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作文误区【汇编20篇】

中考作文阅卷一直为人们强烈关注,作为一名阅卷老师,怎样判卷才能对教育和社会负责,体现考试的公平和正义呢?小编收集了要走出三个误区,欢迎阅读。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评判带有很大的弹性,所以作文阅卷每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考作文阅卷老师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判作文,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浏览

4548

作文

70

误区之三:站位不准

全文共 630 字

+ 加入清单

在审题时,考生往往会出现主次失衡、角度失准的失误,我们称之为“站位不准”。

一是主次失衡。指文题要求表达内容较复杂时,由于作者对题意理解不周,未从整体着眼分清主次,致使作文主次失衡,不合题意。如以《父辈》为题作文,有的考生在审题中有闪失,作文中只写了父亲,“辈”这个主体就明显不足了。“父辈”是个群体性的概念,以此为对象就不应只写其中某一个具体的亲人,而应着眼于“我”父亲一辈的人们,把父亲一代人的某些共性或普遍性的事物写出来。

二是角度失准。审题时,对题意把握失准,着眼点、思考点有误,人称使用不当,或角度弄错。明明是正面写的题目,文章却站在反面来写,或者反之。如文题《发生在家中的一件趣事》,有位考生写一位老师儿子“失踪”的事,“惊险”有余而“趣味”不足。作文题目限制发生的趣事“在家中”,所以文章宜用第一人称,以“我”的眼光去叙事,而该文以旁观者的口气来叙事,显然采用的角度失当了。又如《美在课余》,这显然是一道正面命题,可有的考生却从反面来构思,写一些女同学在课余时间过分讲究穿着打扮的情景。再如《我经历的一次小波折》,这是一道中性命题,可有的考生从反面角度,把它当作“挫折”来写,结果当然只能得低分。

要克服站位不准的毛病,最好的办法是在写作之前确定好角度,然后再动笔,就不会出现写写停停、有悖文题角度的现象。如要写《我心中的灯》。“灯”是一种寓意,比喻在“我”失望、痛苦或迷失方向时给过“我”温暖和帮助、指引“我”前进方向的人和事,因此应从正面来行文。F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误区一、听天由命,全凭靠天收

全文共 388 字

+ 加入清单

部分教师持有这样的观点:距离高考(精品课)还有十几天,学生的作文能力基本上已经定型,再也无法改变什么了,至于考的好不好,全凭老天爷的安排了。我倒是相信,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考前一搏,临门一脚,很多时候还是能够扭转乾坤,改变命运的,不到最后一刻,绝不能轻言放弃。有一些有经验的高三教师会选择抓紧考前十几天的宝贵时间,鼓励学生背几十篇高考常见话题和热点话题的优秀段落,让他们带足粮食弹药上考场。

误区二、随机性大、缺乏规划

目前,多数学校的作文教学存在“无教材、无方法、无规划”的三无现象。多数时候,作文教学都是基于某个老师的一时兴起,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我认真梳理高考、雅思(课程)、托福(课程)、大学四六级(精品课)等考试作文题后,发现英语(精品课)写作万变不离其宗,都围绕着38个基本话题来设计的。在高考前,我们何不做一个系统的规划,安排好时间,帮助学生把这些话题梳理一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要走出三个误区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评判带有很大的弹性,所以作文阅卷每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考作文阅卷老师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判作文,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中考作文就是要考查学生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是否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否在为文造情?如何理解作文的“真”?曾有阅卷老师批评学生写“挑战脆弱”、“追求坚韧”等话题作文时,有占一半以上的学生写了“父母病亡”的现象,但如果对这类作文都以歧视的眼光来看,那不是对真有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公平吗?所以作文的“真”决不能与生活的“真”划等号。一位专家说,艺术所要求的真实性不是严格的生活真实性,无论作品的内容如何虚构,只要符合鉴赏者的审美视界,使他们感到可信,得到他们的认同,就有艺术的真实性。”作文的“真”应立足于“真的情感”、“真的体验”、“真的事理”,最终应归于“言语表达的真实”。因为只有“言语表达的真实”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有的作文虽“真”犹“假”,虽然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的事情,但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读来味同嚼蜡,让评判者感觉“假”;反之,有的作文写的事虽然不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读来让人感到身临其境,产生共同的审美感,这就使评判者感觉“真”。作为阅卷老师在评判时,切不可简单从“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来评判作文的真假,而应该从文章中获得的感受来评判是否“情感真挚、体验真切、事理正确”,这样就可以评判作文是否真实。

内容健康立意深刻

不知什么原因,在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中,只提体裁要求,字数要求,几乎不提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巴金曾经对文学的功能作了这样的概括: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美好。学生写作的目的也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过去我们传统意义上“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在作文评判中给了作文“定性”的标准,这对考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束缚。近几年来大家感觉到,中考作文命题者几乎都在试图不在政治的范围内寻找命题因素,而转向在情感心灵、生活态度、过程方法上来寻找作文的话题,这既是让考生有与自己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东西可写,也是在避免学生因不谙政治可能带来的失误。其实,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文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的考查怎么能不要“内容健康、立意深刻”呢?所以,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要对学生作文进行“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评判,看作文内容反映的东西是否是时代的主流,是否带有暴力、恐怖、色情的倾向,作文的立意是否扬善惩恶,是否颓废堕落。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在中考作文的评判上要有道德的审美性,要知善从善,要用文明进步的标尺来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文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以作文字体优美、卷面整洁来认定作文的“美”,作文字写得优美、卷面整洁固然值得鼓励,在评判时也应根据评分标准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毕竟此项只占3、5分,最根本的还是写作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以华丽词藻为美。当前,学生“背”作文的现象很严重,极个别学校还“创造”了“万能作文法”(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谁能为“万能作文法”送终》),我们不反对作文的语言华美,但如果用背来的东西堆砌而成,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阅卷老师要细品学生作文中写得很“亮”的东西,思考其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度,是否是作者的原生态语言,不能被“美色”所迷惑;三是以样式艳奇为美。有好多学生“东施效颦”,动不动在作文前头来个“题记”,有的甚至在文章结束时还要加上一个“后记”。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否真有必要在开头和结尾都添个“题记”和“后记”呢?作文的样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作文如果仅是外在包装华丽,而内容空泛,那决不是优秀的作文。所以,中考作文的评判,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我以为作文之美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思想之美。阅卷老师在判阅作文时,能否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思想能否让读者产生美感、受到震撼;二是思维之美,作文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言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合理、连贯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充满美感的;三是语言之美。语言美在于能否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即俗话说的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如挤牙膏一般挤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作文创新的误区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近年来,创新是一个时髦的话题。从中央到地方,创新也成了各种场合领导的口头禅。作文也如此,书市里,各种创新作文充满了书架,一派蓬勃景象。江泽民同志讲过:“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的确,创新很重要,文艺更需要创新,学生作文也是如此。然而一些学生的作文常常走进误区,弄巧成拙。

一、剑走偏锋,强词夺理。

观点的新颖是无可厚非的。为了追求观点的新颖,教师给学生传授了很多思维方法。其中影响学生最大的恐怕是所谓“反弹琵琶”的“逆向思维”。于是不少学生将其奉若神明,随意歪曲,让人啼笑皆非。例如高考作文“诚信”命题,有些学生就善于反弹琵琶,来个《且慢讲诚信》。文章写到:“诚信”害死人,俗话说,兵不厌诈,诸侯争霸时宋襄公讲诚信,结果落得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又列举今天讲诚信吃亏的例子,试图证明“诚信”未必真需要。虽然语言简练典雅,但让人感到有些强词夺理。

其实,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看待事物都需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这种执着一说,看似新颖,如果立场不正确,恐怕要弄巧成拙的。

二、忽视积累,鄙视模仿。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写文章容易,写好文章的确是不容易。短短的一篇文章能反映出作者知识和人格。有位外国资深编辑曾说过:任何一篇作品到他手上,他都能一下子看出作者心中是否充满对人生、对世界的爱。可见,文章难也不难,关键看你的知识和情感积累。有了知识和情感积累后,要多读优秀作品,学习他们的表现方法,使自己的文章结构精巧,表现力强。但一些学生刻意创新,忽视积累,语言晦涩,让读者如堕云里雾里。这种抛弃了知识和情感积累的创新是难以获得读者的认可的。

三、胡编乱造,贻笑大方

作文需要联想和想象。但学生作文的创新过程中,有的同学胡思乱想,甚至乱用术语,胡编乱造,贻笑大方。例如有的学生看到文章有较多的引用往往能得到教师的赞赏,于是杜撰名人名言,企图蒙混过关。我想这样的文章无论如何是难以得到认可的。还有的学生特别喜欢外国名字,主人公都是“露司”“乔”或者干脆是英文,然后开始杜撰主人公的惊险生活和动人故事。可能这也是作者的想象,但文章如果能反映自己生活,表现出自己对人生的思考不是更能打动读者?

四、不伦不类,莫名其妙

谈到创新,有的同学还试图在文体上创新,有的杂糅戏剧、小说、诗歌和散文,写出一些不伦不类的文章,让人莫名其妙。其实,高考作文的改革,实行话题作文的第一年对文体的要求是“不限文体”,第二年就改为“文体自选”。只改了两字,意义不同寻常。文体自选,要求学生能自选一种能发挥自己优势的文体。这种方法能促进个性发展,提供公平竞争的机会。所以,学生应该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掌握文体的规律,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努力写出文体的“个性”。这本身就是创新。

作文创新不可少,但惟有写真情,表真意,关注社会,感悟生活,思考人生,才能使自己的文章有创见,真正实现作文的创新。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小升初英语学习的三个误区作文

全文共 1347 字

+ 加入清单

听、说、读、写、译,是我们学习英语中最重要的五个方面,不可偏废。前面发了一些关于口语和音标的帖子,有家长建议我写一些关于写作的内容。

大家都知道口语要说的地道,而我们的写作往往停留在中式英语的误区中,而且很难发现。

“为什么我的词汇量如此丰富却仍然写不出能让阅卷老师满意的作文?”相信不少同学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词汇量的多寡往往并不是一篇英语作文质量好或者坏的关键。许多同学即便很努力地去准备作文,但最终分数仍然不理想,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陷入了某种写作的误区。今天,张译云老师就要为大家列举比较常见的三种英语写作误区,希望能帮小勇士们“对号入座”,并施以针对性的改进。

误区一:用中文思维串联英文词汇

一些同学在绞尽脑汁也写不出英语作文的情况下,会先按照题目写一个中文稿出来,然后再借助电子辞典翻译出一篇所谓的英语作文。还有一些同学习惯性地用中文的表达方式来写英语作文。这就造成了所谓的中国式英语作文。在这样的作文里,我们常常读到以下这类用中文的语法和英语单词拼凑出来的句子:

“When Iwas a child,my parents very love me。”(正确表达:When Iwas achild,my parents loved me very much)。

解决之道:强化语法

要想流利的掌握一门外语,你需要能够使用该语言思考。而将中文式思维转变为英语思维的最根本的途径之一就是强化语法知识。很多同学的词汇量很丰富,但是对于怎么用,什么时候用却并不明白。而这些恰恰是语法知识所能告诉我们的。哪些词要用在句中,哪些词应该用在句尾,语法里都有相应的规定。一旦用错了位置就会写成英国人看不懂的英语作文。另外,对于词汇所存在的不同的形态也应该注意。

误区二:过分“精雕细琢”而忽视了“大局”

不少同学在写英语作文时,将过多的注意力放在“优美的文笔”上面。因此,他们不停地用电子辞典搜集华丽的词藻,并运用难度颇高的句式,以期能让自己的作文“技高一筹”。但事实上,多数情况下会弄巧成拙。太生僻的单词同学们运用起来并不能得心应手,而且使用太复杂的句型也常常会出错。

解决之道:用平常心表达平常事

要写作要求学生能够综合运用逻辑、词汇和语法等多种知识和技能来完成一个写作任务,但并不苛求学生去做标新立异的创作。因此同学们无需力求完美地到电子辞典里去找生僻的词汇,也不需要写得多么高深莫测,而是应该抱着平常的心态去描述自己看到的东西,表达自己想到的内容,将学过的词从记忆深处调动出来,复习语法课上学到的知识。用这样的心态写出来的东西内容虽简单但不乏生活气息,语言虽稚嫩,但却准确易懂。

误区三:文章冗长细枝末节过多

不少学生在写作中的一大担心就是文章的长度不够,再加上对于“可适当增减细节,不可字对字的翻译”的误解,于是便充分发挥想象能力,加入了很多离题较远的细枝末节。这样的文章写出来更像是一篇“大杂烩”,从中找不到任何主题。还有一些作文,句子和句子之间的连贯性不强,逻辑思维混乱,读起来让人摸不到头脑。

解决之道:理清思路,言之有物

我认为,很多人之所以写不够题目要求的作文字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于题目本身没有理解透彻。建议同学们不要急于下笔,而是先考虑清楚自己要说几点内容,这些内容之间的逻辑关系是怎样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高考要谨防三大写作误区作文

全文共 568 字

+ 加入清单

审题不抓关键词。

专家认为,在近几年的中考评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审题不抓关键词,这样在写作时就很难抓住重点,容易跑题。如

“动力来自……”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来自”,考生只有将“来自”作为重点才能写出好文章。

不少考生没有审题抓关键字的意识,看一眼题目就急着动笔,有的考生考前背过一些范文,一到考场就往里套,不仔细审题,这样最容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要养成审题的习惯,对作文题目要逐字细看,明白题目的

要求后再下笔。

语言贫乏缺少文采。

专家说,有的考生写文章不会抒情议论,没有理性思辨语言,这样的作文很难拿到高分。考生在平时就要注意对语言素材的积累。

平时,考生可抽出时间阅读一些报纸杂志,如读者,每期都有不少亲情、励志方面的文章,对作文素材积累很有帮助。此外,还要注意古

诗词的积累,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也是让文章增色的好办法。

文章较“平”缺少细节。

一些考生写的文章没有细节,没有重点,记“流水账”一样洋洋洒洒一大篇。在写作时要有两把剪刀,一把剪出自己最擅长的一件事,另一把在这件事中剪出要重点描写的部分。

如在写跑步时,早上怎么集合、怎么准备,都可以略写甚至不写,但发令枪响时自己如何紧张,跑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详细描写。有细节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一般来讲,一篇文章中抓住两个精彩的细节就够了,这需要考生平时苦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走出创新作文的误区的语文教案

全文共 3365 字

+ 加入清单

要说时下最流行的几个词,我虽没有作过统计,但我想把“创新”这个词放进去,估计没人反对。本人是一名语文教师,不想在大的其它方面引经据典或者人云亦云谈创新,在此只想就自己的老本行对作文方面的创新说点自己的看法。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作文是这样提出建议的:“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语文高考《考试说明》关于作文的考查内容要求,最后一点是“有创新。见解新颖,材料新鲜,构思精巧,推理想象有独到之处,有个性特征。”可见创新对作文的重要性。必须指出的是,人们对创新有各种不同的理解。在教育领域讲创新,更多的是指创造力。所谓创造力,是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它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作文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形式。是否有创新是衡量学生作文优劣的重要标准。然而在作文教学中,存在着对创新的一些错误认识和做法,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 对学生讲要创新,老师自身的创新素质却值得怀疑。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起主导作用,一个教师自身的素质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创造力。日本学者恩田彰提出有利于学生创造力发展的教师具有下列特征:

(1)、自己本身具有创造力;

(2)、有强烈的求知欲;

(3)、努力设法形成具有高创造性的班集体;

(4)、创设宽容、理解、温暖的班级气氛;

(5)、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6)、具有与学生们在一起共同学习的态度;

(7)、注重对创造活动过程的评价

在作文教学中,许多老师的做法却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背道而驰的。比如,在布置好作文题后,有的老师接着大讲特讲如何审题,如何立意,如何选材,如何布局,甚至讲如何开头,如何结尾等等,讲得滴水不漏。有的老师觉得这样讲还不够,于是又找出优秀范文来念。作文前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少而精的点拨,有时是必要的,但像这样的细心指导就给学生造成了思维定势,学生就会按照老师的指导去写,全班学生的作文基本上是一个模具铸造出来的,学生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从何而来呢?又比如,有的老师在讲评作文时,搞“一言堂”,自己讲这篇作文好就好,那篇差就差;一篇作文中这里好就好,那里差就差。没有给学生发言的机会,即使有学生发表不同的意见,也不鼓励,不认同,一棍子打死,学生头脑中刚冒出的一点可贵的创新思维的火花就这样熄灭了。可以想象,这样本身自己没有创造力的老师,却要求学生具有创造力,无异于纸上谈兵,缘木求鱼。

二、认为创造力只有极少数人才有,告诫学生不要创新。

有的老师认为,创造力是天才和伟人所独有的,在作文上不要轻易去创新。这种观点似是而非。随着创造力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心理学家认为,创造力应该是所有人都共同具有的一种能力品质。有人将创造力由高到低分为高级、中级、初级三个层次,高级创造力是经过长期研究和反复探索产生的非凡创造,在某一领域作出自己独到的贡献,推动社会或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高级创造力的人数量极少。中级创造力是指经过模仿,在原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重新组织材料、加工产生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初级创造力指对本人来说是前所未有的,不涉及到社会价值。在写作方面。具有后两种创造力的学生人数占绝大多数。因此,老师对学生在作文方面的创新不能期望太高,那样容易挫伤他们的积极性,从而影响他们的创造性思维的发挥。在作文教学中,应该允许学生从模仿起步,因为模仿中包含着创新的因素。电视上报道有农民学着造飞机的,居然能飞上天,谁又能说这模仿不是一种创新行为?作为生产精神产品的写作活动也是这样。在作文教学中,只要发现学生的作文有一处闪光点,哪怕是跟他自己以前的作文比较而表现出来的闪光点,我们都应该给以肯定和鼓励。当然,在高考作文中,对创新要量力而行,如果实力不够盲目创新就会弄巧成拙,反受其害。但是,也要克服那种虽有实力为求保险不敢创新的怯懦心理。

三、 重形式创新而轻内容创新

在作文教学中,很多老师重视结构和文体技巧,比如,结构上的形式有:题记式,后记式,小标题式,日记式,书信式等;在文体上的形式有:戏剧、访谈、启事、处方、广告、小品、庭审笔录等。这是舍本求末的做法。本来,形式的新颖是相对而言的,像结构上的各种形式早就不新鲜了。至于文体上的形式因为写的人少而显得较为新颖,如果叫大家一窝蜂都去写,也就显得平淡无奇了。2001年高考作文《赤兔之死》是用文言写的,本来形式很陈旧,因为当年写的只有作者一人,才显示出了作者的创新才能。我在前不久的期中考试阅卷过程中,从一千名学生的作文里面发现一位同学的作文采用语文高考题型的形式,我眼前不禁为之一亮,加之内容、语言都很出色,我顿时拍案叫绝,给了最高分。而其它学生的所谓创新形式就显得黯然失色了。所以,只强调形式上的创新是没有多少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有的同学一味要写新的文体,由于笔力不够,结果写成了不伦不类的“四不像”。企图用新颖的形式来掩盖内容上的缺陷十有八九要失败。如果老师教学生形成这种华而不实的文风,更加误人子弟。

要做到内容上的创新非投机取巧所能奏效,需要日积月累,需要深思熟虑。比如要做到材料创新,首先就要到生活中去,到社会上去,到大自然中去,去听,去看,去体验,去采集。多多接触现实生活中层出不穷的新人、新事、新物、新风尚、新潮流、新经验、新问题,多多关注社会焦点问题和百姓的热门话题,多多采集紧扣时代脉搏的新鲜材料,然后分析思索积累贮存。“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许多学生没有生活积累,没有切身体验,写作材料要么来自书本,要么来自别人,能给人以新鲜感吗?再比如要做到立意深刻新颖,可采用“三番来者”法。古人说:“凡作文发意,第一番来者,陈言也,扫去不用;第二番来者,正语也,停之不用;第三番来者,精意也,方可用之。”三次立意,三个层面,一个比一个深,一个比一个新。这样写成的作文才耐人寻味,刻骨铭心。

四、 重华美语言而轻创造性思维

语言学告诉我们,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因为没有词和句子,人类的思维就不可能进行;思维活动的成果必须用语言表达出来,才使思想交流成为可能。另一方面,语言也离不开思维。语言是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如果没有思维活动,没有思维活动的结果、认识活动的成果,也就不可能有思想,那么语言作为交际、交流思想的工具也就不可能存在也不必要存在。因而,运用语言来表情达意的作文,离不开学生的思维。作文要创新,离不开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但在作文教学中,老师们似乎只强调语言美,教学生如何做到“语言生动,句式灵活,善于运用修辞手法,文句有意蕴”。而对看不见的思维却无意去培养。致使有的学生刻意追求辞藻华丽,而整篇文章结构混乱,选材失当,立意模糊。

其实,一篇作文有无创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思维是否创新。因为作文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思维。所以,加强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不可小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方法是多种多样的,这里举例介绍“一题多做”法:

圆像什么

(一)、你对圆不会陌生吧?在数学课上,在日常生活中,圆几乎无处不在地伴着你,它真可说是你的朋友了。请写一篇300字以上的科学小品文,介绍一下圆的特征和应用等,要写得生动有趣。

(二)、你说圆像什么?是像空虚,还是像充实?是像一无所有,还是丰满充盈?是成功者的花环,还是失败者的陷阱?是表结束的句号,还是表开始的零?请展开想象的翅膀吧,相信你能以圆作为某种象征,写一篇优美的散文。

(三)、由圆很容易想到“圆滑”一词。圆滑的人,为人处世只顾对各方面讨好,对工作敷衍塞责。你在生活中一定见过这种人,也一定讨厌这种人,请展开想象,构思情节,写一篇讽刺性很强的记叙文,刻画一圆滑者的形象。

(四)、人们在大森林里或茫茫雪原上探索前进的道路,往往费了不少力气,走了很多路,却发现又回到出发地,只不过绕了个大圆圈。对这种现象加以认真思考,你一定能悟出点什么,请写一篇议论文谈谈你的感想。

以上是通过对同一命题从不同的角度的理解,运用不同的文体练习写作,可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发散性和求异性。

此外,写想象作文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很好的途径。

最后,我想说的是,学生写作文难,写创新作文更难;老师教作文难,教创新作文难乎其难哉!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做读书笔记常见的两个误区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想到读书笔记,很多人第一直觉就是,太麻烦了吧?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亲身实践了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读书笔记法。这个方法不仅不需要费力“坚持”,而且帮助我摆脱了“低水平勤奋”的阅读方式,成为一个更高效的阅读者。

在分享具体的实操方法之前,让我们先来看看做读书笔记常见的两个误区

误区一:读书笔记就是边读边记

毛泽东很推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既然我们主张要做读书笔记,对这个说法自然是赞同的。但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误解,就是“读书”和“动笔墨”必须同步进行。事实上,边读边记的方法,很可能是一个大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边读边记的方法,对场景和环境要求太高。想象一下,采用这种方法,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支笔总是必备的吧。要摆放这三样东西,你至少还需要一张不太小的桌子和一把椅子。这个要求看起来不算太高,但是对于大部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要找到符合这些要求的读书环境,真的特别难,否则碎片化阅读也不会这么流行了。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灵活的阅读方式,而不是给画地为牢的阅读。

其次,边读边记的方法不仅耗时太多,而且很可能妨碍理解。难道静下心来慢读不是应该有助于加深理解的吗?其实不是。很多的书,尤其是比较有深度的书,可能就是要看过第四章才能理解第一章的内容,如果在前面卡住了,又在那里“勤奋”的死磕,很可能陷入个别的词句、段落中无法自拔,最终只好感叹“这本书太难了”,无奈放弃。

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边读边记“,而是“先读后记”,做到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真正把一本书吃透。

误区二:读书笔记就是大量摘抄

很多人不喜欢读书笔记,原因就是觉得摘抄太累。毕竟特别喜欢写字、特别享受摘抄的同学还是极少的,对绝大多数人来说,大量摘抄就是一个噩梦。尤其对于跟我一样喜欢使用纸质笔记本的人来说,大量摘抄实在太考验人的体力和意志力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意志力就像肌肉一样是有限的,而且过度消耗意志力(也就是压力过大)对人的健康是非常有害的,因此,为了保护我们自己,我们的大脑都有非常强烈的“节约”意志力的倾向。也就是说,我们做任何一件事情,如果需要长期不断的消耗意志力,失败几乎是必然的。所以,在做读书笔记的过程中大量摘抄,虽然看起来很“勤奋”,但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

当然了,少量的摘抄还是可以的,有时也是必要的。我们的原则是,只有那些让我们“怦然心动”的东西,让我们在摘抄过程中感到欢喜的东西,才值得我们去摘抄。跟摘抄相比,我们自己的想法、观点甚至疑问,才是读书笔记最核心、最有价值的部分。

想到读书笔记,很多人第一直觉就是,太麻烦了吧?我以前也是这样认为的——直到我亲身实践了今天要给大家分享的这个读书笔记法。这个方法不仅不需要费力“坚持”,而且帮助我摆脱了“低水平勤奋”的阅读方式,成为一个更高效的阅读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二、选材上常见的误区

全文共 516 字

+ 加入清单

1.材料低幼化。 一部分学生由于写作水平差,写作时选材总把思维拘于家庭、学校、班级等领域,定调于亲情、友情、师生情等主题上,这本身没有什么问题,关键是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和认识仍停留在小学阶段。记叙平铺直叙,没有细节,没有波澜;描写缺少修饰,形象不够生动,意境不够优美;抒情缺乏真情实感,显得干瘪、牵强;议论也总是蜻蜓点水,触及不到问题的本质。

2.材料陈旧化。 由于学生阅读面狭窄,选材往往跳不出教材、文本和历史的积累,喜欢列举“英雄榜”“英烈榜”,古今中外伟人、名人、死人等大家熟知的人和事比比皆是。这样的材料就缺乏时代的气息。

3.材料单一化。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往往很单一,紧紧抓住原材料不放,或就原材料进行扩充,或以话题故事为原型杜撰,或对原材料就事论事,折腾不休。

4.抄袭或变相抄袭现象严重 作文是严禁抄袭的,但每次考试总不能避免。有的学生平时积累不够,大脑空空,靠考前临时抱佛脚读背上几篇,在写作时就偷工减料,把平时阅读中遇见的类似文章进行剪贴拼接,文章呈现出一种克隆或变相克隆现象。

5.选材杂乱,凑字数。 一部分学生在选材时,全然不顾题目要求和写作意图,一味堆砌材料,只求凑够600字。结果造成思路不清,中心不明或不够突出。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审题误区

全文共 278 字

+ 加入清单

因为该命题画面表达内容相对直观,学生在审题时难度不大,加之漫画作品的理解层次因人而异,这就给各个理解程度的学生留下了创作空间。如果说在行文中有什么处理不当的话,可能更多地会表现在对既定观点的纠缠上,从而无法实现论说文的表述功能。

比如有的学生会直接去写有关教育评价的问题,但是却无法给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只是根据表象不断强化自己的个体情绪,基本停留在对“唯分数评价”这一观点的批判上,而现实生活中,根据分数高低进行评价本身是没有什么问题的,从画面上也读不出更多“唯分数论”的内容,学生单纯运用大量事实举例强化这一观点的过程,暴露出的恰恰是自身论证能力的局限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写作误区解析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审题不抓关键词。专家认为,在近几年的中考评卷中,发现相当一部分考生审题不抓关键词,这样在写作时就很难抓住重点,容易跑题。如 “动力来自……”这个作文题的关键词是“来自”,考生只有将“来自”作为重点才能写出好文章。不少考生没有审题抓关键字的意识,看一眼题目就急着动笔,有的考生考前背过一些范文,一到考场就往里套,不仔细审题,这样最容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初三生要养成审题的习惯,对作文题目要逐字细看,明白题目的 要求后再下笔。

专家提醒考生,审题时还要注意文章体裁和字数要求,看看题目要求写成什么体裁的文章,字数不要超出或少于要求字数太多。

励志方面的文章,对作文素材积累很有帮助。此外,初三生还要注意古 诗词的积累,在文章中恰当地运用古诗词也是让文章增色的好办法。

文章较“平”缺少细节。一些考生写的文章没有细节,没有重点,记“流水账”一样洋洋洒洒一大篇。初三生在写作时要有两把剪刀,一把剪出自己最擅 长的一件事,另一把在这件事中剪出要重点描写的部分。如在写跑步时,早上怎么集合、怎么准备,都可以略写甚至不写,但发令枪响时自己如何紧张,跑的过程中 遇到的问题,这就需要详细描写。有细节的文章才有真情实感,才能打动人。一般来讲,一篇文章中抓住两个精彩的细节就够了,这需要考生平时苦练。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碎片化与思想误区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科技水平爆炸式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物品,也出现了许多新奇的观念。我们的生活逐渐碎片化。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每一点时间,都必须费尽全力的挤出来。而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难互相理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但是,这完全是一件好事吗?

手机对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当我们准备认真的做一件事,打断我们最多的就是手机。我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太强,似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但我有一天想到这一点,就把手机放进抽屉锁好,告诉自己不能打开。每天我都有去看手机的强烈念头,但我忍住了。一周之后,当我拿出手机,才发现,一切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消息,等等。于是,我明白了,我们并不是离不开手机,而是我们习惯于依赖手机,让手机反过来“玩”了我们的思想。我们需要将其融入我们的行为,而不是融入思想。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智慧来思考一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借欲望行事。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一切网络游戏失去了兴趣。我更希望去看书,我认为那更能接触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平时的学习生活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而我平时精力也过剩,所以我牺牲一些睡眠时间以进行自己热爱的事情也无可厚非。我认为,不论是电子书也好,纸质书也罢,都是给人提供知识的宝库。读书,永远是有用的。当然,晚点睡觉也没什么问题。可惜,我的妈妈似乎不这么想。她始终认为小孩子一定要保持十分充足的睡眠且不能有30分钟以上的偏差;以及不论在干什么,使用电子产品都是在“玩”这样的观念。当然,这是关心我,尽管我不太接受。但是这使得我的“碎片化的生活”更加名副其实。这是一件小事,但现在的确存在一些奇怪的观念。例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或管得很严,等等。这些观念其实都是对孩子的束缚,各种各样的束缚,这或许是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观念。但是,学习生活不只是上课、下课和做作业,合理的安排无疑十分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不要让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观念束缚她们,成长需要自然。

科技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快速的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弊端。比起科技,更重要的是适应科技的能力,是了解人心理的能力,这是将碎片重新拼接的方法。“碎片化的生活”,是人思想的误区所带来的。碎片化的生活需要矫正,我相信人们能发现科技的真正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作文的写作误区

全文共 786 字

+ 加入清单

一、人为拔高

小学的单元测试卷中,经常出现整面的格子让孩子写作文,孩子们一看见这么多的格子心里就已经吓坏了,哪里还能有什么兴趣?有一次,还出现了这样的看图作文题:画的是一个苗圃,一群孩子在那里观察植物,旁边插着一块木牌“梦想在这里起飞”。下面就全都是方格子了。二年级的孩子图画也看不清楚,意思也不理解,怎么能写好这样的文章呢,我们老师都觉得比毕业试卷的作文题还难,真是难为孩子们了。

二、远离生活

我们小时候,课本里每个单元都有个习作例文,学了习作例文以后就要写单元作文了。但是记忆中,每次作文我都是把习作例文改头换面了一番,就自鸣得意地上交了。他写的是鸡,我就写鸭,他写的是猫,我就写狗,其他就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了,不懂得从自己的生活中去寻找和发现适合自己的东西,也从来没有从生活中发现过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现在的孩子有没有从这种远离生活的状态中走出来呢?据我所知,似乎还是老样子,课本中、练习中许多写话的题目都和学生的生活距离很远,比如:2008年奥运会即将在北京举行,你想对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说些什么?题目显然不是只要求孩子们说出,“你好,欢迎你来到中国,来到北京”这样的话,但是,他们能说出更多其他的话来吗?

三、目的不明

写作文到底是为了什么?这是许多孩子甚至老师都在问的问题。是啊,学语文是为了什么?人教论坛中有人专门发帖讨论这个问题,响应的人不少,但是好像也没有讨论出什么结果来。就我个人分析,学语文就是为了享受阅读的兴趣,了解更多的知识,提高道德分辨能力,提高表达能力。学作文主要就是锻炼自己的表达能力,但是仅仅只有表达的能力而已吗?如果没有记忆能力,没有思考能力,没有分析能力,没有观察能力,能写出好文章来吗?所以我认为作文其实不仅是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甚至是整个人的综合素质的体现,仅仅教会学生遣词造句,运用修辞手法等作文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文体常见误区◆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一、意识较弱,特征不明

一些考生的文体意识较弱,写作不注意突出文体特征,如:写记叙文,缺少矛盾冲突,叙述事情没有跌宕起伏;写议论文,材料不典型,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写散文,内容空泛,单纯追求框架式的排比。

二、似是而非,文体模糊

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越来越少,倒是叙议不分、文体不明或分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文章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叙与议不能有机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本想写议论性文章,却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不惜大段记叙,让人搞不清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三、花样翻新,文体怪异

近几年,少数高考阅卷老师激情大于理智,一见到那些标新立异的文体,就被表层的华彩闪花了眼,顾不得深究细抠,便拍案叫绝、激情赋分,这在客观上诱导着部分考生不去老老实实地写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而一味地在形式上煞费苦心,追求文体的怪异,招标书、会议记录、诊断报告等形式纷纷出笼,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把文体当作“敲门砖”,真知灼见反而不能充分表现。这样的文章,何异于买椟还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半命题作文拟题时的误区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拟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的机率也相当高。如写《面对 》,有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写《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成功》等等,似乎要面对的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是挫折就是逆境,从而导致类似的作文“批量生产”。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

以《感悟 》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感悟大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另起炉灶,脱离文题。

半命题作文首要的任务是要将命题补充完整,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其实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但有同学在补充命题时忽视了已知一半的信息,没有认真思考分析,结果导致所补充的内容与已知的信息不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关于如何走出作文创新写作的误区的方法

全文共 1224 字

+ 加入清单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作文,的确为考生在完成考场作文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良机,从近几年来反馈的信息来看,也确实体现了这样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自由发挥,也已成为命题者在拟题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出色的话题作文,创新就成为摆在每一个考生面前的首选,事实上,创新成为每一个考生嘴边的一条口头禅,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因而在创新大旗的凛冽劲风中,一大批主题深刻、形式新颖、思路活跃的优秀习作便脱颖而出,也大受广大教师尤其是阅卷老师以及学生的青睐。然而,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很多的考生对创新作文的理解往往过于狭隘,他们一味地认为,既然没了桎梏,那么就可以随情由性、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有些为所欲为了,也正由于如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创新作文走进了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误区,甚至有的作文为了追求观点的标新立异,往往带有明显的错误倾向,这些都是我们的考生在应考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就学生在试图完成创新作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分析,以期我们的考生能在应考时引起警觉。

曾受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患者无诚信的就诊报告》的影响,因而举国上下,就诊报告便一窝蜂地进入了考场,如果说当初的那篇就诊报告还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者说还能称得上是一种创新的话,那么后来我们第二次看到的,甚至第三次第四次看到的就怎么也不会吊起我们的胃口。相反,恰恰就是由于屡次出现的这种形式反而给人们以倒胃口的感觉,这无疑与第二个、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文学笑语是一致的。

文体不限成为这些年来话题作文的一大亮点,也是话题作文开放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质是解放了考生的手脚,为考生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自由空间,也有利于考生发挥出最佳的写作水平,正因为如此,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考生脱颖而出。但是也正是由于文体不限,导致不少考生为追求文体创新,硬是选择那些自己本不熟悉的文体,如话剧、小品、影视脚本、教学求证、报告记录式、模拟法庭式,甚至新概念作文大赛模式在中高考作文中也已是屡见不鲜,其结果只能是不仅把形式搞丢了,甚至把内容也跟着丢了。

比如在一篇题为《初三学习时间表》的考场作文中,考生为了求得作文形式上的创新,从头至尾仅列出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想以此来反映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忙碌。想法也许是好的,但整篇文章干巴巴的几句话:吃饭上课自习作业没有一点点文采,形式可以说是新了点,但这还能叫文章吗?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完成作文时,尤其是在考场作文中,应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结构理念,不能因为想达到某种创新,而片面地狭隘地去追求某种结构形式。慎重的态度应当是根据自己的特长,首先确定适合自己的文体,然后再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去构思形式。如你平时喜欢戏剧,我认为把戏剧作为作文模式,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如你喜欢写诗,那么不妨就酝酿激情,赋诗一首。一旦如此,不但尽显了自己作文的特长,而且此时的作文形式也跟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误区三:一步欲登天,方知作文难

全文共 218 字

+ 加入清单

很多一线教师都感叹作文难教,特别是在农村小学,老师们常说:有些学生你不管怎么样想办法,他就是写不出一篇完整的作文来。殊不知,“写一篇完整的作文”本身就是对小学生作文的错误要求,的确,一个三年级学生有时连一件完整的事情都难以用话语说清楚,更何况让他述于笔端。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片面要求学生多写,忽视了教学的循序渐进原则,导致学生越写越不爱写,因为后一篇作文是建立在前一篇在作文的失败心态上来写的,没有成功感的写作,成了学生心头的一种障碍。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审题误区

全文共 293 字

+ 加入清单

一、注意审题立意方面的误区。不能脱离题目的要求,一定要“呈现你所认识的中国”,还要注意“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另外,要注意以下这种情况:所选好的关键词之间,不仅没有有机的关联,甚至相互的内容截然相反。还有,内容、立意比较浮浅,对关键词的理解存在偏差等,都是作文的误区。

二、注意文体语言等方面的误区。这道作文题虽然没有文体上的限制,仅仅是“明确文体”,但是,在写作时,考生还是要注意,你如果选择了哪一种文体,就一定要遵照所选择的这种文体进行写作。如写记叙文,就一定要重点记叙事件,而不能用很多篇幅去议论或抒发情感;如写议论文,也不要去大段大段地记叙描写。写作时一定要明确各种文体的格式。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立意常见误区◆

全文共 688 字

+ 加入清单

一、平庸病态,格调不高

见解独到、主旨积极的文章无疑是任何人都梦寐以求的,可惜的是,有的考生为了追求所谓的标新立异,甚至写出了令人匪夷所思的文章。如一考生在《假如记忆可以移植》中这样写:“我要把爱因斯坦的大脑移植过来,为自己发财致富……”由于思想格调不高,不符合高考作文“思想健康”的要求,降低了作文品位。

二、只管书写,没有意旨

有些考生只求把心中想到的东西都写出来,却不知道写文章的目的是什么,要告诉别人一点什么。盲目写作,信马由缰,全篇也没有一个主题来统帅。如一位考生写话题作文“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写了自己家的一件事:叔叔与父亲分产业,争得不可开交,兄弟反目,妯娌对骂,兄弟打架。写得非常详细,但要表达一个什么主题,却使人坠入“五里雾中”。

三、牵强附会,胡乱上纲

有些考生也知道写文章应该有一个“意旨”,但却不知道该怎样提炼主题。不管写什么文章,到最后都是几句口号性语言,如“古人尚且如此,何况我们呢!我们要认真学习,刻苦锻炼,做社会主义的‘四有’新人”。

四、颠三倒四,忽东忽西

一篇文章应该围绕一个中心去写作,而有的考生在一篇文章中却有多个中心,这一段说的是这个理,下一段却又跑到另一个理上了。如一位考生的作文,题目是“放手”,第一段写面对现实要坦然对待,第二段写不要伪装,第三段写居里夫人有成果与人分享,第四段写外国一个孩子凭毅力学会了用筷子,第五段写虚心使人进步,最后一段总结——要放松自已。

五、文意脱节,毫不粘连

如有位考生写话题作文“意料之外与情理之中”,前文整个写的是“宽容”,到结尾处却写到“世上一切事物都是在‘意料之外’,但仔细想想,却又在人们的‘情理之中’”。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高考作文指导:跳出写作误区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就要开始了,考生们不用在为怎么写作高考作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跳出写作误区,欢迎阅读。

一、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海南省2010年高考评卷语文组副组长苏盛葵在题为“提倡真实的文风”的阅卷手记中介绍:“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了2篇抄袭作文,抄江苏和上海高考的满分卷,经过在场外网上搜索,在场内验证,给了8分以下的处理。这些孩子完全是昏了头脑,是那些满分作文的书害了他们,也是背诵范文上考场默写的‘报应’。”四川省作文(考新材料作文“点线面”)阅卷也大力封杀“套作”——比如一篇作文题为“坚强”、一篇题为“古镇情韵”,它们分别套用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及记者撰写的时文,判分都低得可怜。

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二、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10年广东卷阅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与你为邻(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一文,不足800字的篇幅就写了三个邻居,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另外,文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就是“(赵叔叔)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福”、“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王大妈)她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其品位十分低下。语言表达上则有生造词、方言词出现,如“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馋猫试食”、“也像在课室一样”等。

还有些考场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器量狭小。

三、选材雷同,了无新意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0年依然突出。在江苏卷中,“低碳”作文相当泛滥——有老师戏称:“一看到低碳就长叹。”山东卷作文题(考“光明和阴影”)新颖度不算高,于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据粗略统计,二类卷中作文材料的“撞车”达75%。

除了事例陈旧,还有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北京卷阅卷中发现,明明是宋朝的论据被套上明朝的时间,明明是这个名人说的话却套在另一个人的嘴上。这体现出考生知识积累并不细致、扎实。

对症下药

为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

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

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避免四个误区

全文共 426 字

+ 加入清单

一、大杂烩与四不像。有的考生误以为文体自选可以随心所欲、任意而为,在文体上已存在问题,认识模糊,写出来的文章“四不像”。

二、盲目创新。有的学生看到往年一些比较另类的作文得了高分,便认为追求新颖是取得高分的一个捷径,大肆进行“创新”,殊不知,每年都有很多所谓的创新作文得了低分,同学们对此一定要有清醒地认识。

三、诗歌。陕西省一考生209 字的诗歌得满分,便有不少同学纷纷效仿,其实这具有很大的偶然性,而且从字数要求上看,209个字达不到800字这一要求。

四、语言华丽、思想空洞。不少中学生欢模仿名人的文化散文,但自己缺乏文化底蕴,文史知识漏洞百出,既没有文化又不像散文,只是堆砌华丽的词藻和排比句,装腔作势借以吓人,反而丢了分。

教育部考试中心语文科负责人曾说,淡化文体指阅卷和考试要开放、灵活,不要拘泥于单一的要求,但教学还是要严格要求,符合规范。文体自选是给予学生选择文体的自由,但考生选定了写议论文,就要写得像议论文;写书信,格式必须对,否则要扣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