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寻根之旅作文(合集19篇)

在故乡的日子是那么快乐、那么自由、那么舒坦、那么美好!欢迎大家阅读!更多相关信息请关注CNFLA的相关栏目!

浏览

4196

作文

42

高一作文寻根600字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枣树的根深扎在黝黑的泥土,我的乡情常在乡下的二层小楼徜徉,那么文化的摇篮曲又在何处飘扬?

时光流转,小小的我也曾为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忍俊不禁,小小的我也曾倚着自家前院的两株枣树,在时光的缝隙间触摸到他宁为孺子牛的铮铮铁骨。然而,光阴荏苒,鲁迅先生包含血汗呐喊的文字却也消失在中小学生的生命中。虽然鲁迅先生以笔为刀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愚昧民众灵魂的审判,也许人们因而读来心绞气闷,但先生字字珠玑,句句真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不能没有先生。

反观当今社会,文化之树凋零,风花雪月之风盛行。荧幕上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受人追捧,层出不穷的心灵鸡汤在网上横行,文化市场的繁荣仅仅是如泡沫般的假象。文化工作者大肆宣扬,他们海妖般迷人的歌声引诱人们一个个跳入快餐文化的海洋。文化已成了被人娱乐的玩物,人们一个个地被赶上追逐潮流的路,然而文化也已不是那路旁可供心灵栖息的村,它已然成了梦中的海市蜃楼。

但路总是有的,而村却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地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的村。这一生漂泊无依,岂不是悲哉哀哉。

老舍跳湖后,京味儿的唠嗑还在茶馆继续,而当人们沉溺于快餐文化的深海时,谁还为当今的时代唱起文化的哀歌?是那些日更万字的网络小说家,还是那些追捧抄袭作品的影视工作者,又或者是大力支持文化寻根的他们?

他们捧起暑假静僻处的四大名著,烹上一壶热气袅袅的香茗,燃上氤氲香气的小炉,沉心于书中文字,忽喜忽悲,忽拍案而叫绝,忽蹙眉而深思。时间从他们的指尖流过,在静谧的空间中徘徊,好似不曾离开过。静默文化的美好在这里低吟,小声地为这净土吟诵着赞美诗。

也许有人会对他们的皓首穷经冷嘲热讽,那么除了他们,又有谁愿意成为那只为了信仰而战的牛虻?

诚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几经沉浮,仍如崖上青松巍然屹立。古语有云:“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文化之根仍藏于你我心中,于静默处燃起星星希望之火。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928 字

+ 加入清单

微风轻轻拂过我们脸庞,每个人脸上都是一片虔诚,因为我们要去拜谒我们老祖宗的安息地——黄帝陵。

很快,车到达了黄帝陵。门口有一棵巨大的松树,旁边挂着“中华世纪松”的牌子。听导游说,这棵松是由祖国32个省、5个直辖市以及香港、澳门、台湾各地的泥土混合在一起栽种的,而旁边的那块“中华世纪石”也是由这些泥土拼合而成的。听了这些介绍,我们一行人的心也仿佛凝聚在了一起。

跨进那古色古香的大门,我一下子感受到了一种特殊的气氛。古柏参天,青松成阴,阳光柔和地照着大地。我前行几步,见正前方隐约有座庙。导游说:“这就是黄帝陵,我们祖宗的墓啊!看到那块碑了吗?上有‘桥山龙驭’四字。‘桥山’指的就是后面那座像桥一样弯曲的山,‘龙驭’指的就是黄帝升天。黄帝就是在此升天成仙了。”我恍然大悟,继而感慨万千:五千年啦,我们的祖先长眠在这里;五千年啦,我终于来到了这里凭吊祖先。按捺不住崇敬之情,我请了两柱香,郑重地插在祭坛里,又深深地鞠了一躬:祖宗啊,我看您来啦!

敬香完毕,导游指着我们左手边的一个阶梯说:“这是汉武帝祭祀时建的‘登仙台’,距今已有2000年的历史。它上有99级台阶,下有99级台阶,传说其象征着人长命百岁,走上一级台阶,人增寿一岁。不过,顺时针绕着黄帝陵走一圈有吉祥之意,所以我们先绕‘桥山’ 一圈,后上‘登仙台’。”

我们走进绿荫更浓密的世界。我禁不住回首,那庙匾上“黄帝陵”三字在香火缭绕中显得更加凝重,也更加神秘。

后来,我们又参观了轩辕庙、下马坡、静心亭、人文初祖大殿、祭祀大殿、黄帝手植柏、将军树、夸父追日石、碑亭等景点。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是黄帝手植柏和回归纪念碑。黄帝手植柏是一棵古老的柏树,相传乃黄帝亲手所植。它树干粗而纹路密集,看上去有一股以柔克刚、坚韧不拔的力量。5000年来,它见证了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繁荣昌盛。回归纪念碑是两块黑色大理石雕成的,上面分别刻着“香港回归纪念碑”和“澳门回归纪念碑”以及碑文。这象征着儿女回到母亲的怀抱。我不禁遐想:什么时候这里会竖起“两岸统一纪念碑”呢?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生也曾说过“炎黄子孙不忘本,两岸兄弟一家亲”啊!

黄帝陵,中华民族的圣地!我来到这里,寻到了华夏儿女的根,绿叶对根的情更多了一份激动、景仰与自豪!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问:由表及里,寻根探源

全文共 373 字

+ 加入清单

纸上的文字是写作的外在表现形式,真正要探寻学生病态作文的源头,还需要老师巧妙的“旁敲侧击”,用恰当的问题去深入追踪,刨根问底,抓取病态作文的病根。问题涉及阅读、生活、书写、日记、情商等多个方面,每个问题的设计都求深求细。关于阅读,我经常设计的问题有:什么时候阅读,读什么书,读多久;有没有主动阅读,最喜欢读什么书,能从中读出什么;你最熟悉当今的哪一个作家的文章;关于生活,我经常会提问:你认为怎么才算热爱生活,怎样的生活才算是平静的生活,你怎么看待生活的快乐和痛苦,学校生活当中的哪些事情让你记忆深深;关于情商,我设计的问题更是花样繁多:有没有经历过别离,有没有一种细小的动植物触动过你的情思,生活当中的哪些细节曾经让你泪流满面,一片落叶能引发你哪些情感。通过问题的引领,把作文的话题精细化,让作文的方向明朗化。问,让学生作文的病症“显山露水”。

展开阅读全文

篇3:端午节作文:一次“寻根”之旅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节,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寻根之旅,这旅途中,我们该如何传承?如何弘扬?才能让每一个佳节过得更有意义,更能触碰人心?

今天是端午节了,妈妈要给我编五丝线,还要包粽子呢!

妈妈拿了五种颜色的丝线,分别是红、黄、绿、蓝、白。她先把这五种线捋好平放在桌子上,然后再搓成小绳,还巧妙的打了一个结。四根五丝绳做好了。妈妈告诉我这叫“长命缕”,她又小心翼翼的分别给我戴在手腕和脚脖上。还特意嘱咐我说:“要爱惜,等戴上后下第一场雨的时候,摘下来扔进雨水里。这样长命缕就起到了它应有的作用。”通过端午习俗的小事,我体会到了妈妈的良苦用心。

接下来要包粽子了,我见妈妈拿了竹叶,包上糯米,中间还放上两颗大枣。然后又熟练地折叠竹叶包裹糯米。还用五丝线捆扎起来,妈妈一连包了十几个。

妈妈又把包好的粽子放到了锅里,蒸上了十五分钟。蒸好的粽子放到盘子里,还没等吃阵阵香味扑鼻而来。我围着盘子闻了又闻,着急的等待着粽子降温。过了一会儿,终于可以下口吃了。我剥开竹叶,白里透红的馅儿玲珑剔透,我咬了一口,粘甜滑爽,好吃极了!我们一家人边吃边笑,因为我们都看到了彼此嘴上的白胡子。

粽子吃完了,爸爸说:“端午节是有说道的,就这个名称就五花八门,夏节、玉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蜡、诗人节等等。”

妈妈说:“除了吃粽子,戴长命缕之外,还有插艾草、撒白糖、赛龙舟……等习俗。”

我想,这个传统节日还有不少的学问哩!这个端午节不仅仅吃到了粽子,还增长了不少见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我的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作文

全文共 1142 字

+ 加入清单

隆冬将至,瑞雪迎春。又一年过去了,还没与2018好好说声再见,2019的春节就展现在了眼前。随着祖国母亲的日渐壮大,我们的春节也有些不同了呢!

每当新年到来都要上路走亲戚。跨过一座又一座的高架桥,越过一座又一座的大山,飞速行驶在平坦的柏油马路上。“哎呀,多亏了高速,两地之间来往变快了!”相聚在新年,总有祖国的功劳。如今,越来越多高架高速修建起来,两地之间更畅通无阻了。奶奶告诉我们:“以前山上、田间都是泥路,坑坑洼洼,每到下雨天都无法走人,老人小孩总不免摔跤十分危险。多亏了政府给我们这种乡村修筑了水泥路,走出村子才更方便了,下雨天照样坚硬的路面都不怕打滑,多亏了人民政府!”妈妈也说:“是呀,以前嘛,两地之间行驶都消费好几个小时,现在都有高速高速多方便,老快了!”博学识广的爷爷也说:“看那港珠澳大桥,可是中国人的骄傲啊!”“中国的高铁也快呢!”一家人过年,年也在变,变得越来越好!老人们总感叹:“祖国建设拉近了中国的距离啊!”

说到过年,人们一通电话就邀来各位亲朋好友。中国的科技也越来越发达了。自古都说“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可如今,远在边疆的战士一通电话就能联系上远在故乡的亲友。新年里,奶奶有了部手机,就老高兴了。说以前怎么也叫不上亲友们,有了手机想联系上谁就联系上谁,过年总一个不少的叫上。哎呀!过年能团聚,功劳少不了祖国现在发达的科技呢!干奶奶在吃饭时总唠叨,说她女儿在国外老不回家看她,说现在有了视频聊天都能见到她孙女了,高兴的不得了。现在有了网络,过年都比以前热闹了呢!

过年总少不了烟花,但是祖国为了提高环境的质量,不许在城内放烟花鞭炮了呢!所以,我们周边环境也美丽了许多:马路、街道上基本没有垃圾了,市内也减少了白色垃圾的污染,甚至各小区开启了直树剑建灵林的公益活动,为了有过年气氛,政府街道上挂起了纯布的红灯笼,空气的质量好了,市内越来越多人开始用共享单车文明出行了呢!这一切都是有祖国的变化带来的呢!

随着一年年的变化,一年年春节也有些变化了。变得更美了,变得更热闹了。传统的习俗也开始多起来了。今年春节,我们一家人在屋内包饺子,在一锅饺子里其中一个放进硬币,吃到了谁新年就最幸运。这可是我们家传统的环节呢。我们还学着电视上用红纸包纸灯笼挂在房间。为了庆祝祖国70周年,我们把我们的新年愿望写在一张张红纸上,也希望祖国来年和在未来中繁荣昌盛,越来越好。希望祖国能越来越和谐,越来越美好。我知道在习主席的领导下祖国能有一个日新月异的未来!让我们的春节那一年一年变得更有意思,希望春节不要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渐渐消没,今年春节我过得十分充实!

如今祖国也有70岁了呢,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一步步踏向成功,踏向如今的辉煌。祝愿祖国母亲在新的一年里,繁荣昌盛,幸福安康!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寻根作文600字

全文共 643 字

+ 加入清单

根是什么?

根是一株花草,一棵大树汲取营养的渠道,是植株生长的基础与根本,可以说,它在植物短短的一生中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可正如牛汉所作诗《根》中一般,它一生一世长在地下,听不见枝头鸟鸣,感觉不到柔软的微风,可它不觉委屈烦闷,在开花的季节里,它仍旧开心幸福。

反观现在,中国已然成为泱泱大国,中华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中华民族的大树经历千年风霜洗礼,终于等到开花结果。那么,我们的根,又是什么?

犹记那次在国家大剧院,按捺住心中的激动,像舞台望去,如孤寂黑夜般漆黑的幕布悬挂于台上。忽地,铜锣声响起,鼓声紧随其后。“海岛冰轮初转腾……”京腔!循声而望,一位朝服华冠的女子伫立于台上,轻启朱唇。“乾坤分外明,皓月当空。”声音中的滞涩退去,语调愈发高昂,脚步轻柔。在这十足的京味,我似梦回唐朝,金黄的锦鲤在水中轻划涟漪,刚刚开放的睡莲散发出沁人芬芳……抬脚,落布,顿,动作如行云流水;提腕,翻指,浸漫人物情思;一步,两步,水袖如水波般缓缓展开;垂露,碟损,带着诗意的指法在京剧中孕育,纤纤十指牵动着读者的心。

眼眸微湿,我沉醉于这惊心动魄的京剧之美中,每一指一步间,是年复一年的苦练,是厚重的文化底蕴。

我终于找到了我们的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根,我们的本,它呕心沥血构筑了中国,精心栽培出了中华儿女。它默默无闻,一心只为那沉甸甸的果实,那注满了它全部心血的希望。

我坚信,我们的传统文化将在蜿蜒曲折的历史长河中,颠扑不灭,也会有更多华夏子孙去寻根,去寻找那生长在最深处,却依旧熠熠发光的传统文化!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我的春节寻根我的祖国我的家作文600字

全文共 622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什么,春节是父老乡亲期盼儿女回家团圆的节日;春节是海外游子跨越山海与家人团聚的节日;春节是小孩们翘首以盼的节日。

今年过年我回到了我们老家建德大同,那里是我土生土长的地方。以前的家乡只有凹凸不平、坑坑哇哇的石子小路;以前的家乡只有一些不起眼的小店;以前的老家只有简陋的矮平房,甚至连独立的卫生间和洗澡间也没有。如今的家乡一切都在改变,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到处都是便利超市,左邻右舍都盖起了崭新的楼房,一家家独立又美丽的庭院更是城里人羡慕的地方。

回老家过年就是热闹,每家每户都会把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庭院里种上了各式各样的花花草草,门庭上挂起了红红的大灯笼,贴上了新对联,到处都是喜庆的气氛,洋溢着过年的味道。

大年三十的年夜饭是过去一年的总结,也是新的一年的开始,所以年夜饭大人们都是精心准备的,也是不折不扣的一场“盛宴”。在今年的年夜饭上真是五味俱全,让人大开眼界,有我喜欢的传统菜“鸡蛋果”有家乡的特色菜“肉圆子”有八珍玉食的“佛跳墙”……对于我这个爱吃美食的人来说简直饕餮大餐。

在农村过年的最大乐趣就是可以尽情的燃放烟花,劈劈啪啪的爆竹声为新年增添了喜庆的气氛。而年夜饭后玩各式各样的烟花也成了我们小孩们最期盼的节目,当然玩耍的时候还是要注意安全的。

家乡的变化,家乡的年味,家乡的美食,让我想到了日益强大的祖国,科技在进步,经济在发展,农村的生活也在日新月异,越来越好。而家乡多姿多彩的年味更是我们孩子们最期盼,最流连忘返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语言寻根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一副标准得楹联,它最本质得特征是“对仗”。当它用口头表达时,是语言对仗,当它写出来时,是文字对仗。语言对仗得含义是什么呢?通常我们提到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对、平仄相拗、句法相同这四项,四项中最关键得是字数相等和平仄相拗,这里得字数相等,不同于英语得“单词数”相等,其实质上是“音节”相等。即一个音节对应一个音节。在英语中,单词“car”与“jeep”在数量上是相等得,但音节不相等。而汉语“卡车”与“吉普”,数量相等又音节相等。汉语之所以能实现“音节”相等,是因为汉语是以单音节基本单位得语言。音节、语素、文字三一体。汉语每个音节独立性强,都有确定得长度和音调,音调古有平、上、去、入四声,今有阳平、阴平、上声、去声四声,皆分平仄两大类。平对仄即谓相拗。这样,汉语得语素与语素之间(即字与字之间)就能建立起字数相等、平仄相谐得对仗关系。而英语中,即使事物得名称、概念能够相对,单词得数量和词性能够相对,两个句子得式能够相对,但其音节长短不一,独立性弱,可自由拼读,又无声调,故无法相对。楹联大多数是写成文字,并且很多时候还要书写、悬挂或镌刻在其它建物或器物上。因,楹联对仗得第二层即是所谓文字相对。文字相对意味着楹联不仅是语言艺术,又是装饰艺术。作为装饰艺术得一副楹联,要求整齐对称,给人一种和谐对称之美。汉字又恰好具备实现整齐对称得条件,它是以个体方块形式而存在得,方方正正,整整齐齐,在书写中各自占有相等得空间位置。它具有可读性,又具可视性。其方块构形,既有美学得原则,又包含着力学得要求。它无论是横写与竖排,都能显得疏密有致,整齐美观。而英文呢,它是拼音文字,每个单词长短不一,只表音,不表义,更无可视性,只能横排,不能竖排,无法从形体上实现真正得对称。下面试举两个意思相同得中英文对偶句进行比较,以进一步说明为何只有汉语才有真正得对仗,而英文和其他拼音文字则不能。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2300 字

+ 加入清单

问我祖先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居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鹳窝。”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广大地区祖辈相传,妇孺皆知。一棵古大槐树,魂牵许多代,几个世纪以来,洪洞县古大槐树迁民遗址,被海内外众多华夏子孙喻为“家”、称做“祖”、看做“根”,成为众人心中的故乡。

古大槐树,又称洪洞大槐树,位于洪洞县城西北二公里的贾村西侧的大槐树公园内,这里洪洞虽然没有什么宏伟的建筑,但是不论严寒的冬天,还是酷热的炎夏,游客络绎不绝,有的赋诗题词,抒发“饮水思源”之幽情,有的仰望古槐,盘桓眷恋,久久不肯离去。

元朝末年,元政府连年对外用兵,对内实行民族压迫,加之黄淮流域水灾不断,饥荒频仍,终于激起连绵十余年的红巾军起义。元政府予以残暴的镇压,争域夺地的殊死之战时有发生,两淮、山东、河北、河南百姓十亡七八。元末战乱的创伤未及医治,明初“靖难之役”又接踵而至。冀、鲁、豫、皖诸地深受其害,几成无人之地。在元末战乱时,蒙古地主武装察罕贴木儿父子统治的“表里山河”——山西,却是另外一种景象,相对显得安定,风调雨顺,连年丰收,较之于相邻诸省,山西经济繁荣,人丁兴旺。再者,外省也有大量难民流入山西,致使山西成了人口稠密的地区。明朝灭亡元朝后为了巩固新政权和发展经济,从洪武初年至永乐十五年,五十余年间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

晋南是山西人口稠密之处,而洪洞又是当时晋南最大,人口最多的县。据记载,明朝时在洪洞城北二华里的贾村西侧有一座广济寺,寺院宏大,殿宇巍峨,僧众很多,香客不绝。寺旁有一棵“树身数围,荫遮数亩’”的汉槐,车马大道从树荫下通过。汾河滩上的老鹞在树上构窝筑巢,星罗棋布,甚为壮观。明朝政府在广济寺设局驻员集中办理移民,大槐树下就成了移民集聚之地。

晚秋时节,槐叶凋落,老鸦窝显得十分醒目。移民们临行之时,凝眸高大的古槐,栖息在树杈间的老鹞不断地发出声声哀鸣,令别离故土的移民潸然泪下,频频回首,不忍离去,最后只能看见大槐树上的老鹤窝。为此,大槐树和老鹤窝就成为移民惜别家乡的标志。所以“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祖先故里叫什么,大槐树下老鸹窝。”这首民谣数百年来在我国许多地区广为流传。(据我老家的村民说,我们村就是那个时候从大槐树迁移出来,以充实北部边防的,村里的家谱也正是从那个时候记起的。)

明初从山西洪洞等地迁出的移民主要分布在河南、河北、山东、北京、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少部分迁往陕西、甘肃、宁夏地区。从山西迁往上述各地的移民,后又转迁到云南、四川、贵州、新疆及东北诸省。如此长时间大范围有组织的大规模迁徙,在我国历史上是罕见的,而将一方之民散移各地,仅此一例而已。明政府推行移民垦荒振兴农业的政策,虽然其目的是巩固封建王朝的统治,但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矛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边防巩固,社会安定。

民国二年,宦游山东的贾村人景大启告老还乡后,集资修建了碑亭、茶室等。碑亭建在原来的古大槐树处,亭虽不大,但雕梁画栋,飞檐斗拱,精巧玲珑。亭中竖立青石碑一座,刻有“古大槐树处”五个隶体大字。碑亭背面,刻有碑文,简述移民事略。亭前靠西一侧,建有茶室三间,以备寻根游人歇憩品茗,茶室楣匾题字为“饮水思源”。碑南二十余米处建有牌坊一座,横额雕刻着“誉延嘉树”,另一面刻有“荫庇群生”。八十年代初,洪洞县政府重修并扩建了大槐树公园。

在这里还流传着一些有关迁徙的故事。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命山西巡抚张锡銮率卢永祥第三镇兵进攻山西革命军,所到之处肆意抢掠。到洪洞后,士兵来到古大槐树处,纷纷下马罗拜,互相传言:“回到大槐树老家了。”不但没抢掠,而且将财物供施于大槐树下。大槐树“御灾抗患”之功为人们所称道。

传说当年移民时,官兵用刀在每人小趾甲上切一刀为记。至今凡大槐树移民后裔的小趾甲都是复形(两瓣)。“谁是古槐迁来人,脱履小趾验甲形。”你若有兴趣,不妨自我查看。

当时,为防止移民逃跑,官兵把他们反绑,然后用一根长绳联结起来,押解着移民上路。人们一步一回头,大人们看着大槐树告诉小孩:“这里就是我们的老家,这就是我们的故乡。”至今移民后裔不论家住在何方何地,都说古大槐树处是自己的故乡。由于移民的手臂长时间捆着,胳膊逐渐麻木,不久也就习惯了,以后迁民们大多喜欢背着手走路,其后裔也沿袭了这种习惯。

在押解过程中,由于长途跋涉,常有人要小便只好向官兵报告:“老爷,请解手,我要小便。”次数多了,这种口头的请求也趋于简单化,只要说声“老爷,我解手”,就都明白是要小便。此后“解手”便成了小便的代名词。

迁民到了新的居住地点,一片荒野,只好用自己辛勤的双手建屋造房,开荒种地,不论干什么,都会联想起故乡的山山水水。为了寄托对故乡的思念,大多在自己新居的院子里,大门口栽种槐树,以表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之情。有些移民到迁徙地后,以原籍命名村名,如北京郊区有赵城营、红铜(洪洞)营、蒲州营、长子营等,表明这些居民是当年从赵城、洪洞等地迁去的。

祭祖小屋里贴着一张“古槐后裔姓氏表”,该表上共有四百五十姓,供奉着他们的牌位,这大大超过了百家姓。他们都是六百年前移民到全国各地的,经过搜集整理,公诸于墙,以便寻根查询。近年来,大陆民众竞修家谱,海外同胞寻根祭祖,纷纷查询自己同大槐树的血缘关系。

悠悠六百年多年过去了,汉代古槐已不复存在,消失在历史的风尘之中,而同根孳生其旁的第三代槐树,则枝叶繁茂,充满活力。槐乡的后裔已遍布全国二十多个省,四百多个县,有的还远在南亚一些国家和地区。

遥想当年祖辈们扶老携幼,离乡背井,在频频回首遥望大槐树和老鸽窝时,洒下了多少伤心泪,愿大槐树与海内外同胞永远根连根,心连心。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寻根作文

全文共 1099 字

+ 加入清单

当出现第一个城市,农村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从农村走出的人,慢慢的回不去,从脑海中,从行动上,把农村彻底的和自己分离。把根从土地中拔出,插入水泥沥青中;把家搬离泥土,住进高楼大厦;把一口浓浓的乡音,换成流利的普通话;把晒得褪色的衣服扔掉,穿上精致的大衣。甚至,在户口本上的“农村”,也赫然印上两个大字:城市。

千百年来每一个城市都深深扎根于农村,从这块沃土中吸取养分,哺育着自己与人民。时间久了,人们把所有的好都归于城市,留给农村的只有脏,乱。却殊不知,没有了农村,没有了生我养我的农村,那么我们的吃穿补给,从何而来呢?

都不曾想,如若失去了农村,该怎么办?

没有了农村则没有了补给。车车饱满的玉米,粒粒丰收的小麦,闪耀着迷人的光彩。细细研磨,用粉做成干粮,熟透,咀嚼在口中,香甜,从内到外的散发,补充每天的消耗。充满泥土芳香的青菜,在肚中慢慢消化,有土的味道。淳、香。

农村决定着城市的兴衰。农村的富足与贫穷,可以决定一个城市的发展前途。如若农民都富了,强了,能自力更生了,不用天天求修花匠,给自己捉虫,施肥,为母亲解决了多大一笔负担啊!能够独立自强,就要为妈妈节约一份精力。

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劳动力,壮实的小伙子和醇朴的农村姑娘,纷纷走出家门,来到了

城市,又给这城市注入了新的血液,整个城市又充满了活力。朴实的他们不去想别人拥有多么奢华的生活,只专注于自我,只专注于自己的生活和工作,问心无愧。

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希望。无垠的天空,清新的空气,给正在困境中的你一丝光明。慢慢蹲下看着在寒风探出脑袋的小草,心中不免升起一番感慨,生命就是如此美好。如果不投入生命的海洋,就激不起生命的浪花;如果心中没有希望的天空,就不会拥有希望的飞翔。

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根。千万亿的中国人的根都在农村,有根就能感受到家的温暖。像树木深深扎根在大地,风雨摇动都不惧。倘若离去,似飘忽在水中的浮萍,在雨水的点滴下,倾覆,像漂流在空中飞絮,无处在布满喧嚣的钢筋林立中寻找扎根的土。若干年后,想起要寻觅以往的根,可农村同珍惜动物般毁灭,何处寻?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微风拂过面颊,凉丝丝的,像母亲的手,轻浮在脸上。深深地贪婪的吸着城市内闻不到乡土气息,夹带着泥土淡淡芳芳和幼草翠翠的气息,树叶迎合着沙沙作响,树枝摇晃着,仿佛随着风的舞动。失去了农村就失去了城市。城市的根丢了,难道不会枯萎吗?

农村就像一盒彩色颜料,有了它,世界才拥有了色彩,假如你不慎将他丢掉,那么世界将会变得单调,没有色彩,平平淡淡,空空洞洞金碧辉煌的宫殿成了失去灵魂的家园,心烦了、厌了,怎么还会有心思去欣赏呢?不希望,只让农村停留在记忆中,回忆起却摸不到的悲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古木寻根高三作文

全文共 1159 字

+ 加入清单

《鸟的天堂》,这是一篇说明文?忘记了。同样的,忘记了是在小学的哪一册语文书上学过的,忘记了作者是谁,忘记了文中描述的那个小岛在哪片海域,唯一清晰的,只有洁白的书页上,那一整幅自然清新的风景写生和下方那四个小小的铅字:鸟的天堂。

这幅画便这样扎根在了心底,并好象有历久弥新的意思。于是常常想起它:空中,叠翠千丈,遮阴蔽日;地面,葛藤缠绕,落叶盈尽;枝上,珍禽掠过,异兽穿行;叶间,奇葩硕果,灵芝妙药。可是,你相信吗,这样的仙境,竟是由一棵树勾勒出的整体框架。试问:你怎样用一根线勾勒一片森林?我很想知道。于是,我总会在安静的时候,展开画卷,寻找线条的尽头,古树的根。寻根总要有寻根的方法,正如做人总要有做人的态度。而我寻根的方法,便是读树。

我读叶子。读那些嫩芽如何吐叶,如何茁壮,如何再从浅绿、淡绿、军绿、墨绿中,一个转身变成了金黄,在肃杀的秋中,将枝芽交给了他们的子孙,从容的淡出了我的视野。我不明白,那样博人赞誉的位子,他们怎么舍得放手?父亲说:“如你所说,博人赞誉的,也不过是那些位子,而他们,又怎会为了那些虚名而宁可苦死枝头,阻止子孙的生长换取自己与新叶争风呢!”是了,为叶如为人,总是要明白长江后浪推前浪的道理的。而奉献出自己可以奉献的一切,只为子孙可以成为最强者。而这道理,直至今日,我也不过读懂了皮毛。

我读树干。读他们的容颜,深褐色的皮肤,粗糙而干燥;读他们的风貌,笔挺却不狂傲;读他们的历史,亘古而悠长。读他们是用一种什么样的步子走出了洪荒,读他们是以一种怎样的姿态承受了风雨,读他们为何耐得住“永恒”的打磨。为什么?我问父亲。父亲说,因为信仰。正如人一样,活一辈子,总要追求点什么,以免白白的浪费了一生。上帝给予我们生命的时间,足够让我们去完成一件事,而这分为梦想付出一切的精神,也许也是树的精神。

我读枝条。看树与树的枝芽间,无数鸟儿在上面筑巢,生活。树上鸟巢繁多,但细看,却多而不乱。你看着树,多像一位胸怀宽广,原则分明的君子。看枝条,在生长到一定高度后深深的低下了头,如同沉甸甸金灿灿的谷穗一样,如同谦逊的智者一样。他们低下头,不是因为没有傲世的才华,只是他们知道,用年轻的稚气去换取更加丰盈的人生。

读着读着,竟忽的发现,其实自己本无从读起。因为处处无根,处处却又是根――枝条将头扎入沃土中,竟在土中生长,成了一棵新树的根!

叶、干、枝、根之间,就这样彼此完善着,浑然天成般的完美着,而再寻下去,也只不过是不自量力了。然而,未寻得树根,我已寻得做人的根:奉献的品质,坚韧的生活态度,宽广的胸怀,谦逊的品格,他们之间,不也在一个优秀的人身上,同样彼此完善着,更完美着么!

我是一个寻根的人,是一个在树木身上寻根的人,但是我知道,有时人家也是会寻我,就在我像一条枝条般的投入到生活的沃土时。

[古木寻根高三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文化寻根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70 字

+ 加入清单

灼灼丹青,滚滚长河,我撑一支长篙划过历史的年华,沉浸书韵古香,看江月满星辉。恍惚间回到现实,电线肆意分割着苍白的天空,使我不得开心颜。呜呼!能否别为难我,我要纯洁的文学天空。

鲁迅先生曾说,他家后院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另一株也是枣树。秋叶零落,它们一同抵挡萧瑟,可寻得精神一隅的梦该如何绽放。

帘卷西风时,哪堪凌冽?无语低询,只道秋意无限。

寒鸦莫问归处,总是人间烟火中。游览过《诗经》的缠绵柔情,走到唐诗,走到宋词。残阳如血,哒哒的马蹄声惊飞了一个安逸的梦。我来到老树和昏鸦、枯藤一齐凝视容貌清癯的诗人憔悴而来。我被他吟哦的凄苦曲殇搅得顿感悲伤。一转身竟又来到了银烛灯火画屏旁。身着绫罗的少妇轻摇小扇,流萤飞舞,和天上的织女牛郎星穿越亿万光年闪烁的微光一起如水般向我微笑。

微风开始呢喃细语,诵读古朴千年的诗经。我看见被晨曦点燃的标点就这样挺立在生活的字里行间。

但抬头一望,猛的,远处的玻璃墙反射的光耀刺痛了我的神经。没有茅店,没有社燕,没有小桥流水,更没有江南烟柳。我的思绪只能孤寂地躺在密匝匝的夏日的喧嚣之上。诗韵失去了滋润他的土壤,城市的灯红酒绿,繁管急弦喑哑了他的声音。

沉默了,沉默着。

或许文化已在冰心、巴金的离世时割断了最后的血脉,于是捧读张爱玲的小说,也有另一种触动,莫名的韵味涌上心头。经典的章回小说,线装书的厚重沉香,绮丽了她的眼角眉梢,勾勒了她的冷艳孤傲,每一个回廊都隐藏着一个故事,每一个角落都弥漫着一种苍凉。苍凉,如胡琴的调子,不是低低地怨诉,而是冷静直白地表达,读来没有眼泪,但觉无边无际的悲伤蔓延如不系之舟,无可救药。

然而当下,文字成了某些人博取眼球的工具,像安插了重金属的民乐,不知是生硬的搭配还是纯粹的调和。

意象已逝,环佩声遥。廊桥上没有书生与小姐相遇的故事,烟波江上没有清冷而又婉转的声音。这一夜已经湿重的烦躁,在有月的夜晚沉淀。

当有人质疑我们皓首穷经为何时,那么牛虻,由谁来做?

想起隔着海峡的余光中的文字,想起他的诗,他寻寻觅觅中对故乡的怀念。阅读他的文字,我心感伤,我心戚戚,我沉浸在时光流逝的隧道。

只愿,还能看到“明月不归沉碧海,白云愁色满苍梧”的愁绪满怀;还能听到“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的豪情呐喊;还能悟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的豪气冲天。

舒展的双翅剪落乌衣巷口的一抹斜阳。秋的萧瑟隐退在夏日的聒噪中,冬后有春,我知道,那是希望,我正在追寻;那是文化之根,我正在挖掘。而它,或许正在月牙泉底、鸣沙山上默默注视着沧海桑田。

朝朝暮暮,字如虹,书卷如空。

消消塑塑,风雨路,文化永驻。

——后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我的春节寻根作文800字

全文共 958 字

+ 加入清单

我的春节十分有趣,每次过年,我都会回到老家去,今年也不例外。

经过四个小时的奔波,我们终于回到了老家江苏省海门市。刚进入三厂镇,等待了一年的亲人就把我们迎进了大门。餐桌上早已摆好了热气腾腾的年夜饭。奔波了一天,大家都饿了,不等菜上齐,便狼吞虎咽地吃了起来。

餐桌上都是海门特色的家乡过年菜,如醉虾、醉泥螺、土法香肠、红烧羊肉等,尤其是海门的红烧羊肉,每一个到海门来的朋友都会来尝一尝,是过年海门人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它的原材料选自海门特有的波尔小山羊,肉膻味少,脂肪分布均匀,肥而不腻,肉质鲜美,更有滋补暖胃、抗寒抗冻功效,前后要经过几十道工序才能做出来,味道更是鲜美。夹起一块来,放在嘴里细细品尝,回味无穷。这几年,由于快递和网络的迅速发展,海门的红烧羊肉走出了县城,可以快递到全国,满足了我们这些思乡游子的味蕾。

除了红烧羊肉,海门人还有过年蒸年糕的习俗。每当腊月,四乡八镇的农家,纷纷忙于晒糯稻、磨米屑、准备开蒸。乡间一般几家或者几十家相约聚于某户,各自携带柴草,轮流作业,以充分利用热灶热笼,节省燃料。城镇居民原料自备,大多委托点心店代办加工。这种家家户户、兴师动众、半夜三更蒸年糕的风俗习惯一直传承至今。海门通东地区过年前有蒸馒头的习俗。因为糕谐音“高”,馒头象征“满”、“发”。高升发财,寓意吉祥,此乃人心所向。可见,在海门人的心理上,年糕、馒头同过年是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吃完年夜饭,我们便用粉蹄酒肉祭供,谓之“开年”,表示迎接新财神。家长又给我们分发压岁钱,大家都十分开心。

杭州已经有好几年禁放烟花爆竹了,但在我的老家,每逢除夕夜和初五迎财神,鞭炮声都要从凌晨一直持续到第二天上午,颇有过年的气氛。回老家过春节,爸爸总要带我去买一种特有的小鞭炮—“摔炮”,不贵,一般五元一小盒,每盒有二三十支小炮。我们每次买到摔炮,都会迫不及待地选择一个人少的地方,一个一个摔着玩。听到鞭炮在地上炸开的声音,我们心里乐开了花,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我发现爸爸其实也是个小孩子,和我玩得不亦乐乎。妈妈则在旁边心惊胆颤地监督我们,怕我们炸到手和眼睛。

每年,在家乡带了一周,我们便要告别家长的父老乡亲,带上一后备箱沉沉的年货,驶离老家,等待来年再聚。家长过年浓浓的年味和家乡人民纯朴的民风,在我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充满了回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化寻根高二作文

全文共 82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枣树的根深扎在黝黑的泥土,我的乡情常在乡下的二层小楼徜徉,那么文化的摇篮曲又在何处飘扬?

时光流转,小小的我也曾为鲁迅先生的这段文字忍俊不禁,小小的我也曾倚着自家前院的两株枣树,在时光的缝隙间触摸到他宁为孺子牛的铮铮铁骨。然而,光阴荏苒,鲁迅先生包含血汗呐喊的文字却也消失在中小学生的生命中。虽然鲁迅先生以笔为刀枪,字里行间无不透露出对愚昧民众灵魂的审判,也许人们因而读来心绞气闷,但先生字字珠玑,句句真理,更重要的是中国的文化不能没有先生。

反观当今社会,文化之树凋零,风花雪月之风盛行。荧幕上纸醉金迷的都市生活受人追捧,层出不穷的心灵鸡汤在网上横行,文化市场的繁荣仅仅是如泡沫般的假象。文化工作者大肆宣扬,他们海妖般迷人的歌声引诱人们一个个跳入快餐文化的海洋。文化已成了被人娱乐的玩物,人们一个个地被赶上追逐潮流的路,然而文化也已不是那路旁可供心灵栖息的村,它已然成了梦中的海市蜃楼。

但路总是有的,而村却不是都有的,有的人昏昏然地走了一辈子路,到头来还是没找到那柳暗花明的村。这一生漂泊无依,岂不是悲哉哀哉。

老舍跳湖后,京味儿的唠嗑还在茶馆继续,而当人们沉溺于快餐文化的深海时,谁还为当今的时代唱起文化的哀歌?是那些日更万字的网络小说家,还是那些追捧抄袭作品的影视工作者,又或者是大力支持文化寻根的他们?

他们捧起暑假静僻处的四大名著,烹上一壶热气袅袅的香茗,燃上氤氲香气的小炉,沉心于书中文字,忽喜忽悲,忽拍案而叫绝,忽蹙眉而深思。时间从他们的指尖流过,在静谧的空间中徘徊,好似不曾离开过。静默文化的美好在这里低吟,小声地为这净土吟诵着赞美诗。

也许有人会对他们的皓首穷经冷嘲热讽,那么除了他们,又有谁愿意成为那只为了信仰而战的牛虻?

诚然,中华上下五千年,文化几经沉浮,仍如崖上青松巍然屹立。古语有云:“青山不改,绿水长流。”文化之根仍藏于你我心中,于静默处燃起星星希望之火。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高一作文寻根600字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的一天,我正在房间里写作业,听见爷爷奶奶在外面吵,声音还挺大,声如洪钟!

奶奶嚷道:“俺们汉中,自古就有‘小江南’的别称咧。你看看,闹灾荒的时候,你们只能啃地瓜、吃杂粮,我们都还能吃上香喷喷的白米饭,鱼就更不用说了。”我仿佛能想象出奶奶脸上自豪的神情。

爷爷幽幽地接话儿:“你那米,那时候,糠的,又硬、不香、不油,不好吃,还塞牙。这东西,我们山东人都不吃,面是细粮,米是粗粮。”

在一旁,来自正宗江南水乡、“人间天堂”的妈妈说话了:“我们小时候的米,好像分两季稻和三季稻,有的硬有的软。现在的米一般都是杂交改良版,口味软、糯。不过,江南特色的米还有粳米,也就是糯米,忒好吃!过年包粽子,做八宝饭,都很香。”

我在一旁瞎凑合,探出头去大喊一声:“耶,我最爱吃大肉粽了!还有糯米八宝鸭!”

“叮咚!”一声响亮的门铃声传来,是大伯。“喏,你的馒头运来啦---”大伯在门口冲我嚷道。我赶紧跑去,掂掂那大馒头,好家伙,一个就有两斤重!跟小脸盆那么大。单手一托,沉甸甸的,我成了“托馒头天王”。

爷爷在后面乐了:“呵呵,馒头啊,还是咱山东的地道。这可是王哥庄的馒头,用最土的柴火,最好的铁锅做的,可不像那些蒸汽锅,批量生产。”

吃饭了。我坐在座位上,大嚷着:“我要我的馒头!馒头!馒头!”奶奶很快端上来了热腾腾的大馒头。这时,它已被切成几大块。我抓上一块就要往嘴里送,奶奶赶紧拦住,说:“哎哎哎,怎么一大块往嘴里送?你不怕把下巴吃脱臼啊?要掰开一块一块吃。”

这馒头的皮儿十分的白净,特别有韧性;它的底是被烤过的焦黄色的面包的颜色,看起来就很香;馒头非常之密实,撕下一块,看得出一层一层的,往嘴里送,哇!这味道!麦面之香,顷刻之间充满了我的口腔。我不禁赞叹道:“真香!”爷爷又在一旁发话了:“我就说嘛,还是我们山东的面地道。”“哎呦呦,这又夸上了。还能光吃馒头?”奶奶说,“夹菜,夹菜。”他们又争开了,春节的饭桌上变得更热闹了。

说起南方的“馒头”还有一个笑话。以前南方包子和馒头不分,一概都是馒头,就叫成“肉馒头”,“菜馒头”,“香菇馒头”,“细沙馒头”“,“实心馒头”。北方人到南方来,一见菜牌上这么多“馒头”,一头雾水。

我可管不了这么多了,米也好面也好,只要是美食,一概接受,来者不拒!那浓浓的故乡情结,深深的团圆年味,聚成全家人脸上盈盈的笑容。这个年,很温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913 字

+ 加入清单

上海,一个经济快速发展、走在时代前端的金融大都市,浦东,上海最大的金融聚集地,作为站在改革开放最前沿的城区,其之繁华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目光,人们纷至沓来,欣赏和感受金融大都市的魅力,当人们的目光聚焦在东方明珠、金茂大厦的同时,在浦东的一些特色乡镇,独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也全面展现了老一辈上海人艰苦奋斗的伟大精神,为后代留下了宝贵的文化财富。

浦东的特色文化城镇——高桥镇就是这样一个有着深厚历史文化的千年古镇,在古镇西街上处处体现着传统文化,其中高桥绒绣馆就是一个展示浦东特色手工艺的展馆。高桥绒绣因其精美的工艺闻名世界,这项技艺起源于欧洲,本是教堂里修女打发光阴、养心修身的劳作,后传入社会,成为贵族妇女消闲的女红,于19世纪末传入上海。到了中国,绒绣就不是消闲的游戏了,而是上海农村妇女补贴衣食的劳作,这就是开始最早的“来样加工”,浦东的农村妇女依样绣制坐垫、壁挂、包袋等生活用品,外国商人便将其带回国牟利。

高桥绒绣具有形象逼真、色彩丰富、层次清晰、立体感强等艺术特点,绒绣艺术精品曾陈列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有的更作为礼物赠送外国元首,享誉国内外,已作为国宝陈列在世博会联合国馆的贵宾厅里,成为了浦东一项特色艺术形式的代表,向全世界展示了浦东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高超的技艺,也因其在传承上颇具难度,被列入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列,其价值极其珍贵。

另一个能展示浦东历史底蕴和民俗文化的景点是“高桥人家陈列馆”,其是当年高桥众多大户人家的缩影,这些民国初期的创业者们抓住上海城市快速发展的机遇,成为营造、航运、米粮业的领军人物,为上海城市发展和繁荣做出了贡献,给古镇留下了50多座优秀历史建筑。馆内几百件展品大多古色古香,整体布局力求身临其境,其中西合璧的特点,展现了海派文化的地域特色。

这些历史文化产物见证了上海城市发展的史实,折射出吃苦耐劳、勤奋好学、与时俱进、敢闯敢拼的人文精神,使后代受益匪浅。身处现代化的大浦东,回望这些蕴含悠久历史的文化遗产,仔细体会着浦东开发开放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不禁感叹上海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依附着深厚结实的历史基础,靠着年轻一代拼搏奋斗的精神和热情,上海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必将走的更宽更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传承文化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1502 字

+ 加入清单

秦人贾平凹,对于秦地的热爱、对于秦文化的思考,我们从其散文、小说中都能够了解到。这其中,我想,他的散文作品《秦腔》可以被视作分析贾平凹“寻根”情愫的很好例证。当然,这似乎和已然被我们认作是寻根文学代表作品的贾平凹的《商周系列》有着一脉相承的地方。

我喜欢从“秦人”、“秦地”和“秦腔”的三者关系来读这部作品。这主要也是因为我在阅读贾平凹其他作品的时候发现,他的情感及其所生发出的文字都源于对秦地文化的深厚热爱。由此,我们不禁想到文学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寻根作家”的作品。这些文学作品都触及了作家们对于民族文化心理的挖掘和对传统文化意识的思考。

“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秦腔》中,作者在开篇就给了我们他自己对于地域文化的理解。显然,作家的思考是很受大家认同的。

这篇文章的结构思路很清晰,由议论展开、夹叙夹议;先后写了等戏、看戏、议戏的场面,生动、形象,有感染力。想必给读者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这种场面的描写,地域色彩浓厚,给读者一种对秦地、秦人、秦腔的感性认识。而透过这些作品内容,我们能够看到的更有秦川一带文化具象后的影子。秦地自然条件的恶劣连结着秦人悲苦而又奋争的生命;秦人的释放和粗犷又造就了秦腔“吼”的艺术。秦人、秦地、秦腔就在这种必然的联系中完成着一次又一次的生命延展,绵延千年而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也许,有人说“文化的交流是文化发展的动力”。我不否认这种观点,我只是想明确一个小问题,即文化的交流和借鉴一定不可忽视自身文化的价值。

“寻根文学”,乃至“文化寻根”不是复归传统,而是为西方现代文化寻找一个较为有利的载体。

在对于西方现代文学历史和作家的状况有了较多了解之后,迫切要求文学“走向世界”的作家也已经意识到,追随西方某些作家、流派,即使模仿的再好,也不能成为独创性的艺术创造。在他们看来,以“世界文学”的视镜从中国文化寻找有生命力的东西,才应该是中国文学更为可行之路。而这种“寻找”,正是“寻根文学”曾经做出的有力探索,正是像《秦腔》这样的文章背后隐含的、给予这个时代的巨大诉求。

在当今这个城市现代化、乡村城镇化的时代,我们见到的是街道两旁西式建筑林立、高校教舍竞仿白宫。那些涵养国人千年的民族文化也似乎止于考卷而距我们渐行渐远。这种退变是对自身文化忽视的必然。文化就似植物,倘若只顾枝叶而不重根基,那么再艳丽的枝叶也只是表面的繁荣。

“历史上与中国文化若后若先之古代文化……或已夭折,或已转易,或失其独立自主之民族生命。惟中国能以其自创之文化绵永其独立民族生命,至于今日岿然独存”②。我们应当珍惜这种文化的传承和积淀,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

然而,凡是都要立足正反两面去看待。从上个世纪改革开放以来,寻根文学的兴盛在文学上引起了很多寻根作家在创作时吸收了大量现代主义甚至后现代主义的表现方式,在促进中国文学自身的发展上功不可没。在文化上,也引起了人们对文化继承问题的思考。但是,大多数作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是"以偏概全"的,“他们往往抓住某种民俗、习惯便刻意进行渲染,而忽略了对"民族性"的真正解剖。尤其是一些作家对现代文明的排斥近乎偏执,一味迷恋于挖掘那种凝滞的非常态的传统人生,缺乏对当代生活的指导意义,而导致作品与当代现实的疏离,这造成了几年后"寻根文学"的衰微”。这也启示我们如何在外来文化影响和自身文化有效传承之间摆正自己的位置;如何平衡这种关系。

我想,“寻根文学”所带来的“文化寻根”可以被视作为一种文学干预现实的努力。“寻根文学”和“寻根作家”的认识饱含着文学作品的现实意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在分析现实问题时,不应当、也不能忽视文学作品的智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寻根历史征文

全文共 1023 字

+ 加入清单

纵观千百年来的中国,跌宕起伏,兴衰更替,人们的出行也在这些变更中开始发展起来。从原始社会人类的步行,到唐宋等朝代的骑马、乘轿、坐船等,再到晚清时坐黄包车,富人家坐汽车、乘火车。如今,人们出行不再限制于乘坐公交、火车、轮船,进而发展到乘坐飞机、地铁,出行变得快捷了。

虽然我们中国有千年的历史,但是人们出行变得快捷大概是从晚清开始的吧。那时的大清王朝已是风雨飘摇,西方的先进技术逐渐取代了中国的落后工具。19世纪初时,从西方传入了轮船和火车,大大加快了人们出行的速度。回想起我国出想的第一条正式投入运营的铁路—凇沪铁路,那还是英国商人修建的,随着汽笛的响起,火车缓缓开动,就见那老妇人惊异地张大嘴巴;青年人两眼发愣,看得出神;小孩子则吓得依偎在 大人的身上。但是,不要单纯的以为那时我国的铁路都是西方人修建的,我们中国人毕竟是龙的传人,骨子里透露出不畏艰辛,勇往直前的性子,就像1909年,京张铁路全线通车,这可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和修建的第一条铁路!它的总工程师詹天佑是一名杰出的工程师,他与他的团队在修建铁路的过程中,出色的完成了居庸关和八达岭的隧道,并设计了“人”字形轨道,体现了中国人的聪明才智,让那些讥讽我们中国人不可能建成京张铁路的外国人彻底闭上了嘴。为我们中国人争了一口气。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府明白便捷的交通是“经济发展的先行官”,更重视了修建公路﹑铁路。于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就提出了要发展交通运输业,随后便修建了青藏﹑川藏﹑新藏三公路,宝成﹑鹰厦二铁路

现如今,我国的铁路线已是纵横交错,密密麻麻,织成了一张交通运输网。其中,最值得一提的便是京广高速铁路,全程有2298公里,共跨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和广东6个省市,贯通了人流﹑物流﹑信息流,对沿线地区的经济﹑生活影响深远。

前些年,我的家乡也建起了马路,虽然不及城市里的大马路,但也稍稍带动了我们这儿的经济,方便了我们的出行。据老一辈的人讲,以前我们这儿的路是土路,遇上个天干大风,路上那是尘土飞扬,要是赶上个倾盆大雨,摆在你面前的,就是一条缩小版的“黄河”。如果是要去县城,那都得靠步行,来返也得好几天。现而今好了,农村的生活改善了,农民的腰包鼓了,腰板直了,柏油马路建进山沟沟了,这都是党好﹑国好﹑政策好,处处为我们老百姓着想。

新中国成立,让中国摘掉了被奴役的帽子;大庆油田的发现,让中国摘掉了贫油的帽子;交通线密集,让中国摘掉了落后的帽子。交通便捷,终在中国圆梦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寻根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065 字

+ 加入清单

说起来也是奇怪,我们家几乎不回老家。

老家在丽水,山中的一个小村子,叫桃垟村,不大,常住人口不超过10人,我太爷爷那辈,和几个兄弟就出来闯荡了,也就来到了这,有了父亲,再又有了我。

可更令我不解的是,连父亲对这段历史也并不完全了解,通过联系了其他的叔叔阿姨,我们才确定了前往丽水。

一大早,我们便准备出发,一路上畅通无阻,在服务区,我们终于见到了几位爷爷和叔叔,父亲下了车,与他们打招呼,亲人重逢的感觉,十分微妙。

立马上路,因为我们并不打算在那留宿,寻根的车队平稳地前进着,井然有序,纵使车外的景如此的多变,车内的心却始终在呼唤着。

与此同时,来自别处的叔叔们也在归根的路上,我内心的激动和喜悦无法言表,团聚的那一刻,一定十分震撼。

天空下起了毛毛细雨,可这浇灭不了路上停了停,买了些礼物,便又继续上路。

穿过这座桥,我们便真正上山了,天空无比的蓝静,山野无比的深秀,山路也无比的崎岖,这路可不漫长,光光爬上这山,就有三四十公里,再加上油量表只剩下三格,我便有种莫名的恐慌。

呼!不过是虚惊一场,我们顺利地抵达了山顶,错落排布的房子,有些还是砖瓦,茅草房,在一块类似平台的高地上还有健身器材,和一棵参天古树,树干还有一个拇指印的痕迹,那时大自然留下的伤疤,据村长说,那是十几年前雷电劈下的伤,当时都说这树活不久了,可这么多年,它还活得好好的,我说,它是被菩萨保佑了,是棵神树……

到村里的待客室里去坐坐,刚一进门,满桌的人,心中便一惊,终于让我见到这刻,我周围的这些人,他们身体里流淌着的和我体内流淌着的是一样的血,我们都是林家人!

午饭时间,整整三大桌摆满,各种山珍野味和自己种的蔬菜,牛、羊、猪、鹅、鸭,各种美味,这顿饭吃得很是享受。

饭后还有活动,我们跟着村长和支书沿着山路往下走,看见远处有做破败的类似于庙堂的建筑,村长说那就是庙堂了。还指向了另外一边,有个梁顶同样年久未修的杂草丛生的建筑,村长介绍道,那是祠堂。

不久,我们来到了庙堂,却发现里面并非十分荒芜,后来才知道,是村支书一人,长年居住在山上,每日如一地打扫着这片山,管理着这片山,我也是从报纸所知。正中间是三尊菩萨的像,我们烧过香后,便前去祠堂了,正中还有一块匾,刻着四个模糊的字,我依稀辩出是“望观里阁”,但也不知是否正确。

其实,这次来的最主要母的,一是为了捐款修祠堂,二是为了编写《林氏宗谱》,那象征着我们林家的荣誉和智慧。

已过去一年多的时间了,书桌山的全家照仍在闪着光,桃垟村,它已深深刻入我的心里,我感谢他们,怀念我的老家,因为,这可能,是爷爷那辈人这辈子最后一次重逢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寻根历史中国梦征文

全文共 1346 字

+ 加入清单

1898年,那是中国最昏暗的年份,那年随时有亡国灭种的危险,那年让更是拥有五千年文化的中国,任人宰割的年份。德国强占山东胶州湾,‘‘租借”99年。俄国强占辽宁旅顺大连,“租借”25年。法国强占山东威海卫,“租借”97年。拥有广阔领土的中国尤其落后,被八国联军轮流入侵。中国领土正在被一点一点蝉食,中国正在经历危险,自经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国这只沉睡的巨人正在一点一点苏醒。台儿庄战役让这位沉睡的巨人苏醒了,巨人凶勇的挥舞他那强壮的手臂,打得入侵者皮开肉绽。

中国人民齐聚一心,形成一只尖锐的长矛狠狠地刺着外入侵者。1949年,中国解放了,中国走出了泥潭,经过毛主席、邓主席、周总理的精心治理下,中国彻彻底底地站起来了,中国每年都增长两位数的经济,一跃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超跃了日本。扬起了我国少年的雄心壮志,在未解放前,中国还是一个贫穷的国家,而现在是全世界第二富裕国家,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中华人有实现我们中国梦的决心。中国梦,中国强!当今社会,习主席正指挥我们迈出重要的一步。

中国已经繁荣了,但还需要中国之梦,帮助我们走向更高一层楼,习主席曾大在人大会议上九次提出中国梦这一概念。毫无疑问,这中国梦这一词将成为广大中华少年心中之梦,梦等于理想,当我中国千千万万儿女都有梦,都有理想,都有决心时,那将是我国成为发达国家之时。可以说,是中国梦造就了现在的中国,早在毛泽东时代正是前苏联风光之时,前苏联借着成功爆炸氢弹之时,与美国派来的大使谈判。前苏联与美国说:“我们已有了氢弹与核潜艇,你们打不过我们。”又对毛主席说:“我们准备将这种潜艇,布置在你们的沿岸。”

毛主席说:“不,你们是否将沿岸拿去。”前苏联脸一沉,沉重地说:“我们已将决定撤走所有的援华专家。”毛泽东不置一词,在开安门广场上说:“就算一万年也要搞出核潜艇来!”带着这种决心,这样雄伟的中国梦,中国开始建造核潜艇。1970年,核潜艇建造成功,正式下水,这艘潜艇全部零件都是中国制造,没有一件进口的。实为中国梦,中国雄!直到今天,中国梦已经为中国经济改革、教育事业、军事改革的一个重要支点。中国梦离现实已经不远了,我中国梦更要靠我们这些90后来实现。我心中的中国梦是应是充满霸气的,应是军事、经济的巨人。

中国应成为一个科技高度发达的国家,更何况中国拥有广大的领土,广阔的领海,可用的资源更是无穷的。中国更有应成为一个军事强国,更是保护属于自己的领土、领海,决不能让外国来占领,我们要用自己的力量来保护自己。中国应是一个外交强国,要用自己的法律去捍卫在外国的产业。中国应改革教育、改革高考、改革教学,应让乡下学校、县城学校得到改善,改善环境。培养后辈人才,不能让高考成为决定人生的一场考试,还要注重全面发展。我心中的中国梦理应如此。中国梦,中国霸。那要如何实现中国梦呢?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从身边的做起。

我们应该从小就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珍惜时间,珍惜金钱,珍惜生活。大可不必浪费粮食,给国家增添负担,我们应该从小养成“钉子”精神。全心全意为祖国服务,努力学习知识,坚持锻炼身体,刻苦自励,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一个对祖国与人民有用的人,成为国家栋梁。中国梦壮我雄心壮志,扬我中华精神,提我中华霸气!

中国梦,中国强,中华龙!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