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写作文误区【精选19篇】

中考作文阅卷一直为人们强烈关注,作为一名阅卷老师,怎样判卷才能对教育和社会负责,体现考试的公平和正义呢?小编收集了要走出三个误区,欢迎阅读。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评判带有很大的弹性,所以作文阅卷每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考作文阅卷老师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判作文,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浏览

4544

作文

70

作文要走出三个误区

全文共 636 字

+ 加入清单

一是以作文字体优美、卷面整洁来认定作文的“美”,作文字写得优美、卷面整洁固然值得鼓励,在评判时也应根据评分标准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毕竟此项只占3、5分,最根本的还是写作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以华丽词藻为美。当前,学生“背”作文的现象很严重,极个别学校还“创造”了“万能作文法”(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谁能为“万能作文法”送终》),我们不反对作文的语言华美,但如果用背来的东西堆砌而成,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阅卷老师要细品学生作文中写得很“亮”的东西,思考其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度,是否是作者的原生态语言,不能被“美色”所迷惑;三是以样式艳奇为美。有好多学生“东施效颦”,动不动在作文前头来个“题记”,有的甚至在文章结束时还要加上一个“后记”。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否真有必要在开头和结尾都添个“题记”和“后记”呢?作文的样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作文如果仅是外在包装华丽,而内容空泛,那决不是优秀的作文。所以,中考作文的评判,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我以为作文之美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思想之美。阅卷老师在判阅作文时,能否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思想能否让读者产生美感、受到震撼;二是思维之美,作文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言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合理、连贯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充满美感的;三是语言之美。语言美在于能否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即俗话说的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如挤牙膏一般挤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如何走出作文创新写作的误区

全文共 1287 字

+ 加入清单

“话题作文”作为一种“开放性作文”,的确为考生在完成考场作文时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良机,从近几年来反馈的信息来看,也确实体现了这样的问题。让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写,自由发挥”,也已成为命题者在拟题时必须遵循的一条原则。而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篇出色的“话题作文”,“创新”就成为摆在每一个考生面前的首选,事实上,“创新”成为每一个考生嘴边的一条口头禅,也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因而在“创新”大旗的凛冽劲风中,一大批主题深刻、形式新颖、思路活跃的优秀习作便脱颖而出,也大受广大教师尤其是阅卷老师以及学生的青睐。然而,接踵而至的问题是,很多的考生对创新作文的理解往往过于狭隘,他们一味地认为,既然没了“桎梏”,那么就可以随情由性、信马由缰、海阔天空,甚至有些“为所欲为”了,也正由于如此,这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所谓的“创新”作文走进了只重形式,而忽视内容的误区,甚至有的作文为了追求观点的标新立异,往往带有明显的错误倾向,这些都是我们的考生在应考时应引起高度重视的问题,下面,我想就学生在试图完成创新作文时出现的一些问题作一些分析,以期我们的考生能在应考时引起警觉。

一、结构新奇就是创新的误区

曾受2001年高考满分作文《患者无诚信的就诊报告》的影响,因而举国上下,“就诊报告”便一窝蜂地进入了考场,如果说当初的那篇“就诊报告”还能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或者说还能称得上是一种“创新”的话,那么后来我们第二次看到的,甚至第三次第四次看到的就怎么也不会吊起我们的胃口。相反,恰恰就是由于屡次出现的这种形式反而给人们以倒胃口的感觉,这无疑与“第二个、第三个把女人比作花”的文学笑语是一致的。

“文体不限”成为这些年来“话题作文”的一大亮点,也是话题作文“开放性”的重要标志之一,其实质是解放了考生的“手脚”,为考生创造了充分展示自己独特个性的自由空间,也有利于考生发挥出最佳的写作水平,正因为如此,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考生脱颖而出。但是也正是由于“文体不限”,导致不少考生为追求文体创新,硬是选择那些自己本不熟悉的文体,如话剧、小品、影视脚本、教学求证、报告记录式、模拟法庭式,甚至“新概念作文大赛”模式在中高考作文中也已是屡见不鲜,其结果只能是不仅把形式搞丢了,甚至把内容也跟着丢了。

比如在一篇题为《初三学习时间表》的考场作文中,考生为了求得作文形式上的创新,从头至尾仅列出了一张作息时间表,想以此来反映初三学生学习生活的紧张忙碌。想法也许是好的,但整篇文章干巴巴的几句话:“吃饭”“上课”“自习”“作业”……没有一点点文采,形式可以说是新了点,但这还能叫文章吗?

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完成作文时,尤其是在考场作文中,应树立一种全新的作文结构理念,不能因为想达到某种创新,而片面地狭隘地去追求某种结构形式。慎重的态度应当是根据自己的特长,首先确定适合自己的文体,然后再根据这种文体的特点去构思形式。如你平时喜欢戏剧,我认为把戏剧作为作文模式,就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如你喜欢写诗,那么不妨就酝酿激情,赋诗一首。一旦如此,不但尽显了自己作文的特长,而且此时的作文形式也跟着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2:审题误区

全文共 585 字

+ 加入清单

题目中已经列出了三种基本的态度,“是选择拥抱这个新世界,还是刻意远离,或者与它保持适当距离?”也就是说,考生只要从这三种态度中选择一种来论述就可以了,但是,仍然有许多考生在审题时出现了偏差。有的大谈尺度,有的则讲高度,有的讲适者生存,有的讲一步之遥,有的讲不做生活的盲人,有的说虚实结合,有的则说合理位置,有的说勿失自我才是真,有的则讲距离产生美,有的讲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才不会被历史淘汰,有的则大谈要有一颗纯正的本心,有的说世界如此多娇,有的讲别将影子住进心房,等等。 2015年的浙江卷作文题就明确要求“阐述你的观点”,尽管没有说要写“论述类文章”,但文体的指向性已经非常明确,就是要写成论述文,或者以议论为主的文章。今年则直接提出“论述类文章”。但是,在实际的高考作文中,仍然有学生文体意识不强,写成了记叙文或夹叙夹议、具有浓郁抒情色彩理性不足的散文。今年对文体的要求比去年明显高了很多。这一方面是一种导向性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是要加强文体意识,促使学生学会书写纯正的议论文。 学生审题错误还在于对文题的理解出错。文题中“这个新世界”,是指虚拟世界,有很多学生则忽略了“这个”,把文题理解为拥抱新世界,或远离新世界。还有的学生把“虚拟”理解为“虚幻”、“虚假”、“虚构”,因而在文中引用了文学作品的例子;也有的学生则把“虚拟”等同于网络,因而大谈如何对待网络。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误区一:概念混杂,内容重复

全文共 246 字

+ 加入清单

还是看到09年7月25号的这道题目:

Nowadays sending children to boarding school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popular. What is the reason? Do you think it is a positive development?

某考生采取了传统的四段式对称写作结构,主体段1和主体段2的第一二点完全重合,这时候考官会觉得该考生只会用新瓶装旧酒,即用不同的语言来表达同样的内容,素材贫乏,得分自然不会高。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文体常见误区◆

全文共 535 字

+ 加入清单

一、意识较弱,特征不明

一些考生的文体意识较弱,写作不注意突出文体特征,如:写记叙文,缺少矛盾冲突,叙述事情没有跌宕起伏;写议论文,材料不典型,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写散文,内容空泛,单纯追求框架式的排比。

二、似是而非,文体模糊

近年来,严格意义上的议论文越来越少,倒是叙议不分、文体不明或分不清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的文章呈越来越多的趋势。有的考生本想写夹叙夹议的文章,可叙与议不能有机结合;有的写记叙文时处理不好记叙与议论的关系,议论偏多,成了混乱的文体;有的本想写议论性文章,却不能处理好论据与论点的关系,不知道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而在论据上花费大量的笔墨,甚至为了将事实论据写得生动形象,而不惜大段记叙,让人搞不清写的是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三、花样翻新,文体怪异

近几年,少数高考阅卷老师激情大于理智,一见到那些标新立异的文体,就被表层的华彩闪花了眼,顾不得深究细抠,便拍案叫绝、激情赋分,这在客观上诱导着部分考生不去老老实实地写记叙文、议论文等“常规”文体,而一味地在形式上煞费苦心,追求文体的怪异,招标书、会议记录、诊断报告等形式纷纷出笼,大有“乱花渐欲迷人眼”之势。这样发展下去,其结果必然是把文体当作“敲门砖”,真知灼见反而不能充分表现。这样的文章,何异于买椟还珠?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语言常见误区◆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一、艰涩难懂

有的考生喜欢使用缩写、英文单词、网络语言,其实这是要冒一定风险的。有的阅卷老师对这类语言很反感,就会对考生有害无利。高考大纲对于作文语言的要求是表达通顺,用词贴切,文句有表现力。因此,考生应当尽量用优美、有内涵的语言来表情达意,要用最规范、最传统的语言来写作,最好不用或少用网络语言。

二、干瘪乏味

有的考生由于平时未能注重对语言的运用进行有效的训练,词语贫乏,写出的文章只能是枯燥干瘪,乏味无力,甚至面目可憎,自然也就谈不上生动贴切,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也有少数考生胡乱地套用一些散文名篇或过去的高考优秀作文中的语言,貌似华丽,实则思想空洞,仍显得语言苍白,表达无力。

三、刻意炫耀

高考作文要求语言优美,但“语言优美”不等于“语言炫耀”。有些考生过分追求语言文字的优美,成了“语言炫耀”,这样的考生犹如“书橱”、“书包”、“书房”,充其量,他们只不过是书的管理员,而不是真正的运用者,他们不能从书中概括出自己的思想,缺乏深度领悟,这样的作文得不到高分。

四、不合实际

有的考生不能忠实于现实生活,对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的语言表达不能把握分寸,致使笔下的人物语言过于“理想化”,与生活实际脱节。其实,人物身份不同,其语言风格自然也不同。如:写一个识字很少、老实巴交的农民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时,如果用上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取长补短”一类的成语,就会使人感到非常别扭;写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时,如果用上了“老子一棍子打折你的腿”“我一脚踢死你”之类的话,则会使人产生啼笑皆非的感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误区四:浮泛的写作辅导课

全文共 222 字

+ 加入清单

在好多偏远的农村小学,写作辅导课往往流于形式。在一堂写作辅导课上,老师读一篇上次作文中的优秀范文,接着另外布置一篇作文,再读一篇刚刚布置的要求下的范文,然后就让学生开始作文。这样的作文辅导课,只是流于形式的范文阅读课,教师没有站在作者的角度谈一谈范文是如何构思的,小作者细腻的心理就体现在作文当中,但参与这堂课的学生却浑然不知,我们可以从这篇范文中引发那些思考,还可以在那些角度再行文拓展,范文中有没有不足之处等等,在这趟习作辅导课全没有体现。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误区一:为求写作速成的“背诵模式”

全文共 889 字

+ 加入清单

身处农村的小学生从小活动范围有限,学生视野不开阔,对外面世界的了解并不像城市孩子,而农村的小学教师还有一大批是从前的社请教师转正过来的,他们其中好多都没有受过严格的师范教育,虽说已具备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新一论课程改革的背景下,教学方法依然显出无法适应的迹象,比如,为了让孩子能在考试之中得一个比较好的成绩,不昔花大量时间让学生们背诵《同步作文》《作文大全》等里的范文,致使形成比较别扭的习作,比如:

妈妈,我想对您说:为什么别人都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每当我熬下星期五已经累得不行了,可您却给了我最大的压力,星期六不让我玩,就让我做作业,可是作业做的时间长了,也会让我厌烦。

……

有一次,学校组织春游,你却不让我去,后来我给我的几个朋友说了,是他们说服了你,你才让我去春游。

在路上我们蹦蹦跳跳的走着,我们玩了一会儿,就又到其他地方去,可您就是不让我去。

我就觉得很后悔,人家来了,说那儿的山多美水多美,当时我却为什么不能去,在回家的路上我们搭了个公共汽车,我突然间看见了一片白菜,我高呼起来,好大的白菜呀!有的同学听见了哈哈大笑起来,骂我傻瓜,人家说那是花菜,顿时我脸通红,像布不一样。

妈妈,请你还我星期八,为什么别人有星期天,我却没有,我真的很悲哀,为什么哥哥可以去玩,我不可以,我每天放学,您就让我做作业,我想拥有一个星期天为什么那么难?

——习作《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

这篇作文题目与其为《我真想有一个星期八》,还不如命为《妈妈,我想对您说》更为恰当。文不对题,却强拉硬拽,很显然在进入考场前小作者已经准备了一篇作文。这样的作文教学存在的弊端在于:(1)在没有教会学生如何对待优秀范文的情况前,这种教法严重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时间结构,徒增学生的学习负担。(2)破坏了正确认识作文乃至正确学习语文的观念,使语文的学习变得枯燥而没有生气。(3)虽然说我们可以在范文当中积累好词好句,但若教师对这篇范文的构思不加以引导,学生在考试作文中将生硬组织,甚至笑话百出。(4)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这种做法严重的影响了作文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导向,在这类习作中,作者之所写乃他人的感情,自我已不复存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走出情感误区作文

全文共 540 字

+ 加入清单

簌簌风起,落叶归土,方知生命的季节已渐渐远遁,很难再记起春天的日子里是如何萌发希望的新绿.

感受生活,犹如感受季节.花开花落.风来风去,又有谁能预料得到.驻足情感路上的每一个人,不可能没有一种惆怅的遗憾与难言的隐痛,那种寂寥的哀怨源于何处,你说不清,我道不明.

用淡漠的心去回忆过去的日子,你就会品尝到一种淡淡的涩涩的滋味,心中便有所感触与深思,为昨天的付出.为今天的收获:为心中的梦想.为日后的希望,我们丢失的已经太多太多了.漫漫征途,蓦然回首,却发现自己背负的行囊空荡如洗.

回忆过去是痛苦的,沉溺过去是悲哀的.在这个感情按商品计算的年代里,去寻找往昔那份纯真与渴望确实太难了.时光永远行进着,我们的脚步却不能停顿,路还得继续去走.然而,我们又无法确定明天的行踪如何漂泊.风会再起,雨会再下,而太阳永远不会消失.其实生活是很美的,只是我不该在没有韵律的情感驿站停歇长久.人生不是梦,梦只是虚幻的烟雾,而我们活生生地面对每一天,有责任去承担那份属于自己的空间.

季节在感激我们虔诚的等待,而岁月却容不得我们有太多的时间在情感天地间徘徊,该走的还得走,虽不知明天要走向何方,与谁相伴,但只要系上一份至真至纯的情愫,总能填空我们空洞茫然的心灵,让季节赋予我们快乐的遐想吧!

[走出情感误区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误区一:将家喻户晓的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作为写作内容

全文共 349 字

+ 加入清单

这些人物的优秀事迹有的在有关书籍上记载过,有的在报刊、电视等媒体上宣传过,如果考生再以他们的事迹作为构思文章的基础,显然是无法获得理想的分数的。原因有三方面:其一,这些材料已缺乏新鲜感,难以吸引阅卷者的眼球;其二,与那些专职文人写过的同类文章相比较高低立判;其三,此类文章属于复述故事类文体,它与自主构思写出来的文章既不是同一回事,也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规避策略:1.尽可能不选这些典型人物的优秀事迹作为写作素材。2.如果非写不可,可选其不为人知的一个典型侧面来写。3.可把新闻稿中报道过的先进人物的基本素材作为框架来构思,因为新闻稿中报道的仅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它没有动人的情节及感人的细节描写,考生可充分发挥想象和联想进行构思再创作。如果从这些方面入手,既保证了材料的典型性,又保证了材料的新鲜度。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碎片化与思想误区作文1000字

全文共 932 字

+ 加入清单

如今,科技水平爆炸式发展,出现了许多新颖的物品,也出现了许多新奇的观念。我们的生活逐渐碎片化。每一件事情,都可能因为各种原因中断;每一点时间,都必须费尽全力的挤出来。而人与人之间,也越来越难互相理解。网络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生活也越来越方便。但是,这完全是一件好事吗?

手机对人的吸引力越来越大。当我们准备认真的做一件事,打断我们最多的就是手机。我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性太强,似乎时时刻刻都离不开它。但我有一天想到这一点,就把手机放进抽屉锁好,告诉自己不能打开。每天我都有去看手机的强烈念头,但我忍住了。一周之后,当我拿出手机,才发现,一切没有任何变化,没有任何消息,等等。于是,我明白了,我们并不是离不开手机,而是我们习惯于依赖手机,让手机反过来“玩”了我们的思想。我们需要将其融入我们的行为,而不是融入思想。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需要智慧来思考一件事物的本质,而不是凭借欲望行事。

不知从何时起,我对一切网络游戏失去了兴趣。我更希望去看书,我认为那更能接触到一些本质的东西。平时的学习生活也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而我平时精力也过剩,所以我牺牲一些睡眠时间以进行自己热爱的事情也无可厚非。我认为,不论是电子书也好,纸质书也罢,都是给人提供知识的宝库。读书,永远是有用的。当然,晚点睡觉也没什么问题。可惜,我的妈妈似乎不这么想。她始终认为小孩子一定要保持十分充足的睡眠且不能有30分钟以上的偏差;以及不论在干什么,使用电子产品都是在“玩”这样的观念。当然,这是关心我,尽管我不太接受。但是这使得我的“碎片化的生活”更加名副其实。这是一件小事,但现在的确存在一些奇怪的观念。例如,有的父母不管孩子或管得很严,等等。这些观念其实都是对孩子的束缚,各种各样的束缚,这或许是新的生活方式带来的新观念。但是,学习生活不只是上课、下课和做作业,合理的安排无疑十分重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不要让不符合孩子成长的观念束缚她们,成长需要自然。

科技的发展是必要的也是必然的,但快速的发展也会带来许多弊端。比起科技,更重要的是适应科技的能力,是了解人心理的能力,这是将碎片重新拼接的方法。“碎片化的生活”,是人思想的误区所带来的。碎片化的生活需要矫正,我相信人们能发现科技的真正用途。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素材运用常见误区◆

全文共 900 字

+ 加入清单

一、简单演绎,淡而无味

适当地对素材“剪辑扩写”,可以化腐朽为神奇,化呆板为生动,使文章血肉丰富,引人入胜。但有些考生总是简单地将“情景扩写”误解为“材料扩写”,只是对文题材料简单地拉长,或者天马行空,胡拼乱凑,文章犹如一杯淡而无味的白开水,毫无说服力。

二、滥用经典,味如鸡肋

很多课本素材都堪称经典素材,因为它的广为人知及社会价值得到普遍认同,而成为广大考生的首选,比如李白、屈原、陶渊明、爱迪生、居里夫人、海伦·凯勒、比尔·盖茨……但这些经典素材如果不加修饰地滥用,就会成为阅卷老师避之唯恐不及的“陈词滥调”,其效果也如同食之无味的“鸡肋”。

三、娱乐泛化,恶搞成风

如今,网络文化、快餐文化,就像副食商店成堆的方便面充斥到校园的每个角落,让不少考生的思维形成一种懒惰的惯性,不愿意去读经典名著,不愿意去接受引发思考的问题,写文章人为地制造笑料、噱头,“恶搞”、“戏说”、“穿越”过滥,试图以“猎奇”、“娱乐”的元素吸引读者眼球,就会陷入“泛娱乐化”的误区,让阅卷老师反感。

四、一材多用,牵强附会

不少考生受到某些报刊文章“一材多用”的误导,于是,他们提前准备所谓的“经典素材”,像“万金油”一样用到多个题目中去,结果生拉硬扯,牵强附会,这样的“万金油式”的素材往往会弄巧成拙,让人哭笑不得。

五、情趣幼稚,气量狭小

有些考生的记叙文编的像小学生的文章,缺少必要的底蕴。过于低幼化的素材必定会让整篇文章带上低幼化的色彩,让阅卷老师大跌眼镜。还有些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儿频频出现。一个高中生,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的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小学生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气量狭小。

六、思想偏激,消极颓废

在选取材料时,我们还要注意有无积极意义,有无社会价值,能否给人一些启发、教育、帮助、警醒等。从高考阅卷实践来看,有些考生在写作时思想偏激,不满社会不满学校,笔下尽是批评之语。实际上,我们并不反对提意见,但任何意见都有个度,跨过了底线,文章的思想性就要打折扣了,甚至会将文章拉入“低等”的行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误区点击」

全文共 381 字

+ 加入清单

本文紧扣话题,叙事说理,文通字顺,内容也还算丰富,但却被评为三类文。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文体不明。这个话题可写成记叙文,也可写成议论文,但不能二者杂糅,本文恰恰就失误在这一点上。作文前半部分罗列一系列名人的事例证明“没有一种草是不会开花的”,对名人提出质疑,这种大胆质疑创新的精神是可取的。如果依此风格,重点分析几个有说服力的事例,构思成文,本文会是一篇不错的议论文。但本文后半部分风格骤变,转而记叙自己的一次演讲经过,记叙自己的一次“ 花开”,这就与上文极不协调。如果通篇写这次演讲经过,记叙再具体,描写再生动,本文也会是一篇不错的记叙文。但二者杂糅,就出现了目前的“一类议论文+ 一类记叙文= 三类文”的现象。

此外,本文表达过于平淡,通篇波澜不惊,缺乏“亮点”。无论是选材、立意、布局,还是语言,都无“出彩”之处,这样一篇毫无特点的作文也只能被评为三类文。 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误区之二:不明题眼

全文共 427 字

+ 加入清单

我们常说“据题辨眼”,即从题目中找出写作的重点,这个“重点”就是“题眼”。应试作文的题目中往往暗示了重点写什么,有些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些暗示。如盐城中考作文《         改变了我》 这个题目的题眼是“改变”,这就决定了在写作本文时“改变”之前的情况是次要的,而“改变”之时和“改变”之后的情况是主要的,要详写。如果反之,就偏离重点了。

要克服这种重点偏离的毛病,关键是要明确重点写作阶段的内容,从而略写别的阶段,以作为铺垫烘托,来突出详写的重点阶段。一般地,题眼总是处于题目的逻辑重音位置上,也就是我们在默念题目时,自然感觉到的那个最响亮的字眼,如《同学,你不能这样》,中心词是“不能”,那么重点是要论述“为什么不能”。又如《生活告诉我》,中心词是“生活”,首先要理解“生活”的含义。在这里,“生活”是指自己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告诉了“我”什么?“我”又从中悟出、提炼出什么道理来?因此,这篇文章要写成夹叙夹议的以叙为主的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要走出三个误区

全文共 1991 字

+ 加入清单

在中考中,由于作文占了很大分值,且作文的评判带有很大的弹性,所以作文阅卷每年都会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中考作文阅卷老师如何科学公正地评判作文,我认为一定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是否表达了真情实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里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中明确指出“写作要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所以,中考作文就是要考查学生是否表达真情实感?是否表达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是否不说假话、空话、套话,是否在为文造情?如何理解作文的“真”?曾有阅卷老师批评学生写“挑战脆弱”、“追求坚韧”等话题作文时,有占一半以上的学生写了“父母病亡”的现象,但如果对这类作文都以歧视的眼光来看,那不是对真有这种情况的学生不公平吗?所以作文的“真”决不能与生活的“真”划等号。一位专家说,艺术所要求的真实性不是严格的生活真实性,无论作品的内容如何虚构,只要符合鉴赏者的审美视界,使他们感到可信,得到他们的认同,就有艺术的真实性。”作文的“真”应立足于“真的情感”、“真的体验”、“真的事理”,最终应归于“言语表达的真实”。因为只有“言语表达的真实”才能达到上述效果。有的作文虽“真”犹“假”,虽然写的是发生在自己身边真实的事情,但没有深厚的语言功力表现自己真实的情感,读来味同嚼蜡,让评判者感觉“假”;反之,有的作文写的事虽然不是真实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读来让人感到身临其境,产生共同的审美感,这就使评判者感觉“真”。作为阅卷老师在评判时,切不可简单从“事情是否真的发生过”来评判作文的真假,而应该从文章中获得的感受来评判是否“情感真挚、体验真切、事理正确”,这样就可以评判作文是否真实。

内容健康立意深刻

不知什么原因,在近年来的中考作文题中,只提体裁要求,字数要求,几乎不提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巴金曾经对文学的功能作了这样的概括:文学的目的就是要使人变得更美好。学生写作的目的也是“使人变得更美好”。过去我们传统意义上“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要求很大程度上带有政治色彩,在作文评判中给了作文“定性”的标准,这对考生和老师都是一种束缚。近几年来大家感觉到,中考作文命题者几乎都在试图不在政治的范围内寻找命题因素,而转向在情感心灵、生活态度、过程方法上来寻找作文的话题,这既是让考生有与自己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东西可写,也是在避免学生因不谙政治可能带来的失误。其实,每个学生的作文都有一个“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问题,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就提出“努力建设与现代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语文课程,在培养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等方面发挥应有的作用”、“语文课程还应重视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作文是语文的有机组成部分,作文的考查怎么能不要“内容健康、立意深刻”呢?所以,在中考作文阅卷中,要对学生作文进行“内容健康、立意深刻”的评判,看作文内容反映的东西是否是时代的主流,是否带有暴力、恐怖、色情的倾向,作文的立意是否扬善惩恶,是否颓废堕落。文如其人,文由心生,在中考作文的评判上要有道德的审美性,要知善从善,要用文明进步的标尺来引导当代青年学生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文要走出三个误区

一是以作文字体优美、卷面整洁来认定作文的“美”,作文字写得优美、卷面整洁固然值得鼓励,在评判时也应根据评分标准给予一定的分数,但毕竟此项只占3、5分,最根本的还是写作内容和表现的思想情感;二是以华丽词藻为美。当前,学生“背”作文的现象很严重,极个别学校还“创造”了“万能作文法”(见《语文教学通讯(初中刊)》2007年第3期《谁能为“万能作文法”送终》),我们不反对作文的语言华美,但如果用背来的东西堆砌而成,这样的作文是没有生命力的。所以,阅卷老师要细品学生作文中写得很“亮”的东西,思考其与作品主题的关联度,是否是作者的原生态语言,不能被“美色”所迷惑;三是以样式艳奇为美。有好多学生“东施效颦”,动不动在作文前头来个“题记”,有的甚至在文章结束时还要加上一个“后记”。一篇很短的文章,是否真有必要在开头和结尾都添个“题记”和“后记”呢?作文的样式要为内容服务,一篇作文如果仅是外在包装华丽,而内容空泛,那决不是优秀的作文。所以,中考作文的评判,要有正确的审美观。我以为作文之美在于三个方面:一是情感思想之美。阅卷老师在判阅作文时,能否体验到作者表达的情感和思想,这种情感思想能否让读者产生美感、受到震撼;二是思维之美,作文是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用言语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的思维活动,思维的合理、连贯以及表现出来的智慧都是充满美感的;三是语言之美。语言美在于能否淋漓尽致地表达作者的情感和思想,即俗话说的是“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的”,而不是“如挤牙膏一般挤出来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误区五:所写人物语言过于理想化、个性化

全文共 303 字

+ 加入清单

人物身份不同,其语言风格自然也不同。如:写一个识字很少、老实巴交的农民教导自己的儿子要好好学习时,如果用上了“勤勤恳恳”“踏踏实实”“取长补短”一类的成语,就会使人感到非常别扭;写一位高级知识分子督促自己的孩子学习时,如果用上了“老子一棍子打折你的腿”“我一脚踢死你”之类的话,则会使人产生啼笑皆非的感觉。

规避策略:1.不写对其职业特点、生活环境不熟悉的人物。2.不写经常使用专业性语言进行交流的人物,因为他们的语言专业性太强,描写他们的语言时,难免会出现顾此失彼的失误,让人明显感觉人物身份与语言不对称不和谐。3.对特定人物在特定场合的语言表达要把握分寸,不可波澜不惊,也不可任意夸张,要忠实于现实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谋篇常见误区◆

全文共 569 字

+ 加入清单

一、入题千呼万唤

高考作文因字数、时间的限制,不可能写得太多,但有相当多的考生往往出现“入题慢”的弊病,废话很多,以一当十的内容却千呼万唤不出来,引用原材料或可有可无的内容占去了很大的篇幅,重点部分无法展开。

二、形式千篇一律

考场作文,事关重大,不仅内容要出彩,形式上也应该不拘一格,使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完美统一,方可获得高分。但从高考作文阅卷实践来看,形式创新的寥寥无几,多为千篇一律、似曾相识的“老面孔”,这应当引起注意,尤其是写作能力强的考生,不要因为形式的“不适宜”而失去了本不该丢的分。

三、结篇草率收兵

有的考生由于没有分配好答题时间,以致在写作文时所剩时间不够了,有的考生来不及结尾,结果或用一句话硬断,或点上一串省略号,或干脆空在那儿。无论哪一种情况,都会被视为未完篇处理。因为阅卷老师衡量一篇文章的好坏,首先是看文章的整体,虎头蛇尾的文章是要被扣分的。

四、结构杂乱无章

高考作文对结构的要求是:一要“结构完整”,所谓“结构完整”是与“残缺破碎”相对而言的;二要“层次分明”,从文章的章法上说,好的文章结构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段落的划分与安排恰当,各个部分的布局合理,没有颠三倒四的现象。而考生常犯的错误就是没有布局意识,没有“段与句”意识,不能做到有机相连,逻辑推进。没有布局观是无法展示思维逻辑层次的,也无法展现文章的美感。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肝炎治疗的误区有哪些

全文共 558 字

+ 加入清单

1.偏方治大病。这是常见的肝炎治疗误区。偏方治大病较为普遍。其实,这些病例疗效多不可靠,或凭空而造;或无知名医院验证;或系部分自愈病例;或属误诊或假阳性病例。

在临床中,常见到大量因为使用偏方导致病情加重或恶化的情况,甚至肝坏死,影响生命。丧失抗病毒时机。

2.轻视抗病毒的肝炎的治疗:注重肝功能指标。使用一些降低转氨酶类的药物,表面看来取得近期治疗效果,但就象发热打退热剂,腹痛用止痛针一样,没有解决真正的问题。

3.中医药能抗乙肝病毒。目前还没有发现能抗乙肝病毒的中药、方剂和中医的治疗方案。

由于患者对中药极度信服,中医较少检查病毒和抗原定量,靠自我感觉有时会掩盖病情,最后发展为肝坏死。这是肝炎的治疗误区。

4.过高。由于一些感染者遭受的歧视和不平等待遇,他们迫切追求转阴治疗,对抗病毒期望值过高。不注意肝功能,一味抗病毒也是错误的。其实,目前抗病毒药仅能起到抑制,并不能完全清除病毒。

1.2015年世界肝炎日宣传资料汇总

2.2015年“世界肝炎日”宣传活动总结

3.2015年“世界肝炎日”宣传口号汇总

4.2015年728世界肝炎日活动主题

5.2015年世界肝炎日公益广告词

6.2015年世界肝炎日主题:预防肝炎 立刻行动

7.2015年世界肝炎日活动总结

8.禁毒知识宣传资料大全

9.“6.26国际禁毒日”宣传资料大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半命题作文拟题时的误区

全文共 357 字

+ 加入清单

1.拟题俗套,重复雷同。

由于思维闭塞、缺乏创新,拟题雷同的现象在半命题作文中十分突出,写出的作文“撞车”的机率也相当高。如写《面对 》,有很多学生会不假思索地写《面对困难》《面对挫折》《面对成功》等等,似乎要面对的不是成功就是失败,不是挫折就是逆境,从而导致类似的作文“批量生产”。

2.拟题过大,难以下笔。

以《感悟 》这一半命题作文来说,《感悟大自然》、《感悟人生》《感悟生活》这类范围过大的拟题比比皆是。显然,拟出这样的题目,写起来不易把握,只能泛泛而谈,要写深写透很难,更不易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3.另起炉灶,脱离文题。

半命题作文首要的任务是要将命题补充完整,在将题目补充完整后,其实就相当于一篇命题作文了。但有同学在补充命题时忽视了已知一半的信息,没有认真思考分析,结果导致所补充的内容与已知的信息不相吻合。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年高考作文指导:跳出写作误区

全文共 1578 字

+ 加入清单

高考就要开始了,考生们不用在为怎么写作高考作文发愁,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跳出写作误区,欢迎阅读。

一、投机取巧,套用时文

2002年高考首次在卷面上提出“不得抄袭”的要求,还相应设立了一条评分标准:“确认为抄袭的作文,‘基础等级’在四等之内评分,‘发展等级’不给分。”但多年以来部分考生心存侥幸,套用现成故事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海南省2010年高考评卷语文组副组长苏盛葵在题为“提倡真实的文风”的阅卷手记中介绍:“我们在现场还发现了2篇抄袭作文,抄江苏和上海高考的满分卷,经过在场外网上搜索,在场内验证,给了8分以下的处理。这些孩子完全是昏了头脑,是那些满分作文的书害了他们,也是背诵范文上考场默写的‘报应’。”四川省作文(考新材料作文“点线面”)阅卷也大力封杀“套作”——比如一篇作文题为“坚强”、一篇题为“古镇情韵”,它们分别套用了以前的高考作文及记者撰写的时文,判分都低得可怜。

这里要提醒考生:如果某些时文确实很精彩地诠释了作文话题,写作时予以概括,把它作为写议论文的例证,是完全可以的;但不能全文主体套用现成的故事,只在首尾加上一点扣题的话,更不能原封不动地照抄。

二、内容幼稚,气度狭小

2010年广东卷阅卷中发现,有些叙事文编得像小学五、六年级学生写的,缺乏必要的思想深度。比如《与你为邻(与你为邻,让我感到十分快乐)》一文,不足800字的篇幅就写了三个邻居,人物形象单薄,记叙水平不高。另外,文中反反复复提到的就是“(赵叔叔)你做的食物,每次都让我们感到十分美味,大饱口福”、“我一见到食物就十分高兴,马上把食物拿进了屋子,一口气把它们吃光了”、“(王大妈)她总会拿一些小零食给我,让我感到十分开心”,其品位十分低下。语言表达上则有生造词、方言词出现,如“而你每次都让我们这班小馋猫试食”、“也像在课室一样”等。

还有些考场作文在用语上出现了低幼化倾向,像“太阳公公”、“月亮婆婆”、“司马迁爷爷”、“雷锋叔叔”和“张海迪阿姨”这样的字眼频频出现。一个高中毕业生,已经是成人了,应该对社会、人生有比较深刻的理性思考和独立见解,如果到了十八九岁还停留在十岁多一点的思想情趣上,总让人觉得器量狭小。

三、选材雷同,了无新意

高考作文选材撞车的现象年年有,2010年依然突出。在江苏卷中,“低碳”作文相当泛滥——有老师戏称:“一看到低碳就长叹。”山东卷作文题(考“光明和阴影”)新颖度不算高,于是一些老掉牙的素材重新登场:史铁生、霍金、张海迪等摇着轮椅唱着生命阴晴不定的歌谣;海伦?凯勒、贝多芬、邰丽华等摸着盲文、打着哑语诉说着人生的执着与永恒;司马迁遭受难以启齿的侮辱却被众多学子不留情面地反复咀嚼。另外,李白、苏轼、丛飞、朱邦月等也频频出场。据粗略统计,二类卷中作文材料的“撞车”达75%。

除了事例陈旧,还有材料张冠李戴的现象。比如北京卷阅卷中发现,明明是宋朝的论据被套上明朝的时间,明明是这个名人说的话却套在另一个人的嘴上。这体现出考生知识积累并不细致、扎实。

对症下药

为丰富写作材料,平时应做到“三备”:备思想,备知识,备生活。

备思想,首先是要学好中学各门功课,各门功课的基本理论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是我们认识世界的最基本的观点。其次是关心社会生活和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当代社会的一些热点、焦点问题。

备知识,可与备思想结合起来进行。可注意阅读思想性、文化性较强的报刊,还可进行搜集、分析事例的训练,大致做法为:通过课外阅读每周搜集三至五个事例,并列出每个事例可用来阐明的一种或多种观点。

备生活,这有多种途径,如注意观察周围的人、事、物,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与同学、亲友交往等。真要备好生活,还得把上述活动的内容写进日记或练笔中,特别是那些有闪光点、有冲击力、有启发性的人与事,要及时记下来。到临考前翻出来整理一番,记住一些典型的事件及细节。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