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国人物作文素材【精彩20篇】

浏览

5856

作文

794

2024高考作文古代人物素材:苏轼

全文共 2012 字

+ 加入清单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下面是由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素材,希望对你有帮助。

1、是那个“拣尽寒枝不肯栖”的寒鸦么?是那个“一蓑烟雨任平生,何妨行啸且徐行”的行者么?是那个高唱“大江东去”的诗人么?苏轼,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在遭受小人泼来的污水,遭受贬谪后,忘却了所有的失意。他在黄州种地酿酒,“夜饮东坡醒复醉”,在黄州“倚杖听江声”,在黄州写下“大江东去 ”。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将所有的痛苦失意抛之脑后,铭记着世间之美丽。不然,何来“亲煮东坡肉",何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旷达与豪迈?

2、一枝一叶一世界“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一轮明月,放射出悲天悯人的光辉;“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岗”,一排短松,守候着生死离别的深情。“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一杯浊酒,凝结着壮志难酬的感慨;“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一片沙洲,见证了孤苦无依的飘零;“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一只小舟,带走了蝇营狗苟的烦懑;“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一袭蓑衣,织就了风吹雨打后的宁静……一枝一叶一世界,一词一句总关情。

3、人有意气,才能有豁达的胸襟。“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苏子有意气,虽遭官场与文场一齐泼来的污水,但他仍意气风发,“侣鱼虾而友麋鹿”,心胸豁达可见一斑。

4、东坡披发仰天大呼“大江东去”,他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顷刻之间沉入滚滚波涛之中,消失得无影无踪。壮阔的滔滔江水让东坡选择忘记,忘记那些失意、悲伤,忘记那些仕途的不得意。

5、孟德在赤壁低吟悲歌,周瑜在赤壁谈笑风生,而真正带给赤壁完美壮烈的是苏轼。官场上的险恶风波并没有消沉他高昂的意志,生活上的清贫并没有销蚀掉他那乐观向上的心。伴着涓涓细泉,聆听习习古风,故园神游中,苍银白发与皎洁月光交相辉映。一尊还酹江月,多么豪迈的举杯,淡逝了多少哀伤及生活磨难——纪念苏轼,让我懂得了在困难逆境中应保持有奋勇向前的心……

6、苏轼这个曾经辉煌的文人,因黄州诗案而开始落魄,流落四方,辗转难安。在赤壁的月夜,他心灰意懒,看“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做他那个神鹤翩跹而舞的梦。面对如江水般深沉的失意,他看见风在山顶呼啸,盘旋,然后带着撕身裂骨的阵痛穿越漆黑的荆棘林。刹那间,他心中郁结的块垒,缠绕的苦痛随风而散。挫折,痛苦,唯有忘记。

7、在险峻陡峭的石壁下,在奔腾怒吼的大江边,一个人在捋着胡须,昂首挺胸,眺望着那江水与天的边际。他在想些什么呢?

每当我看见这幅名为《赤壁赋》的国画时,心中就有种想读懂苏轼的欲望。

8,读苏轼,不能不读他的多情。《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里有一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流传千古;《念奴娇·赤壁怀古》里有一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脍炙人口;他思念亡妻的“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更是感人肺腑。文人便是多情,寄情于文,才使文学作品有生命、有活力,活到现在,活到永远!

9,很久,我才知道东坡肉是不是也与苏轼你有渊源呢,但此刻,我只想沉浸在这中秋之夜这豁达的情怀里,苏轼,我也许并没看透你,但你对祖国的热爱,对一切事物的豁达,我想,我会永远铭记!

10,朦胧中,似乎在梦里,我看见一个历经沧桑的老人,在月下,为我论诗品文,为我阐释宋词的奥义,为天下苍生阐释人生的价值。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依然用他的热血,在历史的殿堂,挥毫书写着属于他的人生。

苏轼的名句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宋·苏轼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宋·苏轼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宋·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 ——宋·苏轼

★一点浩然气 千里快哉风

★江山如画,一时多豪杰 ——宋·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鬓须 ——宋·苏轼

★末不可以强于本,指不可以大于臂 ——宋·苏轼

★似花还似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爱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宋·苏轼

★报国之心死而后已 ——宋·苏轼

★至言不繁 ——宋·苏轼

★杳杳天低鹘没处,青山一发是中原 ——宋·苏轼

★笔所未到气已吞 ——宋·苏轼

★退一步安乐法,说三个好喜欢缘 ——宋·苏轼

★志量恢弘纳百川,邀游四海结英贤 ——宋·苏轼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宋·苏轼

★夕阳无语燕归愁 ——宋·苏轼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宋·苏轼

★新月如佳人,出海初弄色 ——宋·苏轼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考人物素材:最美教师张丽莉

全文共 98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5月8日20时38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胜利路第四中学门前突然发生四车连撞车祸,在威胁逼向放学的学生的危急时刻,第十九中学的女教师张丽莉,猛地推开2名学生,自己却被压在到车轮下,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写作素材,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

张丽莉,一个普通的名字,一位普通的教师,在一夜之间响遍祖国各地,她用行动向人民诠释了人世间的大爱与大美

5月8日20时38分,黑龙江省佳木斯市胜利路第四中学门前突然发生四车连撞车祸,在威胁逼向放学的学生的危急时刻,第十九中学的女教师张丽莉,猛地推开2名学生,自己却被压在到车轮下,双腿被截肢,尚未脱离危险。

张老师目前还躺在病床上,生死未卜,她英勇而无私的行为,令人感佩

这位叫张丽莉的年轻女教师,年方不过20多岁,她是千千万万女性中一个很平凡的女人,一位教师,在老师和学生心目中,她是一名非常敬业的老师。学生家长贾红杰说:"为了带好这个班,张丽莉老师推迟要孩子,孩子怀上后又打掉了。"她虽然没有闭月羞花的容貌,在几年的三尺讲台上,只知道埋头教学,没有十分感人的业绩。但5月8日这天,她用被碾压在车轮下、双腿截肢、付出一生幸福的昂贵代价,换来了两个孩子的安然无恙和他们家庭的幸福,这是何等的英雄壮举呀?这就足够了,她不顾个人安危勇敢救人的行为,足以说明她不是一位平凡的老师,不是一为平凡的女性,她的高尚情怀是人生真正意义的诠释!当那关乎个人生死命运的危急关头,她能挺身而出保护他人的生命,非常了不起,仅这件事,便让人肃然起敬,让人感动的落泪。据说在场的家长和学生都为女老师的英雄壮举热泪滚滚。

一个人一生只要做出一件可歌可泣的事,他的价值无疑得到了升华,他的人格魅力在一瞬间得到了体现。张丽莉的事迹是实打实的,无半点造假成分,她人品好,心灵美。试想,一个缺乏道德和社会公德、自私自利、损人利己、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而痛苦之上的人,会做好事吗?会有抛弃自我得失的崇高境界吗?在关键时刻作出英雄壮举吗?那肯定是不可能的。曾经舍生忘死拦惊马救群众的英雄战士欧阳海、在洪水中打捞电杆的蔡永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用身体堵住敌人吐着火舌的枪口,为部队开辟道路的黄继光等英烈的事迹,被一代代中国人广为传颂,新中国成立后,国家为他们建起的烈士陵园,成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张丽莉倒下了,但她同样用一个弱女子的躯体竖起一座永恒的丰碑!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感动中国2024十大人物事迹及颁奖词

全文共 3524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一段人生,不同故事,皆为净化灵魂的精神史诗,如一首如歌的行板,悠扬抒怀的大爱,缓缓地流入心田,滋养心灵。感动之中,有无名之火:该是政府的责任不应由弱势的个人凭爱心去承担。下面是yjbys作文网小编为您收集整理的相关资料,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中国人的年度精神史诗——《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典视频:在央视播出,一位位让国人感动的面孔亮相荧屏,他们的故事温暖人心、催人泪下。其中,第一个出场的便是在南通家喻户晓的磨刀老人——吴锦泉。一身旧衣、肩背微弓、满脸风霜……老人踏着红地毯一出现,就赢得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吴锦泉,一位88岁高龄却仍在坚守老手艺的磨刀老人,而更可贵的坚守,则是数年如一日,将磨刀积攒下来的一枚枚硬币,捐给灾区和慈善机构。他每月生活费不过300元,而捐出的善款却超过了4万元。

吴锦泉《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词:

【吴锦泉 高节卓不群】

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人物事迹

2010年8月9日,吴锦泉收听广播时得知甘肃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将磨刀挣来的硬币凑上1000元钱送给红十字会捐给灾区。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发生7.0级地震,吴锦泉得知此消息后,将两年来走街串巷替人磨刀挣下的1966.2元辛苦钱,通过红十字会捐给灾区。自2008年汶川地震之后,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吴锦泉,江苏省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一名普通村民,如今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生活并不富裕,老两口还住在三间破旧的瓦房里,但他关心社会,为村里修桥补路,去福利院看望孤儿,将自己的辛苦钱毫无保留地捐献出来。

今晚,磨刀老人的善举“感动中国”

今天8时不到,南通市港闸区五星村村委会议室,数十名电视观众就早早地围坐在吴锦泉身旁,观看央视“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颁奖盛况。此刻,这位普通的农民不仅是观众中的主角,更是央视荧屏上的主人公——“感动中国”年度人物之一。

颁奖盛典的开场是专门为老人设计的,背景是老北京胡同。主持人白岩松和老人在街角相遇了,开始讲述他的爱心故事。

老人踏着红地毯第一个出现在屏幕中,敬一丹充满深情地宣读“感动中国”给老人的颁奖词:“窄条凳,自行车,弓腰扛背,沐雨栉风。身边的人们追逐很多,可你的目标只有一个。刀剪越磨越亮,照见皱纹,照见你的梦。吆喝渐行渐远,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甸称量出高尚。”

当屏幕中的吴锦泉高高举起水晶奖杯接受致敬,小小的会议室爆发出热烈的掌声。而老人却一如平常地谦虚:“我做的这些事很小,人们却给我了很高的荣誉,让我很感动。”

荣誉,对老人来说,是鼓励和认可,但更是一种责任和鞭策。今天上午,记者来到吴锦泉的家时,他推着装有窄条凳、磨刀石的自行车才刚刚做生意回来。“春节用刀多,生意好做些。这不,今天早上就有人打电话给我,让我去磨刀。”吴老说。

1月下旬,经过民主推荐、网络投票和最终评议,“感动中国”评选组委会最终从22名候选中人推举出当选人物,吴锦泉高票入选。受中央电视台之邀,23日,老人推着他的磨刀行头走进央视演播厅录制今晚播出的节目,并捧回了沉甸甸的心形奖杯。但回到南通,他便把奖杯小心翼翼地锁进木箱后,每天依然冒着严寒,骑着老旧的自行车,踏行几十公里,走街串巷磨菜刀、剪子。三块、四块地小心积攒着零钱,储存进他的慈善梦想中。

每月仅花300元,他却捐出4万多元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造成的巨大灾害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地震后第四天,南通红十字会募捐点,一位衣着陈旧的八旬老人走了进来,将随身携带的布包向募捐台上一倒,一堆硬币“哗啦啦”地倾泻出来。“我是一名党员。四川受灾,我心里很难过。这是我磨刀挣的钱。虽然我今年已经80岁了,但我身体还好,还能挣钱。这点心意捐给灾区人民。”

这名老人便是吴锦泉,一位走街串巷靠磨刀赚辛苦钱的手艺人。当天,他向四川灾区捐出了1002元。“我力量不大,否则还能多捐点。”握着空空的布袋,老人满脸歉意地说。

汶川地震凝聚了全国人民的爱心,让吴锦泉感受到了爱的力量。他,要做这种力量的传递者。

磨刀,是一门技术活,也是体力活。从62岁退休后操起磨刀旧手艺,吴锦泉送走酷暑、迎来寒冬,坚持了已26年。

“锵,锵锵……”在南通市港闸区一带,居民们只要听到清脆的“吊金龟”声(六片铁板串成的敲打器具),就知道是磨刀老人吴锦泉来了。接过居民送来的菜刀、剪刀,吴锦泉停下车子,支起窄条凳,摆好磨刀石,弓着腰,一丝不苟地磨了起来,“老人家的手艺特别好,我服装厂的剪刀都是送来给他磨。磨一次能用一年,价格还便宜。”港闸一家服装厂老板张郭平说。

从起初每磨一把刀收几毛钱,到现在不过三四块钱。吴锦泉没有其他收入来源,每天仅赚着几十元的微博收入。他生活十分简朴,青菜自己种,几乎没买过新衣服。每个月的生活费不过300元。他省吃俭用,却将磨刀积攒下的微薄收入,以及政府颁发的慰问金、奖金慷慨捐了出去。

孤残儿童需要帮助,他将1000元政府慰问金和316元磨刀收入捐给了红十字会;玉树地震第二天,他就蹬着自行车向募捐点捐去1000元;舟曲泥石流,老人又捐出一大堆硬币,共1001元;南通中华慈善博物馆筹建,他捐款3000元;雅安地震,他又将两大罐硬币捐给了灾区,近2000元……哪里有困难,哪里总能看到吴锦泉步履匆匆的脚步。近年来,吴锦泉共向灾区、孤残儿童、贫困家庭捐款达4万多元。

榜样的力量,满城爱心如泉涌

4万多元,对于那些大慈善家来说,也许微不足道,但对于靠磨刀为生的近9旬老人吴锦泉来说,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的善举,一次又一次感动着社会。但他更像一盏烛光,召唤着无数胸怀善意的爱心人士,也感染了满城爱心犹如泉涌。

有吴锦泉为榜样,老人所在的五星村成立了“锦泉一元爱心社”。吴锦泉带头捐款3000元,还发动儿子捐款。村里的15家企业也自发捐出了3万多元,就连一些普通村民也加入到爱心捐献中来。目前爱心社救助资金达到5万多元,已救助39人次,向伤残、重症、贫困家庭发放救助款1.4万余元。“更多的人不一定向吴老一样去捐款,但可以在自己的工作中做贡献。他给村里带来一种精神,可以感染每一个家庭。”五星村党总支书记褚君芳说。

2012年,南通市红十字会还创建了“磨刀老人微公益基金”。吴锦泉个人捐款3000元,截止目前,基金已收到各界捐款15万余元,惠及60岁以上的特困老人、困难环卫工人、困难农民、贫困学子等人群。“磨刀老人”也被注册为江苏省首个公益商标。

就连吴锦泉踏着自行车外出磨刀时,人们也都认出这位就是用微薄收入慷慨行善的磨刀老人吴锦泉。不少人在磨刀时,特意给老人一张整钱:“吴爹爹,不用找了,我们都知道你是在做好事,挣的钱捐给了困难人群。你也算帮我捐一点。”对于这样的好心人,吴锦泉心里感动着,但他一定让人写下自己的名字,代为捐赠。

“我是一个磨刀的,也是一名慈善大使。通过我,希望能让更多的人成为有爱心的人。”吴锦泉说。如今,他是南通年纪最长的红十字志愿者。

“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到老”

今天上午,记者走进港闸区五星村。村里大多数人家洋房耸立、生活富足。但来到吴锦泉老人的家,却让人有些心酸。三间低矮的旧瓦房修了又修,老人已住了40多年。旧桌椅、旧被铺,家里几乎没有新的家具和值钱的生活电器;走进厨房,没见到半点肉丁,半只吃剩的煮山芋老人还不舍得扔;老人身上的衣服,还是补了又补的旧物。穿的黑裤子已经有39年了,还是出门时才舍得穿的行头。

物质生活寒酸,但放眼四周,墙上一帧帧老人获奖或接受国家领导人接见的照片,以及一块块奖杯,又填充着老人的精神世界,富足又让人敬仰。吴锦泉先后获得中国好人、中国公益良心奖、省道德模范等荣誉。“去年老伴去世了,就我一个人,吃自己种的菜,也花不了多少钱,能存下来多少,我就捐多少。”吴锦泉说。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一幅照片告诉记者,那是他2012年获得第七届中华慈善奖“最具爱心楷模”荣誉时,在中南海接受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克强接见。当时他对总理说,自己要磨刀磨到90岁,做好事做到90岁!“现在政府接我定期到医院检查,视力、听力都很好,身体没问题。现在我要说,我磨刀肯定不止90岁,我要活到老,磨到老,捐款做好事到老。做点好事,这辈子的最后几步路也走的舒坦。”吴锦泉说。

继入围2014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后,吴锦泉又入围2015年“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候选人。央视发起网络投票以来,他的事迹感动了国内外无数观众。1月19日网络投票最后结果显示,吴锦泉共得票近300万票,在22名候选人中位居第二。

展开阅读全文

篇3:2024中考作文素材:2024感动中国候选人支月英扎根山村育人才

全文共 1156 字

+ 加入清单

在离江西省奉新县城上百里、离乡镇60多里的偏僻小山村,一位“娃娃王”的动人故事被人广泛熟知。故事的主人公36年如一日坚守山旮旯,凭借自己的一片爱心,整整教育了两代人,可谓桃李满园。她就是现年55岁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支月英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教育事业方兴未艾,师资队伍青黄不接,尤其是边远山村,时年只有十九岁的支月英,毅然选择了招聘山村小学教师的考试,最终成功考上了。

当她把这个消息告诉母亲时,母亲生气地说:“你要是去了那山角落做老师,我一辈子都不认你这个女儿!”母亲的话让她如同五雷轰顶。冷静后,她紧紧搂住母亲,“娘啊,我的老娘!您怎能不认我,我是您的骨肉哇。”母亲没有说话,只是泪水不停地滚落下来,滴在女儿的脸庞上。

在母亲的反对声中,支月英开始了她的乡村教师生涯。刚到那儿,当地老百姓十分疑虑,这姑娘能有耐心教孩子么,她肯定是过渡一下,坚持不了几天就溜掉。之所以百姓会这么认为,是因为之前有好多年轻老师在那里教过,不满一年也就离开了。

可是,后来家长们看到支月英无论刮风下雨,结冰打霜,她都一个个送孩子回家,跟他们聊聊,像自己亲弟弟、妹妹一般对待,他们才信任这位姑娘了,于是议论开了,“嗨,这位姑娘靠得住,恐怕会用心思教好我们的孩子!”但也有风言冷语说的,莫想啊,你看咯,顶多两年,就会走掉,这地方哪能留住这姑娘啊。

两年过去了,她渐渐与家长熟了,同孩子感情更深了。多数家长才翘起大拇指,赞不绝口地说:“嗯,这姑娘不错,是位好老师!”

穷山村的学校破烂不堪,到处杂草丛生,支月英带着学生除草、修整操场。一到冬天,刺骨的寒风吹进教室,孩子们冻的难受,支月英买来薄膜、钉子,自己动手把教室的窗户修补好,把寒风拒之窗外,让孩子们在教室里暖洋洋的。

当初工资只有二十几块,有的孩子交不起学费,家长迟迟不让孩子来报名,支月英先垫付了。“没有办法,你不交,他不交,学校不要关门么,”支月英说。

可是垫着垫着,自己有时买米买菜的钱都不够,支月英只得去借,支月英老公发现后大动肝火,“跟你活咯鬼,像叫花子一般。”支月英总是笑着对老公说:“日子会好起来的。”

后来,支月英被提拔为校长,她深感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各项管理还必须做好。由于交通非常阻塞,支月英带领老师从二十华里外的地方,挑着七、八十斤的课本,一步一步回到学校。

现年55岁的支月英常常头晕眼花,经过医生检查,血压偏高,导致视网膜出血,严重影响视力,只有一只眼睛能够正常使用,领导几次找到她,给她调换环境,安排一点轻松的工作,支月英总是微笑地说:“谢谢领导关照,我能坚持一天就挺住一天,因为我舍不得这些娃娃们。”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支月英虽然身体状况有时力不从心,还曾一度病倒在讲台上,但她还是执着坚守自己的岗位,夜晚还在灯下批改学生作业,钻研教材,备课写教学论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论据素材:25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

全文共 3298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古今中外均出现过不少叫世人难忘的「大人物」,他们各人成就俱不同,在国家社会上的、在科学上的、在军事上的、在音乐上的,甚至在精神层面上的,他们有以其高度著名的、有以其天分著名的、有以其领袖特质著名的。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5位古今历史人物精彩评论,谢谢!

1.李白:你,从页页诗篇走来,酒入豪肠,三分剑气,七分月光;你,向历史深处走去,秀口一吐,半个盛唐。仙骨豪情,傲岸不屈,风情万种,仗笔独行。你轻舟一解,整条长江就诗意奔腾;你亮丽的文字,刺痛了一双双习惯黑暗的眼睛。——佚名

2.屈原:世人皆醉,惟你独醒。尘世昏暗,万马齐喑,而君秉持高洁,疏离邪恶,壮志可与日月争光。于是,孤独成为一种伟大的情感;于是,死亡成为一种惟美的跨越。自你归去,汨罗江畔的墨香和正气升腾了千年。——佚名

3.孙膑:围魏救赵、田忌赛马,我们从成语中读你;身残志锐、胸罗兵甲,我们从历史中读你。你是一首无声的歌,流传千年仍气镇风云;你是一部无字的书,演绎着关于智慧的不老传说。——佚名

4.武则天:一朵深宫玫瑰偏偏铿锵有力提起脊梁,一双娇弱素手击碎了男人政治的法则。于是,中国的历史因你的出现而折道绕行。三从四德禁锢不住你的步伐,你默默地演绎着属于你的繁华。——佚名

5.李时珍:一介农夫,竟神奇地指出医书典籍中错误。不忍乡亲病痛,便发誓编著一部医书。怀揣着执著上路,走进大山,风雨兼程,亲尝百种药草,挥就一部影响世界的不朽医典。而他的名字,也同《本草纲目》一起,刻入历史的记忆中。——佚名

6.项羽:滚滚乌江东逝,汇成一段历史。公元前202年,一头雄狮在这里倒下,汉王朝从此抬起骄傲的脚步,一路奔跑。人杰鬼雄,英名千秋难慰一腔热血;拔山盖世,壮歌一曲尽抒万丈悲情。昔日霸王,英雄气未敛,本该东山再起,何言无面?——佚名

7.司马迁:纵观中国历史,不惮于死的文人自古有之,然为了理想而忍受尘世摧残的英雄却少有。司马迁是疏星中最耀眼的一颗。他以肉身的残缺修得了精神与著作的双重圆满,他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凭着一个文人的良心写下一部伟大的书,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包罗历史的傲慢与偏见、光荣和梦想,并从此领跑着中国文化。——佚名

8.谭嗣同:亘古不磨,片石苍茫立天地;一峦挺秀,群山奔赴若波涛。一百年前,这个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奔走呼号的英雄,以青春的挥洒,倔强地挺起民族的脊梁。死何所惧?就在刀锋接近头颅的那一刹那,他已将生命置换成永恒。一种精神执着地闪烁在历史的天空,灿若星辰。——佚名

9.诸葛亮:丞相祠堂仍在,隆中旧梦已远。为酬三顾,先生在历史舞台闪亮登场。空城观景,胸藏精兵百万;轻摇羽扇,已成天下三分。然出师未捷身先死,孤忠一片,可叹蜀道寒云。江流石转,千古成败付诸笑谈,先生之名如不坠的孔明灯,永照汗青。——佚名

10.司马光:砸碎的水缸走出一个重生的生命,也涌出了中国古代政治和史学的一股新泉。司马光一生笃诚好学,以俭为德,清直仁厚,死后“家家挂象,饭食必祝”。所著长篇巨制《资治通鉴》,文字优美,格调古雅,自成一体,为“天地间必不可无之书,亦学者必不可不读之书”。——佚名

11.鲁迅:一支笔划开万丈天幕,长夜无明的旧中国透射出点点星光。你弃医从文,把边缘人群唤醒;你以笔代刀,令魔鬼无处躲藏。声声祝福,声声呐喊,你正义的声音穿越百年时空仍然鼓舞人心,余音绕梁。若干岁月过去了,你的作品没有化为烟埃,并且无疑将长久不熄,普照文学和思想的殿堂。——佚名

12.秦始皇:天下六合铸就大秦瑞气,巨星陨落化为一声叹息。你长袖一挥,胡人不敢南下牧马,士不敢弯弓报怨;你诀世一去,良将劲弩不见当初豪气,金城千里尽失昔日威严。万世霸业,竟从内里崩溃,千古功过,任由世人评说。——佚名

13.成吉思汗:中国历史上,有这样一位叱咤风云的人物:他戎马倥偬,征战一生,一把弯弓缔造蒙古汗国,不下马背纵横欧亚诸国;有人说他是东方战神,有人说他是千年风云第一人;西方崇拜他的人赞美他是“全人类的帝王”,毛泽东称他为“一代天骄”;这个打破东西方壁垒、书写中国最大版图的巨人,就是史籍上被尊称为元太祖的成吉思汗。——佚名

14.曹操:三国群雄,首推曹操。文不如曹植,武不如吕布,谋不如孔明,工不如满宠……可是又有谁可以超过曹操?超过这位三国第一人?原因何在?“吾任天下之智力”,曹操如是说。吾无才,天下之才皆我之才,凭着超凡的政治才能,曹操在三国舞台长袖善舞,独领风骚。——佚名

15.毛泽东:雄鸡一唱,天下大白,旭日东升,一位伟人昂首挺立在世界的东方,天地万物瞬时蒸腾,人民解放的浪潮席卷华夏大地。玉宇澄清,星火燎原,一个将才的睿智;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一个领袖的激昂。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历史的辉光泻在您的肩上,现代中国从此刻下了一个红色的姓名:毛泽东。——佚名

16.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佚名

17.张爱玲:一个世俗女子,为了金钱而写作;一个脱俗之人,隐居在城市高楼之上。文字在她的笔下,才真正有了生命,直钻人心。她悲天怜人,却冷漠寡情;她通达人情世故,却我行我素;文章里家长里短,生活中却独标孤高。同时承受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暗洒一路幽香,任由裙裾飞扬。她的人生,怎一个“传奇”所能诠释?——佚名

18.刘禅:“乐不思蜀”,简单的词语竟有如此神力,让一个帝王的名字腐朽。后来人不曾想过,如果不能忘却痛苦,世上还怎会有乐观和幸福?帝王也是凡人,习惯了仰视的人们或许不能容忍贵族的平凡。古往今来,天灾人祸,如果一一记住它们的疼痛,人类早就失去了生存的兴趣和勇气。有些时候,忘却才能催人奋进。——佚名

19.孔子:他用最锐利的智慧开启了那一道道尘封的门,阳光从那错开的门缝间挤出来,于是门外面铺满黄金;他用最朴实的教诲铸造了一把坚韧的利斧,劈成了一道道深深的印痕,它留下的不是疼痛,而是刻骨铭心!于是,子子孙孙有了一条光明的大道。——佚名

20.庄子:九万里的情怀荡漾于三千濮水之上。赤子之心归于自然,终成南华经。曳尾涂中,逍遥一游于尘世,哲学的巅峰便已铸就。他有蛇的冷酷犀利,更有鸽子的温柔宽仁。踌躇满志却又似是而非,螳臂挡车却又游刃有余。充满血泪的怪诞与孤傲,让后人仰视。——佚名

21.王羲之:狼毫一挥,生命随即舞动,砚纸是他的舞台,满载生命的厚重,楷如泰山稳立,行如清洌之风,草如龙凤舞动,国人懂得了什么是书法,世界知道了什么是博大。兰亭不再,《兰亭集序》却依然迎着历史的大风舞蹈。——佚名

22.陶渊明:他捧着一把菊花走来,带来一阵天人合一的哲学清香。背离庙堂之高,他选择江湖之远,选择了自然的恬适和舒畅。向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他追求“阡陌交通,落英缤纷”的理想。他绽放了发自内心的那份自然,并且馨香久远。——佚名

23.王昭君:你海棠般娇羞的容颜,你菊花般孤高的风骨,你柳絮般飘飞的思念,你桃花般红消香断的泪痕,都在茫茫大漠中消隐。你的聪慧,痴迷着汉赋唐诗的韵律,怎能不如履薄冰?你的深刻,承受着岁月无痕的忧伤,怎能不形销骨立?你默默地随清风而去,为了那永世的安宁;你的英姿,是大漠上最美的剪影。 >——佚名

24.俞伯牙、钟子期:双手,木琴,一段旋律;高山,流水,一世传奇。艰难地跋涉于七弦之上,十指轻敲心灵之门,生命因之共鸣。即使远隔千里,即使天上人间,他们人生原始的画卷里都巍峨着山,清澈着水,飞舞着知己的音韵。——佚名

25.陶行知:“一生清贫,两袖清风”是他一生的写照:“捧出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毕生的信念和追求,也成为了后来千千万万的教师无怨无悔的不竭动力。他开创了中国平民教育的先河,堪称平民教育第一人。他把一生都献给了教育事业,鞠躬尽瘁,死不后已。短暂人生虽仅五十五载,却赢得了“万世师表”的美誉。他就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悦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2024感动中国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701 字

+ 加入清单

感动中国人物颁奖典礼昨晚已经落下帷幕,在这十个人物中有为了保战友而让自我受伤的军人战士杜富国;有见义勇为而身受17刀的鸡蛋老板吕保民;有独留孤岛独守32年的普通民兵夫妇王继才、王仕花;有为了保留西藏各种植物种子将自我生死置之度外而最终意外身亡的复旦大学教授钟杨;有自我面临生命,为了全机120多条人命而沉着迫降的英雄机长刘传健,还有许多许多。

可是这些人中让我感动的还是独守乡村小学18年的将近不惑之年的校长张玉滚。为了能够让村里孩子不辍学,他接过老校长的传家宝——扁担,用这根扁担寒来暑往从需要走12小时才能到达的乡镇上给孩子们买书,也因为妻子带着九个月女儿前往镇上买书给新来的学生,他九个月女儿因车祸永远离开了他们。他一个人几乎承担着所有科目的教学,但他还是没有离开乡村,让更多的孩子走出乡村,让知识改变他们的命运。

当我们在埋怨孩子不好管时;当我们在埋怨待遇低时;当我们在埋怨教育大环境不好时;我们能够想想这个朴实的乡村教师,他经过改变自我,来慢慢的改变环境,最终改变许多农村娃的命运。

记得曾看过一个故事,有个人在他青年时他想改变世界,等到他暮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世界,他想改变国家,等到他老年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国家,他想改变他的家庭,等到他行将就木时,他发现他无法改变他的家庭。他想如果他一开始就改变自我,能够会影响到他的家庭,在他家人帮忙下可能改变国家,说不定还能改变全世界呢!

是啊,张教师就是从改变自我开始,慢慢影响到了他人,我们也时刻记住,我们可能改变不了他人,我们可能改变不了环境,但我们能够改变自我,作为教师的我们从此刻开始,从我开始改变自我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可能又会是另一番天地。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感动中国人物

全文共 1283 字

+ 加入清单

平凡的生活中,总有一种爱让人感动,岁月的沧桑中总有一种感动让人为之震撼,就好像风的力量,那种感动足以让整个民族为之动容,无须张扬铺排,却能让人铭记于心;无须渲染夸张,却能使人感动不已。扛起一份责任,献出一份爱心去诠释和谐、诠释人类的理性、诠释2008的感动。

作为一名普通人,我看完节目后深受感动,那十三个农民兄弟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兄弟”的含义。千钧一发,四面危机之时,彰显出经大忠心系百姓、忠于职守,临危不惧的共产党人的本色,年轻的战士武文斌用生命履行了他对老百姓和共和国的承诺,而金晶用她那残弱的身躯捍卫了奥运精神,触动了所有人的心弦,用美丽的微笑,传递力量。她让全世界读懂了奥运的神圣和中国人的骄傲。韩惠民用百姓最朴素的方式,回答了生活中最为深奥的问题:34年的光阴,青丝转成白发,真正诠释了普通人的大爱“神七”航天员的太空漫步用中国人坚韧、勇敢、智慧向世界展示了令人震撼的民族力量。

中华民族的篇章中总有一页记的是他们的历史,大家会用代代相传的精神把他们铭记,颁奖早已不再重要,感动却常留心中。我相信,总有一天,我们的社会会被感动洗涤得清澈,被感动净化着心灵。

尽管获选的十个感动中国人物和群体有着不同的社会和职业背景,也用着不同的方式感动着别人,但是从他们身上,我们还是能够看到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震撼人心的人格力量。他们所表现出来令人感动、为人景仰的高尚精神,奠基和建构着和谐社会及其所特有的和谐文化。而从中我们也能感受到《感动中国》“和谐为美”的基本的创作审美观,节目从社会实践和普通群众的生动创造中吸取了丰富营养,把和谐理念和精神融入到创作当中,热情地讴歌真善美,充分展示出了人性的善良和社会的美好,体现出了昂扬向上的正气,引导了人们的价值取向。他们的这些行为符合了中国人共同的价值标准,给人以力量,给人以鼓舞,符合了人们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并和社会所倡导的道德价值取向完全一致,它触动了所有人的心灵。

细细品味感动人物的事迹,我以为还有一个特质是相通的,那就是“责任”二字。他们也都是普通人,和我们大多人一样。也许有人认为这是很普通的工作,是他们份内的事情,甚至自己也能做到。可由于我们中不少人往往有始无终,中途因自身或外在的一些原因而不得不中断,坚持不下,因此,很多人往往难以达到类似获奖感动人物的事迹或境界。

而今,有一种现象令人担忧。如社会生活中,当人们遇到一些问题困难时,总有不少人一味地抱怨、埋怨问题及体制,甚至有人不是踏踏实实地做好本职工作,反而玩世不恭,得过且过。这是极不可取的。也许我们会遇到一些困难,大至大范围的天灾,小至局部的个人苦难;也许国家还存在不少潜在问题,如体制不完善,局部落后、甚至不公等;也许社会还欠缺美好完善。但是如果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为国为民的奉献精神,一份为国为民的义不容辞的责任情愫,如果每个人都认真本着负责任的态度,我们的一些问题何愁难以解决;我们的社会何愁不进步,充满美好与人性。这也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成熟公民应切实履行的责任。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人人可以感动自己、感动别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1035 字

+ 加入清单

当今社会,在权力和利益的追逐之中,人们往往忘记了感动,内心被蒙上了一层尘土。观看“感动中国”这个节目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了,每年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有的人为国家奉献自己的一生;有的人为边远山区的孩子们放弃高薪工资;有的`人懂得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在20x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很多,有为了孤儿能学习到知识而去艰苦条件下支教的胡忠、谢晓君夫妇;有好书记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给我们留下了一片绿荫和一种精神;有托举生命最美丽的妈妈吴菊萍……但是在这些人之中让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恪守孝道的平凡女孩——孟佩杰。

孟佩杰的命运很悲惨,但是她却用温暖的微笑回报这个让她生活艰辛的世界,五岁那年,爸爸遭遇车祸,妈妈将她送给别人领养,不久也因病离世,在新的家庭之中,她也没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命运又与她开了个玩笑,养母在三年之后瘫痪在床,母女二人相依为命。孟佩杰的孝心让我的内心为之震撼,曾听说过“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当年仅仅8岁的她担负起了照顾养母的重任,每天她为母亲做饭按摩,帮养母做120个仰卧起坐,拉腿240次,捏腿15分钟,等服侍养母睡觉之后,她才坐下来做功课,那是已经是夜里了。在她的勤奋刻苦的努力之下,孟佩杰考上了山西师范大学临汾学院。在别人都在称赞她的孝心时,她却说:“我只不过做了每个女儿都会做的事。”她的孝心让无数人为之动容,同样是母亲的女儿,我不禁扪心自问,我又为母亲做过什么,也许在心情不好的时候还会对母亲发脾气,而母亲也从不责备我,只是默默忍受我的怒火。在看过孟佩杰的事迹之后,我的内心也涌起波澜。

还记得那用心书写的颁奖词:在贫困中,她任劳任怨,乐观开朗,用青春的朝气驱赶种种不幸;在艰难里,她无怨无悔,坚守清贫,让传统的孝道充满每个细节,虽然艰辛填满了四千多个日子,可她的笑容依然灿烂如花。孟佩杰,让我感受到了在当今这个社会当中已经渐渐被磨灭的真挚可贵的那份孝心。

在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

其实在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人用自己平凡的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中国。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感动中国,感动自己,揭开蒙在我们心上的那层尘灰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感动中国人物作文

全文共 976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感动中国后,总觉得那些评选出来的人物都让人敬佩感动。在这个简单的却又内涵丰富的舞台上,闪闪发光的不是那些耀眼的明星,而是我们生活中的普通人。

在201*年的感动中国节目中,虽然感动我的人有十个,有隐姓埋名30年的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有为报答战友深情,几十年守护天山筑路士兵墓园的老兵陈俊贵;有努力改变乡村面貌的基层好干部山西村官段爱平但是在这些人之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年届90仍然坚持拾荒助学的山东老人——刘盛兰。

刘盛兰是位普通村民,年轻时在外打工,后来在一家企业作保管员。73岁的时候,老伴去世,他成了孤寡老人。为了让自己老了无力行动时,身边会有一个照顾他的人,他开始了助学。这是老人的初衷。但后来,他助学的规模远远的超出了自己的想像。

1998年,刘盛兰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救助报道,从那时起,73岁的他就将自己微薄的工资捐出去。而受捐助的学生,也逐渐从周边几个地市"扩张"到全国各地。最多的时候,他同时资助着50多名学生。

每天清早,刘盛兰起来弄点简单的饭菜,就骑着自行车走村串巷去了,直到捡回一大堆破烂。他17年几乎未尝肉味,没添过一件新衣,"吝啬"的连一个馒头都舍不得买,可捐资助学总计7万多元,资助了100多个学生。刘盛兰一直没进养老院,这样能拿到每年4000元的生活补贴。这些钱他全部捐给了贫困学生。

刘盛兰唯一珍藏的是一个深蓝色布袋,里面装满了汇款单和回信。这么多年过去了,老人也不记得汇出去多少钱、收了多少封信。2013年8月,因为肾病,刘盛兰住进了医院,但他仍然惦记着捐资助学,担心汇款中断和没到位会断了孩子们的希望。得知老人住院,很多受资助的孩子回来看望他,照顾他。

还记得那撼动心灵的颁奖词:残年风烛,发出微弱的光,苍老的手,在人间写下大爱。病弱的身躯,高贵的心灵,他在九旬的高龄俯视生命。一叠叠汇款,是寄给我们的问卷,所有人都应该思考答案。 是他让我感受到了崇仁厚德!

看过《感动中国》之后,我的内心仿佛受到了神圣的洗礼,在感动与眼泪背后,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这些文字上的,更多的是内心中无法言喻的那份震撼与动容。

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人用自己那一点一滴的小事感动着我们,也感动着他人。生活中从来就不缺乏感动,只不过是在繁忙的学习生活之中,我们忘记了用发现美的眼睛去发现这些让我们的内心能为之震撼的感动事迹。

用心去看世界,去发现细节的感动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9:2024高考作文素材:中国“氢弹之父”于敏

全文共 769 字

+ 加入清单

本期是关于中国氢弹之父”于敏的人物素材,涉及到信念、名利、奉献、人格相关主题的作文题可以用上。

人物关键字:信念 名利 奉献 人格

于敏:在中国的屋檐下“开花结果”

2015年1月9日上午,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2014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著名核物理学家、“两弹一星”功勋、中国“氢弹之父”于敏院士获得殊荣。国家主席习近平为他颁奖。

1951年,25岁的于敏从北京大学物理系毕业后不久,调入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开始科研生涯。在研制核武器的物理学家中,如果说邓稼先代表“海归”,于敏几乎是唯一未曾留过洋的人。用他自己的话说:“‘土专家’不足为法,科学需要开放交流和广阔视野,但留学后须回国再给国家做点事儿,而且不要到老了才回来,落叶归根只能起点肥料作用,应该开花结果的时候回来。”

在追求科学和真理的漫漫征途中,于敏致力于原子弹和氢弹研究的攻坚克难。他与合作者提出了原子核相干结构模型,填补了我国原子核理论的空白;于敏经过无数次计算,率领大家发现了热核材料自持燃烧的关键,找到了突破氢弹的技术路径,形成了从原理、材料到构型究整的氢弹物理设计方案……于敏为我国科技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于敏是大科学家,而事实上,他给人的印象就是一位普通的老人。面对国家机密,他能在28年的时间里对妻子守口如瓶。有一天,他们夫妻同乘一辆公共汽车下班回家,妻子惊诧地问他现在在哪里、干什么工作,于敏始终没有正面回答。

于敏的卧室里是那种特别简陋的铁床,房间不大也没太多东西。“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于敏一直在用自己的言行诠释着这种境界。

【人物印象】

“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于敏是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更是一面光彩照人的镜子,他默默无闻追求科学辉煌的人生经历昭示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变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为党为国家勇于牺牲奉献的理想信念,永远不能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感动中国2024人物颁奖盛典观后感

全文共 3533 字

+ 加入清单

他们身上,国人又一次体会着什么叫精神力量,什么叫理想信念,什么叫道德操守,什么叫不惜牺牲,什么叫无私无畏,什么叫执着追求,什么叫甘为人梯,什么叫大爱无言。

量子之星潘建伟是一个令人惊叹的存在!

他27岁入选美国《科学》杂志“年度全球十大科技进展”,31岁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32岁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41岁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42岁斩获国际量子通信大奖,45岁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46岁把世界首颗量子卫星送上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科大常务副校长潘建伟的人生履历充满了无数惊叹号。这位超级大牛科学家,如果不是东阳人,如果不是几个月前还站在金华市文化中心报告厅的演讲台上,他的人生一定不会让金华人如此熟知,他的故事也就不会离金华读者这么亲近。其实,从教育思考者的角度来审视“别人家的孩子”潘建伟,满身都是给现今焦虑万分父母的教育启示。

记者从多年前就开始关注和采访这位不断刷新自己的前沿科学家,知道他的一些成长故事和经历,这里例举一些,或许对金华家长来说会有一些启发。优秀的人总有一些共性,在平民化的科学家潘建伟身上,这些特点表现得尤为突出,而且是可以学习和模仿的。其实,很多人的家里都正有个小小的潘建伟在悄悄地成长。

故事一:从小爱拆玩具

潘建伟生东阳市马宅镇雅坑村,小学读的是马宅镇雅坑小学,地地道道的农村学校。他的爸爸在城里工作,经常给他带回来一些玩具。这些玩具最后的下场总是支离破碎、首尾分家。父母并没有因此多说他,只是让他整理在一个大箩筐里放在床下。他拆烦了也会尝试着把玩具组装,或者重新组合,但多数以失败告终。

启示:拆玩具的熊孩子挺多,就算现在的家长不会太心疼,不过能不因此骂孩子的父母还是非常少,能抽出点时间来一边帮孩子重新组装玩具,一边给孩子讲历史故事的爸爸更是非常罕见!

故事二:漫山遍野地玩

今年4月,潘建伟回母校,有几个东阳的小学生跑去看他,问他怎么走上科学之路的。他讲了一个自己的故事:小时候住在山区,经常爬山,漫山遍野地玩,看到新奇的东西就捡回来当宝贝,尝过山里各种各样叶子和果子的味道。有一次看到一只冬眠的青蛙,感到奇怪的同时更为它担心,因为那时候并不是冬天,小男孩很怕青蛙在还没醒过来的时候就被经过的蛇啊猫头鹰啊之类动物的吃掉!直到他成年后,每当陷入思考的困境,也会去林间散步,喜欢捡掉在地上的树枝来闻一闻。留学的时候,他还喜欢在田野里挖野菜,回家做成菜给家人吃。

启示:从这个故事里你看到了那种在平凡的中国人身上缺少的好奇心了吗?都说玩耍本身就是学习,教育专家说了无数遍,可就是没几个家长真的相信,或是真的敢去执行。难道只有坐在教室里才算学习吗?孩子和大自然本身就有一种天生的亲近,但多数家长常常忘记,这也难怪,其实多数正在当父母的成年人小的时候也没怎么真正痛快地玩耍过,难解玩中滋味是自然的。

故事三:补课可以有

潘建伟读初中时进了东阳城,作文不会写,英语没学过,初中第一次写作文只得40分。爸爸妈妈心里有点着急,一边安慰儿子一边给儿子找老师补习。找的老师合适,只补了几次,小建伟就进步了。他在班里是班长,很想学好,有一种不怕输的精神。为了学好英语,就把同学约到家里来学,向老师请教,进步非常快。后来英语成绩一直在学校里领先。

启示:补课是可以有的,不过一定要对自己的症,不能跟风,不能简单地和人家的孩子比。这个道理似乎人人都知道,不过做得好的没几个。如何补课,真是一门大学问。

故事四:把自己的棉衣送同学

潘建伟爸爸和不少媒体记者讲过儿子有一次回家太晚,为了不打扰父母休息就在门外坐到天亮的故事。还有一个故事是好多年前潘爸爸只讲给金华日报记者的:高中的时候,潘建伟是个热心肠,有一次,他把自己穿的棉衣脱下来送给了生活困难的同学,还发动大家一起凑粮票接济那个孩子。他家还有一张高中同学一起骑着自行车做好事的合影呢。

启示:父母善良,孩子才会善良,这种品质虽说并非遗传,但完全可以传递。少年潘建伟情商挺高,不但赢得了高中女同学的爱情,还在后来的事业中凝聚起一支非凡的科研队伍——“梦之队”,在自己做好科研的同时,带领团队共同进步。这需要极高的智商和情商、逆商。他的科研事业做得如此辉煌,队伍越来越大,连卫星都放了,真不是一个普通的科学家能做到的。这里包含的学问,是不是藏着一点西方名校要求的那种神秘的“领导力”影子?

故事五:喜欢什么就学什么

1987年,潘建伟考入中科大,学的当然是物理。因为他高中的时候就对量子叠加态问题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当时怎么也想不明白,想的时间太多,太投入,都没好好听别的课,期中考试差点没考及格。从那时开始,为了搞明白这个问题,他开始自学量子物理,一学就是30年。他曾经对中科大的老校长朱清时说:“只要什么时候能把为什么会有量子纠缠搞明白,我马上就可以死,没有问题。但是现在可能还搞不清楚,所以我就想活得长一点,我想把它搞明白。”

潘建伟大学时代的宿舍墙上贴着爱因斯坦的照片,人家问他最崇拜谁,他毫不犹豫地说是爱因斯坦。1996年,26岁的潘建伟赴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起初选的导师是一位诺奖得主,但最终改选了这位诺奖得主的弟子塞林格教授。塞林格教授当时只是一位普通教授,潘建伟认为他学识渊博,在新兴学科量子力学方面潜力更大。他对爸爸说,自己是要选准方向,选对导师,不是为了出国而出国,而是要把最先进的技术学回来。他知道导师正在做什么,也知道自己想要学什么。

前段时间,有年轻人问他如何选专业,他的回答是“喜欢学什么就学什么”。

启示:很多时候,孩子的任性中有着一股执著和自信,有的家长会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好心给以纠偏,结果好心办了坏事,让孩子离自己的喜好越来越远。如果父母的家长意识在这时候弱化一些,或许反而能培养出更为优秀的孩子。这似乎是一个共性,不少出身农家的科学家和企业家等成功人士都有体现,可以对号入座。所以,孩子的强与弱,父母的弱与强,挺辨证,挺艺术,个中滋味,当家长的需要调动一点悟性方有体会。

另一点启示是:偶像和榜样,绝对可以有、应该有,这是非常宝贵的财富。追星就要追对星。潘建伟追了爱因斯坦几十年,把偶像的预言变成了现实,他自己也变成了别人眼中的科技明星。

故事六:对钱学森之问的回答

今年4月,潘建伟给金华老乡做了一场精彩的报告。记者当时问潘院士:作为成功的科学家,如何解答著名的钱学森之问?当时,他想了想说:“这个问题有点复杂,我需要好好想一想,你给我发邮件,我空的时候回答。”后来他就一直没有空,量子卫星的事情过不了多少日子就有新进展,忙到家人都不敢给他打电话,邮件之约也就没了下文。但就在前些天,记者看到他在央视访谈中讲了一个故事,说自己感触良多:“在国外留学的时候,我到阿尔卑斯山大峡谷去游历。一个大概80多岁、满头白发的老太太坐在轮椅上,问我是干什么的。我说是做量子物理的。老太太问,你做量子物理的哪一方面?我说是量子信息、量子态隐形传输,就像时空穿越里面的东西。万万没想到,老太太说:我读过你在《自然》杂志发表的那篇文章。这位80多岁的老太太仍然对科学抱有浓厚的兴趣,竟然自己跑去读艰涩难懂的科学期刊,这是一种天生的好奇!”这是不是个例呢?几年之后,潘建伟在海德堡大学做了一个手术,醒过来时护士站在床前。护士说:潘教授,你是不是研究跟时空穿越类似的东西?他说:是。护士说:你能不能给我讲讲?因为他当时鼻子里插着两跟管子,非常痛苦,只好说现在我讲不了,将来送给你点资料吧。这就是普普通通的欧洲人对物理学的好奇。”

在国内,潘建伟也做科普演讲,尝试用最生动的方法讲量子叠加态、量子纠缠,许多学生会说:老师,我很认真听了,但是听不懂。然后,他们就去自拍、刷朋友圈、玩游戏。到这里,这个学生和物理学的故事基本上就结束了。我们国家为什么没有诺贝尔物理学奖?原因也许也在其中,对科学没有真正的好奇。

启示:好奇心!这或许就是钱学森之问的答案!潘建伟用自己的故事和遇到的故事很好地做了回答。

不过,也不要太灰心,尽管很多大人已经不太会提问了,但孩子们还没丧失这种能力。4月7日,“潘老师”讲完《神话、哲学、互联网与人类未来》之后,立即就有一群身穿院士服的少科院“小院士”把他团团围住争相提问,“小院士”朱学谦问的问题颇有深度,得到潘院士的表扬:既然时间和空间可以说是同一个东西,为什么都在讲空间上的纠缠而很少有时间上的纠缠呢?潘院士回答:“也是有的。”接着耐心地讲解了10多分钟,最后还问“小院士”们是否听懂了,并给每一个“小院士”写了一句鼓励的话,签了名。如此看来,潘建伟真的是一个幸运的人,遇到了很多贵人,也成了很多人的贵人。我们做父母和老师的,甚至作为这个社会的成年人,都应该努力去当孩子的贵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2024中考热点人物素材:中国首位三度飞的天景海鹏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当那张熟悉的面孔出现在公众面前,历史再次被景海鹏刷新——中国首位第三次飞天的航天员来了。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足够幸运。“神七”飞天,他与翟志刚、刘伯明漂亮地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任务;“神九”飞天,身为指令长的他和刘旺、刘洋珠联璧合,让世界目睹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精彩;今天,再一次被任命为“神十一”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他,将和战友陈冬完成在太空驻留一个月的挑战。

相隔八年,三度飞天。幸运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付出。在航天员系统副总设计师黄伟芬眼中,“仅仅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地保持飞天的身体状态,景海鹏的坚持和努力就足以让人敬佩”。

三年前,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景海鹏说:“鲜花和掌声过后,我们一如既往投入战斗。”三年后的今天,已是将军的他,向着太空再次出征。

“梦想成真的感觉,原来这么好!”景海鹏说,“不是为省一毛钱两毛钱,这是我人生得到的第一次奖励。那一刻让我认识到,为了梦想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茫茫太空,景海鹏和他的战友们注定是中国载人航天的首批拓荒者。今天他们踏出的每一步,都将是明天的路标;他们的每一次勇敢出征,都在给后来人传递力量。

今年4月24日,中国首个航天日。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前,景海鹏和他的战友们一起重温了18年前加入航天员大队时候的誓言。

“最后一句‘甘愿为祖国的载人航天事业奋斗终生’,其实就是我们的初心。”景海鹏说,“选择继续飞行,理由只有一个——践行我们面对的承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感动中国2024年度人物颁奖典礼的观后感

全文共 799 字

+ 加入清单

看了这么多年,发现评选出来的人物和他们的事迹都有共性。

1、科学家:无私,奉献,舍小家,为大家,忘我工作为国家;

2、医生:医术高超,人格高尚,为患者省医药费;

3、教师:为教育放弃家庭,放弃前途,坚守在贫困山区;

4、见义勇为者:很多获奖者为救别人,失去生命或者健康;

5、民间慈善贡献者:生活简朴,心系慈善公益;

6、警察或军人:坚守岗位,不顾个人安危;

7、母亲:平凡的母爱,但是很伟大;

期盼已久的《感动中国20xx颁奖典礼》终于在20xx年2月10日晚在中央电视台一套播出了,认真的观看了颁奖典礼全部过程,几度眼眶湿润。获奖者,有为了国家核潜艇研制而隐姓埋名的英雄;有几十年自己拾破烂,从没有穿过像样的衣服,却把钱给了那些需要上学的孩子的老人;有的为亲人、为他人平凡的付出而忘我,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华夏儿女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这些人在平凡不同的岗位上,他们坚守着一个信念,‘爱祖国,爱他人。’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他们虽然很辛苦、很累,但是他们却充满着微笑来到颁奖典礼舞台上。他们给国家、社会、他人带来多么大的正能量。观后心理暖烘烘的。热乎乎的20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心得体会。想一想自己、看一看周围很多人,有时为了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在这些人的事迹面前,真应该好好想一想今后怎么活着。

看着这些感动中国人物和他们的英勇事迹介绍,看后我非常感动,心情有些澎湃也有些激动,眼泪也是不由自主的流了下来,他们的事迹值得我去学习和深思。正是有了他们舍己为人的无私奉献精神,才使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安稳的生活,世界上母爱是最伟大最无私的,母亲默默的付出只为能够让孩子过的更好,她从未想过你能回报她点什么,她的一生都在为你担忧和操劳,从来不会抱怨“累”,这就是我们伟大的母亲……妈妈我爱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2024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典礼观后感

全文共 2029 字

+ 加入清单

吕顺芳,江苏省宜兴市官林镇一名普通农家妇女。2000年创办“寻亲驿站”,为孤儿寻亲提供志愿服务。15年来,收集整理全国各地寻亲者资料3000余份,帮助200多名孤儿找到亲人,被人们亲切地称为“寻亲大姐”。

2007年4月底,南京孤儿寻亲会,寻亲孤儿200余人,认亲家属150余人,有5人当场确认找到亲人。图为寻亲会最后一天,没等来亲人的孤儿们哭着唱起《世上只有妈妈好》。

“想停也停不下来”

吕顺芳眼下又忙起来了。5月8日至5月12日,她发起组织的“2015梦回江南寻亲会”陆续在苏州、无锡、宜兴、溧阳和南京举行,为60多年前被遗弃的“上海孤儿”寻找家人。

“上海孤儿”是指1959年至1961年间,被遗弃在常州、无锡、苏州和上海等城市,之后又被转移至华北地区的弃婴。据吕顺芳介绍,“上海孤儿”中的一部分到了山西,在太原、长治、阳泉等地落地生根,目前已经掌握的山西寻亲孤儿超过400人。

从2005年至今,吕顺芳几乎年年都要组织大规模的寻亲见面会。之所以如此,皆因她心中也有一个“寻亲梦”。“我的妹妹也是一名‘上海孤儿’,上个世纪50年代末被送到了上海。”吕顺芳告诉记者,母亲当初这么做是为了在困难时期给孩子一条生路。改革开放后,家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遗弃妹妹一事也成了母亲临终前心里永远的遗憾。

为了寻找妹妹,2000年,吕顺芳放弃了年收入5万元的工程承包工作,踏上了漫漫的寻亲征途。“骨肉离别之苦我有切身感受,也知道千万里寻亲的难,自然而然地走上了帮人寻亲的道路。”从那时起,吕顺芳每天的工作就是从报纸、电视、网络和来自全国各地的电话、寻亲者的上门访问中收集寻亲信息,再进行比对和匹配。每当发现资料有相互吻合的地方,她总是立即打电话给双方,请他们互相联系,并尽快去做鉴定。

渐渐地,吕顺芳在各地“上海孤儿”中出了名,她的家也逐渐成为这些人的“寻亲驿站”。“想停也停不下来。那么多人给我来信、来电话,对我说‘吕大姐,拜托你了!’我总不能放下不管呀!”吕顺芳说,寻亲已从最初的家事成了她目前的工作。这些年来,在她的帮助下,多达200多个家庭的失散亲人得以团圆。

“帮助别人一家团圆,是我最大的幸福”

“有多少弃儿在思念家乡、想念亲人,又有多少父母在牵挂儿女。心灵上的缺憾永远无法用物质财富去弥补。”吕顺芳对记者说,“有些与子女失散的老人现在大多已经七八十岁,他们的时间不多了,所以帮他们寻亲是一件非常紧迫的事情!”

“那些进入耄耋之年的、说话走路都颤颤抖抖的老人,为了找到丢失的骨肉,在有生之年见上一面,千里迢迢、千辛万苦地找来,那是怀着一颗怎样的心啊!?”这些老人往往说着说着就哭了起来,有的甚至哭倒在地。吕顺芳坦言,正是这些眼泪催促着她在寻亲这条路上使出了全身的力气,“我没有什么大本事,做不了别的事情,那就做一个缝合亲情的裁缝。”

这些年来,吕顺芳接待了来自内蒙古、陕西、河南、河北、山东等14个省、市、自治区的几千名寻亲者。只有高中文化的她学会了10多个地区的方言,建立了“吕大姐寻亲网”和寻亲QQ群,同时协助有关单位成立了“寻亲基因库”。只要一有空,吕顺芳就给遗弃过孩子的老人采集血样,送检DNA。

除了吃饭、睡觉,今年已65岁的吕顺芳几乎昼夜不分地守在电脑旁,戴着老花镜关注来自全国各地的寻亲消息。赶上办亲人见面会,更是一天只睡3个小时,有时深更半夜还会被电话铃声惊醒。虽然很苦、很累,可每当她看到一个个离散家庭团聚的时候,浑身的疲惫仿佛一下子就消失了,“帮助别人一家团圆,是我最大的幸福,心里比吃了蜜还要甜”。

“寻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起走吧”

除了经常组织大型寻亲活动,吕顺芳还将收集整理的寻亲信息悉数搬到网上,供各地寻亲人员免费查阅。在她的5个笔记本上,满满地记录着这些年来每一条寻亲者的信息,其中几本上了年头的已经被翻烂。为防止内页掉出来,吕顺芳自制了封皮,“每一条信息都关乎每一个家庭,这些资料比什么都重要”。

如何让更多的寻亲者增添希望、如愿以偿?在吕顺芳看来,凝聚更多力量为爱寻找,才会增添希望,“我们常说,寻亲队伍是爱的团队、是异姓的兄弟姐妹。在寻亲这条路上,为了却自己心愿努力的同时,通过爱心奉献帮助别人的过程,也是在帮助自己。”

在助人寻亲之余,吕顺芳还积极投身到其他公益事业中。她曾多次为白血病患儿、尿毒症患者、地震灾区募捐,通常都是自己带头捐款。在她的QQ群里,有很多都是来自天南地北的义工群体。吕顺芳说,做公益和帮人寻亲的道理相通,“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做好事就会收获快乐。往往一个凡人善举就会改变别人,会让一个家庭重获新生。”

“虽然我自己的妹妹还没有找到。可是,想到有那么多的老人不再像我母亲那样带着遗憾离去,想到那么多的家庭能够骨肉团圆,我就感到自己付出再多也值得。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更多人参与到‘寻亲’的事业中来。”吕顺芳说,不管有多大困难,她都会坚定而快乐地走下去,“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有限,寻亲的路还很远,我们一起走吧!结个伴。”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2024年高考人物作文素材:高圆圆

全文共 2677 字

+ 加入清单

我希望对父母没有任何愧疚

圆圆

有次聊天,朋友问我:你一路为什么走得这么顺?我自己私下想了很久。很重要的一点,就是我从来没把漂亮当回事儿。从小别人夸我好看,我会觉得害羞,或有点点反感。所以我从不会主动去利用这一点,或为此沾沾自喜。如果是这样的话,也许我现在的路就完全不一样了。之所以会这样,主要是因为我的父母。他们一直都在告诉我,外在这一点不重要,一定不能去在意这个。

我出生在北京丰台西五环外航天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所,那是一个特别大的大院,比现在这些小区大很多。我爸研究电机,我妈做无线电,我哥学的方向是软件,嫂子和姑姑是物理老师。这个家里除了我,全是理工出身。

跟别人家相比,我们家有些方面很奇怪。我们家从来不给孩子压岁钱。小时候,爸妈一直把工资装在一个钱包,放进家里的一个抽屉里,也不上锁。需要时,他们不管,都是我和我哥自己去里面拿。我们家普通收入,父母把钱就公开放在那里。但我和我哥从来不会多拿,我们兄妹很清楚:父母给的这份信任,比多少钱都重要。

小时候我经常玩到晚上九点后才回家,我爸都睡了,一般家庭很难想象。我第一次去拍广告试镜,他们都不管,是我哥陪我去的。入行至今,我爸一直没觉得女儿怎么样。有时别人打电话来,说圆圆怎样怎样,他就说:“嗨,她那就是瞎玩儿。”有一段时间,网上突然有很多不好的传言,我爸的同事就打电话来问,但他自己从来不问我,也不跟我提这些,都是后来我哥告诉我,我才知道。

记忆中,我印象最深的画面,就是小时候我爸骑车带着我和我哥,我坐前面,我哥坐后面。永远都是我爸带我们逛商场,我妈从来没有。我妈非常内向,很少社交。她身体不太好,自从姥姥过世后她就很少出门了。小时候我会不开心,我很羡慕别人可以和妈妈一起逛街。后来慢慢我就接受了,这可能就是我自己要面对的生活吧。

我爸是清华毕业生,在单位也是领导,年轻时很帅。我常想,如果不是因为家庭,他应该也是一个在事业上发展得特别好的男人。他为这个家庭付出太多,但从没有一句怨言。我和我哥的学校离家很近,中午我们都回家吃饭,我爸每天还要下班赶回来给我们做饭。我跟我爸单独聊天的时候很少,可能我们说得最多的就是他问我今天想吃什么,我永远说随便,然后他说那就豆角吧。

我从我爸身上学到的最重要的品质,就是付出。我觉得付出在每个人的生命里,天经地义。为亲人,为爱人,为朋友。这一两年,我也在反思,我希望在为家庭付出的同时,也能平衡好自己的人生。

我这些年的人生选择,跟妈妈有很大关系。我跟她之间有很深的依赖,就是因为我太牵挂,所以我总是会想,必须待在她身边。她太需要保护和照顾。我把所有的耐心都给了她。现在我很享受工作的乐趣,就是因为在家那个封闭环境待久了,出来工作就像是放风。

有人说,孩子来到这个世上,不是讨债就是还债的。我不想说家庭是我工作的动力,我的动力是希望看到自己有更多的可能性。家庭对于我来说,更多的就是一份责任。为家里买点什么,做点什么,工作之外就陪伴家人,是我最爱做的事。我想有一天,我可以无怨无悔地说:我对父母,没有任何愧疚。

高圆圆:好戏在30岁才刚刚开场

谢珍

高圆圆怎么也不会想到,一次偶然的逛街经历,让一个特烦演戏的女孩子的生活轨迹从此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假如没有这一次经历,她现在肯定在做着一份非常非常简单的工作,那种不需要动脑子的工作,比如说在普通公司做一名文员。因为她是个很懒的人,包括做演员也是。

那是在高一寒假,高圆圆和同学兜到王府井附近玩。结果纯情女学生被年轻的广告导演周京宇一眼相中,然后就拍了一支冰淇淋广告。

因为本身并无朝广告圈发展的想法,高圆圆拍完广告就把这事放下了,不爱出风头的她甚至没有告诉班上任何一个同学。不过这个迟了很久才播出的广告却给她带来了大把的演出机会,那时候在北京的广告圈里,只要有广告需要学生形象,总会想到去找高圆圆。最忙的时候,她一个礼拜要拍两三条广告,那时候只要一下课,她就直奔拍片现场。高圆圆甚至还带着大学寝室的同学一起去拍广告,每个担任群众演员的同学都可以领100元报酬,“把大家都乐坏了”。

那个在网民中造成轰动的《清嘴》广告也正是在那个时期拍的,“你知道清嘴的味道吗?”一夜之间,咬着嘴唇的俏皮圆圆成了无数男学生的梦中情人。

因为在广告片中的出色表演,高圆圆获得了第六代导演张杨、王小帅的注意,参演了电影《爱情麻辣烫》和《十七岁的单车》。不过在圆圆看来,这两部电影中的她根本就是玩儿,因为导演们对她的要求就是做自己。直到现在,她还记得1997年暑假拍《爱情麻辣烫》的经历,有史以来第一次,她同时和一大群对电影很有激情的“大人”混在一起,跟他们一起看《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被张杨带着蹲在北京的百盛门口体验生活,猜测迎面走来的路人是什么关系,他们www.99zuowen.com在交谈些什么。这些都让高圆圆觉得挺有趣。

虽然觉得拍电影的过程很好玩,但高圆圆对演戏本身并没有兴趣。于是,她按照自己的意愿考了大专,后来居然又花3个月时间自学微积分和高数,专升本考上经济管理专业。没想到在上学的第一天,她就对这个专业失去兴趣,抱着逆反的心理,高圆圆几乎是混着读完了大学,因为懒散惯了,她清楚自己过不了朝九晚五的生活,于是她决定再次进入演艺圈,过一种比较自在的生活。

在2002年毕业前夕,她又抱着玩儿的态度接拍了电视剧《倚天屠龙记》周芷若的角色,原因是她终于可以不用再重复乖乖女的固定模式。

第一次拍电视就遇到古装片,对于从来没有认真演过戏的圆圆来说无疑是个当头棒喝,因为表现不好,导演赖水清掩不住的失望之意深深地刺痛了她。更具挑战的还在于打戏,她既不懂得如何准确走位,也不清楚武术指导口中那句“你走过去把他们杀死”应该如何演绎。好在有不服输的劲头,圆圆暗暗地拜武术指导的年轻徒弟“为师”,1个多月后,她终于找到了状态。看着赖导越来越满意的眼神,高圆圆有史以来第一次因为演戏有了成就感。

3个月的《倚天屠龙记》拍完后,高圆圆突然有了怅然所失的感觉,直到那时候她才认定自己可以向演员发展。之后的两年,高圆圆的生活都被拍片塞得满满的,也正是在那段时期,她接拍了电影《青红》,影片获得第58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评委会大奖,随后参加了孟京辉的话剧《艳遇》,之后就拍了很有挑战性的《南京!南京!》。她终于从一个特烦演戏的女孩变成一个特会演戏的熟女。

前一阵口碑与票房齐飞的《单身男女》,让高圆圆跻身成为香港导演最看好的内地女星之一,这也更证明高圆圆已经不再是那个20岁出头的“清嘴女孩”。这十几年都玩玩耍耍,不怎么认真演戏的高圆圆开始正视自己的未来。对她而言,真正的好戏才刚刚开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观后感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2月8日晚,2016《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颁奖盛典举行,中国女排获得特别致敬奖。郎平率领弟子魏秋月和林莉来到现场领奖。

2016里约奥运赛场上,中国女排姑娘们团结一致,一路力克强敌,时隔12年重夺奥运冠军!女排精神,再次激励了亿万中国人。

主持人问到魏秋月和袁灵犀的喜事,魏秋月带着幸福的笑容回答道:“去年圣诞节的时候收获了求婚,然后准备在2017年底,可能会有好事。”白岩松将问题抛给了郎平,早就知情的郎指导犀利点评说:“我觉得他们的动作太迟缓了。”

说到林莉,白岩松特别介绍说她特别不容易,林莉是福建人,父母却远在贵州务工,日子非常不容易。林莉对着镜头动情说道:“我就想对我爸爸妈妈说,我觉得我能一步一步走到今天,离不开他们在身后对我的鼓励和栽培。”

郎平:“我在中国的排球战线上已经走过了30多年,这么多年来,中国女排都是非常幸运的。除了我们自身的努力之外,我觉得我们所有的球迷,都给予了我们巨大的支持和包容,包括在低谷的时候,也是一如既往鼓励我们。借着这个机会,向他们感谢一路的关心和陪伴。我们中国女排还是一个非常年轻的队伍,希望队员们能继续努力,继续创造女排的辉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昨天晚上坐在电视机前静静的看完《感动中国》,看完栏目,心中突然有种说不出的感觉,引起我久久的思索。是什么样的情怀使他们造就了如此浩瀚宏阔的精神世界?走进他们,叩问自我,在感动中找寻本真。

1992年,儿子的一次意外走失,让张宝艳、秦艳友夫妇体会到了走失孩子后的焦急,此后他们开始关注寻亲信息,并尝试为丢失孩子的父母提供帮助。2007年,夫妇二人建起“宝贝回家寻子网”,帮助家长们寻找孩子。为了运营好网站,张宝艳辞去工作成了一名全职志愿者。2009年,张宝艳提出的“关于建立打击拐卖儿童DNA数据库的建议”得到公安部采纳,DNA数据库为侦破案件、帮被拐儿童准确找到亲人,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成立8年来,“宝贝回家寻子网”不断壮大,志愿者发展到15万多人,遍布全国各地,成为照亮宝贝回家路的一支中坚力量。目前,“宝贝回家”寻子网是唯一与公安部打拐办合作的全国性寻子网站,截至2015年11月,“宝贝回家”志愿者协会帮助超过1200个被拐及走失的孩子寻找到亲人。

用心去看世界,浮沉过后,去发现细节的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2024感动中国年度人物郭小平观后感

全文共 235 字

+ 加入清单

白岩松饱含深情地宣读了“感动中国”组委会授予郭小平的颁奖词:“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12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同时,“感动中国”推选委员也给予郭小平高度评价。“感动中国”推选委员陈雨露这样评价郭小平:“从医治人的身体,转向救助人的心灵,他投入更多的智慧和勇气。”

瘦弱的孩子需要关爱,这间病房改成的教室,是温暖的避难所。你用十二年艰辛,呵护孩子,也融化人心,郭校长,你是风雨中张开羽翼的强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感动中国人物事迹观后感

全文共 2627 字

+ 加入清单

一次兰考之行,一张老照片,一个名字,影响了阿布列林·阿不列孜的一生,四代人、五十年传承焦裕禄精神。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2017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的内容,欢迎大家查看。

1966年2月的一天,正在读高一的阿布列林放学回家,从父亲的嘴里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父亲说,报纸上登了一篇让人掉眼泪的文章,焦裕禄真是很伟大的共产党员,你要好好看看。阿布列林·阿不列孜在学校的阅报栏里口气读完穆青等人撰写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他被深深地震撼了,回到家,他向父亲谈起了看焦裕禄的事迹的感受,父亲告诉阿布列林,焦裕禄是个好书记,是所有党员干部的榜样,应该像他那样做人。听了父亲的话,又连续几天反复阅读,阿布列林被焦裕禄高尚的品德和伟大的人格深深地折服。焦裕禄成了他心中仰慕的英雄,顶礼膜拜的偶像。像焦裕禄那样做人做事在他的心中萌发。

两年后,经过悉心准备,他完成了一次“朝圣之旅”,圣地兰考,焦裕禄工作过的地方,笔直的田埂,高大的泡桐……,焦裕禄忍着肝病折磨,带领当地群众战“三害”的壮举,让他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震撼,他更加坚定了信念——像焦裕禄一样为人做事。

这次“朝圣之旅”影响了他的一生。以至于后来,这个曾经的年轻学生成为了一名闻名遐迩的铁案法官,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被最高人民法院授予一等功……而他将这一切都归功于对焦裕禄精神的传承和学习。

48年过去,阿布列林已是一位头发斑白的老人,在他的家中,一张放大的黑白照片记录着那次难忘的兰考之行,这也是他缅怀偶像并用以时刻警醒自己恪守誓言的信物。

回忆起起那次经历,老人的眸子像照片中的年轻人一般清澈剔透。

自从得知了焦裕禄的感人事迹,“焦裕禄”三个字就刻在了年轻学生阿布列林的心里。他想:如果有机会去焦书记工作生活的地方看一看,该多好啊!

1968年2月,距第一次听到“焦裕禄”这个名字两年后,阿布列林和几个同学到上海。在返回新疆途中,和同学们商量,到兰考下车,去毛主席的好学生焦裕禄书记墓前献花篮,大家都非常赞同。

下车后,阿布列林一行6人每人出1块五毛钱,凑够9元钱买了一只花篮, 边走边问,找到了焦裕禄的陵墓,献上花篮。

他们在墓前站成一排, 向陵墓深深的鞠躬,并用维吾尔语唱起了《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这首歌:“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在当地人的指引下,阿布列林和同学在兰考中学找到焦裕禄的子女——焦国庆和焦守云,请焦国庆和焦守云带着他们去家里看一看。

让他们震撼的是焦裕禄的家只有一个大房间,中间用木栅栏隔开分成两间,墙上糊着厚厚的报纸,根本就不像一个县委书记的家。

在焦家,焦裕禄的妻子徐俊雅听说是新疆来的维吾尔族客人,端出刚蒸好的红薯招待他们,说:“红薯很甜,你们一定要尝尝。”徐俊雅的话语让他们甜在心里。

临走前,阿布列林和焦国庆把焦裕禄家对面一个小照相馆的师傅请来,与焦家人留下一张珍贵的照片。

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阿不列孜收到与焦裕禄家人合影的照片。为了让弟弟妹妹接受焦裕禄精神教育,他把照片装裱在镜框里。同时在心中默默下定决心:一辈子要像焦裕禄那样,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出力。为了践行心中的信念,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来到哈密火箭农场接受再教育。

从兰考回到哈密不久,阿布列林就响应毛主席的号召,选择到条件比较艰苦的哈密火箭农场四分场接受再教育。当时,正是春耕大忙的季节,天不亮就扛着坎土曼下地了。至今,他还记得第一天下地干活的情景:

“那天在平地打埂子,只干了一小会儿,我的双手就磨了好几个水泡,破了后疼得钻心。但我没有退缩,焦书记为了改变兰考的面貌,献出了年轻的生命,我手上起几个水泡算什么呢?”

凭着这股子劲,阿布列林成为农场一把好手,先后被评为“夏收积极分子”“优秀知识青年”。

后来,阿布列林又调入哈密县、哈密市和哈密地区中级法院、地区检察院工作。工作以来,在焦裕禄“革命者要在困难面前逞英雄”的精神的激励下,阿布列林不管是当农民、当工人、当检察官、当检察长还是法院院长、高级法官,不管在什么岗位,都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工作,像一颗螺丝钉,拧到哪儿都不会松扣。

谈及自己从知青到工人再到检察官、法官的角色转换,阿布列林感慨是焦裕禄精神一直陪伴着他的成长。“不论工作怎么变化,职务怎么变化,学习焦裕禄精神的想法和行动一直没有变。”

“我是在焦裕禄事迹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无论是知识青年下乡当农民、回到城里当工人、还是后来当检察官、法官,焦裕禄同志的形象一直在我心中。”阿布列林深情地说。

2013年春节,阿布列林的女儿阿孜古丽补发了1万多元的工资,想陪父母到兰考走一走,了却父亲多年心愿。一家人高高兴兴地忙碌起来:挑选花帽、披肩,买哈密大枣、葡萄干,准备送给焦裕禄的家人。就在准备出发的时候,阿布列林母亲病情加重,一家人兰考之行的愿望没能实现。

2014年2月27日,已经从哈密地区中级人民法院退休的阿布列林从《哈密日报》上看到,哈密地委在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举办“焦裕禄精神报告会”,邀请焦裕禄的二女儿焦守云来哈密作报告。

看到这个消息后,阿布列林十分激动,立刻找到哈密地委领导,表达了想见焦守云同志的急切心情:“我要亲手把一张珍藏了46年的照片送给焦裕禄书记的家人。”

当年6月份,阿布列林随哈密地区先进模范代表团赴河南,把珍藏46年的那张老照片交给焦家姐弟。

焦裕禄墓碑前,63岁的阿布列林眼含泪花,用维吾尔语唱起《焦裕禄,毛主席的好学生》,歌声久久回荡,“学习他,不为名不为利不为己;学习他,不怕艰苦不怕牺牲……”

2010年,阿布列林退休后,成为焦裕禄精神的积极传播者。他要求自己的女儿要立足岗位学习焦裕禄精神,做一名红红的共产党员,更向各族干部群众宣扬焦裕禄精神。今年9月7日,因颈椎顽疾做手术还未痊愈的阿布列林,来到哈密市中南路社区服务站“家庭党校”,为离退休党员讲党课,此次党课主题为《弘扬焦裕禄精神,做焦裕禄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不久前,阿布列林还走进校园,为哈密市一中转赠了焦裕禄铜像,为哈密市二中“焦裕禄书屋”捐赠了价值5000元的图书。

哈密市一中是阿布列林的母校,在这里,他与共青团员们一起开展了“学习传承焦裕禄精神”的主题团会。

2014年11月,焦裕禄书记的女儿焦守云从河南专程到哈密,把她父亲的铜像赠给阿布列林,阿布列林又把铜像送给母校。他希望更多的学生,将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成为像焦裕禄一样的好党员、好干部。

更多热门文章: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2024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800字

全文共 847 字

+ 加入清单

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总是能带给我们很大的感动。下面这篇是由应届毕业生网为你提供的关于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文章,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今天,我观看了“2015年度感动中国人物颁奖盛典”毕竟大部分获奖者还是有催泪效果的,有正面教育意义的。但不是全部,有几个获奖者,我真得很不以为然,想敬佩但无法说服自己。如果其他人也有同感,那就只能说明央视权威不足,犹如也有芮成钢这样的货色一样。其实九成以上高中中生从来不看这样节目的,颇为遗憾。

近几年,评选的感动中国年度人物,总是缺少维护正义、坚持真理、追求公平、扞卫法治的典型代表,这是为什么?评选的人物,确实有让我感动的,举一个例子,大概前年吧,广西阳朔有个叫何玥的12岁小女孩无偿捐献眼膜(2012年度),我看后眼睛就湿了,我很感动。但是评选出来的人物,清一色的都是或孝心或助人或敬业或公益的,缺少我前面说的那几种对社会公平正义影响力更大更有震撼力的,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评委会不乏和稀泥的功能,评委会有些东东本身就不具有全民族道德高度的代表性。

最简单一点,那些不畏强权腐官不怕打击报复义务帮助弱势群体维权的律师,才是民族道德的真正脊梁,但是他们连提名权都会被扼杀。上驷被剔除了,当选的只能是中驷,另外还会一两个下驷不知什么原因(可能是为了行业和地域平衡)混杂其中。

我没看直播,不好对其内容作评论,但是我能理解他的心境。因为不是我们心硬,而是我们是有鉴别能力的,是有思维的,所以我们的眼泪,也不是那么廉价的,那么容易被赚取走的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评选之一丁点聊想:。但是俺们以前也曾经一边看一边流泪的。

感动中国年度人物评选,何时能真正无门槛提名、全民海选了,那么评选出来的人物,才能保证个个不仅货真价实还人人皆为选手中上驷,自然届时才能让俺等对每一名年度人物膜拜不已地仰视和学习。

1.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300字

2.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最新)

3.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作文

4.2015感动中国十大人物观后感6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2024高考写作人物素材:阿里巴巴的创始人马云

全文共 981 字

+ 加入清单

马云-阿里巴巴创始人,被称为“创业教父”。曾经的创业艰辛、近日的荣耀辉煌,使得这位卓越企业家身上有散发不完的光环在萦绕,下面就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吧,听听他的创业经历、伟大梦想、经营哲学和人生感悟。阿里巴巴无疑是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次奇迹,这次奇迹是由马云和他的团队创造的。但是阿里巴巴创业开始,钱也不多,50万,是18个人东拼西凑凑起来的。50万,是他们全部的家底。然而,就是这50万,马云却喊出了这样的宣言:我们要建成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那是1999年。1999年,中国的互联网已经进入了白热化状态,国外风险投资商疯狂给中国网络公司投钱,网络公司也是疯狂地烧钱。50万,只不过是像新浪、搜狐、网易这样大型的门户网站一笔小小的广告费而已。阿里巴巴创业开始是相当艰难,每个人工资只有500元,公司的开支一分钱恨不得掰成两半来用。外出办事,发扬“出门基本靠走”的精神,很少打车。据说有一次,大伙出去买东西,东西很多,实在没办法了,只好打的。大家在马路上向的士招手,来了一辆桑塔纳,他们就摆手不坐,一直等到来了一辆夏利,他们才坐上去,因为夏利每公里的费用比桑塔纳便宜2元钱。阿里巴巴曾经因为资金的问题,到了几乎维持不下去的地步。8年过去了。2007年11月6日,阿里巴巴在香港联交所上市,市值200亿美金,成为中国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马云和他的创业团队,由此缔造了中国互联网史上最大的奇迹。中国大部分想创业的人都是一样,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他们比马云聪明多了,能想出非常多的创业好点子来,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去执行过。因为他们有着太多的借口和理由。“我没有钱。”他们都这样想。于是,他们继续过他们平庸的生活。今天看到了俞敏洪在北京大学2008年开学典礼上的发言,俞敏洪在发言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让我特别感动,他说:人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但是有的人一生过得很伟大,有的人一生过得很琐碎。如果我们有一个伟大的理想,有一颗善良的心,我们一定能把很多琐碎的日子堆砌起来,变成一个伟大的生命。但是如果你每天庸庸碌碌,没有理想,从此停止进步,那未来你一辈子的日子堆积起来将永远是一堆琐碎。看完之后,你还会对自己创业没有资金或没有其他什么的找借口吗?你要做的是:想到了,马上就去做!像马云那样,只要你努力了,世界上,其实没有你做不到的事情!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