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范文【精选20篇】

日记是指用来记录其内容的载体,作为一种文体,属于记叙文性质的应用文。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范文,我们来看看。下面开学吧给你们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关于传统文化的英语范文优秀作文,欢迎参考借鉴,希望对您有帮助。

浏览

2946

作文

1000

春节饮食文化英语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There is also a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people. Chinese people use chopsticks and western people use fork and knife. Usually people who use fork and knife will use fork to hold the meat and cut it by knife and use fork to help to get that piece of meat into mouse. Chinese just use chopstick to pick things and pass it into your mouse.

Chinese people only have three meals during a day. But western people will have more, they have afternoon tea. Usually they would have fruits, homemade cake, tea (black tea) or biscuit with cheese. If you are a housewife and have a lot of time, you may have morning tea as well.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国传统文化春节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年。每到新年,家家户户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送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每一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节日的喜悦。但你知道吗,过年为什么会有这些喜庆的活动呢?这里面有着一个美妙的神话传说故事,现在让我来讲给你们听听吧!

传说中,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它长着锋利的牙,尖尖的角,凶猛无比。“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新年的晚上,怪兽就会爬上岸,去袭击山角下的一个小村庄,吞食牲畜,伤害人命。村里人知道会来怪兽,把门锁的紧紧,可是不管怎样,“年”就会进来,偷吃村民的东西,伤害人畜,大家都害怕极了,但又无能为力。

这一年的除夕,人们正准备扶老携幼去避难。这时,一位仙翁走过来,他告诉村民“年”怕红色和响声,人们听了连忙准备了红对联贴在门上。晚上,“年”又来了,它一见红色,听到锣鼓声阵阵,吓得赶紧逃跑了。从此,村里太平了。以后每逢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贴春联、贴年画、放鞭炮,这个习俗一直延续至今,还越传越广,逐渐成了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春节不止有传说,还有许多习俗呢!比如贴窗花、贴春联、贴年画、吃饺子,发压岁钱、穿新衣、放爆竹……其中,我最喜欢发压岁钱。因为,每到发完压岁钱,我都会跑到文具店,买新的文具,学新的知识。我还可以用压岁钱买很多的书籍和好玩的玩具。压岁钱还代表着长辈对我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我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我最喜欢热闹的春节了,你最喜欢什么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中国传统文化小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一个喜庆又热闹的节日,因为这代表着新一年的开始,也代表我们小朋友又长大了一岁,要变得更加懂事了。

除夕夜,我和老妈、姥姥在厨房包饺子,当我包的正起劲的时候,姥姥突然从口袋拿出了几枚硬币,我很是奇怪,问:姥姥,你拿钱干什么?姥姥跟我说,原来要把它包到饺子里,谁吃到了,就代表他在新的一年里能大富大贵。

大年初一,我听到噼里啪啦的鞭炮声后,迅速起床,给长辈拜年,因为这样,我就获得可以用来买书本、文具的压岁钱了。我先拿一张纸板,跪上去,说句祝福语,然后面对长辈往地上磕个响头就可以了。吃早饭咯,可谁都没吃到包着硬币的饺子,老妈还说我们今年步步高呢!不过,我来不及多想就忙着去贴春联了。我先做面粉糊,在用高粱做成一个小扫把,把裹满面粉糊的高粱往春联背上一抹,在往墙上一贴就好了。

在每一年春节,我老家东边还会有表演:有的唱二人转,有的拎着无底小船和无肚小毛驴在唱戏,还有的表演拉二胡呢!

到了夜晚,我们开始放烟火啦。我们先放长的烟火棒,一点燃就要把烟火头举得老高老高的,只有这样,烟火才会喷的高,炸的时候才不会被伤到,许多人一起放还会更漂亮哦。但小朋友在放烟火的时候也一定有注意安全哦!

虽然每个地方的年俗不一样的,但大家都过新年时的感受都一样,那就是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传统文化与当今时尚作文800字

全文共 756 字

+ 加入清单

是否有人还记得他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否有人还记得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否有人还记得他的“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在这庸俗泛滥的娱乐文化的冲击下,我们日益麻木被动。有没有人记得他们历经沧桑写下的悲壮词句,流传千载。

她,如一道清风吹入我的心灵。那一道清婉哀伤的身影写下了“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千古佳句。但如今,有谁还临窗吟唱这哀婉的诗句。人手抱着的言情武侠小说,代替了这流传千古的句子。

我们坐在这辆文化的列车上,经历了物种进化的时期,炎黄发展的历史;西周的崛起;秦的覆灭;唐的繁荣;清的灭亡;新中国的成立;再到这现代科技泛滥的今天。

阅读书籍仍然是我们增进思想修养,获取科技知识,接受文化传承,提升精神品格的主要途径,是我们中学生巩固课内学习;扩大知识面,培养自主阅读和思考的另一大课堂。千万不要拒绝阅读书籍,千万不要求现代的声光电媒体来替代传承的文化书籍,尤其是我国的以汉字为载体的书籍。

在如此剧烈的时代变革中,使得传承文化和现代文化出现裂痕。在反复的阅读古文时我们可以理解从中的伦理道德。

在这科技迅猛的社会里,文化相互撞击,人们开始向往西方文明,开始热心于这西方文明的开放,而忘却了这传承文化中的魅力。

我们认为,传承和发扬我国深厚的文化,有利于民族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在面对西方文明的美文化时不能忘却祖国的文化精华。

这样一个小小的窗口,我们时刻遵守着传统文化的某些理念,情感追求和古代圣贤一脉相通,在那里可以找到中华民族的“根”,提高自信与自尊。

在这万千世界的娱乐文化中,我们要时刻想到文化的美好。

同学们在当今社会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传统文化和汉语言一脉的优美,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提高语言能力。

也可以学会理解和探索新的文化。

请不要忘记传统文化的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传统文化600字

全文共 978 字

+ 加入清单

六朝古都的南京,名胜古迹充斥眼帘,如中山陵,明孝陵,总统府,梅花山多不胜数,让人有看不过来的感觉而我却有着悲伤传说的莫愁湖。

莫愁糊在城西南偶水西门处,原是秦淮河入江的河槽,后淤塞成湖,唐时叫横塘,因其依傍在石头城,故又称石城湖。“石城西湖,名莫湖”(出自《太平寰江》)。

莫愁公园,明清风格的亭台楼,多聚集在东南面。公园深处,只见湖水清澈,水里的水草,水中嬉戏的鱼儿都看得一清二楚。水弄山影,丹桂飘香。这一切组合,看起来高低起伏,使这座拥有江南园林0特色的名园,更显如诗如画,与皇家园的富丽堂皇庄严气派相比,而显得更加小巧纤细又不失典雅和含蓄,自然中质朴美的韵味,愈加清秀婉约。

小时候听婆婆讲有关莫愁女的传说。那是一个有关爱情的悲伤故事。莫愁与心爱之人两情相悦,却未曾喜欢这位女子。此女心生怨恨,将莫愁留在身边,以便摆布,同时博取徐澄欢心。可是徐澄信坚如铁,这让女儿由于因爱生恨,设下毒计,挖去莫愁的眼睛。一系列的变故后,莫愁投河自尽。

这个讲述和黑暗的封建势力摧毁了一段本应该流传千古的佳话,却造成一场千古遗憾的悲剧。但纯洁坚贞的莫愁女,却与美丽的莫愁湖长存人间。

莫愁湖中有许多海棠花,每当海棠花胜开时节,总是吸引大量游人。海棠花胜开最茂盛时约在三月下旬,花开多为半重瓣,少有单瓣花。属蔷薇科,海棠花开时在5朵7朵,伞形状花序,未开时红色,开后渐渐成粉红色。全年盛开,别名有:梨花海棠,断肠草,思乡草。素有“花中神仙”“花尊贵”的海棠花喜光,不耐阴,对严寒气候有较强的适应性,其耐干旱能力也很强。海棠花分布极广,平原山地,海拔502000米左右的地方都能看见它的芳影。

每到海棠花盛开时期,无数游人前来观赏。西府海棠,疏落有致,卓尔不群;垂丝海棠,妖娆艳丽,婀娜多姿;木瓜海棠,庄重典雅,落落大方吸影无数游客注足观赏,留连忘返。花姿潇洒,花开似锦的海棠,使莫愁湖展现出别样的风采。

站在大片的海棠前,不禁使人叹为观止。来到近前细细观赏,让人情不自禁赞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功。站在其中如若天堂,使人忘却一切烦恼。看那飘落的花瓣,就像落入凡间的小精灵,让人不禁心头一阵心疼,开时绽放美丽,落时亦灿烂。

莫愁女的传说与海棠花一虚一实,两者结合给莫愁湖公园一种飘渺而又真实的意境。惟有亲自观赏游玩,身临其境,才能深刻的感受到大自然赋予下的莫愁湖。

莫愁啊!莫愁,我心目中的天堂!

展开阅读全文

篇5: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369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中国,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过春节。

过年前夕,妈带我去市场买年货。市场的人有很多很多。妈和我买了很多年货有瓜子、花生、鸡、鸭、鱼、肉、火腿、可乐还有各种各样的名烟名酒。我们还买了好多的烟花。哈哈,满载而归,我们高兴极了。到了家里妈扫地,爸擦地,哥哥连忙把春联贴上。春联上面写着恭喜发财,吉祥如意。姐姐把窗花贴好。妈为了迎接春节,甚至把墙也刷的白白的。这时爷爷走过来装着一本正经的样子说“这个年咱们好好庆祝一下”。这时妈去给我们买了红衣服,红衣服表示着吉祥红火。

听姥姥说“古代有一个怪物“年”经常在春节里出来做怪,破坏庄园,还吃小孩呢!但是“年”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据说“年”有三怕,怕火、怕炮、怕响。”所以过春节的时候,必须放炮,穿红衣服。

到了春节那天,我们高高兴兴地穿着漂亮的红衣服。放炮,吃团圆饭,一起团团圆圆的过大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生二年级传统文化的作文

全文共 603 字

+ 加入清单

你认为做泥塑好玩吗?做泥塑非常有趣。

有一次美术课,老师教我们做泥塑。大家来到科技馆,老师让我们来做泥塑,我们开心得马上就要飞了起来。

老师让我们坐到做泥塑的机器旁边,开始给我们做示范。我们都目不转睛地看着老师,老师是这样做的:脚先踩到启动机器的踏板上,只要一踩就可以一直启动,大拇指先放进泥里面,其他的手指往外扩展,泥就会变大;手并拢,带着泥土向上拢,泥就会往上收。老师做完示范后说:“是你们大展身手的时刻了,我相信你们灵巧的小手会做出更栩栩如生的作品。”

我们开始做了,而老师则在巡视。我把脚踩在板上,先把泥往外扩大,再把泥往上弄就成了一个罐子,可是这个泥没有我想象中的简单,我做得歪歪扭扭的。再看看其他同学做的,都比我好些。老师看我没有学会,又单独教我一下:首先,把手往外扩大……老师又教了我一遍,我做得还是不让人满意。我说:“算了吧,我没有那种天赋。”老师鼓励我说:“努力就是天赋,你行的。”

我有了信心重新做起来,我先把泥变长,再把泥口变大,底下的盘要粗一点,上面较细,终于,我做好看了。像一个陶罐,老师把我们做好的陶艺拿来,放进专门烤陶艺的机器里。

过了一会儿,烤好了。老师把我们大家做的陶艺作品进行评比。我竟然是第二名,我心里美滋滋的。放学了,我们的家长看到我们身上满是泥土,变成了泥孩子,笑弯了腰,说我们像一个个“小泥人”。

我喜欢做陶艺!做陶艺是历史悠久的传统文化,我下定决心做好、做精陶艺这门艺术。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传承传统文化初三作文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为一个中国人,在很小的时候便受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三字经至今依旧还能在嘴边背诵起来,古诗文现在也不会忘记。

这不,最近啊就开始流行传承经典文化。我们便开始再次亲近这久违的诗词。

为了动员全密云区人民对诗词的热衷,在学生的心里栽下一棵诗词的种子,密云区组织了一次诗词大会。

为了这次比赛,全学学生生进入了火热的备战状态。进行第一轮的笔试,一级第二轮的积累比赛。将两次比赛的分数加起来选拔出了我们参加比赛的四位选手——郭梓梦、申思洋、李云博和我,去参加比赛。

哎呀,这可是苦了我们了,每天课也不上,作业也不写,活动时间也没有。一个人枯燥地背古诗,一背就是一天,真是够煎熬的。

记得一次,我要求自己要背到午夜再睡觉。于是我便一个人在房间里,开着灯,默默地背古诗。为了让自己不睡着,我尽量放出声音,但不能太大,会吵到别人。我就用较小的声音,一边读,一边背。然后在倒一杯水,困了就用水擦擦眼睛,让自己清醒,就这样坚持着。虽然头有些痛,但没有放弃。

很快,我们的第一场比赛,一个热身比赛终于要开始了。我坚信这几天的努力没有白费。在赛场上,我用尽自己的全部力量。为学校的荣誉,为自己的荣誉拼搏!可惜,我们比赛在抢答环节没有抢过敌人,输了。但,必答题与飞花令还是令我比较满意的。不枉费我辛苦的付出啊。

我在比赛中较为突出,那首《满江红》给老师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他学校的老师们给予了我高度评价,这时我的内心一下子就欢快了起来,那几天背古诗的沉闷一下子就被我甩在了脑后。虽然自己输了,但,我并不是输在了自己不够努力,而是输在了抢答器上。不过也有自己的原因。可我依然很开心,因为我对得起我的付出,我对得起之前的苦。

现在还记得网上一句可笑的话“苦苦苦苦苦苦尽甘来”,我想,这就是错误的,多少苦就有多少甘。我的苦与乐,锻炼了我,丰富了我。我喜欢有苦有乐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新年传统文化的主题作文

全文共 1237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俗称“年节”,是中华民族最隆中的传统佳节汉武帝太初元年始,以夏年(农历正月初一为“岁首”(即“年”),年节的日期由此固定下来,延续至今。年节古称“元旦”。

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开始采用公历(阳历)计年,遂称公历1月1日为“元旦”,称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岁时节日,亦被称为“传统节日”。它们历史悠久、流传面广,具有极大的普及性、群众性、甚至全民性的特点。年节是除旧布新的日子。年节虽定在农历正月初一,但年节的活动却并不止于正月初一这一天。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小年节起,人们便开始“忙年”:扫房屋、洗头沐浴、准备年节器具等等。

所有这些活动,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辞旧迎新”。人们以盛大的仪式和热情,迎接新年,迎接春天。

在民间,一直都有一个关于“年”的传说故事。

传说中国古时候有一种叫“年”的怪兽,头长触角,凶猛异常。“年”长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伤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这天,村村寨寨的人们扶老携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兽的伤害。有一年除夕,从村外来了个乞讨的老人。乡亲们一片匆忙恐慌景象,只有村东头一位老婆婆给了老人些食物,并劝他快上山躲避“年”兽,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让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兽撵走。”老婆婆仍然继续劝说,乞讨老人笑而不语。

半夜时分,“年”兽闯进村。它发现村里气氛与往年不同:村东头老婆婆家,门贴大红纸,屋内烛火通明。“年”兽浑身一抖,怪叫了一声。将近门口时,院内突然传来“砰砰啪啪”的炸响声,“年”浑身战栗,再不敢往前凑了。原来,“年”最怕红色、火光和炸响。这时,婆婆的家门大开,只见院内一位身披红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惊失色,狼狈逃蹿了。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难回来的人们见村里安然无恙十分惊奇。这时,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赶忙向乡亲们述说了乞讨老人的许诺。这件事很快在周围村里传开了,人们都知道了驱赶“年”兽的办法。从此每年除夕,家家贴红对联、燃放爆竹;户户烛火通明、守更待岁。初一一大早,还要走亲串友道喜问好。这风俗越传越广,成了中国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新年,守岁放鞭炮贴春联拜年演变

起源:春节和新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今天。但古时的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直到中国近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夏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的元月一日为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

最后用一个中国传统来结束我的征文:

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

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

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贴窗花,

二十九蒸馒头,三十儿晚上熬一宿,

大年初一访亲友,大年初二祭先祖

初三初四逛庙会,十五晚上街上走。

展开阅读全文

篇9: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端午节

全文共 410 字

+ 加入清单

王若水

你爱吃粽子吗?如果爱吃的话,你一定知道端午节吧!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就是端午节。

每年的端午节,我们都会吃粽子。粽子有三角形的,有圆形的,还有很多别的形状。听说古人在端午节要戴香包、系五彩绳、穿虎鞋,人们还要在门上挂艾草,大人们还会喝雄黄酒。

你知道人们为什么要做这些事吗?这是因为农历的五月份天气已经变暖了,蚊虫都跑出来了,它们会把传染病带给我们,所以人们才要戴上这些东西来驱赶蚊虫。

除了这些以外,人们还会在江上划龙舟,这么做是为了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的大臣,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老百姓都很喜欢他。但是在公元278年,楚国战败了,屈原不能接受这个事实,最后投江自尽了。百姓们知道后,非常伤心,决定划着龙舟去找屈原的尸体,但是没有找到。百姓们害怕屈原的尸体被鱼吃掉,就把粽子投到江里喂鱼。后来这个习俗一直流传下来。现在每年的端午节,人们还会划龙舟、吃粽子。

端午节是我们宝贵的文化遗产,请记住每年农历五月五日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中华传统文化

全文共 428 字

+ 加入清单

粤剧是广东特有的传统文化,粤剧的角色分生角和花旦。

爷爷告诉我,文武生是一剧之首,他一场剧里要换两套衣服,因为文武生顾名思义就是既有文又有武的嘛。美艳台柱——武生,是粤剧里最威猛的角色了,他的装扮非常威猛,连脸上都要抹上红色、黑色或白色。爷爷说那是他最喜欢的角色,当然也变成我最喜欢的角色了。

爷爷告诉我,粤剧里最美丽的角色是花旦。花旦一般化妆的时间都在一个多小时,好长呀!

丑生,是粤剧里的戏班笑匠。丑生有男丑和女丑,女丑也叫彩旦。就凭着他们那幽默的表情和炯炯有神的眼睛就把观众的肚子都笑疼了。

爷爷告诉我,粤剧要做到十全十美很难,必须口、眼、身、手、步都做到位,而且演员每天早上都要吊嗓,好辛苦。

红船——是粤剧里过节日时坐的船,红船一般最多可容纳72人。粤剧还有很多戏棚故事,如祭白虎、烧香除妖等。要知道,粤剧还有很多幕后功臣,他们都很辛苦。

粤剧还有很多名人,比如:陈笑风、罗家宝、罗品超、红线女等。

粤剧是我国的传统文化,听了爷爷的介绍后,我对粤剧更感兴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中国传统文化年级

全文共 674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有诗、词、曲、赋;有京剧、曲艺、书法、国画;还有对联、灯谜、歇后语等等。其中,最为有名的就要数中国的茶文化了!

听妈妈说经常喝茶能提神,让人脑子清醒,还能补充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于是我也想试着泡茶、品茶。

说干就干,星期天的下午,我帮妈妈准备好茶具和茶叶后,就挨着妈妈在茶几前坐了下来,接下来妈妈就对我说:“首先要烧开水,然后将茶叶放在杯子里,用清水清洗一下,然后将开水倒入杯中,泡两分钟后再盖上杯盖。”

我按妈妈说的过程做了一遍。我先把茶叶放到杯子里用清水洗一遍。然后小心翼翼地将开水倒入杯中,一开始我见茶叶就像小鱼一样在水底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又像一些小青蛙,在水底活蹦乱跳的。过了一会儿,茶叶平静了,茶叶一半沉入水底,一半漂浮在水面上。就像有一张高低床在水里,茶叶则像一个个小娃娃,一些在上面睡觉,一些在下面睡觉。渐渐地,茶叶都沉入水底像一丛水草,还像一片一片的珊瑚。我盖上杯盖,过了几分钟,我打开盖子,发现透明的水变成淡淡的绿色。我觉得有一点奇怪,我问:“妈妈,为什么有一些茶叶泡出来的水是红色的,而这种茶叶泡出来是绿色呢?”妈妈说:“茶的种类不同,不同茶类的茶,泡出的颜色是不同的:如普洱、红茶泡出来茶水是红色的,铁观音、绿茶泡出来茶水是绿色的。”听了妈妈的话,才恍然大悟,原来不同的茶叶泡出的茶水颜色也是不同的。接着妈妈叫我品尝一下自己泡的茶,我端起杯子,轻轻地放在鼻子底下闻了闻,顿时一阵清香扑鼻而来,那浓郁的茶香沁入心脾,苦涩中带着淡淡的甜味,真叫人回味无穷!

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少!我学会了泡茶,同时也品味了茶的韵味。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传统文化精选作文高1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天是鬼节,奶奶说对于小孩子来说并不是喜庆的日子。听老一辈人说“这一天啊!许多鬼魂要被放出来,去看望自己的亲人,所以不能让我们撞见喽。”

夜穿上黑衣,便拥有了几分神秘。街上没有一个人凉风不断的吹来虽然是夏天但是还是让人发冷。只有几个人蹲在自家门前烧纸钱。奶奶也要去烧纸钱,我不能出门只好趴在窗头静静的看着,奶奶在纸钱上写下爷爷的名字。我好奇的问:“为什么要写上爷爷的名字呢?”老妈笑了笑:“怕爷爷收不到钱,就被其他的鬼抢走,所以要写下爷爷的名字。”“哦”。我对妈妈的回答半信半疑,街上好冷清,稀稀落落地滴着雨。连猫也躲开了,这个节日大概是让人们去怀念自己死去的家人,能让我们的家人有一种安息的意思吧。

纸钱一张一张的烧了起来化做了浓烟。满载着奶奶、我、爸妈,饱含着对爷爷深深的思念。火烧的越来越凶,成为了灰。“爷爷能收到吗?”说来也巧,奶奶上来,家中无意发现了一只不速之客蟋蟀,我正要上前打死它的时候。奶奶却阻止了我。我疑惑了,为什么额。

奶奶却说:“传说死去的人在鬼节因思念亲人化身做小虫子飞到自己亲人家中去看望他们。以知道亲友的平安”。奶奶用树枝挑起了小虫,飞吧,飞走吧。那小虫似乎在留念什么,依依不舍的飞走了。我的鸡皮疙瘩再一次冒了出来。完了,今天晚上一点睡不着了。一闭上眼睛,就感觉有什么东西在眼前乱飞。鬼呀!别吓我了,好不好?!

第二天早晨,我被昨晚的事吓的魂不首舍。

姐姐看我两眼肿得都有黑圈,问我怎么回事。我把人家传说的鬼节的故事说了,姐听了笑个不停……后来姐告诉我说,其实“鬼节”的真名叫“中元节”,在农历的七月十五。是传说中地官的生日,所以又称“鬼节”。佛教徒这天要设“盂兰盆”,施斋供僧,举行诵经法会以及水陆道场、放河灯等宗教活动。

我想想,也是!我确实没看过有鬼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传统文化消失作文

全文共 832 字

+ 加入清单

青葱的树林,阳光透过树叶洒在泥土上,新鲜的空气,粘着一丝丝花香,萦绕在鼻尖,沁人心脾。充满古韵的建筑弥漫着淡淡的檀香味,芬芳而又素雅。街道里,做糖画的老人与孩子们一起嬉笑。会堂里,化了妆尖着嗓子的人,唱着京剧,一脸陶醉的观众注视着舞台。然而,这一切都将像陈旧的照片消失殆尽。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老的建筑纷纷被拆除,由于破旧,它们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一座座历史,不断的沉没、消失。打开窗户,吹来的风中散发出历史的余味和感伤的气息。现今的人们,为追求繁华,渐渐忽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变得越来越注重金钱,这也是文化消亡的原因之一。在过去,人们喝的是纯净的水,吃的是土生土长的粮食,走的是泥地,充满了乡村的气息。而现在,一切都化为乌有,蔬肉瓜果都被转基因的产物代替,喝的水都存在污染,走的路都变成了柏油路。尽管繁华,却少了朴实的乡村气息。唉!有多少文化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淡出我们的视线,有多少绝迹的灿烂需要我们去追寻,有多少种文化迫切需要我们关爱,挽留。

回忆起儿时的伙伴和欢笑,心灵深处的一丝丝忧伤和怀念一下子涌上心头,思念的泪水夺眶而出。那个记忆中脸上沟壑纵横的老人,仿佛又在眼前,做着糖画,露出温暖的笑容,而我心里祈祷抽到龙的那种心情好似又回到身上,随即,却又像幻影般慢慢消失,无论我如何努力的想去抓住,都抓不住。时代进步了,卖糖画的少了,几乎没有人愿意去做那些不好挣钱而又辛苦的工作,有的也大多被现实的残酷埋没了,只有极少的人能够坚持下去,取得成功。我想,要阻止文化的消亡,应该大力扶助民间文化遗产继承人,让学者开设讲座,进行国学的宣传,如百家讲坛所引发的国学热,抢救濒危语种,制定有关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培养高层次的研究人才,等等…我希望有一天,那些消失的传统文化,能够再次重生!

抬头仰望,明净的天空被乌云遮蔽了,我想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黯淡了;天边浮现的红霞,妖艳而又美丽,我想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在淌血;璀璨的星星从天边坠落了,我想那是我们的传统文化消逝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我与中国传统文化

全文共 111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

说起中国传统文化,那可是数不胜数,而让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这春节了。

春节是中国人民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是象征团结、兴旺,对未来寄托新的希望的佳节。春节的形式有很多种,比如像放鞭炮、贴对联、吃汤圆,如何来庆贺这个节日呢?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其中有一个风俗习惯就是吃饺子,吃饺子之前当然要包饺子啊,我为了能吃上美味的饺子,便自己动上了手。

想吃饺子就要包饺子,这饺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饺子之前,首先要和面,随后我便倒了一些面放在盆里,又拿碗倒了一些水在盆里,刚开始水倒少了,揉出来的面拿起来向下掉面渣。之后我便又加了点水在盆里,面又都粘在手上。哎,水总是加得不合适,光和面就这么难,要等到吃上饺子要等到猴年马月呀!我又加了一点干的面粉,但是还是没成形,我只好向妈妈求助,在妈妈的帮助下,面总算弄好了。可是一听妈妈说面还要放半个小时,我等得不耐烦了,我有点焦躁不安。妈妈见我这副样子,便过来对我说:“你连这点小小的困难都要生气,那还谈什么吃饺子呢?”妈妈这句话激励了我。

我便耐心地等待,面放了半小时后,我迫不及待冲到面旁边,拿出一小块面,学着妈妈以前包饺子的动作把面揉成一个细长条。结果揉得一节粗一节细的,还好有妈妈在一旁辅导我,不然,我真不知道怎么办。然而,揉了好长的时间终于揉好了。

我突然想:既然饺子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流传了下来,饺子就一定很美味,想到这里,又使我对饺子美味产生向往之情。虽然饺子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制作难度,为了吃上美味的饺子努力吧!接下来开始把面切成小块,再继续擀皮,然而擀皮也是最难做的一个步骤,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饺子馅熟了而皮却没有熟,我把一小块一小块的面按成了可爱的小柿饼大小,便准备擀皮了。

我一手拿着小饼,一手拿着擀面仗擀饺子皮,哎,像妈妈那样擀皮真的好难啊!我实在学不会。最后,我就像擀大饼一样擀起了饺子皮,虽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还是不错。到了该包饺子的时候了,我让妈妈给我做了我最爱吃的猪肉大葱馅。我拿起擀好了的皮在妈妈面前学着包饺子。包出一个饺子之后,突然觉得包饺子也不是那么因难。我便叫妈妈与我一起加快了包饺子的速度,不一会儿,饺子终于包好了,可以开始煮了。我在锅的旁边盼着饺子煮熟。看着饺子在锅里翻腾,如同一条条白色的鱼在欢乐的游戏。饺子都熟了!嘴里吃着自己包的饺子,特别有成就感,嘴里说不出的开心。

霎时,我觉得自己离中国传统文化又近了一步。

我爱中国传统文化!我要把中国的传统文化铭记在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分

全文共 1367 字

+ 加入清单

一说到中国文化,想到的一定是“悠久”、“长远”、“历史”等这些表示时间很长的词汇,中国的文化的确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从养蚕缫丝到丝绸之路,从改革开放到经济特区,从手工业到电子、机械、航天工业,在现代人看来,中国传统的文化在一步步消蚀,而我觉得没有了传统的束缚,中国又在一步步强大,一步步坚实地迈入世界之林。 When it comes to Chinese culture, you must think of "long", "long -term", "history" and other words that have been expressed for a long time. Chinese culture is indeed true.The Yuanyuan is long and profound.From raising silkworms to the Silk Road, from reform and opening up to special economic zones, from handicraft industry to electronics, machinery, and aerospace industry, in modern people,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is eroding step by step, and I feel that there is no traditional traditional culture.In the restraint, China is step by step, step by step into the forest of the world.

中国的传统,不得不提的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比较隆重的节日就是春节、端午和中秋。这三个节日中特别有亮点的就是春节,春节是中国人民最喜爱的节日,分散各地的家人重新欢聚一堂,左邻右舍们也一起做传统美食、写对联、剪窗花,无不表达着喜气洋洋和生机勃勃。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里”,大家相聚在温暖的环境里,共同维护着小家庭的温暖,也维护者中国这个大家庭的和谐。

中国文化的“表”又体现在哪里呢?无非就是中国的小吃、服饰等。中国是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所以各地的小吃也就各具不同。作为一个长沙人,我们这个地方的人喜欢吃咸的、辣的食品,最著名的就是臭豆腐,它是用一种发霉的豆腐在油中炸过后,加入辣椒、汤水的一种小吃,平常的豆腐是平平扁扁的,但是炸过以后就变得鼓鼓胀胀的了。这就是中国文化的“表”。

中国文化的“表”和“里”构成了中国文化这样复杂、悠久的历史,但中国近几十年来却变化了很多。

街道上打扫的人越来越少了,而马路上工作的作业车却越来越多,在家中现擀现包的手工水饺越来越少了,而那些包装华丽的速冻水饺越来越多,在饭店手工清洗的海鲜越来越少,而用机器震动清洗的越来越多。中国的文化在一步步走入现代化、科技化,人们对于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丰富、高尚,在这种要求下,人们一直创新更好的食物,导致在中国没有最时尚的,只有更时尚,变革、创新没有限度。

中国现代化的文化带给人们许许多多的便利和优越,但是我们也不能忘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我们的国粹精华,我们要传承它,并发扬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苗族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967 字

+ 加入清单

吃新节也叫“新禾节”。“吃新”是居住在清水江和都柳江中上游的苗族节日之一。没有统一的规定日期。按照习惯,在收获的季节里,找一块稻谷长势最好的田,大家就在这里欢庆“吃新节”。相传很古的时候,人间没有谷子,只有天上告呼(雷公)掌管的谷子国有谷子,人们只好打猎为生。为了得到谷种,苗族的老祖先告劳拿了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到谷子国换了九斗九升九碗谷种,放在仓库里,等来年开春播种。可是有一天晚上,胳膊很长很长的阿乌友,手扒着天边,借着天灯的光,踩着石头,舂蕨粑根,不小心将天灯打翻,恰恰掉落到木板仓顶上。结果起火,火越烧越大,谷种在仓里哭喊连天,最后乘着烟飞上了天,跑回了告呼家。告劳去找告呼,请他劝回谷种,可是告呼硬说谷种没上天。没办法,告劳又和告呼商量,再拿九千九百九十九种珍禽异兽去换回谷种。嘴巴磨破了九层皮,嗓子说干了九坛水,告呼死活不答应。告劳想了九天九夜,终于想出了一条计策:等谷子成熟的时候,派一只狗到稻田里打几个滚,让谷子沾在毛毛上带回来。古历七月十三日早上,狗要出发了,告劳又交待:要取谷子杆有五尺高、谷穗有五尺长的谷种。但因狗走的太急,到南大门时,不小心绊了一跤,把告劳交待的话记颠倒了,结果跑到只有五寸长的稻田里,赶忙打了几个滚就往回跑。计策被告呼识破了,当狗走到天桥时,告呼早派了九十九个彪壮的武士一把守桥头,他们把狗打落到天河里,他们想天河又宽又深,狗只有死路一条。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狗落入天河后赶紧把尾巴翘得高高的露出水面,费了九牛二虎的力气,游过天河回来了,尾巴上还沾有九粒谷种。告劳有了谷种,赶紧犁田撤种,到了古历六月六日这天,秧尖上抽出了一串狗尾巴一样的谷穗,一个月后,金闪闪的谷穗成熟了。古历七月十三日,正是取得谷种一年的日子,告劳这天摘了九升谷子,煮了一大锅香喷喷的白米饭。他先舀了三大碗给狗吃了,然后自己才尝新。剩下的谷种,年年播种,使人们都吃上了白米饭。为了记住取谷种的日子,将七月十三日定为吃新节,一直传下来。节日这天,家家都用新谷做饭,天刚破晓,人们便带上新米饭、酒、鸡、鸭、鱼、肉来到田间,祭过先人之后,宴席开始,大家围成一个圆圈,每人将手中的酒杯举到下一位的唇边,老人一声令下,大家接连欢呼三声,便互相敬又酒,一饮而尽。顿时田间笑声回荡,对歌、踩塘、跳芦笙等传统的文体活动开始,直到黄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描写传统文化的

全文共 2188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传统文明在世界向来是神秘、古老的存在,正如易中天所说——文明是液态的。而中华是水,上善若水、兼容并包,天下莫能与之争纯朴、素洁。什么信仰都没有,反而可以容纳所有的信仰。

中国传统文明是特有的对农耕文化的沿袭和传承,不可否认的是,她历经岁月的荡涤仍然经久不衰,同样不可否认的也是,她与现代文明发生了不可避免的冲撞,甚至受到了现代中国人的无情地忽视。究其原因,有些人就是大老粗一个,没有多少文化情怀。他已经习惯了现代社会所带给他的一些习气——自私、盲目。对于传统文明粗略浅薄,可能仅限于端午节要吃粽子、清明节要扫墓等等,唯一了解古代文明的途径就是被改了又改的古装剧。对于这样的群体,就算是专家学者声嘶力竭地呼吁、宣传,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也只是一些文人学者的无病呻吟,因为生计在他们心中才分量最重,至于传统文明之虚无缥缈,对于他们来说,不如一餐饭来得实在。有些人,他们似乎是在这个社会的最高层,不用为生计奔忙,可他们同样没有对于传统文明的意识,生意、金钱、享受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对于这些人来说,传统文明之廉价,远不如一个商业订单来得痛快。最后少数的一些人,文学爱好者、学生群体,这其中不乏有古代文化的研究者、爱好者,仅仅是少数的他们,在支撑着传统文明。其实,在国人心目中早已有一些观念已根深蒂固,那就是传统文明的印记,可他们存在的数量已经少之又少了。在这方面,传统文明也难辞其咎,她的范围实在是太广博了,有没有一个既定的概念,以至于大多数人对于她的存在是模糊不定的。

提到中国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的关系,首先要想到的便是孔孟的儒家思想。不论是上述所说的哪类人,提到孔子,也总会想到论语,也总能“学而时习之”的背上几句,这些都是儒家思想传承几千年来对中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绝大多数中国人都从骨子里或多或少带有儒家习气。礼义廉耻、道德伦理、忠君报国等等,这些思想在国人心中都形成了一种“中国的法律”,虽然大多数人都不太清楚什么是孔孟之道、儒家思想,可他们认知事物的态度,辩明是非的准则却往往又遵循着它。何为道德?何为道德义务?这是人们约定俗成地要遵守的一些道理,有些生活中的事不见得违背法律、在外国人看来也合情合理,可却难逃中国人对它的批判与不认同,古往今来,皆是如此,只不过古人对这样礼法的约束似乎更加笃信、执行力更强、舆论的力量也更强。这是传统文明的融合,这种融合可以说是积极的,它可以更好地约束社会。同样传统的儒家思想造就了中国人的普遍形象——温文尔雅、含蓄内敛,总是保持着一种谦谦君子的风度;也造就了中国的形象——总是缺少一种霸气,保持着一种退让的态度,秉承着凡事不争不抢的风格。这样的品格在古代可能会让有修养的邻国敬畏三分,可在竞争如此激烈、“我不犯人,人要犯我”的现代世界,中国唯有发挥内心深处龙的精神才足以震慑世界!这是传统文明的冲撞,因为随着时代的不同、社会理念的变更,这无疑是不可避免的,这也是需要传统文明适时妥协的时刻,但冲撞不是冲突,不会影响中华的位置。

开篇时便提到过,中华文明是水,可以兼容并包。是什么信仰支撑了中国的五千年历史?答案是没有。中华文明真真是与众不同,没有宗教、没有信仰。宗教信仰好像是人类的一个身份证,它能抚慰人的心灵,在精神上给予人安全感,正如易中天所说:“非如此,他们不能安身立命;非如此,他们不知此身何属。”关于宗教的神秘感,无法用科学实验证明,只能虔诚、只能信仰。同时,也是成为世界性文明的最好途径。如此论道,与国家与个人如此重要的宗教信仰,中国却没有。从古至今,皆如此。儒、释、道均是在中华历史上昙花一现,它们都曾存在过、被统治者推崇过,可它们又都曾被毁灭过。不像西方的基督,没有十字架这样的标志、不像伊斯兰文明。中国人的信仰,总是变化不定的,随着需求改变,观音等各路神仙也是各司其职,生孩子拜什么仙、上学求什么神,买房子又要看什么书,信什么都取决于什么灵,这种几近功利性的求神问仙、“信而不仰”的态度让中国实在难存什么真正永恒不变的宗教、信仰。同样的,在现代的中国也如此,有人自称是佛教徒、有人自称是基督徒,也有人自豪地说自己是无神论者。又回到了那句话,中华文明是水,什么信仰都没有,反而可以容纳各种信仰。那么如此说来,是什么维系着古老的中华文明的发展?又是什么让中华文明在现代世界中立足?从当今中国似乎可以窥得一点奥妙。众所周知,国家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想想古代的男耕女织、子孙满堂、一日为师终身为父、情同手足、君臣父子何尝不是以人为本?古代中国的特点便是家国一体,将国家通过血缘关系联系在一起,如今的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何尝不体现着这一特点。这便是中国的智慧,即使没有宗教的永存,仍然可以历经风雨而不倒。道德即是法律、纲常伦理便是信仰、祖宗源头便是上帝。这便是文明的意志与中华的位置。

中国的传统文明与现代文明究竟是什么关系?在冲撞中相融合。可不得不提的,仍是文化意识的淡薄。一个民族要想自信的生存。要想自立于民族之林,必须要有自己的深厚底气,尊重历史、尊重传统。一个民族的文化是这个民族的灵魂,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底色。国人不应仅局限于知道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元宵节吃汤圆这些粗浅的习俗,应该积极地去“懂、重视”。希望在高科技代替一切的未来,中国人依旧可以炫耀自己的传统文明,依旧可以对此侃侃而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弘扬传统文化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129 字

+ 加入清单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关于古诗背诵竞赛的形式是否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众说纷纭。然而,这种只存活于娱乐秀场上的文化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收视效应羡煞诸多媒体特别是许多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团队。而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等披着“弘扬传统文化”外衣的娱乐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攻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可是这些节目的制作人是本着对传动文化的弘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去制作这几档节目吗?显然不是,他们只不过是发现了现如今传统文化这块上好的热点材料,所以抓紧时机对其肆意消费。从其单一的背诵,填空的节目内容,多人同台竞争的节目形式中就不难看出这些节目是没有灵魂的,松竹梅傲人的风骨在这些节目中被娱乐油腻的脂粉所掩盖。这样随意消费传统文化的作秀与《我爱记歌词》这种世俗到最终被世俗抛弃的节目又有何区别?

换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拿传统文化作秀的形式都能引起群众的一片叫好和阵阵掌声,归根到底是因为古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渐淡去,甚至可以说是日益消亡。在中国,除了中小学的课程及专业的学术研究,古诗词在这个大数据快节奏时代的作用越来越小;日常场合身着一袭汉服,难免也会令人侧目;书信也多用打印甚至通过网络传输的形式进行,文房四宝却难觅踪迹……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大多数出现的时候仅是一副失去了风骨的躯壳,用于表演,甚至是用于作秀来博人眼球等刻意而为之。有多少人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仅仅是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莫不因那是他们记忆力最好,学习能力最强的时候。

正因如此,让传统文化怎样能在除了娱乐的秀场之外的更广阔的方面重焕生机成了必须要攻克的难题。而现代诗人郑愁予则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最擅长于将古诗词的措词和意境与现代诗自由随意的风格融合起来,让读者在现代诗的形式之中亦能品味到传统文化的韵味。他也曾说过“让传统文化焕发第二春就是要令她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做郑愁予,而是尝试在日常表达中试着将其融入,这样不仅装饰了你的言语,更雍容了你的精神。

弘扬文化必先要尊重文化,而把传统文化作为可以任意消费从而获得利益的摇钱树,把传统文化搬上娱乐的秀场作秀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不尊重。传统文化,更应该在书香的课堂中传递,在老少之谈中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弘扬。通过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是也是风靡全球的歌手的鲍勃?迪伦的例子更是证明了只要尊重文化,传递文化而非利用文化作秀,公共媒体同样能真正的对文化起到弘扬的作用。

让传统文化远离虚假的秀场,融入真正的生活,在一言一行中弘扬传统文化,在一举一动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需要作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全文共 350 字

+ 加入清单

剪纸是我国民间的一种传统艺术,是智慧的结晶。剪纸,剪刀和纸是离不开手的。剪刀要选择轻巧、灵活、锋利的,这样,剪出的作品才不显粗糙;纸张以红纸或其它光泽为好,质地薄的纸为宜。 放歌教学网提供 如果要剪出好的作品,则要根据造型,先决定纸张的折叠,一定要折得整齐、严实,并要压平。初学剪纸者可先将花纹画上,然后根据画上的笔印剪。以后有经验了,便可随折随剪。花样可不拘一格,但是不宜总使用直线型的,应多采用些曲条纹,因为曲条纹往往耐看,富有流动感。在剪的过程中,手对纸的转动和剪的方向要配合好,这样,剪出的纹路才清晰连贯。

最后,去除多余的部分,再剪出一个外框,这时,一件小小的作品即告完成。 有了上述的一般剪法后,你还可以丰富一下想象力,剪条龙,剪个网袋……总之,当你运用自如时,你会发现,你是那样富有耐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作文

全文共 1550 字

+ 加入清单

文字之所以比烟花更璀璨,是因为,我们可以看着它在光滑的纸页间静静旋舞,演绎出永恒,浅唱低吟出岁月的旋律。

——题记

大风泱泱,大潮滂滂,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我们的血脉中流淌的是中华民族赐予的光荣。长江、黄河交织成几千年历史的经纬,我们的文明,以文字为载体的中华文明,便这样地冲出了历史的变迁,绵延了中华九百六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土地,横跨了千年的时空,为我们世代所传承、发扬。

从传说的“仓颉造字”开始,文字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霜,经历岁月风风雨雨的洗礼。文字构成的汉语,更是我们的民族之魂。汉语它可以很豪迈,很大气,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约。它可以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苏式感慨,演绎着“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洒脱;亦能传达“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的李式风情,慨叹着人生“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国文化,千年风韵,文字夹带着纸墨的香气,被深深保存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文人素来就有一份悲天悯人的救世情怀,千秋万古,世事浮沉不会使文人骨气和情怀泯灭,却只能激发文人的悲怆和责任。厚重文化渐渐被冷落,又有多少人会在意其背后的点点滴滴?在漂迫流浪中,余秋雨演绎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烟雨迷雾中,余秋雨用平淡却又璀璨的文字再现了中国文人的情怀和辛酸。漂泊流浪,烟雨平生。中国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复中,是历史的多情造就中国千年的内涵。文字穿过时间,越过空间,碧水惊秋,黄云凝暮,在广褒的中华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飞鸿。汉字,她承载了中华儿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无休止地涌进街头巷尾时,在《论语》与《三国》《红楼梦》被相继戏说时,在全球化的呼声下学英语的浪潮正铺天盖地时,为什么我们却很难寻到一个国学教育机构呢?梦里花飘落,这不是春的悲伤,而是夏天的果实已经孕育。在漫天飘飞的花瓣里,光复汉语文明是多么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责任。

浅吟低唱,我听到她如诗的歌声;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气息;举目遥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楼兰古国消亡了,玛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伦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为语言的覆灭,语言丧失了载体便渐渐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里,幽幽地叹息。

中国传统文化曾经一代传一代的辉煌到如今的没落,传统文化正慢慢淡出人们的视野,让人不禁遗憾。毛笔,可谓是中华传统文化文字的代表。没有毛笔,就没有那千古绝唱的《离骚》和《史记》,就没有中国灿烂的文化,然而现在,毛笔已逐渐走向了历史的博物馆。但是与我们隔海相望的日本,却规定每所学校每周都要开设书法课,每个人都要会写书法。日本的毛笔是由中国传过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视,而我们呢?这也许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曾说过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从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们对待传统文化汉字的态度。汉语,它绝不是“母语”两个字那么简单。我们的祖先经历了泛黄的历史所赋予我们的,是它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汉语不是我们文化载体的工具,它是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不能失却的民族骨气与精髓!

纵观历史长河,在众多文明的诞生与消失、衰落与兴盛中,在与我们一同到来的古文明中,中华文明是唯一一个没有断层的文明。它就这样延续至今,而这一切或多或少与我们统一的文字有着关联吧!我们有孔孟哲学,有百家争鸣,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诗有宋词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汉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与丰富多彩,我们又怎么能忘,怎么敢忘呢?它岂是一个诺贝尔文学奖能承载得起的?

任凭时代如何发展,任凭世界如何变迁,萦绕在我们心头的仍是那一个个精致的方块字,仍是那一句句亲切的汉语。体内流动着的华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变,也不能改变。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这是一种深深的哀怨与忧伤。我们不是文化的闭关锁国者,所以也应尊重我们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宝,保护我们大树的根基。拯救我们的文化之“根”,也是补救国人的精神内伤!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