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轼的风流精选20篇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今天小编就为大家提供了苏轼的风流,希望能给您带来帮助。

浏览

5985

作文

204

苏轼简介

全文共 2068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苏轼简介的内容,欢迎查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北宋著名散文家、书画家、词人,是豪放词派的代表。和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苏。苏轼是苏洵的次子(苏洵长子夭折),1057年(嘉祐二年),与弟弟苏辙同登进士。唐宋八大家之一。《饮湖上初晴后雨》是描写西湖的古诗中无人能超越的。

苏轼生于1037年1月8日(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愤”的“苏老泉”。苏洵发奋虽晚,但用功甚勤。苏轼晚年曾回忆幼年随父读书的状况,感觉自己深受其父影响。当然,假若没有苏洵的发奋读书,也就不可能使苏轼幼年承受好的家教,更不能年未及冠即“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也就更不可能有日后的文学成就。

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1061年(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后逢其母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1069年(熙宁二年)服满还朝,仍授本职。他入朝为官之时,正是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危机的时候,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此时神宗即位,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 “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又因其政治思想保守,很不同意参知政事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从此,苏轼终其一生都对王安石等变法派存有某种误解。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这样持续了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当时有人(李定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1079年(元丰二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帮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宋神宗(1084年元丰七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由于长途跋涉,旅途劳顿,苏轼的幼儿不幸夭折。汝州路途遥远,且路费已尽,再加上丧子之痛,苏轼便上书朝廷,请求暂时不去汝州,先到常州居住,后被批准。当他准备南返常州时,神宗驾崩。

年幼的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以王安石为首新党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复为朝奉郎知登州(今山东蓬莱)。四个月后,以礼部郎中被召还朝。在朝半月,升起居舍人,三个月后,升中书舍人,不久又升翰林学士知制诰(为皇帝起草诏书的秘书,三品),知礼部贡举。

当苏轼看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尽废新法后,认为其与所谓“王党”不过一丘之貉,再次向皇帝提出谏议。

他对旧党执政后,暴露出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抨击,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于是又遭诬告陷害。

苏轼至此是既不能容于新党,又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苏轼在杭州过得很惬意,自比唐代的白居易。但1091年(元祐六年),他又被召回朝。但不久又因为政见不合,外放颍州。 1093年(元祐八年)高太后去世,哲宗执政,新党再度执政,第二年6月,别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再次被贬至惠阳(今广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的儋州(昌化军,今海南)。据说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一等的处罚。后徽宗即位,调廉州安置、舒州团练副使、永州安置。1101年(元符三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1101年8月24日(建中靖国元年七月二十八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四岁,御赐谥号文忠(公)。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写给苏轼的一封信500字

全文共 86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我想对你说:你曾是文坛的领袖,唐宋八大家之一,你的为人和作品深为世人倾倒。

你也曾是一个口出狂言的少年,颇为自负地在自己书房前贴了一幅对联:“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你可知,天下有多少书?至后,才将对联改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你曾是满怀壮志的青年,“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能够想象到你在巍峨的高峰上,大声喊出的样子。

你是一个出了名的美食家。“东坡肉”出自你的手,这道杭州的美食,在闲逛西湖的途中,也能依稀闻到它的香味。

你也是一位好官员,即使你贬官杭州城,还带领百姓筑起“苏堤”,让西湖成为人间天堂……

以上种种,不再枚举。

从小开始,我诵读你的作品。《水调歌头》中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在皎洁的月光下,读着你在此情此景下所做的词,我似乎真实地触摸到你的存在。

看看别人为你所作的传记,觉得你的人生也真坎坷。

元丰二年,李定等人将你的诗句故意扭曲,给了你“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入狱。这便是著名的“乌台诗案”。倒霉的你,这是你生平第一个大祸。

在这以后,你的路越走越难,几乎就是在流放和贬职中度过的。

但我想不通,在这种精神备受打击的情况下,你同时期的诗文中竟读不出一点消极的句子。你很乐观,觉得这个世界就是“和平世界”,所有人都是好人。

你真傻!

你的词可以豪放;你的诗可以婉约;你的文可以旷达。

我想不懂,这三个词怎么可能会在一个人身上出现,或许你就是这样特殊吧。

诗文的内容有咏物言情、记游写景、怀古感旧、酬赠留别、田园风光、谈禅说理,几乎无所不包,绚烂多姿。当然,你曾经歇斯底里地狂吼,表示对现实政治的不满,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你已将针尖麦芒的批判全部驱逐了。

这就是你,一个真实的你,但这是一千年前的事了。如今,要再找一个像你这样的人很难了,因为你就是你,与众不同。

林语堂先生也曾这样评价你“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忧患来临,一笑置之。”

是的!你直言不讳,才华横溢,不畏权势,乐观向上,这才是真正的中国文人的精神,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因此,我们真挚地对你说——苏轼,我们想念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我遇上了苏轼高一作文

全文共 818 字

+ 加入清单

当盛唐消逝,成为历史,当那些才华四溢的风流人物成为历史,本以为之后的岁月里会变的不堪回首。不过还好有了苏轼来弥补。

爱情

古代,一个男尊女卑的时代,何来爱情

然而压不住苏轼。

花褪残红之时,燕子双飞之际。苏轼去寻找心中的爱。“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徘徊在高墙之外,那边秋千的吱呀声合着轻盈的笑声激起了心中的涟漪。等待着,希望可以重逢。然而“多情却被无情恼”。笑声渐息,只留下多情的长叹。

数十年后,头发由黑到白,多情的心变成了独钟。可是只有“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的悲伤。爱情

也许是上天的怜悯。一夜幽梦实现了他的愿望。然而却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的孤寂和思念在相逢的那一刻也只有泪能表达。

人生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道出了自己的愿望。面对明月,举起一杯浊酒。人生

他成功的站到了高台上。可是那是很危险的,众人嫉妒他,排挤他。“乌台诗案”之荒唐将他挤出了都市。“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在残月下漫步,孤独又谁知?“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在官场上行走,仇恨又有谁知?也许只有这轮残月吧。一张张邪恶的笑脸在他四处漂浮,那些无耻小人以为可以将他打败。可是没有,“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是他唯一的态度,即使无处可依,我还有自己,还有我的脊梁可以支撑。世道扭曲又如何?孤独一生又如何?“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淡淡的一笑,接住了所有的打击。我不会改变,我会成功的。回首过去,他看清了“也无风雨也无晴”世上浮荣本是虚无,世上艰辛本是虚无。我一定可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只是如今小人当道,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只需努力,我终会“左牵黄,右擎苍,遣冯唐!”

可是上天似乎是嫉妒他。他始终无法实现愿望。终于他老了。本以为他会放弃。可是当他蹒跚在兰溪旁,望着自己弓形的身躯依旧喊道:“谁道人生

我读苏轼,读出了那份执着,那份坚强,那份自信,那份乐观!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历史名人苏轼“讨茶”悟读书的故事

全文共 1398 字

+ 加入清单

相传,北宋年间,苏轼因诽谤朝政被贬到汝州,任团练使。初到汝州,看到这里到处穷山恶水,苏轼自恃才高,很瞧不起那里的文武官员,经常闭门谢客。

一日,他在衙门里觉得闷,便独自溯汝河而上去游云梦山。踏着两山夹峙树林生的林间小径过了紫逻口,穿过水流哗哗的汝河桥,随着熙熙攘攘笑语喧哗的滚滚人流,苏轼走到云梦山下。只见一座寺院依山而建,钟楼巍巍桃角飞檐,宝塔俏丽,屹立寺中,在绿树掩映下,云梦寺深藏不露,古朴静雅。苏轼顿时悟道,这样一个人间仙境,又是鬼谷讲学授徒的地方,必有文海高僧,若能暗访出来,也算是一个他乡知已了。

于是他折下一银树枝当拐杖,化装成一个土老冒儿走进寺院。这时已近中午,睛空万里,骄阳似火,苏轼走了半日口喝难耐,便走在寺内讨口茶喝。他看见寺内一个小和尚手拿鸡毛帚子正在大殿里给香案扫尘,苏轼忽发异想,先试试这云梦寺的小和尚有多少才智,不就知道寺内高僧的智慧之水有多深了吗?于是,他大大洋洋踱进大殿,在香案前正襟危坐,还没顾上说口渴,谁知那小和尚一看见他,忙停下手里活计,双手一合施一礼说:“阿弥佗佛,请施主暂在殿内消汗,贫僧马上去取茶伺候,并且一定给施主送上您点要的杜仲名茶。”

小和尚退出大殿去了,苏轼坐在香案前惊得目瞪口呆。一会儿,一壶泡得浓香扑鼻的杜仲茶献了上来,苏轼静坐在大殿里品茶,仍不理解小和尚是如何一眼就看出了他心中所求,苏轼还敢去和云梦高僧高谈阔论吗?他顿时泄了气,喝完茶以后,他连身份也没敢亮出来,忙匆匆随着进香的人流去观党云梦仙境,然后便直出云梦山去了。

苏轼回到汝州,百思不得其解,越想越不服气,难道这汝州还真是个藏龙卧虎之地,还真有文比孔丘、武赛子龙的能人,他遍览群书熟知云梦古今,又搜肠刮肚拟出《咏云梦》诗八道,便再赴云梦山想与云梦僧一决高低。

这天,苏轼穿戴整齐官袍官衣,领着大小随从12人,前夹后拥又赴云梦山。走到寺院门前,只见一座云梦寺张灯结彩,十几个僧人分列寺门两旁,两幅长幡由两个小僧人举着列在队前,苏轼抬头一看,只见上面写着:

“学士游云梦鬼谷生辉,

练使赋佳作汝河增光。”

苏轼大吃一惊,急步上前与云梦众僧一阵寒喧,急步走入大殿,只见殿内一张八仙桌上摆着十二只茶杯,还为他另备一张香案,放着文房四宝,很明显,云梦寺早有准备等待他来挥笔赋诗呢?

苏轼十分吃惊,当云梦寺主持请苏轼挥毫命笔的时候,苏轼一定要让云梦僧说出他们神算的奥秘,小和尚笑着说:“那天你手柱拐杖为木,风尘仆仆为土,就是一个仁字;你头顶草帽,两手甩开,两腿夹杖巍巍而立不是一个“茶”字吗?我就知道先生是向我求杜仲茶!“苏轼说:“那么今天呢?”

云梦寺主持说:“今天知晓你要登云梦山就更没有什么秘密了。云梦山之颠有御药园,御药园上有观天台,在台上天尚可观,练使官样打扮而来,我远远已从观天镜里看见了你,并且山上早有传闻,苏学士荣任汝州团练使,我们自然应有所准备,为练使接风了。”

苏轼闻听后惊愕不已,他想,自己饱读诗书,在当朝皇帝面前尚敢舞文弄墨,而在云梦山里竟被一个小和尚猜得入木三分。老主持在观天台窥视知我要来不算什么高悟,但出家之人竟对我这么了解,早有所备不得不使苏轼十二分地佩服。于是苏轼顿时诗兴大发,挥笔写道:“汝河河清清,云梦梦长长,鬼谷谷渊渊,古今难思量!”

从此以后,苏轼知道天下之大无奇不有,学问再高天外有天。他更加苦读万卷书,认真做学问,写出了不少名篇佳作,成为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血写风流

全文共 1867 字

+ 加入清单

你说你无悔,这军装穿过一回;你说你无悔,这岁月铸成丰碑;你说当兵有苦有累,更多是甜美……”

理想的花蕾刚刚含苞欲绽,我们就走进了直线加方块的行列。连长说,现在一个新兵的志愿,比他当兵是一个排的想法还要多。人们都说,青年是富于幻想的花季。穿上军装,我们就把斑斓多彩的愿望打进了背包,带进了直线加方块的行列。一抖擞,军营便充满了浪漫而丰富的抱负。

刚当兵是,谁都会萌生一种神秘感。军营,是一个对热血男儿有着极强魅力的地方。神秘的军营,对当代青年来说,既充满极大的魅力,又存在选择时的些许困惑。既然已经跨进这绿色的方阵,我们就应该很好的认识他,对军人的价值有更深的了解!

也许,还记得这样一张照片:一束斜阳,映照着头戴钢盔、肩托不枪的士兵队伍。以为面容黝黑,神态憨朴的战士,枪口插着一朵鲜花,在那刚枪刺刀的丛林中显得格外醒目。冰冷的枪刺与芬芳的鲜花,恰是军人的典型写照。

也许,我们这一代军人,将很难有上战场建功立业的机会了。我们在不可能出现敌情的地方,瞪大眼睛战了几年岗;我们把刚枪擦上百次,使那烤漆依然闪亮,却不可能得到战场上倾泻子弹的机会;我们在用雷管、小包炸药和发烟罐设置的演习场上,一遍又一遍的练着连进攻、团进攻,却注定不可能在战场上获得证实……当我们发现,连我们的连长、营长都没有打过仗,我们可能永远不会获得战场上的军功章时,你愿意为一场今后可能发生、也可能不会发生的战争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和心血吗?

战友们、兄弟们:和平,决不意味着可以“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而是要求“历兵秣马”,“强军精武”。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和平年代入伍的我们,肩上的责任一点也没有减轻。

在咱们军营中流传着这样一句话: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可是,如果人人都成了将军,当战争来临时,又有谁去冲锋陷阵,杀敌御寇呢?所以,请不要因为自己只是一名普通士兵而丧气;不要嫌自己的岗位太平凡、太普通。谁说小舞台上,不能演出动人的话剧?

犹如浩瀚的大海,涌起的潮头仅是汪洋一掬;没有无尽的海水,就没有激扬的浪花。作为士兵,尽管我们的职务低微,但我们拥有的潜在力量却决不可小视。且不说猛将出自卒伍,许多战功显赫的军事家也是由士兵成长起来的;就是士兵承担的工作,也具有不可替代性。我们完全不必因自己兵新衔低而自感微不足道,我们自有我们的价值!

春风拂面,当年轻的恋人徜徉在风景秀丽的西子湖畔、海滨浴场,父母和孩子用柔软的沙子搭起逼真的城堡;除夕之夜,亿万群众在喜庆的爆竹声**进年夜饭……你可知道,这幸福、甜蜜、温馨的生活,与咱们无数军人的不懈战备有关。你能说吧,在“引而待发”中默默无闻的军人是无所作为的吗?你能说咱们军人长年累月的执行训练、战备任务是无意义的吗?你能说军人在难以获得直接效益的军事活动中,难以体现人生的价值吗?

人们常说,当兵后悔两年,不当兵后悔一辈子!我不敢妄自评断这句话是否正确,但从穿上军装那一刻起,我就从未后悔过!

一路走来,我把自己的汗水洒满军营,把军营的一切摄入心底。我发现我已经把自己生命的一部分交给了军营,军旅在我一生中刻下了永不磨灭的痕迹。我深信,经过几年的大熔炉锤炼,穿着军装是一条好汉,脱下了军装也是一条好汉,走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自己曾是一个军人;走到哪里,我都将享受到军旅生涯的馈赠!

“好男儿壮行走天涯,五湖四海皆为家”,这是军旅生活的真实写照!“暖厩岂养千里马,花房难育万年松”,这是军人的最好体现。真正的军人决不会挑选舒适的岗位,而是让祖国来挑选自己。

其实很早就想为军营、军人写点什么,可是怕自己拙笔、稚言无法诠释出军人的情怀;怕一切文字在军人高尚品质前都显得苍白无力。几番追寻,几经思索,我才深深感到,也许,只有“奉献”二字才能概括军人的人生追求。

奉献,意味着军人担负极为艰苦而辛勤的工作,而只领取较少的报酬;奉献,意味着军人戎守在荒凉艰苦的边防,远离都市繁华的生活;奉献,意味着军人与家庭妻儿长期分居两地,难以享受现代青年花前月下、情意绵绵的浪漫情调;奉献,意味着军人正苦练、精通地方所不需要的作战技能,而在二次就业时面对新的考验……生命,就这样在这样的奉献中迸发出耀眼的光亮。

“我说我无悔,这钢枪扛过一回;我说我无悔,这青春融进边陲;我说当兵有得有失,更多的是一份欣慰;我说从军,如诗如画,这像生命中的一朵腊梅花……我知道我割不断,我以被这军旗缠住了心扉……”

将士受命之日,则忘其家!

临阵之时,则忘其亲!

击鼓之时,则忘其身!

正是为了人民的幸福生活,自己才视死如归、粉身御寇;正是为了使人民生活更甜蜜,自己才撇家舍业、血写风流!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历史将记住苏轼作文800字

全文共 871 字

+ 加入清单

如烟的往事,似水的流年,时间的车轮不住的向前,岁月的风沙掩去了些许痕迹,拭去这风沙,一颗颗闪烁的遗珠映入眼帘。

俯看历史,聆听心灵的声音,一个个响亮的名字浮现在脑海,一句句脍炙人口的诗词回荡在耳畔,要属我心中的最佳,便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了。令我敬佩的不仅是他的诗词,还有他的性格,对生活的态度,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了他的名字,更应记住他。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是佛家对世界的认知。一字一哀乐,一词一人生,是诗人思想情绪,放浪形骸的重要载体。苏轼其文纵横恣肆,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自如,清新上口,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位列唐宋八大家之一。

学富五车,才高八斗,20余岁便进士及第,走向人生巅峰。但接下来的路途却是异常坎坷。母亲、父亲相继离世,给予他沉重打击;反对王安石变法,仕途上倍受打压,后来又受到宋神宗重用……人生起起落落,后又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

黄州的苏轼也许才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苏轼。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来形容苏轼再合适不过了。来到黄州,去了丝竹乱耳之音,省了案牍劳形之苦。政治上的不幸并未影响到这位诗人,生活反倒是悠闲轻松。月色入户,欣然起兴,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想到什么,便做什么,这样的日子不好么?心中壮志难酬,也还少不了几句“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自嘲。

“至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政治上的失意,断了他“至君尧舜上”的念头,当地方官时也未忘“再使民风淳”的理想。地方为政期间,也做过不少利民的好事。水患严重,便集资修建堤坝,最广为人知的也许便是那条“苏堤”了。如此为民着想的诗人怎能被忘记?

一千多年前的大文豪,我们无法近距离感知。情义却是他留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之一。子由出使契丹,也不忘“莫道中朝第一人”的叮嘱,那因远适更沾巾更表达了他旷达的性格。中秋佳节,不能相聚,作《水调歌头》兼怀子由,吐露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如此有血有肉的诗人,怎能被忘记?

为文,纵横恣肆,豪放自己;为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为官,致君尧舜上,再使民风淳;为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如此大文豪,不应被历史记住么!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轼改对联

全文共 310 字

+ 加入清单

北宋大学士苏轼,少时在父亲苏洵的教导下,博览群书,知识丰富,常常受到父亲的诗朋词友的称赞。因此有些飘飘然。

一日,年少气盛的苏轼,骄傲地写了副对联贴于自己的书房门口。

联云:

识遍天下字,

读尽人间书。

老父亲一日得闲,来到大儿子的书房检查他的学业,抬头看见对联,连连摇头暗叹。儿子如此不谦虚,他很生气。于是,找来几本文辞深奥的古书喊道:“轼儿,你细细读之吧!”说罢叹息而去。

苏轼看了一本又一本,书上的字、词、句他有很多不认得、不理解,心中十分惭愧。于是,他赶紧提笔将门上联语各加了两个字。

从此以后,苏轼虚心学习,日夜攻读,终于以他的勤奋努力,成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词造诣也达到了惊人的地步。

你知道他在上下联的头上各加了那两个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7:给苏轼的一封信评语

全文共 1722 字

+ 加入清单

子瞻先生:

时光荏苒,你可安好?

九百七十八年前的那个冬天,一个婴儿呱呱坠地。孩子的父亲推演了八字,为他取名为“轼”,他的用意是“吾惧汝之不外饰也”(苏洵《名二子说》),终究一语成谶,不禁使人感慨于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谁也不曾料到这个婴儿日后将会推动历史的轮轴,在汗青上留下烫金的一笔。那就是你,名扬千古的苏轼苏东坡。

大概是四川人善于争论,你也练得一副好口才,思维清晰、才思妙语令人赞叹。在父母的影响和引导下,你刻苦、努力,十岁便能写奇诗,与师长谈古论今。你支持古文运动,做文章全不卖弄辞藻,追求朴素自然的文风,也深得考官欧阳修的赞赏。二十岁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惊世之笔,一举高中。

仕途起步方要起步,令堂病逝,返家守孝二十七个月。

三年之后,出任“凤翔判官”。游山玩水向来是文人情趣,判官之职并不繁忙,你便得空出去游览山河。你自是秉持效忠国家的心,判官一职虽不足以让你大展宏图,你也认真为民。你会为救济黎明,向龙王施展雄辩之才,为百姓祈雨。波折之后,暴雨降落,看到百姓田地里的庄稼重新挺立,你乐在其中,正所谓“与民同乐”。

任职史馆时,你年仅二十六的妻子病逝,次年父亲又相继病逝。丧期过后,你娶了比自己小十一岁的王闰之续弦。一切自然进行着,误以为陪伴你十一年的王弗就此从你心中淡去了。然而,十年之后,年将四十的你,选凄婉迷离的音乐、用情深入骨的文字写下“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江城子》)是啊,生命中重要的人,不需要大张旗鼓证明自己的感情,别人也无需知道。深埋心底,不念不想却也不会遗忘。

你不惧权势、坚持自己的想法,为人民着想反对王安石变法,从此卷入了政治漩涡。朝中勾结党羽,司马光与王安石的斗争,却屡屡让乱局外的你陷于不利之地。你终究厌弃趋炎附势,绝不奴颜媚骨。即使仕途失意、路途坎坷,你也不甘性格的棱角被世俗名利、朝堂风云磨平,你要做个真人。这个世界,从你所生活的,到如今,圆滑早已是中国人的标签,官场中也少有人能如你这般清心为民。

为了坚持真正的自我,你毅然踏上风雨飘摇的坎坷道路。

但朝廷人马来到你面前时,轰动一时的“乌台诗案”终究让少不经事的你大为惶恐。但也为你添了一份“人气”,你与大家一样,都是凡人,是我们能够触及到的、有血有肉的平常人。又因此而显得更伟大。

往昔有意无意的文字,在别有用心的人眼里,都成为了罪证。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如果没有前路的坎坷,或许你无法练得超然的心境,或许世人也难铭记你的名字。

谪居黄州,你能乐于“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初到黄州》)。团练副使有职无权,却也得你心。借此三游赤壁,“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前赤壁赋》),感慨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念奴娇·赤壁怀古》)。区别于重情感、重微小细节的柔婉宋词,你继承了唐诗站在高处看整个宇宙那般大气磅礴的特点,开辟了宋词“豪放派”的风格

贬谪惠州,你又喜“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换做常人,若被贬到广东这样的偏僻的蛮夷之地,必定日夜忧愁,郁郁不安。而你却坦然得如同事不关己。“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杜牧《过华清宫绝句》)你却想:贵妃都盼望着让别人千里送来的甘美的荔枝,如今天天能够吃到,一直都做个岭南人也是幸福的。此等超然物外的心境,非历经坎坷者,不能持有。

最后,你被贬去了素有“天涯海角”之称的海南。荒凉贫穷到“北船不到米如珠”(《纵笔三首》),你不得不“尽卖酒器,以供衣食”(《和陶连雨独饮》小引)。执笔挥毫的文豪被迫挽起袖管,面朝黄土背朝天,亲自下地、自食其力。吃不起米不要紧,又写《过子忽出新意以山芋作玉糁羹色香味皆奇绝天上酥陀则不可知人间决无此味也》。如此心胸,难有匹敌者。

你一生仕途坎坷、漂泊不安,最后客死北反途中。原本一腔衷心热血,历经岁月涤荡,最后化为一片淡然超脱的平静之湖,卧云弄月于红尘。你不曾后悔,那是你所坚持的涅而不缁。

岁月长河中,你的作品流失不少。倘若知晓多一句、多一篇,也能更好地了解你、研究你的生平、学习你的思想。

你素来有必回。但,这是一篇不会有回复的信。

只道是独自呢喃,在怀你、念你时能思量一些、感悟一些。

时光荏苒,愿君安好。

俗世一凡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古往今来,在生命中永葆一份天真的人不多,苏轼是其中一位。

苏轼初贬黄州,与朋友出去游玩,有一项重要的娱乐活动,就是“挟弹击江水”。这种游戏,不知是拿弹弓将石子打到江水里,看谁打得远,还是类似于我们儿时玩的“打水漂”,拿一块小瓦片或者石头斜着投入水中,瓦片或石头贴着水面上一跳一跳地过去,激起一串串浪花。不管是哪一种,作为一个年过45岁、华发早生的中年人,在仕途备受挫折的境遇下能玩这种充满童趣的游戏,的确天真得可爱。

比这更可爱的是,他居然会用竹箱去装白云。一日,苏轼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看到白云从山中涌出,像奔腾的群马,直入他的车中,在他的手肘和腿胯之处到处乱窜,于是他将白云装了满满一竹箱,带回家,再将白云放出来,看它们变化腾挪。所以他的诗中有这样的句子:“搏取置笥中,提携反茅舍。开缄乃放之,掣去仍变化。”

这些白云就像飞禽走兽一样,被他赏玩一番,又放回山里去了。

天真总是和无邪相连,所以苏轼不相信世界上有坏人,只有是否值得交往之人。他曾对弟弟苏辙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于陷害过他的政敌,他不记恨,更不会打击报复。

天真是一种探索精神,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是永葆天真的源头。

东坡喜欢和人谈鬼,别人讲不出鬼故事时,他还强迫别人讲,即使胡编也没关系,反正他爱听。《东坡事类》载:“坡翁喜客谈,其不能者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日,姑妄言之。闻者绝倒。”“子不语怪力神。”看来,苏轼是不囿于儒家正统思想的局限性。

[天真无邪的苏轼名人故事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轼描写西湖的诗句赏析

全文共 564 字

+ 加入清单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这首诗写于公元1073年,诗人苏轼任杭州通判期间。原作有两首,这是第二首。

“水光潋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的湖光山色:在灿烂的阳光照耀下,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闪,十分美丽;在雨幕笼罩下,西湖周围的群山,迷迷茫茫,若有若无,非常奇妙。从题目可以得知,这一天诗人在西湖游宴,起初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在善于领略自然美景的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两句,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西子,即西施,春秋越国美女,原为浣纱女,后被越王勾践选入宫中,献给吴王夫差为妃。诗人之所以拿西施来比西湖,不仅是因为二者同在越地,同有一个“西”字,同样具有啊娜多姿的阴柔之美,更主要的是她们都具有天然美的姿质,不用借助外物,不必依靠人为的修饰,随时都能展现美的风姿。西施无论浓施粉黛还是淡描娥眉,总是风姿绰约;西湖不管晴姿雨态还是花朝月夕,都美妙无比,令人神往。这个比喻得到后世的公认,从此,“西子湖”就成了西湖的别称。

这首诗概括性很强,它不是描写西湖的一处之景、一时之景,而是对西湖美景的全面评价。这首诗的流传,给西湖的景色增添了光彩。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致苏轼先生的一封信

全文共 815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

你好!

要我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你,太难了!诗人?词士?画匠?不,他们都太狭隘了。你的才华中早已凝聚了这些琐碎,你的目光也早已穿越了世间凡尘,是一个豪侠。对,豪侠。让我这么称呼你。

唐后五代以来,世人文风都浮靡艰涩,都把自己的观点小心翼翼地藏着,畏首畏尾。而你不,所以在1057年那个秋天进士考试一开始,你便写了“尧、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子长者之道也”这样大气的话语。这时候的你,是狂的,但你有资本去狂,而且狂得令人服气。更有甚者,是拍案叫绝。“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你便以一个仁者的姿态屹立于历史舞台之上,你是一种高度。而当你喊着“为增计着,力能诛羽而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如果惊人的见解,你如何豪放直爽地摆放出来?殊不知,高处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痛吗?

你是豪侠,并不理会这些,你心怀苍生,看不惯就喊出来,绝不作假意之辞。你太义无返顾,自然开罪于新党又不容于旧党,最后只得从京师到杭州到密州到徐州,四处漂泊。政治上一再失意,生活上一再流浪,你曾感叹南面为君不如隐居之乐,夹杂着无尽的低落之绪。你也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流露出缕缕无奈之意。但你博览群书,《诗经》,《尚书》里的故事、妙语手拈来,始终站在众人之上的境界看待这世界,从衰败的家境里你能在亭中喜雨,能凌虚看景,最后更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你明白“凡物皆有可观,苟有可观,皆有可乐。”“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也只有你,以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生活,难怪在“服车马之劳”“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的时候,面对“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却能“貌加丰,发反黑”了。

你曾赞叹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而我,只能以此拙笔,对你的豪气,你的智慧由衷地欣赏。

豪侠!心中永远指引我去攀登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风流人物苏轼作文

全文共 518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史上,有一颗璀璨夺目的巨星横空出世,成为大宋文化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他,就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旷世奇才——苏轼

他的天才,他的灵动,他的超逸,他的多情,他的别致,浑身散发着诗香。大起大落,沉浮莫测的人生,曲折多难的儿女情长。走近苏轼,揭开他心灵深处的神秘面纱,去感受他的顽强、乐观的信念与超然自适的人生态度。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人生的跌宕起伏,狂风暴雨,他一笑泯千仇,淡然漠视,在烟雨迷蒙的人生中探求新的道路。“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苏轼的坦然乐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身遭贬谪又蒙受冤屈,处境险恶,生活困顿,但他临危不惧,永远坚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风雨不断打击着他支离破碎的人生,苏轼没有见风使舵,也没有惊慌失措,而用平常心去面对,去承受。他带着乐观旷达,走进自然,走近山水,消除一切挫折、不幸。登临山水,怀古凭吊,去感受大自然的雄奇壮丽,抒发自己的壮志豪情,在苦闷中寻求超越与解脱。“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苦闷与彷徨的同时,他为泛舟赤壁静谧美好的景色所陶醉,对归隐江河以寄余生的向往。他将有限的生命融入大自然,使精神得以获得超然,获得自由。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以张怀民的口气给苏轼写一封信

全文共 658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敬礼!

左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月饼,明月,苏轼

全文共 2006 字

+ 加入清单

中秋节这天,儿子要去学二胡。从冰箱拿出一大块羊肉和一条鳕鱼,再提上昨天从山里买的小米,送回老家后,我们便陪儿子去学二胡了。

婆婆打来电话,说四叔要回来过十五。我们便又去市场买了一只白条鸡和一条大鱼。

午饭吃的羊肉水饺。这羊肉可是有来历的,是老公他们几个从山里买的山羊,亲自参与宰杀的。呵呵,吃着放心啊!

下午,我们便早早动手忙活开了。乒乒乓乓,叮叮当当……傍晚时分,热气腾腾的饭菜便摆满了桌子,荤素搭配,色彩交映,让人挺有食欲的。

刚要举杯相庆,儿子却又溜出正屋,乐癫癫地端出了婆婆拌的咸菜,绿绿的芫荽,黄黄的胡萝卜,红红的辣椒,卖相挺不错的。公公皱眉:“这孩子,大十五的,吃什么咸菜?”我忙打圆场,“没事,挺好吃的,放桌上吧,我再把月饼摆上一盘,不就十全十美了吗?”

阖家团坐,推杯换盏,品佳肴,尝月饼,其乐融融。

收拾好碗筷,我们走出院子,月亮才刚刚升起。

走进一条街巷,狭长,幽深;橘色的月亮高与墙平,挂在巷子的尽头;近处,墙边斜挑着几朵淡黄的丝瓜花,恬静安适;颇有几分中国写意画的意境。

我忙掏出手机,还没打开,儿子便叨叨开了:“我老妈又诗意大发了!老爸,快走快走,别耽误她照相!”“咔嚓”,“ 咔嚓” ,画面便定格在了手机里:一高一矮,一胖一瘦,两个背影,头顶是那轮橘色的圆月,背景是那幽深恬静的街巷,很是入画的一景。

走出街巷,便是旷野,潮湿清冽的寒气扑面而来,混着些淡淡的庄稼味儿。玉米秸攒在一块儿,一堆堆的堆放在玉米地里。“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这两句诗忽然跳入我的脑海,想那诗人在那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想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肯定会浮想联翩吧。只是,这“冷露无声湿庄稼”的意境,肯定会显得更悠远,更耐人寻味吧。我被我的奇思妙想差点逗乐了。

发动起汽车,老公转头:“我带你们到龙马河公园去玩玩吧。” 儿子雀跃,我忙点头。

刚踏进公园,儿子便兴奋地拽着我转起了圈圈,转的我是头晕脑胀。我忙告饶,“儿子,暂停暂停,让老妈喘喘气儿。”儿子松手,转身一级级跳起台阶来,“这小子,整个属猴儿的,怪不得老公总是调侃他,粘上几根猴毛比猴子还精!”

月亮已经爬上树梢,几棵新栽的古树枝丫寥落。“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踏着清辉,我舞影零乱,我歌月徘徊。呵呵,看来真得减肥了,跳了几下,就气喘吁吁,幸亏不爱香水,否则真会香汗淋漓了。

老公还在忙着打电话,是给他们单位原先代过课现在已经考上编制的老师打的,听那口气,真不拿自个儿当外人,哎,这古道热肠啊,真对得起每个月那好几十块钱的话费啊。

“老爸老妈,咱们到对面去看看巨龙吧。”儿子建议。

穿过马路,到了对面。几位老人拿着马扎,听着广播,谈着时政……一派安闲自在的模样。

赏过巨龙,踏上拱桥,月色皎皎,弥漫于身畔的是高低错落,远近和谐的秋虫呢哝之声。这拱桥,今年春节刚过时,我们一家一起走过。记得小侄女雅宁还坐在上面拍过照呢,旋转的红裙子,娇憨的笑模样,清脆的叫喊声……真如昨日啊!只是时光荏苒啊,大半年已经过去了,雅宁,想姑姑姑父了吗?想哥哥了吗?老爸老妈,你们在忙啥呢?又出去遛弯了?想女儿外孙了吧?

忽觉鼻翼发胀眼睛酸涩,“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恍然明白唐朝王建月圆之夜的情怀:明明自己“秋思”最浓,却偏用委婉的语气问“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对月怀远的情思,真的是蕴藉深沉、思深情长啊!

“老爸老妈,快过来,这里很适合野餐!”儿子的声音再次打断了我的遐想。穿过蹊径,我们踏上一个方形的浮桥,浮桥凸出在河面,四围木质栏杆,脚底是条木铺就的桥面,有两个宽宽长长的凳子。明月朗照,枝条交映,秋虫呢哝,真的是一个静谧舒适的所在,看来,这几年的野外嬉戏没有白费,这小子还是颇有自己的见地的。

我们三人玩了会儿推手游戏,老公对儿子说:“背一首写月的诗吧。”儿子张口即来:“《水调歌头》,苏轼,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儿子清脆的声音在皎洁的月色下在高高低低时远时近的虫声中在弥散着野草白露之香的夜气里荡漾开去……

“骏骏,写写苏轼吧,写写苏轼的《水调歌头》。”老公的声音打散了儿子诵诗的回音。

“什么,写苏轼?”儿子稍显错愕的声音立即响起。

“对,写苏轼,你已经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看过刘小川的《品中国文人》,也背过苏轼的很多词了,可以写一写了。”老公的声音难得的一本正经。

“怎么写呢?”稍稍沉默,儿子问道。

“问你妈妈吧,你妈厉害啊!”老公习惯性的略带调侃。

“好,儿子,就用第一人称写,就写一写苏轼的中秋赏月,写一写苏轼的乐观豁达!”我立即鼓励儿子。

“还得写一写苏轼的相思之苦啊——”儿子拉长了声音。

“为什么?”这回轮到我诧异了。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儿子吟道。

“对对对!”我忙连声应和道。

于是,就诞生了儿子的中秋征文——《起舞弄清影——苏东坡月夜心曲》。

呵呵,挺幸福的;真的,挺自豪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672 字

+ 加入清单

敬爱的苏轼先生:

您好!我是一名21世纪的初中生,是您的一名铁杆粉丝。我读过您写 的许多作品,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如《念奴娇。赤壁怀古》,您在政治失意 之余,望着滔滔东去的长江水,怀想着三国战火纷飞的英雄,抒发了壮志难酬的 心情,气势宏大。“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朗朗上口,也让我心潮澎 湃。而在一些月光皎洁、柔和的夜晚。

我一个人望着黑色宝石一般的夜空和镶嵌在上面的玉石一般的月亮, 心中回想着《记承天寺夜游》中的意境,轻声吟道“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心 中也不禁隐隐有些惆怅。“这么一个幼稚的想法涌上我的心头:我要是统治者, 一定会请苏轼先生您做宰相的。我真为您的才华所折服。但是苏轼先生您在贬谪 中没有自暴自弃,您爱民如子,保持自己的一贯作风。

在杭州,您看到西湖被淤泥堵塞了,痛心不已,率领百姓们疏浚湖泊, 修建长堤,百姓也十分爱戴您,至今西湖还有“苏堤”。而您关爱百姓,看到有穷 苦百姓吃不起肉食,面黄肌瘦,马上花钱买肉送给他们,百姓深受感动,于是就 有了“东坡肉”。看着这官民和谐的场面,看着您一心为民,我为您的人格品质所 折服。您治理下的杭州,经济繁荣,百姓安居乐业,可那些别有用心的人,将“东 坡肉”扭曲为百姓想吃您的肉,昏庸的统治者把您贬到海南。

您离别时,百姓送行十里,挥泪作别,我对您的崇敬更深了一层。后 来,劳累使您病倒了,不久之后您就与世长辞了,但是您的诗篇至今流传,苏堤 依旧挺立,“东坡肉”依旧闻名。当那些愚妄浅薄的统治者和建宁无耻的小人已经 无影无踪时,人们依旧怀念着您,我依旧是您的铁杆粉丝。

此致! 敬礼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走近苏轼

全文共 1244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为了他的出现,中国,也许等待了一千年,又一千年。

他的出现,是偶然也是必然;他的才华,是凡人而又超凡;他的思想,出于瞬间而又影响深远;他的性格,既洒脱而又有常人的一面。

苏轼——中国文化史上的旷世奇才,罕见的多面手,多层次、全方位的文化——不仅仅是文学——巨子。神奇的文笔、渊博的学识、睿智的思想、高尚的人格、丰富的人生经历、多方面的巨大成就,还有,它永远不灭的那一份诙谐,真可谓: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他的名字就是一座丰碑!

他长于散文创作,《前赤壁赋》、《后赤壁赋》等名篇佳作脍炙人口,体现了中国文人的忧患意识和人文精神。他的诗,把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风格巧妙结合起来,多姿多彩,美轮美奂,代表了宋诗最高水平。他的词,清新豪健,题材广阔,挥洒自如,气势磅礴,开创了豪放词风。他的书法、绘画,也都达到了很高水平。除此之外,在哲学、茶道、烹飪、养生、园林艺术方面,他都有独到的造诣。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推崇苏轼:“三代以下诗人,无过屈子、渊明、子美、子瞻者。此四子者,若无文学之天才,其人格亦自足千古。故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章者,殆未有之也。”他将屈原、陶渊明、杜甫、苏轼列为中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并且将他们的思想、人品、学问、才华、待人接物、立身行事,看成浑然一个整体,是有一定道理的。更足称道者,作为一个封建时代的文人,苏轼身上,既无头巾气,无山林隐逸气,亦无以富贵骄人气,无忠臣孝子气,无大作家架子气;既无大臣杜门思过之态,亦无谪宦战战兢兢之态。他与你我同在,同悲同喜,丝毫也不刻板,浑是率然纯真的真性情,真品格。

苏轼的一生,可以用“四个三”来概括:不忘三事——金榜题名、乌台诗案、太后恩宠;不忘三人——敬如父师的欧阳修、素为敬重又有矛盾的王安石、司马光;不忘三地——黄州、惠州、儋州;不忘三情——与苏辙的手足情、与王弗的生死情、与朝云的不了情。他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断,几乎都与传奇相联系。例如,金榜题名时,他由第一变成了第二,却反而更为出名;乌台诗案中,他九死一生,被贬黄州,却反而出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他赠弟辙、悼亡妻的词篇,被人们万口流传,历久而不衰……

在为人上,苏轼在几乎丧命的逆境中保持坚贞气节和独立人格,决不随波逐流;在为官上,苏轼坚持为官一地,造福一方,徐州防汛,杭州筑堤,儋州授馆,兴修水利,架桥凿井,赈灾施药,都于史有征;在人生态度上,苏轼即使在身处绝境时,也保持乐观豁达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追求……

由于苏轼多方面的巨大成就,由于他更多的人民性,由于他时时闪现着智慧光芒的睿智思想,由于他超凡脱俗的旷代才华,千年以来,他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而有口皆碑;更由于生活经历的丰富性,他常常成为人们谈话的话题及内容。自然而然,学生们在作文时,也往往喜欢用东坡事迹作话题或材料,毫不夸张地说,有作文处尽可以有东坡。这正是因为,苏轼的精神与思想,早已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与历史,还在影响着我们生生不息的文化创造和传承。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给苏轼写一封信对话的

全文共 831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

你好! 要我用一个名词来称呼你,太难了!诗人词士画匠不,他们都太狭隘 了。你的才华中早已凝聚了这些琐碎,你的目光也早已穿越了世间凡尘,是一个 豪侠。对,豪侠。让我这么称呼你。

唐后五代以来,世人文风都浮靡艰涩,都把自己的观点小心翼翼地藏 着,畏首畏尾。而你不,所以在1057年那个秋天进士考试一开始,你便写了“尧、 舜、禹、汤、文、武、成、康之际,何其爱民之深,忧民之切,而待天下以、君 子长者之道也”这样大气的话语。这时候的你,是狂的,但你有资本去狂,而且 狂得令人服气。更有甚者,是拍案叫绝。“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而入 于忍人,故仁可过也,义不可过也”,你便以一个仁者的姿态屹立于历史舞台之 上,你是一种高度。而当你喊着“为增计着,力能诛羽而诛之,不能则去之,岂 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如果惊人的见解,你如何豪放直爽地摆放出来殊不知,高处 不胜寒,站得越高,摔得越痛吗 你是豪侠,并不理会这些,你心怀苍生,看不惯就喊出来,绝不作假 意之辞。你太义无返顾,自然开罪于新党又不容于旧党,最后只得从京师到杭州 到密州到徐州,四处漂泊。政治上一再失意,生活上一再流浪,你曾感叹南面为 君不如隐居之乐,夹杂着无尽的低落之绪。你也曾自嘲“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 州儋州”。流露出缕缕无奈之意。但你博览群书,《诗经》,《尚书》里的故事、 妙语手拈来,始终站在众人之上的境界看待这世界,从衰败的家境里你能在亭 中喜雨,能凌虚看景,最后更达到了超然的境界。你明白“凡物皆有可观,苟有 可观,皆有可乐。”“哺糟啜醴,皆可以醉;果蔬草木,皆可以饱”,也只有你,以 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生活,难怪在“服车马之劳”“庇采椽之居”“行桑麻之野”的时 候,面对“岁比不登、盗贼满野、狱讼充斥”却能“貌加丰,发反黑”了。

你曾赞叹韩愈“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 夺三军之帅”。而我,只能以此拙笔,对你的豪气,你的智慧由衷地欣赏。

豪侠!心中永远指引我去攀登的高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苏轼

全文共 836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物质匮乏,精神萧索,可苦难终使他振作、使他成熟。尖啸的山风于谷口处受住,化为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于河口处放缓,化为宽广的浩瀚;绚烂的人生于苦难处收束,化为成熟与淡泊。于是苏东坡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

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轼的审美人生

全文共 2957 字

+ 加入清单

秦观有诗说:“人生异趣各有求”,对于苏轼来说,他的异趣不是富贵,不是功名,而是读书和创作,在文学艺术的瀚海中遨游,是苏轼平生之快事。苏轼自己所说的:“某平生无快意事,惟作文章,意之所到,则笔力曲折无不尽意,自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正可作为苏轼审美人生的极好概括。

首先是读书,对此,很多诗话有所记载。可以说,读书是苏轼终生不变的生活习惯,是苏轼战胜苦难的精神支柱之一。“公尝言观书之乐,夜常以三鼓为率,虽大醉归,亦必披展至倦而寝。”有时,在贬谪的蛮荒之地,书籍的来源有限,苏轼便会将有限的一本书反复阅读。他曾有著名的 “八面受敌”读书法:“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每次作一意求之”(苏轼:《又答王庠书》)这看似是一种法则式的读书方法,其实,这种法则多半是精神食粮短缺特殊情况所逼出来的。苏轼晚年贬谪海外,无书可读,偶得柳子厚文,于是,横看侧看,敲骨吸髓,何止八面,恐怕每个字都要反复玩味,如同荒漠中的饥渴者得到有限的一泓清水,是不肯一口吞尽的。有《诗话》记载,苏轼在黄州时,生活极端艰苦,仍然每夜读书,“一日读杜牧之《阿房宫赋》,凡数遍;每读彻一遍, 即再三咨嗟叹惜,至夜分犹不寐。有二老兵,皆陕人,给事左右。坐久,甚苦之。一人长叹操西音曰:‘知他有甚好处,夜久寒甚,不肯睡!’连作冤苦声。其一曰:‘也有两句好(音吼)!’其人大怒,曰:“你又理会得甚底?”对曰:“我爱他道:‘天下人不敢言而敢怒!’令人失笑,也可知苏轼读书之痴迷。”

在《读孟郊诗二首》中,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那种如饥似渴的阅读,时而像是饥饿者的大快朵颐,时而又像是美食家的细细品味:“初如食小鱼,所得不偿劳”,饥渴之态、贪婪之态、寻觅之态,跃然纸上。如果有美感的时候,苏轼会感到极大的愉悦:“寒灯照昏花,佳处时一遭。”读到佳处、美处,那种审美的愉悦,是无法言传的,这种感觉西方的诗人曾经说:“如果有一部书能使我读过之后浑身发冷,而且没有任何火把能把我暖和过来时,我知道那一定是诗”,(美国女诗人艾米莉·狄金森语)苏轼的感受却是美感如佳肴美酿。读书之于仕宦,就像是天涯倦客,忽然看到清清的溪水一样,虽然不能从此彻底摆脱仕宦 的尘埃,但到底可以使心灵得到得到短暂的休憩:“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尘埃虽未脱,暂憩得一漱。”(苏轼:《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读书》)

对于多才多艺的苏轼来说,审美的愉悦,其范畴相当的广泛,书法、绘画、古董、金彝,无不在其彀中。初踏仕途的凤翔时期,他就有《凤翔八观》,其中的《石鼓歌》《王维吴道子画》,都是十分著名的。可以说,仕途为苏轼的审美人生,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在《石苍舒醉墨堂》中,苏轼曾论说书法之乐:“自言其中有至乐,适意不异逍遥游”“如欲美酒消百忧”,“兴来一挥白纸尽,骏马倏忽踏九州”,那快意真如庄子笔下的逍遥游呀!所以,苏轼人生的闪耀,便是在那“少焉苏醒,落笔如风雨,虽谑弄皆有意味,真神仙中人”的愉悦,是如同他自己所体会:“吾酒后,乘兴作数千字,觉酒气拂拂从十指出也”的体验。

当然,苏轼的审美人生,并不是与人类社会文明的隔绝,恰恰相反,苏轼非常喜爱访客聊天,在聊天会客中获得乐趣并得到灵感和创造。有资料记载:“子瞻在黄州及岭表,每旦起,不招客相与语,则必出而访客。所与游者,亦不尽择,各随其人高下,谈谑放荡,不复为畛畦。有不能谈者,则强之说鬼。或辞无有,则曰姑妄言之,于是闻者无不绝倒,皆尽欢后去。或一日无客,则歉然若有疾。其家子弟尝为予言之如此也。”(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一)

苏轼的审美人生,当然也包涵着对于大自然的审美,在仕宦倦游之时,对于大自然的审美愉悦,是苏轼最好的休憩,因此,他陶醉于“归来平地看跳丸,一点黄金铸秋橘”的朝霞夕日,呼吸饮酌着湖光山绿:“呼吸湖光饮山绿”,他怜爱着一切美好的生命:“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有时,他对于仕宦生涯极端的悲哀:“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穷途,死灰吹不起”,大自然与他的诗文写作,就成为唯一不弃的伴侣:“江云有态清自媚,竹露无声浩如泻”“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天人合一,与自然溶为一体,是华夏民族文化的传统,不独苏轼而然,但苏轼代表的宋代士大夫之人生,其个体生命之于宇宙自然、社会生活之于自然世界之融合,更达到了新的境界,譬如余极爱东坡词“我欲醉眠芳草”,因此,若见一片青青碧绿,便欲醉卧其间。词作之感人,先在词人之投入,非止形体,乃词人之一片精魂,皆融化在芳草自然之怀抱,那“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的惺惺相惜,那种陶醉美景的珍爱,那种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的归依,都令我心醉。而词序所记录的此词的创作过程,更是东坡以诗词写作为审美人生的极好例证:“及觉已晓,乱山攒拥,流水锵然,疑非尘世也。书此语桥柱上。”“书此语桥柱上”,将词作发表在大自然,则无异于一种泛神情感,将大自然视为可以阅读,可以欣赏,可以交流情感的读者。余少年时代,在沙漠中见西辽河水,视为天河,徘徊至暮色而归,因将小词以树枝书写在沙滩,故深解东坡之审美情结;又如名篇《记承天寺夜游》中的: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则自然之景色,乃“一片风景一个心情”,景物更多的是主体之关照,是社会化之自然,“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是幻觉之自然,想象之自然,自然之美,全在:“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闲人,只是相对仕宦人生而 言,对于审美来说,却并不闲,因为苏轼不但沉浸于美,而且创造了这一千古名篇。故“闲人”两字,为关键词,可以视为苏轼审美人生的别样说法。

相对于柳永式的为歌妓写作,姜夔式的为生计写作,苏轼的审美人生的生命观念,更多的是为兴趣写作,为审美写作。这一点,对于苏轼的诗文艺术创作,有着内在的深刻影响,也从根本上决定了苏轼的艺术创作的种种特质。譬如苏轼的艺术创造,是更为随意的,更为注重主体感受的,更为天马行空不拘 一格的,更为不顾及法则之类的约束而偏重于创作刹那的美感的,是“所谓游刃有余,运斤成风”的创造性的快感,与黄庭坚的法则式的写作,苏轼的创作更为重视的是灵感,是“奋袂如风,须臾而成的灵光一刹,是“作诗火急追亡逋,清景一失再难摹”。东坡论述书法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意造”两字极好,也可以视为苏轼艺术创造之概括;诗歌写作也是如此,苏轼曾说:“诗欲其好,则不能好矣”,颇有意味。所谓“诗欲其好”,指的是众人之好,法则之好,“则不能好矣”,则是自我之好,审美之好。因此,以审美人生处来审视苏轼,则苏轼诗文艺术的种种怪怪奇奇的现象,都可以大致寻觅到源头。东坡作词,之所以能不理会所谓词体的当行本色,出新意诗人雅词于词体别是一家的法度之中,寄士大夫精英文化于豪放风格之外,都与苏轼的这种审美人生观念有着渊源关系。“以诗为词”的文学破体创作,无视每种文学体裁的当行本色的规矩,是因为苏轼原本就没将这些法则规矩看得很重,诗文也好,绘画也好,都不过是使我在创造中愉悦的载体而已,“文以达吾心,画以适吾意”,达心适意,正是审美与法则之间的极好说明。当然,苏轼的达心适意,是在对于文学艺术基本法则的深谙娴熟之后的自由,是总体法则之中的逾矩,是逾矩中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如果没有苏轼作文500字

全文共 697 字

+ 加入清单

如果没有苏轼,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影响,不过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个文学家,少了一个政治家,少了一个书画家,《宋词》也会变薄一点点,“唐宋八大家”和“千古文豪四大家”也略显不完整。

如果没有苏轼,在宋代辛弃疾就无法沿续苏词,开创出一种豪放磅礴、高旷开朗的品格,中国历史上也不会有“苏辛”这个合称;李清照也会孤立存在,没有“济南二安”这个并称;同时欧阳修,晏殊等人的地位也会提升一档。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可以少背很多诗词,同时,我们的生活应该也会失去不少鼓励,学习时,说不了“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迷茫时,说不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观景时,说不了“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面对世界的宽广明朗,说不了“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面对眼前的滔天巨浪,说不了“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命途多舛,痴迷淡然,当岁月的风霜的袭上沧桑的鬓角时,我们也没有“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的豁达心境。

如果没有苏轼,我们熟知的景物,也会模糊起来。我们不再知道庐山有多么重峦叠嶂?承天寺中有什么?谁最先知道那春江水暖?什么时候是君须记的一年好景?为什么月亮总有阴晴圆缺?人生竟然还能回到少年?门前流水为什么还能向西回流?西湖、承天寺、庐山的风景,都要失色几许;黄州、惠州、儋州的名气,都要略降一格。

如果没有苏轼,中国历史上就少了一位书画家,没有豪放大胆的画风,墨竹、怪石、枯木也不会如此有生机,中国也就少了一个如此自由的灵魂。

正气浩然,率真自然,豁达安然,记住,有个大文豪,叫苏轼。

幸甚至哉,我们的历史有一个苏轼。

幸甚至哉,我们的心中有一个苏轼。

英雄如你,甘愿接受世俗的磨难。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苏轼篇

全文共 957 字

+ 加入清单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