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100个历史典故(精选20篇)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其实,关于中国的春节,以及春节的各种习俗,都有很多奇妙动人的神话故事,快要过年了,爸爸妈妈也可以给宝宝讲讲这些关于100个历史典故为此开学吧为同学们整理推荐了一些100个历史典故优秀作文,供大家学习,希望能帮助到您。

浏览

6051

作文

1000

历史典故:黔驴技穷

全文共 927 字

+ 加入清单

【出处】(唐代)柳宗元《三戒·黔之驴》。

【释义】黔:地名,今天的贵州省;技:技能,本领;穷:尽,用完。贵州的驴子用尽了所有的本事。比喻有限的一点本领也已经用完了,讽刺一些虚有其表,外强中干,无德无才的人。

历史典故

相传,古时候贵州一带没有毛驴。有一个好事之人从外地买了一头毛驴,用船运到了贵州。贵州多为崎岖山地,此人一时也想不出毛驴能派上什么用场,所以就把它放在山脚下。贵州山中有老虎出没,老虎从来没见过毛驴,一天,它发现了这头毛驴,还以为毛驴是神,一定有什么特殊的本领,所以不敢贸然靠近它。

老虎远远地躲在树林里,偷偷地观察毛驴的一举一动。过了一段时间,老虎放轻脚步小心翼翼地朝毛驴的方向挪动了几步,想弄清楚这个怪物究竟是什么东西。它一点一点地靠近毛驴,可还没等老虎看清,毛驴突然大叫起来,声音大得响彻了山谷,回音不绝。毛驴的叫声着实把老虎吓了一大跳,以为它要来吃自己了,吓得急忙逃得远远的。

又过了几天,老虎仍不死心,又转来转去慢慢地靠近毛驴,反复地观察毛驴,再也没有发现这只驴子有什么特殊的动静,也没发现它有什么特别的本领,好像它只会偶尔响亮地叫上几声罢了。

再后来,日子久了,老虎对毛驴的叫声也习惯了,觉得它也没有什么了不起的,渐渐地就敢靠近毛驴了。于是,老虎向毛驴靠得更近些,在它面前转来转去,结果还是相安无事。后来,老虎靠毛驴更近了,甚至碰撞毛驴的身子,故意冒犯它,毛驴也只是一味躲闪。

有一次,老虎试着用爪子抓了毛驴一下,毛驴终于被惹怒了,就用蹄子猛踢了老虎一脚。老虎一点也不觉得疼,于是便很高兴地想:“原来这个怪物不过如此,只有这么一点本事啊!并不可怕嘛!”于是,老虎便大吼一声,猛扑上去,张开血盆大口,咬断了毛驴的喉咙,美美地饱餐了一顿。

【成长心语】

世界上有很多东西貌似强大,样子很可怕,其实只不过是外强中干而已。那些咋咋呼呼的人,往往并非是真正的强者,他们因为内心极度不安全,而被迫采用这样的方式,试图掩盖自己的弱点。这样的做法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起到一定的作用,但真相总会被揭穿的。

外强中干,是一种最不可靠的本领,与其假装强大去吓唬别人,不如真正地做一个强者。其实,没有什么值得我们胆怯的,因为只要尽力了,你也可以成为一个拥有强大力量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历史典故成语故事6:孟母三迁

全文共 209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zhǎng)氏守节。孟子家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他就学了些丧葬之类的事。孟母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就学了些做买卖和屠宰的东西。孟母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

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适合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长征历史典故:顽强的夫人团

全文共 3667 字

+ 加入清单

一九三四年十月的一天,红一方面军要实施转移,离开革命之都瑞金。战士们含着泪告别了那深深依恋着的土地和人民。由三十名女同志组成的队伍,也夹在其中。

她们一步三回头,深情地回望那为之流血牺牲、奋斗多年的根据地。许多人的父母双亲,挚爱儿女,都因为革命工作需要而留在这里,她们怎么舍得离开这片土地呢?

但依恋归依恋,由于革命需要,这些女红军必须跟着部队转移,在卫生部和休养连开展工作。这些女战士都是不畏艰险,勇于向前的典型,这么艰巨的任务,她们不会因为一己之私而后退的。

出发时,王泉媛、钟月林、危秀英、陈慧清、李桂英、刘彩香等几名女同志被分在卫生部。贺子珍、康克清、邓颖超、蔡畅等,都是几位领导的夫人,另在一起。

加起来有三十名女同志。

当时的转移叫战略转移,出于领导们的要求,卫生部带的物品特别多,有药箱、担架,连X光机也要抬着出来,行动非常迟缓。而且,由于这次转移属于秘密行动,白天不能赶路,只能夜间行进。

天公也不作美,连着几天都阴天下雨的,同志们衣服都湿透了,贴在身上特别难受。泥泞的道路,非常难走。

同志们搬着沉重的器具,常常摔倒。那根本不是走路,只能说是在泥水里连滚带爬。

走了一个多月,才来到湘桂边境。由于多次与敌人遭遇,打了好几场仗,队伍中的伤员越来越多,卫生部的任务就越来越重,有几位妇女同志被调到担架连,负责抬担架和照顾伤员。原本就十分沉重的行李,分派到剩余的几位同志身上,更是举步维艰。

随着战争的继续,考验这些女同志的困难一个接着一个。

一次,在翻越一座大山时,部队遇到敌人飞机的轰炸。一个抬担架的农民吓得扔下担架就跑了。把那副担架孤零零地放在路边,暴露在敌人的视野下。另一个抬担架的农民在担架旁急,却没有办法。

恰好一位卫生队的女同志,看到了这幅场景,她想:不能扔下伤员!于是不顾危险地冲上去,抬了担架就跑。

山势十分陡峭,为了保护伤员,女同志只得跪着爬行,膝盖上磕破皮,流了不少血,肩膀也磨出了血,钻心地疼。

但她知道不能停下,就算再累也得跟上队伍,不然伤员无法得到很快的救治。跌跌撞撞地,终于下了山,女战士把担架放到安全地带,再也支持不住了,趴在路边,大口大口地吐起血来。

原来她本身就有病在身,身体非常虚弱,自己都很需要人照顾。另一个担架员和担架上的伤员再也看不下去了,说:“女人不能干这个,还是找个男人来抬吧,不然你要吃不消的。”

但荒山野岭的,上哪儿找男人去?女战士吐完血,用袖子抹了一下,抬起对她来说重于千斤的担架,继续追赶队伍。在长征路上,像这样抬担架的女同志,还有好几个。她们完全忘了自己是女人的事,只是在有需要的时候,毫不犹豫地冲上去。

照顾伤员是这些女同志的主要任务,但这也是一件很难办的事。由于部队行军中缺医少药,许多伤员不能得到及时的救治。

女同志们以特有的细心和耐心,精心地护理伤员。但也就只能帮他们擦洗伤口,换药,喂饭吃。有些受伤轻些的,能拄着拐棍自己走一段。但有的重伤员必须用担架抬着。例如英雄钟赤兵,就是被女战士们抬着走完长征的。

女同志们十分细心,她们知道,由于部队缺少药品和粮食,伤员同志除了要忍受伤痛的折磨,还常常忍饥挨饿。所以,她们除了要护理好伤员的伤口,还要关注他们的心情,让他们尽量保持愉快,并且要四处找粮食。

这些工作让三十个女性来完成,实在是太艰巨了,但坚强的女战士们硬是坚持下来了。

长征时,她们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病痛:邓颖超在江西苏区时就患有严重的肺病,她的身体极度虚弱,是被担架抬着走上长征路的,一路上吃了不少苦。但她仍然亲切温和,坚强地与病痛抗争着。

吴仲廉同志是一双小脚,这是旧社会带给她的磨难。

但她爬山走路从不落后,休息时还帮忙照顾其他同志,她是用一双小脚走完二万五千里的,其中的艰苦想一想就知道了。

还有几位女同志,在长征路上经历了怀孕生子的痛苦折磨,这也是夫人团的长征路走得倍加艰辛的一个方面。

周子昆的爱人曾玉,是第一个遭受这种不幸的女红军。她是怀着孕偷偷跟上长征队伍的。等到队伍发现时,再让她回去已经太危险,就放到干部休养连,让女同志们好好照顾她。谁知道她根本不用别人照顾,还抢着去照顾别人。

夫人团的女战士们还是精心地看护她,因为她是第一胎,很容易出危险。她就这样挺着个大肚子,跟着长征队伍走。在翻越著名的老山界时,一向活蹦乱跳的她,走得很吃力。有一位女同志搀着她。她还是很不舒服。

“怎么样?肚子疼吗?要不休息一会儿?”

“有一点儿,没事儿,等过了山再休息吧。”曾玉忍着痛笑一笑,坚持着爬过了山。下山没多久,她就生了。当时生了好久,她的脸都疼得扭曲了。

生完孩子后,她很虚弱,当时部队里没有吃的,女战士们就采来豌豆苗,熬成汤给她喝。蔡畅知道后,说:“不能饿着孩子,也别让大人落下玻”然后把自己仅剩的一点小麦面拿来,放在豌豆苗里一起熬面糊糊,给她们母子俩喝。这位坚强的女性,就是在长征途中的艰苦条件下,经历了她人生中的重要环节——分娩。

在长征路上生产的还有贺子珍和陈慧清。在离开瑞金时,根本不知道怀孕了,就这么跟着队伍走上了长征的道路。长征开始不久,她们先后发现已经怀孕了。

陈慧清生产时难产,她经受了非人的折磨。那时中央红军正在急行军,成千上百的敌人正紧紧追在身后,红军必须尽快通过贵州境内的一个山口。正在此时,二十六岁的陈慧清却要分娩了。

走是不能走了,战士们把她被抬到了路边的一个草棚里,焦急地守候在一边。但陈慧清因为难产,在草棚里疼得直打着滚。派去拦住敌人的红军寡不敌众,耳听着枪声越来越近,跟着守在一边的董必武对警卫员说:“去,告诉董振堂,这里在生孩子,让他必须把敌人顶住!”

董振堂把三十九团团长吴克华叫来说:

“生孩子需要多长时间?需要多长时间,就给我顶多长时间!”

三十九团的红军战士,在距离陈慧清生产的草棚不到一公里的地方,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他们用简陋的武器拼杀中,硬是阻住了敌人的进攻。战斗中,不断有战士跑过来问:“生了没有?还要多久?”

整整两个小时之后,孩子终于出生了。此时的陈慧清早已昏迷不醒,来不及看他的孩子一眼。董必武立刻让人把她抬走了。看着这个刚出生的孩子,年近五旬的老红军连连叹气,他掏出一张纸条,在上面恳切地写到:收留这个孩子的人是世上最善良的人。

然后他把纸条放进包着孩子的衣服里,把孩子轻轻放在了依然硝烟弥漫的路边。

陈慧清再也没有见过这个孩子,或者说,陈慧清从来没有见过她的孩子。这位坚强的女战士,在清醒过来之后,就面对了失去了孩子的残酷现实,这给她的身心都造成了极大的伤害。

最受苦的就是贺子珍,她在山间生下了她和毛泽东的第四个孩子,但孩子不能跟着行军,她见大家为难,就主动说:“把孩子送走吧,跟着我他也长不大。”

警卫员抱起刚出生的孩子,翻过山去寻找人家。回来后,对贺子珍说:“是个老太太,长的挺和善的。”贺子珍听了,半晌没有声音,然后,一直没有掉泪的她突然“哇”的一声,嚎啕(háotáo)大哭。

长征路上,她们与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一样:抬伤员,爬雪山,过草地,冒酷暑,涉江河,吃野菜,啃树皮,历尽千辛万苦,经受了生与死的考验。许多女战士都从鬼门关之前过了几次。

在翻越第一座大雪山———夹金山时,环境酷寒,满山遍野全是雪。脚下踩的是厚厚的冰层,又硬又滑,一不小心就会滑倒,摔入万丈冰崖之下。女战士们背着卫生用具,有的还抬着担架,常常走一步退两步。

山上空气稀薄,呼吸不过来的时候,憋得脸发青,许多战士倒下去就再也没站起来。而女战士们一路跌跌撞撞地跟着队伍,用自己病弱的身体与严酷的大自然抗争。

过草地也是如此。草地像一片无边无际的大海。变化多端的气候,深浅不知的草甸。

它时而哭,时而笑。一会儿晴空万里,碧空如洗,天高云淡,骄阳似火;一会儿天低云暗,乌云密布,狂风怒吼,阴雨绵绵;一会天公大发雷霆,电闪雷鸣;一会瓢泼大雨,倾盆滂沱(pānɡtuó)……那里的水像生了一层红锈一样,散发着腐臭的气味。

不知道有多少动物的尸体,曾陷落在里面。

而为了不步那些动物的后尘,走路要非常小心,要不然陷进泥潭,很快就会被吞没。救也救不上来。女战士们一边忍着饥饿,一边背着过重的行李,在草地上小心翼翼地走了一个星期,才走出了草地。

这样看来,她们又与千千万万的红军战士不同:她们以病弱的身躯,明显小于男性的力气,甚至是不利于远行的生理条件,坚持不懈,顽强拼搏,最终和大部队一起走出了草地,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她们的伟大,在于她们敢于去承担,在困难面前,冷静地想办法。整个行军过程中,她们发挥互助友爱,团结合作的精神,不轻易放弃一个同志,坚持跟着大部队不掉队。谁也没有想到,长征中会遇到怎样的困难,但在困难来临时,她们一件一件都克服了。

长征艰苦的生活,恶劣的环境,考验了她们的信念,也磨炼了她们的意志。这三十名女同志,除了三名同志,途中留在当地开展革命工作外,其余二十七人都走完了二万五千里长征。

在外界看来,她们是柔弱的,但就是这些柔弱的女红军战士,在战斗中以大无畏的精神战胜一切艰难险阻,更显示了她们的力量与伟大。她们不愧为二十世纪中国女性的杰出代表。有力地向世人表明了中国女性的坚强和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华佗发明麻沸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华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最早发明了麻醉药,当时的药名叫麻沸散。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你争我夺,战争连续不断,经常打仗;再加天灾人祸,军队和老百姓受伤得病的很多。这一带当时属谯郡(今亳县),归曹操管辖,打仗多在长江两岸,这里是后方,因而伤病员大都运到这里。华佗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当然都要请他去治疗。

华佗是惜贫怜苦、有求必应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给医治。经他治好的病伤员,有锯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缝补的,啥样的伤病都有。可是,那时没有麻醉药,每当进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真使人目不忍睹啊!

华佗看了也很心疼,咋办呢?为了治他们的病,为了救他们的命,只有咬着牙、含着泪为他们精心治疗。伤病员看到华佗那种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为人治病的精神,无不感动地流下泪来。

华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总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败了。但华佗并不灰心,在治疗中继续摸索和试验,他定要悟出个减轻病者痛苦的办法来。

有一次,华佗为一个患烂肠的病人剖腹开刀,由于病情严重,肠道坏死太多,前后忙了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好,病人得救了。手术做好后,华伦却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两个菜,自斟自饮地喝了起来。谁知,华伦因劳累过度又加上空腹多饮了几杯,一下子喝了个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吓坏了!她知道华佗是个谨慎的人,从来没有喝醉过,今天为什么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么急症?!她当时很害怕,就用扎银针的办法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都扎了,可是华佗仍没有什么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着急,随手摸摸脉搏,按按心窝,跳动的还都正常,这才放了心,知道他是真的喝醉了。

过了两个时辰,华佗醒了过来。他老婆就把刚才他醉后给他扎针的经过讲了一遍,华佗听了甚为惊奇!为什么给我扎针我不知道呢?难道说,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觉吗?

第二天,华佗就对他老婆说:“今天我再喝醉酒试验一下,你再给我扎针,看看我有没有感觉?”试验结果,开始扎针时还是没知觉,后来肌肉打哆嗦,最后才知道有点痛了。就这样,又反复地试验多次,得出结论,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华佗后来给人动手术时,就叫病人先喝些酒来减轻痛苦。可是由于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华佗到乡下行医,碰到一个奇怪的病症:病者牙关紧闭,瞪着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动弹。华佗上前看看神态,按按脉搏,摸摸额头体温,一切正常;又问问病者过去有过什么疾病?病者家里的人说:“他身体非常健壮,什么疾病都没有,就是今天他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这种病症的。”

华佗从病者家人的介绍中,得到了一些线索,他说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来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连忙把一棵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送到华佗面前,华佗接过臭麻子花闻了闻,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里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华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对症下药,用清凉解毒的办法把病者救了过来。华佗临走时什么也没要,就要了一捆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

华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兴地对老婆子说:“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药物了。”

他老婆一看说:“嘿,我还以为你得了什么宝贝呢,原来是臭麻子花!有什么稀罕,这东西我娘家庄前屋后到处都是。”

华佗说:“那好呀,你赶快到你娘家去,尽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来,让我配制麻醉药。”

他老婆听了把嘴一撇说:“你今个试验,明个配制,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药配制好!”

华佗听了笑笑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不死,就一定要把麻醉药配制出来。”

从那天起,华佗开始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把果根嚼。试验结果,臭麻子果的效力最好。华伦又到处走访了好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泡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了!最后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就给它起个名字——麻沸散。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伍子胥过昭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10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春秋楚平王七年(前521),楚国太子建娶秦国绝色美女孟嬴为妻。他的父亲楚平王贪恋孟嬴的美貌,将她转纳为妃。当时,伍子胥的父亲伍奢是楚太子之傅,性格刚强耿直,直言进谏,批评楚平王不该纳儿子之妻为妃。

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楚平王听信奸臣费无极谗言,废除了太子建,残杀了太师伍奢及其儿子伍尚,并派人画了伍奢二儿子伍员的画像,挂在各关口,悬赏捉拿。

伍员,字子胥,生得十分魁伟,有扛鼎拔山气概,能文能武,很有才气。当他获悉父亲和兄长遇难的消息后,知道楚平王决不会放过自己,于是便毅然逃往国外。他本想投奔吴国,向吴国借兵伐楚,可是在途中,听说太子建已经逃到宋国,便也往宋国而去。

伍子胥见到了太子建,两人不由得抱头痛哭,各人都诉说了自己的冤屈。这时,宋国起了内乱,乱党向楚国借兵。伍子胥知道宋国不是久留之地,便与太子建偷偷地到了郑国。

郑定公收留了太子建和伍子胥。尽管郑国脱离楚国,归顺了晋国,但郑国毕竟是小国,郑定公对太子建和伍子胥的遭遇只能报以同情,至于为他们伐楚复仇之事,只能劝他俩去跟晋侯商量。

太子建觉得郑定公说得在理,就让伍子胥留在郑国,自己上晋国去见晋顷公。晋顷公听太子建哭诉了冤屈,便召集大臣们商量办法。大臣荀寅献计道:“郑国反复无常,一会儿归附楚国,一会儿又归附晋国,说不定哪天又会离开咱们,不如趁早把郑国灭掉。现在郑国收留着楚太子,我们可以与太子建约好,让他私下里去收买一帮勇士,在攻打郑国时,由他作为内应。

如果攻下了郑国,就把郑国的国土封给太子建,然后再跟他一起去消灭楚国,这是以敌攻敌的好方法!”晋顷公和大臣们全都赞成荀寅的计策,并告诉了太子建。当下,太子建高兴地答应了。

太子建回到郑国,便把晋国的计谋告诉了伍子胥。伍子胥一听,当即表示反对说:“这不行!郑国好心好意收留我们,我们怎么可以恩将仇报呢?我看你还是彻底打消这个念头吧!”仅管伍子胥坚决反对,但是太子建急着想要得到君位,哪里肯听伍子胥的话。背地里就干起了收买勇士的勾当。他串通了一帮郑定公左右的人,叫他们再去勾结别人。

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太子建的所作所为还是被郑定公发现了。一天,郑定公邀请太子建去后花园喝酒。太子建兴致勃勃,应约前往。可是到了那儿,却见一溜排20多个人被绑在那儿,仔细一看,都是那些自己收买的勇士。太子建知道大事不妙,刚想拔腿逃跑,早给守卫在两旁的武士们拿住。

郑定公怒不可遏,指着太子建大声斥责说:“我好心好意收留了你,你却恩将仇报,跟晋国勾结起来要谋害我,我岂能容你!”说罢,不容太子建分辩,便吩咐左右武士将他连同勾结的一帮人,统统杀了。

伍子胥听到太子建被杀的消息,急忙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出郑国。

在伍子胥带着太子建的儿子公子胜逃跑的一路上,他们白天躲起来,晚上赶路,历尽千辛万苦,才走到陈国。陈国是楚国的属国,他们只得继续东躲西藏,向东逃去,一直到临近昭关时才停下来。昭关是一个险要的关口。出了昭关,就能够照直上吴国去了。昭关本来就有重兵把守,楚平王和费无极料定伍子胥准上吴国搬兵,早就派了大将薳越带着军队守候在那儿。

一天,伍子胥和公子胜来到离昭关不远的地方。他们正在林间小道上走着,刚想坐下来歇一会儿,前方拐弯处来了一个老头儿,突然走到近前开口问道:“伍将军,你上哪儿去?”伍子胥吃了一惊,连忙问答说:“老先生,你看错人了吧?我根本不姓伍!”老头儿笑着说:“我是东皋公,一辈子给人治病,在这儿多少有点小名望。前几天薳越将军身体不舒服,叫我去给他看病,我在昭关关口看见挂着缉拿伍子胥的告示和画像。今天一见你,就认出来了。你这样跑过去,不等于自投罗网吗?我家就在山背后,你还是跟我来吧!”

伍子胥看出这位老头儿不是普通人,便跟着他到了家。东皋公请伍子胥坐上首,伍子胥指着公子胜说:“这是我的小主人,楚王的孙子,该由他坐上位。”于是东皋公和伍子胥坐在下首。伍子胥把楚平王杀害伍奢、伍尚,赶走太子建,太子建死在郑国的情况一一说了。东皋公劝慰道:“这儿没有人来往,将军只管放心住下,待我有了万全之策,再送你们君臣过关去。”伍子胥听了,十分激动,连忙跪下拜谢。

东皋公每天以好酒好菜款待伍子胥,可是七天过去了,却不提过昭关的事。伍子胥再也忍耐不住了,便向东皋公央求道:“我大仇未报,天天这样混日子,心里似滚油煎熬一般,还是请老先生想办法早日送我出关才好!”东皋公说:“办法已经有了,但是必须有个帮手,待他一到,我就送你们过关。”伍子胥只得再住下去。可是他为难极了,害怕天长日久,也许会走漏风声。自己想闯过关去,却又怕被薳越拿住。他进退两难,愁得一连几夜睡不着觉。

过了几天,东皋公带了一位朋友回家来,见了伍子胥,他大吃一惊说:“伍将军,你的胡子和两鬓怎么全白了?大概是发愁的缘故吧!”伍子胥还不敢相信,但取来铜镜一照,就失声大哭起来:“天哪,我大仇还未报,怎么已经衰老成这个样子了!”东皋公却拱手称贺道:“恭喜恭贺伍将军,你是交了好运了!”

伍子胥不明白老先生的意思,擦擦眼泪问道:“怎么能说这是交了好运呢?”东皋公说:“你头发、胡子全白了,人家就不容易认出你来了,这不正好可以蒙混过关去吗?。”说着,他就把带来的老朋友皇甫讷介绍给伍子胥说:“他身材高大,容貌也与你相仿,我让他扮成你的摸样,你扮成他的家人出关去。倘若昭关的守兵将他误认出来,你趁此机会就可以夹在人群里混出关去。”伍子胥说:“办法倒是不错,只是连累朋友,我心里很是不安。”东皋公说:“请你放心,我们已经商量好了对策,即使他被抓住,我也有办法搭救。”

接着,东皋公用汤药给伍子胥洗了脸,使脸色变了样。到了黄昏时分,让伍子胥脱下衣服给皇甫讷穿上,再给伍子胥换上仆人的衣服。一切准备停当,伍子胥向东皋公拜了四拜,便带着公子胜跟随皇甫讷连夜赶路。黎明时分,伍子胥一行到达了昭关,等待开关放行。楚将薳越严把着关门,早就下了命令:“凡是从北边来的人往东,一定要盘查明白,才能放行!”关门上高高挂着伍子胥的画像,守兵如临大敌,气氛十分紧张。

不一会,关门打开了,守关的士兵们细细盘问着每一个过关的人。皇甫讷走到关口时,显得有点儿紧张,士兵们见了顿生疑心,仔细一瞧,见来人跟画像上的伍子胥相似,就把他逮住了,押到薳越跟前。薳越一见,认为十拿九稳是伍子胥,随即命令士兵们将他绑了起来,准备押解到郢都去。官兵们见拿住了伍子胥,立了大功,乱哄哄的非常高兴。

关前关后的老百姓,听说捉住了那个久闻大名的逃犯,都跑上前来观看。这时候,扮着家人的伍子胥,却趁着关口大乱之机,混在老百姓中间,悄悄溜出关去。过了一会儿,东皋公故意来到了关下求见薳越说:“我老头儿想出关东游,听说将军把伍子胥逮住了,特来向你道喜祝贺。”薳越说:“士兵们拿住了一个人,外貌很象伍子胥,可是细听口音,觉得似乎不对!”

东皋公说:“那人在哪里?让我对对画像,就看出来了!”薳越命令部下将那人拉出来。那人见了东皋公就嚷了起来说:“哼,你倒好,这时候才来,害得我莫名其妙地被抓了起来!”东皋公笑着对薳越说:“将军,你误会了,他是我的同乡好友皇甫讷,跟我约好在关前见面,一块儿出去游玩。怎么倒把他当成伍子胥逮捕了?”

薳越连忙赔礼说:“这都是士兵们认错了,请别见怪!”东皋公说:“将军为朝廷捉拿逃犯,我怎么能怪您呢!”薳越当场命士兵放了皇甫讷,并取出一些银钱,资助他们东游去了。伍子胥逃出关后一路上要饭,投奔到了吴国。吴王很是欣赏伍子胥的才干,拜为相国,同时又担任军中主将。由于伍子胥对吴国水、陆各种战法及兵器使用技术都进行了改革,使吴国逐渐强大,最后终于打败了楚国,报了杀父兄之仇。

当年,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在哪里?史学界有种种说法。一说昭关在安徽省含山县北约7.5公里的小岘山西。但也有另一说: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即是现在的镇江西津渡。

明代万历十年,镇江官府在修缮西津渡过街石塔时,特意在过街石塔上镌刻了“昭关”两个大字。明代小说家丁耀亢(笔名梦笔生)曾在所著《金屋梦》(又名《续金瓶梅》)中作词描写金山和西津渡的美丽风景:“江间隐现,遥听两岸钟声;石势参差,依稀中流树影,郭璞墓前碑不没,伍胥关上月常圆。”丁耀亢说的“伍胥关”就是西津渡的“昭关”。

另据《焦东阁日记补》记载:“昭关旧有小石,镌‘谗铦孝血’四字,为崇祯八年吴尔辰吊伍帅书。”清人王商霖也写有《昭关》诗道:

“群山万壑合成围,仗剑东来愿已违。

驱马关门悲故国,回头此垒隔斜晖。

已看江上千帆过,莫讶芦中一叶飞。

亦有鸡鸣方得度,秦关虽险竟能归。”

这首诗被丹徒诗人、学者解为干收在《润州事迹诗抄》中。解为干还在王商霖《昭关》诗前特意加注云:昭关“在县(丹徒)西江口,内有子胥血泪石。《史记》云:‘伍子胥橐载而出昭关,夜行昼伏,至于陵水。’陵水即溧(溧阳)之平陵城,今之旧县也”。可见,古代有许多文人和学者都认为,镇江为古代吴头楚尾,西津渡为吴楚通津,伍子胥所过的昭关,就在今天的镇江西津渡。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公子重耳流亡他国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93 字

+ 加入清单

公子重耳是晋献公的儿子。晋献公年老的时候,宠爱一个妃子骊姬,想把骊姬生的小儿子奚齐立为太子,把原来的太子申生杀了。太子一死,献公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都感到危险,逃到别的诸侯国去避难了。

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了内乱。后来夷吾回国夺取了君位,也想除掉重耳,重耳不得不到处逃难。重耳在晋国算是一个有声望的公子。因此一批有才能的大臣都愿意跟着他。

重耳先在狄国住了十二年,因为发现有人行刺他,又逃到卫国。卫国看他是个倒运的公子,不肯接待他。他们一路走去。走到五鹿(今河南濮阳东南)地方,实在饿得厉害,正瞧见几个庄稼人在田边吃饭。重耳他们看得更加口馋,就叫人向他们讨点吃的。

庄稼人懒得理他们,其中有一个人跟他们开个玩笑,拿起一块泥巴给他们。重耳冒了火,他手下的人也想动手揍人了。随从的有个叫狐偃的连忙拦住,接过泥巴,安慰重耳说:“泥巴就是土地,百姓给我们送土地来啦,这不是一个好兆头吗?”

重耳也只好趁此下了台阶,苦笑着向前走去。

重耳一班人流亡来到齐国。那时齐桓公还在,待他挺客气,送给重耳不少车马和房子,还把本族一个姑娘嫁给重耳。

重耳觉得留在齐国挺不错,可是跟随的人都想回晋国。

随从们背着重耳,聚集在桑树林里商量回国的事。没想到桑树林里有一个女奴在采桑叶,把他们的话偷听了去,告诉重耳的妻子姜氏。姜氏对重耳说:“听说你们要想回晋国去,这很好哇!”

重耳赶快辩白,说:“没有那回事。”

姜氏一再劝他回国,说:“您在这儿贪图享乐,是没有出息的。”可重耳总是不愿意走。当天晚上,姜氏和重耳的随从们商量好,把重耳灌醉了,放在车里,送出齐国,等重耳醒来,已离开齐国很远了。

以后,重耳又到了宋国。宋襄公正在害病,他手下的臣子对狐偃说:“宋襄公是非常器重公子的。但是我们实在没有力量发兵送他回去。”

狐偃说:“这我们全明白,我们就不再打扰你们了。”

离开宋国,又到了楚国。楚成王把重耳当做贵宾,还用招待诸侯的礼节招待他。楚成王对待重耳好,重耳也对成王十分尊敬。两个人就这样交上了朋友。

有一次,楚成王在宴请重耳的时候,开玩笑地说:“公子要是回到晋国,将来怎样报答我呢?”

重耳说:“金银财宝贵国有的是,叫我拿什么东西来报答大王的恩德呢?”

楚成王笑着说:“这么说,难道就不报答了吗?”

重耳说:“要是托大王的福,我能够回到晋国,我愿意跟贵国交好,让两国的百姓过太平的日子。万一两国发生战争,在两军相遇的时候,我一定退避三舍。”(古时候行军,每三十里叫做一“舍”。“退避三舍”就是自动撤退九十里的意思。)

楚成王听了并不在意,却惹恼了旁边的楚国大将成得臣。等宴会结束,重耳离开后,成得臣对楚成王说:“重耳说话没有分寸,将来准是个忘恩负义的家伙。还不如趁早杀了他,免得以后吃他的亏。”

楚成王不同意成得臣的意见,正好秦穆公派人来接重耳,就把重耳送到秦国(都城雍,在今陕西凤翔东南)去了。

原来秦穆公曾经帮助重耳的异母兄弟夷吾当了晋国国君。没想到夷吾做了晋国国君以后,反倒跟秦国作对,还发生了战争。夷吾一死,他儿子又同秦国不和。秦穆公才决定帮助重耳回国。

公元前636年,秦国护送重耳的大军过了黄河,流亡了十九年的重耳回国即位。这就是晋文公。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

全文共 1317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典故大多来源于民间故事、传说、民间习俗、神话、历史上的著名事件,或是某个地名等。小编整理了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欢迎欣赏与借鉴。

1、炎黄子孙。“炎黄”分别指中国原始社会中两位不同部落的首领。炎帝姓姜、是炎帝族的首领,他们自西方游牧进入中原,与以蚩尤为首领的九黎族发生长期的部落间冲突,最后被迫逃避到涿鹿(今河北省),得到黄帝族援助,攻杀蚩尤,黄帝姓姬,号轩辕氏。后来炎黄两族在阪泉(据说,阪泉在河北怀来县)发生了三次大冲突,黄帝族打败了炎帝族,由西北进入了中原地区。

黄帝族与炎帝族,又与居住在东方的夷族、南方的黎族、苗族的一部分逐渐融合,形成了春秋时期的华族,汉以后称为汉族,在当时中原地区的民族和部落中,黄帝族的力量较强,文化也较高,因而黄帝族就成为中原文化的代表。炎黄二帝就成为汉族的始祖,也被人们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因而,人们往往称中华民族是“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

2、尧是黄帝以后比较著名部落联盟首领,尧去世后,把部落联盟首领让位于舜,推舜为帝。这种让位,历史上称为“禅让”。

3、鲧(gǔn)的儿子禹采取“开、通、疏、凿、引”方法治水有功,被推为部落联盟首领。

4、禹禅让帝位给伯益,禹的儿子启夺位称帝,建立了中国第一个奴隶制国家——夏,自此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

5、夏王朝第16代君王“桀(jié)”是历史上著名的暴君,“桀犬吠尧”、“桀骜不驯”都出于此人。

6、“汤”以“网开一面”展示他的仁慈,并取得了黎民百姓的拥戴,后打败夏桀,灭夏建商;汤又名成汤,是尧舜时期契的后裔。

7、“伊尹”是商王朝的开国功臣,也是中国第一位贤臣,历史上被视为臣道的楷模,后辅佐“外丙、仲壬(rén)、太甲”三王执政,亲作《伊训》、《肆命》等,有“伊尹囚帝(太甲)”之典故。

8、我国最早的文字甲骨文就是从商朝开始的。

9、“三家分晋”:春秋时期,晋国的兵力虽然强大,但“政出多门”不能统一力量重振霸业,多年后被“韩、赵、魏”三家分割而亡。

10、商鞅变法:商鞅,原名公孙鞅,秦孝公期间,其通过变法使秦国变的强大,但因执法惹了太子,太子(秦惠文王)即位后用车裂之刑(五马分尸)将其处死,可谓商鞅“作茧自缚”。

11、孙膑与庞涓本是同门师兄弟,但庞涓嫉妒孙膑的才能,献谗言于魏帝,并将孙膑的髌骨挖掉,孙膑装疯被齐国营救,后有“围魏救赵”的事迹,并在一次战役中设计大败魏军,诛杀了庞涓,“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此事给后人的启示。孙膑著有《孙膑兵法》。

12、战国时期四大公子:齐国孟尝君田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楚国春申君黄歇。

13、自秦孝公起,强大的秦国便有了统一天下的雄心,于是“齐、楚、燕、韩、赵、魏”六国便“合纵”抗秦,秦谋士张仪“连横”散联盟,为秦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14、 屈原投江,屈原名平,楚国王室贵族,我国伟大的诗人,政治家、思想家,爱国人士,因遭谗言被流放,后因不忍看到国家(楚国)沦亡,抱石自投汨(mì)罗 江,百姓乘舟寻尸不遇,为防鱼儿蚕食,用竹筒盛米倒入江中,后演化为赛龙舟、包粽子。屈原著有《离骚》、《天问》、《九章》等爱国诗篇,被后人整理为《楚辞》流传至今。

[历史上的一些典故介绍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杜康造酒醉刘伶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9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一个村里,有这么个酒店,门口挂着一个酒幌,上边写着:“喝上三碗醉三年,不醉三年不要钱。”这个卖酒的是谁呢,口气这么大?他的名字叫杜康

说来也怪,有一个非常爱喝酒的人,他名字叫刘伶。这一天,他从酒店门前路过,一看那酒幌就来气了,心想:什么好酒,一醉醉三年,我进去看看。他刚刚进屋,杜康急忙迎上前来问道:“喝酒来啦?”刘伶气乎乎地说:“废话,不喝酒难道上你这来喝茶?”杜康笑呵呵地说:“火气还不小,你喝多少?”刘伶冷着脸说:“先来三碗尝尝。”杜康一听,说:“客官,喝三碗可要醉三年呢,还是少来点吧!”刘伶气乎乎地说:“喝死我愿意,喝酒我给钱,该你啥事?”杜康一听,说:“好样的,你喝三碗吧,你喝完三碗你就走,我三年以后再去你家要钱。”说完就端给了刘伶三碗酒。刘伶也没管那套,端起来“咕嘟咕嘟”地一扬脖就喝进肚去了,喝完把碗一扔。杜康说:“快回家吧,等三年以后我去要酒钱。”刘伶看了看杜康,一转身真就回家了。

回到家里,刘伶一头倒在了炕上。媳妇一见这样,就问:“怎么了,闹病啦?”刘伶说:“没有,我喝了杜康三碗酒,就觉着有点困。”说完话,他就躺在炕上睡过去了,一直睡了多少天也没醒过来。

转眼过了三年。这一天,杜康背着钱搭子找上门来说:“这是刘伶家吗?”刘伶媳妇见外边有人说话,说道:“是呀,快到屋里坐。”杜康进屋一看刘伶还睡着呢,便来到炕边推了推刘伶,说:“兄弟起来吧,三年都过去了,我要钱来了。”刘伶躺在炕上蒙蒙胧胧地说:“什么?三年,真到三年了吗?”他媳妇说:“那还有假,三年都多啦。”刘伶这才爬起来翻身说道:“好酒,果然是好酒。”杜康接过话来说:“既然是好酒,那就给钱吧。”刘伶听见说话人是杜康,急忙拉住他的手说:“哎呀,我的好兄弟,你的酒太好了,我还得喝。”杜康说:“算了吧,三年前喝的酒你还没给钱呢。”刘伶这才想起,急忙拿出钱来,如数还清了酒帐。

杜康收完了钱以后,说:“这回行了,你说吧,这次你要喝多少都行。”刘伶说:“好,来吧!”

他这回可就喝开了,你看他左一碗,右一碗,一口气一连喝了一百零八碗。他媳妇一看,哎呀,这不是完了吗?她知道这酒真就一碗醉一年那,这一百零八碗就得醉一百零八年呢,可抓瞎了,这可怎么办那?这时候杜康说话了:“嫂子,我看你也和他一样,多喝点和他一块睡吧,要不然将来姑娘儿子们都死在你前边,那可就没人管你啦。”刘伶媳妇一听也对,喝就喝吧,她也喝了几十碗,不一会,两口子就全都睡着了。

杜康一见两口子都睡过去了,便找来了他们的姑娘儿子商量说:“你们二老这一睡就得一百零八年,将来你们都要死在他们前边,不如趁着现在,你们就把他们老两口子埋了,也省得以后麻烦。至于一百多年后,我想会有人来救他们的。”孩子们一听这也是个理,就和杜康一起,把父母双双埋进地里,还立下了一个墓碑。上面写着:刘伶之墓。

转眼一百多年过去了。这一天,杜康蹓蹓跶跶地来到了刘伶的坟上,拿锹把土挖开,打开棺材,推了推刘伶说:“兄弟,快起来吧,又该还账了。”睡在棺材里的刘伶,这一下睡了一百多年,酒劲也真过了,听见有人喊,急忙翻身起来一看是杜康,就说:“兄弟,这回可不给你钱了,这一百零八年就这么快?”杜康说:“果真是一百零八年了。”刘伶说:“算了吧,你唬人。”说着话一看,哎我怎么还在棺材里呢?再一看老婆也在棺材里。这时候,他老婆也醒过来了。两口子爬出来以后,杜康说:“你们回去打听打听,要是够了一百零八年,你们就拿钱给我;要是不够,你们就不用给钱。去吧。”刘伶一想也对,就和媳妇回家了。

来到家里一看,早已面目皆非,院里出来了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刘伶见出来人了,走上前去深施一礼说:“老先生,这可是刘伶的家吗?”老人说:“是啊,是刘伶的家,他是我的祖太爷,早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我这还是小时候听我爷爷说的呢。”刘伶一听完了,心想这可去找谁要钱呢,怎么和孩子们张嘴呢?最后就跟媳妇合计说:“算了吧,咱们的重孙子都比咱们老了,这个家咱怎么呆?酒钱咱又还不上,干脆咱们俩还回去就真死了吧。”媳妇一看也没有法,只好走这一条道了,又来到了坟上。。夫妻二人也没啥可恋心的事,双双撞在石碑上。本来应该什么也不知道了,可刘伶却见着有人在他后背拍了一掌。回头一看是杜康,刘伶说:“我们两口子还不起你的酒钱,双双都撞死了,怎么你还不算完?”这时杜康哈哈地笑着说:“你两口子回头看看就明白了。”刘伶回头一看,哎哟,原来他和他媳妇二人的尸体都躺在了墓碑下。

杜康引着刘伶和他媳妇飘飘遥遥地脚踏祥云走了。从这以后,杜康就成了酒神,被造酒人供奉为师祖。而刘伶呢,也变成了品酒大师,所以民间才流传着这么一句佳话,就是“杜康造酒刘伶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历史典故:明成祖迁都北京

全文共 164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读:明成祖迁都北京,是指明成祖朱棣将明朝的首都从南京迁往北京,是具有中国历史重大意义的事件,其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造成的影响一直延续到现代。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的历史典故,欢迎参考阅读!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朱棣在南京做皇帝,一刻也没有忘记他的军事与政治根据地北平。当年,他就改北平为北京,作为陪都,并着手迁都北京的工作。

北京在辽和金代都做过都城,元代称为大都,更成为全国的政治文化中心。虽然在元朝末年,北京城市受到严重破坏,经济凋敝,人口减少,但是北京在政治、军事上的重要性却更突出了。当时,威胁明朝安全的主要力量,仍然来自退守到关外的元朝残余势力,他们一直想打回北京,复辟元朝。将明朝的京城迁到北京,将能更有效地组织力量,抵抗元朝残余势力的侵犯。明成祖就曾多次从北京出发,征讨瓦剌等蒙古贵族。

明成祖在北京镇守过二十多年,既熟悉那里的一切,又有盘根错节的势力和深厚的感情,建都北京,自然更能巩固他的统治。

早在永乐元年以后,明成祖就多次命令将江苏、浙江、山西等九省大批富足的居民迁到北京;又在昌平营建他的陵墓。

公元1416年,他命令文武大臣讨论营建北京城的方案。第二年,任命泰宁侯陈为营建北京的总指挥,前后从全国各地招来二十多万工匠,上百万的民,还有难以计数的军队。建城所需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百年以上的珍贵木材,是从湖广、四川、贵州等地采伐,经过千山万水运送到北京的;城砖与墙砖,则在山东日夜烧制;宫内铺地的“金砖”(大方砖),则烧制于苏州。

营建北京,主要是建设宫城(紫禁城)和皇城(包括祭坛和官署)。明代的紫禁城建在元代皇宫大内的旧址,但略向南移,南北方向上则扩大了许多,长九百六十米,东西宽七百六十米。周围城墙高十多米,在东西南北的正中分别有东华、西华、午、神武四座城门。午门南面是皇城的南门,称承天门,就是今天的******。皇城外有宽五十二米的护城河。紫禁城中的宫殿分前后朝。前朝(外朝)有皇极、中极、建极三大殿,后朝有乾清宫、交泰殿、保宁宫三大殿。六座大殿都位于全城的中轴线上,布局非常严整。

营建北京的工程中,明成祖重用了一个能工巧匠蒯(kuǎi)祥。蒯祥是苏州人,出身于木工世家。他父亲主持过南京城宫殿木工活的制作。蒯祥也学得一手好手艺,建房造屋,估计尺寸,量度长短,布置间架结构,与设计不差分毫。他还精通泥、石、漆、竹等手艺。据说,他能够双手各拿一支笔,同时画两条龙。画成后,两条龙龙身可以完全重合在一起。

蒯祥隶属于工部管辖。紫禁城开始修建后,他被明成祖召到北京,担任“营缮所丞”(负责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紫禁城的布局,多出于他的巧妙设计。他还常常解决一些技术难题。据说,有一次,一个木工锯皇极殿宫门门槛时,不小心将木料锯短了一尺。这根木料是缅甸进贡的珍贵巨木,这个工匠立即面临杀身之祸,吓得没了主意。蒯祥来看后,端详了一会,说:“没有关系,可以补救。”他让闯了祸的木工将木料的另一头也锯短一尺。那木工却不敢下手。蒯祥便接过锯来就锯。锯完,按尺寸另外雕刻了两个口中含珠的龙头,用活动头装到锯短了的门槛上。再把门槛安装到门上,尺寸完全吻合,而且便于拆卸。这种装置,被称为“金刚腿”。

还有一次,宫殿上梁时,一端的头怎么也投不准,在场的工匠毫无办法,又请蒯祥来解决。他爬到梁上,看准位置,猛一斧头,两根梁木就服服帖帖地吻合到一起了。蒯祥因此被人称为“蒯鲁班”。他后来做到工部尚书(负责建筑、制作的最高长官)。直到明天顺年间,明朝宫廷内的所有营缮、建筑,都还由他负责。

经过多年的修建,北京宫城与皇城终于基本建成。明成祖于公元1420年,正式将京城迁往北京。原京城应天府,改为南京,作为副都。

明成祖在北京,还让他的大臣姚广孝为他建造了两口青铜巨钟。人们推测,这是因为明成祖在“靖难”之役中屠杀过的人太多,心里恐惧,而希望建造这样两座充满法力的大钟,来保佑他的心灵的平安。这两座大钟,现在还剩一口,重四百多公斤,高七米,外径三米三,上面铸满二十多万字的经文,成了北京的传世珍宝。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丹参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782 字

+ 加入清单

丹参是一味常用中药,别名红根、紫丹参、血参根等,这是因其药用的根部呈紫红色之故。此外,民间还有将其称作“丹心”的,这与流传的一个感人故事有关。

相传很久以前,东海岸边的一个渔村里住着一个叫“阿明”的青年。阿明从小丧父,与母亲相依为命,因自幼在风浪中长大,练就了一身好水性,人称“小蛟龙”。有一年,阿明的母亲患了妇科病,经常崩漏下血,请了很多大夫,都未治愈,阿明甚是一筹莫展。正当此时,有人说东海中有个无名岛,岛上生长着一种花开紫蓝色、根呈红色的药草,以这种药草的根煎汤内服,就能治愈其母亲的病。阿明听后,喜出望外,便决定去无名岛采药。村里的人听说后,都为阿明捏着一把汗,因为去无名岛的海路不但暗礁林立,而且水流湍急,欲上岛者十有九死,犹过“鬼门关”。但病不宜迟,阿明救母心切,毅然决定出海上岛采药。

第二天,阿明就驾船出海了。他凭着高超的水性,绕过了一个个暗礁,冲过了一个个激流险滩,终于闯过“鬼门关”、顺利登上了无名岛。上岸后,他四处寻找那种开着紫蓝色花、根是红色的药草。每找到一棵,便赶快挖出其根,不一会儿就挖了一大捆。返回渔村后,阿明每日按时侍奉母亲服药,母亲的病很快就痊愈了。

村里人对阿明冒死采药为母治病的事,非常敬佩。都说这种药草凝结了阿明的一片丹心,便给这种根红的药草取名“丹心”。后来在流传过程中,取其谐音就变成“丹参”了。沈正蓉/辑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常章富点评:上述故事读后着实感人。故事中所说的“丹参”,始载于汉代的《神农本草经》。中医认为,其味苦性微寒,具有活血通经、祛淤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等作用,适用于血淤、血热、血淤兼热或血热兼淤所致的各种病证,尤为妇科、内科及外伤科证属血淤兼热者所常用。按故事所说,阿明的母亲所患的崩漏病证,大概也是血淤兼热所致,故服用本品收效。当今,该药又被制成注射剂、滴丸等,用于心脑血管等病的治疗,均有较好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女娲升天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965 字

+ 加入清单

女娲历尽辛苦,好不容易把天补好、把地填平了,使灾祸平息,人类又获得了新生。大地上欣欣向荣,春夏秋冬依序而过,天气随季节的变换而发生改变。世界上的恶禽猛兽相继死去,剩下的也都改变了性情,非常驯善,成了人类的朋友。

人们丰衣足食,过着无忧无虑的幸福生活。人们把吃不完的粮食放在田间地头,根本无须放到仓库里,因为人人都有,谁也不会去拿别人的。刚生下来的婴儿,人们干脆就把他们放在树上大鸟的巢里,孩子和鸟儿一起玩耍,睡在鸟巢里,树被风儿吹得摇来摆去,就像天然的摇篮一样。老虎豹子也不伤人,孩子们可以随心所欲地扯着它们的尾巴玩。就连人们踩在大蟒身上,它也只是打个滚翻到一旁去,根本不会对人的行为动怒。那时,可真是人类的“黄金时代”。

女娲看到自己创造出来的人类生活得如此美好,很是欣慰。为了让人类能更快乐些,她还制造了一种叫芦笙的乐器。这种芦笙一吹便可以发出美妙动听的声音来,它的形状像凤鸟的尾巴,有十三只管子,插在半个葫芦里面。女娲把芦笙送给孩子们,孩子们一吹起它,便会禁不住跟着音乐的节奏手舞足蹈起来,有了芦笙,人类的生活变得更加快乐了。

女娲制造的芦笙,时至今日还有人在吹奏着。在我国西南许多少数民族,这种芦笙与青年男女们的纯真爱情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每年的春天,当桃花盛开的时候,在月光明媚、天朗无云的夜晚,人们便来到平坦的地面上,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穿着节日的盛装,吹起悠扬的芦笙,围成圈子,唱歌跳舞。他们或是两人对舞,或是男的吹着芦笙在前面引导,女的摇着响铃在后面跟随,跳到情投意合的时候,便成了最亲密的人。

女娲看到人类安居乐业了,忽然感觉到了劳累,需要休息休息了。于是,她登上雷车,驾起飞龙,让白螭在前面开路,让腾龙在后面跟随,黄雀簇拥着她的车子,天地神灵前呼后拥地围在她车子周围,护送着他上天去了。

女娲这时十分欣慰,她回想着自己所做过的一切:用黄泥创造了人类,给大地带来了生机,使自己不再孤独寂寞,历尽千辛万苦补天、填地、杀黑龙、收洪水……在回忆中,她乘龙驾云,不知不觉间已升到了九重天顶。进了天门,来到天廷,向天帝把自己所做的工作报告了一遍。

从此以后,女娲便在天廷住下了!她像位隐士一样悄悄地生活着。她从不居功自傲,更不炫耀自己的功绩。她把这一切都归功于大自然,她觉得自己只不过是顺应着自然的意愿,为人类做了一点点微不足道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历史典故:沙丘的阴谋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到东南一带去巡视。随他一起去的,有丞相李斯、宦官赵高。他的小儿子胡亥要求一起去。秦始皇平时挺喜欢他小儿子,当然答应了。

秦始皇渡过钱塘江,到了会稽郡,再向北到了琅邪(今山东胶南县)。从冬季出发,一直到夏天才回来。回来的路上,他感到身子不舒服,在平原津(今山东平原县南)病倒了。随从的医官给他看病、进药,都不见效。

到了沙丘(今河北广宗县西)的时候,秦始皇病势越来越重。他知道病好不了,吩咐赵高说:“快写信给扶苏,叫他赶快回咸阳去。万一我好不了,叫他主办丧事。”

信写好了,还没来得及交给使者送出,秦始皇已经咽了气。

丞相李斯跟赵高商量说:“这儿离咸阳还很远,不是一二天能赶到。万一皇上去世的消息传了开去,恐怕里里外外都会发生混乱;倒不如暂时保密,不要发丧,赶回咸阳再作道理。”

他们把秦始皇的尸体安放在车里,关上车门,放下窗帷子,外面什么人也看不见。随从的人除了胡亥、李斯、赵高和五六个内侍外,别的大臣全不知道秦始皇已经死了。车队照常向咸阳进发,每到一个地方,文武百官都照常在车外奏事。

李斯叫赵高赶快派人把信送出去,叫公子扶苏赶回咸阳。赵高是胡亥的心腹,跟蒙恬一家有冤仇。他偷偷地跟胡亥商量,准备假传秦始皇的遗嘱,杀害扶苏,让胡亥继承皇位。胡亥当然求之不得,完全同意。

赵高知道要干这样的事,非跟李斯商量不可,就去找李斯说:“现在皇上的遗诏和玉玺都在胡亥手里,要决定哪个接替皇位,全凭我们两人一句话。您看怎么办?”

李斯吃了一惊,说:“您怎么说出这种亡国的话来?这可不是我们做臣子该议论的事啊!”

赵高说:“您别急。我先问您,您的才能比得上蒙恬吗?您的功劳比得上蒙恬吗?您跟扶苏的关系比得上蒙恬吗?”

李斯楞了一会,才说:“我比不上他。”

赵高说:“要是扶苏做了皇帝,他一定拜蒙恬做丞相。到那时候,您只好回老家。这是明摆的事儿。公子胡亥心眼好,待人厚道。要是他做了皇帝,您我就一辈子受用不尽。您好好考虑考虑吧。”

经过赵高连哄带吓地说了一通,李斯怕让扶苏继承皇位以后,自己保不住丞相位置,就和赵高、胡亥合谋,假造了一份诏书给扶苏,说他在外不能立功,反而怨恨父皇;又说将军蒙恬和扶苏同谋,都该自杀,把兵权交给副将王离。

扶苏接到这封假诏书,哭泣着想自杀。蒙恬怀疑这封诏书是伪造的,要扶苏向秦始皇申诉。扶苏是个老实人,说:

“既然父皇要我死,哪里还能再申诉?”就这样自杀了。

赵高和李斯急急忙忙催着人马赶路。那时候,正是夏末秋初,天气还很炎热,没有多少日子,尸体已经腐烂,车子里散发出一阵阵臭味。

赵高派人去买了一大批咸鱼,叫大臣们在每辆车上放上一筐。车队的周围的咸鱼气味,把秦始皇尸体的臭味掩盖过去了。

他们到了咸阳,才宣布秦始皇死去的消息,举行丧葬,并且假传秦始皇的遗诏,由胡亥继承皇位。这就是秦二世。

二世和赵高葬了秦始皇以后,做贼心虚,怕篡夺皇位的事泄露出来。赵高撺掇胡亥杀害自己的兄弟和大臣,把十二个公子和十个公主都定了死罪,受株连的大臣更是不计其数。过了一年,赵高又用诡计唆使二世把那个同谋的李斯也逮捕起来杀了。赵高自己当了丞相,独掌大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历史典故:《三国演义》之曹操煮酒论英雄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三千(当时大都已被遣返),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里说刘备“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意思是他与刘邦类似,天生就有领袖气概。刘备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而是领袖群伦的将将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

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你好我好大家都好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一见面曹操就问刘备:“你在家做的好事!” 刘备当时已经暗受衣带诏,当即吓得面如土色。接着曹操拉着着刘备的手走到后院,说:“玄德学圃不易。”刘备才放下心来。曹操的耳目遍布朝野,刘备每天做些什么他当然清清楚楚。这两位,一个暗地里参加了反曹地下组织,另一个则派人每天监视对方行踪,都是权谋机变之辈。

二人以青梅下酒,酒正酣时,天边黑云压城,忽卷忽舒,有若龙隐龙现。曹操说:“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玄德久历四方,必知当世英雄。”曹操实乃不世出的绝顶人物,这一番话,看似描述龙之变化,目的是说“人得志而纵横四海”。显然,这是他的一番自我剖白,借物咏志。当然他也下了一个套,试探在刘备眼里,什么人能纵横四海,比得上我曹操。刘备接连指出袁术、袁绍、刘表、孙策和刘璋等地方豪强,都被曹操一一否决。刘备这个回答应该给满分,因为当时是个人都会如此回答。

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刘备继续装傻,问:“谁能当之?” 曹操指了指刘备,后指了下自己,说:“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装作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刘备说:“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此次酒局堪称双龙聚会。从曹操的“说破英雄惊杀人”到刘备“随机应变信如神”,可谓步步玄机。曹操的睥睨群雄之态,雄霸天下之志表露无疑。而刘备随机应变,进退自如,也表现出了一世豪杰所应有的技巧和城府。这一场政治交心,双方都是赢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商汤和伊尹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185 字

+ 加入清单

黄河下游有个部落叫商。传说商的祖先契(音xiè)在尧舜时期,跟禹一起治过洪水,是个有功的人。后来,商部落因为畜牧业发展得快,到了夏朝末年,汤做了首领的时候,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部落了。

夏王朝统治了大约四百多年,到了公元前十六世纪,夏朝最后的一个王夏桀(音jié)在位。夏桀是个出名的暴君,他和奴隶主贵族残酷压迫人民,对奴隶镇压更重。夏桀还大兴土木,建造宫殿,过着荒淫奢侈的生活。

大臣关龙逄(音páng)劝说夏桀,认为这样下去会丧失人心。夏桀勃然大怒,把关龙逄杀了。百姓恨透了夏桀,诅咒说:“这个太阳什么时候才会灭亡,我们宁愿跟你同归于尽。”

商汤看到夏桀十分腐败,决心消灭夏朝。他表面上对桀服从,暗地里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

那时候,部落的贵族都是迷信鬼神的,把祭祀天地祖宗看作最要紧的事。商部落附近有一个部落叫葛,那儿的首领葛伯不按时祭祀。汤派人去责问葛伯。葛伯回答说:“我们这儿穷,没有牲口作祭品。”

汤送了一批牛羊给葛伯作祭品。葛伯把牛羊杀掉吃了,又不祭祀。汤又派人去责问,葛伯说:“我没有粮食,拿什么来祭呢?”

汤又派人帮助葛伯耕田,还派一些老弱的人给耕作的人送酒送饭,不料在半路上,葛伯把那些酒饭都抢走,还杀了一个送饭的小孩。

葛伯这样做,激起了大家的公愤。汤抓住这件事,就出兵把葛先消灭了。接着,又连续攻取了附近几个部落。商汤的势力渐渐发展了,但是并没引起昏庸的夏桀注意。商汤妻子带来的陪嫁奴隶中,有一个名时伊尹(音yǐn)。传说伊尹开始到商汤家的时候,做个厨司,服侍商汤。后来,商汤渐渐发现伊尹跟一般奴隶不一样,商汤和他交谈以后,才知道他是有心装扮作陪嫁奴隶来找汤的。伊尹向汤谈了许多治国的道理,汤马上把伊尹提拔做他的助手。

商汤和伊尹商量讨伐夏桀的事。伊尹说:“现在夏桀还有力量,我们先不去朝贡,试探一下,看他怎么样。”

商汤按照伊尹的计策,停止了对夏桀的进贡。夏桀果然大怒,命令九夷发兵攻打商汤。伊尹一看夷族还服从夏桀的指挥,赶快向夏桀请罪,恢复了进贡。

过了一年,九夷中一些部落忍受不了夏朝的压榨勒索,逐渐叛离夏朝,汤和伊尹才决定大举进攻。

自从夏启以来,同姓相传已经四百多年,要把夏王朝推翻,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汤和伊尹商量了一番,决定召集商军将士,由汤亲自向大家誓师。

汤说:“我不是敢进行叛乱,实在是夏桀作恶多端,上帝的意旨要我消灭他,我不敢不听从天命啊!”他接着又宣布了赏罚的纪律。

商汤借上帝的意旨来动员将士,再加上将士恨不得夏桀早早灭亡,因此,作战非常勇敢。夏、商两军在鸣条(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打了一仗,夏桀的军队被打败了。

最后,夏桀逃到南巢(今安徽巢县西南),汤追到那里,把桀流放在南巢,一直到他死去。

这样,夏朝就被新建立的商朝代替了。历史上把商汤伐夏称为商汤革命,因为古代统治阶级把改朝换代说成是天命的变革,所以称为“革命”。这和现在所说的革命完全是两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历史典故:凿壁偷光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凿壁偷光,是一个成语。出自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接下来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欢迎大家阅读。

凿壁偷光:照亮求知路的“小桔灯”

【出处】《西京杂记·卷二》。

【释义】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指勤奋学习。

凿壁偷光的【历史典故】

西汉时候,东海郡有一个大学者,叫匡衡。他读了很多书,学识非常渊博。但他的成功并不是因为他是个天才,而是因为他的执著与勤奋。

他出身于一个贫苦农民家庭,自幼就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但是当时的书价都很高,家里根本买不起,那些家中有书的富人们又不肯轻易地把书借给别人。于是,匡衡就在农忙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工,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那些有钱人自然是乐意之至。这样,匡衡便可以读很多书。

但是,新的问题出现了,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点不起油灯,怎么办呢?

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背白天读过的书。背着背着,突然看到东边的墙壁上透过来一丝亮光。他站起身,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家的烛光。于是,匡衡想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在墙壁上挖了一个小洞,在邻居家掌灯的时候,烛光从小洞中透过来,他就借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书得来不易,烛光也得来不易,因此匡衡非常珍惜难得的读书机会,他以惊人的毅力博览群书,终于成为一名知识渊博的学者。

凿壁偷光的【成长心语】

任何外在条件都无法阻挡我们追求知识的脚步,匡衡便是最好的例证。当然不只是匡衡,历史上有成就、有作为的人,无不具有刻苦的精神,而一个人只要下定决心,不言放弃,总会获得成功。贫穷的出身,不是我们自己可以选择的,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选择权却在我们自己手中。贫穷使我们受到了许多的限制,但正如匡衡克服重重困难一样,我们也可以用其他的一些方式或工具,来取代我们无法获得的东西。灯泡在黑夜中可以给人以光明,同样的冰心笔下简易的“小桔灯”也一样可以照亮求知之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历史典故:麻姑献寿的故事

全文共 1943 字

+ 加入清单

古时候,人们为老人祝寿,是有男女之分的,男的挂男寿星图,女的则挂女寿星图。女寿星图上通常画的就是麻姑,因此称为《麻姑献寿》。画上的麻姑美若天仙,腾云驾雾;或是飘然行走于云端;或是双手托盘奉献寿礼:一壶美酒,数枚仙桃。酒是麻姑自己酿出来的长寿酒,桃则是王母娘娘所赠送的蟠桃;有时候是她肩挑一根细长的竹枝,枝上挂一壶美酒,旁边一个童子背着一个巨大的仙桃相随。但是,不管哪样的麻姑图,桃和酒总是必不可少的东西,因为在人们的心中,桃和酒都是长寿的象征,《麻姑献寿》图就是通过献桃与献酒来表现出献寿的。

麻姑是南北朝时期北方后赵的一位少数民族姑娘。长得俊俏美丽,穿着光彩夺目的衣裳,头顶结一个大大的发髻,脑后的长发乌溜溜的垂到了腰间。麻姑不仅长得好看,而且心地善良,常常帮助穷苦的人。但是,麻姑的父亲却是性情暴虐、凶神恶煞、傲慢专横、心存歹毒,经常欺压老百姓的人。

虽然她父亲名声不好,但是作为女儿的麻姑仍然很孝顺他。有一次,麻姑到山里去采果子,好不容易才摘得一个桃子。那时候,桃子可是水果中的上品,是非常难得的东西。麻姑自己舍不得吃,就把桃子揣在怀里,回家拿给父亲吃。

麻姑拿着桃子往家里赶,忽然看到路边上围着一群人,于是她就好奇地走过去看个究竟。原来是一位身穿黄色衣衫老婆婆病倒在路旁,已经奄奄一息了。围观的人说:“这老婆婆肯定是饿坏了,要是能给她一点东西吃,或许还能活过来。可是这兵荒马乱的,到哪里去找吃的呢?”因而大家只是站在那里,你一言我一语地说话,并没有人走回家去给这老婆婆拿什么吃的东西来。眼看老婆婆很快就不行了。麻姑实在看不过去了,赶忙从怀里拿出那个桃子来,蹲下身子,一小口一小口地喂着她。

这是一个又大又甜、汁水很多的桃子,老婆婆吃了之后,很快就苏醒过来了。旁观的人忍不住地啧啧称赞麻姑心眼好,并说她定会得到好报的。

老婆婆实在是太饿了,吃了桃子后,虽然醒过来了,但是还是没有力气,于是开口对麻姑说:“好孩子,太谢谢你了,请问你还能不能给我煮点粥汤喝呀?”

那时正值灾荒,人们都只有不多的粮食,还有很多的人都因没有吃的而饿死了,所以粮食显得极为珍贵。但是,麻姑确实不忍老婆婆饿死,就爽快地答应道:“我这就给你去煮点东西来,您在这里等我一会儿。”说完麻姑就飞快地跑回家给老婆婆做粥去了。

不巧,麻姑的事被父亲麻秋知道了,当他听说麻姑把桃子给老太婆吃了,而且还在给老太婆做粥,非常生气,就把麻姑关了起来,不准她出去。

可是麻姑怎么也放心不下路边的老婆婆,等到半夜里,她的父亲睡着了,麻姑悄悄地端着粥出了门。可是等她来到白天老婆婆躺着的地方时,却不见老婆婆的一点影子。月光下,在老婆婆坐过的地方,有一个桃核留在那里。再也找不到老婆婆,麻姑只好捡起地上的桃核回了家。到家躺在床上,麻姑一合眼,就看见白天的那个老婆婆,仍然穿着黄色的衣衫,笑呵呵地朝她走了过来:“好孩子,委屈你了。你不用难过,我还好好的。以后我们也还有机会见面的。”说着,就飘然逝去了。

早上,麻姑起床之后,就把晚上捡来的那颗桃核种在自家的院落子里。一个月之后,就长成了一棵又高又大的桃子树。第二年正月,桃树上就结满了又大又红的桃子。麻姑用这些桃子来救济逃难的老人。奇怪的是这些老人吃了麻姑的桃子之后,不仅不觉得饿了,而且精神倍增,连以前的小毛病也没有了。麻姑也这才明白当初的那个老婆婆是天上的神仙下凡来的,并不是一个要饭的叫化子。

后来,麻姑的父亲麻秋因为打仗立了很大的功劳,皇帝封了他一个大官,并要他负责新建皇宫。麻秋为了早日修好皇宫,以便能到皇帝那里去邀功受赏。于是就拼命地奴役老百姓,让他们没日没夜地干活,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麻秋还规定,只有当鸡叫了时,老百姓才能有片刻的停歇。麻姑非常同情这些老百姓,于是到晚间的时候,她就躲在鸡窝边学鸡叫。这样,只要麻姑一叫,所有的鸡就会跟着叫起来,这样老百姓就有了休息的时间。可是这件事很快就被麻秋发现了。他查出来竟是自己的女儿在妨碍自己的功名,十分的恼怒,便要狠狠地痛打女儿一顿。

麻姑听到这个消息,就逃到山上去了。麻秋怒上加怒,决心烧山,要把女儿烧死。正在这危急的时刻。王母娘娘经过此地,她早就听说过麻姑做过很多好事,现在见她受到如此的灾难,当下就把麻姑救了出来,并收她为弟子。

到了三月三日王母娘娘的诞辰,天间举行蟠桃大会,各路神仙都来祝寿。百花、牡丹、芍药、海棠四位花仙特来邀请麻姑一同参加。四位花仙子送上各自的仙花为王母娘娘祝寿。麻姑没有带花,只带了一个极老的坛子,里边装的就是在绛珠河畔用灵芝酿造成的寿酒。这酒特别的醇厚,一打开坛盖,立即浓香四溢。来祝寿的各路神仙都夸麻姑心灵手巧,赞王母娘娘有口福。王母娘娘也美美地赞扬了麻姑一番。这就是麻姑献寿的来历。麻姑由此被王母娘娘封为“女寿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28 字

+ 加入清单

《红楼梦》第七十八回中,贾政讲述了“姽婳将军”林四娘的故事。当年一位恒王出镇青州,他“好武兼好色”,令一班美女习战斗攻拔之事,其中林四娘“姿色既冠,武艺更精”,恒王让林四娘统辖诸位美女,称为“姽婳将军”。

当然了,这位恒王是一个真正的“须眉浊物”兼草包,竟被“流贼”杀死。文武官员纷纷要献城,“不期忠义明闺阁”,林四娘带领众美女夜袭贼营,力战不支,殉王报国……有人考证,曹雪芹并非杜撰,历史上确有其人其事。林四娘是明末崇祯年间的秦淮歌妓,后成为衡王朱常庶的宠妃,平生只参加过一次战斗,在战斗中香消玉殒,被人们称为“姽婳将军”。

到了清代,蒲松龄还把林四娘写进了《聊斋志异》。

此事的考证是否可靠不得而知,但是历史上层出不穷的“姽婳将军”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她们不爱红装爱武装,不系明珠系宝刀,艳李浓桃临战场,让婀娜和娇媚在刀光剑影里亮丽着。她们上马杀敌,就是将军;下马后娴静美好,是为“姽婳”,称之为“姽婳将军”,用《红楼梦》中的说法,是“妙极神奇,更觉妩媚风流”。

我国有文字记载的第一位“姽婳将军”是妇好,她是商王武丁的妻子。甲骨文中有关她的记载有二百多条,她曾率领一万多人的军队去攻打前来侵略的鬼方,并大胜而归,因功勋卓着而深得国民的爱戴。

后来,她的墓中出土了带有“妇好”铭文的“钺”,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重八点五公斤。另一件虎纹铜钺重九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她武艺超群,力大过人。

在历史中,虽然这些巾帼英雄不让须眉,屡立功勋,但正式被皇帝册封,列入国家编制的女将军只有一位,她就是明末的女帅秦良玉,她也是中国历史上唯一封侯的女将军。

秦良玉是一位苗族姑娘,她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自幼从父习文练武,善骑射,通诗文,战功卓着。她统帅的“白杆兵”更是威名远扬,这也是她自己独有的一支部队。

崇祯二年十二月,清兵绕道喜峰口,直抵北京城下。崇祯皇帝匆忙下诏征调天下兵马勤王。秦良玉闻讯,火速“出家财济饷”,率“白杆兵”兼程北上。当时各地赶来的十余万官军互相观望,畏缩不前。唯独秦良玉率先奋勇出击,收复永平、遵化等四城,解除了清兵对北京的威胁。

为此,崇祯皇帝召见了富有传奇色彩的女将军秦良玉,封其为一品夫人,充总兵官,加封少保。崇祯感慨万千,写下四首诗赐给了秦良玉,夸赞她的功绩。其中“世间多少奇男子,谁肯沙场万里行”这一句是非常值得体味的。在国家危在旦夕的时候,崇祯皇帝对男人们也许是不抱什么希望的,他们是靠不住的。明末的男人们也用实际行动证明了这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盘古开天地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12 字

+ 加入清单

世界上有大大小小数百个国家和地区,不管东方还是西方,几乎每一个国家和地区都有自己最美丽的创世纪传说。西方人说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先创造了男人亚当,然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此后才有了人类。

而我们中国人则认为世界是由盘古开天辟地创造了人类。

大约在三百二十六万七千年以前,太阳系的地球上。而这时地球上天地还没有形成,到处混沌一片,即分不清上下左右,也辨不出东西南北,整个世界就像一个中间有核的浑圆体。人类的祖先盘古便在浑圆体的核心中孕育而成。

盘古经过了一万八千年的孕育才有了生命。当他有了知觉的那一刻,便迫不及待的睁开了眼睛。可是周围一片黑暗,他什么都看不见。急切间,他拔下自己的一颗牙齿,把它变成威力巨大的神斧,抡起来用力向周围劈砍。

浑圆体破裂了,沉浮成两部分:一部分轻而清,一部分重而浊。轻而清者不断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者不断下降,变成了地。盘古就这样头顶天脚踏地的诞生于天地之间。

盘古在天地间不断长大,他的头在天为神,他的脚在地为圣。天每日升高一丈,地每日增厚一丈,盘古每日生长一丈。如此一日九变,又经过了一万八千年,天变得极高,地变得极厚,盘古的身体也变得极长。盘古就这样与天地共存了一百八十万年。

盘古想用自己的身体创造出一个充满生机的世界,于是他微笑着倒了下去,把自己的身体奉献给大地。在他倒下去的刹那间,他的左眼飞上天空变成了太阳,给大地带来光明和希望;他的右眼飞上天空变成了月亮,两眼中的液体撒向天空,变成夜里的万点繁星。他的汗珠变成了地面的湖泊,他的血液变成了奔腾的江河,他的毛发变成了草原和森林。他呼出的气体变成了清风和云雾;发出的声音变成了雷鸣。

盘古倒下时,他的头化作了东岳泰山(在山东),他的脚化作了西岳华山(在陕西),他的左臂化作了南岳衡山(在湖南),他的右臂化作了北岳恒山(在山西),他的腹部化作了中岳嵩山(在河南)。从此人世间有了阳光雨露,大地上有了江河湖海,万物滋生,人类开始繁衍。

盘古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创造世界的圣祖,在南海为他修建了盘古氏之墓,方圆三百余里。传说墓中仙居着盘古氏之魂,如今广西桂林还存有盘古祠,每年都有许多人到庙里去祝祀。

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显然是古人对人类始祖的神化,他体现出中华民族向往光明,为造福人类社会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是谁创造了人类社会,是劳动人民自己,劳动者在劳动中不断进化,他们用群体的智慧不仅创造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也为后人留下来许多美好的传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明朝刘伯温求雨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52 字

+ 加入清单

明太祖在统一战争中,依靠了一批英勇善战的将领争城夺地:又吸收了一些谋士,帮他出谋划策。在这些谋士中,刘基是最著名的一个。

刘基又叫刘伯温,本来是元朝的官员,因为对元朝的政治腐败不满意,常常写点文章,讽刺时事,后来,被解职回到他的家乡青田(在今浙江)。朱元璋的军队打到浙东的时候,把刘基请了出来,当他的谋士。在打败陈友谅、张士诚的战争中,刘基出了不少计策。由于他足智多谋,得到明太祖的信任。明太祖把他比做西汉初年的张良。

刘基不但谋略好,而且精通天文。在古代,往往把天文现象跟人间的吉凶扯在一起。刘基对天下形势观察仔细,考虑问题周到,他的预见往往比较准确。但是大家都认为这跟他精通天文有关。民间传说把刘伯温看作一个“未卜先知”的人物。

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江南发生了一场旱灾。刘基掌管天文,朱元璋问他为什么发生大旱,怎样才能求上天下雨。刘基说:“天一直不下雨,因为牢狱里关押的人有冤枉。”

朱元璋信了刘基的话,派他去查牢监里关的犯人。刘基一查,果然有不少冤案。他向朱元璋奏明后,平反了冤案,把错抓的人放了。

求雨和平反本来是毫不相干的两码事。刘基也不可能有求雨的法术。不过他懂得天文,可能观测到气象要发生变化,就借这个机会劝谏朱元璋平反冤案。果然不出几天,乌云密布,接着就下了一场透雨。刘基趁朱元璋高兴的时候,又劝他制定法律,依法办事,防止错杀无辜的人。

明太祖即位以后,叫刘基做御史中丞,负责司法工作。刘基严格执法。有一次,丞相李善长的一个亲信犯了法。李善长是明王朝开国功臣,又是明太祖的同乡,势力很大。但是刘基不顾李善长的阻挠,奏明明太祖,把那个亲信杀了。这件事当然招来了李善长的怨恨。

正巧这一年,京城又逢到大旱,明太祖十分着急。刘基乘机跟明太祖说:“战争中的死亡将士,他们的妻子需要抚恤;一些在筑城中死亡的工匠,尸骨还暴露在田野上,没人收埋。

把这些事办了,说不定能下雨。”

明太祖一心求雨,当然很快批准了刘基的要求,抚恤了将士妻子,掩埋了工匠的尸骨。刘基虽然办了一件好事,但是靠这种办法劝谏,毕竟靠不住。这一次,他的预测不准,过了十天,还是烈日当空,一滴雨也没下。

这可使明太祖生了气,再加上李善长在旁边说坏话,叫刘基不能不害怕。这时候,他妻子在家乡得病死去。刘基请个假回老家了。

其实,明太祖对刘基是特别器重的。有一次,明太祖要拜刘基为丞相。刘基连忙推辞说:“选丞相好比挑栋梁。要挑个大木材,如果用小木头当梁柱,房屋就有倒坍的危险。”

后来,明太祖撤了丞相李善长的职,又想请刘基出来当丞相。刘基说:“我性子褊急,容不得坏人:再说年纪大了,也担当不了这样重任。天下有的是人材,希望陛下好好物色。”

刘基回到青田,过着隐居生活,从来不跟人谈起他过去的功劳。青田县令一再求见,都被刘基婉言拒绝。有一次,县令换上便服,装扮个乡下人去拜访刘基。刘基正在洗脚,见来了陌生人,连忙穿了鞋子,把来人请进屋,热情地留饭。

刘基请教来人姓名,县令只好实说:“我是青田知县,特来拜见先生。”刘基大吃一惊,连忙起身作揖,自称是治下的普通百姓。打那以后,再也不跟县令见面了。

刘基住在家乡,仍旧很关心明朝的政事。有一次,明太祖派人到青田向刘基问天象吉凶。刘基说:“冬天刚下过严霜冻雪:接下来便是阳春季节。现在国家已经安定,希望陛下施政稍为宽和一点。”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战国四大公子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996 字

+ 加入清单

一、信陵君-魏无忌

信陵君无疑是战国四大公子中最杰出的一位,他排在第一位也是毫无争议、当之无愧的。

信陵君窃符救赵的故事是四大公子故事中最闪耀的一个,这个故事流传千年,信陵君此次急人之困,千里赴义,以及前面礼贤下士的铺垫,都让这个故事有了足够的传奇性。这个故事因为流传广,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信陵君窃符救赵后,因为担心魏王忌恨,就让军队回去,自己在赵国客居了十年。后来秦国听说信陵君不在魏国,就屡次派兵攻打魏国,魏国屡屡落败。后魏王派人请信陵君归国,信陵君经门客劝说后决定火速归国。回到魏国后,魏王任信陵君为上将军,信陵君派使者向各国求救,各国听说信陵君为将,都纷纷派兵救魏。信陵君率燕、赵、韩、楚、魏五国联军再次大败秦军。此次合纵攻秦的胜利,再次显示了信陵君的杰出军事成就,也从此声名大振,名冠诸侯,后有《魏公子兵法》传世。

信陵君性格沉稳机智,能真正做到礼贤下士,而且有侠义之心,两次败秦则是他综合能力的集中体现,信陵君后因魏王猜忌郁郁而终,十几年后魏亡。

简评:四大公子中,信陵君沉稳机智,综合能力最强,也很爱国,所以排第一。

战国四大公子排名谁最强?

(毛遂自荐-是平原君的代表故事)

二、平原君-赵胜

平原君赵胜,我觉得自身能力一般,而且气量显小。对于平原君有一件事挺经典的,一次,有个跛子门客经过平原楼下,平原君的小妾看到,大笑起来。第二天,跛子到平原君面前,跪着请求杀了这个小妾。平原君答应之后,却认为这个要求太过分而没有理会,他的门客因此走了一半。经过查问之下,才知道原来门客们认为平原君重女色,轻士人,于是平原君杀了这个小妾,亲自登门向跛子道歉,门客才陆陆续续的回来。

跛子门客的要求的确过分了点,但平原君思虑不周就贸然答应,答应后又不做也不做解释,等门客走了又再去做以挽回人心,平原君处世水平由此可见一斑。

不过,平原君虽然水平一般,但可取之处是忠君爱国,长平之战后,赵国困守孤城邯郸,平原君带领自己的门客发挥了顶梁柱的作用,出面组织军民抗敌,联合魏、楚,终于大破秦军,解了赵国之围。

简评:四公子中,比较而言能力一般,但忠君爱国之心从未动摇过,综合而言,排第二。

三、春申君-黄歇

春申君黄歇为人比较仁义,算是勤政爱民吧,曾经在江苏一带治理水患,广施仁政,深得民心,现在上海简称“申”,就是纪念春申君而命名。军事上春申君曾经带领楚军,会同魏、赵,共同破秦,这也是信陵君、平原君、春申君三大公子唯一一次联手演出,演出成功。后来春申君还带兵灭掉了鲁国,援赵灭鲁是春申君的主要军事成就。春申君还有一次带领六国联军共同抗秦的经历,但在函谷关下被全力出击的秦军击败。

之后春申君就做了件不太地道的事,楚王无子,春申君听从李园建议,把怀有自己孩子的李园妹妹送进宫去,想将来自己儿子就是楚王了,之后又不听门客劝阻,反被李园暗算,不得善终。

简评:春申君平常为人不错,挺仁义的,能力肯定不如信陵君,比平原强些,我个人觉得也要比孟尝君强些,但没孟尝君心狠手黑有枭雄本色,就是最后这件事做的既不道德,也很弱智(不听门客劝告),就排第三吧。

战国四大公子排名谁最强?

(鸡鸣狗盗-就是不择手段的枭雄孟尝君了)

四、孟尝君-田文

提到孟尝君,一般都会先想到“鸡鸣狗盗”这个词,孟尝君一次去秦国回不来了,一个门客去秦国国库偷了件狐皮裘衣送给了秦王的宠妃求情,秦王于是放了孟尝君,后又反悔派兵去追孟尝君,孟尝君逃到函谷关时天还没亮,当时函谷关是鸡叫开关,情急之下,有个门客擅长学鸡叫,叫了几声后,周围的鸡都跟着叫起来,于是顺利出城。

从这件事粗略可见孟尝君是个做事不择手段的人。孟尝君归途中经过赵国,平原君贵宾之礼招待。回家路上,赵国人听说孟尝君大名争相围观,看到后都说:原以为孟尝君是魁梧的大丈夫,没想到却是个身材瘦小的男人呢。孟尝君听到后勃然大怒,跟门客一起动手杀了几百个人,毁了一个县走了。

孟尝君的小故事应该是四公子中最多的,他还有一个替他烧毁借据,收买人心的超级好门客冯谖。

孟尝君广招门客,有好客知名,在后世几乎是“讲义气”的代名词,是江湖好汉们的精神偶像,小时候看《兴唐传》,里面说秦琼的外号是“赛专诸,似孟尝”,就是说秦琼为人孝顺像专诸,对朋友讲义气像孟尝君。

本来孟尝君处世果断,心狠手黑,有枭雄本色,虽然军事上没什么大成就,但也不至于被排在第四,论知名度和能力也比春申君和平原君强,但一件事就可以把孟尝君牢牢钉在老幺的位置上了。----后来齐湣王灭了宋国后,十分骄横,想杀孟尝君,孟尝君于是逃到魏国为相,竟然联合燕国、赵国、魏国、楚国、秦国几乎灭了齐国,要不是齐国田单大摆火牛阵,齐国就玩完了。

齐王虽然想杀孟尝君固然不对,逃走也就算了,竟联兵报仇,自己的国家差点被他给毁了,这点太过分了。

简评:能力是有,做事果断,不择手段,心狠手辣,说好听点是枭雄,不好听点是大流氓。能力再强,没用在正道上,那也白搭,孟尝君排第四一点不冤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长城建在连绵起伏的八在达岭上,好像一条长龙,长城的城墙非常厚,也非常高,长更是不可比喻,有五万多公里。因此它才被人们称为万里长城。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与长城有关的历史典故

(一)烽火戏诸侯

公元前718年,周幽王宫涅继承王位。当时差距发生地震,可幽王却不思救火之灾,反而纵情于声色犬马之中,醉生梦死。幽王三年,褒国为取悦幽王,进献美女褒姒。褒姒可谓名不虚传的绝色佳女。细柳腰,冰肌玉肤、花颜妖娆、色眼微动,便可令人魂不守舍。褒姒进宫后,幽王便不理朝政,终日在皇宫寻欢作乐,带褒姒和文武百官去骊山温泉游幸,为了游幸的安全,在骊山西绣岭第一峰上修筑报警设施——烽火台。

却说褒姒入宫后,幽王集众爱于褒姒一身。不久,褒姒便为幽王生得一子名伯服,幽王倍宠褒姒。可此时的褒姒却整日双眉颦蹙,凤目含忧,幽王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以为褒姒思乡怀旧,遂令乐工弹琴为其解闷,希望得到美人一笑,可幽王使出了浑身解数,也未能如愿,于是面谕百官,“谁能使王妃一笑,赏黄金万两。”宠臣虢石父说他有妙计可使妃子一笑。幽王大喜,催其快讲:“王妃常忧,是恐大王三年之后,她母子无容身之地,大王若能立伯服为太子,点燃烽火,叫王妃看千军万马的壮观场面,褒姒肯定笑颜常开。”幽王听后即令诏书废申皇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皇后,伯服为太子,即驾幸骊山。

幽王来到骊山温泉行宫,命令点燃烽火,但见狼烟四起,火光冲天,各路诸候看见烽火,急忙调动三军,直奔骊山。近前却听楼阁里,琴瑟声声,觥筹交错,却不见一兵一卒,可此时的褒姒看见惊恐万状的各路诸候,却嫣然一笑,幽王见褒姒妩媚百生,不觉欣喜若狂,于是重赏虢石父。之后幽王又多次点燃烽火。后来诸侯们都不相信了,也就渐渐不来了。后来犬戎攻破镐京,杀死周幽王,后来周幽王的儿子周平王即位,开始了东周时期。

(二)孟姜女哭长城

秦朝时期,秦始皇发动八十万民工修筑万里长城。苏州有个书生叫万喜良,为了逃避官府的追捕,四处躲藏,误入孟家花园,无意中发现了孟姜女正在洗澡。古人贞操观念极重,信守女儿之体只能为丈夫所见,故二人乃结为夫妻。然而新婚不到三天,万喜良就被公差抓去修长城了。半年过去了,万喜良一点消息也没有。这时已是深秋季节,孟姜女惦记丈夫,就启程到万里长城寻夫。一路上吃尽千辛万苦,谁知到了工地后才知道万喜良已经累死了,尸骨被填进了城墙里。明代,政府大修长城,招致民怨沸腾。老百姓为了发泄对封建统治者的不瞒,又改杞梁妻为"孟姜女",改杞梁为"万喜梁",加了诸如招亲、夫妻恩爱、千里送寒衣等情节,创造出全新的"孟姜女哭长城"传说。

(三)不到长城非好汉

这句家喻户晓的名言出自毛泽东1935年创作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全词为:“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词中借“长城”表达红军长征的目的地,并非真正长城。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