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关于小年的习俗【汇编20篇】

浏览

7468

作文

1000

端午节的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764 字

+ 加入清单

上世纪五十年代,在山东农村老家过端午,印象有四:

一是吃粽子。粽子实际上头天晚上就做好了。故乡的粽子和外地不同,外地是用糯大米做的,故乡是用黏小米做的;外地多数用苇子叶做,云南等少数民族地区还用竹筒做,我们故乡除用苇子叶外,还用类似薄罗叶那样的粽子叶做,且两个粽子对着捆在一起,其他地方少见。故乡农村人过端午吃粽子就是吃粽子,也没说纪念什么,只是学校的老师说是纪念屈原投汨罗江,更没人去考证屈原是因逆耳忠言的劝谏,还是和楚怀王的后宫私通,而遭嫉恨放逐。老百姓只知道“吃了端午粽,才把那棉袄扔”,那时人穷,没有毛衣、春秋衫,只有在单衣和棉袄两者之间选择。就是说,过了端午节,就可完全脱掉棉袄了。

二是插艾蒿。天不亮就赶到远处的山野,去采苗高叶壮的艾蒿,回来后就插在门框上,据说可避邪。实际上是,家中有人得个疮疖什么的疾病,就把那干过后的艾叶采下来,揉成一个个圆锥型的小团,用香点着,让艾烟来熏患部,在中医学上叫“灸”。再就是多割一些晒干,拧成“烟绳”,夏天用来熏蚊子,正因那时多数人家没有蚊帐。没有象四川人在端午节扎艾狗挂在门上,是为了让张献忠识别是穷人家,起义军不杀。

三是扎五丝。就是把五彩或七彩的丝线拧成一股细绳,捆在手脖、脚脖上,据说可以辟邪保平安。刚扎上的时候,色彩很鲜艳。时间一长,被水湿了,掉了颜色,加上身上的灰沾上,就不新鲜了。五丝不能随意剪掉,必须等到下雨,剪掉后扔到水里,据说可以变成彩色的小蛇。

四是戴香囊。老家叫香布袋、荷包。男孩戴大锄刃,女孩戴心型的荷包。里面装的香蓬子都是自己到野地里刨回来晒干的。那时一种长在沙地里的草,根部象个黑色的枣核,用手掰开,里面是白色的,硬硬的,很香。这时的小伙子大姑娘在一起,往往瞄着荷包互相扯来抢去嬉闹调情。故乡的习惯是,戴着香囊,不能去瓜地,说一去就把瓜给轰了,光开花不结瓜。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腊八节的习俗和故事作文400字

全文共 5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在老家酒业过腊八】

一个星期六,我们铜陵日报社校园小记者一行来到安徽老家酒业参观,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以小记者的身份过一次腊八节。适逢老家酒业的“打酒节”,我们一并学习了解了酒的酿造工艺和中国的民俗文化。

大门口高高的彩虹门、长长的红地毯、热情的腰鼓队吸引着我们走进工厂,一排排红灯笼映衬着“腊八打酒节”几个大字,热闹非凡。一大排酒坛围满了一个冰封的池塘,就像一串项链挂在那里,十分漂亮。

我们首先来到藏酒阁,浓浓的酒糟味扑鼻而来,爸爸说老家酒业有着悠久的传统工艺酿造历史,特别是二楼的封坛原浆,都贴有代表身份的标签,听说价值不菲,值得拥有哈。

随后我们来到酒粮坊,我们参观学习了白酒的传统酿造工艺,真是大开眼界,原来白酒酿造要经过出窖、拌粮、上甑、接酒、摊晾、入窖、封窖、窖藏等复杂工序,真是不容易。

在展示大厅,我们学习了腊八节的由来和习俗,同时了解到,打酒的“打”字原指买的意思。经过学习,我们知道了传统民俗中的许多历史典故,我现场书写了一副对联:“风云激壮志,礼乐秀群英”并上台展示,最后和小记者们一起绘年画、剪窗花、喝香甜可口的腊八粥,暖暖的腊八粥入口,真是美味啊!

这一天我学习了解了传统民俗文化和白酒的酿造工艺,度过了一个快乐而又充实的腊八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春节习俗作文600字

全文共 66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有很多习俗,腊月二十三,眼看快到春节了,人们真是忙得不亦乐乎,又要准备好酒好菜,还要贴对联,购置年货。孩子可放松了,因为放寒假了,快过年了。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老家广东揭阳过春节的习俗。

在我们老家,春节一定是轰轰烈烈、红红火火的。早上,大人们把春联贴在墙上,小孩子们去买鞭炮和烟花,一些老人会包饺子,做糍粑,我们的糍粑会加一些花生和白砂糖,吃起来非常好吃,又香又甜。

到了下午,人们会去拜访亲朋好友,有的会叫上朋友和亲人一起去看花展、舞狮子和摆猪羊。我们老家的舞狮子可不是在一个地方演出,而是在整个揭阳的大街小巷里演出,你没听错,是整个揭阳。人们敲锣打鼓地在大街上走着,舞狮的队伍排成一条长龙,可热闹了。在另一边就是摆猪羊的地方了,人们把一些羊和猪杀了,把猪头和羊头的口中放桔子,猪身和羊身上刻上“吉”字,猪的脚和羊的脚上贴上红纸,一起放在木架子上,寓意为大吉大利。

到了晚上,人们会打起牛肉火锅。这可不是一般的火锅,这可是潮汕最正宗的牛肉火锅,口感好,肉质好,又干净,让人们吃了放心。大家一起跟亲人吃火锅,小孩子们吃完火锅就马不停蹄地去玩鞭炮了。在这一天晚上,人人都要守岁,大人们边吃火锅边看着鞭炮和烟花,快到十二点时,人们就会开始倒数,正好到十二点时就会一起放出最大的烟花,这时的老家犹如举办一个小型烟花展览会,可热闹了。

转眼间的功夫,春节已经画上了美好的句号,学生们开始上学了,大人们也开始工作了,可大家还沉浸在这热闹的春节气氛之中,久久不能忘怀。怎么样,这就是我们老家的春节习俗,有没有觉得非常有趣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初中端午节的习俗

全文共 972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人们都要吃粽子,赛龙舟

包粽子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咸和甜。龙舟下水喜洋洋。”大家都听过这首歌谣吧!

每到端午节这一天,我们一家人都会分工合作,爸爸负责买材料,我负责洗粽叶,包粽子

首先,我们先拿出以下的材料:粽叶、芦苇草和炒好的瘦肉、香菇、虾仁等。然后我开始了我的工作,先把粽叶放入水中清洗干净,放到一旁,再把包粽子

妈妈说把包好的粽子放入高压锅中煮半个小时就可以吃了,听到这句话我就开始流口水了。我等啊等,终于,热气腾腾的粽子出锅了,看着这些美味的粽子,像有一种魔力吸引着我,我迫不及待地拿了一个吃了起来。“哇,好烫!”我赶紧吹一吹,继续塞进嘴巴里,“好香,好吃!”我不由得连连赞叹。包粽子

赛龙舟

端午节的另一个习俗就是赛龙舟

端午节下午,吃完美味的粽子后,爸爸带我到佛昙镇看赛龙舟

比赛快开始了,随着鞭炮声响起,来自各个村的十二条龙舟,一字排开。你瞧,那些龙舟一艘艘威风凛凛,像一个个守卫边疆的战士。每条龙舟都有一个负责吹哨子和打鼓的指挥员,负责划龙舟的是十四个人,每条船总人数为十五个。各个队伍分别穿着不同颜色的队服,红色、蓝色、绿色等,队伍名称也以衣服颜色来命名为红队、蓝队等。他们每个人头上都绑着红布,上面写着两个苍劲有力的黄色大字——“奋斗”。

比赛开始了,十二支龙舟队伍严阵以待,裁判员一声令下,十二条龙舟像离弦的箭射了出去。各支队伍使出看家本领,队员间团结协作,动作整齐划一,娴熟奋力地向前划去。顿时人声鼎沸,有的喊:“蓝队加油!”有的喊:“红队加油!”喊声惊天动地,每个村都希望自己能赢。一艘艘龙舟迎着汹涌的浪花,在河面上划出一条条长长的波纹,都不甘示弱地你追我赶。

比赛如火如荼地进行着。突然,有一条龙舟出现了状况,原本领先的蓝队因为指挥员出了状况,指挥出错,打乱了队员们的划船节奏,他们手忙脚乱,还差点翻了船,四周的观众一起发出了“啊”的惊叫声,都感到有点后怕呢。但这点小挫折并没有使蓝队失去信心,指挥员调整好心态,跟上节奏,奋力吹哨,加油打鼓,队员们再次迸发活力,团结一致地使劲向前划去!

激烈的比赛落下帷幕,蓝队因为永不言弃的团队精神一举夺冠。他们的精神使在场的观众既佩服又感动。

端午节让我更加了解爱国诗人屈原的生平和端午节的习俗,也让我感受到了浓浓的端午节节日气氛,更让我领略到了团结协作的精神风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关于习俗咬秋的作文

全文共 1200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节俗中,关于“吃”的习俗繁多,而用一个“咬”字领名的节俗,在众多节气中,数来只有立春和立秋了。立春咬春,寓意迎新,而立秋咬秋,则为尝新了。进入秋季,田园瓜果陆续成熟,处处硕果飘香,那值得“咬”的食材要比咬春就多的多了。

各地习俗不同,比较共性的咬秋食材,是南食西瓜北吃枣。南方人“立秋前一日,食西瓜谓之啃秋”。(见民国时期出版的《首都志》)北方则吃枣,曰“咬秋”。早在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就有记载:“立秋日,满街卖楸叶,妇女儿童辈,皆剪成花样戴之。是月,瓜果梨枣方盛,京师枣有数品:灵枣、牙枣、青州枣、亳州枣。”

立秋后,暑气迟迟难去,民间有“晚立秋,热死牛”“秋后一伏热死人”等谚语,所以“咬秋”习俗,就是来表达人们“啃下酷夏、迎接秋爽”之祈愿的。立秋也是秋季第一个节气,民间流行在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如有减少,便要吃肉“贴秋膘”,鸡鸭鱼肉等,吃味厚的美食佳肴以补贴暑气带来的损失。当然咬秋补养,富含营养的枣也是必不可少的食材。尤其是大枣,自古以来就被列为“五果”(桃、李、梅、杏、枣)之一。

在我的认知里,立秋的“咬”倒像是为加深秋天味道的一种身体记忆。比如南方立秋“咬瓜”,天气转凉,西瓜少了,往往是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了,这个风俗大概是为了让吃了一夏天西瓜解暑的人们,用这种实实在在的“咬”的行为,对烈日下的瓜农和即将离去的西瓜,表示一种留恋和敬畏。常言“叶落而知秋”,这里可谓“瓜去而知秋”了。比如北方人“咬枣”,似乎又是强化一种向往和等待。俗话说:“七月十五捡枣吃,八月十五打枣吃。”立秋吃枣,正是枣子初红时,也就是青红相间,人们吃着青一半红一半的枣子,慢慢品味着枣的初甜,期待着枣老熟后的甘甜。而耐不住的是童年的顽皮,正像杜甫诗说的那样:“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在我的感受里,立秋的“咬”更像是咬文嚼字,比如抓一把枣子在手中,放一颗枣子在嘴里,细嚼慢品,嚼着嚼着就品出它的精神来,一种敬仰油然而生。就想起家乡的那些老枣树,它们一棵棵站在房前屋后,站在村头路旁,站成一种记忆,一种标志。它们不像那些娇贵的庄稼和果树,需要种植的人们用日复一日的汗水去跟踪。枣子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的悄无声息地走过风风雨雨的日子,它们甚至连最灿烂的花季也不事张扬,叶子覆盖着微不足道的不被人注意的黄色小花,静静地走过。只有枣子熟了的时候,人们才想起枣子,开始用长长的杆子打枣。一年就红火这么一次,还是挨“打”。我想为什么别的果子需用手轻轻地摘,而唯独枣子却用杆子打呢?我似乎听到枣子对我说:“杆子敲打不愿落,唯恐果肉不甘甜。”是啊,枣子不愿意落不是迷恋幸福的枝头,枣子那是为了在阳光里多沐浴一些时间,更多的吸收一些大地的养分,将最红亮的成色、最甘美的果肉,感恩地满足种植人的需求。所以,枣子收获需打两三遍,杆到之处,青枣恋枝,只有红枣兴高采烈的跳下来,在大地上蹦跳成一片欢笑。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年糕习俗节的作文

全文共 390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期间,我和爸妈到爷爷奶奶家过年。吃饭时,奶奶端上了美味可口的年糕。我心一急,连手都没顾上洗就大口大口吃了起来(我最喜欢吃年糕了)。吃着吃着,我想光吃不行,还是搞清楚年糕的由来吧!于是问爷爷:“爷爷,这年糕的由来您能跟我讲讲吗?”爷爷说:“好,吃年糕是我们祖先流传下来的春节习俗,它是用黍米粉和红枣合制而成。寓意是来年全家生活甜甜蜜蜜。所以取名叫年糕。年糕还是春节供养祖先主要供品之一。除夕夜,家家户户在供桌上把年糕摆成宝塔状,表示来年生活步步登高。有的还制作成大圆盘状,起名叫‘高坨’。表示团团圆圆,大吉大利。年糕还是春节后走亲访友的必备礼物,互相赠送,祝福。”爷爷接着说:“我们全家吃年糕,祝福在新的一年里全家和谐幸福。更重要的是希望任岩松德智体全面发展,就像宝塔形的年糕那样,步步登高!”我回答说“我一定不会辜负您和奶奶对我的期望,争取取得更好的成绩!”

[年糕习俗节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写过年的习俗小学

全文共 421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家乡在灵宝,这里的过年非常热闹,喜庆,隆重,按照家乡的老规矩,过春节差不多从腊月初就开始了。

腊月初八这天,人们要喝腊八粥,粥里面有:红豆、绿豆、黄豆、花生豆、大米、小米等八种做成八宝粥,粥非常香,非常好吃。

到了除夕,可真热闹。人们赶着做年菜,贴对联,挂灯笼,出门在外的人一定要赶回来吃团圆饭。

大年初一这天早上,景象截然不同,在天还没怎么亮,家家户户起的很早放鞭炮,人们都穿上新衣服,然后吃饺子,饺子里面有包肉馅、菜馅、糖馅的、不过包硬?的只有一个,看谁能吃到它,谁就有好运气。吃完饺子后,我们就去亲戚家朋友家去拜年。

到了正月十五是我们最喜欢的节日元宵节又名花灯节。可以吃到美味香甜可口的圆宵,还可以到外面看人们闹花灯等好多节目;有舞龙灯、社火、踩高跷、烟火、锣鼓队等等让你一饱眼福。

一转眼,到了正月十六,新年也就过完了,学生们赶回学校学习,人们又开始忙碌新一年的工作了。

我很喜欢家乡过年的习俗,因为它既丰富多彩,又能使自己学到不少知识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633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也是老百姓心中的头等大节日。中华民族这个具有传统色彩的民族,过着头等大日子的传统习俗可是规规矩矩的、一点也不能少。

贴春联。贴春联是春节的传统习俗之一,春联上写着对新一年的祝福。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门中还有一个福字。我们通常会将福字贴倒,意为福到了。这看似简单的习俗。放鞭炮。我们会在大年三十放鞭炮,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叫“年”的怪兽生性异常凶残,每年冬春之交就会出来伤害人畜。比较聪明勇敢的人就想到一个妙计:在院中摆放“年”爱吃的东西,当“年”来时,大家就放鞭炮、敲锣鼓,是“年”落荒而逃。从此,放鞭炮的习俗也就保存了下来。压岁钱。这个习俗是孩子们的最爱,这是长辈对晚辈的一种美好的祝愿。吃团圆饭。我最爱的还有团圆饭,生在北方长在北方的我最爱吃饺子,而在北方的团圆饭中饺子又必不可少。饺子可以包很多馅,样子也各异,是最具传统色彩的家常便饭了。

包饺子是一门学问,别看家中长辈手十分灵巧,包饺子迅速而美观。其实,饺子的厚薄、饺子馅的多少、煮饺子的时间……都是需要注意的问题,也许少了或没有做好哪个环节,饺子就没有那么美味了。

饺子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究其原因:一、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饺子有馅,便有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进去,以寄托人们对新一年的期望。饺子这一节日佳肴在给人们带来欢乐的同时,已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我想过春节不只是吃饺子之美味,更是享受传统节日的风俗带来的欢乐。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七夕习俗:吃巧果作文

全文共 613 字

+ 加入清单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 是油面糖蜜。《东京梦华录》中之为笑厌儿、果食花样,图样则有捺香、方胜等。宋朝时,市街上已有七夕巧果出售。

若购买一斤巧果,其中还会有一对身披战甲,如门神的人偶,号称果食将军。巧果的做法是:先将白糖放在锅中熔为糖浆,然后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在案上捍薄,晾凉后用刀切为长方块,罪尤折为梭形面巧胚,入油炸至金黄即成。手巧的女子,还会捏塑出各种与七夕传说有关的花样。此外,乞巧时用的瓜果也可多种变化。或将瓜果雕成奇花异鸟,或在瓜皮表面浮雕图案,称为花瓜 。

巧果及花瓜是最普通的七夕食品。而在历史上各朝代则另有不同的食俗。例如魏朝流行于七月七日设汤饼。唐朝的节日食品包括七月七日进斫饼,并订七月七日为晒书节,三省六部以下,各赐金若干,以备宴席之用,称为晒书会。七夕同时也是适宜配药的日子。据说一种以松柏为药材的秘方,这种神奇的药丸以七月七日的露水调配合成,服一丸可延长十年的寿命,服二丸可延二十年。此外,还有饵松实、服柏子、折荷叶等,均号称为长生不老的仙药。比较实用的药方有晒槐汁治痔,煎苦瓜治眼,摘瓜蒂治下痢等等不一而足。其功效如何,就只有试过的人才知道了。如今浙江的杭州、宁波、温州等地,在七夕这一天,人们还会用面粉制作各种小型物品,放到油锅里煎炸后称巧果。晚上还会在打扫干净的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红菱等,家中亲友围坐在一起。

[七夕习俗巧果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年的习俗

全文共 1190 字

+ 加入清单

民间称为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有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黏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小年的习俗 祭灶

小年这天,也是民间祭灶的日子。民间传说,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对联、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另外,大年三十的晚上,灶王还要与诸神来人间过年,那天还得有接灶、接神的仪式。等到家家户户烧轿马,洒酒三杯,送走灶神以后,便轮到祭拜祖宗。

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灶神画像,将灶神请回来。在中间这几天内,由于没有灶神的监督,一般人放量暴饮暴食、聚众赌博,放纵自己做一些自己平时也认为不应该犯的小过错。

小年的习俗 大扫除

到了腊月,家家户户都准备过年了。扫尘为的是除旧迎新,拔除不祥。各家各户都要认真彻底地进行清扫,做到窗明几净。在北京,通常把腊月二十四日定为扫房日。

扫尘主要是将家里进行彻底清洁,主妇通常先将房里的床铺家具遮罩起来,用头巾将头包好,然后用扫帚将墙壁上下扫干净。扫屋之后,擦洗桌椅,冲洗地面。扫房之后,各店铺、居民家焕然一新。新贴的春联,鲜艳夺目,显示着红红火火的鸿福盛景。活灵活现的门神,抬头见喜的横幅,精美的窗花,五彩的年画,花团锦簇的灯笼,和神龛上丰饶的祭品,无不显示着喜气洋洋、欣欣向荣的节日景象。

小年的习俗 沐浴理发

民间有有钱没钱,剃头过年的说法。而沐浴理发的活动,多集中在小年前后进行。

小年的习俗 赶乱婚

过了二十三,民间认为诸神上了天,百无禁忌。娶媳妇、聘闺女不用择日子,称为赶乱婚。民谣有岁晏乡村嫁娶忙,宜春帖子逗春光。灯前姊妹私相语,守岁今年是洞房的说法。

小年的习俗 吃糖瓜、饴糖、麻糖等

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清水、料豆、秣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祭灶时,还要把关东糖用火融化,涂在在灶王爷的嘴上。这样,他就不能在玉帝那里讲坏话了。民间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习俗,因此祭灶王爷,只限于男子。

糖瓜、饴糖、麻糖等吃食本为给灶王爷嘴上抹得吃食,逐渐演变成了小孩小年必吃的零食。晋西北有二十三吃麻糖,吃不上麻糖啃指头的俗话。

小年的习俗 贴窗花

建好窗花后贴在打扫一新的屋子里,给家里增添了许多过年的喜气。

窗花图案有各种动、植物、人物等掌故,如喜鹊登梅,孔雀戏牡丹 ,狮子滚绣球 ,三羊(阳)开泰,二龙戏珠,鹿鹤桐椿(****同春),五蝠(福)捧寿,犀牛望月,莲(连)年有鱼(馀),鸳鸯戏水,刘海戏金蝉,和合二仙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端午节的习俗作文100字

全文共 315 字

+ 加入清单

“五月五,是端午。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龙舟下水喜洋洋。”早上,听到奶奶嘴里念叨着这首歌儿,让我想起了端午节的一些风俗习惯。

端午节这天,家家户户的门上都要插艾枝。一早,人们将艾枝插在门楣中央或随身带着,驱虫避邪,以保安康。

端午节更得吃粽子。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里头包的东西而命名。其中,掺红枣儿的最多。掺红枣儿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风俗习惯。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村民百姓划船追赶。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屈原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端午节真是一个有趣的传统佳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家乡春节的习俗作文

全文共 514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着打扫家,把家里旧的东西都扔出,把窗户擦洗一遍、地扫好用拖把拖好,目的是把家里的晦气都扫走。

春节,还要准备年货。街上,处处可看到正在准备年货的人们。小孩子们在买爆竹、小吃、玩意儿等,可高兴了。大人们十分忙乱,准备过年时吃的、喝的、穿的、用的,好在春节时与亲人共享天伦之乐。

除夕到了,家家户户门外贴上了红红的对联,不过,“福”字是倒着贴的,倒与到谐音,目的是春节到,福也到。下午,还要用黄皮叶和桃叶烧水洗澡,就是要把一年以来的晦气全都洗掉,迎新年。晚上,家人们还要在一起吃团圆饭。桌上有鱼,表示年年有余;有年糕,表示年年升高;有鸡,表示年年积福多多。吃完了团圆饭,还要守岁。到了午夜12点,烟花飞上了天空中,祈求上苍给予平安;放鞭炮,祈求上苍保佑以后的日子过的红红火火。到了1点,还要迎福,把好运都迎来。

年初一,没有什么人出来,都在家休息。小孩子们一起来就问大人要压岁钱。

年初二,大人们都带着小孩子们走访亲戚。当然,小孩子们又会得到压岁钱,只要对大人说句祝福话。小孩子们拿压岁钱拿到手都软了,十分高兴,恨不得一蹦三尺高。

元宵到了,还要吃元宵,表示团团圆圆。

家乡春节的习俗,的确十分特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春节习俗五年级作文

全文共 497 字

+ 加入清单

为什么到了春节我们都要放鞭炮,贴春联呢?

原来,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有个叫‘年’的怪兽,每当到了除夕夜就爬上岸来吃掉无辜的人们。因此,每当除夕夜来临之前,人们都跑到了别的地方,去躲避‘年’的袭击。

有一年,一位老人来到了村里,一位老婆婆看他这么可怜,就给了他一些吃的,并说:“老人家,您快去别的地方躲一躲吧,不然‘年’会把你吃掉的。”老人说:“只要你让我在这住一晚,我就帮你把年给赶走。”就这样,老婆婆把那位老人给留了下来。

到了晚上,一阵阵吼叫声从远处传了过来。“啊!啊!”老婆婆说:“老人家,‘年’来了,我们怎么办?”老人不紧不慢地说:“不用焦急,看我的。”老人说着,便叫老婆婆煮起了饭来。随即,灶堂里发出了噼哩啪啦的声音,传到了年的耳朵里,年便有些怕了起来。年回头又看见灶堂里的火光,又听见了那位老人哈哈的笑声,吓得大惊失色,便逃回到了山里。这时,老婆婆才知道“年怕响声,怕火光,怕红颜色”。

从此,中国人家家户户在春节的时候都要放鞭炮,贴红纸,做好吃的。

贴红纸太单调。有人就在红纸上画点东西、写点字。慢慢地,大家在红纸上写上各种心里话,祝愿大家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话,渐渐地就形成了现在的春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中秋节的习俗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现代每家每户都吃月饼赏月了。

中秋节的晚上,爸爸妈妈带着我和妹妹出来看月亮,我看到了月亮不禁想起一则神话故事:传说嫦娥偷吃了仙药,导致她在冷宫里和玉兔生活。突然,一片灯笼从眼前飞过,我问妈妈:“那是什么?”妈妈回答:“那是孔明灯。”妈妈还告诉我孔明灯是诸葛孔明发明的,诸葛孔明被敌人包围,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

从那次以后,世世代代都在中秋节放孔明灯,并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以实现自己的心愿。

妈妈帮我买了孔明灯,我在孔明灯上写下自己的愿望,我把蜡放在孔明灯上,让爸爸点燃,点燃以后我把手松开,让孔明灯飞起来,把我的心愿也带走。

中秋节是团圆的日子,家人都要一起吃饭,赏月,放孔明灯,吃月饼。但是,有很多人在远方打工无法回家团圆,如果是我,我会思念母亲对我的爱,我还会非常孤独。

这就是中秋节的习俗,中秋节从古代流传到现代,现在国家把这一天定为法定节日,让我们去了解国家的习俗,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端午节的习俗作文200字

全文共 302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的祖国历史悠久,有很多传统节日。端午节是我非常喜欢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是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他投汨罗江而死,老百姓为了不让他的尸体被鱼蛟虾蟹吃掉,就包了很多粽子投到江里,让它们吃饱了,不再吃屈原的尸体。

每年端午节每家每户都会包粽子,当然我家也不例外,每年都会包很多粽子。我们家每次都包几十个,里面只有二、三个是我包的。但是,我包的也不是最少,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我爸爸一个不包,我虽然只包了二、三个,但是跟他比起来也不少了。

粽子的馅有很多种,比如说蜜枣、腊肉、蛋黄、豆沙......我比较喜欢吃豆沙和蛋黄馅的,因为真的很美味。

你喜欢什么节日?端午节、元宵节,还是中秋节?快来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我喜欢端午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端午节习俗小学生

全文共 485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呢?为什么每家每户都要在这一天包粽子呢?这两个问题我可以来回答: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之所以每家每户都要包粽子,是因为纪念屈原。

今天,我们家也一起包粽子。老妈早上很早起床,到市场买配料。到了中午,各方面准备完成。开始,我把两片竹叶叠在一起,在三分之一处折一个角,形成三角体。然后,我把一块绿豆沙塞了进去,再放一点糯米。最后,我想用竹绳把粽子包起来,但是香肠和糯米总是从下面的小孔露出脸来,我用夹子把那个小孔夹住,可是老妈说:“不能这样,待会儿怎么煮啊。”我把夹子取了下来,学着老妈的样子把孔缩小。最后,我顺利的做好了第一个粽子,我越做越有劲,一共做了18个。我把我的几个优秀作品拿去煮。

一会儿后,我把我最得意的作品拆开竹叶往嘴里送,顿时,一阵芳香在嘴里飘来飘去。吃完粽子,我感到非常自豪。我们一家人吃完了粽子,便举行了一个小游戏:把三个不同的人包的粽子放在桌子上。自己尝出那一个是自己做的。我一开始,总是品尝不出我做的粽子。最后,我发现最后一个粽子的底部,有一块绿豆沙露出了来我高兴的指着它,老爸开翻下面的答案,结果被我猜中。

这个端午节真令我难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关于端午习俗作文250字

全文共 407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来喽!我左盼右盼终于盼来了五月五日,这一天来的可真迟啊!我等它等的都快急死了。你问我为什么这么盼端午?我的答案很简单,因为端午节这一天有得吃有得玩呀!还有一个原因,就是一到端午我们就要放假了!

五月五,端阳节,家家户户包粽子,吃粽子。而我最喜欢的是吃粽子了!我偷偷告诉你我吃粽子一次能吃好几个呢!你可千万别说我光会吃不会做哦!我也会包粽子:在包粽子前,现将包粽子必备的糯米置于水中泡上一段时间。把采来的箬竹叶放置于水中洗干净,然后把箬竹叶卷成圆锥状,将糯米放入其中。卷好,用线将粽子捆起来便做好了!如果在粽子里加入几颗蜜枣,那么粽子大味道就会更好了!

端午节的时候人们还会佩香囊、悬艾草菖蒲。不过,赛龙舟在我们这里并不常见,我们喜欢在家门口悬艾草菖蒲。用银杏叶与艾草泡水洗澡。父母还会在孩子的耳朵里,鼻子里点上几滴雄黄酒。在做完这些之后,父母会在孩子的手上扣绒,这些都是人们用来祈祷来年平平安安,健健康康的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小学生描写端午节习俗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如: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等等。而今天,我要向大家说说的是端午节。

每年农历的五月初五是我国的端年节,那一天,家家户户都包粽子,吃粽子,还会去看赛龙舟呢,十分热闹!

传说端午节包粽子是为了纪念我国的一位大诗人屈原。人们会将包好的粽子投入江中,是为了以防鱼吃掉屈原的尸体;赛龙舟也是为了驱赶鱼类。

午饭过后,妈妈、婆婆、阿姨一起搬着几个凳子到外面,还搬了一大盆糯米和各色各样的馅儿,有豆沙馅儿、红豆馅、蜜枣馅等。说是包好了给邻居家的老奶奶,老爷爷吃几个,再分几个给亲朋好友吃,剩下的就自己吃。也是呢,懂得分享才会更快乐!

“加油,加油!”这震耳欲聋的声音到底是从哪里传出来的呢?原来啊,浦阳江上在赛龙舟啊。共有五支龙舟,参赛选手们紧张地准备着,只听着一声号令,这五支龙舟如离弦般地飞出去,桨手们都个个都身强力壮,并有节奏地划着般,当船桨接触水面的一瞬间,江面就溅起了白色的浪花;鼓手站在船头,用尽全身力气敲着鼓,控制着船速度;舵手,站在船尾掌控着船的方向。江岸两边的观众人山人海,屏息凝神地关注着这场比赛,有些人还大声吆喝起来:“加油!加油!要追上来了!”还有些小孩子都围着江边跑来跑去,别提有多高兴了。因为看到了如此热闹的赛龙舟比赛,老人家的脸上也露出灿烂的笑容。

端午节,实在太有趣了,对了,我还得回家吃香喷喷的肉粽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潮州中秋习俗作文

全文共 1493 字

+ 加入清单

旧时,在潮州,八月十五中秋节,有许多有趣的活动。

荡秋千

当月亮(俗称"月娘")升上东天的时候,穿着节日盛装的少男少女便聚集到秋千前。秋千一般在空旷的草地上搭起,高达两层楼,有单双座秋千和十字秋千。按这里的风俗,女的不能荡秋千,只能观看。  能大显身手的,就是小伙子。他们争着荡秋千,比赛谁荡得高,转得快。据说,月亮上有一位高举斧头的劈柴夫,日夜挥斧砍伐一棵宝树,谁能得到它谁就长生不老。于是,在欢声笑语中,秋千向月亮荡去,划出道道  彩虹,飞旋出一个个花环。荡得最高、转得最快的秋千上的小伙子,便是少女心目中的英雄好汉,往往会获得姑娘的爱情。等到来年元宵节,有的己双双上街观灯,成了恩爱的小夫妻。

游月娘

天真无邪的童男童女们,从牙牙学语的时候,就缠着奶奶讲月娘的故事,月娘成了孩子们金色的梦。到了中秋节,大人们就用竹子劈成竹蔑,扎成了脚盆大小的骨架子,用毛边纸糊成一轮满月。中秋夜,孩子们就在"月娘"肚子里点上蜡烛,扛在肩上,手舞足蹈悠游在朦朦胧胧的深巷中,老远看去好像是月娘落下凡间。这就是有趣的游月娘。

拜月娘。

这天晚饭后,妇女们沐浴换新衣,忙着在能望见月娘的天井、门楼、厅前摆起桌子,铺上绣满祥禽瑞兽和富贵花卉的桌裙,把洗干净的水果、云片糕、月饼摆上去,用红纸剪成各式各样吉祥物,一一贴在糕饼、水果上面。一切办妥之后,就点上红蜡烛,焚上高香,开始恭候月娘升上东天。

在潮州,入秋之后各种各样的水果已成熟,竞相上市,各种水果就成了中秋拜月的佳品。潮州人还喜欢把意溪樵饼当做拜月的供品。除了水果、糕饼外,供品还必须有蒸熟的芋头。

除了拜月娘,有的农村还要烧瓦塔、燃烟堆。早晨,孩子们起床之后,到处拾瓦片、砖头,然后,抬着、挑着、抱着送到长辈指定的晒谷场上集中,由富有经验的大人把这些瓦片、砖头砌成一座空心塔。塔高一丈余,塔围一人不能合抱,下面还留出塔门,只是上面没有造塔刹。然后,把各家各户送来的稻草、劈柴、青金树叶填进塔里。月上东天,当村里妇女们在案前对月祷祝、火化元宝时,一个长辈就在塔门点起了火,慢慢地,塔顶踏出了一串串火舌。为了助燃和增加色彩,人们不时地你一把我一把地往塔里撒食盐,爆发出一阵劈里啪啦的响声。不一会,火舌变成了火龙直冲霄汉,映红了半个天边。孩子们绕着火塔又唱又跳,大人们喝茶吃糕饼,谈古论今,直到瓦塔烧成了通体透明闪闪发光的金塔。至于燃烟堆,就是各家各户把稻草、木柴,分别在村里几个地方堆成小山似的柴草堆。待拜月结束时,也像烧瓦塔一样,把柴草堆点燃。

中秋之夜,用意溪樵饼、芋头拜月娘,烧瓦塔,燃烟堆,都是这里古老的传统活动。据说,这些传统活动,要追溯到元代。那时,潮州人把元兵称做元番或胡人,元兵攻进潮州城后,为了巩固其统治,实行联户制,三家一保,每三家人供养一个元兵,只准养胖不准养瘦。还规定这三家人晚上不得关门,任由元兵决定上哪家睡觉,最不能容忍的是谁家娶媳妇,新娘头天晚上只准与元兵同房睡觉。百姓受尽欺凌忍无可  忍,就在八月十五那天,家家户户拜月娘的供桌上都多了一盘樵饼和一个蒸熟的芋头。

原来,这是起义者事先安排好的。樵饼底下垫着一小张四四方方的白纸,乍看似乎是防止油渍出来,其实上面写了个"杀"字。起义者暗中约定,拜完月娘,请元兵吃樵饼时,一见"杀"字,男女老少一齐端起烛台、  香炉、棍棒、菜刀痛杀元兵。结果一夜之间,十恶不赦的元兵全被斩尽杀绝。因为农村村落分散,为了便于统一行动,只好以烧瓦塔、燃烟堆为行动信号。芋头取"芋"字与潮州话的"胡"字谐音,拜芋头是鼓舞百姓树立砍下胡人头颅打败元兵的信心。直到现在,人们在中秋节还要拜樵饼、芋头。

[潮州中秋习俗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家乡习俗的

全文共 781 字

+ 加入清单

我家在遂昌大柘大坟山,这是个美丽的村庄,住的都是山哈(畲族人自称)人,大家都亲切地称它为山哈村。

我们山哈人有许许多多传统风俗,如三十夜摇毛竹、三月三歌会,九月九对山歌.四月八吃乌饭、抢“馒头”,以及婚嫁时抢狗洞包,讨新娘饼.捉“蛤蟆”等等。我最喜欢畲族人嫁女儿时的捉“蛤蟆”了。

堂姐出嫁的前一天晚上,酒席没散,我和小伙伴们就吵着嚷着:“我要捉‘蛤蟆’,我要捉‘蛤蟆’!”酒席好不容易结束了,我们就在大人的指点下,迫不及待地在厅堂中央摆上两张长凳和两脸盆热水,边唱着山歌,边把来自男方的媒人、客郎请过来。我指着脸盆里的热水说:“媒人大官,客郎官,洗洗脸儿擦擦嘴,扑通扑通‘蛤蟆’跳下水。”媒人、客郎应声道:“脸儿洗洗嘴擦擦,扑通扑通‘蛤蟆’会下水。”说完,媒人和客郎捞起毛巾,洗了脸,擦过手后把毛巾盖在脸盆上,再从口袋里摸出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扔进脸盆里。听到“当当”的硬币落水声后,我就高高兴兴地把脸盆端走了。看见我有“蛤蟆”捉了,边上的小伙伴也赶快把准备好的脸盆端了上去。真幸运,第一轮我就捉了两个“蛤蟆”(两元钱),我赶紧换好了水,再捉一轮“蛤蟆”。

捉“蛤蟆”是我们畲族人嫁女儿时,为了增添喜庆气氛进行的一种热闹而有趣的游戏。可是“蛤蟆”也不是那么好捉的,捉了几次后,媒人、客郎就会以天气冷、溪水凉、天气干旱.“蛤蟆”少等种种理由来推托。这时候就要比耐心、比机灵了。我们会变着花样,使出一些绝招,比如在媒人和客郎脸上抹泥巴、抹上锅烟灰,把媒人和客郎的脸上弄得灰不溜丢的。经不起我们的软磨硬泡,媒人和客郎只得拿起毛巾把大花脸擦干净,然后让大“蛤蟆”跳入水中。到了最后,他们干脆会让一大把“蛤蟆”同时跳入水中,热闹而有趣的游戏也结束了。

这一晚,为了多赚喜钱,我来来回回不停地端水,请客郎洗脸和摸“蛤蟆”,赚到了二十多元喜钱呢!

你说,我们畲乡这捉“蛤蟆”的风俗开心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家乡的中秋节习俗

全文共 522 字

+ 加入清单

期待已久的中秋终于来到了。我可是等的快化作“望月石”了!

这天晚上全家人刚吃完晚饭后天就黑了这时奶奶拿来一只升罗里面装满了麦子在中间插了一股香四周围也插满了一种叫亮晶晶的香然后在蜡签上插了两支蜡烛于是奶奶点燃了蜡烛和香我觉得非常好奇问道:“奶奶这是什么香啊怎么好玩?”奶奶回答道:“这亮晶晶香啊意味着出门不遭受风雨而且还能去除灾害。”我看了看点了点头。

过了一会儿奶奶又端上来了早上买的苹果、月饼、梨等东西。我正做在椅子上望着天上那圆圆的月亮。突然月亮一下子消失了我觉得非常奇怪便大声说道:“月亮怎么不见了它去那里了?”爸爸笑着说:“傻孩子因为今天是阴天啊所以月亮出来了一会儿就不见了。”这时我无意间看见了放在桌子上的东西于是伸出手想要拿月饼就在我刚要碰到的一瞬间爷爷说道:“别动那月饼不是我们自己吃的是给月亮公公吃的月亮公公吃饱了我们出门才能保平安。”我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后就又坐在椅子上望着天上希望月亮能重新出来再让我看着它。同时我又想:我们家乡中秋节竟有这么多习俗我还是头一回知道呢!我还想:中秋节是个团圆的节日正如苏轼在《水调歌头》中说道“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在家乡的中秋节风俗都进行完成之后,一看时间已经很晚了,立刻被妈妈赶去睡觉。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