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故事出自汇总20篇
成语词典是成语的集合,是把成语按某种顺序排列并加以解释供人检查参考的工具书。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井底之蛙”这个成语故事出自,快积累起来吧!
浏览
1325作文
1000成语巧取豪夺的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文章来源,网址}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巧取豪夺。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成语故事:欲速则不达
全文共 729 字
+ 加入清单这个成语指的是过于性急反而不能达到目的。多指违背客观规律或不按应有的程序行事。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子录篇》。“子曰:‘无(wù,勿)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事不成’。”这段话是孔子教导弟子时说的,意思是:不要只图快,不要只顾眼前利益。图快,则达不到预期目标;只顾眼前利益,则办不成大事,这里还有一个古老的阿拉伯故事呢。
从前,有一个到欧洲去卖货的阿拉伯商人,他的生意挺兴隆,他带去的一马车的货物不几天都卖完了。他喜滋滋地买了些给家人的礼物装进马车,驾车往家赶去。他归心似箭,日夜兼程,深更半夜他才投店休息;第二天一大早又忙着赶路。店主帮他把马牵出马棚时,发现马左后脚的铁掌上少了一枚钉子,就提醒他给马掌钉钉。商人说:“再有十天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颗小钉耽误时间。”话音未落就赶车走了。
两天后,商人路过一个小镇,被一个钉马掌的伙计叫住:“马掌快掉了。过了这个镇可不容易再找到钉马掌的了。”商人说:“再有八天我就到家了。我可不想为一个马掌耽误功夫。”离开小镇没多远,在一个人烟稀少的地方,马掌掉了。商人想:“掉就掉了吧,我可没时间再返回小镇了。就要到家了。”走了一段路后,马开始一瘸一拐起来。一个牧马人对他说:“让马养好脚再走吧,否则马会走得更慢的。”“再有六天我就要到家了,马养伤多浪费时间呀。”
马走得更跌跌撞撞了,一个过路人劝他让马养好腿再继续赶路,可他说:“老天,养好腿得多长时间?再有四天我就要到家了,别耽误我与亲人见面!”又走了两天,马终于倒下了,一步也走不了了,商人只得丢下马和车子,自己扛着东西徒步朝家走去。
结果,马车走两天的路程他走了四五天,到家的时间反而比预定时间晚了两三天,真是欲速则不达。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或字多两撇
篇2:上气不接下气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9 字
+ 加入清单【成语名字】上气不接下气
【汉语拼音】shàng qì bù jiē xià qì
【近义词】:气喘吁吁
【反义词】:平心静气
【成语出处】清·无垢道人《八仙全传》第七回:“一霎时漂流数百里外,直把一个好义急公的老鼠淹得上气不接下气。”
【成语解释】形容因为劳累或焦急而气喘得很厉害。
【上气不接下气造句】这楼可真高啊,上一趟大家都是上气不接下气。
【上气不接下气的成语故事】
无垢道人:清朝道教人物。无垢道人自幼流落成都,师从清云观志元法师长达二十八年,熟读道教典籍,深通玄理。同治七年(1868年)无垢道人自序于京西白云观。咸丰二年(1852年),遵从师命,游览江山之胜,历南北十余省。后至京师,落脚白云观,著书讲道。无垢道人有感于道统失绪,“故就老祖以来,迄于近代诸仙祖得道始末,与夫修道情形,著为《八仙得道传》一书”。《八仙得道传》:又名 《八仙全书》、《八仙全传》,是八仙题材的小说中,叙述八仙故事最全,情节最为丰富的一种。
篇3:冰山难靠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6 字
+ 加入清单[成语拼音] bīng shān nán kào
[成语解释] 比喻不能长久的权势,难于依靠。
[典故出处] 《资治通鉴·唐纪玄宗天宝十一年》:“或劝陕郡进士张彖谒国忠,曰:‘见之,富贵立可图。’彖曰:‘君辈倚杨右相如泰山,吾以为冰山耳!若皎日既出,君辈得无失所恃乎?’”
成语故事
唐玄宗李隆基特别宠爱杨玉环,封她为贵妃。这下杨家便鸡犬升天了,她的堂兄杨国忠也官运亨通做了宰相,还兼领四十余个使官,大权在握,朝廷选任官吏都在他家里私下决定。
当时,陕西有一个进士,名叫张彖(tuan)没有机会作官。他的朋友们都劝他去拜见杨国忠,那样立刻就能升官发财。可是他始终不去,反倒对劝他的朋友说:“你们都把杨国忠看得像泰山一样稳固,可是我以为他不过是一座冰山罢了。将来天下有了动乱,他就会垮掉,好比冰山遇到太阳化掉一样,到那时候你们就失掉靠山了。”不久,安禄山起兵叛乱,攻下京城长安,杨国忠随同唐玄宗逃往四川,在马嵬驿,被士兵杀死。杨贵妃也被缢死,杨家这座靠山果然塌倒了。
篇4: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成语拼音:shī zhī háo lí,chā zhī qi
成语用法:作宾语、分句;指小错误会产生大错误。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毫厘:很小的计量单位,形容很小。开始稍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成语来源:西汉·戴圣《大戴礼记·保傅》:“《易》曰:‘正其本,万物理。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成语造句:陶铸《崇高的理想》:“在开始的时候,就得有个盘算,才不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的成语故事
西汉时期,赵充国奉汉宣帝之命去平定西北地区叛乱,见叛军军心不齐,就采取招抚的办法,使得大部分叛军投诚。可汉宣帝命他出兵,结果出师不利。后来他按皇命收集军粮,造成叛乱,他感慨地说:“真是失之毫厘,差之千里。”
失字开头的成语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失之东隅
包含有失字的成语
拔十失五 机不可失 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 失之东隅 失之毫厘 失之毫厘 智者千虑 城门失火 内举不失
篇5:成语闻鸡起舞的故事及启示
全文共 567 字
+ 加入清单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可他小时候却是个不爱读书的淘气孩子。进入青年时代,他意识到自己知识的贫乏,深感不读书无以报效国家,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于是就发奋读起书来。他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他曾几次进出京都洛阳,接触过他的人都说,祖逖是个能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才。祖逖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他与刘琨感情深厚,不仅常常同床而卧,同被而眠,而且还有着共同的远大理想:建功立业,复兴晋国,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闻鸡起舞
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剑光飞舞,剑声铿锵。春去冬来,寒来暑往,从不间断。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长期的刻苦学习和训练,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既能写得一手好文章,又能带兵打胜仗。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闻鸡起舞的启示
成语“闻鸡起舞”,形容发奋有为,也比喻有志之士,及时振作。
篇6:关于自相矛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038 字
+ 加入清单自相矛盾是一个成语,.比喻一个人说话、行动前后抵触,不一致,也指同伙间的相互争吵或冲突。下面为大家分享自相矛盾的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自相矛盾
成语拼音:zì xiāng máo dùn
成语解释:自己的言行前后互相抵触。矛:古时用来进攻的锐器;盾:古时用来防身的盾牌。
成语出处:《韩非子 难一》:“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莫之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勿能应也。”
成语用法:自相矛盾主谓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主谓式成语
成语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相,不能读作“xiànɡ”。
成语辨形:矛,不能写作“予”或“茅”。
自相矛盾的故事
楚国与邻国发生了战争,楚王大购兵器、机械,以分发给新添兵勇,因此,楚国城中兵器行生意日益兴隆,许多人都靠卖兵器而发了财。楚城中有一人,平日游手好闲、不务正业,却总想发财,这日见此情景,便造了些长矛和盾牌,也到街面上卖起了兵器。可是过了几日,他的摊位却一直无人问津。
原来啊,人们一见卖主是平日的游手好闲者,都担心矛和盾不好,这人一听说人们不买自己的兵器是为这,生气急了,第二日去卖,便想了个办法。次日,这人拿了一个铜锣,带上货物,走到人群密集处,便“咚隆咚隆”敲起了铜锣,同时大声吆喝着:“大家快来看啊!大家快来看啊!天下最利的矛!天下最坚的盾!快来看啊!”等众人都围过来,这人便取出一面盾牌,摊在众人面前,夸称说:“我卖的这盾牌,是天下最坚固的盾牌,不信大家来看看啊!这盾牌的坚固,大家从未见过,不管什么利器都不能将其刺穿,即使用天下最锐利的矛刺它,它盾面上亦不能被划伤,不留痕迹!”说着将盾牌在众人眼前晃来晃去,并让众人拍打细看。接着,此人又取出一根长矛,在众人面前舞来戏去,那矛早被他抹上了油,在阳光下明晃晃的,甚是漂亮。
他舞毕,又夸赞起他的矛来,他大声嚷到:“此矛诸位前所未见,乃是天下第一利矛,不论何物,与其矛皆为草木,轻挥其矛,物件皆为之而穿,就是天下最为坚固的盾牌,也能被其轻易刺穿!大家快来买呀!这里有天下第一矛、盾!楚国用之打仗定能大获全胜!”听完这人夸耀,众皆哗然,其人问道:“你们何不速买,为何大笑?”一位老者笑道:“既如你所说,用你的矛,来刺你的盾,又会怎样呢?”其人吞吞吐吐,前言不搭后语,不能应答,众人更是哄堂大笑。一人提议说:“今日之事,甚是可笑,今后这等自相冲突的事,就称之为自相矛盾吧!”众人皆然其说。大家再看那人,早已悄悄溜走了!
篇7: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422 字
+ 加入清单329年,石勒踏平了“前赵”,终于能纵情驰骋在大平原,悠闲欣赏北国风光了,然而遥远的江南总是诱惑着他。
这一年他56岁了,来日无多的紧迫感,时时袭上心头。他下定决心,要完成人生的最后一个梦想:飞越长江。
三次进攻建康都失败
要进攻建康,一般都是从西边动手,先拿下荆州、江州,或者历阳,然后顺流而下。但是这一带的最高长官是陶侃,他横刀立马、威风凛凛站在长江边的身影,以及到处传播的英雄故事,让石勒失去了渡江的勇气。
江州曾经发生一次相互残杀的大案。“流民帅”郭默杀死江州刺史后,遭到陶侃讨伐,不战而降,当场被杀。
郭默在南方就是个无名小卒,然而墙内开花墙外香。他在北方大名鼎鼎,骁勇善战,千军万马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石勒军队见到他就抖豁,如同遇到“关羽、张飞”。
石勒听说陶侃捉拿郭默,兵不血刃,像抓只小鸡一样简单。石勒无限感慨:陶侃真是名不虚传啊。
陶侃也不轻易向北方示兵,石勒对他如同当年对待祖逖一样:尊重和敬畏。
既然从西边毫无希望,只有改道从东边。
篇8:关于中国历史成语故事:洛阳纸贵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拼音】: lu yáng zhǐ guì
【解释】: 比喻著作有价值,流传广。
【出处】: 《晋书·左思传》:“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
【举例造句】: 人说“洛阳纸贵”,谁知今日闹到“长安扇贵”。此时画的手也酸了,眼也花了。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七十七回
【成语故事】:
晋代文学家左思,小时候是个非常顽皮、不爱读书的孩子。父亲经常为这事发脾气,可是小左思仍然淘气得很,不肯好好学习。
有一天,左思的父亲与朋友们聊天,朋友们羡慕他有个聪明可爱的儿子。左思的父亲叹口气说:“快别提他了,小儿左思的学习,还不如我小时候,看来没有多大的出息了。”说着,脸上流露出失望的神色。这一切都被小左思看到听到了,他非常难过,觉得自己不好好念书确实很没出息。于是,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刻苦学习。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左思渐渐长大了,由于他坚持不懈地发奋读书,终于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人,文章也写得非常好。他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大家的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杰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一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故事出自《晋书·文苑·左思传》。成语“洛阳纸贵”,称颂杰出的作品风行一时。
篇9:励志成语故事文字版
全文共 212 字
+ 加入清单公元前597年,楚庄王亲自率领大军讨伐郑国。三个月后便攻破了郑国都城。
郑襄公出于无奈,只好*露上身,牵着一只羊向楚庄王求饶说:“我不能很好的服侍君王,令大王生气,这都是我的罪过。今后,大王让我做什么我就做什么。只要大王不灭郑国,让郑国像您的众多属国一样服侍您,这就是您的恩惠了,也是我的心愿。我大胆的说出心里话,请大王决定吧。”
楚王看到郑伯的可怜相,认为郑王可以取得百姓的信任,就下令退兵,允许郑国求和,还与郑国订立了盟约。
篇10:后来者居上成语故事
全文共 273 字
+ 加入清单【注音】hòu lái zhě jū shàng
【典故】陛下用群臣,如积薪耳,后来者居上。 《史记·汲郑列传》
【释义】后来的超过先前的。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后者胜前者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后来居上
【押韵词】人怕出名猪怕壮、惊惶万状、万花齐放、精强力壮、装模装样、锐气益壮、不可限量、亥豕相望、胆粗气壮、山吟泽唱、......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西汉时期,文官汲黯生性坦率,总是直言劝谏皇帝,汉武帝派他去边远的地方做官,他在东海郡政绩显著,汉武帝将他调回宫中。他本性不改,汉武帝重新冷落他。他感慨道:“皇帝用人就像堆柴,真是后来者居上。”
篇11: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有个楚国贵族,在祭祀过祖宗后,把一壶祭酒赏给门客们喝。门客们拿着这壶酒,不知如何处理。他们觉得,这么多人喝一壶酒,肯定不够,还不如干脆给一个人喝,喝得痛痛快快还好些。可是到底给谁好呢,于是,门客们商量了一个好主意,就是每个人各自在地上画一条蛇,谁先画好了这壶酒就归谁喝。大家都同意这个办法。
门客们一人拿一根小棍,开始在地上画蛇。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儿,他就把蛇画好了,于是他把酒壶拿了过来。正待他要喝酒时,他一眼瞅见其他人还没把蛇画完,他便十分得意地又拿起小棍,边自言自语地说:“看我再来给蛇添上几只脚,他们也未必画完。”边说边给画好的蛇画脚。
不料,这个人给蛇画脚还没完,手上的酒壶便被旁边一个人一把抢了过去,原来,那个人的蛇画完了。这个给蛇画脚的人不依,说:“我最先画完蛇,酒应归我喝~”那个人笑着说:“你到现在还在画,而我已完工,酒当然是我的~”画蛇脚的人争辩说:“我早就画完了,现在是趁时间还早,不过是给蛇添几只脚而已。”那人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要给它添几只脚那你就添吧,酒反正你是喝不成了~”
那人毫不客气地喝起酒来,那个给蛇画脚的人却眼巴巴看着本属自己而现在已被别人拿走的酒,后悔不已。
有些人自以为是,喜欢节外生枝,卖弄自己,结果往往弄巧成拙,不正像这个画蛇添足的人吗。
篇12: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古代楚国有个主管祭祀的官员,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门客们互相商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不大家一起在地上比画蛇,谁先画好,谁就喝这壶酒。”画蛇添足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于是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还能够为它画脚呢!”他还没有画完蛇的脚,另一个人的蛇就画好了,那个人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随后喝完了那壶酒。
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去了那壶酒。
楚有祠者,赐其舍人卮酒。舍人相谓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曰:“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曰:“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
出处《汉书·杨敞传》
敝惊惧,不知所言。汗出浃背徒唯唯而已。
释义“浃”,湿透,出汗多,湿透脊梁。形容满身大汗。也形容极度惶恐或惭愧过度。
故事
汉大将军霍光,是汉武帝的托孤重臣,辅佐八岁即位的汉昭帝执政,威势很重。霍光身边有个叫杨敞的人,行事谨小慎微,颇受霍光赏识,升至丞相职位,封为安平候。其实,杨敞为人懦弱无能,胆小怕事,根本不是当丞相的材料。
公元前74年,年仅廿一岁的汉昭帝驾崩于未央宫,霍光与众臣商议,选了汉武帝的孙子昌邑王刘贺作继承人。谁知刘贺继位后,经常宴饮歌舞,寻欢作乐。霍光听说后,忧心忡忡,与车骑将军张安世、大司马田延年秘密商议,打算废掉刘贺,另立贤君。计议商定后,霍光派田延年告诉杨敞、以便共同行事。杨敞一听,顿时吓得汗流浃背,惊恐万分,只是含含糊糊,不置可否。杨敞的妻子,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女儿,颇有胆识。她见丈夫犹豫不决的样子,暗暗着急,趁田延年更衣走开时,上前劝丈夫说;“国家大事,岂能犹豫不决。大将军已有成议,你也应当速战速决,否则必然太难临头。”杨敞在房里来回酸步,却拿不定注意。正巧此时田延年回来,司马夫人回避不及,索性大大方方地与田延年相见,告知田延年,她丈夫愿意听从大将军的吩咐。田延年听了后高兴地告辞走了。
田延年回报霍光,霍光十分满意,马上安排杨敞领众臣上表,奏请皇太后。第二天,杨敞与群臣遏见皇太后,陈述昌邑王不堪继承王位的原因。太后立即下诏废去刘贺,另立汉武帝的曾孙刘询为君,史称汉宣帝。
篇13:唾手可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29 字
+ 加入清单【注音】tuò shǒu kě dé
【典故】《后汉书·公孙瓒传》始天下兵起,我谓唾掌而决。 李贤注引《九州春秋》曰
【解释】唾手:往手上吐唾沫。动手就可以取得。比喻极容易得到。
【用法】作谓语、定语;指容易得到
【结构】偏正式
【近义词】易如反掌、轻而易举、唾手而得
【反义词】大海捞针、难于登天
【同韵词】凤协鸾和、出门应辙、信口开河、无可柰何、调嘴弄舌、楼台殿阁、志同道合、人言啧啧、刻己自责、莫敢谁何。
【年代】古代
【灯谜】口水
【邂逅语】下扣子捉麻雀
【成语故事】唐太宗时,唐朝属国高丽国发生内乱,大臣支离杀死唐太宗立的国王后自立为王,唐太宗想亲征高丽。大将褚遂良认为这点小事不必皇帝亲征,派一两名精干的大将带上十万兵马出征,小小高丽就“唾手可取”。
【成语示例】韩馥无谋之辈,必请将军领州事;就中取事,唾手可得。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七回
【其它使用】
◎ 放弃唾手可得的安稳生活,选择风险很大的挑战,这就是刘汉元的性格。
◎ 当然,上述动作的选择和形成,不是唾手可得的。
◎ 人间难以得到的东西--真空、超高温、绝对温度、物体失重等等,在天上唾手可得,还可以在这儿熔炼和焊接金属。"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篇14:骑鹤上扬州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07 字
+ 加入清单这则成语出自南朝·梁·殷芸《小说·吴蜀人》。后多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注音】qí hè shàng yáng zhōu
【典故】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赀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南朝·梁·殷芸《小说·吴蜀人》
【释义】后因以比喻欲集做官、发财、成仙于一身,或形容贪婪、妄想。
【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人妄想贪婪
【结构】偏正式
【相近词】骑鹤望扬州、骑鹤上维扬
【同韵词】含垢包羞、含笑九幽、鱼帛狐篝、不做不休、覆水不收、经明行修、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微显阐幽、与羊谋羞、惟口起羞、......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赵钱孙李四公子在扬州痩西湖畔饮酒谈志向,赵某说自己有幸结识朋友,但愿能混个扬州刺史。孙某则想骑上红顶白羽的仙鹤去琼楼玉宇渡余生。李某说要腰缠十万贯,骑上仙鹤去扬州赴任。众人戏他性急喝不得热粥
【示例】但我还想加上一个总结,以醒醒你的骑鹤上扬州的梦。 郁达夫《扬州旧梦寄语堂》
【成语造举】
它和"骑鹤上扬州"的话头并不相干。
词类符号:名词; 时间名词; 方位名词; 处所名词;人名; 姓氏; 名字; 地名; 机构名; 其他专有名词; 动词;联系动词;能愿动词;趋向动词;形容词;区别词; 数词;量词; 副词; 代词;介词; 连词; 助词;叹词; 拟声词;习用语;缩略语;前接成分;后接成分; 语素字; 非语素字。
篇15:成语故事新编作文800字
全文共 890 字
+ 加入清单很久很久以前,在边塞的一个小村庄里,住着一户人家。他们有一匹良种马。这是一匹公马,并且马的性格温和,从来都不和其他的马打闹。有那么一天,正当人们在田间耕作的时候,只听见山坡的另一边传来一声马的嘶鸣,听起来是一匹母马的叫声。于是,正在田间耕作的这匹公马,挣脱了锁链,向着母马嘶鸣的方向奔去,一会儿就消失了踪影。刚刚反应过来的人们,试图朝着马跑的方向去追寻,但是无奈,两匹马都已经消失的无影无踪了。
事情很快在村子里面传开了,大家都对丢失了马的这家人很是同情,更觉得他们好可怜,没有了耕地干农活的帮手。唯独只有一个住在村子边上的瞎眼老婆婆,并不认为这是一件坏事。村里的人,都议论纷纷,大家对瞎眼老婆婆的说法很不以为然。
出人意料的是,三个月后的一天,这匹跑了的公马,带着一匹外国母马回来了,这匹母马已经怀孕了。这户人家欣喜万分,村里的其他人也替他们感到高兴。唯独那位瞎眼老婆婆,并不高兴,还说这可能是件坏事。不过,村里有一些人开始相信老婆婆的话了。
一年之后,母马到了要生产的日子了,大家都很期待。不料,可能因为小马的身躯太大了,母马艰难的生下了小马后,因失血过多而死。公马非常悲伤,大病了一场。病好之后,身体大不如从前,干活也没力气。并且,因为母马是因为生产小马而死,公马非常痛恨小马,经常折磨小马,不让小马吃饱。不出几个月,公马也郁郁而死。大家都很悲伤,纷纷去安慰这户人家。唯独瞎眼老婆婆并没有难过,还说,这未必是件坏事。
这户人家失去两匹马后,对仅存的小马爱护备至,小马在主人的悉心照料下,长得非常健康。渐渐的,大家发现,原来不起眼的小马长成了一匹非常稀有的汗血宝马。恰逢此时,周天子正御驾亲征,在边塞攻打胡人。途径这个村子的时候,发现了这匹宝马。立刻花万金买下了这匹汗血宝马。这匹汗血宝马在战场上屡立战功。这户人家不仅得到了花不完的金银财宝。还被封官加爵,代代富贵。
事后,大家都很好奇,瞎眼老婆婆是怎么料事如神的。瞎眼老婆婆慢悠悠地说了一句话:“福之为祸,祸之为福。化不可足,深不可测也。”
是啊,好事与坏事之间,又何尝是不能转换的呢?(公众号:我们555666)
篇16:食宿相兼成语故事
全文共 367 字
+ 加入清单【拼音】shí sù xiāng jiān
【典故】齐人有女,二人求之。……父母疑不能决,问其女:‘定所欲适,难指斥言者,偏袒令我知之。’女便两袒,怪问其故。云:‘欲东家食,西家宿。’ 汉·应劭《风俗通·两袒》
【释义】比喻幻想同时实现两个互相矛盾的目标。
【用法】作谓语、宾语;指两者兼顾
【结构】主谓式
【相近词】东食西宿
【同韵词】拭目以观、三风十愆、罪恶迷天、朝四暮三、道键禅关、食为民天、看风使帆、罪莫大焉、尸禄素飡、致命一餐。
【年代】古代
【成语故事】齐国有一个年轻貌美的女子,东西两家公子同时来求婚,东家公子很富有但相貌丑陋,西家公子是一个英俊的穷书生,姑娘的父母很为难,叫姑娘自己定夺,她说两个都愿意嫁,白天在东家吃饭,晚上去西家睡觉,食宿兼顾。
【成语示例】盾矛互陷多奇疾,食宿相兼乏好方。 清·钱谦益《甲子秋北上渡淮寄里中游好》诗
篇17:三年级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6 字
+ 加入清单西汉时,有个名叫牵秀的读书人,年轻时就有些才气,也能说会道。后来被权贵看中,任为司空从事中郎,当上了皇帝的侍从官。
牵秀好说大话,常把自己夸得了不起。有一次竟对人说,他如果能居于督察百官的地位,就一定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如果能担任军事要职,就一定会建立将帅的功勋。但是,他不过是说说而已,实际上没有照这样去做。公元二九○年晋武帝司马炎死后,他的儿子司马衷继位,史称晋惠帝。司马衷患有痴呆症,第二年起,皇族之间为了争夺政权,发生了长达十六年之久的“八王之乱”。
当时牵秀担任尚书,但他对诸王专权、惠帝沦为傀儡,从不敢反对。相反,他见哪个有势力,就去投靠哪个。他先是为长沙王司马义效力,接着又投奔成都王司马颖,后来再投靠河间王司马。最后,牵秀在这场皇族大混战中,被司马颙的部下杀死,以致他根本就没有做到自己说的,像冲除脏水、浮上清水那样除掉恶人,奖励好人。
篇18:五年级成语小故事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王商,字子威,继承父亲的封号为乐吕侯,是汉成帝的丞相,他为人耿直,作风正派。
汉成帝三年的秋天,京城长安城中忽然有传言说要发大水了,长安城就要被水吞没了。刹时间,整个长安城的老百姓都惊慌起来大家扶老携幼,争相逃命。
消息传到宫中,汉成帝立即召集文武百官到宫中议事,商量对策。成帝的舅父、大将军王凤也惊慌失措,劝成帝、太后赶快躲到船上去准备撤离。大臣们也纷纷附和王凤的意见。只有孙丞相王商坚决反对,他认为大水不可能突然而来,一定是谣传,在这个关键时刻更不能轻易撤离,这样只会使人心更加慌乱。成帝采纳了王商的意见,过了一会,城里也没见大水来,谣言不攻自破,城里的秩序也慢慢恢复了。调查下来,确实是传言失实。成帝对王商能力排众议很赞赏。王凤却认为是王商使他下不了台,因此心怀不满。
王凤有个亲戚叫杨肜,是琅那太守,因为没有把他管辖的地方管理好,王商要办他的罪,王凤为此亲自跑到王商面前,替杨肜说情,为他开脱。王商坚持原则,免去了杨肜的官职,王凤更加怀恨在心,千方百计想要打击报复。于是他勾结了同伙,诬陷王商。汉成帝最后听信了谗言,罢免了王商的丞相职务。
但是,是非自有公论。《汉书》的作者班固在撰写王商的传记时对王商的评价是:为人诚实公正,不屈不侥。这样的评论是很客观公正的。
篇19:励志简短成语故事持之以恒
全文共 311 字
+ 加入清单战国时期,儒家学派代表人物孟子(孟轲)小的时候,母亲送他到学堂读书。刚开始孟轲还懂得用功,后来就渐渐学会偷懒、贪玩,不肯用功读书了。
有一天,他竟然逃学回家。母亲此时正在家中织布,一看见他逃学回来,就拿起剪刀把织布机上织了一半的线剪断了。孟轲很惶恐地跪下,问母亲为何要把线剪断。
母亲责备说:“求学跟织布的道理是一样的,必须一丝丝不断积累,才能织成有用的布料。如果中途把它剪断了,那就会前功尽弃,成为一堆废料。求学更是要不断地用功,最后才会有所成就。而你现在却偷懒逃学,不肯用功读书,这样自我堕落,如何能成就学业?”
孟轲听了母亲这番话,非常惭愧,立刻向母亲认错,从此发愤向学。经过长年累月的不懈努力,终于成就了自己的道德学问。
篇20:乘人之危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乘人之危”这则成语的意思是形容趁别人危难之时去要挟或打击。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盖勋传》,谋事杀良,非忠也;乘人之危,非仁也。
东汉时,盖勋因为人正直,很有才干,被举为孝廉,当上了郡太守的主要属官——长史。盖勋所在的郡属凉州刺史梁鹄(hu)管辖,而梁鹄又是盖勋的朋友。
当时,受凉州刺史管辖的武威太守横行霸道,干尽了坏事,老百姓对他恨之入骨,又敢怒不敢言。但是,梁鹄的属官苏正和却不畏强霸,敢于碰硬,依法查办武威太守的罪行。
不料,梁鸽生怕追查武威太守的罪行会涉及到高层权贵,连罪自己,焦虑不安。他甚至想杀了苏正和灭口,但又吃不准这样做是否妥当,于是打算去找好友盖勋商量究竟该怎么办。
也正巧,盖勋与苏正和是一对冤家。有人向他透露刺史将要和他商量如何处置苏正和,并且建议他乘此机会,劝刺史杀了苏正和,来个公报私仇。盖勋听了断然拒绝说:“为个人的私事杀害良臣,是不忠的表现;趁别人危难的时候去害人家,是不仁的行为。”
之后,梁鹄果然来与他商议处置苏正和的事。盖勋打比方规劝梁鹄说:“喂养鹰鸢(yuan),要使它凶猛,这样才能为您捕获猎物。如今它已经很凶猛了,您却想把它杀掉。既然如此养它又有什么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