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浏览

747

作文

65

中国名人张爱玲的故事

全文共 4269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我的同事张爱玲,我知道的不多。她其他的同事知道的也并不比我多。原因是她几乎从来不见她的同事,包括她的助手。

在柏克莱大学,张爱玲几乎是一个隐形人。这首先与她的体形有关。台湾学者水晶说她像艾米莉·勃朗特。有一次,我坐在安德鲁(柏克莱大学东语系教授、张爱玲小说的英文译者)的车上,向旧金山一家小啤酒馆奋勇前进。我们谈起张爱玲。安德鲁指着路边走过的一个瘦小的老太太说,如果你能见到张爱玲,她就跟她一样。一个平常的老太太,毫不引人注意。

其次,张爱玲喜欢昼伏夜出,刻意地躲开人群。

据她的助手、台湾学者陈少聪介绍,张爱玲通常是下午到办公室,等大家都下班了,她仍留在那里。陈少聪与张爱玲同在一间办公室办公,只是中间隔了一层薄板。外间是助手的,张爱玲在里间,所以,张爱玲每天不可避免地要与陈少聪打一个照面,微笑一下,或者点头致意。后来,她们连此也嫌麻烦。每天下午张爱玲要来的时候,陈少聪干脆及时地躲开。

“我尽量识相地按捺住自己,不去骚扰她的清静,但是,身为她的助理,工作上我总不能不对她有所交代。有好几次我轻轻叩门进去,张先生便立刻腼腆不安地从她的坐椅上站了起来,眯眼看着我,却又不像看见我,于是我也不自在起来。她不说话,我只好自说自话。她静静地听我嗫嗫嚅嚅语焉不详地说了一会儿,然后神思恍惚答非所问地敷衍了我几句,我恍恍惚惚懵懵懂懂地点点头,最后狼狈地落荒而逃。”

1952年,张爱玲离开上海,只身来到深圳罗湖桥,准备由此进入香港。这里是上海到香港的陆上必经之途。罗湖桥的桥面由粗木铺成,桥的两端分别由中英两方的军、警把守。香港警察把入境证拿去检查时,张爱玲和从中国内地一起出走的人群眼巴巴地长时间等待。在他们的焦急与无奈面前,香港警察不失时机地表现了他们的傲慢。他们若无其事地踱步,心态悠闲。有一名中国士兵见状,走到张爱玲身边,说:“这些人大热天把你们搁在这儿,不如到背阴处去站着吧。”张爱玲转头看他,那个士兵穿着皱巴巴的制服,满脸孩子气。人们客气地笑了笑,包括张爱玲在内,没人采纳他的建议。她紧紧贴在栅栏上,担心会在另一端入境时掉了队。这是张爱玲最后一次体会来自同胞的温暖,那条看不见的边界,从此把她的生命分为两截。上海公寓里的流言与传奇,在她身后被铺天盖地的标语和口号迅速湮没。

如同默片里的人物,张爱玲很少发出声响。即使在办公室,她在与不在几乎没有区别。陈少聪说,每过几个星期,她会将一叠她做的资料卡用橡皮筋扣好,趁张爱玲不在的时候,放在她的桌上,上面加上小字条。“为了体恤她的心意,我又采取了一个新的对策:每天接近她到达之时刻,我便索性避开一下,暂时溜到图书室里去找别人闲聊,直到确定她已经平安稳妥地进入了她的孤独王国之后,我才回到自己的座位上来。这样做完全是为了让她能够省掉应酬我的力气。”“除非她主动叫我做什么,否则我绝不进去打搅她。结果,她一直坚持着她那贯彻始终的沉寂。在我们‘共事’将近一年的日子里,张先生从来没对我有过任何吩咐或要求。我交给她的资料她后来用了没用我也不知道,因为不到一年我就离开了加州。”

对于柏克莱来说,张爱玲既存在,又不存在。她在柏克莱大学两年的时间内,完成她的研究工作,并撰写了论文,但很少有人看见过她。我询问过当年在中国研究中心和东语系工作过的教授,并得到印证。1971年,张爱玲的上司陈世骧去世,她参加他的葬礼,是她在柏克莱屈指可数的公开露面。但她只待了几分钟,就匆匆离去了。对于很多人而言,张爱玲只是一个名字,而不是真实存在的人。

张爱玲是一个不可救药的字条爱好者。胡兰成第一次去见张爱玲,在上海静安寺路赫德路口192号公寓六楼六五室,张爱玲不见,胡兰成只得到她从门洞里递出的一张字条。他已经很幸运了,因为张爱玲连字条都十分吝啬。近30年后,水晶前往张爱玲在柏克莱的公寓拜访,张爱玲坚持不开门,后来几次打电话都不接,最后允诺会给他写张字条,而字条,也最终没有来。

在美国与她书信交往最多的是庄信正,是他介绍张爱玲来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就职的。庄先生1966年在堪萨斯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初识张爱玲,自1969年张爱玲迁居加州,至她辞世的20多年间,举凡工作、搬家等重要事宜,都托由庄信正代为处理。即使如此,他们的联络也基本依靠书信维系。据庄先生透露,张爱玲使用的信纸通常是白色洋葱皮纸,当年主要为打字机用,最后有几封信的用纸是深黄色。或许应该庆幸,她的沉默反而使她的话语得以保留,那些信仿佛尘封已久的老唱片,使我们得以想象和重温她的声音。

张爱玲爱上了苦行僧一样的生活,并且为此而上瘾。锲而不舍的水晶最终成为为数不多的进入过她居所的人,他对她生存环境的描写如下:“她的起居室有如雪洞一般,墙上没有一丝装饰和照片,迎面一排落地玻璃长窗。”“张女士的起居室内,有餐桌和椅子,还有像是照相用的‘强光’灯泡,唯独缺少一张书桌,这对于一个以笔墨闻世的作家来说,实在不可思议。我问起她为什么没有书桌,她回说这样方便些,有了书桌,反显得过分正式,写不出东西来……我不止一次路过她的公寓,在杜伦特街上,有时透过密集的法国梧桐,望一眼她的窗。我没有前去叩门。窗亮着,但她不在。”

“第二天我去看张爱玲。她房里竟是华贵到使我不安,那陈设与家具简单,亦不见得很值钱,但竟是无价,一种现代的新鲜明亮几乎是带刺激性的。阳台外是全上海在天际云影日色里,底下电车当当地来去。张爱玲今天穿宝蓝绸袄裤,戴了嫩黄边框的眼镜,越显得脸儿像月亮。三国时东京最繁华,刘备到孙夫人房里竟然胆怯,张爱玲房里亦像这样的有兵气。”

这是胡兰成40多年前的话,像是说另一个人,也叫张爱玲。前半生的张爱玲对都市的繁华充满眷恋,而且这个都市只能是上海,张爱玲自己也说:“我不想出洋留学,住处我是喜欢上海。”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张爱玲把她对上海的眷恋如实招来:“公寓是最合理想的逃世地方。厌倦了大都会的人们往往记挂着和平幽静的乡村,心心念念盼望着有一天能够告老归田,养蜂种菜,享点清福。殊不知在乡下多买半斤腊肉便要引起许多闲言碎语,而在公寓房子的最上层,你就是站在窗前换衣服也不妨事!”

张爱玲最好的日子全部叫胡兰成带走了。他们最好的日子是在沪上的公寓里,“墙壁上一点斜阳,如梦如幻,两人像金箔银纸剪贴的人形。”1944年,张爱玲与胡兰成结婚,婚书上写:“胡兰成张爱玲签订终身,结为夫妇,愿使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有点像决心书,对纷乱的世道同仇敌忾。这并不容易,何况胡兰成还是才子流氓帅哥官僚汉奸的混合体。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张爱玲却有“对人生的坚执”,她说:“那时你变姓名,可叫张牵,又或叫张招,天涯海角有我在牵你招你。”

后来胡兰成“飞”到温州躲起来,并迅速另觅新欢。张爱玲来了。“在船上望得见温州城了,想着你就在那里,这温州城就像含有珠宝在发光。”胡兰成照例逶迤周旋。张爱玲是描写心计的大师,但她从不具备实践经验,她的努力注定失败。第二天,失望的张爱玲乘船回上海。数日后,胡兰成接到张爱玲从上海寄来的信:“那天船将开时,你回岸上去了,我一人雨中撑伞在船舷边,对着滔滔黄浪,伫立涕泣久之。”

1955年秋天,张爱玲夹杂在一群难民中,坐船驶向一片未知的大陆。她在中国的全部影响被宣布过期作废。没有人知道这个瘦弱的中国女人身上发生过什么。凭借新罕布什尔州麦道伟文艺营提供的食宿,她度过了生命中最寒冷的冬天。她抓紧这几个月的时间进行写作,以换取稿费。不知这一境遇是否出乎张爱玲的预料,不过对此,张爱玲在小说中已早有预言:“人生是残酷的。看到我们缩小又缩小的,怯怯的愿望,我总觉得有无限的惨伤。”在此,她认识了她后来的丈夫、潦倒诗人赖雅。他们结婚,有了一个家,并维持着最低限度的生活。至少从表面上看,他们的婚姻是令人费解的,没有人相信他们的婚姻会成功。两人的差距一目了然:张爱玲36岁,赖雅已65岁;张爱玲理财精明,赖雅花钱如流水(他曾经资助过着名的布莱希特);张爱玲对左翼思想毫无兴趣,赖雅却是激进的社会主义者。两人的共同点只有一个:都没有固定收入。他们经济拮据到连买床单和窗帘都成了奢望,但他们始终相依为命,一直持续到1967年赖雅去世。赖雅瘫痪在床时,是张爱玲为他伺候大小便。此时,那个患有严重洁癖的贵族小姐已经去向不明。

她可能已忘记,就在十多年前,她曾对胡兰成表达她对西方人的恶感:“西洋人有一种阻隔,像月光下一只蝴蝶停在戴有白手套的手背上,真是隔得叫人难受。”

赖雅死后,张爱玲得到了柏克莱的职务,那一年,她已49岁。

我比张爱玲晚37年到达柏克莱大学中国研究中心,所以,我没有见到过她。如果早来37年,我同样不可能见到她。这样想着,心里安慰了不少。但这并没有妨碍我向她靠近。我开始寻找与她有关的蛛丝马迹,我相信这样不会打扰她。我的成果是显着的——首先,我根据庄信正发表的张爱玲信中地址按图索骥,找到了她在杜伦特街的旧居;进而,找到了她当初在旧金山的旧居,地址是布什街645号,这令我大喜过望。很多当地人,包括研究中国文学的安德鲁,对此一无所知。所以,当我向他透露这一点的时候,心里多少有些自鸣得意。我们开车,呼啸着,从布什街上滑过。我透过后视镜往回看,有两个陌生的外地人就站在那幢红色公寓楼的门前,揿响门铃。他们身边的地上,放着大大小小数件行李。女人是中国人,身材纤细;男人是白人,行动迟缓,老,而且胖。

我找到那幢房子的时候,天已经开始黑下来。深秋季节,旧金山的黄昏来得早,似乎有意掩盖过去的细节。但是,当我看到布什街的路牌,我的心就踏实下来。对我来说,那个路牌并非指向一个上坡的狭窄街区,而是指向将近50年前的时光。建筑在黄昏中变得模糊,让人想起“30年前的月亮”,像朵云轩信笺上落的泪珠般陈旧而迷糊的月亮。那幢红砖盖成的老式公寓很像旧上海的房子,有着简洁的窗饰与门饰。门是落地玻璃门,趴在门上会看到楼梯和走廊。门口有几级台阶,躲在门洞里,可以避雨。走廊简洁、朴素、雅致,正像张爱玲希望的。她将在此与她最后一个丈夫生活10年,然后,离开。

张爱玲在丈夫去世28年后死去。这意味着她独居了28年。那一年是1995年。我在上班的路上读到这个消息。我忘了自己当时想了些什么。回忆起来,这则消息在当时并没有引起太大波澜。一个旧日的作家死了,仅此而已。

《倾城之恋》之后的张爱玲,过着怎样的日子,对我们,并不重要。

胡兰成曾经对张爱玲的房间深为赞赏,说她喜欢刺激的颜色。“赵匡胤形容旭日:‘欲出未出光辣挞,千山万山如火发’,爱玲说的刺激是像这样辣挞的光辉颜色。”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张爱玲的《沉香屑第二炉香》读后感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再点上一炉沉香屑,沉香屑不必放的太多,只需少少地撮上一些,因为这回的故事是比较短的,称不上一段传奇。在缭绕的香烟中,您当然也可以闻到爱情的味道,只是这味道很淡,依稀存在着美的幻想。可是有人却偏偏喜欢这种幻想,独自沉浸在罗曼蒂克式的柔美的梦中,当然,这不能只是怪她,一个初次触碰爱情的女孩,过浓的味道总会让她感觉到些许的不舒适,仿佛一切美的幻想瞬间全都毁了,破碎成沾着脏的现实。梦醒之后,现实似乎已经离她远去,却深深地刺痛了给她爱情的人,它就像一张新织的蛛丝网一般地飘粘在他脸上,任凭蛛丝网外边的愚蠢在他头顶上晃动,指指戳戳地咒骂。蛛丝网逼得他越来越喘不过气来,呼吸随着缭绕的香烟渐渐地淡了下来。沉香屑点完了,时间虽短,却也熏出了半世的人生,而这爱情终究还是一个悲凉的爱情!

附:

罗杰道:“愫细,你为什么喜欢我?”愫细把两只拇指顺着他的眉毛慢慢地抹过去,道:“因为你的眉毛……这样。”又顺着他的眼眶慢慢抹过去,道:“因为你的眼睛……这样。”

另:悲剧,不过是喜剧过后的悲凉!

爱情和结婚是不同的两回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的张爱玲作文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第一次接触张爱玲的时候,是初一,那时候看她的第一本小说叫做《红玫瑰与白玫瑰》。那时候年纪小,并不能理解“也许每一个男子全都有过这样的两个女人,至少两个.娶了红玫瑰,久而久之,红的变了墙上的一抹蚊子血,白的还是“床前明月光”;娶了白玫瑰,白的便是衣服上的一粒饭粘

子,红的却是心口上的一颗朱砂痣。”

大概是因为那时候的语文老师十分喜欢张爱玲,所以看了很多她写的小说,例如《倾城之恋》,《色戒》、《小团圆》。也去看了关于她的传记。

这真的是个传奇女子,小说封面的她高昂着头,一丝不苟的发,鲜亮的旗袍,像一面高傲的旗子,撑起了一个另类的文化时代。她生于显赫之家,不愁吃穿,她生于封建世家,却又勇于冲破旧社会的枷锁,她不断学习,她是天才,也是一个普通的女人,她渴望爱情,于是爱得低入尘埃,在尘埃中开出一朵花儿来。哪怕后来遭到背叛,她仍然原谅了那个背叛她的男人。

我试图从她的小说里的字里行间去了解她,玫瑰的红伤口绽放的梦握在手中却流失于指缝再落空,于她而言,胡兰成大概是一抹玫瑰红,那么赖雅呢,那个陪着她到自己生命最后的男人呢,是白月光还是饭粘子?

有人说《小团圆》相当于自传,我并不懂,只觉得张爱玲有张爱玲的傲气。这个为了爱情花光积蓄的女人,为了好奇的世界不顾一切逃离旧社会束缚的女人,这个为了能好好生活而努力学习的天才女子,她该是傲气的,她在自己的小说里高昂着头,不屈的灵魂。她的文字不参杂着政治和革命,她写着纯粹的爱情,她歌颂爱情并且渴望爱情。

时间磨光了岁月的棱角,那个寂静死去的女子的故事被写成传记,小说,被改写成电影,但她是独特的无法复制的我的张爱玲。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张爱玲的《连环套》读后感

全文共 2892 字

+ 加入清单

1976年张爱玲的小说《连环套》被人“淘”出,收入台北皇冠出版社出的《张看》中。《连环套》是根据她的好友炎樱告诉她的麦唐纳太太和她的女儿苾妮的故事写成的。张爱玲自己也见过这母女俩,觉得自己的母亲非常像苾妮,外貌像身世也像。于是,《连环套》应运而生。

世人对这篇作品的争议很大,尤其是傅雷,他采取完全否定的批判态度,在以迅雨为笔名发表的《论张爱玲的小说》中,他认为“《连环套》逃不过刚下地就夭折的命运。”张爱玲虽然在其后对自己的小说进行了辩护,但还是深受其影响,张爱玲也在《张看》自序里说:“三十年不见,尽管自以为坏,也没想到这样恶劣,通篇胡扯,不禁骇笑。”但是,我读《连环套》,却认为它有很多动人之处。

1、 题目的匠心独运

张爱玲以“连环套”作为此作品的题目,其实是很有品头的。

浅而言之,“连环套”是霓喜的“连环套”,是她设下的为满足自己物质生活要求而套住三个男人成为自己丈夫的概括;同时也是命运的谶语,霓喜的这一生就沉沦在命运给她设计的婚姻“连环套”中无法逃离,她的命运掌控在一个又一个男人手中,直到没有了可以绑住男人的资本而被抛弃。

深而言之,“连环套”实际是对张爱玲众多作品中女性形象和命运的概括,无论是《金锁记》中的曹七巧、《沉香屑》中的葛薇龙……这些女性都辗转在命运的缝隙中,被物质、婚姻等众多时代的因素桎梏着,一辈子逃不出来,她们被这“连环套”深深的套住了。

2、 故事结构的清晰

小说以顺承的方式讲述了霓喜与多个男人之间的纠葛,如同“连环套”一样环环相扣,紧凑、自然,而这其中的每个人物都不是多余的,都对霓喜的生活有或多或少的影响,如梅腊妮,她是霓喜第一任丈夫雅赫雅抛弃她的一个潜在导火线,她的告密有着推波助澜的作用;文中的每处伏笔都是精心设计过的,铁烈丝师太每天读《南华日报》的伏笔的设置使霓喜发现自己被第三个丈夫抛弃这一事实显得真实而自然。

那我们看看霓喜与她的男人们的纠葛历程。

霓喜第一个丈夫——雅赫雅(印度人)

霓喜是雅赫雅买来的,在一起生活的日子中,曾因为霓喜的精明聪敏而有过想扶霓喜做正的想法,但最终在霓喜的性格和风流行为的压制下断了念头,开始了一段玩玩的生活。后来,他在外面有了别的女人,而与霓喜的缘分最终在霓喜的大闹中走到了尽头。

霓喜的第二个丈夫——窦尧芳(中国人)

他是霓喜去同春堂买东西、与药店伙计崔玉茗调情时碰见的药堂老板,两人的年龄差距很大。在霓喜被雅赫雅赶出来后,窦尧芳派崔玉茗说亲,两人开始了同居生活。霓喜作了店铺的老板娘,一直企图在窦尧芳死后能控制他的家业,结果到头来一场空,只能带着孩子离开。窦尧芳一直都知道霓喜与崔玉茗有奸情,却没有点明,而是暗中帮助崔玉茗娶了亲。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日子,他给了崔玉茗一份产业,向霓喜挑明了自己知道霓喜的“奸情”并原谅她,让她和崔玉茗过好日子,这让霓喜感激涕零。但实际上他却欺骗了霓喜,并将她置于一个更加险恶的地步,没有财产,也没有可以倚靠的男人,有一次开始了“流浪”的生活。

霓喜的第三个丈夫——汤姆生(英国人)

汤姆生是霓喜去看望做女佣的干姐姐(汤姆生的女佣)时认识的,两人眉来眼去,烈火干柴,然后顺理成章的在一起。汤姆生是在政府里供职的工程师,这让霓喜很有骄傲的资本,并以此“报复”曾经对自己狠心的诸人。但最终,汤姆生在英国与富家少女结婚,给了霓喜一笔分手费,从此两不相干。

霓喜的情人——崔玉茗

崔玉茗是窦尧芳药店的伙计,年轻精明,在霓喜去药店买东西时两人就有过一些暧昧,后来在霓喜成了窦尧芳的女人时,两人一直保持着情人的关系。崔玉茗在老板的帮助下娶了妻,一直瞒着霓喜,直到最后老板去世,给了他一份产业,他与霓喜彻底决裂。

3、 情节刻画的细腻

与张爱玲其它作品相比较,《连环套》对细节的描写更为重视,全篇几乎就是由大段的细节构成,挖掘霓喜的生活细节,从这些细节中,我们可以清晰明了的看透女主人公霓喜的性格特点。

霓喜在同春堂药店买杏脯不成时,变“嗔道:‘也没有看见做生意这么呆的!难道买你的杏脯,就非得买你的药?买了药给谁吃?除非是你要死了——只怕医了你的病,也医不了你的命!’”说得伙计连腮带耳红了。其泼辣、刁钻可见一斑。

而其后她与崔玉茗调情中,细腻的语言和动作等细节的刻画将霓喜的轻浮描写得很是精彩,在调情得趣之际,甚至“抓了一把杏脯给他(八岁的儿子吉美),由他自己在药店门首玩耍。”连儿子都不管了,其轻浮程度可不一般啊!

4、 人物形象的鲜明

小说入木三分的刻画了霓喜这一女性形象,读起来仿佛人在眼前,让我们看到了这样一个可恨、可悲而又可怜的女性。

霓喜从来没有真正地结过婚,她的婚姻是带有很明显旧时代色彩的封建婚姻,没有爱情可言,只是一种“交易”——物质和欲望的交易。

男人们与其同居却从不给她一个正当的名分,一旦有了新欢就将她抛弃。她年轻貌美、聪明精干、泼辣、风流、刻薄、虚荣……她辗转在几个男人之间,得到了有限的物质生活和作为附赠品的孩子,将自己的大半生年华付诸于此。她孜孜不倦的继续自己的连环套,直到已经没有可以套住人的资本。

5、 旧小说形式的暗示作用

小说是采用旧小说的形式书写的:“两个嘲戏做一堆”,“是那个贼囚根子在他跟前……”,“一路上凤尾森森,香尘细细”,“青山绿水,观之不足,看之有余”,“衔恨于心,不在话下”,“见了这等人物,如何不喜”,“……梅腊妮暗暗点头,自去报信不提”,“他触动前情,放出风流债主的手段”,“有话即长,无话即短”……这样明显带有旧小说遗迹的小说语言在现在看来,别有一番风味,而且在某种程度上它暗示了霓喜的命运也同这种旧小说形式一样,必然会被时代所抛弃,这是封建时代女性的悲哀和必然结果。

6、 内涵的丰富

霓喜的悲哀简而言之,是由两个方面的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社会,而另一方面是霓喜个人性格。社会原因。时代是造就女性不幸的主要原因,霓喜是那个时代不幸女人的缩影。个人原因。霓喜年轻貌美,有很多垂涎她的男人,但是,她同样有一切低俗的恶习:脾气暴躁、贪图财物、刻薄、刁泼、虚荣、轻浮……这是她只能从这些男人身上得到有限的物质享受和虚荣,而其附赠品是五个孩子。

“雅赫雅要把孩子留下,似乎他对子女还有相当的感情。那么,如果她坚持着要孩子,表示她是一个好母亲,他受了感动,竟许回心转意,也说不定。霓喜的手臂仍然紧紧箍在儿女身上,心里却换了一番较合实际的打算了。”在某种程度上,孩子是霓喜拴住男人的另一种方式,只是,她没有成功。

张爱玲在这篇自文章中引发了我们的思考:这些在封建旧社会中的女人们应该何去何从?当所依赖的男人一个一个背叛自己而去,她又将如何继续自己的人生?由于作品并没有完成,我们并不知道霓喜此后是否又一次的选择依赖男人,还是像《半生缘》中的曼桢、《多少恨》中的虞家茵,选择自由、自尊和自立。

在《连环套》结尾,以发利斯的求婚结束,她失笑到:“发利斯比我小呢!年纪上头也不对。”却蓦然发现,发利斯要娶的是她的女儿——瑟梨塔,而不是自己!她才意识到自己已经没有了与男人“谈判”的筹码,自己已经老了!这个结局是滑稽的、悲哀的、必然的。

《连环套》没有结束,但我们似乎已经看透了霓喜孤单而寂寞的晚年。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张爱玲的遗憾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玲是上海滩的传奇,用贾平凹的话说,她是个“会说是非的女狐子”“嘟嘟嘟地唠叨不已”。张的文笔也很不错,时而隽永,时而辛辣,哪一本书不是风靡全国几十年可是,为什么张爱玲直到今天都只是一个“著名作家”,而鲜有书评家尊其为“伟大作家”呢

我想,张氏的遗憾,缘于她自己为自己设定的小环境。

张爱玲的书多写些上海滩老弄堂里大家族的细屑小事,多写些白流苏们的爱情。而20世纪里,人世间的沧桑巨变,民族的大悲大喜,便都只成了搭建起来的一个个舞台背景,隐在这一段段儿女情长背后,只为证明这些传奇恋情足可以“倾城”。时代的大背景,民族的大环境,就这样隐隐约约、影影绰绰存在于遥远的地方,让人看得不真,觉得不深。而张爱玲,却沉溺在自己过去簪缨世家的小天地里,偶尔探出头看一眼外面的世界,便又缩回去,继续她小环境里琐细的感情描摹。

20世纪,文坛巨星们闪耀于天空,而这些文坛骄子们,正是把自己融入时代洪流向前的大环境中,正是把自己的才情与民族的命运相结合,才取得了如此辉煌的成就。

鲁迅为民族疗伤医疾,以尖锐的文匕刺向时弊,他是我们的“民族魂”夏衍敢为人先,一篇《包身工》,让人们关注更多的“芦柴棒”何其芳从重庆奔赴延安,摆脱了田园牧歌的空虚,把握住了民族的脉搏沈从文从古都遥望湘西,为纷乱的中国呼唤粹然的净土……他们,让自己置身于时代的大环境中,与最广大的民众一起沉浮,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而时代回馈他们的,是他们的千古文章,文采风流,是青史上的永垂美名,万人敬仰。

很显然,张爱玲没有这样做,终其一生,她也没有摆脱没落世家代言人的角色,她的心也没有走出过雕栏画栋的宅院。这个积蕴深厚的环境让她有“出名要趁早”的强烈意识,却把她的思想钳制了,限制了她取得更大的成就。张爱玲的杂文其实对人性的认识也是比较深刻的,只是囿于社会阅历的不足和接触人群的单一,她无法写出更多有深度的文章。不然,以张爱玲的才情,怕会有更多的经典传世。

天井四方方,小鱼囿中央。只喝井里水,永远养不长。或许,张爱玲的遗憾正在于此。斯人已去,留给我们的,只是高墙庭院里,一个美丽但却苍凉而孤独的背影。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张爱玲倾城之恋读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倾城之恋》早被香港人拍成了电影,我没有看过,这是值得庆幸的好事:倘若之前先看了电影,看书时脑子里就有了先入为主的印象,阅读的兴趣便减了大半。

相对于白流苏,我本人更喜欢范柳原,他在某些方面还是表现了较天真的一面的,最使我难忘的他在一天深夜给流苏打了四次电话,前两个电话是争吵的,最后一个电话柳原这样说:“流苏,你的窗子里看得见月亮吗?我这边,窗子上面吊下一支藤花,挡住了一半,也许是玫瑰,也许不是。”

小说的尾部很耐人寻味。“四奶奶决定和四爷离婚,众人都派流苏的不是,流苏离了婚再嫁,竟有这样惊人的成就,难怪旁人要学她的榜样。”令人莞尔。

掩卷之余,我更惊叹作者的成熟与事故。写这部小说时,张爱玲只有二十三岁,难以置信!何以一个二十三岁的女子,竟有着如此老辣和冷酷的笔触!难怪有人说,张爱玲是一个天才,是一个空前绝后的女作家。

不难看出,张爱玲的小说充满着小资情调和危险意味,王安忆曾说:张爱玲是虚无的。我在读张的小说时,更多的体会是现实的苍凉和生命的疑问。

一个浪漫主义者读张爱玲的小说,将会是一种极其痛苦的折磨:因为要承受从梦想的巅峰跌落至现实底谷的打击。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张爱玲散文一别一辈子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有些人一直没机会见,等有机会见了,却又犹豫了,相见不如不见。有些事一直没机会做,等有机会了,却不想再做了。

有些话埋藏在心中好久,没机会说,等有机会说的时候,却说不出口了。

有些爱一直没机会爱,等有机会了,已经不爱了。

有些人很多机会相见的,却总找借口推脱,想见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话有很多机会说的,却想着以后再说,要说的时候,已经没机会了。

有些事有很多机会做的,却一天一天推迟,想做的时候却发现没机会了。

有些爱给了你很多机会,却不在意没在乎,想重视的时候已经没机会爱了。

人生有时候,总是很讽刺。

一转身可能就是一世。

说好永远的,不知怎么就散了。最后自己想来想去竟然也搞不清当初是什么原因分开彼此的。

然后,你忽然醒悟,感情原来是这么脆弱的。

经得起风雨,却经不起平凡;风雨同船,天晴便各自散了。

也许只是赌气,也许只是因为小小的事。

幻想着和好的甜蜜,或重逢时的拥抱,那个时候会是边流泪边捶打对方,还傻笑着。该是多美的画面。

没想到的是,一别竟是一辈子了。

于是,各有各的生活,各自爱着别的人。曾经相爱,现在已互不相干。

即使在同一个小小的城市,也不曾再相逢。

某一天某一刻,走在同一条街,也看不见对方。先是感叹,后来是无奈。

也许你很幸福,因为找到另一个适合自己的人。

也许你不幸福,因为可能你这一生就只有那个人真正用心在你身上。

很久很久,没有对方的消息,也不再想起这个人,也是不想再想起…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精致女子--张爱玲

全文共 1396 字

+ 加入清单

沪上烟雨渐行渐远,入秋的风把这个城市修理得那么清凉,凉透了的让人不禁赞叹几声。这个城市在薄薄的历史尘埃里,掺杂了辣椒的火热又投入了砂糖的颜色,输于嗅觉的热泪盈眶,收于味觉的咀嚼,而偎依在屋檐斜窗旁穿着旗袍的女子似乎诠释了它的全部!

梦!寻梦!有时候梦就像浮在树叶间薄薄的纱,美的时候又是那么轻易的破灭;有时候就像千年尘封的秘密,沉沉的入海。在未解开潘多拉魔盒之前,每个人似乎都是天才,都在放飞思维的翅膀,飞翔、远航!

她也有一个梦!关于一个天才的梦,一个女孩是那么渴望世界的微光,就像北极的极光的一样神奇、绚丽多彩。这个梦,或许也就是因为这个梦,为了这个梦,她苦苦的在人生黯淡的时候走着、走着!孤独、寂寞都不怕······

即使世界给不了现世安稳,我们也要给世界一个精彩。也许你会艳羡她的身世,与那么多的布衣百姓可欲而不可求得的脉络,千丝万缕!事实却是那样的截然不同,童年的张瑛寄宿在学校里渡过,母亲又不在身边,所以姑姑的牵绊成了她儿时最深的回忆,苦却快乐着也只是那个时候给予的馈赠。

温暖!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有亲人出现时的热泪盈眶感动;坚强!有时候只是在你跌倒的时候,无人问津时强抑住眼泪的苦涩。在冷冷的心里边容纳过的风雨也变得冷涩,也许只有文字轻弹慢诉,才会足以疗伤。所以她没有停下来过,笔尖总是流淌着涓涓文字,潺潺如流水,好似那埋藏在心底的情愫,明净的可以照得见人影。

一炉沉香,就是一段文字,一个轻声慢诉的低低私语!一炉沉香的时间仿佛已经过去万重年光。不幸如她,不幸的文字里的她还是年纪轻轻就必须经历尘世纷扰的她,有时候看她的文字,错落的将自己幻化成了故事里的一团烟刹。

她是那么的努力、坚持,也许在不幸的环境中成长的人,最懂得该以什么样的姿态去绽放,所以在未能赴圣约翰大学的她去了香港大学,继续探寻那梦,据说美丽无瑕的缥缈。战争的烽火点燃,易碎的梦似乎只是在半空中停滞的萤火,点点看不到前尘。也许于她,也只有文字才是最好的药,可以疗伤,慰藉那心中隐隐揪心的东西。

笔能生花,墨纸里飘洒的点点流沙,只觉得那么美,特别是在最后一颗星辰慢慢升起的时候犹其美。不停地写,不停地写。《等》的《花凋》,等到《爱》《走!走到楼上去!》。忘不了的画是红玫瑰和白玫瑰身上装饰着的旗袍翩翩走来!

爱情!之于任何人都是那光和热,触及到的是那么怦然心动。

冷得像风,在乱世中小心翼翼的行走着,给你一双手紧紧的相扣,那该是多么的令人心动。怎敌得过许“现世安好,岁月静好”的许诺!真的,那个时候,冰冷的心也晕开了雾气,朦胧中的醉意最是识得真情。前方道路坎坷的似滂沱雨下的泥泞,也不顾的去爱。即使到了最后还是放不下,她叹道“你到底是不肯。我想过,我倘使不得不离开你,亦不至于寻短见,亦不能再爱别人,我将只是萎谢了”

或许那个时候也正值是秋天,也是一场雨。这场雨下得很猛烈,也冲刷了他们曾经的倾城之恋。“世钧,我们再也的回不去了,对吗?”真的回不去了,过去就让它过去吧!短的是人生,长的却是磨难。

唯有淡淡的文字,文字在深深地夜色里那么乖巧的聆听者你心底的呐喊!甜也好,苦也罢!

字字珠玑,她的文字那么痛彻的描摹着前世今生。人生是苍凉的手势,你死了,我的故事就结束了,而我死了,你的故事还长得很。还是在秋,这凉开始渐渐来到,在洛杉矶的家中她轻轻的走了,像风一样的轻!她走了,故事没有结束!

好恨!

好恨!

没能早生半世

半残的文字寄于风尘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张爱玲的《心经》读书笔记

全文共 2187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玲是一个传奇般的女子,她的笔调,总是触及人内心深处的隐秘世界。她很多次地写到上海,在她笔下,老上海犹如一卷时代久远的笔墨画,隔着厚重的时光,发出氤氲的气息。隔着遥远的时光,我们看到了老上海的旧阁楼,老上海细细碎碎的雨,老上海韵味的情调,更重要的,看到了生活在那里人细碎真实的心事。比如小寒。

小寒是深爱着她父亲的,这在作品开头时,稍微心细的读者就可以发现。爱恋自己的父亲,这或许不符合道德,但是,这归根结底,也是特殊时代形成的。

二十岁少女的爱恋的心事,就如同一支含苞待放的荷花。张爱玲的笔触,把这荷花的花瓣一片片展开了来,使我们看到了细碎的花蕊。

“绫卿,我爸爸没有见过你,可是他背得出你的电话号码。”

“我爸爸年纪可不大,还不到四十呢。

文章一开头,就是小寒在说她父亲,像所有心怀爱情的少女一样,她在心里崇拜着自己所喜欢的人,崇拜她父亲的能力和地位。跟别人说起自己的父亲时,脸上都是满含笑意。

在说起自己的父亲时,小寒两只手撑在背后,人向后仰着。看着天空。她的脸,是神话里的小孩的脸,圆鼓鼓的腮帮子,尖尖下巴。极长极长的黑眼睛,眼角向上剔着。短而直的鼻子。薄薄的红嘴唇,微微下垂,有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这是作品里对小寒的外貌描写,她是美丽的,但是却是一种奇异的令人不安的美丽。

小寒对父亲的感情,既崇拜又依恋。作品之初并没有直接写小寒对父亲的爱情,但是,读者都可以从那些细节的动作,话语看出这个少女的心事。在她的生日聚会上,她父亲迟到了,她父亲一回来,她就上前挽着父亲的胳膊,嗔怪父亲来晚了。她向同学介绍:“这是我爸爸。我要你们把他认清楚了,免得……”她格吱一笑接下去道:“免得下次你们看见他跟我在一起,又要发生误会,以为是我男朋友。” 按常理,这种误会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当她父亲对她说“我说,你对我用不着时时刻刻装出孩子气的模样,怪累的。”时,小寒突然扑簌簌落下两行眼泪,将脸埋在他肩膀上。 峰仪低声道:“你怕你长大了,我们就要生疏了,是不是?” 小寒不答,只伸过一条手臂去兜住他的颈子。掉眼泪,用手臂挽脖子,这些动作,嗔怪,心疼,这些心理,都是属于一个拥有爱情的少女的。后来,随着情节的发展,小寒还耍心计,逼龚海立表明心迹. 暗地里耍弄了波兰,使其感情破裂. 小寒内里是想与家世同等的波兰较量,显示出自己的高人一等。同时,告诉父亲龚海立深深地喜欢她,想试探父亲的反应,想让父亲吃醋。在得知父亲和自己朋友在一起以后,她又欺骗父亲自己要订婚,想看看父亲的反应,让父亲吃醋,让父亲有挫败感。这些心理,试探,嗔怪,占有欲,都是女人恋爱时特有的心理特征。张爱玲对心理细节的描写,入木三分。

张爱玲用了七个场景组成了这个故事:生日派对,楼梯,毕业典礼,家电话,电梯,汽车上,一个场景接一个场景,用蒙太奇的手法成功地刻画了小寒和她父亲的心理。生日派对上,初步介绍了人物之间的关系。小寒的恋父情结,也初显端倪。接着,派对完了,送绫卿到楼梯. 两人的对话揭露了对方的心理。绫卿追求名利,只要条件合适,她是“人尽可夫”的。而小寒,对其他男人,只是玩弄一下,她想一辈子都不长大,呆在家里,也就是说,可以一直呆在父亲身边。第三个场景,毕业典礼,小寒耍心计。第四个场景,在家里,小寒与父亲的对话表现了许峰仪跟龚家的特性。许峰仪,他的富贵名望是靠趋炎附势而来的. 记性不好却对电话号码过目不忘,代表他很重视也很习惯的去跟别人暗里打交道. 迷信风水,显示出他心虚,不自信,也证明了一切富贵不是凭实干而来的。第四个场景,电话里,波兰虽然与小寒感情破裂,可因为从小在上层家庭耳濡目染的虚伪,跟小寒通起电话. 小寒也虚伪得寒喧着. 两人扯了好远好多, 才讲到了重点,第五个场景,在家里,小寒唆使母亲阻止父亲与绫卿在一起, 可许母不闻不问. 小寒一再相激都没用,使得小寒脾气暴燥。这里表现出许母的特征,是典型的封建妇女形象。对于丈夫的婚外情, 无能为力也习以为常. 依旧保持着冷静的姿态. 只想维持家庭生活。最后一个场景,是在汽车上,寒彻底疯狂了,想去段家。 让段老太阻止绫卿,中途被母亲骗回到车上。

至此,故事告一段落。而小寒母亲对小寒的感情,通过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相结合,一是借用小寒的父亲的话,看命的说小寒克母亲,准备把她过继出去,但是母亲不同意。还有就是结尾处,母亲不同意小寒嫁一个自己不爱的人,害怕她得不到幸福。在最后女儿离开的时候,迟钝地说着:“你放心。等你回来的时候,我一定还在这儿……” 小寒父母的感情,因小寒长期的挑唆而破灭,文章到结尾处,小寒与母亲的关系恢复了。她母亲固然是软弱的,然而,对自己的孩子,还是充满宽容和母爱。

而小寒的父亲,他开始沉迷了, 本来在女儿面前承认自己老了,可后面因为女儿的夸奖感觉自己还年轻。而且因为真的沉迷了父女恋,但是又不可以和自己女儿在一起,所以找了跟女儿同年又长相很像的凌卿婚外恋。对女儿小寒,他也产生了暧昧的超出父爱的感情,甚至于身体上,也对女儿有了反应。

此文绝对揭露了40年代上海社会对地位名望的崇拜, 社会完全畸形发展. 对小寒的心理刻画入木三分。龚海立那样的才气少年比不上中年的有地位的许峰仪。 也表现了当时人们对未来没有希望,只在乎当下。从许峰仪的成功看出社会上丑陋现实. 这文更重要的是从小寒,许母,绫卿三人上,完全表露了40年代的女权低下的现象。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张爱玲:爱

全文共 343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真的。

这个村庄的小康之家的女孩子,生的美,有许多人来做媒,但都没有说成。那你她不过十五六岁吧,是春天的晚上,她立在门后,手扶着桃树。她记得她穿着一件月白色的衫子,对门住的年轻人,同她见过面,可是从来没有打过招呼的。他走了过来,离的不远,站定了,轻轻说了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她没有说什么,他也没有再说什么,站了一会,各自走开了。

就这样就完了。

后来这女人被亲眷拐了,卖到他乡外县去作妾,又几次三番被转卖,经过无数的惊险的风波,老了的时候她还记得从前的那一回事,常常说起,在那春天的晚上,在后门口的桃树下,那年轻人。

于千万人之中遇到你所要遇到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中,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好说,唯有轻轻的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张爱玲:倾世之才,却换不来半生温暖

全文共 304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无论“传奇“两个字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被定义,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绝对堪称传奇。她的作品,一直被目为天才之作,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物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无论“传奇“两个字以什么样的方式和标准被定义,但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张爱玲绝对堪称传奇。她的作品,一直被目为天才之作,虽然跨越漫长的历史风云,仍粉丝无数,热度不减。

她的感情生活,也始终如一部偶像大片,跌宕有致,观者如堵。

她的小说风貌奇崛,摇曳多姿,但她的文字很少有温暖的调子,冷静、自持、凉薄,不乏几分揶揄的色彩。她愿意乐享人间的一切美好,但这个世界在她眼里并不是一个可以供她肆意取暖和无限依靠的地方。

所以,你看她那张最有名的旗袍照,斜睨着眼睛,有几分骄矜与凌傲,似乎拒人千里之外,但这样的防御姿势不过是她与世界隔阂的距离而已,那段距离,懂她的人,轻轻一迈就过去了;不懂她的人,则永远是无法逾越的天堑。

她的祖母是晚清重臣李鸿章的长女,祖父张佩纶则是清末名宿,这个显赫的家族给了她尊贵的身份,优渥的物质生活,却未能给予她如凡俗家庭一样的爱与温情。

自小她便在疏离、冷漠的氛围中长大,一个女孩子需索的一切,比如母亲的拥抱,父亲的娇宠,其乐融融的家庭关系,她渴望的关注,她贪恋的眷顾,在她整个年少的阶段都是极度匮乏的。

她像一颗孱弱的小苗孤单地成长,没有足够的雨露与阳光,不安定的生活让她变得早熟和敏感,见惯了世人的冷眼与世事的无常,但她始终保持着倔强的姿态,她不愿意让人窥见她童年的阴影,她更不愿意让人探知她心底爱的空洞,于是,你看到的她,一直骄傲如初。

著名心理学家武志红说过,“爱情是童年的一次轮回。如果一个人的童年,是在充满爱的、健康而和谐的家庭环境中度过,则在未来的情感中,这个人多半会拥有健康地去爱别人的能力,反之亦然。”

除非她具有极强的自救能力,并为此付出脱胎换骨的努力,或者获得外界巨大的支持和体恤,才能让自童年始便已欹斜的爱的天平得以有效矫正。

张爱玲的早慧让年少之时的她便已锋芒乍现,尤其在一系列作品横空出世,震惊了整个上海滩后,她耀眼的光芒更是令人目眩不已。这时不期而至的爱如一束强光照亮了她的生命。

那位翩翩佳公子胡兰成绝非等闲之辈,当年也是以一支生花妙笔连同反战言论赢得了汪伪政权的赏识,成为替其摇舌鼓噪的御用宣传部长,当张爱玲以一部部传奇之作在上海滩掀起了巨大的惊涛骇浪后,胡兰成竟也被裹挟其中,成为一名趋之若鹜的仰慕者。

男人对女人的赏识点除了美貌的共识外,侧重点还是有所不同的,比如当年的胡兰成更惊艳于张爱玲的旷世奇才,如果一个女人不恃其美貌和贤德,而是以男人向来喜欢拿来说事的才情骄之于世的时候,这何尝不是女人最性感的武器?

于是,他主动去拜访她,尽管吃过闭门羹,但几个回合下来,清高如她,也难以抵挡才貌俱佳、舌灿莲花的胡兰成如火的热情与似水的柔情。

她谦卑地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心是喜欢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智商向来拯救不了情商,但爱情来临的时候,她宁愿耽溺其间,一晌贪欢。惺惺相惜的两个人最终结婚,是在他与第二任妻子离婚后。

胡兰成后来因为汉奸身份逃亡,但流亡路上,“旧疾”复发,艳遇不断,张爱玲听说后千里寻夫,让他在诸多纠葛中做一抉择,但胡兰成竟不肯,只是说,“我待你,天上地下,无有得比较,若选择,不但于你是委屈,亦对不起小周。”一忍百忍,仍是这般不堪。

在回去的游轮上,面对着浩浩的江风,滚滚的波涛,她终于可以让自己放肆地恸哭。世人只爱戴和膜拜她绝代才女的身份,但那一刻,她只是一个爱断情殇的无助女子。而一个女人的万念俱灰,往往是从一场爱的浩劫开始。

她原想拼将一世休,日日与君好,但怎奈他朝秦暮楚,旁逸斜出。痛定思痛,她终于给他写信,信上说,“我已经不喜欢你了。你是早已不喜欢我的了。这次的决心,我是经过一年半的长时间考虑的……你不要来寻我,即或写信来,我亦是不看的了。”

感情如此浓烈之人,是不给自己任何转圜的余地的,是非清楚,爱恨分明。惯于在爱情中口是心非的女子,说分手多半是为了被挽留,但此时的张爱玲去意已决,与其残守一段业已千疮百孔的感情,不如慧剑斩情丝。清醒有时亦是一份残忍,只不过,她将凛凛的刀锋对准的是自己。

不久他们离婚,由于汉奸生涯,不容于世,他逃亡至日本,此后他一直将她当作是他感情世界中最津津乐道的谈资,毕竟张爱玲,只有一个,那时的大上海,她是令多少人扬尘逐之的奇女子。

胡兰成曾说,世人都爱张爱玲的才华,但只有他才是闻鸡起舞的那个人。他自恃最懂她,但不够珍惜才是爱情的死结。他有幸拿到了唯一的那把通向她的钥匙,却被他轻易丢弃在风里。

惯看风月,便无风月,薄幸之人,也往往喜欢将自己打扮成一副深情款款的样子,晚年,定居在日本的胡兰成在他的《今生今世》中似乎对张爱玲仍然充满了一往情深,对于垂暮之年的他而言,满目山河空念远,一个曾经将他视作生命的女子便成为了他衰朽记忆中最瑰丽的一笔。他也是深爱过她的吧,然而只是之一,不是唯一,他其实最爱的还是他自己,无关善恶,本性而已。

他之于她,如冬之炭;她之于他,不过锦上花。所以,任何时候,他都可以轻轻地从她的生命中抽身而出,一派潇洒,她却在遍地疮痍中暗自疗伤,聊度残年。

据说后来她与剧作家桑弧有过一段无疾而终的暧昧之情,两人都曾对此事讳莫如深。丰神俊朗的他家世清白,前途光明,他不是那种勇于飞蛾扑火的人,他要的也许只是一位贤妻良母,但在他看来,她是不能在同一个屋檐下与之共担风雨,烟火相伴的异类女子,这样的女人,与之谈谈恋爱也就罢了,不必做长久之计。

故,他进退有度,止于臆想。即便才高过顶,仍无法脱离一个寻常男子的窠臼,精明现实,即便白白牺牲掉一桩美好的爱情,他宁愿选择现世安稳。如果生命可以重新来过,她是否宁愿生于寻常巷陌,一鼎一镬,一饭一蔬,流年若斯,简单自足,亦是福报。但即便她肯,也未必有那样一个人,能够躬逢其盛,陪她看细水长流。

1952年张爱玲去了香港,1955年赴美。在美国,她遇到了年长她三十岁的剧作家赖雅,这位如父如兄的老人给了半世飘零的张爱玲一份从未有过的温暖。纵使天已黄昏,纵使他百病缠身。

与胡兰成恋情的绮丽浪漫相比,她现在要的不过是一份笃定的陪伴。相守十年后赖雅中风病逝。1972年她移居洛杉矶,开始离群索居,尽管仍住在闹市,但她却将自己放逐在一人的孤岛。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张爱玲作品在两岸三地又开始大热,很多张迷慕名前往美国拜谒偶像,却几乎无人得见真身。有记者为了寻访她走火入魔,先是搬到她的隔壁,守株待兔一个月,并隐藏在暗处才得以幸见瘦成纸片人的张爱玲。

女记者从张所倒的垃圾中试图翻检到有用的线索,以窥探她生活的蛛丝马迹,但马上被异常敏锐的她发现,于是她惊惶地逃走,不断搬家以躲避任何打着各种旗号的骚扰。

她的人生是可以一分为二的,前半生她把自己书写成了一部传奇,后半世她只活在自己的躯壳里,任世间喧嚷,她缄默如井。

她最终无法与这个世界达成妥协,却与自己和解,1995年9月8日,在洛杉矶的寓所她孤独地死去,穿着她最爱的旗袍,死后一周才被人发现。

《倾城之恋》中她写道:“香港的隐落成全了她。但是在这不可理喻的世界里,谁知道什么是因,什么是果?也许就因为要成全她,一个大都市倾覆了……传奇里的倾国倾城的人大抵如此。”

对她来说,这个世界早已经不再是她的世界,散的散,亡的亡。岁月向晚,举世荒凉,那么,忘的忘吧,葬的葬。如此收梢,亦是圆满。

她选择这样孤绝的方式,也是为了成全自己最后的坚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张爱玲《第二炉香》经典语录

全文共 1627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玲通过描写了同一个家庭由于女性对于性知识不了解导致的连续两个悲剧的婚姻,并引发的社会问题,从而发出对当时的家庭观,爱情观,社会观以及价值观的一种控诉。

1.她们鄙视他,憎恶他,但是同时她们畏畏缩缩的喜欢一切犯罪的人,残暴,野蛮,原始的男性。——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

2.整个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点酸痛。——张爱玲《第二炉香》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第二炉香》张爱玲

3.人都是带脏的--张爱玲。 性,不脏,压抑基本人性的自私教育才真正脏!。《第二炉香》张爱玲

4.她把两只手掩住了眼睛,头向后仰着,笑的时候露出一排小小的牙齿,白得发蓝。第二炉香》张爱玲

5.整个世界象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些酸痛。——沉香屑 第二炉香

6.无论谁,爱无论谁,爱到那个田地,总该是可怜的……人,谁不是可怜的,可怜不了那么很多!——张爱玲《沉香屑 第二炉香》

7.他坐在海滩上,在太阳,沙,与海水的蒸热之中,过了一个上午,又是一个下午。整个的世界像一个蛀空了的牙齿,麻木木的,倒也不觉得什么,只是风来的时候,隐隐的有一点酸痛。——张爱玲 第二炉香

8.永远得不到,才最有魅力吧,何必在柴米油盐中被凌迟呢?把爱凌迟。--张爱玲 第二炉香

9.一个女人,太镇静过分了,四平八稳的,那就欠可爱。——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

10.人生往往是如此——不彻底。 《沉香屑·第二炉香》张爱玲

11.说到移亵的故事,克荔门婷似乎正有一个要告诉我,但是我知道结果那一定不是移亵的,而是一个悲哀的故事。人生往往是如此——不彻底。一个脏的故事,可是人总是脏的;沾着人就沾着脏。——张爱玲《第二炉香》

12.的新娘的头发是轻金色的,将手放在她的头发里面,手背上仿佛吹过沙漠的风,风里含着一蓬一蓬的金沙,干爽的、温柔的,扑在人身上痒痒地。——张爱玲《第二炉香》

13.时间就这样过去了。——《第二炉香》张爱玲

14.在这图书馆的昏黄的一角,堆着几百年的书——都是人的故事,可是没有人的气味,悠长的年月,给它们熏上了书卷的寒香,这里是感情的冷藏室。——张爱玲《第二炉香》

15.他一个月挣一千八百元港币,住宅由学校当局供给;是一个相当优美的但是没有多大前途的职业。 ——张爱玲《沉香屑 第二炉香》

16.他把火渐渐关小了,花瓣子渐渐的短了,短了,快没有了,只剩下一圈齐整的小蓝牙齿,牙齿也渐渐地隐去了,但是在完全消灭之前,突然向外一扑,伸为一两寸长的尖利的獠牙,只一刹那,就“拍”的一炸,化为乌有。——张爱玲《沉香屑 第二炉香》

17.你觉得么?一个人有了性教育这样的知识之后,根本不能谈恋爱。一切美的幻想全毁了!现实是这么污秽!--张爱玲《第二炉香》

18.香港中等以上的英国社会,那些人,男的像一只一只白铁小闹钟,按着时候吃饭、喝茶、坐马桶、坐公事房。脑筋里除了钟摆的滴答之外什么都没有。。。也许因为东方炎热的气候影响,钟不大准了,可是一架钟还是一架钟。---- 张爱玲《第二炉香》

19.他的庞大的快乐,在他的烧热的耳朵里正像夏天正午的蝉一般,无休无歇地叫着:“吱……吱……吱……”一阵阵清烈的歌声,细,细得要断了;然而震得人发聋。——张爱玲《第二炉香》

20.摩兴德拉的窗子外面,斜切过山麓的黑影子,山后头的天是冻结了的湖的冰蓝色,大半个月亮,不规则的圆形,如同冰破处的银灿灿的一汪水。不久,月亮就不见了,整个的天全冻住了;还是淡淡的蓝色,可是已经是早晨。——张爱玲《沉香屑 第二炉香》

21.墙里的春天,不过是虚应个景儿, 谁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墙里的春延烧到墙外去,满山轰轰烈烈开着野杜鹃, 那灼灼的红色,一路摧枯拉朽烧下山坡子去了。 -----张爱玲《沉香屑·第二炉香》他只把头向后仰着,嘿嘿地笑了起来,他的笑声像一串鞭炮上面炸得稀碎的小红布条子,跳在空中蹦回到他脸上,抽打他的面颊。——张爱玲《第二炉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张爱玲的《连环套》读后感

全文共 43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终于看完了张爱玲女士写的《连环套》,也是我初读张爱玲的作品,最初的感觉是觉得她让我回到那个时代去了。那些不能忍受贫穷而用不恰当而且又伤身伤心的方式往上钻的人,在每个放荡的眼神中, 他们陷入了金钱与爱欲中。霓喜在每个男人中,扮演了小老婆的身份,却不能够真正地意识到自己本来的面目与地位。这个无意识使他们在输出与收入情感与色欲的同时忘了做一个有骨气的人。当然,最重要的是那个女人——霓喜,她用自己的美色取得她所追求的东西,可是她就是无法得到她要的爱情和身份地位。

连环套中,她有时因为自己的失宠而哭泣,然而她无法接受自己只是一个乡下人的根本地位,在一个浮华世界中追求物质上的满足,时常只会让自己更加地贪婪。也许张爱玲女士在她那个时代中,有着很多类似的例子发生在她的身边, 所以她厌恶,又为她们可怜。在这些人中,她觉得自己失去了自己的一个世界,所以张爱玲写这篇小说。这篇小说也许不是张爱玲最好的作品,但毫无疑问地,她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世界里一种人的生活!

张爱玲,就这么神秘而简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我在书中读张爱玲作文700字

全文共 730 字

+ 加入清单

民国是一场烟火般的绚烂,华丽后却转瞬即逝。即便是孤傲的张爱玲,也在时光中掩上了风尘。可我还是喜欢她,虔诚地在一页又一页的页里寻她,觅她,知她。

喜欢她年少时的孤芳自赏。她出身于没落的贵族,父亲抽鸦片,纳妾。也许是因为这样的生长环境,让她生性孤僻,很少与人交谈。在香港的大学里,她形单影只,薄弱的身段带着一种无言的坚韧。她是繁花的一抹纯白,是凡世喧嚣里的一份安然。她将自己年少的情感寄托在学校图书馆中,在这里让岁月缓慢流淌。文字是她的知己,寂寞与她相依偎。我喜欢这样的她,着一身旗袍,年少风华,文字冷艳,性情孤高。

喜欢她青年时的痴心不悔。恰好在人群里遇见了他——多情的胡兰成。她甘愿为他,落在低低的尘埃里,开出花来。只可惜流光不解风情,无端负了年华。胡兰成是一杯毒酒,她却偏偏要饮下。她在尘世里等他,等过了一场又一场的残雪,看惯一场又一场的离别,却没有等来那个男子。等到桃花灼灼,等到落梅纷纷,等到俩人淡漠了曾经的沧海誓言。最后的爱恋与离别不过化为烟尘,随风而散。我也喜欢这样的她,就一身旗袍,柔情万丈,文字深邃,奈何世事悲凉。

喜欢她暮年时的离群索居。她辗转四方,冷暖独尝。光阴将一切消磨殆尽,只剩下浅浅的一声叹息。最怕流光催人老,老到不能动弹之时,连回忆也是悲凉的。她放下了尘世的包袱,随心所欲开始流浪。她掩上心门,从此不问外界车轮滚滚,人海弥漫。数十年光阴,此后于她不过是几度花开花落罢了。她像旧式留声机般,重复旋转;像种在深深庭院的梧桐,守着残缺岁月,迟迟不肯老去。我还是喜欢这样的她,袭一身旗袍,远避尘嚣,文字平和,隐于红尘。

清绝如她,冷傲如她,世间曾有张爱玲,世间唯有张爱玲,她只有一生,她穷尽一生,在那个民国,用天才般的文字,书写了一段段冷艳的柔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张爱玲经典散文《中国的日夜》

全文共 2945 字

+ 加入清单

去年秋冬之交我天天去买菜。有两趟买菜回来竟做出一首诗,使我自己非常诧异而且快乐。一次是看见路上洋梧桐的落叶,极慢极慢地掉下一片来,那姿势从容得奇怪。

我立定了看它,然而等不及它到地我就又往前走了,免得老站在那里像是发呆。走走又回过头去看了个究竟。以后就写了这个——

落时的爱

大的黄叶子朝下掉;

慢慢的,它经过风,

经过淡青的天,

经过天的刀光,

黄灰楼房的尘梦。

下来到半路上,

看得出它是要,

去吻它的影子。

地上它的影子,

迎上来迎上来,

又像是往斜里飘。

叶子尽着慢着,

装出中年的漠然,

但是,一到地,

金焦的手掌

小心覆着个小黑影

如同捉蟋蟀——

“唔,在这儿了!”

秋阳里的

水门汀地上,

静静睡在一起,

它和它的爱。

又一次我到小菜场去,已经是冬天了。太阳煌煌的,然而空气里有一种清湿的气味,如同晾在竹竿上成阵的衣裳。地下摇摇摆摆走着的两个小孩子,棉袍的花色相仿,一个像碎切脆菜,一个像酱菜,各人都是胸前自小而大一片深暗的油渍,像关公额下盛胡须的锦囊。又有个抱在手里的小孩,穿着桃红假哗叽的棉袍,那珍贵的颜色在一冬日积月累的黑腻污秽里真是双手捧出来的,看了叫人心痛,穿脏了也还是污泥里的莲花。至于蓝布的蓝,那是中国的“国色”。不过街上一般人穿的蓝布衫大都经过补缀,深深浅浅,都像雨洗出来的,青翠醒目。我们中国本来是补钉的国家,连天都是女娟补过的。

一个卖桔子的把担子歇在马路边上,抱着胳膊闲看景致,扁圆脸上的大眼睛黑白分明。但是,忽然——我已经走过他面前了,忽然他把脸一扬,绽开极大的嘴,朝天唱将起来:“一百只洋买两只!一百只洋两只买刚!伙姬!一百只洋贱末贱咧!”这歌声我在楼上常常听见的,但还是吓了一跳,不大能够相信就是从他嘴里出来的,因为声音极大,而前一秒钟他还是在那里静静眺望着一切的。现在他仰着头,面如满月,笑嘻嘻张开大口呛喝着,完全像SAPAJOU漫画里的中国人。外国人画出的中国人总是乐天的,狡猾可爱的苦哈哈,使人乐于给他骗两个钱去的。那种愉快的空气想起来真叫人伤心。

有个道士沿街化缘,穿一件黄黄的黑布道拖,头顶心梳的一个灰扑扑的小髻,很像摩登女人的两个小鬈叠在一起。黄脸上的细眼睛与头发同时一把拉了上去,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的脸相。看不出他有多大年纪,但是因为营养不足,身材又高又瘦,永远是十七八岁抽长条子的摸样。他斜斜握着一个竹简,“托——托——”敲着,也是一种钟摆,可是计算的是另一种时间,仿佛荒山古庙里的一寸寸斜阳。时间与空间一样,也有它的值钱地段,也有大片的荒芜。不要说“寸金难买”了,多少人想为一口苦饭卖掉一生的光阴还没人要。(连来生也肯卖——那是子孙后裔的前途。)

这道士现在带着他们一钱不值的过剩的时间,来到这高速度的大城市里。周围许多续纷的广告牌、店铺,汽车喇叭嘟嘟响;他是古时候传奇故事里那个做黄梁梦的人,不过他单只睡了一觉起来了,并没有做那么个梦——更有一种悯然。……那道士走到一个五金店门前倒身下拜,当然人家没有钱给他,他也目中无人似的,茫茫地磕了个头就算了。自爬起来,“托——托——”敲着,过渡到隔壁的烟纸店门首,复又“跪倒在地埃尘”,歪垂着一颗头,动作是黑色的淤流,像一朵黑菊花徐徐开了。看着他,好像这个世界的尘埃真是越积越深了,非但灰了心,无论什么东西都是一捏就粉粉碎,成了灰。我很觉得震动,再一想,老这么跟在他后面看着,或者要来向我捐钱了——这才三脚两步走开了。

从菜场回来的一个女佣,菜篮里一团银白的粉丝,像个蓬头老妇人的髻。又有个女人很满意地端端正正捧着个朱漆盘子,里面矗立着一堆寿面,巧妙地有层次地招叠悬挂;顶上的一撮子面用个桃红小纸条一束,如同小女孩头上扎的红线把根。淡米色的头发披垂下来,一茎一茎粗得像小蛇。

又有个小女孩拎着个有盖的锅走过,那锅两边两只绊子里穿进一根蓝布条,便于提携。很宽的一条二蓝布带子,看着有点脏相,可是更觉得这个锅是同她有切身关系的,“心连手,手连心”。

肉店里学徒的一双手已经冻得非常大了,橐橐拿刀剁着肉,猛一看就像在那里剁着红肿的手指。柜台外面来了个女人,是个衰年的娟妓吧,现在是老鸨,或是合伙做生意的娘姨。头发依旧烫得蓬蓬松松撂向耳后,脸上有眉目校好的遗迹,现在也不疤不麻,不知怎么有点凸凹不平,犹犹疑疑的。她口镶金牙,黑绸皮袍卷起了袖口,袖口的羊皮因为旧的缘故,一丝一丝胶为一瓣一瓣,纷被着如同白色的磅蟹菊。她要买半斤肉,学徒忙着切他的肉丝,也不知他是没听见还是不答理。她脸上现出不确定的笑容,在门外立了一会,翘起两只手,显排她袖口的羊皮,指头上两只金戒指,指甲上斑驳的红蔻丹。

肉店老板娘坐在八仙桌旁边,向一个乡下上来的亲戚宣讲小姑的劣迹。她两手抄在口袋里,太紧的棉袍与蓝布罩袍把她像五花大绑似地绑了起来;她挣扎着,头往前伸,瞪着一双麻黄眼睛,但是在本埠新闻里她还可以是个“略具姿首”的少妇。“噢!阿哥格就是伊个!阿哥屋里就是伊屋里——从前格能讲末哉,现在算啥?”她那口气不是控诉也不是指斥,她眼睛里也并没有那亲戚,只是仇深似海;如同面前展开了一个大海似的,她眼睛里是那样的茫茫的无望。一次一次她提高了喉咙,发声喊,都仿佛是向海里吐口痰,明知元济于事。那亲戚衔着旱烟管,穿短打,一只脚踏在长板凳上;他也这样劝她:“格仔闲话倒也(要勿)去讲伊(口老)……”然而她紧接着还是恨一声:“噢!依阿哥囤两块肉皮依也搭伊去卖卖脱!”她把下巴举起来向墙上一指;板壁高处,钉着几枚钉,现在只有件蓝布围裙挂在那里。

再过去一家店面,无线电里媚媚唱着申曲,也是同样的人情人理有来有去的家常是非。先是个女人在那里发言,然后一个男子高亢流利地接口唱出这一串:“想我年纪大来岁数增,三长两短命归阴,抱头送终有啥人?”我真喜欢听,耳朵如鱼得水,在那音乐里翅棚游着。街道转了个弯,突然荒凉起来。迎面一带红墙,红砖上漆出来姥姥大的四个蓝团白字,是一个小学校。校园里高高生长着许多萧条的白色大树;背后的莹白的天,将微歌的树干映成了淡绿的。

中曲还在那里唱着,可是词句再也听不清了。我想起在一个唱本上看到的开篇:“谯楼初鼓定天下——隐隐谯楼二鼓敲……谯楼三鼓更凄凉……”第一旬口气很大,我非常喜欢那壮丽的景象,汉庸一路传下来的中国,万家灯火,在更鼓声中渐渐静了下来。

我拿着个网袋,里面瓶瓶罐罐,两只洋瓷盖碗里的豆腐与甜面酱都不能够让它倾侧,一大棵黄芽菜又得侧着点,不给它压碎了底下的鸡蛋;扶着挽着,吃力得很。冬天的阳光虽然微弱,正当午时,而且我路走得多,晒得久了,日光像个黄蜂在头上嗡嗡转,营营扰扰的,竟使人痒刺刺地出了汗。我真快乐我是走在中国的太阳底下。我也喜欢觉得手与脚都是年青有气力的。而这一切都是连在一起的,不知为什么。快乐的时候,无线电的声音,街上的颜色,仿佛我也都有份;即使忧愁沉淀下去也是中国的泥沙。总之,到底是中国。

回家来,来不及地把莱蔬往厨房里一堆,就坐在书桌前。我从来没有这么快地写出东西来过,所以简直心惊胆战。涂改之后成为这样:——

中国的日夜

我的路

走在我自己的国土。

乱纷纷都是自己人:

补了又补,连了又连的

补钉的彩云的人民。

我的人民,

我的青春,

我真高兴晒着太阳去买回来

沉重累赘的一日三餐。

谯楼初鼓定天下;

安民心,

嘈嘈的烦冤的人声下沉。

沉到底。……

中国,到底。

摘自《传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张爱玲优美散文精选:草炉饼

全文共 1635 字

+ 加入清单

前两年看到一篇大陆小说《八千岁》,里面写一个节俭的富翁,老是吃一种无油烧饼,叫做草炉饼。我这才恍然大悟,四五十年前的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天天有小贩叫卖:“马……草炉饼!”吴语“买”“卖”同音“马”,“炒”音“草”,所以先当是“炒炉饼”,再也没想到有专烧茅草的火炉。卖饼的歌喉嘹亮,“马”字拖得极长,下一个字拔高,末了“炉饼”二字清脆迸跳,然后突然噎住。是一个年轻健壮的声音,与卖臭豆腐干的苍老沙哑的喉咙遥遥相对,都是好嗓子。卖馄饨的就一声不出,只敲梆子。馄饨是消夜,晚上才有,臭豆腐干也要黄昏才出现,白天就是他一个人的天下。也许因为他的主顾不是沿街住户,而是路过的人力车三轮车夫,拉塌车的,骑脚踏车送货的,以及各种小贩,白天最多。可以拿在手里走着吃——最便当的便当。

战时汽车稀少,车声市声比较安静。在高楼上遥遥听到这漫长的呼声,我和姑姑都说过不止一次:“这炒炉饼不知道是什么样子。”“现在好些人都吃。”有一次我姑姑幽幽地说,若有所思。

我也只“哦”了一声。印象中似乎不像大饼油条是平民化食品,这是贫民化了。我姑姑大概也是这样想。

有一天我们房客的女佣买了一块,一角蛋糕似地搁在厨房桌上的花漆桌布上。一尺阔的大圆烙饼上切下来的,不过不是薄饼,有一寸多高,上面也许略洒了点芝麻。显然不是炒年糕一样在锅里炒的,不会是“炒炉饼”。再也想不出是个什么字,除非是“燥”?其实“燥炉”根本不通,火炉还有不干燥的?《八千岁》里的草炉饼是贴在炉子上烤的。这么厚的大饼绝对无法“贴烧饼”。《八千岁》的背景似是共党来之前的苏北一带。那里的草炉饼大概是原来的形式,较小而薄。江南的草炉饼疑是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本来没有的大蛋糕。

战后就绝迹了。似乎战时的苦日子一过去,就没人吃了。

我在街上碰见过一次,擦身而过,小贩臂上挽着的篮子里盖着布,掀开一角露出烙痕斑斑点点的大饼,饼面微黄,也许一叠有两三只。白布洗成了匀净的深灰色,看着有点恶心。匆匆一瞥,我只顾忙着看那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食品,没注意拎篮子的人,仿佛是个苍黑瘦瘠中年以上的男子。我也没想到与那年轻的歌声太不相称,还是太瘦了显老。

上海五方杂处,土生土长的上海人反而少见。叫卖吃食的倒都是纯粹本地口音。有些土着出人意表地肤色全国最黑,至少在汉族内。而且黑中泛灰,与一般的紫膛色不同,倒比较像南太平洋关岛等小岛(Micronesian)与澳洲原住民的炭灰皮色。我从前进的中学,舍监是青浦人——青浦的名称与黄浦对立,想来都在黄浦江边——生得黑里俏,女生背后给她取的绰号就叫阿灰。她这同乡大概长年户外工作,又更晒黑了。

沿街都是半旧水泥弄堂房子的背面,窗户为了防贼,位置特高,窗外装凸出的细瘦黑铁栅。街边的洋梧桐,淡褐色疤斑的笔直的白圆筒树身映在人行道的细麻点水泥大方砖上,在耀眼的烈日下完全消失了。眼下遍地白茫茫晒褪了色,白纸上忽然来了这么个“墨半浓”的鬼影子,微驼的瘦长条子,似乎本来是圆脸,黑得看不清面目,乍见吓人一跳。

就这么一只篮子,怎么够卖,一天叫到晚?难道就做一篮子饼,小本生意小到这样,真是袖珍本了。还是瘦弱得只拿得动一只篮子,卖完了再回去拿?那总是住得近。这里全是住宅区,紧接着通衢大道,也没有棚户。其实地段好,而由他一个人独占,想必也要走门路,警察方面塞点钱。不像是个乡下人为了现在乡下有日本兵与和平军,无法存活才上城来,一天卖一篮子饼,聊胜于无的营生。

这些我都是此刻写到这里才想起来的,当时只觉得有点骇然。也只那么一刹那,此后听见“马……草炉饼”的呼声,还是单纯地甜润悦耳,完全忘了那黑瘦得异样的人。至少就我而言,这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周璇、姚莉的流行歌只是邻家无线电的噪音,背景音乐,不是主题歌。我姑姑有一天终于买了一块,下班回来往厨房桌上一撩,有点不耐烦地半恼半笑地咕噜了一声:“哪,炒炉饼。”

报纸托着一角大饼,我笑着撕下一小块吃了,干敷敷地吃不出什么来。也不知道我姑姑吃了没有,还是给了房客的女佣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张爱玲《心愿》作文精选

全文共 774 字

+ 加入清单

时间好比一把锋利的小刀若用得不恰当,会在美丽的面孔上刻下深深的纹路,使旺盛的青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地消磨掉;但是,使用恰当的话,它却能将一块普通的石头琢刻成宏伟的雕像。圣玛丽亚女校虽然已有五十年历史,仍是一块只会稍加雕琢的普通白石。随着时光的流逝,它也许会给尘埃染污,受风雨侵蚀,或破裂成片片碎石。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给时间的小刀仔细地、缓慢地、一寸一寸地刻成一个奇妙的雕像,置于米开朗琪罗的那些辉煌的作品中亦无愧色。这把小刀不仅为校长、教师和明日的学生所持有,我们全体同学都有权利操纵它。

如果我能活到白发苍苍的老年,我将在炉边宁静的睡梦中,寻找早年所熟悉的穿过绿色梅树林的小径。当然,那时候,今日年轻的梅树也必已进入愉快的晚年,伸出有力的臂膊遮蔽着纵横的小径。饱经风霜的古老钟楼,仍将兀立在金色的阳光中,发出在我听来是如此熟悉的钟声。在那缓慢而庄严的钟声里,高矮不一、脸蛋儿或苍白或红润、有些身材丰满、有些体形纤小的姑娘们,焕发着青春活力和朝气,像小溪般涌入教堂。在那里,她们将跪下祈祷,向上帝低声细诉她们的生活小事:她们的悲伤,她们的眼泪,她们的争吵,她们的喜爱,以及她们的宏愿。她们将祈求上帝帮助自己达到目标,成为作家、音乐家、教育家或理想的妻子。我还可以听到那古老的钟楼在祈祷声中发出回响,仿佛是低声回答她们:"是的,与全中国其他学校相比,圣玛利亚女校的宿舍未必是最大的,校内的花园也未必是最美丽的,但她无疑有最优秀、最勤奋好学的小姑娘,她们将以其日后辉煌的事业来为母校增光!"

听到这话语时,我的感受将取决于自己在毕业后的岁月里有无任何成就。如果我没有克尽本分,丢了荣耀母校的权利,我将感到羞耻和悔恨。但如果我在努力为目标奋斗的路上取得成功,我可以欣慰地微笑,因为我也有份用时间这把小刀,雕刻出美好的学校生活的形象虽然我的贡献是那样微不足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张爱玲的《倾城之恋》读后感

全文共 869 字

+ 加入清单

张爱玲,这一廓在我心中没有多少月光的月亮,读她的作品,就如在原本漆黑的夜里更品其平添的一份凄凉。

她在苍凉的基调中刻画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别人评价她做为一个职业女性,思想尚停留在“旧制度”间,认为结婚找个安乐窝比在社会上打拼更适合女性。而我认为,是当时的社会逼她产生无奈的思想,于是,她逼笔下的女主角一个一个看似自愿其实无可奈何得往火坑里跳。

很多人以为《倾城之恋》中白流苏想依靠范柳原的婚姻关系摆脱白公馆的时间。甚至有些人取笑白的弥顽不灵。在我看来,她是迫不得已的,她除此出路外无从选择。

白流苏已经结过一次婚,已经从白公馆逃出过一次。张虽然没有直接描述白与前夫的生活状况,但从众人口中旁敲侧击。当得知前夫逝世时,大家劝她回去,白先是淡淡道:“离过婚了,又去做他的寡妇,让人家笑掉了牙齿!”三爷劝说:“六妹,话不是这么说。他当初有许多对不起你的地方,我们全知道……”从着里可以看出,白在前夫家是不幸的,这中不幸不仅仅自己感受到,而是“大家都知道”的。

在三爷的另一段话中加以追究:“想当初你哭哭啼啼回家来,闹着要离婚,怪只怪我是个血性汉子,眼见你给他打成那个样子,心有不忍……”中更证实了所谓的婚姻安乐窝实际上鸡犬不宁。我们暂且不追究白在夫家为人处事如何,从“她一嫁到婆家,丈夫就变成了败家子。回到娘家来,眼见得娘家就要败光了——天生的扫帚星!”可以看出前夫的品性恶劣。那么,这段婚姻的失败不是不幸,而是脱离虎口。回娘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依靠。但亲人并没有给她多少安慰,甚至把她当作耻辱的典范,把她捻出去都嫌浪费工夫。文中道:“白公馆里对于流苏的再嫁,根本就拿它当一个笑话,只是为了要打发她出门,没奈何,只索不闻不问,由着徐太太闹去。”可见,她在娘家中已经丝毫没有地位,这些情人比陌生人还要可怕。女人最苦莫过于在外面受了伤害投靠最亲的人却遭到抛弃,而且把她当作笑料。其实娘家人也有苦恼:既想着把她轰出去,又苦于没地方着落。好在,出现了性格怪癖的范柳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张爱玲和胡成兰的爱情故事:一个输给爱情的民国才女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白玉兰一朵一朵的开了,世人都感叹它的美好,却唯独她,见得唯美,也见得衰败,敢把枝头枯黄的白玉兰比作脏帕子,那便是张爱玲

所以我在每个白玉兰花开的季节,都忍不住要想起张爱玲。

她说白玉兰像脏手帕,还说生活像一袭华美的袍子,上面爬满了虱子。作为民国第一才女,洞悉如此,张爱玲该是活得大彻大悟,可是她输给了爱情,输成了一个不会算账的小女人。

张爱玲一生送给胡兰成金钱无数,甚至在胡兰成身为汉奸,躲在乡下,并与其他女人鬼混的时候,张爱玲要与他分手,还把自己一大笔稿费拿出来,确保他生活无忧。爱人爱到这个份上,已然是多么赔本啊。

然而张爱玲不这么觉得,要她来说,虽然她给过渣男汉奸胡兰成不少钱,可胡兰成也给过她不少好东西呢,比如,一件皮大衣。张爱玲为了这件皮大衣在文章里大书特书,称自己穿上它,感觉鼻尖凉凉,快乐得像一条小狗。

而且,她还厚着脸皮告诉世界:“花着男人的钱,心里是欢喜的。”完全是一副恋爱中小女生的样子。

明明自己的稿费足够买许多许多皮大衣,却心甘情愿地倒贴给别人,偶然得到一件回赠便欣喜若狂,经济学家看了一定要吐血吧。

爱情果真让女人的智商下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中国名人故事:世俗的张爱玲

全文共 4002 字

+ 加入清单

在散文里,张爱玲显得清晰和直接一些,小说则要隐晦与曲折一些。而说到底,认识张爱玲,是为了认识她的小说,因为于我们来说,唯有小说,才是张爱玲的意义。所以,认识的结果就是,将张爱玲从小说中攫出来,然后再还给小说。

先看张爱玲的散文。我在其中看见的,是一个世俗的张爱玲。她对日常生活,并且是现时日常生活的细节,怀着一股热切的喜好。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说:“我喜欢听市声。”城市中,挤挨着的人和事,她都非常留意。开电梯的工人,在后天井生个小风炉烧东西吃;听壁脚的仆人,将人家电话里的对话译成西文传给小东家听;谁家煨牛肉汤的气味。这样热腾腾的人气,是她喜欢的。在另一篇散文《道路以目》里,她写的街景,也是人间冷暖的:煮南瓜的气味与那种明亮的桔红,给她“暖老温贫”的感情;寒天早晨,有人在人行道上生小火炉,呛人得很,可是,“我喜欢在那个烟里走过”;一个绿衣邮差骑车载了他的老母亲,使她感动;有人在自行车轮上装着一盏小红灯———在我们的时代,已经看不见了。小时候,有人在车轮上系彩色的绒线,大约是一样的意思———她认真地观赏着,赞道:“流丽之极”。在《谈画》中,她看塞尚的《抱着基督尸身的圣母像》,大感惊讶的是,圣母是最普通的妇人,清贫,论件计值地做点缝纫工作,灰了心,灰了头发”,并且注意到,圣母并不是抱着基督,而是,“背过身去正在忙着一些什么”,抱着基督的则是“另一个屠夫样的壮大男子”。而基督呢?没有使她联想起世间的任何一个人,“他所有的只是图案美”,于是,他就错过了她的兴趣。她喜欢的就是这样一种熟稔的,与她共时态,有贴肤之感的生活细节。这种细节里有着结实的生计,和一些放低了期望的兴致。

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兴趣与苏青不同。胡兰成对宁波人苏青的评价很对,他说宁波人过日子多是兴兴头头的,但是缺少回味,是真正入世的兴致。张爱玲却不是,她对现时生活的爱好是出于对人生的恐惧,她对世界的看法是虚无的。在《公寓生活记趣》里,她饶有兴味地描述了一系列日常景致,忽然总结了一句:“长的是磨难,短的是人生。”于是,这短促的人生,不如将它安在短视的快乐里,掐头去尾,因头尾两段是与“长的磨难”接在一起的。只看着鼻子底下的一点享受,做人才有了信心。以此来看,张爱玲在领略虚无的人生的同时,她又是富于感官,享乐主义的,这便解救了她。《道路以目》里,她写她上街买菜,遇到封锁,只得停留在封锁线以外的街道上。有一个女佣想冲过防线,叫道:“不早了呀!放我回去烧饭吧!”然后,“众人全都哈哈笑了”。这是合乎张爱玲人生观的地方,大难临头,回家烧饭的钟点却一丝不苟。在那无意识的女佣,是一种积极,但在张爱玲,却是消极。因她是要比女佣了解“封锁”的含义,了解这个时世里的灾难。她却又不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能够就事论事地面对现实。

她并不去追究事实的具体原因,只是笼统地以为,人生终是一场不幸,没有理由地一径走着下坡路,个人是无所作为的。像她在《更衣记》的末尾写的,一个小孩子,在收了摊的小菜场,满地的垃圾里面,骑了自行车,撒开把手,很灵活地掠过了。于是,她写道:“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就是在这轻盈地一掠之中,有了小小的冒险,终却是安全的,便小小地得意着。就是这么一点雕虫小技的手腕。张爱玲喜欢归喜欢,其实又是不相信它们的意义的,否则,她就是宁波人苏青了。否则,她就不会如此贪馋地抓住生活中的可触可感。

她在千古之遥,尸骨无存的长生殿里,都要找寻出人间的触手可及的温凉。在《我看苏青》里,写杨贵妃和唐明皇闹气,逐回娘家,“简直是‘本埠新闻’里的故事”。她不喜欢小提琴,因为太抽象,而胡琴的声音却贴实得多,“远兜远转,依然回到人间”。

这是散文中,由自己直接告白出的张爱玲,在小说里,张爱玲就隐到了幕后。大约仅有一次,没藏好,显现出了真身。是在《倾城之恋》里,白流苏刚到香港,与范柳原的关系处于胶着,暗底里使着劲。

他们在浅水湾饭店分住两个客房,晚上范柳原将电话打进白流苏的房内,向她念起《诗经》:“死生契阔,与子相悦,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底下还附有一大篇解释。却像张爱玲在说话,而不是范柳原。

在张爱玲的小说里,是少有如此自觉到人生的苍茫,并且有诗情的人物,张爱玲从不曾将自己放进小说中,扮演一个角色。因连她本身都是虚无的,不适合作世俗的小说的材料和对象。在她的小说里扮演角色的,多是些俗世里的人———市民。最具俗世的特征的,怕就是上海了。香港也有一些,但比较夸张,更像是俗世的舞台,是戏剧化的俗世。《沉香屑第一炉香》与《沉香屑第二炉香》,这两则故事就要奇异一些。而发生在上海的故事,则更具有俗世的情调。

《花凋》里那家的女儿们,我以为是再真切不过的上海小姐。父亲是个轻佻不尽责的人,大约是像《金锁记》里的三少爷,妻子却不如三少奶的贤慧,无能且又无味。我以为,《红玫瑰与白玫瑰》里的白玫瑰,烟鹂,老了以后,就是她。女儿们晓得谁也靠不上,只有靠自己,到社会上汲取养料,挣一份好生活。张爱玲写道:“小姐们穿不起丝质的新式衬衫,布褂子又嫌累赘,索性穿一件空心的棉袍夹袍,几个月之后,脱下来塞在箱子里,第二年生了霉,另做新的。”摩登里面粗陋的,泼辣的芯子,经得起折腾。姊妹多,也成了一个小社会,互相倾轧着,有些弱肉强食的意思。像川嫦这样老实,柔弱,带几分情致,命运就不济了。她生的是痨病,这也有着些哀婉的情致,可这情致却被病期的拖延,一点一点侵蚀掉了。学医的未婚夫自然早知结局,但算得上有耐心了,两年后才另有了人。然后,家里连买药的钱也计较起来,每日吃两个苹果成了家人的说嘴。最后,她想来个多情的了结,自杀,却买不来安眠药。她只得坐着黄包车兜一转,吃一顿西餐,看一场电影。这大约就是一个上海小姐闲暇中的全部乐趣,她要最后地享一享。这是相当感伤的一幕,可这感伤却被病期的拖沓又腐蚀了。川嫦还又做了两双绣花鞋,一双皮鞋,用一只脚试了鞋,很长远地说:“这种皮看上去倒很牢,总可以穿两三年。”三周之后,她方才谢世。这就是俗世里的人了,死都逼在眼前了,这世界早已经放弃她了,她却还愚顽地留意着一些小事,不自量力地挣一挣。

张爱玲小说里的人,真是很俗气的,傅雷曾批评其“恶俗”,并不言过。就像方才说的,她其实也是不相信这些俗事有着多大的救赎的意义,所以便带了刻薄的讥诮。而她又不自主地要在可触可摸的俗事中藏身,于是,她的眼界就只能这样的窄逼。《留情》里,米先生,敦凤,杨太太麻将桌上的一伙,可不是很无聊?《琉璃瓦》中的那一群小姐,也是无聊。《鸿鸾禧》呢,倘不是玉清告别闺阁的那一点急切与不甘交织起来的怅惘,通篇也尽是无聊的。在这里,反过来,是张爱玲的虚无挽救了俗世的庸碌之风,使这些无聊的人生有了一个苍凉的大背景。这些自私又盲目的蠢蠢欲动,就有了接近悲剧的严肃性质。比如,《金锁记》里的曹七巧,始终在作着她丑陋而强悍的争取,手段是低下的,心底极其阴暗,所争取的那一点目标亦是卑琐的。当她的争取日益陷于无望,她便对这个世界起了报复之心。然而,她的世界是狭小的,仅只是她的亲人。于是,被她施加报复的,便是她的亲人了。在她扼杀自己的希望的同时,也扼杀了她周遭的人的希望。

生活就这样沉入黑暗,这黑暗是如此深入,以至粗鄙的曹七巧也泛起了些许感时伤怀的情绪,想到她抗争的不果与不值:她要是选中了与她同一阶层的粗作的男子,“往后日子久了,生了孩子,男人多少对她有点真心。”可是,在张爱玲的笔下,这也已是三十年前的旧事了,连曹七巧的懊悔都已经死去了。如曹七巧这般积极的人生,最终又留下什么呢?逝者如斯,虚无覆盖了所有的欲望。而张爱玲对世俗生活的爱好,为这苍茫的人生观作了具体,写实,生动的注脚,这一声哀叹便有了因果,有了头尾,有了故事,有了人形。于是,在此,张爱玲的虚无与务实,互为关照,契合,援手,造就了她的最好的小说。

《倾城之恋》也是她最好的小说之一。白流苏和范柳原这一对现时的男女,被命运掷骰子般地掷到了一起,做成了夫妻。这是张爱玲故事里,少有的圆满结局。如文中所说:“到处都是传奇,可不见得有这么圆满的收场。”可那也是不可琢磨的,凑巧了的,世界依然,甚至更加不可理喻。人生,还是苍茫的。在此,张爱玲也为这苍茫作了合情合理的注脚。白流苏和范柳原在各自的利欲推动下,迂回着,探试着,欲擒故纵着,却不料世事大变,生存之计为上,忽才珍惜起眼面前的一点慰藉,它给人一种盲目的安全感。在这里,张爱玲是与她的人物走得最近的一次,这故事还是包含她人生观最全部的一个,这含有着对虚无的人生略作妥协的姿态,是贴合张爱玲的思想的。就因走得太近,露了真身,人物略有些跑题,就像前边说过的,在月夜里,范柳原的喟叹。多亏白流苏说了句:“我不懂这些”,才将事情又拉回了情景。

就这样,张爱玲的世俗气是在那虚无的照耀之下,变得艺术了。

她写苏青,写到想与苏青谈“身世之感”,便想象苏青的眼神是:“简直不知道你在说些什么!大概是艺术吧?”苏青是不“艺术”的,她的世俗后面没有背景。在此,可见得,张爱玲的人生观是走在了两个极端之上,一头是现时现刻中的具体可感,另一头则是人生奈何的虚无。在此之间,其实还有着漫长的过程,就是现实的理想与争取。

而张爱玲就如那骑车在菜场脏地上的小孩,“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倩地掠过。”这一“掠过”,自然是轻松的了。当她略一眺望到人生的虚无,便回缩到俗世之中,而终于放过了人生的更宽阔和深厚的蕴含。从俗世的细致描绘,直接跳入一个苍茫的结论,到底是简单了。

于是,很容易地,又回落到了低俗无聊之中。所以,我更加尊敬现实主义的鲁迅,因他是从现实的步骤上,结结实实地走来,所以,他就有了走向虚无的立足点,也有了勇敢。就如那个“过客”,一直向前走,并不知道要到哪里去,并不知道前边是什么。孩子说是鲜花,老人说是坟墓,可他依然要向前去看个明白,带着孩子给他裹伤的布片,人世的好意,走向不知名的前面。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年中考语文素材:张爱玲最经典散文结尾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以下是由语文迷忘为大家带来的张爱玲经典著作的结尾,供大家写作时参考。

1、《天才梦》

生活的艺术,有一部分我不是不能领略。我懂得怎么看“七月巧云”,听苏格兰兵吹bagpipe,享受微风中的藤椅,吃盐水花生,欣赏雨夜的霓灯,从双层公共汽车上伸出手摘树巅的绿叶。在没有人与人交接的场合,我充满了生命的欢悦。可是我一天不能克服这种咬啮性的小烦恼,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蚤子。

2、《忘不了的画》

一条小路,银溪样地流去;两棵小白树,生出许多黄枝子,各各抖着,仿佛天刚亮。稍远还有两棵树,一个蓝色,一个棕色,潦草像中国画,只是没有格式。看风景的人像是远道而来,喘息未定,蓝糊的远山也波动不定。因为那候忽之感,又像是鸡初叫,席子嫌冷了的时候的迢遥的梦。

3、《谈画》

风景画里我最喜欢那张《破屋》,是中午的太阳下的一座白房子,有一只独眼样的黑洞洞的窗;从屋顶上往下裂开一条大缝,房子像在那里笑,一震一震,笑得要倒了。通到屋子的小路,已经看不大见了,四下里生着高高下下的草,在日光中极淡极淡,一片模糊。那哽噎的日色,使人想起“长安亩道音坐绝,音尘绝——西风残照,汉家陵阙。”可是这里并没有巍峨的过去,有的只是中产阶级的荒凉,更空虚的空虚。

4、《更衣记》

一个小孩骑了自行车冲过来,卖弄本领,大叫一声,放松了扶手,摇摆着,轻情地掠过。在这一刹那,满街的人都充满了不可理喻的景仰之心。人生最可爱的当儿便在那一撒手吧?

5、《传奇再版的话》

炎樱只打了草稿。为那强有力的美丽的图案所震慑,我心甘情愿地像描红一样地一笔一笔临摹了一遍。生命也是这样的吧——它有它的图案,我们惟有临摹。所以西洋有这句话:“让生命来到你这里。”这样的屈服,不像我的小说里的人物的那种不明不白,狠琐,难堪,失面子的屈服,然而到底还是凄凉的。

6、《爱》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时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惟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

7、《烬余录》

时代的车轰轰地往前开。我们坐在车上,经过的也许不过是几条熟悉的街道,可是在漫天的火光中也自惊心动魄。就可惜我们只顾忙着在一瞥即逝的店铺的橱窗里找寻我们自己的影子——我们只看见自己的脸,苍白,渺小;我们的自私与空虚,我们恬不知耻的愚蠢——谁都像我们一样,然而我们每人都是孤独的。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