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名人青春故事【经典20篇】

风是由空气流动引起的一种自然现象,它是由太阳辐射热引起的。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名人青春故事,欢迎阅读!

浏览

4020

作文

1000

名人故事大全500字示例

全文共 465 字

+ 加入清单

阿基米德的父亲是一位天文学家和数学家,所以他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特别喜爱数学。有一次,国王请他去测定金匠刚刚为其做好的王冠是纯金的还是掺有银子的混合物,并且告诫他不得毁坏王冠。起初,阿基米德茫然不知所措。直到有一天,当自己泡在一满盆洗澡水里时,溢出水量的体积等于他身体浸入水中的那部分体积。那么,如果把王冠浸入水中,根据水面上升的情况算出王冠的体积与等重量金子的体积相等,就说明王冠是纯金的;假如掺有银子的话,王冠的体积就会大一些。他兴奋地从浴盆中跃出,全身赤条条地奔向皇宫,大喊着:"我找到了!找到了!"他为此而发明了浮力原理。除此之外,他还发现了着名的杠杆原理。伴随着这一发明,还产生了一句众所周知的名言:"只要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

在阿基米德的老年岁月里,他的祖国与罗马发生战争,当他住的城市遭劫掠时,阿基米德还专心地研究他在沙地上画的几何图形,凶残的罗马士兵刺倒了这位75岁的老人,伟大的科学家扑倒在鲜血染红了的几何图形上……

阿基米德死后,人们整理出版了《阿基米德遗着全集》,以永远缅怀这位科学巨匠的伟大业绩。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艰苦奋斗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3451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人都是因为《非诚勿扰》,才认识了孟非。然而在众人瞩目的背后,是一个坚强的人不断超越自我的打拼的辛酸故事

梦破,落榜生四处打工

1990年高考,他的语文成绩仅次于江苏省文科状元,可数理化三科总成绩却不足100分,落榜是意料之中的事。孟非想去班复读,可是学校看到他的高考成绩,都不接收他。唯一的出路就是出去打工,那一年,孟非和几个同伴含泪离家去了深圳。

然而,深圳残酷的现实很快粉碎了他的美梦。一连十多天,他一遍遍翻阅着从街边捡来的旧报纸,寻找着招工信息;然后一次次去“见工,最终都一无所获。

眼看带的钱没了,可是要生存啊,只好去做搬运工。而且搬运工是临时的,哪里有活干去哪里。不仅累,报酬也少,而且时常还得忍受工头的责难与训斥。一个星期后,孟非终于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真的做一辈子搬运工吗?他前所未有地怀念起学校生活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

孟非离开了深圳,回到了南京,决定继续学习。他选择了成人高考。1992年9月,孟非报名进入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函授班。函授班针对社会在职人员招生,周六、周日上课。孟非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无论再累再忙,他都会按时听课。

1994年7月,孟非通过两年的函授班学习,拿到了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专科文凭。

1994年8月,孟非从报纸上看到一则消息:江苏电视台文艺部体育组要一名接待员。孟非眼前一亮,虽然他知道,这接待员的工作最多只是端茶倒水,接接电话……但是至少他可能会与记者搭上边于是就去报了名。身体强壮能吃苦的他很快被录用了,从此成了电视台里的一名临时工。

这一干就是一年多,他仍然做着可有可无的工作。渐渐地,已经24岁的孟非对眼前的工作又产生了困惑,他忧心如焚:难道我这辈子只能端茶倒水吗?

有了目标,孟非的生活里仿佛洒满了阳光,他每天早早来到台里,利用帮记者们打扫卫生的机会熟悉记者的工作流程。如果一些老记者出去采访时需要带一个扛摄像机的,孟非总是争先恐后地去干——为这个,他多次被别的临时工骂成“傻冒”!但是只要一出去,他都多少有些收获,或者学会些采访技巧,或者熟悉摄像机的操作。

在这一过程中,孟非的日记里多了些内容:记载自己每天学到的东西。为了更快地接近记者这个群体,孟非还开始了“感情投资”,他跟前跟后,帮记者和编辑们端茶倒水,打扫卫生……时间一长,不少记者跟孟非都热乎了,孟非扛摄像机的机会也越来越多。

渐渐地,有些小新闻,老记者看不上眼的,就开始交给孟非,做好后加上老记者的名字就成了。每次有这样的事情,孟非总是非常高兴,当成头等大事来做。

这样积少成多,孟非的名字在电视上出现的次数渐渐多了。后来,领导便格外开恩,让他干好自己的事情后,可以出去跑新闻。得到这个通知的时候,孟非喜出望外——他太珍惜这个临时记者的机会了!

从此,他每天都要透支体力拼命赶做节目,通宵熬夜更是常事。但看到自己拍出来的片子,全部是自己剪辑、自己写稿,甚至于自己配音的时候,他的心情就像秋日的蓝天一样明朗极了!渐渐地,有一些比较大的题材领导也开始交给他做了。

1996年8月,孟非作为总摄影参与拍摄了26集某专题片。该电视片在全国长篇电视专题片评比中荣获二等奖,而孟非的敬业精神也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评。这一次,孟非终于堂堂正正地甩掉了打杂的帽子,转成了正式的记者。这个男人哭了……他在日记中对自己说:“苦难中积聚的力量正一步步地把我引向成功!”

接下来,孟非的事业一帆风顺。1995年,江苏电视台为了抢占先机,组建了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筹备了一档10分钟的深度报道栏目。孟非进入该组后,正式开始了跑社会新闻的历程。由于文字功底深厚,他在做记者的同时也做起了编辑工作,他的工资则提高到1000多元。

意外的是, 1998年春节过后,由于长期劳累,孟非的头发开始大把大把地往下掉,有时候拔一下,就可以掉下一小撮。当年夏天,孟非索性剃成了光头,还别说,这光头配着他的笑脸,显得既聪明又精神。从此这光头一直陪着他到现在。

感谢苦难,南京人爱上光头主持人

孟非一直都是个倔强的人,每走一条路,他都不轻言放弃。要么走到无路可走,要么就走到最好。从1998年开始,他先后换了不少岗位,还做过一档不成熟的谈话节目的编导……这些,为他以后的成功打下了基础。

2002年1月,江苏电视台为了提高收视率,决定改《南京新闻》为新闻直播节目,起名为《南京零距离》,时间为一个小时,宗旨是“为平民百姓服务”。

一切准备就绪,主持人的选择就摆到了台面上——是沿用原来庄重型的主持人还是重新选择主持人?台领导在这个问题上举棋不定。最后,大家一致决定打破资历、学历限制,在全社会进行公开竞选。

孟非用他这么多年来的经验分析了自己的优劣:平民节目,当然要求主持人有平民特色;不一定长得帅,关键是要有底层生活的阅历,说百姓关心的话题……而这方面,放眼全台,有谁比自己更有资格?他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这将是他从幕后转向台前的一个机会。可是,自己的普通话能过关吗……孟非只犹豫了一分钟就做出了决定:普通话可以学习模仿,那些苦难的经历却是他难得的宝贵财富,是模仿不来的。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孟非搏对了!

面试那天,孟非用诙谐的语调平静地讲述了自己多次打工的艰难经历,尤其是关于打工者的生命、尊严与价值的问题。他胸有成竹地提出了自己做“平民化主持人”的崭新设想,并表示会尽量弥补自己的不足。

孟非的一席话抓住了台领导的意图,他们敏锐地意识到孟非的气质与这档节目非常适宜!

——可是孟非到底适合不适合做主持人?他的光头能播新闻节目吗?在此之前,主持人都是些俊男靓女,突然间冒出这样一个人来会不会让观众吓一跳呢?主考官们议论纷纷。最后,台长发话了:“行不行,要观众说了算。先试试,不行再换人!”

“无知者无畏!”第一次上电视,孟非是穿着最平常的衣服去演播室的。作为一档新闻直播节目,60分钟的时间里,他手上只有一张新闻串联单,所播内容都是三个小时之内发生的事情。更别说提示器了,没有!

这么多新闻怎么串起来呢?孟非思考再三,作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放松了心情,采取一种谁都想不到的方式播起了新闻:他即兴发挥,像拉家常一样把平时的思考和经历变成幽默、精到的即兴评点,就成了串连词。台领导和同事们看得心里七上八下:这能行吗?

谁也没料到,《南京零距离》由于定位准确,第一期就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那简直是电视台有史以来最壮观的一夜,摄制组的电话都快被打爆了!观众纷纷感叹从未见过这么有个性的主持人。

机遇常常降临到有准备的人身上。善于把握机遇的孟非从此走向了人生的高峰。

由于关注普通百姓的衣食住行和喜怒哀乐,没过多久,《南京零距离》收视率就一路飙升,从选稿到播报内容,孟非开始全权负责。他完全颠覆了人们对传统“新闻主持人”的概念,成功地塑造了另一类平民化的新闻主持模式。2003年7月一个月,《南京零距离》的平均收视率就高达8.3%,最高收视率甚至达到惊人的17.7%,超过了同时播放的央视的《新闻联播》,创造了收视率的奇迹。2002年一年,《南京零距离》的广告收入高达5000万元,孟非成为《南京零距离》不可替代的核心人物,不少观众亲切地把孟非称为“城市平民的代言人”。

由于常常针砭时弊,揭发丑恶,孟非也遭到恐吓,可是他不在乎。他保持着多年来的作息习惯:上班乘公共汽车;平时自己亲自上街买菜;不时还找人拉拉家常……这些,后来都成了他的台词和思想的来源。

关于孟非受欢迎的程度,只用一个例子来说明就够了。有一次,夫子庙一带发生火灾,当时路过的一个女孩儿拿着数码相机立刻拍下了经过,等到别的媒体记者赶到,火早就熄了。南京城的十几家主流媒体愿出高价索买照片,那个女孩子只说了一句话:“这照片我只给《南京零距离》,只给孟非。”

孟非与《南京零距离》的迅速火爆,很快引起了国内不少媒体的关注。《南方周末》甚至拿出专版联合全国各地的专家对“孟非现象”进行了研究。值得一提的是,在孟非最当红的时候,《东方时空》的制片人时间曾通过台里的有关领导,想把孟非拉到央视工作,一切工作做通后,却被孟非婉言谢绝了。他说,他只选择适合自己的!

2004年初,喜讯再度传来,孟非被评为年度“中国最新锐十大主持人”之一——这十大主持人中,除了孟非,全是央视名嘴!这足以证明,孟非,这个打工出身的主持人,已不输于他这个行业的任何人了!

之后2007年、2008年、2009年主持江苏卫视《绝对唱响》、《名师高徒》这些节目,对于孟非来说,都是如鱼得水了。

《非诚勿扰》更是让全国人民记住了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善于洞察女性需求名人故事

全文共 704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简单的原则就是了解她的需求,她的需求。这是我在35年的生活中找到的真理,在洗衣房里也同样奏效。”宝洁的首席执行长雷富礼常常用这种幽默的比喻来描述宝洁是一家为了女性需求而创生的企业。

“我们发现女性根本不关心我们的技术,对于产品从哪些设备上生产出来就更加无所谓了。她们希望我们了解她们的需求。”

而今,在美国,购买宝洁产品的消费者大约有80%是女性。因此,雷富礼会每隔一段会到商店里去,听听那些买了宝洁产品的女性顾客的看法。去年,他还说服了一些宝洁管理人士跟在一群法国身后采购化妆品。

雷富礼从宝洁的洗涤产品部门起步,参加过汰渍、Dawn、Ivory Snow和Cheer品牌的工作。洗涤和肥皂产品是宝洁的基石,公司文化也是最保守的。

上世纪70年代以及80年代初期,宝洁的业务很糟糕。它被联合利华?Unilever?抢去了不少生意,员工的士气也很低落。雷富礼对宝洁行动迟缓的官僚做法深感失望,提出辞职,但他的多诺万劝他三思,一周内可以暂时不来上班。这一周,他俩每晚都要见面,喝着啤酒好好聊上一会儿。多诺万提醒他,这么做是在逃避问题,而这些问题无处不在。他提议给雷富礼升职、加薪,并请雷富礼负责改善宝洁的洗衣业务。当时是1984年,接下来的十年当中,宝洁的洗涤子公司发生了雷富礼所说的“不可思议的巨大变革”。

在雷富礼任期内,宝洁大约275名高层管理人员中,女性的比例提高了三分之一,现在是50多人。在宝洁11万员工当中,女性的比例大约是37%。根据公司的安排,这几年女性员工的比例每年都增加一个百分点;每年招收的员工有44%是女性。他说,最好不要轻言什么是女性固有的特点,但我们谈到女性直觉的时候,纯粹都是好意。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哲理励志的名人故事:老舍先生

全文共 2438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汪曾祺

北京东城丰富胡同有一座小院。走进这座小院,就觉得特别安静,异常豁亮。这院子似乎经常布满阳光。院里有两棵不大的柿子树(现在大概已经很大了),到处是花,这些花都是老舍先生和他夫人胡絜青亲自侍弄的。天气晴和,他们把这些花一盆一盆抬到院子里,一身热汗。刮风下雨,又一盆一盆抬进屋,又是一身热汗。老舍先生曾说:“花在人养。”老舍先生爱花,真是到了爱花成性的地步,不是可有可无的了。汤显祖曾说他的词曲“俊得江山助”,老舍先生的文章也可以说是“俊得花枝助”。叶浅予曾用白描手法为老舍先生画像,四面都是花,老舍先生坐在百花丛中的藤椅上,微仰着头,意态悠远。这张画不是写实,意思恰好。

客人被让进了北屋当中的客厅,老舍先生就从西边的一间屋子走出来。这是老舍先生的书房兼卧室,里面陈设很简单,一桌、一椅、一榻。老舍先生腰不好,习惯睡硬床。老舍先生是文雅的、彬彬有礼的,他与人握手时动作很轻,但是很亲切。茶已经沏出色了,老舍先生执壶为客人倒茶。据我的印象,老舍先生总是自己给客人倒茶的。

有时候,老舍先生正在工作,请客人稍候,你也不会觉得闷得慌。你可以看看花。如果是夏天,就可以闻到一阵一阵香白杏的甜香味儿。一大盘香白杏放在条案上,那是专门为了闻香而摆设的。你还可以站起来看看西壁上挂的画。

老舍先生藏画甚富,大都是精品。所藏齐白石的画可谓“绝品”。壁上所挂的画是时常更换的。挂的时间较久的,是白石老人应老舍点题而画的四幅屏。其中一幅是很多人在文章里提到过的“蛙声十里出山泉”。“蛙声”如何画?白石老人只画了一脉活泼的流泉,两旁是乌黑的石崖,画的下端画了几只摆尾的蝌蚪。画刚刚裱起来时,我上老舍先生家去,老舍先生对白石老人的构想赞叹不止。

老舍先生极其敬重齐白石,谈起来总是充满感情。我所知道的一点白石老人的逸事,大都是从老舍先生那里听来的。老舍先生谈这四幅屏里原来点的题有一句是苏曼殊的诗(是哪一句我忘记了),要求画卷心的芭蕉。白石老人踌躇了很久,还是没有应命,因为他想不起芭蕉的心是左旋还是右旋的了,不能胡画。老舍先生说:“老人是认真的。”白石老人家里人口很多,每天煮饭的米都是老人亲自量,用一个香烟罐头。“一下、两下、三下……行了!”——“再添一点,再添一点!”——“吃那么多呀!”有人曾提出把老人接出来住,这么大岁数了,不要再操心这样的家庭琐事了。老舍先生知道了,给拦了,说:“别!他这么着惯了。不叫他干这些,他就活不成了。”老舍先生的意见表现了他对人的理解,对一个人生活习惯的尊重,同时也表现了对白石老人真正的关怀。

每年,老舍先生要把北京市文联的同人约到家里聚两次。一次是菊花开的时候,赏菊;一次是他的生日,我记得是腊月二十三。酒菜丰盛而有特点。酒是“敞开供应”,汾酒、竹叶青、伏特加,愿意喝什么就喝什么,能喝多少喝多少。有一次,他很郑重地拿出一瓶葡萄酒,说是毛主席送来的,让大家都喝一点。菜是老舍先生亲自掂配的。老舍先生有意叫大家尝尝地道的北京风味。我记得有一次有一瓷钵芝麻酱炖黄花鱼。这道菜我之前从未吃过,以后也再没有吃过。老舍家的芥末墩是我吃过的最好的芥末墩!有一年,他特意订了两大盒“盒子菜”,直径三尺许的朱红扁圆漆盒,里面分开若干格,装的不过是火腿、腊鸭、小肚、口条之类的切片,但都很精致。熬白菜端上来了,老舍先生举起筷子:“来来来!这才是真正的好东西!”

老舍先生对文联的干部很了解,也很爱护。当时北京市文联的干部不多,老舍先生对每个人都相当清楚。他不看干部的档案,也从不找人“个别谈话”,只是从平常的谈吐中就了解一个人的水平和才气,比看档案要准确得多。老舍先生爱才,对有才华的青年,常常在各种场合称道,“平生不解藏人善,到处逢人说项斯”。而且所用的语言在有些人听起来是有点过甚其词、不留余地的。老舍先生不是那种惯说模棱两可、温吞水一样的官话的人。我在市文联几年,始终感到领导我们的是一位作家。他和我们的关系是前辈与后辈的关系,不是上下级关系。老舍先生这样“作家领导”的作风在市文联留下很好的影响,大家都平等相处,开诚布公,说话很少有顾虑,都有点书生气、书卷气。他的这种领导风格,正是我们今天很多文化单位的领导所缺少的。

老舍先生是北京市文联的主席,自然也要处理一些“公务”,看文件、开会、做报告(也是由别人起草的)……但是作为一个北京市文化工作的负责人,他常常想一些别人没有去想或想不到的问题。

北京过去有一些盲艺人,他们沿街卖艺,有时还兼带算命,生活很苦。他们的“玩意儿”和睁眼的艺人不全一样。老舍先生和一些盲艺人熟识,提议把这些盲艺人组织起来,使他们的生活有出路,别让他们的“玩意儿”绝了。为了引起各方面的重视,他把盲艺人请到市文联演出了一次。老舍先生亲自主持,做了介绍,还特烦两位老艺人翟少平、王秀卿唱了一段《当皮箱》。这是一个喜剧性的牌子曲,里面有一个人物是当铺的掌柜,说山西话。有一个牌子叫“鹦哥调”,句尾的和声用喉舌做出有点像母猪拱食的声音,很特别,很逗。这个段子和这个牌子,是睁眼艺人没有的。老舍先生那天显得很兴奋。

北京有一座智化寺,寺里的和尚做法事和别的庙里的不一样,演奏音乐。他们演奏的乐调不同凡响,很古。所用乐谱别人不能识,记谱的符号是一些奇奇怪怪的笔道。乐器倒也和现在常见的差不多,但主要的乐器却是管。据说这是唐代的“燕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寺里的和尚多半已经各谋生计了,但还能集拢在一起。老舍先生把他们请来,演奏了一次。音乐界的同志对这活着的古乐都很感兴趣。老舍先生也感到很兴奋。

老舍先生是历届北京市人民代表。当人民代表就要替人民说话。以前人民代表大会的文件汇编是把代表提案都印出来的。有一年老舍先生的提案是:希望政府解决芝麻酱的供应问题。那一年北京芝麻酱缺货。

老舍先生说:“北京人夏天离不开芝麻酱!”不久,北京的油盐店里有芝麻酱卖了,北京人又吃上了香喷喷的麻酱面。

1954年,我调离北京市文联,以后就很少上老舍先生家里去了。听说他有时还提到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名人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许多着名的科学家的家境就是清贫的。他们在通往成功的道路上,都曾与困苦的境遇作过顽强的斗争。牛顿少年时代的境遇也就是十分令人同情的。

牛顿一六四二年出生在英国一个普通农民的家里。在牛顿出生前不久,此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母亲在他两岁那年改嫁了。当牛顿十四岁的时候,他的继父不幸故去了,母亲回到家乡,牛顿被迫休学回家,帮忙母亲种田过日子。母亲想培养他独立谋生,要他经营农产品的买卖。

一个勤奋好学的孩子多么不愿意离开心爱的学校啊!他悲哀地哭闹了几次,母亲始终没有回心转意,最后只得违心地按母亲的意愿去学习经商。每一天一早,他跟一个老仆人到十几里外的大镇子去做买卖。牛顿十分不喜欢经商,把一切事务都交托老仆人经办,自我却偷偷跑到一个地方去读书

时光渐渐流逝,牛顿越发对经商感到厌恶,心里所喜欢的只就是读书。之后,牛顿索性不去镇里营商了,仅嘱老仆人独去。怕家里人发觉,他每一天与老仆人一同出去,到半路停下,在一个篱笆下读书。每当下午老仆人归来时,再一同回家。

这样,日复一日,篱笆下的读书生活倒也其乐无穷。一天,他正在篱笆下兴致勃勃地读书,赶巧被过路的舅舅看见。舅舅一看这个情景,很就是生气,大声责骂他不务正业;把牛顿的书抢了过来。此时舅舅一看他所读的就是数学书,上方画着种种记号,心里受到感动。舅舅一把抱住牛顿,激动地说:“孩子,就按你的志向发展吧,你的正道就应就是读书。”

回到家里后,舅舅竭力劝说牛顿的母亲,让牛顿弃商就学。在舅舅的帮忙下,牛顿如愿以偿地复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艾萨克·牛顿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2799 字

+ 加入清单

艾萨克·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他于1642年圣诞节出生在英格兰伍尔斯索蒲村,这一年正值伽利略与世长辞。和穆xxx一样,牛顿也是一个遗腹子。童年时代的牛顿就显示出巨大的力学天赋。他有一双非常灵巧的小手。他聪明伶俐,但对功课却总是粗心大意,在学校并未引起特别的重视。十几岁时,母亲让他辍学,希望他能成为一位象样的农民。幸亏他的母亲被说服了,她相信了儿子的主要天赋不在于务农,而是另有所为。十八岁的牛顿进入剑桥大学后,迅速地掌握了当时的科学和数学知识,很快就开始进行独立的研究工作。他在21到27岁期间为科学理论奠定了基础,使随后的世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十七世纪中期是一个科学鼎盛的时期,该世纪初期望远镜的发明,使天文学的研究发生了彻底的革命。英国哲学家弗朗西斯·培根和法国哲学家勒内·笛卡尔都极力劝告所有欧洲的科学家,再不要依赖亚里士多德的权威,而要亲自做观察和实验。培根和笛卡尔的倡导为伟大的伽俐略所实践。他用新发明的望远镜所做的天文观测给天文学带来了革命,他的力学试验建立了现在人称的牛顿第一运动定律。

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如发现血液循环的威廉·哈维和发现行星绕日运动定律的约翰尼斯·开普勒都为科学领域提供了新的基本知识,而且纯科学成了知识分子的一种消遣,但还无法证明弗朗西斯·培根的预言:当科学被运用到技术领域时,就会使人类的全部生活方式发生革命。

虽然哥白尼和伽俐略澄清了古代科学中的一些错误观念,为人类更好地了解宇宙作出了贡献,但是还没有一套系统的定律来把这些似乎是互不相干的发现变成可以做科学预测的统一学说。是艾萨克·牛顿提出了这种统一的学说,从而使现代科学进入了它一直所遵循的航程。

牛顿一般不愿意发表他的研究成果。早在1669年他就在他的大多数着作里对基本概念作了系统的阐述,但是他的许多学说却在很久以后才公开发表出来。他公布的第一个发现是有关光的性质的一项突破性的贡献。牛顿经过一系列认真的试验,发现普通光是彩虹所有的不同色光的混合光。他还对光的反射和折射定律的结果做了认真的分析,根据这两个定律,1668年他设计并真正制造出了第一台反射望远镜,如今大多数天文台都使用这类望远镜。牛顿29岁时把他的这些发现及其许多其他光学试验结果呈交给英国皇家学会。

仅就光学方面的成就或许就可以使他在本书中占有一席之地,但是他在这方面的成就比起他在数学或力学方面的成就来,那就相形见绌了。他对数学的贡献主要是发明了积分,这一成就可能是他在二十三、四岁时做出的,这一发明是当代数学中最伟大的成就,它不仅仅是许多现今数学学说产生的种子,而且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没有这一工具现代科学在随后就不会取得进展。如果牛顿仅仅发明了积分而别无所获,也可以使他在本册中排到相当高的名次。

但是牛顿最重要的发现是在力学方面,力学是研究物体运动的科学。伽俐略发明了第一运动定律,这一定律描述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物体运动的情形。当然在现实中所有的物体都受外力作用,力学中最重要的问题是这种情况下物体怎样运动。牛顿提出的最着名的第二运动定律,解决了这个问题,这一定律可能被理所当然地视为经典物理学中最基本的定律。他的第二定律(其数学表达式为F=ma)可表述为: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即速度变化率),与作用在该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除了这两个定律外,牛顿又提出了着名的第三运动定律(这定律可表述为,有作用力即外力就必然有反作用力,且两者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和他的科学定律中最着名的定律──万有引力定律。这四条定律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体系,实际上所有的宏观力学体系都可以利用这一体系来加以研究和预测,从单摆的振动到行星绕日在其轨道上运动都用得上。牛顿不仅提出了这些力学定律,而且还利用积分这一数学工具说明了如何利用这些基本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

牛顿定律可以而且已被用来解决极其广泛的科学和工程学方面的问题。牛顿在世时,他的定律的最有戏剧性的应用是在天文学领域里。他在这个领域里也处于领先地位。1687年发表了他的伟大着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人们通常只称作《原理》),在该书中他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和运动定律,并说明如何利用这些定律来准确预测行星绕日的运动。牛顿的这一壮举圆满地解决了动力天文学的主要问题,即准确预测星体和行星的位置和运动。因此牛顿常被认为是所有的天文学家之魁。

应该怎样评价牛顿在科学中的重要地位呢?如果我们翻阅一部科学百科全书的索引,就会看到提到牛顿及其定律和发现的条目比任何其他一个科学家都要多(也许多二到三倍)。况且我们还要考虑其他伟大的科学家对牛顿的评价。莱布尼兹决不是牛顿的朋友而是与他进行过唇枪齿剑之争的对手,他写道:“从有世以来,到牛顿所处的时代,他在数学领域所做的工作占了整个的绝大部分。”伟大的德国科学家拉普拉斯写道:“《原理》一书比任何其他天才的作品都出类拔革。”拉格朗日常说牛顿是曾经出现过的最伟大的天才。厄恩斯特·马赫在1901年写道:“自从牛顿时代以来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是牛顿力学在演绎上、形式上和数学上的进展。”这也许说出了牛顿的伟大成就的关键所在:他发现科学是一门由孤立的事实和定律构成的杂学,它能描述一些现象,但只能预测几种现象,他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统一的定律体系,这个体系能解释大量的物理现象,能用来做准确的预测。

由于篇幅有限,不能把牛顿所有的发明都一一包罗进来,因此他的小发明就其本身来看虽然也是重要的成就,但这里只好忽略不提了。牛顿对热力学(对热的研究)和声学(对声的研究)都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他提出了极其重要的物理学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角动量守恒定律;他发现了数学中的二项式定理;他第一次对星体起源作出了令人信服的解释。

现在读者虽然会认定牛顿是曾出现过的最伟大、最有影响的科学家,但是仍然会提出为什么把牛顿排在如亚历山大大帝和华盛顿这样重大的政治人物以及如耶稣·基督和乔达摩·佛伦这样重大的宗教人物之前呢?我自己的观点是:尽管政治变化是重大的,但仍有理由认为在亚历山大之死前后1000年间的大多数生活方式并没有发生变化。同样,就主要的日常活动而论,大多数人在公元前后3000年间的生活方式也没有发生变化。但是在过去的500年中,随着现代科学的出现,大多数人的日常生活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但是与1500年的人们相比,我们的吃喝穿戴有了变化,我们的娱乐活动也有了很大的改观。科学发现不仅仅使技术和经济发生了革命,而且使政治、宗教思想、艺术和哲学发生了彻底的变化。科学革命使人类所有的活动方式均有变化。正因为如此,许多科学家和发明家才被列入本册。牛顿不仅仅是无与伦比的科学家,而且是科学理论发展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因此在任何一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人物册上,他名列前茅是当之无愧的。

1727年,牛顿这颗巨星陨落了,他安葬在西敏寺大教堂,是被赐予这种荣誉的第一位科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陈毅机敏而风趣的言辞名人故事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陈毅讲话大都不用稿子。但是,他出口成章,侃侃而谈,常常以机敏风趣言辞使听者折服。在一次会议上,有人看见他拿着一份稿纸,还不时地低下头看看,后来竟发现那是一张白纸。“陈总,您怎么用张空白的发言稿啊?”会后有人问他。他回答说:“不用稿子,人家会讲我不严肃,信口开河。”

建国初期,陈毅任上海市长。有一次对工商界人士演讲,讲台上摆放着名贵的鲜花和精美的茶具。陈毅一上台就说:“我这个人讲话容易激动,激动起来容易手舞足蹈,讲桌上的这些东西,要是被我碰坏,我这个供给制的市长,实在赔偿不起,所以我请求支持会议主持人,还是先把这些东西‘精兵简政’撤下去吧。”会场上的人们立刻发出了轻松的笑声。

在60年代的一个会议上,陈毅为落实知识分子政策而大声疾呼:“不能够经过了几十年改造、考验,还把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这项帽子戴在所有知识分子头上! ”说到这里,陈毅摘下帽子,向参加会议的知识分于代表鞠了一躬,然后大声说道:“今天,我给你们行脱帽礼!”这真挚的感情和恰到好处的幽默,使与会者为之动容。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关于耐心的名人的故事

全文共 1577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80年代世界排名第一的推销大师(汤姆·霍普金斯),即将告别他的推销生涯。应行业协会和社会各界的邀请,要他为大家做一场告别职业生涯的演说。会场就设在一个特大型的体育馆内。汤姆·霍普金斯提出了一个条件:参加听讲的人约定为3000人,每人付出3000元美金作为酬金,演讲的时间为一个小时。

到了约定的时间,会场座无虚席,人们在热切地、焦急地等待着,那位当代最伟大的推销员做精彩的演讲。当大幕徐徐拉开,舞台的正中央吊着一个巨大的铁球。为了搭吊这个铁球,台上搭起了高大的铁架。

一位老者在人们热烈的掌声中,走了出来,站在铁架的一边。他穿着一件红色的运动服,脚下是一双白色胶鞋。

人们惊奇地望着他,不知道他要做出什么举动。

这时两位工作人员,抬着一个大铁锤,放在老者的面前。主持人这时对观众讲:请两位身体强壮的人,到台上来。好多年轻人站起来,转眼间已有两名动作快的跑到台上。

老人和他们讲述了规则,请他们用这个大铁锤,去敲打那个吊着的铁球,直到把它荡起来。

一个年轻人抢着拿起铁锤,拉开架势,抡起大锤,全力向那吊着的铁球砸去,一声震耳的响声,那吊球动也没动。他就用大铁锤接二连三地砸向吊球,很快他就气喘吁吁。

另一个人也不示弱,接过大铁锤把吊球打得叮当响,可是铁球仍旧一动不动。

台下逐渐没了呐喊声,观众好象认定那是没用的,就等着老人做出什么解释。

会场恢复了平静,老人从上衣口袋里掏出一个重量不足50克的小锤,然后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用小锤对着铁球“咚”敲了一下,然后停顿四秒钟,再一次用小锤“咚”敲了一下,老人就这样旁若无人似的就这样:每四秒钟一下,每四秒钟一下…….不停的敲了起来。人们奇怪地看着老人持续地敲了下去。

十分钟过去了,二十分钟过去了,会场早已开始骚动,人们好像感到了什么,有的人喊了起来,用各种声音和动作发泄着他们的不满。这时候主持人走到前台,挥手对大家说:请保持安静,如果大家不愿意继续听下去的话,现在就可以退场,3000美金原数退回。这个时候退出了大概有1/3的听讲者。老人仍然用小锤不停地工作着,他好象根本没有听见人们在喊叫什么。

又过了20分钟,台下又是一片骚动,人们发泄不满的声音愈发强烈了(我们是来听演讲的,就这样慢悠悠的敲下去不是在骗人吗?),饮料瓶子等物体也扔向了舞台。这时候主持人再一次走到前台,挥手对大家说:请保持安静,如果大家不愿意继续听下去的话,现在就可以退场,3000美金原数退回。这个时候又退出了大概有1/3左右的听讲者,会场上出现了大块大块的空缺。留下来的人们好象也喊累了,会场渐渐地安静下来。而老人依然是非常认真地在敲打着大铁球。

又过了17分钟,台下又是一片骚动,听众发泄不满的声音更加的强烈(我们要离开!退钱)。这时候主持人再一次走到前台,挥手对大家说:请保持安静,如果大家不愿意继续听下去的话,现在就可以退场,3000美金原数退回。这个时候又退出了大概有700多个听讲者,会场上就剩下不足300人的听众了。汤姆·霍普金斯依然是认真地,面对着那个巨大的铁球。用他那不足50克重的小锤对着铁球四秒钟敲一下,每4秒钟敲一下……并且动作愈发稳健和坚定......

临近演讲结束的时间越来越近了,坐在前面的一个妇女突然尖叫一声:“球动了!”刹时间会场立即鸦雀无声,人们聚精会神地看着那个铁球。巨大的铁球以很小的摆度动了起来,不仔细看很难察觉。老人仍旧一小锤一小锤地敲着,人们清晰地听到了那小锤敲打吊球的声响。吊球在老人一锤一锤的敲打中越荡越高,它拉动着那个铁架子“哐、哐“作响,它的巨大威力强烈地震撼着在场的每一个人。终于场上爆发出一阵阵热烈的掌声,在掌声中,老人转过身来,慢慢地把那把小锤揣进兜里。向全场深深地鞠了一躬,做了他全场唯一的一句演讲:

在成功的道路上,你没有耐心去等待成功的到来,那么,你只好用一生的耐心去面对失败。

展开阅读全文

篇8:陈寿拜师的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13 字

+ 加入清单

陈寿,字承祚,出生于公元233年,巴西安汉(今四川南充县北)人。他就是我国史学宝库“二十四史”中《三国志》的作者。

晋书说陈寿:“少好学,师事同郡谯周。”意思是说,陈寿小的时候很爱学习,老师就是他的同乡谯周。本文所要叙述的,就是他拜谯周为师过程中的一个故事

陈寿小时候很聪明,对学习也勤奋刻苦。父亲见他幼而好学,学有成效,还专门为他请了家庭教师。他在年仅十岁的时候,就能写出词句优美而又十分得体的文章来了。到十多岁的时候,便读完了家中所有的藏书,连父亲为他请来的老师,也因无法教他,而主动辞职回家了。

不久,父亲又要为他请一位家庭教师,他没有同意。因为他听说县城西有一位叫谯周的学者,很有学问,便想去拜他为师。父亲说:“听说谯周收弟子条件苛刻,未必肯收你为弟子。”

陈寿道:“我会有办法的。”

于是,陈寿收拾了简单的行李,独自一人步行三十余里,来到了谯周家。

谯周见他个子矮小,身体瘦弱,问道:“你今年几岁了?”陈寿言:“十二岁了。”谯周摇了摇头说:“年龄太小,有什么文化基础?先回去读书,过几年再说吧!”

陈寿一听让他回去,忙说:“先生,我年龄虽小,却早已读完了《诗》、《书》、《礼》和《左氏春秋》,您若不信,可当面测试!”

谯周见陈寿口气虽大,但气色坦然,不像有假,便半信半疑。于是,他从陈寿点名的几种经书中找出了几个比较难的问题,让他回答。没想到陈寿不仅对答如流,且延伸释义,显得知识非常广博。谯周便高兴地收留了他。

谯周精研六经,尤通书礼,还通天文,善辩才,是三国时蜀汉国内的著名学者。陈寿在他手下学习,深感其所授与众不同。自己过去学习中所遇到的困惑,顿时迎刃而解。对于新学的知识,更觉讲授得体,分析精辟,使他觉得十分解渴,越发激起了他刻苦学习的自觉性。谯周见陈寿对于自己所授的知识理解深透,掌握牢固,每次考试,年龄虽最小,成绩却名列榜首,因此,对他特别喜爱。

一晃几年过去,陈寿在学业上把谯周的上百个弟子,远远地抛在了后边。

后来,当陈寿学习毕业时,谯周曾十分激动地对友人说:“昔仲尼弟子三千人,贤者七十二人,而我今日弟子众多,虽然只出了一个陈寿,但我已心满意足。因为就他的才学而言,天下是很少有人能和他相提并论的。”

陈寿毕业后,初事蜀汉,封观阁令史。入晋后,被司空张华举为孝廉,除佐著作郎,出补平阳侯相,后任御史治书。撰魏、蜀、吴《三国志》,凡六十五篇,广受时人称赞。又有著作《古国志》五十篇、《益都耆旧传》十篇、《蜀相诸葛亮集》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名人的励志成语故事字三顾茅庐

全文共 429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很仰慕诸葛亮的才干,想请他帮助自己统一国家。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刘备只得投靠刘表。曹操为得到刘备的谋士徐庶shù,就谎称徐庶的母亲病了,让徐庶立刻去许都。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并因诸葛亮不答应而哭,诸葛亮见刘备三顾茅庐,诚心诚意,便答应与刘备共图大业。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名人故事:我最崇拜的刘翔

全文共 472 字

+ 加入清单

他,有矫健的身影;他,有猎豹一般的速度;他,中国人的骄傲——刘翔。我最崇拜的人就是他!

他,肩负起了让中国田径振兴的重任。有人劝他说:“没有用的,黑人太厉害!”他摇摇头说:“中国跨栏有倒下去的力气,就有爬起来的力量。”教练很看好他,经常传授他一些体育知识,跑得慢了总要被罚重跑,刘翔咬咬牙坚持了下来,即使在别人休息的时间他也在训练。面对困难他不屑一顾,面对挫折他从不低头!

在裁判的一声令下,他如一支离弦的飞箭冲了出去。跨过一个又一个栏,如同跨过了一座又一座山。他的汗水如雨滴挥洒出去,为坎坷而漫长的道路增添着辉煌。这一刻全中国人的心都揪着,都在默默祈祷。他用自信的眼神向世界宣告他不会输,因为他脚下有祖国坚实的土地,身后有同胞伟岸的身躯,还有自己一颗怦怦跳动的中国心。他奋力拼搏的那种精神感动着每一个中国人、鼓舞着每一个中国人、震撼着每一个中国人。看哪!他超过了黑人,超过了所有的人,他挺直胸脯冲过了终点,那黄色的皮肤鲜明地装点着赛场,他迈出的最后那一小步,使中国田径迈出了一大步。

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仿佛告诉人们:不要向困难低头,中国永远不会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孔子的忠信名人故事_700字

全文共 666 字

+ 加入清单

有一天,孔子师徒从卫国返回鲁国,在桥上停车观赏河上风景。河上的瀑布高悬,水流旋转,鱼鳖不能游动。这时,他们却看见一个男子正要从那里泅渡过河。孔子担心,赶忙让人去阻止。男子却坚持泅渡,最后游了出来。孔子感到奇怪,问:“你在如此湍急的水流中泅渡,有什么技巧吗?”男子说:“始吾之入也,先以忠;及吾之出也,又从以忠信。忠信措吾躯于波流,而吾不敢以用私,所以能入而复出也。”意思是说遵循水性,顺从水流,没有任何差池,这就像用“忠信”托着身躯,在急水湍流中平稳前进一样,所以能游入水中而又安全游出。

这一场景,连见多识广的孔子都感到吃惊。于是,他告诉弟子说:“你们记住,用忠信成就自身尚且可以用来亲近水,更何况人呢?”这里的“忠信”便是掌握自然规律,顺势而为,不可不尽心竭力,不可偏离规则。这就是“忠信”的本义。

弟子谨记孔子的教诲,并在为政生涯中加以实践。子路治理蒲地三年后,孔子经过那里说:“好啊,仲由恭敬而有诚信。”进入城邑,孔子说:“好啊,仲由忠信而宽厚。”孔子到了子路的官署,说:“好啊,仲由明察而果断。”子贡拉着缰绳,疑惑地问:“夫子还没有看到仲由怎样施政,就如此称赞,说来听听?”孔子说:“进入蒲地,看到田地都得到了整治,沟渠都得到了深挖,这说明他为政恭敬而诚信,因此百姓尽力劳作。进入蒲邑,看到城墙房屋都很坚固,树木很茂盛,这是因为他忠信宽厚,因而百姓毫不懈怠。进入蒲地,看到官署内很清闲,手下人都听从命令,这说明他明察而果断。”子路为政,以“忠信”治理蒲地,不仅自己恭敬诚信,而且以“忠信”教化百姓,使他们毫不懈怠,尽心竭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外国名人故事:莱特兄弟发明飞机的故事

全文共 3507 字

+ 加入清单

1877年冬天,一场大雪降在美国的代顿地区,城郊的山冈上到处是白茫茫一片。一群孩子来到堆着厚厚白雪的山坡上,乘着自制的爬犁飞快地向下滑去。山坡上顿时响起阵阵笑声。

在他们旁边,有两个男孩静静地站着,眼睁睁地看着欢快的爬犁从上而下划过。大一点的男孩叹道:“嗨!要是我们也有一架爬犁该多好啊!”

另一个孩子撅着嘴说道:“谁叫我们爸爸总不在家呢!”他灵机一动,又接着说道:“哥哥,我们自己动手做吧!”被称做哥哥的男孩一听,顿时笑了起来,愉快地说道:

“对呀!我们自己也可以做。走,奥维尔,我们回去!”于是,两个孩子一蹦一跳地跑下山坡,向家里飞快地跑去。

这弟兄两个就是莱特兄弟,大的叫威尔伯,小的便是奥维尔。他们从小就喜欢摆弄一些玩意,经常在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他们的爷爷是个制作车轮的工匠,屋里有各种各样的工具,弟兄两个把那里当作他们的乐园,经常跑去看爷爷干活。时间一长,他们就模仿着制作一些小玩具。因此,弟兄两个决定,这次要做架爬犁,拉到山坡上与同伴们比赛。

当天晚上,弟兄俩就把这种想法告诉了妈妈。妈妈一听,非常高兴地说道:“好,咱们共同来做吧!”于是,弟兄俩个跑到爷爷的工作房里,找到很多木条和工具,不加思索就干了起来。

“不行”妈妈阻止他们说,“干什么事情得有个计划,我们首先得画一个图样,然后才做!”

弟兄俩个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同妈妈一起设计图样。妈妈首先量了兄弟俩身体的尺寸,然后画出一个很矮的爬犁。“妈妈,别人家的爬犁很高,为啥你画的爬犁这么矮?这能行吗?”弟弟奥维尔不解他问。

“孩子,要想叫爬犁跑得快,就得制成矮矮的,这样可以减少风的阻力,速度也就会快多了。”妈妈温和地解释道。弟兄俩个这才明白,干任何事情都不应莽撞,应首先弄懂道理。

过了一天,莱特兄弟的矮爬犁做成了。弟兄俩把它推到小山冈上,刚放在山坡上,就跑来了一个男孩。“快来看呀,莱特兄弟扛了一个怪物!”这个男孩大惊小怪地叫道。

不一会儿,孩子们都围了上来,指手划脚地议论着这个怪模怪样的东西。莱特兄弟不以为然,勇敢地说道:“谁和我们比赛!”

先前跑过来的男孩连忙叫道:“我来!我来与他们比赛!”说完,就把自己爬犁拉了过来。

比赛结果,当然是莱特兄弟获胜,孩子们再也不嘲弄这个爬犁,反而围起来左瞧右看,似乎想从中找到什么。莱特兄弟非常高兴,带着胜利的喜悦回家去了。

圣诞节到了,爸爸也从外地回来。圣诞节早晨,爸爸把礼物送给了他们,兄弟俩急不可耐地打开一看,是一个不知名的玩具,样子好怪好怪的。

爸爸告诉他们,这是飞螺旋,能在空中高高地飞去。“鸟才能飞呢!它怎么也会飞!”威尔伯有点怀疑。

爸爸笑了一笑,当场做了表演。只见他先把上面的橡皮筋扭好,一松手,它就发出呜呜的声音,向空中高高地飞去。兄弟这才相信,除了鸟、蝴蝶之外,人工制造的东西,也可以飞上天。于是,弟兄俩便把它拆开了,想从中探索一下,它为何能飞上天去。

从这以后,在他们的幼小心灵里,就萌发了将来一定制造出一种能飞上高高蓝天的东西。这个愿望一直影响着他们。1896年,莱特兄弟在报纸看到一条消息:德国的李林塔尔因驾驶滑翔机失事身亡。这个消息对他们震动很大,弟兄俩决定研究空中飞行。

这时候,莱特兄弟开着一家自行车商店。他们一边干活挣钱,一边研究飞行的资料。三年后,他们掌握了大量有关航空方面的知识决定仿制一架滑翔机。

他们首先观察老鹰在空中飞行的动作,然后一张又一张地画下来,之后才着手设计滑翔机。1900年10月,莱特兄弟终于制成了他们第一架滑翔机,并把它带到离代顿很远的吉蒂霍克海边,这里十分偏僻,周围既没有树木也没有民房,而且这里风力很大,非常适宜放飞滑翔机。

兄弟俩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把滑翔机装好,先把它系上绳索,像风筝那样放飞,结果成功了。然后由威尔伯坐上去进行试验,虽然飞了起来,但只有1米多高。

第二年,兄弟俩在上次制作的基础上,经过多次改进,又制成了一架滑翔机。这年秋天,他们又来到吉蒂霍克海边,一试验,飞行高度一下子达到180米之高。

弟兄俩非常高兴,但并不满足。他们想能否制造一种不用风力也能飞行的机器?

兄弟俩反复思考,把有关飞行的资料集中起来,反复研究,始终想不到用什么动力,把宠大的滑翔机和人运到空中。有一天,车行门前停了一辆汽车,司机向他们借一把工具用用。来修理一下汽车的发动机。弟兄俩灵机一动,能不能用汽车的发动机来推动飞行。

从这以后,弟兄俩围绕发动机动开了脑筋。他们首先测出滑翔机的最大运载能力是90公斤,于是,他们向工厂订制一个不超过90公斤的发动机。但当时最轻的发动机是190公斤,工厂无法制出这么轻的发动机。

后来,一名制造发动机的工程师知道了这件事情,答应帮助莱特兄弟。过了一段时间,这位工程师果然造出一部12马力、重量只有70公斤的汽油发动机。

弟兄俩非常高兴,很快便着手研究怎样利用发动机来推动滑翔机飞行。经过无数次的试验,他们终于把发动机安装在滑翔机上,不过是在滑翔机上安上螺旋桨,由发动机来推动螺旋桨旋转,带动滑翔机飞行。

1903年9月,莱特兄弟带着他们装有发动机的飞行再次来到吉蒂霍克海边试飞。虽然这次试飞失败了,但他们从中吸取了很多经验。过后不久,他们又连续试飞多次,不是因为螺旋桨的故障,就是发动机出了毛病,或是驾驶技术的问题。

莱特兄弟毫不气馁,仍然坚持试飞。就在这时,一位名叫兰莱的发明家,受美国政府的委托,制造了一架带有汽油发动机的飞机,在试飞中坠入大海。

莱特兄弟得知这个消息,便前去调查,并从兰莱的失败中吸取了教训,获得了很多经验,他们对飞机的每一部件作了严格的检查,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定,于1903年12月14日,又来到吉蒂霍克,进行试飞试验。

这天下午,兄弟俩先在地面上安置两根固定在木头上的铁轨,并有一定的斜度,好让飞机方便地滑行。接着,就把他们制造的飞机,放在铁轨上面。

最后是由谁先飞的问题,兄弟俩争执不下,只好用抛硬币的方法,由威尔伯先飞。

威尔伯上机后,伏卧在飞机正中,一会儿便发动飞机,发动机传出轰鸣的声音,螺旋桨也慢慢地转了起来。

飞机在斜坡上刚滑行3米,就挣脱了结在后面的铁丝,呼啸着升到空中。

“飞起来啦!”奥维尔兴奋地叫道。话音未落,飞机突然减慢速度,很快掉落在地上。整个飞行时间不到4分钟。

奥维尔赶忙跑上前去。威伯尔已从堕落的飞机里跳了出来,兄弟俩赶紧观察飞机,飞机也未受损。

“是什么问题呢?”兄弟俩左思右想,逐一检查。发动机没毛病,螺旋桨转动很好,技术操作也完全正确。……“哥哥,我知道原因了!”奥维尔满面笑容地说道:“咱们是利用斜坡滑行的,距离只有3米飞机就起飞了。而这时螺旋桨的转动还没有达到高速,所以一会儿就栽了下来。”“对呀!”威尔伯点头称是,接着说道:“咱们不能利用斜坡滑行起飞,而要靠螺旋桨的力量飞上去。这样吧,把铁轨装在平整的地方再试验一下。”

他们连续工作了三天,把铁轨又重新安置在一片平坦的地面上。

1903年12月17日上午10点钟,天空低云密布,寒风刺骨。被兄弟俩邀来观看飞行的农民冻得直打寒颤,一再催促兄弟俩快点飞行。

这次由奥维尔试飞,只见他爬上飞机,伏卧在驾驶位上。一会儿,发动机开始轰鸣,螺旋桨也开始转动。

突然,飞机滑动起来,一下子升到3米多高,随即水平地向前飞去。

“飞起来啦!飞起来啦!”几个农民高兴地呼唤起来,并且随着威尔伯,在飞机后面追赶着。

飞机飞行了30米后,稳稳地着陆了。威尔伯冲上前去,激动地扑到刚从飞机里爬出来的弟弟身上,热泪盈眶地喊道:“我们成功了!我们成功了!”

45分钟后,威尔伯又飞了一次,飞行距离达到52米,又过了一段时间,奥维尔又一次飞行,这次飞行了59秒,距离达到255米。

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驾驶飞机飞行成功,莱特兄弟把这个消息告诉报社,可报社不相信有这种事,拒不发布消息。莱特兄弟并不在乎。继续改进他们的飞机。不久,兄弟俩又制造出能乘坐两个人的飞机,并且,在空中飞了一个多小时。

消息传开后,人们奔走相告,美国政府非常重视,决定让莱特做一次试飞表演。

1908年9月10日这天,天气异常晴朗,飞机飞行的场地上围满了观看的人们。人家兴致勃勃,等待着莱特兄弟的飞行。

10点左右,弟弟奥维尔驾驶着他们的飞机,在一片欢呼声中,自由自在地飞向天空,两支长长的机翼从空中划过,恰似一只展翅飞翔的雄鹰。

人们再也抑制不住他们的激动心情,昂首天空,呼唤着莱特兄弟的名字,多少人的梦想终于变为现实。

飞机在76米的高度飞行了1小时14分,并且运载了一名勇敢的乘客。当它着陆之后,人们从四面八方围了起来。过后不久,莱特兄弟在政府的支持下,创办了一家飞行公司,同时开办了飞行学校,从这以后,飞机成了人们又一项先进的运输工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关于奋斗的名人故事2:韩庚

全文共 2945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H。O。T。China选拔赛中千分之一的优胜者,韩庚是幸运的,他踏上了韩国的征途,但第一样要面对的难题就是语言。没有认识的朋友、亲戚,对韩语又一无所知,所以学习韩语便成了他每天的必修课。

韩庚表示,刚开始他觉得韩语挺简单的,还试过用汉字来标发音,在经理人的教导下,仅用了一到两个星期就可以和当地人进行简单的问候交流。但学着学着,韩庚发现韩语其实并不好学,规矩也多。他回忆道:“韩语有敬语、伴语,还有比较亲近的朋友之间聊天的用语,但我刚开始只会说那些伴语,不管跟谁,比如老板还有公司职员,都(用伴语)这样说。”事实上,韩国长幼尊卑的观念很强,如果对着长辈不用敬语,容易招来误会。结果韩庚说的韩语一度引起公司人员的反感,觉得这个中国小子毫无礼貌,但韩庚并没有因此停下步伐,仍然努力地学习。

韩庚说,那时除了必要的演艺培训外,他每天平均都要拿10多个小时来学习韩语,“当时我学得特别认真。每天就像学英语一样拿张小纸写上:阿尼阿赛呦……我的墙上都贴满了小纸条,每天睡觉看着看着就睡着了。”凭着坚持不懈,韩庚现在已经可以操一口流利的韩语。但他却非常谦虚,笑言:“如果是韩国人,还是能(从口音)听出我是从外国来的

练跳舞:骨折两个月都不知道

由于有着6年的舞蹈训练,作为中央民族学院舞蹈系高材生的韩庚在进军韩国之前,已经具有相当不错的舞蹈水平。但他刚到韩国受训的时候,所在的班级却是最低的C班。对此,韩庚并没有丝毫意外:“这是肯定的啦,我刚到当然是从最基层开始。”当然,这也与韩庚以往练习的舞种截然不同大也关系,他表示,“我是学民族舞的,但一进去公司就要跳Hit hop和poping这种舞蹈,肌肉要一下一下的动,不同的舞蹈,肌肉动的位置又不同,挺复杂的。”就这样,身在异乡的韩庚连自己最拿手的舞蹈也要从零开始练习。

对于舞蹈练习,韩庚坦言自己从来也不会觉得闷,而且最喜欢一个人练舞。在当SM练习生的时候,他最高的纪录曾是连续练舞20个小时。这是否是经理人公司的要求?韩庚解释道:"这是我自己的要求,因为出道之前就有编好的舞蹈,还有歌,都要练。那时经纪人也不在,只有编舞的老师和我们,所以就自己练习,要准备最完美、最好的演出。”凭着扎实的基本功,韩庚在短短的半年内就从最低的C班升到了A班。他自豪地说:“那时候,A班就只有三个人,我、东海,还有恩赫。”

作为专业的舞者,体型偏瘦的韩庚在长期的练习下也受过不少伤。由于练舞时动作过激,韩庚的手臂曾经骨折,“当时确实也不知道哪受伤。因为我很瘦,所以去健身。有一天我做俯卧撑的时候,觉得胳膊很疼,我就跟经纪人说‘胳膊很疼,能不能去医院?’到了医院拍完片子,才知道是骨折了,问是什么时候骨折的,(医生)说应该是两个月前,但医生说骨折已经长好了,不过是长歪了。”所以,现在韩庚举手的时候,胳膊就会咯噔咯噔地直响,但幸运的是,这对他的演出并没太大影响。

强忍耐:被迫戴面具上台演出

2005年11月6日,韩庚和其他11名韩国男孩组成了面向亚洲市场的大型组合(2006年又新加一名成员组成13人——编者注),正式出道!站在舞台上的那一刻,激动和欣喜不言而喻。可是残酷的事实在出道的兴奋还没有褪去的时候,却给韩庚泼了一盆冷水。韩国有相关规定称,作为外国籍艺人,只能签约三个电视台,其他未签约的电视台不能露脸。而对于一个刚出道的艺人来说,谁都知道曝光率意味着什么。

韩庚回忆说:“当时经纪人突然跟我说要去一趟外国人出入处,到了那里,出入处的工作人员问了我好多东西,比如说参加过什么演出,拍过什么广告,上过什么杂志?说完之后觉得说要罚款,因为没有正当的一个手续,没有一个演艺的签证。因为当时我是公司第一个从外国来的艺人,所以公司也不知道是什么样的一个程序。因此公司当时就说‘你从今天结束后,在韩国不能演出了’。那时候一听,我马上就哭了,自己对自己说‘完了,这才刚刚开始,就又把我封杀掉了,就不能让我演出了’。所以之后的那场演出,我就当它是在韩国的最后一场演出,我一定要尽全力,要所有韩国的歌迷知道有我一个韩庚在舞台上,给他们留一个深刻的印象。”

后来,不言放弃的韩庚与经理人想出戴面具演出的折衷办法,“我跟经纪人一起商量,因为如果缺我一个人队形就全乱了,还得重新排,而且第二天马上要演出。”于是,韩国KM电视台的现场,Super Junior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位带着黑色和银色交加面具的男孩。

生活关

变坚强:打电话给母亲哭了10分钟

有辛酸,自然也有迷茫。当时还没出道的韩庚最迷茫的时候该是每年训练生回国续约的那段时间。SM公司的训练生很多,竞争也很激烈,每天都有新的练习生加入,旧的练习生离开,淘汰和自己的放弃每天都在不断的上演。几次续签之后,当初一起到达韩国的同伴们都离开了,只剩下他一人。在韩国不到500元人民币的生活费使他在韩国的两年内都没有逛过街,两点一线,公司和宿舍。

韩庚曾经想家想得哭过,第一次在韩国过春节的时候,他哭了,在电话中哭了10多分钟才最终开口说了一句:“妈,新年快乐。”他也曾经在困难和挫折前退缩过,每当看到有同伴在出道前几天就被换下,他曾想放弃。但喜欢舞台的他从没放弃:“不是没有羡慕过,不是没有彷徨过,只想努力的学习,努力的证明自己。”

艰苦中快乐着

虽然在韩国的星路历程充满辛酸艰苦,但能让韩庚熬过这段艰苦岁月的原动力,除了父母的支持,相信最大的支柱就是Super Junior其他队员和“庚饭”带给他的温暖。

洗澡比赛

说到Super Junior的趣事,韩庚想起了洗澡比赛,“我们分两个宿舍住,两个宿舍相临,为了增加睡觉时间,就要缩短洗澡时间,这样在组合中展开了‘洗澡洗得最快大赛’。不洗澡的其他11个成员是评委团,洗完澡的成员要接受评委团的评价:洗完澡后身上要有浴液的香味,身上不准有泡泡,评委们都要闻一闻进行评价。在第一届比赛中,团员始源自诩可以在两分钟内洗完。当然,其他成员开始都不相信。大家让始源洗澡,别的成员都站在浴室门外,一边听着一边计算时间,测验结果让大家非常惊讶,因为他洗澡竟然只用了1分钟30秒。”不过这个记录后来被另一位成员“神童”打破,他竟然在22秒钟内洗完澡,并且没有违反比赛规则!韩庚说:“到目前为止,没有人能够突破‘神童’的记录。”

生日快乐

在韩庚22岁生日当天, SJ的其他成员邮寄了一盒记录着他们各自深情祝福的录影带到身处中国的韩庚手上。其中,组员强仁说道:“韩庚哥这次生日,希望一切都顺利,不要生病,和父母分开,一定很孤独,这次回家和父母一起过春节,健康地好去好回。回来以后再和我们Super Junior其他成员一起,为了给大家展现更好的面貌而努力。”兄弟的友谊,暖在韩庚的心头。

铁杆粉丝

韩庚虽然在国外独自奋斗,但祖国的“粉丝”并没有因距离而忘却这位异国的舞者。当韩庚还是训练生的时候,博客便成了他和祖国“粉丝”们的唯一联系。每次看到博客上那些来自祖国亲切的问候,他都会感动不已。没有个人电脑,韩庚只能在公司上网,没有中文输入法,他就用英文打拼音。就在韩庚22岁生日的那天, SJ国内的歌迷组织通过韩国留学生将一台有着中文输入法的笔记本电脑送到了韩庚手里,拿到礼物的当天,韩庚留言了,第一句就是:“终于可以用中文留言了!谢谢你们!”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第一猛将樊哙的中国名人故事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手下有一人叫做樊哙,此人力敌千钧,勇猛善战胜过吕布和关羽,就连项羽也要敬畏三分,乃是刘邦账下的名副其实的第一猛将。今天我们一起聊聊他的故事

鸿门宴上,独身闯帐救刘邦

项羽兵临城下,设下鸿门宴准备除掉刘邦。刘邦势单力薄,没法与之抗衡,只得和张良一起,带着樊哙等一百多名勇士赴鸿门谢罪。酒酣之时,亚父范增授意项庄在席上舞剑,想趁机杀掉刘邦。当时,张良也在席上,连忙到帐外把席上的事情告诉了樊哙,樊哙当即便持剑盾要闯入项羽营帐。营帐门口的士兵将其挡住,樊哙用盾撞倒拿着戟的士兵。闯入帐内“西向立,凝视项羽,目眦尽裂,头发上指。”项羽吓得坐直身子,握剑问道:“此人是谁?”张良说:“他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羽赞叹道:“是位壮士。”于是命人赐酒一杯和一条猪腿。樊哙也不推却,接过酒杯一饮而尽,再拔剑切肉而食,片刻就把肉吃光了。项羽见此,问道:“樊将军还能再喝吗?”樊哙当面斥责道:“臣死且不辞,岂特卮酒乎!且沛公先入定咸阳,暴师霸上,以待大王。大王今日至,听小人之言,与沛公有隙,臣恐天下解,心疑大王也。”项羽闻言后,沉默不言。

这时刘邦借故去厕所,把樊哙一起叫了出去。出了营帐,刘邦独骑一匹马,樊哙等四人步行一路保护,从山下小路偷偷回到了霸上营中。当时项羽因为顺心遂意,便没了诛杀刘邦的念头。项羽封刘邦为汉王,赐樊哙为列侯,号临武侯,升为郎中,随汉王刘邦入汉中。

如果当时没有樊哙闯帐谴责项羽,或许刘邦已经被项羽杀掉了,也就不能成就以后的霸业了。

南征北战,屡立战功

刘邦在汉中慢慢站稳脚跟后,在名将韩信的帮助下,终于拉开了的楚汉战争序幕。在战争中,樊哙每次作战,英勇异常,常冲锋陷阵在前,屡立战功,被封为将军,赐杜陵的樊乡为他的食邑。他又攻取阳夏,虏获楚将周将军的士卒四千人,把项羽包围在陈县,大胜而归。最后项羽被逼自刎乌江,刘邦称帝,史称汉高祖。因樊哙战功赫赫,再增加食邑八百户。

汉初,异姓诸侯王反叛不断,樊哙成为征讨叛军的主将,平定了各地的叛乱。先是攻打反叛的燕王臧荼,俘臧荼,平定了燕地。接着楚王韩信反,樊哙活捉楚王韩信,平定楚地。后来又讨伐了韩王信的叛乱,击退陈稀、曼丘臣军,战襄国,破柏人,先登,收取赵地清河﹑常山等共二十七县,被提升为左丞相。

樊哙这一生真的可以说是战功赫赫:他这一生跟随高祖作战,斩首一百七十六个级,俘虏二百八十八人;自己单独领兵作战,打败七支军队,攻下五个城邑,平定六个郡,五十二县。虏获丞相一人,将军十二人,将官十一人。

总之,我个人认为樊哙一生忠于刘邦,勇猛无敌,为汉朝的创立和稳定,立下了不世的功勋,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中国名人故事:哥德巴赫猜想与陈景润

全文共 648 字

+ 加入清单

陈景润(1933~1966)-中国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福建闽候人。

陈景润出生在一个小职员的家庭,上有哥姐、下有弟妹,排行第三。因为家里孩子多,父亲收入微薄,家庭生活非常拮据。因此,陈景润一出生便似乎成为父母的累赘,一个自认为是不爱欢迎的人。

上学后,由于瘦小体弱,常受人欺负。这种特殊的生活境况,把他塑造成了一个极为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加上对数学的痴恋,更使他养成了独来独往、独自闭门思考的习惯,因此竟被别人认为是一个“怪人”。

陈景润毕生后选择研究数学这条异常艰辛的人生道路,与沈元教授有关。在他那里,陈景润第一次知道了哥德巴赫猜想,也就是从那里,陈景润从第一刻起,他就立志去摘取那颗数学皇冠上的明珠。

1953年,他毕业于厦门大学,留校在图书馆工作,但始终没有忘记哥德巴赫猜想,他把数学论文寄给华罗庚教授,华罗庚阅后非常赏识他的才华,把他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当实习研究员,从此便有幸在华罗庚的指导下,向哥德巴赫猜想进军。1966年5月,一颗耀眼的新星闪烁于全球数学界的上空---陈景润宣布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2";1972年2月,他完成了对"1+2"证明的修改。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外国数学家在证明"1+3"时用了大型高速计算机,而陈景润却完全靠纸、笔和头颅。如果这令人费解的话,那么他单为简化"1+2"这一证明就用去的6麻袋稿纸,则足以说明问题了。1973年,他发表的着名的"陈氏定理",被誉为筛法的光辉顶点。

对于陈景润的成就,一位着名的外国数学家曾敬佩和感慨地誉到:他移动了群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马云名人故事

全文共 2141 字

+ 加入清单

据说他是一个让人疯狂的人。他每年会在全球10所大学演讲,他曾在哈佛讲台上与诺基亚总裁激烈辩论,最终赢得了台下1000多名听众长时间的起立鼓掌。

他是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人,全球商人热烈地追捧他。他的网站阿里巴巴两次被哈佛、斯坦福商学院选为MBA案例,掀起全美研究热潮。阿里巴巴从1999年成立至今,全球十几种语言400多家媒体对它的追踪报道从未间断,并连续第5次被《福布斯》评选为全球最佳B2B网站,其排名甚至领先于全球电子商务巨擘亚逊!这个人是马云。

骗子马云的穷人世界

和所有的互联网精英不一样,马云从小就没有生活在顶尖的那部分人当中,他活在平常的普通人当中。马云称自己脑子笨,从小功课就不好,数学考过1分,只有英语特别好。不仅没有上过一流的大学,连小学、中学都是三四流的。所以,马云一直对员工说,如果光看IQ,世界上有70%的人都可以获得成功!

而1995年他开创企业黄页网站,每天出门对人讲互联网的神奇,请人家心甘情愿同意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没有人相信他,1995年的杭州,人们不知道互联网是什么东西。在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有人在杭州的大排档里见到马云。马云喝得微醺,十足一个跟一大帮人神侃瞎吹的小市民。在他身上完全看不到杭州人的安静和从容。但是,马云的网站为上网的企业带来了客户,他的网站盈利了。

在中国互联网大潮风高浪急之时,马云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他决定做一个和世界上所有电子商务网站不同的B2B网站,他不做那15%大企业的生意,只做85%中小企业的生意,“如果把企业也分成富人穷人,那么互联网就是穷人的世界。”马云在接受某媒体采访时如是说,在网上,对大企业和小企业的服务收费是一样的,他要为互联网服务模式带来一次革命!

是远见还是狂妄?

1999年初,他为网站起了一个众所周知代表财富的域名“阿里巴巴”,然后他对他的团队说:“我要回杭州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从零开始。愿意回去的,只有500元工资;愿意留在北京的,可以介绍去收入很高的雅虎和新浪。”他说用3天时间给他们考虑,但不到5分钟,伙伴们一致决定:“我们回杭州去,一起去!”这就是被阿里巴巴员工戏称为“十八罗汉”的开山元老。1999年3月,马云在杭州的家中创办了阿里巴巴公司。他和他的“十八罗汉”没日没夜地工作,地上有一个睡袋,谁累了就钻进去睡一会儿。而要做到与众不同,阿里巴巴网站必须迅速覆盖全球,否则只做国内就会变成没有买家的卖家,失去第一就失去了意义。

这一次为了阿里巴巴,马云决心向全球出击,到各个国家去展示他那绝世口才。他到各个大学去做演讲,到电子商务网络会议和论坛上宣讲他的B2B模式。怪异的长相、极具煽动性的口才和超越全球的商业思想,竟然交融在这个枯瘦弱小的中国人身上,听众无不为之惊讶。海外媒体开始对马云表现出极大的热情。

但马云再有魅力,不管在演讲的时候如何意气风发,他还是要回到现实:阿里巴巴缺钱,庞大的运营费用将马云压得喘不过气来。幸运的是,马云马不停蹄地在全球的巡回演讲,起到了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吸引客户,二是吸引风险投资。风险投资商慢慢从马云的演讲中对他的阿里巴巴有了兴趣,随着AB公司副总蔡崇信考察阿里巴巴并加盟阿里巴巴之后,数十家风险投资商与马云接洽商谈。拒绝38家风险投资后,马云接受高盛为首的投资集团500万美元的投资。就在该笔资金到位的第二天,马云飞赴北京“见一位神秘人物”。

见面才知,那人是雅虎最大的股东、“全球互联网投资皇帝”、日本软银公司的董事长孙正义!原定1个小时的讲述,马云刚讲了6分钟,孙正义就说:马云,我一定要投资阿里巴巴!而且用我自己的钱。2000年1月,双方正式签约,孙正义投入2000万美金。据说孙正义事后判定阿里巴巴会成为一家和雅虎一样伟大的公司。

2000年,《福布斯》评价马云:有着拿破仑一样的身材,更有拿破仑一样的伟大志向!很快,马云和阿里巴巴在欧美名声日隆,来自国外的点击率和会员呈激增之势!从此,阿里巴巴开始被业界公认为全球最优秀的B2B网站。2001年12月27日,中国供应商会员达到100万人,成为全球第一个达到此数目的B2B网站,并在当月实现盈利。这意味着,阿里巴巴真正开始赚钱了!对马云、对阿里巴巴、对中国互联网企业、对全球电子商务而言,这都堪称是一个伟大的时刻!它正式向全世界宣告,马云创建的电子商务B2B模式是正确的、可行的。

抓住有梦想的人

不管是在创业初期的“开荒牛”,还是今天的“空降兵”,加盟阿里巴巴完全是被疯狂的马云和阿里巴巴所吸引。无论是挑战也好,梦想也罢,人总是需要有些狂热的东西鼓动自己,来到这里不是因为阿里巴巴有一眼可见的前景,而是因为阿里巴巴是一个不知道未来的巨大的梦想。正因为有太多的变数,反而使马云和阿里巴巴讨得了这帮天才的欢心。正如马云在接受某个媒体采访的时候所说:如果一个决定是100%正确的,就没有执行的意义;如果一个决定引起极大的争议,才值得去执行。马云一拍脑袋认定的事情,每每引起无数人的争执,让所有人觉得他是个疯子,却吸引了众多的顶尖人物。

阿里巴巴一位管理人员告诉记者,他们之所以始终如此信任马云,是因为马云从来没有让他们失望过,他无与伦比的高瞻远瞩的眼光,已经赢得了所有员工的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经典励志的名人故事: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我不是什么成功女性,也不是什么女强人,只不过是干电视工作的,如果说还取得了一点小小成绩的话,不过是比别人多付出了一些汗水而已。回头看自己走过的路,我觉得每一个脚印里都盛满了坎坷和踏实。

从北京广播学院毕业后,我回到了家乡黑龙江,在省人民广播电台工作。因为经历过上山下乡的知青生活,我的文化底子薄,于是我报考了母校的研究生,可连续两次都名落孙山。当时我已经29岁了,不想再这样折腾了,但就这样放弃,我又有些不甘。那段时间,我一直闷闷不乐。母亲是个知识女性,她对我说:“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里,真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

“什么时候都不晚”,就是这一句话,让我第三次走上了考场,终于在30岁的那一年成为了北广的研究生。

入学不久,我就结婚了,丈夫在清华大学读研究生。虽然有了家,但我们依然住在各自学校的集体宿舍里,一日三餐在食堂里吃饭,和单身生活没有什么区别。三年的苦日子熬过后,我留校任教了。一个女人在大学里当教师,工作既体面又轻松,收入也不错,而且有很多时间可以照顾家庭,很多人都羡慕我,但我对自己的生活状况并不满意,我觉得自己是学新闻的,更应该到一线去做更有挑战性的工作。

33岁那年,中央电视台经济部来北广要人,经过面试、笔试和实践考核,我幸运地被录用了。当时来自亲友们的阻力很大,他们说我是头脑发热,都30多岁的人了,还瞎折腾什么。我想,如果我听从了他们的意见,也许自己这辈子就会在北广做一名教师,永远过着波澜不惊的生活,那将是我一辈子的遗憾。

在人生的关键时刻我又一次犹豫了,我真的还有能力面临这次新的人生考验吗?那段时间,我不断地想起母亲的话:“人要想改变自己,什么时候都不晚。”我最后的决定是,不管怎么样,不能让自己的人生留下遗憾,哪怕失败了,我也无怨无悔。就这样,我在33岁那年走进了中央电视台,成为一名主持人。

中央电视台人才济济,竞争很激烈,我知道自己没有任何优势,只有多付出心血和汗水,才不会被淘汰,才能站得住脚。我虚心向比我年轻的同事学习,经常在办公室加班加点到深夜,把每一项简单的工作当做重大的使命来完成。经过不懈努力,我不仅在中央电视台有了一席之地,还以自己的名字开辟了“一丹话题”这个专栏,这是全国第一个以主持人的名字命名的节目,观众的反映还不错,这给了我很大的信心。

一转眼,我就到了40岁,看到镜子里自己眼角细密的皱纹,我突然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和失落感。40岁,对一个女人来说,是道迈不过去的坎,尤其对女主持人来说,更是尴尬的年龄。每天早晨起床,我第一件事就是想到自己的年龄,每天患得患失,内心充满着苦涩和忧郁。我把自己的困惑和烦恼向母亲倾诉了,母亲说:“丹啊,你不觉得这十几年来,你是越来越美丽了吗?每一个人都不可避免会变老,有的人只是变得老而无用,可是有的人却会变得有智慧、有魅力,这种改变,不是最好的么?”那一刻,我迷茫混沌的心豁然开朗。是啊,年轻女主持人的本钱是美丽和青春,而40岁的我,虽然青春和美丽已经不再,但我可以靠自己的智慧、学识、修养和内在的气质来赢得观众的喜爱。年龄对一个人来说,可以是一种负担,也可以是一种财富。心态平和了,工作的热情又重新回来了,尽管我已40多岁了,但领导依然让我在栏目组里挑大梁。

我的人生,应该说没有被命运和机遇特别垂青过,每一步,都是自己踏踏实实走下来的。我特别感谢母亲,是她在那些关键的时刻解开了我的心结,告诉我人生的方向应该把握在自己的手里。如果到了50岁、60岁,又有新的梦想在诱惑我,我想我依然会义无反顾地朝着它走去。好的改变,什么时候都不嫌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中外名人故事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590 字

+ 加入清单

在暑假里,我最喜欢读的书籍是《中外名人故事》,因为它让我懂得了许多大道理。

这本书讲了各个时代名人的故事,还把它们分成了各种类别:爱国的文天祥、鲁天佑、华盛顿等,奉献的诸葛亮、南丁格尔、居里夫人等,创新的黄道婆、哥白尼、伽利略等,探索的沈括、阿基米德、郑和等,拼搏的成吉思汗、李嘉诚、拿破仑……

其中,我最喜欢的故事是《特蕾莎修女》这一篇。特蕾莎修女,本名为艾格尼斯·刚察·博加丘,她从小就很有爱心,觉得自己未来的职业是帮助贫困的人。1937年5月,她决定成为终身制修女,并改名为特蕾莎修女。有一天,她发现一位倒在地上的老妇人,看起来快不行了,但她还是立即把她打理干净并送去医院,最后老妇人得救了,她就这样经常救济有困难的人。她的组织有很多钱,可她生活却很节俭。1997年9月5日,特蕾莎去世,全世界人民都悲痛不已。

读了这本书,我发现名人都拥有着善良、细心、认真……这些美好的品质,正是这些美好的品质,才让他们向名人更加接近。相比之下,现在社会中有一些人拥有不好的品质,我想,如果人人都能拥有美好的品质,全世界将会变得更加美丽。我还发现这些名人们小时候家里的情况都不太好,可是长大后能做出那么伟大的业绩,十分了不起。祖冲之废寝忘食地计算圆周率的准确数、乔丹忘记了时间似的练习篮球……我很敬佩他们。

古人说,“开卷有益”。这的确是本好书,读了这些名人的故事,你就相当于走向了一条胜利的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以我的青春故事话题作文初一

全文共 1053 字

+ 加入清单

四月里,春暖花开。阳光透过无云的天空直直洒落下来,花草与泥土混杂的清香在院子里逐渐蔓延,深吸一口气还飘来阵阵茶香。 In April, spring flowers bloom.The sun fell straight through the cloudless sky, and the fragrance of the mixed flowers and the soil gradually spread in the yard, and it took a deep breath and drifted the tea fragrance.

四月是最美丽的春季,也是我的生日,而我却无暇享受这自然又温暖的春光。现在,正是我埋头苦干的日子,生地会考的压力使我每天焦头烂额,再加上每天下课后不变的训练,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导致我开始抱怨这种不变的辛苦生活,然而却没有发现辛苦后的甜美。

一日,我搬了个凳子在正在闭目享受这美好阳光的爷爷身边坐下,听见我来了,爷爷稍睁了下眼睛,慢慢的坐起来,笑着问我:“怎么啦?最近很辛苦?”我点了点头,爷爷却也没看我,只是拿起了旁边的茶叶盒,随手抓了点茶叶放在壶中,再冲入一些开水。茶叶先是缩在一起,后又浮在水面上慢慢的舒展开来,最后缓缓沉入壶底,壶中的水也由清澈变得泛清,不一会,阵阵茶香溢出来,弥漫在院子中。

爷爷倒了一小杯给我:”尝尝,这可是我今年新买的碧螺春。”我接过喝了一小口,茶叶的苦涩顿时在嘴里蔓延,眉头皱在一起,正想开口说茶叶好苦的时候,那份苦涩不知何时已不见,口腔却以被淡淡的茶香占据。

“嗯,挺好喝的,虽然刚开始很苦,但后来就很香了。”“嗯,茶叶就是这样的,虽苦,但最后留下的肯定是清香。喝茶的人啊,铭记的也是茶香带来的美好,生活也是一样,到了我这个年纪,哪里还记得苦不苦的事,记住的,只有生活中快乐的事:有事没事喝几口茶,听听京剧,看看新闻,偶尔看会报,这样,才会快乐。”爷爷对我说道。

我点了点头,阳光照进院子里,明朗的天空下,春天的花开得正好,散发出淡淡花香。爷爷提起茶壶,茶水从壶嘴缓缓流出,在那一杯清茶中我也看到了我生活的美好。

“吃苦总是要的,但不能让它成为你生命中的所有。青春应该是绿色的,每个人都会要经历这条路,路上有困难是经常的事,有挫折也是应该的,没有谁会一帆风顺,这和喝茶是一个道理。”爷爷说。

微风吹过,吹走了我这些天的疲惫,四月里,阳光正好,春意盎然,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绿色的地毯,我抖擞抖擞精神,笑着面对明天的自己!明天的青春年华!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名人故事精选读书笔记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名人故事精选》里面写的都是名人们一个一个精彩的故事。我被高尔基的认真、钱学森的爱国与诺贝尔的奉献深深感动了。

高尔基是一个苏联作家,他的剧作《耶戈尔.布雷乔夫和其它的人们》正在上演。导演没经他同意就擅自将结尾处改成布雷乔夫死了,观众们很激动,谢幕达二三十次,但高尔基,硬要导演改回去,原因是布雷乔夫根本没有死,导演没办法,只好改回去。这样一来,效果差多了。但高尔基很满意,因为他尊重了事实。

读完这篇文章后,我感触很深,明明是结尾耶戈尔.布雷乔死了的效果好,高尔基为什么要坚持自己的剧本,硬要导演改回去呢?也未免太认真了吧,这么认真干吗?但我又反反复复地读了几遍,改变了对高尔基的看法。对啊,是应该向高尔基那样尊重事实,如果人人都为了索取某种好的利益和效果,不分黑白,颠倒是非,那,世界就是虚伪的了。就如:两个学生,都是很聪明的。有一次考试,他们俩都考砸了,老师让同学们回家签字。其中一个同学对另一个同学说:“我们俩互相签字,告诉父母自己得了好成绩,就不用被父母骂了。”另一个同学说:“你考多少分就是多少分,永远不可能多一分或少一分。”说完,就回家了。一个同学就让别人签了个字,他的计划成功了,父母带他出去吃了一顿;另一个同学被父母批评了一顿后,又帮他分析了错误,让他明白了错的原因,他心里十分充实。因为他没有象另一个同学一样,他尊重了事实。

“至精,至善,至诚,乃认真的最高境界。”我读了《名人故事精选》后,明白了这样一种精神。在社会中,如果每个人都能具有这样一种精神,那世界就会变的越来越美好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