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史记陈涉读后感【汇总20篇】

浏览

5391

作文

81

史记优秀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478 字

+ 加入清单

最近,我读了一本名叫《史记》的书。这本书笔触细腻,能引人入胜,是一本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极高的鸿篇巨制。

《史记》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上至皇帝下至汉武帝三千多年的历史,这本书依照本纪、表、书、世家、列传的 体例想我们描绘了一幅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其中最令我深有感触的是《高祖本纪》。高汉祖刘邦为人仁厚爱人,喜欢施与,意志豁达,胸襟开阔,常表现得大度,他几次看相,人家都说他有贵人之相。

后来称帝后,善用良臣,巧用计谋,打败项羽,终于建立了汉王朝。这件历史事件让我知道了无论做什么事,不要一意孤行,要多听别人的意见,才会成功,俗话说得好“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管鲍之交》的故事令我大有感悟。主要讲了管仲年轻时与鲍叔牙有交往,两人曾一起做生意。后来鲍叔牙跟随公子小白,管仲跟随公子纠,小白继位后,鲍叔牙推荐管仲来代替自己,管仲当了相国,鲍叔牙的职位一直在管仲之下。我觉得鲍叔牙是一个真正爱国的人,他本为相国,权利至高无上,可他不贪图名利,觉得管仲有能力便推荐。

《史记》这本书人物立体,情节生动,便于我们深刻理解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使我们逐步增强爱国意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史记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寒假,我读了《史记》这本书。这本书记叙了上自传说中的皇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前122年,共约三千年历史。它形象、生动地展现了古代社会波澜壮阔的生活画面,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热情歌颂了真、善、美,鞭挞了假、恶、丑。

这本书描写了许多人:有宁死也不肯过江东的楚霸王;有孤高傲视,满怀楚地苍生,宁可葬身鱼腹也不愿追随流俗的屈原;有忍辱负重二十年,卧薪尝胆终复国的越王勾践;有在易水岸边挥泪告别,孤身入秦,用生命写就千古悲歌的荆轲……然而,我最敬佩的就是越王勾践。他和吴国打仗,结果败了。他不甘心,奋发图强,立志壮大越国,报仇雪耻。他把床上的席子掀掉,铺上柴草当褥子,每天晚上枕着兵器入眠。他唯恐眼前的安逸消磨了斗志,就在座位旁挂了一个苦胆,不论是坐着、躺着还是吃饭的时候,都不会让苦胆离开自己的视线。每次吃饭前,都会尝一尝苦胆,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忘会稽的耻辱!”他和平民百姓过一样的日子,举国上下一条心,国家悄然强大起来。后来,越王勾践历经二十多年,终于灭了吴国,洗雪了会稽的耻辱。

《史记》这本书让我了解了许多历史故事,我以后要多看书,增长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425 字

+ 加入清单

在这次的暑假里我读了《少年读史记》,他一共有六册,我读的是其中的一册《辩士纵横天下》

本书从春秋到战国一共描绘了13位人物,有孙膑,吴起,子贡,商鞅,孟尝君等等,其中我最喜欢的人物是信陵君。在《情义》这篇故事当中,信陵君前去拜访老人家赢侯,赢侯暗中观察信陵君的神态,而信陵君非常尊重他,脸上没有一丝着急的神色,从而看出信陵君礼贤下士;而赢侯又要去拜访老朋友朱亥,赢侯并继续观察信陵君的神色,但信陵君却一点也不嫌麻烦,从而看出信陵君礼上加礼,我还能看出信陵君仁而下士,闻过即改,即有美德,又有才能,有情有义,他还能充分发掘和运用人才,以及如何正确的判断形势。

其次我还喜欢孙膑,虽然孙膑被自己的同学庞涓废掉了双腿,但是孙膑借用了魏国与赵国攻打韩国这个机会用万箭复仇这个计谋杀死了庞涓,从而能看出孙膑是一个出奇制胜,计谋多端,变化莫测,能将敌人一网打尽的军事家,政治家。

读了这本书,让我对历史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了解前人的智慧,为以后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1406 字

+ 加入清单

我从初中开始读《史记》,直到如今,床头总还是摆放着这本书,虽然读了不下五遍,却仍然觉得,《史记》所蕴含的知识还远远不止我所理解的。

在中国这个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泱泱文明古国里,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先贤们留给我们浩如烟海的精神财富——古文典籍。其中,满天星辰中,《史记》是最为璀璨,最熠熠生辉的一颗。细细品读完《史记》,可以是人感到3000年前,群雄蜂起,英雄拼搏,帝王称霸的峥嵘岁月。

《史记》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通史。书中记述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时间跨越三千多年,比较详细地记述了我国这一历史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珍宝。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受了别人无法忍受的奇耻大辱,受到了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打击,司马迁发愤写作,用了整整18年时间,在他60岁时,终于完成了一部52万字的辉煌巨著——《史记》。这部前无古人的著作,几乎耗尽了他毕生的心血,是他用生命写成的。但他还是完成了《史记》,实现了自我生命的最高价值,启发和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大师,被鲁迅评价是“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思想深邃、气势开阔、笔力雄放,对后世史学和文学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其首创的纪传体通史方法为历代“正史”开创先河。读《史记》,使我认识了四面楚歌中,乌江自刎的项羽;生灵涂炭中,起兵反秦的陈胜吴广;紧急危难中,智勇双全的蔺相如;流亡在外,却终登皇位的重耳……历史风云,世间百态,一次次震撼着我的心灵,其中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最为引人深思。

在司马迁笔下,有多少英雄以他们的汗与血,情与志来尽忠书写“精忠报国”这四个熠熠生辉的字。“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荆轲受命大厦将倾时,壮志未酬咸阳宫;“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卫青霍去病漠北决战,扬大汉雄风。这一幕幕波澜壮阔的史剧,已退色成书页发黄的史书,窸窣作响。而就是这书页轻微的翻动之间,那精神的钟鸣绵延至今。声声清晰,声声震撼,余音袅袅,激荡心间。钱学森粪土万户侯,弃洋归根,献身航天;邓稼先隐姓戈壁滩,呕心沥血,新捐国防;袁隆平水稻伴青春,而使天下苍生皆得饱。《史记》传递着那古老、悠扬的钟声——精忠报国,一首在中华历史长河中荡气回肠的英雄交响曲。它让我领悟什么叫做“精忠报国”豪情壮志。

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百姓与其团结一心,风餐露宿,终于制服水患,而使华夏民族能一代一代生息繁衍;句践卧薪尝胆,越国百姓与其同甘共苦,奋发图强,最终雪耻复国,而成诸侯强国。培根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之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

看《史记》就仿佛在作一次足不出户的历史旅行,领略了那个时代的一切,回顾了各种令人难以忘怀的历史事件.体会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感情. 看《史记》就仿佛在读一本有趣的故事书.生动形象的历史人物有声有色的为你讲述他们身上发生的有趣的故事,带领你进入他们的世界.看《史记》就仿佛在和一个历史学家面对面的谈话.深深的被他那准确到位的语言所打动.在不知不觉中也增长了必要的历史知识,丰富了头脑.

在迅速发展的当今社会,我们的科技越来越先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美好,但是我们依旧需要中华名族聪慧的祖先给我们奠定精神基调。在我们构想宏伟蓝图时,给我们前车之鉴。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在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中找到我们的幸福未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史记》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934 字

+ 加入清单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是大文豪鲁迅对《史记》这一经典名着的称赞,《史记》无愧与这个称赞。中华上下五千年,一共二十六史。《史记》正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史书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太史公司马迁也因这本书而流芳百世,名垂千古。

《史记》主要描写了从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约公元前3000年)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它包罗万象,及其生动地描写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人物,这其中有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有破釜沉舟,一代英雄项羽;有统一六国,功大于过的秦始皇;还有“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他们都仿佛出现在了我的眼前,太史公极高的文学素养让读者在阅读这本书时,不禁神游其中,怡然自得,就像回到了那段沧桑的历史中。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多少英雄逝去。在《史记》中,我最敬佩,也最印象深刻的一对人物,正是廉颇和蔺相如。刚开始时,因为蔺相如完璧归赵,立下了大功。廉颇认为他只是呈口舌之利而已,居然地位比自己高,所以很是不服,蔺相如怕和他产生矛盾,就总是躲着他。后来,廉颇知道了蔺相如的良苦用心,就背上荆条,向他请罪。他们最终成了好朋友。这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负荆请罪的故事。

读了这个故事,我不仅感慨万千:如果蔺相如没有让着廉颇,而是跟他争斗,廉颇如果没有知错就改,而是顾及面子,不像蔺相如认错的话,那赵国早就衰退了。由此可见宽容大度和知错能改有多么重要。在生活中,如果别人犯了错误,我们应该宽容他,原谅他;而如果我们自己犯了错误,就应该知错能改,像别人承认错误。有一次我弄坏了别的同学的东西,同学不知道是谁干的,大发雷霆,但是我没有犹豫,毅然向他承认了错误,他也原谅了我。试想,如果我没有向他承认错误,我有可能就失去了这个朋友。

“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太史公虽然被施了宫刑,但他仍然自强不息,奋发图强,以顽强的毅力,

就像凤凰涅盘重生似的,不破不立,他忘记了屈辱,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不朽的经典。他这种精神,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读着《史记》,淡淡的油墨芳香扑鼻而来,令人神清气爽。品读《史记》,回味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史记故事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703 字

+ 加入清单

不以规矩,何成方圆?

——《史记故事读后感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史记故事》就记载了许多祖先的故事。

书中有运用智谋而完璧归赵的蔺相如,有胸怀大志的陈胜和吴广,有为了安定天下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还有拥有三寸不烂之舌,可以舌定乾坤的张仪……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孙武练兵》这篇故事。孙武善于练兵,吴王阖闾为了试其才能,故意选拨了108位宫女,让他练兵。孙武将宫女排成两队,挑了吴王最宠爱的两个妃子当队长。但在孙武发布号令时,宫女们都一个个笑了起来。孙武又重复了一遍“军令不可违”,宫女们依然只顾嬉笑。孙武下令斩首队长,吴王闻讯,急忙求情,但是孙武说:“吴王已经把她们交给我来练习,我就必须依照军队的规定来治理她们。队长没带好头,必须按照军规处置。”处置完队长后,孙武回到场地再行令训练时,竟无一人懈怠取闹。吴王虽然痛失两位美人,但却发现孙武确实是个军事奇才,很快便重用了他。

是啊,军令铁律是胜利的保障。而今,长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是否为了追求自己舒服、自由,就可以无拘无束呢?在学校里,有需要全体师生共同遵守的校规;在班级里,人人要自觉遵守班级公约。如果有人违反校纪班规,调皮捣乱,就要接受教育。不然,小到一个学校,大至整个社会,不就乱套了?

用规则来看护文明校园,用规则来守护和谐社会,这正是古人告诉我们的道理——“无规矩,不成方圆。”

21世纪,中国已经跻身世界航天大国之列,这是全中国人的骄傲。我想:这辉煌的成果背后,难道不是所有航天人员在严守规则吗?听老师说神舟飞船的舱门,连一根头发丝的误差都不能有,我非常震惊!我自豪,我们有勤劳智慧的祖先;我自豪,我们更有勇于创新的新时代建设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661 字

+ 加入清单

这几天,我读了一本书——《史记》。这里记载了皇帝到汉武帝这三千余年间多的历史。我想看看我们国家的历史是怎样的,于是就翻开了这本书。

这本书分为5篇,分别是:帝王篇、诸侯篇、文臣武将篇、布衣文人篇、少数民族篇,我印象最深的是帝王篇。

帝王篇里《尧舜禅让》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故事,我给你讲讲吧!五帝中的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吧皇位传给了挚,挚在主政期间没有什么所为。挚死后,放勋继承了皇位,这就是尧帝。尧帝虽然出身富贵,但是他不像别的富家子弟那样有很多毛病,他把国家理治的很好。尧帝选择继承人的时候,没有传给儿子丹朱,而是传给了舜。尧不是不想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丹朱实在不成材。尧帝为了陶冶他的性情,发明了一种智力游戏——围棋,传授给他,希望他能修身养性。但丹朱还是原来的丹朱,没有变,围棋却流传了下来。话说回来,这个舜到底是什么人呢?舜的年少经历既复杂又悲惨。但他一直为人好,非常孝顺。大臣们推荐尧的儿子丹朱为皇上,尧帝说:“丹朱虽是我的儿子,但是他性格恶劣,我不会给他机会的。其他的,不管什么样的人,只要是有品的才能,都可以推荐!”大臣们推荐舜,但是尧帝还有点犹豫,就亲自验证了一下。经过重重考验,舜的做法让尧赞不绝口。封为部落首领,就是舜帝。舜从此代替尧帝。舜大胆的任用贤才治理国家,整个民族变的兴旺发达,后来,舜仿效尧帝,没有把皇位给自己的儿子商钧,让给了具有美德的禹。禹死后,他的儿子启继承了皇位,建立了夏朝,禅让制度从此消亡了。

《史记》中还有许多著名的故事,大家一定要去看看,多了解一下中国的历史!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史记陈涉世家读后感

全文共 396 字

+ 加入清单

身为一介草民,为人佣耕,居然敢不思劳作,“辍耕之垄上”,说出了“苟富贵,勿相忘”的豪言壮语。

身为一组士卒的小头目,面对一群频临死亡的士卒,吼出了“等死,死国可乎?”的惊天之言。

临危不惧,视死如归,运筹帷幄,率九百戍边将士,打破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神话,揭开了中国历史轰轰烈烈的一页。

从为人佣耕到一封侯拜相,陈涉可谓中国农民第一人,在贫贱之时,就有鸿鹄之志,这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 正如毛泽东,从小就具有反抗精神,率领中国人民打败了三座大山;正如周恩来,从小就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为中国人民的独立自主躬耕一辈子;正如童第周,一定要争气,成为中国生物学界第一人。

没有远大的理想,就不可能有学习的动力,我们新时代的青少年,更应该树立远大的理想,立志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美好.只有在这种远大理想的支撑下,我们才能坚持不懈的学习,才有持之以恒的动力,才有可能取得成功。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史记读后感400字

全文共 452 字

+ 加入清单

假期我和妈妈一起读了彩绘注音版《史记》,这本书真实的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跌宕起伏的故事深深吸引了我,栩栩如生的历史事件使我流连忘返。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罗万象,脉络清晰,翔实地记录了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状况。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屈原、廉颇、蔺相如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大禹治水这个故事让我特别喜欢。这个故事讲述了禹总结父亲失败的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来治理洪水。为了治水,他曾三次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2年的不懈努力,禹疏通了九条河道,治理了九处湖泽,最终将洪水引入大海。从此,人们过上了富足安乐的生活。

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史记》扩展了我的视野,增加了我的见识,也让我进一步懂得了宽容、忍耐、忠诚、变通等品质对人的重要性。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一定厚德、强技、笃学、敦行,从小事做起,力争为祖国添砖加瓦。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史记》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3683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年前,有人约稿,说是给青年学生推荐点文史类的经典,很多人写,然后凑成一本书。写什么好呢?约稿人说,你就拣历史方面自己觉得重要的书,随便写,字数在三千字左右,当然,最好通俗一点。我依命行事,临动笔,想了一下,在我心中,什么够得上“重要”二字?好像很多也很少,千挑万选,未必合适,为稳妥起见,还是写两本我比较熟悉也比较喜欢的书吧,一本是《史记》,一本是《观堂集林》。但文章写成,没有下文(眼下,这类书倒是大为流行)。最近,承张鸣先生不弃,要我为《新东方》奉献小文,我素无积稿,翻箱倒柜,只有这点东西在。现在拿出来,真不好意思。书是很普通的书,话是很普通的话,难免老生常谈,重复别人讲过的东西。说不定,还有什么狐狸尾巴,让人抓住,也保不齐。我只能这么说,这两篇旧稿,除大家熟悉的事,有些问题,我是认真想过,其中还是有一点心得体会。

我们先谈《史记》。读它,我有一个感觉,就是我是在和活人谈话。司马迁,好人。好人经常倒霉,我对他很同情,也很佩服,觉得他这一辈子没有白活。

《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大家都知道,它是一部史书,而且是史部第一,就像希罗多德之于希腊,我们也是把司马迁当“史学之父”。但此书之意义,我理解,却并不在于它是开了纪传体的头。相反,它的意义在哪儿?我看,倒是在于它不是一部以朝代为断限,干巴巴罗列帝王将相,孳孳于一姓兴亡的狭义史书,像晚于它又模仿它的其他二十多部现在称为“正史”的书。我欣赏它,是因为它视野开阔,胸襟博大,早于它的事,它做了总结;晚于它的事,它开了头。它是一部上起轩辕,下迄孝武,“究天人之际,穷古今之变”的“大历史”。当时的“古代史”、“近代史”和“当代史”,它都讲到了。特别是他叙事生动,笔端熔铸感情,让人读着不枯燥,而且越想越有意思。

司马迁作《史记》,利用材料很多。它们不仅有“石室金匮”(汉代的国家图书馆兼档案馆)收藏的图书档案,也有他调查采访的故老传闻,包含社会调查和口头史学的成分。学者对《史记》引书做详细查证,仅就明确可考者而言,已相当可观。我们现在还能看得到的早期古书,它几乎都看过。我们现在看不到的古书,即大家讲的佚书,更是多了去。这些早期史料,按后世分类,主要属于经、子二部,以及史部中的“古史”。经书,其中有不少是来自官书旧档,年代最古老。它们经战国思想过滤,同诸子传记一起,积淀为汉代的“六艺之书”和“六家之学”。司马迁“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是我们从汉代思想进窥先秦历史的重要门径。不仅如此,它还涉及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包含后世集部和子部中属于专门之学的许多重要内容,同时又是百科全书式的知识总汇。它于四部仅居其一,但对研究其他三部实有承上启下(承经、子,启史、集)的关键作用。借用一句老话,就是“举一隅而三隅反”。据我所知,有些老先生,不是科举时代的老先生,而是风气转移后的老先生,他们就是拿《史记》当阅读古书的门径,甚至让自己的孩子从这里入手。比如大家都知道,王国维和杨树达,他们的古书底子就是《史》、《汉》。所以,我一直认为,这是读古书的一把钥匙,特别是对研究早期的学者,更是如此。

读《史记》,除史料依据,编纂体例也很重要。这本书的体例,按一般讲法,是叫“纪传体”,而有别于“编年体”(如鲁《春秋》、《左传》、《纪年》及后世的《通鉴》)和“纪事本末体”(如《国语》、《国策》和后人编的各种纪事本末)。但更准确地说,它却是以“世系为经”,“编年”、“纪事”为纬,带有综合性,并不简单是由传记而构成,在形式上,是模仿早期贵族的谱牒。司马迁作史,中心是“人”,框架是“族谱”。它是照《世本》和汉代保存的大量谱牒,按世系分衍,来讲“空间”(国别、地域、郡望)和“时间”(朝代史、国别史和家族史),以及“空间”、“时间”下的“人物”和“事件”。它的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本纪”是讲“本”,即族谱的“根”或“主干”;“世家”是讲“世”,即族谱的“分枝”;“列传”是讲“世”底下的人物,即族谱的“叶”。这是全书的主体。它的本纪、世家都是分国叙事、编年叙事,用以统摄后面的列传。本纪、世家之外,还有“十表”互见,作全书的时空框架。其“纪传五体”,其中只有“八书”是讲典章制度,时空观念较差,属于结构性描述。原始人类有“寻根癖”,古代贵族有“血统论”,春秋战国“礼坏乐崩”,但“摆谱”的风气更盛(“世”在当时是贵族子弟的必修课),很多铜器铭文,都是一上来就“自报家门”,说我是“某某之子某某之孙”。司马迁虽生于布衣可取卿相的汉代,但他是作“大历史”。他要打通古今,保持联贯,还是以这样的体裁最方便。这是我们应该理解他的地方。

司马迁作《史记》,其特点不仅是宏通博大,具有高度概括性,而且更重要的是,它还能以“互文相足之法”,节省笔墨,存真阙疑,尽量保存史料的“鲜活”。比如初读《史记》的人,谁都不难发现,它的记述往往自相矛盾,不但篇与篇之间会有这种问题,就是一篇之内也能摆好几种说法,让人觉得莫衷一是。但熟悉《史记》体例的人,他们都知道,这是作者“兼存异说”,故意如此。它讲秦就以秦的史料为主,讲楚就以楚的史料为主,尽量让“角色”按“本色”讲话。这非但不是《史记》的粗疏,反而是它的谨慎。如果吹毛求疵,给《史记》挑错,当然会有大丰收,但找错误的前提,首先也是理解。

《史记》这部书伟大,它的作者更伟大。我们“读其书而想见其为人”,一定要读他的《太史公自序》和《报任安书》。《太史公自序》当然很重要,因为只有读这篇东西,你才能了解他的学术背景和创作过程,知道他有家学渊源、名师传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人生老道,所以文笔也老道。但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他还有一封《报任安书》。如果我们说《太史公自序》是司马迁的“学术史”,那么《报任安书》就是他的“心灵史”。为什么呢?因为这是一篇“欲死不能”之人同“行将就死”之人的心灵对话,每句话都掏心窝子,里面浸透着生之热恋和死之痛苦。其辗转于生死之际的羞辱、恐惧和悲愤,五内俱焚、汗发沾背的心理创伤,非身临其境者,绝难体会。小时候读《古文观止》,我总以为这是最震撼人心、催人泪下的一篇。

司马迁为“墙倒众人推”的李将军(李陵)打抱不平,惨遭宫刑,在我看来,正是属于鲁迅所说敢于“抚哭叛徒”的“脊梁”。他和李将军,一个是文官,一个是武将,趣舍异路,素无杯酒交欢,竟能舍饭碗、性命不顾,仗义执言,已是诸、刿之勇不能当。而更难的是,他还能在这场“飞来横祸”之后,从命运的泥潭中撑拄自拔,发愤著书,成就其名山事业。读《报任安书》,我有一点感想:历史并不仅仅是一种由死人积累的知识,也是一种由活人塑造的体验。这种人生体验和超越生命的渴望,乃是贯穿于文学、艺术、宗教、哲学和历史的共同精神。史家在此类“超越”中尤为重要。它之所以能把自身之外“盈虚有数”的众多生命汇为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首先就在于,它是把自己的生命也投射其中。我想,司马迁之为司马迁,《史记》之为《史记》,人有侠气,书有侠气,实与这种人生经历有关。一帆风顺,缺乏人生体验,要当历史学家,可以;但要当大历史学家,难(我以为,“大历史”的意义就在通古今,齐生死)。

以个人荣辱看历史,固然易生偏见,但司马迁讲历史,却能保持清醒客观,即使是写当代之事,即使是有切肤之痛,也能控制情绪,顶多在赞语中发点感慨,出乎人生,而入乎历史,写史和评史,绝不乱掺乎。

对司马迁的赞语和文学性描写,我很欣赏。因为恰好是在这样的话语之中,我们才能窥见其个性,进而理解他的传神之笔。例如,在他笔下,即使是“成者为王”的汉高祖也大有流氓气,即使是“败者为贼”的项羽也不失英雄相。就连当时的恐怖分子,他也会说“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就连李斯这样的“大坏蛋”,他也会描写其临死之际,父子相哭,遥想当年,牵黄犬,逐狡兔的天伦之乐。很多“大人物”写得就像“小人物”一样。

同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有关,《李将军传》也值得一读(有趣的是,它是放在《匈奴传》和《卫将军传》的前边)。他讲李陵之祸,着墨不多,对比《汉书》,好像一笔带过。这种省略是出于“不敢言”还是“不忍言”,我们很难猜测。但他在赞语中说:

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司马迁说的“李将军”是李广而不是李陵,然陵为广孙,有其家风,就连命运的悲惨都一模一样。读者若拿这段话去对比一下苏建评卫青的话,所谓“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大夫毋称焉”(《卫将军传》赞引),他的“无言”不是更胜于“有言”吗?

汉代以后,“卫将军”只见称于记录汉代武功的史乘,而无闻于民间。相反,李将军却借诗文的传诵而大出其名。199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举办全国考古新发现精品展,其中有块敦煌市博物馆送展的西晋壁画砖(图一),上面有个骑马的人物,正在回头射箭,上有榜题为证,不是别人,正是李广其人。

看见“李将军”,我就想到了司马迁,想到了史学中的文学力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史记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763 字

+ 加入清单

听过《史记》的人应该都知道,史记的作者是司马迁,他写出了一部巨作——《史记》。

司马迁是个饱学之士,他在接受宫刑之前,一直生活得平平淡淡,说不上幸福也说不上悲惨,小日子过得舒坦,如果没出意外,他将一直是一个小小的史官,一直到老,到死。

可命运注定不会让他平凡下去,于是,命运派来了他的使者——磨难。在他四十七岁那年,他一生的转折——“李陵事件”——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他被判了死刑,有三种选择:(1)死(2)拿钱赎(3)接受宫刑。在没有钱的境地里,为了完成《史记》,司马迁选择了屈辱地活下去。

很多人都说,四十七岁是司马迁一生最痛苦的一年,我不否认;但同时,这也是一种选择:是继续屈辱的活下去,还是,在黑暗之后转身,迎接光明。

但是,无可非议的,他的身份改变了,变成了一位不是太监的太监,男人的另类,以及文化人的另类。

然后,他的人生观改变了: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接着,他的金钱观改变了,他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改变了,他用手中的笔,将对自己的内心之中最真实的声音抒发出来,那个作为男人,作为士大夫的司马迁死了,但作为文化人的司马迁却获得到了新生。

不知道为什么,读司光迁的传记时想到了一句话“天降大任于斯人也”上天几尽折磨他,打压他,但他并没有放弃,所以,《史记》问世了。

不公的人生,却打造出了璀璨的精神,这是多么了不起啊……司马迁成功了,他的名字家喻户晓,被我们永颂。可是,又有谁看到他身负黑暗,在数十年里,历经煎熬与磨难,只是因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呢?

凤凰只有经历过涅槃,才能获得新生。人不是也一样吗?只有在经历过苦难之后,才能感慨:原来我这么强大。

我突然想起了鲁滨逊,在什么都没有的境地里,创造了生活27年的记录,把不可能变为可能,只因为他挑战了自己。

我会学着和鲁滨逊、司马迁一样,挑战自己,将自己的生命打造得更加璀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史记》经典读后感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从上学时期知道有史记一书,但是没有勇气开始阅读,借着这次共读正式接触到史记,让我对司马迁的文学修养感到钦佩,而通过史记我对黄帝到汉武帝这段时间的历史和人物也有了更深刻的体会,也改变了我原来从历史课本中学到的浅尝辄止的知识的看法。

1、化解了对焚书坑儒的偏见

焚书是受当时的统治需要做出的决定,且并不是焚毁所有的书籍,所焚毁书籍主要是诗书等诸子百家的书籍,保留了医药、种植等书籍。

坑儒所坑杀的人是参与动乱的儒生,并不是所有的读书人。

虽然焚书坑儒这个决定让我们失去了珍贵的书籍,阻断了文学的发展,降低了人民的教育水平,但对于当时的统治者来说是一个维护王朝的政治手段,并非原先我所以为的单纯的昏聩的行动。

2、学习神医扁鹊的智慧

扁鹊在医学上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为后世的医学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同时他将这份敏锐的洞察力运用到了为人处世上,在行走各国时能因时制宜的改变诊断策略,在为诸侯治病时能根据对时事的判断对症下药,值得我们学习。

3、了解游说闯天下的张仪、苏秦

时势造英雄,在当时战乱纷争的时代,张仪、苏秦通过周游列国做说客闯出了一片天地,深刻的洞悉了时局,给诸国分析国之优劣,情商、说商之高让不善言辞的我叹服。

4、见证汉高祖的高光时刻

史记让我了解到成王败寇,刘邦最终能战胜项羽取得胜利,是有其独特的魅力所在:其一、刘邦性格宽厚,具有弹性,招揽了一批能人异士为其出谋划策;其二、刘邦具有发展的眼光,能通古今之变,且知道在什么时期需要什么样的统治。

读史明志,如《史记》这般经典的读物让我在未开始时害怕,沉浸后深爱,仿佛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踏入了一幅生动的画卷,这也许就是文字的力量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史记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47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有个楚国人,他叫伍子胥,他是一个身材高大,眼睛炯炯有神,目光和电一样,是一个非常有才的才子,还是个孝子。楚平王欣赏他的才华让他做了太子的老师。楚平王让他的父亲写信然后让他们父子三人一起去送死,伍子胥

的哥哥看了这封信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我们先到吴国躲一躲再说吧!

伍子胥白天躲着,晚上赶路,眼看要到吴国了,可吴国查的很严,他愁到头发都白了,突然,他看到了一个和他极像的老人, 伍子胥高兴极了,后来, 伍子胥蒙混过关,假的

伍子胥 被抓了起来。到了吴国后在大街上要饭,公子光看到后把伍子胥带到了吴王面前说,想让吴王帮他攻打楚国,可公子光却一直反驳,

伍子胥看出来他的阴谋,他想,那就等公子光成王之后在攻打楚国吧。现在的伍子胥一心只想着复仇,后来吴国去攻打了楚国,吴国赢得了胜利,但是后来秦国帮助楚国把吴国打败了。

这篇故事告诉了我这样三个简单的道理: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不能只为眼前的事着想,而要立足长远。

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这不是一个好的行为。

做任何事情都要讲究适可而止,对不对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1357 字

+ 加入清单

读者,其用心专也,韵者,其美极而触魂也!——题记

“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翻阅沉甸甸的历史,蓦然看见,那一抹鲜艳,带着成熟稳重,披荆斩棘,正向我走来。

那是历经磨难才重生的凤凰;那是千锤百炼的坚强;那是灵魂冲击才有的不朽篇章;那是鲁迅称为“史家之绝唱”的史书,一部永垂不朽的史记

初读《史记》,读出一个顶天立地坚强的男子汉,或许一开始他就不该站出来,顶撞君王,是大罪。他是被深深地激怒了,但他没有停止在愤怒上,而是还在此基础上对他所要加以叙述和研究的到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为止的一部中国通史进行了认真的整理和思考,并得出了自己的一些结论,这是司马迁之所以不仅成功为一位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成为一位伟大的历史家的原因所在。鲁迅有一句名言:“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司马迁不正是在“痛定之后”,以史记这部大作长歌当哭吗?很难想像,如果司马迁在巨大的悲痛之后不继之以理智的思考,而会成文学家兼历史家。晚清的刘鄂在《老残游记.自叙》中指出:“《离骚》为屈大夫之哭泣,《庄子》为蒙叟之哭泣,《史记》为史公哭泣,《草堂诗集》为杜工部之哭泣,李后主以词哭泣,八大山人以画哭泣,王实甫寄哭泣于《西厢》,雪芹寄哭泣于《红楼梦》。”于是,在报任安书中,我看到一个无奈而又理智的司马迁,一个身心俱残而又顶天立地的司马迁。司马迁一腔抑郁,发之《史记》,将悲痛而屈辱的灵魂投入到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之中。于是,绝代文章横空而出。我似乎看到了太史令坚强的身躯,化作天边耀眼的彩虹,霎得,红遍了整个天空。

再次捧起那泛黄的《史记》,读出一个报国无门贤能者的忧伤。司马迁是忧伤的,他的心痛汉武帝不听谏的小肚鸡肠,所以,他是懂得屈原的,要不然,他不会将屈子愁闷的心情写得如此淋漓尽致,他又怎么会有抒一肚子的愤懑牢骚之气,满纸俱是怨辞。当屈原“举世浑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时候,我仿佛看到一个忧伤的灵魂与另一个无助的灵魂悄无声息的碰撞,不禁发问,那仅仅是一部述史的史书吗?

无法控制不安的思绪,带着灵魂的触动与颤抖,再次品味他的《史记》,这一次,我读出了一个中华民族的魂魄,千百年来不变的精神。无论是太史令,还是屈平,还是项王与信陵,我都看到他们人性的善良,一诺千金的男儿形象。是司马迁完美的追求,还是他本来已经完美的文字,千年的民族之魂,在他笔下,闪闪发亮,是《史记》,让我看到一种人性的韵味,人性的光辉,那么美好,那么灿烂!我不禁怦然震动

《史记》之韵味,非桂花树凋零的悲哀,也非纳兰性词的凄凉,它的韵味,是甜香赛芝兰之悠长,踏雪寻梅的不变的情怀。

读《史记》之韵,读出司马迁的韵味,那是任何一个时代都光芒绽放的灵魂,带着一丝不羁,带着万般男儿忍辱负重的尊严,书写了一个属于他自己的春秋,反复咀嚼,齿留余香。

对《史记》的感动,不仅仅在于它灵动的文字与丰富的情节故事,更重要的是他所蕴含的人格魅力与精神的升华。正是因为这种力量对《史记》的认识,也进入了一个精神的境界。

司马迁作《史记》,是用灵魂与命运作斗争,用自己的精神作出一部千古流传的史记。

细细聆听《史记》叮咚的琴韵,内心却经历了跌宕起伏的感动。

读《史记》之韵,是上古文化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读《史记》之韵,是人格与灵魂的震动!

读《史记》之韵,是美丽与感动的撞击。

品读史记,其韵无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579 字

+ 加入清单

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读《史记》这本名著。它不像有些书华而不实,《史记》这本书很吸引人,爸爸妈妈和我争着看。

《史记》这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忍辱负重,真实地记录了中国朝代的兴替,恰当地评论了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仿佛再现了历史社会画面。书中有许多我们认识的人物,如孔子、晏子、廉颇、蔺相如、屈原等,记叙了黄帝以来的传说、商周的史迹、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秦的兴衰、汉的建立和巩固,时间跨越了三千多年。

读了这部伟大的史学巨著,我想到了很多。我的见解不可能和专业人员相比,但是我的真实体会。我的体会有两点,第一点是古代的君王分两种,一种是一心为民的君王,一种是贪图利益、沉迷于酒色之中的君王。而最后的结果就是一心为民的君王,受到百姓的热爱和后人的赞扬,而后者则让百姓唾弃,最终致使国家灭亡。虽然经历了几千年,但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常在电视上看的那些贪赃受贿的官都会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第二点感受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老百姓不能过上安稳的生活,每天都有战争。各国诸侯你挣我抢,都想一统天下,而不顾及百姓死活。没了钱,就加大税款;没了粮,就逼迫百姓交粮食;没了打仗的人,就到各家各户去找年轻力壮的人。弄得百姓妻离子散、民不聊生。

然而,我们现在的生活多么美好。不用担心发生战争,不用怕吃不饱穿不暖。在这种环境中,我们更要努力学习。

这就是我读《史记》的感受,希望大家也看一看这本史学巨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史记读后感500字

全文共 475 字

+ 加入清单

这是一部流传千古的鸿篇巨著;这是翔实可信的史书;这是一部记载中国五千多年的历史书籍;他就是“史记”。

“史记”是晋朝司马迁写成的一部流传千古的巨作,司马迁为了他,花费了毕生的精力。里面记载了许多翔实可信的历史故事。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让我们受益匪浅。

项羽传里鸿门宴的人物让我知道了遇事的`时候要机智沉着,张晒出使西域中的风土人情以及张晒开辟了一道“丝绸之路”,让我的知识面变得更加广阔。胆量惊人,口若悬河的毛遂以三寸不烂之舌的一席话为赵国化险为夷,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自信心和智慧。这个故事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有自信心和胆量。

在司马迁记载的人物中最让人敬佩的是姜子牙,因为他是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者。姜子牙的故事人人皆知,为了引人注意,钓鱼时他手里的鱼钩竟然是直的。钓鱼不加鱼饵。他最后终于找到了他心目中的明主。他用他的用兵的权谋和奇妙的计策为西伯昌赢得了天下。由此得出,姜子牙是一个博学多闻,学富五车的奇才。

至从读了这个故事以后,我知道姜子牙是一位才华横溢,出类拔萃的人。史记不仅激发出我的勇往向前的精神,更激发出我坚强的信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史记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73 字

+ 加入清单

弘断帛裂,王者的雄风,如长虹利观贯通尘封的心房,豁然,顿悟。从此,逍遥红尘,寄情山水,如新生一般,再从那青萍之末,罗袜生尘的翩迁而来。

——题记

“虽背《春秋》之义,固不失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鲁迅先生说过。它是我国历史文化长廊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其祥实的材料,独到的见解,优秀的文笔,大放光华于世界之文化之中。它便是——《史记》。

太史公司马迁用他那酐畅淋漓的笔墨,浓墨重彩地展现了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让我们跨越时间的长河,进入那画卷——

黯淡了刀光剑影,远去了鼓角争鸣,逝去了多少英雄。站在历史的长河,仿佛看见了项羽在乌江边,四面楚歌,歌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雅不逝,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然后携刀向颈一挥,抛去了江山社稷和美人,从容倒下、血流乌江。英雄无悔,项羽的躯体与自己的江山融为一体。乌江进入了王者的灵魂,变得汹涌波涛,浪花一朵接又一朵。

再看那“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屈原。当初,楚襄王听信小人的奸言,将屈原放逐到荒凉之地——汉北。去汉北之时,屈原望江而叹,歌《离骚》,文采飞扬,一气呵成,甚是悲亢苍凉,随着呼啸的江风,回荡在江中。楚国亡后,屈原悲愤投江。屈原一生为自己国家着想,死了也要忠烈报国!后人为纪念他,不让他的身体被鱼虾吃掉,便将粽子投入江中。这就是我国端午节吃棕子的来源。让我们永远记住屈原!

想当初,周幽王为了讨爱妃一笑,将爱妃带到烽火台,点燃烽火,吸引了各诸侯列国前来救驾。等到诸侯们倾全国之力、率王国之兵赶到时,却没有看到一个敌军。爱妃见到诸侯们面面相觑的样子,终于扬嘴一笑。周幽王见了,甚是开心。只为一博美人一笑,就将江山社稷、国家大事视同儿戏!怎么不会亡国!到后来,当敌人真的来到,周幽王急忙点燃烽火向诸侯求救时,诸侯见了,以为周幽王又在讨爱妃一笑而已,便不发兵。可怜周幽王,误了命,又误了国!

……

司马迁曾说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让我们在茫茫书海中去寻觅古人的踪迹:感慨曾经的人情百态;缅怀曾经的人情往事;愁怅曾经的爱恨纠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519 字

+ 加入清单

读《史记》我总会想到这一本书的作者司马迁,司马迁用自己余生写成了这本流传千古的史书,他用《史记》想未来的人们证明了中华民族在古代的辉煌昌盛,以及文明的发达。是这本书也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在此书中上有三皇五帝,下写秦到汉朝的故事,我虽然讨厌秦始皇的霸权,但却喜欢汉武帝刘彻那坚忍不拔,野心勃勃的信念。在此书中,我认识了许多英勇的将才,例如:周亚夫、李广、卫青、霍去病。这四个人都是汉文帝至武帝时的名将,尤其是周亚夫。

周亚夫治军一向严谨。皇帝的车架去了,连门口的士兵都要去过问,盘查,这样的将才,匈奴怎可轻易进犯。周亚夫曾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平定了一吴王刘濞为首的七王之乱,可见其英勇。

再说李广,李广一生只为国家,得到的奖赏自己从来不要,他的箭法极高,有着“飞将军”的称号,百步穿杨对他来说简直就是探囊取物一样简单。匈奴人十分渴望他能加入匈奴阵营。可他却从来不干这种卖过的耻辱。

卫青和霍去病,他们是舅舅和外甥的关系,卫青早期就立下了赫赫战功,他的外甥霍去病也不逊色。初出茅庐就捉住了匈奴首领单于的叔叔,获得了冠军侯的称号。后来更是舅舅和外甥各领人马与匈奴相抗衡。为打败匈奴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书中,还有很多精彩的内容,希望每一位中国人都来读一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511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是一面镜子,观照祖国璀璨的古代文明,学好历史,擦亮智慧的眼睛,我们永远不迷蒙。今年暑假就好好地看了一回《史记》。

《史记》整理和保存了从五帝传说到西汉中叶三千多年的历史资料,全面而系统地记叙了我国这一时期政治、经济和文化诸多方面的发展历史,是一部伟大的史学巨着,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瑰宝。它塑造了大量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形象,有荒淫残暴的商纣王,有礼贤下士的齐桓公,有大义灭亲的陈桓公,有卧薪尝胆的勾践,有机智勇敢的甘罗,有公正无私的石奢,有奉公守法的公仪休……都有十分深刻教育意义和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深深地吸引了我,让我久久沉浸在精彩的故事情节中。

《史记》作者司马迁为写此书经受的磨难同样也打动了我。司马迁曾经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宫刑对司马迁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这不仅催残了他的肉体,而且在精神上给了他极大的打击。开头他简直感到痛不欲生,然而,当他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使命犹在,他不能轻易毁灭自己的生命,多少个寒暑过去了,司马迁殚精竭虑,耗尽心血,终于完成了《史记》这部内容浩繁的巨着。

从司马迁写《史记》中使我体会到:要取得好成绩,是不容易的,要有所成就,更不是轻而易举的,必须付出艰苦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476 字

+ 加入清单

你知道项羽的霸气足以感动山河吗?你听过吕后冷酷无情、自私跋扈的故事吗?《滑稽列传》中有哪些一鸣惊人的有趣故事?……

哈哈,我知道!在寒假里,我读了一本介绍《史记》的书,也许大家看过这本书,这就是《史记故事》,司马迁是中国的史学之父,《史记》就是他花了毕生精力写成的史学巨著,也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与后来的《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在这本书中,让我认识了乱世清流屈原、深渊贤良贾谊、鬼才谋士陈平、开国贤相萧何、护军功臣张良、志高气盛的韩信、壮志雄心的廉颇、智勇双全的蔺相如、坚韧果敢的伍子胥……

其中,我最喜欢的精彩故典与成语故事有胯下之辱、拔旗易帜、背水一战、多多益善、逐鹿中原、登坛拜将、一饭千金、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等等。读完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这些故事,寓意深远,每一篇都发人深思,我十分崇敬史太公的刚正不阿,仰慕那些英雄豪杰的雍容大度,从书中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的兴衰起落。

如果你对中国历史感兴趣的话,就赶快来看看《史记故事》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史记读后感

全文共 380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完了《史记》全书,我认为,人们为什么一定要战争呢?和平的过日子不好吗?这本书里面有讲治国有方的齐恒公重耳的,有讲昏庸残暴的商纣王的,还有讲那些流连失所的人们的。书中记载了三千多年来所有的事,从“本纪”(帝王)十二篇,再到“表”(朝代大事)十篇,然后是“书”(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后又是“世家”(诸侯王和历代开国功臣)三十篇,最后“列传”(各种人)七十篇,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司马迁于太始四年(公元前九十三年)左右完成。

在创造的过程中,他也经历了许多耻辱和困难,但也铸就了一部伟大的著作————《史记》,我很敬佩他的毅力,他那时是在竹简上写字,非常不容易,而且都堆满了四大房。我们应该学习一点他那坚持不懈的精神,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学习的更加认真,更加好!古人有云:铁杵磨成针,功到自然成。要是我们也能像司马迁那样坚持的话,胜利就在我们前方!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