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苏东坡传读后感简书汇编19篇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这几乎是所有父母们的心声。教育孩子从来就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需要父母们细心摸索才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关于苏东坡传读后感简书,欢迎借鉴参考。

浏览

5157

作文

34

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166 字

+ 加入清单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题记

林语堂说:“我认为我完全知道苏东坡,因为我了解他。我了解他,是因为我喜欢他。”我读《苏东坡传》,是因为我想了解苏东坡。我想了解他,也是因为我喜欢他。

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

苏东坡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漩涡中坎坎坷起伏。

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放置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他身处逆境,受人排斥,受政治上勾心斗角所累,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他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清贫、艰险……但他总是能保持一份天真淳朴的童心,面对忧患一笑置之,不为利益而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自己的信念。

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得让人心疼。担着可有可无的闲职,领着微薄的俸禄只能举家食粥度日,还有恶疾缠身的痛楚……他并没有因此偏激和消沉,在他遨游赤壁之时,面对“江上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起起伏伏的人生,他风轻云淡地说出“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和坦然让“讽刺的苛酷,笔锋的尖锐”逐渐消失,代之出现的是光辉温暖和亲切宽容的成熟。当他发现当地百姓有弃养女婴的恶习时,于是毅然拿出自己少得可怜的薪资,到处写信筹措资金,举办育婴堂,救活了无数婴童。苏东坡在自己寒冷彻骨的人生低谷里,依然不曾忘却要去温暖别人。

在新旧当权派的夹缝中艰难求生,却从不舍弃自己兼济天下的初心。他是黎明百姓的挚友,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极有“民主精神”的斗士。他与社会上各行各业人都有交往,帝王朝臣、诗人隐士、药师、酒馆主人、道士僧人、贫穷百姓、甚至不识字的农妇等。在杭州广州地区兴办水利,建立孤儿院和医院,创办监狱医师制度,颁布严禁杀害婴儿的律令。在处理王安石新法改革遗患时,他全力从事救济饥荒,为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不惧与朝廷抗争。为减免贫民百姓欠税而向朝廷恳求。这才是真正能做到关心大众疾苦的高士该有的济世情怀。

苏东波无论悲喜,无论沉浮,都能怀揣初心,一路向前。这份豁达乐观也激励着我。

上个学期,我经历了人生中比较黯淡的一段时光,参加嘉禾中学自主招生考试,差十几分没有考上,而整个竞赛1班只有几个同学没有被录取,这对于成绩处于中上游的我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虽然有老师和父母极力安慰,难免还是会耿耿于怀,曾经有过退出竞赛班的念头。不经意间又看到了书房的《苏东坡传》,脑海中不禁浮现出苏东坡高大的形象。相较之下,想想自己这一点青春年少的挫折和失落算得了什么。只有现在不怕挫折,积极向上,学好知识和本领,才能将来有能力帮助别人解决困难,有希望成为像东波居士肯为百姓谋利益的人。于是心中便又重新燃起希望,咬牙坚持。

读了《苏东坡传》,我更加了解他,我也就更加喜欢他。从此,我愿怀揣这颗初心,同他一起继续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苏东坡传读后感七年级作文

全文共 1043 字

+ 加入清单

正如苏子由那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东坡天赋才气,“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可见其才气。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被宋神宗称赞为“才气与李白同,识比李白厚”的千古大家遭受贬谪,却开始了他传奇的一生。

《苏东坡传》是文学大家林语堂为另一位大家所作的传记,本书可分为童年与青年、壮年、老年、流放岁月四卷,书中详细叙述苏东坡的生平,使人感觉伴于东坡身侧历经其一生。

谈及东坡居士,恐不喜者少矣。他幽默达观,即使身处逆境,亦不以为意;他关心百姓疾苦,每至一处为官,必竭力造福当地;他至情至性,念念不忘他故妻;他不畏权贵,为人正直,以天下为己任。

他早年成名,登上仕途,不曾想随后的人生却是在宦海旋涡中坎坷起伏。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后又被贬到定州、惠州、儋州,大半个中国的穷山恶水,都有他的足迹。谪居黄州的苏东坡,落魄的让人同情。领着微博的俸禄,还有疾病缠身等等。但他并未消沉和堕落。他遨游赤壁,面对“江上清风与明月”,发出“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的感叹。面对一次次接连的打击,他风轻云淡地说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份洒脱与超然脱俗使他日益成熟,渐渐使其灵魂升华。在跌宕起伏的人生中历经的种种委屈、落寞、孤独几乎使他崩溃,但他总能坚守本心,面对困难一笑置之,不为利益所动摇,也不为俗见而改变其信念。

古人云“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东坡一生为人正直率真,从不隐瞒自己的政治观点。明知会得罪当权者,却仍坚持自我。正如他妻子朝云对他的观点“一肚子不合时宜”。当风雨袭来,他没有惊慌失措,而是用一颗平常心对一切的变故。也正如普希金所写“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过去”。晚年他被放逐到更为遥远的岭南。由于路高山远,地区经济落后,岭南向来都被认为是不归之路。然而他却轻吟“报道先生春谁足,道人轻打五更钟”,悠然自得地入梦。被当权者知道后,又被贬到海南。兄弟二人抱头痛哭,认为此生不能再相见。渡海后,他满不在乎。“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这就是苏东坡,他总是那样的淡泊从容,他总是相信“阳光总在风雨后”。

伴着滔滔江水,聆听匀匀古风,“一樽还酹江月”,他豪迈举杯;面对微微细雨,倾听穿林打叶,“竹杖芒鞋轻胜马”,他一笑置之;仰望皎皎明月,梦舞琼楼玉宇,“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他望月生情。

苏东坡自我评价:“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正是黄州使其成熟,惠州儋州使其升华。这就是苏东坡,凭借着乐观豁达,将生活活成诗和远方,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961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直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现在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欢他的缘故。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现在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一定有美好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是一种境界。不过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异常坎坷的一生,也是豁达乐观的一生。他那种身处逆境却始终保持"成固欣然,败亦可喜"的超然达观,像他的诗词文章一样千载有余情!经万古流不尽!

展开阅读全文

篇3: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作文400字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同学们一定都读过《桃花心木》吧,那个种树人的话,你是否又留在了心里?

文中有一句话令我非常感动:“不止是树,人也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的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是的,我们不一定都能经的起生活的考验与各种各样的挫折,但是面对挫折,我们不能退却,我们要挺身上前,去消灭这个“拦路虎”。

爱迪生有一句话说的好:“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自己灰心丧气。”这句话告诉了我们:在失败和挫折面前,只要我们不灰心,不气馁,把失败作为前进的阶梯,就会一步步走向成功。

读了这篇课文,我懂得了:我们不能从小养成一个有依赖心的坏习惯,如果有了这个坏习惯,就会像文中说的那样,“风一吹就倒”。我们应该从小养成一个坚强、不软弱、能独立自主的好作风,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遇到困难而不退却,遇到挫折奋勇向前!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苏东坡传第八章拗相公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880 字

+ 加入清单

当天平开始一边倒

昨天读了《苏东坡传》第七章王安石传,今天再读拗相公,觉得对王安石的看法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王安石,林语堂先生对他的评价,甚至有点过分差了。王安石为了他的变法开始集权。对林先生说王安石是极权主义,我是赞同的。任何一个国家,一旦极权,如法西斯般,必然要出大问题。王安石变法的失败,在王安石的初次集权,利用皇帝排除异己之时就已然注定,权力的天平开始倒向一个人。

当王朝权利落到任何一个人,包括皇帝手中,王朝便即将走下坡路,但任何一个皇帝或多或少会分权,这也避免了极权的诞生,然而,当权力的天平一边倒地向着一个人,如王安石,而王安石即手握皇帝这个名义上的极权这,手中再握着皇帝的分权,极权便诞生了。当仁宗皇帝在思想自由的气氛中挑选出来的英才和老臣们发现时已经晚了,他们纷纷上书,结果不过要么被贬,要么被置之不理,御史台的人们开始弹劾,结果全被换成王安石的人,朝堂上几乎所有人,要么支持王安石,要么退隐或沉默,少数的反对也无人理睬。这时,无论变法成功与否,也无人能阻止了。这就是极权的可怕与害处。

为什么会出现极权,任何朝代都不会缺少说真话的人,但总缺少制衡。说真话,是给清醒的,且有能力(权力)阻止的人听得,而不是同王安石一样失去理智,一心变法的人听得。在当时,清醒且有权停止变法的,是皇帝。这也是为什么后来郑侠说服皇帝,停止变法的原因。可实际上,皇帝是相信王安石的,如果没有一翻天象异变,泰山崩塌,新法的停止与否,还是未知数,因为郑侠也被贬到了远方。可是,如果当时出现一位让皇帝信任,且头脑清醒的人,那么或许变法根本不会实行或很快停止。因为有这个人,王安石便无法做到极权。天平最多不过左右摇动。这也是为什么明代朱元璋废相后,他的儿子朱棣会成立内阁,因为内阁虽有首府,但仍需多次讨论,这便是一种制衡,虽仍有极权,但不过是天子过度放权导致,极权时间也不长,因为另一方总会制衡,以致天平不会一边倒。

但事实上,历史从来,也不可能初心绝地极权,也没有一个朝代会绝对分权,极权在天平的一端,分权在另一端,当天平倒向哪方,便在提醒着人们,是时候在另一端加上重量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5: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31 字

+ 加入清单

这本书刚开始读觉得晦涩难懂,但是读了之后就像品一杯咖啡,第一口的苦,回味却是无穷的。

本书按照苏东坡的人生轨迹的童年与青年、壮年、老练、流放岁月四个部分来写苏东坡的传记。因为林语堂对苏东坡的喜爱,他对苏东坡十分了解,也在他收集的资料与他的想象中,创造出状元一本好书。

谁说苏东坡本就在东坡流放,谁说苏东坡整天就在那里耕田写诗不管国家,而这些在林语堂先生的笔下,苏东坡又开始绽放了自己的光彩,变得那么平易近人。

少年天才苏东坡在考试时被误认为了曾巩,欧阳修为了避嫌,所以他成为第二名。在京师之中“三苏”的名声早已经传遍。可是原本是要殿试的三人,却因为苏东坡的母亲的死亡,所以三苏赶紧回家,三年的守孝。三年以后,“三苏”再次来到京城,但是兄弟两人只有一个人可以在待在京都与父亲在一起当官,于是苏东坡被派到郑州。休闲的生活开始了,苏东坡偶尔做做公事,经常游山玩水,好不自在逍遥,可是小人佞臣在历史中总是不会缺少,在乌台诗案中苏东坡被新党众人列入了死亡名单,不杀了苏东坡,不能安心,但是在朝廷上下也都在上书劝神宗不要杀苏东坡,就连是新党的前领导者王安石也上书,所以苏东坡开回归人们的记忆中——苏东坡被贬黄州,那个东坡来了。

在经历了艰难的生存危机之后,“东坡”上的一块田,一家人的劳作。自从神宗驾崩之后,旧党的势力开始恢复,但是在东坡待的几年也让他见识到旧党的不好,这让苏东坡现在既不能容于旧党,也不能体谅于新党,所以对于朝廷的黑暗,苏东坡自请外调。

在一端政治交替候,徽宗继位,朝廷又让苏东坡复任朝官职,但是在又一次次的交换之中,苏东坡也经历的海南岛的穷困潦倒,所以在北归的途中也逝世了。

苏东坡经历了人世间的心酸和苦楚,身心怀有着志气,却只有郁郁寡欢而到达生命终点,但是在他留下的一篇篇的诗词和记录他的言行中,我们也可以窥见一个活跃在我们心头的苏轼。正如林语堂所说的:“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苏轼付鸿博

归去来兮,心中依记东坡之田;

北风萧萧,口中不停东坡之肉;

柳树迎风,我不向,唯我心中不停笔;

牡丹盛开,世人爱,唯我静于竹林间;

爱恨别离,谁不经,唯我爱人敬杯酒;

自在半辈子,谁不曾有过少年时,意气风发于世间;

惆怅半辈子,谁不曾有过心中事,一生为谁心自怜;

到来便是黑发人,归来已是白发人,

世态炎凉谁不经,岁月安好人已老,

只是不复当年时,人去楼空心安好。

——敬一个经历世态炎凉之后的天才少年苏东坡。

展开阅读全文

篇6:苏东坡传读后感七年级作文

全文共 849 字

+ 加入清单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7: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1369 字

+ 加入清单

起初拿到这本薄薄300多页的《苏东坡传》,粗略的翻翻,并没有发现他有多么多么的吸引人。认认真真地开始看起来,也被林语堂那些看起来略微费力的文字加上并不能太多的情节弄得昏昏欲睡。于是这本书就一直“束之高阁”,直到老师说下周一律收齐。为了届时的作业,硬着头皮开始飞速的看了起来。

从一开始的一目十行到后来废寝忘食的细细去读,才发现吸引我的是苏东坡的那种大者所拥有的智慧,他那时间和空间都无法阻挡的人格魅力,加上林语堂那种平实的笔调,让这种魅力在字里行间浓烈的发散着。比起看书时候的万千思绪,真正到下笔却不知道怎样去描绘这样一个高大的人。林语堂的序里是这样写的“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癖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天下书”这是苏轼用来自勉的诗句,有这样的诗句作铺垫,但在我们领教了苏轼的天才和博学后,还是免不了的惊讶,随即就是无法言喻的崇拜。官场上的苏轼仍是一个智者,但却不是一个胜者。在那个党羽之争那个膨胀的年代,两党之争,受益的是真理,受害的是他本人。他的性格中缺少的周旋和圆滑,多的是冲动和嫉恶如仇的正直,当然,为了这种正直,即使有皇帝的信任,也没有使他逃过一些牢狱之灾。对于这些所谓“小人”的挖空心思的陷害,在于他这样一个乐天派而言总是嗤之以鼻“如蝇在食,吐之乃已”,而然在他不知吃过多少苍蝇之后,依旧我行我素,这样的性格除了让他自己大呼“我真是无可救药”之外,也不免让人察觉他的可爱。苏轼是幸运的,有一个信任他的皇帝,明辨是非,处处帮助他的皇太后。这种幸运或许也是他晚年悲凉不幸命运的导火线。苏轼的晚年是寂寞的,“夜凉吹笛干山月,路暗迷人白种花。棋罢不知人横世。……”即使这样,或许他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懂得知足常乐,他是满足的。而喜欢他的却为他暗暗不平,为官清廉,为百姓谋福谋利,到晚年,出一身本事外,烙得一贫如洗。这是他的不幸?还是上天的一种公平。他也许一生所做的只是秉承他的天性,而他一生所承受的是常人不可企及的悲喜。别人耗尽一生心血得到的而苏东坡,所有的成就似乎都是信手拈来、不费半点功夫。

苏东坡在宋词上的成就,不言而喻。没有人否认过,大家都对他的用典之多佩服得五体投地,即使李清照说苏轼的词不成调,也没有律。可这些都不影响他的地位。

苏东坡是一个天才,是一个上下五千年才出了一个的天才。引用别人对于苏轼的评价结束我想说的话。 “每每读到有关东坡的文字,心是净的,也是静的。东坡给我的震撼,是人格上的,也是灵魂上的。如果真要探求他在我心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一首诗正好作为写照: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做东坡这样的人,有凡人的不幸,更有圣人的高远。在浩瀚史卷中,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拥有丰富的一生?为人处世有几个能像他那样旷达超然?领悟生命有几个能有他的心智和性灵?检索命运有几个能有他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他是一个伟人,留下了旷世奇才,体现着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境界;他也是一个凡人,任凭世俗尘埃掩盖;他是现时的石,后世的玉。”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968 字

+ 加入清单

苏东坡传》这本书我才只读了一半,便对苏东坡这位大文豪有了足够的认识。书中提到过许多地名,多得数不清,这也正提示了我们苏东坡一生漂泊。

在书中,我最喜爱的是苏东坡爽朗的笑声——他的笑声告诉了我许多道理。

他的笑是一种自得其乐的笑,他被贬之后赏景便成了他最大的乐趣。苏东坡常对着风景写诗,写完之后总会为自己又完成一篇文章而高兴地笑;苏东坡的笑,还包含着一种不与人斤斤计较的笑,朝廷的官员为了针对他,因挑不出苏东坡平时表现完美,就拿他的文章骨头里挑刺;苏轼显然没与他们计较,反而还写出“何日遣冯唐”这句话,话中毫无归罪之意;苏东坡的笑,更多的是苦中作乐。谁被贬之后不低落?就像你突然由组长被降到普通成员一样,不再被人肯定你的能力。

时势造英雄,苏东坡之所以在中国古代文学史谈论上经久不衰,多半是因当时所处的环境,造就他颇高的思想道德素质。正因为苏轼的思想超乎常人,才使他的作品犹如一颗璀璨的星在人群中脱颖而出。

我喜欢他毫不恭维、仗义执言的性格。虽然他比较冲动、做事不经过“大脑”思考,但正因为这一点,才使他更富有魅力。《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里面说过:“不要以为你是大学教授,所以作研究比较重要;不要以为你是杀猪的,所以没有人会听你的话,也不要以为你是个大学生,不够资格管社会的事。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我、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苏轼这种激烈的性格,对当时、和我们后世都有极大的影响,他告诉我们:不能让那些不好的东西继续下去,要阻止他们,阻止他们必须要有带头人。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谁也不想当那第一个人,凡是有点头脑的人,都不会那样去做,苏东坡正因为“没头没脑”,就毅然去当带头人。

尽管在仕途路上坎坎坷坷、得罪过许多人、多次被贬,但苏东坡依然不乏幸福笼罩。他有非常爱他的妻子、生死相依的弟弟、陪伴他的朋友、非敌即友的王安石、以及朝廷上的众多好官。这里面最让人感动得便是皇上和皇后,皇后非常重视苏东坡的文采,苏东坡每次犯错之后皇后总会为他求情;皇上对苏东坡极其严厉,他重视苏东坡的文采,但因苏东坡做事欠思考、直言不讳,皇上怕他终有一天得罪大官,就把苏东坡贬谪。

我对苏东坡永远怀有一颗仰慕之心,我喜欢他的真诚待人、真心交友以及直言不讳,如果我身边有这样的以为亲人、朋友或者是同学,我会非常珍惜!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苏东坡传读后感800字

全文共 931 字

+ 加入清单

“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苏东坡

我曾听过“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品过“一蓑烟雨任平生”,读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东坡的毕生,纵使命途多舛,也无法阻挡他忧国忧民的脚步。

居庙堂之高

为官,他心系黎民。

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内,苏东坡用太后的恩宠,请求大量的拨款,实现了针对于全城的公共卫生方案,修整出了一个全新的杭州。

淡水资源在当时是极其重要的,它主要源于西湖,而西湖起着可以为百姓和稻田供水的作用。

可是后来,西湖就开始日渐缩小,湖面蔓草丛生,六井年久失修,苏东坡也只好在“引湖水作六井”后,亲自去拜谒当年参与过这项工程的和尚,听取了他的意见,用陶瓦管代替竹管,上下用石板包围,以防水管再次被破坏。一切都计划好后,苏东坡利用自己的权力派遣了一千个兵,结果很早竣工,工程也做得很好。

供水工程结束后,苏东坡立即着手清除西湖中的水草,他向太后请求拨一万七千贯,又向朝廷上书。随后,他将堆积如山的水草和淤泥用以建筑湖上的长堤,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处江湖之远

为民,他忧国忧君。纵使苏东坡经历过多次沉重的政治打击,但他并没有产生丝毫怨恨,只是身在野,心忧君。

绍圣三年,博罗大火全城付之一炬,地方官救济无家可归的百姓,临时搭棚供他们居住,官家衙署全都焚毁,全需重建。苏东坡担忧官方搜刮民脂民膏,便建议程之才公正处理这件事。

苏东坡站在惠州街上,看着百姓们一个个排着队向当地政府缴纳捐税,心中不觉向往平等的生活。更有甚者,竟因政府自私自利,再加上为了自己的利益所着想,只收老百姓们的现金。

在丰收时节,谷价下跌,有许多农民拉着满车的谷子,却因政府需缴纳的捐税按粮价高时计算和谷价的下跌,只能在低价市场出售。

苏东坡凭借与程之才的交情写了一封长信,信中揭发衙署积弊,向农民纯然勒索。他又请程之才和税吏、运输官举行会议,将他们说服并建议以当前谷价征税。数月后,他在听说三位官员已决定向朝廷呈请后欣喜至极。

苏东坡在朝不被奸邪小人所左右,勇于发表自己的政见,因指出王安石变法对老百姓的迫害,家破人亡。在野,一贬再贬,仍通过自身的影响力为老百姓谋福利,为自己谋求诗意的生活,被贬广州。

无论在朝还是在野,苏东坡都随心所欲,恰如其分地诠释了所谓的“至情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作文400字

全文共 337 字

+ 加入清单

福尔摩斯是这本的主角,他是一个镇静、分辨力强的人。如他第一次遇到华生时,一眼就知道华生是一个医生了,因为他是当了许多年的侦探了。他先当侦探时,还不能做到这样,他是一点点的积累经验后才能的。他的判断是直觉的。他的思路是这位先生既有医生特征,又有军人气质,显然是个军医。这让华生不敢相信,他知道福尔摩斯的经历后对福尔摩斯非常的崇拜。

当我读完了这本书后就陷入了沉思,我也不像福尔摩斯一样么,我最先开始学分数的加减法时,弄得我真是百思不解,但我跟分数的加减接触的时间长了后,分数的加减法就不像以前那么难了,甚至有些我还觉得很简单。

我的学习与福尔摩斯探案遇到的经过有几分相似。我从中悟出了一个道理,成功在于一点一滴的积累,没有人不学就会的,要一点点的积累经验,这样问题便会迎刃而解。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204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看了《苏东坡传》的第一章《文忠公》。

我很佩服苏东坡。第一是因为他为人非常乐观。他经常被贬到这贬到那,但他从来没有一次愁眉苦脸过,总是以乐观的心态去面对每一个人。第二是因为他作诗根本不用去苦心收集资料,只要遇到一点小事,他都能挥笔写出一首诗来。而且他的诗永远是那么清新。

同时我也特别同情他。一个人被贬到一个又一个地方,(向上向善作文)这一刻不知道下一刻的命运。就连最后死也是死在被贬的路上。可真够可怜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915 字

+ 加入清单

今年国庆七天长假,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作文400字

全文共 368 字

+ 加入清单

读完这本,我被深深的感动了。书的名字是: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海伦出生在一个富裕的家庭里,可她不到几岁就失去了话语,失去了听力,失去了双眼。在这个没有声音,不能说话,看不见事物的孩子心中,却充满了幻想和灵感,海伦从小就很聪明,她还有个好伙伴与她心爱的狗,海伦非常好学,当她该上学时,父母请来了家教:莎丽文小姐,从此,海伦就受到了教育。但在教育中,海伦也有一些困难,比如:水和杯子,她总是分不清,在一次次痛苦和绝望之中,老师并不着急,她让海伦穿好衣服,到公园里去,到了公园,莎里文小姐让海伦摸了摸喷泉里的水,在海伦的手心里写上了water(水)这个单词,海伦终于明白了,世界上各种东西都有自己的名字。在一次次胜利和成功之中,海伦考上了大学……

这本书使我受益匪浅,让我懂得了连这个残疾的孩子都能在这种环境中学习,我们应该更珍惜现在的美好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苏东坡传读后感七年级作文

全文共 885 字

+ 加入清单

他没有李白一身白衣任意飘于雨雾间的仙气,也没有杜甫忧国忧民古朴笔墨中寄托的深厚情思,但他“大江东去”,“自比闲人”的豁达豪迈流芳百世,永垂不朽。

林语堂先生说:“在中国总会引起人亲切敬佩的微笑。”也许这话最能概括苏东坡的一切。不错,一提到苏东坡,必会让人感叹这文人活得精彩,他拥有文坛上首屈一指的地位,政坛上的巧舌如簧,高瞻远瞩,着实是难得的才干,家庭中有一个有思想的父亲,有肯为自己操劳的妻子。当然,人生中难免会有波折,但贬谪途中的他,一直把着乐观上进的心态,让他的人生又得到了升华。

他的诗词不朽。“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月圆时的仰望,醉意中的苦闷,最后都化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亲切祝愿,如茶香般的淡雅,如绸缎般的朦胧,让这首诗的芳华缓缓流入人们的心田。笔锋下的百变,不得不说“大江东去浪淘尽”又是一千古不朽的佳作。赤壁战场上的烽火狼烟,惊涛乱石;公瑾谈笑风生中的雄姿英发,羽扇纶巾,在他的笔下淋漓尽致。苏东坡,他有闺秀之细腻,浪子之气概,诗词的两极变化,让他成为世人口中的神话,不朽的经典。

他的精神不朽,饱经忧患拂逆,人性却更趋温厚,并没有丝毫尖酸刻薄。在贬谪途中,难免会有苦闷与不满,但经心灵的洗净后,都转变为阳光的正能量。自比院中闲人,心中可是何等的随遇而安,他视一切痛苦为过往云烟,看淡世间凡俗,留给自己的只有心中的一方净土和一抹斜阳。他一生清贫,为人坦荡,处处为百姓着想,他对权利视而不见,只求自己舒服安逸,百姓安乐太平。他不像陶潜一样把入仕途看作一生的抱负,他也比辛弃疾拿得起放得下,他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始终拥有浩然之气。

“归根结底,我们只能知道自己真正了解的人,我们只能完全了解我们真正喜爱的人”世人都知道苏东坡,但并非真正了解他,我也一样,一本书不能真正诠释一个伟人,也许一个伟人还犯过错,还有很多的事情没有被记载,但他有公认的不朽之作,不朽之人格,这是值得尊敬的。

我们怀念苏东坡,怀念曾经拥有他的一段历史,更怀念他与世无争的怡然自得,更怀念他将涓涓苦水和人生的压抑融于笔尖下一股清流的不羁,我们将把这份怀念传承下去,将他们成为不朽的佳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906 字

+ 加入清单

奉老师之命借来厚厚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本是是想草草读完草草了事,可不想自己被苏东坡命运多舛的一生所深深震撼,对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产生了无限的敬意。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无可比拟的才华。一说起苏东坡,就不能不提他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诗才。他的诗,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深情款款,有“欲把西湖比西子,淡装浓抹总相宜”的清新雅致,有“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人生哲思……其境界皆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无不鼓舞于笔端。透过东坡,我触碰到中国文人飘忽的衣袂,聆听到中国文化舒缓的脉动。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乐观豁达的性格。“成也其诗,败也其诗”用在东坡身上再恰当不过了。“乌台诗案”让人不禁感叹:天才往往是被人嫉妒的,要不是苏东坡太有才华,锋芒太露,原来与之为友的同道们也不会转而排挤他,他也不会落的几度外放他乡的下常好在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他没有郁郁寡欢,而是随遇而安,创作才情与此同时也越发充沛。在密州,他写出了公认为最好的中秋词《水调歌头》,那动人的词句和凄美的意境至今长盛不衰。而在他晚年身处的岭南蛮荒之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也正是苏东坡明朗豁达心境的写照。

我敬仰苏东坡,因为他的浩然之气。当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弊端,苏东坡等人立刻提出反对,苏东坡利用他最擅长的武器--笔,写出了上神宗皇帝万言书,其中包括他自己的政治哲学,也表示其个人之气质与风格,其机智学问与大无畏精神,都显然可见。随后苏东坡反对变法失败被贬至杭州,于是,他远离了喧嚣,回归于清纯空灵;他习惯了淡泊,才情更加俊逸洒脱;他明白了如何应对困难,才能做到宠辱不惊。“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苏东坡这一豪气干云的惊世骇俗之语昭告世人:一个人只要具备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就能超凡脱俗,刚直不阿,坦然自适,在任何境遇中,都能处之泰然,享受使人感到无穷快意的千里雄风!

诚如林语堂所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心灵的喜悦,是他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苏东坡的浩然之气,也将如他的诗词一样永留千古!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苏东坡传读后感1000字

全文共 1094 字

+ 加入清单

一代文宗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他将一位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的一生娓娓道来,一格性格鲜明、多才多艺、形象饱满、可敬可爱的苏东坡清晰地浮现在人们的眼前。

之前,我对苏东坡并不了解多少,在看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之后,才对这位不朽的传奇人物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但连林老先生都说自己无论如何都无法用详尽的语言勾绘出苏东坡的全貌,说他是自己“万分倾倒”,而又“望尘莫及”的。

为官,一生只要安安稳稳,脚踏实地就可以了。例如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

而在于苏轼面对生活,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不过是过眼云烟罢了。苏轼的一生,艰辛只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与王安石斗智斗法。对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暂且不管。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老百姓的生活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快乐或是艰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这就是苏轼为民着想的一生。

苏东坡与王安石的斗法决定了他的一生,也决定了宋朝的命运,王安石的变法本意是好的,可他过于自负,有许多新法得不到预期的效果,反而给人民增加了很多的负担。于是王安石把许多反对他的贤臣都贬到其他地方,反而提拔了一些小人,苏东坡对新法极力反对,连续上奏,最终也被贬到杭州,可这只是刚刚开始。被贬后,苏东坡仍然坚持对抗新政。把幽怨的感情全寄于诗中。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一生饱经忧患,可他并没有尖酸刻簿,没有消沉。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积极向上的,他是一个乐天派的诗人。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美好,他四处游历从出生到架鹤西去,他的足迹遍布中国的大江南北。他每到一处,都会给当地人带去他所独有的深远影响。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他既能写出“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豪迈,也能写出“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拿林语堂做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己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凛然正气,必然永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1268 字

+ 加入清单

20世纪四大传记(梁启超的《李鸿章传》,朱东润的《张居正大传》,吴晗的《朱元璋传》以及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读来风格各异,但最酣畅淋漓的莫过于《苏东坡传》。我一直觉得,虽然远隔千年,在文人气质上,林语堂与苏东坡的同声相求,却丝毫不因时光的阻隔而淡去。中华文化传承的穿透力,由此可见一斑。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苏东坡传读后感

全文共 1124 字

+ 加入清单

我对苏东坡的偏爱,是从读他的作品开始的,豪放如《念奴娇 赤壁怀古》,深情如《江城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豁达如《赤壁赋》,闲雅如《记承天寺夜游》……从文字而想见其为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苏东坡的文学造诣固然是惊采绝艳,但在泱泱五千年的历史里,才华洋溢的不知其几。司马迁的史书为无韵之离骚,曹操的诗古直悲凉,江淹的赋文错彩镂金,柳永的词缠绵绻缱……然而苏东坡,唯有苏东坡,才让我在欣赏其才华之外,产生感情上的依附。

苏东坡的一生,起伏跌宕,几经沉浮。他少年得志,鲜衣怒马,文章遍行天下,上至九五之尊宋仁宗,朝堂领袖欧阳修,下至庶民,对他无一不欣赏推崇,爱护有加;他为政一方,造福一地,千年之后,杭州的苏堤,仍在见证和诉说着对苏东坡的留恋。向太后当政期间,他得到重用,位居龙图阁大学士,奔走于四方,纾解新政给百姓带来的疾苦。

然而政坛多风雨,如果说王安石的改革派与苏东坡之间的分歧,仅仅是政见之不同,那么王安石之后,所谓“改革派”的章停之流,对待异己者的迫害,已经远远超出王安石的“流放”,他们捏造莫须有的罪名,制造“乌台诗案”,更甚者,将元祐年间复被启用的以苏东坡为首的一批官员,污蔑为国之妖孽,将他们的姓名,镌刻在碑石上,欲将他们生生世世,钉在“耻辱”柱上,是为“元祐党人碑”也。其后苏东坡被一贬再贬,从岭南的惠州,到化外之地的海南,都留下了他年迈而疲惫的身躯。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即使是低潮期,当他冥想过去,也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甚至在海南时,居无安身之处,病无可医之药,他仍保持着“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的气魄。短短的六十多年,荣耀时不盛气凌人,艰辛时没有卑躬屈膝,怨天尤人。我对他的情感上的依附,正是来自于精神上的击节和共鸣。

总结而言,苏东坡的气质,有儒家的“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的勇者无惧,有道家任真自然、骋目游怀的顺从天道,还有佛家“和光同尘,与俗俯仰”的自得。这是文人的理想状态,然而能够真正身体力行者,几千年来,又能有几人?

书的作者林语堂,也是我一直非常喜爱的作家之一。他在《京华烟云》里塑造的姚思安和姚木兰这对父女,也是中华文化中道家思想的践行者。在传记中,林语堂对苏东坡给予了无上的赞誉。作为一个喜欢苏东坡的读者,读到这样的书,自然如遇知己。不过也正是由于他对苏东坡的欣赏,所以对当时另一位政治名人王安石,书中散发出强烈的厌恶感。甚至将一篇攻击王安石的伪作《辩奸论》算在苏东坡的父亲苏辙身上,连王安石的怪癖性格,也都成了他做作以博取名声的罪名。我对王安石的认识是模糊不清的。但对于改革者,无论其最终结果如何,我都认为,至少他是时代的勇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读一本好书读后感作文400字

全文共 355 字

+ 加入清单

在蒙古大草原中狼是有野心的;残忍的,但是在蒙古人心中狼是神圣的。

现在野牛成为了家牛,野猪成为了猪,狼成为了狗,野性完全消失除了在蒙古。

在读这本之前我一直都认为狼是狡猾的;永远不会懂得什么是爱心,什么是怜悯。可是我错了它们之所以没有爱心是因为它们懂得一句话: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它们之所以不懂得怜悯是因为狼从不会让敌人知道自己的另一面。

我一直都认为狼对自己的孩子不服责任。可是我又错了它们是那样的疼爱自己的孩子,它们愿意以自己的轻伤换对方的重伤,以自己的重伤换对方的生命。

它们有自己的尊严:别人给它们食物,它们从不会低下头,它们只会认为这是它自己捕捉的食物,绝不让步。

它们团结友爱:每次出去时都是一群一群的。

我知道了做人要有尊严,没了尊严的人原来是这么可怕。我知道了如果是一个集体我们一定要团结友爱。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