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化学实验课题研究(精选19篇)

浏览

705

作文

21

记一次有趣的化学实验

全文共 734 字

+ 加入清单

化学,一门充满乐趣的课程,吸引着我们这些刚步入其领域的黄毛丫头,今天它又为我们展现了其充满乐趣的一面--实验

上课了,老师又拎上了那个藏着无数乐趣的实验盒,同学们形象地称之为“饭盒”。今天好像带了许多实验器材,不知今天又要搞什么鬼?

老师粗略地讲了一些关于氧气的知识后,就开始做实验了。首先他收集了几瓶氧气,放在桌上,还跟我们开玩笑,说氧气多了会使人兴奋;接着他又把一些实验器材板书在黑板上--碳、硫、磷、铁。这些东西与氧气有什么关系呢?带着这样的疑问继续进行实验。

老师不慌不忙点燃酒精灯,把硫放在燃烧匙内,架在灯上加热,不一会儿硫就被点着了。奇怪的是我们在座位上看不见火焰。老师走下讲台,把燃烧匙送到我们面前,让我们作近距离观察,这时才发现黄色的硫块已变成了蓝色的液体,上面还布着一层蓝色的火焰,若隐若现,甚是奇特。之后老师回到讲台前,把燃烧匙放进氧气瓶,哇,朦胧的火焰此时全爆发出来,变成了绚丽的蓝紫色的亮光,美丽极了。老师告诉我们硫与氧气反应后生成一种带有刺激性气味的二氧化硫,这是污染空气的罪魁祸首之一,想不到这么美丽的外表下竟是如此丑陋的灵魂,这正映证了中国的那句古话“知人知面不知心”。接着老师又把其他药品放进去做同样的实验,都给我们意想不到的收获;磷在集气瓶里放出大量的光和热,几乎照亮了整个教室;铁则是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有时还发出声响,真像放烟火……

精彩的实验吸引了全班同学,后排的同学几乎都要站到桌上了。有的个子矮的伸长脖子,瞪直眼睛,还是看不到,索性往前挪几步,近前观看,感觉大不一样。于是,后面几排都不见了人影。当看到奇特景象时,教室里一片哗然。今天的实验非常成功,非常生动,在领略科学的无穷魅力的同时,还享受到了学习的乐趣,真是令我们终身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记一次有趣的化学实验

全文共 267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做了一个神奇的实验

中午,我把一个鸡蛋放在玻璃杯里,然后倒入醋精,立刻看到无数个小泡泡从蛋壳上冒了出来。大约等到下午2:00的时候,我去看了下鸡蛋,我伸手一摸,妈呀,蛋壳软软的!真叫人吃惊啊。妈妈建议我把软鸡蛋放到清水中,看看会有什么变化。于是,我把醋倒掉,换了一杯清水,让鸡蛋沉没水中。过了一段时间,我把鸡蛋取出来,同原来的鸡蛋一比较,我发现鸡蛋变大了许多,真神奇呀。

小朋友,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原来,醋精和鸡蛋壳发生了化学反应,让蛋壳变软了,放入清水以后,水渗入了软壳鸡蛋里,所以就变大了。

小朋友们,你们也来动手试试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是农村中学的老师,深知我们的学生生活缺少体验,而且平常看的书又少,经常提起笔不知从何写起。喜欢写作文的学生在班上仅占三分之一,还有三分之一多学生感觉写作文头疼,害怕写作文。每周两节课的作文学生状态很差,作文质量也不高,导致作文整体水平难以提高。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我们的作文教学就应该走生活化的路子,而不是闭门造车,画地为牢的斜路。语文教学的老前辈叶圣陶先生主张,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只有在深入体验生活的基础上才能写得这样的话。因此指导学生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文章,让学生通过笔触表达自己所感、所想就是我们作文教学的重点。让学生用真实自然的语言传递自己的内心感受,体验写作的乐趣。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化学人生高中作文

全文共 771 字

+ 加入清单

从看见试管里五颜六色的液体开始,我就爱上了化学。一个个化学现象更带给我人生的思考。

研究化合价的升降是氧化还原反应的捷径。化合价升降的根本原因是电子的转移,当年轻的女老师在元素的头上或脚下标着化合价,连着双线桥,写着电子得失的时候,我猛然间发现所有的电子数都是守恒的。宇宙万物都是守恒的,关键在于你的取舍,在失去时不悲伤,在得到时不得意,平静地接受属于自己的得失,有舍才有得,这是你自己的选择。

将装有甲烷和氯气的试管倒扣在滴有酚酞溶液的水槽里,引入淡淡的光照,变化开始发生了:试管里的黄绿色慢慢变浅,开始有油滴生成,水槽里的水也变红了。由于甲烷中的碳氢键与氯气之间的交换。在人生路上,总免不了大大小小的矛盾与摩擦,那时你是否愿意交换位置,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呢?想象一下在那个位置的自己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体味一下别人的处境以及每一次决定的艰难。将心比心,换位思考,这样才能收获真情。

在氧气充分的条件下,碳与其反应生成了温室气体二氧化碳,但在氧气不足的条件下,反应产物则是可能致命的一氧化碳;用吸管向装有石灰水的试管中吹气,才开始生成白色沉淀,继续吹气,白色沉淀消失。从这些反应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任何事情都有度,而对于度的掌握也成为了人生的必修课。

当门捷列夫绘出了一副元素的地图,当他用元素的周期律预测元素的性质,化学的又一里程碑高高地矗立。当一条条纵横交错的规律在那张图上交错开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化学时代到来了,你可以凭借这些规律来预测元素的特点。在崎岖的人生路上,摔倒了,失败了,要探寻出规律,从而迎来我们人生的新时代。

在与化学的接触中,你会发现它也是一门颇具哲理的学科:在夏特列原理中,由于平衡总向减弱的方向移动,你心底里便会相信公正与善良;从盖斯定律中,你会发现成功的道路不止一条;从物质之间的奇妙反应仿佛看到了多样的人生。

[化学人生高中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记一次有趣的化学实验作文700字

全文共 723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的化学课上,化学老师为我们做了一堂非常有趣实验。这个实验的课题是“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表面上看起来很普通,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是非常精彩,非常的有趣。

开始上课的时候,化学老师先给我们讲了一位著名的科学家——他就是拉瓦锡,他用了十二天的努力,测定了全球科学史上的一个奇迹——空气的组成。人们在很早以前,总是认为空气实际上是并不存在的。人们觉得空气也是神灵赐予的,所以才能燃烧、才能呼吸。但是拉瓦锡用他的实验证明,空气是真实存在的,它不仅仅是只有氧气这一种物质,还有许许多多的不同于氧气的物质,比如氮气、氦气等等。今天,我们就要做一下与之相似的另一个模拟实验。

我们先在燃烧匙中,倒入了适量的红磷。先把这些,放在酒精灯上加热,使它燃烧,接着,又赶紧把它放入集气瓶中,又用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将瓶塞塞紧,红磷便在其中燃烧了起来。只见里面的烟雾越积越多,越积越多,最后我们隐隐约约地看到火苗逐渐停止了,熄灭了,这样才告诉老师,实验是否成功了呢?

老师却微微一笑,说:“这才进行到一半,让你们看个更神奇的现象!”只见他把那根导管的夹子打开,因为这根导管是通向装满水的玻璃杯的,所以在他打开的一瞬间就有水不断的涌进来,同学们纷纷睁大了眼睛。但是却到了这个空瓶子1/5的时候,水突然就停止了运动,卡在那里不动了。同学们都纷纷有了疑惑:“这是怎么回事呢?”

老师笑了笑,向我们解释道:“其实这边是拉瓦锡,做实验的目的,氧气也在空气中所占的体积仅仅是1/5,而其他的气体既不能燃烧,也不能支持燃烧,这就是氮气,他占了空气中体积的绝大多数。剩下的呢?就是些惰性气体了。”同学们恍然大悟。

通过这一次的实验,我们不仅增加了对化学学习的兴趣,更感受到了化学世界的奥妙所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课题研究的感想与收获作文1200字

全文共 1188 字

+ 加入清单

上星期我参加了昆虫的小课题研究,我希望还有机会能参加这种活动,因为我很喜欢昆虫,尤其是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生长过程。我对它感兴趣极了。

我很喜欢蝴蝶,当然啦,也喜欢别的昆虫。因为我研究的主要课题的动物是有些小孩子会伤害它们的,所以我要告诉他们不能伤害昆虫,要告诉他们昆虫的优点。虽然在我们人类眼里昆虫是很丑的,但是蝴蝶已经很美了吧。我要告诉他们昆虫也是美丽的。我喜欢昆虫。这个世界有许多许多的昆虫,我们不能踩它们,要爱护它们,得保护昆虫。虽然蝴蝶小时候的毛毛虫很丑,但是等它们长大了会变成美丽的花蝴蝶;虽然它们小时候会吃农民伯伯的庄稼,对人类有伤害,但是长大了它们会为我们采花粉。毛毛虫就是这样的:小时候是非常丑陋的,长大了变成成虫的时候就会特别美丽的。我觉得由卵变成美丽的成虫是多么危险的过程呀,因为当它们是小毛毛虫的时候,有许多小孩会踩它们。当然啦,蚂蚁比它们更危险,因为它们都非常小。

我的收获有很多。毛毛虫的优点和缺点:毛毛虫的缺点就是它不能像人类那样用脚走路,只能一拱一拱地爬。毛毛虫的优点是长大了会变成美丽的蝴蝶。我们不会飞,但是它们会飞。毛毛虫最喜欢的颜色?绿色。只不过长大了就不一样了。长大了最喜欢的颜色具体的我们也不太清楚。最好是让你们猜一猜吧。你们能猜出来的是什么颜色呢?它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蝴蝶最喜欢花朵。当然啦,也和小女孩一样,特别爱美。让我猜一猜它们最喜欢什么颜色吧!我猜它们最喜欢桃粉色!因为那种颜色的蝴蝶很少见,最常见的只是纯白色的菜粉蝶。它们翅膀的图形?我猜它们最喜欢花边形的。因为那种翅膀很少见。蝴蝶最喜欢什么样的装饰?我猜它们最喜欢的是光点装饰,因为光明女神蝶是最漂亮的蝴蝶,也是最少见的蝴蝶。

我最爱研究的就是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生长过程。我一直都没时间,这次终于成功了,因为我研究到了它们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喜欢在哪不喜欢在哪!蝴蝶最喜欢在花丛里跳舞;毛毛虫最喜欢在叶片上吃喝拉撒,当然那个时候很丑啦!只不过变成成虫就不一样了。等它们变成成虫的时候就变成美丽的花蝴蝶在花丛中快乐地跳舞!

我收获到了许多跟它们有关的知识,有机会还要研究,如果还能研究的话。我会一直坚持下去,就像昆虫学家那样,只有有机会我就一直坚持下去!我从刚开始就和大哥哥大姐姐一起研究毛毛虫变成蝴蝶的生长过程。我现在终于学到了那些知识。我懂得的与昆虫有关的知识实在太多,我数也数不清。哥哥姐姐们陪着我一起研究。那个时候我还不会认字。他们教我认,我终于认识了那些字。写昆虫小报的时候他们帮我写,画、我知道了写昆虫小报多么地辛苦呀。我学到了好多知识。陈伊琦姐姐帮我认那些字,崔一楠姐姐帮我写那些字,张诗涵姐姐教我很多昆虫的知识,还有其他的很多哥哥姐姐也帮我。我们研究小组的査健老师是四年级五班的班主任。他告诉了我们许多昆虫的知识,带我们到外面找我们研究的昆虫,还有去图书馆,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

全文共 1101 字

+ 加入清单

针对某一个(些)问题、现象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并得到有意义结论的文章·小编收集了如何撰写实验研究论文,欢迎阅读。

论文发表意识:基础研究成果的表达方式;是否急于发表(创新与严谨的关系);发表的论文与学位论文的区别(反映科学事实而不是反映作者水平)

论文格式:原著、快报、简报、摘要。不同于教科书、讲义,更不同于工作总结。

撰写前的准备工作:复习和准备好相关文献;再次审定实验目的(学术思想,Idea);实验资料完整并再次审核

1.Introduction:

问题的提出;研究的现状及背景;以前工作基础;本工作的目的;思路(可提假说);对象;方法;结果。在… 模型上,观察 … 指标, 以探讨 … (目的)

2. M & M

⑴ 材料的写法和意义; 伦理.

⑵ 程序与指标。操作程序:能序贯,可操作性;方法: 多指标方法的排序;引出参照文献简述;改良之处;哪些详或简?⑶ 统计学处理

3. Results

⑴指标归类描述,忌流水帐。不分析不解释,但要体现思路

⑵ 文字、图、表相对独立,但避免重复

⑶ 避免统计错误:对照,均衡,随即,重复。计量-计数、绝对值-相对值、专一指标—综合指标的转换。盲判与非盲判。技术资料直接概率法与卡方检验;多组资料与两组资料;等级相关与直线相关;多因素与单因素分析;配对资料与独立样本资料;非正态分布资料;例数不当;平行管,混合样本;突出差异(绝对值, Δ值,变化%; 联合×、÷比值,分亚组等)有效位数的保留。统计学结论与专业结论。

4. Discussion

⑴ 背景材料:展开问题的提出;有关本研究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不要离题太远)

⑵ 本实验结果分析:各指标的意义(与文献值比较),结果说明什么问题

⑶ 进一步对结果机理分析:结合文献

⑷ 本工作的意义、结语或小结,进一步提出的新问题

其它注意点:

① 引证讨论文献知识太多(不同于学位论文),掩盖了本工作的贡献

② 分析不合逻辑,结论不当

③ 讨论太浮浅,文献知识不熟悉

④ 写成工作总结,缺乏学术高度

⑤ 要正确使用缩写词,尤其是组别缩写词

⑴ 立论依据的文献:新,权威性文献,不用快报或摘要

⑵ 自己工作的自引:工作连续性

⑶ 实验结果与文献资料比较:新,可用快报, 会议及个人咨询资料

⑷ 方法学:经典文献,注意引文准确,不要转引

6. 摘要:

问题的提出(Background);本工作目的;对象;方法(指标,分组);主要结果(数据,统计);结论与展望

7.再推敲文章题目:不切题,过大、过小

8.投稿:按杂志稿约修定(留底).引用该杂志文章.忌一稿两投

9.致命伤:目的不明确;重复性工作无创新;方法学问题致结果不可信.临床研究:伦理;病例和对照选择;临床关系充分分析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化学实验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6 字

+ 加入清单

课间,我与叶芷路过办公室,化学老师突然叫住了我俩,指着角落的化学器材:“这是下节课用到的实验器材,你们去把水槽和集气瓶装满水,然后提去教室。”

班主任的命令,怎敢不从?我俩屁颠屁颠地将水槽和集气瓶装满了水,提去教室。一路上的同学看到了实验器材,眼里都快闪出火花了。“下节课要做实验!”这句话风一样刮过了同学们的耳朵,上课铃打响时,大家安安静静地坐在座位上,眼珠子死死黏在讲台上的实验器材上。

乔老师讲了几句,就开始做实验了,他将铁架台,试管,导管一一安好,试管内放置的是高锰酸钾,点燃酒精灯,开始收集氧气。台下的同学纷纷伸长了脖子张望,嫌弃讲台下的同学头挡住了他们求知的目光。收集好氧气,乔老师小心翼翼地取出集气瓶。拿出一根木签,在火上烤了一会儿,点燃后在空中挥舞了几下,只剩下了一点火星。他迅速将木签塞入集气瓶,顿时,火焰剧烈燃烧。红红的火照亮了集气瓶,吓得前头同学“抱头鼠窜”。

乔老师手上操作着,嘴上也没停:“等下我要做的实验你们做实验时一定要注意,硫在火上化成淡蓝色液体就伸入集气瓶,硫燃烧时会放出有毒气体二氧化硫,玻璃片只能留一条缝,不然到时候整个实验室都是二氧化硫的味道,特难闻。”

硫在集气瓶里剧烈燃烧,发出了诡异的蓝紫色光芒,乔老师只让我们看了一会儿,就迅速将其熄灭了。

最后的压轴,是镁。刚听到这个名字的我们一脸懵逼,在乔老师的讲解下我们才了解到,镁粉是制造闪光弹的主要物质。乔老师将燃烧的镁伸入集气瓶,顿时,一道耀眼的白光闪现了出来,我们纷纷捂住了自己的眼:要瞎了!

化学实验真奇妙!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人教版高中第五册一单元作文:中学生学习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全文共 15055 字

+ 加入清单

近代以来科学史上不断的演绎着分化和综合。教育必须与社会发展的要求相适应,综合时代决定了现代教育也必然朝着综合化发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正是在这个大综合时代背景下应运而生。

2001年6月,我国提出了相应的课程政策,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部分中小学课程作了重大调整。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选择性”。这次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着变化是将一些原来的单科性课程整合为综合课程。同时开设专门的综合课程,如小学和初、高中都增加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打破学科界限,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第一部分综合实践活动概述

一、综合实践活动的发展历史

综合实践活动是综合性课程的超越和发展。和一般事物发展顺序一样,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发展到现在经历了萌芽、兴起、发展三个阶段。

追溯综合实践活动的历史,可以从古代学校教育课程中寻到它的足迹。我国隋唐时期的《千字文》、宋代的《三字经》在一定意义上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的思想。在西方,以综合性课程为主的教学状况一直延续到文艺复兴时期。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前半叶,是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真正兴起的时期,逐步形成了自身独立的思想体系和实践类型。在这一时期先后出现知识本位、儿童本位和社会本位三种不同的课程范式。主要影响人物有德国的赫尔巴特、齐勒,美国的杜威等等。

20世纪60年代以后,综合实践活动或者说综合性课程进入了蓬勃发展的阶段。在这一阶段先后出现了多种综合性课程的思想,如一体化课程、人本主义课程等等。主要影响人物有杰雷特福谢依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的理论基础

㈠教育观:从知识教育到生活教育的转变

教育究竟是什么,教育的价值意义究竟何在?“什么是受过教育的人”?这是多年来教育理论家们争论不休的理论难题。教育是一种与人的生命存在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实际活动领域,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为了使人作为个体存在和社会存在以合理的方式展开人生,体现人的生命和生活的意义,获得个人的幸福。因此,教育必须是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当前教育的弊端之一就在于教育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脱离。如果教育没能作用于学生的生活方式,那么它就丧失了生活和生长的意义。从人的存在、人的生活角度看,教育是儿童通向可能生活的终结,因而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应成为一种生活的教育。

教育本身应具有生活意义。因为人是教育的对象,也是教育的主体,教育是人的教育。教育本身就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就是实现人的价值生命过程的重要环节。教育通过人类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的传承,不仅给予人生活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教给人生活的智慧。从知识的传授到智慧的启迪,这是教育观的一大改变。

㈡课程观的转向

多年来我们教育界一直存在着三种基本的课程观。第一种课程观是知识或学术理性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学科”,或者“知识”,认为课程的价值在于为学生未来生活提供充足的理性准备。这种课程观在演变过程中有两种不同的取向,一是生活预备取向,二是理性主义取向。比如夸美纽斯的“泛智主义”的学科课程,布鲁那为代表的“认知发展”课程理论等。多少年来,我国基础教育的课程呈现出比较明显的知识中心的理性主义倾向。第二种课程观是经验或自我实现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把课程视为经验,认为课程是促进儿童自我实现的手段,强调活动在课程学习中的重要性。比如卢梭的“自然教育”,裴斯泰洛齐的“教育的自然适应性”,杜威的“从做中学”等无不是这种课程观。从重视知识和理性发展,到重视儿童的存在、儿童的经验和活动的价值,以及强调课程作为儿童自我实现的中介和手段,无疑是课程观的一种进步。第三种课程观是生活经验重构或批判课程观。这种课程观是建立在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基础上的。强调学生是课程的主体,注重学生创造课程的能力。

以上三种课程观分别从知识和理性、儿童与经验、生活和经验重建等不同角度建立其特定的课程观念。现在新的课程观要跳出“知识”、“学科”、“教学科目”等框框的限制,把课程理解为:一种一人类生活经验和个体生活经验为内容,通过儿童在生活世界中对这些内容的批判和反思性实践,沟通儿童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的发展性的教育中介,教师和学生是这种发展性教育中介的创生者。

综合实践活动就是基于这种反思性、批判性、实践性的课程观和发展课程观来设计课程,是对“课程即学科”、“课程即教材”和“课程即知识”的课程观的超越。

㈢新发展阶段论与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1、新发展阶段论

日本学者安彦忠彦更具个性生理心理发展的特点,提出了当代儿童个体新的发展阶段论并提出根据其规律实施的不同教育课程。

儿童个体发展的早期,大体可分为如小三个基本阶段:

l感觉运动时期(0-3岁),教育课程应该以游戏、生活活动为主。

l外部语言运动时期(4-7岁),教育课程以言语的认知活动为主。

l内部语言运动时期(9-11岁),教育课程主要以逻辑性的认知活动为主。

学生个体发展后期,即进入青春期的11-22岁左右,是面向自我发展的阶段,可分为如下两个基本阶段:

l个体自我探索时期(11-15岁),它不仅仅是自己特性、适应性和个性探索的时期,而且也是进入到志向、前途、专业探索的时期。

l自我发展时期(16-20岁),个体以探索经验为基础,以不断发展和深化自我个性的经验为目标。

2、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逻辑组织

第一阶段,小学1-3年级,以体验性知识和生活性知识的学习为主。

第二阶段,小学4年级-中学3年级,以主要表现为学问性知识学习,并逐渐出现反省性知识和自我知识。学生要通过逻辑性的思考探究活动,来实现法则概念和方法的习得。

第三阶段,高中1年级-大学2年级,以自我知识和反省知识为主。在这一阶段,学生作为面向内在知我得方面,开始关注自我的人生方向、职业选择、适应性和能力等方面,关心自己与外在的不同。这一阶段中,学校的教育课程应该以培养学生自立、内省能力为中心,教育课程的内容以选择性为主,共同性知识作为必要的补充。

三、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和课程内容

㈠综合性学习的定义

关于综合性学习从它产生开始就有多种定义,发展到今天主要有以下几个定义。

东北师范大学的熊梅博士,根据在日本的研究成果,对当代综合性学习的基本内涵作如下的概括:综合性学习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课程组织形态,它是超越了传统单一学科的界限而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将人类社会的综合性课题和学生关心的问题以单元的形式统整起来,通过学生主体的、创造性的问题解决学习过程,有机的将知识与经验、理论与实际、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结合起来,以提高学生综合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知情意行和谐统一的发展。它强调从外在的内容性是转化为内在实际的结果,实现从内容到形式、从手段到结果的统一。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的徐晓东,给出这样的定义:所谓综合性学习是以 “学会生存,学会学习”的结合为目标,以学习者的兴趣与需要等内部动机为基础,在课题学习中不受学科分类所束缚,通过调查、实践、亲身体验、信息技术的应用等过程综合性的运用各学科的知识和技能,开展问题解决能力的伸展,使学生的学习得到深化、扩展,创造与他人的协作化和共有化,实现学习者的生产学习。

日本“教育工学事典”将综合性学习定义为:不做学科区分,对于主课题和子课题,学生进行体验活动,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进行问题解决和创造性的学习。

总结了以上各家的定义,我的认识是: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以及学校和所在地区的实际情况为基础,围绕某一中心主题,有意识的运用两门或两门以上学科的知识观和方法论,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活动,获得学习效果的一种学习活动。它强调培养学生主体性地解决问题的资质和能力以及创造性、协作性地处理事物的态度,促进“生存发展能力”的形成。“生存发展能力”是综合实践活动发展的核心能力,它有三个要素:丰富、多样、完整的人格,自学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共同生存发展的能力。

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实践活动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实际,体现对知识的综合应用的实践性课程。

㈡综合实践活动的特点

寻求教学组织活动的弹性化是综合性学习的本质特点,它主要涉及到了学习环境(学习空间)、学习时间、学习组织、指导体制等一系列的问题。日本学者儿岛邦宏具体概括了如下几方面的特点。

⒈学习环境的扩大化

综合性学习活动范围的广阔性,决定了其学习环境扩大化的特点。它不可能局限在狭窄、封闭的教室空间范围内开展活动,而是需要在广阔的、开放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

⒉学习时间的柔软化

根据综合性学习的特点,需要柔软而弹性的安排学习时间。应该是有学习内容来决定教学时间,而不是由教学时间决定学习内容。应该由学生们来支配学习时间和学习活动。在安排时间时要考虑学生学习活动的特点,并根据学习内容的要求确定不同单位学习时间的长短。

⒊学习组织的弹性化

学生学习的组织形式要考虑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还要考虑学生之间的相互合作。这两方面反映了新的“个人和共生”的教育模式,它要求通过个人与共生之间关系的建立,是学生确立具有个性的自我,以及通过个人之间的相互支持、相互学习和相互合作而建立起共生的关系。以这种模式进行学习,主要采取的是“个别学习”、“小组学习”和“全体学习”的方式。

⒋指导组织的弹性化

综合性学习体现学生个性、个别发展的要求出发,强调复数以上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从而分担不同的教学指导任务,为此人们提出了TT(合作教学)的指导体制。这样,可以满足学际学习特点需要,实现不同的学习组织形式,适应个别差异,扩大协力指导范围。

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和目标

开展综合性学习需具备三个基本理念:第一,综合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在活动内容上是综合的,内容涉及到学生生活领域、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综合性学习在培养目标上是综合的。它强调综合素质和综合能力的整体发展。第二、实践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是一种实践的、整体的、开放的教育活动,强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发展。第三、主体教育思想。综合性学习强调在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的基础上,着力培养学生的主体精神,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综合性实践活动是一个开放的实践性课程,其目标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其总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问题解决能力、信息活用能力。在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总体目标有五个方面: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生活中主动的发现问题并独立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内容

它包括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领域,并渗透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相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五大特性。

四、评述

追求课程向儿童的经验和生活回归、倡导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当今世界各国课程改革的共同趋势之一。在实践方面世界各国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在理论研究方面,对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一般只限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开发和评价方面。对于如何针对不同学龄阶段的学生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策略去学习这门课程,有意识的培养自己的生存能力,转变态度,调控情感却没有什么系统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对学生来说也是一门全新的课程。要实施综合活动实践课程,切实达到培养目标,就要让学生掌握该门课程的学习策略,改变或者调整一贯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的学习,自觉培养自己的各种能力,能够不唯书,不唯上,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去思考,去判断。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这一门新课程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呢?怎样才能学生自身态度、情感如何调控如何把握呢?为此,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进行研究探讨是非常有必要的。

第二部分学习策略概述

一、学习策略的发展历史

学习策略作为学习的执行监控系统,对学习者的学习速度和学习质量都起着重要的作用。自古以来人们就很重视学习方法的掌握和应用。从现存的一些古代心理学和教育学文献上,可以看到,历史上已有相当一部分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夹在他们的着作中谈到学习策略并论述过学习策略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例如,我国着名的教育家孔子就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法国近代思想家、心理学家、教育家卢所讲的“形成一种独立的学习方法,要比获得知识更为重要”。但是古人对学习策略的这些认识都是比较朴素的,零碎的,没有经过系统的研究。

真正开始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1956年家布鲁纳和他的同事作了一个有关人工概念的经典试验。在这个实验基础上,布鲁纳提出了“认知策略”的概念。由于认知策略和学习策略的关系十分密切,所以人们在系统研究认知策略的同时,对学习策略也开始了系统的研究。20世纪中叶以来,在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中,学习策略的研究始终占有着重要的地位,并成为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研究发展的一个方向。

二、学习策略的研究现状

㈠学习观的变革

我们的绝大部分学生一直以来都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中学习的,是在老师手把手的教中学的。传统教学观中,学生一直是扮演着接收者的角色,是一被动接受的容器。现代的学习观不仅要与现实生活和可能生活发生联系,而且要把学习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学习不再是学知识而是学习方法、策略,学智慧。学生不在是学习的客体,而是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习者都要积极主动的去学习,做学习的主人。

㈡目前的研究成果

⒈学习策略的界定

由于人们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界定也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概括起来有以下四类:

第一种,把学习策略视作学习方法或者技能,如,梅耶(GE。Mayer)(邵瑞珍、皮连生等,1990)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有目的地影响自我信息加工的活动”;琼斯、艾米尔、凯蒂姆斯(Jones,Amiran,Katims)(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被用于编码、分析和提取信息的智力活动或思维步骤”;平特里奇(P。Pintrich)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获得信息的技术或方法”;邵瑞珍(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

第二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的调节和控制技能,如,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选择、整合、应用学习技巧的一套操作过程”;科尔比(Kirby)认为“学习策略是指与认知运算的控制过程有关的过程”;凯尔和比森(Kail,Bisan)(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一系列学习活动过程,而不是简单的学习事件”;魏声汉(1992)认为 “学习策略是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各种变量、变量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调控学习活动和学习方法的选择与使用的学习方式或过程”;胡斌武(1995)认为“学习策略是学习者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的,在元认知的作用下,根据学习情境的特点,调节和控制学习方法选择与使用乃至调控整个学习活动的内部学习方式或技巧”。

第三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规则系统,如杜菲(Duffy)(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内隐的学习规则”;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是必需的各种不同能力”。

第四种,把学习策略看作是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如,但瑟洛(Dansereau)(史耀芳,1994)认为“学习策略是能够促进信息的获得、存储和利用的一套过程和步骤”;胡电芝(1997)认为“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者在学习活动中,有效利用学习的规则、方法、技巧及其调控”;史耀芳(1991)认为“学习策略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学习目标,有意识的调控学习环节的操作过程,是认知策略在学习活动中的体现形式,他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学习方法或技巧”。

以上四种并不完全相同的观点是可以统一起来的。从抽象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种“内隐的学习规则”;从学习的操作意义上说,学习策略是一个“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与控制的有机统一体”;从结构意义上来说,学习策略是由“学习方法”和“学习的调节和控制”等方面因素组成的(超英,1999)。因此,综合以上观点,蒯超英给出的学习策略的定义是“指在学习情境中,学习着对学习任务的认识、对学习方法的调用和对学习过程的调控”。也就是说,学习策略对于学习者来说是学习执行的监控系统。

⒉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

由于对学习策略内涵的看法不同,对学习策略的成分和层次的看法也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几种:

⑴奈斯彼特、舒克史密斯(Nisbet,Shucksmish)(史耀芳,1994)把学习策略划分为三个层次:

①一般策略。其特征与态度和动机因素有关。

②宏观策略。其特征有:高度概括化、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随经验的积累而改进。

③微观策略。其特征是:概括化程度较低、容易为学习者所掌握、同高度有序的技巧构成统一体。它包括六个因素:

1)提问,其功能是确定假设,建立目标和项目参量,寻求反馈以及联系人物等;

2)计划,其功能是决定策略及其实施一览表,精简项目或对问题进行分类,以及选择某些体力或脑力技能来解决问题;

3)调控,其功能是试图回答或发现最初的问题和意图;

4)审核,其功能是对活动和结果作出初步的评估;

5)矫正,其功能是再设计或再检查,包括矫正目标的设置;

6)自检其功能是对活动和项目作最后的自我评价。

⑵温斯坦(C。E。Weinstein,1985)认为学习策略包括:①认知信息加工策略,如精细加工策略;②积极学习策略,如应试策略;③辅助性策略,如处理焦虑;④元认知策略,如监控新信息的获得。

⑶但瑟洛(Dansereau,1985)认为学习策略可以划分为基本策略与辅助策略两类。前者有两个子策略构成,即①领会和保持策略。它承担获得与存储信息的任务,包括理解、回想、消化、扩展、复查等5项策略因素。②提取与利用信息策略。它负责提取和使用所存储的信息,也由理解、回想、详释、扩展、复查5项策略因素。后者包括3个子策略,即计划和时间安排,专心管理(包括情绪调节与情绪维持),监视与调控。

⑷迈克卡等人(Mckeachieetal。,1990)把学习策略分为三大部分,即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又包括复述策略、精细加工策略、组织策略;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视策略和调节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包括时间管理、学习环境管理、努力管理和其他人支持。

学习策略的成分是从学习过程的环节或所涉及的诸方面如方法、步骤、手段和组织中提出的。这些观点的共同点是都认识到了学习策略既包含有直接影响对学习材料的信息加工的成分,又包含有影响信息加工过程的成分,并有对学习环境、时间及工具等的管理成分。但是,我注意到这些学习策略的成分都是针对陈述性知识,基于以自学为主的,阅读印刷教材这样一种学习活动的研究。而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多种多样的,有听讲、自学、讨论、看录像、解决问题等;利用媒体获得的信息种类也不同,有来文字信息,视音频信息等。因此,适用于各种学习活动以及各类知识的学习策略还有待研究。

⒊学习策略的教学

⑴学习策略教学的内涵

学习策略教学(LearningStrategyInstruction)的概念是20世纪80年代后期才被学者们使用的。它指系统地教授学习策略,使学生最终成为学会学习的人的教学活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人们就开始注意在教学中教给学生易懂的学习策略,并对学习策略有了研究,如SQ3R学习策略等。这就向主要关心教给学生知识、是否记住了知识的传统教学发起了攻势,但20世纪四、五十年代的研究并没有确立学习策略的重要地位,并且大多数学习策略教学也不成系统,仅限于知识的记忆、知识的巩固等方面。

⑵学习策略教学的内容

学习策略教学的主要内容就是学习策略的知识与技巧。它是学生在形成概念和知识的过程中如何运用各种认知过程及其不同组合形式来开展学习活动的技术和方法。目前,成功的学习策略有哪些,如何对它们进行分类等尚无统一的划分。

⑶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

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和途径,大都与学科内容相联系,并反映学生的实际需要和能力。教师在教学前就应对学生的初始水平进行评价,并以此来确定不同学习的不同学习策略教学目标。一旦与学生能力相一致的适合某种任务的策略被选择使用,教师与学生就建立了学习策略教学目标和何时如何运用学习策略的教学体系。

有关学习策略教学的方法,目前尚存较大争议。元学习方法的建立也可以说就是学习策略的教学方法。其中Biggs等人的表面深层成就法和Jones构架法都是比较有效的方法。表面深层成就法是Biggs等人1990年总结的。它指教师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材料,采用不同的学习策略的教学形式,包括表面方法、深层方法和成就方法三部分。表面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订立目标,计划学习事件,并检查自己的学习结果的方法,教给学生的是导致机械学习的复述策略。深层方法首先引导学生拥有动量有关方面内容的知识并在概念的高水平上进行概括;其次引导学生明白自己应该完成什么和采取什么策略去完成,使学生愿意投入时间和精力,并在教学过程中获得一种愉悦享受。成就方法是教师掌握教学中得到获得高分和赢得奖励的教学策略,它既有表面方法的复述策略,也有深层方法的语义加工策略,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获得最有效的学习策略。

Jones等人的构架法要求在没有教师的帮助下,学生通过活动解决学习问题、完成教学任务和成就教学目标⑧。它包括三个方面,即支持、调整和移去支持。支持是运用各种策略进行教学,提高各种策略的模式和补充例子;调整是调整教学的内容与策略以适应学习者的能力与特点,运用恰当的策略进行学习;移去支持是当学生表现出良好的知识与能力状态时,教学逐渐移去原有的对学生的支持。为了使教学适合学生特点,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评价,以便使学生的学习策略更有效。

学习策略教学实现的途径一般有学科渗透式和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指导课两种。前者体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教师学习策略的教学更有针对性,但对教师的要求较高,需要教师全员参与;后者则是独立的教学过程,具有完整性,能够使学生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于策略本身,而不会被大量的学科知识所淹没。但是,无论是渗透式还是专门课程式,都需要通过实践活动中解决问题、尝试监控、教师指导等一般途径来实现。

㈢评述

从以上对文献分析中可以看出,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所研究的学习策略所针对的知识类型是陈述性知识,学习活动是自学活动,信息类型是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在诸如英语、语文等学科中,有系统的学习策略的研究。但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探讨,只是基于从信息素养,网络环境下的学习模式或者学习方法,信息加工模型等方面的研究,还没有对学习策略进行系统的研究。

第三部分认识与思考

为了适应人类持续发展的需要,综合实践活动成为当代世界各国家建构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基本趋势。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日本、挪威、法国和我国台湾省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都注重开设综合实践活动类的课程。国外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的起源、理论基础、价值以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然而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采用什么样的学习策略才能最大限度的从综合实践活动课中受益的研究却是凤毛麟角。

现在学习策略研究已从探讨儿童认知发展的基础领域研究逐步发展到应用领域的研究。但目前认知心理学对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策略的含义和构成、学习策略与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和元认知的关系,以及学习策略的教学等几个方面。有关学科学习策略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二语言和阅读领域,其他学科学习策略研究则比较零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这门“不规范”的课程体系来说,对其学习策略的研究就更是少见了。

我国近一年多才逐渐开始重视综合实践活动。在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中小学(3~12年级)学生的一门必修课程。这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便正式纳入基础课程体系。目前研究较多的“研究性学习”、“基于问题的学习”等与综合实践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也存在很大区别,它们只是综合实践活动的方式之一。在主体性教育哲学观的指导下,如何进行综合实践活动、怎样设计综合实践活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于这门未发展成熟还有待探索的课程来说,不仅广大一线教师缺少设计和实施指导综合实践活动的技能,而且学生也缺乏此类经验和策略。

一、进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研究的原因

基于国内外对综合实践活动研究的现状,我认为,对现代教育环境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策略的研究势在必行,原因如下:

⒈信息化社会需要具有“生存发展能力”的新型人才。新型人才是创造型人才,非模仿型人才;是智能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是能动型人才,非机械型人才;是自主型人才,非工具型人才。学生虽然能从其它分科课程中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但是其它分科课程并没有明显的体现这个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生存发展能力”为核心的,是紧密结合生活,解决学校学习与现实生活之间的差距问题的,这对新型人才的培养有着重大意义。因此,学生必须采用恰当的学习策略学好这门课程,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生成和发展自己的“生存发展能力”,为日后成为新型人才以适应社会需要打下坚实的基础。

⒉学习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极大推动了对学习策略的系统研究,这不仅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效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现在对学习策略的研究所针对的知识类型、学习活动和信息类型都很单一,一般是陈述性知识、自学活动以及来自印刷教材的文字信息。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多样性的课程。原有的学习策略研究成果并不能解决这门课的学习问题。因此本课题的研究会丰富和发展学习策略这一领域。

⒊综合实践活动课学习策略的研究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的培养,是符合主体性教育理论这一时代教育哲学的。要贯彻主体性教育理念,不仅教育工作者需要转变观念,学生也要转变观念,要从被动的接收者向主动的探索者转变,要清楚的认识到“教育是为人而存在”不是“人为教育而存在”。本课题研究有利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人翁” 意识,提高课程改革的成效。

⒋对学生个人发展而言,本课题研究在学生学会学习,学会自我发展,生成终身学习理念等方面会有极大的促进作用,使学生终身受益无穷。

二、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界定

在参考大量文献的基础上,我偏向的学习策略界定是:学习策略是学生采用的提高学习效率的活动(邵瑞珍,1997)。这样,我把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划分为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社会领域中的学习策略。

⒈认知领域:认知策略是学习者用以支配自己心智加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加涅,1977)。包括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和资源管理策略(迈克卡等人,1990))。

⒉情感领域:对人(包括自己和他人)、对事、对社会的情感态度。

⒊动作技能领域:生产劳动技能(比如,商业活动、手工劳动、工厂劳动和田间劳作等)以及体育活动等。

⒋社会领域:主要指社会活动和交往。有意识的利用现有条件,创造有利条件进行综合实践活动。

三、研究并贯彻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的建议

㈠加强理论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还要善于归纳。

学习策略的研究与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成果息息相关。要注意吸收心理学研究成果,结合学与教的理论进行研究,不仅要善于演绎推理,从理论的高度把握学习策略的实质和要领,还要善于归纳总结,从实践经验中提炼精华,使之上升到理论水平。研究对象应有所拓宽,加大情感策略、动作技能策略的研究力度;注意整体性,在研究具体学习策略的同时要考虑学生的情感动机策略和激励策略的研究;策略研究的侧重点要从以知识传承转移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等方面转变,加强协作、交互、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方面的学习策略研究。

㈡转变教学观念,勇于探索、创新。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要求有新的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但是,大多数学校和教师都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方式与学习方式,教师为主、知识本位的观念根深蒂固,况且高考的指挥棒以及标准化考试也束缚了教学工作,一时间也难以发生质的变化。从根上讲,“中国的教育观在本质上是建立在‘恶’的人性假设基础上的”,因此,教师总是为学生担心,担心知识太难学生不易掌握,担心学生不自觉不守规矩,不管是对学生的能力还是品格总是怀疑多于信任、轻视多于尊重、批评多于表扬、苛求多于宽容、压制多于鼓励、约束多于自由。当然西方的教育观是建立于学生性善的假设基础上的,但是他们的一所高中的副校长汤普金斯女士则感慨“我们的问题也许是给孩子的自由太多了”。可见,自由过火对孩子也不是件好事。因此,我们的老师要建立其主体性教育思想,尊重孩子,给予孩子平等的话语权,充分相信孩子,适当放手,教师所扮演的角色正如本文上述的“应该是牧羊人而不是饲养员”,牧羊人的责任就是把学生这群羊带到一个水美草肥的地方,让学生自己觅食,防止恶狼来犯和小羊失足落入悬崖。而不是像饲养员那样把食物选好送进羊的嘴里。

其次,教师还应该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注意充电,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这样才能跟得上时代步伐,胜任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此外,还要注意克服囿于习惯,不愿有所改变的惰性,应该充分了解当今社会对人才的要求,了解学校以后培养的人才的方向,同时也要放开手脚,敢于尝试新的方式,来改善现有的方式。

㈢注重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研究

⒈研究综合实践活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与教学技术的必要性

学习策略的教学,对学生至关重要。我们过去的教学,重视既定知识的传授,忽视如何教给学生获取知识,不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与主动性,形成被动接受式教学。这种教学导致学生缺乏独立思考与辨别能力,也因而失去了继续学习、自我深造的智慧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不同于传统课程,它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学生长期桎梏于教师指导下的结构学习,整个学习活动以教师的讲授为中心,学生主动探求知识的积极性受到抑制,对脚使得讲授形成依赖性,除去课内知识外,学生很少从课外活动中自觉的搜集相关信息,使用的学习策略也大多为认知策略中的复述策略、记忆策略。学习策略单一,不适合综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

实验表明,学习策略教学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提高(张亚玲、郭德俊,2001)。帮助学习落后、缺乏学习动力的学生的最好办法是帮助他们学习,特别是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提高学习效率,是的他们学有所得,学有进步,从中受到学习动机的正强化作用(张庆林,1995)。

已有的实验研究证明,中小学生往往还不能利用自己的经验来帮助他们选择有效的策略,他们对教师告诉的学习策略有种依赖性。美国心理学家布朗也发现,“当教儿童某种记忆方法时,他们能很好地运用这些策略,但在后来未要求他们完成类似的任务时,却不能自动地运用这些策略。”这就更要求我们在综合实践活动中进行必要且有效的学习策略的教学。⒉将通用教学模式与专门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

学习策略的教学有通用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学科学习策略教学模式以及交叉式学习策略教学模式(刘电芝,1997)。我认为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宜用交叉式学习策略。这种模式是先独立得对学习策略进行教学,包括学习策略的意义,具体操作程序。简短的教学之后,将它与具体的学科内容结合起来。根据具体学习请经的差异,要求并提示学生把所学的策略运用于具体的知识学习之中。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由于对学生来说还是一门比较新的课程。它的课程内容决定了学生要掌握多种多样的学习策略。而且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不是独立于学科课程之外的,它与其它分科课程在知识结构、学习方式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况且,学科学习策略和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本质上是一致的,两者有异曲同工之处,有助于学生举一反三。因此,学生对分科课程的学习策略的掌握将有利于他们对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当然,综合实践活动的学习策略也有其独特之处,指导教师应该注意在课程指导中渗透相关的学习策略。因为学生怎么学很大程度上在于教师怎么教,换句话说,教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学。这是由于学生往往会跟着教师思路走,教师解决问题的程序、方式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从这个角度上说,教法是蕴涵着学法的,因此,教师要在平常的指导活动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有意识地帮助他们掌握一定学习策略。这种润物细无声的作法能紧密结合活动内容,但不利于提高学生在复杂情境下策略迁移,对促进元认知策略的掌握收效甚微。因此,我们还要开设专门的学习策略训练课,这“能引起受试者的充分重视,把注意力集中于思维方法本身”。而且,大量的训练表明,成人和儿童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特别是儿童的训练效果更为显着。而通用学习策略(注:这类训练内容不涉及特定知识,不与学科内容紧密结合,如复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组织策略等)的教学建议采用专门的训练课的形式。因此,我们应该把学科教学渗透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和专门开设学习策略的教学模式有机结合起来,相辅相成,才能发挥最大的效用。值得一提的是,有些学校和老师可能会认为专门的策略训练课可能会占用正常的教学时间,减慢教学进度,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凡事必有利有弊,关键在于利大还是弊大。通过专门的策略训练,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了,发展了其“学力”,这不正是节省了整体的教学时间,“磨刀不误砍柴工”吗?况且,有许多学习策略是学生陌生的但又是必须掌握的。比如社会、情感策略等。所以必先对一些基本的学习策略进行教学,才会使学生有进行综合实践活动的先决技能。但是,综合实践活动要培养的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而且是生存能力的培养。有一些元策略不是简单的专门开设一门学习策略课就能解决的,它必须在实践当中,在问题解决的过程当中,有学生自己去摸索、去试误、去总结、去反思、去批判才能逐渐内化,并能自如运用。

2.运用教学设计提高学习策略的教学质量。

教学设计是连接教学理论、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桥梁学科,是一门用来指导实际教学过程的规定性理论。它不仅关心如何教,也关心学生如何学。我们可以利用教学设计这个有力的工具,将内隐的学习策略外显化、展开化,采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可以是一种教学方法也可是几种教学方法的有机组合,应该是从问题出发,而不是从教学目标出发进行教学,让学生在运用学习策略中体会到学习策略的真意,激发学生学习“学习策略”的兴趣,乐学,乐用,这样会加大学习策略教学的进度和效率,这就把教师的要求和期望等外部条件内化为学生自己的动机,成为有意学习的内驱力。

3学习策略的教学要“因人而异”

我们现在的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一般是集体教学,但是我们在教学中也要有意识的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则,注意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年龄特征和认知水平来进行教学。也就是说,学习策略的教学要传授与他们思维发展的水平、知识基础相适应的策略,这样才易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之亦然。当然,学习策略的教学也要对不同的学生侧重点应有不同。比如,对认知水平稍差一点的学生进行策略教学时,要多让他们练习,并注重策略的使用条件与范围的教学,以促使他们能根据需要,有效的选择学习策略,注重培养他们的策略迁移能力。

(四)将学生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与综合实践活动课、信息技术教育结合起来

如上所述,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信息网络通讯技术把我们带进了信息的海洋,也带进了世界文化荟萃的万花筒,而我们的学生“缺乏对丰富文化资源进行选择的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搜索、选择、分析、判断、交流能力以及良好的信息道德素质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多数是从学生如何搜索信息,判断信息真伪方面着手研究的,对于信息道德素质的培养的研究方面略显薄弱。当然,这方面学习策略的培养旨意与信息技术教育的意趣不谋而合,所以,这两者的“合作”是必然的。可以说,我们在进行信息技术教育时就在渗透这方面的学习策略,而信息素养方面的学习策略的学习也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支持,无形中也就完成了信息技术教育的某些教学目标。而综合实践活动课贴近社会生活,致力于实践,着重能力的培养,对学生自主、协作能力以及信息处理与运用能力有着很高的要求。而且,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信息平台上的,无处不使用信息技术,该门课程的内在要求和实施方式即是其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式。因此,这三者的某些教育旨意是不谋而合的,对三者的有机整合有利于推动它们教学目标的达成,对学生的发展更是百利而无一害。

思考:如何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搜集、处理、判断、组织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记一次有趣的化学实验

全文共 521 字

+ 加入清单

望着讲桌上的瓶瓶罐罐,大家心动神移,盼着精彩的到来。终于,优雅的铃声传到了每个同学的耳朵里,大家激动不已。

同学们,谁有办法不用火点燃我手里的酒精灯呢?任老师边说边举起那盏灯。不用火,怎么点燃?我正在冥思苦想,同学们也面面相觑。这时,一位同学举起手,缓缓地说:老师,能不能利用太阳光,反射放大镜的镜片上,使它燃烧呢?老师点点头,笑着说:这是一个好办法,谁还有更快捷的方法吗?大家摇摇头,欢闹的气氛一下子十分安静。我有办法,大家看好了!任老师边说边从盒子里拿出了一根玻璃棒,大家不由得睁大了眼睛

老师笑着对我们说:这可不是一般的玻璃棒,这是一根魔棒!于是老师将这根魔棒在一个碟子似的东西蘸了一些液体后,玻璃棒还是原来的样子,没有一点变化。老师用玻璃棒点灯芯,酒精灯一下子被点燃了。教室里一下子有沸腾起来。老师让我们静下来,说:大家先别兴奋,精彩还在后面呢!

接着,老师拿出来一块方格手帕,在一个盛满液体的杯子里涮了涮,然后请两个男生一人拿镊子夹住一头;老师拿火柴一点,全班一股烧烤的糊味,火沿着手帕在燃。这时,奇迹发生了,火越来越小,一会儿灭了。手帕却安然无恙,太神奇了。

这节课很快过去了,但还让我感觉意犹未尽,让我体会到了化学原来就是一个魔术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深化课题研究,提升教学质量

全文共 2384 字

+ 加入清单

过去的一学年,我承担了初一级部的思想品德教学任务、分工负责思想品德教研组、分包初一级部管理并担任德工处副主任的工作,可以说是紧张忙碌;但是由于我坚持以求实效为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化课题研究为突破点,稳步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所教学科成绩连续两学期稳居第一,可谓收获颇丰。总体来看,我认真执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爱岗敬业,严谨治教,热爱学生,努力做到把学生教好,让学生成功成才,较好的完成了教育教学工作任务,尽到一个教师应有的职责。在教育教学、教科研工作等方面我注意到要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坚持深化课题研究至关重要。

一、善反思教学过程,力树教科研意识。

2008年7月,一直的黑色阴霾笼罩在心头久久不能散去,我所担任的两个班的语文教学成绩仍在末位排名上挣扎徘徊。学生也刻苦努力了,我也靠紧时间了……怎么会是这样的结局呢?冥思苦想,我百思不得其解。问题严重,形势严峻,从事语文教学的路难道就这样狭窄么?出路在哪里啊?难道自己天生就不是教学的那块料?最初的日子里也有骄人的成绩呢……。残酷的现实无情的把我推到了教学的边缘,欲哭无泪。幸好岗位空缺,临时替补思想品德课。在当年的区局视导检查反馈中有幸聆听了区教研室王主任和传伟老师的工作意见,原来教研教改对自己的教学工作竟是如此的重要!先前对教研教改的极端漠视竟是困惑我教学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无语!

其实,课堂处处有科研,教学处处有课题。只是我们一味的追逐最后的结果而没有留意,没有用心,没有去反思。问题即是课题,研究即是过程,效果即是成果。课题无大小,只要肯想敢做,善于积累材料并将之系列化、序列化并努力实现预期的效果,这便是课题研究。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从此我彻底更新了自己原有的狭隘教学理念,再次坚定了从事教学工作的信心,逐步树立教研教改意识,开始了我的课题研究之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一番痛苦的挣扎煎熬,我深深的体会到教学之路就是不断反思之路,反思得以前进,教改才有出路。

二、课堂教学见实效,躬身实践出真知。

成功的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的有机统一。备好课的前提下,在课堂上依据教案而又不拘泥于教案,善于开放教学,灵活地驾驭课堂,引领着教学遵循预设的目标前行,而一旦出现新的生成,能敏锐地感悟到新生成问题的价值和意义,捕捉住瞬时的灵感,引导学生的兴趣和启发学生的思维,游刃有余地解决新的生成,使课堂平添出许多风采和亮点,充满了生命的灵气。真正的好课不是按预设的讲稿背着讲出来的,是居高临下、即兴发挥、因势利导、真情互动的结果。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探索中,我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组织学生开展了一系列课题研究活动并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上学期思品六年级上册的学习中,我和学生一起指定了“公民这样维护自己的受教育权”的研究大课题,各学习小组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拟定自己的小研究课题,以期人人有课题,生生有事做。这样以来我们就借这一研究课题把第一单元“要珍爱生命热爱生活”的主题和第三单元“友情师爱”紧密联系在了一起,形成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寒假统考再战告捷,令人欣慰。但理想与现实间的差距总是相当大的。反思发现五班的位次和二班的第一名遥距15个名次,兄弟班级间的差异竟是如此之大!看来课题研究的道路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不能急功近利。

痛定思痛,决心改正。第二学期六年级下册的学习中,我和学生一起确定了“如何克服青春期的烦恼”的研究大课题。努力使设计的教学活动和情境问题要有探究性和深刻性。在课题研究的过程中展现学生的思考和疑惑。在每一次有效探究的最后环节设置一个“我的疑惑和质疑”平台,让学生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师生共同来探讨和解决这些问题,我们的教学是不是达到了一个更高的境界?一个问题解决了,一个崭新的问题又生成了。学生带着满脑子的问题和疑惑一步一步的向课题的纵深处继续探索,这会更激起他们对这个问题进一步的探究欲望,这才是最理想、最成功的教学研究效果。躬身实践,遇挫则改。做科学研究就需要这种“奔流精神”,遇阻则转,转则能通,通则能达。

教学工作不仅需要经验和胆识,更要求我们在教学实践中予以探索创新。创新是教学研究的灵魂,没有探索不会有发现,没有创新不会有提升。辩论赛让学生在辩论中明辨是非,树立正确的观点;专题讨论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就某一问题达成正确认识,澄清模糊认识,纠正错误认识;社会调查让学生体会到理论不只是虚无缥渺的空中楼阁,而是来源于沸腾的社会生活;开辟“时事论坛”激发学生学习思想品德的兴趣。此外,本着能力比知识更重要的观点,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还组织了同学写思想品德小论文,经济小论文;画漫画等研究性探究活动。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独特有效地教学风格初步形成,这些个小创意在教学中显现了动人的效果,得到了领导和同事们的一致好评,欣喜之余也激起了我继续进行教学科研的更大热情。

三、碧海蓝天千帆竞,教学质量伴我行。

任何课题研究的终极目的都是把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第一生产力,解决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从而提高教学质量。胡锦涛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以提高教育质量为核心。这无疑向我们发出了强有力的信号,印证了提升教育教学质量是永不过时的话题。碧海蓝天千帆竞,教学质量伴我行。如何让我们的课堂教学更有效?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则成为我们广大教师当前亟需研究解决的教学课题。

在教育科研的大军中我只是普通一兵,我们的课题研究还只是刚刚起步,清晰地记得《新教育之梦》的作者朱永新说过:“一个教师不在于他教了多少年书,而在于他用心教了多少年书。”“用心”对待我们的教育,“用心”关注我们的每一位学生,教师常常会收获未曾预约的精彩。在以后的工作中我将一如既往地努力工作,追求更好的教育教学成绩,谱写高质量的教育教学新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研究课题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遴选公告》,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国际组织以及其他经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均可提出申请,课题内容重点围绕关系“十三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申请单位选题时,可参考国家发展改革委门户网站刊载的《“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目录》,也可围绕《目录》确定的重点领域和方向,自行确定研究题目。

申请单位可登录国家发展改革委规划司网站,从《“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专栏》中下载课题申请书及相关材料,并于5月5日前通过邮寄或电子邮件方式按要求提交申请。

“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目录

“十三五”国际环境变化及对我国发展的影响

“十三五”经济转型升级动力机制和制度环境研究

“十三五”创新驱动的战略重点与创新型国家建设研究

“十三五”推进教育现代化与人才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建设研究

“十三五”经济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和战略举措研究

“十三五”扩大消费需求长效机制研究

“十三五”工业结构升级与布局优化研究

“十三五”现代农业发展战略与粮食安全战略研究

“十三五”信息经济发展研究

“十三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研究

“十三五”服务业发展重点和机制研究

“十三五”住房保障体系与房地产健康发展研究

“十三五”我国区域发展重点和区域协调发展机制研究

“十三五”生态文明建设及制度研究

“十三五”环境治理重点及模式创新研究

“十三五”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及绿色低碳发展研究

“十三五”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研究

“十三五”人口发展战略和政策研究

“十三五”健康保障发展问题研究

“十三五”完善扶贫脱贫机制研究

“十三五”国有企业改革和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研究

“十三五”公共服务重点和财政保障机制研究

“十三五”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和风险防范研究

“十三五”对外开放战略及开放新格局研究

“十三五”我国企业“走出去”发展战略研究。>>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作品的研究

全文共 1934 字

+ 加入清单

在对鲁迅作品研究中,《呐喊》和《彷徨》仍然是被关注的热点。这些小说曾被广泛、深入地研究了几十年,现在一般地解读其艺术内涵也许并不困难,重要的在于有所发现。胡尹强的《破毁铁屋子的希望——〈呐喊〉、〈彷徨〉新论》发现,《呐喊》、《彷徨》的二十来篇作品其实是有内在联系的系列小说,它们相互补充、相互阐释,从不同侧面表现了铁屋子意象所隐喻的丰富底蕴——鲁迅对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宏观把握和感悟。作者以铁屋子意象统摄全书,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了鲁迅对现代中国人的存在命运与状态的深刻的人道主义关怀。李靖国的《〈狂人日记〉重探》发现,狂人形象的反封建并不具备彻底性与不妥协性,但这丝毫不降低作品的思想价值。恰恰相反,鲁迅的忧愤深广,正是通过一个清醒深刻的思想者被封建宗法制度强行剥夺自由思想独立人格而致“狂”,进而刻画了传统势力和礼教连“迫害妄想”症患者病发时的种种表现都不容许存在。最后,封建宗法制度与传统文化系统居然将“狂人”治“愈”,将反封建者驯服为其忠实的维护者与奴才,以此揭示封建主义“吃人”的凶残、虚伪与“高明”,从而警示改革者必须直面惨淡的人生和淋漓的鲜血,具备坚强的心理素质。

日本学者丸尾常喜的《“人”与“鬼”的纠葛——鲁迅小说论析》发现,鲁迅小说中有一个“鬼”的形象系列:传统文化“鬼”、民间民俗“鬼”、国民性弊端“鬼”、自身意识到的“鬼”,在这些“鬼”的意象中,《呐喊》和《彷徨》显示出独特的文化批判价值。王冰的《鲁迅作品中生命群像的存在主义哲学色彩》以存在主义哲学观点,发现鲁迅作品中有一个“佯狂”、“向死而生”的生命群像。曹书文的《论鲁迅小说创作的家族意蕴》发现,鲁迅也是中国现代家族小说的创始人,《呐喊》和《彷徨》对女性命运与精神悲剧的关注,对封建家庭叛逆知识分子形象的成功塑造,为我国现代家族小说不断走向成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缪军荣的《永远的地狱——论祥林嫂之死》发现,祥林嫂之死的原因其一是旧礼教各条律之间的内在矛盾,是族权与夫权之间的相悖;其二是愚昧大众“看客”的凶眼,通过“心理暗示”的作用使祥林嫂产生犯罪之感、自我心灵折磨以致跨入地狱之门。解志熙的《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新小说中的旧文化情绪片论》认为,《呐喊》诚然是一部悲愤控诉旧文化、旧礼教,热情鼓吹新文化、新道德的“呐喊”之作,但某些篇章如《故乡》、《社戏》等其实也自觉不自觉地流露出对旧文化和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反顾。江业国的《鲁迅笔下阿Q之死的“仪式感”》认为,鲁迅描述阿Q之死的“仪式感”,既是为了在艺术上终结这个“问题人物”,更是为了使“阿Q”彻底成为关于人的存在问题的哲学思辨的艺术符号。

不少研究鲁迅小说艺术形式的成果也颇具新意。严加炎的《复调小说:鲁迅的突出贡献》利用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发现鲁迅小说是有着多种声音的复调形式,正是这种形式赋予了作品以丰富、多义的美学意蕴。张直心的《神思会通:鲁迅小说的现代主义审美取向》认为,鲁迅小说创作的成功实践印证了鲁迅化的现实主义理论与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方法并非势不两立,恰恰相反,它蕴涵着集合诸种方法冲突作用力的开阔性。李春林的《鲁迅与世界现代主义文学》也持同样的观点,他特别一反那种认为鲁迅只是受西方现代主义影响的观点,提出了“平行”说:“他并未完全抛弃传统现实主义,而又融入了新的‘文学趋势’——现代主义”。

张箭飞的《鲁迅小说的音乐式分析》认为,鲁迅小说中的许多章节和段落都契合了变奏、复格段、回旋曲、复调等音乐的旋律结构,具有独特的音乐美。赵卓的《鲁迅心理小说艺术综论》认为,鲁迅的小说大都属于心理小说,它以丰富多彩的心理结构形态和圆熟深刻的心理表现技巧,率先打开了一个全新的审美视野,是带动中国小说现代化转型的先锋创作。邹贤尧的《鲁迅小说的先锋性》把鲁迅小说放到今天的后现代文学的语境中,仍然发现了其形式的先锋和前卫:“我们在先锋作家作品中看到的‘叙事实验’、‘语言狂欢’等等,在鲁迅那里就有。鲁迅在现代文学奠基时期发出的声音,抵达遥远的今天,依然清晰而鲜活”。朱寿桐的《〈呐喊〉:叙事的变焦》认为,《呐喊》的叙事方式可分为“宏观叙事”、“中观叙事”和“微观叙事”三种。

对下层社会不幸者精神状态的批判和鞭挞,基本上建立在鲁迅改良社会、民族进步的宏观视野上,属于“宏观叙事”,体现出的是作者对改造国民性的呐喊:“中观叙事”则指作品将叙述的背景移到比较封闭的、日常的人生场景,将主人公移向一些准“不幸”者,即被抛离了上流社会轨道而直接堕入下流社会的读书人,体现出的是作者对人性善的呼唤;而另外一些作品如《社戏》、《兔和猫》等,则主要是鲁迅自我情感的微波细流的寄托与抒发,属于“微观叙事”。这三种叙事方式共同构成了《呐喊》的“表现的深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中学语文教育的研究

全文共 1671 字

+ 加入清单

语文单独设科以来,语文教育界就不断探索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各种教育观念、教学方法应运而生,层出不穷,语文教育在某些地区、某些方面确实取得了一些喜人的成绩。可是从整体上讲,学生的语文水平并未出现多大起色,硕士生、博士生写不出一篇上档次的文章,高中生错别字连篇,说话前言不搭后语的现象屡见不鲜,更为严重的是语文教学中人文价值、人文底蕴的流失,正如有人指出,透过中学生的作文,我们看到的不是一张爱思考,有个性,青春稚气的面孔,而更多的是会议桌前的官员或新闻播音员。语文教育现状堪忧。因此,语文已成为有识之士口诛笔伐的重点学科,背负“误尽苍生”的罪名。二十年前吕叔湘先生就振聋发聩地指出语文教学存在“少、慢、差、费”等严重问题。如今又有孔庆东、王丽等分别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文教育》、《中国语文教育忧思录》等书,对语文教育进行审视、忧思和猛烈的批判。

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出路何在?

在教学中,有一些现象给了我们有益的启示。有些学生与其他学生一起接受相同的教育。比如教师、教材、教法等,但是,语文水平却非同一般。通过调查,我们发现,这些学生都有很好的家庭语文学习的环境,诸如父母文化水平较高,或者家庭有较多的藏书等。

另外,从许多杰出人物身上,也可以发现类似的现象。比如着名作家叶至善、王安忆、老鬼,甚至周氏三兄弟(周树人、周作人、周建人)等,他们都有他人不可比拟的语文学习环境,前三位的父亲或母亲在语文方面都有杰出成就,他们分别是叶圣陶、茹志鹃、杨沫,同样周氏兄弟的祖、父辈在语文方面也都有很高的造诣。

这些人从家庭中汲取了充分的语文养分。

还有本世纪上叶南开中学培养一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诸如曹禺、周恩来等,深入研究一下,发现当时南开中学语文第二课堂搞得非常生动。

凡此种种现象不能不令人把思考的视野投向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索、研究影响语文学习的因素,其中特别是学习主体之外的因素。

学习环境,在国内外,从古代到近代早已为人所注意。

古罗马着名教育家昆体良在他的文章中多次提到孩子保姆语言的要求。他说:“最要紧的是,孩子的保姆应当是说话准确的人。儿童首先听到的是他们的声音,首先模仿的是他们的言语。”

我国古代教育家也十分重视学习环境的作用,在他们的论着中论述了学习环境对人的影响,如墨子认为:“人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庄子认为:“婴儿生无硕师而能方,与能方者处也”;荀子则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

近代教育家康有为也深刻地认识到学习环境的重要意义。他在《大同书》里说:“婴儿知识日开,感染不可不慎。故设院之地不可近戏院,声伎之地,葬坟火化旁,作厂、市场、车场哗嚣之所,以慎外感之染而保清明纯固之神。”

但是,真正对学习环境进行系统研究的尚少。

中央教科所田慧生《教学环境论》(1996年版)说到:“教学环境是近年来国际学术界颇为引人瞩目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是我国教育领域一块待开的处女地”。这本书是我国教学环境研究领域的开山之作,正如他的导师李秉德先生《序》中所言:“这本书是具有开拓性的,甚至可以说是填补了这方面专门研究的一块空白。”

语文教学环境方面研究论着据我所见,仅有于源泉、倪山编着的《存在与发展——语文教学生态论》,韦志成着的《语文教学情境论》等。而对语文学习环境研究的论着显得更少、或更欠缺。张孝纯:“大语文教育观”有语文学习环境的思想,并且“一体两翼”的说法中也提出了“学习环境”的概念,但它是相对于语文第二课堂而说的,外延较窄,不能涵盖影响语文学习的外在因素。因此,他的理论不能称之为是完备的语文学习环境理论体系。其次,北师大张鸿苓《语文教育学》中有一章《构建良好的语文学习环境》,观其内容主要集中在学校课外活动。其他人也有零星提及,但都不够完备,就不一一赘述。

中学以生语文学习环境研究具有深远意义,能够开阔提高中学语文教学质量的视野,打破往把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途径仅仅局限在课堂教学研究的狭隘意识,使语文学习生活化,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习语文的习惯、兴趣和对美的追求,提高语文运用的能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那次“化学实验”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那次还是五岁那年的夏天,我跟着我哥无聊地坐在树阴下乘凉。知了在树干大声地叫着:“热啊!热啊!”没有一个人愿意出来玩耍,舒服地躲在阴凉的空调房里。水泥路好似也被太阳融化了一般。

可就在这么热的天气里,我们家居然停电了,比起家的闷热,那还不如在外面树阴下凉凉呢。

就在这个时候,一队蚂蚁闯入了我的眼睛。它们有序地排成一队,向前进发,我聚精会神盯着它们看。突然,我的眼睛亮了起来,心中有了个好玩的主意!我跟哥哥说了,就开始准备我们需要的玩意儿。

我跟哥哥抱下来了一堆瓶瓶罐罐和一个无针针筒,就开了我们的灭蚁药水“化学实验”。

我先以水为底料,再加入食醋、泡沫水,各种的神奇玩意儿。终于,我的“生死武器”完成了。

我小心翼翼地将水袋进了针管,眯着眼睛,瞄准了蚁群,“啪!”灭蚁水把蚁群打了个七零八落,眼看着蚂蚁大军全军覆没了,我跟我哥欢呼雀跃。可是,就在这个时候,蚂蚁大军毫发无损,重站了起来,继续行军。我不禁有点失落,可我化失落为动力,继续想开发出“二型”武器。

可还没等我们开始研发,我妈就回来了,看见我们这样糟蹋,把我们骂了个“狗血淋头”。

后来长大后才知道,蚂蚁是勤劳的代表,我们也不能这样对待动物们。

每当想起小时候做的事情,心中总是十分的想笑,当年做的事情真的太有趣,太幼稚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中学生学习研究

全文共 820 字

+ 加入清单

我是一名中学生,我发现中学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着一个严重问题:大部分学生小学的学习成绩都十分优异,但上了中学后,有些学生的学习成绩一直都不是很理想,难道是智力因素吗?不,我觉得影响学习有几方面的原因。

首先,我们应培养自己对每一科科目的兴趣。兴趣既可帮助我们提高学习效率,又可激发起我们的积极性。只要我们培养好兴趣,就意味着成绩将会有所提高,我们可多听取亲朋好友或老师讲的一些关于学好科目的主要方法。上课认真听讲,可以从正确回答中得到鼓励与树立信心。

当然,制定一个切合自己实际情况的计划也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计划在我们学习课本内容中有很大的帮助。它是辅助我们掌握课本知识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我们每天依照自己的学习计划实施下去,不但可以认真学好知识,还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果我们想把学习效率提高,也应端正学习态度。有些学生上课搞小动作,违反课堂纪律,不认真听课,导致他们的学习成绩一落千丈。那么,为了提高学习成绩,我们应用什么策略呢?那就是端正学习态度。上课专心听讲,积极消化课堂内容。这对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是至关重要的。

在学习中,我们也应掌握好学习方法。我们班上有许多爱学习的同学,但不管他们怎样努力,学习成绩还是没提高。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这是学习方法不正确。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第一,学会投入。投入是学习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方式之一。它既可增强学习记忆,又可容易引发我们的思维。例如:专心一致地上课,不受外界影响等等。第二,课后复习。课后复习上课所学的知识,能帮助我们对课本内容掌握更深刻,了解更具体。第三,善于总结。总结内容是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可提高我们对知识的分析性,有助于我们的辩识能力大大提高,以及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巩固并掌握课本知识。

我们都知道,提高学习成绩的因素数不胜数。但是我确信,如果我们能正确地培养兴趣,认真地制定切合自己的计划,努力地端正学习态度,积极地掌握学习方法以及充分复习等。那么我们的学习成绩一定会有很大的提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鲁迅文学奖的研究

全文共 1462 字

+ 加入清单

综观整个下半年,较有影响的几个学术、文学大奖,没有一个不是进行得磕磕绊绊,而评奖结果也均是颇多非议。先是“长江《读书》奖”就学术委员会召集人能否获奖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场笔伐;接下来首届老舍文学奖也“惊爆出内幕”,得奖作品居然不在候选之列!战争逐渐升级,接下来的矛头就集中到了“茅盾文学奖”这样的国家级文学大奖:初评尚未启动,评委遭质疑,入围作品遭非议,直到最近好不容易评出了奖,还被冠上了“文学界的‘狗皮膏药’”如此不雅的称号,令人哭笑不得。但事情并没有因此完结,茅盾文学奖尘埃落定,对她的姐妹奖——另一国家重量级奖项——“鲁迅文学奖”的迟迟不露出水面,人们又开始了质疑:两年一评的鲁迅文学奖“难产”了?

“鲁迅文学奖”是为鼓励中国当代优秀短篇小说、中篇小说、报告文学、诗歌、散文杂文、文学理论评论、文学翻译等的创作和写作设立的,其中包括每两年评选一次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报告文学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散文杂文奖、全国优秀理论评论奖、全国优秀翻译彩虹奖等7个单项奖。每四年评选一次的鲁迅文学奖大奖,是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全国性重要奖项。”

第一次鲁迅文学奖评出的获奖作品包括:史铁生的《老屋小记》等6篇短篇小说,邓一光的《父亲是个兵》等10篇中篇小说,邢军纪的《锦州之恋》等15篇报告文学,李王英的《生命是一片叶子》等8种诗歌,何为的《何为散文选集》等15种散文杂文,樊骏的《认识老舍》5篇评论文学,杨德豫的《华兹华斯抒情诗选》等6部翻译作品和陈占元等25位翻译荣誉获奖者。按照评奖方案,鲁迅文学奖各单项奖每两年评选一次,首次评选完成于1997年,评选的是1995-1996年的作品。从1996年到现在已经四年过去了,按理,第二届获奖作品名单早该公布,四年一次的大奖也应见分晓。可评奖活动迟迟不见启动。

作为《中国作家》的资深编辑,第一届鲁迅文学奖的评委之一,杨志广向笔者道出了个中部分原委。第一次评奖带来的诸多后遗症使作协顾虑重重,不敢贸然开始第二次评奖。第一次评奖,获奖作品篇目过多,仅报告文学作品就达15个之多。如此多的作品,是否都代表了最高成就,值得商榷。二是此次评奖,单项奖是实行“包干制”,承包给各杂志社的。如报告文学一项的评定由《中国作家》杂志社承担,中篇和短篇小说分别由《小说选刊》和《人民文学》承担。参评作品虽然由各地作协推荐和评委推荐,但是在评选过程中受各主评杂志社影响较大,近亲色彩较浓。三是“地域色彩”浓厚,一方面是评委感情因素在起作用,另一方面也是出于文学观念上的差别,使得北京作家和军队作家的作品占了相对较大的比例。

有关人士对此提出了质疑。一位获奖者表示国家文学奖是严肃文学奖,如此断断续续,影响评奖的严肃性、权威性,对创作者的积极性是极大的损害。另外,新的评奖办法,单是从数量上考虑“也是有欠缺的”。他也对彻底解决评委的“近亲问题”表示了怀疑。由于评委都是由作协指定的,以文坛有影响的评论家居多;而中国文坛的现状是:文学评论家和作家关系密切,由于人情关系而有情感上的偏向很难避免。

鲁迅文学奖可谓是“启而未动”。文学界的评奖,尤其鲁迅文学奖可以借鉴电影的百花奖、金鸡奖,分开来评出专家奖和群众奖。既然评委强调通俗和高雅的界限,索性将两类分开。上届鲁迅文学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学院派的味道太浓,特别是小说奖获奖作品,很多群众都不知道。《小说月报》坚持每年都要评出“小说月报百花奖“,完全由读者投票。而上次鲁迅文学奖的奇怪现象是读者投票评出的小说月报获奖作品没有一篇入围鲁迅文学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关注25个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将公开遴选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据了解,国家规划编制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今年重点抓好前期研究、起草基本思路、启动相关规划编制、推动规划立法等四个方面的工作。

发改委新闻发言人李朴民介绍,就今年的工作来讲,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做深做实前期研究;二是起草形成基本思路;三是启动相关规划编制工作;四是积极 推进规划立法工作。各方面的智慧是编制好规划的源头活水,集思广益是规划成功的关键,为坚持开放民主编制规划,深化细化前期研究,我们选取了25个事关全 局的重大课题,通过公开招标方式组织社会力量开展研究。

《法制晚报》记者了解到,为广泛凝聚社会各界智慧,增强规划的科学性,提高规划的透明度、民主参与度,国家发改委对环境治理、住房保障体系建设、扶贫 脱贫研究等25个“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重大课题将公开遴选。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行业协会及其他审查符合条件的机构或组织都可申请,遴选成功 的单位将获约10万元的经济补助。

徐林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十三五规划中,在建议建言环节,发改委将采用微博、微信等平台来让公众参与十三五规划。“我们很快会在这个问题上取得突破,大家很快能看得见。”徐林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人教版高中第五册第一单元综合叙述作文:学习障碍的研究

全文共 8933 字

+ 加入清单

关于学习障碍研究在国外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近年来,我国教育工作者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也对学习障碍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与实验,并取得了显着的效果。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信息的爆炸导致知识激增,阅读就成为个体重要的学习和生活技能。而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人,特别是中学生,存在阅读障碍(或称阅读困难),这不仅使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成绩落后,而且严重影响其他学科的学习和终生学习能力的形成。在我国新一轮课程教材改革的大背景下,为了实现学习方式的根本性改变,研究中学生阅读学习障碍,提出有效的解决策略,提高学生阅读学习的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关于阅读学习的定义

1、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

学习障碍一词产生于1963年。较早也是影响最大的定义是“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其定义为:“学习障碍一词是指与理解、运用语言有关的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上的异常,以至于使儿童在听、说、读、拼写、思考或数学运算方面现实出能力不足的现象。这些异常包括知觉障碍、脑伤、轻微脑功能失调、阅读障碍和发展性失语症等情形。”这一定义表明,学习障碍是一个心理过程,其表现为特定学习领域中的困难,如:听讲、说话、思考、阅读、运算等。

美国“全美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于1981年提出关于学习障碍的新定义,其表述为:“学习障碍指在听、说、读、写、推理或数学运算等方面的获取和运用上表现出显着困难的一群不同性质的学习异常者之通称。这些异常现象是个人内在的,一般认为是指中枢神经系统功能失常。”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9年出版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学习障碍归于发育障碍类别下,称为“学习技能发育障碍”,定义是:“发育的早期阶段起,儿童获得学习技能的正常方式受损。这种损害不是单纯缺乏学习机会的结果,不是智力发育迟缓的结果,也不是后天的脑外伤或疾病的结果。这种障碍来源于认识处理过程的异常,由一组障碍所构成,表现在阅读、拼写、计算和运动功能方面有特殊和明显的损害。”

1992年,我国台湾教育部提出一个法定的学习障碍的定义:“学习障碍,指在听、说、读、写、算等能力的习得与运用上有显着的困难者。学习障碍可以伴随其他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扰;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得障碍,但不是由前述状况所直接引起的结果。学习障碍通常包括发展性的学习障碍和学业性的学习障碍,前者如注意力缺陷、知觉缺陷、视动协调能力缺陷和记忆力缺陷等,后者如阅读能力障碍、书写能力障碍和数学障碍。”

我国学者、北师大刘翔平博士认为:学习障碍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听、说、读、写、算和沟通技能方面出现落后而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的现象,其实质是学习成绩与智力不相匹配。

上述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似乎与阅读障碍有些文不对题,但稍加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其与阅读障碍的联系。在上述定义(或此外的90多条有关学习障碍的定义)中,研究者对学习障碍都有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如美国公法94—142的定义认为学习障碍“是指与理解、运用语言有关的一种或几种心理过程上的异常”;美国“全美学习障碍联合会”(NJCLD)将学习障碍从某中“缺陷”和“能力不足”改为“有显着困难”,使定义更具有操作性;世界卫生组织的将学习障碍表述为“学习技能发育障碍”,这实际上将问题指向了方法;而我国台湾的定义将学习障碍分为发展性的学习障碍和学业性的学习障碍,认为学习障碍可以伴随其他障碍,如感觉障碍、智能不足、情绪困扰;或由环境因素所引起,如文化刺激不足,教学不当所产生的障碍。但是,几乎所有关于学习障碍的定义中,都认为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的一种。一般认为阅读障碍是学习障碍中最常见的一种障碍。1993年的一项统计资料表明,有80%的学习障碍儿童出现阅读方面的困难。另据统计,美国在发展方面存在障碍的儿童占儿童总数的5、25%,在学习障碍儿童中有至少50%是阅读障碍儿童。可见,阅读障碍儿童所占比例之大。这表明,有关学习障碍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成果和研究方法可以直接应用于阅读障碍研究,或作为阅读障碍研究的借鉴。

2、关于阅读障碍的定义

关于阅读障碍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阅读障碍是指所有不能进行正常阅读的状况。广义的阅读障碍分获得性阅读障碍和发展性阅读障碍。前者是指由于后天脑损伤引起的阅读困难,后者是指个体在一般智力、感觉的敏锐性、动机、生活环境和教育条件等方面与其他个体没有差异,也没有明显的脑损伤,但却终生处于阅读困难的状态中。狭义的阅读障碍就是指发展性阅读障碍。一般学校教育中所说的阅读障碍,使之发展性阅读障碍,更确切的说是阅读学习困难。

世界神经学协会给特殊发展性阅读障碍下的定义是:“不受传统教学、智力和社会文化因素影响的、表现为学习阅读困难的失调,它依赖于基本的认知障碍,这种认知障碍通常存在某种结构性根源。”

所谓“阅读障碍”是指对阅读技能的掌握落后于年龄常模,而落后的原因又不是智力落后、重大脑损伤或严重的情绪不稳定”。([美]E。J。Gibson)。

儿童阅读障碍主要包括认字和理解两大部分。具有阅读障碍的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一般会出现以下特征:①阅读速度慢,逐字阅读,有时需要用手指的协调;②易出现错读,如跳行、省略、替代、歪曲、添加或颠倒字词;③阅读时停顿次数太多,或者经常不知道读到哪里了;④对短语的成分划分不准确;⑤读后不能回忆阅读的内容;⑥不能从阅读材料中得出结论,即不能概括中心思想;⑦常用常识作为背景,而不是以文章中的材料来回答问题,即答非所问;⑧听写成绩差。

也有研究者认为阅读障碍儿童有以下学习困难:

1、认字与记字困难重重,刚学过的字就忘记;

2、听写成绩很差;

3、朗读时增字与减字;

4、朗读时不按字阅读,而是随意按照自己的想法阅读;

5、错别字连篇,写字经常多一笔或少一笔;

6、阅读速度慢;

7、逐字阅读或已手指协助;

8、说作文可以,但写作文过于简单,内容枯燥;

9、经常搞混形近的字,如把视预祝弄混;

10、经常搞混音近的字;

11、学习拼音困难,经常把Q看成O;

12、经常颠倒字的偏旁部首。

三、阅读障碍的成因

在最初的阅读障碍研究中,人们认为造成阅读障碍的唯一原因是大脑某区域或不同区域之间发生功能失调。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许多阅读障碍者的问题是纯心因性的,如眼动模式异常、注意集中性、知觉——空间能力、词素——音素转换等。在此基础上人们把发展性阅读障碍分为听觉——语言性阅读障碍和视觉——空间性阅读障碍。

关于阅读障碍的心理机制,目前有两种理论。第一种理论为语音加工缺陷理论,第二个理论为词形加工缺陷理论。语音加工缺陷理论认为,阅读障碍实际上是一种语音障碍。持这种理论的一种观点认为,阅读障碍者的问题在于音位表征的缺陷。较早的一项研究发现,正常儿童在学习书面语言以前已经可以正确地将单词分割为音节或者音位等更小的单元,而阅读障碍的儿童在学习书面语言几个月之后还不能顺利完成这种任务。更近的研究利用知觉分类任务发现,阅读障碍者难以对/ba/-/da/等语音材料进行正确区分。语音加工缺陷理论的另一种观点认为,阅读障碍者并非不能正确地区分音位,而在感知声音的时间特征上缺陷。尽管阅读障碍者不能区分快速呈现的音位,但当降低听觉频率的模式时,其语音识别的正确率可以提高。词形加工缺陷理论认为,阅读障碍主要是由于视知觉缺陷引起的。研究者发现,很多阅读障碍者经常混淆镜像的字母(b/d)和相似的字母(m/n)。这种混淆有时与语音错误同时出现,但在很多情况下,视觉错误经常会单独出现。更近的研究表明阅读障碍者存在空间对比敏感性的缺陷,要觉察到同样的对比度,阅读障碍者所需刺激的空间频率要比正常阅读者低一倍。这些研究者认为,阅读障碍者在词形的整体知觉、词形的细节信息识别、视觉刺激的运动特征的识别等多方面都存在缺陷。从拼音文字的研究进展来看,认为语音缺陷是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相对占优势的一种观点。同时研究者还发现,阅读障碍与文字的特点有很大关系。如有的研究者发现,德语儿童的阅读障碍在入学前被诊断为音位分割和语音编码有困难,但到了四年级之后这些困难就不存在了,随之却出现了阅读速度慢和拼写成绩差等问题。英文中阅读障碍者可能终生都具有音位分割和语音编码困难等,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德语较英语具有更加一致的形、音对应关系引起的。表意文字系统与拼音文字系统存在更大的差异,汉字具有复杂的两维结构,它由两个或几个部件按照一定的规则组合而成。这就使汉字形、音之间的关系比较随意,而形、义之间的对应关系相对更强。由于受到阅读障碍与文字系统密切相关的思想的影响,研究者曾一度认为汉语中不存在阅读障碍,或者阅读障碍的发生率相当低。但随后的研究却改变了人们最初的看法。如一项问卷调查的研究发现[,中文阅读障碍者与英文阅读障碍的发生率没有显着差异。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中文阅读障碍儿童的发生率并不比拼音文字低。尽管研究者不再怀疑汉语阅读障碍的存在,但对汉语阅读障碍的心理机制的研究还很不成熟,研究结果也不一致。其中的一个分歧是,视觉缺陷是否是造成汉语阅读障碍的原因。如有的研究者认为,汉语阅读障碍儿童不存在非语音的缺陷,语音分析能力缺乏,语音记忆能力差才是造成儿童阅读障碍的主要原因。而另一研究显示,阅读障碍可能与字形识别有关。他们发现对于字形相似的材料,阅读障碍儿童不会呈现语音障碍,只有在字形不同的刺激中才会出现语音障碍。这一结果在日文的研究中得到了印证,如Yamada发现日语阅读障碍儿童更多地出现视觉、选择和语义错误,他们认为这是由于日文中存在大量汉字(kanji)的缘故。拼音文字的一些研究提出,阅读障碍者在词形的整体知觉、词形的细节信息识别等方面都存在缺陷。汉语阅读障碍的研究表明,阅读障碍者对字形的细节加工方面存在障碍,但目前还没有关于汉语阅读障碍者的字形整体知觉的研究报告,本研究试图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在实验中,我们利用真假字判断来考查汉字字形整体知觉的加工。考虑到目前还没有诊断汉语阅读障碍个体的明确标准,为了与前人的研究在被试的选择上保持一致,我们还设置了一个语音任务。我们的思路是,尽管语音缺陷还不能断定为汉语阅读障碍的原因,但以往的研究都发现汉语阅读障碍者的反应在语音任务中与正常被试有差异。

还有研究者认为造成阅读障碍的原因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大类。

(一)外部原因

1、交际性情绪剥夺。交际性情绪剥夺是指在儿童所处的环境中,缺乏儿童习得语言所必需的适当刺激,因而使儿童不能掌握阅读所必需的语言技能。例如,在母子关系方面,如果母亲因为对儿童漠不关心、态度冷淡而缺乏同儿童进行言语交谈,或者由于母亲情绪低落、脾气乖张而动辄训斥儿童,那么,儿童在语言知识方面多半就会存在缺陷,而且儿童对学习有关语言的作业也会缺乏信心。一个语言知识不足的儿童,学习阅读自然会有困难,Ninio&Brunet(1980)对一对母子做了10个月的观察研究,发现母子交流对儿童语法规则的掌握和句子的阅读有一定的影响。Roser&Martinez(1985)指出双亲在儿童早期阅读能力发展方面具有非常显着的作用。大量的研究证实,对母子间正常交谈的早期剥夺,会使儿童难以获得良好的语言技能。

2。文化或教育剥夺。文化或教育剥夺是指缺乏某些社会文化经验,而这些经验对于在学校中的学习又至关重要,因此导致了阅读障碍。一般来说,当儿童处于在文化上受剥夺的环境里时,就会缺乏学习阅读所必需的刺激作用。例如,如果家里没有什么书籍,也从未有人读书给儿童听,儿童也从来没有看到家里有人读书,那么,在这种环境中成长的儿童,自然会缺乏对阅读的学习动机和学习阅读的实践机会,阅读障碍必然十分严重。Clay(1966)、Gocdman(1967)、Herste(1984)等研究者的研究引起了人们对给儿童提供有书的环境这一问题的重视,Cullnian(1989)、Dcnelson&Nilscn(1989)Helper&Hickman(1978)等研究者则进一步指出为儿童提供故事书是帮助他们发展语言、学会说话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内部原因

1。轻微脑机能障碍。轻微脑机能障碍(以下简称MBD)是指由于损伤而造成的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不规则作用,出生时的脑损伤或神经系统发展关键年龄时的疾病。这种功能异常可以表现为知觉、概念化作用、语言、记忆、注意等各方面缺点的不同组合,从而对阅读过程产生影响。有人认为,在MBD的症状中,成熟的延迟和左侧化不足是出现阅读障碍的原因。Sparron等(1970)曾对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单侧化表现上的差异进行了考察。发现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单侧化早期发展方面(如手眼协调)没有差别,但在后期发展的所有指标上(如单侧觉察和手指的分化等)都有差别。P。sate等(1971)考察了不同发展年龄上居于支配地位的各种技能,结果发现,阅读障碍儿童与同龄正常儿童相比,在通常是这一年龄阶段形成的一些技能上(如某些视动整合作业)虽然是有差别的,但在一些后来才会变得熟练的技能上并没有显着差别。应当指出的是,所发现的阅读障碍儿童和正常儿童在发展速度上的差别并不意味着所有的阅读障碍儿童都表现出成熟上的延迟,即使是由MBD导致的阅读障碍也不见得都表现为成熟上的延迟。

由此可见,在阅读障碍儿童中,属于MBD的人数只占很小的百分比。F。W。Owen等(1971)发现在他们研究的304个阅读障碍儿童中,只有4个人可以确诊是属于神经上的缺陷。鉴于对此症状所存在的争议,就很难确定在阅读障碍的儿童中到底有什么人是属于MBD,所以当把一个儿童归入此类病因时必须持谨慎的态度。

2。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也是一个人不能学会很好阅读的原因。遗传因素造成阅读障碍既可能是因为它决定了某些技能发展的迟缓,也可能是因为它规定着某些技能所能达到的限度。学习阅读所需要的技能任何发展上的延迟都会推迟儿童对阅读的掌握。一个儿童的能力可能因受到遗传的限制,在知觉和语言技能的常态分布中处于较低的一端,因此,不能很好地学会阅读。遗传学家已经发现存在着调节基因,它起着控制发展速度的作用。有人证明某些语言技能的发展要靠存在于基因型中的潜能。有人研究有关语言能力的遗传因素的文献后发现许多言语障碍和阅读障碍往往出现在一家人当中,这表明遗传传递同语言能力是有关系的。

三、阅读障碍的诊断

要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干预矫治,其前提是对阅读障碍进行较为准确的判断。一般说来,阅读障碍的诊断方式可以分为:常模参照测验、标准参照测验、非正式评价策略和课程参照评估等四种方式。为了研究的方便,在对大样本进行测查、筛选、为共性实验做准备时,人们多采用“智力———成就差异”测试作为诊断学习障碍的依据,也就是说智商在85分以上(一般采用韦氏儿童智力量表或瑞文标准推理测验),并且学业成绩明显低于其智力水平(一般认为是低于两个年纪级的水平),就可以诊断有阅读障碍。如果是针对特定个体进行矫治,就必须采用更细微的诊断方法来确定阅读障碍的具体类型,以便对症下药。在筛选患有阅读障碍的儿童时,一些研究者采取了分层检测的策略:①由当地学区确定哪些儿童为学习困难儿童;②在常模参照智力测验中得分必须在80到120之间;③阅读成绩至少低于平均数一个标准差;④阅读能力仍处于低年级最基础的水平;⑤不存在其他方面的障碍。如果满足以上5个条件,该儿童就被认为存在阅读障碍。

以上介绍的是对有阅读障碍的儿童正式分类的程序,除此之外,还有另一种情况,称为非正式分类程序。当某儿童出现十分严重的问题必须做测试时,一系列非正式分类程序便开始了:通常是班主任与其他教师(包括学校心理辅导教师)、校长、儿童的父母或监护人等进行交谈,共同探讨帮助该儿童和当儿童难以管教时帮助的最好策略。测试成绩出来以后,主要由学校的有关人员来决定应采取的措施。对测试的选择和解释,以及在数据报告的数量方面,通常会保持极大的灵活性。

四、阅读障碍的矫治措施

对儿童阅读障碍的矫治,国外理论界先后提出多种模式,我国研究者在吸收国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归纳总结出了儿童阅读障碍矫治的五种模式,即行为干预模式,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同伴指导模式,神经系统功能训练和生化与药物治疗。

(一)行为干预模式

这是针对学习障碍问题较早形成的、也是较为完善的一种模式。行为干预模式以行为主义的基本原则为指导思想,认为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操纵环境或行为后果而加以改变。其中操纵环境的意义在于为特定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而操纵行为后果则旨在改变某种行为在未来增加或减少的可能性。运用行为干预模式,首先需要对行为产生的前提与后果进行细致的分析,这常常是以直接观察为依据的;其次,在确定那些可能引起或强化我们所要克服的问题中,主试要创造出稳定的、结构化的干预环境;再次,干预的规则要明确一致,尽可能以肯定的形式出现,而不要以单一的禁止形式出现。另外,对阅读障碍儿童所提的要求在一段时间内应少而明确,并保证随时提醒的反馈。行为干预模式主要包括及时强化、代币制、行为合同、冷板凳、反应代价等直接针对学习障碍儿童本身的行为矫治技术。除此之外,这些干预模式中还包括精神教学法、直接指导法和无误过程法等针对教师的特殊教学技术,这些方法均基于教师的教学对儿童的巨大影响这一事实而设计的。以无误过程法为例,该方法的基本假设是:如果可以恰当地安排教学进程,避免错误的发生,那么儿童的学习过程就会迅速而有效。其中的主要技术是“刺激形成”和“反应形成”。所谓“刺激形成”是指教师通过控制刺激的显现来诱导儿童做出正确的反应。无误过程法主要适用于儿童的识字和阅读训练。该教学法强调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以保证阅读障碍儿童对每一步骤做出正确的反应。一旦儿童出现错误反应,教师则一方面忽略这些错误,避免指责儿童,另一方面返回前一步骤,对任务做进一步的指导。

(二)认知——行为干预模式与行为干预模式的那种特别强调教师的指导作用的论点不同,认知———行为干预模式强调阅读障碍儿童形成主动的、自我调控型的学习风格。该模式的创立者认为,个体自身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所以,行为的出现并不单纯取决于环境刺激或行为后果,而受其自身认识评价系统即元认知系统的影响,阅读障碍儿童所具有的潜能与实际表现间的差距,其原因在于他们学习过程是消极被动的,不会使用有效的策略。如果提高其策略使用的水平,阅读障碍儿童的学习状况也会得到改善。从这一“策略缺陷”的病理机制观点出发,认知———行为干预模式主张对阅读障碍儿童进行认知策略训练和自我控制训练(或自我指导训练)。

1、知策略训练。

研究者发现,学习障碍儿童的一个重要问题在于他们缺乏某些有效的认知策略,或者不会选用恰当的策略。认知策略训练的基本程序如下:①对阅读障碍儿童的现有策略水平进行测评,明确这些儿童的劣势所在,并确立所要训练的目标策略;②向儿童解释目标策略;③示范目标策略的使用;④言语预演;⑤提供低难度的材料,进行有控制的练习,并给予反馈;⑥提供与阅读障碍儿童年龄水平相当难度的阅读材料,进行练习并给予反馈;⑦测评阅读障碍儿童的策略,并指导儿童学会如何根据任务来选择恰当的策略;⑧在实际学习中实现迁移。

2、自我监控训练。

在这类训练中,训练者指导儿童主动运用内部语言定时监控自己的行为,一直到一个任务完成为止。在让儿童进行自我监控之前,训练者要先讲明具体作法。在最初几次,训练者需要观测儿童的自我监控情况,及时表扬儿童的正确行为,再逐步撤销外在监控。综观认知———行为训练模式,可以看到其突出特点是:尽量引导儿童成为自己学习过程的主动参与者;重视示范目标策略、方法的运用;以儿童的外部言语为中介。这些特点保证阅读障碍儿童对自己阅读学习过程的控制并改变其原有消极被动的反应风格。

(三)同伴指导模式

这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兴起的新型训练模式,即让一个学习障碍儿童帮助另一个学习障碍儿童,或让学习障碍儿童的同伴(即正常儿童)帮助他。这一模式不仅适用于对课程内容的课外辅导,而且也适用于对学习障碍进行社会技能训练。美国的一些研究表明,儿童在集体学习中,其成就水平常常超过了平均数;同时,另外的一些研究则表明,集体活动有助于儿童学业能力的提高。等人在!//$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同伴指导策略有助于提高阅读障碍儿童的阅读流畅性和理解力。CB==D&&‘及其同事发展了经典性同伴指导矫治模式。该模式的具体进行过程是:首先抽取部分儿童作为指导者,把这些指导者介绍给他们的阅读障碍同伴;然后对指导者进行特殊训练,教给他需要给阅读障碍同伴教授的内容及方法;接着安排同伴指导活动,一般一周至少一次。这种模式可以是一对一的,但更多情况下是采用几个指导者与几个同伴共同活动的形式。教师不仅要负责组建同伴群体和训练指导者,还要对指导者进一步训练,或对被指导者进行额外的辅导。

同伴指导法可以较大地促进阅读障碍儿童的主动性,提高训练双方在阅读学习方面的能力,同时也是改善阅读障碍儿童在学校中的社交地位、重塑其自我概念的有效途径。但是,这一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的学习内容和儿童,对于难度大的课程内容以及有显着外化的行为问题的儿童都不要采用此法。

(四)神经系统功能训练神经系统功能训练即心理过程训练,该模式的创立者认为学习依赖神经系统的高级功能,而这些高级功能实现是以基本的感知等心理过程为基础的。因此,对基本心理过程进行训练就可以改善脑功能,进而提高学业成绩。曾性初(1997)曾对我国目前所流行的训练的效用问题提出尖锐的批评,认为这种训练的效果被人为地夸大了。可见,此类方法的采用还是应慎重一些,并需要进一步地探索。

(五)生化与药物治疗生化与药物治疗是采用药物治疗,首先控制和改善阅读障碍儿童的生理病情,进而改进其学习状况。对于药物治疗的后效问题,人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发现这些药物治疗阅读障碍有短期疗效,但其治疗效果有限,应当慎重。

总之,以上五种矫治模式各有其利弊,对阅读障碍儿童的教学干预不应仅仅局限于某一种矫治模式上,而应兼容并包,对症下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化学实验心得体会

全文共 1170 字

+ 加入清单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通过化学实验的学习不仅可以培养我们观察、思维、独立操作能力,同时也是激起学习化学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为此,我认为学好化学实验,一定要做好以下几点:

一、善于总结出简洁、形象的语言

简洁而又形象化的语言,能引起我们的注意并能激发我们学习实验的兴趣。如药品取用“三不”原则;过滤实验操作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在制取氧气时,可用顺口的歌诀:“查-装-定-点-收-离-熄”来谐音记忆制取步骤。以上实例可知,在实验学习中采用简洁而又有形象化的语言,对加强实验基本操作能力和巩固化学概念,有较好的作用。

二、认真观察演示实验

教师的演示实验,是我们学习实验的榜样,能起到示范作用。我们刚接触化学实验,都有好奇心,在教师演示实验时,我们要仔细观察这样才会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老师在做演示实验时,会力求做到:装置正确,整洁美观,操作规范,速度适中,严格要求,讲解清楚,现象明显,结果准确。因此,我们一定要认真观察老师做的演示实验。

三、认真上好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课

实验基本操作的训练十分重要,我们要注重:

1、注重良好实验习惯的养成

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必须从开始抓起,从学习化学实验的第一堂课起,就要认真学习,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为此,在第一堂实验课中,就要认真学习实验室安全规则,严格按实验要求进行操作,尽量杜绝损坏仪器、浪费药品的现象,并养成每次实验完毕,都要清洗、清点和摆好实验用品的习惯。只有注意了这些方面的实验注意事项,我们才能初步形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严格要求、严格练习

要掌握每一个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程序,必须对自己严格要求、严格训练。在进行基本操作训练的过程中,若发现有错误,立即纠正。如往试管里装入粉末状药品时是否做到“一平二送三直立”,装块状药品是否做到“一横二放三慢竖”,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药品、仪器是否用过之后及时放回等。

四、借助多媒体辅助学习实验

运用多媒体辅助学习实验,可以进一步帮助我们形成化学概念、巩固和理解化学知识。例如:运动的水分子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老师借助多媒体讲解这一节内容,使抽象的内容简单化,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我们学习化学实验时,要善于运用多媒体,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更容易的学好化学实验。

五、注重家庭小实验

家庭小实验可以锻炼我们动手、观察、独立思考的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途径。我也做了很多家庭小实验,并从中受益匪浅,如自制酸碱指示剂、制作叶脉书签、试验蛋白质的性质等。在做家庭小实验时,我建议大家一定要做好实验报告,这样,才能从做家庭小实验的过程中学到更多、体会更多。

总之,在化学实验学习中,我们始终要保持有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这样我们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化学实验中学的更多更好,因此,在初中化学学习中,一定要重视化学实验学习,才能有效的提高我们的学习成绩。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