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百发百中成语故事PPT课件(汇总20篇)

每一个冬天都是奇特的,每一个冬天都有故事,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冬天的故事吗吗,请欣赏!

浏览

5001

作文

1000

偏门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1782 字

+ 加入清单

简短的成语故事,简单而不简约,简短更显精致,简短的故事,深刻的道理!偏门的成语故事让学识变得更加丰富,跟随小编去看看吧!

1、雪中送炭

【成语故事】南宋时期,着名的诗人范成大一生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歌,深受人们的喜爱,晚年退居故乡石湖,自号石湖居士,他着作被编为《石湖居士诗集》,其中有一首《大雪送炭与芥隐》诗:“不是雪中须送炭,聊装风景要诗来。”

2、画饼充饥

【成语故事】曹操的孙子曹睿当上皇帝后急于找一个“中书郎”,让大臣卢毓推荐一个真有本事的人,并告诫他推荐人才不能只看名声,名声就像画在地上的一张饼,饥饿时不能吃。卢毓经过仔细挑选为曹睿选中中书郎。

3、囫囵吞枣

【成语故事】从前一个自作聪明的人,听说人们吃梨子对牙好但伤脾,吃枣子却刚好相反。他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个两全其美的办法,就是吃梨只嚼不咽,吃枣只吞不嚼,然后这样就不会伤牙与伤脾了,人家笑他是囫囵吞枣。

4、尔虞我诈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强大的楚国包围了弱小的宋国都城,宋国大帅华元誓死守城不降,楚军存粮不多,车夫申叔向楚庄王献计,要士兵盖房种地,装做长住的样子。华元急了,偷偷潜入楚军统帅子反的营帐,说城里缺粮人们易子而食。于是两军讲和。

5、草船借箭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曹操率大军攻打东吴,然后孙权刘备联合抗曹,周瑜心胸狭隘,很忌妒诸葛亮,设计让诸葛亮三天之间完成造箭十万支。诸葛亮向鲁肃借了20只船及草人,趁夜色大雾之机,开船向曹营,曹操率军拼命向草人上射箭,圆满完成任务。

6、嫦娥奔月

【成语故事】传说古代天空中有10个太阳同时出来,大地被烤成焦土,后羿为民除害射掉了9个太阳,西天的王母娘娘奖赏他长生不老的仙药。他的妻子嫦娥趁后羿不注意时偷吃了这些药,突然她就成仙飞向天宫,王母娘娘惩罚她,让她在广寒宫里思过。

7、恃才傲物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齐武帝的侄子萧子显从小聪慧过人,然后文思敏捷。在任梁国国子博士时,把梁武帝写的《经义》作太学的教材授课。他写成《后汉书》100卷,《齐史》60卷。他深得梁武帝的信任。梁武帝认为他恃才傲物,在他死后赐他谥号“骄”。

8、舍生取义

【成语故事】春秋末期,大夫赵襄子杀了大夫智伯。智伯的心腹豫让发誓舍身取义要杀赵襄子,他潜入赵襄子的宅内行刺未遂。赵襄子佩服他的义气放了他。后来他把全身漆成癞子,吞下烧红的炭使声音变哑,再次去行刺未遂而自杀。

9、收买人心

【成语故事】三国时期,赵云与刘备的两位夫人及小主人阿斗失散后,四处打听,终于找到了甘夫人及阿斗。曹操的追兵赶到,赵云英勇杀敌,突出重围终于到达刘备身边,哭诉没有救下糜夫人,刘备感动得痛哭流涕,当场要摔死阿斗,被众将劝止。

10、声东击西

【成语故事】楚汉相争时,刘邦派大将韩信去攻打投靠项羽的魏王豹,魏王豹派柏直为大将率军在黄河东岸蒲坂驻守,封锁渡口。韩信发现蒲坂易守难攻,表面装作调兵遣将强行渡河,暗地将主力从夏阳渡河直捣安邑,消灭了魏王豹大部分兵力。

11、大公无私

【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晋平公问大夫祁黄羊谁担任南阳县令合适,祁黄羊推荐解狐,晋平公问他怎么推荐仇人,他说任人唯贤,解狐不负众望。朝廷缺一个军中尉,祁黄羊推荐儿子祁午,祁午也干得相当出色。孔子说祁黄羊推荐人才真是大公无私。

12、神武挂冠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梁国的陶弘景,自幼家贫,经过苦读而入仕,他没有当上大官,在一次求一个县官失败后,对官场的尔虞我诈十分厌倦,就于永明十年,他就脱下朝服挂在神武门,上表辞官。辞官后,他就隐居山林。

13、草木皆兵

【成语故事】东晋时期,前秦国王苻坚企图消灭东晋,东晋宰相谢安派谢石为征讨大都督,分兵三路夹击秦军。苻坚登上寿阳城,看见晋君阵容整齐有些畏惧。晋军用计围攻苻坚的秦军,秦军大败,在溃逃的过程中看到后边山上草木的阴影,都以为是追兵。

14、声色犬马

【成语故事】隋炀帝的长子杨昭死后,然后次子杨湅就成为理所当然的太子,他远不及兄长那样有修养,他平时骄纵恣肆,行为不端,经常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同时好女色,同达奚通的小妾王氏勾搭成奸,又霸占妻子的姐姐元氏,真是无恶不作。

15、李郭同舟

【成语故事】南朝时期,太原界休人郭太字林宗,出身贫寒,然后但他积极好学,到处游学。游学到洛阳见到河南尹李膺。李膺十分喜欢与他交往,一时传为佳话。后来郭太要回家,京师很多学者来送行,郭太只与李膺两人乘船而行,送行的人说他们像一对神仙。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铜琶铁板成语故事

全文共 387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

铜琵琶、铁绰板,为豪放歌曲的伴奏乐器。指格调豪爽、气势宏大的文学作品。

出处

宋·俞文豹《吹剑录(外集)》。

故事

有一次,苏轼带着他的随从经过一个山崖里,他被山崖上那几丛沐浴在阳光下的金鸡菊吸引住了。正当苏轼观赏着金鸡菊时,他的随从却放开歌喉唱了起来。原来,苏轼的随从很善于歌唱,他也被眼前的金鸡菊陶醉了,唱起了苏轼填的词。随从歌唱完后,苏轼便转过身来对他说:“你唱得还真不错呀!”

随从笑着说:“哪里是我唱得好呢?是因您写的词格调豪爽、气魄宏大呀。”

苏轼问:“那么,你将我的词和柳永的词比较一下,两者又怎么样呢?”

随从回答说:“依我看,柳郎中的词,只可借十七八岁的女孩儿,捏着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可是您的词,只得请关西大汉手执铁板,唱‘大江东去’。”

苏试听了,表示赞成地笑了起来。

后来,人们根据这个故事,概括为“抱铜琵琶,执铁绰板”,又逐步演变为成语“铜琶铁板”。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斋戒沐浴的经典成语故事

全文共 408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斋戒沐浴

【近义词】:毕恭毕敬、一秉虔诚、心香一瓣、顶礼膜拜、暮礼晨参

【反义词】:盛气凌人、骄横跋扈、出言不逊、倨傲无礼、咄咄逼人

【成语出处】:孟子离娄下:“虽有恶人,斋戒沐浴,则可以祀上帝。”

【成语解释】:祭祀之前的一种仪式,包括沐浴更衣、戒酒、吃素,以求身心的洁净,表示虔诚。比喻虔诚恭敬的态度。

【斋戒沐浴造句】:外婆是虔诚的佛教徒,每到农历初一、十五,总是“斋戒沐浴”,到庙里祈神求福。

【斋戒沐浴的成语故事】:

古人沐浴而朝,斋戒沐浴以祀上帝,可见,沐浴是一种隆重的礼仪。孔子赞赏的学生曾点甚至把洗澡作为一种至美的人生境界。在古希腊人的生活中,运动的紧张和洗澡的松弛让人们从中发现了无与伦比的美妙。在古罗马的豪华浴场,洗澡是古罗马人欢宴人生的一种方式……虽然历史随着岁月远去,而今,当你周身被温暖的水流包围,当你沉浸在金碧辉煌的流光中,觥筹交错间,一场超奢华的感官沐浴享受正在开启一个全新的欲望国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由寓言故事得到的成语四:一叶障目

全文共 319 字

+ 加入清单

楚国有个穷书生,在家闲居时,读了《淮南子》,看见上面记载:“得到了螳螂捕蝉时遮蔽自己的树叶,可以用来隐身。”

于是,他就到树下仰着头寻找这种叶子。他看见一只螳螂正躲在一片叶子后面伺机捕蝉,就去采摘这片叶子。忽然叶子落到了树下,和树下原有的落叶混在一起,分辨不清了,他只好扫了几斗落叶带回家里,然后一片一片地拿起树叶,遮住自己的眼睛,问他的妻子:“你看得见我吗?”

他妻子开始总是回答说:“看得见。”后来见他整天这样问就厌烦了,随口谎骗他说:“看不见了。”

这个人心中暗自高兴,拿着这片树叶到集市上去了。他当着人家的面,就偷人家的东西,被官吏捕获送到了县衙里。县官受理这一案件,让他先从头到尾把事情的经过说一遍,县官听后大笑起来,把这个书生放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良莠不齐的成语故事及意思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良莠不齐是形容好坏都有,那么这个成语故事是怎样的呢?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汉字书写】:良莠不齐

【汉语注音】:liáng yǒu bù qí

【成语出处】: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

【成语语法】:主谓式;作谓语;用于书面语,可与“五方杂处”连用。

【良莠不齐的意思】:良:好;莠:狗尾草,很象谷子,常混在禾苗中,这里指坏的意思;好苗和野草混杂不齐。比喻好人坏人混杂在一起,好坏难分。

【良莠不齐的近义词】:鱼目混珠、混淆视听、泥沙俱下、混淆是非、参差不齐、良筹不一、犬牙交错;

【良莠不齐的反义词】:泾渭分明、不分轩轾、不相上下、势均力敌、旗鼓相当;

【良莠不齐的故事】

“稂”俗称狼尾草,是混杂在禾苗中的“乱苗”之草,还有一种和“稂”同类的野草叫“莠”,就是我们平时俗称的“狗尾草”,叶子与禾苗相似,鱼龙混杂在禾苗中生长,未吐穗时,很难识别它。春秋.佚名《诗经.小雅.大田》有一句:“播厥百谷,既庭且硕,曾孙是若。既方既皂,既坚既好,不稂不莠。”。意思是说:田里没有稂,没有莠,一色的禾苗长得郁郁葱葱,肯定丰收!可是后来意思变了,人们都用“不稂不莠”来比喻没出息、滥竽充数的人。明朝人田艺衡在《留青札记》卷三十五有这样的记载:“元时称人以郎、官、秀为等第,‘秀’是最高,‘郎’较下。至今人之鄙人曰‘不郎不秀’,是言不高不下也。”原文说,不郎不秀是鄙人之词(贬义词),意即指不高不下,或所谓高不成,低不就的那种人。“不郎不秀”和“不稂不莠”,作为成语,两句的意思后来完全相同,都是比喻不成才或碌碌无为没有出息。

【良莠不齐例句】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六回:“且说彼时捐例大开,各省侯补人员十分拥挤,其中鱼龙混杂,良莠不齐。”

清.八宝王郎《冷眼观》第四回:“现今上海租界里那起报馆主笔,良芳不齐,五方杂处,倚着那‘言论自由,有闻必录,这八个字为护身法宝。”

茅盾《清明前后》第四幕:“你对那巡长说,难民们良莠不齐,要是发生了什么事,他这巡长可担当得起吗?”

【良莠不齐造句】

尽管这些都是伯乐相马通过精挑细选找出来的人才,但是这些人其实也还是良莠不齐的。

面对这些良莠不齐的候选嘉宾,非诚勿扰的男嘉宾们拿着平板电脑小心翼翼地挑选自已的心动女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带有植物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中华文化组成一部分,时至今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带有植物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名字】枯木逢春

【汉语拼音】kū m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

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语本敦煌变文《*山远公话》。后用“枯木逢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成语典故】

敦煌变文《*山远公话》(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引)

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亦似钩锢(沟涸)之鱼,蒙放却归江海。天生意气,不与凡同,骨貌神姿,世人之罕有。重声钟罄(磬),再举经题,为众宣扬。

【成语注解】

1、远公:指释慧远(公元334~416),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2、由:通“犹”。

【成语出处】

1、元.刘致〈端正好.众生灵套.货郎〉曲:“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2、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一九出》:“谁料积霾见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谋,赖我国家之洪福,吴王放赦,得还故乡,实为天幸。”

3、《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使用类别    用在“出现转机”的表述上。

【枯木逢春造句】

1、经过名医的诊治,原本生命垂危的老王,好像枯木逢春,又恢复了健康。

2、王老先生自从去就读银发族大学后,竟似枯木逢春般,整个人都年轻起来。

3、也许是认识了新女友,原本萎靡不振的他,突似枯木逢春般,重新有了活力。

4、近年政府重视地方文化的发展,许多沉寂已久的地方戏曲都枯木逢春,渐放异彩。

5、由于国人越来越重视户外运动,原已衰落的自行车工业,有如枯木逢春,又渐渐复苏了。

6、正当走投无路之际,突然收到慈善机关送来的救济金,让我们有如枯木逢春,燃起了希望。

【近义词】:枯树生花,起死回生,绝处逢生

【参考词语】:枯树逢春

【汉语拼音】:kū sh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即“枯木逢春”。见“枯木逢春”条。

1、《五灯会元.卷一四.含珠哲禅师法嗣》:“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2、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我争些儿有家难奔,恰便似旱苗纔得雨,枯树恰逢春。”

【枯木逢春的成语故事】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山远公话》中的“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二句话,是描述慧远重新登上高座为众人讲经,就像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后来“枯木逢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48 字

+ 加入清单

据《史记·淮阴侯传》记载:

汉初名将韩信,淮阴人。年轻时.在家乡生活孤苦,人们多瞧不起他。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起兵反秦,韩信去投效,可是并没有显出什么才能。项梁败死以后,项羽派他当了一名侍卫官。他虽然向项羽提出过一些作战建议,但并没有被采纳过。后来,韩信便离开项羽的军队,另投刘邦。

刘邦一开始的时候也没有重用韩信,叫他当一名小军官,有一次犯了军法,还差点儿受刑处死。免死后也只当一名管军粮的小官,没法施展他的军事才能。有一次,他同刘邦的亲信萧何谈话之后,萧何却非常钦慨他,认为他是个卓越的军事天才。

那时,刘邦被封为汉王,封地汉中,地区偏狭,难于发展。部下又多是刘邦家乡一带的人,都想四家,因此纷纷逃跑。韩信见刘邦不予重用,也就跟着逃跑?何听说韩信走了,赶紧连夜去追,亲自把韩信追了回来。刘邦很生气,抱怨萧何小题大做。萧何说:“这韩信不是普通的人材。你若是甘愿做一辈子汉中王便罢;如果要取得天下,就非此人不可!”萧何竭力赞扬韩信的学识和谋略,建议刘邦拜他为大将军,而且必须选个好H子举行隆重的仪式。

刘邦对于萧何从来都是言听计从的,便接受建议,拜韩信为大将军。韩信对于局势的分析、估计和消灭项羽、统一全国的计划,果然使刘邦听了非常满意。于是,发兵东下,灭了魏国、赵国,收降了燕闰,征服了齐国,最后又包围了楚箱王项羽,把他彻底打垮,完成了统一,建立了汉朝。刘邦便做了汉朝的开国皇帝,即汉高祖,萧何做I*丞相。

刘邦做了皇帝以后,对韩信却不放心了,首先解除了他的兵权,改封他为“楚王”;不久又把他逮捕,赦免后再改封为“淮阴侯”。最后,刘邦的妻子吕后和萧何商量出一个计策,把韩信骗进宮中,当场杀害。因为韩信的成就,是和当初萧何的竭力推荐分不开的;而韩信最后的败亡,也和萧何分不开,所以叫做“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孟母三迁的励志成语故事

全文共 1492 字

+ 加入清单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 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孟母三迁故事原文:

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 孟母三迁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母三迁故事译文: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这也说明了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注释:

舍:住处。

嬉:游戏。

所以:用来。

处:安顿。

复:再,又。

是:这。

焉:在那里。

注音: mèng mǔ sān qiān

出处: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汉·赵歧《孟子题词》)

解释:孟轲的母亲为选择良好的环境教育孩子,三次迁居。形容家长教子有方。

用法:作宾语、定语;指为了孩子的教育

相近词:三迁之教

成语示列:他背熟的的班姬《四诫》从头学,不要得孟母三迁把气淘。(明·汤显祖《牡丹亭》第二十出)

成语造句:“孟母三迁”的故事就是说明环境对儿童心理、行为的影响。

[孟母三迁的励志成语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浮图七级,重在合尖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浮图七级,重在合尖

成语拼音:fú tú qī jí,zhng zài hé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用于做事。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复句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浮图:佛塔;合尖:造好塔尖。比喻办成事情的关键在最后。

成语来源:《新五代史·李菘传》:“为浮屠者,必合其尖。”

成语造句:蔡东藩《民国通俗演义》第102回:“浮图七级,重在合尖,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浮图七级,重在合尖的成语故事

后唐时期,唐明宗在朝会上要求百官推荐将领率军抵抗契丹的入侵,李菘举荐石敬瑭。石敬瑭早有反叛之心,对此心存感激,暗中派人对李菘说:“为浮屠者,必合其尖。”石敬瑭得到大军指挥权后就开始反唐,投降契丹成为“儿皇帝”

浮字开头的成语

浮图七级

包含有浮字的成语

浮图七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餐风宿露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小编要给大家讲一个变化很多的成语:“餐宿露”,其读音是[cān fēng sù lù]。此成语是什么意思呢?

餐,就是吃饭;宿,就是住宿。这个词的字面意思一般被解释为“在大风的环境里面吃饭,在有露水的地方住宿”,也有人说它指的是“把寒风当做饭吃,在露水里面住宿”。我个人认为前面的说法比较靠谱,不过无论是哪一个,都不影响它真正想要表达的意思。

这个词出自元朝时期蒙古族杂剧作家杨暹的《西游记》,对你没看错,这个戏曲比吴承恩写的那一本家喻户晓的小说还早了两百年,毕竟玄奘取经是唐朝的故事,中间一直有人当做故事来说,也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

在这部戏剧里面的第五本第二十出里面有一句:“师父力多般,餐风宿露忙投窜,宵衣旰食无撺断,受驱驰百万端。”

读过《西游记》的人估计都能想象到,这其实是形容玄奘(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唐三藏)在取经路途上面的艰辛。

一开始我和大家说这个词有很多变化,又是怎么回事呢?

这是因为,我发现,原来大家写这个词还有很多不同的方法。比如在苏轼的《将至筠先寄迟适远三犹子》中说的就是“露宿风餐六百里,明朝饮马南江水。”和苏轼一样的还有陆游,他在《宿野人家》里面写作“老来世路浑谙尽;露宿风餐未觉非。”同样是宋代人,范成大在《元日》写的却是说“饥饭困眠全体懒;风餐露宿半生痴。”

究其原因,应该不是因为作者们记错了,而是因为在是个创作中讲究平仄押韵。为了和同一联诗的另一句对仗,所以必须考虑餐、风这两个平声字和宿、露这两个仄声字的位置,才能让整首诗符合格律,让诗文充满音韵之美。而在《现代汉语词典》里面,餐风宿露、风餐露宿都有记录,大家注意看好风和露、餐和宿位置对应就可以了。

“餐风露宿”,或者“风餐露宿”,都是用来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成语造句

在新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开拓者们都经历过餐风宿露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4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含苞欲放

【汉语拼音】hán bāo yù fàng

【近义词】:含苞待放

【反义词】:百花盛开

【成语出处】《大仓老师》:“山上田野里桃花含苞欲放,我的心激动得要跳出胸膛。”

【成语解释】含:没有开;苞:花苞;欲:将要;放:开放。指花骨朵将开而未开,形容花苞还在叶片里,很快就要开放出来。

【含苞欲放造句】 春光明媚,一群女孩子,像含苞欲放的花朵,笑盈盈地跑过来。

【含苞欲放的成语故事

《大仓老师》一套极富爱心和教育性的读物,一次世界当代经典文学之旅,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系;能让童年和一生感动的儿童文学故事;《爱的教育》系列由著名儿童文学作家梅子涵主编;该书系为意大利著名作家亚米契斯所写的儿童文学巨著——《爱的教育》的延展读物,精选全球各地79篇以“爱”为主题的现代文学经典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画蛇添足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43 字

+ 加入清单

楚怀王时,派昭阳为将,领兵伐魏,连破八城,取得了很大的胜利。接着’他又要进攻齐国,齐王十分者急。恰巧陈轸充当秦国的使者,这时正访问齐国。陈轸便替齐国去见昭阳,劝他在伐魏胜利之后,应当知道大功已经告成。如果再攻齐国,无异于“画蛇添足”;万--不胜,反而要前功尽弃。陈珍便对昭阳讲了下面这个故事

楚国有个人家祭祀祖先,祭过以后,主人就把祭过祖先的一壶酒,赏给办事的人们去喝。但是人多酒少,不够分,怎么办呢?大家商量一T,想出一个画蛇比赛的办法:谁先画成一条蛇,谁就喝那壶酒。于是,大家一同开始画蛇。其中有一个人画得很快,不一会就画成了。他看看别人都还在慢慢地画,就一面把酒壶拿了过来,一面笑道:“瞧,你们画得多慢,我给它加上几只脚都来得及哩!”说着,就在画成了的蛇身上添脚。这时,有第二个人画好了,就把酒壶抢过去说:“蛇哪里有什么脚呢?你画的不是蛇,这壶酒应归我喝!”别人都表示同意,那个本来首先画成的人,因为“画蛇添足”,反而没有喝到那壶酒。

昭阳听了这个故事就顺从了陈轸的话,于是退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成语故事》里有好多成语故事,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有些是讲品德意志的,像《百折不挠》。故事里的乔玄为了让强盗受到应有的惩罚,只好忍痛牺牲了自己十岁的儿子。而且他从不向困难屈服。我觉得他很伟大。

《不为五斗米折腰》里的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就去做了县令。但县令的俸禄只够买五斗米。一天,上级派邮督来督察。为人骄横的邮督一到彭泽县就差人把陶渊明叫来见自己,而且要穿好官服去,否则将影响他的前程。陶渊明忍无可忍,说:“我不能因为五斗米而向这个乡里小人折腰!”便交出官印,回乡下种田去了。他非常有骨气,没有因为五斗米而像这种小人低头哈腰,我非常敬佩他。

《过门不入》里的大禹曾三次路过家门口,但一次都没进去过,因为还有很多治水工程等着他去干呢!我觉得他非常爱国,为了百姓们,他可以一次都不进家门。

还有讲为人处世的,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里的诸葛亮为了辅佐后主刘禅尽了自己全部的力量。他曾两次带兵北伐,第一次失败了,但他不放弃,还一直坚持着。第二次终于成功了。但后来诸葛亮积劳成疾,病逝于北伐途中。他这种“忠心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决心。”很令我感动。

在《中华成语故事》里,我懂得了许多道理,主人公的品德意志让我非常敬佩,我永远都不会忘记他们的故事!

在>这本书里,记载了我们伟大祖国五千年的历史,无数位英雄的故事流传至今,读后感《中华成语故事读后感》。所以我非常喜爱这本书。

其中有一个故事是这样的:一位叫李陵的骑都尉在和匈奴打了败仗,投降了。大臣们都谴责他贪生怕死,而司马迁不以为然:李陵带去的兵不足五千,他深入敌军腹地,打击了几万敌人。够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了。汉武帝一听,大怒,把司马迁下了监狱,处以腐刑。司马迁几乎想自杀,但他想到自己有一个重要的工作未完成——写>。他在史记中,给好人高度的评价,对受到压迫的人物表示同情...........>既是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又是一部杰出的文学著作。

故事中的司马迁虽然被关进了监狱,但他却没有放弃,继续写史记,造福子孙。生活中也有像他一样的:警-察抓住坏人,给我们安宁;医生治好病魔,给我们轻松;老师帮助我们,给我们智慧;父母生育我们,给我们快乐……..

读了这个故事,我还明白了一个道理:做一件事要有决心,不能三分钟的热度。在这一点,我不由想到了自己,做事总是虎头蛇尾,现在想起来,真惭愧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有关寓言故事的成语有哪些

全文共 690 字

+ 加入清单

法如深涧

楚庄王准备去攻打越国,他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的谋臣杜子。杜子问:“不知大王出兵越国的理由是什么?”楚庄王说:“越国目前政治腐败,兵力不足,正是攻打的好机会,我不想放过这个机会。”杜子又问:“大王有成功的把握吗?”楚庄王十分自信地说:“当然有把握。越国眼下正不堪一击,我出兵必定是马到成功!”

看着楚庄王那盲目自信的样子,杜子语重心长地说:“大王,您所说的情况并不全对。越国目前情况的确很糟,可是我们楚国的情况也很不妙啊。人的智慧跟人的眼睛一样,一个人可能常常深谋远虑,但往往想不到近忧,这就像人的眼睛常常看得很远却难以看清自己的睫毛一样。大王您很清楚地看到越国的危机,却对楚国的不足缺乏足够的分析。您仔细想想,楚国的军队其实并不强大,曾被秦国、晋国打败,还丢失了几百里的疆土,这不是兵力不强的表现吗?楚国的政治也未必清明,像庄(足乔)(jue)这样的大强盗,可以在国内横行霸道,肆意违法,而各级官吏却对他毫无办法,这不也是政治腐败的表现吗?依我看,楚国的情况要比越国更加糟糕,大王您看不到这些,却还想着要对越国用兵,这不正像目不见睫那样缺乏自知之明吗?您是否想到别的国家也会像您对越国的考虑一样而对楚国虎视眈眈呢?因此,大王的当务之急应是认真把楚国自己的事办好才对呀!”

杜子的一番话,说得楚庄王如梦初醒,心服口服,他决定不去攻打越国,从此加强对楚国的治理,使楚国真正强大起来。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很容易犯“目不见睫”的错误,看别人的缺点很容易,看自己的不足则很难;考虑问题常常想将来很远的事,却难以把握眼前的情况。这种对待问题的态度和思维方式是不对的,如不进行矫正将是很危险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光彩夺目成语故事_500字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guāng cǎi duó mù

成语故事】西晋时期,荆州刺史石崇靠抢劫外地商人而积累了万贯家财,被调至京城做卫尉,大肆挥霍。晋武帝的舅舅王恺也极力铺张浪费,想办法与石崇比富。王恺得到一株珊瑚十分得意,拿到石崇家。石崇拿出六七株光彩夺目的珊瑚送给他。王恺自叹不如。

【出处】乃令左右引于宫内游观,玉台翠树,光彩夺目。  宋·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一百十三

【解释】夺目:耀眼。形容鲜艳耀眼。也用来形容某些艺术作品和艺术形象的极高成就。

【用法】作谓语、定语;形容颜色鲜艳耀眼

【相近词】光辉灿烂、光芒耀眼、色彩鲜明

【反义词】暗淡无光、黯然失色

【其它使用】

◎ 远方,绿色的原野上有一座村落,那红艳艳的屋顶在阳光的照耀下光彩夺目。

◎ 红的火红,绿的碧绿,黄的金黄,白的雪白,光彩夺目,漫天飞散。

◎ 他们在山外穿着光彩夺目的民族服装,虽然引起人们的注目,但都以友善的眼光相看,亲切相待。

◎ 青的草,绿的叶,各色鲜艳的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形成了光彩夺目的春天。

◎ 其时天色已近黄昏,马路对面的绿灯显得格外光彩夺目。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初一历史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25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个成语的背后都有一个含义深远的故事。下面小编为大家搜索整理了初一历史成语故事,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1、揭竿而起

【释义】揭:举;竿:竹竿,指旗帜。揭竿为旗,奋起反抗。泛指人民起义。

【语出】 汉?贾谊《过秦论》:“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广(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帝,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小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2、一字千金

【释义】增损一字;赏以千金。形容文辞精妙;不可更改。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古诗》:“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人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巩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黄金一斤)”。

3、一字之师

【释义】纠正一个错别字或指出某一字在文中不妥处的老师。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己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后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

4、一饭千金

【释义】比喻重重地报答对自己有恩的人。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常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5、东山再起

【释义】隐退后再度任职或失势后又重新得势。

【语出】唐?杜甫《暮秋……呈苏涣侍御》:“无数将军西第成;早作丞相东山起。”

【人物】谢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6、图穷匕见

【释义】比喻到最后露出了事物的真相或本来的目的。穷:尽;匕:匕首;短剑。

【语出】 《战国策、燕策三》:“轲既取图奉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时,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7、纸上谈兵

【释义】 在纸上谈论用兵(兵:打仗;用兵)。比喻不解决实际问题的空谈。

【语出】 清、曹雪芹《红楼梦》:“现有这样诗人在此;却天天去纸上谈兵。”

【人物】 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8、负荆请罪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处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今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会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之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9、卧薪尝胆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10、一鼓作气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一下子把事情完成。

【语出】《左传?庄公十年》:“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事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到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击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成语巧取豪夺的故事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宋朝大书法家,大画家米芾的儿子米友仁(字元晖),家学渊源,也和他父亲一样,既写得一手好字,又长于作画;尤其非常喜爱古人的作品。有一次,他在别人的船上,看见王羲之真笔字帖,欢喜的什么似的,立即要拿一幅好昼交换,主人不同意,他急得大叫,攀着船舷竟就往水里跳,幸亏别人很快把他把他抱住,才不致落水。他有一样很大的本颁,便是学会模仿古人的画品。他在涟水的时候,曾经向人借回一幅松牛图描摹。后来他把真本留下,拿摹本还给人,这人当时没有觉察出来。拿着走了。直至过了好多日才来讨还原本。米友仁问他怎么看得出来,那人回答说:真本中的眼睛里面,有牧童的影子;而你还我的这一幅却没有。可是米友仁模仿古人的画品,很少被人发觉他的模本是假的。他经常千方百计向人借古画描摹;而摹完以后,总是拿样本和真本一齐送给主人,请主人自己选择。{文章来源,网址}由于他摹仿古画的技艺很精,把模本和真本模得一模一样,主人往往把模本当成真本收回去,米友仁便因此获得了许多名贵的真本古画。

米友仁是一个有才能的艺术家,值得人们敬仰,又是一个古画的爱好者和欣赏者,让人们更加知道古画的妙处和价值;可是他用那种摹仿的假本巧妙地换取别人真本的行为,却是叫人鄙弃和不齿的。所以有人把他这种用巧妙方法骗取别人真本古画的行为,叫做巧偷豪夺后来的人又从此引伸成巧取豪夺这句成语,用来形容人以不正当的巧妙方法,攫取自己不应得的财物。巧取,骗取也;豪夺,抢占付。而用此种方法攫取财物,也往往利便又所得很多,故有巧偷豪夺,故所得多多见(清波杂志)之语,例如。以神物做幌子的神棍,常常巧立名目,假借做什么佛事,骗取无知的人的财物。攫取私有,这便是巧取豪夺了,巧取豪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于刻苦读书的成语故事大全

全文共 161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韦编三绝

孔子为读《易》而翻断了多次牛皮带子的简。编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成语:凿壁借光

西汉时有一位着名的经学家名叫匡衡,关于他凿壁偷光读书的故事,至今仍被人们传为佳话。

史书记载,匡衡自小家境贫寒。白天,他靠砍柴割草,换点粮食度日;晚上,他想读书,可是没有钱买油灯。他看到邻居家灯火明亮,就在墙上动手凿个洞,引一点微弱的亮光。每天晚上,他就靠这点儿亮光如饥似渴、专心致志地读起来……后来,为了能读到更多的书,他甚至愿意给一位家中藏书丰富的人做奴仆而不计报酬,目的只有一个--希望读到更多的书。

成语:囊萤映雪

《晋书·车胤传》:“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释译:晋朝车胤恭谨勤苦,学习不知疲倦。学问渊博,通晓许多门知识。由于家里穷,不能经常弄到油点灯,夏天他就用白绢袋装几十只萤火虫来照亮读书,一直读到天亮。

清张英《渊鉴类涵》卷二0二:“孙康家贫,无油,尝映雪读书”。《尚友录》卷四:“孙康,晋京兆人,性敏好学,家贫无油,于冬月尝映雪读书。”是说:晋朝人孙康家里穷,无油点灯,曾经在下雪天的夜晚用雪光照着读书。

后用以比喻刻苦勤学。《初学记》卷二引《宋齐语》也载此事。

成语:悬梁刺股

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着名的政治家。他年轻时勤奋好学,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的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觉。他也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这就使苏秦"刺股"的故事。

成语:手不释卷

三国时代,东吴有一员大将名叫吕蒙字子明。年青时,家境贫困,无法读书。从军后,虽作战骁勇,常立战功,却苦于缺少文化,不能把战例经验总结写下来。

有一天,吴主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是一员大将,掌权管事,更应该好好地读一些书,增加自己的才干。”

吕蒙一听主公要他学习,便为难地推托说:”军队里的事情又多又杂,都要我亲自过问,恐怕挤不出时间来读书啊!”孙权说:“你的事情总没有我多吧?我并不是要你去研究学问,而只是要你翻阅一些古书,从中得到一些启发罢了。”

吕蒙问:“可我不知道应该去读哪些书?”

孙权听了,微笑着说:“你可以先读些《孙子》、《六韬》等兵法书,再读些《左传)、《史记》等历史书,这些书对于以后带兵打仗很有好处。”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你们年轻人更应该勉励自己多读点书。”

吕蒙听了孙权的话,回去便开始读书学习,并坚持不懈。-------出处《三国志·吴志·吕蒙传》注引《江表传》

成语:随月读书

南齐有一读书人叫江泌,他白天要工作,只有晚上有时间读书,但家贫买不起灯,只好利用有月光的夜晚读书。他每当读到月光西斜时,就搬一张梯子搁在墙脚下,站在梯上读,月光逐渐下坠,他也一级一级升高,一直爬到屋顶。有时读累了,一不小心从梯上掉下来,他连忙爬起来,连身上的泥土也不拂掉,又爬到梯上,继续读下去。

成语:牛角挂书

隋朝时的李密非常专心向学,分秒不愿浪费,有一次他要去绥山,怕途中耽搁太多时间,出发之前他用蒲草编织鞍子放在牛背上,把要阅读的书挂在牛角上,一边骑牛一边读书,十分专注。连当时大臣杨素经过,丝毫不觉。勤学专注之功令人敬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4 字

+ 加入清单

北朝时,高洋废掉了魏孝静帝元善见,建立了北齐朝廷,当上了文宣帝。高洋为了培植自己的势力,肆意杀戮元帝的近亲,这使得大臣元景安感到十分惶恐。为了保全性命,他串联了几个人向高洋请求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以讨他的喜欢。元景安有位堂弟,名叫元景皓,他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气愤,说道:“怎么能抛弃本姓,随人家的姓呢?大丈夫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呀!”

第二天,元景安把堂弟的这番话告诉了高洋,高洋立即将元景皓斩首,并且把他的家属遣送到彭城。元景安因此受到高洋的赏识,官越做越大,一直做到领军大将军。

故事启发】这个故事是关于家庭的。北朝时高洋将元善见废掉建立了北齐政府当上了皇帝,在他当皇帝期间大肆杀害前皇帝近亲,大臣元景安对此感到十分害怕,于是他提出要将自己的姓氏改成高来保命,他的堂弟很气愤表示不该为了保命而牺牲自己的姓氏,他随即将此话告诉高洋,用堂弟的性命换来了他一生的荣华富贵。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个故事中高洋害怕前皇帝宗族人叛乱选择杀掉他们,元景安为保命选择牺牲自己的亲人,他最后的确得到了荣华富贵,但是不知他在享受自己的荣华富贵时可会想到自己的弟弟?可能他认为就是自己弟弟的错误,不关自己的事情,但是他从未想过自己也有错误,他会被世人所嫌恶。

一个人如果连自己的本姓都可以抛弃那就没有什么是他做不出来的,我们应该学习元景皓,生命固然可贵,但是名节更可贵,万万不能因为追求财富保命而抛弃自己的本心。他虽然死了但是世人都会称赞他,他值得我们学习。但是元景安不仁不义为一己私欲而残害亲人必定会遭到世人的厌恶,因此我们要保持本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源于名人故事的成语:兵贵神速

全文共 561 字

+ 加入清单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州)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就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想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还有,你要慎重!”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公孙康所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平原督邮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32 字

+ 加入清单

【注音】píng yuán dū yóu

【典故】桓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

【释义】平原:古代地名;督邮:古代官名。劣酒、浊酒的隐语。

【用法】作宾语;指劣酒

【反义词】青州从事

【同韵词】分风劈流、啸侣命俦、砥柱中流、做刚做柔、晏婴之狐裘、生公说法,顽石点头、头上安头、鞭打快牛、赶浪头、丙吉问牛、......

成语故事】魏晋时期,桓温手下的一个主簿善于辨别酒的好坏,他把好酒叫做“青州从事”,因为青州有个齐郡,齐与脐同音,好酒力一直达到脐部。把次酒叫做“平原督邮”,因为平原郡有个鬲县,鬲与膈同音,次酒的酒力只能到达胸腹之间

【示例】尽是青州从事,那有平原督邮。

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九十六回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