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合集20篇

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三国中曹魏政权的奠基人。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说曹操曹操到的典故,欢迎参考阅读!

浏览

6727

作文

1000

成语典故

全文共 206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 《诗·魏风·汾沮洳》:“彼其之子,美如英……彼其之子,美如玉。”

【举例造句】: 假如不幸我庄周死后,你这般如花似玉的年纪,难道捱得过三年五载?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庄子休鼓盆成大道》

【故事】: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描写一个美丽多情的少女去野外采桑,看到一个长得像鲜花一样美丽、像碧玉一样清秀的青年男子,他虽然衣着朴素大方,举止言行处处很高雅,少女顿时对这个如花似玉的男子从心底产生爱慕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的历史文化悠久,典故故事更是数不清,下文是为大家精选的按图索骥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欣赏。

按图索骥:学而不思落笑柄

【出处】

(东汉)班固《汉书·梅福传》。

【释义】

骥:好马。按照画像上的样子,去寻求好马,结果一无所获。比喻按照线索寻找,也比喻办事机械、死板,不能灵活变通。

【历史典故】

春秋时,秦国有个名叫孙陽的人,善于鉴别马的好坏,只要让他看一眼,便能分辨出马的优劣。因为传说伯乐是负责管理天上马匹的神,于是人们都把他称为“伯乐”。为了不让自己的一身绝学失传,他把自己多年积累的识马经验写成一本书,名为《相马经》,书中图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类好马。

孙陽的儿子资质很差,却想继承父亲的事业。在熟读了这本书后,他以为自己学到了父亲的所有本领,便拿着《相马经》去找千里马。《相马经》上说:“千里马的主要特征是:高脑门,大眼睛,蹄子像摞起来的酒曲块。”他按照这个特征找了很久,也没有什么收获。

有一天,他发现路边有一只蹦蹦跳跳的动物,他看了很久,觉得这个东西很像《相马经》中所说的千里马,于是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把这个“千里马”捉住,并带回家。一进门,他便嚷着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它长得和《相马经》中说得差不多,就是个头小了点,蹄子差了些。”孙陽一看儿子手里捉着的居然是一只癞蛤蟆,真是哭笑不得,只好回答说:“傻儿子,你拿的是一只癞蛤蟆,根本不是什么千里马啊!你这样按图索骥是不行的,要学相马的本领,就得多去看马、养马,深入地了解马才行啊!”儿子听了羞愧不已,从此便一头钻到马群中去研究马。

【成长心语】

把癞蛤蟆误认为千里马,这固然有点夸张。但是,在学习中,死背教条,生搬硬套,以致闹出笑话的事确实屡见不鲜。前人传下来的书本知识,应该努力学习,虚心继承,同时也要注重实践,在实践中切实验证、牢固掌握,并加以发展,这才是正确的态度。机械地照搬书本上的知识,不探究事物的本质,必然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甚至会闹出笑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山神讲故事的典故

全文共 1966 字

+ 加入清单

在阳洞滩的半腰上有一个岩洞,经常有山神在这里讲故事

包亚和依亚合伙做盐生意,发了财,从广西挑铜板回来。包亚想独吞钱财。他俩走到阳洞滩时,包亚指着十丈高的瀑布说:“哎呀,快来看啦,龙潭里有两条龙相斗哩!”依亚伸着脖子去看,包亚就从背后一推,把依亚推下悬崖去了。

依亚摔在岩洞边,伤了腿。天又黑了,走又走不动,真是上下为难。这时,从洞里出来一个老公公。依亚不由分说,就向老公公哀求借宿。老公公说:“这里不安全呀,每天晚上都有豺狼、虎豹来这里讲故事,闹个通宵才去,只怕伤害你啊!”

依亚又哀求说:“老公公,我腿摔伤了,走不动,求你开个恩吧!”土地公公见依亚落难,答应收留他。并交待说:“今晚不管狼来、豹来,你千万别声张,一声张,我就难保你了。”依亚满口答应。

吃过晚饭,依亚按老公公的吩咐躲在楼上,静静地听着,不敢入睡。半夜里,山风呼啸,野兽嚎叫,依亚心里直打寒噤。

狗熊一到门口就大叫起来:“阿公呀,今夜屋里怎么有股生人臊气?快把生人拖出来,让我们塞塞牙缝。”

狼来了,凭着灵敏的嗅觉,大声说:“好大的生人气味,快搜出来消夜。”土地公公哈哈地笑,说:“你们聪明一世,糊涂一时,白天来往行客路过这里,都在树荫下歇脚,怎么没有生人气?莫去找麻烦事,快进屋里讲故事吧!”

老虎、豹子也来了,同样叫嚷:“老阿公,有生人气,快搜出来,好当瓜籽嗑,边嗑边讲故事,多好呀!”

土地公公说:“你这个山中王也不想想啊,白天人来人往怎么没有生人气?快快坐下来,莫耽误时间讲故事。”

大家围着火塘,七嘴八舌地讲起故事来。

狗熊首先说:“世上的人真傻,有了病只知道去求神问卜,不知道去舀洗病泉里的水去治。”“洗病泉的水真能洗病吗?”狼问。“当然能,这口泉就有点贵气,不管什么病,只要喝它三口,内病就好。跌打损伤的,弄点泉水抹它个七七四十九下,就能接骨生肉恢复完好。”

猿猴说:“我知道这口泉,在独岩山顶上是不是?”“可惜世人还未发现呢!”

依亚听了,暗暗记在心里。

猿猴说:“我也讲个故事你们听,世人只会勾心斗角抢现成的,不会自己去找找。在金峰山下有个金螺洞,洞里有架金芦笙。这架金芦笙是世上的宝中之宝。如果谁得了这架芦笙,吹起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狐狸说:“就是洞门打不开。”老虎说:“我力气大,只有我能开。”狐狸说:“树大招风,力大无用。金螺洞口有座金螺岩,哪个撬得动它!”云雀听了说道:“我有个法子,只要你唱‘石门开,金门开,探宝人我要走进来’,然后在金门上拍打三下,金门就会敞开的。”

依亚听了,又暗暗记在心里。

天亮之前,山神兽散了。依亚也告别土地公公上路了。

依亚撞撞跌跌,顺着岩弯路走去,见一座陡峭的山岩上嵌着“洗病泉”三个斗大的字,满心喜欢。他爬上山顶上,果然有一口清澈透亮的山泉。他一连喝了三捧水,咕噜咕噜地吞下肚里,又用包头帕浸湿泉水,浑身抹擦,不一会儿,只觉得每个关节都咯咯地响,心里好像有个老鼠往喉咙里爬,禁不住“哇”地一声,吐出茶碗粗细的一堆污物,浑身舒畅极了。不知哪里来那么大的劲,他跋山越岭,腿不软,腰不酸,气不喘,一口气走到了金峰山下。

他绕着金螺洞左看看,右看看,金螺岩挡住了洞门口,哪能动它分毫!他按云雀讲的唱道:“石门开,金门开,探宝人我要走进来。”唱罢,又拍打三下,金螺岩挪动了,金门开,霎时,霞光万道从洞里迸射出来。依亚眼花缭乱,赶紧用包头帕蒙住头,摸进洞里。洞里奇珍异宝应有尽有。那些珍宝他一样不要,单单只要了那架金芦笙。依亚刚出洞门,金螺岩又咣啷一声巨响,把洞口堵住了。

依亚得了金芦笙,走下金峰山,山下的禾田已经枯萎,老百姓正“抬张郎张妹”走村游寨,烧纸马祭神求雨。依亚看到这般景象,心里着实难过,于是他把金芦笙吹起来:依依呜,依依呜,黎民百姓受荼毒。四海龙王齐听令,落阵大雨救五谷。吹了一遍,阴云密布。吹第二遍,四海龙王乘云驾雾来到山梁上。吹第三遍,雷公电母风嫂来了。接着天上下起了倾盆大雨,百姓笑逐颜开,无不感谢依亚。

第二天,依亚走到“叫化村”,叫化村的人没吃、没穿,个个当叫化子。依亚又吹起芦笙来:依依呜,依依呜,看见百姓我想哭。快来白米救苦人哟,快来腌鱼和腌肉。只要芦笙的声音传到的地方,米呀、肉呀。堆山堆海的。人人都可享受。人有耳,壁有缝,依亚的金芦笙救了一方穷苦人的事让包亚知道了。

包亚想:依亚摔下悬岩没有死吗?他哪里又得了这把金芦笙?包亚来到叫化村,依亚正给叫化们分金、分银、分米。包亚一看,就说:“哎呀!我的弟弟呀,可想死我了,在阳洞滩上看龙相斗,我怕你跌下去,就用手去拉你,谁料我的手才触到你身上,你早就跌下去了,害得我找遍了每条山沟,寻遍了每条岩缝,都没找着。我只好把我俩赚的银钱,全部给你做了‘道场’度你早日长仙,谁料你还活着。”

依亚是个厚道人,过去了的事也就算过去了,他还是把自己的经过,从头到尾,一点一滴地告诉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孔丘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26 字

+ 加入清单

孔丘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鲁国。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孔丘周游列国的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正当吴楚、吴越争斗激烈的时候,中原的诸侯国内部也在发生剧烈的变化。公元前年,鲁国的国君鲁昭公被大夫季孙意如驱逐。季孙意如另立昭公庶出的儿子宋为国君。这就是鲁定公。从此,鲁定公就只成了鲁国的一个象征性的国君,鲁国的权力就分别到了三家大夫的手中。

这就是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但是,这三家大夫在各自为政的过程中,慢慢地又被自己的家臣窃取了实权。其中,以季孙氏家的问题最为严重。这时季孙意如已死,他的儿子季孙斯继承了权力,并任鲁国的相国。季孙斯的家臣阳虎,乘机攫取了季孙氏的实权,并且企图灭掉季孙、孟孙、叔孙三族,自己取而代之。

公元前年,阳虎起兵叛乱,季孙斯逃到了孟孙氏无忌的封地。孟孙无忌有个老师叫孔丘,他早已料到了这次事变,并且事先对孟孙无忌作了警告。因此,孟孙氏预先调兵遣将,将士兵伪装成搞建筑的工匠,埋伏在自己封地的四周,待阳虎赶来捉拿季孙斯时,孟孙无忌的伏兵一拥而上,将阳虎打败了。

孟孙无忌的老师孔丘,字仲尼,鲁国人。生于公元前年。他的父亲叔梁纥做过邹邑(今山东邹城东南)大夫。但在孔丘幼年时父亲就死了,因此家中生活很贫苦。母亲颜征在把他抚养成人。他好学不倦,学问很深,并且收了不少学生、弟子。不久,这些学生、弟子遍及各诸侯国,孔丘也很快地就在诸侯国中出了名。孔丘主张各诸侯在治理国家方面要用“德治”,要“举贤才”,同时还应该“正名”,即国君、大夫、百姓、父亲、儿子都应各守自己的本分,不得“僭(jiàn)越”。在思想方面,他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仁”的意思就是说做人要有道德观念,要爱人;“礼”就是要人重视内心修养,并用它来约束自己。在教育上,他提倡“有教无类”,即不分人出身的门第高低,每个人都可以接受教育。他自己收教的学生,就各种出身的人都有,实践了他“有教无类”的观点。在学习方法上,他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些都成为以后人们在治学方面的宝贵经验和格言。

当时一些诸侯国的国君想聘用孔丘。但是,他的一些观点显然触犯了那些掌握着诸侯国大权的大夫们的利益。比如关于“正名”的观点,正打中了大夫们的夺权割据、篡夺诸侯权力的要害,他们怎么可能让国君采用孔丘的政治主张呢?

孔丘周游列国,没有一个国家任用他,只好又回到了鲁国。孔丘五十岁那一年,正碰上阳虎叛乱。

由于孔丘提醒孟孙无忌,制止了阳虎的叛乱,孟孙无忌向相国季孙斯推荐,孔丘当上了鲁国的司空。

公元前年的一天,鲁定公让孔丘当相礼,陪定公一起去夹谷(今山东莱芜)与齐景公会盟。由于孔丘的周密筹划和临危不惧的机警应对,使齐国企图借合盟的机会羞辱和绑架鲁定公的阴谋彻底破产。

鲁定公回国后,升孔丘为大司寇(主管司法的长官),以表彰他在夹谷会盟时为鲁国立下的功劳。孔丘乘机施展了自己的抱负,他一面协助鲁定公平息了季孙斯的家臣公山不狃(niǔ)的叛乱,一面帮助相国季孙斯治理鲁国。三个月之后,鲁国的面貌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齐景公听说鲁国在孔丘的治理下正在起变化,就紧张起来了。大夫黎弥给景公出了个主意:选一批漂亮的美女和乐工送给鲁定公,让他纵情声色,疏远孔丘。这一招果然灵验。从此,鲁定公就日夜享乐,不理朝政了。

孔丘见鲁定公实在没出息,就带领一些学生再次到各国游历。他先后从卫国、宋国、郑国又到了陈国。当他准备从陈国到蔡国去的时候,楚昭王知道了,派人去请他。陈、蔡两国的大夫怕孔丘被楚国重用后会对他们不利,就在路上派兵截住了孔丘,将他围困了三天三夜。孔丘受了三天惊吓,饿了三天肚子,到第四天上,楚国的救兵到了,才脱离了困境,到了楚国。但楚昭王的大臣们也不能容纳孔丘,他最后只好又辗转回到了鲁国。

孔丘回到鲁国后,年纪也大了。他终于放弃了从政的念头,专心致志地着书立说和教授学生。古代的许多文化典籍,如《周易》、《尚书》、《诗经》、《礼》、《乐》,他都进行过系统的整理;他的言行,由他后来的弟子记录下来,编成《论语》;他教的学生、弟子,号称三千人,其中有名气有成绩的,就有七十二人。最难能可贵的,他还用编年体的形式,根据鲁国史官的记载,整理编纂成了《春秋》一书。这部书记载了从公元前年(鲁隐公元年)到公元前年(鲁哀公十四年)的我国历史上共年中的重大事件。这个时期,人们就通称它为春秋时期。孔丘于公元前年去世。按照后人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我国古代春秋时期是从公元前开始,到公元前年结束。也就是说,就在孔丘去世后四年,我国的社会历史,就进入战国时期了。

孔丘的学说,后来就发展成了我国文化史上的儒家学派。孔丘成了儒家学派的创始人。由于孔丘对我国古代文化的贡献,以后人们尊称他为孔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肝胆相照历史典故

全文共 802 字

+ 加入清单

肝胆相照,谓肝与胆关系密切,互相照应。比喻互相坦诚交往共事。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肝胆相照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陰侯列传》和(宋代)赵令畸《侯鲭录》。

【释义】肝胆:借指真心诚意。比喻待人忠诚真挚,不耍心机,不玩权术。

肝胆相照的【历史典故】

西汉初年,有一个叫蒯通的人,他足智多谋,很善于分析形势,为人出谋划策。他所处的时代,正值楚汉相争之际,楚王项羽和汉王刘邦处于相持阶段,一时之间难分胜负。刘邦的部下中,韩信势力非常强大,在楚汉相争的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他想说服韩信建立第三种势力,与项羽、刘邦鼎足而立。

于是,他化装成看相的去见韩信,他对韩信说:“小人不才,对于占卜之事略知一二。给人看相,我一看他的骨相,就知道他的贵贱;二看他的脸色,就知道他的喜忧;三看他的性格是否果断,就知道他能否成就大业。用这三方面来推断一个人的前途几乎可以说万无一失。”

韩信听了,说:“好啊!那你给我看看,怎么样?”

蒯通说:“看您的面部,做官再高也不过封侯,而且很危险。看您的背部,富贵自不用说。”

蒯通看韩信已经动了心,便接着说:“如今楚汉相争,百姓死伤无数。两方相持不下,他们的胜败,便决定于您。您帮助项羽,项羽就胜;您帮助刘邦,刘邦就胜。我愿意剖开自己的心腹,拿出自己的肝胆,为您出主意,只是怕您不肯采用。我建议您,依靠自己的势力建立第三种力量,和他们三足鼎立。现在是最好的时机,您必须当机立断,不能再犹豫不决了。您去帮助项羽,刘邦一定饶不了您;您去帮助刘邦,刘邦怕您夺他的天下,也很危险。我听说过这样的话:‘上天给你的福分你不要,反而要犯错误;机会到来你不动手,反而会有灾祸降临。’请您认真地想想。”

蒯通已经将整个形势分析得很透彻了,但韩信认为刘邦对他很好,一方面不忍心背叛刘邦,另一方面也不相信刘邦会对他下毒手。他最终没有采纳蒯通的建议。后来,他被刘邦猜疑,还被吕后杀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经典故事读后感300字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小就爱听故事,暑假妈妈给我买了一本《成语故事》,我一下就被它的内容吸引住了。读完这本书后,让我懂得了许多学习的道理。

“半途而废”这个故事让我深有感触。

这个故事讲述的是:东汉时,有个人叫乐羊子,在外出学习过程中想家了,就中途放弃学业回了老家。到家后,他的妻子听了他回家的原因,拿起一把剪刀,将织布机上未织完的布一刀剪断。乐羊子觉得剪断的布很可惜,妻子却说:“一匹布是一根根丝线积累起来的,我将它剪断,从前的努力就白费了。中断的学业又何尝不可惜呢?这和剪断织丝又有什么两样?”乐羊子听了,恍然大悟,又回到老师那,继续学习。

这个成语故事比喻做事没有恒心,任务没完成就放弃。它让我明白了:学习不能中断,有的时候,你离成功也许只有一步之遥,你放弃了,是多么的可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

全文共 270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huā wú bǎi rì hóng

【成语故事】宋江杀了阎婆惜后投靠有钱有势的柴进,柴进特别款待他,他喝酒到深夜起身去上厕所碰到武松。武松破口大骂,旁人告诉武松他是大官人最红的客官,武松大发感慨:人无千日好,无百日红。他们同去见柴进,相识后成为要好的朋友。

【出处】几曾见柳有千年绿,花都说有百日红,枉费春工。 元·谷子敬《城南柳》第二折

【解释】花不能长开不败。比喻好景不长。

【用法】作宾语、定语、分句;比喻青春易逝

【相近词】人无千日好

【成语示列】正是人无百日好,花无百日红。 明·罗贯中《平妖传》第十二回

[历史典故:花无百日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臣妾”一词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看的古装剧当中,经常会听到皇上的妃子们自称为臣妾,但是大家知道臣妾是来自哪一个历史典故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臣妾”一词的历史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

臣妾这词的滥用

打开电视机,只要有古装剧,不论是始皇汉武,还是唐宗宋祖,直到雍正乾隆,在他们驾前,总有一干珠光宝气浓妆艳抹的女子,飘飘万福,自称臣妾。其实,这是糊涂编剧导演对传统文化的不尊重,是对臣妾这词的滥用。

古来称地位低贱者

臣妾,作为名词,古来称地位低贱者,《尚书传》说:“役人贱者,男曰臣女曰妾。”《周礼注》也说:“臣妾,男女贫贱之称。”《战国策·秦四》:“百姓不聊生,族类离散,流亡为臣妾。”注云“男为人臣,女为妾”。所以也以“臣妾”指臣服者、被统治者。

“臣”

“臣”在甲骨文中是一个竖着的眼睛,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人首俯则目竖,所以像屈服之形者。”《说文解字》曰:“臣,像屈服之形。”《礼记·少仪》:“臣则左之。”郑玄注说:“臣谓囚俘。”意思就是说,“臣”是被抓获的战俘。这就是“臣”的本义,抓获的战俘如果不杀,就成为胜者的奴隶,所以“臣”就专指男性  奴隶。

《说文解字》的臣

《说 文解字》还说:“臣,事君者。”“臣”的最后一种用法就是男人的自称了,《左传·僖公五年》:“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唯德是依。”这是宫之奇对虞公说的 一段话,宫之奇在虞公面前就自称为“臣”。值得说明的是,清朝的典章制度中规定,满族官员在上奏章时,可以自称“奴才”,汉臣上奏章时只能称“臣”,不得 自称“奴才”,否则就是“冒称”,要受到惩罚。在清朝皇帝的眼中,“臣”连“奴才”都不如,可见“臣”的地位之低下。

甲骨文的“妾”

甲 骨文的“妾”字,下面是个“女”字,上面是个“辛”字,“辛”就是一把“平头铲刀”。郭沫若在《甲骨文研究》中说:“‘辛’是给有罪者或异族俘虏行黥刑时 所用的刀、凿一类的刑具,黥刑无法表现在简单的字形之中,所以就借用施刑的工具来表现。”《说文解字》曰:“妾,有罪女子。”在古代,“有罪”就可以收为 奴隶,因此“妾”的本义就是“女  奴”。有时也用来表示“男子在妻子以外另娶的女子”。当然,用得最多的还是“女子的谦称”。“臣”、“妾”只能分别用于男 人或女人对自己的谦称,不能混用或乱用,更不能二字同用以自称。

不应称“臣妾”

刘 长卿、薛逢、殷文圭等唐代诗人颂圣之作皆有“万方臣妾”的说法,宋代大诗人陆游诗有“万邦尽臣妾”句。除对皇上外,对皇后也可用“臣妾”一词,如《晋书· 后妃列传》载,元杨皇后崩,左贵嫔之诔曰:“臣妾哀号,同此断绝。”显而易见,“臣妾”是一种统称,指作为臣民的众男女,对具体的一男或一女,不当称作 “臣妾”。“臣妾”又可作动词用,也往往是对许多人而言,如东汉蔡邕《上始加元服与群臣上寿章》说:“臣妾万国。”唐代李峤《大周降禅碑》说:“臣妾四 极。”所以,皇后、嫔妃对于皇上,可自称“妾”或“贱妾”、“小妾”等,而不应称“臣妾”。

如何自称

只要读一读《后汉书》、《晋书》、新旧《唐书》、《宋史》、《明史》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便可以知道后妃们同皇上谈话时是如何自称的。如果读一读《金史》、《元史》或《清史稿》中任何一书的后妃传,还会看到,作为嫔妃的少数民族妇女,也知道自称“妾”而不称“臣妾”。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不吃烟火食

全文共 3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bù chī yān huǒ shí

【成语故事】宋朝时期,王九13岁得了重病,父亲把他抱到青华观,许愿让他做道士。王九梦中见到一个姓阴的鬓发斑白的道士叫他不吃五谷熟食的方法,并给他吃柏树枝。王九醒来后不再吃五谷,神清气爽,只吃生果饮清泉。宋太宗赐他名字赵自然。

【出处】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文潜先与李公择辈来予家作长句。后再同东坡来,坡读其诗,叹息云:‘此不是吃烟火食人道底言语。’ 卷九引《直方诗话》

【解释】烟火食:熟食。道教以为仙人可以不吃熟食。旧时用来称赞诗文立意高超,言词清丽,不同一般。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不同凡俗

【近义词】不食人间烟火

【成语示列】我看你每每宁神养性,不食烟火,虽然有些道理;但这上面事迹,你何能晓得,却要观看。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回

[历史典故:不吃烟火食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全文共 21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凿壁借光(凿壁偷光),汉语成语、典故。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最终成为大学问家的故事。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参考!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介绍

汉朝时,少年时的匡衡,非常勤奋好学。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他的邻居家里很富有,一到晚上好几间屋子都点起蜡烛,把屋子照得通亮。匡衡有一天鼓起勇气,对邻居说:“我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否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一向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恶毒地挖苦说:“既然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匡衡听后非常气愤,不过他更下定决心,一定要把书读好。

匡衡回到家中,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邻居家的烛光就从这洞中透过来了。他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

匡衡读完这些书,深感自己所掌握的知识是远远不够的,他想继续看多一些书的愿望更加迫切了。

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白干活不报酬。只是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

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启示

从凿壁借光的事例可看出,外因并不是决定性的因素,匡衡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和坚强毅力,终于一举成名。这就说明内因才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和第一位的原因,外头因只是影响事物变化的条件,它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

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我们要学习凿壁借光的精神,而不能学习他的行为,他的行为本身是破坏公物。

凿壁偷光的解释

【成语】凿壁借光

【拼音】záo bì jiè guāng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近义词】囊萤映雪,悬梁刺股

【同义词】穿壁引光

凿壁偷光的造句

1) 青春属于积极向上的人;青春属于力争上游的人;青春属于发奋图强的人;青春属于锲而不舍的人;那你就凿壁偷光笨鸟先飞悬梁刺骨吧,那样就可以永葆青春了。呵呵,青年节快乐!

2) 小雪到了,我能想到最浪漫的是踏雪寻梅淡香盈袖,最温暖的是雪中送炭围炉夜话,最刻苦的是囊萤映雪凿壁偷光。让我用最浪漫的形式,最温暖的祝福,送给最刻苦奋斗的你。祝:小雪快乐。

3) 榴园南部匡衡祠内,西汉著名经学家“一代名相”匡衡凿壁偷光发奋读书的精神,激励着后人勤学奋进。

4) 即便是寒门子弟,也谨记耕读传家,苏秦悬梁刺股匡衡凿壁偷光……可以说,书香一直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成长与发展。

5) 凿壁偷光,聚萤作囊;忍贫读书,车胤匡衡。

6) 韦编绝,悬梁刺骨,凿壁偷光,囊萤映雪,卧薪尝胆,圆木警枕。

7) 后来人们总结了一个成语叫做“凿壁偷光”,其实我们读书人的是不能说“偷”,读书人的事…

8) 古时有凿壁偷光挂角读书的穷苦学者,今有六岁便腰缠万贯不读书而去泡妞的"小皇帝"。可见读不读书,不取决于外部环境,而在于内心立志与不立志耳。

9) 凿壁偷光表面上的意思是把邻居相隔的墙上凿开一个洞,偷偷地借邻舍的烛光读书。

10) 同学们的学习环境已经大大改善,再也不用凿壁偷光了。

11) 大家还记得那位凿壁偷光的车胤吗?

12) 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13) 学习是很艰苦的事,没有凿壁偷光,锲而不舍的精神是不行的。

14) 古人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15) 我被他凿壁偷光的学习精神感动了,我走过去同他谈起来了,一番话语又把我给感染了他的求知精神。

16) 古人凿壁偷光的攻读精神,激励我们更加勤奋地读书学习。

17) 不过,蹭网这种做法在晓艳看来是一种"凿壁偷光"。

18) 我们要学习匡衡凿壁偷光的读书精神,对学习孜孜以求。

19) 山东没什么可NB的,只是出了个"小偷"会凿壁偷光的宰相叫匡衡而已!

20) 我们要借鉴古人凿壁偷光的精神,学习切不可囫囵吞枣,应该厚积薄发,如老马识途一般循序渐进。

21) 在读书中,我又来到了凿壁偷光的少年家中。

22) 现在人们一般用凿壁偷光来形容勤学苦读。

23) 枉了你穷九经史诸子百家,不学上古贤人囊萤积雪,凿壁偷光。

24) 第段故事说的是,匡衡凿壁偷光。

25) 我们不需要凿井耕食,我们不需要凿壁偷光,我们需要杞人忧天,我们担心蓝天不蓝,我们担心河水太咸,我们担心肆意污染。地球一小时,熄灯沉思吧,我亲爱的朋友!

26) 老师也常说凿壁偷光,悬梁刺股,囊萤映雪的故事鼓励学生认真读书,还是第一次听师傅说切不可废寝忘食目不窥园的怪诞理论。

27) 本报汉中讯(记者陈卫平贺龙)古有匡衡凿壁偷光刻苦学习的故事,如今汉中市却出现了一幕“凿门偷石”的举动。

28) 公子好雅兴啊,在这等景色下读书,不逊于古人凿壁偷光,囊萤积雪。

29) 有评论指出,比之“凿壁偷光”的匡衡“囊萤照读”的车胤,地铁中的阅读者应该是进入现代社会的中华民族的新形象。

30) 我国古代有“车胤囊荧孙康映雪匡衡凿壁偷光”的故事,他们都是激励后辈发奋苦读之典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40 字

+ 加入清单

扬州二十四桥是是古代桥梁建筑的杰作。那么关于扬州二十四桥的典故又是怎样的呢?下面就来和小编一起了解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吧。

“二十四桥”的芳名,之所以流传千载,得益于杜牧的一首名诗。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说到扬州二十四桥,就无法回避一个千古之谜:它究竟是一座桥,还是二十四座桥?至今未能解得开。

二十四桥得名

有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代有人在一个月光如水、清风徐徐的夜晚,见到24个风姿绰约的仙女,身披羽纱,酥手托箫,鼓着粉腮,轻启红唇,飘上一座小石桥,于是那舒缓柔美的旋律,便从24支箫管中缓缓地流淌出来。

上个世纪50年代末,在扬州出西门向北行3-5里处,有一石桥和一木桥,两相近桥头的距离约24步,村里的长者都认为这儿就是“二十四桥”。在他们幼小的时候,都有被长辈牵着小手“数数过桥”的经历:跨过一座桥,从一个桥头走向另一个桥头,“一步、二步……”一般都是二十四步。照这种说法,“二十四桥”是两座桥的统称。

二十四桥猜测

其实从宋代起,“二十四桥”便成了一宗众说纷纭而无定论的疑桉:有人说是一座桥,有人认为是指二十四座桥。历代的辞典、诗词注解也都兼收两派之说,而不敢轻易取舍。

南宋词人姜白石在一个初冬来到扬州,写下了《扬州慢》这一千古绝唱:“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从词的具体语言环境来看,“二十四桥”似乎是指一座桥。

有人认为大名鼎鼎的二十四桥是子虚乌有的东西,实际上从来就不存在,它只是唐代扬州桥梁的总称。最早对此作出解释的是宋朝大科学家沉括,他认为“扬州唐时最为富盛。旧城南北十五里一百五十步,东西七里三十步,可纪者有二十四桥。”并在卷中从城区的汶河茶园桥起,到东面的山光桥止一一列出了桥名,但算来算去仅有21座桥的名称。也有人认为杜牧诗中的“何处”二字,清楚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念:二十四桥绝不是一座桥。

二十四桥争论

二十四桥的姿那麽美?二十四桥的月那麽妙?历史上有没有二十四桥?二十四桥究竟指的是什麽?古往今来,多少风雅人士试图探个究竟,至今未有令人信服的结论。综合起来,大致有如下种种:

1、“二十四桥”就是一座桥,只因传说隋炀帝时,有24个美人月夜在桥上吹箫,故名“二十四美人桥”,简称“二十四桥”或“廿四桥”。到了清代,人们逐渐倾向于那原是一座桥的名称。清代扬州人李斗在《扬州画舫录》中写道:“二十四桥即吴家砖桥,一名红药桥,”“跨西门街东西两岸”。

近来,扬州的一位青年作家,从语言上、地理位置上对“二十四桥”作了大量的论证:扬州“二十四桥”为“阿师桥”的谐音,并考证沉括记载的阿师桥,为今城北的螺丝湾桥。根据《汉语音韵学导论》一书拟唐音“二”、“十”、“四”、“桥”分别与“阿师桥”音同。若从扬州方言观之,“二十四桥”与“阿师桥”之古音也相近。因“阿”古音为a(见王力的《汉语语音学》),“二”古代的北方方言也为a。

2、“二十四桥”就是遍布扬州地区的24座桥梁。沉括对二十四桥循名责实一一以求,但只凑成21座。南宋的王象之在《舆地记胜》中则记载:“所谓二十四桥者,或存或亡,不可得而考。”

3、“二十四桥”是古代扬州桥梁的编号。在古诗中以序号称桥的不乏其例,就唐代扬州而言,对桥的编码也是有桉可稽的。唐朝施肩吾《戏赠李主簿》诗有“不知暗数春游处,偏忆扬州第几桥”之句。唐人张齐《寄扬州故人》诗中有“月明记得相寻处,城锁东风十五桥。”

4、“二十四桥”在诗文中是虚指而非实指,故“二十四桥”既非24座亦不是一座,不过是泛指扬州小桥多罢了。杜牧常常喜欢用数字入诗。如《江南春》绝句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赠别》一诗中有“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谴怀》的诗句中有“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等等。由此可见,杜牧喜欢用数字,又特别喜欢用约数。因为它为约数,即不是实数,更不是专名。

当然,也有人指出“二十四桥”借指扬州,泛指扬州的繁华或是专指扬州美人,这些似乎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是,“二十四桥”的最终解释权,恐怕还得归杜牧。

扬州二十四桥现状

今天,念四路中段东面,五亭桥西边的景区就叫二十四桥景区。其主建筑熙春台东面有毛`泽东手书杜牧《寄扬州韩绰判官》诗碑。在熙春台东北80米的地方,有一座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建的公园中常见的那种小卑桥,宽2.4米,两头各有二十四层台阶,两边各有二十四根栏杆,叫它二十四桥。桥的西北有一座简洁的亭子,宛在水中央,叫吹箫厅。这算是为外地游客建的,就好比今人在鲁迅故居百草园里种了一块菜来和散文对应一样。建这么一座“二十四桥”,也表明比较可信的是指一座桥。这座现代的“二十四桥”不是古代的二十四桥的复制,品味不怎么高,有些俗气。

[扬州二十四桥历史典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有关马的典故六——指鹿为马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赵高势倾人主,老臣皆被黜(chu)。尝遇朝会,乃使人献鹿于帝,高指曰:“此也。”二世笑曰:“丞相误矣,此鹿也。”群臣皆微笑而不敢扬声。盖高有篡夺之意,故指鹿为马,以验群情之顺逆。后高使其婿阎乐杀二世于望夷宫,迎立扶苏之子婴。

秦朝秦二世的丞相赵高权势很大,老臣都被他降职或罢免。曾经一次早晨上朝,他于是叫人进献鹿给皇帝秦二世,赵高指着鹿说:“这是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你错了,这是鹿。”大臣都微笑却不敢发出声音。

这就是赵高有篡权的意思,所你指鹿为马,用来验证大臣,看谁顺从他,谁不顺从他。

后来赵高叫他的女婿阎乐在望夷宫杀死秦二世,立扶苏的儿子婴为皇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匡神医的典故

全文共 1354 字

+ 加入清单

世上无难事,只怕心不专,七十另二行,行行出状元。

清朝咸丰年间,胶州城出了个妙手回春的神医,不但轰动了胶州湾,还轰动了京城,轰动了皇宫。这神医姓匡,名懋忠,字砚农。是个囊过萤、映过雪的读书童子。

见乡里邻舍不少穷人得病,缺医少药,痛苦不堪,他便改行学了医。白天,他跟李时珍学样,攀悬崖,挂峭壁,尝草根,采草药,吃尽了百般苦。夜间,他把一口大缸灌满清水,放在院里,映着天上水中两轮明月光,读《本草钢目》读到公鸡啼鸣,不怕口渴嗓子乾。他边学边行医看病,边行医看病边学,几年工夫,便医术大进,成了道传路颂的活神仙,百病一把抓。耳听一片赞扬声,他并没飘飘然忘乎所以,而是忧心忡忡,常为碰上疑难病症,束手无策,不能帮病家解除痛苦而不安。他听说京城是藏龙卧虎之地,高明医家甚多,便起了寻师访友之念,想多学点治病救人的真本事。

恰好他哥匡懋敕在北京一所私塾教书,他便不远千里,风尘仆仆地投奔了去。刚落脚,还没来得及外出寻师访友,切磋医术。恰逢他哥教的一个读书童子的妈妈,得了个昏睡病,不知吃,不知喝,懒得梳,懒得洗,成天背着铺炕,一味贪睡。请过三个医生,求过三个神婆,不但没见强,那病反而越治越沉重了。病急乱投医,那家听说匡先生从山东来了个兄弟懂医道,就登门把他请了去。

他只望了望病人的气色,号了号脉,啥也没问,就抓起毛笔,刷刷开出个药方。只一付药,就把那麻缠了人半年的昏睡病,扯着丝头给抽走了。你道那读书童子的妈妈是谁?原来是个经常进出皇宫的巧手女裁缝。她病好之后,吃得红润润,穿得光鲜鲜,细梳洗,巧打扮,象风摆柳似地飘进了皇宫,舌头尖上抹蜜,出口就把匡神医夸了个神乎其神。

无巧不成书,正逢上咸丰帝宠爱的懿贵妃(就是后来统治咱中国半个世纪的慈禧太后),得了个疑难病症,卧床不起。头一位太医进鹿茸,二一位太医进七叶老山参,三一位太医进灵丹,四一位太医进仙药,可惜都不对症,把懿贵妃医得病体恹恹,一天重似一天。咸丰是个贪图享乐的甩手皇帝,眼瞅着个如花似玉,代他理政的好帮手用不上,急得团团转,抓耳挠腮,大骂太医无能,净是些混皇俸的吃货。恰在这时,进来个贴身太监向他献殷勤,说是从山东胶州民间来了个匡神医,善治疑难病症,如扁鹊重生,华陀再世,何不叫进给贵妃娘娘诊诊玉体。咸丰虽不大信,还是点头应允了。

匡懋忠应召进宫,提出了两项请求,一是要隔着珠帘,望望贵妃娘娘的气色,一是要隔着珠帘,亲手给贵妃娘娘号号脉。咸丰帝闻奏心头不悦,略微忖度了忖度,才破例吐口答应了。嘴上没说心里话,好你个胆大包天的走方郎中,你若果有真本事,治好朕爱妃的病,算你福大命大造化大。若没真本事,治不好朕爱妃的病,算你流年不利,朕定把你这胆敢欺君的奴才,喝令绑出午门,开刀问斩。

匡懋忠隔着珠帘望了望懿贵妃的气色,伸出三指号了号脉,微微一笑,说:“贵妃娘娘得的不是病,是喜,不治自愈。吃点安胎保胎药,就万安了。”

不久,懿贵妃果然生下一子,就是穆宗,也叫同治,慈安和慈禧两太后垂帘听政时,抱坐在龙廷宝座上的那个小皇帝,就是他。

匡懋忠因医道神奇,得到咸丰帝的赏识,赐给他一个五品文职官衔。后来,他不忘初衷,在京寻师访友,学到不少秘方验方,便上书苦苦辞去官职,又回到了民间,行医散药,治病救人,给乡里乡亲免了不少灾,造了不少福,匡神医的名声如雷贯耳,越传越响,越传越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蒋干盗书的典故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蒋干是三国演义中的人物。而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就是蒋干盗书的典故,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蒋干盗书,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曹操手下的谋士蒋干,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结果周瑜设下计策,令蒋干盗得假冒曹操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献书曹操,令斩了蔡瑁、张允。后来蒋干盗书用来比喻中别人的反间计。

背景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国赤壁大战前夕,曹操亲率百万大军,驻扎在长江北岸意欲横渡长江直下东吴。东吴都督周瑜也带兵与曹军隔江对峙,双方剑拔弩张,准备大战一场。

起因

蒋干,字子翼,是曹操手下的谋士。他因自幼和周瑜同窗读书,便向曹操毛遂自荐,要过江到东吴去作说客,劝降周瑜,免得大动干戈。曹操闻知大喜,亲自置酒为蒋干送行。

经过

这天,周瑜正在帐中议事,部下传报“故人蒋干相访”。周瑜闻讯,已经猜出蒋干来意,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连忙吩咐众将依计而行,随后带着众人亲出帐门迎接。二人相见,寒暄一番,周瑜挽着蒋干手臂同入大帐,设盛宴款待蒋干,请文武官员都来作陪。席上,周瑜解下佩剑交给太史慈,命他掌剑监酒,吩咐道:“蒋干和我是同窗契友,虽从江北到此,却不是曹操的说客,诸位不要心疑。今日宴席之上,只准共叙朋友旧交,有人提起两家战事,即席斩首!”蒋干听了,面色如土,哪敢多言!周瑜又对蒋干说道:“我自领兵以来,滴酒不饮,今日故友相会,正是:江上遇良友,军中会故知。定要喝它个一醉方休!”说罢,传令奏起军中得胜之乐,开怀畅饮。

酒至半酣,周瑜举杯祝酒道:“在座各位,都是江东豪杰,今日之会,可称作群英会!真是—同窗契友会‘群英’,江东豪杰逞威风!”随后,乘着酒兴,起身舞剑作歌:“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直喝得酩酊大醉。宴罢,蒋干扶着周瑜回到帐中,周瑜说道:“很久没和子翼兄共寝,今夜要同榻而眠。”说着,朦朦胧胧地睡去。蒋干心中有事,想起在曹操面前曾经夸下海口,不知回去如何交代,听听外面鼓打二更,哪里还睡得着?他见周瑜鼾声如雷,便摸到桌前,拿起一叠文书偷看起来。正翻着,忽见里面有一封书信,细看却是曹操的水军都督蔡瑁、张允写给周瑜的降书。蒋干看罢,大吃一惊,慌忙把信藏在衣内。再要翻其它文书,却听周瑜梦中呓语:“子翼,我数日之内,定叫你看曹操首级!”蒋干口中含糊答应着,连忙吹了灯,匆匆睡下。

清晨,有人入帐叫醒周瑜,说道:“江北有人来……”周瑜急忙止住他,看看蒋干,蒋干只装熟睡。周瑜和那人轻轻走出帐外,又听那人低声说道:“蔡瑁、张允说,现在还不能下手……”声音越来越低。蒋干心中着急,可又不敢乱动。不一会儿,周瑜回来躺下睡了。蒋干怕惊动周瑜,等周瑜睡熟,偷偷地爬起来,径直走出军营,守营军士也不阻拦。他来到江边,寻着小船,飞一般驰过长江,回见曹操。

周瑜的计谋

其实,这一切都是周瑜定下的反间计。他知道曹军中只有蔡、张二将精通水战,便设下此计,想借曹操之手杀掉这两个人。曹操果真上了当,斩了蔡瑁、张允。等到众人将蔡瑁、张允的头送上时,曹操才省悟过来,已经晚了,只好另换了两个水军都督。结果,赤壁一战,曹操水军一败涂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下车泣罪典故

全文共 329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次禹出外巡视,见到有个犯罪的人被押着走过。

禹停住车询问,回答说:“这个人偷了别人家的稻谷被抓住,我们把他送去治罪。”禹便下了车,来到那罪人身旁,问他:“你为什么要去偷别人家的稻谷呢?”那人低着头不敢说话。禹也不生气,一面规劝他,一面流泪。禹的左右都很不理解,问:“这人偷了东西,送去受惩罚,这是理所当然的事啊。不知大王为什么要流泪呢?”禹哭着说:“我不是为这个罪人流泪,而是为自己流泪啊。从前尧和舜做领袖的时候,老百姓都和他们同心同德;如今我做了领袖,老百姓却不和我同心同德,做出这损人利己的事来,所以我内心非常难过!”

禹就取出一块龟板,在上面刻写了“百姓有罪在于一人”八个字,然后把那罪人放了。

遇事向内去找,这正是圣人的风范。

(出自刘向《说苑•君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

全文共 1481 字

+ 加入清单

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是我国的著名的书法作品,那么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有什么典故呢?以下是小编提供的王羲之写《兰亭集序》的典故,一起来看看吧。

东晋初年,宰相王导的兄弟王旷有个爱子,叫王羲之。他从小受到父亲舞文弄墨、爱好书法的熏陶,也喜欢上了书法。十几岁时,常在父亲书房里翻弄前人的书迹、碑帖。王旷见儿子如此心诚,就以一本《笔说》为教材,教他笔法、笔势、笔意。过不了多久,王羲之的书法已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后来,王羲之的书法出了名,许多人都以得到他的字为荣,连京城里的大官、地方上的豪富都争相求他的墨宝。

王羲之也做过官,当过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当时人们爱称他为“王右军”。四十多岁时,因为和上司意见不合,辞去了会稽地方官的职务。从此他经常游山玩水、吟诗会友,并有了更多的时间来潜心于书法艺术。这以后,王羲之书法的造诣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有一年春天,王羲之请了许多宾客,包括司徒谢安、司马孙绰以及附近几个县令,带上自己的几个儿子,来到会稽兰渚山麓的兰亭聚会。春暖花开,山清水秀,一行人踏着悠闲的脚步,在山径中行走。

这时,王羲之提议来一次传统的“曲水流觞(shāng)”助兴,得到了众人的赞同。于是,大伙来到一条弯曲的小溪边,每个人各自找到溪旁的石头坐下。王羲之命书童在小溪的上流将几只装满酒的觞(古代称酒杯为觞),放在一个木盘里,然后让盘子顺着小溪流向下游。当盘子流经哪个人身边时,那个人就得赶快作一首诗,作不出诗,就得罚酒三杯。这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进行得十分尽兴,结果做出了二三十首好诗。

为纪念这次聚会,大家提议把这些诗编成一册集子,取名《兰亭集》,并公推王羲之写一个序。王羲之也不推辞,命书童在兰亭摆下笔墨。在众人的簇拥下,王羲之信步来到了兰亭,他环顾崇山峻岭、松林竹园、溪水瀑布,不由得心绪万千。过一会,序的腹稿已在胸中打好,王羲之在书案前盘腿坐下,拿起毛笔,在纸上飞笔一挥而就。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的三百二十五个字的《兰亭集序》,就在这会稽群山中诞生了。可惜这“天下第一行书”的真迹已经失传,只留下来一些古人的临摹本。

王羲之的趣事还很多,其中《换鹅帖》也值得一提。王羲之有一个特殊的爱好,喜欢养鹅;哪里有好鹅,不管路途多远,他都要跑去欣赏;有时甚至不惜重金将其买下。

山阴(今浙江绍兴)城外一座道观里的住持老道,揣摩到了王羲之的心思,有意在道观外的池塘里养了一群可爱的白鹅,并让人把消息透露给王羲之。王羲之得知那里有这么好的白鹅,哪有不去观赏之理。

一天,王羲之兴冲冲来到道观外,一看到池塘里悠哉悠哉浮游的白鹅,一下子惊呆了,久久痴痴地伫立在池塘边。

“来人呐!”忽然,王羲之对跟来的仆人叫道:“快,快去把道观的住持请来,我有要事相商。”

一会,住持老道匆匆赶来,见了王羲之深深作揖:“贫道有礼了,请到观里坐坐。”

王羲之哪有这份闲心,心里想的只有鹅,于是单刀直入:“这群鹅能不能卖给我?请道长开个价吧!”

住持老道脸上显出难色:“鹅是敝观为供香客们观赏而养的。卖是不卖的。”

王羲之哪肯放过这么好的机会,脑子一转,又说:“那,那这样吧,我用更多的鹅来换你的鹅,总好了吧。”

老道支吾了一阵,终于把本意道来:“换是可以的。不过,鹅换鹅不行。久闻右军大人的书法超人,贫道想将我的鹅换您的字,如何?”

王羲之听了,毫不思考地就答应了:“行!怎么个换法?”

“嗳,恳请您替敝观书写一卷《道德经》,若右军大人肯屈就,那么这群鹅全都归您了。”

“那敢情好!现在就去书写。”王羲之答应的十分爽快。

王羲之为道观书写的《道德经》,后人称之为《换鹅帖》,是王羲之仅次于《兰亭集序》的第二杰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辽东豕

全文共 391 字

+ 加入清单

【拼音】liáo dōng shǐ

【成语故事】

东汉大将彭宠跟随刘秀打天下,并没有得到重用,他不服幽州长官朱浮的调遣想起兵反叛,朱浮写信给他,说有个辽河农夫因为生了一头白头猪就想去进献给皇帝,可走到辽东一带发现那里都是白头猪就只好打道回府,你就像那个农夫一样。

【出处】往时辽东有豕,生子白头,异而献之,行至河东,见群豕皆白,怀惭而还。若以子之功论于朝廷,则为辽东豕也。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朱浮传》

【解释】比喻知识浅薄,少见多怪。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少见多怪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井底之蛙、蜀犬吠日

【押韵词】将门无犬子、犁牛之子、不得其死、朱唇榴齿、不入兽穴,安得兽子、珠沉玉磒、忘生舍死、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原来如此、迷金醉纸、......

【年代】古代

【示例】如井底蛙,如辽东豕,如夜郎之不知汉大,如匈奴之自谓天骄。 清·梁启超《中国积弱溯源论》

[历史典故:辽东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南辕北辙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30 字

+ 加入清单

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南辕北辙历史典故,欢迎阅读!

南辕北辙:选对方向,梦想就实现了一半

【出处】《战国策·魏策四》。

【释义】辕是车杠;辙是车轮在路上留下的痕迹。辕向南,辙向北,比喻行动与目的相反,结果离目标越来越远。

【历史典故】

战国后期,一度称雄天下的魏国国力渐衰,可是魏王仍想出兵攻伐赵国。谋臣季梁本已奉命出使邻邦,听到这个消息,立刻半途折回,风尘仆仆赶来求见魏王,劝阻伐赵。

魏王见他如此匆忙,很奇怪,就问他:“你有什么急事吗?难道出了什么大事?”季梁没有从正面回答魏王,他严肃地说道:“大王,我在路上遇见了一个怪人,他做的怪事我从未听说过,特来禀报大王,请求大王指教。”

魏王听了很好奇,就催促季梁快点说。季梁很严肃地说:“我在外出办事的路上,看见一个人在急急地往北走。我问他到哪里去,他说到楚国去。可楚国在南边啊。我见他走的方向不对,便对他说:‘到楚国应往南走,你怎么往北去呢?’他却回答说:‘那不要紧,我的马是上等的马。有这样的好马,还担心到不了楚国吗?’听了他的回答,我不理解,又告诉他:‘即使你的马是上等的马,走得快,可你所走的路却不是通向楚国的路啊!那是枉费力气呀!’那人听了我的话,仍不觉悟,反而还对我说:‘我的马好,路费也多。如此的好条件,还发愁到不了楚国吗?’我见他如此糊涂,感到惊讶,也很气愤,就对他大声喊道:‘你的费用多也不管用,这条路并不通向楚国!’那人又指着给他驾车的人,有点故意炫耀地又对我说:‘您看看,我的这个驾车人也是一等的驭手啊,所以呀,我根本不用发愁到不了楚国。’说完这话,他高声命令那驭手扬鞭催马,仍然朝北边方向奔驰而去。”

魏王听罢这个故事,不禁笑道:“这个赶路人也太糊涂了!世上哪有这么愚蠢的人,他该朝南走才是楚国的方向啊!”季梁听了这话,知道魏王还没有明白他讲这件事的目的。于是他严肃而又恳切地说:“大王说得对。那个赶路人方向错了,他的马越好,路费越多,驾车人技术越高,他离楚国就越远。大王您认为是这样吧?现在,您想成为霸主,取信于天下,可您想依赖国家大,兵强马壮,去攻占别国来扩充领土,以此提高威望。我以为,您越是这样做,离您想成就大业的实际愿望就越远!这就像那个赶路人啊。我说得若不对,请大王恕罪。”魏王听了,连连点头,放弃了攻打赵国的计划。

【成长心语】

季梁为了打动魏王,用南辕北辙的故事形象地说明了魏王的行动与自己的目的背道而驰的道理。其实这个旨在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在我们为实现而奋斗的过程中,方向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选对了方向,你的梦想也就实现了一半。沿着正确的方向走下去,梦想才会变成现实。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如嚼鸡肋典故

全文共 341 字

+ 加入清单

《三国志·魏志·武帝纪》裴松之注引《九州春秋》:“时王欲还,出令曰‘鸡肋’,官属不知所谓。主薄杨修便自严装。人惊问修何以知之,修曰:‘夫鸡肋,弃之如可惜,食之无所得。以比汉中,知王欲还也。’”

曹操出兵汉中时,本来企图进攻刘备,可是驻入汉中后,估计情势,却又发觉很多不利,进既不能,守也不便,想撤退,又怕于面子不好看。正在犹豫,恰巧厨子送进一盘炖鸡来,他就一边吃,一边继续盘算。这时,部将夏侯惇来请示夜间的口令,曹操便随口说了两个字:“鸡肋”。杨修知道了,便叫勤务兵给他收拾行装。别人问他,他说:“鸡肋,食之无味,弃之可惜。曹公把汉中当作鸡肋,他觉得留在这里没有什么味道,所以要回去了。”不久,曹操果然下令班师还朝。

后来,人们就借“鸡肋”来比喻乏味,说是“如嚼鸡肋”,或“味如鸡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著名的历史典故三:望梅止渴《世说新语假谲》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成语出自南朝宋刘义庆的《世说新语假谲(jué)》。

有一年夏天,曹操带兵打仗,将士们走了很长时间都没有水喝,非常口渴,可周围一点水都没有,怎么办呢?曹操心眼多,心想:这样下去可不行。于是他站在一个很高的地方对将士们大声说:“这条路我走过,前边不远的地方有一大片梅林,梅子又多又大,我们赶快去那里去吃梅子吧。”其实根本没这档子事,可大家听曹操这么一说,马上都想到梅子的酸味,人人嘴里都不觉流出不少口水。大家一下子都不觉得渴了,于是都很积极地往前走,盼望马上就能吃到梅子。最后大伙终于走出了这片大荒原,赶到了目的地。

这就是成语“望梅止渴”的由来,用来比喻某种愿望无法实现,只能用幻想或大话来自我安慰。类似的成语还有画饼充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灶王爷吃糖的典故

全文共 1425 字

+ 加入清单

别看灶王爷胡子一大把,还像小孩似地爱吨糖。他不但自己吃,还把糖送给玉帝,弄得玉帝也变得爱吃糖了。

阴历十二月二十三.是个送灶的日子,过去这个时候,人们都要请灶王爷吃麦芽糖,还让他转送一些给玉帝吃。可如今没人给他俩送糖了。玉帝吃不到糖,挺不高兴,就把灶王爷招来,责问他;“过去每年这一天,你都献给我麦芽糖,可这几年,我怎么连糖影子也见不到?”

灶王爷听玉帝这么一说,赶紧跑到南天门往下瞧。根据以往的经验,只要看见哪一家房子里有香烟缭绕.就知道这家主人正在烧香供佛,要请他去大吃一顿。可现在.他看呀看呀.看了好久,眼都瞅酸了,还是看不见一丝烟火。

灶王爷急了,忙上殿对玉帝说:“玉帝莫生气,待臣到下界去看看。”说着,就腾云驾雾来到人间。

灶王爷降落在一座大房子前面,刚刚推开门,就吓了一大跳,呀!这儿怎么有个妖怪:大大的个子,怪模怪样的,长着三排转动着的牙齿,排成“品”字形,正在“咔嚓咔嚓”不停地嚼着甘蔗,不一会儿,就把一大堆甘蔗嚼碎,咽到肚里去了。

灶王爷虽说是个神仙,可他只会向玉帝打小报告,并没有大本事。他的身子长得胖,这会儿想跑又跑不动,只得壮起胆子来,战战兢兢地问妖怪:“你……你是何方妖精?”

“灶王爷不必害怕!”地里突然冒出一个人来,灶王爷仔细一看,是个白胡子老头,拄着一根拐杖。噢,原来是土地公公!

土地公公说:“小神一直住在人间,对人间的事情也略知一二.知道此物不是妖怪,而是造糖用的甘蔗压榨机。你看这些甘蔗,经机器这么一压,糖汁就从里面跑出来了。听说,再经过脱色、过滤、蒸发、结晶,就可以造出糖来。”

灶王爷仔细一看,可不是!那些管子里流的全是糖汁,真把他给馋坏了。他命令土地公公:“快给我拿麦芽糖来!我吃了,会在玉帝面前替你说几句好话。”

土地公公忙说:“有!有!这里是造糖厂,不要说蔗糖、麦芽糖、葡萄糖了,还有乳糖、冰糖、果糖、红糖……什么糖都有,您尽管拿吧!”

灶王爷真是喜出望外,每样都抓了一大把,拿回家大吃一顿,还送一半给玉帝。

玉帝边吃边点头,满意极了,连声说:“不错!不错!比麦芽糖还甜!”玉帝吃完糖,还不过瘾,又对灶王爷说:“我还要吃糖!我要尝尝更甜的糖!”

灶王爷又去找土地公公。土地公公只好再带他去找糖。

灶王爷看到桌上有好几个糖罐子,其中一个糖罐子的标签上写:“龙胆糖”,心想:“好家伙!龙的胆能做糖!这糖一定名贵!”便兴冲冲地抢着这罐糖走了。土地公公在灶王爷后面紧追,着急地喊:“等一等!这不是……”可是,灶王爷连理都没理他,只管腾云驾雾上天去。

玉帝听说龙胆能做糖,高兴极了,命令天兵天将:“把四海龙王一家全绑起来!拿他们的胆做糖!”

玉帝发过命令,就坐下来吃糖。可是,他刚吃一口糖,就皱紧了眉头,问:“此糖为何不甜?”

灶王爷一听,慌了,也赶紧尝一尝,咦?果然没有甜味,还带点苦味呢!

玉帝很不高兴,命令灶王爷:“你快给我换一罐好糖来!”

灶王爷不敢怠慢,赶紧照玉帝的命令去办。他到人间见了土地公公,就埋怨他:“你怎么给我不甜的糖?”

土地公公委屈地说:“小神连声喊叫,可您只管上天去,小神有何法子呢?您自己搞错了,这龙胆糖是用龙胆的根造出来的,龙胆是一种植物,哪是什么龙的胆?”

灶王爷自知理亏,就不再说什么。忽然,他一眼瞅见架子上有个罐子,标签上写着“糖精”二字,便打开罐子,用手指蘸点颗粒儿尝尝,嘿,甜极了!灶王爷心想:“这土地神真小气,原来把好糖藏在架子上,想留着独自受用。”便乘土地公公不注意,把这糖精罐子藏在自己的大袍袖里上天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