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莫言故居有感(汇编20篇)

阿炳的《二泉映月》可说是闻名天下,那么他的故居是怎样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相关范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浏览

365

作文

119

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妈妈告诉我鲁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我和几个同学参观了鲁迅故居

那是一条古老的路。路面是青石板铺成的,两边都是老房子,鲁迅的祖居、故居、百草园都在里面。我首先参观了鲁迅祖居,那是他爷爷奶奶住的地方,房子很大,房间很多,是一户大户人家。鲁迅故居的房子和祖居差不多,不过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的书房三味书屋,妈妈告诉我鲁迅就是在这一个房间里学习并写下很多伟大的作品的。我长大一定要看他写的书。我觉得这一次参观非常有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邓小平故居观后感精选

全文共 725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的近代史上,有三位伟人.第一位是孙中山先生,因为他是革命的先行者,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专治制度;第二位是毛泽东领袖,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第三位就是小平同志了,是他的思路,以实事求是为精神,客观事实为依据,按人民的意志为出发点,真心为人民的胸怀,使中国的人民正真的走上小康生活,而这是千百年来中国人民梦寐以求却没有实现过的----即使在是中国历史上最富裕的唐朝.

邓小平同志,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无产阶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邓小平故居观后感

细看记录片《小平您好》,其故事翔实生动,感人心怀.使我们对小平同志的一生有了立体的全方位的了解.无论是他统筹帷幄统领全局的气魄还是“三落三起”处变不惊的胆略,以及热爱家庭孩子的细节都深深地感动着我们。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是小平同志在文化大革命后以他巨大的勇气和非凡的智慧,及时提出了改革开放和搞市场经济的思路,带领全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最终使中国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使中国的人民开始走上富裕的道路,尤其是广东这块热土,本地的人民对小平同志感恩戴德,逢年过节在小平遗像下的供奉异常丰盛,年年如此.

或许在中国的历史上有许多伟人,但他们太多的是为个人的政治抱负,以及个人的英雄气慨吧?有多少人是正真为广大百姓生活的富裕,幸福而操心,心碎的?到目前为止,我所能想到的也就小平同志一人.

小平同志最大的功绩,也是前无古人的功绩,就是让中国亿万人民解决了温饱问题,走上了小康生活,百姓从此富裕,国家由此富强.而这也是成就小平一代伟人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464 字

+ 加入清单

自从我看了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后。就很想去鲁迅先生以前读过的学堂去看一看。也很想去那里看一看他课桌上课的“早”字。终于今天我们小记者能到绍兴有玩去了。

绍兴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也是一个有着丰厚历史文化的地方。鲁迅的故居就在绍兴。我们晚报小记者一路上有说有笑的,兴致勃勃地猜想着鲁迅故里的风采。

一到鲁迅故里路口,我立刻被一种古色古香的特别风味所吸引。绽现在我面前的是鲁迅先生那神采奕奕的肖像,依旧展现着当年的英姿。

我们走在长满青苔的石板路上,感受着当年的沧桑。两排店里摆放着绍兴的特产。又有有名的乌干菜,,也有香飘十里地臭豆腐,还有颇有特色的乌毡帽。

我们走进了三味书屋,只见墙上挂着一幅梅花鹿图,桌自拍的整齐有序,鲁迅先生的位子在东北角,他的书桌上刻着一个大大的“早”字。先生的位子上摆着笔、墨、纸、砚还有一把戒尺。我们在“三烩书屋”,充当起学生来,先生穿这一件淡蓝色的衣服,梳着清朝的辫子,带着清朝的帽子。他认真教我们三字经。让我们体验到了孩子学习的景象。又让我体验到鲁迅响声那时的艰苦学习,勤奋好学的精神。

今天,我学到了不少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鲁迅的故居_600字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鲁迅故居位于北京阜成门内三条胡同21号,从1924年5月到1926年8月,鲁迅先生一直居住在这里。

推开两扇黑色的院门,穿过短短的门道,眼前就出现一座普普通通的小四合院。院里有两棵枝叶茂密的白丁香,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这是鲁迅先生1925年4月5日亲手栽种的。

小院里的南房是鲁迅接待青年朋友的地方,有时鲁迅自己也在这里休息。

东房曾经是女工的住室,以后用来堆杂物。

西房当年是厨房,现在是“故居”管理人员的值班室。

北房有四间。西头一间是鲁迅先生的工作室兼卧室,鲁迅自己称它为“绿林书屋”,人们把它叫做“老虎尾巴”,因为它是扩建时展接出来的。东头一间是鲁迅母亲的卧室。

“老虎尾巴”是所有屋子最小的一间,室内放着一个老式的三屉桌。桌上摆着一盏煤油灯,它使我们想起当年还没有电灯的情景。油灯旁边放着一个普通的木制笔架,一只装在硬木盒里的砚台,还有一个旧马蹄表和一个烟灰缸。一只盖碗像不久前刚用过的一样摆在桌上。桌子一边是个牛皮纸箱,另一边是个什物柜。桌前一把藤椅,墙上挂着一幅炭画和一幅藤野先生像。屋子另一侧放着茶几和木椅,茶几上方的壁上挂着一幅题字:“望崦嵫而勿迫,恐鹈鴃之先鸣。”

北房西侧的小门,通过后面和室内的陈设,都是极简朴的。就在这里,鲁迅写出了许多不朽的作品,包括《华盖集》《华盖集续编》《野草》三本文集和《彷徨》《朝花夕拾》《坟》中的一部分文章。

鲁迅故居,北京这座简朴的四合院,是人们永远敬仰的地方。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游邓小平故居作文800字

全文共 795 字

+ 加入清单

2月5日,我们在四川广安,游玩牌坊的邓小平故居

出客栈大约几百米就到北门,过了北门就进入邓小平故里周围,首先看到的是古树坪的黄桷树,树龄高达170多岁,它是邓小平年幼时经常玩耍的一棵老而又高大的树。在别处似乎没有见到过这么高大的黄桷树。空气中还含有一丝丝青草的香气,这时的空气多么新鲜、清新啊!

一路顺着走道。随着走道两边的树木,树木时而多,时而少,时而稀疏,时而密集,鸟儿鸣叫声也时时变化。

我们过了“德政坊”,走了大约八百米就到了蚕房院子,这里还没建好,唉!真是走了狗屎运,没关系,还有其他景点,我在心中暗暗自念,到了神道碑,真是壮观,一座高几十米的碑立在这儿,让我忽然觉得自己好渺小,像蚂蚁那么小,而神道碑就像一个巨人,只要“巨人”一抬脚,我们就完了,参观完神道碑,我的心里忐忑不安。

来到了邓小平故居。房子真大啊!邓小平爷爷的家人也很厉害,对于我们来说,简直就是鹤立鸡群,叫人只能抬头仰望。罗盘田离邓小平故居最近,罗盘田真奇怪,一个个呈圆圈状,参观了翰林院子,邓小平爷爷小时候上学的地方,翰林院子的古筝声飘到我耳边,这里的古筝声不仅让人心旷神怡,似乎还让人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的情景:邓小平爷爷与同学背着古诗、课本,学习很认真,我觉得我应该向邓小平爷爷学习。

最让我记忆深刻的是邓家老井和长廊美食。

邓家老井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奇,为什么说他奇呢?因为邓家老井的井水比平地面高出60厘米,井口呈圆形,井水冬天温润,有点暖,夏天甘甜,解渴,即使是干旱时期,这井里的水照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邓家迁入广安挖的,它的井水涓涓流出,终年不断,养育了邓小平和几百个村民,邓小平爷爷喝了这井水15年,直到他离开家乡,周围的村民现在都用上了自来水,但邓家老井仍在汩汩流出。

长廊美食里的伤心凉粉、凉面、辣子鸡……这些美食让吃货口水〝飞流直下三千尺〞,让人不由想起了“翻身不忘毛泽东,致富更思邓小平”这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参观李白烈士故居有感作文600字

全文共 631 字

+ 加入清单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也是上海解放70周年。上海是一个有着丰富红色文化资源的城市,在我居住的虹口区,有众多的革命历史建筑和纪念馆,许多革命烈士和文化名人都曾在这里战斗和生活过。暑假期间,妈妈带我去家附近的李白烈士故居参观

李白烈士故居位于上海市黄渡路107弄15号,是李白烈士最后居住、工作和被捕的地方。我们先参观了一、二楼展厅,听讲解员详细介绍了李白烈士的成长经历以及与敌人斗争的光辉事迹。接下来,又到三楼进行参观。三楼复原了李白烈士生前居住的场景,再现李白烈士生前战斗、生活的情景。

这次参观,让我详细了解了李白烈士的生平。李白烈士1937年来到上海,长期从事党的秘密电台工作。在白色恐怖的环境中,他大智大勇,不屈不挠,坚守战斗岗位,保证了上海地下党组织与延安的电讯联系,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李白曾先后三次被捕,最后一次被捕是1948年12月30日凌晨。当时,李白正在秘密的斗室里向延安发完一份有关解放上海的重要情报。李白烈士在狱中饱受酷刑却始终坚贞不屈。1949年5月7日在上海解放前夕李白惨遭国民党秘密杀害,年仅39岁。以李白烈士为原型还拍摄了著名的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

这次参观,使我认识到:正是因为有许许多多像李白烈士这样有着崇高理想、坚定信仰、为新中国的解放、为人民的利益不惜献出宝贵生命的革命先烈,才有了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我们应该向革命先烈学习,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不忘初心使命,做新时代优秀的少先队员!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游鲁迅故居

全文共 841 字

+ 加入清单

绍兴似乎从古至今是一个出名人的城市,也可以说,这个城市是以名人而新的。但是一踏上绍兴,脑海里便只有“鲁迅”这个深刻的印象罢。也是因为鲁迅,给绍兴添上了些许浓郁的“书气”。

绍兴总会给予人一种“老夫子”式的感觉。在冬天里,绍兴可算是生冷的,只不过还带一点清新,让人从沉闷中释放出来。昨晚的雪还未化完,便堆积在檐上。小水珠从中渗出来,极有声韵地“嗒叭”垂下来。“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鲁迅的孩提住所就坐落在绍兴市区。第一次看见,真仿佛是几十年前的古镇,永不褪色的意蕴,与这日新月异的城市相映成趣。在鲁迅故居的一条街上,有不少民间特色工艺品摆在那儿。还有弥漫的臭豆腐的香味飘散,似乎再次强调了绍兴的饮食特色。中间的水道上三三两两的停着乌篷船,似乎还在重现昔时的江南水乡。不少戴着乌毡帽的游客与老人穿插在人群中,别有特色。作文网:zw.yjbys.com

在这个昔日的辉煌的大户人家里,虽是大年初二,却还是挤满了前来探寻的游客,不乏有闻名而来的老外。鲁迅的故居已大部分被修建,只留下故屋里的木板中的裂缝去探个仔细了。最真的,还是鲁迅故居里破损不堪的椅子,还有不成样子的一触即崩的棉絮,还有鲁迅睡过的木床,反应着当年这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点点滴滴。我们还从被从远处“搬”来的三味书屋中看到了鲁迅所用的课桌与椅子,桌子上的那个“早”已经依稀,只是那黑白拓片还在描写着这一段“轶事”。则在“百草园”中,或许上面的杂草们已经做了几十年的替更,但是那片土地还在,洁净的轻纱一样的雪把这方寸土地轻轻地盖住,令人不禁想觉三尺土追寻当年鲁迅的脚印。这时下起了淅淅沥沥的雨,从那连珠中,竟让人品味出一段江南的气息。更像是一幅水墨画,挂在故乡的记忆中。

鲁迅走了,带来了一拨又一拨或许永无止尽的来凭吊的人们,绍兴的故居还在沉睡中,让游客忍不住多窥一眼,庸俗的土墙还在大话着上个世纪,如今,只能从一个个故事与猜想中,扪问当年时节。

一片属于绍兴的棕黄色,记忆中的人儿还在吃着茴香豆,喝着温黄酒,安静地听着,属于乌篷船的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彭德怀故居一日游作文450字

全文共 439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们一家四口去参观湘潭县乌石镇的彭德怀故居。我一下车就看见了许多的路边摊,花了十五元买了一把可以伸缩的宝剑,很威风的样子,我很喜欢。我们去了彭德怀故居、铜像广场和彭德怀纪念馆。

首先,我们去的是故居。故居原为三间茅屋,后来改为有正屋、东前正房……许多房间,其中我最喜欢的一间是东前正房,因为房间里面的桌子和椅子都很特别,古香古色的。房子的后面有一座大山,叫乌石峰,前面有彭德怀亲手栽种的柑子树、柚子树和葡萄藤。

然后我们去的是铜像广场。那高大的彭德怀铜像,站在庞大的石头上,看上去非常雄伟。

最后我们去的是纪念馆。纪念馆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讲彭德怀农民出生,首先加入湘军参加北伐,然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参加长征、抗日、解放和抗美援朝这些战争,最后当上了国防部长和开国元帅。第二部分是讲彭德怀受冤惨死,还有死前的物品。第三部分写的是大家用哪些不同的方式纪念彭德怀。

彭德怀爷爷保家卫国,刚正不阿,把自己的一生献给了党和人民。我要向彭德怀爷爷学习,做一个铁骨铮铮、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第一次去彭德怀故居作文700字

全文共 681 字

+ 加入清单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着许许多多地“第一次”,它们像无数盏盏不灭的明灯,永远闪耀在我们的记忆中,它们又似一串串脚印,留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

在我的记忆长河中,最难忘的是第一次去彭德怀故居

记得那次,我、姑姑、姨妈和几个玩得好的伙伴,一起坐面包车去彭德怀的故居。一路上,我在想彭德怀故居是个什么样的呢?那里的风景美不美?有没有很多人去那儿呢?随着这些疑问,不知不觉就来到彭德怀故居。

刚下车,湿润的山风给了我一个热情的拥抱,山风中含着茶花那淡淡地清香。我心想:这一定是彭德怀故居在欢迎我们这些游客的到来吧!我像一只欢乐小鸟一样,在彭德怀故居这座百花园中自由自在地飞翔。“哇,好美的山茶花树林啊!大家快看哪。”看着这片红艳艳的山茶花树林,我早已抵不住山茶花树林的诱惑,就情不自禁地走了进去。我悠闲地走到了一朵山茶花旁边,弯下腰来闻了闻,一股清香飘进了我的身体里面。

离开了山茶花树林,来到了展览室。看到了一些彭大将军生前用的一些生活用品等。例如:曾经随彭大将军南征北战的大刀和手枪,随身携带的书和笔等。我看着彭大将军生前用的东西,仿佛看到了当年在战场上浴血搏杀的彭大将军,看到了他当年的英勇。不时让我对这位大将军产生了敬佩之情。

离开了展览室,来到了彭大将军的陵墓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可是让我疑惑不解地是彭大将军的陵墓,是菱形的?如是我决定回家去查一查。

彭大将军的陵墓旁边有一条山间小路,我随着小路走上去,来到了山顶,看到了一簇簇红的似火的映山红,随手采摘了几朵。忽然,天空中下起了牛毛细雨,过了一阵子后,雨停了,山谷里传出几声犬吠声,我该回家了,我轻轻地挥手告别了彭德怀故居。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游鲁迅故居作文

全文共 616 字

+ 加入清单

位于浙江省绍兴市市区鲁迅中路上的鲁迅故里,是一条独具江南风情的历史街区,是原汁原味解读鲁迅作品,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鲁迅当年生活情境的真实场所。

我们先来到大门口。门口有一堵墙,墙上画着鲁迅抽烟的图画,这幅画黑白分明。在这堵墙的前面有几个儿童雕像,他们围在一起,好像在聊天,又好像在玩耍。

踏着青石板路往前走,路的左边是乌篷船码头。小河上,乌篷船晃晃悠悠地滑着。这已经成为了绍兴的一道风景。

小河上有一座石板桥,走过桥就来到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小时候读书的地方。这里还有一个“早”字的故事:鲁迅的爸爸病了,鲁迅每天都要去街上买药给爸爸。有一天,鲁迅为了这事儿上学迟到了,老师严厉地批评了鲁迅。于是,鲁迅就在桌上刻了一个“早”字,这个字他不但刻在桌上,而且刻在了他的心里。从此,他再也没迟到过。

三味书屋的对面就是周家老台门。周家老台门是鲁迅祖父住过的地方,这里有白墙乌瓦和古色古香的雕花家具,连窗户和门都很特别。

走出老台门往前走,走了不多远,就来到了周家新台门,这里是鲁迅小时候住过的地方。台门后面有个花园,那就是百草园,是鲁迅小时候的乐园。

石板路两旁还有许多特色的小店:有臭豆腐店,有黄酒店,有工艺品店……最有特色的要数臭豆腐了。这里的臭豆腐闻着臭,吃着香。你轻轻地咬一口,会发现这臭豆腐外面脆,里面嫩,这味道真是好极了!绍兴的臭豆腐也因此“臭名远扬”。

鲁迅故里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特色,不愧是绍兴的镇城之宝。欢迎大家前来游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参观周恩来故居作文

全文共 559 字

+ 加入清单

周恩来故居,位于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它被名为“全国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它向我们展示了周恩来总理的伟大一生。前几天我校集体组织去那里参观,我心里无比激动。

进入故居,我们向西通过一道腰门,是三间面南的正屋,这是周恩来父母当年的居室,格扇的门窗糊着洁白的绢纸。正屋向西,便进入一道南北走向的狭长的走廊。走廊南端西侧,是两间别具一格的亭子间。博学多才的陈三姑,不但亲自教周恩来识字、背诗,而且还给他讲述古今中外的名人故事,使童年的周恩来萌发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思想。

在亭子后边,有一眼古老的水井,石刻的井栏中,被绳索磨出了一道道深痕,井水清澈见底。在井台东南角不远的厨房前,有一块不大的菜园。周恩来当年跟着蒋妈妈在那里学会了种菜、种瓜、种向日葵,用汗水拌井水辛勤地浇灌。在最初的劳动实践中,小小年纪的他悟出了“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和劳动人民的伟大。我们十分感慨:在户外多活动、多实践,原来也可以悟出生活的哲理。

我们来到后院,这里有周恩来童年最喜爱的两株腊梅,一棵雪松和一丛翠绿的苍竹,加上新栽的花草树木,使旧时冷落的后院万物峥嵘,四时葱绿。树青花红,多美的地方啊!我们无不啧啧赞叹。

故居里的一切,无不反映出人民公仆周恩来艰苦朴素、廉洁奉公、坚持真理、光明磊落的一生,我们永远爱戴他!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参观阿炳故居作文

全文共 2666 字

+ 加入清单

阿炳,江苏无锡人,生于1893,卒于1950,民间音乐家。本名华彦钧。自幼随当道士的父华清和习音乐。15~16岁时已成为无锡道教界出色乐师。35岁时双目失明,人称为瞎子阿炳。由于社会动乱,贫穷潦倒的阿炳开始了流浪艺人生涯,至卒。就这么普普通通的民间艺人,却谱写了一首流芳百世的乐章。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无锡是吴文化的发源地,是尚德礼乐之乡,又是民族民间音乐之乡。秀丽的太湖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孕育音乐大师的摇篮,生于斯长于斯的阿炳就是这块土地上聪慧悟性的结晶,是众多大师中最杰出的一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无锡百姓收听有线广播,阿炳的《二泉映月》每天作为终了曲播放,每天晚上他的琴声穿过大街小巷,进入千家万户,无锡人几乎都是听着这首曲子进入梦乡的。

我一直以故乡出了这样一位民间音乐家而自豪。一直痴迷他的二胡曲《二泉映月》。无论是拉二胡还是小提琴最喜欢拉的曲子也是《二泉映月》。因为这首曲子最能叩击我的心扉。如果说屈原的《天问》是诗歌界的命运交响曲,那么阿炳的《二泉映月》就是音乐届的《天问》。

阿炳故居早在2007年就修复了,和我工作的单位相距不过十分钟的路程,心里一直惦记去看看,但也许是离的太近了的缘故一直没有去拜谒过,只是去锡惠公园他的墓地参祭奠过。2012年11月21日中午一个冬日暖阳的时刻,我决定独自一人去他的故居看看,了却我心底的愿望,毕竟我用他创作过的名曲《二泉映月》的名字在榕树下成立过一个文学社团。另外年轻时我喜欢拉小提琴,最喜欢拉的也是他的《二泉映月》算是他的忠实粉丝吧。

走进崇安寺老图书馆的广场上就看见他的雕塑,一个投入的拉着二胡的阿炳映入我的眼帘。一个愤世嫉俗的阿炳惟妙惟肖。

走过阿炳的雕塑,就看见他故居的大门,也是阿炳的纪念馆。我想一个乞丐般的瞎子阿炳除了几首流传于世的音乐作品,还能有什么遗留物给我们展示呢?刚想走进,却有售票员提示我说要十元门票。于是买票进入,居然只有我一个人!也好,让我静静地看,静静地拍。阿炳生于此,逝于此。走进这个大门就听见低回婉转的二胡曲《二泉映月》在园子里飘荡,一如阿炳在如泣如诉。

此地原来是一个道教的祖庭洞虚宫,雷尊殿就是阿炳父子当年栖身的地方,但是这里的牌坊已经不是原来的遗物,为了增加些故居的内容是从别地移来的。

我能够理解崇安区政府修复阿炳故居的愿望,他们觉得阿炳故居里应该有些文物的。但窃以为:一个生活在最底层的民间艺人,能够有一间茅草房安身立命已经不错了,除了他的音乐能有什么贵重的物件留下呢?

阿炳和他父亲华清主持的道教道场雷尊殿。当然是2007年重新建造的。

门口的对联: 上天无私霹雳一声惊世梦 下民有欲电光万道照人心

要了解近代中国的民族音乐,必须聆听阿炳创作演奏的以《二泉映月》为代表的六首乐曲。要认识这位杰出的民族音乐家必须走进他充满传奇坎坷跌宕的艺术人生。阿炳出生于道教世界,家世凄苦。一生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经历军阀混战,辛亥革命,抗日战争,国内革命战争,等多个时期,生命终极时才赢得解放。人民在水火中煎熬,个人命运的艰难坎坷,给予他深刻的认识和感受。也为他的音乐创作赋予丰富的内涵。传世的《二泉映月》等六首乐曲,给人以悲壮深沉的美,是音乐的天问,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阿炳是音乐的奇才,具有极高的音乐天赋。他从小受到道教音乐、民间音乐的濡染,一生勤奋好学,刻苦磨练技艺,多方拜师,广文博采,学而化用,因而他演奏的乐器具有独特的创造和个性的魅力。音乐是他谋生的手段,更是他的灵魂,是他生命的呼吸和人格的尊严。听他的乐曲总是觉得有浩然之气浸润全身,触发你的隐微,令你潸然泪下!他多才多艺,吹拉弹唱,无一不精。他特别善于运用时事新闻,编词说唱,揭露时弊,嬉笑怒骂,痛快淋漓。他的“说新闻”成为无锡人民喜爱的“一绝”。

阿炳的一生,不仅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而且也留下了不可多得的精神启示。不朽的阿炳,不朽的《二泉映月》!(我把前言拍下,回家将文字一一打印出来。)

阿炳的一生可以用十个字概括:坎坷人生路,一把辛酸泪。

走进雷尊殿,这里已经布置成为一个展厅,一些图片和寥寥无几的纪念物。“处于逆境中的阿炳从来不肯舍弃音乐,也不向命运屈服,《二泉映月》回肠荡气充溢天地的气韵。他向命运的挑战,《二泉映月》是东方的命运交响曲。”

电脑合成的几位无锡籍的音乐大师合影。最左边的是阿炳。

阿炳的六首乐曲,我最喜欢的还是《二泉映月》。我理解的《二泉映月》不仅仅是哀怨委婉、愤世嫉俗的情愫,更有屈原的《问天》般的风骨。也是一种对新生活的向往和期盼。真是倒不尽的人世苍桑、酸甜苦辣,都凝结在这潺潺流淌如二泉水一般的音乐中了。开始的一段由突兀起头,再平缓、舒畅低回,像是向人们倾诉着内心的不平和对旧世界的愤恨,浅唱低吟过后,是一阵急回宛转的高音,像是泉水湾过了九道湾似的面对一马平川的太湖水一泻千里,淋漓畅快的表达着阿炳的问天气势,问一切天下不平之事谁人能与评说?旋律反复、跌宕起伏,尾声部分急促高昂,像是透过黎明看到一丝曙光照亮着阿炳的心,使他的冰冷的心升腾起红色的火焰。这就是我聆听到的《二泉映月》啊!

阿炳留下最为有名的六首民乐为二胡曲:《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琵琶曲《龙船》《大浪淘沙》《昭君出塞》。

走到这里,广播里的一曲终了,我觉得灵魂得到了一次透彻的荡涤。感觉阿炳的音乐是在灵魂中的沉淀中撞击着我的心灵,用凄凉,悲恸的音符让人感知浮华之外的真实。它像是一个精灵,衔着歌声的翅膀,盘旋在我的内心深处。与其说是我读懂了阿炳,不如说是阿炳读懂了我们。每次倾听,我便拥有一颗感激的心,虔诚地思索和感动着,拥有了美好的静谧的心灵,仿佛听禅一般透彻的洞悉了这世界。

有人问,阿炳出身道教世家,文化不高有双目失明,穷困潦倒沦为街头卖艺的艺人,他怎么会成为一代民乐大师,创作出如此震撼人心的音乐作品?他的六首二胡琵琶曲又怎么会传之于世?要解开这些迷,我们不妨走进远去的时空和阿炳进行一次对话,触摸一下和他冷暖相知的琴弦。那把琵琶据说是他用过的原来物件,那把胡琴却不是。

走到他斑驳陈旧的老屋,感觉沧桑依旧。

阿炳的穷家里该有什么像样的东西啊?

只有一顶旧蚊帐,一片单薄的竹床。墙上挂着阿炳和他妻子董催娣的照片。那个桌子上的青瓷瓶是原物吗?

家里的东西少的可怜,只有最基本的用具。

这张照片据说也是邻居发现的良民证上他唯一的一张存世照片。梳着道士头,面容清廋。

一些碗盆和油灯。也不知道是否真是他的遗物。

据说这个皮箱是阿炳的原物。

二胡、琵琶、旧被子旧草席破衣烂衫,从这些东西可以看出阿炳的穷困潦倒。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游陈毅故居作文500字

全文共 481 字

+ 加入清单

国庆节到了,妈妈带我出去旅游,我们去到了妈妈的老家四川,还去到了陈毅元帅的故居。听妈妈说陈毅是开过的大元帅,这让我对这位大人物充满了好奇。

现在已经是秋天了,所以天气很凉爽,又是旅游的旺季,所以人很多。初到陈毅的故居就被这里的景色吸引了,砖瓦建造的四合院很有特色。故居的大门上挂着一块很大大字匾额,匾额上写着陈毅故居四个大字,两边的柱子上还有两幅联子:“直声满天下,功勋炳世间。”听一位阿姨说这是一位大书法家写的,是对陈毅元帅的评价。

走进正大门中央竖立着陈毅元帅的铜像,很是气派,让我感觉到他人就真的在这里一样。在往里走是一个博物馆,博物馆里陈列着许多关于陈毅元帅的介绍的文章和一些旧物等。被这些事物深深地吸引了,心想陈毅元帅是多么伟大的一个人。再往里走是陈毅元帅及他的家人以前生活学习的地方,床、桌子、板凳等一些生活用品都有,在往后就是陈家的祖墓了。

经过一番游历和听了别人的介绍,让我更深的认识到了陈毅这个人物。感叹他的事迹和感谢他为新中国做的贡献。这次旅行让我深有体会,虽然我不会成为像陈毅元帅一样的伟人,但是,我会在今后的生活和学习中做一个积极努力向上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游陈赓将军故居作文450字

全文共 454 字

+ 加入清单

陈赓将军是我们湘乡龙洞人,妈妈每次讲到陈赓将军就很自豪,因为他是湘乡人,早上

妈妈说下午要带我和姐姐弟弟去陈赓将军的故居,我非常高兴。

陈赓将军出生于1903年,1961年逝世,他活了58年,他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将军之一。到了陈赓将军的故居,我看见了一把陈赓将军生前用过的刀,使我想到他在抗日场上是如何带领战士英勇杀敌,我们还参观了他的曾住过的房间以及他用过的煤油灯、犁耙、风车等等。

妈妈带我参观了陈列馆,那里记载了陈赓将军从出生到革命到生命最后时刻的所有事迹,他是长征中的干部团团长,也曾任红军师长,更是解放战争中的常胜将军,在援越援朝的战场上,他用青春和热血创下了赫赫战功,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及世界和平作出了杰出贡献,1961年58岁的他因心脏病抢救无效而死亡。妈妈说陈赓将军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传奇的一生,他的光辉业绩,革命精神和高尚品德,将流传千古,永照后人,我们应该好好学习,掌握好本领,长大了为祖国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我也为我们的家乡有陈赓将军这样优秀的人而感到骄傲。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鲁迅故居一日游作文500字

全文共 530 字

+ 加入清单

星期天,我和爸爸妈妈、还有同学们一起去了鲁迅故居游玩。

经过两个小时的奔波,我们来了绍兴鲁迅故居。这里人山人海,街道两旁是各种各样的小卖铺,有卖冰激淋的,有卖绍兴特产的,还有卖纪念品的。

随着人群,我们走进了这条街,走了不远,就发现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上来来往往都是乌篷船。大人们买好了船票,我们穿上了救生服,登上了乌篷船。摇乌篷船的老大爷刚招呼我们坐好,船就摇摇晃晃地开了起来。阳光照在人身上,暖暖的。随着船身行走在水面上而带来的一点点凉风,再加上船慢悠悠左摇右晃的,人坐在乌篷船上,简直惬意极了!船很快进入了一个隧道,抬头只见上面挂满了五颜六色的彩灯,红的、黄的、蓝的,应有尽有,漂亮极了!

下了船,我们来到了三味书屋。曾经的三味书屋现在变得十分先进:崭新的桌椅、可升降的黑板、还有大屏幕投影和电脑呢。转过街角,我们又来到了百草园。鲁迅先生笔下的百草园种满了各种草药,而如今的百草园,分成了四大块,分别种着大白菜和青菜,这让我不禁有些失望。

绍兴的臭豆腐,历史久远,因臭而闻名中国。我买了两盒臭豆腐,边走边吃,再加上一路都是烧烤串、关东煮、山楂糕、鲜榨汁等等,仿佛来到了人间天堂、吃货的美地。

鲁迅故居既有水乡特色,又有文化特色,还是美食天堂,不愧为绍兴的旅游宝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游宋庆龄故居作文700字

全文共 742 字

+ 加入清单

我和妈妈来到伟大的国母——宋庆龄奶奶的故居。故居位于后海北河沿。后海是个面积不大的湖,就在故居的旁边,空气显得格外清新。虽然只要5元的学生票,但来这里参观的人并不多,从而使这故居格外静谧。

我和妈妈走进了故居的大楼。一层是会客室和厨房,二层是卧室兼书房。里面摆放的物品很陈旧,但却充满了书香和温馨。厨房非常狭窄。“估计啊,要是三个厨师在厨房一同下厨,可能都不能转身哩!”妈妈不禁说道。不会吧,国母的厨房竟然这么小?为什么这么朴素、简陋?我带着满脑子的问号不知不觉地随着妈妈来到了宋奶奶的卧室兼办公室。宋奶奶的办公桌与我的小学习桌一样简单,我想象中应该像电视里的大老板桌一样大,一样气派呢。床头还挂着象征吉祥如意的夏威夷多利恒花刺绣画,是宋奶奶照美籍日本朋友送给她的真花绣的,宋奶奶希望花永不凋谢,友谊长存!

走出大楼,我们又看到了饲养鸽子的鸽子房。宋奶奶生前喜欢养鸽子,因为鸽子象征和平,同时也为纪念孙中山爷爷——他也喜欢鸽子。天津国际信鸽事业集团的负责人出于对宋庆龄国母充满景仰,送给宋奶奶12对鸽子,分别取名叫:“和平、友谊、发展、海峡、回归、统一、中国、富强、繁荣、世界、康乐、大同。”“宋奶奶真是个伟大的和平使者啊!”我终于忍不住赞叹道。

宋奶奶因为参加多次革命战争而不幸流产,这更是使她喜爱小孩子。我还记得她有句话一再强调:“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获“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金奖,奖金10万卢布,全都将捐给和平妇幼保健院了。这正说明她喜爱孩子,热爱和平。

这时,我们已经走出了故居。但我的脑海中依然为了别人,甘愿辛苦自己;热爱孩子,热爱和平;学习成绩优秀,会多种外语的她怎能不受人尊敬、被人尊称为“国母”呢?

这次去国母宋奶奶的故居,收获还真不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孙中山故居湖水清明日记作文

全文共 594 字

+ 加入清单

照计划事,我妈妈带着我和哥一起去孙中山故居一游。

我们先坐603号车去三乡,在坐212号车,再车上我看了212路线图。我看到倒数第2个是孙中山故居,我们从三乡坐车,应该再过9个地方就是孙中山故居了,在车上我最喜欢车外风景的水天桥,那里湖水清明、风景优美,是个让人欣赏的地方,可是车子很快的跑过水天桥,可是还有机会哦!我们终于到了孙中山故居。

到了那里门还没有开门,当我们走过去的时后刚好开门了。

进去的时候,我说:“我要上洗手间,”妈妈说:“好”,我们照箭头来走,前、右 、左、右、右、前、右、前、右就到了。我们忙忙去洗手间,那里是感应水龙头,把手放在水笼头下面水就会自动出来了,还有自动烘手机,把手放在下面就会自动把手吹干。

我在旁边的竹子下拍了10多张相片,旁边的竹子上有字,如果在竹子上写字是对植物有害的。

我们又去了孙中山的住屋,那上面写着静,我妈妈拍了3张相片,给哥拍了2张相片,妈妈给我拍了2张相片。

我们笫二个去的是有一个老爷爷在旁边的一个小男孩,-个小女孩,我觉的石像很漂亮!在这拍了+一张照片

最后去了孙中山纪念馆,门囗上面写着“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里面有一个孙中山的石像,拍了很多张照片,我们去了二楼了。拍了很多张纪念的东西,我们玩了手点电脑的知识问答,我们对了3题错了7题。

我们玩的非常开心,也拍了很多张照片,今天的孙中山故居一游让我收莸很大。

[孙中山故居湖水清明日记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赵伯先故居参观记作文

全文共 3535 字

+ 加入清单

15年前,我在市政协文史委曾担任过《镇江辛亥将军录》的责任编辑,熟悉了解了一些因辛亥之功而授衔的镇江籍将领的史料。10年前,江苏省政协向我们征集名人故居(包括赵伯先故居)的史料,为此我们也曾探访并撰写过伯先故居的相关史料。今年适逢辛亥革命100周年,又恰是赵伯先去世100周年,梅雨时节,我们便应文史委赵康琪主任之约,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重访了修缮一新并已免费对外开放的赵伯先故居。

赵伯先(1881——1911),原名毓声,后改为声,字伯先,号百先,曾用化名宋王孙、葛念慈。幼时好学,精于诗文,擅武事,体貌魁伟,性格豪爽,疾恶如仇,行侠仗义,称誉乡里。青少年时期,就慨叹清政府的腐败黑暗,有拯民救世的大志。1901年考入南京水师学堂,从此离开家乡,踏上革命征程。1902年,在江南陆师学堂毕业,次年,东渡日本,结识黄兴,革命之志日坚。归国以后,在家乡大港举办读书报社,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不久去南京任两江师范学堂教员,创作七字唱本《保国歌》,秘密散发,宣传革命。1905年任新军三十三标标统。1906年加入同盟会,因向士兵宣传革命,被清两江总督端方发现而出走广州,历任督练公所提调,新军第一标、第二标标统。1909年与黄兴等酝酿广州起义。次年,广州新军庚戌起义失败。清政府获悉伯先为举义的主谋,悬赏拘捕,伯先与黄兴等化名匿居香港。期间伯先曾去南洋筹募革命经费,并任香港同盟会会长。1910年6月,孙中山先生到日本,伯先应召会见。同年10月,参加了孙中山召集的槟榔岛会议,回到香港后即主持起义的各项准备工作。1911年1月,黄兴、胡汉民相继来到香港,成立领导机关统筹部,黄兴任部长,伯先任副部长,后来又成立起义指挥部,伯先以其统军的资历和卓越的军事才能,被大家一致推举为起义总指挥,黄兴为副总指挥。由于种种原因,3月29日的广州起义失败。伯先痛不欲生,悲愤积劳,回港后即大病,1911年5月18日怀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遗憾,病逝于香港,殡葬于茄菲公园山巅,时清政府尚未被推翻,其墓碑未用真名,仅署“天香阁主人之墓”。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领导的南京中华民国临时政府,特明令追赠伯先为上将军,将其灵柩从香港迁归故土,安葬于镇江南郊的竹林寺之东山麓,营建烈士陵墓,树立巨碑,文曰:“大烈士赵百先之墓”。陵墓前方建有“赵百先纪念亭”一座,中置巨碑,镌有烈士生前戎装乘马远视的雄武画像,规模宏肃,气象壮严。

1926年,镇江人民为缅怀先烈的革命功勋,在冷御秋的倡导下于云台山麓筹建“伯先公园”,历时五载告成。伯先公园山顶建有伯先祠,“文革”时被毁。公园前原有的南马路,改名为伯先路。

伯先有弟妹三人,也都是从这个家庭走出来的革命者。弟毓训,字驭六,又名念伯;次弟毓光,随伯先从事革命,参加过黄花岗战役、广州起义、北伐和讨袁战争。武昌起义后,念伯曾于沪组织先锋队,攻打江南制造局。其妹赵芬,在广州起义和光复南京战役中,曾亲制炸弹,奔赴前线。妻严吟风,为继承夫志,更名严承志,姑嫂二人在上海参加女子北伐敢死队,镇江光复时严任女子北伐挺进军总司令。赵氏满门忠烈,为推翻帝制、建立共和,立下了殊功伟业。

赵伯先故居坐落在原丹徒县东乡大港东街,今镇江新区大港赵声路的西北部,是一座江南常见的青墙黛瓦明清风格的民居院落,它看上去既不似官宦府第,亦非豪富寓所,实系清寒书香门第之家。

据市文官会离休干部、九旬老人杨瑞彬先生考证,赵伯先故居建于十九世纪中叶伯先太祖父时期,占地一亩许,坐北朝南,前后四进,硬山式,青砖墙,下实砌2米,上均为空斗子墙,工艺规范工整,古朴美观庄重。故居前进三开间七架梁,右为门堂,置有大门,明间通道。左为堂屋,与厢楼毗连,楼呈勾曲型,下有天井,与外间隔,院落幽静别致,可谓是别有洞天。第二进自成院落,为故居的主体建筑,三开间七架梁,厅堂高敞,用料硕大,宏伟庄重。厅门朝南,门两边有白石雕花门抱鼓一对,饰有“三狮盘球”浮雕,寓意此处将出高官贵爵、国家栋梁之材。第三进是三开间二层阁楼,为伯先出生之地。

由于年代久远,赵伯先故居历经沧桑,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安全隐患。为拯救和保护这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1985年7月,丹徒县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镇江市人民政府将其列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镇江新区管委会成立了赵伯先故居管理处。2006年6月,镇江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投入500多万元,本着“修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对故居主体及周边环境进行了修缮与整治。2007年3月竣工并举行了开放仪式。2009年7月,赵伯先故居修缮工程荣获第二届江苏省文物保护优秀工程“特别贡献奖”。目前赵伯先故居申报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的工作正在积极进行中,据介绍现已通过了专家组的论证。

来到伯先故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故居西侧的广场上,伫立着一座5米高6吨重的白色大理石雕像,身着戎装,身佩长剑,手执望远镜,昂首挺胸,双目炯炯有神,站在一个黑色的大理石底座上,底座的上面镶刻着由时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民革中央主席何鲁丽题写的“上将军赵声”。雕像四周绿荫环绕,与整个故居浑然一体,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在故居大门东侧,立有2000年镇江市文官会立的“赵伯先故居”和2007年新区管委会立的“赵伯先故居重修碑记”两块石碑。

修缮一新的赵伯先故居,建筑面积为1224平方米,用地面积为5482平方米(合8.2亩),基本再现了房屋当年的风貌。青砖黛瓦配以青砖和罗地砖铺就的地面,着实给人以一种古朴而清新,幽静而雅致的感觉。

进入故居门堂,看到左、右两面墙上分别挂着伯先家族支系图和故居平面图。门堂左边有两间房,一平房,一是小阁楼,门堂右边有一座小花园。

穿过天井,进入第二进大厅。见厅内摆设着一张八仙桌、几对仿古的靠背椅和茶几,还有几排长条椅凳。迎上屏风两边的包柱上刻有伯先“纵环海奇观开普通知识 借大江流水涤腐败心肠”的对联。这里曾经就是伯先父亲开馆设塾执教的地方。据《丹徒县志》记载,伯先之父曾蓉,又名镜芙,地方宿儒。对入学者,不计束修(读书费用)多寡,贫寒子弟,一律收容,东乡一带的读书人,多系门下,有500余人。其中有些人后来留学东欧、日本,有的饮誉华夏,颇有建树。当年伯先、赵念伯、赵启騄、解朝东、李竟成、赵绍甫、王维白等均在此读过书。其师教从严、敦品励学的精神,对伯先影响至深。1903年从日本回国后,与柳诒徵等在此开办了“阅书报社”,这里成为他们积极宣传救国主张,唤醒国民觉悟的一个重要场所。迎上屏风后面是通往第三进的大门。大门两边的墙上悬挂着伯先家人及其他与故居相关的名人照片。

第三进是重新修复的二层阁楼,楼上下各三间,中为堂屋,两边都各有一个卧室,这里曾经是伯先父母、伯先夫妻及弟妹们的卧室,里面摆放了一些生活用具。据说伯先出生时,正值院中百花即将盛开,又系“百花生日”前夕,故伯先号为百先,这有伯先的“我生偏在百花先”之句为证。在第二层中堂正上方悬挂着一块“天香阁”金字牌匾。阁楼为何名曰“天香阁”?究其缘由,有人说,因为阁楼庭院中植有许多花木,尤以牡丹为最,被誉为“国色天香”,故而得名;也有人说“天香阁”是取自《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之意,究竟为何,我等今人已无从考证。

故居的第四进左边有两间平房,右边是一个小花园。院子中间有口古井,井水仍十分清澈。

故居东侧有几间厢房,曾是伯先家族以及后人的生活用房。现在是“赵声生平事迹展室”。第一展室内安放着一座赵声半身铜像。四个展室里用200多幅珍贵的文献图片资料及大量的文字、图表,绘画,分“青年壮志 以革命为己任”“宣传鼓动群众 培植革命力量”“组织新军 策划起义”“组织武装 领导庚戌之义”“策划组织指挥黄花岗之役”“奠基革命 万古流芳”六个部分,形象生动地展现了伯先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一腔热血千行泪,苍茫血海怒翻花”。值得欣慰的是,伯先等辛亥革命先驱的浴血奋斗。终于迎来了国家共和新前途和新命运的曙光,封建帝制被推翻了,辛亥革命胜利了。100年来他们的光辉业绩已载入史册、深入人心。如今的赵伯先故居巳成为人们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目前已被多家单位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中小学德育教育基地等。自开放以来,赵伯先故居已接待大、中、小学师生及海内外宾客10多万人次。2010年4月29日,民革中央副主席修金福专程来故居,缅怀这位辛亥革命的先行者。2011年2月25日,中央电视台10集大型电视文献纪录片《百年辛亥》摄制组也专程在赵伯先故居取景拍摄。据悉,该纪录片将于今年10月与海峡两岸的观众见面。我们深信,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和先驱们的不朽精神,注定被所有的中国人所铭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故居的荷花作文350字

全文共 352 字

+ 加入清单

暑假的一个下午,空气中有一股淡淡的香味,天空上的云像被奶油涂过一样,太阳像被火烧着了,烧得红彤彤的,爸爸妈妈带着我来到主席故居欣赏荷花

车刚停稳我就被那一大群美丽非凡的荷花吸引住了。荷花花色艳丽,枝干亭亭玉立,远远望去像一个个立于水中的水中仙子。荷花粉红又白嫩的花瓣里有几根金色的小丝,丝中有莲子,一根粗大的茎支撑着荷花,茎上还长着一大片一大片的荷叶,翠绿翠绿的。一滴雨水打了下来流到荷叶上,像一颗晶莹透亮的水晶,真美呀!

荷花上还食用的东西呢。如:莲子,莲子十分香脆,还有药用的效果呢!茎下面有藕,藕和土豆、红薯一模一样,都是变态根,都是非常营养的东西,藕上有几个小洞,吃起来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里面织丝,可美味啦。

美丽非凡的荷花圣洁如仙子,难怪古人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之句来赞美荷花的高洁品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毛泽东故居参观记作文800字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寒假里,爸爸开车带我去旅游,从三亚回来的路上,我们去了韶山冲——毛泽东故居

参观毛泽东故居的人车水马龙,门前排了好长好长的队。在排队的过程中,我浮想联翩,在我的脑海中出现了毛泽东学习的场景,我想他和我这么大的时候是怎样学习的呢?是在什么环境下学习的呢?有没有和我们一样宽敞明亮的教室?有没有像我们一样和蔼可亲的老师呢?还想少年时的毛泽东是和我脑海里长的一样的吗?一边想一边就随着人群慢慢的进入了毛泽东的故居里。

故居里面和我想的还真不一样,看了好多关于毛泽东的生平事迹,才知道毛泽东是个这样的一个人。首先,我看过毛泽东的书房后,发现他的学习环境和我们的教室一点也不一样,他的书房没有我们教室一排排整齐的桌椅,也没有我们教室里大大的黑板,还没有窗子,只有一个方形的桌子和一个长长的凳子,而且他的老师就只有一个私塾先生教他所有的知识。有一次,他因为私塾先生对他管教太严厉了,他就离家出走了,去外面流浪了好几天才回来,回来后他体会到了私塾先生对他的用心,从此以后他就更努力发奋读书了。这个事迹让我也很受感动,我现在在这么好的环境里学习,以后我一定要更用心的学习。其次,让我印象深刻的一幕是我看见毛泽东写的好多书信,里面我能看懂的好些话,让我很感动,其中有写给他儿子的书信,知道了伟人也有脆弱的一面,也有一个和爸爸、妈妈一样爱孩子的心,感受到了毛泽东一生既伟大又平凡。最后,也是最让我感动的是毛泽东的孝心,爸爸给我读了毛泽东写给母亲的《祭母文》,生动地展示了毛泽东母亲以及毛泽东自己的精神世界,让我更懂得了父母亲的不容易,我要从今天起好好孝敬我的父母和长辈。

走出故居,我又回头看了看毛泽东的故居,他的故居不像天安门那样庄严雄伟,而是一个典型的南方农舍,农舍的前面有绿水、有绿油油的菜地,后面还有绿绿的山,故居显得这样宁静和古朴。这次韶山冲之行,既增长了知识,又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我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长大后做一个对民族和国家有贡献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故居的寥落

全文共 1251 字

+ 加入清单

那个居住了整整十个年头的家,我的故居,如今已与我们告别八年之久。现在每一次回去,都要刻意在曾经的“家”门前走过一下,或若有所思地向里面观望,或干脆走进去再一次感受一下那使人怀念的温情。虽然那间房早已寥落不堪,但家的感觉依旧还在,每一次立足于此,都会使我忆起那十年岁月里的辛酸与幸福。

我将友带进这间饱经风霜的故居,她惊讶于我这样娇情的弱女子怎么会在这样艰难的环境里忍受十年之久。

是啊,的确很苦,冬冷夏热是这房子独有的特点。因为胆怯,后面唯一的一扇窗被砖头堵死了,密不透风。前面唯一的一扇窗被对面的一趟商店瓦房阻碍了风的流向,使整个屋子一到夏天像蒸笼一样,把人热的叽叽歪歪。这样的风吹不进来,可是冬天的冷风却在窗户的缝隙中争先恐后地无孔不入了,有多么的冷啊,晚上睡觉的时候不把脑袋蒙在被窝里是要冻嘴巴的,一层厚厚的棉被上还要再压上一层棉被,压得人呼吸困难。美其名曰地在水泥地上铺上层地板革,每每用拖布擦完,紧跟着地面就冻成薄薄的一层冰,宛若滑冰场。厨房的水缸里每次用水,要先用水舀在一层冰中磕开一个窟窿,顺着冰茬舀进去,才能舀出水来。后墙上,积了厚厚的一层雪霜。

友说,那铺一米半宽的小火炕,怎么睡得下两个人啊。

然而,我结婚的初夜就是在那一米半宽的小火炕上完成的,直到婚后半年之久,才辛辛苦苦积攒下买床的钱来,甚至连饭桌也没有,每顿饭都是打地铺,在那窄窄的小炕上铺块塑料布,就那样子,我与夫面对面,盘膝而坐,有一回丈夫改善生活买了一斤驴板肠回来,如过年一样,把我香的要死。

为了冬日取暖,从房门到房山的位置,被夫砌起了一溜火墙,墙面夫用红色的油漆染上了颜色,又用白色油漆勾了缝,犹如红色的城墙。可是由于我一直生不好炉子,那这美丽的城墙也就成了一种装饰一种摆设。

由于家里干净利索,我又热情好客,家里便常常会有一些如我一样的妇人带着小孩子来玩了,一玩一整天,小孩子们玩他们的,大人聊大人的事,都不亦乐乎,疲了倦了就留在家里一起吃饭,不见得有大鱼大肉,家常便饭感受的是邻里们在一起的热闹。或者在夏日闲暇时,聚在下屋风风凉凉的走廊里,坐着小马杂,打扑克牌或织毛衣片,条件虽然不够奢华浪漫,但总能从这个院子里传出朗朗的笑声,传遍整个街道,而后又引来无数在我家门前经过的认识的和不认识的人驻足,侃几句家常或俯下身去看玩牌人的热闹,有好事者再在旁边支上几招,招支对了,玩牌的人皆大欢喜,支错了,落下埋怨,好事之人仍不痛改前非依旧我行我素,恨不得亲自上去操练几下子,似有人均不如我之气势。

就这样的一间贫穷而简陋的红砖房,我在这十年里吃尽了苦头也享受了我如今已不可能再拥有的欢乐。它使我而今居住在这楼蚁般的钢筋水泥盒里,常常忘记平房的苦楚而更多忆起的是它的美好,使我忆起小平房里的自由与左邻右舍的大姨大妈兄弟姐妹们的天真单纯与热情,这种奢侈的感受如今已不再有。

我于是,在偶尔回归一次故里时,便要顶着头上的蜘蛛网,望着家宅粉壁上一幅幅斑驳的画面,一脚踩在尘土里,一脚踩在回忆里,用心,去念那些美丽的往事。

[谁埋葬了我的青春作文分享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