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汇集20篇)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本文就是小编为你们带来的关于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优秀作文,欢迎阅读,希望你认真看完,会对你有帮助的!

浏览

7150

作文

86

《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133 字

+ 加入清单

我个人感觉柴静的整个纪录片讲解得还是比较全面和客观的,当然昨晚点击率能超过3千万次这么高主要还是名人效应。

纪录片里边有些观点可能讲解得不是特别清晰,比如北上广深杭州之类的汽车限购,人均汽车保有量其实是远低于东京的。不过后边分析洛杉矶时特别讲了油品质量和排放标准是关键,而非汽车数量。

中国目前每10人才1.1辆汽车,其中北上广深总人口占全国6%,汽车占10%,大概5人1辆。欧美日澳每2人有汽车1辆以上,纪录片中提到的东京1200万人约800万辆车,墨西哥巴西南非俄罗斯每4人1辆,印度40人才1辆,全球平均7人1辆。美澳俄及南非的人口密度远低于中国,日韩欧明显高于中国的139人/平方公里,与中国的可比性更强。

我想,柴静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唤起民众关注并用舆论向政府和排污企业施压,而非为节能减排建言献策,这个目标肯定是很好地达成了。但套用富兰克林的一句话,如果你想要说服别人,要诉诸利益,而非诉诸理性。

纪录片除了唤醒民众关注污染,也应该重点分析污染原因和解决办法。比如中国石油和天然气消费占一次能源比例低但探明储量不低,她没有提到开采成本和技术。比如油品差,中石油那位领导说提标准会断供社会不稳定成本高,她可以对比下美国的油品和价格,很明显垄断导致的中国炼油水平低是关键。其实纪录片也有提到一些,但民众看起来会觉得不是太清晰。

如果要说解决方案和投资机会,清洁能源的推广肯定共识,其中包括能源结构的调整。但按盖茨在ted的演讲来看,只有核能才能做到0排放并彻底解决问题。

水和核电目前和未来应该都有很好的投资回报这已经是市场共识,风电目前回报最差,太阳能目前回报不错但未来有巨大的上网价格下调压力。火电虽然目前盈利状况很好但缺乏成长空间,煤炭我估计只有反弹而没有反转的机会。

垃圾发电现在的回报非常好,因为不但上网电价有收入,还有垃圾处理费收入,每吨收费在百元上下各地有出入,但需求绝对是非常刚性的,这导致它不单盈利好而且现金流强劲。

过去半年我因工作需要调研走访了几十家节能环保企业,发现环保的社会需求和意识已经很明确,但赚钱特别是现金流好的企业很少,除了政府体制和各种利益的钳制外,主要还是大部分企业自身的技术和核心竞争力不强,因为我也有碰到好几家盈利状况和现金流很好且发展潜力阳光的企业。

比如柴静的纪录片里提到的污染源在线监测和app,我就看到有很不错的企业并且正准备投资它,它存在的意义类似于这个纪录片导致的舆论压力,让民众和政府能监督排污企业,并且是有客观标准的。

正如纪录片里的英国能源大臣所说,节能减排会让很多传统企业倒闭工人失业,但也能让更多的新企业成长,我想这里边一定会有很多的投资机会,在中国大部分实体经济行业和企业不景气的长期趋势下,这个机会显得更加珍贵。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1500字

全文共 1721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一位曾经当选中国记者风云人物、央视十佳主持人的美女记者,一位思想锐利、口齿伶俐、目光犀利的“女汉子”,在2014年低调辞职沉寂一年后,又风尘仆仆地站上了演讲台,向现场观众汇报她一年来所做的事情:调查大气污染尤其是雾霾泛滥的真相。她也因此一夜爆红,瞬间成为无数网友和无数“哥”心中最耀眼的女神。

就在两会筹备之际,柴静将她的调研资料都提交给了全国人大,引起了有关部门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也就在2015年初的腊八节,她站在了星光影视园的演讲台上,面向观众和摄像机背后的大众,心情起伏地讲述着雾霾是什么、它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不需要任何讲稿,那些想要说的话,已经在她心底憋了太久。2月28日,柴静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上线仅一天,就被播放了近亿次,片中,一次次的采访、一组组的对比、一个个的案例、一串串的数字,令听众们不禁陷入深思。与人们休戚相关的大事让观众心有戚戚,“同呼吸,共命运”在这样的背景下,已不是冠冕堂皇的口号,而是实在紧迫的问题。

拜访国内外多家研究大气污染的权威部门和学术机构,调研污染空气的企业、事主及其背后的执法困境,柴静用了数百个数据、几十张图表,为我们拨开雾霾背后的层层真相:燃煤和燃油消耗量大、相对低质、前端缺少清洁、末端排放缺乏控制,而这些问题的监管执法又很难落实。没有严惩不贷的手段,就难有改进和创新,就会让金山银山和矿山毁掉青山绿水和蓝天。为此,她呼喊,她奔走,她在担当曾为新闻媒体人的社会责任。关心每个人健康,带给每个人希望,这不是女神是什么?

当然,个人调研毕竟并不专业,难以概全,角度和辨析也可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一些内在的关联性还不直接,一些系统的解决方案亦有待商榷,但它至少起到了启蒙引导的科普作用,让人们对雾霾、空气乃至水源清洁等诸多令人怵目惊心的环保问题倍加关注。有关注就会有监督,有呼吁便能有进步,而认识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往往能决定至少是影响解决问题的速度。我们衷心期待着互联网的公民行动精神,能够尽早尽多地从线上走到线下,能够从一人一事一时一地的一言一行做出改变。

据柴静自述,促使她展开雾霾调查的原因是她的女儿没出世便患有肿瘤,从一出生就接受手术,因此她决定辞职,打算用相当一段时间照顾孩子,并帮助更多的孩子寻找雾霾的真相。柴静这种因为心底有爱惜而去做什么的初衷的确让人感动,不过,我们不禁思索这样的调查报告的撰写者为什么是柴静?我们更加希望下一次这样的报告不再是公益性质的个人调查,不再是柴静和雾霾的私人恩怨。柴静的声音,打开了一个黑匣子,应该让更多的民众“看见”,也需要让更多的高层听见,正如人民网在官方微博中所言:“穹顶之下别让柴静太孤单”。

新的《大气防治法》正在酝酿,环保部门和环保组织的权力将被加强,也许能就此长出“铜牙铁齿”。然而,我们不应就此静默等待,而应立即采取行动,因为,每一天我们都在呼吸,每一天我们都被伤害,我们又岂能等待?作为个体,我们能做的或许不多,但纵观历史,许多深刻的重大改革往往萌发于每个微乎其微的努力汇聚起来的力量。公众监督的力量是绝对不能低估的,因为它无处不在,特别是在现代科技如此发达、网络覆盖如此广泛的今天,群众的眼睛更加雪亮,民意的渠道更加畅通,我们岂能懒于作为?

从公权力部门抓起,落实各项法规,重拳惩治不作为的部门、钻空子的企业、无视法的个人;从身边改起,与有污染的企业、有扬尘的工地、冒黑烟的车辆、排油烟的饭店作坚决的斗争;从自己做起,少烧煤炉子、少开私家车、少买排碳量大的企业产品……包括这次她拿出自己前年出书赚来的百万稿费拍摄和制作了这部让人震撼的纪录片,以及由此引发人们对环境保护、绿色发展、能源体制改革话题的升级式讨论,也是一个唤醒人们麻木神经的实实在在的行动。若是人人都这么毅然决然地捍卫我们这颗蓝色星球的环境,人类的健康才有真正持久的保障。

“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柴静的呼唤让人怦然心动。从自传性作品《看见》到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我们蓦然发现退隐一年的柴静能够再次走红是必然的,因为当她把关注的目光从自己身上放大到整个星球时,她就已经成熟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全文共 792 字

+ 加入清单

穹顶之下》是一部由柴静自费拍摄的雾霾深度调查纪录片。 部时长达103分钟55秒的视频聚焦雾霾问题,《穹顶之下》通过视频网站、社交网络等共同的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再次认识到雾霾的危害,并且形象化的对雾霾的构成做了解读。视频公布后,引发热议。下面应届毕业生网为你准备了这篇关于《穹顶之下》的观后感

今天看到柴静的视频,我更加深刻的确定了这种想法。“浮躁、贪婪、透支”。这就是我,对于如今中国社会不论是从经济发展上,还是从环保领域上,还是各行各业状况上,唯一的看法。而我们,将一定会为此付出代价。这是必须的,因为每个人的自私,最后我们一起去消化我们种下的恶果。

现在经济的衰退是去消化房地产泡沫的恶果;现在的雾霾和环境污染是去消化建工厂、大发展中以牺牲环境付出的代价;可以说,现在我们承受的一切,都是过去做的孽。可悲的是,人就如此短短几十年,所以我们承受的,便是父辈们做的孽。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经济大发展闹剧中,有没有赢家呢?也许也是有一部分我们姑且称他们为“赢家”的人,比如贪官、比如一些工厂企业主,他们用牺牲大部分人的利益,换取了属于他们的“暴富”。或许他们的情况比大多数悲催的老百姓好一点,至少,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比如移民。

从小我们接受的教育和如今的现实都在向我们宣昭着这样一种客观现象:有钱(不管是赚的还是贪的)、有本事(不管是物理航空技术本事还是厨师护士这样的手艺)、学习好(不管是申请到PHD还是post PHD),移民吧,移民才是王道。所以科学家出去了,中国牺牲环境代价换来钱的有钱人和靠收税养活的一大群贪官们出去了,北大清华毕业的精英们都出国留学去然后在国外工作定居绿卡移民了……而祖国,还剩下什么?

但是,移民,真的就是他们未来的出路和良好归宿吗。皮将不存,毛之附焉?流浪者之歌中的吉普赛人,到底是在歌唱着一种自由快乐,还是一种悲凉与伤感?没有人会瞧得起一个没有家乡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由《穹顶之下》想到的小学作文

全文共 791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深切地感受到环境的污染,缘自柴静的《穹顶之下》。

那天无意间打开电脑,无意间点开网页的,打开了《穹顶之下》,近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心,紧紧地揪在了一起……视频中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21世纪,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物质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但相应的环境污染的现象已经达到了触目惊心的程度。许多工厂巍然屹立在城市的中央,工业污染日趋严重。污染使地球发起了“低烧”,雾霾使能见度变得很低,让越来越多的人患上呼吸道疾病。

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所有生物的发展和延续都要依赖地球。人们总是不断开发地球资源,贪婪地索取,却永远不知道节约和环保。有一次我在公园里玩耍时,看到一个小男孩正要把手里的空瓶扔进垃圾桶,他的爸爸走过来,拿过他手里的空瓶随手一扔,说:“瓶里的饮料都没了,还把瓶子握在手里干嘛”“可是老师说……”还没等小男孩说完,他就被爸爸拉走了。可见人们的环保意识多么淡薄,垃圾桶就在他们几步远的地方,都不愿去扔。

我又想到了小时候在苏北农村外婆家时候的情景。清凉的夏夜,我在外婆家的院子里看天上一闪一闪的星星。夜深了,周围的一切都静悄悄的,只有那满天的星星还在深情地眨着眼睛。满空的星星像在天宇上镶嵌的小宝石,密密麻麻,把点点滴滴的星光交织在一起,

衬托着皎洁的月亮,把梦幻般的光洒向人间,把大地变成了一个奇异的世界,使人不知不觉进入童话般的世界。而现在,不仅是我们这儿看不到原来那么多漂亮的星星了,就连外婆家也看不到曾经的美丽了……

我害怕了,害怕因为我的不尽责任,害怕因为我的小小的无意,让我们的天空不再蔚蓝。我们每一个人都是地球的一份子,就算再怎么微不足道,也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保护地球。空气是没有墙的,我们要多做一点对得起子孙后代的事情,当然我自己的力量是微小的,但是我必须要做,如果每一个和我一样微小的力量一起行动呢?

[由《穹顶之下》想到的小学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观柴静《穹顶之下》有感:大环境需要自律,小环境能够控制

全文共 780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看完柴静《穹顶之下》之下,首先是对柴静的敬佩,且不说前几年的新闻闹的沸沸扬扬是真是假,怎么也掩盖不了一个知名人物通过这种方式对环保事业做的贡献之大。它可能会触动到中国千千万万人的思想,它也可能会影响到高层对环境政策的制定,从这方面可以说是带来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看完《穹顶之下》之后,发现微信圈里已经热评一片。有人呼吁体制改革,有人呼吁节能减排,也有人从自我入手,步行上下班,这是这部记录片带来的正面反应,还在持续发酵。淄博的污染一直是比较严重,从2000年初一到张店开始,上班骑着自行,顶着烟雾去上班的情形还历历在目,印象深刻。有一年淄博还入选世界十大污染城市,一时全城轰动。

去年APEC会议召开,淄博实行了几天的机动车单双号限行,车少了,空气确实清新了,人们终于在平日里看到了蓝天白云,虽然这个蓝天持续了很短一段时间,但“APEC蓝”已经成为一个代名词。

去年年底我加盟了一个环保项目 ,在淄博从事室内装修污染治理。当我把这个消息发给了几个微信圈内的好友,原来的一个同事跟我的对话让我印象深刻:“你说的甲醛有淄博空气毒性大吗”,我思考了一下这样回答他:“室内甲醛是小环境,淄博空气是大环境,大环境控制不了,小环境是可以控制的”。

这话说的有点无可奈何,家里温暖的港湾,是每个人的依靠,如果家里都不安全了,我们的心该何去何去?在中国好象唯一免费的东西就是空气,现在空气污染到让人无法呼吸,人们不得不通过各种手段去净化,这真是一种悲哀。室内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技术手段,让我们呼吸到新鲜的空气,但难道永远生活在室内?这也是柴静的迷茫,继之而来的是她的行动。那我们呢?

大环境的改变需要从根上做起,当然也需要我们每个人去努力,这任重而道远,希望在有生之年,能够看到真正的蓝天白云清河绿地。

小环境可以控制,能够改变,从改变小环境开始,影响着每一个人,再去影响大环境的改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穹顶之下》的雾霾观后感

全文共 911 字

+ 加入清单

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昨天上午,沉寂一年的央视前主持人柴静又回到了公众视野,推出公益作品《穹顶之下》,多个污染现场寻找雾霾根源,多国实地拍摄治污经验。这部时长103分钟的雾霾纪录片,成为当天社交媒体热议话题。

与其他雾霾报道相比,《穹顶之下》延续了柴静作品一以贯之的审视、追问和投入: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我们该怎么办?而在冰冷、赤裸的事实之外,不再有无谓的指责与旁逸斜出的缠绕,令人印象深刻。

比如在“源解析”的问题上,纪录片以翔实的数据与权威的演示,不回避,不演绎,直指问题的症结所在,即我国空气污染60%以上来自煤和油的燃烧,雾霾问题很大程度上是能源问题。而能源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一个选择什么样的发展路径的问题。这不仅关乎每一个人的生活质量,也关乎国家的治理体系、能源战略及产业结构。

从历史、他国的治理经验来看,英美等国“在治污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的现实,不仅带给人们希望的曙色,也从一个侧面表明了治理雾霾的紧迫性。不能再等、再拖、再吵了,特别是面对管理与执法的困境,应该有所突破。

蔚蓝的天空不能只是在语文课本中,生命的意义正在于一代代的血脉关联。治理雾霾不仅是科技问题,也不仅是政府行为,还应该成为这个社会波澜壮阔而又委婉细致的公民行动。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都有责任将紧迫感化为切实的行动力。

走过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几十年,中国社会尽管目前越来越呈现出多样化的利益诉求,但在穹顶之下,每一个人、每一个地方都无可逃避。因此,雾霾最严重的时期,固然意见有分化、表达亦多元,但恰恰也是最容易达成共识的时期。雾霾可以倒逼政府调整发展思路,也可以倒逼每个公民反思自己的行为,而种种诉求最终都会归结到改革这一层面。

公众是空气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以公民的名义行动起来。从完善立法到调整公共政策再到调适公民个人作为,充分发挥每一个人、每一个机构、每一个组织“心底有爱惜”的力量,改变我们的大气环境,进而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让孩子不再一出生就罹患疾病,让全球每年35万至50万人早死这样惨烈的数字消失,让雾霾成为历史,这是宿命,也是责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柴静《穹顶之下》有感

全文共 1484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沉寂1年的柴静,带给我们《穹顶之下》,很震撼,也感到挺悲哀。终于知道柴静为啥要去美国生孩子,为啥要移民了。的确,她已经移民了,她没必要这样做,但她还是用她的稿费和大量的时间精力去做了,所以她是伟大的。而作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我现在也特别能站在她的角度去思考,只要宝宝健康平安,其他真的无所谓。

柴静和小崔做了一样事,个人出资,费时费力,苦口婆心的向全国人民讲道理,只不过一个人说的是雾霾,另一个是说转基因。俩人勇气可嘉,说了话做了事,还是被五毛狗狂喷,为啥?跟风的人的确很多,满嘴爱国,却只做旁观者。看评论,特别搞笑说什么干涉内政,说什么美国人应该回美国去~

与其说喷子跟风,不如说大家都太麻木了,对雾霾太麻木,对社会太麻木。也许在我们昆明,看得到蓝天白云已经习以为常,我们对雾霾的理解真的不多。但今早看到2014全国空气质量的调查报告,昆明的空气质量也仅排在全国第10…前9名不过集中在海南,福建,广州,西藏和云南…而昆明的Pm2.5也超过国标,所以就算我们每天都看的到蓝天白云,也在呼吸着有害的空气,更别说京津冀地区,还有长三角~特别震惊的是河北,还有杭州,真是万万没想到。

2013年5月,我们反Px,闹的轰轰烈烈。今年3月,我们谈雾霾。可是那么多那么多的煤和油在燃烧,那么多那么多的毒工厂在排污,那么多那么多的超标汽车在奔跑,我们能做些什么?这次,又像上次那样,没有下文了么?

在发展中国家,谈环保奢侈吗?这个问题很搞笑。从小学课本里,就一直在谈环保,大量考题里也在谈环保。先污染后治理的企业,是完全不合环保理念的,这是小学生都懂得的道理。而如今的小朋友们,他们满口环保,甚至考试答题谈环保也答的溜溜的。但他们呼吸的是什么,他们看到的是什么,我们又能给他们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

片中,大量的科学实证和数据表明,我国环境问题的尖锐矛盾,触目惊心的画面,各部门发言人无奈的表情和柴静苦口婆心的话语,让我们心寒心酸。

我们生活在 “终生暴露的实验仓” … “而重雾霾期间对儿童和老人的伤害是最严重的。”

“呼吸是没有办法选择和逃避的,你的每一口它都在。”同呼吸,共命运。

“颗粒物,是人类的一级致癌物。”

“煤问题必须引起重视,最重要的要么降下来,要么洗干净…”

法律的模糊性,大气法53条执法主体的不明确,“不执法就是逼人做假。”

“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

中国用30年的时间,走完别人100年完成的工业化道路。可想而知,中国城市化的发展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和文明,但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这样的GDP就算全世界第一,又有什么意义呢?

片尾,列举了美国洛杉矶和英国伦敦,对于平衡经济发展与环保的解决办法。

从“煤炭时代到油气时代”的转变,一个产业的衰落,另一个产业的创新…

天然气和石油的使用,天然气石油公司和天然气管道公司的匮乏,中石油中石化的垄断…

若开放市场,我国“天然气产量和探明储量翻翻”。

还有关于能源体制改革…

环保部门的监督电话:“12369”,不是一串数字。

以及每个人力所能及的小事…

最终归结到资源共享和信息公开的迫切。

看到最后,真的特别感动…这是一位公民,一位母亲,一位媒体人对社会的控诉和呼吁:

“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生。”

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视频,也不是一部电影。不要拿看电影和看视频的心态去看它,因为这就是摆在我们每个人面前所面临的严峻问题。

但愿这部震撼的公益作品,能让只说不做的人,行动起来…为了我们的生活,也为了我们的下一代,行动起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穹顶之下》雾霾纪录片观后感

全文共 1030 字

+ 加入清单

仿佛一夜之间,新闻网络媒体的头条统统被前央视记者柴静复出新作《穹顶之下》所占领,尽管柴静说,视频爆出的一夜之后,传来了各方褒贬不一的评论,我想当我看完这部片子的时候,完全不在乎听到的任何反驳言论,于我,只有冲击和震撼,既因为它的题材,更因为它的内容。

内容说来,《穹顶之下》是柴静配合PPT进行的104分的剧场演讲,以大量数据、现场采访及国外经验的对照,通过“霾是什么”、“它从哪儿来”、“我们怎么办”三个问题的探讨和解答,让我们既在她的叙述和画面中感觉到惊心,又让我们在十面霾伏中,看到隐约的曙光。

雾霾是什么: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雾霾在中国已经成为27个城市,6亿多人口已经面临到的问题,在中国每年因为大气污染过早死亡的人数是50万人。雾霾的范围还在不断的扩散。在这场跟人类的战争当中,我们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伤害的,就是我们的孩子和我们的父母。中国用三十年的时间走完别人一百年走过的工业化的道路,煤炭、石油在这场中国式的工业史革命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拉动作用,而工业高度发展的今天,我们仿佛走上了英国雾都的老路。正如柴静说:“城市给了我们个人的自由,也给了这个国家三十年来的繁荣,他们会给这个国家带来不可思议的文明和财富,但是假如用投资拉动工业和拉动城市发展的模式不改变的话,结果会是什么?这意味着我们将在用光所有的资源之前,我们就用光所有的环境容量。”到时候空气中都是钱的味道,尴尬的不止环保部门,受害的不止是我们,还包括我们还没有出生的生命和希望。

如此严肃的现状下,我们不能再犹豫和等待。治理在更多悲剧没有发生之前。治理好污染,世界上再强大的政府,也没有办法独立完成,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个,像你我这样的普通人。我们的选择,我们的意志。作为身处穹顶之下的每个人,我们同呼吸共命运。在这场人类与污染之间的战争中,做得哪怕只是一些小事,哪怕你明明知道说它对于改善大气污染的作用都是非常微乎其微的,但雾霾就会少一分。如柴静所说:历史就是这样创造的,就是千千万万个普通人,有一天他们会说不,我不满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时,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其实,不只是雾霾,面对种种肮脏的社会现象,倘若能够有千千万万个普通人,都抱着“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推诿,我要站出来做一点什么”的想法,我们的社会,也必定要干净许多,美好许多,温暖许多。最后愿我们都行动起来,对抗雾霾这个可怕的敌人,为自己和子孙后代的生命负责。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视频《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746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2月28日,柴静发表了自费拍摄的连续视频穹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 。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就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柴静的《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278 字

+ 加入清单

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该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农经济下,人们的需求无非是温饱要求的一点食物和衣物,简单的洞穴或房舍。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宝库可以毫无限制地增长,而对于保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质,不管变换了多少花样,升级多少代,用以提供给生命的能量永远是那么一点就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体力行,如同那些现在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隐者,不管出于哪一种思想渊源,对物质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无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恐怕这是人类文明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无限的生活和内心”表达了最初的这种心情。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幸福安宁的途径。贪婪会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愉悦,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物质的富有、财务的自由并不会完全对等地赋予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没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艺术上的跟进,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雾霾的形成,事实上是人类对煤炭和油气等能源的无节制消耗造成的,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谓的身外之物,即荷载人们思想和智慧的身体之外,极大丰富的商品,林林种种的物资,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都是对自然和能源无限索取换来的,而这些所谓好东西并不都是我们必须的。就像华丽繁复的包装下面,我们需要的只是某件东西本身一样,决不能做买椟还珠的蠢事。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的时代,对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观制约。而今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渐入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趋势中人定胜天的豪情难掩人类颠覆自我生态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处中必将迈进玉石俱焚的误区。老祖宗早就有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自然观,即便是今天,在这种危机来临之前,仍然有人对此提出思考和预警。对于节能减排,一切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困惑难道比人类自身生存都重要吗?回答绝对是否定的。

从小我来讲,节能减排是一种修行。降低个人的物质欲望,不要求人人都去大山中修行,只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就如片中提倡的,少做一些对环境不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事,就是善莫大焉。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那就需要一种共识,我们需要的不必那么多,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升级版的小农经济,或许是片中提出的在放量增长的过程中,把节能和减排做到极致。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思想和智慧、文化和艺术的无限发展和繁荣,那些应该剔除的物质增长,应该像毒瘤一样舍弃。就像面对雾霾和诸多生存问题时,我们有能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法子,这才是人类能够舍弃物质包袱困扰,依靠智慧继续前行所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北京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675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柴静所说:“我们不怕死,但也不想这样活着。”我希望做点什么,因为我生活和我的家人都生活在这个灰色的穹顶之下

一出生就接受手术的宝宝虽然已经痊愈,但在照顾孩子的过程中,柴静对霾的感受却越来越强烈,“生活在一年竟有175天污染的北京,害怕女儿有一天会问我’什么是蓝天为什么老把我关在家里,加上全社会对空气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关心,职业训练和母亲本能都让我觉得应该回答这些问题:雾霾是什么?从哪儿来?该怎么办?”因此,柴静开始了这个调查,这是一个母亲的发现。

柴静透露,她自费投资了差不多一百万作为国内外的拍摄和后期制作的费用。她在访谈中表示:“一个人没有当妈妈之前,这个世界只跟你有几十年的关系,到此为止,我对我的一生负责任就可以了。但确实有了她之后,你跟未来世界有了关联,有了责任。如果没有这样的一个情感的驱动,我确实很难去用这么长时间做完这件事。”她表示有了孩子后,尤其是知道孩子生病后,才对空气污染有了完全不同的态度,使她不能回避空气污染的问题,因此才有了这个调查。

柴静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表示:“我自己曾经对雾霾无知无觉,现在我对空气有我的爱惜,所以我去找适合我的方式,比如尽量不开车,比如参与公众参与立法研讨会,与扬尘的工地交涉,打环保举报电话

12369,要求餐馆安装上法规要求安装的设备,要求加油站维修油气回收装置。我把这些也呈现出来,这些只是能做的一小部分事情。我相信,别人心底有自己的爱惜,有适合自己的实践。”

记得儿时我眼里的郑州是绿色的,绿的洋气也很具体,绿得文化路上只剩下满目的绿荫如盖,20年过去了,这个城市变化了很多,包括她的空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看《穹顶之下》有感:我为什么留在了英国

全文共 3242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2月的最后一天、两会召开前夕,沉寂了一年之久的柴静,携纪录片《穹顶之下》迅速刷屏朋友圈。从央视离职后的柴静,现在的身份已被定义为“自媒体”、“公民记者”,这场因名人效应引发的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被描述为自媒体力量的兴起、与主流媒体完美合作的示范。

不对,“大众对雾霾的集体重新关注”不如换成“大众对柴静及其纪录片的赞誉或质疑”这种表述更为准确。几乎一夜之间,头天对柴静自费百万拍摄雾霾纪录片的惊叹关注,全部被淹没在网上铺天盖地的质疑、诋毁、甚至人身攻击、个人喜好里。视频出来的当天晚上我完整地看了一遍,从新闻由头、事实呈现、追溯原因,到多方剖析、经验借鉴、行动建议,加上柴静条理清晰、思维连贯、语速得当、字字珠玑的演讲串联,这个纪录片的专业性可谓毋庸置疑。

我看完的当下就有冲动想写点什么。但当今天一早醒来,由于中英时差国内已经是骂声一片,负责任的还找找数据、事实表述漏洞;不负责任的纯粹人身攻击、讨厌柴静、low逼、资深烟民、高龄产妇等等私人八卦……当然积极的一面我们看到,因柴静的名人效应、公益行动带来了有关大气环境科普、环保意识觉醒、政府部门问责的一次极好的机会,公众合理质疑、多角度讨论,即使有不同的声音也是正常的、值得鼓励的,借两会召开之机,也能顺势倒逼政府部门拿出环保机制整改行动魄力。但国内舆论环境的一贯传承还没有形成能够包容理性争论的氛围气度,常常刹车失灵演变成非黑即白、谩骂攻击。在这种舆论口水战中,我习惯性地后退,多说也无益。

想起了八年多前我与柴静的一面之缘。当时其与央视《新闻调查》栏目组到清华分享栏目背后的故事,我们新闻系的全班同学受邀聆听演讲。柴静当时已经成名,简单的T恤、牛仔裤。演讲完毕对她的印象是:口才了得、满腹诗书、随口引经据典、面部表情淡漠。当时还有同行的某省台随机找了我们其中几位同学进行采访,当时我被问到的问题是:你觉得新闻记者最重要具备的素质是什么?记得我回答了三个词:热情、敏感、责任。

因为曾身处与柴静一样的职业背景,所以深知作为一名致力于追寻、记录、报道事实真相的记者,常常会遭遇关注家国天下的责任感,与改变不了现实的无力感之间的冲撞、碰击、斗争。记者的职责不是改变,而是督促改变。这种改变的困难和阻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穹顶之下》号召环保体制的变革、政府部门的作为、你我行为习惯的改变,这种督促远未见效之前首先得到了大众对其行为动机、利益集团背景、私人八卦的阴谋论的诋毁,可想而知前方还有多少重重阻力。

我不是柴静的粉丝。她歪着头向对面的嘉宾咄咄逼人时,我担心她活得太沉重。这几年好了一些,脸上多了很多笑容——《穹顶之下》的演讲我们就可以看到。但无论如何,这个片子激发了我对雾霾的重新审视。

刚来英国留学时,我曾有整整八个月的时间没有回国。飞机落地北京首都机场的那一刻,我的心情雀跃极了。当我进了航站楼走向安检台的时候——我深深地记得那个画面——T3航站楼里可以用“尘土飞扬”来形容,空气里满满的黄土颜色和灰尘的味道,我下意识地捂住口鼻。这座我曾经非常熟悉的城市,因八个月的离开,带给我鼻子、呼吸道强烈的不适应感——也许因为在英国习惯了那里的蓝天白云。

英国是一个多雨的国家。我们都知道,在国内开车的人最害怕洗车后的第二天下雨——车白洗了,雨一淋全是花花的泥点子。在英国,尤其是住house的居民,习惯将车停在路边或露天院子里。当然这边很少暴雨,而平日里的淅沥小雨,是根本不用担心车子弄脏的。很多英国人在下小雨的时候,甚至选择不打伞从容在街上行走,而不必担心雨水脏了衣服。如果你住在伦敦市中心,比如金丝雀码头的某栋高楼里,平时天晴的时候,你完全可以远眺到15英里外的希思罗机场——据说曾经的北京,也能在后海银锭桥远眺到西山。

三个月前我因工作需要回国出差,一名曾在英国留学的男士,带着妻子和刚出生几个月大的宝宝过来咨询移民英国的事宜。他从英国毕业回来北京,创立了自己的公司,而且发展相当不错,但他现在,执意重回英国。“尤其结婚生了孩子之后,很多时候想带宝宝出门遛个弯儿,但空气实在太差劲了,常常雾霾,就不敢带孩子出去了。”他对我说:“为了孩子的成长,看来我必须得带他们重回英国”。

柴静拍《穹顶之下》也提到了自己的女儿。她在片子里并未将女儿未出世患肿瘤与雾霾之间证明为因果关系,但是由于关心女儿的健康问题而开始与雾霾死磕,从母亲的立场来看,是十分能够被理解的。食品安全、大气污染、成长环境等等这些在国内不能被忽视的问题,对于我这个还没当妈的人来说,已经为将来的孩子考虑到了,更何况成千上万的母亲呢!必须承认,这也是我选择留在英国的原因之一。

伦敦也曾为“雾都”。柴静在片子里特意来到伦敦寻访治理雾都的经验。我们都知道1952年12月5号那场著名的伦敦大烟雾事件,冷空气横跨英吉利海峡,覆盖整个泰晤士河谷,把煤烟控制在云层之下,造成一万两千多人因此死亡。那时英国政府在二战之后大力发展煤炭工业、振兴经济,高品质的煤炭全部用于出口,普通英国老百姓使用的大多是劣质煤炭,再加上英国工业革命之后,工厂、烟囱林立,已经排了几十年的工业废气的积累,终于酿成了大烟雾事件。1953年英国政府终于决定成立“空气污染委员会”,之后通过《清洁空气议案》、修改为《清洁空气法案》。在1960年至1970年治理空气的十年间,英国的空气清洁状况有了质的改观,同时让人惊讶的是,由于清洁能源和新兴行业的替代,英国的GDP在这十年间同时也增长了一倍。

伦敦的巴特西电站,四根103米高的烟囱,曾经是英国工业革命巅峰时期的象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建成后,曾每星期烧煤一万吨,维持伦敦五分之一的电力供应。而自1982年“退役”以来,巴特西电站已经成为了英国的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符号,2012年伦敦奥运会闭幕演出时,也曾作为伦敦的六个建筑形象代表之一,出现在舞台。现在,围绕着四根烟囱,巴特西商住综合开发项目成为了伦敦市最大的开发项目——其代理机构仲量联行透露,当巴特西首期住宅项目推出时,一周内即售出75%,刷新英国卖房记录。目前新建的三期项目,在去年10月底甫一推出,也延续了疯狂抢购态势。英国人对于“空气污染”是心有余悸的,但在旧城改造时,这四根烟囱是明令禁止拆除的受保护对象——它们将一直矗立在泰晤士河畔,提醒着人们英国曾经的辉煌与经验教训。巴特西情结也已深深融入了英伦文化的血液里。

不是说英国现在的大气环境就多么多么好,居住在这里感受就多么多么优越。伦敦市长鲍里斯斥资改善伦敦空气质量污染的措施仍被诟病,伦敦的空气质量时至今日还被英国媒体各种监督吐槽——比如媒体指责伦敦尤其是牛津街,是全世界二氧化氮污染最严重的地方。但这也正是体现了英国媒体的言论自由与监督有力——有报告说,根据英国2013年全面空气质量监测数据,伦敦达到“危险等级”的天数仅为8天,其他城市更少。这里蓝天白云的时间确实比国内多太多了。

今天我的朋友圈里一位在英国定居数年的前辈说:上周,舅舅在北京被确诊为咽喉癌,当我得知这一消息时,我的第一反应是雾霾。这是我第一次把雾霾和我亲人的健康联系在一起。每次短暂的回国,严重的雾霾尽管已感不适,我还是觉得与我无关。但这次我真的觉得雾霾已张开他的血盆大口在侵噬普通百姓的生命。今天凌晨我看了柴静的片子,同时也看到各种评论纷至沓来。无论怎样,柴静以她的影响力,从民间发出了对雾霾的挑战。

同样自费拍过食品安全纪录片的崔永元说:我认为《穹顶之下》唯一的作用就是启蒙作用。柴静的纪录片,可能是她职业生涯中很重要的一步,但对于国家雾霾治理可以忽略不计。

但是同为前电视人,我欣赏她仍坚持对于发现真相、深入调查、呼吁改变的追求;在名人效应的光环下,所幸能够一定程度上消抵变革难行的无力感,不管是鲜花还是鸡蛋,起码这么多人都看见了关注了;我更期待咱们国家的雾霾治理能够在十年内真的取得一些成效,重现多一些蓝天白云,那么我也能够在那时牵着自己孩子的手,说:看,这是我们的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柴静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080 字

+ 加入清单

看完这段视频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沉默了许久想了很多。从未像今天这样重视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但今天才知道原来它是如此的可怕,每个看完这段视频的朋友们是否会想:为环境我们能做点什么?

对我触动最大的是那个小女孩的回答:没有看见过蓝天,没见过星星 ,没有见过白云,,,,这对我们来说在意味着什么?我们的孩子在十年后的今天是否也正在面临同样的现象?我相信所有的父母都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被剥夺享受这样的蓝天,白云,星空的权利,都不想被剥夺亲近大自然的权利。十年前的山西河水变成了污水,年均苯并芘超标290多倍。那么现在空气含量中有15种致癌物,其中世界上最可怕致癌物苯并a芘超出国家标准值14倍。我们可想而知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什么样严峻污染的环境。柴静的这次霾调查报告能否唤醒我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自身做起的责任感。对于我们这一代而言最重要的是父母和孩子。我们不可能永远的保护他们因为他们总会暴漏在空气中,呼吸时我们无法逃避的现实。你的每一口呼吸都在,我们成人每天要呼吸大概两万五千次。想想我们这样每天生活在这样的空气当中我们的肺会变成什么样子?如果我们保护环境就像保护我们的父母和孩子一样保护大自然。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

雾霾最大的来源是煤炭和化石能源的燃烧。那么其他国家也同样要消耗大量的煤炭。但是为什么就没有出现像我们国家这样的严重局面呢?因为英国人在消耗大量的煤炭时首先需要把自己所需要的煤洗干净,然后在进行燃烧。那么我们国家到底有多少是这样做的呢?几乎是微乎其微! 所以在唤醒我们每个人的意识的同时,我们也需要有关监察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对工业重工的排放污染超标情况进行监管。一个地方有大量的工业,重工业聚集其中消耗大量的煤炭,而且还没有办法很好的控制空气污染的排放量,同时还无法关停和取缔这会事一个什么样的结果?很多的中小型的工业和重工业都在用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也没任何人监管随便的排放。他们根本没有专业的环保排污设备进行对排放物净化所以排放物严重超标。想从本质上改变这样的情况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监管部门,每家企业共同努力。只有从自己的意识上的改变才会有行动上的推进。

我们不可能不改变自然条件但我们可以改变我们自己。所以每个企业在我们每天的生产研发和销售当中把节能环保作为产品一种重要的标准来执行的话。也许我们的环境和空气质量也会随之而被带动起来往好的方向改变。就像现在的中小型工业,重工业企业用的没有任何排放标准的小锅炉,如果是换成了我们以环保为主要性能的锅炉那我们的空气污染会不会有所改善?保护环境污染需要我们每个人,每个团队,每个企业共同来完成。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穹顶之下》观后感400字

全文共 745 字

+ 加入清单

2015年2月28日柴静发表了自费拍摄的连续视频《穹顶之下》。我一口气将这八集看完,心中感觉非常沉重 。一组组震撼人心的画面,一堆堆详细精确的数字,一群群忧国忧民义士,一张张有持无恐的嘴脸,一叠叠苍白的法律,一个个深感无奈的官员。归根结底一句话:中国的雾霾就是人祸。

三十年的发展带给国人的是巨额的环保欠债,虽然雾霾使大家猛省,但是落实到个案许多仍是无动于衷。正如环保执法人员所讲:我们该走的程序都已经走了,还是继续这样干我们也没有办法。许多法律形同虚设,处罚很严厉但是执行却是零。柴静总结的一句话很到位:严厉执法90%的人会守法,有法不依会使90%的人违法。由此看来中国距离法制国家还有非常漫长的路要走。

垄断又是一个人祸的原因,石油的垄断造成了标准低,价格高。高清洁能源得不到开发和利用,以国家能源安全为借口,行垄断之实。哪里还有为国为民的精神,只认钱了。可能这也是能源界大批腐败的根源吧。

懒政、惰政也是一种人祸,如此众多的不合格的大货车每天行驶在路上,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问。工厂做假那么监管部门在干吗?问起来都说的条条是道,做起来都睁一眼闭一眼,或者互相推诿。假货横行,逼的好人也要做假,否则就无法生存。难道这不是惰政给我们造成的恶略后果吗?限行、限号已经由一线城市向二线、三线城市推广了都是打着环保的旗号。可是中国的微型汽车生产已经没有了市场,取而代之的是那些耗油多排量大的豪车,既然是为了环保,是为了节约能源,为什么不去限制这些豪车的生产和销售。

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惊天的变化,“效益就是金钱”“一切向钱看”的口号毁掉了当下的中国。举国上下一起向钱下手,各尽所能,不择手段,透支了国家的未来。在雾霾笼罩的中国,空气里弥漫着什么味道?柴静给出了明确的回答:“那就是钱的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们该拿雾霾怎么办——观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有感

全文共 90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我从表叔那得知了《穹顶之下》这部纪录片,然后在班上就把这部纪录片给看完了,这部纪录片给我了极大的感受。

柴静是以她女儿的故事做开头:“听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间,我觉得对她没有任何期望,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诊断为良性肿瘤,在出生之后就要接受手术。”我被惊住了,一个刚出生不久的小婴儿就要接受大手术,霾让柴静的女儿出生前就患上了病,所以柴静以一个母亲的身份与雾霾开始了斗争,正如她所说,这是一场一个母亲和雾霾之间的私人恩怨。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柴静正在采访一个六岁的小女孩:那个小女孩没有见过星星,没有见过白云,连蓝天也只见过蓝一点点的。现在,孩子们想看见星星是一种奢望,成人们想看见曾经的天空是一种奢望,白云也是曾经的回忆罢了。这,是因为什么?是因为我们自己罢了。

雾霾是什么?雾霾从哪来?我们怎么办?这是柴静提出的三个问题。

雾霾是什么?柴静说:它们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我们看不见它,因为肉眼能看到的颗粒物,最小的也是它的20倍,这是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一个看不见敌人的战争,是危险的,是可怕的。而且这些敌人在我们呼吸的时候,它们都在。

雾霾从哪来?来自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国的PM2.5,百分之六十来自于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烧。还有一部分是来自于汽车尾气、加油站废气泄漏……我们的煤怎么了?现在中国烧的煤比其他所有国家加在一起烧得都要多,而且我们烧的是劣质煤、褐煤、没有清洗过的煤!我们的油又怎么了?我们的油大部分烧在车上,我们的车在十年之间增加了将近一个亿,光北京2010年一年我们增加的车是多少呢?八十万,排成一条能从北京排到深圳,再从深圳排回来。

我们怎么办?我们该拿雾霾怎么办?让我们的曾经湛蓝的天空回来很简单,就要看我们有不有这个决心。有个APP软件可以随时查看你周围的重污染工厂,你可以举报;你看到周围的餐厅有污染情况,可以拨打12369举报。但如果我们不说,12369永远只是一串数字,但如果我们说,那么12369就有可能是让天空变回湛蓝的原因之一。

我们该拿雾霾怎么办?很简单,从你做起,从大家做起,从有关部门做起,一起保护家园,让雾霾从此消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602 字

+ 加入清单

《雾霾穹顶下》是一部值得我们每个人深思的调查,她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唤醒公众的环保意识,如果这个调查能够唤醒政府加大减排治理的力度,才能不辜负柴静做这个调查的诚意。让我们再次回顾下调查的结束语--

“如果我们目前环保设施(和法律),就目前全100%都到位了,我们的尘排放跟我们的二氧化硫排放应该比现在低60%,我们的氮氧化物排放应该低35%。”

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观后感

春节上班第一周,柴静以纪录片《穹顶之下--同呼吸,共命运》刷爆各路视频网站、朋友圈、微博等等,掀起了新一轮的媒体事件,引来各路大神围观。对于雾霾的关注,其实在中国不算是什么特别新鲜的事情了,但是能够一次性地引起如此巨大的媒体聚焦,不得不说是第一次。

柴静的视频播出后,赞扬者有之,论点不相上下,无非是肯定其对于知识普及的功效,认为这部纪录片不仅思路清楚,论点清晰,材料充实,而且以一种女性母亲的身份涉入,具有一种特别亲切的人文情怀,非常容易能够引起广大观众的共鸣,其播出之后引起的巨大效应就是作品本身就是其艺术魅力的最好证明。

只不过,对于《穹顶之下》的批评者所切入的角度却各有不同。有的直接从新闻本身的客观性出发,觉得柴静本身“TED”式的纪录片并不符合新闻客观性的原则,用婴儿肿瘤与采访小孩子是否看到蓝天等方式纯属于一种无谓的“女性煽情”,很容易给观众造成误导。

而其对于数据的引用,对于诸多概念的表述,对于专家学者的访谈,也诸有段长聚一,移花接木,自相矛盾自处。还有人从柴静《穹顶之下》所表现出的立场批评其内在的利益链条,比如说对于油气私有的支持,其实完全忽略了中国大型发展电站的正确性等等,必定与私有利益集团的支持有关,不过是为两会的召开提前打个预防针而已。

更有甚者,将攻击直接转移到柴静本人身上,觉得她的女儿得了肿瘤与柴静本身是个“资深烟民”“高龄产妇”密切相关,而她的女儿本身为美利坚合众国的居民,更是将柴静本身口口声声的所谓对于雾霾的关怀大大地打了一个嘴巴。

看了各路神仙对于柴静《穹顶之下》的褒扬和贬低,我都觉得,那些争论比柴静的纪录片本身更有看头了,就像豆瓣上的许多影评比电影本省更加精彩一样。无可否认,柴静的纪录片给普通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雾霾课,她所运用的多种表达方式所产生的影响力,无疑是那些过分科学的读物所无法取代的。

只不过,那终究只是一堂课而已,所提出的具体建议能不能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还是得打一个问号。柴静的建议是多举报非法排污行业,出门少开车。那似乎是每一个人所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能会像“随手拍解救被拐儿童”一样,在某一个阶段掀起一阵高潮,最后又不了了之吧。因为她根本没有触及治理雾霾的难度所在,那是层层利益链条所组成的一个大漩涡,无论你从哪一个点入手,都无法全身而退。

以北京的“A派克蓝”为例,为什么仅仅在几天的时间,雾霾可以消失不见--因为政府以巨大的手腕制止了各路排污源头。其代价是什么呢?那就是几天的工厂停产。所谓的效果,必定要付出巨大的牺牲。中科院这么多人,国家的执行人员那么多,环保局长又不是傻子,怎么不知道如何彻底根除雾霾呢?多少年前就提出了所谓的“科学发展观”了啊,到现在为什么全中国雾霾越来越严重。

因为,那是一件没有办法的事,你经济要发展,必定得烧煤,所谓的高能源哪里这么容易得到?你要洗煤,那得付出多少劳动力?洗煤之后的脏水怎么办?一步一步都是资本投资。西方发达国家为什么空气好?因为他们都是过来人了,都曾经以高污染换来了经济发展,如今的他们,当然有雄厚的实力将污染企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

或许,这种言论本身可能有点无奈,但确实是事实。许多事情背后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中国,还太穷。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你只能选择一个。

雾霾纪录片穹顶之下观后感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800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500字

穹顶之下纪录片观后感3000字

柴静雾霾调查《穹顶之下》观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1164 字

+ 加入清单

一觉醒来,一个有关于柴静所拍的有关雾霾的视频“苍穹之下”突然间火了,充斥在一早醒来的微信朋友圈、QQ空间、优酷首页。

有关雾霾。我已经见怪不怪了。从2013年武汉刚刚雾霾那几天人们争先恐后买口罩戴口罩,到2014年几乎整年雾霾天气超过250天人们依旧可以每天淡定的出门买菜、逛街、锻炼,到街上已经没什么人再带口罩。从这件事上所以可以看出,习惯就好,习惯了我们就麻木了。

有关柴静。我印象记忆中她一直还是那个新闻调查的女记者。我一直没有关注过她嫁给富豪、央视辞职、赴美产子等等这些新闻,也没有特意去认真的读过她写的《看见》这本书。因为新闻调查几乎是我小时候的童年记忆,每一期我都会和母亲一起看,还记得那时候新闻调查的播放时间是深夜10点到11点,作为一个每天晚上9点就睡了的小孩子却每一次都精神的看完全部节目。只是,已经不记得,从什么时候起,新闻调查好像就不再播出了,或许是柴静辞职的时候,或者是其他什么时候,总之我已经记不清楚,也很久没看了。

有关视频本身。我想说的是,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哈姆雷特,这句话不假。每一个人看到同一个东西、观点的时候,都有自己的观点。或认同赞成、或质疑反对,又或者是被说服、被触动、被感化。而我想说的是,我内心中的人生观、价值观,我发现我一直没有改变过。

从前看高晓松的一个节目“晓说”中,高晓松提到过中外三观差异。比如其中之一就是有关事业与工作。高晓松说,中国人给别人的祝愿总是在说,祝你事业有成、事业进步、事业攀升,而却从来不会有人说:“祝你事业稳定。”好像拥有稳定的事业就是一件不上进、没出息的事儿。

中国人的确太浮躁了。我不否认,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上进的心和欲望,然而为什么不能有脚踏实地的努力去实现。所有人都在走捷径,所有走过捷径成功的人都在告诉我,你一定也要走捷径,否则就会被甩的很远——事实上如今这个社会也的确是这样。于是没有人愿意脚踏实地。

然而,我深深的意识到,这样的浮躁所带来的虚假繁荣泡沫终归有一天会要破灭,而我不想这一切发生。但,没有人会在意这渺小虚弱的呼喊声,我被巨大的泡沫所淹没,也许,每一个人都是如此。

好在事到如今,历史的车轮又滚滚前行了十年。当年我所担心隐忧的泡沫破裂并没有发生,但是它没有破裂,而是要被我们在以后的十年二十年中慢慢消化掉。中央的经济学家给它的名字叫“软着陆”,其实我认为这个说法还不足以形象和贴切。我觉得它应该有个更准确的名字,叫做“自食其果”。从2014年,到进入2015年以来,很多中国人的感觉是“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变慢了”,甚至很多企业在衰败。很多人总会相信报纸上说,这是因为“在转型”。其实不是“在转型”,而应该叫做“在消化”。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600字

高中生《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

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作文(最新)

《穹顶之下》观后感800字范文选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206 字

+ 加入清单

书生之用,或许只是口舌之争,文字之琢磨,看似轻透无力,但它也具有最庞大深长的力量。以水之柔,滴水穿石,贯成钟乳,载舟覆舟,移山震地,力克刚阳。爱智慧便是哲学,中国人爱智慧的方式,就是信任这种从大自然生息流转的规律中参透出的感悟。

柴静一己之力,耗费整年,做成这份调查,她或许只是凭藉一份书生意气----我所理解的是,从古代典籍中一直流传下来的中国人的品性,而因为它们寄居于书中,那么开卷就学的人所获得和熏陶的,便可称为「书生意气」了----忠义、正直、责任感、使命感、大德大爱。

柴静或许不能改变许多现实,但她做了与她学历、学力、资历相符的事,这是值得我辈读书人敬佩和追随的,现今学之不用,不知所用,敢言而无物者,乱言以惑众者大有人在。

此前并未看过她的其他报导,只知她是一名记者,我亦非媒体专业或科学专业出身,但就以文科相通来看这篇调查,认为它是有良心和诚意的作品。

作品无论什么方式呈现,都有「受众」群体,柴静台下的观众,均是你我一样的非文盲社会大众,具有一定是非判断能力、有自己一套价值观、能够独立思考的人,知识水平和范畴可能参差,但柴静肯定不是想以专业科学家级别的人为「受众」,对那些专业人员、决策人员,她或许是想抛砖引玉,引起他们的关注和重视。柴静知道自己的社会角色并能准确定位,她只做好了传媒人或者说记者的分内事,往水中投了一颗小石子,至于这波澜能荡开多远,除了石子的分量,也要看有多少滴水被引起了共鸣。

水,是中国哲学中最上佳和丰富的哲学表达。

以水喻民,相信社会民生的力量,聚少成多,只要指明一个方向,造出这河道,就会有奔腾的水流滚滚而来。

以水喻力,社会改革需要繁复的协调,社会改革的驱动力,需要庞大而温和的阴力,太暴烈则急就不成,太弱化则行而无功。治大国若烹小鲜,七字洞明治国精神。有时阴柔胜于刚阳,绵柔之力亦可掀狂澜,以己及人,将心比心,将环保意识播种到每个人心中,让人人都有环保的危机感和生存的尊严感,若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觉悟,那么行动起来的人就会多,社会整体的自觉性就会随之提高,那么做成这件事就指日可待了。

柴静还有一份勇敢让人佩服,她选择了面对,勇敢地站在雾霾下,生活、研究它、想解决它,想推翻这个穹顶,让我想到了顶天立地的盘古,双脚踏地,双手擎天,只想撑开这中间光明的天地,人们乐享岁月。

「希望」和「未来」,是人类终极的向往和渴望,所以我们有一个壮志豪情的强盛中国梦。但我们也应该做一个鲁迅所说的敢于直面艰难困苦的真的猛士,负担起这一代人的责任,拔除荆棘、踏平坎坷,与国家和民族荣辱与共,共同实现蓝天白云下的中国梦。

希望,并不是你看见未来才行动起来,而是当月黑星沉时,你仍坚定不惧地一往无前,大踏步地奔向认定的黎明。

映目的煤炭添了我们眼睛的黑亮,我们要用这煤炭燃烧的熊火,炼就那可洞察光明的火眼金睛。

为甚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卑微地想用这汪月牙泉,洗出一片白云蓝天。欲再凤凰涅盘,须先破出穹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穹顶之下》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完整的看完穹顶之下,心情复杂,甚至可以用毛骨悚然来形容。震惊于柴静能交出这样一份作品,不简单。作为普通人,我们其实是生活在一个对咨讯难辩真假的时代。平心而论,这篇报告所叙说的数据和实例,如此坦白和赤裸裸,是能让我信服的。

世界性难题这么多,柴静偏偏选了这个治理污染的课题,除了受到女儿病因的启发,我觉得还有一个原因是,这个课题是有解决方案的,并不像医学难题那样需要前沿科技来突破。当每一个普通个体认识到事件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意识到一丝微小的力量也可以是有用的,那么,它就有被改善被改变的可能。

尽管如此,为何普通大众仍不愿付出这微小的力量?因为我们觉得,这样的努力根本就是杯水车薪。事件的核心不是这么简单。如果政府的改变,政策的改变可以做到更有效更务实更专业更有决心,那么问题就能得到更高效的解决。所谓的新闻调查之所以被大众信服,原因就是它能深入挖掘到事件的最初和核心从而理清来龙去脉。但当结果出现,我们发现这一切原来都还是政策引导下的结果,很多悲剧的发生是长期惰政甚至渎职造成的,我们心底就会涌出无限的失望,这股失望之气会毁掉很多正能量!看似单纯的治理污染的课题,其实不可避免的牵扯到能源问题和腐败问题。当今世界能源有多重要,想想中东战争,冠冕堂皇的借口背后抢的是什么?想想被拿下的中国贪官里有多少是能源系出身。大家就该明白了。

看到后半部分,英国能源大臣的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他说,你知道吗?负责整个伦敦电力分配的,是一家中国公司!这足以证明中国科技是有实力的,只是在国内受限于体制,英雄无用武之地!这又让我联想到众多知名企业,赚着中国百姓的钱跑到纳斯达克去上市,玩转资本市场并让美国人分享红利,个中道理异曲同工啊!习大大领导下的中国,体制改革之路很难走,这块硬骨头不从根上一刀刀把肉剔下来,任何理想都只是幻想。

写这些文字之前,我特地去刷了一下很久都没刷的微信,想看看朋友们对此事的评论。结果是什么?大家好像反而更关心柴静本人,她为何在美国生孩子?她孩子的先天缺陷是否与其私生活不正常有关?呵呵,有一丝失望。比知道真相更可怕的是什么?是漠视真相!

大家活在同一片天空下。呼吸对每一个人都是公平的。保护环境其实就是保护我们自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雾霾《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这次关于霾的调查的片子,长达将近2个小时,我从头看到尾,它的信息来源非常权威,信息也很立体,它告诉我们什么是雾霾,雾霾从哪里来,我们怎么办。

刚刚看完柴静关于雾霾调查的纪录片,触目惊心四个大字在脑海里不停环绕,这是我第一次看完一个片子之后这么急切的想说一些话,因为这与我们的生活真是密切相关,就像柴静说的:同呼吸,共命运。

雾霾是这几年才出现在我们的视线中,并且几乎成为了生活常态,可是这个生活常态正常吗?不正常,因为这是以我们的生命健康为代价的。我曾在武汉住过一段时间,那时候我记得晚上还可以看见星星,那真的是满天的繁星,当时的我没想到的是这居然在现在看来是多么的奢侈。武汉在十几年的时间发展的很快,但是发展得代价是我们的环境。我们现在走在武汉的街头,(包括现在鄂州)到处都在拆房子,建房子,挖道路,建道路。到处都是裸露的泥土和飞扬的尘沙,我们走在路上必须得捂住口鼻,不敢呼吸。但就算这样我们仍然会呼入大量的灰尘,而这些都是能够诱发肺癌的因素,环境的污染程度和肺癌的发病率是成正比的,而大部分的受害者使我们的孩子和父母。每次雾霾发生的时候我们都在祈祷赶紧来一阵风将霾吹跑,但是吹跑了一次还会有下一次,雾霾已经不是偶发事件,它仍会频繁的发生,而且还是一个开始。

雾霾是什么?雾霾是一些空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微米的颗粒,而我们肉眼能看见的最小颗粒都是它的20倍,我们看不见它们,但是它们影响着我们的健康,当PM2.5值升高时,人群的死亡率会随之上升。

雾霾从哪儿来?中国能源结构中,燃煤和燃油占了百分之60,而在燃烧排放时大部分是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就直接排放到了大气之中,煤炭没有得到过清洗,石油没有得到提炼,各种有毒物质随着排放来到大气之中,通过我们的呼吸进入身体。

我们怎么办?在片子中,环保局的一位说了这样一句话:“我现在都不敢开口,让人看到里面没有牙。”还有一个民营加油站的老板是这样说的:“环保局是什么?你有义务但是没有权利管。”没有权利,那谁有权利?新的《大气污染防治法》在今年9月份才开始正式生效,那么在生效之前呢?谁来管理?谁有权管理?

几十年前的伦敦因为烧大量劣质煤炭造成了大烟雾事件,在这个事件中有大约一万两千人死于长期吸入煤炭产生的黑炭和短时间内吸入的高浓度的含有重金属的颗粒物。这是场大灾难,而这也是我们的前车之鉴。

我作为一个普通的人,一个普通的市民,一个普通的中国公民,我希望我们能够生活在蓝天白云下,能够自由的散步和呼吸,不必时刻担忧因为污染而产生的健康问题。我无法为治理污染做更多的事,但我希望能有更多的人能够看到这个片子,让更多人来参与其中,一个人的力量是微薄的,那十几亿人一起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柴静《穹顶之下》观后感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分两次看完柴静穹顶之下》,这个山西老乡为空气清洁做的具体工作,包括作为资深记者对事情的影响,应该说正能量是巨大的。在每年一度的两会之前,如同把一块巨石抛向这个前行疲乏进而经济转型的社会生活中。也或者说是大河涌动之中的抛下一枚深水炸弹,激起的浪涛足以撼动一些既得利益者和习惯势力。但愿在国家制定政策法规的层面对解决污染有所推动,有所进步。

生产力的发展,给了人类影响自然的无限可能。对物质进一步需求和贪婪,使人们误入歧途。其实人们的生存条件,无需那么多的能源和自然的消耗。在原始的小农经济下,人们的需求无非是温饱要求的一点食物和衣物,简单的洞穴或房舍。人类的智慧和思想宝库可以毫无限制地增长,而对于保持生命和思考所需的物质,不管变换了多少花样,升级多少代,用以提供给生命的能量永远是那么一点就足够。对于这个问题的思考,老祖宗早就有人身体力行,如同那些现在仍然在深山中修行的隐者,不管出于哪一种思想渊源,对物质的需求都降低到最原始的状态,追求的无非是精神上的成就和满足,恐怕这是人类文明下一步都需要思考和面临的问题。

我的博客以“有限的物质和资源,无限的生活和内心”表达了最初的这种心情。身心相得益彰的健康之路,才是个人幸福安宁的途径。贪婪会带给人们心灵深处的不愉悦,人们会越来越多地感觉到,物质的富有、财务的自由并不会完全对等地赋予自己精神上的愉悦。假如没有思想智慧和文化艺术上的跟进,再多的财富和享受,也不能换来心灵的宁静和快乐。

雾霾的形成,事实上是人类对煤炭和油气等能源的无节制消耗造成的,这种社会发展趋势正是由于人们对于物质无休止的追求造成。所谓的身外之物,即荷载人们思想和智慧的身体之外,极大丰富的商品,林林种种的物资,这些看似美好的东西,都是对自然和能源无限索取换来的,而这些所谓好东西并不都是我们必须的。就像华丽繁复的包装下面,我们需要的只是某件东西本身一样,决不能做买椟还珠的蠢事。

生产力和科技水平达不到的时代,对自然和能源的索取受到客观制约。而今科技和生产力的发展进步,人类对赖以生存的地球渐入无所不能的境界。这种趋势中人定胜天的豪情难掩人类颠覆自我生态的幼稚,是人和自然相处中必将迈进玉石俱焚的误区。老祖宗早就有天人合一顺势而为的自然观,即便是今天,在这种危机来临之前,仍然有人对此提出思考和预警。对于节能减排,一切的经济因素、社会因素的困惑难道比人类自身生存都重要吗?回答绝对是否定的。

从小我来讲,节能减排是一种修行。降低个人的物质欲望,不要求人人都去大山中修行,只要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就如片中提倡的,少做一些对环境不利的事,多做一些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事,就是善莫大焉。而对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那就需要一种共识,我们需要的不必那么多,或许我们需要的是一种升级版的小农经济,或许是片中提出的在放量增长的过程中,把节能和减排做到极致。其实我们需要的只是思想和智慧、文化和艺术的无限发展和繁荣,那些应该剔除的物质增长,应该像毒瘤一样舍弃。就像面对雾霾和诸多生存问题时,我们有能力想出解决问题的法子,这才是人类能够舍弃物质包袱困扰,依靠智慧继续前行所需要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