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览
7515作文
50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记叙文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欢迎阅读。
一、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1、悬念、巧合、误会
2、疏密、虚实
3、抑扬
4、张弛
5、蒙太奇与意识流
二、写作注意事项
1、作文字迹工整,
2、卷面干净整洁,
3、开头结尾要简练,
4、动笔之前要拟题,列提纲,
5、平时要多积累优美的字词句子,用时心不慌。
声明:版权归版权所有人所有,影响到利益,请及时通知我们进行删除。
三、如何开头?
我们集中突破式主动作文写法总纲对开头段的作用是这样要求的:开头段,突破一个“巧”字, 做到别开生面,抓住读者。具体说来有三条是需要我们谨记的:1、接触主题,点到为止,留下伏笔。2、短小简洁,干净利落,活泼生动。3、心中有读者,引起阅读兴趣。开头段不能拖拖拉拉,短小生动为上,抓住读者往下阅读是首要的。
开题,这里的题指的是本文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也就是主题。比如一篇习作要表达的是快乐的主题,那么在开头段就应该显露出快乐的笔调和气氛;反之 就该显露出悲伤的情绪和环境。
强调我们设计开头段的目的,重在吸引读者,而不是为了开头而开头,为了巧而巧,甚至是卖弄辞藻,华而不实。如果真的是那样,就会弄巧成拙。还有要注意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情感,不能生搬硬套,故作深沉。记住,与读者交流我们的情感思想才是写作的真正目的
都说作文开头难,最难就难在思路,没有思路,就没有开头的方向;思路不清,就会咬着笔头无从下笔;思路错误,就会劳而无功,通篇尽失。开头段这样重要,其方法就最简易。
总起来说,有三条:
1、和文章题目联系上。
2、和主要内容联系上。
3、和自己(主人公)的心情联系上。
开头段写作方法:
1、开门见山法。
2、先闻其声法。
3、设问开头法
4、景物描写法
5、肖像描写法
6、联想开头法
7、倒叙开头法
8、名人名言开头法
9、议论开头法
10、综合开头法
四、如何结尾?
结尾段不是可有可无的文段,它承担着十分重要的任务。
一般来说,结尾段的任务有三条:
1、收束全文,完成主题。
2、拓展情境,升华主题。
3、含蓄优美,引人遐想。
理清结尾段的思路,经常运用的有五个:
1、和文章题目联系上。
2、和开头段联系上。
3、和重要内容联系上。
4、和事情结果联系上。
5、和自己的心情联系上。
结尾段的方法。
1、 自然结尾。
2、抒情结尾
3、含蓄结尾
4、总结结尾
5、启发结尾
6、点题结尾
7、照应结尾
9、议论结尾
10、综合结尾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结:
记叙文的结构模式相对而言变化较多,运用时可以使用单一的某种模式,也可以将其中的两种或几种合并使用。但不管如何变化都会遵循如下规律:
开头(引出材料)→主体(具体描写,用生动的细节突出某种特点)→结尾(适当抒情或议论点题)。必须注意的是:段与段之间、材料与材料之间要有过渡,结尾要照应。熟练地掌握这些基本模式对快速构思和行文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更多相似作文
篇1:2024年中考作文指导: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全文共 2481 字
+ 加入清单记叙文是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形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欢迎阅读。
一、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四、穿插流动
五、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六、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七、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八、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九、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十、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篇2:小学生记叙文写作技巧精选
全文共 796 字
+ 加入清单记叙文写作,是把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历,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给读者。
记叙文包括的范围很广,如记人记事,日记、游记、传说、新闻、通讯、小说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总的说,以记叙和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叫记叙文。
但记叙文写作,伴随自然流漏的适当议论和抒情。
记叙文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记叙文,包括记叙性的文学作品,如散文、小说,等。
狭义的记叙文是指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对社会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的情态变化和发展进行叙述和描写的一类 文章,常见的如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游记、日记、参观记、回忆录,以及一部分书信等。 正因为记叙文写的是生活中的见闻,所以一定要表达出作者对于生活的真切感受。
记叙文的特点
记叙文的特点就是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综合其他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通过描述人物、时间及状物、写景来表达一定的中心。
记叙文是指记人、叙事、写景、状物等类的文章。古代的记、传、序、表、志等,现代的消息、通讯、简报、特写、传记、回忆录、游记等,都属于记叙文的范畴。
写作记叙文要做到一下几点:
第一,要交代明白。无论记人记事,还是写景状物,一般都要交代明白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否则文章就不完整。
第二,线索清楚。虽然观察的角度、记述的方式可以不同,但每一篇文章都应当有一条绾联材料、统贯全篇的中心线索,否则文章就会松散。
第三,人称要一致。无论用第一人称“我”记述,还是用第三人称“他”记述,都要通篇一贯,一般不宜随意转换,否则就容易造成混乱。
第四,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记叙文以记叙为主,但往往也间有描写、抒情和议论,不可能有截然的划分。它是一种形式灵活、写法尽可能多样的文体。
记叙文,是以叙述为主要表达方式,以写人物的经历和事物发展变化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文体。
篇3: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5202 字
+ 加入清单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小学生记叙文的写作技巧,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那么,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
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有些小朋友看见同学写出一些好文章来,便惊叹道:“这些内容,我也熟悉的,怎么我没能把它们写出来!”这个问题值得深思,说穿了,那是因为你缺乏从小事中写出深意的能力。生活中,惊天动地的事情是少见的,一般人所经历的大多是平凡的、细小的事情。自古以来,好文章数也数不尽,大多写的也是平凡的、细小的事。《红楼梦》写的是封建社会大官僚仕宦家族中的生活琐事,这些生活琐事在那样的门第中可以说是平常又平常的了,但它反映的思想意义却是深刻的,成为举世公认的巨着。
那么,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着的好眼力。
照相机能摄像,人的双眼也能摄像。然而人和照相机毕竟不同,双眼是带着感情去选镜头的。观察的人本身要有一定的思想水平,只有这样,才可能看到事情的里层,发现其中蕴含的深意。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到凡事多加留意,尽可能深入地去想一想,不只注意到它的表象,还要去挖掘它的本质,弄清它的来龙去脉。这样,就能有敏感的头脑和锐利的好眼力,挖掘、寻找出事情中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容易犯的毛病是“事”和“意”的榫头对得不准,往往是主观上(意)想“深”,客观上(事)显得内容单薄。因此,我们在具体写的时候,避免在提示事情所蕴含的意义时候犯任意“拔高”的毛病。
有一篇题目叫《节日的早晨》作文,叙的内容是一家人愉快地吃早点的情形,结尾是:
吃完早点,我开了院门一看,只见人们穿着美丽的新衣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走向热闹的大街,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
这段话的结尾处,犯有“拔高”文章思想意义的毛病。如果写好吃早点的情形,体现人民生活水平在共产党的领导下步步提高是可以的,可是将它和“走向光明的共产主义明天”联系在一起,那“事”和“意”的榫头就对得不合适了。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不少同学的作文,不是写拾到皮夹子交公,就是写为抱小孩的妇女让座;不是写帮助同学补课,就是写送迷路的小孩回家……总之,尽是写一些人家写“烂”的材料。于是语文老师常常在他们的作文后面写上类似的评语:选材陈旧,希望今后选择新颖、独特的材料。
那么,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不少同学看到作文题目,不是到自己的生活中去找材料,而是道听途说,或者是从概念出发去记叙、描写。记好人好事,总是写“拾皮夹”、“让座”、“为人补课”,不管此事自巳是否经历过,是否有感触。这样的内容,怎么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居住的环境不同,兴趣爱好不同,经历的事情必然不同。能把自己那些与众不同的经历作为选材的内容,那么,你所选择的材料一定是自己独有的,新鲜生动的。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常听一些同学说,我们是学生,生活贫乏,看不出有什么新鲜、独特的事情值得记叙。同学们生活面不广是事实,要扩大作文选材的范围,就要求我们尽可能地广泛接触生活。那么是不是我们同学生活圈子小,就没有新鲜、独特的材料可以写呢?不是的。只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就会有独特的材料让你挑选。住在城里的人,恐怕都见过老年人跳迪斯科吧?可是有的同学熟视无睹,竟然让这样的材料从眼皮底下悄悄溜走了。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一般来说,同学们的生活圈子小,家庭、教室、操场。接触的人少,家人、老师、同学。同学们在作文时,所叙述的事往往是常见的。常见的材料中就没有新鲜的东西吗?不是的。只要我们开动脑筋,对常见的材料改变一下叙述的角度,也会让它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
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法国巴黎艺术馆里,陈列了一座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的雕像,奇怪的是:他的雕像却没有手。他的手呢?是被艺术家罗丹用斧头砍去了。罗丹为什么要砍掉巴尔扎克雕像的双手呢?原来,在一个深夜里,罗丹好不容易完成了巴尔扎克的雕像,非常满意,连夜叫醒了他的学生来欣赏雕像。他的学生把雕像反复地看了个够,后来,目光渐渐地集中在雕像的手上:巴尔扎克的那双手叠合起来,放在胸前,十分逼真。学生们不禁连声地说:“好极了,老师,我可从没见过这样一双奇妙的手啊!”罗丹的脸上笑容消失了。他突然走到工作室的一角,提起一把大斧,直奔雕像,砍掉了那双“完美的手”。
罗丹的雕像是要表现巴尔扎克的精神、气质,现在那双手(次要部分)突出了,人们看了雕像,只欣赏手的完美,而忽略了主要的内容。所以,罗丹砍掉了雕像的双手,以突出雕像所要表现的意义。
雕塑是这样,写作文也是这样,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那么,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一篇文章,好比一架运转正常的机器,文章中的一个个段落就好比机器中那些大大小小的零件,这些零件不仅相互照应,而且那些大零件需要小零件把它们连接起来。文章里的段落也需要相互照应,也需要一些“小零件”,即过渡段和过渡句把它们自然、紧密地连接起来。不然,文章就会显得支离破碎。所以,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写文章应该怎样开头?怎么结尾?谁也不会带着这个问题去问警察,因为警察不是教语文的,跟他关系不大。然而有一则外国幽默,却说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而这个警察终于谈出“门道”来了。全文摘抄如下: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看了这则幽默,同学们可能会捧腹大笑,有的笑那个“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人,是向聋子借听力,是向盲人问路;有的笑那个警察是:“不懂装懂,胡说八道。”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铃声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铃声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篇4:初中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1670 字
+ 加入清单1、景物描写的作用: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情,推动情节发展,表现人物的品质,衬托中心意思
2、运用描写方法的作用:表现人物性格,反映作品主题
3、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的作用:运用了……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4、运用排比的作用:增强语言启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
5、反问句的作用:加强语气,引起下文,承上启下
6、设问句的作用: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引出下文,承上启下
7、题目的作用:概括内容;揭示主题;提示线索
8、记叙文第一段的作用:
1)环境描写: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环境,引出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2)其他:开篇点题,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总领全文或引起下文,为下文情节发展作铺垫
9、中间句段的作用:承上启下的过度作用
10、结尾议论性句子的作用:总结全文,照应开头,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11、记叙顺序:顺叙,倒叙,插叙
12、写作人称的好处:第一人称,真实可信;第二人称,亲切自然;第三人称,可以多角度描写,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13、记叙线索的形式:实物;人物;思想感情变化;时间;地点变换;中心事件
14、找线索的方法:标题;反复出现的某个词语或某个事物;抒情议论句
15、赏析句段从三方面考虑:内容(写了什么,选材有什么独特之处);形式(写作方法,语言特色,修辞);感情(文章的社会价值,意义,作用等
二、记叙文阅读答题技巧
1: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当然,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第一人称,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第二人称,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第三人称,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
3:记叙的详略: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写?”,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4: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常见的有四种: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按事情的发展为序,使叙事的层次更清楚。
倒叙的作用是: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对主要的情节起纯托或补充作用。
补叙的作用是:起补充、丰富、深化叙述的作用,使叙事更严谨,有时也起到突处强调的作用。
5:记叙的线索:记叙的线索可分为: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怎样的人物形象?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比如:“————”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的作用:表现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渲染气氛;为下文做铺垫;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这几种考查的都较多)比如:划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表现了人物的什么性格?),渲染了什么气氛?为下文做了怎样的铺垫?)
8:记叙文语言评析: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其作用是怎样?
这类题型是: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答题有三步:第一,这个词表示什么?是表示范围?是限制?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9:文段的作用: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篇5: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326 字
+ 加入清单1、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记叙文的本质特点是故事性;好的记叙文,故事性都强。
故事精彩,记叙文才能吸引人。
作文原理:
记叙文是用来讲故事的。
故事故事,就是“故+事”。
故事故事,就是“事情+缘故+事情”。
故事故事,就是一串相互联系、有缘有故的事件串。
2、没有故事的流水帐,超失败的记叙文章。
3、记叙文的真正要素:故事的主题点、素材侧重面、情节串联线(含起因、过程、结局事件)
4、记叙文的基本精彩模式:
第一种:单一情感类情节线
第二种:情感+逻辑类情节线
第三种:情感+结构悬念
第四种:逻辑+情感+结构手法
5、悬念吸引人,反差震憾人,夸张折腾人,渲染感染人
6、让段落风情万种
7、一篇600字的文章,开头30个;中间500个;结尾70个
文章开头多用短句,结尾用长句。
篇6: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7216 字
+ 加入清单近年来考场作文多采用“三自”原则,即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每年各省的中、高考作文中诞生了不少的优秀作文甚至满分作文,为各界人士交口赞誉。但在那些高考满分作文以外的大部分考生作文中,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考生把“文体自选”兑现成了“文体自创”。当然,真能够创造一种新颖的文体那倒是一件可喜之事,可惜的是我们看到的不少数量的考卷属于“四不象”文体,写出的多是一些“散体文”、“杂交文”。记叙文是学生从小学三年级起步学写作文时就开始练习的文体,应该是一般考生最能得心应手的文体。然而,很多高考记叙类作文,记事不知事件经过,难懂来龙去脉;写人让人难见其人,更别说凸现人物形象。其实,生活中那么多活生生的人,各具千秋的形象,只要我们细细观察,艺术再现,作文就可以写得极具个性神韵。下边我们来谈谈人物描写的一些基本技巧,以期对你写作记叙文有实际的帮助。
(一)以形传神写肖象
果戈里说:“外形是理解人物的钥匙”,肖像刻画一般来说,是刻画人物不可缺少的。肖像主要指人的容貌、神情、姿态、衣饰等方面。形神兼备的肖像刻画有助于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内心世界,表现出时代的特征;结合情节的发展,还能显示人物的命运。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肖像刻画更要以形写神,形神俱似,不可千人一面,千篇一律。有的同学平时不太留心观察他人,提起笔来作文时,就全是些陈词滥腔儿,美人都是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都是瓜子脸儿,柳叶儿眉;写坏人则离不开尖嘴猴腮,贼眉鼠眼,满脸横肉……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要把人物写活,写真,谨小慎微须写出他有别于他人的个性来。先看下边的例子:
“我吃了一吓,赶忙抬起头,却见一个凸颧骨、薄嘴唇,五十岁上下的女人站我面前,两手搭在髀间,没有系裙,张着两脚,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脚伶仃的圆规。”谁?大家都会异口同声地说出“豆腐西施杨二嫂”。鲁迅先生从头到脚却又不平均用力,突出其最富特征的部分,使这个被人世的污水弄脏,可鄙又可怜的女市民形象浮雕般地冒现在读者的面前。使春成为典型,成为唯一的人。可见,要写好人物肖像,就“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艾芜语)。下边举例介绍几种基本的肖像描写方法,以待启发。
1、从作者观察的角度写
“果真红衣人,振袖倾鬟,亭亭拈带。望见生人,遍室张皇。”(蒲松龄《聊斋志异·辛十四娘》)短短数语,把一个绝色少女的温柔、深情、差涩以至于手足无措的神情举止描绘得形象生动。
“三仙姑却和大家不同,虽然已经四十五岁,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小鞋上仍要绣花,裤腿上仍要镶边,顶门上的头发脱光了,用黑手帕盖起来,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赵树理《小二黑结婚》秃了顶的老婆子的滑稽打扮,寄寓了作者辛辣嘲讽。)
2、从其他人物观察的角度写
“庞统入见孙权。施礼毕,权见其人浓眼掀鼻,黑面短髯,形容古怪,心中不喜。”
“统见玄德,长揖不拜。玄德见统貌陋,心中亦不悦。”
孙权、刘备都是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人主”,二人见了庞统都心中不悦,以此突出庞统相貌之奇丑。同时也暗寓下文“人不可貌相”之意。
3、从人物自我观察的角度写
“(吴荪甫和赵伯韬决战前做了一个恶梦,醒来后)无意在大衣镜前走过的时候一回头,吴荪甫又看见自己的脸上摆明了是一副败相。”(茅盾《子夜》)从来不肯认输的吴荪甫,此时已是个内心充满了失败主义情绪和以前判若两人的人了。
4、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下的不同特点
契诃夫笔下的奥楚篾洛夫即是一个“变脸”的行家,惯于见风使舵。曹雪芹笔下的王熙凤在黛一方面前、贾母面前,在尤氏面前,在丫环下人面前,可以说更得脸谱变化的精神,把一个恶毒、伪善、欺下瞒上的变脸行家刻画得淋漓尽致。
5、描写人物在不同场合的同一特点
《三国演义》写诸葛亮从初次登场到魂归西天,在各种不同的场合中多次描写他羽扇纶巾、仪表从容、谈笑风生的丰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概。一部小说说下来,孔明的指挥若一,飘然仙仙的神情仪态,早已深深印在读者心目中了。
6、工笔细描
“他穿的衣服,还是二十年前的新装,一件团花的官衫大褂,底下是白纺绸的衬衫,长长的领扣松散着,露着劲上的肉。他的衣服很舒展地贴在身上,整洁,没有一些尘垢。他有些胖,背微微地佝偻,他的半白的头发很滋润分梳到后面,还保持着昔日的丰采。在阳光下,他的脸呈着银灰色-------”(曹禺《雷雨》)。对周朴园的肖像描写详细周全,由表及里,给人留下了他顽固、保守、自信、自负的深刻印象。
7、简笔勾勒
“突然闯进了一个满脸横肉的人,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鲁迅《药》)。几笔勾勒出一个混混样的刽子手形象,尤其以玄色醒目,满身杀气。
8、侧面渲染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鞘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陌上桑》)罗敷之美,尽在读者的想象中,你想他她有多美,她便有多美。连耕田犁地的农民都给她耽搁了工夫。
此外,还有对比描写,比喻、拟人、夸张手法的描写,与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相结合的一些方法,留与我们在文学作品去感受、学习。
(二)只言片言尽显人物精神
高尔基说:“文学的第一要素是语言。”文学本身即是语言的艺术,它是靠语言来塑造形象和反映生活的。文学语言本来包括人物的语言和叙述人的语言,我这里谈的是人物的语言描写方法。人物语言包括独白和对话两种。独白指人物的自言自语,对话是两个人或多个人之间的相互交谈。
人物的语言,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古人说“言为心声”,可见语言是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工具,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镜子,是袒露人物内心世界的窗户。历来优秀作家都十分重视人物语言的描写,常说的“如闻其声,如见其人”,既是对作家塑生动人物形象的高明技法的赞誉。也正是语言描写的功能和作用的体现。
那么,常用的语言描写技法有哪些呢?下边示例说法。
1、只言片语勾轮廓
有时塑造人物只选其三言两语,就能勾勒出他的性格特征,袒露他的内心世界。如司马迁《史记·陈涉世家》:“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辍耕之垄上,怅恨久之,曰:‘苟富贵,无相忘!’佣者笔而应曰:‘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太息曰:‘嗟呼!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的领袖,他从小就怀有远大的抱负。这里,通过他和佣者的对话,寥寥几笔,就把他的“鸿鹄之志”表达出来了。孙犁《荷花淀》:“女人没有说话,过了一会,她才说:‘你走,我不拦你。家里怎么办?’”丈夫一贯积极向上,这次又第一个报了名要上前线,女人的识大体,生小怨的复杂心理活动一句话便写出:先是一个陈述句,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然后生出一疑问,表面是说家庭的重担将一个挑,实则骤别的依恋油然而生。人物质朴鲜活,栩栩如生。这类例子,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比比皆是,阅读时你去细细体会。
2、间接描写人景物
有时写人物,不从正而或直接描写,而通过他人的言语,现出人物形象。如汉乐府《陌上桑》中罗敷为应付太守的企求,尽情夸耀勾勒出一位风度翩翩,地位显赫的夫婿形象。罗贯中《三国演义》写诸葛亮四擒孟获后,放回了孟获。孟获求救朵思大王。朵思献计的一大段话,间接而全面地介绍了山阴洞的地理环境:山险岭恶,道路狭窄;毒蛇恶蝎,烟瘴毒泉遍布。因而鸟兽俱无,人迹罕至,这是借人物的语言在描写诸葛亮五擒孟获的险恶环境。
“变色”嘴脸现原形同一个人物在前后说出了不同的话来,表现出判若两人的形象。如契诃夫《变色龙》中的奥楚篾洛夫对同样一只狗而前后大相径庭的言语描写,这就这样方法。还有《范进中举》中胡屠夫在范进中举前后截然不同的言语及态度,《制台见洋人》中媚外欺下的制台变脸谱式的语言和表演等等。
3、一样言语多样说
针对同一事物,不同身份地位,经历个性的人在传达自己的情意时,语言各具千秋,各显个性。如《水浒传》中写众人拥护宋江做寨主时各自的语言就极富个性。卢俊义:“兄长枉自多语,卢某宁死,实难从命。”吴用:“兄长为尊,卢员外为次,人皆所伏。兄长右是再三推让,恐冷了众人的心。”李逵:“我在江州舍身拼命,跟将你来,众人都饶你一步。我自天也不怕!你只会让来让去,做甚鸟!我便样将起来,各自散伙!”武松:“哥哥手下许多军官,受朝庭诰命的,也只是让哥哥,如何肯从别人?”鲁智深:“若还兄长推让别人,酒家们各自撒开!”这些人,有的委婉含蓄,有的显露火暴,即使鲁莽也各不相同。
4、用叙述的方法写语言
这种间接手法笔墨经济,省却烦琐对话,用精炼语言突出人物特征。如鲁迅《祝福》中:“一见面是寒暄,寒暄之后说我‘胖了’,说我‘胖了’之后即大骂其新党。”朱自清《背影》:“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也变对话为直接叙述。
此外,还有与其他描写配合运用进行语言描写的方法,辅以说话人的语调、神态、肖像等,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在语言描写中,有三种引用的形式,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下边举个例子,一并注意标点的变化。
1、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2、“这可不行。”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3、“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请你学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灵活说话。
(三)举手投足见性情
一部《水浒传》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誉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史上的“六大才子书”之一,与《史记》、《离骚》等并列。倘若没有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极富魅力的支伤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可见,行为描写与肖象、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下边举例谈谈行为描写的一些技法。
1、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所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2、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
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摹写得生动、亲切,让人一见难忘:“‘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3、运用特写镜头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写老孙头被选中的马摔了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影视剧中类似特色镜头的方法完成的。“老孙头起来,跑到柴垛子边,担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就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再看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对懒惰成性的奥的特写:“他足足躺了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样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他就这么办了。喝了茶,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中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令人发笑的懒汉形象就这样定格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又如《骆驼祥子》中写暴雨下的样子:“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象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仿佛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逆风拉车中的样子健壮勇猛,却又悲苦艰辛,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贴切道出。
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老舍先生说:“说一个人勇敢,须在放炸弹时试试他。”写武松勇猛无比,就得让他过景阳岗,遇上猛虎。否则,写他如何遇上一只恶狼,也难写武松神威。何九叔处于西门庆和武松两大力量的夹缝间,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给武大验尸时:“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他胆小、事故、机智、善变,关键时刻他不惜忍痛咬舌来装病避祸,其性格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展露无遗。
6、侧面烘托写人物
《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及关羽出战时,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而关羽提着华雄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又如《陌上桑》写较敷之美,不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他们的行为使罗敷在人们的想象中有多美便有多美。学着这些方法,你也试试吧。
(四)洞幽烛微绘心理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人、物于己,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现人物的面貌,如:“‘夜里写文章’。奥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时候睡觉?……尽写尽写,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要出卖一个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个人的天性……要象一个车轮子,象一架机器一样,尽写,尽写,明天写,后天写;假期快到了,夏天临近了——他还非写不可!什么时候他才可以休息呢?真是不幸!’”冈察洛夫用铺陈心绪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天天无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懒惰成性的寄生虫形象。他认为夜里写文章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幸”。心理描写还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穷困潦倒,却幻想着“先前阔”过,“我的儿子会闹得多啦”(其实连丈母娘出生与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嘲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下列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技法,希望对学写作的人有所裨益。
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人仲怀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很好地展示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我们象野兽似的让人提防,象贱民般地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好占便宜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象狗似地死去。”在戏剧中(如《屈原》、《雷雨》等)就有许多不好展示,表达的心理,通常就是用人物独白的形式来体现的。
2、摹写“意识流”流露心理
我们先看一段王蒙《春之声》中主人公考察回国坐头罐车回家时随车身的颤动而展开的联想:“目前不正是流行着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咚叮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扬子茶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令人不快吗?……都是回家过年的”。主人公从过去现在,从中国到外国,从城市到乡村,驰聘遐思,“火车开动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从闷罐车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旋律,从各个角落的转机中感悟到春天来临了。
3、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写人物的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看一看安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幻觉的描写:“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光来了……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铺着精致的盘碗,还有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没有幸福和温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闪烁着自己对温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一个人做了坏事,黑夜中总是疑神疑鬼,更怕半夜鬼敲门。有的人心有所仪,看见花影,也会产生“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幻觉。紧扣人物的处境和心里,才易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
梦境描写,也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林黛玉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的恶梦,既透露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4、让环境衬托心理
平时同学们作文,受了表扬常用山欢水笑的环境烘托,遭了失败则用鸟云盖天来暗示。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听着歌声,什么都不再想了。他望见的已不是黑夜,而是一片青天。他觉得自己的心栩栩然振翅欲飞了。”冉阿让侥幸逃脱追捕的轻松心情随境巧妙点出。
此外,还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可多读作品来体会。
篇7:记叙文三步写作技巧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第一步:“装”。我这里所说的“装”,也可以理解为“装傻”,指的是我们明明知道某一样事物的存在,但在写作时却要表现出完成不知道或者是没有发现的样子。以《美,就在身边》或者《原来,这也是一种美》为例,我们身边的一处美景、一件好事、一个心灵美的人物等凡是可以挖掘出“美”的特点的都可以成为我们写作的对象。但在确定好写作对象之后,我们先不要急着去阐述这一种“美”,而是有意地采用对比或者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反映出我们认为它不美或者根本就没有觉察到这一种美的存在,甚至还可以表现出自己对身边的美视而不见,反而苦苦地去追寻所谓的“美”。
第二步:“转”。我这里所说的“转”,包含两个方面:一是在行文结构上的过渡,也就是承上启下;二是因为某一件事情的发生促使我在认识或是思想上有了根本性的转变。也就是要告诉读者:前面所写的是我对某一样事物最初的认识或是它给我留下的坏印象,而这些都因为接下来发生的这件事情使我在认识或是思想上发生了重要的转变。这一步是文章的重点,除了要处理好过渡句或是过渡段之外,重中之重还是要写好这一件令我发生转变的非比寻常的事情,因此最好能够在这一件事情上交待清楚记叙文的六要素。
第三步:“醒”。我这里所说的“醒”,指的是在经历了第二步所写的某件事情之后,在认识上的颠覆或者是思想上的醒悟,或者说是由此开始“卖乖”。具体说来,就是要交待清楚自己对第一步所提到事物(写作对象)有了什么不一样的看法或是新的认识?获得了什么样的启示?明白了什么样的道理或是思想上有了什么样的转变?从“卖乖”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告诉读者你从此变得懂事了、变好了、积极向上了,目光不会再像以前一样短浅、人也不会再像以前一样不懂事了。
篇8: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5975 字
+ 加入清单由于应用广泛,写作形式灵活多样,在高考写作中受到考生的青睐。记叙文的叙述方式多种多样,有顺叙,倒叙,插叙,平叙和补叙。在高考中,一篇详略得当,有变化,有波澜,情景交融的记叙文容易打动阅卷老师的心。
一 记事的文章
1 要把记叙六要素交代清楚,记事要完整。
2 要确立一个线索,或以时空为线索,或以人物为线索,或以某物为线索,或以情感的变化为线索。
3 要明确写这件事的目的是什么,你想通过这件事表达哪些情感,揭示什么意义。 中心要集中统一,不要出现多中心的毛病。
4 选材要新鲜真实,有时代气息,有生活气息,不要写别人都写烂了的事,也不要胡编乱造。最好写自己亲身经历过的事情,这样才能写出真情实感,才能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5 注意详略得当,与中心关系紧密的事要浓墨重彩的详写,与中心关系不紧的略写,与中心无关的事不写。
6 不要只有叙述性的语言,要有生动的描写,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要有点明主旨的抒情议论句, 要注意多次点题。
7 内容一定要饱满,不要太单薄。
8 叙事文章不要平铺直叙,故事情节要一波三折,有曲折之美。要会设置悬念,要出人意料,要会运用倒叙插叙,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要会运用对比法、抑扬法等。
9 要结构完整,层次清晰。
10 可运用书信体、日记体、片断组合体、小小说等一些体裁。
11 用词贴切,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表现力。
12 学会运用小标题。小标题运用的主要方式有:
①.日记标题式,以日记连缀的方式成文;
②.字母标题式,以A、B、C、D等若干段连缀成文;
③.单词标题式,以诸如春、夏、秋、冬,喜、怒、哀、乐等单词统领的段连缀成文;
④.数码标题式,以(一)、(二)、(三)、(四)等数字标明段落;
⑤.引用语录式,以诗词或散文中的句子作为几个小故事的小标题;
⑥.概述情节式,在段首运用诸如“序幕”、“发展”、“高潮”、“尾声”之类的词语;
⑦.概括内容式,如“她来了”、“她哭了”、“她笑了”之类;
⑧.留出空行式,即各段之间自然空一行,若干段并列,显得格外醒目。
二 写人的文章
1 一定要写出人物的个性,不要千人一面,千人一腔。
2 写人的文章是为了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或品质。选择一些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特点,这是一个最重要的方法,这些典型事例一定要特别,有个性,与众不同。
3 人物形象一定要饱满,有血有肉,不要干瘪乏味,不要只见筋骨不见血肉。要想人物饱满有个性,就一定要有生动细致的细节描写,包括人物的动作、神情、外貌、服饰、心理等方面的细节描写,要学会描写人物的眼睛。这些描写一定要能突出人物的性格或品质。
4 要学会用侧面描写,通过他人的眼光或评论来写人物。
5 要学会用环境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渲染气氛。
6 要有酣畅的抒情,要有精辟的议论,
7 用词要贴切生动,句式要灵活多样,要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要有表现力。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联系:记事记叙文一定会涉及到写人,写人记叙文中的人物的性格和品质一定会通过具体的事来体现。
记事记叙文与写人记叙文的区别:记事记叙文以记事为主,写人不是目的,一般是把某一件事情写清楚写生动并揭示事情的意义;写人记叙文以描写人物为主,重在反映人物的性格品质,一般会通过多件事情来表现人物的性格品质。
同学们平时写记叙文时应重点关注的问题:
1 如何使记叙文立意高远; 2 如何在记叙文布局谋篇上创新; 3 如何使记叙文情节曲折;
4 如何使记叙文内容充实; 5 如何使记叙文文采飞扬。
三 记叙文写作的十种技巧
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穿插流动
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记叙文范文
青春燃烧的痛
清晨。
空气中充满了潮湿的味道,露珠儿静静地躺在小草身上,缓缓升起的朝阳散发出柔柔的光线,给露珠儿镀上了一层美丽的色彩,露珠独自在叶片上静静地散发着光泽.就像是紫色的风铃寂寞地在风中摇摆,清脆的响声里散发着淡淡的忧伤。(景物描写渲染气氛,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我慢慢地走进教室,在靠窗的位子坐下,打开我熟悉的书本,开始细细地品读。每天把书中的知识放入不算聪明的大脑,是我高中生活的必然模式。那一卷卷书本的墨香,把我引向一个神奇的世界。,阳光透过窗子洒进来,柔柔的,暖暖的,它缓缓地移动。从我身上一点点消失,我清晰地感受着时间的流逝。光线缓缓划过书本,好像给每一个清秀的文字插上了一双希望的翅膀,载着我的梦想飞向世界的某个角落。它站在阳光下向我招手,透过暖暖的光线把希望和勇气传递给我。(描写细腻,把光线的转移与时间的流逝紧密联系在一起,使抽象的时间变得具体可感。)
我追寻着它的脚步.虽然它遥远得像光线一样,但我仍然执著地追寻,就算每天只是小小的一步,我也无悔,因为我曾坚持。(追寻光线其实就是珍惜时间。)
中午。
我走在人潮中,耳边回荡的是一片欢声笑语,他们的脸上漾着一种叫青春的光彩。中午的阳光是炽热的,我却依然固执地抬起头,忍受着阳光刺眼的疼痛,倔强得不肯认输。我认为青春是我无限的资本,但被青春燃烧的疼痛,却如此清晰。(此处为转折,由现在的坚定转入对过去的后悔。)
我肆意地挥霍着时间,忘记了自己的使命,忘记了父母因劳作而弯曲的背脊,因期望而异常明亮的双眼。是什么让我迷惘了?是青春吗?但我能用一句“因为我还年轻”而推卸掉所有的责任吗?还是说这是青春的留白……(紧承上段,谈自己对过去的后悔。)
阳光被层层的树叶割得破碎,在地上印出一个个寂寞的阴影。原来再美的青春也会有忧伤。
黄昏。
望着缓缓下沉的夕阳,才明白,青春在时间面前是如此的苍白无力……
还有多少青春可以供我挥霍?父亲的背脊还要多弯才可以停止劳作?我迷茫地走了那么久后,猛然清醒,现在后悔的言词,已无法表达我此刻的心情。徐徐的微风吹来,我额前的发丝忽儿散开,我猛然发现自己还有拼搏的机会.因为我还在校园里,这是充满希望的地方。我要在这里积蓄力量,像一只雏鸟,默默地等待着羽毛丰满,在某一个黎明破晓的时刻奋力一飞……
望着西边仅剩下的一缕斜晖,我淡淡的微笑着向它走去。(自己对过去的后悔激发了此刻奋发的决心。)
【简要评析】
本文借一天的思绪流程表现自己对虚度时光的懊悔与幡然悔悟后奋发向上的决心。作者把虚度光阴称为“青春的痛”,比喻贴切,使人警醒。
在结构上,以太阳光为线索,由清晨、中午、黄昏三个时间段组成三个部分,层次清晰。
篇9:2024年记叙文作文的结尾技巧汇总
全文共 2117 字
+ 加入清单古人说过:“好的结尾,有如咀嚼干果,品尝香茗,令人回味再三。”与开头一样,结尾也很重要。如果一篇主题鲜明,角度新颖的文章,读到最后,却被一个不妙的结尾扫了兴,岂不可惜!结尾除了要服务于文章的内容和中心外,还得受“开头”的制约,这样说来,结尾就更难写了。人们称好的文章的结尾为“豹尾”,从中考作文来看,虽然不一定要求篇篇文章的结尾都是“豹尾”,但也要求结尾简练、生动、恰到好处。
一般说来,同学们的作文结尾易犯的毛病有:①画蛇添足。即全文已结束,本可耐人寻味,但作者仍不放心,偏要哆嗦几句,把无需交待的人物下落一一交待,把本可悟出的含义一语捅破。②空喊口号。在结尾处为表明自己的立场、态度,大喊着与文章内容无关的口喊,这种结尾大煞主题。③拖泥带水。结尾意思已经明了,却迟迟不肯收尾,冲突了文章的主题。下面介绍几种作文结尾方法:
1、祝愿法
文章的结尾,表达作者的祝愿、愿望,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的结尾:“愿母亲在地下安息!”就是这样。
2、评议法
记叙文结尾,篇末往往有个简短的评议或评述。例如臧克家的《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就有这样的结尾:
闻一多先生,是卓越的学者,热情潮湃的优秀诗人,大勇的革命烈士。
他,是口的巨人。他,是行的高标。
3、扣题法
文章的结句与标题呼应相扣,例如老舍的《济南的冬天》的结尾,就用了这样手法。请看: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象地毯上的小团花的小灰色树影,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4、道具法
文章始终贯穿着某一件事物,并以这件事物作为故事的终结。例如江耀辉的《红军鞋》:
“幸好除了子弹打的那个洞以外,别处还没有破,我赶忙把它脱下来,磕掉泥巴,又挂在腰上。”这个结尾就以贯穿文章始终的红军鞋作为故事的终结。
5、终结法
文章的结尾,把故事的终结交代给读者,以此来作为故事的结尾。如罗广斌、刘德彬、杨益京三人写的《挺进报》的结尾就是这样:
“革命同志以无比的机智战胜了敌人,保全了党组织。”这个结尾就交代了故事的终结。
6、直抒胸臆法
文章结尾,作者毫不掩饰地把自己的希望和内心感情直接写出来。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就是这样结尾的:
“朋友,天山的丰美景物何止这些,天山绵延几千里,不论高山、深谷,不论草原、森林,不论溪流、湖泊,处处有奇丽的美景,你要我说可真说不完。如果哪一天你有豪情去游天山,临行前别忘了通知我一声,也许我能给你当一个不很出色的向导。不过当向导在我只是一个漂亮的借口,其实我私心里很想找个机会去重游天山。”这个结尾就表达了作者的希望。
7、烘托法
结尾把环境气氛加以烘托,给人更强烈更深刻的印象。如杨沫的《坚强的战士》就是这样结尾的:
声音开始是林红一个人的,以后变成几个人的,再以后变成几十个、几百个人的了。这口号声越来越洪大,越壮烈,越激昂,好象整个宇宙充满了这高亢的呼声。
8、推测法
文章结尾时,对文中所写的人和物想作个交代,但又没有确凿根据,或者就是为了制造一种悬念,于是就用了推测法。例如《孔乙己》的结尾:
“我到现在终于没有见–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句子的“大约”二字即说明是推测了。
9、对比法
结尾时,把人物或事件的几个方面进行对比,使之更加鲜明突出。例如马克?吐温的《竞选州长》的结尾:
“你的忠实的朋友–从前是个正派人,可是现在成了伪证犯、小偷、盗尸犯、酒疯子、舞弊分子诡讹诈专家的马克?吐温。”
10、绘景法
以描写景物作为结尾。如杜鹏程的《夜走灵官峡》:风,更猛了。雪,更大了。
11、时空法
结尾处点明时间或地点。如《海市》:那真实的海市并非别处,就是庙岛群岛。
12、怀念法
文章结尾处表达出深厚的怀念之情,给人们留下不尽之思。如方纪的《挥手之间》就在结尾处表达了这种感情:
十几年来,延安机场上送行的情景常常出现在眼前:主席站在飞机舱口,用坚定的目光望着送行的人群,用宽大的手掌握住那顶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举起,举起,然后用力一挥,停在空中在他面前,无数的战士正朝着他所指的方向奋勇前进。
13、意外法
文章结尾,使人感到出乎意料。如莫泊桑的《项链》:
唉!我可怜的玛蒂尔德!可是我那一挂是假的,至多值五百法郎
14、总结法
文章结尾处把全文内容作个总结,有的还把全文的中心思想归纳出来。如马识途的《我们打了一个大胜仗–四川抗洪救灾记事》的结尾:
四川的党政军民,在这次抗洪救灾向自然作斗争的总体战中,为了抢救国家物资和人民的生命财产,他们公而忘私,国而忘家,置个人安危于不顾,充分发挥了人定胜天的无比威力,打了一个大胜仗!
15、呼吁法
文章结尾,向读者发出呼吁。如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
没有吃过人的孩子或者还有?
救救孩子
16、照应法
文章结尾时,为了使前后呼应,中心明确,线索清楚,结构紧凑,常常要对前文加以照应。照应题目,照应开头,照应线索,照应主人公。如戈果理的《泼留希金》。结尾时就照应了主人公:
现在站在乞乞科夫面前的,就是这样的人!
《变色龙》的结尾就照应了开头:
“我早晚要收拾你!”奥楚蔑洛夫向他恐吓说,裹紧大衣,接着穿过市场的广场径自走了。
17、特写法
在结尾处,把文中所写的人物用“特写镜头”描写出来。如《草地晚餐》的结尾:
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犹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篇10:记叙文的写作方法技巧
全文共 1176 字
+ 加入清单导语:学生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下面就来看一下。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篇11: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初中生应“能写记叙文、简单的说明文、议论文和一般的应用文”,又要求写作能“合理安排内容的先后和详略,条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思”。中考作文评分标准对一类文在内容上的要求一般表述为“思路通畅,结构严谨,层次清楚”,“文章切题,中心明确,感情真实,内容充实”。可见,打好坚实的记叙文写作基础,是写好说明文、议论文的前提。作文,600字—800字的考场记叙文,要写得出彩,至少应符合以下五美:立意美、充实美、情感美、结构美、语言美。
篇12:记叙文满分作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0382 字
+ 加入清单在语言描写中,有三种引用的形式,不可总是“某某说”、“某某说”地一说到底。下边举个例子,一并注意标点的变化。
1、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2、“这可不行。”小战士批评似地说:“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就晒爆皮了。”
3、“这可不行,这样毒的太阳,你光着膀子一会儿就晒爆皮了。”小战士批评似地说。
请你学会让自己笔下的人物灵活说话。
举手投足见性情
一部《水浒传》因精彩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典型的人物形象被著名文学评论家金圣叹誉为从先秦到明清中国文学史上的“六大才子书”之一,与《史记》、《离骚》等并列。倘若没有类似“鲁提辖”拳打镇关西这样极富魅力的支伤描写,整部小说就会顿时暗然失色,一个个梁山好汉也都英雄不再了。可见,行为描写与肖象、语言、心理描写相比,在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上更具有特殊作用。恩格斯有一句名言:“一个人物的性格,不仅表现在他做什么,更表现在怎样做。”足见举手投足直接关系人物性格、形象。
下边举例谈谈行为描写的一些技法。
1、具体描写人物的连贯动作
《水浒传》中有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武松打虎”:“武松见那大虫复翻身回来,双手抡起哨棒,尽平生气力,只一棒,从半空劈将下来。只听得一声响,簌簌地,将那树连枝带叶劈脸打将下来。定晴看时,一棒劈不着大虫;原来打急了,正打在枯树上,把那条哨棒折做两截,只拿一半在手里。……”这里写虎亦即写人,虎越厉害,越显武松勇猛。打折哨棒直叫人惊出汗来,直到武松赤手空拳打死老虎,才叫人松下一口所来,看见武松的勇猛无比。
2、人物行动对比着描写
鲁迅先生的《药》用对比描写的方法把刽子手和华老栓的动作摹写得生动、亲切,让人一见难忘:“‘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一个浑身黑色的人,站在老栓面前,眼光正象两把刀,刺得老栓缩小了一半。那人一只大手,向他摊着;一只手却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那红的还一点一点的往下滴。老栓慌忙摸出洋钱,抖抖地想交给他,却又不敢去接他的东西。那人便焦急起来,嚷道:‘怕什么?怎的不拿!’老栓还踌躇着;黑的人便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两相对比,我们清楚地看到了华老栓胆怯、麻木、和善的神态,康大叔凶顽横暴、贪婪的嘴脸。
3、运用特写镜头
周立波的《暴风骤雨》写老孙头被选中的马摔了又恨又爱的复杂心情,就是通过影视剧中类似特色镜头的方法完成的。“老孙头起来,跑到柴垛子边,担根棒子,撵上儿马,一手牵着它的嚼子,一手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就扔在地上,他舍不得打。”再看冈察洛夫在《奥勃洛摩夫》中对懒惰成性的奥的特写:“他足足躺了半个钟头,为这个打算而苦恼,后来觉得喝了茶再干也还不迟,可以照样在床上喝茶,况且躺着思索也并不碍事。他就这么办了。喝了茶,他坐起身子,差一点就要下床,他向拖鞋望了几眼,甚至从床上伸下一只脚去,中是立刻又把脚缩了回来……”令人发笑的懒汉形象就这样定格似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4、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可谓写得有声有色,却只写了三拳。第一拳从味觉方面设喻:“似开了油酱铺:咸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出来。”第二拳从视觉方面设喻:“似开了个彩帛铺: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从听觉方面设喻:“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罄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三个比喻贴切、生动,鲁达的力大勇猛和嫉恶如仇淋漓写出。又如《骆驼祥子》中写暴雨下的样子:“有时候起了狂风,把他打得出不来气,可是他低着头、咬着牙,向前钻,象一条浮着逆水的大鱼……仿佛在水里扎了一个猛子。”逆风拉车中的样子健壮勇猛,却又悲苦艰辛,通过几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贴切道出。
5、矛盾冲突中写行为
老舍先生说:“说一个人勇敢,须在放炸弹时试试他。”写武松勇猛无比,就得让他过景阳岗,遇上猛虎。否则,写他如何遇上一只恶狼,也难写武松神威。何九叔处于西门庆和武松两大力量的夹缝间,谁也不敢得罪,所以他给武大验尸时:“大叫一声,望后便倒,口里喷出血来。”他胆小、事故、机智、善变,关键时刻他不惜忍痛咬舌来装病避祸,其性格在这场尖锐的斗争中展露无遗。
6、侧面烘托写人物
《三国演义》写关羽斩华雄时,避开刀光剑影,先写华雄败孙坚、斩祖茂、便涉、潘凤,及关羽出战时,写关内诸侯的听闻、惊恐等,而关羽提着华雄归来时“其酒尚温”的细节,使关羽顶天立地起来。又如《陌上桑》写较敷之美,不写其容貌仪态,却写从使君达官到下里巴人,从老者到少者,人见人惊,人见人爱。他们的行为使罗敷在人们的想象中有多美便有多美。学着这些方法,你也试试吧。
洞幽烛微绘心理
人生活在矛盾重重的社会中,人、物于己,悲喜各异:有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有睛、耳、鼻、舌、身、意“六欲”。这种种心理反应,支配着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显示出人物的性格精神。于是,开发人类的精神大陆,探索人物的心灵奥秘,成为写作的基本要求。
细致入微的心理描写,有着许多独特的作用。它可以表现人物的面貌,如:“‘夜里写文章’。奥勃洛摩夫想,‘那他什么时候睡觉?……尽写尽写,要把一个人的思想和精神全消磨在鸡毛蒜皮的事情上,要改变一个人的信念,要出卖一个人的智慧和想象,要戕害一个人的天性……要象一个车轮子,象一架机器一样,尽写,尽写,明天写,后天写;假期快到了,夏天临近了——他还非写不可!什么时候他才可以休息呢?真是不幸!’”冈察洛夫用铺陈心绪的手法,给我们刻画了一个天天无所事事、苦思冥想和懒惰成性的寄生虫形象。他认为夜里写文章真是不可思议,真是“不幸”。心理描写还可以透露人物的心灵变幻,刻画人物的性格特征和揭示人物的身份境遇,交待人际关系情节发展趋向,和反映生活本质,突出作品主题等作用。比如鲁迅先生用心理描写刻画阿q的“精神胜利法”这一典型的性格特征:他分明穷困潦倒,却幻想着“先前阔”过,“我的儿子会闹得多啦”(其实连丈母娘出生与否尚未可知);他分明生了丢人的癞疮疤,却偏偏心里说人家“还不配”;他分明被人家痛打了一顿,却偏偏自嘲解痛,“我总算被儿子打了,现在的世界真不象样,儿子打老子……”下列示例介绍几种常用的心理描写技法,希望对学写作的人有所裨益。
1、人物独白展示心理
人仲怀在《茶花女》中写任人蹂躏的妓女玛格丽特对资本主义黑暗现实强烈控诉时,有一段如泣如诉、催人泪下的内心独白,很好地展示了她任人摆布的卑贱地位和痛苦悲愤的心情:“我们一点一点出卖我们的心灵、肉体和姿色。我们象野兽似的让人提防,象贱民般地被蔑视。包围着我们的人都是一些贪得无厌的好占便宜的人,总有一天我们会在毁灭了别人又毁灭了自己以后,象狗似地死去。”在戏剧中(如《屈原》、《雷雨》等)就有许多不好展示,表达的心理,通常就是用人物独白的形式来体现的。
2、摹写“意识流”流露心理
我们先看一段王蒙《春之声》中主人公考察回国坐头罐车回家时随车身的颤动而展开的联想:“目前不正是流行着一支轻柔的歌曲吗?叫什么来着?——《泉水叮咚响》。如果火车也叮咚叮咚地响起来呢?广州人可真会生活……凉棚下面,垂挂着许许多多三角形的瓷板,它们伴随着清风,发出叮咚叮咚的清音,愉悦着心灵。美国的抽象派音乐却叫人发狂。真不知道基辛格听我们的扬子茶咏叹调时有什么样的感受。京剧锣鼓里有噪音,所有的噪音都令人不快吗?……都是回家过年的”。主人公从过去现在,从中国到外国,从城市到乡村,驰聘遐思,“火车开动后的铁轮声给人以鼓舞和希望”,从闷罐车中感受到了春天的旋律,从各个角落的转机中感悟到春天来临了。
3、借梦境幻觉反映心理
写人物的幻觉,是揭示人物内心活动和精神世界的重要手段。我们看一看安徒生对卖火柴的小女孩幻觉的描写:“她又擦亮了一根。火柴燃起来了,发出光来了……桌上铺着雪白的台布,上面铺着精致的盘碗,还有填满了梅子和苹果的、冒着香气的烤鹅。”没有幸福和温暖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火光中闪烁着自己对温饱、幸福的向往和渴望。一个人做了坏事,黑夜中总是疑神疑鬼,更怕半夜鬼敲门。有的人心有所仪,看见花影,也会产生“隔墙花影动,疑是玉人来”的幻觉。紧扣人物的处境和心里,才易揭示人物心灵深处的活动和状态。
梦境描写,也是表现人物心理活动和精神状态的一种特殊手法。因为日有所思夜有所梦。《红楼梦》便有许多梦境描写,出神入化地刻画了人物内心。林黛玉梦见宝玉掏心给她看而致死的恶梦,既透露了她对爱情婚姻的绝望,又曲折地反映了他们至死不渝的爱情。
4、让环境衬托心理
平时同学们作文,受了表扬常用山欢水笑的环境烘托,遭了失败则用鸟云盖天来暗示。如雨果的《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听着歌声,什么都不再想了。他望见的已不是黑夜,而是一片青天。他觉得自己的心栩栩然振翅欲飞了。”冉阿让侥幸逃脱追捕的轻松心情随境巧妙点出。
此外,还可以通过刻画人物的神情、语言、动作等综合手法来暗示和表现人物心理,可多读作品来体会。
小小细节传神韵
优秀的文学作品,甚至一篇不太成功的作文,常常因其某一独特而极具个性的细节描写,而令我们过目不忘。什么是细节描写呢?简洁地说,就是情节中那些极富个性特点的细枝末节方面的描写。细节细小,却往往通过文学作品给人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读过《儒林外史》的人,可能对严监生临死时伸出两个手指头不肯闭目归天的细节记忆犹新吧。他看见屋里的灯盏里燃着两根灯草,心疼费油,放不下心,闭不上眼。只到他小老婆走过去挑掉了一根灯草时,悭吝鬼才“点一点头,把头垂下,顿时就没了气。”这个艺术形象的不朽魅力,不能不说得力于这样入木三分的细节描写。
鲁迅先生《阿q正传》中阿q临刑前画圆圈的细节,更不人见不忘。一个死刑犯人要画押,被逼无奈画上一笔也就算了。可阿q是独一无二,一方面是“使尽平生的力气画圆圈,他生怕被人笑话,立志要画得圆”;而另一方面却是“这可恶的笔不但很沉重,并且不听话,刚刚一抖一抖几乎要合缝,却又向外一耸,画成瓜子模样了”。他开始为自己画得不圆而感到羞愧,而后来却又一想:“孙子才画得很圆的圆圈呢。”这一传神的细节,把阿q的麻木无知和精神胜利法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并得以鲜明到极至。可见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方法。
其次,细节描写对于烘托人物心情也具有重要作用。钱种书先生《围城》中写方鸿渐收到唐小姐的信时欣喜若狂:“临睡时把信看一遍,搁在枕边,中夜一醒,就开电灯看信,看完关灯躺好,想想信里的话,忍不住又开灯再看一遍。”这样的细节描写,把方鸿渐当时的心情细腻,带真地再现出来了。
此外,细节描写还有助于推动作品情节发展,深化作品主题等。细节描写的一般方法是:
1、摄取细小动作
现实生活中,一个人不自觉地表现出的细小动作,不是克制或是做作出来的话,是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个性、习惯和修养的。如《我的老师》中蔡老师“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敲在石板上”的细小动作,极富情趣地表现了蔡老师假怒实热的品性。《分马》中老孙头要打儿马的情节异曲同工:“他狠狠地抡起木棒子,棒子落到半空,却扔在地上。”形象画出老孙头恼怒而又十分心疼的心理。巴尔扎克笔下葛朗台把金路易“摔”给太太,又“拈”着玩,旋即“装到口袋里”一系列动作,活画出一个一毛难拔的守财奴形象。鲁迅小说中如杨二嫂顺水拿走灰中的盘子及手套之类东西的动作,阿q画圆圈的动作,孔乙己用手罩盘子让人过目难忘的细节,更是比比皆是。
2、抓住细微的痕迹
相同的事物总是在细微的痕迹上显出分别来。如《鞠躬尽瘁》中写焦裕禄克服病痛忘我工作的精神,就有一个相当典型而传神的细节,他办公的藤椅右边的扶手上被顶穿了一个洞(肝痛时用外物给顶住)。再如果戈里《死魂灵》中写地主泼留希金的形象:“脖子上围着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是旧袜子、是腰带,还是绷带呢,不能断定。但决不是围巾。”这一形象便因其典型而独一无二。
3、勾勒细小的景物
前边我们说了环境描写烘托人物的作用,这里我们来看一看细小景物如何勾勒出典型的环境。伏契尼《二六七号审房》中“我”被打得脓血淋淳动弹不得时,“老爸爸”利用放风的时机采来了一小朵雏菊和一根青草,又使“我”看到了生命和希望,“泼留希金”中泼氏桌子上墨水瓶干透了,酒杯里浮着三个苍蝇。可谓景物细小,却正是这细小的情节生动显现着主人公的僵化了的灵魂。
4、描摹个性神态
《三国演义》中赤壁一战,曹操大败,奔逃途中三笑一哭,前后呼应,相应成趣。第一笑,曹败心犹不服,可见其刚愎自用,引出赵子龙,再损一仗。因第一笑决算便有了他自我解嘲的第二笑,第三笑。再引出张飞和关羽军,连连遭败。最后的真情痛哭,一表哀悼,二表责怪。几个哭、笑的细节,相当典型地表现了曹操奸诈、狡猾和自负等性格。另如写鲁建军先生的《一面》中“隶体‘一’字似的胡须”的肖像描写;朱自清《背影》中父亲越过铁道翻爬月台的细节:“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身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等,都是相当成功的细节画人的方法。鲁迅《祝福》写沦为乞丐而不忘魂灵有无的祥林嫂的神态细节:“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可以说是“画眼睛”的绝妙之笔。
捕捉语言细节我们仍以《祝福》为例,遭受接二连三的打击的祥林嫂在小说中先后四次不变地重复一段话:“‘我真傻,真的’。”祥林嫂抬起她没有神采的眼睛来,接着说:“‘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有食吃……’”这个细节把一个失去惟一所爱的孩子阿毛后的近乎崩溃的精神面貌鲜明地凸现在我们面前。
人上一百,种种色色。要使笔下的“他”有别于任何一个另外的“他”,请用独有的个性化细节吧。
正面侧面两烘托
写人记事可正面描摹,以见真形;也可侧面烘托,以显神韵,正面描摹,即对作文中要写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具体、生动、形象的刻画。侧面烘托,则是借他人他物或环境,以帮衬此人此物此景显出精神的一种方法,这产,写事件则场面活现,写人物则栩栩如生。下边我们结合典型的例子,来做些品析。
先看看叶君健先生的《看戏》。作者为了写出首都人民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对梅兰芳大师的膜拜,从环境和场面上进行着力的描绘:“时间是晚上八点,太阳虽然早已落下,但暑气并没有收敛。没有风,公园里的那些屹立着的古树是静静的。树叶子也是静静的。”但不是没有人:“人挤得非常满。每个角落里都是人,连过道的石阶上都坐着人:工人、店员、手艺人、干部、学生,甚至近效来的农民,这简直像一个人海。他们所发散出来的热力和空气中的暑气凝结在一起,罩在这个人海上面像一层烟雾。”京剧艺术作为国粹的魔力,梅兰芳大师作为国宝的魅力,不著一宇,已全然烘托而出。如此,还嫌不够,再写“穆桂英”出场时:“这个平静的海面陡然膨胀起来了,它上面卷起了一阵暴风雨,观众像触了电似的对这位英雄报以雷鸣般的掌声。”这时彩云托出圆月:“她开始唱了,她圆润的歌喉在夜空中颤动,听起来似乎辽远而又逼近,似柔和而又铿锵。歌词像珠子似的从她的一笑一颦中,从她的优雅的‘水袖’中,从她婀娜的身段中,一粒一粒地滚下来,滴在地上,溅到空中,落进每一个人心里,引起一片深远的回音。”这样,侧面烘托,正面勾画,满场热情的观众和一位杰出的表演艺术家,已跃然纸上,呼之欲出了。
我们再来看看刘鹗《老残游记》中“明湖居听书”的精彩描写,先看正面:“渐渐的越唱越高,忽然拔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不禁暗暗叫绝。那知他于那极高的地方,尚能回环转折:几转之后,又高一层,接连三四叠,节节高起……愈翻愈险,愈险愈奇。那王小玉唱到极高的三四叠后,陡然一落,又极聘其千回百折的精神,又如一条飞蛇在黄山36蜂半中腰里盘旋穿插,顷刻之间,周匝数遍。”极力刻画王小玉唱书的高超技艺时,不忘从侧面渲染烘托:“满园子的人都屏气凝神,不敢少动。这时台下叫好之声,轰然雷动。”一个绝世的说书唱书艺术家,巍然而立。
再看《口技》写“京中有善口技者”:“八尺屏障,口技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侧面烘托)。“遥闻深巷中犬吠,便有妇人惊觉欠伸,其夫呓语。即而儿醒,大啼……当是时,妇手拍儿声,口中呜声,儿含乳啼声,大儿初醒声,夫叱大儿声,一时齐发,众妙毕备”(正面描绘)。接着:“满座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再从侧面渲染)“忽一人大呼‘火起’,……俄面百千人大呼,百千儿哭,百千犬吠……虽人有百手,手有百指,不能指其一端;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正面再度刻画)。“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撤屏视之,一人、一桌、一扇、一抚尺而已”(侧面烘托中结束)。正面反复的描摹、刻画,侧面再三的烘托、渲染,让人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由上边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正面描摩与侧面烘托有面结合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李广田在《花潮》中写观花人如潮如疾的情形,只从正面直接描写,也情意动人:“有人走累了,拣个最好的地方坐下来,不一会儿,又感到这里不够好,也许别个地方更好吧,于是站起来,既依依不舍,又满怀向往,慢步移向别处去。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看看,好,那棵树下看看,也好,伫立在另一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看看,想想,再看看,再想想。有有很大方,只是驻足观赏,有人贪心重,伸手一枝花来摇摇,或者干脆翘起鼻子一嗅,再嗅,甚至三嗅。‘天公斗巧乃如此,令人一步千徘徊。’人们面对这绮丽的风光,真是徒唤奈何了。”汉乐府名篇《陌上桑》写美女罗敷的容貌之美则主要从侧面突出:“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巾肖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一个令行人,农民都看忘形了的女子,你便可以想她有多美,便有多美。这就不仅侧面烘托了罗敷貌美惊人,更主要的还调动了读者的想象,融入了读者的再创造、再加工,文章也因此而具备了神韵。
概而言之,你如果能让读者对你笔下的人物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经其事的感觉的话,就证明你的以写人为主的记叙文相当成功了。
话题作文审题“四推敲”
众所周知,近几年高考出现的话题作文有一重要的特点,就是大大淡化了审题。无论是命题作文还是一度盛行的供材料作文,都对考生的审题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考生一旦审题失误,则全盘皆输。纵使所写作文文采飞扬、构思独特,也必被打入“冷宫”。话题作文则淡化了审题。试题中一般没有那种弯弯绕、别别窍的迷惑、干扰因素,题意一般都是显豁的、直露的;而且,试题只规定写作范围而不规定具体内容,考生写什么东西,表达什么样的思想,一般不受什么限制,只要符合话题就行。这样,大多数考生再也不必为吃不透题意而焦急。审题难度的降低,目的是给考生搭建一个施展写作才华的舞台。
但是,话又说回来,淡化审题不等于不要审题,并不意味着写作时可以天马行空。事实上,这几年来,还是有不少考生在审题上出了差错。我们应该有一种意识,任何类型、模式的作文,都或多或少地存在审题这一关,我们应该主动地带上无形的“镣铐”,再去“跳舞”。
话题作文上的审题,主要在四个方面进行仔细的推敲:
一、推敲材料
材料是引出话题的由头,这就意味着材料与话题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审题时就不能不仔细推敲材料。读材料时不能匆匆“扫描”,应该一个字一个词地在心中默读清楚,抓住材料的中心意思。尤其要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因为关键词句往往就是命题者下达指令的最主要载体,抓住了它,审题就有了依托。
如XX年高考作文题的话题材料是一个寓言故事。故事中的青年在人生路上必须有所取舍时,将“诚信”抛掉了。对于人生来说,诚信不仅是一种美德,更是做人的根本,怎么可以抛弃呢?尽管这个故事并没有结论,但其中蕴含的道理是很清楚的:诚信不可抛。要按这个道理立意,才切合材料的寓意,切合命题者的用意。XX年高考江苏卷作文的材料是:水有水的性格——灵动,山有山的性情——沉稳。水的灵动给人以聪慧,山的沉稳给人以敦厚。然而,灵动的海水却常年保持着一色的蔚蓝,沉稳的大山却在四季中变化出不同的色彩。这个材料告诉人们,事物具有多面性,应全面地看问题;事物处在动与不动的对立统一之中,不能静止地看问题;事物往往具有鲜明而独特的个性,应保持并张扬个性。读懂了材料,明白了这样的中心,写作时才不至于走题。如果选择写议论文,在分析材料和话题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储备,应果断地确立主旨,然后围绕这一中心,摆事实、讲道理。如果选择写记叙文,就可以确立“灵动”“沉稳”“张扬个性”等中心思想,然后通过叙写故事、观照景物、回顾历史等手法,引出文章的中心。也可以写成杂感之类,漫谈“动”与“不动”的辨证关系,抒写自己的独特的感悟。全国卷作文的材料是:一个富人去请教一位哲学家,为什么自己有钱以后很多人不喜欢他了。哲学家将他带到窗前,说:“向外看,你看到了什么?”富人说:“我看到外面有很多人。”哲学家又将他带到镜子前,问:“现在你又看到了什么?”富人回答:“我自己。”哲学家一笑,说:“窗子和镜子都是玻璃做的,区别只在于镜子多了一层薄薄的白银。但就是因为这一点银子,便叫你只看到自己而看不到别人了。”很显然,哲学家的最后一句话是理解材料的关键句子,好好揣摩它,才可能对材料有个准确的把握和理解。
二、推敲“提示”
这几年话题作文,都有一段提示性的文字,它往往在材料的后面、“话题”的前面。考生一定要注意这些提示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并加以巧妙地利用。利用好这些提示信息,可以帮助我们轻松地理解话题,从而写出切合题意的作文来。
如XX年高考作文,在引出“话题”之前,有这样一段提示:的确,世界是千变万化的,疑问是层出不穷的,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在生活中,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的事例很多,你有这样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吗?这里面包含着很多信息。如,它提示了“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这个命题的认识论、方法论的哲学基础,如果要写成议论文的话,这个提示中的有关内容就可以成为文章的分论点。为什么“答案是丰富多彩的”?因为“世界是千变万化的”(客观原因),人们“对问题的看法、对问题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同(主观原因)。在一篇800字左右的文章里,有这样两个分论点,完全能够把道理说得比较透彻了。再如,这个“提示”实际上还告诉我们,写关于这方面的“经历、体验、见闻和认识”都是符合题意的。
三、推敲“话题”
话题作文,总要提供给考生一个话题,我们首先要吃准这一“话题”的含义。一般说来,“话题”中总会出现一两个对理解题意有重要影响的字词,把握住这些关键字词,也就掌握了准确理解题意的钥匙;反之,就会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如1999年高考试题,要求以“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为话题写一篇作文,这个话题中的“移植”、“记忆”等词语是需要我们认真琢磨的。在当年的高考中,就有不少考生将“移植”与“恢复”混为一谈,将“记忆”与“身份”“地位”“品格”“相貌”等瞎牵扯起来。XX年高考题,有不少考生对“诚信”一词理解出现了偏差。有的把“诚”理解为“诚恳”,把“信”理解为“自信”、“信仰”,这就搞错了。“诚信”一词只能理解为“诚实守信”。另一些考生把“诚信”理解为“忠诚”、“信任”,虽未出大错,但也只能视为勉强切合题意。XX年高考作文题“心灵的选择”,是一个偏正短语,定语“心灵”缩小了“选择”的外延,丰富深化了“选择”的内涵,“心灵”的内涵是指内心、精神、思想等,故“心灵的选择”实际上是指“内心、精神、思想上的选择”,排除了物质上的选择,同时要写出人物内心灵魂的大碰撞。XX年高考作文话题“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明明是关系型的题目,但是就有相当多的考生在写作时,撂下“对事物的认知”,仅紧揪着“感情亲疏”,大谈特谈什么“与邻为善”“好心得好报”。XX年高考全国卷(山东等地用)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别人的意见”、全国卷(吉林等地用)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全国卷(广西等地用)话题“快乐幸福与我们的思维方式”、全国卷(宁夏等地用)话题“看到自己与看到别人”、浙江卷话题“人文素养与发展”、重庆卷话题“自我认识与他人期望”、广东卷话题“语言与沟通”、江苏卷话题“水的灵动,山的沉稳”等,也是关系型的作文,如果不明白这一点,也会顾此失彼,造成审题上的失误。
四、推敲“注意”
在引出话题之后,都有一个“注意”(有时写作“要求”),对写作作一些限制,诸如写作范围、角度、文体、篇幅等,这些内容我们自然不能忽视。
如1998年的试题要求考生“举出自己心理承受方面的实例”,那么你就一定要联系自己来写。又如XX年高考的试题,“注意”中说:这个话题的范围是很宽泛的,只要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都符合要求。如果你仅仅抱住“四个图形”不放,或者以图形类比不同性格的人,或者以图形类比国家与民族,甚或只是对原来材料进行简单地扩写,都是不切合题意的,江苏省有一考生的作文《图形人生》,就是由四个图形联想到四类人,说什么圆形代表“滑头滑脑”之人,三角形“代表削尖了脑袋钻的人”,半圆形“代表那种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一生踏实做人的人”,第四种图形“代表了那种令人捉摸不透的人”,不但联想本身较牵强,而且其内容“与学者的这道题引发的思想感受有关”相背离,严重跑题,难怪该文判为不及格。近几年在写作字数上都有“不得少于800字”的要求,那么写作时就不能少于800字,低于800字就要扣分。“不得抄袭”,则是要求考生写作时引述材料要特别小心,不可去“穿靴戴帽”进行套作,更不可完整地搬用别人的文章。
总之,话题作文虽然淡化了审题,降低了审题的难度,但不是不要审题。我们写作时,一定要绷紧心弦,认真揣摩题意,千万不能马马虎虎、掉以轻心。
篇13:中学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07 字
+ 加入清单记叙文写作是中考作文的“主打”文体,也是平时写作训练最重要的任务,而且许多考生也习惯于写记叙文,那么,中考满分作文记叙文写作技巧有哪些你知道吗?不知道的看下文:
技巧一:中心突出,立意深远
首先,立意必须集中而突出。即使需要使用较多的素材也只能统一在一个中心之下,这样才不会散而无主,不至于喧宾夺主。
其次,记叙文务必符合积极、健康、深刻、高远的立意要求。
其三,要善于从日常小事中发现深刻、有时代气息的主题,善于从事件的表面向深处挖掘,使主题变得深刻起来。
其四,运用对比可以让人物的形象更鲜明,事件的中心揭示得更深刻。如将美与丑、善与恶、强与弱、悲与喜对比,将人或事的前后变化对比,将不同的人对某人某事的态度对比等等。
另外,你也可以用环境描写来渲染气氛,暗示事件发展,衬托人物心情等,从而彰显主旨。如一篇《责任重于泰山》的作文。
作者先用“每个人都有着每个人的责任,责任重于泰山”作题记,然后分别用一、二、三作小标题,依次叙写了张老师出人意料地带病冒雪上课、检察长在战友(因救护自己而牺牲)儿子的判决书上签字前矛盾的思想斗争、县委书记为了泄洪抢险而顾大局舍小家决定炸除自己从小生活的村庄这三件事,说明了给学生上课是教师的责任、严格执法是领导者的责任、保护国家利益是所有公民的责任,从而使“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责任”的主旨得以凸显。
技巧二:详略得当,内容充实
选材要鲜活。即选构要真实、新颖、典型,从生活中捕捉精彩的典型素材,筛选出那些最高兴、最悲痛、最深刻、最难忘、最能打动人心、最能展现时代风貌的典型事件,或者概括提炼,或者放大细节,或者定格镜头,必能写出具有、独特个性、深刻感悟和超级感染力的佳作来。
情节通常包括事件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几部分,如作文《一张贺卡》,作者以“贺卡”为线,围绕一个穷学生给老师“送贺卡”这件事展开生动描述,把“买贺卡”“送贺卡”“卖贺卡”三个场面一线串起,使文章曲折生动、感人至深;但在处理素材的详略时,却略写“送贺卡”,而把自己“买贺卡”前的思想斗争、老师“卖贺卡”后的感动心理浓墨重彩描述,这样就突出了一个正直、慈爱、善良的老师形象。
技巧三:情感真挚,叙中含情
在刻画人物时,要将真情实感融入到细致、生动的人物描写和事件叙述中去,人物有了真情实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可以通过细节描写、选用情感鲜明的词语、打造抒情语句来流露真情。例如《懂你,懂你》中描写丰富细腻、真挚感人。作者将“我”的深切感受、心理活动和母亲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结合起来,一个,心思细密、宽厚温和、体贴女儿的母亲形象跃然纸上。
技巧四:结构清爽,叙事生动
首先结构要完整,写人叙事要清晰。应善于运用前后照应、一线串珠等技法组织材料。其次叙事要生动,情节要曲折。叙事写人时可以使用前后对比法、设置悬念法、抑扬生变法、虚构科幻法等来使文章尺水兴波、妙趣横生。如一篇《我的这杯“苦咖啡”》的作文,作者分别以“麦田?烈日”“村边?夏夜”“小院?清早”“医院?黄昏”为小标题,按地点和时间变化为序依次描绘了四个生活场景,表现了作者和爷爷之间细腻深厚的祖孙情。这种以情为线的行文,立意、情感、事件以一贯之,极具结构美和情感美。
技巧五:个性人物,形象鲜明
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大多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揭示中心的。你可以通过个性分明的外貌、神态、服饰、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性格特征。例如通过不同人物的语言便能体现出各自文雅有礼、粗鲁低俗、豪爽干脆、优柔寡断、风趣幽默、干巴木讷等迥异的性格。你也可以随着事件的发展或观察角度的变化,对人物进行多层次描写,或将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特别要注意细节描写和概括描写相结合。
篇14:2024中考作文技巧:记叙文怎么写
全文共 1569 字
+ 加入清单生活是创作的源泉。中学生写作文,也不能脱离生活。中学生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一提起写作文就有畏惧心理,总觉得无话可说。这是为什么呢?归根结底是平时不留心观察。写作时冥思苦想,也写不出好文章来,只有去胡编乱造了。而虚构的作文是不真实的,自然没有感人的力量。可见,观察生活是写作的前提。只有全面、细致、认真地观察生活,才能直接从生活中获取鲜活的写作素材,为写作提供丰富的营养。指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不仅能培养学生的生活热情,写好作文,而且对学生将来从事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研究,以及从事其他工作,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观察生活,对初一学生来讲,是个难题。作家艾芜在指导初学写作的同志时说:“要练习我们的眼睛,善于观察人的动作、态度和表情。练习我们的耳朵,善于听取别人讲话的语句、声调和他的特殊用语。”这就是说,观察生活,一是要看,二是要听。
初一学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富于激情,乐于参加活动。尤其是他们刚进入中学的时候,想了解中学的校史、设施,特别是很想了解老师和同学。抓住他们这一心理特点,开学不久,我就让他们自选一位任课教师作为观察对象。观察的内容是:年龄、性别、身高、体型、脸型、肤色、发型、衣着打扮(颜色、款式、质地)、表情,特别是眼神,以及老师上课的语言和动作等。观察的时间是四个星期。对观察的要求是:
第一,要抓住人物的特征。人物的外貌、性格、感情各不相同。只有抓住观察对象的与众不同之处,才能写出人物的个性,才能避免“千人一面”的弊端。
第二,观察要细致。所谓细致,不是说在观察人物时不分主次,而是要发现观察对象与别人不同的细微之处。不同性格的人,说话、做事时的表现是不同的。人物的一个动作,一丝微笑,往往带有性格化的特征。所以,观察必须细致入微。观察得越细致、越深入,印象就越清晰,理解就更深刻,描述就更具体、更生动形象。
第三,比较观察。有比较才有鉴别。比较的目的是求异。在观察时,要抓住老师在各种情形下所表现出来的不同特征,即生气时、高兴时、严肃时……言谈举止和精神状态的不同点。这样,才能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
四个星期后,每个学生都按要求写了观察笔记。写作之前,我再次强调,描写必须突出人物特征,不要求面面俱到。在我的指导下,大多数学生的作文,对老师的描写颇为生动逼真。
例如某位同学,在描写数学李老师的外貌时,突出了老师眉毛和眼睛的特征。她是这样描写的:“他的眉毛非常黑,长得像两个锐角三角形,挺有个性。眼睛不大,可很有神。”她在写李老师上课时,突出了“教学有方”的特点。文中写道:“每当我们上数学课时,班上总是很活跃,时时传出爽朗的笑声。最有趣的是提问。李老师叫同学回答问题时,嘴角总是微微向上翘,流露出一丝笑意。有的同学答错了,一见老师的表情,以为自己答得挺不错,竟很得意,就稀里糊涂地说起来,惹得大家哄堂大笑。有的同学答对了,李老师反会问上一句:‘对吗?’这个同学也就犹豫起来。在这种情况下,李老师就会让同学们互相讨论,最后他才把正确答案告诉我们。这样,既能让我们认真思考、活跃思维,又能使我们对所学的概念有了深刻的理解。”这篇作文之所以写得成功,关键是观察的细致。
为了进一步调动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巩固在观察中的收获,我要求学生认真总结观察的过程和体会。盘云珍同学总结道:“我是数学课代表,与李老师接触得多,我不放过每一次见面的机会,认真观察他的外貌,我发现他的眉毛很有特色。他给我的主要感受就是提问时很有趣。所以上课时,我就仔细观察他提问时的神态、说话的语气、语调以及动作上的一些特点。如果我不用心观察,就无法获得具体的感受与认识,也就不能把人物的外貌及性格特征真切地表现出来。”通过这次作文,同学们都尝到了观察的甜头,作文时再不愁没有可写的了。
篇15: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指导
全文共 1165 字
+ 加入清单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记叙文的写作技巧,欢迎大家阅读参考!
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1、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然而,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2、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3、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那么,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1、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2、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3、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篇16: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点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中考作文最常的考的就是记叙文、议论文,不同的文体有着不一样的写作技巧,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中考记叙文写作技巧指点,欢迎阅读。
1.要重视立意,注意多点题。
立意就是确立文章的主题,主题是作者在一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它体现了一个作者对写作对象(写进文章中的材料)认识的高度。一个考生的积极进取的思想意识,健康高尚的道德情操,科学辩证的思想方法,往往在他的文章中表现出来。相反,作文中表现出来的对社会生活、人物事件等方面的低俗、幼稚的认识,也反映出文章作者思想上的不成熟。同时,写作记叙文要注意多点题,可在首尾通过议论点题,可在文中通过议论或文中人物的对话、心理描写点题,而结尾的议论点题一般是必不可少的。
2.要选好题材,准确且新颖。
可以是题材本身新,也可以是手法新,旧题材写出新意。题材还可以也应该进行合理虚构。选材时,要尽量写校园外的,要尽量写自己熟悉的,要尽量写有一定的典型性的(能够以小见大),要尽量写一个片断,要尽量写能展开的(展开后能"出彩"的)。
3.要设计线索,能纲举目张。
线索是记叙性作品中把全部材料贯串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繁杂、零碎的材料(人、事、景、物)如果没有一条清晰的线索来连缀、贯穿,就会互不关联,杂乱无章;有了线索,文章就能纲举目张,浑然一体,更好地表现中心。清楚的线索应该是有利于读者识别、发现的,如标题、穿插的抒情议论、反复出现的某个物体或词句等。其设计方式则灵活多样:可以是某个人物、某个事件、某种物体,可以是时间的推移、空间的转换,也可以是感情的变化,等等。应试时,我们可以根据中心表达的需要,灵活选择。
4.要感情真挚,能打动读者。
考场作文要写真实的"我",让"我"的激情在文中闪光。当然感人的事并非就一定要是痛彻心扉、悲惨至极,矫揉造作、夸张失实的作品反而令人见之生厌、读之无味;真挚的感情首先来源生活的真实,一个普通的但常常会被人忽视的瞬间却让人感受到沉重的滋味。
相对来说,高中学生的记叙能力强过说理能力,所以"文体自选"时最好选择记叙文。
例文[话题:感情亲属和对事物的认知]
隔着代沟,我望见了您
湖北考生
已经不记得上一次好好地看您是什么时候了,父亲。
我只记得那时的您,头发乌黑,皮肤泛着古铜色的光。青年时期的下乡生活,让您有了健康的体魄,也让您在纷繁的社会中变得寡言少语。
自我上高中以来,您就很少管过我。有人说"儿随母,女随父"。在我的生活中,更多的是妈妈的教育和关怀。我几乎每天都要和她谈笑,却很少能跟您讲上一句话。妈妈总是关心我这,关心我那,而在我眼中,您总是坐在您自己的角落里,研究着自己的股票。我总觉得您根本不关心我,我总觉得您是家中的一个外人。
随着感情的疏远,我发现我渐渐地不认得您了。"代沟",这可真是个神奇的东西。
中考离我越来越近,可您却离我越来越远。虽然您也开始不时地说些什么,您也开始每天按时往我嘴里塞各种各样的补品,可对我来讲,那些话远不如妈妈讲得动听。而塞药时我甚至感觉,您是一个"医生",而不是一个父亲。感情的疏远,似乎真的隔断了认知。
考前的那几天学校放假,您让我到您的学校复习。您带着我去了您的学校,让我在办公室等着,自己去清理一间教室出来。我一人待在办公室里无聊,就走下楼去,走到那间教室门口。教室里您忙碌的身影晃动着。我突然意识到我很久没有好好看看您了。
我一声不响地走进去。您还在忙着。光线并不明亮,我却看到了您头上几点晃眼的光。我头一次注意到您有白头发了。您费力地搬着桌子,额头上已经闪着莹莹的光。这就是我的父亲啊,曾几何时家里重活一人包的父亲,竟也变得这样虚弱!您还是老了啊!
那一刻,我突然感觉一股冲击从心底喷薄而出,震动着我的全身。我觉得那是源自割不断的亲情,那是心底的回音。突然找回了被父爱包围的感觉,这父爱不像从前那样广博而无微不至,但它却更深沉,更能激起我内心的共鸣。我觉得我重新认识了您。
也许您还没有感觉到我的觉醒,也许在您眼中我还是那个对您冷若冰霜不屑一顾的小男孩。可您一定知道,只要亲情不断,血脉相连,我一定会认识到父爱的伟大。感情也许会疏远,可无论这代沟有多宽,我终究会望见您的!
解析:从当代中学生与父辈存在代沟这一社会现象切入,写了代沟使"我"缺乏对父爱的准确解读,也表明了事实教育"我"要认识父爱、热爱父亲的主题。文章叙写"我"对父爱的误解,是铺垫,是深化认识的前奏。详写"父亲费力搬桌子"的细节--这是一位走向衰老的男人心中爱子之情的自然流露,作者饱蘸浓情,写得令人感动。在表达上,文章采用内心独白式的方式,显得真实、自然,又强化了感情的宣泄;在选材立意上,直指现实生活,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篇17:记叙文写作的十五种技巧
全文共 3468 字
+ 加入清单一、巧设悬念
把文章后面将要表现的内容,先在前面作一个提示,但不马上解答,以引起读者的好奇兴趣,产生急于看下去的迫切心情,这样文章的开头,我们称为巧设悬念。它的好处是能避免结构上的单调,使文章的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二、一线串珠
记叙文的线索是贯穿全文、将材料串连起来的一条主线,它把文章的各个部分联结成一个统一、和谐的有机体。如果说丰富而生动的材料是一颗颗珍珠,那么线索就是将这些珍珠串连起来的一条线。
记叙文的线索主要有实物、人物、事件、时间、地点以及以作者的思想感情等。无论采取哪种线索,都必须从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和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出发,灵活巧妙地确定。
三、以小见大
以小见大,就是以小题材表现大主题的方法。生活中有些材料看起来似乎很平常,但却包含了深刻的意义。“一滴水也可以反映太阳的光辉”。只要善于透过现象发现本质,小材料同样能反映深刻的主题。如《一件珍贵的衬衫》。
四、穿插流动
五、粗笔勾勒
粗笔勾勒法就是用寥寥的几笔重点勾勒出人物外貌的主要特征。采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可以对人物的身材、体型、衣着、容貌、神情、姿态、风度的某一方面或几个方面作简要的勾勒。
运用粗笔勾勒法描写人物肖像要抓住人物的最主要的特征,用朴实的文字简略地写出来,不宜用过多的形容词、过多的比喻。其次要简练传神,通过寥寥几笔勾勒出人物的大致形象。
六、曲径通幽
杨朔的散文《荔枝蜜》意在由蜜蜂而赞颂劳动人民的崇高品质,并表达自己向劳动人民学习的意愿。但文章并没有直接道出这一主题,而是通过展示作者对蜜蜂思想感情的变化,曲折有致地表达了主题。作者开头写自己对蜜蜂在感情上“疙疙瘩瘩”,接着写自己因吃了荔枝蜜而“想去看蜜蜂”,然后又写了蜜蜂的辛勤劳动与养蜂人的介绍。文章结尾写作者做梦“变成一只小蜜蜂”。由此可见,“曲径通幽”是指一种不是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而是曲折委婉地逐步显现主题的谋篇手法。
运用“曲径通幽”法,要注意两点:(一)“曲径”是手段,“通幽”是目的,手段要为目的服务。(二)行文的曲折应适当有度,不要为曲折而曲折。
七、烘托艺术
烘托艺术原是中国画的技法名称,是指渲染某一部分,衬托出另一主要部分来。把这种手法运用到文章的构思中来,就是从侧面通过描绘某件事、景或人的方法来衬托出主要人或事物,又称“衬托法”。衬托,也叫映衬。用类似的或反面的事物,使主要事物意思更加鲜明突出,从而达到强烈的表达效果。如“红花还须绿叶扶”。有了陪衬的事物,被陪衬的事物才会显得突出,才能得到更加充分的说明。
1、衬托,可分正衬和反衬。
正衬,就是用类似的事物,从正面去陪衬。烘托主要事物。如“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用冷风寒水来衬托壮士此行的悲壮。又如“蓝天衬着矗立的巨大雪峰”,用蓝天衬雪峰,使雪峰更高大
反衬,就是利用同主要事物相反或相异的事物作陪衬。如上例中的蓝天的蓝,来衬托雪峰的白,使雪峰更洁白。又如“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以有声衬无声。
2、运用衬托要爱憎分明,要宾主分明,陪衬事物与被陪衬事物,要让人一看便清楚,不能喧宾夺主。
3、衬托和对比的区别:
对比,是把两种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它与反衬有些相似,但不同。对比,意在比,突出的对象是双方的,对立两事物无主宾之分。
衬托,意在衬,两事物有主宾之分,突出的是主要一方。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与“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前句是对比,后句是反衬。
八、画龙点睛
画龙点睛是指在适当的时候以一二句议论,点明事物、人物、景物的意义之所在,或揭示作品主题,醒人之耳目,给人以启迪。点睛之处可以是在篇中,也可在篇末。
九、铺垫蓄势
铺垫也称铺叙衬垫,它是为了突出主要的人物或事物而铺叙另外的人物或事物以作衬垫。运用铺垫写法是为了蓄积气势,是为了突出文章主旨。陶铸《松树的风格》前几段的大量文字浓墨重彩地描绘松树的形象,赞美它“要求于人的甚少,给予人的甚多”,又用杨柳、桃李同松树作对比,补充说明松树“给人以启发、以深思和勇气”,直到第九段作者才笔锋一转,点明题旨说:“我每次看到松树,想到它那种崇高的风格的时候,就联想到共产主义风格。”原来此篇前面对松树的描绘和赞美是铺垫蓄势,后面对共产主义风格的赞美才是全文的主旨。这篇文章正因为有了前面形象感人的铺垫,后面入题也才显得格外坚实有力。杜牧的《阿房宫赋》第一段极力描绘阿房宫规模的宏伟和建筑的壮丽;第二段极力渲染阿房宫中美女之多和珍宝之富;第三段夹叙夹议,论述秦王朝统治者穷奢极欲,大营宫室,招致国家迅速覆亡、宫室一旦毁灭的必然结果;最后第四段作者以“呜呼”领起,发出深沉的议论慨叹,指出秦统治者要能爱天下之民,国家就不会败亡,表明秦之灭亡乃是一个深刻的教训。这篇赋,前两段的描绘渲染,是为后两段的议论铺垫蓄势,描绘渲染是议论的基础,议论则揭示主题,突出文旨,这正是铺垫蓄势的用意所在。
运用铺垫手法须注意两点:一是要注意写好铺叙的那一部分,只有将这部分写充分了,才能有效地蓄积气势。二是运用铺垫要自然,如果为铺垫而铺垫,过多地堆砌,反会暴露出人为的痕迹,那效果就适得其反了。
十、前后照应
前后照应法可以使文章严谨连贯,浑然一体,又突出内容和结构上的内在联系。照应一般有以下几种:
1、内容和标题相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常常是内容安排多处和题目照应,或在恰当的地方直接、间接地点明题意。如《背影》,文中多次描写“背影”,既与标题“背影”相照应,又进一步点明题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父亲深深的思念之情。
2、行文中间照应。这种照应方法就是在文章前面写事,后面行文交代前面所写事的结果,使内容相互补充,层层深入。
3、结尾与开头照应法。在文章的结尾处对开头交代的事情作必要的提及,使文章首尾一致,成为有机的整体。如《白杨礼赞》一文,开头和结尾照应,不但使文章结构显得非常完整,而且使作者的赞美之情得到了淋漓尽致的抒发。
十一、镜头剪辑
镜头指影视所拍摄的一系列画面。镜头剪辑用于写作,指选取一组生动的画面来表现主题。此类文章是将所写的人物按照或故事、或画面、或片段、有序地写下来,其间的每一部分都可单独成文,组合起来又是一个完整的篇章。这种又被人们称为“冰糖葫芦式”结构,由于其形式新颖,巧妙精致而受到好评。
十二、卒章显志
在文章结尾时,用一两句话点明中心、主题的手法就叫卒章显志,也叫“篇末点题”,“志”就是指文章的主题、中心。恰当运用这种手法可以增加文章的深刻性、感染力和结构美,有“画龙点睛”的艺术效果。
十三、时空交织
在记叙一件较复杂的事情时,在同一时间段中,先叙甲地的情况,再叙乙地的情况,转而再写甲地的人事,这就是“时空交织”的文章构制方法。它有利于结构紧凑,文字简练。早年有一篇著名的通讯,题为《为了六十一个阶级弟兄》,说的是平陆县六十一个民工突然发生食物中毒事故。作者先写民工中毒后的场面,接着写卫生部接到紧急求援电报,再写平陆医院抢救经过,转而又写北京有关医药商店调运紧急药品的情况,如此轮流反复交织的叙说,构成了一曲动人心弦的凯歌。当然,采用这种方法有一定难度。
有时,在叙述一件事的过程中,作者运用插叙、补叙等手法,也可构成“时空交织”的感觉,我们把这种谋篇方法也纳入“时空交织”中。
十四、一波三折
记叙性文章要避免平铺直叙,记流水账,如能写得波澜起伏,就能引人入胜,耐看。
俄国作家柯罗连科的写景小品《火光》通篇运用了象征手法,但从字面上看,数百字的短文,由作者的感受引发了一波三折的景物变化,黑夜泛舟,火光又明又亮,好像就在眼前,这是开头展示的基本景象;船夫
不以为然,认为还远着呢,兴起一波;自己从不相信到信服,又兴起一波;由“非常遥远”到“毕竟就在前头”,重要的是“必须加劲划桨”再兴一波。
“一波三折”,“波折”要入情入理,让读者产生情理之中、意料之外的感觉,方能做到引人入胜。而脱离生活,故弄玄虚的“波折”非但不能吸引读者,还会适得其反。
十五、欲扬先抑
“欲扬先抑”与“欲抑先扬”是相反的两种布局方法。杨朔写过一篇著名的散文《荔枝蜜》。他在文中说小时候因为被蜜蜂螫过,因此对它总有疙疙瘩瘩的厌恶之感,但后来在广东从化参观了养蜂场,尝到了荔枝蜜,又听了养蜂老人的一番介绍,对小生灵蜜蜂顿生敬仰之情,它那勤恳、无私的品质正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美德。这是典型的欲扬先抑写作手法。所谓欲扬先抑,是指本要大力颂扬的对象,而落笔开始却贬抑它,批评它。前文的“抑”,反衬了后文的“扬”。采用这种写作手法,要自然合理,切不可牵强生硬。
篇18:记叙文开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1514 字
+ 加入清单一篇优秀的作文,除了要在立意、构思、语言上吸引读者、感染读者、打动读者外,也不可小觑开头艺术。犹如一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演出,很讲究闪亮登场,要紧紧地抓住观众的心,从而使其欲罢不能,才能使其为之叹服。尤其是考场作文,倘能别开生面地开头,给阅卷老师耳目一新之感,很能调动老师的评阅积极性,往往就因这好开端而使你的作文得分上升一个得分档。记叙文开篇的写作技巧有哪些?下文是小编整理的相关内容,欢迎阅读参考!
一、开门见山,直入主题。
即在文章的第一段开篇点题,或点明题目,或点及中心,使文章不拖泥带水,不转弯抹角,而是简洁明快、单刀直入。如朱自清的记实散文《背影》是这样开头的: “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便是开门见山:“我”思念父亲,最难忘怀他的背影,它凝聚着父子间深厚、真挚的爱。有一种浓厚的感情气氛笼罩着全文。又如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魏巍的《我的老师》等。
二、巧设悬念,欲擒故纵。
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卖关子。“欲说还休”,巧妙地埋下伏笔,设下悬念,能吸引读者迫不及待地要往下揭开谜底,一睹为快,故能引人入胜。如习作《“常胜将军”生死传》一文开头如下:“这常胜将军是何许人也?别忙,你且听我慢慢道来……”这一开头很新颖有味,颇能吊人胃口,然后再自然引出下文“常胜将军”生的威风,死的悲壮,并悟出一个道理“凡事都要慎重,来不得半点浮躁。”很值得借鉴。又如课文《枣核》开头的“再三托付”、“蹊跷”使人觉得如此牵挂一枣核简直不可思议,非要刨根就底,看它个水落石出不可。
三、巧引诗句,活泼流畅。
一些文质兼美的或蕴含哲理的诗句、名言、谚语等如果引得恰到好处,能为文章增色不少,使人眼前一亮、精神一振。语言亮丽优美的诗句能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如习作《春天如诗》开头顺手拈来一句“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这是引用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中的名句,自然在引出如诗般的春天迈着轻盈的步子走来。蕴含哲理的名言名句则能使文章显得厚重、有高度。如习作《青春畅想》开头“有位哲人说过:世上有一种东西,当你拥有它的时候,可能无视它的存在,而一旦失去,才会发现它的价值。”接着便自然阐述到“青春”的话题,抒发了珍惜青春,让青春闪光的不凡的思想感情,颇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铺陈景物,渲染气氛。
景由心造,“一切景语皆情语”。精当的景物描写能烘托人物思想感情,衬托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情节发展,使文章景中显情,情因景设,情景交融而浑然一体,便能深深打动读者的心。如课文《七根火柴》开头描写暴风雨后的草地阴沉、荒凉、寂静,展示出红军长征的艰辛,表现红军战士的坚强意志与毅力,为无名战士的英雄气概营造了悲壮气氛。又如习作《美,向我起来》记叙的是一位受伤的小女孩由悲哀、暴躁走向坚强的故事。文章这样开头:“秋深了,梧桐的叶子飘然而落,凄凉地在空中打着旋儿。天空是灰色的,空气冷冷的。偶尔飞过一只麻雀,传来的也是无奈的叫声……”极力渲染了一种伤感,映衬出下文中的主人公遭遇不幸后的落寞、悲凉。
五、娓娓道出,顺理成章。
以一种平稳的语调讲故事般地和盘托出,不显得故弄玄虚,不突兀离奇,能使读者感受到亲切、宁静。这种手法常用于记叙故事情节明显的文章中,如小小说、寓言、童话等,显得落落大方。读者便自然沿着作者的思路去感受、去思考。如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开头道德交代故事发生的地点、菲利普一家家庭背景,娓娓叙写他们的拮据的家境,初步揭出他们爱幕虚荣的性格特征,如此,后文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的故事情节顺理成章,耐人寻味。又如课文《最后一课》、《皇帝的新装》、《盘古开天辟地》等。
[记叙文开篇的写作技巧
篇19:初中记叙文开头结尾技巧
全文共 1916 字
+ 加入清单万事开头难,作文也是如此。起好头,能为顺利地展开文章打下基础。古人写文章把好的开头比作“凤头”,是很有道理的。一个能让人“一见钟情”,引发别人无穷遐思的开头,往往能使你的文章增色不少。特别是在应试作文中,“凤头”更能牵引阅卷者的目光,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一个引人入胜的开头,往往能激发读者的兴趣,并为文章增添色彩。作文开头的方法很多,在此谈谈常见的5个方法。
一、开门见山法。也叫一步切题法,起笔点题,或直截了当地切入话题,或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这种方法,朴实自然,简洁明了,直截了当,引起下文。一般来说,这种开头方法,随信手拈来,但毕竟出彩儿不多,如果是记叙文或者抒情散文,建议选用其他方法。
不过,就考场作文而言,假如你没有把握把别的技巧玩得娴熟,不建议在开头上采用过多的技巧,最好就用开门见山的方法。
《心灵的镜子》的开篇:“一个人看世界犹如照镜子,镜子中照出的不是人妍媸美丑的外表,而是他那形形色色的灵魂。”
《青春无价》的开头:青春是人的生命中最灿烂最宝贵的季节,它的价值不能用金钱去衡量。
《第一次当家》中开头:很巧,爸爸和妈妈同一时间被单位安排出差,家里只剩下我和妹妹,作为大哥,自然挑起了当家的担子。
二、设置悬念法。指在写作中提出疑问,引起读者急切期待并探究事情原委的一种方法。此法能启发读者思索,激发阅读兴趣,达到引人入胜的效果。
如《一次精彩的课外活动》:“上个周六,我们7中的8年级二班发生了“轩然大波”:一个女生哇哇地在课堂上哭,而我们的班主任朱老师却微笑着站在讲台上,最后,全班同学都哄堂大笑起来。至今,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地谈论那天的事情……”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为什么学生哭,老师笑,而最后同学们都哄堂大笑呢?读者感到好奇——咦,怎么会那样呢?就很想阅读下去。
三、情景渲染法。也就是描写一个情景,让这个情景牵引出故事的开头。这类开头方法,是记叙文的常见开头方法,建议同学们采用。在故事中间或者结尾,要适时加上“于是出现了本文开头的那一幕”,以便于呼应开头。这种开头方法,其实跟上面的设置悬念有一定的联系。只是,情景描写悬念的浓度不大,偏向于情景的渲染,而设置悬念,偏向于一个出人意外的结果,使人好奇。
如胡小鹄《我对网络的悔和爱》:
“啪——”,一记清脆的耳光。
男孩子坐在床上,护着那半边红脸,低头哭泣,内心充满了愧疚。旁边的父亲正在大声严厉地训斥,愤怒涨红了他的脸。
那个男孩就是我。此事要从头道来——
《防洪》的开头:突然,“轰隆”一声,一个罕雷直轰天顶。顷刻,黑压压的云层就吞噬了火辣辣的阳光,天空像是被炸开了无数个洞,大雨没头没脑的倾盆而至。很快,整个宇宙像是淹没在水的海洋中。此文开头描写了突降暴雨的情形,形象逼真,为下文记叙防洪的动人场面作了铺垫。
四、修辞排比法。在开头的时候,用上几个修辞排比句,把文章主题的内涵,用排比句的形式写出来。这种修辞方法,可用于夹叙夹议类的记叙文。这种方法的主要特点就是:连续把有几个象征意义的句子排比起来,最好把几个比喻句排比起来。而且建议同学们的比喻句不要太长。
如胡小鹄:《他让我明白了作为父亲的坚强》:一颗流星,只有熬过了焚身的痛苦,方能划破黑暗;一粒种子,只有承受了泥土的压力,方能指向光明;一只虫子,只有冲破了黑暗的包围,方能羽化成蝶。一位父亲,只有真正做到了坚强,方能令人感动和敬仰。我的父亲,就是这样的一位强者。
五、景物开篇法。指开头用自然环境描写,渲染一种特定的氛围,烘托人物的心理,为全文定下感情基调的方法。这种方法适应于在某种环境下发生的某类事情,在开头的时候,不能牵强附会地硬搬环境和景物。具体到写作的时候,要灵活运用。
如《秋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个劲地下着,呜呜咽咽的唢呐不停地吹着。”文章一开始就给我们烘托出了一种悲伤的氛围。
二、初中记叙文一个小窍门
同学们要记住,写什么作文,最后的结尾一般来说是要抒情的。结尾的时候要注意三点?一个再次切题,二是首尾呼应,三是抒情语言的优美。
再次切题,其实很简单,把标题内容换汤不换药地重复一下,甚至先说一句:“这就是XXXXXX”,接着再抒情就行了。
首尾呼应,要看是什么开头,结尾的时候,如果能把开头的内容回顾一下,就显得更舒畅了。
语言优美的道理很简单。语言优美了,抒情才能更动人。这种结尾,最好也用比喻排比句。见下面的示范结尾。同学们可比葫芦画瓢地模仿一下。
三、课堂作文:用上本次讲课所用的开头技巧,在结尾的时候,力争参考所给的示范结尾的抒情结构和优美语言。
作文题目:( )让我长大。
四、课外作业:阅读《伊索寓言》,至少了解5个著名的伊索寓言,了解伊索是哪里人,出身如何,等等。
篇20:高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
全文共 3371 字
+ 加入清单德国大作家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人只要能把一件事说得很清楚,他也就能把许多事都说得清楚了。”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高分记叙文的写作技巧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在记叙文写作中,叙述好一件简单的事,这是一项基本功。练好这个基本功,以后进行复杂的叙事,也就有了基础。
一、怎样记叙好一件简单的事呢?
(一)要交代清楚事情发生的地点、时间;要把事情的经过、因果写明白。一件事,总离不开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六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只有把这些方面写清楚了,才能使别人明白你写了一件什么事。
交代这六个方面内容不应该呆板,要根据文章的需要灵活掌握。时间、地点也并不是非要直接点明不可的,有时候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物的特征及其变化,将它们间接表示出来。如“鸡喔喔叫了起来”,就是指天将亮了;“西边的太阳就要落山了”,指的是傍晚,等等。
(二)要把事情经过写具体,并做到重点突出。在记叙文六个方面的内容中,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构成事情最主要的环节。为了把事情写得清楚、明白,在记叙中一定要写好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特别要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给人留下完整而深刻的印象。
(三)记叙的条理要清晰。一件事都有发生、发展和结果的过程,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文章的条理就会清楚明白。
确定记叙的顺序以后,还要安排好段落层次。适当地分段,可以使文章眉目清楚。要做到记叙的条理分明,必须在动笔之前,仔细地想一想,文章应该先写什么,再写什么,然后写什么,把记叙的轮廓整理出来。
写记叙文,必须考虑哪些先写,哪些后写,安排好记叙的顺序,否则就会头绪杂乱,条理不清。
二、怎样安排记叙顺序才能使文章条理清楚呢?
(一)运用顺叙。
顺叙,是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次序进行叙述。这样写,可以将事物的发展过程,有头有尾地叙述出来,来龙去脉,十分清楚。运用顺叙写成的文章,它的层次、段落和事物发生、发展的过程是基本一致的。
顺叙有以时间为顺序的,有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也有以空间变换为顺序的。在叙事性的文章中,大多是以时间为顺序和以事物发展规律为顺序的。
按时间顺序进行叙述时,必须严格地安排好顺序,写清楚叙述的时间。现实生活中任何事情都不会突然发生,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因此,作者常常要根据事情发生、发展、高潮、结局这一事情发展的规律来进行叙述,文章的层次也是清楚、明了的。
当然,有的文章事情比较简单,因而不一定非要写出事情过程的四个层次(发生、发展、高潮、结局)。
(二)运用倒叙。
倒叙,就是把事件的结局或某个最突出的片断提在前面叙述,然后再从事件的开头进行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运用倒叙的写法,必须注意交代清楚倒叙的起讫点,顺叙和倒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必要的文字过渡。这些地方处理不好,会使文章脉络不清,头绪不明,影响内容的表达。
(三)运用插叙。
插叙是指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由于某种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而插入的关于另一件事情的叙述。
需要指出的是,在运用插叙时不能打乱原来的叙述线索,要注意与上下文的衔接。这样,文章的结构不仅富有变化,而且叙述事情的条理非常清楚。
三、怎样从小事中写出深意呢?
(一)提高思想水平,训练一副见微知著的好眼力。
(二)深入思考、分析、挖掘、寻找出事情所蕴含的深意。
(三)把事情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写。
背景就是时代环境,指的是社会变迁和政治动态等。一件小事,孤零零地看,是不起眼的,如果把它和事情发生的背景联系起来,那就不寻常了。
(四)“事”与“意”的榫头要对得合适。
总之,我们只要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对听到或看到的事深入地想一番,认识它的意义,鉴别它的价值,并把它放在特定的环境中去写,就能从小事中写出深意来。
四、怎样才能选择到新颖、独特的材料呢?
(一)从自己的生活中去找。
(二)做生活的有心人。
(三)选择新角度,让常见的材料放出异彩。
(四)打开思路,扩大视野。有相当一部分同学,思路比较狭窄,他们的目光只注意好人好事,作文的材料老是不能扩大。如果我们同学把观察的目光投射到整个生活里,既看到那些好人好事,也看到那些坏人坏事,作文的材料一定会丰富多采起来。
写作文只有围绕中心安排详写和略写,叙事的重点才能突出。
五、在记叙的过程中,怎样妥当地安排详写和略写呢?
(一)事情的发生和结果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要详写。事情的发生阶段,往往是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以及起因,事情的结果部分,往往是写出事情的结局或点明事情的中心。它们在整个事情中,或者说在整篇文章中,仅仅是枝节部分,所以要略写。事情的发展过程,是整个事情,或者整篇文章中的主体部分,它往往具体体现中心思想,因而要详写。
(二)有点有面地叙事,“面”要略写,“点”要详写。有点有面地叙事,“面”上的内容往往是渲染气氛,交代背景,起烘托的作用。“点”上的内容往往是文章的重点。直接体现中心思想的,所以要详写。这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在文章中,重点突出详写的部分时,不能忽视略写的部分。略写虽是寥寥几笔,但运用得好,可以对文章重点的突出、主题的表现,起到“绿叶映衬红花”的作用。
写文章时,一定要注意段与段之间的过渡和照应。
一般说,记叙文在下面几种情况需要过渡:
一)、由这件事转到另一件事时需要过渡。
二)、记叙的时间发生变化时需要过渡。
三)、由倒叙转入顺叙时需要过渡。
四)、运用插叙时的起止处需要过渡。
一般来说,插叙内容写完以后要注意与原来的叙事线索衔接。叙事中的照应有三种情况:
一)、文题照应。在叙事过程中,我们所写的内容务必切题,要和文章的标题相照应。
二)、首尾呼应。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遥相呼应,可以使文章结构紧凑。
三)、前后照应。在一篇文章中,前面的内容和后面的内容要互相照应。
总之,过渡和照应,是叙事文章中必不可少的,我们在作文时千万不能忽视。
有人向警察请教作报告的诀窍,警察说:“作报告时,首先要有信心,报告的开头要像逮捕犯人一样,富于戏剧性;报告中间要像审讯犯人一样有条不紊;报告的结尾要像宣判一样简洁明快。” 其实,那位外国警察谈的作报告的诀窍也一样适用于写文章,所谓开头要“富于戏剧性”,就是说开头要漂亮;所谓结尾要“简洁明快”,就是说结尾要干脆有力。
六、做到“开头漂亮”的主要途径是:
(一)叙述好事件的起因。如《边线》作文,开头这样写道:“大扫除刚结束,不知哪个‘缺德鬼’把一小团废纸扔在五年级的走廊上。”文章的开头便是军军和牛牛争吵这件事的起因,具有夺人眼目的力量。
(二)描写环境,烘托气氛。如《风》作文,作者一开头就描写了风的猛烈:“走在路上,风要把我吹得飘起来。”甚至“前面路口的大杨树被风刮得东倒西歪,发出‘唰唰’的响声……”文章的开头交代了上学路上的恶劣环境,正是为了适应表达中心思想的需要,也增强了感染力。
(三)激人兴趣,引人入胜。如《一堂有趣的自然课》,作者开头就写道:“清脆的上课***刚止住,马老师就抱着一大堆毛皮子、丝绸帕、玻璃棍和橡胶棒等东西,快步走进了教室。”马老师究竟要干什么?难道你不想看下去吗?
(四)开门见山,点明题旨。如《“雷锋”来到运动场》作文,作者开头写道:“学校十三届田径运动会结束了。在总结会上,老师和同学们纷纷赞扬一位不知名的‘雷锋’。”这样直截了当,一下子把读者注意力吸引到中心思想上,起到总领全文的作用。
七、做到“结尾有力”的主要途径是:
(一)把事件的结局交代清楚。如《一堂有趣有自然课》,是这样结局的:
下课***响了,当同学们恋恋不舍地放下手中的实验时,一个个不由自主地埋怨道:“怎么搞的,这节课时间这么短!”
这种顺着情节的发展,以事情的终结作全文的结尾,干净利落,不枝不蔓,事情结束,文章也就结束了。
(二)语言含蓄,发人深思。在记叙文中,作者以独特的认识和理解,写下深刻含蓄的结语,力求意味深长,发人深思。
(三)结尾同开头呼应。结尾照应开头,能使文章结构谨严,浑然一体。
(四)篇末点题,突出中心。篇末点题,尤如画龙点睛,这“睛”点得好,会使全篇顿生光彩。画龙点睛式的结尾,能帮助读者悟出全文的深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小编提醒大家把事情的“六要素”交代清楚,这是叙事的最基本要求。任何一件事情,都是由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和结果等六个要素组成的。在叙述的时候,要把这些要素交代清楚,一般不要省略。这样才会使读者对事情有一个全面的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