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轼的风流(推荐20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苏轼的风流,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浏览

5987

作文

204

致苏轼的一封信600字

全文共 2895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

您好!读罢您震古烁今的宏章,掩卷沉思,我想我倾慕上了您。

一个不谙世事的多情女子,时常于梦中与您相会。“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哪怕只能成为您的红颜知己,一个匆匆过客,我也愿意。

让时光溯至九百多年前,我想我是您的第二个爱妾,与您相处的时间远超过侍妾朝云的二十三年。陪您寒窗苦读,与您同舟共济,哪怕生活多么困窘,我也不会有任何怨言。因为我爱您,在您身边,我体会到另一种人生。

从小您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着惊世之才。您懂诗、词、赋、散文,还有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奇才。您满腹经纶,由进士考至制科头等,为北宋王朝效力,却“一肚子不合时宜”。您口直心快,让我爱恨交加。何以这样说?还记得您因一句“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半在城中”,因一句“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在湖州被捕入狱吗?王荆公说您以诗文攻击新法、讥讽朝政、指责皇帝,而我明白那是因为您忘记了父亲给您起名“轼”的目的,是劝诫您要稳健做人,而不是毕露锋芒。您那时刚步入社会,年少轻狂。

您还记得陈公弼和您给他写的《凌虚台记》吗?过后您不是已经醒悟过来了吗?为什么还如此桀骜不驯,以致一错再错,管不住自己手中的笔杆?“乌台诗案”后,因为在朝廷与程颐的一句玩笑话“此乃鏖糟陂里,叔孙通所制礼也”,您卷入了多年的“洛蜀党争”。此事难道不该责备您那总爱炫耀才华、好发议论的缺点吗?您为何不像您孩子苏迈那样,做一个天资朴鲁的人?假如您能改正这个缺点,或许您就不会有如此跌宕的人生了。

虽然这样,我想我还是一如既往地爱您,因为您的豁达坦然。记得您因“乌台诗案”整整被拘押了一百三十天,然而出狱后您却一口气写下两首诗,其中四句我印象最深,“却对酒杯疑是梦,试拈诗笔已如神。此灾何必深追咎,窃禄从来岂有因”,从春风得意的科场奇才到谪居落寞的戴罪犯官,您并没有把挫折记在心里,而只当成是梦,从不追忆,那是何等乐观的态度!“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您丢官降职,被贬黄州,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窘迫,然而您并没有畏惧和退缩,而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脱下文人的长衫,穿起农夫的短打,哪怕“俸入所得,随手辄尽”,您也毫无因之烦恼。亲手建造临皋亭和雪堂,您潇洒地在黄州城东门外的土坡上自称“东坡居士”,耕田种地,丰衣足食。文人种地是一件很丢人的事,而您却自号“东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在劳动过程中,您善于发现其中的审美趣味;在劳动过程中,您努力摆脱困境的束缚,使得“居士”远远超于“居士”本来的含义,使得“潇洒”一词在险阻和磨砺中成为具体。当时,您在黄州成为了雅俗共赏的人,您获得了农夫和士大夫的双重赞誉。

遭遇囹圄之难、灭顶之灾的您,能勇于面对自己,勇于解剖自己,直面自己的人生缺陷,这是一件让我感到高兴的事情。那时的您转变了人生态度,开始懂得收敛锋芒,知道自己致命的弱点就像树干上漂亮的树瘤,石头上美丽的花纹,再美好也都是一种病症;那时的您去掉了不可一世的傲气,去掉了小家子气,变得稳健端庄、虚怀若谷、刚毅坚卓,在努力改造后趋近完美。在黄州废弃的枯井里,您不是那只井底之蛙,而是做一切能使自己快乐的事情,成就真实的自我。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滚滚东逝的长江,您发出了响彻千古的天籁之音。世事变迁、宦海沉浮,您把对历史和人生的感悟都凝聚在了黄州那长江边的赤壁上。可以说,您造就了赤壁;也可以说,赤壁成就了您,成就了您在豪放词派上的巅峰之作。“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您歌咏人生,不必因为虚幻的历史而顾自多情;您感慨宇宙,而最后为何却举起酒杯独自领略那美丽的夜晚?是否,在您心中,只有江水和明月是永恒?而这,这样一种理智,这样一种豪阔,这样一种文人情怀,不也正是我爱您的原因之一吗?自古女子皆爱才。

我爱您,还因为您时刻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您异常喜欢交朋友,并且无所顾忌,可见您的内心盛满真诚,以致原配夫人王弗不得不时刻在屏风后面看着您、提醒您,生怕您结交损友。您孩子般的率真,总爱给人或物乱起名字,给陈公弼儿子陈慥来一句“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又在春游没吃没喝时写出这么个便条儿:“需要潘家放错水,更需刘家为甚酥。”此等幽默,成为流传千古的佳话,真是让人哭笑不得。是啊,在您眼中,人不过是宇宙的一粒微尘,“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命之须臾,又何必给自己徒添这么多苦恼呢?给自己带来快乐的同时也给别人带来快乐,难道不是好事吗?所谓“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样的幽默,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您的可爱。

我爱您,还因为您任职期间的忠于职守,在地方做好了人民的父母官。记得您刚到徐州上任,便遇到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当时的您,不畏艰难,亲临前线,冷静指挥,想方设法将洪水挡在了城外,四十多天后,终把洪水引入黄河故道,使其退去。还记得,您由于“洛蜀党争”知难而退,选择了在杭州做官,那时您重游“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的西湖,却因为不满西湖现状,说了一句:“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我知道,您有着这么一个念:一定要治理西湖。于是,您疏通湖底,修“苏公堤”,沟通西湖南北,修筑六座桥,九座亭台,和三座小石塔,用美的情愫打动种水草的违规者,将功利性与审美性很好地结合,使得“苏堤春晓”、“三潭印月”成为最著名的人文景观。诚然,对世人而言,您这种苦中作乐的功夫,您这种对国计民生始终的热情,不仅是一次文学拯救,更是一次生活拯救。

我爱您,爱您那才子的风流,爱您那似水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是谁,让您魂牵梦绕?是离世的王弗?梦见“小轩窗,正梳妆”的妙龄妻子,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如此哀怨缠绵的挽歌,唱出的定是您无限的悲恸与惆怅。“曾不少许,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面对您第二位妻子王闰之的离去,您又怎一个“哀思”了得!是的,您在文字中歌颂得最多的还是您的那位侍妾——朝云,是因为她丰富了您洒脱不羁的人生,是因为她在您心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虽然您只认为她是您生命中的过客,然而您的多情,您的柔情,却如一江温润春水,潺潺沁入佳人心扉。由此这一过客也绝不平凡,绝不普通。是啊,能成为您生命中的女子,哪怕只被您视作一株芳草,我想也是幸福的。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诚如您的感慨,物事无常,稍纵即逝,然而,当自己选择了一件正确的有价值的事情,就理应义无反顾地去做。是的,因为倾慕,我甘愿成为您生命中的这么一个痴情女子,哪怕您从不曾认识我,我也甘愿在您背后默默支持您、体贴您,与您共渡难关,相濡以沫;与您参禅悟道,谈诗论文。以一颗忠敬如一的心给您带来精神的理解与愉悦,以一颗忠敬如一的心为您的人生旅程红袖添香。

我爱您——苏轼,爱您的稳健端庄、刚毅坚卓,爱您的心怀天下、悲悯苍生,爱您的风趣幽默、坦率真诚,爱您的狂放不羁、豁达洒脱……

于此,我给您写下这样一封书信。

希望时光轮回至九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亦能在梦中与您携手相会那幽幽篁林,与您泛舟同游那潋滟西湖。

董xx

20xx.2.14.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风流画家唐寅的故事

全文共 3790 字

+ 加入清单

唐寅就是我们常说的唐伯虎,大家也许只知道他是个风流才子,并不了解他的画,今天小编就来分享一下画家唐寅的故事,相信各位读者会有兴趣。

唐寅是一位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画家,其传世作品以山水最多,人物画中则以仕女画历来为人称道。其仕女画作品显示出他的独特个性和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态度,在高超的画艺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容,而非一般借技巧取悦于世的浮浅之作。科场失意历史的错位使苏州少了一位平步青云的新贵,却造就出一位卓越的画家。

表现女性形象的仕女画是传统人物画中的重要类别,其渊源甚早。长沙楚墓出土的战国人物龙凤帛画应是迄今所见最早的女性绘画形象,汉代尊崇儒学,注重绘画的教化作用,具有高尚道德情操的女性被编入《列女传》并成为绘画重要的题材,魏晋思想解放,文学作品中表现女性的身姿风度之美,顾恺之洛神形象的塑造显示出新的突破和发展。隋唐绘画表现贵族生活,出现张萱、周昉等专擅仕女的画家,唐明皇的风流韵事,宫闱妇女的生活成为绘画流行的题材,他们的绘画也具有典范意义。宋元两代仕女画不多,宋代多在风俗画出现,如瑶台玩月、浴婴图之类的绘画,也有《女孝经图》等宣传礼教的作品,但在民间绘画中仕女画似乎得到发展,现存金代版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就画了历史上的四个美人。明代时期仕女画创作又活跃起来。其中唐寅的作品独具特色。

唐寅他出身于普通的商人家庭,天资聪颖,从小就受到吴中名流的欣赏,十六岁童生试第一名,二十九岁乡试第一高中解元,但入京科举被牵连进科场舞弊案中终身被黜,仕途无望,遂回苏州以鬻文卖画为生,是一位山水、人物、花卉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画家,其传世作品以山水最多,人物画中则以仕女画历来为人称道。明代文豪王世懋在题其《倦绣图》中谓:“唐伯虎解元于画无所不佳,而尤工于美人,在钱舜举、杜柽居之上,盖其生平风韵多也”。王世懋(1536-1588)为明嘉靖隆庆之际的著名文人,明代文豪王世贞之弟,其生活年代比唐寅略晚,从他的评说中可见当时唐寅的画美人即有很高的知名度。现存唐寅之仕女画在国内外尚有相当数量,其艺术成就和历史地位如何,是我们值得探讨的题目。

就大陆及台湾博物馆所藏唐寅仕女画就题材可分为历史故事及个体美人两类。历史题材者有《韩熙载夜宴图》(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韩熙载夜宴图卷》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藏传为唐寅之《夜宴图轴》)、《陶谷赠词图》(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李端端图》(南京博物院与台北故宫博物院各藏一件)、《王蜀宫妓图》(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等。前三卷内容都表现文人与妓女(包括家姬歌伎)故事情节,后一卷则涉及前蜀宫闱历史。

《韩熙载夜宴图》表现五代南唐失意文人官宦韩熙载生活上风流倜傥,广蓄女伎,在后主南唐衰灭之势已成定局下,为逃避入相更为放纵聚朋夜饮,后主命顾闳中潜至其第观察摹写为图。此后流传于世。宋《宣和画谱》对其评价是李煜命画工潜“写臣下私亵以观”,已失君臣上下体统,“何必令传于世哉,一阅而弃之可也。”但宋代此图即有多本在社会上流传,仅北宋宫廷即藏有两本。明代时成为热门题目,当时周臣、杜堇、仇英都画过《夜宴图》,大约都是在前人的画本上加以增益和再创作。唐寅作品或择取其中观舞单独成轴,或将其中情节调整重组,配以繁复的背景,题以诗句,除塑造韩熙载等男性人物外,画了众多的家姬歌伎的美丽形象。现存此两卷作品是否为唐寅手笔,尚待研究,但其上题诗皆见于《六如居士全集》,肯定与唐寅创作有一定关系。

《陶谷赠词图》表现五代末年,后周翰林学士陶谷出使南唐,依仗强势傲慢无礼盛气凌人。韩熙载乃设计令妓女秦蒻兰假充驿官之女,以色诱之,与陶谷发生一夜情,陶谷并赠以《风光好》词。次日后主设宴,席前出现秦蒻兰歌唱《风光好》,陶谷大窘,狼狈而归的故事。图中描绘陶谷与秦蒻兰在驿馆相聚听演奏琵琶的情节。元郑善夫曾将此故事编写《陶学士醉写风光好》杂剧,可见已成为人们熟知的故事。

《李端端图》以唐代文人与扬州名妓事迹为题材。落第文人崔涯长于宫词,常题诗品评妓女,并传诵于街头巷尾:褒之则车马盈门;贬之则门庭冷落。李端端肤黑而艳,崔涯作诗戏弄她为“鼻似烟囱耳似铛”,端端见诗后忧心忡忡,哀求崔涯重赋一诗,后崔涯另题一绝句:“觅得黄骝被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扬州近日浑成诧,一朵能行白牡丹”。于是“大贾居豪,竟臻其户”。画幅描写李端端请崔涯题诗的情节,塑造了文人与美女的形象。

《王蜀宫妓图》描绘五代时前蜀皇帝王衍侈靡享乐,佳丽充盈后宫,他欢宴于怡神亭,使嫔妃妾伎皆衣道服,莲花冠,夹脸连额渥以朱粉,名曰醉妆。画中塑造了四位美丽道装宫娥的形象。

以上四件绘画中的女性,皆为不同类型的妓女形象(包括宫妓、家妓、院妓),此种内容的出现有着深层的社会原因。名门豪家蓄养歌伎历史很久,以诗酒妓乐排遣和慰藉生活也成为风气,《韩熙载夜宴图》正是这种上层社会纵情声伎放荡不羁生活的写照。即使如白居易、苏轼等高雅之士也未能免俗。于是,文人侑酒招妓,与青楼女子间出现风流韵事,也为人所乐道。明代由于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而助长奢靡之风,青楼妓院成为寻欢作乐场所。但也有文人由于仕途失意而寄情声色从中找到慰藉。唐寅出身于低微的商人家庭,幼年“居身屠酤,鼓刀涤血”,其性情禀赋与文征明诗礼传家者不同,后来更由于仕途挫折陷彷不幸,以致“僮仆据案,夫妻反目”,“素论交者皆负节义”,他深感世道的不平,对旧礼教形成叛逆,因而曾一度放荡不羁流连酒色,追求狂放自适,以此来消解失意中的苦闷,“醉舞狂歌五十年,花中行乐月中眠”,但他并非纨绔子弟,而是在世俗与礼教之外的妓院寻求精神慰藉,妓女也为他绘画创作中的重要形象。和唐寅同时代的画家吴伟的传世作品中也有数幅表现妓女,在其图写观赏幼妓李奴奴的《歌舞图》中就有唐伯虎和祝枝山的题诗,我甚至怀疑图中的看客中就有唐寅和祝枝山的形象。《六如居士全集》中收录有《寄》和《哭妓徐素》的诗篇,表现了对这些被侮辱和被损害的弱者的怜爱和同情。唐寅在这些表现风尘女子的作品中,除形象俊美外,也有的画出优美的举止风度。李端端向崔涯索诗,手执牡丹亭亭玉立,庄重而矜持。秦蒻兰端坐弹奏琵琶,也没有一丝轻浮的感觉,王蜀宫伎给人的印象是美丽纯真而非妖冶。

唐寅在仕女画作品中比较重视主题和思想性,而并非单纯表现女性之美。《王蜀宫妓图》题诗抨击统治阶级的淫奢糜烂,视为亡国衰败之兆,“蜀之谣已溢耳矣,而主之不挹注之,竟至滥觞。俾后想摇头之令,不无扼腕”。陶谷赠词更嘲笑那种位居显要装成正人君子的假道学者的虚伪面目。李端端图画出风尘女子与文人的浪漫,实际是明朝社会的反映,唐寅对韩熙载的放纵不羁最少是欣赏的,从其题诗中有所透露。也流露出失意文人的哀怨和玩世不恭的态度。

唐寅的仕女画在前代的成就上加以发展。传统的技巧和苏州的文脉予他以滋养,他“闲来写就青山卖,不使人间造孽钱”,其身份与沈周文征明不同,是一位文人身份的职业画家。艺术和社会有着广泛的联系。他初受业于沈周,有着元画的超脱文雅的书卷气,又师从老画师周臣,致力于宋代院体精密不苟的画风。和当代画家杜堇、吴伟等艺术上也有交流。兼收并蓄广益多师,能工能写,既能画重设色,也能作白描,他人物山水兼擅,仕女画中的布景很好地衬托作品主题和渲染气氛,笔墨技巧有着丰富的表现力。唐寅画中造型写实,画风严谨中带洒脱,形成雅俗共赏、作家士气兼备的画风。因而获得社会的喜爱。

唐寅的仕女画中多具有诗书画结合特色,每画必题。他文思敏捷,喜用通俗的语言入诗,题诗常借题发挥,别有奇趣,起到点睛作用。如借纨扇赋以“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表现对世道炎凉的不满,《陶谷赠词图》中“当时我作承旨,何必尊前脸发红”,更用调侃的语气对假道学予以嘲弄,他还曾在《红拂妓图》中题诗:“杨家红拂识英雄,着帽宵奔李卫公。莫道英雄今没有,谁人看在眼睛中”。流露出怀才不遇的感怀。

唐寅画的单体美人如《班姬团扇图》、《秋风纨扇图》借扇表现女性被遗弃的悲惨命运和哀怨,虽是前人诗歌图画中曾涉及过的题材,但唐寅画来更耐人寻味。前者取材汉代汉班姬受到冷落,幽居长信宫作《怨歌行》借物抒怀的故事,画美人手持宫扇立于中庭神色黯然,班姬是一位品格高尚的才女,她辞辇劝汉成帝勿贪女色专心朝政的故事曾为史家所褒扬并画入图画,唐寅的取材作图自有深层的意蕴。《秋风纨扇图》画一普通的女性,立于冷清的寒秋景色中,面有悲戚之色,结合题诗“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更借题发挥地表现对世态炎凉的不满。这就超出了仕女画对女性美的欣赏而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

唐寅的仕女画的内容绝不止此。从《六如居士全集》中可见,他还画过红拂女、齐后、待月西厢的崔莺莺、杨玉环。在绝代名姝中更画了文君琴心、昭君琵琶、绿珠守节、碧玉留诗、梅妃嗅香、太真玉环、薛涛戏笺、莺莺待月等不同类型的女性。除仕女画外他在人物画中也塑造过众多的历史故事和人物形象,如高祖斩蛇、三顾茅庐、雪夜访普、相如涤器,桑维翰、司马相如、陶渊明、卢仝、白居易、杜牧、林和靖、吕蒙正等,画中的题诗尚收录在《六如居士全集》中,可惜绘画作品没有流传下来。

就以上论及的仕女画作品也显示出唐寅所具有的独特的个性甚至对封建礼教叛逆的态度,在高超的画艺中蕴含的深刻社会内容,而非一般借技巧取悦于世的浮浅之作。科场失意历史的错位使苏州少了一位平步青云的新贵,却造就出一位卓越的画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心中的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全文共 942 字

+ 加入清单

你是否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你是否知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对国家战事的担忧 和付出?你是否懂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惋惜?你可曾了解过我国历史上一个叫做苏轼的文学家。

很 多人都知道苏轼,他的一首《水调歌头》流芳百世,他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可他们只知道他的作品,却从未真正了解过苏轼。苏轼是北宋最杰出 的文学家,为什么说他是文学家?因为如果只说他是一位诗人,但他在写诗方面的造诣是非同凡响的;如果只说他是一个词人,可他在最作诗方面的才华也是无可否 认的,所以说他是文学家是最为恰当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眉州人,曾经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位,后来因党争而多次遭遇贬职。苏 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都是宋诗的代表;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皆是宋词的先锋。

苏 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与李白、李清照等名人大不相同。李白一生崇尚自由,因此他的诗总是感情炽热,充满丰富想象和鲜明形象,浪漫而自然;李清照晚年凄凉,故 而她的词大都是弥漫着颠沛流离的悲惨氛围。苏轼则不同,在战争不断,杀戮甚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多首风格豪迈,具有无限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的不朽之作。

《江 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苏轼作为一代忠臣想要为国效力的 真挚心意:酒已酣胆尚开气更壮,鬓边增添几根白发算得了什么?何时能像云中太守那样再受重用,立功边疆?那时我便要亲自挽雕弓如满月,望西北,射下天狼 星。苏轼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不但在豪放风格领域大胆开创,抒情、委婉的风格也算是他的“拿手好戏”,如《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 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花儿清香、月色朦胧,楼台里传出轻柔而细微的歌声。庭院里秋千的影子沉寂在夜幕之中,都产生一种隐约而别致的美。

苏轼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的文学家,他不会用太多华丽的言语去修饰他的作品,仅用真挚的词语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我心中,苏轼就是我国诗词历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以张怀民的口气给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敬礼!

左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历史名人苏轼励志后人的故事

全文共 669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他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诸多领域都很有成就。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三苏”,父子三人都名列“唐宋八大家”。

苏轼天资聪颖,在父亲苏洵的耐心教导下,他小小年纪就已经读了很多书,经过几年的奋发努力,苏轼的学业大有长进,亲朋好友都称他是一个难得的神童,说他以后一定是文坛的奇才。

苏轼在一片赞扬声中变得有些骄傲了,认为自己非常了不起。有一天,苏轼写了一副对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并把对联贴在了门前。也就是说,苏轼说自己认识所有的字,而且读完了世界上所有的书。

一天,一位白发老翁路过苏轼家,看到了这副对联。看过之后,老翁觉得苏轼过于自信,于是笑了笑就走了。

两天后,老翁拿着一本书来到苏家,要见苏轼。他说自己才疏学浅,特来向苏轼请教。苏轼满不在乎地接过书,结果翻开一看,上面的字他竟然一个也不认识,顿时红了脸。老翁见状,不动声色地对苏轼说:“请你赐教。”苏轼非常着急,但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最后鼓起勇气告诉老翁,这些字他一个也不认识。

老翁听了这话,捋着胡子大笑道:“苏公子,你不是已经‘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了吗,怎么会一个字也不认识呢?”说完,老翁拿过书扭头就走了。

苏轼感到非常惭愧,他绞尽脑汁,终于从老翁的话中悟出了真谛,于是提笔来到门前,在那副对联上加了四个字,使对联变成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发誓要活到老,学到老,最后终于成为文学界和书画界的佼佼者。

学海无涯,我们所掌握的知识只是凤毛麟角。我们要用永不满足的态度来对待学习,一旦骄傲自满,必定会使前进的脚步停止。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名人苏轼“讨茶”悟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诽谤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静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与苏轼对话作文

全文共 1342 字

+ 加入清单

一片宽广的河岸。

那夜,我漫无目的地在河岸上走着。微微湿润的晚风摇动着岸边的芦苇。空气中飘散着一股青草的香气。

就在我伸手拨开眼前这片芦苇的瞬间,我发现了他。

他在河岸上慢慢地走着。他的脸庞已有些苍老,灰白杂乱的头发使他看起来有些颓唐。他的眼神中藏着一股难言的沧桑,却又有着一种年轻人所特有的朝气。他的样子令我感到有些熟悉,但我却想不起他的名字。

就在我观察他的时候,他也注意到了我。他移开了正注视着河面的视线,转身向我走来。

我终于能够近距离的看着他。待到我终于看清他的脸时,我几乎惊呼出声:苏轼!我的心不住的颤抖起来。

他有些疑惑的打量着我。“这里向来罕有人迹,你来这里做什么。”他开口问道。

“我只是附近村庄一个樵夫,外出打柴时迷了方向,方才走到此处。”我答道。

他点了点头。“也好,我来此散步,正愁无人同游,你就陪我聊聊吧。”我点头应允。

“我本为朝中重臣,因与新党意见不合,被流放黄州。不久之后,变法失败,新党倒台,我又回到朝中,却又因赞同新法中的某些观点被流放惠州。后又因诗文之故被流放此地。尽管有着琼州别驾这一官职,却不过是一虚职罢了。不得食官粮,不得签公文,不得居官宅。”说到这里,他大笑起来。

“他们以为这样就能拿我怎样?不过是无米可炊,无屋可住,无权可握罢了。恐怕那些处心积虑置我于死地的人要失望了,我还活得好好的。百姓与我亲如兄弟,好友与我情同手足。只要他们还在一天,我苏东坡,就绝不会倒下。”他的眼中,自豪里夹着一丝温柔。

“我此生最大的功绩,都在黄州、惠州、儋州三州。而这三州,又恰恰都是我的流放之地,这还真是讽刺。或许只有远离了官场,我才能真正的一心为民。被流放的这几年,也是我人生中最高兴的几年。”话罢,他笑着看着我。

我开口问道:“您这一生难道就没有让您悲哀的事吗?”话一出口,我立即噤了声,可是说出去的话已经无法收回。

他的脸色变了,他的眼中透出一股难以言语的悲伤与凄凉。“哲宗昏庸无能,听信谗言。几个奸臣权倾朝野,整个朝廷几乎已是他们的天下。恩师欧阳修和我的几名好友都因我而遭受迫害,而我却无能为力。如果当初我能懂得忍让,他们也不至于家破人亡。”他的声音悲怆。此刻的他,早已泣不成声。

“爱妻王弗早年因病不治身亡,年仅二十七岁。临终之前,怕我后半生无所依靠,将其妹王闰之托付给我。后又得一妾王朝云。可怜了她们,这些年随我四处奔波,处处照料我的生活。我此生有此三女,再别无所求。然如今,她们皆离我而去,独留我一人在这世间。”他抬头,泪水早已湿透衣襟。此刻的他,已不再是那个绝世天才苏轼,而仅仅是一个历经三次丧妻之痛的普通的六旬老人。

他开口,用略带沙哑的声音吟道:“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那声音,凄柔哀婉,宛若一只受伤的蝴蝶。

良久,他站起身,泪水早已流干。“我该走了,很久没有和人说过这么多了,感觉一下子放开了许多东西。你也回家去吧。今天,谢谢了。”

我们互相告别。他那天弱不禁风却又挺拔伟岸的身影逐渐消隐于茫茫夜色之中。晚风依旧吹动着岸边的芦苇,青草的香气沁人心脾。唯有我的心,证明着他曾经来过。

这个夏夜,我在这里,遇见了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在我没有走近他时,他只是一个文学家、书画家;但当真正走入他的世界,才发为他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是如此困难。还在冥思苦想时,笔已经在纸上轻轻勾勒出了我眼中的那个苏轼——哲学家。

苏轼后半生一直在探索人生奥秘,而这种思考,已经将他铸造成了哲学家,清冷秋季,雾气笼着茫茫大江,水天一色,不由使人感叹世界的宏大与自己的渺小,苏轼却坐在船头饮酒,缓缓吟出:”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这却与柏拉图的学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苏轼,在这一刻已不是单纯的乐观,而是彻底蜕变为了理性的哲学家:常人看到的,是片面上的万物流动,生生灭灭,那只不过是感官世界罢了;苏轼深邃的目光,却望透了那重重迷雾,用不朽的灵魂,追随到了永恒不变的理型世界。于是,他淡然了,成熟了,厚重了,心也如冰般透彻且不易被外界事物打扰了,如同他诗中的梨花,将人生看得几清明。”

苏轼深刻的思考,使他成为哲学家。常人看到的只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他,却调转笔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在庐山美景中,他能写出“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坚信,这一切决不是苏轼有意而为,而是在电光石火间很自然的将这一切联系起来,即使时再普通的的事物,他都能输灌以深刻的思想,反倒让人们看到的是他的乐观与豁达,忽视了他的理性与深刻。而他这种深刻,不是有生俱来的,而是经过了坎坷的磨练后沉淀下来的,如厚茧老皮。

苏轼还拥有一个哲学家应有的智慧。他信仰儒佛道三教,用自己超人的智慧将其巧妙地融为一体。当他胸怀天下却屡屡碰壁时,能在道教的“我命在我,不属天地”中找到精神慰藉;他一生像一个虔诚的佛教徒一般四处行善,却不失旷达与洒脱。他用自己的智慧将这三教中的精华集于一身,这无疑加速形成了他独特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成为哲学家。

就这样,在柏拉图一千四百多年后,中国有一位叫苏轼的文人追随他脚步,像一个真正的哲学家那样,冲破了肉体的枷锁,释放了灵魂,踏上了回归理型世界的旅程。而我们代代相传的那些诗词,不过是这位中国历史上伟大哲学家灵魂的脚印,在那里呢喃着不知名的歌。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我眼中的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你是否明白“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蕴含深刻的人生道理?你是否知道“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中对国家战事的担忧和付出?你是否懂得“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及惋惜?你可曾了解过我国历史上一个叫做苏轼的文学家。

很多人都知道苏轼,他的一首《水调歌头》流芳百世,他的一词《念奴娇·赤壁怀古》流传千古,可他们只知道他的作品,却从未真正了解过苏轼。苏轼是北宋最杰出的文学家,为什么说他是文学家?因为如果只说他是一位诗人,但他在写诗方面的造诣是非同凡响的;如果只说他是一个词人,可他在最作诗方面的才华也是无可否认的,所以说他是文学家是最为恰当的。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眉州人,曾经担任过翰林院学士、礼部尚书等职位,后来因党争而多次遭遇贬职。苏轼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合称“三苏”,入唐宋八大家之列。他的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都是宋诗的代表;他的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皆是宋词的先锋。

苏轼的诗、词在风格上与李白、李清照等名人大不相同。李白一生崇尚自由,因此他的诗总是感情炽热,充满丰富想象和鲜明形象,浪漫而自然;李清照晚年凄凉,故而她的词大都是弥漫着颠沛流离的悲惨氛围。苏轼则不同,在战争不断,杀戮甚多的时代背景下,创作了多首风格豪迈,具有无限英雄气概和雄心壮志的不朽之作。

《江城子·密州出猎》中的“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苏轼作为一代忠臣想要为国效力的真挚心意:酒已酣胆尚开气更壮,鬓边增添几根白发算得了什么?何时能像云中太守那样再受重用,立功边疆?那时我便要亲自挽雕弓如满月,望西北,射下天狼星。苏轼作为一名优秀的文学家,不但在豪放风格领域大胆开创,抒情、委婉的风格也算是他的“拿手好戏”,如《春夜》: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花儿清香、月色朦胧,楼台里传出轻柔而细微的歌声。庭院里秋千的影子沉寂在夜幕之中,都产生一种隐约而别致的美。

苏轼就是这样一位特别的文学家,他不会用太多华丽的言语去修饰他的作品,仅用真挚的词语表达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在我心中,苏轼就是我国诗词历史上最伟大的里程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9:高考作文人物素材:苏轼

全文共 819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这些事例适合话题“肩膀”、“仰望” “我想握住你的手”、“豁达与成功”、“宽容与成就”等苏轼,《题西林壁》《明月几时有》《赤壁怀古》《江城子》《赤壁赋》等(高中语文第三册),都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诗文。

【原文再现】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摘自《赤壁赋》

素材评析】

《赤壁赋》主要抒写作者月夜泛舟赤壁的感受,表现了他旷达的人生态度。选文中他从宇宙的变化说到人生的哲理。认为从变化的角度看,天地一刻也不会不变,人生短暂,自然可悲;但从不变的角度看,那就是天地与我同生,万物与我为一,都会无穷无尽。况且天地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到大自然中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人世间的荣辱、得失、忧乐便不足为念了。

【适用话题】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这些性格特点适合话题 “丰碑”、“谈意气”、“沉稳与灵动”、“高洁与志气”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风雨任平生的苏轼

全文共 347 字

+ 加入清单

一生风雨,一生坎坷,然而,苏轼无论走到哪里,他的名字就响彻在那里的天空中和人们的心坎上。

在那三国人物曾经风流的赤壁面前,他便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大声高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是他历经风雨后的坦然,这是他真情的告白。他知道在有生之年要用美酒来面对如画的江山,如梦的人生。

气吞万里如虎的辛弃疾

马蹄扬起漫天的黄沙,号角吹落最后一丝夕阳。大丈夫自当在国家危难之际,投笔从戎,将报国的忠勇当作行囊。于是,稼轩换上战袍,平添了一份英雄豪气。

然而,一腔热血,怎敌满朝苟且偷安之声?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壮志难酬的他空有一腔报国热情。虽然,没有谁能懂他的宏图大志,他却始终挺直了腰身,为宋朝、为百姓、为天下而鞠躬尽瘁。

【应用角度】 “态度”“爱国”“人生价值”“信念”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关于风的作文:忆昔日英雄豪杰看今朝谁更风流

全文共 1311 字

+ 加入清单

翻阅古书,爱国志士每朝每代皆举不胜举。

战国时期,楚国的爱国诗人屈原,想必大家一定知道吧。屈原从小就显示出不同凡响的德操。他有远大的抱负,用十分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刻苦学习古文学典籍,使自己出落成一个有崇高人格范、满腹才华的人,后来,他抱着一腔救国热诚,涉足朝廷,却因当时朝政昏暗,最终致死还忧忧不得志而深感悔疚,放逐后投江自尽。

再看汉朝末年杰出的军事家诸葛孔明,自刘备死后,当时战乱频频,帝位自是能人居之,孔明自可称王。为振国家,他东征西讨;为平四海,他竭心尽力。既要指挥打仗,又要治理国家,只因多年劳苦奔波,结果累跨了身子,死于五丈原,享年54岁。正应证了他《出师表》中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观古时范仲淹忧国忧民;岳飞抗金报国;陆游将死书《示儿》.....他们用自己的爱国情操,给后人留下了激奋人心的榜样. 看今朝,新中国成立后,中国依然贫穷落后,依然与外国相比悬殊甚远。正因为这样,为了祖国母亲能繁荣富强;为了祖国母亲能稳稳屹立于民族强林。他们——一个个科研工作者,为我们的祖国添上了光辉的一笔。

袁隆平,一个农民科学家,在他进行研究的时期,正是“四人帮”横行之时,他当时正是“四人帮”迫害的对象之一,科学试验田的秧苗被拔光,言论被撕毁,还受到各种舆论的攻击,同行的嘲笑。可是,他克服了试验田缺少的困难,顶住了来自各方 舆论的压力,不顾嘲笑,坚持研究。终于,他的杂交水稻培育成功了。使中国的粮食产量不但供足本国十多亿人口的需求,还远销国外。为祖国摆脱了人口多,粮食供不应求的危机。

杨利伟,2003年10月16日。让我们再次回味那历史的一刻。返回舱成功完成了在太空的任务,顺利着落了。举国上下一片欢腾。他——杨利伟,圆了中国航天梦。梦完一刻,多少欣喜,多少感慨。从此,银河的历史不再是一片空白,因为中国已经有它添上了精彩的一笔。杨利伟终结了一段没有炎黄子孙的太空历史;杨利伟开启了中国民族新时代的大门。紧接着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三峡大坝建成并蓄水至156米;青藏铁路全线通车;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一批国家重点工程进展顺利;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汶川大地震的抗灾、救人、重建

......

以上都是有着时代代表意义的重大人物和重大事件,如果你是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身上流的是中国人的血,那么,请你永远记住他们,永远记住我们的英雄,中国人的骄傲 ......相信他们会带给你一些启迪。

星梦圆了后的每一个晚上。我也在做着自己美好的梦。

我梦见到了20年,我沿着航天英雄们留下的轨迹,身穿航天服,坐在返回舱里,带着中国国旗,去探索更遥远的星系,到宇宙的尽头,到宇宙的每一个角落,去揭开宇宙的神秘面纱......

我梦见,我成了一名军人,去守卫祖国的边疆,那里狂风怒号,黄沙漫天。但我依然如钢铁巨人一般,手握钢枪,双眼注视远方......

我梦见我身为中国田径运动员,来到了奥运会赛场的跑道上,行进百米决赛,随着发令枪响,我第一个冲出起跑线,转眼间,我又第一个冲过终点。继刘翔之后再次打破了中国田径史上零的记录。

......

我梦醒,久久不能平静,心想:昨日的梦,是预兆,还是虚幻新明天、新时代、新未来......你可在等我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优秀作文:感悟苏轼诗歌

全文共 611 字

+ 加入清单

一棵垂柳映在水边,我把它想象成你写诗的模样。

轻捷的木桨拨开天水的一色,溅起层层涟漪,为你美丽的人生拉开帷幕。

捧读晨曦你悠闲的剪影,是清风唯一的乐趣;聆听黄昏你凄凉的低吟浅唱,是月亮唯一的享受;默念窗边你脱俗的词句,是孤雁唯一的慰藉。

一生挫而不折的气概为你短暂的一生抹上了厚重的色彩。你把“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雕琢成永不消失的风景,装点大江南北,映在“老夫聊发少年狂”的壮美人生中,激荡在后世人的感慨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你的精神气魄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凝结成一颗爱国雄心……陪伴你走过那段漫长孤寂的路,最终走进我的心里。

无论是“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还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无论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还是“一蓑烟雨任平生”,你独倚望江危楼,静听飒飒清风,把一腔的豪情壮志诉说给滔滔江水。年年如是,周而复始,奔腾的江水记下了你那刺破乌云的长啸,也记下了你的旷达胸襟。

尽管外面的世界一片凄风苦雨,可你的眼中从来不缺美丽的画、精致的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道尽西湖的秀美,“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点画出清丽的春色,引人作无边的遐想……

推开精神之门踏上心灵之桥,一位饱受生活折磨、爱国又爱生活的长者带着满腹才情和冲天豪气,缓步而来。

在这月色迷蒙的夜晚,我愿做你月下吟哦的听众,做你精神的追随者,用幼稚的文笔为你最美丽的人生着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6.苏轼炼字

全文共 217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与黄庭坚一日赏画,见上面题联有趣:轻风 细柳,淡月 梅花。看是四字联,中间却各空一字,一人建议为中间加字成为五言联句。黄庭坚抢对为:轻风舞细柳 , 淡月隐梅花。苏轼略一思索,立即响应,填字使之成为:轻风扶细柳 ,淡月失梅花。纵观二人对联,苏轼最妙:“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因而更形象生动;“失”字也较“隐”字贴切,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更加吻合贴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英雄能本色,名士自风流作文600字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唯大英雄本色,是真名士风流

莎翁作品乃英国镇国之宝,名士风流,他却不遵循戏剧的三一律,写的诗歌也属于不严格押韵的。

所谓,“唯大英雄能本色”是也。

中国也有例证,看那竹林七贤。饮酒作诗,袒胸露怀,以房屋为衣着,可见其旷阔之心。

是真名士,自然不混同世俗;遁隐山林,大隐于野,无论选择如何,心中自有一份坚守:不为外界所同流,不因利益而合污。宁可守空山而死,不断送一生名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风流名士,可见潇洒人生。

英雄本色,自然不走寻常路;煮酒论道,问鼎中原,刚柔并济,同仇敌忾,军民鱼水,铁汉柔情。是真英雄,进能沧海横流,退能问渠清流。看那民国战乱时期,北平的知识分子,可见一斑。本色英雄,可见铮铮铁骨。

名士与英雄,都带着一颗不安分的心,竹马仗剑,行走天涯。

名士的情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处兼济天下之心坏于我心。

英雄的视野,收复关山十五州,万里长城今犹在。英雄,真刀真枪地打拼,成就“捉刀人”的英武之气。

世界上本无名士和英雄。效仿先贤,便多了许多阮籍,多了许多曹操。

我们从名士身上,学到的是:不为蝇头小利所动,要为国家利益、人类利益而忧。

我们从英雄身上,学到的是: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单枪匹马,也要定夺天下大计。

醉里挑灯看剑,是英雄与名士的完美结合,亦真亦幻,虽可怜白发,却不枉此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苏轼简介

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我眼中的苏轼

全文共 700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人,端坐在纷乱的北宋王朝,泛着一方的赤壁,守候着最后一片洁白的孤独?

捧读着时隔千年的诗篇,感受着从千年前的黄州来的寒风。

我意外,甚而惊悚。

涛涛江水,将想象截成了一波又一波。泠泠的江水吟诵着生命的历程。泠泠江水,烟雾朦胧,这里唯有超然的孤独,唯有生命的绝响,唯有精神的自由。

谁能承载着一山一水的孤寂?谁能用一觞一咏抓住绝望?谁能以这种方式把自己交付给黄州这片山水?

我意外,甚而惋惜。

你不能圆滑媚俗一点吗?你不能稍微低一下你高扬的头颅吗?你稍微施一点儿伎俩,也就不会把自己逼进那“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的困境中了。

把酒放下。端坐,起身,掸掸素衣上的灰尘。你悠然行至江边,就这样,一曲赵宋王朝被你谱写成了绝唱。

我顿悟了,我明白了。

你,一介书生,心忧天下。为贫困百姓有心,对官场勾心斗角之人义愤填膺。你的洒脱不羁,你的英雄气概,注定这你要被有心之人推向黄州。这样,你便贴近了滚滚东去的赤壁,你便吟诵“殷勤昨夜三更雨,有得浮生一日凉。”你的随遇而安使你所有的悲哀全然在这儿消解,所有的哀怨,愤懑全然在这里沉淀,所有的英雄气概全然在这儿升腾。

三尺黄绢,就将瘦弱的你意外推向了黄州。我想你临去的那一天,一定很潇洒,一定很坦然。黄州,赤壁似乎已等你许多年。可你恰恰在这里留下了生命最美的注脚,一切那么顺利成章,又那么必然。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你的词表达了你被贬黄州的孤寂。或许你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不愿与世随波逐流。

随时一场狂风暴雨,冰冷了流失的时间,但我不再意外。因为我明白,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一个人,端坐在纷乱的北宋王朝,泛着一方的赤壁,守候着最后一片洁白的孤独——守候永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我心中的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响彻铜琶,千古da iang dng qu ;吹残铁笛,一生孤鹤南飞。这是一个时代,一个强悍却如此贫瘠的时代,一个可以玩弄太多文人雅士于股掌之间的时代。他却敢于以瘦瘠的身躯去撞击黑暗社会,他以他的天才、渊博、超逸、多情留下了一段段传奇佳话。

我心中的苏轼是豪放的苏轼。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多少英雄豪杰。他站在曾经是三国人物竞风流的赤壁面前,像一个关西大汉,手持铁板,高声吟唱“da iang dng qu 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他虽一生坎坷,历经风雨,漂泊不定,却英姿勃发,豪情满怀。即使到了暮年依然有“老夫聊发少年狂。”“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

我心中的苏轼是多情的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然而他对自己过世十多年的妻子仍然深情无限,那小轩窗前的“相顾无语”里让世人陪他洒下千行心泪。一个懂得柔情的男人才是一个真正的男人。

我心中的苏轼是放达的苏轼。他因黄州诗案而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过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唯有“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坦然和“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豁达。

我心中的苏轼是爱民的苏轼。

古人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美丽的西湖承载了多少中国文人的梦,他虽被贬至此,然而他没有悲怆,没有哭天地,没有愤愤不平。他懂得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简单道理。于是,一道苏堤便横卧西湖。他要让西湖储藏他的心灵,淹没他所有的痛苦,所有的忧伤。

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的小女子。

“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

他只吟“da iang dng qu ”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

风雨的一生,豁达的一生;美丽的一生,多情的一生。

我心中的苏轼是千古一人,完美的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我眼中的苏轼作文

全文共 785 字

+ 加入清单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苏东坡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仿佛是一扇古铜色的门。我推门而入,仿佛看到苏轼站在时空虚空的另一头向我掂须微笑。

一首《念奴娇》,将豪放派诗词艺术推至了顶端。苏轼泛游赤壁,留下的是两篇名赋与一首怀古之诗词。读《赤壁赋》,读到“叹吾生只须臾”两句,忍不住启唇轻诵。当时呈现在东坡面前的应是怎样一番景象啊,使得那感概遁着千年贯穿古今的线索而来,在我面前停格,打动的是自古而来千万的文人墨客。在《后赤壁赋》中上下颉颃翻飞的黒雁,不仅入了苏轼的梦,更是让我心头一悸。若不是苏东坡,北飞的雁儿又怎会名垂千古?苏轼善文,更善感概啊。

若只是犷野豪放与荡气回肠,苏轼这千年前的男子并不会倾了我的心。你不会不知那悲怆凄痛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这深情的悼亡词,是东坡为亡妻王弗所作。那描绘出“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毛笔,写起旧人描眉的动作,竟如此深入骨髓。且看那“小轩窗,正梳妆”,那“那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都是无法离世的痛楚与哀愁。遒劲的风吹过荒山野岭,吹过王弗安眠的地方,你可听到苏轼哽咽中念诵的词句“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在苏轼的一生中,乌台诗案是他征途日渐消沉,文技每况愈上的转折点。黄州,一个凄凉的城,囚住了苏轼的形,却囚不住他的神。他自比孤鹏,在梧桐树枝头飞过,哀鸣,愤懑不平。“谁见幽人独往来”,东坡不忧亦不恼,甘做幽人,独来独往,“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他不攀高枝,不附权贵,气节让他不肯择木而栖。“缺月挂梳桐”他的“庭下如积水空明”;“明月松间照”时,他把酒临风。任长廊上的清风贯穿春秋,苏轼不觉苦闷,有词足矣。

苏轼,他是古代的学者,他有一往情深和高洁的气节。千年后的我懂得他,在他的笔锋间如痴如醉。哪怕今后阅文无数,苏东坡在我心中的位置,也是无可取代的,我坚定!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叹流风已往,愿风流犹胜作文1000字

全文共 1326 字

+ 加入清单

先哲有云:“君子役物”。今人上天下海无所不能,自以役物而行,而不知反遭“物化”。忆往昔,“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尚为正统,犹有刘兰芝、焦仲卿“二情同依依”同赴黄泉路,而今人为何大谈“门当户对”,不认“英雄”只问“出处”?忆往昔,“三纲五常”之论何等盛行?犹闻木兰代父从军,秦良玉一代女将血战沙场,而今举目四顾,何见“女德班”林立,公然高呼“夫为妻纲”?忆往昔,范文正公慨然长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于少保正气凛然:“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如何今之众人“下圣人也远矣”,致利己主义者横行于世?先人流遗迹,而今安在哉?或言:“执今以律古,是为诬古”,我何见古人不得“诬”反受“赞”耶?

于资本化盛行的今天,“物化”、“去人格化”不过是这一潮流的副产品。随着全球联系愈加紧密,竞争范围日益扩大,竞争亦愈发激烈,人们几乎无时不刻都处于被“挑选”的境地。从入学、就业,到谈判、行商,选择如此之多,谁会在意陋巷的酒是否真的醇香?谁又有时间去静下心来细品其中滋味?我们唯有将自身“物化”,像打磨瓷器一般打磨我们的形象甚至“人设”。我们确实功利,确实现实,像机器一样严格地执行着“得体”、“精致”的程序,于是你抹口红、踩高跟,你西装在身、一丝不苟,这是因为我们知道“挑选者”的准则————若不精致,将被遗弃。

竞争的另一面,是重担压身的焦虑。“阶级固化”的恐惧席卷全球,“出名要趁早”的金玉良言犹在耳畔,你我唯有奋不顾身地一头撞入时代的洪流,妄图在其中找寻一席之地,在“结果正义”的诱惑下,过程实在不值一提————是靠自身实力或是“三纲五常”有什么关系?或能“嫁入豪门”有何不可?你计算着对方手中的“房子”和“票子”,思考着这能换取多少年的衣食无忧,焦虑使我们冷漠,使我们拜金,使我们嫉妒,使我们扭曲。尚记林先生痛失家人,讨要公道,却反遭万人质疑辱骂,在“发人命财”的嘲讽面前,我看不见屏幕后一张张写着怎样的表情,却不禁忆起鲁迅先生面对麻木不仁的同胞,又曾是怎样的悲愤交加。古仁人之流风,当真往矣?

在中国,在这个迅速发展的国家,这个日新月异的国家,这个曾为世界霸主雄踞东方的国家,这个曾被洋枪洋炮轰开紧闭国门的国家,社会的剧变之下,有些国民心态的转变落在了经济发展之后,百年来价值观的猛烈冲击冲开了我们的思想枷锁,也让太多“功利主义”趁虚而入。我们在民族危亡的关头只能太仓促地接受和学习,而在发展逐步进入正轨的今天,则是我们应当去芜存菁的时候。这是中国啊,万千奇迹曾根植于脚下的土地中,这曾是如何辉煌的国度,五千年历史下,又曾有多少英雄?苏子有云:“难得糊涂”,子由曾云:“使其中坦然,将何往而非快”,范仲淹处庙堂之高,不忘忧国,屈子于江湖之远,仍叹忧民。这正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正是中国人“价值观”之根源。资本化的潮流虽是时代的必然,然再精致的瓷器,若内有百道裂痕也终将破碎;再华美的酒瓶,若只装劣酒糟粕,也必会被舍弃。世人常说“除了苟且,还有诗和远方”,世间本无处没有柴米油盐的苟且,但心中却可常存一片诗意。我愿以坚硬的、精致的外壳去抵挡这“物化”洪流,也愿在心头藏清风,袖中藏明月,溯古而省今,愿吾辈“风流犹拍古人肩”,提笔写就今朝之灿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