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乡愁的作文作文20篇

导语:我希望自己有一双千里眼,那双远望家乡美景的眼睛。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思乡的作文,欢迎查阅,谢谢!

浏览

5559

作文

207

乡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91 字

+ 加入清单

故乡已经离我很远了。上五年级时,我就随着父母离开了故乡,来到了海门。

当我知道要离开故乡,离开和自己朝夕相处了那么多年的小伙伴时,我不但没有伤心,反而很是兴奋激动,巴不得立马飞过去,去那外面的世界大开眼界。就这样,在满怀期待中,我终于踏上了海门的土地。当我看到海门的高楼大厦后,心想,这儿比老家漂亮多了!故乡就此从我的印象中淡去,丝毫没有一点思乡的情绪。一天过去了,两天、三天……我开始隐隐觉得好像少了点什么,但到底是什么,我也说不清,只是觉得心里空荡荡的。

我告诉自己不要去想这些,可能是初到异乡玩得太累了吧,或许睡一觉就好了。可是真躺到床上,我却怎么也睡不着,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大大的院子,几间平房,围墙边我亲手种的三叶草,还有那个土坡,土坡后面那条河,河边有人在玩水,河边的大树下有人在捉迷藏,又像是有个女孩在摘三叶草……我猛地惊醒了,原来,不知何时我已经睡着了,刚才的一切都是在做梦。我揉揉眼睛,脑子开始清晰起来,那个摘三叶草的女孩应该是我,在河边玩水、捉迷藏的是我和我的小伙伴们,在故乡曾经经历过的事情竟然如此清晰地出现在我的梦中。

我恍然明白,家乡的一切已经深深烙在我的心里,挥之不去了。现在我已经离开家乡,离开伙伴,离开儿时的乐园,梦里的情景不会再现了,尽管它们曾经那么清晰地出现在我的梦中,却只能永远存在回忆中,伴随着我的童年生活珍藏在心底最柔软的地方,时时牵动我的情思。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乡愁的名言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求人不如求己,他乡不如故乡

●瞻云望鸟道,对柳忆家园(南北朝·阴坚)

●乡心正无限,一雁度南楼(唐·赵嘏)

●无端一夜空阶雨,滴破思乡万里心(宋·张咏)

●百年为客老,一念爱乡深(宋·刘过)

●本山牛,只吃本山草

●穷家难舍,热土难离

●树高万丈,落叶归根

●宁恶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西游记)

●人出生在哪里,哪里就最珍贵(柯尔克孜族)

●家乡的水是仙水,家乡的土是金子(蒙古)

●在异乡看到故乡的乌鸦也感到高兴(苏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描写乡愁的散文

全文共 2300 字

+ 加入清单

每逢节假日,双目总要朝高山大岭那端望去。望着望着,心底便泛起一种冲动,脚底下也有丝丝的痒感了。恨不得纵身一跃,一脚便跨进老家的门槛。正因如此,又一次犯了乡愁

已经不止一次这样了。莫不是某句乡音触动了我的神经,抑或熟人来过寒舍不成?寻找初生时熟悉的乡音,天空盛开的云朵,还有撂过来大把的乡语。总是这样,许是在我脆弱的神经处无意中触碰了一下。

门前的小溪依旧不紧不慢地流淌着岁月的欢欣与饥饿。响晴的天气里,小溪少不了清亮的歌声,水草丰美的两岸挤瘦了小溪的腰身,此时,正是鱼虾活跃的季节,玩捉迷藏把戏的最佳时机。每当鸟鸣唤醒一群懵懂的少年,小溪里洒满了欢声笑语——追闹嬉戏的声浪。有时,趁着大人不防备,一玩就玩到了夕阳衔山之时,以至于衣衫浸湿,天黑不敢进家门。

这样的时光,慢得可爱。弹指间,岁月这把无情的霜刀,在我们的脸上刻写一道又一道皱纹。四十年,在人生的长河里便是一晃而过。

2

眼下,柳绿花正红。

岁月像一把利刃,割断数个无法折返的日子。我们相见,更多的是问候,匆忙之后,各自抱紧自己的家,坐在沙发上度着慢时光,抚摸岁月的印痕。

儿时的伙伴是胖是瘦,是洋是土,已经不显重要了。重要的是,温故而知旧,喜乐上心头。回忆是很浪漫的事,一起回顾,寻找记忆,也许,人生的长河里会再次掀起波澜,即便是微澜,也是值得珍藏与怀念的。

七十年代的老房子,怕是要走进博物馆了。其间的修葺,砖瓦结构替代土墙时代,也曾风光一时。最让人怀念的,至今仍保留着古建筑艺术的陈家老屋,建筑恐怕要推算到民国时期。这座老屋走过岁月的痕迹,坚守着一分不可多得的顽强。屋头上的瓦葱,顶着岁月的沧桑,彰显出老态龙钟的模样。门前的场地,每次回老家,总要让我停下匆忙的步履。就是走过, 也要回头再看一眼。这是我以及更多的伙伴留下美好回忆的地方。我们的笑声,哭声,读书声,嬉闹声依稀可辨,似乎还能听到老先生的那杆烟枪捣地的警戒声。“吃饭防噎,走路防跌”这句告诫语,耳边快要起老茧了。先人说过的话,只不过在老先生的口中,有来了一次重复,声音清越。我们并不觉得因听腻了而反感,反倒起到一种提醒,一种警示的作用。这所老学堂,目送我们远行,且感读着岁月的风华。

3

风扯着炊烟,在乡村的上空游荡。

此刻,我常一个人立在晨曦的时光里,呆呆的看着。独有的风味,独特的风景,独显的个性,已经把我融入故乡的怀里。

房子,村子,浑然一体;人声,狗吠,从烟雾中窜出。想必,这就是我怀恋故乡情结的所在。这不禁让我记起黄庭坚的“晓放白沙口,长芦见炊烟”的诗句,乡村炊烟袅袅的情态毕现;范成大在《早发竹下》曾对炊烟有一番细致的描述:“碧穗炊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湾”。可见诗人对乡村情有独钟。炊烟成了诗人的一种意象。不是观察细腻,怎会写出这么优美的诗句来。我没有那才情,却对乡村的炊烟怀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那时,我真想特制一种竹筒或是数节高大的管道,吸纳匆匆从炉灶里飘出的炊烟。我以为,那里面一定包裹着浓烈的乡土风情。

时光总是过得很慢,慢得我找不到感觉。

那时,一年中特有的年味一旦走上来,思绪里就飘出了浓浓的烟火味。什么好吃的,好玩的,当然没有现在这么奢侈,档次也大打折扣。现在,总觉得年来得太快,以致于快得我们措手不及。

4

那时的收成,总是瘦的可怜。

家中的粮仓,用不着犯难装不下。满野金黄的稻穗,拖着长长的尾巴,父辈们站在田头,眯缝着眼睛,望着,掂量着一年的收成,微笑中显露出一丝苦涩。那时我们年幼,根本读不懂大人背后的叹息与无奈的摇头。失语的田野,风走过,漾起无边的波浪,此刻把目光抛向田间,又跟着匍匐下去。

总记起月明星稀的夜晚,哥哥带我一道,翻山越岭去斑竹,将瘦瘪的布袋塞满,扛起扁担夜行的日子。那时,家中连年缺粮,食不果腹。饥饿常光顾我家。自然,借粮是普遍的事。夜归的一串脚步声里少不了心里的苦水。扛回家的粮食不经吃,夜里几个翻身,饿得人无力。玉米糊,蕨根粉,山芋粉常常是主食,一分不可多得的营养快餐。能得到这样的犒劳算是幸福的了。

在这样清苦日子泡大的孩子就是能吃苦。不论是艰难到何种程度,都能迈过去,毅力是很强的。现在想来,经历的事情,何尝不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值得回味与珍藏!

但转念一想,人这一辈子,越过的坎,走过的路,值得去回味,更值得惦记。蒲公英的种子随风飘逝,种下的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5

如今,距儿时那段时光,几近四十年了。四十年过去,弹指一挥间,变化太大,大得让人不敢相信眼前真实。

每次去老家,路过的面孔多半显示出陌生,一打听,是某某人的孩子,原来啊,是某某同学,儿时伙伴的公子。时光简直过得太快。以至于快得我们无从找寻。

匆匆回老家,可也没见着几个熟悉的老乡。不是进城,就是打工去了,再者,一大部分小青年跑到外地务工去了,家里留下的是几个老人,守着几亩薄地,荒草丛生,或是瓜架下吊着几个干瘪的瓜蒌壳儿,甚至大片的天地抛荒,无人兴种。这是一种现象,更是中国乡村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

今又三月,阳光洒在故乡的每一片叶子上,显出格外的温暖。此刻,掠过心头的有风声的骚动,亦有枝头的暴绽之喜。

6

故乡是一个不老的话题,特别是那些远离故土的人,一提到故乡,就会满眼深邃,心绪飘向遥远。远离他乡的人,思念家乡,在外漂泊的人,情系故乡。故乡是月亮的诗,故乡是相逢的一首歌,故乡是情的难舍,故乡是他乡遇故知的忧愁。时光荏苒,岁月无情,当我们在外漂流,家乡血浓于水的亲情便是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分离感伤。当我们远离家乡故土,美丽的家乡已然就成为了我们思念的故乡。是的,离别家乡的几十年,一个人的乡愁都在寂寞的感伤中,唯有回味才是体味过往的快乐。这是一篇心灵感伤的文字,迭起的字句浸满了一个人的乡愁。谢谢赐稿!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乡愁800字

全文共 949 字

+ 加入清单

站在新农居鸽笼似的高楼的阳台上,任冬日的风梳理着板结的记忆,翻卷起泛黄的旧事。

儿时,每当天气转凉,树叶泛黄的时候,身边总会飘散着爆米花的味道。

村头,老樟树下石板桥堍。凉风下江南时节,总会有一个卖爆米花的老人。他穿得厚厚的,披着一件军大衣,坐在一张小椅子上,一张被岁月揉皱的脸任煤烟熏着,一双骨节粗大的手不停地拉着风箱,翻转着爆米花锅。“嘭”一声爆响,一柱洁白的蘑菇云冲天而起,空气里便弥漫着香香甜甜的爆米花的味道。

刚开始他来的时候,围观的人可多了。大人、小孩儿一群群一层层地围着他。大人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小孩儿们没见过如此“庞然大物”,围着爆米花机团团转。只听到“嘭”的一声后,接下去的都是孩子们“啊,啊”的欢呼声。大人们,则满脸宠溺地接过老人手里一袋袋的爆米花。

他来一趟不过待一个星期,有时再多一点。每年这时他都坐在那树下那桥头那椅子上。年复一年,后来村里的孩子们对他都不陌生了。人们对“嘭”的声响也都习以为常,很少有小孩儿再围着团团转。

有一次我路过,看见他还是穿着那件军大衣,冷风里一个人孤零零地坐着。我走上前去,买了一包爆米花。爆米花镶金嵌玉,颗粒膨胀得像富人的肚腹,香气隔着包装袋直往鼻子里钻,味蕾瞬间就不安分了,尝了一颗,齿颊留香!

自从他刚来那次我去凑热闹,就再也没有去过。这次仔细看了看他,发觉他人更瘦弱了,脸也越发黑了。心想老人经历了什么,却也只是想了想,没有开口。

之后的几天,我总在关注他——从木楼的窗户向外望,发现无论什么时候,他总安安静静地坐在椅子上——难得有人来买一袋爆米花。偶尔,他也会不紧不慢地站起来,从不讲一句闲话,只是微微一笑,然后又转身坐进冷风中,任凭风吹。

后来天转冷时,我去奶奶家,为的是多观察他一下。可是从转冷到很冷了他还没有来。整整一个冬天,他都没来。村里的人都议论,今年怎么没来爆米花老人。可是没有人知道他到底在哪里,家里有什么人,有没有儿女……

又是一年树叶黄,水乡消逝了一道风景,身边似乎有淡淡的爆米花的香味。爆米花,香飘回不去的童年;爆米花,香透渐行渐远的乡梦……

时代的风起,江南消逝了一片片水乡:淹没了村头我儿时舀水的老井,风蚀了悬挂奶奶遗像的老屋,吹散了古村落飘摇的炊烟……

北风寄来漂泊的雁。声声叫雁,是迷失故乡的游子;叫雁声声,是诉不尽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4:2024全国“乡愁”主题散文大赛征稿启事思鲈杯

全文共 1202 字

+ 加入清单

据《世说新语·识鉴》:“张季鹰辟齐王东曹掾,在洛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菰菜羹、鲈鱼脍,曰:‘人生贵得适意尔,何能羁宦数千里以要名爵!’遂命驾便归。俄而齐王败,时人皆谓为见机。”后来被传为佳话,“莼鲈之思”作为成语,也就成为中国历史上“乡愁”的代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公报中提出,“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乡愁,是现代人对传统的眷顾,也是人们心灵“根”的所在和精神的归宿。

张季鹰即张翰,吴江是张翰的故乡,张翰的《秋风歌(又名思吴江歌)》是吴江诗词的代表作之一。吴江别称“鲈乡”,鲈莼文化是吴江地域文化的标志之一。为进一步弘扬地方文化,挖掘宝贵的历史文化财富,倡导“爱党爱国的同时也要爱家乡”的氛围,推动吴江打造“莼鲈文化”品牌、在国内外弘扬富有中国特色的“乡愁”文化,特举办“思鲈杯”全国“乡愁”主题散文大赛,现向海内外作者隆重征稿

一、组织单位:

主办单位:

中国散文学会、江苏省作家协会、苏州市吴江区人民政府

协办单位:

中共苏州市吴江区委宣传部

承办单位:

苏州市吴江区文联

二、征文主题:

1.以“思乡”和“乡愁”为主题,深入挖掘和展现“乡愁”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和时代意义。以人为核心,表现人们对于民族、家乡、城市的情怀,宣传热爱家乡、感恩家乡、回报家乡的传统美德。可以书写家乡风貌,家乡的人和事,家乡的变迁,也可以写家乡在你成长之路上的影响及你记忆中的家乡风物。

2.以吴江人文环境为背景,突出吴江千年文化和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新貌,描写吴江在留住“乡愁”方面的做法以及与吴江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相关的散文作品。

三、稿件要求

1.本次散文征文大赛作品须为原创,要求思想积极健康、风格新颖独特,围绕征文主题进行创作。作者文责自负。

2.参赛的散文作品以3000字以内为宜,谢绝手写稿件,作品请通过电子邮件以附件形式发送至:xcswds@163.com,并注明“乡愁”征文字样。

大赛咨询电话:

0512-63320722;

联系人:小刘。

3.作品须注明作者真实姓名、100字内简历、详细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信箱等。

四、奖项设置

1.一等奖1名,奖人民币8000元;二等奖2名,各奖人民币4000元;三等奖10名,各奖人民币2000元;优秀奖20名,各奖人民币1000元。

2.获奖的部分作品将选刊于《中国散文报》《吴江文艺》《吴江文学》和吴江文艺网。作品选登及在结集出版时,不再另外支付稿费。

3.参加本次大赛的征文获奖作品,著作权归作者所有,使用权归主办单位所有。参加本大赛征文者视同同意本项规定。

4.大赛评奖结束后,将邀请部分获奖作者参加颁奖仪式,时间另行安排。

五、征稿日期

征稿从刊登启事之日起,至2015年6月30日截止,以电子邮件发送之日为准。

六、评奖

大赛邀请国内知名作家、文学编辑组成评委会,对所有作品进行初评和复评。颁奖具体事宜另行通知。

“思鲈杯”全国“乡愁”主题散文大赛组委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孤独的鲁迅乡愁的鲁迅_1000字

全文共 1173 字

+ 加入清单

孤 独 的 鲁 迅

小时候读鲁迅,一直以为这是一个脚底流血,在坟堆之间呐喊的孤独者,间杂着呼号斥骂,那份悲凉和焦灼,不在有力。而悠悠长长地回响在历史的长廊。也许是他所处的时代太过黑暗,才会有这样的哲人。

渐渐晓得世事,又觉得他的“圆滑”,为什么如此锋利的鲁迅从没有“割伤”他自己?住口!除非臻于化境,真正的哲人、文学家、艺术家在创造中是不可能避免牺牲自己。恐怕这正是近代中国缺乏真正的哲人,文学家,艺术家的缘故。毛泽东早已申明鲁迅的功不可灭,确实鲁迅的洞察力和政治上的才华,奠定了鲁迅的地位。

有时候我更敬佩所谓性情中人,比如,千军万马之前,谈笑饮酒毕,一声“冲”身先士卒,义字当头,此等勇将胜过千言万语。然后就死掉,这便叫做勇士?

我曾有一位中文系的朋友,研究鲁迅的时间长了,偶而对我说:“人的潜意识里总有些杀的欲望,骂人会比杀人容易些,也精致些。”当不愿杀别人时那就杀了自己罢,也趁此杀了悲天悯人的孤独和痛苦。鲁迅是聪明人,选择了前者。

乡 愁 的 鲁 迅

记得是去年八月,这里也曾论过鲁迅。在那夏日里,我肯定是无心去论述那些文白夹杂的《阿Q正传》一类的小说的。不为什么,我不喜欢而已。

多年来漂泊异域,童年和家乡越来越遥远了。于是想到了《朝花夕拾》,反复地咀嚼那韵味隽永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据说只有能把回忆文章写到这个样子,方能称大家。那是超一流的文字,还是超一流的情感?

《花花公子》创刊人曾不无忧伤地说过,人与生俱来的是沉重的离乡感。我想鲁迅先生能将这种情感写尽说绝,他该是哲人吧?

洪宽(飞龙)看重作人的作品,那是人本主义的一首首哀歌。读之恍如进入启蒙时期的法国,可我宁愿将其归入明末小品,都那么空灵,秋水文章不染尘。

在黑暗的时代写出人本主义的哀歌,这自是值得后人尊崇的。但在黑暗的时代写出非理性主义的檄文,则要让今人汗颜了!一篇《文化偏至论》,扬言科学发达使人精神低落,(从今天世纪末的情形看,科学最终未必可以给人类带来好运,而可能导致人类的毁灭,只看看今天满目疮夷的地球就够了。科学令人类对付自然的方法越来越高明,蹂躏自然的速度越来越快。当最后那一刹那到来时,地球依然默默存在,人类却将如恐龙一样再也没有生存的权力。能够看到这一点,本就只有最冷静、最深刻的智者,只看到眼前实利的众生哪里能够理解。DD编者按)嗔笑民主是用群狼议会取代一狼独裁,振聋发聩有若尼采叔本华再世。他弃之如遗的,正是人们将他归入旗手的五四大旗:科学和民主!

我哪天不经意兴许会将鲁迅先生的作品归入魏晋玄学的,他的字迹已然是抄碑得来的功夫,他的文章更充满佛经韵味。隐隐地,幽深,冷峻……

如果我能逐期地评论鲁迅和作人的作品,那我要说,二十年代的鲁迅先生在作人之上;三十年代,也就是洪宽点到的抗战前,我觉得作人似乎强于鲁迅。难道是鲁迅先生受到了瞿秋白的政治影响而偏激了?我想是。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乡愁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微风乍起,吹动树梢,我站在一间小屋子前,尽管铁门早已锈迹斑斑,但我的心还是有些颤抖。

很小的时候,老家周围有一些房子租给外地人,价格很便宜,他们用为数不多的钱做起了生意,老林就是其中一位,和普通外乡人一样,他们心里都很想家。

老林长得不高,脸上肥嘟嘟的,像起来,露出门牙,总是悠闲地穿过村子。

记得每到新年的时候,也是他最繁忙的时候,去他家玩耍时,总会脸上带着幸福,不由自主的笑了,笑的裂开了嘴。收拾行李的时候,他一收拾就要收拾半天,我说:“你又没有什么东西,怎么收拾这么长时间?”而他呢,总会很自豪的说:“哪里,哪里,你看这是我给父母准备的东西,这是我给妻子准备的化妆品,这是我给孩子们准备的玩具。”

老林收拾完行李又来到河边,开始擦洗自己的摩托车,水波涟漪,鱼儿在水中嬉戏,无不透着祥和的气氛,擦完摩托车,又推回家门口,等到明天的大清早便早早起来,和几个外乡人一起准备启程回家,这时,好奇的我总会被外面的声音吵醒,趴在窗口往外看,老林的车子的外面挂着许多塑料袋,让本就不宽敞的车子更显小了许多,戴上头盔放在头上,笑的幸福,脚踩在发动机上,向着村口前进,欢声笑语中洋溢着甜蜜,即使吹在身上也不寒冷,就这样目送着他离去,一种莫名的情感在心中扎根,这里的雪花连绵,连接外乡人回家的路,连接所有人心中的乡愁

变的是时间,不变的只有这淡淡的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乡愁,是一盘小菜

全文共 1132 字

+ 加入清单

出生于巢县洪家疃的张治中,16岁那年,满怀梦想,怀揣着母亲七拼八凑筹来的24块银元,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的路。离家远行前,母亲要张治中咬口生姜喝口醋。这个在洪家疃村流传着的出远门仪式,寓意在人生的岁月里,只有承受所有的苦辣辛酸,历尽艰苦,才能成人立业。

1937年8月13日起,张治中不分昼夜指挥淞沪抗战,以致体力疲惫至极,加上因战局不利遭到蒋介石的指责而精神苦闷。辞职以后他回到了老家。他拒绝乡亲们的盛宴款待,并表白只喝家乡一口水,只恋乡亲一片情,只吃桌上家乡菜,指定要品尝臭腌菜汁蒸豆腐,成为一方美谈。

臭腌菜汁蒸豆腐,是巢湖境内农家风味菜肴之一,多于初冬季节,将芥菜腌制一到两年后,让其自然发酵,待所腌的菜腐熟之后,便成了墨绿色糊状物,再以细纱布过滤其汁。此菜汁乍闻时,似乎有臭味,但经高温蒸煮后,其味异香扑鼻,风味十分奇特,且具有人体必需的十余种氨基酸,中医常以此治疗诸如肺痈、肺痨、肠炎等多种疾病,蚊虫叮咬处以少许臭腌菜汁涂抹,有清凉去毒之效。民间则用其汁与嫩豆腐为伍,再加上些许青红辣椒以添色提香,淋上菜油一起放进饭锅或蒸笼蒸熟。一些客居他乡的名人,每当回到桑梓,也念念不忘这道农家常备的小吃,并称之为“思乡莱”。至今,古镇三河民间依然沿袭用臭荠菜水腌制臭豆腐的传统做法。

那次探亲结束再次离别老家时,张治中特意带了一大坛子30年的陈年臭腌菜,却被士兵不慎碰碎了坛子。儒雅的张将军虽然惋惜万分,却没有发火,要求士兵将剩下的部分臭腌菜小心收集起来带走。

卫立煌也是早年即赴广东参加革命。一次,他在侍卫孙中山回府时,因马惊而被摔下,口吐鲜血,身负重伤。卫立煌回到家中,卫老太太听说几味中草药煮100只孵鸡蛋吃可断病根,就照方操办。他只吃了70只,便带着剩下的30只急忙启程赶赴广州。孙中山看见卫立煌满面红光回来,很是高兴,不日卫便升至警卫团排长。卫老太太给卫立煌吃的孵鸡蛋就是合肥人称的“凤凰蛋”,孵化14天左右的鸡蛋人为中止孵化,中医以为大补。

1979年底,中央决定调张劲夫回故里任职。张劲夫很高兴接受这一任务,因为肥东是他的故乡,抗战八年又战斗在安徽,他对家乡人民具有深厚的感情。张劲夫到任后,肥东亲戚带着老母鸡来合肥看望,张劲夫说,鸡你带回去,如果能给我带两斤泥鳅就好了。亲戚回家后很快挖了几斤泥鳅带来,张劲夫十分高兴,连忙吩咐厨师做合肥美食“泥鳅下挂面”。这下厨师可犯了难,他压根儿没听说过这是什么菜。张劲夫无奈,只好要求亲戚:就你做吧。亲戚不是厨师,就照平时家常烧法做了这道美食,张劲夫吃起来大快朵颐。

对于许多人而言,乡愁,就是发端于舌尖之上的一道家乡小菜,那滋味,生动具体,就如巢湖人“咬口生姜喝口醋”的出远门仪式,真真切切,铭心刻骨,一生一世不会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乡愁》电影观后感

全文共 4079 字

+ 加入清单

前苏联导演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一位梦幻般的导演,他以七部长片、一部短片,如此少的作品,却与伯格曼、费里尼并称电影界的“圣三位一体”,地位崇高可想而知。他是所有艺术电影爱好者和电影专业学生的噩梦——他的影片大都十分晦涩,看的时候极其痛苦。但他的影片又是这些人必读的东西,毕竟少了他,电影艺术就不完整,我和很多朋友亲切地称呼他为“老塔”。

老塔的毕业作品就拿下了纽约学生影展首奖,处女作《伊万的童年》一举夺下1962年的金狮奖。此后多次获得戛纳影展的评审团大奖,1983年《乡愁》拿下戛纳最佳导演奖。若不是苏联电影体制的问题,老塔可能有更多更好的作品。

就我的观点来看,老塔是真正属于源头意义上的导演。他开创了“诗电影”的电影方法,并在探索电影语言的方面做出了巨大贡献——甚至到今天也不能完全理解的、复杂的电影语言,它超越时代太多了。所谓天才创造艺术的范式,老塔创造的范式,竟然到现在都无法被模仿。而评论家们则在努力的试图阐述老塔梦幻影像中的涵义,到今天也不甚成功——所以老塔真的是一个噩梦,在他的影像面前,几乎所有人都会无地自容:那种表达太伟大,而我们太渺小。甚至连与老塔齐名的电影大师英格玛·伯格曼曾说:“初看塔可夫斯基的影片仿佛是个奇迹,蓦然我发觉自己置身于一间房间的门口,过去从未有人把这房间的钥匙交给我。这房间我一直都渴望能进去一窥堂奥,而他却能够在其中行动自如,游刃有余。我感到鼓舞和激励:竟然有人将我长久以来不知道如何表达的种种都展现出来。我认为塔可夫斯基是最伟大的,他创造了崭新的电影语言,捕捉生命一如倒映,一如梦境。”以幽暗晦涩著称的伯格曼尚且如此,老塔影像的精妙可想而知。

在分析《乡愁》之前,我有必要先说明一些我的美学观点。我的审美原则更多的来自哲学思考。我认为艺术是生命的表达(特别是老塔的电影艺术),而这些只能够去体验,去感受,而不能被经验、被认识。艺术不能被逻辑的分析,所以审美活动不能混同经验性的认识活动,它们应当是独立于理性之外,坚决不能受到理性干扰的一种活动。我们大可以分析艺术作品的技术手段,但要体会艺术家的生命表达,必须去感受他在物理材料背后传达的感受。而我们的体验只能是完全私人的东西,只能描述,而无法准确传达——就像伯格曼曾苦恼于他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而老塔永远都是例外,或许他也不能完全传达他的感受,但他传达的已经远比其他人准确。

说到《乡愁》,这是我看的第一部老塔的影片。从2003年10月开始到现在已经反复阅读了二十多次,而每次都会有全新的感受。我虽不能完全洞悉这部影片的内涵,但我确信我已能较为准确的感受到了一些东西。在初次看到这部影片当时就感到,世界上怎么能有如此的影像——我觉得除了神圣再难有一个词配得上这部影片。

《乡愁》讲述的是一个苏联诗人在意大利寻访一位旧俄时代农奴音乐家的历史,并终于在乡愁的侵袭下客死他乡的故事。当时老塔被迫流亡国外,影片主角正是他自身的写照。我大致从以下几个方面描述我理解的审美特征。

一、宗教感

老塔的影片常涉及的主题是救赎。这部影片传达的是一种末世的情绪,对人类破坏世界和谐的愤怒与失望,并号召人们一起来改变这一切。老塔设置了一个“疯子”的形象:多梅尼克。而在他看来,甚至这个人是世界上唯一清醒的人。他只是被看作异类,并以自焚来感召世人——这正是耶稣的隐喻。

我无法描述多梅尼克在广场的铜像上自焚那一场带给我的震撼,他浇上汽油,等待着音乐响起,可音响出了故障。终于在他生命逝去那一刻:贝多芬的《欢乐颂》直冲云霄。我看着多梅尼克在火中挣扎了许久,终于不动了,那样的几分钟里,静默的只有火的声音,像几个世纪那样长。尔后,响起《欢乐颂》,那一刻,无比神圣庄严,我则泪流满面。

我知道,从技术上可以详细分析老塔的设计,如何场面调度,音乐何时响起能收到最好的效果,但我宁愿相信音乐就是这个时候响起的(尽管它应该在这个时候响起)。我被深深地感动,受到多梅尼克的精神感召,受到那种献身精神的宗教感染。

影片的主人公戈尔恰科夫在目睹了多梅尼克的死亡之后也受到感召,亲身去实践多梅尼克的那个预言:“你要手持蜡烛走过水面,如果蜡烛不灭,人类就还有救。”于是便有了影片中最令我难忘的镜头:一个近十分钟的长镜头,戈尔恰科夫手持蜡烛走过干涸的温泉,两次,蜡烛都灭了,第三次,他终于走到了另一边,而这事他也坚持不住,倒下了。这是他内心反复挣扎之后,无边的乡愁上涌吞噬了他的心灵。他为了完成这件事情颇费了周折,但还是完成了——同时也获得了救赎。

此外,影片也有多处与教堂有关的场景,庄严的教堂正是这部影片宗教感的表达。老塔自己的说法是:“多梅尼克竭力实现他自己的回应,选择他自己的殉道方式,而不屈服于蔚为风气的、尖酸的个人物质特权的征逐,试图以他自己的努力,以他自我牺牲的榜样,去阻断那条让人类疯狂地冲向自我毁灭的路程。最重要的莫过于良知,它监视并且阻止人类以生命攫取所欲,然后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我倒宁可相信,这是老塔的理想。

二、痛苦感

老塔从未拍过一部能“令人喜悦”的影片,他的所有影片都是充满了深刻的思考,为了解释人生的挣扎和痛苦。老塔曾说:“我的每一部影片都透过某种形式,主张人类并非孑然孤立地被遗弃在空荡的天地里,而是藉着不计其数的线索和过去与未来紧密相连;每一个人过着自己的生活,同时也打造了他和全世界、乃至于整个人类历史之间的镣铐……而我们寄希望每一个别的生命和每一人类的活动都得具有实质的意义,则个人对整个人类生命进程所负的责任,自是无限重大。”而说到这部《乡愁》,他说:“我说过我很讶异拍片时我的情绪突然如此准确的转化在银幕上:时时刻刻都溢满一种深沉的、渐次疲乏的生离死别,一种远离了家乡和亲朋的感受。这样坚定不移、隐隐约约地意识到自己对过去的依赖。仿佛越来越难以忍受的病痛,我称之为‘乡愁’……”

《乡愁》描述了诗人戈尔恰科夫在意大利的历程,被他寻访的农奴音乐家别列佐夫斯基正式无法排遣浓厚的俄国乡愁而最终在内心挣扎中回乡,并不久逝世;而戈尔恰科夫也在寻访过程中一再地被乡愁击中,终于客死他乡;而老塔的命运也是如此——1986年12月26日病逝于巴黎,自离开苏联后终生未能回国。戈尔恰科夫无比平静的面容下隐藏的是怎样的一颗心,痛苦的激烈的冲突,远离祖国的无力感和不堪重负。老塔说:“我得声明当我初次看了这部电影的所有毛片时,对其中所呈现的无法疏解的阴郁景象颇感惊异。这些落痕在毛片上的气氛和心灵状态性质相同,如出一辙。这并不是我一开始就试图达成的;至于呈现在我面前这些现象之所以有其征兆且与众不同,无关乎我个人明确的理论性意图,而在于拍摄时摄影机即率先遵循了我的心灵状态:远离了家人和我原本习惯的生活方式,并且在相当不熟悉的情况下工作,甚至得使用外国语言,在在都使我消磨殆尽……”这种痛苦是生命最终的痛苦,老塔在用自己的生命书写这部影片。

我可以用存在主义的一套方法来分析这种痛苦感是如何的与生俱来,但我还是宁愿讲述这种痛苦感给我带来的震动。从某种意义上讲我们每个人都是离乡者,无论是远离母亲的子宫还是远离理想的生活,就像在乡愁中无力的挣扎。显然,这是一种对生命的最初体验。但这样讲一定是在自说自话,老塔的解释是他想拍一部“出于爱国目的”的“关于在国外的俄罗斯人”的影片。而且由于他的处境,我们似乎能清楚地抓住主题。但我总觉得这样太简单了,老塔不会仅仅出于这种目的来拍一部影片,他一向充满的极为深刻的哲学思考,并不是影评家们分析出来的。我的理解是老塔在传达背井离乡的俄罗斯人的挣扎和他自己的痛苦,表述了一种人类灵魂中永恒的无归属感的痛苦和挣扎。

所以电影是复杂的:传达信息可以确定,引起的情绪和审美体验则完全无法预期。尤其是老塔这种兼具复杂和深刻的导演。我不清楚老塔是否有这个层面的考虑,但可以确信的是,老塔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复杂的痛苦感受。而这种感受又引向更高层次的生命的回归。

三、原初性

老塔把乡愁的意象在影像上归结为俄罗斯风格的原野和房屋,在主人公的梦中多次出现。在影片的最后,一片意大利教堂中幻化出了一片俄罗斯的原野,一条河静静的流过,一座房屋静静的矗立,这就是梦中的俄罗斯,他童年的记忆。

我把这点归结为原初性的意思就是借这个词来表达老塔影像的一个特性,他的电影语言经常被解读出种种带有复杂隐喻的象征意义,但他始终不承认这一点。我理解老塔的感受,他的表达方式就是这样的,他只会把第一个进入他脑海的形象筛选出来,他就是这样的,那是他的记忆,他的潜意识。比如那所房子,那条河,再比如老塔一直钟爱的水面反射的日光。老塔的影像没有逻辑,作为观察者,在阅读老塔作品的时候不应该带有任何假定,任何预期,否则会无法理解。老塔的影像语言,尤其是《乡愁》和《镜子》这样完全的作者电影,只属于他的表达方式。无论场景镜头调度还是声音构成。比如其中有一场,在戈尔恰科夫去造访多梅尼科住处的时候,总有一种电锯的声音若有若无,影评家会有多种阐述,而我确信老塔会轻描淡写地说,我说的那个地方就应该有那么一种声音。

除了表达方式的原初性,还有一点,就是老塔的几乎所有影片,包括《乡愁》的主人公都是他自己的写照,这种经验上的原初性更能带来影像上的私人性和原初性,既然是自己,必然得心应手,而且能够在几乎没有障碍的状态下来抒写电影。

总之我还是难于描述乡愁给我带来的审美体验,很精确的说,那种在“共通感”层面的经验是类似伯格曼的描述:“一如倒映,一如梦境”,说的玄是“灵魂的共鸣”唤起了我在“痛苦感”那部分描述的一种我内心深处的痛苦或者乡愁,而在多次的阅读过程中,我逐渐体验到对《乡愁》的合适阅读方式:扔掉种种既有经验,用自己的生命去体验老塔的生命表达,否则完全无法理解老塔的影像。

其实下了很大决心,积蓄了很多勇气才来写这个题目,感觉自己写得不很成功,根本无法表达对老塔的景仰。尽我所能写到这个地步,很是汗颜,有愧于他的圣洁和完美,想到温克尔曼的一句话,也许形容老塔很合适:我觉得老塔的影像充满着宗教情怀的圣洁庄严,充满着“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乡愁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8 字

+ 加入清单

离开那个僻静的小乡村,搬进这个热闹的小镇已经三年了。

每个周末回到家,在写作业的闲暇之余总喜欢倚在窗前,看着高楼旁的那座大桥上,川流不息的车

络绎不绝的行人在匆匆地赶路,和人注意过我这个与这座繁华的小镇格格不入的人,只有那江水缓缓地向东流,将满江的愁思流进我心中。

而那村里的土、村里的人无一不让我怀念。

秋天的田野,稻米飘香,稻田像金色的波浪,微风一吹,便掀起了一朵朵的浪花。等到割稻机将谷子取下时,爷爷奶奶便会堆起一个个稻草堆。在那偌大的田野里,最适合捉迷藏了,一会躲在草堆后,一会趴在枯草间。有时和小伙伴比赛跑步,从这头跑到那头,从田埂跑到田沟,一个个都像一条条“小疯狗”,竟也乐此不疲。及时累了,也不回家,躺在草堆上,看那一只只大雁排成“一”字形或“人”字形飞在湛蓝的天空中。每次,都让大人们一顿好找。当然了,即使被骂了,也绝不会有半点怨言的。

每次回到家,都已经傍晚了,一家人其乐融融地吃好饭,便会搬着椅子去隔壁家的那颗大榕树下,

大人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喝喝茶。而小孩子继续着下午没完的游戏。而那棵大榕树,在落日的余晖下,垂下密密的树荫,静静地倾听着、慈祥地看着人们,守护着这一片小天地。

而人们总是那样的善良、热情。

谁家有点事,婚丧嫁娶,都得随一点“分子”,道个喜或道个恼,去帮别人打个下手,烧烧菜。不管

谁过生日,总喜欢将几份蛋糕送给邻家人,算是同喜同贺。像我奶奶,每逢过端午节或中秋节,总是要将其中的几个拿出留着送给桥东的那位上了年纪的老人。奶奶说,“这个人命苦啊,好不容易将独生儿子拉扯大,但儿子、儿媳却都嫌他脏老,扔在这荒凉的老房子里,无人问津。多照顾他一点,算是乡里乡亲的情谊,也是为自己多积点德,保证下辈子也有福享。”

而现在住在套房里,一扇扇铁门隔开了人们的心,即使是邻居,也极少来往,缺乏一点温情。

每每想到这里,总是感慨万千,但人总要往前走,请你在那里等我,总有一天我会重回你的怀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改写《乡愁》

全文共 1207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是一种绵延在心底的苦,就像爱情在某男某女间的生离死别一样;乡愁又是一种伟大的情愫,它占领了我们心灵中最深邃的部分。

乡愁是源于对往昔之物的特别缅怀,当夜雨响在耳边,乡愁也就如约而至在我们精神的海底。因为每次的归去来兮,所以我们的乡愁像西出阳关的旅人,充满了蓦然回首的美感。

我曾为乡愁的纯真浮想连翩,可一首童谣一段故事之后,我却只能为乡愁的解构而伤逝。乡愁不是离我们越来越远,就是被现代之物改造得面目全非。现实生活是物质的战场,是没有硝烟的金钱与道义的较量,是渐渐容不下乡愁的避难所。精神性情愫的全面溃败,工具主义的无往而不胜,我们的时代还有人类憩身休闲的后花园吗?

也许存在的都是合理的,因此当海峡般的乡愁被摩登高楼慢慢遮蔽的时候,当血缘般的乡愁被流行文化一举稀释的时侯,当大陆般的乡愁被感官享乐全盘击败的时侯,我们无聊的心底或许已经忘了回家的方向。乡愁还能成为乡愁吗?返身回顾之间,乡愁曾是一段尘封历史的精神勾连,故纸堆中惊雷的声声诉说,已在川流不滞的文化长河中传说着“故人、故事、故园”的隽永灵魂。

当落日夕阳带走了生命中春天的记忆,薄暮的黄昏你还能迎来考古者挖堀史海钩沉的快乐吗?

也许乡愁的解构是一个无奈的现实。当它不成其为艺术品,当它被说成是感情的奢侈,当它已成一段淡漠的回忆,乡愁的刻骨铭心岂不成了弥天大谎。

事实上,我们也正处在一个没有乡愁的物质社会,支撑我们心性的那座精神纪念碑,就在一场没有暴风雨的灾难中轰然倾倒。我们喜爱陌生的城市,我们流连于酒后的街头,我们欣赏新鲜的演出,我们欢呼青春的流浪。

四海为家、浪迹天涯是多么美!乡愁是否只会让我举步维艰?更让我们尴尬的是,回眸中靓丽如花的故园早在漫天的风沙中逝了它的容颜。我们又怎么可能在久别重逢的最新一次邂逅中,为它骄傲的写下最真的言辞。

乡愁被工业文明放逐之后,聊以告慰的情感替代品,只能是机器流水线上制造的后天物质,它有助于身体的肌肉强壮,却丝毫不问心灵的温暖与否?现代化的“乡愁版本”竟然是这么的新潮与另类:键盘敲打的“雨夜寄北”以网上传情的惊鸿一瞥,成就乡愁的未来时;电话情思的无聊滥觞,以话语的盛宴多余的倾倒后现代的情感垃圾;支票汇款信用卡的包打天下,以最经济实惠的功利交换把爱的精神脂肪一口吸干。

乡愁难道真的只剩下情感空壳,它的后花园还在桃花深处吗?假如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乡愁的苦味你就可以放到一边让别人自斟自饮吗?缅怀乡愁,让一世情缘唱得美一点再美一点!“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在遥远的他乡总有寂寞的时候,所以我们的笔端,我们的吟唱,我们的沉思,难免有乡愁满溢出来的芳香。那时候回不去的故乡是那么的可爱,像童年时母亲在自己摇篮边轻吟的那首儿歌。

我们会慢慢的懂得乡愁是一本历史的巨着,它送给我们的不仅是沙漠甘泉,也给人间的旅人浇灌上心智的露水。寄愿乡愁伴随人类思想者的新生而在精神的坟冢中重新复苏,不要再让我们人类丢失为数不多的几亩梦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海峡隔不断的乡愁

全文共 1547 字

+ 加入清单

高秉涵1936年出生于山东菏泽市牡丹区吕陵镇高孙庄村,父亲生前参加过国民党,在他幼年便去世了。1948年9月,母亲宋书玉便打发儿子跟着“国军”出逃。少年高秉涵跪在父亲的坟前,磕了3个响头,起身逃走。

高秉涵的小学同桌刘凤春送别时说:“我爸在541团当团长,你就说跟我是同学,可以直接投奔那里。”

高秉涵坐上马车,随着人流转往镇江,在这里,他患了急性肾炎,高烧不退,躺在草堆上等死,是朋友冒死带他渡江求医治疗。

1948年年底,高秉涵转到无锡惠山,被编入鲁南联合中学。

1949年春,高秉涵离开鲁南联中,投奔驻防芜湖的“国军”刘汝明部181师当兵。1949年4月20日,炮声隆隆,火光四起,解放军渡江战役打响了。惊慌之下,一个士兵碰倒了一锅热粥,高秉涵的腿被烫伤,两腿溃烂,伤势严重。他的小腿上至今还留着黑色伤疤,就是因为这个吓人的伤痕,他从来都不敢穿短裤,怕被人看见。后来高秉涵悄悄爬上一辆军车,押车士兵又用枪托将他捣落河中,他大难不死,自己爬上了岸。

1949年10月16日夜晚,高秉涵随部队逃向厦门东南海滩。第二天,又随军到了台湾,流落在台北街头。每天中午,他挨家挨户讨饭,每天晚上,他到偏僻的地方捡垃圾。

当年,逃难路上,高秉涵随身携带的一些东西被幸运地保存下来,有小学毕业证书,有小学排球队的合影,还有小学全班同学的毕业照……

新年到了,14岁的高秉涵思念母亲,禁不住泪如雨下。他独自跑到阿里山山顶,对着祖国大陆方向,呼喊着:“娘——娘啊!”

离开大陆的几十年来,夜深人静,每每想起母亲,高秉涵都要大哭一场。他受尽了人生的苦难,尝尽了世间的磨难。小时候喝过的黄河水,此刻都变成眼泪流出来了……

1952年夏,在朋友的帮助下,高秉涵考入台湾建中夜校。白天打工干活,夜晚读书。高中毕业后,他又考上了台湾国防学院法律系。

1963年10月20日,高秉涵毕业后,成为金门驻军军事法庭的法官,在金门法庭担任审判员。1964年,金门岛上发生一起士兵逃亡案。一天夜里,一士兵携带汽车轮胎渡海,想偷偷穿越金门海峡,回大陆看望母亲,但是没能成功。黎明上岸,以为到了厦门,谁知因迷失方向又游回金门。

按照军事法令,阵前逃兵,杀无赦。最终,逃兵被判处死刑。高秉涵答应逃兵,有朝一日,把他的骨灰带回厦门,还给他的母亲。这桩逃兵案,也深深地刺痛了高秉涵内心。一个想要回家看望母亲的士兵,怎么会有死罪?身为法官的高秉涵陷入沉重的思考。

每次想到家乡,想到自己的母亲,高秉涵都会忍不住痛哭流涕。他两个眼窝因常年流泪而凹陷下去。

1973年,高秉涵退出军界,成为一名挂牌律师。高秉涵做执业律师,收入不错,他积攒的钱,都捐给了家乡山东菏泽,修公路,建学校,接济贫苦的民众。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1979年,在高秉涵阔别故乡整整31年的时候,他终于写下了第一封家书,地址写上“山东菏泽市西北35里地处高孙庄村,母亲宋书玉收”。信中他写道:“为了能见到娘,我要活下去,娘,等着我,我会活着回来。”这封信由中国台湾转到欧洲,经美国寄到中国大陆,历时3个多月。就在这封信辗转寄达的一年前,母亲宋书玉在吉林辽源去世。自从儿子走后,母亲每天思念他,儿子小时候穿过的棉褂,一直藏在母亲的枕头下,从菏泽一路向北带到辽源,直到去世。

家人告诉高秉涵,母亲常年思念他,直到临终咽气前,母亲都在呼唤着他的名字。这一声声呼唤,撕碎了高秉涵的心,他也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母亲啊!

说起母亲,高秉涵哭得像个孩子,就差一年的时间,没能见到母亲,没能亲眼再见母亲一面,没能给母亲端一杯茶水,尽一分孝心。这让高秉涵留下了终生遗憾。

当时,高秉涵不知道,在海峡这边,两个姐姐去了延安,当上了共产党的干部,年迈的母亲找到了女儿们,却失去了儿子的音讯。无尽的等待最终耗尽了她的生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记住乡愁 守望幸福

全文共 1358 字

+ 加入清单

古树、池塘、老井、灰墙以及涓涓细流、山川草甸,承载着无数人儿时的记忆,它是很多人魂牵梦萦的成长符号,“乡愁”是它们的代言词。

随着城镇化大潮滚滚袭来,这些美丽的乡村在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渐渐化为乌有,暂时留存下的乡村也有不少被割裂了历史的脉络,失去了灵魂和底蕴,沦为失去记忆的躯壳。

自治区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期间,代表们纷纷建言热议,愿更多的“乡愁”被守望和传承。

乡愁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

“乡村以宽广的胸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乡愁是中国人的精神家园,故乡在哪里,中国人的根就在哪里,精神就在哪里。”冯玉璞代表说。

冯玉璞是隆德县主管文化、旅游的副县长,隆德县是中国书法之乡、绘画之乡,也是全国文化建设先进县。冯玉璞说:“隆德县自公元1142年传承至今,是很多隆德游子的故乡,也是他们的魂之所依,心之所托。腊月初八那天,我们启动了‘在隆德过大年’活动,通过社火、舞狮、民俗体验、元宵晚会等传统节目,共同守望正在消失的传统文化。”

冯玉璞说,现在很多农村都是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布局,毫无特色、千篇一律,老百姓戏称“家家户户一个样,人还能看个门牌号码,狗干脆找不到家了”,他建议在大规划的拆迁和“造城”运动中应该将“乡愁”留住。

冯玉璞说,如今,随着大批移民离开故土融入新生活,一些传统的文化正在逐渐消失,而新的文化理念尚未形成,导致很多现代人没有信仰,都很茫然,希望通过城镇化的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将“乡愁”找回来,将一些传统文化找回来。

既要坚定传承又能勇敢放弃

“城镇化是现代化进程的表现,如何能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又能让农民生活有大的改善,要走的路还很长。”布青沪代表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天蓝水绿是宁夏最大的资源优势,面对稀缺的碧水蓝天,我们需要坚守,但也要付出代价,比如放缓经济发展的速度,比如规划好城镇化的特色,比如该破则破该立则立。

布青沪说,城镇化要以人为核心,人在现代化进程中能够安稳下来,一靠优于过往的居住生存环境,二靠内心深处的安分,青山绿水的消失让现代人忧郁,精神家园无处安放。因此,才有那么多的人愿意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重回农村生活,这不光是精神的感受,还有村庄里淳朴民风的融化。不管是城市还是乡村的文化并不全是好的,就怕在各种文化的交汇中,糟粕不舍,精华不留,失去判断的方向。我们要擦亮双眼,做到既能坚定传承,又要勇敢放弃。

布青沪建议,城市规划并非要移山填海、改头换面,千城一面“乡愁”只会越离越远。如果星星还是那个星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实现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美好愿望,那么,我们的“乡愁”就不在远方。

诗意的栖居并非梦想

看得见的青山绿水,看不见的诗意情怀,每个人的心里,都有那么一方碧水蓝天,那是家的颜色!

“移民从一个故乡搬入另一个家乡,他们人下山了,可文化的根不能断了,在新家园他们能否觅到更多老家的味道?”马红代表说,生态移民是宁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途径,大批人的“下山”将不仅仅是一种住房转移,更会成为一种文化现象。

搬下山来的移民,绝大多数都会外出务工,寻求新的发展,怎么让房子真正变成“家”?光靠产业,似乎还不够。

马红建议,在移民搬迁过程中,政府应该将文化的传承、迁徙、再创造作为重要部分考虑进去,在建设居住之所的同时,为移民建起一个可以诗意栖居的精神家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乡愁高中优秀

全文共 789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是李白“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的深情;是马致远“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凄苦;是于右任“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的悲怆。我一直不解其中真意。直到……

举家搬入城里后,我们已经有一年没有回到故乡了,故乡的点点滴滴都令我怀念不已。我的故乡在一个古朴的小镇上,这里充满了历史的醇香与厚重。白壁青瓦石墙,木雕砖雕石头雕,无处不在,踏着狭长而又光滑的砖石板,抚摸着两边高耸的砖墙,上面已经被青苔侵蚀的斑驳不堪,雨水冲刷了砖石原本的色调,只留下一片淡白色的印迹。黄土砖码得参差不齐,上面满是虫儿蛀过的洞孔。

一座座暗棕色的木屋,木雕花已经显得十分模糊,推开陈旧的木门,里面迎来的是乡亲,他们饱经沧桑,却绽开笑脸,热情好客。他们准会请你进来坐一会儿,拉拉家常,用那生涩难懂的家乡话与你闲谈,或从木柜里拿出好东西吃,临走时还不忘往你怀里塞点带走。小镇还保持着五天一次的赶集习俗,乡亲们在集市里张罗叫卖,有时碰见熟人,聊上几句,分别前还会从自己买来的货物中挑一样送与对方,仿佛这买卖的不是货物,而是亲情。

每逢过年或佳节,大伙都凑在一座百年祠堂里闲谈,听着戏台上的花鼓戏,好不乐哉!每个人都笑得合不拢嘴,一个镇上一百八十多户人家仿佛都是一家人。

小镇外,是一片稻海。每到春耕秋收时节,勤劳的人们都会在此劳作,清晰记得在某个夏夜,天空镶满了星辰,凉爽的风抚过耳边,带来了清爽的稻香,我和爷爷来到稻田里挖渠引水,蛙声此起彼伏,真是“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啊!甘甜清澈的泉水滋润的稻谷也是如此香甜。秋收时节,人们拿着镰刀在金灿灿的“稻海”里收割稻子。庆祝着丰收的同时,乡亲将一筐筐稻谷挑到谷场翻晒,打谷,最后收入谷仓。一到秋末,这片田野便闲适下来了,种点小菜,田野上也铺上了厚厚的青草地毯,这也便成了成了孩子们的乐园。

原来,这就是乡愁。一块砖,一片瓦,一群人,一粒米,一捧土,就是乡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关于乡愁的作文1200字

全文共 1632 字

+ 加入清单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双鬓明天又一年。”

——题记

第一次伏案阅读余光中的《乡愁》,便被那字里行间的浓浓的乡情所深深陶醉。我反复品读深思,一缕缕青烟般久久不散的愁情困闷在心中到处乱窜,想用力将它平息下去,却又不得,反而更加飚突。今天是除夕,我却独自坐在窗前。

随着零点的钟声敲响,争相竟放的绚烂花火将这黑夜缀成白昼。今晚的夜,就如寒冬过后的暖春,惹得无数“花儿”折腰。独自坐在窗前凝视着这本不属于黑夜的绚烂,目光透过这片天,却看向另一片土。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离去?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远走?如果可以选择,谁不希望团聚?背井离乡的孤单,习性不同的方式,我都可以适应。唯独改变不了,思恋的漫延。

很多人问我,你想家吗?我说带着无比的倔强说,不想。可是哪一个离家的孩子不思乡?这样的逞强,不过是缘由内心的卑微,我的家在远方,而我却从未承认我离去。记忆任由时光穿梭。

当我懵懂的踏上学途,在车水马龙的繁华羊城,开始了成长。小小的我带着最纯粹的心灵去拥抱这个美丽的世界,那时我还不知什么是乡愁,只是觉得,这个世界太大,我怎样也看不够。

一次语文课上,那位我一直觉得貌如天仙的老师竟用了三个字来形容外来务工人员——“入侵者”。当我看到站在讲台上微笑着说出这三个字的她,用一种奇怪的眼神淡淡的扫过我,当我看到同学那似笑非笑的带着轻蔑的嘘声,我只有不知所措的四处张望着,害怕对上任何一个人的目光。将头深深的埋下,泪掉落在书本,悄无声息。我不知道那些眼光是否善意,我只知道我胆寒至今。那时的我就已经知道,任由心如刀绞,任由泪如泉涌,都要将悲伤留给自己。

从那时起,才开始有了乡愁。

至此以后,我总是喜欢一个人站在窗前看月亮,对着皓月许愿说“我要回家”,仿佛只有星空和黑夜,才能载着我的愁绪远走。从那时候起,我开始习惯了孤独。好像只有回到家乡,我那被深深伤害的自尊才会恢复。

最开始萌芽的乡愁,是我独自躲在被窝中落下的泪水。

父母的工作开始风生水起,繁忙的日程无暇顾及到年幼的我,因为这个契机,我第一次回到了阔别已久也是夜夜思恋的家乡。

长途跋涉的车程,我终于投入了“母亲”的怀抱,即使下着如花瓣似的雪花,刮着让人脸生痛的寒风,我也觉得这个怀抱让我温暖的热泪盈眶。脚刚刚踏入这片期盼已久的故土,跃入眼帘的便是那两个在寒风中等待的老人。岁月与苦难的洗礼让他们的脸干瘦而蜡黄,眼神暗淡无光,但当看见朝他们走的我时,那两双瞳孔溢满了泪水,光亮的如同黑夜中独亮的火把。在寒风中两位老人显得是那么渺小与瘦弱,雪花与寒风毫不留情的袭击着薄弱的他们,但他们朝我张开的手臂,又是这样的宽广而坚毅。我被紧紧拥入怀中,烟草的味道在我鼻腔漫延,我被布满青筋布满老茧的双手抚摸着脸庞,泪在脸上流淌。寒风中他们在我耳边一遍遍的说着“佳儿。。我的佳儿。。”反反复复的带着让人道不出的情感,唤着我的乳名。

他们总是用炙热的眼神注视着我,而我总是躲避,这样的目光太过灼热,我却不知道该如何回馈。疼入骨子的爱,却不善言辞不知如何去表达,所以总是小心翼翼的照看着我,生怕我受到丁点委屈和伤害,即使我闯了祸,也从舍不得责骂,他们只会带着一种让我不忍的眼神注视着我,话未开口,泪先下来,我站在一旁看着落两位老人因我的错误而自责落泪,不知所措。这样将那厚重的让人不知如何承受的爱给予与我的,便是我的外公外婆。

半年后,父母将我接走,随着火车的开动,那两个站在站台上留着泪朝我挥别的背影,也在我的视线中渐渐消失。我将头埋在母亲的怀里,偷偷的掉着眼泪。忘不了,那满布青筋轻抚着我的双手;忘不了,那溢满宠爱炙热的眼神;忘不了那一声声慈祥的呼唤;忘不了,那深情的纵容。

坐在窗前的我,泪湿眼帘,在这个绚烂的夜,远方的他们现在是否也正在凝视着星空?是否也在观看着烟火?是否也在思恋着身处远方的我?是否,与我一样泪湿了心头。

时间让人学会宽容与理解,所以时光可以让人成长,往事如烟,转瞬即逝,但唯爱永存。

如今的乡愁,是同一轮明月下的至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乡愁读后感600字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乡愁也许是一枚邮票,也许是一张船票。总而言之,这就是诗人——余光中内心想表达的含义。如今,诗人已经离我们而去。那就让我们再次走进诗人的内心,来表达我们对他的深切怀念吧。

余光中本是福建人,后来辗转来到了台湾。然而他的这首《乡愁》感动了无数的华人读者,红遍了大江南北。诗中,诗人将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呈现在人们面前,让人们心灵为之一颤。

当时他才22岁,却被国军所抓。离别前夕,余光中对家人说“我会快去快回的。两三年的光景,我就会回来团聚。”然而谁也没有料到,他一别大陆好多年。他的母亲在大陆这头,默默地等待了漫长的半个世纪。然而,大海无垠,海上没有一只扁舟将自己日思夜想的儿子送回来。她一直盼啊,盼啊,盼白了头发,盼干了泪水,直至生命的尽头,依然没有盼到自己的儿子。

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一段感人的片段。当年蒋经国偶然看到路边的一块石碑,上面深深地刻着“我要回家”四个大字。这几个字对我的感触很深。当时这些有家不能回的老兵们,只能用这种方式来排遣自己的思乡情绪。然而,从这四个大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想要回到祖国大陆的决心。

“欲归家无人,欲渡河无船。”“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梦中,他们回家了。发现那里只有一片青草地。再望过去,只是一片汪洋大海。海的另一边,是母亲苦苦等待了半个世纪的云崖。那里,有母亲流过的泪水,有母亲踩过的脚印,有母亲无奈的身影。想到这里,我的眼泪又情不自禁地掉落下来。

诗人想要表达的含义在诗中说不尽,道不完。那时诗人的心情,又有谁能深深理解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乡愁641字

全文共 644 字

+ 加入清单

余光中,台湾著名诗人,现任高雄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余光中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倾注在他的诗作之中,《乡愁》便是一首代表作。

阅读此诗,首先呈现给读者的是四幅鲜明而又具体的生活画面。第一小节: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小节: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小节: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小节: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同时,读者可以感受到作者浓郁而又强烈的感情,诗人的乡思之愁不是直白地说出来的,而是通过联想、想象,塑造了四幅生活艺术形象,使之呈现在读者眼前。作者把对母亲、妻子、祖国的思念、眷念之情熔于一炉,表达出渴望亲人团聚、国家统一的强烈愿望。

阅读此诗,使我们感到回味无穷。本诗集单纯美与丰富美于一体,物象集中明朗,如邮票、船票、坟墓等,不枝不蔓,意境幽远深邃,内容丰富含蓄,能诱发读者多方面的联想。

诗的结构: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长大后、后来,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由思乡、思亲升华达到思念祖国。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诗歌有回环往复,一唱一叹的旋律。在同一位置上,有重复,即我在这头……,有叠词:小小、窄窄、矮矮、浅浅;有变换的量词:枚、张、方、湾。作者采用这些艺术手段加强了此诗的音韵之美。

点评:总之,本诗以朴素、简明、隽永的语言,高超的艺术技巧,表达了台湾人民盼望海峡两岸统一的愿望,抒发了作者浓郁的乡思之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有关思乡作文:读《乡愁》有感

全文共 1086 字

+ 加入清单

幽幽,何时归。

悠悠,心影碎。

一地幽兰,数不尽的惋惜。极目远眺,数不尽的哀伤。

安能故地重游呢?离你太远了,故乡!又有多少人会和我一样感叹呢?

小时候,我们依偎在母亲怀里,倾听着母亲清脆的歌声,甜甜的入睡,时时刻刻感受着母爱,在这种伟大的情感面前,我们悄悄地成长。

可是,也有一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离开了家,离开了母亲,离开了缤纷的童年,独自在外闯荡。也许就是这种经历造就了一个伟大的诗人——余光中,还有他那流传最广、最为宛然动人的《乡愁》。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年少离家的他,时刻怀念着故乡,想念着母亲,那种积累在心底的思念,都倾注在那一枚小小的邮票上。小小方寸,连着两颗彼此牵挂的心,这种思念,只有等到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年龄,才会源源不断地倾泻出来。《乡愁》可以窥见他一生中最遗憾的事情:对母亲,他心中好像总是觉得亏欠什么,是亏欠了一个儿子应尽的孝道。乡愁,思念母亲。

成年了,结了婚,多了一份缠绵,多了一份期盼,与妻子的聚少离多,乡愁变成了一张“窄窄的船票”,而这窄窄的船票,有“忆君心似西江水,日夜东流无歇时”的怅然,又有痴痴等待的“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的绵绵思恋,也是这种淡淡的哀愁,体现出了他的丝丝温馨和似水的柔情。乡愁,思念妻子。

不惑之年,他的人生又一次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他的生命中一位重要的人退出了他的世界——慈母故去。坟莹上衰草累累,满野空旷。那一份怀念,那一份伤感,那一份无法倾诉的无奈,都撒作这一?黄土,都化作这一方坟墓,生死两茫茫。如今,剩下的是他斑斓若星河的泪水。或许,他面对他母亲的那方矮矮的坟墓时,只有低头,因为,他亏欠了她太多。乡愁,思念离去的母亲。

而今同胞难得相聚,国家不能统一,虽然这一切都是历史所造成的,但他仍在盼望,盼望着台湾能与大陆统一。因为,他觉得,台湾就像大陆的孩子,分离了太久,想要回归母亲的怀抱了,不要像他一样,知道珍惜的时候,母亲已经驾鹤西去了,等到母亲主动拒绝的时候,才知道后悔,却已无处寻觅。乡愁,思念祖国。

游子深情的顾盼,是一曲清婉而柔美的横笛之声,可为什么他的人生充满了遗憾?他已经错过了太多,与太多想珍惜的人相隔一湾浅浅的海峡,可就是偏偏不能再有一步的接近。那湾“浅浅的海峡”,却隔开故土四十载,隔开亲人四十载!此时,这浓浓的乡愁,恰似一江春水,滚滚东流!所以他会不停地回顾从前,自己对自己不停地诉说着浓浓的乡愁。

戚戚,白首离。

凄凄,愁几许?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乡愁作文800字

全文共 829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晚上,我们全家人围坐在阳台上一边喝茶,一边赏月。

我抬起头,望着天空中那轮甜橙饼一样的月亮。仔细凝望,那宁静的夜空中月亮犹如一个清冷美人的眼睛,波澜不惊地打量着大地和大地上进入梦乡的人们。她是那样的温柔和安详。月亮从不像太阳一样火急火燎地把光辉洒向大地,也不像风儿一样忽急忽缓地工作,更不像云朵那样懒洋洋地在天空中飘荡。她总是柔柔地注视着大地,在星星的映衬下,轻轻地向我们微笑。

“你瞧,今天的月亮真是又大又圆!”我感慨道。一旁的爸爸笑着说:“中秋节来临之际,月亮也会更懂人们的心思,拼命地鼓起她的腮帮,活像从画中走出来的唐朝美人圆润的脸庞。”月亮又散发出皎洁的月光,给大地披上了一层银霜。月光如水,好似从夜空中倾泻了下来。突然,我感到月亮是那么的无奈,她是否在像嫦娥等后羿一样,在等太阳?想到这儿,我不禁吟诵道:“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月亮是否像苏轼一样忧愁,一样在思念远方的亲人?好月亮啊,您到底在想什么?在担忧什么?我想问问您,您在天宫和嫦娥、玉兔都过得好不好?快不快乐?

我的爸爸来自青海高原,是一个有着浓浓乡愁情结的人。每到中秋佳节,他就更加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和兄弟姐妹。今天,看着这天上的圆月,我似乎开始理解爸爸那绵延千里的无限乡愁了。我回过头望着月光下的爸爸,我问爸爸,你在想什么呢?爸爸遥望着月亮对我说:“我想起了小时候,每到中秋,我就会和小伙伴儿们拿着竹竿到各家院子里摘核桃吃。剥核桃皮时,手上脸上经常会被弄得黑乎乎的,坚硬的外壳会割伤我们的手,但我们丝毫感觉不到疼。如今的核桃品种再好,也吃不出当年的味道了。”我顿时想起了爸爸写的那篇《云中谁寄核桃来》,此刻,我终于深深理解了其中的浓浓思乡情。

天上的月亮啊,你真是善解人意!你了解游子们“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离愁别绪。在亲人们遥举酒杯,互诉思念时,你就悄悄升起。正所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从古至今,有多少文人墨客赞美过你呀!因为你最懂思乡情,最知离别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关于乡愁的名人名言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小编整理了关于乡愁的名人名言,欢迎阅读。

1、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唐〕白居易

2、 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唐〕白居易

3、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4、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5、 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6、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7、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8、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9、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静夜思》

10、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宋.李清照《菩萨蛮》

1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唐〕贺知章

1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唐〕崔颢

13、 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唐〕柳宗元

14、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元〕马致远

15、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宋〕王安石

16、 共看明月庆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唐〕白居易

17、 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18、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19、 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20、 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回乡偶书二首》

21、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唐.贺知章《回乡偶书》

22、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23、 悲莫悲兮生别离——战国.楚.屈原《九歌.少司命》

24、 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25、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隋.薛道衡《人日思归》

26、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皂

27、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28、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唐〕李白

29、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唐〕李白

30、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杜甫

31、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唐〕李白

32、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

33、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唐〕王湾

34、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唐〕李白

35、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唐〕刘皂

36、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唐〕杜甫

37、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唐〕王维

38、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唐〕高适

39、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王建

40、 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唐〕贺知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中秋节思乡乡愁作文

全文共 1323 字

+ 加入清单

又到中秋,儿时的记忆,于破旧的院中央,老榆树下,笨朴的农家饭桌上摆上几块月饼,那种核桃仁与冰糖等杂在一起的馅料,加上几个苹果,一盘花生,父母亲端坐,孩子们围拢一起,虽然由于父亲一贯的严厉,我们并不那么自在,但还是有很温暖的感觉。那时的农村院落,或整个乡村,有一份如今难以体味的纯净,要是天气晴朗,月亮真真切切,好像能触摸到,空气中弥漫泥土的腥香味,因为此时正是农忙接近尾声的时候,沉浸于内心的既有丰收的喜悦,亦有由劳碌转闲适的放松。如今的中秋,高档月饼琳琅满目,但那种引申而去的涵义再也不会有了。我们满足了囗味,却永别了曾经的体味。

就象月亮承载了我们内心对团圆的渴望,而距离撕扯了我们对故乡家的这些愿望。曾经我们对“遍插茱萸少一人”,只是摇头晃脑的背诵,我们对“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也只是若有所悟,如今,经历了所有,才会真正的举望低思,才看懂月的心事,原来满载的人间情事感伤。

当年,中间的一张方桌,被一个家围成一个完整的圆,内心便是满满的好,一个完整的院落便是稳稳的幸福。懵懂的少年在那一片天空下仰望,生活就像头顶的金黄,有外祖父母,有父母兄弟;有满地的凌乱,有老屋高树;有十亩农田三分菜园,有牲口有禽畜,一条苍狗掩卧简陋的门口,好像那就是金灿灿的所有的日子,那个夜晚,我最大的心愿:定格在一起,那是家。这也是我能忆起的曾经的清贫却安乐的家。

少年本无愁,何来赏月眸,注视的是眼前的安宁,想着的是永久的团圆乐融。一轮圆月,在身外亦在心外,圆圆的家就够了。

儿时的圆月是一篇美丽的童话,我们在其中遐想未来,不及去追,如今却是一本斑驳的故事书,我们在其中怀念过去,追却不及。前植希望,后播惆怅,却是同样的月光?

如今,真正的圆月,睽违良久,只能是曾经的记忆,照耀着曾经的阴晴圆缺,心中却再难盛下它了。其实从外出求学至今,哪里还有月圆的时刻,更多时候,举杯相邀,对影三人,曾经的黑白,烙印成遥望的无奈。斑斓的世界里,早生的华发挽不回父亲的躬身成像,母亲的步履蹒跚。一样的月光,异样的凄惶,从不识滋味到老而迷茫,却是月之过?

成长,若发源于同一个地方的小河,载着同样的月光流向不同的方向,回归,却只能化雨飘落,有影无踪,有踪无长。一个大家庭的团圆,在这个慢不得的世界里,实在是一种奢望。感谢曾经的乡村院落吧,过往的家,家的过往。女儿、侄子侄女,谁知道未来会流向何方?旧人新月,新人旧月,变幻何常?

没有色彩便是最好且长久的色彩,一种味道也成了永生的味道,一轮圆月依旧,但人已老,情已别,老屋不存,老树不在,那铁灰的小桌,那榆木曲凳也仅能翻腾在月光下的记忆里。

礼尚往来于如今的大街小巷,月饼随处见,然月圆何时现,月圆尚有时,人圆何其难?今夜,可以吞下精致的酝酿,却道不出为何要这样,不一样的月饼,相似相随的忆难忘,可以醉一场,明日便是不一样的月光?

皎洁的寂寞里,谁在欢笑,谁在浅唱?

灿然的清辉下,谁在赶路,谁在彷徨?

缄默的流光中,谁在沉思,谁在张望?

清澈的圆润里,谁在把酒,谁在断肠?

此刻,母亲,我的亲娘,是否也端坐在故乡的月下,陪着石榴树下的疏影碎光。道是儿孙满堂,如今却谁在身旁?

明晃晃的相思里,却是一声叹息,两份牵挂,未语泪成行!

[中秋节思乡乡愁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