苏省票友大赛第一名,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此后,王佩瑜改学老生,并考入上海市戏曲学校开始专业学习京剧,两年内拿尽四大少儿京剧大赛一等奖,还曾被著名老生大家谭元寿点评神似与梅兰芳齐名的民国京剧大师“冬皇”孟小冬,也因此被称作“小冬皇”。

如今,王佩瑜更多时候是以京剧文化推广者自居。在王佩瑜小的时候,她就发现京剧受众大都是一些老观众,并深感京剧文化生存环境日益严峻。于是后来王佩瑜开始走下舞台有意识地推广京剧,不仅在各地开办公开课、清音会,还走进大学、中学甚至小学校园里推广和普及京剧。前不久,因为在某档网络综艺上的惊艳表现,王佩瑜还曾引发过网友的热烈讨论,被称为“京剧推广第一人”。

“撩”董卿、聊传承 王佩瑜秀京剧大家风范

这次现身《朗读者》,王佩瑜自然也是为了推广京剧而来。在与董卿的对谈中,王佩瑜分享了自己在推广京剧时的经历和感受。她坦言,在北大举行公开课时,学生们对京剧从不了解到感兴趣的转变令她感觉非常有意思。

在谈到用京剧韵白与学生们做互动时,董卿还顺势以自己的名字做考题与王佩瑜互动起来。王佩瑜稍作思量便摆出架势对着董卿来了一句标准的京剧念白,“董卿,她是个美人”,逗得董卿娇笑不已。随后董卿也“现学现卖”反赠了王佩瑜一句“佩瑜,她是个才女”。

而谈及推广京剧过程中的艰难,王佩瑜则淡然表示:“做京剧演员的分内事,其他的委屈、艰苦都没什么。”其实近年来,有关传统文化传承的话题一直都有不少人讨论。今年的两会上,“传统文化传承”还成为了两会文化热词,《朗读者》也作为能够帮助文化传承的优秀节目被数次提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2024《朗读者》董卿观后感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2月18日晚,央视一套三套联合播出了董卿主特并兼制作人的又一文化综艺新作《朗读者》。

此间一众娱乐综艺节目热闹上演之际,春节前后,《见字如面》《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综艺刮起一股清新之风,其中,《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总决赛更是一举夺得实时收视冠军。此番,董卿以制作人、主持人双重身份推出的《朗读者》,在“热身”阶段便引发关注。

董卿曾介绍称,《朗读者》不是朗诵节目,不是语言节目,而是人生节目和情感节目,这里不仅有在各领域推动社会进步的人,而且有很多普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全文共 36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以“遇见”为核心线索。各领域具有影响力的人来到现场,与董卿围绕“遇见”对谈,分享人生故事,并倾情朗读一段打动自己的经典美文。在这样的设定下,文字不再只是别人笔下的世界,更融入了朗读者的精神世界。

96岁高龄的著名翻译家许渊冲先生,也拄着拐杖来到现场。他回忆道,“1931年翻译第一首诗,就是林徽因的《别丢掉》。”许老打趣说,“当时翻译这首诗,是因为喜欢一个女同学。”《别丢掉》是林徽因为纪念逝去的徐志摩而作,“一样是明月,一样是满山灯火,只有人不见,梦似的挂起。”许渊冲现场念起这两句,动情时眼中噙满泪水。“林徽因通过这首诗表达的感情很真很美,所以我就把它翻成英文,还把它送给喜欢的女同学,可惜这位女同学已经名花有主。”没想到,五十年后许老竟然收到了回信,“当时我拿了大奖,她在台湾看到这个消息,就回了我这五十年前的信。”

展开阅读全文

篇8:2024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6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在CCTV-1黄金档首播,一档纯文化节目,受到意料之外的全民关注。节目首播后,各方好评不断,豆瓣评分高达9.5,微博榜单持续上榜三小时,张梓琳、许渊冲等嘉宾纷纷登上微博热搜,翻译家许渊冲先生的书也上了当当的热搜,火热程度可见一斑。

《朗读者》是董卿作为制作人的首秀。从《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仿佛是董卿走下春晚舞台的一个转身,让观众领受到了她规矩之外的别样风采,温婉庄重包裹的是一股强烈的个性,一瞬间鲜活起来。这也同样是《朗读者》带给观众的感受,无论是企业家、世界小姐、大明星、大学者、医生和普通人,他们虽各有身份之别、建树之差,但都有着同样浓度的性情之真。 一对平凡的夫妇上台念情诗,丈夫为妻子的愿望种下满谷鲜花,更让人击节赞叹的是丈夫遇到妻子后的所有荒唐举动。

妻子说,如果当年我有一万个结婚对象可以选择,他也只排在一万名之外,却被丈夫先通知了所有亲朋好友结婚的消息,收了礼金后再求婚的破釜沉舟之势反攻,妻子说更打动人的是那一往无前的勇气。从此一生,丈夫偕着妻子,以开阔的胸襟践行了“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的古谚。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朗读者》第7期观后感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自开播以来,受到了众多朗读爱好者的响应,掀起一场朗读热潮。当日上午的朗读亭聚集了许多闻讯而来的师生和市民,大家有序地排着队,热烈地参与到朗读亭的活动中去。

“我们是朗读者,我们在西安交大!”40名同学齐声呐喊道。在朗读亭开放之前,交大学子以《交大,你好》为背景音乐带来了轻快的快闪舞蹈,舞出了交大校园的青春活力;同学们随后齐声朗读《西安交大百廿年赋》:“浩浩中华,名校星熠。西安交大,卓尔鹤立。风云两甲子,筚路蓝缕;弦歌三世纪,道远情弥。”道出了交大的风云历程和传承创新。

钱学森51班游博智今天朗读的是诗歌《双甲岁月,世纪赞歌》,120周年校庆时由汉语言31班黄晶晶同学原创,“培俊秀,传师道;振西迁,兴中华”,一代人放弃上海优越的物质条件,决心投身西部建设,读到这首诗歌,游博智感叹道:“我深深感受到西迁的不易,也加深了我对西迁的了解,这种精神也将一直鼓舞着我。” 建筑32班吕雨恒同样选取了西迁题材的作品,由我校刘正兴老教授撰写的《西迁——我的60年追梦之旅》,西迁一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打动我的是他们那种科研精神,在本科阶段就能运用自己的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即便条件艰苦也坚持科研,我们现在处于这么优越的环境中,有什么理由不努力!”吕雨恒说道。

陈奕菲是西安交通大学附属中学的一名学生,她朗读了自己在西安交大120周年校庆时写的一首诗——《附中,我们的荣光》。这首诗表现的不仅仅是一个中学生对学校的热爱,也是众多西交学子的心声。陈奕菲相信,西安交大给予每一个学生的不仅是知识,还有难得的品质和不变的梦想。风雨交加后,坚定的是一辈西迁人的信念,传递的是所有西安交大人的精神。

今天最小的朗读者年仅2岁半,他背诵了耳熟能详的《悯农》和《登鹳鹊楼》。他的父亲祖铁军教授任教于能源与动力工程学院。一首诗从咿呀学语时就印在孩子的脑海,这不仅是一种对孩子口语方面启蒙,也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六岁的高若灵朗诵了《孟子?得道者多助》,虽说文章中有一些字她还不熟悉,需要标拼音,但自己学习到了文中的道理,她希望自己以后可以作为老师向更多的人传授知识和道理。文化的传承不仅是对孩子知识的培养,与此同时,传递的还有一种习惯,一种情怀。

医学院退休教授石新力是西安交大老年诗社的成员,今天来朗读他创作的诗作《那时候》,追忆他们的黄金时代,歌颂党的伟大与荣光。同样来自老年诗社的任锦文老教授带来的是自己创作的诗稿《当我走进交大的时候》,自从她六岁来到交大,她已经见证了交大的一个甲子。“在社科系我学到了许多东西,我的思想境界得到了飞越,我的学识得到了提升,交大对我的恩情永生难忘。”她深情地说。

理学院的钟锡华教授朗读的是一篇自己写的《读后感怀》。他是2010年从北大来的外聘教授,承担物理拔尖班两门课程的教学。在听完钟教授讲授的课程后,23名2014届的学生给钟教授写了珍贵的赠言,“内容长短不一、率性怡然、情真意浓,无一例外地表达对老师的感念与祝福。”钟教授读完后深有感触,提笔写了一篇《读后感怀》,希望借助这个机会,将学生们正在成长的正能量传达给更多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1751 字

+ 加入清单

大家都说从这部影片里没有看出“真爱”,我也没看出来,不过我觉得有没有真爱不重要,因为本也不是爱情片。在一部经典爱情片里我们总是看到爱情战胜了人性的弱点和现实的虚妄,使生命的意义得以长存,借由爱情,我们的生命得以升华,成为史诗性的人物。可是本片显然不是这样。

迈克初见汉娜时,迷恋她身上散发出来的带有母爱的女性气质,汉娜也总是叫他“Kid”,可见她始终是把他当作孩子的:迈克放学后和同学游泳来晚了,汉娜没有不悦;迈克发脾气说一切都是你来操纵,汉娜说我没有逼你来。可见,汉娜对迈克从来就没有要求,他只是她的孩子,她也不会像对恋人一样,对他有期望。汉娜对迈克没有那样的幻想。或者后来,当她开始产生幻想时,她意识到这一切的不可能,就离开了,离开一场做不成的梦。

而迈克,或许我们可以把他对汉娜的感情称为爱。他思念她,为她的受难(受审)感到疼痛,他为她读一箱一箱的书,而他为她读书这一事简直可以称的上是一项壮举,我们都能看到他读得字字真诚。可是他没有去看她,在监狱工作人员通知他汉娜即将出狱时,他迟疑了,或许他从没想过汉娜有一天会出来,因为当初汉娜判的是终生监禁,或许汉娜的出狱超出他原来的想象。他撂下电话,电话里的声音最后说:“如果你不帮助她的话,她将没有任何未来可言”。他最终还是来了,汉娜见到他时是那样难以置信的表情,那样又惊又喜。当汉娜满怀感情的伸出手,对他说“孩子,你长大了”的时候,他慌张地缩回了手。大概是他预先演练得太多,他说会为她介绍工作、为她找了个住所、报名社区活动——这一切都是在安置一位老人。汉娜的眼神颤抖了,“我还是喜欢别人为我读,不过这一切都结束了,是吗?”他无语。然后他问她有没有想到过去,她说:“关于你的?”他摇头,是关于奥斯维辛,她的眼神冷下来了,说:“人死不能复生。我学会了阅读。”这两个人纠结一生的不是一件事。

汉娜一辈子在意的是她会不会阅读,还有书里的浪漫,当她会写字以后,她写信给他,要求他多寄一些爱情小说来。这个被她称为孩子的人如今变成了她精神世界的支撑,对她来说,这个孩子变成一个可以依赖的人了。他长大了,她可以爱他了,她还学会了阅读。

迈克一辈子纠缠的是法理和柔情。是他无法爱一个女刽子手,可他确实又爱了。所以他日夜不息地为她朗读(磁带),但他的感情表达到此为止了,无法再向前迈出一步。当他为她朗读(磁带)的时候,我哭了,我想汉娜也知道,那是怎样的深情。于是本来对他没所求的她,感动了:这个男人,值得爱。

直到他们相见,一切才露出了它本来的面目,不能跨越的还是不能跨越,无法战胜的还是无法战胜。他能做的,只是在道德之外、在法律之外,在内心的深处保留一份对她的感情。这也许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爱情,可是对汉娜来说,这不是爱情,这是拒绝。

一个人总是要有些年纪,才明白自己的有限,也懂得别人的有限。我们的有限就在于我们无法战胜自己的弱点:自私、懦弱、贪婪、对世俗观点的屈服、对自身完美的苛求……。爱情的无限性其实并不存在,套用一句广告词,其实是“心有多大”,爱就有多大。真正超越一切的爱,只有到宗教里去寻找。

这让我想起我的爱情。丘丘说我每次爱的人都差不多。我想大概是因为每次吸引我的都是一样东西,就是对方身上散发出来的温暖。我不喜欢英雄气质,我喜欢有人情味的人,喜欢不吹牛、平实善良又温柔的人。可是我的爱情也都失败了,因为靠近了之后,对方的“有限”就变成了铜墙铁壁,使我感觉不到他的温暖,就爱不起来了。

也许我要的是太过完美的人性,这样的人性其实本来也不存在。也许是我的假设本来就是本末倒置:我假设人性是永恒不变的,自私者永远都自私、崇高者永远都崇高,我要寻找的是这众多人性中最温暖、最富有人情味儿的那个人。

也许真正正确的假设是:人性就是人身上所有的那样东西,每个人都有,其实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人性里面有爱、有温柔、也有自私和冰冷,都是正常的,也没有什么恒定、稳定的之说。所以人性,人人皆有,根本用不着费力去寻找,也不适合成为我们的信仰。

这部影片里的汉娜,本来不识字,可是她喜欢书本这种让思想永恒下去的形式。迈克则是在心灵的深处保留那个15岁少年的深情。你问他们爱了吗?我不知道。我只看到我们的爱都是根植于我们自身,爱情的长度总是在人性的宽度内。没有超越一切的人性就没有超越一切的爱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朗读者》许渊冲观后感

全文共 440 字

+ 加入清单

在《朗读者》的录制现场,许渊冲刚上台,便递给董卿一张名片,名片上赫然印着“我是书销中外六十本、诗译英法唯一人”,完全不按中国式含蓄的套路出牌,引得董卿也连问:诗译英法唯一人,这样说真的好吗?许老如此解释“我是狂,但我是狂而不妄,句句实话。是 120 本就是 120 本,我绝不说成 200 本。我觉得“狂”是自信,一个人不能没有一点“狂”,没有自信的话,什么事情都做不成。”

然而,大抵所有人都知道许渊冲是中外闻名的翻译家,却鲜有人直到他到底是如何结缘翻译事业的,又如何将翻译事业坚持一辈子的。在《朗读者》节目录制现场许渊冲感概说道:1939年,我把林徽因的诗《别丢掉》译成英文,发表在《文学翻译报》上,然而这首诗其实是我当年用来追求一个女孩儿的,可是并没有追成功。直到50年后,我获得国际译联杰出文学翻译奖时,收到了这位女同学的回信,然而却已时过境迁。就这样,许渊冲的“爱情”丢在了学生时期,但从那时起开启“翻译人生”,他尽毕生之力所做的,就是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之美,似无止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史铁生在《我与地坛》里写道: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或许因为它只存在于心里,所以提起“味道”这个词,伴随的往往都是记忆。

一个人,生命到了一定的阶段,总想进行总结、归纳。生命短暂,在茫茫人海中,在历史的长河中,一个人的光芒微乎其微,当我们的生命之流星在夜空中划过,就希望被更多的人看到,被更多的人记住。个体对自己生命的总结,可以自我回味,可以示人,可以留存,可以传世。

历史教科书中的内容,是空洞的,没有生命力的,是教条的。而与时代同步的个体,记录这个时代的各种细节,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具有鲜明的时代色彩。我希望我是时代忠诚的记录者。每个人的历史,才汇聚成我们时代洪流。

我把自己的奋斗历程出版出来,既是对自己的一个总结,也是给更多人一个了解、学习、砥砺的机会。让我们相信有梦想终会成功,在创造就有会有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即将迎来本季的最后一期节目。在这场以“青春”为主题的朗读中,邀请到中国女排总教练郎平、导演冯小刚、歌手老狼、诗人余秀华、青春偶像王源等嘉宾,将共同现身与大家一起致敬青春。

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手机》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他拍的电影,大多都离不开自身经历。

他曾在自传《我把青春献给你》中写道:“记忆就好像是一块被虫子啄了许多洞的木头,这块木头上刻满了我的青春往事。有蹉跎岁月,也有鲤鱼跳龙门;有对生活的坦白,更有对朋友的怀念。”年轻时他是文工团才华横溢的美工、编剧,女兵情结、战友情谊这些青春的美好让他永生难忘。节目中,冯小刚笑言:“每个战士的心里头,都住着一个文工团女兵。为了跟文工团女兵打个照面,我会算好她们经过的时间,假装拿着饭盆去食堂,有时候可能要来回走三趟才能碰上一面。”

现场冯小刚还分享了一段小时候的经历。他说,那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每周五买电影票去大院礼堂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而他对喜剧的兴趣,也是来源于小时候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大院礼堂,就是承载了他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朗读者》勇气为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405 字

+ 加入清单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上演以“勇气”为核心主题的朗读。

除了成长和爱情,从小到大,我们都需要勇气去面对不同的挑战。对于李宁来说,到目前为止,他做过的最有勇气的事不是在世界大赛上挑战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是当初离开运动队直接去了一个大家都不知道的小县城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最开始,面对运动休闲商品稀缺的市场,李宁很快便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下。然而随着其他竞争对手相继入场,李宁公司也经营上也开始遇上了越来越多的阻力。2012年,李宁公司调整战略布局,甚至一度遭遇经营危机。为了帮助公司度过危机,李宁重出江湖,开始代理李宁公司的CEO,力图重振当年创建品牌时的雄风。

谈起这次公司的低谷和当年身为运动员时在汉城奥运会上接连失误遭国人批评造成的低谷,哪一个更需要勇气面对?李宁坦言:“作为运动员,个人的挑战会大一点,成功也是你,失败也是你。作为一个企业大股东,一个有决策权的人,是否能平衡好最终往哪走,需要勇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朗读者》金士杰观后感

全文共 571 字

+ 加入清单

金士杰最难忘的一天,就是他的龙凤胎儿女出生的那一天。

他说那天在产房外,等了好长时间,突然那个门打开,护士小姐推个车出来,然后他轰的就站了起来。他看见护士小姐推着车,上面躺两个小人儿,然后推到他面前,问他是那个爸爸吗?他说是。护士小姐说:“来,你看,这是你儿子,这是女儿。来,他的手……”然后扳手指头,从一数到十,十个手指头;又说“看他的脚”,又数,从一到十,十个脚趾头。两个人都各数一遍,数完了,护士小姐的任务就完了,然后跟他说:“您安心坐着啊”,就把他们推回去了。

这是他印象最深刻的一天。谈起两个孩子,他眼里总有一种掩也掩不住的笑意和满满的幸福。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最难忘的一天。我最难忘的一天,就是刚上大学、带着行李坐车出发的那一天。那个时候还没有高铁,还是绿皮火车,老爸带着我,叮叮当当的拎着行李。记得那个时候,老爸买的是全票,我买的是学生票半票。那是我第一次做火车,见了火车站,上了火车,都感觉新鲜而好奇的样子。就这么晃晃荡荡的坐着火车,第一次走出家乡。那一天,是第一次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走出自己熟悉的世界,去到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地方,去到一个更大的世界。从那以后,就有了很多次,走出自己熟悉的地方、走出自己熟悉的环境、走出自己熟悉的状态,走到一个更广阔的世界,然后就一直走到了今天。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有生命里最难忘的那一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央视新节目《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922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策划,《朗读者》终于与观众见面,身为制作人的董卿显得很兴奋,前晚接受记者的微信采访时,一上来就带着制作团队高声欢呼,表达喜悦之情。

董卿称自己从事传媒行业已经有22年,“是时候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做《朗读者》一方面是因为央视作为国家电视台,应该承担起文化传播的职责和使命;另一方面再加上我个人的兴趣爱好吧,我自己对文学很感兴趣,同时对人也很感兴趣”。时代背景和个人兴趣同步共鸣,《朗读者》由此诞生,“像是寻找吻合度的产物,因为《朗读者》就是把文本和人物结合在一起”。

节目中,嘉宾在朗读篇章之前,还会讲述自己的故事。“先讲故事,后朗读,是希望大家在对这个人物有了一个更加全面和丰富的了解之后,对他的朗读能够更有代入感,感同身受,有更深刻的理解。”董卿如是说。

对于朗读嘉宾的选择,董卿表示标准就是有影响力、有知名度,也希望对方有独特的人生经历,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或者有值得弘扬的特别品质。董卿坦言,最初考虑的是全明星阵容,“但是后来发现,其实明星已经被过度消费,在他们身上很难或者说比较难捕捉到大开大合的人生故事。在一些特殊的普通人身上,有意想不到的经历和感悟,能够给我们带来惊喜和感动。”“星素结合”呈现的效果令制作团队非常满意,“像第一期里的鲜花山谷夫妇,就让我们看到了普通夫妻还能有如此真挚、美好、单纯的生活,给大家带来了无限的想象。”

《朗读者》目前已经完成前几期的录制,很多参与嘉宾的动情朗读都震撼了全场。斯琴高娃朗读贾平凹的《写给母亲》,让董卿当场泪奔,“文字的背后是情感的承载,而朗读就是用最美、最直接的方式来表达情感、传递爱”。作家刘震云也参加了节目录制,带有口音的他成为朗读者中的“另类”,董卿解释:“朗读的技巧、字正腔圆并非这个节目最想展现的,换句话说技巧不是节目的核心,真情实感才是节目最打动观众的地方。”

《中国诗词大会》和《朗读者》先后成为爆款,是否意味着文化类节目即将迎来春天?董卿觉得时机尚不成熟,但自己参与的两档节目走红起码是个“风向标”,她表示:“文化类节目其实很难做,需要更精心的设计。我们现在是尽所能去做情感的共鸣,唤起大家对文学的认知和记忆。首播之后的反馈和好评如潮,给了我们更多的信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央视《朗读者》观后感

全文共 441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是董卿的一次华丽转身,有观众说:“董卿到底读过多少书,这张口就来的功力也太可怕了!”

“朗读”是一部分,“者”是一部分。“朗读”是和文字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而“者”是和人有关的一部分,是大千世界各种人给我们带来的启示。这两部分都是我感兴趣的。所以,未来节目一定不仅仅是朗读,你首先看到的还是人,人生命之中发生的故事、留下的痕迹。所以,《朗读者》归根结底,就是一个人和一段文字间的关系。

这些东西不哗众取宠,被遗忘在角落,我们今天就是要把它们打开,呈现在观众面前,看一眼你就知道它们有多好。我觉得好坏大家都有自己的审美。为什么“诗词大会”这么受欢迎?就是因为这些东西我们平时忘了,央视提供这个平台让我们温故而知新,大家就觉得特别满足,因为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不应求。如果大家能安安静静地看完这期节目,觉得这篇文章写得真不错,我就特别满足。如果在节目中这段没听够,再重新翻一翻,回去再看一看,就更好了。其实,这本书可能就在你的书架上,只是你很久没翻它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朗读者》第11期观后感

全文共 226 字

+ 加入清单

朗读者的出现就像文化界的一股清流,让更多的文化去滋养人们的心田,让沉睡于纸面和网络的文字活起来,让集万千文化于一身的诗词,从古走向今,从唐宋盛世走向复兴的今天。

现实的生活往往鸡零狗碎,能拿出来安静读书、读诗、写信的时间越来越少了,这也是为什么朗读者能够刷爆朋友圈的原因。随着科技的发展,掌上阅读开始普及,阅读的载体不再只是纸张,也许你觉的纸质书籍更有读书的味道,但是纸质书籍不能随身携带。不过,无论我们手中捧的是什么书,请记得朗读本身就是一件很美的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朗读者》告别主题的观后感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节目主要内容: 本期节目以“告别”为主题,邀请到嘉宾程何、姚晨、曹文轩、李立群、张国强、王蒙,他们将与董卿分享关于“告别”的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激励自己,甚至改变自己的文字。更多精彩内容,敬请收看本期《朗读者》。

《朗读者》是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由著名节目主持人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承担制作,于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与综艺频道黄金时间联合播出。以个人成长、情感体验、背景故事与传世佳作相结合的方式,选用精美的文字,用最平实的情感读出文字背后的价值,节目旨在实现文化感染人,鼓舞人,教育人的传导作用,展现有血有肉的真实人物情感。

“我想要一个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读着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李立群老师想起了母亲,我想起了潘美辰的那首歌,是啊,家不在大小,在于是否有爱;家不在于沙发有多大,地毯有多美,而在于是否有温暖。小小的七间房,有一只猫,有太太先生,有儿子女儿,衣着结实朴素……这,就是家的味道,无论走得多远,心底里最温暖的那个地方。

曾经的青春岁月,我看着《青春之歌》走过;曾经的青春岁月,王蒙老先生在戈壁滩度过;曾经的青春岁月,留下每个人的青春记忆。

告别时间,告别空间,告别人世,都是人生的必经之路,王蒙,用俄语,用新疆语,用他所有的文字,做他活过的注解。《明天我将衰老》,朗读者读着自己的文字,许是世界上最美的风景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朗读者》观后感冯小刚

全文共 376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中国贺岁片之父,冯小刚无疑是游走在商业和艺术之间最成功的导演之一:《甲方乙方》《非诚勿扰》等贺岁片让他在商业片市场名声大噪,《我不是潘金莲》《一九四二》则让人认可了他对艺术的追求。而关于电影,冯小刚也有着自己的青春故事。

对于出生在北京大院里的冯小刚来说,大院礼堂,是承载了无数青春记忆的地方。节目中,冯小刚坦言小时候最期待的事情,就是星期五机关食堂买电影票然后去礼堂看电影,“5分钱一张,那是我最愉快的时光。”冯小刚至今还记得自己看过的第一部电影就是戏曲版《红楼梦》,年幼的他还不理解电影中穿着古装的人在干什么说什么,只觉得十分害怕,甚至看到一半就落荒而逃,于是《红楼梦》也在他童年的心里留下了巨大的阴影。

如今,大众对于冯小刚最为推崇和喜爱的仍是他的冯氏喜剧。而冯小刚本人对于喜剧的喜爱也来自于年幼时在礼堂中看到的一部名叫《半夜鸡叫》的喜剧动画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