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萧规曹随历史典故汇编20篇

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会接触到作文吧,作文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记叙方法。你所见过的作文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萧规曹随历史典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浏览

3634

作文

1000

《感恩老师》历史典故

全文共 1288 字

+ 加入清单

花儿感谢阳光,因为阳光抚育它的成长;雄鹰感谢蓝天,因为蓝天让它自由飞翔;老师,我感谢您,因为您给我传授知识,让我健康成长。老师,作为您的学生,我感谢您为我们无私的奉献青春。虽然我们只是一轮初升的太阳,我们也要学着释放温暖,更要怀着对老师感恩的心去思考、行动,毕竟老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

居里夫人曾经说过:“不管一个人取得多么值得骄傲的成绩,都应该饮水思源,应该记住是自己的老师为他们的成长播下了最初的种子。”洛克认为:“感恩是精神上的一种宝藏。”卢梭也说过:“没有感恩就没有真正的美德。”一直以来我们只懂得索取,不懂得感恩。老师您是园丁,为祖国山川添秀色;您如春雨,润育桃李,神州大地尽芳菲。在这欢庆的节日里,让我献上一支心灵的鲜花,向您表达衷心的祝愿。

老师的爱,叫做师生情。这种情是人世间最严肃的情。当我犯错误而受到惩罚时教导我的是老师;当我遇到一道难解的题而汗流浃背的时候,为我细心讲解的是老师。一个赞扬的眼神,使我万分开心;一句温暖的问候,使我感受到第二种亲情。有一位教师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我们不需要太多的荣誉和赞美,我们只喜欢“老师”这两个字……这些质朴的教育,感恩于他们的淳淳教诲,然而,再多赞美的言语,仰慕的辞藻,也比不上我们用爱和行动来感恩老师

当我怀着忐忑的心第一次跨进校门时,老师您阳光般的笑容给我以安慰。您将我带进了学校,带进了丰富多彩的校园,也带进了学习的殿堂。

当我怀着疑惑的心面对一道难题时,您耐心细致的给我讲解解题的思路。在举一反三的解题思路中,将我带进了趣味无穷的数学天地里。当我怀着惭愧的心面对错误时,您意味深长的教给我做人的道理。您将我那颗幼小、无知的心灵带到了正确的道理中,带进了我日后要正确面对错误的信念中,也带进从错误走向正确的生活中。

我怀着失落的心面对失败时,您天使般的来到我身边给我以勇气与希望。您将我那颗受伤、气馁的心带进了“自信”的“天空”中,带进了浩瀚的“海洋”里,也带进了以后成功的大门里。

当我怀着喜悦的心对待成功时,您善意的提醒给我以谦虚。您将我那颗骄傲,浮躁的心带到了巍巍的“高山”上,带进了上进的“流水”中,也带到了自强不息的世界里。

不论我遇到了什么,您都会与我一同面对。老师,在我的眼里您是神奇的。我发自内心地感谢您,“感恩您,我的老师,感恩您为我所做的一切!”那么,什么是感恩呢?“感恩”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本性,是一个人不可磨灭的良知,也是现代社会成功人士健康性格的表现,一个连感恩都不知晓的人必定是拥有一颗冷酷绝情的心,也绝对不会成为一个对社会做出贡献的人。“感恩”是一种对恩惠心存感激的表示,是每一位不忘他人恩情的人萦绕心间的情感。学会感恩,是为了擦亮蒙尘的心灵不至麻木,学会感恩,是为了将无以为报的点滴付出永铭于心。

感恩老师,并不需要我们去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它表现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课堂上,一道坚定的目光,一个轻轻的点头,证明了你全身心地投入,你在专心地听课,这便是感恩;下课后,在走廊里看到了老师,一抹淡淡的微笑,一声礼貌的“老师好”,这也是感恩……在这对全天下的老师说一声:老师,我们永远爱您!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长征中的六次会师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539 字

+ 加入清单

长征虽然结束了,但中国革命的道路却没有结束,在红军战士们的顽强拼搏和努力下,中国革命的未来更加光明,更加充满希望。

回首长征,有许多重要的事件,使红军领导人带领着红军战士一步步转危为安。六次会师就是红军队伍的希望。

有人说:“会师是革命力量的汇聚,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红军会师史。”

是的,万里长征路上,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共同的战略目标和理想信念,使长征路上的各支队伍不畏艰险,奋勇向前。

一次次的会师,是一次次力量的融合,涌现出各路红军大团结的局面,为粉碎蒋介石的阴谋,为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也为中国工农红军成功实现北上抗日的目的,打下了基矗木黄会师长征的序幕,是由红六军团西征开始的。

1934年8月7日,红六军团九千七百多人由江西出发,开始西征。经过近八十天的艰苦转战,十月二十四日,红六军团主力到达了贵州印江县的木黄,与贺龙、关向应领导的红三军(不久恢复红二军团的番号)胜利会师。

此后,成立了以贺龙和任弼时为领导的总指挥部。

这是长征路上的第一次会师。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都万分喜悦,为了成功和同志相会而兴高采烈。随后,两支部队向湘西进军。

此时,中央红军正在准备战略转移。红六军团和红二军团的进攻,有效地牵制了敌人的兵力,吸引了敌人的注意力,对中央红军的战略转移起到了配合的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章太炎看病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87 字

+ 加入清单

章太炎,我国近代着名的思想家、革命家、国学大师。年轻时,章太炎阅读过几大箱中医书,自认为医术高明,喜好替人医病。一旦有朋友患病,他便非要替人诊断。可是当朋友照着他写的方子去取药时,通常会被告知这方子价格高且根本治不了病,因此很少有人吃他开的药。

朋友们都知道章太炎狂傲自大的个性,再遇见他便有意奉承:“上次全亏了你那道妙方,服了后便神清气爽。”章太炎十分得意,逢人就炫耀:“某某的病经我一看便药到病除。”,听的人明知道实情却假装糊涂,附和着夸赞他医术神奇。

到了中年,章太炎更加自诩医术高明。孩子生了病,他不肯去请医生,非要自己看。夫人知道章太炎的脾气,只好等他开完方子,再偷偷地另请医生开方抓药。章太炎问起,夫人便说孩子一直吃着他开的药。等到孩子痊愈,章太炎又向周围人吹嘘自己的方子灵验,孩子只吃了一剂药就恢复了健康。

章太炎确信自己妙手回春,已然成为中医大师。一次,他不小心患上宿食(消化不良),依旧自开药方,起初以平胃散治疗,引起了发热,后又服下5剂小柴胡汤,仍不见好转。章太炎被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不得已去找当地的名医仲右长求治,结果仅服用了两剂中药便好了。章太炎这才意识到自己的医术并非高超,也了解到他人的夸赞是碍于面子,便深有感触地说: “将奉承信以为真太可怕了。它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刀,消磨了求知的渴望,阻止住前进的步伐。”

此后,章太炎再也不把他人的评价放在心上,而是潜心于中医理论研究,注重实践经验积累,撰写了《霍乱论》等重要着作,也医治了不少疑难杂症。晚年时,曾有人问章太炎: “先生的学问是经学第一,还是史学第一?”他理直气壮地答: “实不相瞒,我是医学第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的长征历史典故

全文共 3726 字

+ 加入清单

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这首词就作于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取得娄山关之战的胜利之后。那么娄山关战役是怎样得胜的呢?这还得从头说起。

红军主力第二次过了赤水河,奉中央领导的命令,要在桐梓县,娄山关,遵义城沿线打几场漂亮仗,给蒋介石点颜色瞧瞧。

当时,除了挡在前方,根本不被我们放在眼中的王家烈部队之外,还有自出发时就一直跟在屁股后面猛追的周浑元。在战士们眼中,周浑元也是小菜一碟。他跟在红军身后,除了摸不清情况地乱追之外,连红军的影子都没见着。

“消灭王家烈!消灭周浑元!”这个口号每天都挂在战士们的嘴上。

二渡赤水河后,二郎滩战斗也取得了胜利,离遵义近了,战士们干劲十足,恨不能立刻就进了遵义县城。

沿途的百姓们成群结队站在大道两边欢迎红军的到来。乡亲们实在被国民党折腾得不像样,全身上下都破破烂烂的。不知队伍中谁喊了一句:“来当红军吧!打白狗子!过好日子!”

人群中的小伙子们就跟着红军的队伍走了。每天都有几十个新兵入伍。红军的队伍一天天扩大。中央领导把当地的情况摸清之后,惩治了当地的坏地主,好好休整了队伍,然后继续向前方进发。

这次去遵义路上必经的桐梓县和娄山关,是国民党重兵把守的两个重要地区。从乌江沿岸逃走的王家烈,在这两处都留派了大批军队,但在英勇红军的进攻之下,桐梓县没能守多久,就被拿下了。接着就是攻下娄山关,那么再次夺取遵义就易如反掌了。

娄山关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点,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仰望山峰,峰上云雾弥漫,山径曲曲折折,像一条土黄色带子从云间飘落下来,人走在上面,就像一个个小白点,零零星星散布在带子上。

两边的山头也都又高又陡,关前的山路弯曲不平,就像李白的名作《蜀道难》中所说的那样,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势。

这座关卡平时通过都要万分小心,更不用说此刻有大批军队驻守了。

1935年2月25日早上,中央军委发出“应乘虚占领娄山关”的指示,并命令红三军团的军团长彭德怀、政委杨尚昆,负责指挥红一和红三军团,以及干部团进攻娄山关。

彭德怀同志接到任务后,思索了一会儿,把红三军团的第十三团的团长找来。

“抢夺娄山关是个十分重要的任务,我和政委商量了一下,决定将主攻的任务交给你们十三团,有没有问题?”

十三团团长听了一下跳起来,十分高兴军团长将这块“硬骨头”交给自己,急忙说“谢谢团长!谢谢政委!”

连道别都忘了,一路跑回营地报告这个好消息。

彭德怀看着他的背影,和杨尚昆相视一笑。不禁感慨万千:“党给我们培养了多好的同志啊!”

“是啊,这个十三团可是咱们红军的一把尖刀啊!”

红十三团有着光荣的革命历史,早在一九三三年就曾经打败过国民党军,有着光辉的战绩。在第五次反“围剿”时有一场有名的“高虎脑万年亭战斗”,就是十三团打下来的。

那是一场空前残酷的战斗。由于战略指导上的错误,敌人的六个主力师,在大炮轰鸣、敌机环绕的配合下,向着我军防守薄弱的高虎脑阵地轮番攻击。

七架飞机在空中连续投弹,几十门大炮不停地发射,阵地上浓烟滚滚,炮声震天。而我们十三团的第七连,仍然坚强地守着阵地。等敌人接近了,首先用机关枪扫射,然后用手榴弹投击,最后怒吼着冲出去,把敌人拦阻在山下。

同样的冲锋,同样的轰炸,同样的喊杀;红军战士们也同样的坚强,同样的投手榴弹,同样的出击。这样连续了六次之多。每一次都把敌人打得屁滚尿流。

敌人的官兵死伤无数,我们的七连也只剩下七个人了。敌人吓怕了,躲起来好几天不敢出战,十三团在这一战斗中英勇顽强的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而今天,对十三团来说,拿下这个娄山关根本不在话下。

彭德怀和杨尚昆不约而同地回想起那段光荣岁月,对十三团充满了信心。接着又派遣了一军团的第一团向娄山关东侧的石炭关绕行,从两侧攻击敌人。而其余部队就随着前锋,迈开大步向娄山关挺进。

消息传回十三团,同志们立刻兴奋起来。宣传队的同志在队伍中来回穿行,把上级的部署(shǔ)通知到每一个战士。

“同志们!鸦片烟鬼王家烈,轻轻松松就拿下!”众人嘻嘻哈哈地仍在谈笑,回想着战场上见过的烟鬼国民党兵。原来贵州出产鸦片,王家烈的队伍中有许多都是烟鬼。

“湘江走过了!乌江闯过了!苗岭爬过了!一个娄山关,同志们,难道飞不过吗?”

“飞过去喽!”听到的战士都大声回答,大家兴致高昂,越走越轻快,好像已经都长了翅膀了。“多缴枪炮多捉俘虏!补充我们的弹药库!”

大马路上,人声鼎(dǐnɡ)沸,浩浩荡荡的大队人马直奔娄山关。

突然,从娄山关的方向来了一群老百姓,他们都提着破旧的包袱,逃难一般地走来。一个红军干部上前询问,原来,王家烈怕桐梓县不保,想从娄山关派兵增援,援兵正从娄山关往这边赶呢。

十三团团长思索了一下,发出命令:急速前进,先跟增援的部队打一仗!战士们一个传一个,行军的速度立刻加快了。

远远地,已经能望见娄山关上的一个个山峰了,白云朵朵,环绕在半山腰。苍翠欲滴的参天古木,在阳光的照射下显得更加生机勃勃。这是一幅多么优美的画卷,好像在呼唤着正义的红军战士:“快来吧!欢迎你们!”

走到红花园地区时,终于遇上了王家烈派来的援军。

这是预期中的战斗,由于红军早有准备,这一场遭遇战占尽了先机。

十三团想从中抓几个俘虏,了解一下关中的防守情况。于是,一向以敏捷迅速著称的第三营战士们,立刻爬上了左边的高山,并且不费吹灰之力就抢占了敌人企图占领的最高点。在三营的掩护下,红军战士英勇无畏,飞速向前推进。

虽然敌军是王家烈部队的主力之一,但在红军战士的攻击下,这些平日耀武扬威的国军没有丝毫还手之力,一边战一边退,沿原路返回,又退回了娄山关。

十三团的战士们个个英勇,一边向前推进一边审问刚刚抓到的俘虏。有些俘虏早就不满国军的管理方式,见红军们向上冲锋,也跟着冲锋。红军战士们很高兴地接纳(nà)了他们。

他们熟悉关中的情况,知道王家烈的主力昨天晚上已赶到板桥地区去了,另外两个团出了娄山关。其中的一个团去支援桐梓县,已被红军打了回来;另一个团散布在四周,巩固娄山关的阵地。

转眼已到了娄山关下,主攻开始了。十三团的主力不顾一切地沿着马路跑步前进。指挥阵地响起冲锋号声,那激昂的曲调推动着战士们努力抢关。

从形势上看,对红军较为不利。红军虽然是进攻的一方,但地势较低,而且娄山关控制在敌人的手中,有一个团的兵力在固守着。而被红军打回去的支援部队虽然有伤亡,但仍有不少人逃了回去,也依据有利地势牢牢把守着。想要抢关,就不得不“仰攻”了,这对只有一个团的兵力的十三团来说有很大困难。

但猛虎一般的战士们抱定了一致的信念:无论如何都要夺取娄山!

指挥员观察了一下地形,发现右边的山都是悬崖绝壁,唯一的路被敌人用重火力封锁得严严实实;而左边的山上虽然本没有路,却可以爬过去。

可以先派一支队伍从左边爬上山去,抄小路到守娄山关的敌人的背后。然后其他部队从关前猛攻,牵制敌人的注意力,来个前后夹击!

计划定下来之后,指挥员叫过一营的营长,命他带领一营从正面进攻,最好攻下娄山关最高的一座山——点金山来,这座山可以俯视整个娄山关地区,是必须争夺的地方。

一营营长部署好了兵力:第一小分队从正面冲锋,第二小分队在不远的死角——敌人在关上看不到的地方隐藏起来,准备集中火力向敌人冲击。

指挥员一声令下,红军战士们喊着“杀呀——”向着敌人的阵地扑过去。手榴弹、冲锋枪,娄山关上的敌人见红军气势如虹地杀过来,都吓得目瞪口呆。有的干脆直接弃山而逃,有的勉强支持了一会儿,见红军来势太猛,好像根本不怕子弹和炸弹一样地冲上来,马上就要到达山顶了,也吓得转身就跑。很快,点金山就掌握在红军手中了。

登上了点金山顶,漫山遍野都是红军战士奋勇杀敌的身影,隔着两个不太高的山头,娄山关里的防御(yù)部署也清楚地摆在眼前。这两个山头都被敌人占据着。红军战士们正在向上冲锋。

天色渐晚,已近黄昏的时候突然下起了小雨。此时战士们都是又累又饿,团长给同志们打气:“同志们!我们累了,敌人比我们还累!我们跟他们拼的就是体力!”

“大家冲啊!到娄山关里开晚饭!”

在团首长直接领导下,同志们的斗志丝毫没有受到影响,大家喊着各种口号组织一次又一次的冲锋。但这里的敌人异常顽固,刚刚打下去就又冲了上来,一次又一次,反复了四次之多,令红军战士觉得十分奇怪。

团长站在点金山最高点看得清楚,原来有一个军官站在后面,他的士兵被打退了,他就严厉地赶回来,杀了几个逃在最前面的,士兵们没办法只得又攻回来。

团长眼睛一转,让几个宣传队的队员冲着对面的阵地大声喊:“白军兄弟们,你们的长官自己躲在后面,让你们上来送死!”

“弟兄们,打死压迫你们的长官啊!”

“看看我们的长官,冲在最前面!你们这么拼命,为的哪个呢?看看你们长官,再看看你们自己!”

指挥员大声命令“打死他!”

几个神枪手瞄(miáo)准了那个军官,一击毙命!军官倒下了,敌人如潮水一般四散奔逃,冲锋部队乘机冲上去,占领了两个山头。

娄山关里驻守的敌人,一见前面的阵地都丢失了,吓得枪都不会打了,“砰砰”乱响就是打不着人。这时,从后面摸上山的同志们也喊声震天地冲了出来,敌人更是不敢再战,纷纷从小路逃走了。

就这样,娄山关被神勇的红军战士顺利地攻占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小妹三难秦观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093 字

+ 加入清单

传说苏轼的妹妹苏小妹,长得不胖不瘦,薄薄的丹唇、圆圆的脸蛋,乌溜溜的大眼睛,一看就是一副慧黠的样子。她从小习读诗文,精通经理,是个有才识的女辈。小妹十六岁时,上门说亲的人很多,小妹因为自己年纪还轻,不准备过早结婚,力争年轻的时候多学点东西,因此对前来说亲的人非常讨嫌,但又不能贸然失礼。于是她想了一个办法,要求所有求婚者答三道题,答对了,就嫁给他。

就在大家都为苏小妹的婚姻着急的时候,苏轼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秦观,秦少游。秦少游是今天江苏高邮人,出生在一个家道已中落的地主家庭,田园收入不足以自养。少年时期也曾在扬州、越州一带与一些歌妓,“香囊暗解,罗带轻分”,“漫赢得青楼薄幸名存。”秦观在宋哲宗元丰五年和元丰八年两度入京应试失败,元佑五年他第三次进京,这次多亏了苏轼,得以及第并留京五年提任大学博士,兼国史院编修,从此他和苏东坡的关系介于师友之间,秦少游也就经常出入苏家,青春年少的秦少游慢慢地引起了苏小妹的注意,那天她在哥哥那里看到了秦少游的诗文,发出由衷的赞叹,这是十分少见的事,苏家父兄便心里有数,于是积极设法来促成这段婚姻。

只要苏小妹这边没有意见,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观自然是无话可说,于是苏门四学士之中的另一位黄庭坚作了个现成的媒人。由于秦少游尚无一官半职,而三苏已是声名赫赫,婚事自然在苏家主办。一般来说新婚之夜,新娘子都只会在羞涩、喜悦和焦急的等待中,坐以待毙式地等着新郎官去征服,可机灵古怪的苏小妹却别出心裁,在占尽了“地利”和“人和”的情况下,于迎亲当夜,题写三首诗句,要求少游对答,答对方准进入洞房,否则罚在外厢读书三个月。

第一首:铜铁投洪冶,蝼蚁上粉墙。阴阳无二义,天地我中央。

少游想道,我曾假扮做云游道人,在岳庙化缘,去看苏小姐。此四句乃含着“化缘道人“四字。遂于月下取笔写诗一首于题后云:化工何意把春催?缘到名园花自开。道是东风原有主,人人不敢上花台。

句前一字亦合成“化缘道人”。

第二首:强爷胜祖有施为,凿壁偷光夜读书。缝线路中常忆母,老翁终日倚门闾。

少游见了,略加凝思,一一注明。第一句是孙权,第二句是孔明,第三句是子思,第四句是太公望。

第三首:闭门推出窗前月。

少游看后左思右想,不得其对。正好东坡前来打听妹夫消息。望见少游在庭中团团而步,口吟 “闭门推出窗前月”七个字。见庭中有花缸一只,贮满清水,少游步了一回,偶然倚缸看水。东坡望见,触动灵机,就地下取小小砖片,投向缸中。激起水点扑在少游面上。水中天光月影,纷纷淆乱。少游当下晓悟,遂援笔对云:投石冲开水底天。

少游绝非浪得虚名之辈,他凭借自己的才思,闯过了三关,终于可以入洞房和苏小妹共渡良宵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华佗发明麻沸散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49 字

+ 加入清单

华佗是我国东汉时期的名医,他最早发明了麻醉药,当时的药名叫麻沸散。

东汉末年,魏、蜀、吴三国你争我夺,战争连续不断,经常打仗;再加天灾人祸,军队和老百姓受伤得病的很多。这一带当时属谯郡(今亳县),归曹操管辖,打仗多在长江两岸,这里是后方,因而伤病员大都运到这里。华佗是有名的外科医生,当然都要请他去治疗。

华佗是惜贫怜苦、有求必应的人,不管是兵是民,只要找到他,他都给医治。经他治好的病伤员,有锯腿的,有截手的,有剖腹的,有缝补的,啥样的伤病都有。可是,那时没有麻醉药,每当进行剖腹、截肢等大的手术时,病伤员忍受不了手术的痛苦,有的晕厥了,有的痉挛了,呼爹喊娘的惨状真使人目不忍睹啊!

华佗看了也很心疼,咋办呢?为了治他们的病,为了救他们的命,只有咬着牙、含着泪为他们精心治疗。伤病员看到华佗那种不怕脏、不怕累,认真为人治病的精神,无不感动地流下泪来。

华佗为了减轻伤病员的痛苦,想了许多办法,做了不少试验,总是收不到预期的效果,一次一次地失败了。但华佗并不灰心,在治疗中继续摸索和试验,他定要悟出个减轻病者痛苦的办法来。

有一次,华佗为一个患烂肠的病人剖腹开刀,由于病情严重,肠道坏死太多,前后忙了几个时辰,才把手术做好,病人得救了。手术做好后,华伦却累得筋疲力尽。为了解除疲劳,他便叫老婆打了一斤酒,炒了两个菜,自斟自饮地喝了起来。谁知,华伦因劳累过度又加上空腹多饮了几杯,一下子喝了个大醉,弄得人事不知。他老婆可吓坏了!她知道华佗是个谨慎的人,从来没有喝醉过,今天为什么突然喝醉了呢?莫非他是得了什么急症?!她当时很害怕,就用扎银针的办法进行抢救。人中穴、百会穴、足三里都扎了,可是华佗仍没有什么反应,好像失去了知觉似的。他老婆看了更是着急,随手摸摸脉搏,按按心窝,跳动的还都正常,这才放了心,知道他是真的喝醉了。

过了两个时辰,华佗醒了过来。他老婆就把刚才他醉后给他扎针的经过讲了一遍,华佗听了甚为惊奇!为什么给我扎针我不知道呢?难道说,喝醉酒能使人麻醉失去知觉吗?

第二天,华佗就对他老婆说:“今天我再喝醉酒试验一下,你再给我扎针,看看我有没有感觉?”试验结果,开始扎针时还是没知觉,后来肌肉打哆嗦,最后才知道有点痛了。就这样,又反复地试验多次,得出结论,酒也有麻醉人的作用。华佗后来给人动手术时,就叫病人先喝些酒来减轻痛苦。可是由于手术时间长,刀口大,流血多,光用酒来麻醉还是不能解决问题。

有一次,华佗到乡下行医,碰到一个奇怪的病症:病者牙关紧闭,瞪着眼,口吐白沫,睡在地上不动弹。华佗上前看看神态,按按脉搏,摸摸额头体温,一切正常;又问问病者过去有过什么疾病?病者家里的人说:“他身体非常健壮,什么疾病都没有,就是今天他误吃了几朵臭麻子花(又名洋金花),才得了这种病症的。”

华佗从病者家人的介绍中,得到了一些线索,他说道:“快找些臭麻子花拿来我看!”

病者的家人就连忙把一棵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送到华佗面前,华佗接过臭麻子花闻了闻,看了看,又摘朵花放在嘴里尝了尝,顿时觉得头晕目眩,满嘴发麻:“啊,好大的毒性呀!”

华佗摸清了病人得病的原因,就对症下药,用清凉解毒的办法把病者救了过来。华佗临走时什么也没要,就要了一捆连花带果的臭麻子花。

华佗把臭麻子花背到家,高兴地对老婆子说:“这回我找到能麻醉人的药物了。”

他老婆一看说:“嘿,我还以为你得了什么宝贝呢,原来是臭麻子花!有什么稀罕,这东西我娘家庄前屋后到处都是。”

华佗说:“那好呀,你赶快到你娘家去,尽快地再多收一些臭麻子花来,让我配制麻醉药。”

他老婆听了把嘴一撇说:“你今个试验,明个配制,也不知你哪一天能把麻醉药配制好!”

华佗听了笑笑说:“‘世上无难事,就怕有心人。’只要我不死,就一定要把麻醉药配制出来。”

从那天起,华佗开始对臭麻子花进行试验,他先尝叶,后尝花,然后再把果根嚼。试验结果,臭麻子果的效力最好。华伦又到处走访了好多医生,收集了一些有麻醉性的药物,经过多次不同配方泡制,终于把麻醉药试制成功了!最后他又把麻醉药和热酒配制,麻醉效果更好。因此,华佗就给它起个名字——麻沸散。

华佗制成麻沸散的消息很快传遍了各地,“有了麻沸散,治病如神仙”,这话可一点也不假。华佗自从制成麻沸散以后,不论是开刀,还是剖腹,他先让病人喝麻沸散,失去知觉后,再开刀动手术,这样病人就减少了痛苦。手术动好后,在刀口上敷些金疮膏,病人的伤口就愈合得快多了。真是妙手回春呀!直到现在,这一带的人们都很怀念华佗,都说他是神医。只可惜,华佗没有把他的麻沸散配方流传下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以逸待劳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606 字

+ 加入清单

以逸待劳告诉我们养精蓄锐,又可占先机。下面是小编分享的以逸待劳的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孙子·军争》。

【释义】逸:安闲;劳:疲劳。指在战争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予迎头痛击。

【历史典故】

西汉末年,陇甘军阀隗嚣脱离刘秀,去投靠在四川称帝的公孙述。刘秀大怒,派兵去攻打隗器,结果反被隗器打败。

刘秀再派征西大将军冯异,前去占领枸邑。隗器得到消息,命令部将行巡立刻去枸邑抢占有利地形。冯异的部将们知道后,都劝冯异不要和行巡大军作战。冯异斩钉截铁地说:“我们必须抢占枸邑‘以逸待劳’。”冯异命令部队急行军,抢在行巡之前,占领了枸邑。冯异严密封锁了消息,紧闭城门,偃旗息鼓,让将士们休整。行巡的部队急匆匆地刚赶到城下,城楼上突然鼓声大作,亮出了冯异的帅旗。行巡的军队毫无防备,吓得四下逃窜。冯异大开城门,领兵冲出城来,大败敌军。

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以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称为以逸待劳。

【成长心语】

两军对阵时,劳役的程度不同,形势的优劣也不同。一个明智的指挥者,会让自己的军队养精蓄锐,等候从远方赶来的敌军,以达到消灭敌人的目的。冯异在这场战争中,就是赶在敌人的前面,抢占战略要地,以逸待劳,等到敌人赶到时,杀对方个措手不及。在现代竞技体育中,人们非常重视主场作战,都力争取得主场优势,就是因为主场和客场的劳逸程度不同,在竞争中的地位也不同,此道理同样适合平常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吕蒙白衣渡江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892 字

+ 加入清单

司马懿的分析是有道理的。刘备和孙权两家虽然结了盟,但是矛盾很大。鲁肃在世的时候,是主张吴蜀和好,一起对付曹操的。后来鲁肃死了,接替他职务的大将吕蒙,就和鲁肃的主张不同。

吕蒙是东吴名将。他从小就练得一身好武艺,年青时候立了不少战功,受到孙权的器重。

有一次,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责任重了,应该抽时间读点书才好。”

吕蒙说:“在军营里事务那么多,哪儿还有时间读书呢?”

孙权笑着说:“我并不是要你像博士(官名)那样精通经书,只是要你多浏览一些兵法,懂得一点历史罢了。你说事情多,总比不上我多吧!我自己就有这个经验,读了一些兵法、历史,对自己很有帮助。你不妨试一试。”

吕蒙听了孙权的劝告,一有空就认真读书。

鲁肃刚代替周瑜当大将的时候,经过吕蒙的驻地,看望吕蒙。当时鲁肃以为吕蒙不过是一员武将,没有什么雄才大略。这回,他和吕蒙谈话以后,听到吕蒙议论风生,见解精辟,十分佩服,说:“你现在的才能胆识,跟当年吴下(即吴中)阿蒙,大不一样了。”

吕蒙自豪地说:“对一个人,三天不见就应该另眼看待(文言是“刮目相待”)。您可不能用老眼光看人哪!”

吕蒙接替了鲁肃的职位以后,率军驻扎在陆口(在今湖北嘉鱼西南)。他认为关羽有兼并东吴的野心,向孙权上书要求出兵对付关羽,说:“刘备、关羽君臣,都是反复无常的人,不能把他们当盟友看待。”

孙权也觉得关羽狂妄自大。孙权曾经派人去向关羽求亲,希望关羽把女儿嫁给他儿子。关羽不但不答应,反而把使者辱骂了一顿,使孙权气得要命。这次,孙权接到了吕蒙的信,更觉得非把关羽除掉不可。

正好在这个时候,曹操派使者来联络,要他夹攻关羽。孙权马上复信,表示愿意袭击关羽的后方。

关羽也听说吕蒙厉害,他虽然亲自率大军进攻樊城,但对在他背后的吕蒙这一头,可并没有放松防备,在蜀吴交界一带,布置得严严实实。

吕蒙本来经常有病。这一回,他就装作旧病发作,而且说是病得很厉害。孙权也正式发布命令,把吕蒙调回去休养。

另派了一个年青的陆逊去接替吕蒙。

这个消息很快传到樊城。关羽听到吕蒙病重,又听说陆逊是个年青的书生,心里暗暗高兴。

没过几天,陆逊从陆口特地派人拜见关羽,关羽接见使者,使者献上了书信和礼品。信中大意是说,听说将军在樊城水淹七军,俘获于禁,远远近近哪个不称赞将军的神威。这次曹操失败了,我们听得也高兴。我是个书生,很不称职。今后还得靠将军多多照顾呢!

关羽看了陆逊的书信,觉得陆逊态度谦虚、老实,也就放了心,把原来防备东吴的人马陆陆续续调到樊城那边去了。

陆逊把关羽人马调动的情况,随时报告给孙权和吕蒙。

这时候,关羽在樊城接受了于禁的投降兵十几万人,粮草供应发生了困难,就把东吴贮藏在湘关的粮食强占了。

孙权得知湘关的米被抢,就派吕蒙为大都督,命令他迅速袭击关羽的后方。

吕蒙到了寻阳(今湖北黄梅西南),把所有的战船都改装作商船,选了一批精锐的兵士躲在船舱里。船上摇橹的兵士扮作商人,一律穿上商人穿的白色衣服。就这样,一列又一列商船向北岸进发了。

到了北岸,蜀军守防的兵士一看都是穿白衣的商人,就允许他们把船停在江边。没想到一到晚上,船舱里的兵士一齐出来,偷偷摸进江边岗楼,把蜀军将士全部抓住,把岗楼占了。

吕蒙大军神不知鬼不觉地占领了北岸,进军公安。留守公安、江陵的蜀军将领本来对关羽很不满意,经吕蒙一劝降,都投降了。

吕蒙进了城,派人慰问蜀军将士家属,并且吩咐东吴将士严守纪律,不许侵犯百姓。有一个东吴兵士,是吕蒙的同乡,因为天下雨,拿了老百姓家的一顶斗笠遮盖铠甲。吕蒙发现后,认为这个兵士违犯了军令。虽说是同乡人,但是犯了军令不能不办罪,就把他杀了。这样一来,全军将士都震动了,谁也不敢违反军令。

这时候,曹操派去的徐晃率领的援军,已到了靠近樊城的前线。徐晃把孙权答应曹操夹攻关羽的信抄写了许多份,射进关羽营寨里。关羽得知吕蒙袭击后方的消息,正在进退两难的时候,徐晃发起进攻,打败了关羽,使关羽不得不撤去对樊城的包围。

关羽派使者到江陵去探听情况。使者一到江陵,吕蒙派人殷勤招待,还叫使者到蜀军将士家去看望,这些家属都说东吴的人待他们不错。使者回到自己的军营后,兵士们向他探问家里情况,他就照实说了。大伙儿一听东吴人好,就不愿意再跟东吴打仗,有些兵士甚至偷偷地逃回江陵去了。

关羽到这时候,才知道对东吴的防备太大意,可是已经来不及了。他只好带了人马逃到麦城(今湖北当阳东南)。

孙权进军麦城,派人劝关羽投降。关羽带着十几个骑兵往西逃走。

孙权早已派兵埋伏在小道上,把关羽十几个骑兵截住,活捉了关羽。孙权知道关羽不肯投降,下令就地把他杀了。

曹操认为孙权立了大功,把孙权封为南昌侯,到了曹丕即位称帝以后,又封为吴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梁武帝做和尚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423 字

+ 加入清单

北魏发生内乱以后,南方的梁朝曾经几次起兵北伐。但是梁武帝指挥无能,不但不能恢复土地,反而死伤了无数军民。北魏分裂后,也没有能力再进攻南方,梁朝才有一个比较长的安定时期。

梁武帝看到宋、齐两个朝代都因为皇族之间互相残杀而发生内乱,他就对自己亲属格外宽容。皇族中有人犯罪,他只好言好语教训一番,从不办罪。梁武帝有个六弟临川王萧宏,是个贪得无厌的人,尽情搜刮财富。临川王府内室后面有几十间库房,平日锁得严严实实的。有人怀疑里面藏的是兵器,向梁武帝告发,说萧宏私藏兵器,准备造反。

梁武帝听说他弟弟要夺他的权,也有点吃惊,亲自带领禁军去搜查。萧宏一见梁武帝,神色慌张。梁武帝更加起了疑心,就命令萧宏把库房全部打开,让他挨间检查,打开库房一看,发现其中三十多间库房里都堆满了钱,共有三亿万以上,其他的库房里囤积着布、绢、丝、绵等杂货,更是多得不计其数。

萧宏跟在梁武帝后面,心惊胆战,怕梁武帝发现了他的赃物,一定要办他的罪。想不到梁武帝检查完了,转过身来,笑嘻嘻地对萧宏说:“阿六,你的日子过得不错嘛!”

打那以后,他知道萧宏不会谋反,反而对萧宏更加信任了。

梁武帝对亲属和士族百般纵容,对待百姓就完全是另外一套,谁触犯当时的法律,就要严办。如果一个人逃亡,全家人都要罚做苦工。这样,贵族官僚有恃无恐,更加横行不法,有的甚至在大街上公开杀人,都没有人敢干涉。

有一个正直的官员贺琛上了一个奏章,对梁武帝提出四条意见,说现在各地州郡官吏搜刮残酷,百姓实在受不了:官员穷奢极侈,浪费太严重;奸臣当道,作威作福,陷害好人;

大造官府,没完没了,百姓终年服役不得休息。

贺琛说的条条是事实,但是梁武帝一句也听不进。他口授一道诏书,责备贺琛。在那份诏书里,他把自己说成一个天底下少有的贤明君主,又是勤劳,又是节俭,把贺琛的意见顶了回去。

梁武帝也是个佛教信徒。他在建康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同泰寺,每天早晚到寺里去烧香拜佛,讲解佛法,说这样做是为了替百姓消灾积德。到了他年老的时候,更干出一件奇怪荒唐的事来。

有一次,他到同泰寺“舍身”,也就是要出家做和尚。皇帝做和尚,这还是破天荒第一次。可是皇帝说要出家,谁敢反对!再说,那时候佛教盛行,皇帝肯做和尚,还表示他对佛法的虔诚哩。

梁武帝做了四天和尚,宫里的人把他接回去了。后来他一想,这样做不妥当。因为按当地的风俗,和尚还俗,要出一笔钱向寺院“赎身”。皇帝当了和尚,怎么能够例外。第二次,他又到同泰寺舍身,大臣们请他回宫,他就不答应了。

后来,大臣们懂得他的意思,就凑了一万万钱到同泰寺给这位“皇帝菩萨”赎身。寺里和尚能够收进一大笔钱,怎么不高兴,当然同意他还俗。大臣们就排了仪仗,到寺里把他接回来。

第三次,梁武帝又想个新花样,他到同泰寺舍身的时候,说他为了表示他对佛的虔诚,不但自己的身子舍了,还把他宫里人和全国土地都舍了。

舍的多,赎的钱当然应该更多。过了一个月,大臣们就凑足了二万万钱去把他赎了回来。

说巧也巧。正好在那天晚上,同泰寺里的一座塔被火烧了。和尚赶快报告梁武帝。梁武帝合着手掌,说这一定是恶魔干的。他又下了一道诏书说:“道越高,魔也越盛。我们要造更高的塔,才能压住魔鬼的邪气。”

过了一年,他又舍了一次身。大臣们又花了一万万钱把他赎回来。梁武帝前后做了四次和尚(一说是三次),大臣们一共花了四万万赎身钱。这笔钱,当然转嫁到老百姓身上去了。

梁武帝热心做和尚,把朝廷大事弄得混乱不堪。有个野心家就利用他的昏庸,发动了一场空前的大叛乱。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96 字

+ 加入清单

孝顺父母是每一位子女的责任,下面小编为你介绍一下关于孝顺的历史典故,希望大家喜欢!

一、涌泉跃鲤

姜诗,东汉四川广汉人,娶庞氏为妻,古代孝敬父母的故事。夫妻孝顺,其家距长江六七里之遥,庞氏常到江边取婆婆喜喝的长江水。婆婆爱吃鱼,夫妻就常做鱼给她吃,婆婆不愿意独自吃,他们又请来邻居老婆婆一起吃。一次因风大,庞氏取水晚归,姜诗怀疑她怠慢母亲,将她逐出家门。庞氏寄居在邻居家中,昼夜辛勤纺纱织布,将积蓄所得托邻居送回家中孝敬婆婆。其后,婆婆知道了庞氏被逐之事,令姜诗将其请回。庞氏回家这天,院中忽然喷涌出泉水,口味与长江水相同,每天还有两条鲤鱼跃出。从此,庞氏便用这些供奉婆婆,不必远走江边了。

二、闻雷泣墓

王裒,魏晋时期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人,博学多能。父亲王仪被司马昭杀害,他隐居以教书为业,终身不面向西坐,表示永不作晋臣。其母在世时怕雷,死后埋葬在山林中。每当风雨天气,听到雷声,他就跑到母亲坟前,跪拜安慰母亲说:"裒儿在这里,母亲不要害怕。"他教书时,每当读到《蓼莪》篇,就常常泪流满面,思念父母。

三、乳姑不怠

崔山南,名,唐代博陵(今属河北)人,官至山南西道节度使,人称"山南"。当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长孙夫人,年事已高,牙齿脱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顺,每天盥洗后,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喂养婆婆,如此数年,长孙夫人不再吃其他饭食,身体依然健康。长孙夫人病重时,将全家大小召集在一起,说:"我无以报答新妇之恩,但愿新妇的子孙媳妇也像她孝敬我一样孝敬她。"后来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长孙夫人所嘱,孝敬祖母唐夫人。

四、卧冰求鲤

王祥,琅琊人,生母早丧,继母朱氏多次在他父亲面前说他的坏话,使他失去父爱。父母患病,他衣不解带侍候,继母想吃活鲤鱼,适值天寒地冻,他解开衣服卧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跃出两条鲤鱼。继母食后,果然病愈。王祥隐居二十余年,后从温县县令做到大司农、司空、太尉。

五、恣蚊饱血

吴猛,晋朝濮阳人,八岁时就懂得孝敬父母。家里贫穷,没有蚊帐,蚊虫叮咬使父亲不能安睡。每到夏夜,吴猛总是赤身坐在父亲床前,任蚊虫叮咬而不驱赶,担心蚊虫离开自己去叮咬父亲。

六、扼虎救父

杨香,晋朝人。十四岁时随父亲到田间割稻,忽然跑来一只猛虎,把父亲扑倒叼走,杨香手无寸铁,为救父亲,全然不顾自己的安危,急忙跳上前,用尽全身气力扼住猛虎的咽喉。猛虎终于放下父亲跑掉了。

七、哭竹生笋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八、尝粪忧心

庾黔娄,南齐高士,任孱陵县令。赴任不满十天,忽觉心惊流汗,预感家中有事,当即辞官返乡。回到家中,知父亲已病重两日。医生嘱咐说:"要知道病情吉凶,只要尝一尝病人粪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娄于是就去尝父亲的粪便,发现味甜,内心十分忧虑,夜里跪拜北斗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几天后父亲死去,黔娄安葬了父亲,并守制三年。

九、弃官寻母

朱寿昌,宋代天长人,七岁时,生母刘氏被嫡母(父亲的正妻)嫉妒,不得不改嫁他人,五十年母子音信不通。神宗时,朱寿昌在朝做官,曾经刺血来书写《金刚经》,行四方寻找生母,得到线索后,决心弃官到陕西寻找生母,发誓不见母亲永不返回。终于在陕州遇到生母和两个弟弟,母子欢聚,一起返回,这时母亲已经七十多岁了。

十、涤亲溺器

黄庭坚,北宋分宁(今江西修水)人,著名诗人、书法家。虽身居高位,侍奉母亲却竭尽孝诚,每天晚上,都亲自为母亲洗涤溺器(便桶),没有一天忘记儿子应尽的职责 。

十一、拾葚异器

蔡顺,汉代汝南(今属河南)人,少年丧父,事母甚孝。当时正值王莽之乱,又遇饥荒,柴米昂贵,只得拾桑葚母子充饥。一天,巧遇赤眉军,义军士兵厉声问道:"为什么把红色的桑葚和黑色的桑葚分开装在两个篓子里?"蔡顺回答说:"黑色的桑葚供老母食用,红色的桑葚留给自己吃。" 赤眉军怜悯他的孝心,送给他三斗白米,一头牛,带回去供奉他的母亲,以示敬意!

十二、扇枕温衾

黄香,东汉江夏安陆人,九岁丧母,事父极孝。酷夏时为父亲扇凉枕席;寒冬时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褥。少年时即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童"。安帝(107-125年)时任魏郡(今属河北)太守,魏郡遭受水灾,黄香尽其所有赈济灾民。著有《九宫赋》、《天子冠颂》等。

十三、埋儿奉母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十四、怀橘遗亲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十五、行佣供母

江革,东汉时齐国临淄人,少年丧父,侍奉母亲极为孝顺。战乱中,江革背着母亲逃难,几次遇到匪盗,贼人欲杀死他,江革哭告:老母年迈,无人奉养,贼人见他孝顺,不忍杀他。后来,他迁居江苏下邳,做雇工供养母亲,自己贫穷赤脚,而母亲所需甚丰。明帝时被推举为孝廉,章帝时被推举为贤良方正,任五官中郎将。

十六、刻木事亲

丁兰,相传为东汉时期河内(今河南黄河北)人,幼年父母双亡,他经常思念父母的养育之恩,于是用木头刻成双亲的雕像,事之如生,凡事均和木像商议,每日三餐敬过双亲后自己方才食用,出门前一定禀告,回家后一定面见,从不懈怠。久之,其妻对木像便不太恭敬了,竟好奇地用针刺木像的手指,而木像的手指居然有血流出。丁兰回家见木像眼中垂泪,问知实情,遂将妻子休弃。

十七、卖身葬父

董永,相传为东汉时期千乘(今山东高青县北)人,少年丧母,因避兵乱迁居安陆(今属湖北)。其后父亲亡故,董永卖身至一富家为奴,换取丧葬费用。上工路上,于槐荫下遇一女子,自言无家可归,二人结为夫妇。女子以一月时间织成三百匹锦缎,为董永抵债赎身,返家途中,行至槐荫,女子告诉董永:自己是天帝之女,奉命帮助董永还债。言毕凌空而去。因此,槐荫改名为孝感。

十八、戏彩娱亲

老莱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跌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十九、鹿乳奉亲

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鹿皮进入深山,钻进鹿群中,挤取鹿乳,供奉双亲。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正要射杀一只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现身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实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

二十、芦衣顺母

闵损,字子骞,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渊并称。孔子曾赞扬他说:"孝哉,闵子骞!"(《论语·先进》)。他生母早死,父亲娶了后妻,又生了两个儿子。继母经常虐待他,冬天,两个弟弟穿着用棉花做的冬衣,却给他穿用芦花做的"棉衣"。一天,父亲出门,闵损牵车时因寒冷打颤,将绳子掉落地上,遭到父亲的斥责和鞭打,芦花随着打破的衣缝飞了出来,父亲方知闵损受到虐待。父亲返回家,要休逐后妻。闵损跪求父亲饶恕继母,说:"留下母亲只是我一个人受冷,休了母亲三个孩子都要挨冻。"父亲十分感动,就依了他。继母听说,悔恨知错,从此对待他如亲子。

二十一、百里负米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孔子家语·致思》)

二十二、啮指痛心

曾参。字子舆。事母至孝。参曾采薪山中。家有客至。母无措。参不还,乃啮其指。参忽心痛,负薪以归,跪问其母。母曰:“有客忽至。吾啮指以悟汝耳。”后人系诗颂之。诗曰:“母指方缠啮,儿心痛不禁;负薪归未晚,骨肉至情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封神榜的历史典故长篇

全文共 2313 字

+ 加入清单

封神,其实就是从修真界和人间选出三百六十五位神仙,然后进行册封。而这张册封的名单,就叫“封神榜”。这张榜单是谁定的,名单上都有哪些人物,这还都得从武王伐纣的故事说起。

商纣王名叫殷受,本是个明君,虽说不是兢兢业业,殚精竭虑,但至少也是每日临朝问政,亲近贤臣,听取忠言,可为什么后来会变成人人得而诛之的暴君呢?他的转变与一个女人有莫大的关系。

那年正好是纣王在位七周年,他传下旨意,要在三月十五这天,率领众臣到女娲宫降香。消息一出,都城朝歌的百姓都沸腾了。大家一个个欢天喜地,举家庆祝。大王降香老百姓乐什么呢?你想想,大王为什么去上香呀,还不是为了给百姓祈福,祈求这一年国泰民安、百姓安居乐业,这让百姓怎么能不高兴呢?

三月十五这天,商纣王带着文武大臣浩浩荡荡地来到女娲宫。此时,正逢女娲娘娘的真身云游天宫,殿内无人,只有金童玉女守在两侧。只见殿内云烟缥缈,幔帐内悬挂着女娲娘娘的圣像,若隐若现,一派肃穆庄严的景象。忽然,一股轻风刮来,掀起幔帐,恰好露出了女娲娘娘的圣像。那纣王刚好此时抬头,他一见女娲娘娘的塑像,顿时目瞪口呆。哎呀,这女娲娘娘实在太漂亮了,简直是国色天香啊。虽他看到的只是雕像,但这雕像中却透着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令人仰慕不已。那纣王看得如痴如醉,他看着看着,竟然色起心头,提笔在神殿的柱子上写了一首淫诗。

不久,女娲娘娘回到神殿,看见纣王题的诗,顿时羞得满脸通红。她怒从心起,狠狠地骂道:“好你个昏君,竟敢在如此神圣的地方羞辱我,看我怎么惩治你!”说完,只见她玉手一招,手里顿时多出一个金光灿灿的葫芦。女娲娘娘将葫芦口的封盖解开,摇了摇,从里面倒出一面幡,这可不是一面普通的幡,它是专门用来招妖的。

女娲娘娘摇动了几下招妖幡,顿时,天地间刮起一阵阴森的狂风,紧接着是一片幽幽的雾气,四面八方的妖魔鬼怪一齐冒了出来,恭敬地跪成一排,准备接受女娲娘娘的法旨。女娲娘娘望着众妖,将手一挥,说:“千年狐狸精、九头雉鸡精和玉石琵琶精留下,其他人暂时退下。”众妖听令后,除了被点名的三妖留下,其余的立即退下了。

女娲娘娘对三妖说:“商纣王荒淫无道,商朝气数已尽。在凤鸣岐山,有个叫西周的地方,那周武王将会取代商朝。我要你们隐藏妖形,进宫惑乱军心,助将来武王成功伐纣。但是,你们要切记,不可祸害众生。否则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知道了吗?”三妖连连点头称是,随后化成一股疾风离去了。

再说那商纣王,回到皇宫后,日日茶饭不思,惦念着女娲娘娘的美貌,最后连朝政都不理了。当时闻太师在北海打仗,朝廷被费仲和尤浑两个奸臣把持着。为了升官,诸侯们都对他们百般巴结,只有冀州侯苏护根本不把他们放在眼里。费仲和尤浑气不过,正好纣王此时又对女娲娘娘的美色念念不忘,于是,他们装作一副替纣王分忧的模样,禀告纣王说:“大王,听说苏护的女儿像天仙一样美丽,堪比女娲娘娘。您何不把她招进宫来,以解相思之苦?”纣王听了,觉得他们说得有道理,立刻下旨,命苏护把女儿送进宫来。

苏护知道后非常生气,在午门上题下一首大骂纣王的诗后就回了冀州。纣王一看,这苏护不但不积极献女,竟然还写了这样一首诗,他恼羞成怒,决定出兵攻打冀州。

苏护早就料到会有这样的结果,一回冀州就开始部署兵马,准备迎战。这时,西伯侯姬昌给苏护寄来了一封信,信中说道:“苏护啊,你还是把妲己送到朝歌去吧,不要因为爱女儿而使冀州的百姓遭受战争的痛苦啊。”

苏护看完信后,想了想,觉得姬昌说得有理,便决定依着他的意思,把女儿妲己送给纣王。于是,当晚他们一家抱头痛哭,忍痛别离。第二天,苏护便带着女儿和家丁,快马加鞭向朝歌赶去。

几天后,他们来到恩州驿馆,此时天色已黑,苏护决定先休息一夜,第二天再赶路。谁知驿丞却面露难色,说:“大人有所不知,我们这里妖精时常出没,您还是去别的地方休息吧。”苏护从不相信这些邪鬼传说,再说此时早已经入夜,还能到哪里住宿?他便坚持住了下来。为了确保妲己的安全,他特意把女儿和自己安排在一个房间里。夜里,妲己在卧室睡觉,苏护就在客厅守着。

二更时分,窗外突然吹来一阵阴风,吹到苏护身上,苏护顿时觉得毛骨悚然。就在这时,窗外传来仆人的叫喊声:“妖精来了!妖精来了!”苏护吃了一惊,赶紧冲进卧室去看妲己,他轻声问:“女儿,你还好吗?看见妖精了吗?”

“父亲不必担心,我并没有看见什么妖精。”妲己回答说,“一路劳累,我刚才睡得很香甜。不过有人喊‘妖精来了’把我吵醒了,我刚睁开眼睛,爹爹就来了。”

听女儿这么一说,苏护那颗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转身离开了卧室。其实,他根本不知道眼前的这个妲己已经不再是他的女儿了,就在他进门的那一刻,他女儿的魂魄已经被千年狐狸精给吸走了。

他们一路奔波,多日后,终于到达了朝歌。纣王看到妲己,果然如仙女般美貌无双,顿时血脉贲张,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此时,他哪儿还顾得上计较苏护辱骂自己啊,眼里心里只剩下眼前的美人妲己了!为此,他还特别嘉奖了苏护,给他加了薪俸。

打这以后,纣王就迷上了妲己。他封妲己为娘娘,天天和妲己在寿仙宫寻欢作乐,对朝廷的事一概不理。

一位在终南山上修炼的神仙——云中子察觉到了这只藏在宫里作乱的狐狸精。他特地来到王宫,警告纣王说宫中有妖怪,并送上一把可以除妖的松木宝剑,让纣王挂在分宫楼上。

说来也巧,这剑刚刚挂上,妲己就突然得了暴病。

“爱妃,你这是怎么了?”纣王焦急地问。

“大王,都是那把剑把我害成这样的。”妲己气喘吁吁地说,“我刚才走到分宫楼,突然看见把宝剑,心里吃了一惊,不由得吓出一身冷汗,回来就病倒了。”

听了妲己的话,纣王立刻命人把剑取下来烧掉。不用说,妲己的病自然也就好了。

自从妲己进宫以来,纣王便夜夜升歌,与妲己厮混。朝也不上,奏章也不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项羽破釜沉舟历史典故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项羽破釜沉舟这个词可能大家都听过,具体的历史典故了解吗?下面是小编分享的项羽破釜沉舟历史典故,一起来看一下吧。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

【释义】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历史典故】

春秋末年,晋国的大权落到智、赵、魏、韩四卿手中,公元前458年(已进战国时期),晋定公病死。

定公死后,宗室姬骄被立为国君,史称晋哀公。智伯独揽朝政大权,成为晋国最大的卿。智伯分别向魏桓子和韩康子要了土地。当他要求赵襄子割地时,遭到了严厉拒绝。智伯立即派人传令,让魏桓子和韩康子一起去攻打赵襄子。

智伯率魏、韩两家攻打晋阳。晋阳被智伯围困了整整三年,形势越来越危急。一天,张孟谈面见赵襄子,说:“魏、韩两家是被迫的,我去向他们说明利害,动员他们反戈联赵,共同消灭智伯。”当天夜晚,张孟谈潜入魏、韩营中,说服了魏桓子和韩康子,决定三家联合起来消灭智伯。后来,赵、魏、韩三家联合进攻,杀得智伯军队四散逃窜,智伯被擒。从此,晋国成了赵、魏、韩三家鼎立的局面。

一天,张孟谈向赵襄子告别。赵襄子急忙挽留。张孟谈说:“你想的是报答我的功劳,我想的是治国的道理,正因为我的功劳大,名声甚至会超过你,所以才决心离开。历史从来没有君臣权势相同而永远和好相处的。‘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请你让我走吧!”

【成长心语】

功高盖主,是做臣子的大忌,历史上无数的功臣正是由于功高盖主而被杀,张孟谈借鉴历史的教训,急流勇退,避免了被猜忌甚至被杀害的命运。历史是一面镜子,人应该从历史中总结经验教训,以避免重蹈覆辙。不忘历史,才能够继往开来,开创大局。历史教人明智,借鉴历史成败,能够让我们以前人为借鉴,取得成功,避免败亡。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唐玄宗亲试李泌历史典故

全文共 364 字

+ 加入清单

公元728年,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全国神童选拔,唐玄宗李隆基亲自登台观看。城楼下设有高坐,供神童们登台答辩。只见一位叫员俶的九岁孩子率先登台,舌战群童,击败了所有的对手。

唐玄宗非常高兴,将员俶叫到身边问:“还有比你更聪明的孩子吗?”员俶回答说他的表弟李泌年方七岁,才学比自己更高。玄宗立刻派人飞马把李泌接来。这时玄宗正与燕公张说对弈,便让张说以象棋为题,试试李泌的才学。张说出句道:“方若棋盘,圆若棋子,动若棋生,静若棋死。”

李泌稍假思索即对:“方若行义,圆若用智,动若骋材,静若得意。”

玄宗听后觉得答得别致,寓意深刻,连忙把李泌抱在怀里说:“因为你年纪还小,如果七岁封官,不利于才智的发展。”接着又嘱咐李泌的父母要用心教子,使其将来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后来,李泌确实不负众望,大展经纶,成为肃宗、代宗、德宗三个朝代实际上的宰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纣王杀比干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54 字

+ 加入清单

比干(公元前1092年——前1029年),沫邑(今河南淇县)人,商代贵族,商朝第十五代王太丁(文丁)帝的儿子,十六代王帝乙的亲弟弟,末代王帝辛(商纣王)的叔父。据《孟子杂记》载:“王子干,封于比,叫比干。”可见,比干本名干,因受封于比(今山东省曲阜一带),故名比干。按照商朝的继承法,长子继位,次子分封,比干既是受封的王,又同时担任当时商朝最高的政务官“少师”。

比干是商代以死谏君的忠臣,也是历史上有名的敢于进谏、又不惜以死抗争的忠臣。他和箕子、微子尽心尽力辅佐纣王更是有口皆碑,彪炳青史,三人并称为商末三贤,孔子则尊其为“殷三仁”。历史学家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里曾把他和战国的屈原、三国的诸葛亮和唐朝的魏征同列为敢言直谏的爱国者。

比干是商纣王的叔父,但同时也是纣王王位的积极争取者。《尚书·微子篇》载:帝乙在位时间很短,病重期间,曾宣比干、箕子等进宫商议继承王位之事。箕子劝帝乙立长子微子为王位继承人,比干却力荐次子帝辛(即后来的纣王)。因微子不是帝乙的正妻所生,所以比干不同意箕子的建议。最后,帝乙采纳比干的建议立辛为王位继承人。帝乙病重期间,比干曾向鬼神祈祷,保佑哥哥身体健康,并许愿只要哥哥能够恢复健康,自己情愿代之以死。

帝乙死后,纣王即位,比干全力辅佐纣王治理国家。比干看到纣王荒于政事,就坦言直谏,并带纣王去太庙祭祀祖宗,给他讲历代先王创业之艰辛。纣王虽表面点头称是,但并不真正改过,而且更加荒淫暴虐。“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即谏不从且死,忠之至也”。比干冒着丧生灭族的危险,连续3天进宫向纣王进谏,抨击、指责纣王杀皇后、杀大臣、谪太子的过错,斥责他的暴政。纣王无言以对,恼羞成怒质问比干:“你为什么这样固执?”比干答道:“君有诤臣,父有诤子,士有诤友,下官身为大臣,进退自有尚尽之大义!”纣王又问:“何为大义?”比干答:“夏桀不行仁政,失了天下,我王也学此无道之君,难道不怕丢失了天下吗?我今日进谏,正是大义所在!”纣王听到这里勃然大怒,决定要拔掉比干这颗眼中钉,于是说:“吾闻圣人之心有七窍,信有诸?”说罢,命人剖开比干的肚子、取出心肝,并向全国下令说:“少师比干妖言惑众,赐死摘其心。”公元前1029年夏四月初四,比干被纣王杀害于朝歌摘星台。

比干死后,葬于朝歌城南三十五里之王畿上。今卫辉市城北约7.5公里顿坊店乡,有一座小山一样的大土冢,就是比干墓。该村也因存有比干庙(墓)而命名比干庙村。周武王灭商后,认为比干是一位了不起的大臣,应予以褒奖,就在比干葬地汲县为比干封了墓,《尚书·武成篇》中曾记载“武王克殷、封比干墓”,对这一历史事实进行了真实的记录。北魏时孝文帝因墓建庙,后世历朝帝王又多次对墓地进行修建。

“比干剖心”的民间传说:

传说比干被纣王挖心以后,掩袍不语,面似土色,单骑纵马南行。他知道南行心地(今河南新乡县),就会长出心来。行至牧野荒郊,遇上一老妇人叫卖“没心莱”。比干问:“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如何?”老妇说:“菜没心能活,人没心就会死!”比干听后,长叹一声,口吐鲜血,坠马而死。骤然间,天地皆黑,狂风大作,飞沙走石卷土成墓,将比干尸体埋于土中,人称之“天葬墓”。今天,每到绿叶返青之时,比干的坟墓上都会长满三个叶的没心菜,传说这种没心菜,原是比干的七窍丹心化成的,墓地周围的古柏,因悲伤过度都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后来都变成了“弯柏”。

如今,3000年过去了,虽然比干的躯体早已化作一抔尘土,然而比干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却永留人间、名垂青史。后人“自古拒谏之君莫甚于纣,自古死忠之臣莫甚于比干”的评价,更使我们对一代忠臣肃然起敬。

比干还是林氏先祖。传说比干被挖心后,其妻陈氏为躲避官兵追杀,逃难于长林石室,生子名坚,因生于林,被周武王赐以林姓,史称林坚,他也被林姓人尊为受姓始祖。

(原文题目为《比干——千古直谏第一人》,载安阳广播电视报《殷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特刊》)

两千多年前,一位伟人舍身取 义,以它的生命换来一个姓,那就是林。小时候每吃空心菜 的时候,爸爸都会给我讲 >的一个故事,就是比干剖心!

商朝末年有个残忍的暴君纣王,荒淫无道,丧尽天良!!比干是纣王的王叔,是一位忠义之臣,担任承相!!

一个女孩名叫苏妲己,因为她长得国色天香,具有倾国倾城 之貌,所以被朝歌的大王相中,并招其入宫,封为贵妃.从此大王对她形影不离,宠爱有 加不幸的是,因为她的美貌,加上得到朝歌大王的宠爱,被一只贪心的千年狐妖盯上,并被狐妖附了体,从此,狐妖利用妲己的美色更是把朝歌大王 迷得欲仙欲死,夜夜笙歌,大王整天只抱着美人,开始慢慢荒废朝政,对大臣们的善意劝间,更是爱理不理,听尽狐妖的谗言,谋害忠良。妲已是一 个怎样的人?她心肠歹毒!三大罪状,第一派人搜集天下奇珍异宝,珍禽奇兽,搞得民不聊生!第二,严冬之际,妲己遥见有人赤脚走在冰上 ,认为其生理构造特殊,而将他双脚砍下,研究其不怕寒冻的原因。第三,妲己目睹一孕妇为了好奇,剖开孕妇肚皮看看腹内究竟,枉送了母 子二人的性命。

狐妖为了撑握朝政的大权,更为了以后一直都能过上富丽堂皇的皇宫生活,是无恶不作,无奸不使.使尽各种阴险毒辣的手段,去毒害阻碍她前 程的宫内大臣.鹿台完工后,纣王听信妲己谎言,欲会见仙姬、仙子。妲己 心生一计,于十五日夜请轩辕坟内众妖狐变成仙子、神仙、仙姬来鹿台赴宴,享 受天子九龙宴席,迷惑纣王。席上,狐狸骚臭难闻。功夫浅薄法力不够的妖狐竟露出了尾巴。宴席上的纣王叔比干看得十分真切,宴后将此情 告知武成王黄飞虎。经查,众妖狐都是轩辕坟内的狐狸精.比干便与黄飞虎领兵堵塞妖狐洞穴,放火将狐狸尽行烧死。比干还拣未烧焦的狐狸 皮制成一件皮袄,严冬时献于纣王,以惑妲己之心,使其不能安与君前。妲己见袄袍尽是其子孙皮毛制成,心如刀割,深恨比干,誓挖其心。

她为了除去她的心头大患---丞相比干,不惜在朝歌大王的面前,口吐鲜血假扮患上心病,且无药可医,还声称:如要她不死,还有一个方法尚可治愈,就是要挖比干的玲珑之心作药.因为比干之心不是一般的人心,乃是女娲娘娘所赐,所以称之为玲珑心.比干可是大王之王叔,如把心挖了等同谋杀至亲,开始,大王犹豫不决,怕遭人非议,那毕竟是他的亲王叔,但经不起狐妖死去活来的迷惑,最 终诏比干入宫,定取他的心.比干入宫后,大骂纣王的昏庸与大逆不道,竟受妖妃所惑, 听尽谗言,谋害自已的亲王叔,贤能尽绝只怕比干在,江山在,比干亡,社稷亡!. 但是比干为了天下的百姓苍生,不得不牺牲自已,最后他拿来刀子,扯开自已的衣服,把刀插进胸口,将心掏了出来, 摔在地上,然后大步走出宫去, 骑上马背,向西走去.因为在这之前其实姜子牙早就算到比干会有此一劫,,一位 道仙姜子牙,曾给过他一道符,并叮嘱他,当他遇到危难时 ,开符或许能救他一命,符 上说明,如比干挖心后,叫他向西走去,如遇上一个卖空心菜的妇人就问她:空心菜无心能活,如人无心能活吗?如妇人说能活,比干就不会死去,如 果妇人说不能,那比干就必死无疑.但姜子牙棋差一着,他此用意,被和狐妖为非作歹的,姜子牙的师弟申公豹,所算穿,那卖空心菜的妇人正是申公豹所变.当比干开口问她时: 空心菜无心能活,人无心能活吗?比干嘴上一直在念着一个 字:能.能.能...但妇女用奸诈的面孔,从牙缝中挤出几个字,菜无心能活, 人无心...恐怕不能活吧..她话音刚落,比干就从马背上滚了下来,随后便吐血身亡.传说,比干因服了姜子牙灵丹妙药并未死去,而是来到民间广散财宝!比干生性耿直忠证,公正无私,心被挖空后成了无心之人,正是因为无心无向,办事公道,所以被后人奉为财神。当时在比干荫佑下做买卖的人,无偏无向,公平交易,互不坑骗,所以比干广为世人所传颂和敬奉。比干死后,纣王还要诛灭比干的妻儿。比干的妻子当时怀孕在身,于是 急忙外逃,躲在长林石室之并生了孩子。周人灭商后,欲杀此妲已,因 被其美色所迷,举刀手软而不忍下手,最后在周武王的正气威迫下,终于现出原形,而被姜子牙擒住斩首了。

周武王灭了商纣之后,找到比干的儿子,因为他是凭借长林 掩护才生存下来,所以赐他姓林,名坚。字长思。林坚是林氏的受姓始祖 !所以姓 林的子孙后代取字的时候都要包含一个心字,是对比干的怀 念让子孙后代记住这个故事,告戒后人再美的外表也比不上一颗正直善良的心,同 时也象征一种心的精神,让后人去学习,所以我也是个有心人!!!

流水下滩非有意,白云出岫本无心。世上有很多东西不可强求或无心的过失不可挽救,也许成了心中永远的痛,只要我们真心诚心用心尽心的地做到于心无愧,成功失败又算什么!!!世间万物,有些世态,有心却似无心,无心却更胜有心。真真假假,是是非非也得要用另一种境界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鸿门宴历史典故

全文共 592 字

+ 加入清单

刘邦攻破秦都咸阳,随后,项羽的40万大军也到了。刘邦的十万军队驻扎在灞上,项羽的军队驻扎在新丰鸿门。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见项羽势力强大,想巴结他,就告密说:“刘邦一心想称王关中,派人守住函谷关不让你进来,使子婴当宰相,然后就可以占有秦宫室所有的珍宝。”项羽听后,非常愤怒,准备第二天歼灭刘邦的军队。

刘邦得知消息后,十分恐惧,他的军队怎么能抵挡项羽的进攻呢?他请张良出主意,张良说:“我认识项羽的叔父项伯,通过他给项羽说情,然后,明天一大早,你亲自去鸿门向项羽谢罪,或许可以缓和一下紧张气氛。”

第二天一大早,刘邦带着百余骑来到鸿门,亲自向项羽解释和谢罪。项羽大摆酒宴接待。项羽的谋士范增极力主张在宴席上杀掉刘邦,以绝后患,但项羽不置可否。在宴席上,范增三次暗示项羽动手,项羽都默然不答。范增见机会难得,私下叫来将军项庄,希望他利用宴会舞剑的机会,杀死刘邦。项庄遵照范增的吩咐,舞剑时,多次想杀刘邦,但都被项伯挺身挡住。正在情况十分危急的时刻,刘邦的参乘樊哙(kuài)闯进了宴会,他当面指责项羽不讲信义,想诛杀有功的人。项羽觉得自己理屈,最终放弃了杀掉刘邦的想法。

鸿门宴上,双方剑拔弩张,各怀鬼胎,杀机四伏,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导致双方厮杀火并。

含义及用法:后用“鸿门宴”比喻暗藏阴谋,不怀好意的邀请;又用“项庄舞剑,意在沛公”的典故表示言行表面上虽有名目,实则另有所图。

注:参乘,将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

全文共 1467 字

+ 加入清单

“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小编为大家整理关于历史典故歇后语,供大家阅读!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一):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典故出自晋·苻朗《苻子·方外》,文载:“太公涓钓于隐溪,五十有六年矣,而未尝得一鱼。鲁连闻之,往而观其钓焉。太公涓跪石隐崖,不饵而钓,仰咏俛吟,及暮而释竿。”

今多比喻心甘情愿的落入别人的谋划。类似的故事有“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二):齐桓公的老马——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了路知道回来。比喻发觉自己犯了错误,知道改正。

【出处】: 《三国志·魏志·袁术传》:“以身试祸,岂不痛哉!若迷而知反,尚可以免。”

晋代大诗人陶渊明在中国文学史上是非常有名的。虽然其家世代为官,但他八岁丧父,十二岁丧母,家境非常贫寒。而陶渊明人穷志不短,勤奋读书。后来,他在叔父的引荐下成为彭泽(今属江西)县令。然而,陶渊明本性热爱自然,上任没几天便思念故土,想辞官归去。他觉得,出来当官只是为了糊口,可衣食无忧之后却由于所做之事违反了内心本意,非常痛苦。不久,陶渊明的妹妹在武昌(今河北鄂城)去世。他想立刻去吊唁,于是辞去了官职。就这样,陶渊明仅当了八十多天的官就又过上了田园生活。又据记载,陶渊明是因不肯屈从于郡里派来的一个盛气凌人的督邮,才交出官印,隐居田园的。陶渊明隐居后,便写下了《归去来兮辞》,也就是成语迷途知返的出处。在这篇赋的序中,他总结了自己走过的生活道路,认识到过去虽已无可挽回,但未来的事还来得及弥补。意思是出来当官已错,现在归隐还来得及。自己确实迷失了道路,好在虽迷了路但还知道回来。他的许多田园诗正是在此之后创作出来的。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三):赵括打仗——纸上谈兵

纸上谈兵[zhǐ shàng tán bīng]: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曾以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因此很骄傲,自以为天下无敌。然而赵奢却很替他担忧,认为他不过是纸上谈兵,并且说:“将来赵国不用他为将罢、如果用他为将,他一定会使赵军遭受失败。”果然,公元前259年,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那时赵奢已经去世。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他年纪虽高,打仗仍然很有办法,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知道拖下去于己不利,就施行了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布“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自认为很会打仗,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到长平后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结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四):鲁班皱眉头——别具匠心

别:独特的;具:具有;匠心:巧妙的心思。常指文学艺术上或其他方面具有创造性的与众不同的巧妙构思。也作“独具匠心”、“匠心独运”。

[语出] 唐·王士源《孟浩然集序》:“文不按古;匠心独妙。”

关于历史典故的歇后语(五):陈胜扯旗——揭竿而起。

陈胜字涉,阳城人,秦二世元年(前209)被征屯戌渔阳,与阳夏人吴广在蕲县大泽乡斩木为兵,揭竿为旗,举起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大旗。在陈县(今淮阳)建立张楚政权,声势浩大,震撼暴秦。起义失败后,被车夫庄贾杀害,部将吕臣又斩庄贾,迁葬陈胜于芒砀山。西汉以陈胜首倡反秦之功,高祖时为涉置守冢30家,免其赋税杂役,以守护墓地,东汉后渐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历史典故

全文共 509 字

+ 加入清单

战国时代,国与国之间攻伐不断,为了使各国遵守信约,国与国之间通常都要将太子交给对方作为人质。

魏国的太子要被送往赵国去当人质,魏王派大臣庞恭随行。庞恭担心自己长年不在国内,会有人陷害自己,于是临行前,对魏王说:“现在假如有一个人说市集上有只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不相信。”

庞恭说:“如果有第二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而且正在伤人,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这样的话,我就有些将信将疑了。”

庞恭又说:“如果有第三个人说市集上出现了老虎,大王相信吗?”

魏王道:“那我应该就会相信了。”

庞恭说:“市集上不会有老虎,这是很明显的,可是经过三个人的谣传,就好像真的有老虎了。现在赵国的国都邯郸距魏国的国都大梁之间的距离,比市集离大王远多了,在背后议论我的人也一定不止三个,希望大王听到关于我的传言的时候,一定要明察,这样我才能放心地陪太子去赵国。”

魏王听了庞恭的话,知道了他的担心,安慰他说:“你放心去吧,这一切我都知道。”

于是,庞恭告别了魏王,陪着太子到赵国的都城邯郸去了。

果然不出所料,他们刚到邯郸不久,便有诬陷庞恭的谣言传到了魏王的耳朵里。等到庞恭陪同太子回到魏国的时候,他已经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此后再也没有见过魏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亲尝汤药》是一个讲述的汉代文帝孝行的故事,这是《二十四孝》中的第二则故事。前汉文帝,名恒,高祖第四子,初封代王。不妨看看历史典故。以下仅供参考!

【出处】《二十四孝》。

【释义】亲自品尝汤药的热度,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历史典故】

刘恒,是汉高祖刘邦的第三个儿子,初封代王,后来继承皇位,即汉文帝。刘恒是一个有名的大孝子,对他的母后很孝顺,从不怠慢。

有一次,他的母后患了重病,这可急坏了刘恒。他的母后一病就是三年,卧床不起。刘恒亲自为母后煎药汤,并且日夜守护在母后的床前。每次看到母后睡了,才趴在母后床边睡一会儿。刘恒天天为母后煎药,每次煎完,自己总先尝一尝,看看汤药苦不苦、烫不烫,自己觉得差不多了,才给母后喝。

刘恒孝顺母后的事,在朝野广为流传。人们都称赞他是一个仁孝之君。有诗颂曰:“仁孝闻天下,巍巍冠百王;母后三载病,汤药必先尝。”

汉文帝在位24年,重德治,兴礼仪,注重发展农业,使西汉社会稳定,人丁兴旺,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他与汉景帝的统治时期被誉为“文景之治”。后人为了纪念文帝的伟业和仁政以及他的孝道,将其列为二十四孝之第二孝。

【成长心语】

自古道:“久病床前无孝子”,而刘恒却能做到三年如一日。感恩以孝为先,因为父母的付出远远比山高、比海深。学会去感激别人是自己的一份良心、一份孝心,因为如此才会有和睦,有快乐,有彼此间的敬重。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去看待社会,看待父母,看待亲朋,你将会发现自己是多么快乐。打开你的胸怀,让霏霏细雨洗刷你心灵的污染。学会感恩,会使世界更美好,使生活更加充实。

[历史典故:亲尝汤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历史典故:熟能生巧

全文共 721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时期,有个人叫陈康肃,号尧咨,他从小就喜欢射箭,整日练习,所以他的箭术十分精湛。他因此非常骄傲,常常夸耀自己的本领。

有一天,陈尧咨练习射箭,只见他举起了弓,搭上箭,一连发出十支箭,每支箭都正中红心。旁观人见他有如此高超的射箭本领,无不拍手叫好。陈尧咨自己也很得意,他环顾四周,发现一个卖油的老头只是略微地点了点头,有些不以为然的样子。陈尧咨心里很不舒服,不客气地问他:“喂,你这个老头也会射箭吗?你看我射得怎样?”老人很干脆地回答:“我不会射箭。你射得还可以,但并没有什么,只是手法熟练而已。”

陈尧咨听了有些恼火地说:“老头儿,你敢小看我射箭的本领,难道你有什么更高超的本事吗?”老人笑着说:“这射箭的本领我可没有,不过我可以倒油给你看看。根据我卖油的经验,知道你的射箭本领也是熟能生巧而已。”说完老人拿了一个盛油的葫芦放在地上,又在葫芦口放了一枚有孔的铜钱。然后舀了一勺油,眼睛看准了,油勺轻轻一歪,那些油就像一条细细的黄线,笔直地从钱孔流入葫芦里。倒完之后,油一点儿也没沾到铜钱。

老人谦虚地说:“这也是一种平常的技术,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了十分惭愧,从此更加努力地练习射箭,再也不夸耀自己的箭术了。

做什么事情熟练了,就能找到窍门。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钻研。同时,人的大脑记忆功能有一个遗忘的过程与规律,我们所学到的东西如果不及时复习的话,很快便会忘记。所以,学习中不断地重复是必不可少的。读书学习还有一个把书变薄再变厚的过程,抓住重点,加以联想、引申、升华,掌握其中的精髓,逐渐转化为自己的知识与理论。在多次重复之后,我们便可以熟练地运用这个知识点或者是这项技能了。

[历史典故:熟能生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木牛流马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1365 字

+ 加入清单

历史上对流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一般都认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发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今天就给大家具体分享一下a的历史典故,希望读者喜欢。

战争打的是后勤,陈毅元帅就曾经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老乡们用独轮车推出来的。独轮车的历史在中国很悠久,而很多时候人们相信,它有一个特别有名的祖先,就是三国时诸葛亮发明或改进的“木牛流马”。在《三国演义》中,木牛流马几乎被赋予了神秘的色彩,致使今天还有一些研究者认为它们是中国早期机械自动化的代表作。事实真是如此吗?这个在古代战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的后勤装备,到底是什么东东?

可能就是独轮小推车 美术史学者周亚辉说,文献和考古资料证明,我国独轮车的创始时期是在西汉晚年。在没有实物出土,又没有可供复制的完整数据乃至图纸的情况下,要想确切地了解“木牛流马”是什么样子,和现在人们所用的独轮车有什么异同,似乎不太现实。把木牛流马和独轮车相提并论的是在宋代,如宋真宗时杨允恭建议依照“诸葛亮木牛之制”,用“小车”运军粮。这里的“小车”就是独轮小推车。

独轮车的原动力主要是人力,可由一个人在后面用手推动,也可一人拉一人推。有了这种车,比人力担挑、畜力驮载,运输能力可以增加好几倍。独轮车灵巧方便、用途广泛。无论是在平原还是山区,无论是载人还是运货,都可以使用。直到今天,这种独轮车仍在广大农村使用,只是形状方面各地有些差异,加上地方语言的原因,在名称叫法上多种多样。有的叫独轮车,也有的叫小车、手车、土牛的,还有叫手推车、二把手、羊角车的。在成都平原,人们叫鸡公车。

“木牛流马”主要用于运粮,它可以运载一个士兵一年的口粮,约合250公斤左右。而今天的小推车,可以装载约500公斤的东西,载重量增加了一倍以上。当然也有可能,当年诸葛亮的设计是因为考虑到蜀地崎岖的山地地形,特意减少了装载量。

还有专家认为,“木牛”和“流马”是不同的两种运载工具,前者用于陆地,后者用于水运。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在记载远程陆地运输的历史文献中,往往会看不到“流马”的影子。

发明者到底是不是诸葛亮?

历史上对流马的记载,最早见于《三国志·蜀书·后主传》:“(建兴)十年,亮休士劝农于黄沙,作流马木牛毕,教兵讲武”。诸葛亮在北伐过程中首次出现粮食运输难以为继的问题,是在建兴六年(公元228年),“冬,复出散关,围陈仓,粮尽退”。

一般都认为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的发明,但也有不同的说法。周亚辉说,有一种说法是,当诸葛亮正在为运粮工具苦恼时,诸葛亮手下的官员蒲元写信给诸葛亮,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想法,所以人们认为正确的说法应该是蒲元提出制造木牛流马的创意,为诸葛亮所采纳制造。不管是诸葛亮本人设计的也好,还是蒲元的建议被他所采纳也好,总之,诸葛亮都亲自参加了设计过程,最后确定了设计方案。从这一点出发,后来人们把这项改革都归在诸葛亮的名下也就不足为奇了。

从时间上讲,在诸葛亮用“木牛流马”运粮之前,四川地区已经出现了独轮车,他的设计方案完全有可能是吸收了当地劳动人民的意见。此外,诸葛亮的故乡是琅琊郡阳都县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沂南,他十三岁时离开山东到豫章郡,十七岁时去荆州,当时山东地区就已经有了独轮小推车。他的方案是取自儿时家乡见闻的灵感,也是有可能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历史典故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春秋时期,越国有一位美女叫西施,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十分惹人喜爱。西施略施淡妆,衣着朴素,但美若天仙,无论走到哪里,都有很多人向她行注目礼,都为她的美貌而折服。美貌的西施却患有心口疼的毛病。一天,她的病又犯了,手捂胸口,双眉皱起,流露出一种娇媚柔弱的美。从乡间走过的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着心口疼的西施。乡下有一个相貌很丑的女子,名叫东施。她平时动作粗俗,说话大声大气,总想让自己变成像西施一样的美女。她看到西施捂着胸口、皱着双眉的样子竟博得这么多人的喜爱,回去以后,也学着西施的样子,手捂着胸口,紧皱眉头,在村里走来走去。哪知这使她的样子变得更难看。结果,人们见了这个怪模怪样的东施,简直像见了瘟神一般,都离她远远的。东施看到西施皱眉的样子很美,却不知道其中的缘由,只是一味地模仿,落得一个被人嘲笑的下场。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