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趣的成语故事有哪些(20篇)

浏览

5920

作文

1000

博而不精的成语故事_600字

全文共 548 字

+ 加入清单

“博而不精”这则成语的意思是比喻常识广博而不精深。

这个成语来源于《后汉书马融传》,贾君精而不博,郑君博而不精,即精即博,吾何加焉?

东汉著名的经学家郑兴,以研究《左氏春秋》着称于世。他的儿子郑众,十二岁时就跟父亲学习这部经学著作。后来,郑众还学习了《周易》,《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使他学识渊博,几乎无所不晓,在上层社会很有名气。

郑众当官后,在公务之余给一些年轻人讲解《毛诗》、《周礼》等经学著作,并且花很大的精力为《左氏春秋》作注。后来,终于完成了《左氏春秋》的注释工作。这部书流传后,和另一位经学家贾逵所注的《左氏春秋》齐名,都受到学者们的好评。当时,最著名的经学家是马融。他注过《周易》、《尚书》、《毛诗》、《三礼》、《论语》、《孝经》,使古文经学达到成熟的境地,因此,弟子多达千人。马融除了为经书作注外,又兼注《老子》、《淮南子》。讲课时坐在高堂上,挂上纱帐,前面让学生坐着听课,后面列一班女乐演奏音乐,很有特点。

马融研究了《左传》后,也准备注一部《左氏春秋》,他仔细阅读了贾逵和郑众的注本后评价说:“贾逵的注本精深而不广博,郑众的注本广博而不精深。要是既精深又广博,那我怎能超过他们?”马融觉得,这两个注本各有各的长处,合起来就弥补了各自的不足之处,便决定不再给《左氏春秋》作注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伯乐相马儿童成语故事

全文共 822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伯乐能发现千里马。比喻善于发现和选拔人才。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

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

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

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杯弓蛇影成语故事感悟

全文共 572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我读完了《小故事中的大道理全集》这本书,其中觉得《杯弓蛇影》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特别深。

这个故事讲了:汉朝时,有个叫应彬的人,为人正直,热情好客。有一次,他和朋友杜宣一起开怀畅饮。两人同时举杯,杜宣突然发现酒杯里有条蛇,他感到恶心,可已端到嘴边,只好硬着头皮,喝了下去,回到家后,他感到浑身疼痛,他告诉应彬这件事后,应彬回到家里端起酒杯,抬头看了看挂在墙上的弓,又把杯子放在别的地方,就没有了蛇。()他明白了事情的原因,告诉杜宣,杜宣的病也就好了!

看到了这里,想到了我自己,曾经有过的一件事,一次,我在做数学专业时,碰到了一个难题,求1+2+3+……+100=?看到这道题,我觉得很麻烦,这要列竖式,要算到什么时候呀?但是我又没办法,只好一个一个的计算起来,终于得出了5050。第二天,老师把改的作业发给了我们,老师在我的作业本上写着:(1+100)×100÷2,看了以后,我恍然大悟,明白了:做数学题要学会找规律,学会动脑筋,不要被困难吓倒,不要被复杂题目吓倒。

读了这个故事,想起了这件事,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其实有时候,事情并不是人们自己想的那么可怕。更多的时候,人们是自己在吓唬自己,我们不要被事情的表面现象所蒙蔽,草率的做出结论,要多做调查研究,找出事情背后的真相。疑神疑鬼,自惊自扰,只会给自己和家人、朋友带来不必要的担心和麻烦。

展开阅读全文

篇3:关于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933 字

+ 加入清单

古人把争天下比做逐鹿中原,也只有稳据中原,才能定鹿死谁手。下面整理了关于鹿死谁手的成语故事,一起来看看!

成语释义

不知政权落入谁的手中。常用来形容不知谁能取得最后胜利。

故事出处

《晋书·石勒载记下》:“朕若逢高皇,当北面而事之,与韩、彭竞鞭而争先耳;脱遇光武,当并驱于中原,未知鹿死谁手。”

出处译文

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成语故事:

东晋时期,我国北方出现了五个强盛的少数民族,先后建立了十六个国家,这种情况在历史上被称为“五胡十六国”。十六国的国主各有一番经历,都不是轻轻松松就开创了基业。其中经历最为奇特的,当数后赵国主石勒。

石勒字世龙,上党武乡(今山西榆社北)人,羯族。他身体强壮,胆子很大,从小就对骑马射箭感兴趣。他属于少数民族,在二十多岁时就被晋朝官吏掠卖到山东当了奴隶。后来,他与汲桑等人起来造反,聚集了一伙人。汲桑死后,石勒带领手下人投奔了匈奴人刘渊。刘渊认为石勒才能出众,就封他为将军。

石勒重用汉族官僚张宾,请他为自己出谋划策,结果终于形成割据一方的力量。公元319年,他自立为赵王,他所掌握的政权被后人称为后赵。公元329年,他消灭前赵,占领了中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石勒建都襄国(今河北邢台),与东晋、成汉三足鼎立,互争天下。

一天,外国使臣来到后赵朝贺,石勒设宴欢迎。在宴会上,石勒想到自己创下这么大的基业,连外国也承认,非常高兴,于是乘着酒兴向大臣徐光问道:“我的功劳与历史上哪个君王能够相提并论?”徐光是臣子,就趁机恭维他,说道:“陛下又有智又有勇,君王中的汉高祖、人臣中的曹操都比不上您。自古以来的帝王,哪个能和您相提并论呢!”

石勒明知这是夸大之词,就笑笑说道:“你的话太夸张了。一个人要紧的是有自知之明。我如果遇到汉高祖刘邦,一定不会和他作对,而是心甘情愿地做他的部下,为他效力,和韩信、彭越一样建立功勋。我如果遇到汉光武帝刘秀,则会与他争个高低,看看谁的本事强,可就不知道鹿死谁手,天下被哪个得到了。”

后赵的臣子听到石勒的这番话,非常高兴,觉得自己的君主既不自傲,又有远大的志向。

展开阅读全文

篇4: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285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豁达先生

成语拼音:hu dá xiān shēng

成语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指人的心胸。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偏正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指人心胸坦荡,头脑清醒。

成语来源:《子不语》:“此处向不平静,自豁达先生过后,永无为祟者。”

成语造句:他被人公称为豁达先生。

豁达先生的成语故事

孝廉蔡魏公对人讲鬼有三技:一迷、二遮、三吓。他列举他的表弟豁达先生遇鬼的故事。豁达先生晚上路过西乡,看到一个涂脂擦粉的女人跟着他走,后又上前拦住他,继而又变成披头散发、血流满面的恶鬼吓他,他始终不怕,鬼拿他没辙。

豁字开头的成语

豁达先生

包含有豁字的成语

豁达先生

展开阅读全文

篇5: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3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鹤吊陶母

成语拼音:hè diào táo mǔ

成语用法:作宾语、定语;指吊丧。

实用性:生僻

感情色彩:中性词

成语结构:主谓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白鹤吊唁陶侃之母。指吊丧。

成语来源: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贤媛》:“忽有二客来吊,不哭而退,仪服鲜异,知非常人,遣随视之,但见双鹤冲天而去。”

成语造句:

鹤吊陶母的成语故事

晋朝时期,孝廉范逵赴京上任,路过陶侃家。陶母剪下长发卖钱来招待客人,让范逵深受感动,就举荐陶侃为广州刺史。陶侃当官后,十分孝顺母亲。母亲去世时,陶侃在墓前守候,见两个衣着鲜艳的人来拜祭,他暗中察看,两人化鹤冲天而去。

鹤字开头的成语

鹤亦败道    鹤吊陶母    鹤立鸡群

包含有鹤字的成语

风声鹤唳    鹤立鸡群    风声鹤唳    骑鹤上扬    鹤吊陶母    鹤亦败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小学生必学历史成语故事3:卧薪尝胆

全文共 205 字

+ 加入清单

【释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要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国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封豕长蛇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432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字】封豕长蛇

【汉语拼音】fēng shǐ cháng shé

【近义词】:毒蛇猛兽、牛鬼蛇神

【反义词】:祥麟威风

【成语出处】《左传·定公四年》:“吴为封豕长蛇,以荐食上国。”

【成语解释】封:大;封豕:大猪;长蛇:大蛇。贪多无厌,贪婪如大猪,残暴如大蛇。比喻贪暴者、侵略者。

【封豕长蛇造句】 可恶的侵略者如封豕长蛇残害平民老百姓。

【封豕长蛇的成语故事

四年春季,三月,刘文公在召陵会合诸侯,这是为了策划进攻楚国。晋国的荀寅向蔡侯求取财货,没有得到,就对范献子说:“国家正在危急之时,诸侯 正怀有二心,准备在这种情况下袭击敌人,不也是很困难吗!大雨正在下着,疟疾正在流行,中山不臣服,抛弃盟约而招来怨恨,对楚国没有什么损害,反而失去了 中山,不如辞谢蔡侯。我们自从方城那次战役以来,到现在还不见得能在楚国得志,只不过是劳兵伤财。”于是就辞谢了蔡侯。

晋国人向郑国借用装饰旌旗的羽毛,郑国人给了他们。第二天,把羽毛装饰在旗杆顶上去参加会,晋国就因此失掉了诸侯的拥护。

展开阅读全文

篇8:成语故事推荐

全文共 7717 字

+ 加入清单

每一则成语都有其深刻的人生哲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出来的有关于成语故事推荐,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风声鹤唳】(1)

“风声鹤唳”这则成语的唳是鸟叫。把风的响声、鹤的叫声,都当做敌人的呼喊声,疑心是追兵来了。形容惊慌失措,神经极度紧张。

这个成语来源于《晋书。谢玄传》,坚众奔溃,余众弃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以为王师已至,草行露宿,重以饥冻,死者十七八。

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

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

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道:“贵军在淝水边安营扎寨,显然是为了持久作战,而不是速战速决。如果贵军稍向后退,让我军渡过淝水决战,不是更好吗?”秦军内部讨论时,众将领都认为,坚守淝水,晋军不能过河。待后续大军抵达,即可彻底击溃晋军。因此不能接受晋军的建议。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不同意众将领的意见,说:“我军只要稍稍后退,等晋军一半过河,一半还在渡河时,用精锐的骑兵冲杀上去,我军肯定能大获全胜!”

于是,秦军决定后退。苻坚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快速渡河杀敌。秦军在溃退途中,丢弃了兵器和盔甲,一片混乱,自相践踏而死的不计其数。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狼狈不堪】(2)

晋朝时,武陵人李密品德、文才都很好,在当时颇享盛名。晋朝皇帝司马炎看重他的品德和才能,便想召他做官,但几次都被拒绝了。

原来,李密很小就没有了父亲,4岁时母亲被迫改嫁,他从小跟自己的祖母刘氏生活。李密在祖母的照料下长大,也是祖母供他读书的。因此,李密与祖母感情非常深厚,他不忍心丢下年老的祖母不服侍而去做官。

最后,李密给司马炎写了一封信,表明自己的态度。信中说:“我出生6个月时便没有父亲,4岁时母亲被舅舅逼着改嫁,祖母刘氏看我可怜,便抚养我长大。我家中没有兄弟,祖母也没有其他人可以照顾她。祖母一人历尽艰辛把我养大,如今她年老了,只有我一人可以服侍她度过残年。可是我不出去做官,又违背了您的旨意,我现在的处境真是进退两难呀!”

【不可多得】(3)

东汉末年,有个名叫祢(mi,旧读ni)衡的着名文学家。他博学多才,善于论辨,写文章又快又好,只是相当自傲,好与人争斗。当时的名士孔融非常欣赏他,认为他是一个出类拔萃的人物,特地写了荐表,把他推荐给汉献帝。

在荐表中,孔融盛赞祢衡有惊人的才学和记忆力,只见过一次,就能背诵,只听到一次就能记住。像祢衡这样的奇才,是不可多得的。汉献帝什么都要听命于独揽朝廷大权的曹操,便把荐表交给了他,由他去作主。曹操决定召见祢衡,但祢衡瞧不起曹操,自称得了狂病,不肯前往,后来总算去了,但在言语之间得罪了曹操。

曹操心里冒火,便让祢衡当鼓吏,在自己大宴宾客的时候让他击鼓,借以当众侮辱。不料,祢衡竟利用当这个差的机会,击一阵鼓骂一阵曹操。结果,受辱的倒反是曹操。

曹操本想杀了祢衡,但又怕留下害贤的坏名声,便派他去荆州劝说刘表来降,实际上是企图借刘表之手杀他。

不料,刘表仰慕祢衡之名已久,把他奉为上宾,并把他当作高级顾问,每次议事或发布文告,都要征求他的意见,他不表态便不作决定。但是,祢衡在刘表那里的时间也不长。日子一久,他傲慢地对待刘表,使刘表无法忍受。于是,刘表将他派到江夏太守黄祖那里去当书记。

黄祖知道祢衡的文名很高,让他起草文稿。不论是什么文稿,祢衡总是一挥而成,而且总是写得非常得体,符合黄祖的要求。为此,黄祖很看重他。

黄祖的长子黄射(yi)也是当官的。他对祢衡的文才同样非常欣赏,常常邀祢衡游山玩水。一次,两人参观了东汉文字家蔡邕(yong)写的一块碑文,都觉得文笔很好,书法也很漂亮,深为赞美。

回家后,黄射懊悔当时没有把碑文抄下来,以便细细回味。祢衡知道了他的心思后,说:“不妨事,我虽然只看了一遍,但还能记住。且让我写出来。”

祢衡说罢,竟凭记忆把碑文全部默写了出来。事后,黄射派人去核对,竟然一字不差。众人知道,都夸祢衡是不可多得的奇才。一次,黄射欢宴宾客,有人在宴会上献给他一只鹦鹉。黄射非常喜爱,当场请祢衡作一篇关于鹦鹉的赋。祢衡略一思忖,便举笔疾书,不一会儿把赋写毕。这就是他的代表作《鹦鹉赋》。

尽管祢衡才学很高,记忆力惊人,但他狂妄自傲的表现没有丝毫收敛。一天,黄祖在船上宴客,他出言不逊。黄祖数说了他几句,他竟当众大骂黄祖。黄祖在盛怒之下,命人将他拉上岸去处死。当时祢衡才二十五岁。

【伯乐相马】(4)

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他是春秋时代的人。由于他对马的研究非常出色,人们便忘记了他本来的名字,干脆称他为伯乐,延续到现在。

一次,伯乐受楚王的委托,购买能日行干里的骏马。伯乐向楚王说明,千里马少有,找起来不容易,需要到各地巡访,请楚王不必着急,他尽力将事情办好。

伯乐跑了好几个国家,连素以盛产名马的燕赵一带,都仔细寻访,辛苦倍至,还是没发现中意的良马。一天,伯乐从齐国返回,在路上,看到一匹马拉着盐车,很吃力地在陡坡上行进。马累得呼呼喘气,每迈一步都十分艰难。伯乐对马向来亲近,不由走到跟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起头来瞪大眼睛,大声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立即从声音中判断出,这是一匹难得的骏马。伯乐对驾车的人说:“这匹马在疆场上驰骋,任何马都比不过它,但用来拉车,它却不如普通的马。你还是把它卖给我吧。”

驾车人认为伯乐是个大傻瓜,他觉得这匹马太普通了,拉车没气力,吃得太多,骨瘦如柴,毫不犹豫地同意了。伯乐牵走千里马,直奔楚国。伯乐牵马来到楚王宫,拍拍马的脖颈说:“我给你找到了好主人。”千里马像明白伯乐的意思,抬起前蹄把地面震得咯咯作响,引颈长嘶,声音洪亮,如大钟石磐,直上云霄。楚王听到马嘶声,走出宫外。伯乐指着马说:“大王,我把千里马给您带来了,请仔细观看。”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认为伯乐愚弄他,有点不高兴,说:“我相信你会看马,才让你买马,可你买的是什么马呀,这马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

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不过拉了一段车,又喂养不精心,所以看起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

楚王一听,有点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果然,马变得精壮神骏。楚王跨马扬鞭,但觉两耳生风,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里之外。后来千里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楚王对伯乐更加敬重。

【外强中干】(5)

秦国和晋国之间发生了战争,晋惠公要使用郑国赠送的马来驾车。大臣庆郑劝告惠公说:“自古以来,打仗时都要用本国的好马,因为它土生土长,熟悉道路,听从使唤。用外国的马,不好驾驭(控制),一遇到意外,就会乱踢乱叫。而且这种马外表看起来好像很强壮,实际上并没有什么能耐(原文是‘外强中干’),怎么能作战呢?”但是惠公没有听从庆郑的劝说。

战斗打响后,晋国的车马便乱跑一气,很快陷入泥泞,进退不得。结果被秦军打得大败,晋惠公也被秦军活捉了。

庆郑所说的“外强中干”这句话,后来就成了成语。“外”是外表,表面;“中”是中间,内部;“干”是干枯、空虚。用来形容外表强大、实际上内部力量空虚。

和这近似的成语有“色厉内荏”。“色”是脸上的神色;“厉”是凶猛;“荏”是软弱。这句成语是说外表强硬而内心胆怯。

【一箭双雕】(6)

出处:《北史·长孙及传》尝有二雕飞而争肉。因以箭两只与及,请射取之。晟驰往,遇雕相馒,遂一发双贯焉。

释义:“雕”,一种凶猛的大鸟。发一枚箭就射中两只大鸟。比喻做一件事达到两个目的。

故事:南北朝时,北周有一个智勇双全的人叫长孙晟。具有百发百中的射箭技艺,无人敢与他相比。

北周的国王为子安定北方的少数民族突厥人,决定把一位公主嫁给突玉摄图。为了安全起见,派长孙晟率领一批将士护送公主前往突厥。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了突厥。摄图大摆酒宴。宴请长孙晟。酒过三巡,按照实晟人的习惯要比武助兴。突厥王命人拿来一张硬弓,要长孙晟射百步以外的铜线。只听得“格勒勒”—声,硬弓被拉成弯月,一枝利箭“嗖”地一声射进了铜钱的小方孔。“好!”大家齐声喝采。

从此摄图对长孙晟非常敬重,留他在突厥住了一年,并经常让他陪着自己一块儿去打猎。有一次,他俩正在打猎,摄图猛抬起头,看见天空中有两只大雕在争夺一块肉。他忙送给长孙晟两枝箭说:“能把这两只射下来吗?”“一枝箭就够了!”长孙晟边说边接过箭,策马驰去。他搭上箭,拉开弓,对准两只厥打得难分难解的大雕。“嗖”的一声,两只大雕便串在一起掉落下了。

【不得要领】(7)

“不得要领”这则成语的“要”,即腰,指衣腰;“领”指衣领。古人上衣下裳,提上衣时拿着衣领,提下裳时拿着贴腰部份。“要领”是比喻人的意旨,这里引申为态度。现在一般来表示说话、写文章抓不住要点或关键。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大宛列传》,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

汉武帝初即位的时候,从北方匈奴投降过来的人都说,匈奴打败了月氏(yuezhi),拿月氏王的头颅骨做成大酒杯,月氏人被赶跑,对匈奴怀着强烈的仇恨。他们想攻打匈奴,但得不到别国的援助。

当时,武帝正想消灭匈奴。听了这话,想和月氏友好往来。但要到月氏去,必须经过匈奴,于是招募能出使月氏的人。担任郎官不久的张骞应募出使,被武帝批准。

不幸的是,张骞经过匈奴的时候,还是被抓住,押送到单于那里。单于把张骞扣留下来,并且对他说:“月氏在我们的西北,你们汉人怎么能出使到那里去?如果我们要出使到越国去,你们能让我们去吗?”

就这样,张骞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匈奴给了他妻室,使他有了儿子,但张骞始终保存了汉朝交给他的使节。

后来,匈奴放松了对张骞的监视。于是,他与随从们一起逃走,朝月氏方向前进。他们走了几十天,来到了大宛国。大宛的国王听说汉朝十分富足,想和汉朝往来,只是未能如愿;见张骞后非常高兴,问他打算到哪里去。张骞回答说:“我奉汉朝之命出使去月氏,被匈奴人封锁了交通,如今从匈奴逃到这里。希望大王能派人给我带路,送我到月氏去。如果能到那里,将来回到汉朝,汉朝将赠送给你们无数财物。”大宛的国王听从张骞的话,为他派出向导和翻译,一直送到了康居国,康居国又派人送他到了月氏。

原来,月氏遭到匈奴人的攻击,国王被杀,大部分人西迁到了这里,称为大月氏。现在国人已立被杀国王的太子为国王,统治着早先就存在的大夏国而定居了下来。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没有外来的侵略,他们只想太平无事,快乐逍遥,又觉得和汉朝的距离很远,不再有向匈奴报复的心愿了。张骞从大月氏到大夏,始终不能得到月氏对与汉共击匈奴之事的明确态度。他在那里留住了一年多,就起程回国了。

【兵贵神速】(8)

“兵贵神速”这则成语的意思是用兵以行动迅速为可贵。意思是用兵神速,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就会取得胜利。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志。魏书。郭嘉传》,兵贵神速。今千里袭人,辎重多,难以趣利,且彼闻之,必为备。不知留辎重,轻兵兼道以出,掩其不意。

郭嘉,字奉孝,颍川阳翟(今河南禹县)人。他足智多谋,受到曹操的信任和重用。

曹操打败了据有冀、青、幽、并四州的袁绍,杀了袁绍长子袁谭,袁绍的另外两个儿子袁尚、袁熙逃走,投奔辽河流域的乌丸族首领蹋顿单于。蹋顿乘机侵扰汉朝边境,破坏边境地区人民的正常生产和生活。曹操有心要去征讨袁尚及蹋顿,侣有些官员担心远征之后,荆州的刘表会乘机派刘备来袭击曹操的后方。

郭嘉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对曹操说:“你现在威镇天下,但乌丸仗着地处在边远地区,必然不会防备。进行突然袭击,一定能消灭他们。如果延误时机,让袁尚、袁熙喘过气来,重新收集残部,乌丸各族响应,蹋顿有了野心,只怕冀州、青州又要不属于我们了。刘表是个空谈家,知道自己才能不及刘备,不会重用刘备,刘备不受重用,也不肯多为刘表出力。所以你只管放心远征乌丸,不会有后顾之忧的。”

曹操于是率领军队出征。到达易县(今属河北)后,郭嘉又对曹操说:“用兵贵在神速。现在到千里之外的地方作战,军用物资多,行军速度就慢,如果乌丸人知道我军的情况,就会有所准备。不如留下笨重的军械物资,部队轻装,以加倍的速度前进,乘敌人没有防备发起进攻,那就能大获全胜。”

曹操依郭嘉的计策办,部队快速行军,直达蹋顿单于驻地。乌丸人惊慌失措地应战,一败涂地。蹋顿被杀,袁尚、袁熙逃往辽东后被太守孙康所杀。

【三顾茅庐】(9)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着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着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诸葛亮在着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病入膏肓】(10)

“病入膏育”这则成语的膏肓是古以膏为心尖脂肪,肓为心脏与隔膜之间,膏肓之间是药力不到之处。意指病已危重到了无法救治的地步。亦喻事情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

这个成语来源于《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至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

医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

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回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们不得。”

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了。

【八仙过海】(11)

传说很久很久以前,有八位得道仙人:铁拐李、汉钟离、吕洞宾、曹国舅、张果老、韩湘子、蓝采和、何仙姑,人称八仙。

一天,八位仙人要到东海去游蓬莱岛。本来,诸仙腾云驾雾,一眨眼就可到,可是吕洞宾偏偏别出心裁,提出要乘船过海,观赏海景。大家一听也觉得很有意思,于是便答应了。

吕洞宾拿来铁拐李的拐杖,往海里一扔,说了一声“变”,顿时拐杖变成一艘宽敞漂亮的大船,八位大仙坐船观景,喝酒唱歌,热闹极了。

船在海上航行着,几位大仙觉得速度太慢,吕洞宾就说:“我们不如每人都拿出自己的宝物,使船加快速度。”说完,吕洞宾拔出宝剑,扔进水中,水中立刻翻起大浪,推动船往前走。船走出了几里后,吕洞宾便收回宝剑。

铁拐李见吕洞宾收回了宝剑,马上摘下自己的宝葫芦,对着船的后面,只听“砰砰”两声,船又加快了速度。汉钟离也不甘示弱,举起大扇子,扇了几下。船的速度又更快了。

蓝采和一见也着了急,拿起快板抛入水中。可是过了一会船又慢了下来,并没有加快。几位大仙笑着说:“怎么你的快板不灵了呢!”蓝采和一看自己的宝物不见了,就急急忙忙跳入水中去找,结果一看是被龙王太子给偷了。蓝采和追了上去,与龙王太子大战起来。

其他七位大仙正谈论着蓝采和的仙术失灵。突然,平静的海面掀起一个浪头,将大船打翻了。张果老眼尖,翻身爬上毛驴背;曹国舅脚踏巧板浪里漂;韩湘子放下仙笛当坐骑;汉钟离打开蒲扇垫脚底;铁拐李失了拐杖,幸亏抱着个葫芦;吕洞宾踩着宝剑;何仙姑坐在莲花上,都没有落水。

他们看蓝采和与龙王太子打了起来,便知道是龙王太子偷了快板。龙王太子见八位仙人都在,知道自己打不过他们,便跳入水中逃跑了。

八位仙人本来想去游玩,偏偏遇上这事,非常生气,便跳入水中直奔龙宫追去。

龙王太子知道八仙不会善罢甘休,早在半路上就安排好。他见大仙们来势凶猛,慌忙挥舞鱼旗,催动虾兵蟹将,掀起漫海大潮,向八仙淹来。汉钟离挺着大肚子,飘然降落潮头,轻轻扇动蒲扇。只听“呼呼”两声,一阵狂风就把虾兵和蟹将都扇到九霄云外去了,吓得其他海怪连忙关了龙宫大门。龙王太子见汉钟离破了他的阵势,忙把脸一抹,喝声“变”。海里突然蹿出一条大鱼,张开闸门似的大口来吞汉钟离。

汉钟离急忙扇动扇子,不料那大鱼毫无惧色,嘴巴越张  越大。这下,汉钟离可慌了神了。正在危急时,忽然传来韩湘子的仙笛声。那笛声悠扬悦耳,大鱼听了,竟然斗志全无,朝韩湘子歌舞参拜起来,渐渐浑身酥软,瘫成一团。

吕洞宾挥剑来斩大鱼,谁知一剑劈下去火星四溅,锋利的宝剑斩出个缺口。

仔细一看,眼前哪儿有什么大鱼,分明是块大礁石。吕洞宾气得火冒头顶,铁拐李却在一旁笑眯眯地说:“待我来收拾它!”

只见铁拐李向海中一招手,他的那根拐杖“刷”地飞了过来。铁拐李把拐杖拿在手中,一杖打下去,不料却打在一堆软肉里。原来,海礁已变成一条大章鱼,拐杖被章鱼的手脚缠住了。要不是何仙姑的花篮罩下来,铁拐李早被章鱼吸到肚皮里去了。原来那大礁和章鱼都是龙王太子变的。这时,他见花篮当头罩来,慌忙化作一条海蛇,向东逃窜。张果老拍手叫驴,连忙急追。眼看就要追上,不料毛驴被一只蟹精咬住脚蹄,一声狂叫把张果老抛下驴背。幸亏曹国舅眼明手快,救起张果老,打死了蟹精。

龙王太子现出原形,闪耀着五颜六色的龙鳞,摆动着七枝八杈的龙角,张舞着尖利的龙爪,向大仙们猛扑过来。八位大仙各显法宝,一齐围攻龙王太子。

龙王太子斗不过八仙,只得向龙王求救。龙王知道后,把龙王太子痛骂了一顿,连忙亲自把快板还给了蓝采和,一场风波总算平息了。

八仙经过一番大战,各自的本领大增,又一同去游蓬莱岛。八仙一到,只见霞光普照,天地一片灿烂。这正是历经风雨,才见彩虹。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有趣的儿童成语故事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黎丘老丈

魏国都城大梁以北的黎丘乡,经常有爱装扮成乡人子侄兄弟的鬼怪出没。有一天,家住黎丘农村的一位老人在集市上喝了酒,醉醺醺地往家走,在半路上碰到了装做自己儿子模样的黎丘鬼怪。那鬼怪一边假惺惺地搀扶老人,一边左推右晃,让老人一路上受够了罪。老人回到家里以后,不脱鞋、合着衣,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第二天,老人酒醒之后,想起自己醉酒回家时在路上吃的苦头,把儿子狠狠训斥了一顿。他气愤地对儿子说:“我是你的父亲,你有孝敬我的义务。可是昨天你在路上让我吃尽了苦头。我问你,这究竟是因为我平日对你不够慈爱,还是因为你生了别的什么坏心?”

老人的儿子一听这话,像是在晴天里听见一声霹雳。这到底是哪来的事呢?老人的儿子感到十分委屈。他伤心地落着泪、磕着头,对父亲叹息地说:“这真是作孽呵!我哪能对您做这种不仁不义的事呢?昨天您出门不久,我就到东乡找人收债去了。您从集市走回家的那一阵子,我还在东乡办事。您如果不相信,可以到东乡去问一问。”

老人知道自己的儿子素来诚实、孝顺,因此相信了他的话。可是那个长得很像自己儿子的人到底是谁呢?老人想着想着,一转念记起了黎丘鬼怪。他恍然大悟地说:“对了,一定是人们常说的那个鬼怪作的孽!”说到这里,老人忽然心生一计。他打算次日先到集市上喝个烂醉,然后趁着酒兴在回家的路上刺杀那个黎丘鬼怪。

次日早晨,老人在集市上又喝醉了酒。他一个人跌跌撞撞地往回走。他的儿子因为担心父亲在外醉酒回不了家,正好在这个时候从家里出来,沿着通往集市的那条路去接父亲。老人远远望见儿子向自己走来,以为又是上次碰到的那个鬼怪。等他的儿子走近的时候,老人拔剑刺了过去。这位老人由于被貌似自己儿子的鬼怪所迷惑,最终竟误杀了自己的亲生儿子。

看来,当人们不辨真伪时,欺诈的鬼蜮伎俩容易得逞,而善良诚实反遭戕害,真是可悲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成语拔苗助长的故事由来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拔苗助长把禾苗拔起一点,来帮助它生长。比喻不顾事物的发展规律,强求速成,反而坏事。若孟子·公孙丑上》:“宋人有阂其苗之不长而据之者,茫茫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稿矣”。又作“框苗助长。”

宋国有一个性情急躁的人,这天他坐在自己的田边,望着刚刚栽下的矮小的幼苗发愁;不知要等到猴年马月才长得高?忽然,他灵机一动;我何不帮它们生长?于是,他便下田忙活起来,至到天近黄昏他才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里,他掩饰不住心中的高兴得意地对家人说:“唉呀!今天可把我累惨了,不过呢,那些苗儿倒真的长高了不少!”他儿子一听:哟,居

然有这等好事。忙跑到田边一看,鼻子都快气歪了:那些刚栽下又被他父亲扯上来的苗儿们正歪歪倒倒地勉强立在土里,仿佛在对他控诉他老头子对它们的“热切关怀”。

拔苗助长这个成语出自于《孟子·公孙丑上》。

战国时期,宋国有一人嫌他地里的庄稼生长得太慢,就跑到地里把每棵禾苗都往上拔高了一些。他回到家以后,向家里的人说:“呵!今天我干得真是累啊!我己经帮助地里的禾苗长高起来了。”

他的儿子听到了这番话后,赶紧跑到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开始枯萎了。

这以后,“拔苗助长”或就被人们用来讽刺不考虑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本来想把事情做好,却造成了不好的后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成语故事:卜昼卜夜

全文共 453 字

+ 加入清单

解释:卜:占卜。形容以继日地宴乐无度。

成语故事

敬仲,即春秋时陈国的公子完,同陈宣公是兄弟。陈宣公为了叫宠姬所生的儿子款为太子,便把原来立为太子的大儿子御寇杀了。敬仲是站在御寇一边的,因此不能在陈国安身立足,便投奔齐国。齐桓公很恭敬地接待敬仲,拜他为“卿”。敬仲谦虚地说:“我是投奔贵国的客人,蒙您收留,让我在这里舒舒服服地住下,我已经非常感激了,怎敢高居卿位,让人笑我不知足呢!”齐桓公觉得他很懂道理,便改聘为“工正”,请他担任管理各种工匠的职务。但是对他的待遇,仍不同于一般官员。齐桓公经常找他谈天、游玩。

这段故事,在《左传·庄公二十二年》有记载。同时,它还记载着这么一件有趣的事情:

有一次,齐桓公到敬仲家里去,敬仲拿出酒来招待他,桓公喝得很高兴,直到天快黑了,还叫点灯,要继续喝。敬仲婉言劝止,说道:“臣卜其昼,未卜其夜,不敢!(我只准备白天陪您玩,却没有打算继续到夜晚,恕我不敢久留您!)”

由于这段故事,后来形容游宴无度,不计时间,从白昼到黑夜,又从黑夜到白昼,连续不休地玩乐,就叫“卜昼卜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关于伤风败俗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名称:伤风败俗

成语拼音:shāng fēng bài sú

成语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道德败坏的行为。

实用性:常用

感情色彩:贬义词

成语结构:联合式

成语年代:古代

成语解释:伤:损伤;败:败坏。指败坏社会风俗。多用来遣责道德败坏的行为。

成语来源:《魏书·游明根传附肇》:“肇,儒者,动存名教,直绳所举,莫非伤风败俗。”

成语造句:聂绀弩《探春论》:“其欺天害理,伤风败俗,无君无父,断子绝孙为何如乎!”

伤风败俗的成语故事

伤风败俗出处唐·韩愈《论佛骨表》伤风败俗,传笑四方,非细事也。释义“伤”损伤。“败”败坏,败坏社会风气。常用于谴责不正当的行为。故事唐宪宗时,佛教盛行,连宪宗也笃信佛教。有一次,宪宗把传说是佛祖释迦牟尼的一块遗骨迎进宫内供奉。韩愈反对宪宗这一做法,特地写了《论佛骨表》,呈交给宪宗进行谏阻。在《论佛骨表》中,韩愈说:佛教是从外国传来的,中国古时候根本没有。尧、舜、禹等古代圣人不知道有什么佛教,但他们把国家治理得很好;他们在位的时间长,寿命也很长。佛教是从东汉明帝时期传人中国的,明帝在位只有18年,宋、齐、梁、陈和北魏后的各个朝代,对佛教无比信奉,但那些朝代的命都很短。就拿梁武帝来说吧,他祭相不用牲畜,自己不吃荤,还三次出家当和尚,结果还是被叛军包围,活活饿死。他本想求佛得到保佑,但却悲惨死去。现在,陛下把佛骨迎到宫里来供奉,使王公大臣们奔走施舍,浪费大量的财富。有的百姓愚昧无知,甚至发狂地烧的自己的身体,以表示自己对佛的虔诚。这败坏风俗的事,会被人们当作笑话四处传播,可不是一件小事啊!依我看来,应当把那块佛骨扔进水里或者投入火中才是!

伤字开头的成语

伤风败俗

包含有伤字的成语

伤风败俗    两败俱伤    两虎相斗    少壮不努    暗箭伤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带有植物成语故事

全文共 123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是中华文化组成一部分,时至今日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文化食粮。下面小编带来的是带有植物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成语名字】枯木逢春

【汉语拼音】kū m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

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语本敦煌变文《*山远公话》。后用“枯木逢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成语典故】

敦煌变文《*山远公话》(据《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引)

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亦似钩锢(沟涸)之鱼,蒙放却归江海。天生意气,不与凡同,骨貌神姿,世人之罕有。重声钟罄(磬),再举经题,为众宣扬。

【成语注解】

1、远公:指释慧远(公元334~416),俗姓贾,东晋雁门楼烦人。初学儒家、老、庄,二十一岁往太行恒山参见道安,听讲《般若经》,遂从而出家。后入庐山住东林寺,领众修道。善于般若,并兼倡阿毗昙、戒律、禅法。因此中观、戒律、禅、教及关中胜义,都仗慧远而流播南方。曾与刘遗民等人,在阿弥陀像前立誓,共期往生净土,故后世净土宗尊为初祖。著名弟子有慧观、僧济、法安等,另有雷次宗传其礼学。

2、由:通“犹”。

【成语出处】

1、元.刘致〈端正好.众生灵套.货郎〉曲:“众饥民共仰。似枯木逢春,萌芽再长。”

2、明.梁辰鱼《浣纱记.第一九出》:“谁料积霾见日,枯木逢春。仗范大夫之奇谋,赖我国家之洪福,吴王放赦,得还故乡,实为天幸。”

3、《喻世明言.卷九.裴晋公义还原配》:“两口儿回到家乡,见了岳丈黄太学,好似枯木逢春,断弦再续,欢喜无限。”

【成语用法】

语义说明    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使用类别    用在“出现转机”的表述上。

【枯木逢春造句】

1、经过名医的诊治,原本生命垂危的老王,好像枯木逢春,又恢复了健康。

2、王老先生自从去就读银发族大学后,竟似枯木逢春般,整个人都年轻起来。

3、也许是认识了新女友,原本萎靡不振的他,突似枯木逢春般,重新有了活力。

4、近年政府重视地方文化的发展,许多沉寂已久的地方戏曲都枯木逢春,渐放异彩。

5、由于国人越来越重视户外运动,原已衰落的自行车工业,有如枯木逢春,又渐渐复苏了。

6、正当走投无路之际,突然收到慈善机关送来的救济金,让我们有如枯木逢春,燃起了希望。

【近义词】:枯树生花,起死回生,绝处逢生

【参考词语】:枯树逢春

【汉语拼音】:kū shù féng chūn

【成语解释】:即“枯木逢春”。见“枯木逢春”条。

1、《五灯会元.卷一四.含珠哲禅师法嗣》:“唐州大乘山和尚,僧问:『枯树逢春时如何?』师曰:『世间希有。』”

2、元.无名氏《冻苏秦.第四折》:“我争些儿有家难奔,恰便似旱苗纔得雨,枯树恰逢春。”

【枯木逢春的成语故事】

《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山远公话》中的“是日远公由(犹)如临崖枯木,再得逢春”二句话,是描述慧远重新登上高座为众人讲经,就像干枯的树木遇上了春天,又恢复了生命力。后来“枯木逢春”这句成语就从这里演变而出,用来比喻虽处于绝境却重获生机,或劣境忽然转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适合儿童的睡前成语故事

全文共 693 字

+ 加入清单

1、井底之蛙

青蛙住在一口废弃的井里。一天,青蛙在井边遇到了一只大海龟。青蛙对乌龟夸口说:“你看,我住在这里多么幸福啊!”有时快乐,在井边跳一会儿;当他累了,他回到井边,在砖洞边睡了一会儿。

在软泥里散步也很舒服。看那些虾和蝌蚪。他们不是我的对手。再说,我是这口井的主人,在这口井里我很自在。乌龟听了青蛙的话,想进去看看。但在左脚还没完全伸进去之前,右脚就被卡住了。

它急忙后退了两步,把大海的事告诉了青蛙:“你见过大海吗?浩瀚的大海,这不海止千万里;海的深度,有千丈。古时候,大水泛滥,十年有九年,海中的水涨不了多少。

后来,八年里有七年大旱,海中的水也没有浅。所以海洋不受洪水和干旱的影响。生活在这样的大海里,真是幸福啊!”井里的青蛙听到了乌龟的话。惊呆到没有话可说了。

2、掩耳盗铃

春秋时期,晋国赵家灭了范家。有人趁机偷了范家家的东西,小偷看到院子里挂着一个大钟。这口钟是用上等青铜铸成的,形状和花纹都很美。小偷很高兴,想把美丽的铃铛带回他的家。但是钟太大太重了,搬不动。

他想了又想,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把钟敲成碎片,分别带回家。

小偷发现了一把大锤子,他用尽全力敲钟。咣的一声巨响,把他吓了一大跳。小偷慌了,心想完了,这不等于告诉人们,我是来这里偷钟的吗?他一着急,就一头抱着钟。他张开双臂想捂住铃铛,可钟声又怎么捂得住呢?钟声还是传了出来了。

他越听越害怕。不由自主地抽回双手,使劲捂住自已的耳朵。“嘿,钟变小了,听不见了!”小偷很高兴。“太好了!捂住耳朵,就听不到钟声了!”他立刻找到两团布团,塞住了耳朵,以为没有人能听到钟声了。于是他松开手,把钟砸了。人们听到钟声蜂拥而上,抓住了小偷。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与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化雨

全文共 714 字

+ 加入清单

春风化雨”系由“春风”及“化雨”二语词组合而成。

“春风”是出自汉.刘向《说苑.卷五.贵德》。

根据记载,孟简子曾经在梁和卫当过宰相,获罪后逃亡齐国,管仲前来迎接并且问在梁和卫时门下有多少人?至今还跟随在身边的有几人?孟简子回答说从前门下有三千使者,现在只剩三人跟在我身边。其中两个是因为在没钱时,我出钱帮他们埋葬父亲和母亲,另一个是因兄长被关,我代为出力营救。

管仲听了之后,上车时感叹说:“如果我不能像春风给人感化和恩泽,也不能像夏雨一样及时加惠于民,我必定会失败。”

“化雨”则是出自《孟子.尽心上》,内容是写君子有种教人的方法,分别是像及时雨一样及时的润育教化、成就他的德行、通达他的才能、应答他的问题以及没有在门下受业,但私自以君子的言行为榜样,来培养自身这五种。

后来这两个成语典故被合用成“春风化雨”,用来指适合草木生长的和风及雨水;亦用于比喻师长和蔼亲切的教导。

春风化雨的成语故事延伸

【注音】chūn fēng huà yǔ

【出处】战国·孟轲《孟子·尽心上》:“有如时春风雨化之者。”

【解释】化雨:适时的雨。像用和暖的春风吹拂人;似及时的雨水滋润大地一样。适宜于植物生长的风和雨。比喻良好教育的普遍深入,也用来称颂师长的教诲。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含褒义,用于赞颂师长的教诲得当。

【近义词】化雨均沾、春风风人、春风夏雨

【反义词】误人子弟

【例句】王老师春风化雨数十年,桃李满天下。

春天有关的成语故事:春风化雨点评

在现代社会来看,春风化雨这个成语大多用来形容师长的教诲,不知道你们是否已经遇到了良师益友了呢?也许现在你并不觉得对你的人生起了多大的作用,但是等你长大了,你就会明白,你有多幸运遇到了这群帮助你走向更好的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祸起萧墙成语故事

全文共 1180 字

+ 加入清单

季氏将要攻打附庸国颛臾。冉有、子路两人参见孔子,说道:“季氏将对颛臾使用武力。”孔子说:“冉求!这难道不应该责备你吗?先王曾经任命颛臾主持东蒙山的祭祀,而且它处在我们鲁国的疆域之中,这正是跟鲁国共安危的藩属,为什么要去攻打它呢?”冉有说:“那个季孙要这么干,我们两人都不想呢。”孔子说:“冉求!贤人周任有句话说:‘能够施展自己的力量就任职;如果不行,就该辞职。’比如瞎子遇到危险,不去扶持;将要摔倒了,不去搀扶,那又何必用助手呢?况且你的话错了。老虎犀牛从栅栏里逃了出来,龟壳美玉在匣子里毁坏了,这应责备谁呢?”

冉有说:“颛臾,城墙坚固,而且离季孙的采邑费地很近。现在不把它占领,日后一定会给子孙留下祸害。”孔子说:“冉求!君子讨厌那种避而不说自己贪心却一定另找借口的态度。我听说过:无论是有国的诸侯或者有封地的大夫,不必担心财富不多,只需担心财富不均;不必担心人民太少,只需担心不安定。若是财富平均,便没有贫穷;和平相处,便不会人少;安定,便不会倾危。做到这样,远方的`人还不归服,便发扬文治教化招致他们。他们来了,就得使他们安心。如今你们俩辅佐季孙,远方的人不归服,却不能用文治教化招致;国家支离破碎,却不能保全;反而想在国境以内使用武力。我恐怕季孙的忧愁不在颛臾,却在萧墙里面。”

后来,人们用这一典故表示内部祸乱之意,《后汉书》中就引用了这一典故:“此皆衅发萧墙,而祸延四海也。”祸起萧墙

成语祸起萧墙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祸起萧墙

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季氏》。

春秋时,鲁国自鲁文公后,即由季孙氏执政。到鲁哀公时的季康子,名位虽是卿大夫,实际权势之大,早已超出国君之上。当时的费邑是季康子的私邑,他为了进一步扩大和巩固自己的统汉权力,想攻伐附近的颛臾,把它吞并过来0顓臾是鲁国的附属小国,在费邑的西北约七十里。

当时孔子反对季孙氏攻伐颛臾。而孔子的学生冉有和子路却都是季康子的家臣,因此孔子责备他俩不该支持季氏。据《论语·季氏》载,孔子当时说:“……无论诸侯或大夫,办理国家政事,不柏贫穷,不怕人口少,只怕不得安居。如果贫富并不悬殊,穷也就无所谓了,如果都有安居,人口少也就没有关系。如果不发生战争,也就不会发生什么危险的灾难£这样,远方的人就会前来归服你,如若嫌归服的人不多,还可以施行仁义礼乐的政教来广泛招致。而现在,你们俩辅助季孙氏干了些什么呢?远方的人不归附,你不能招来;国家分崩离析,你不能坚守,反而想使用兵力,去攻伐颛臾。我恐怕季孙氏的忧虑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啊!”

“萧墙”,是国君宫门前的照壁。臣子进见君王,到此而增加肃敬,所以叫做“萧墙”。“萧墙之内”这里暗指鲁哀公。因为季孙氏当时和鲁君矛盾很大。季孙恐怕鲁哀公利用颠臾的有利地势,来袭击他的费邑,于是他先下手为强,攻伐颛臾。所以孔子说:季孙之忧不在顓臾,而在萧墙之内。后人用“祸起萧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成语故事:百川归海

全文共 589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接下来,小编为您介绍了一些详细的资料!

成语】: 百川归海

【拼音】: bǎi chuān guī hǎi

【解释】: 川:江河。许多江河流入大海。比喻大势所趋或众望所归。也比喻许多分散的事物汇集到一个地方。

【成语故事】:

西汉的思想家、文学家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袭父封为淮南王。他爱好读书鼓琴,才思敏捷,曾召集宾客和懂得天文、医学、历算、占卜等数千人,集体编写了一部数十万字的书《鸿烈》,也称《淮南子》。

《淮南子》中有一篇《汜论训》,讲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些情况,它的基本观点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文章中写道:“我们的祖先早先住在山洞里和水旁边,衣着非常简陋,生活十分艰苦。

后来出了圣人,他们带领人们建造宫室,这样人们才从山洞里走出来,住进了可以躲避风雨寒暑的房子。圣人又教人们制造农具和兵器,用来耕作和捕杀猛兽,使人们的生活比过去有了保障。

后来,圣人又制礼作乐,订出各种各样的规矩,使人们有了礼节和约束。由此可见,社会是不断发展的,人们不是老是用一个方式生活。所以对古时候的制度,如果不再适合使用,就应该废除;而对于现在的,如果适合使用,就应该发扬。

以上的一切都说明像千百条来自不同源头的江河,但最后都会归流入大海一样,各人做的事不同,但都是为了求得更好地治理社会,过更美好的生活。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田单攻城的成语故事

全文共 653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田单攻城的故事告诉我们,一次的成功不代表永远的成功,趾高气扬只能打败仗。

田单是齐国的一位大将军,有一次,他决定去攻打狄国,临行前,去请教鲁仲子。

田单问鲁仲子:“我准备带兵去攻打狄国,先生认为此行会怎么样?”

鲁仲子摇摇头:“恕我直言,此次出击,不会顺利。”

田单心中不快,却依然心平气和地问道:“此话怎讲?”

鲁仲子说:“将军此番一定不能攻克城池。”

田单反问道:“上次攻打即墨,那么大的一个城池,用的都是一些老弱残兵,尚且能打败千军万马的燕国,收复了齐国的失地。这一次攻打如此小的一个狄国有什么难的呢?”说完,也不告辞,拂袖而去。

田单率兵出发攻打狄国,一连苦苦战斗了三个多月,仍不见分晓。田单的队伍人困马乏,精神萎靡。

有一天,田单坐在帐内,心中烦闷,突然听到帐外传来孩子们唱的童谣。他仔细听来,虽没有听清全部歌词,但歌词的大意却听明白了:“田单的军队,装备很整齐,打仗却不行,长枪如同烧火棍,士兵无用像狗熊……”

田单听了这首歌,心里很纳闷,坐立不安,在帐子里来回踱步,最后决定还是去请教一下鲁仲子。

田单想起当初鲁仲子曾说过一定攻不下狄城的预见,心里惊异鲁仲子的明断,因此,诚心诚意地对鲁仲子说:“先生请原谅我上次的无礼,你的预见果然不错,请指教这究竟是为什么?”

鲁仲子说:“上次攻打燕国,是为收复家园而背水一战,你和士兵皆士气高昂。此次已不同以往,你金钱封地样样俱全,已习惯高高在上做大将军,如何带动起士兵冲锋陷阵?”

田单心服口服,回到军营后,和士兵同甘共苦,鼓舞士兵,果然很快攻下了城池,打败了狄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历史成语故事600字

全文共 921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 划粥割齑

【拼音】: huà zhōu gē jīu

【解释】: 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

【成语故事】:

范仲淹是北宋初年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他不仅在政治上有卓越贡献,而且在文学、军事方面也表现出非凡的才能。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出自他手,文章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名句深为后人喜爱,广为传诵。

他在担任陕西西路安抚使期间,指挥过多次战役,成功抵御了外族的入侵,使当地人民的生活得以安定。西夏的军官互相告诫说:“小范老子(指范仲淹)胸中有数万甲兵。”话里对范仲淹充满敬畏之心、这在北宋的历史上是罕见的。

范仲淹之所以有这样杰出的才能,与他在青少年时期的刻苦努力有着必然的因果关系。早年的辛勤耕耘,换来了日后的丰硕果实。

范仲淹的祖籍原来是陕西影州,迁到江苏吴县是后来的事情。他不到3岁时,父亲因病故去。他随着母亲改嫁到朱家。十几岁时,范仲淹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便辞别母亲,只身来到应天府书院,拜当时著名学者感同文为师,学习经邦治国的知识,立志报国为民。在应天府书院期间,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他把粥划成若干块,咸菜切成碎末(划粥割齑),当作一天的饭食。

一天,范仲淹正在吃饭,他的同窗好友来看望他,发现他的伙食非常糟糕,于心不忍,便拿出钱来,让范仲淹改善一下伙食,范仲淹很委婉但十分坚决地推辞了。他的朋友没办法,第二天送来许多美味佳肴,范仲淹这次接受了。

过了几天,他的朋友又来拜访范仲淹。他吃惊地发现,他上次送来的鸡、鱼之类的佳肴都变质发霉了,范仲淹连一筷子都没动。他的朋友有些不高兴地说:“希文兄(范仲淹的字,古人称字,不称名,以示尊重),你也太清高了,一点吃的东西你都不肯接受,岂不让朋友太伤心了!”

范仲淹笑了笑说:“老兄误解了,我不是不吃,而是不敢吃。我担心自己吃了鱼肉之后,咽不下去粥和咸菜。你的好意我心领了,你千万别生气。”朋友听了范仲淹的话,更加佩服他的人品高尚。

一次,有人问起范仲淹的志向,范仲淹说:“不是当个好医生,就是当个好宰相。好医生为人治病,好宰相治理国家。”这种不为个人升官发财而读书的伟大抱负,让周围的人非常敬佩。后来,范仲淹当了参知政事,提出许多利民富国的措施,实现了自己当年的志向,成为一代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带有哲理的简短成语故事

全文共 1917 字

+ 加入清单

成语故事简短有哲理篇一:义无反顾

西汉的时候有一位辞赋家,叫司马相如。他自幼好学,会击剑,会抚琴,但他最擅长的还是写诗写赋,他写的《子虚赋》、《上林赋》等都在当时流传一时,是一个满腹诗书的风流才子。因此汉武帝很赏识他,把他留在自己的身边做官。 公元前130年,汉武帝派大臣唐蒙去修治“西南夷道”。

因为唐蒙征用大量民工,又杀了当地部落的首领,引起了当地巴蜀人民的不安,以至于发生了骚乱。汉武帝接到这个消息后,决定让司马相如去责备唐蒙,并让他写一篇文告,以安抚当地的百姓。

于是,司马相如写下了《谕巴蜀檄》。在这篇文告里,他说明调集民工、士兵修筑道路是应该的,但是惊扰了当地父老乡亲并不是陛下的本意。有人不晓得国家的法令制度,惊恐逃亡是不对的。士兵作战的时候,应该迎着刀剑而上,宁可战死也不能转过脚跟逃跑。

你们也应该从长计议,急国家之难。经过深入的沟通,双方最终化解了矛盾,民心迅速地安定下来,修路工程又顺利地进行了。汉武帝非常高兴,提拔司马相如做了中郎将。

后来人们就用“义无反顾”这一成语来形容干事情时,从道义出发,为了正义的目的而勇往直前,不能犹豫。义,道义;反顾,向后看。

哲理:义无反顾与破釜沉舟有别,义无反顾多形容人的精神、行为;不能与能愿动词配合运用。“破釜沉舟”多指意志;语意较重;可与“能够”、“应该”、“必须”等能愿动词配合运用。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人要向前看。

成语故事简短有哲理篇二:死灰复燃

西汉时期,朝中有个大臣名叫韩安国,因为触犯了法律,被关进了监狱。 在狱中,有一个名叫田甲的狱卒经常侮辱他,韩安国对他说:“你以为熄灭的炭火就再也不能燃烧起来了吗?”(原文是:“死灰独不复燃乎?”)他想警告对方不要做得太过分,不要以为自己现在坐牢,以后就永远没有出头的日子。田甲听后,冷笑一声,不以为然地说:“如果能再燃烧起来,我就撒泡尿浇灭它。”

说来也巧,没过多久韩安国便被释放出狱,并被任命做了高官。侮辱过他的田甲得知这个消息后,怕受到报复,就赶紧逃跑了。韩安国扬言说:“如果田甲不马上回来,我就杀了他全家。”田甲没别的办法,只好跑回来,光着身子去向韩安国请罪。韩安国见他这副德行,笑着讽刺道:“你不是说熄灭的炭火再燃烧起来后你要撒泡尿浇灭它吗?”田甲吓得浑身发抖,连忙磕头求饶。最后,韩安还是原谅了他。

成语“死灰复燃”由“死灰独不复燃乎”缩略而来,人们常用它来比喻人失败了以后又重新振作起来;现在,多比喻已经失败的恶势力又重新活动起来。死灰,烧完火后剩余的灰烬。

哲理:死灰复燃这个故事的原意本来指一个人被打进了暗无天日的大牢,外人看来毫无生机了,又重新奋发重新回到官场的情形,引申义是即使很没有希望的人与事,也可能卷土重来。任何时候,任何小事都必须仔细观察,消防安全上,也是如此,就像一点点烟头也不能小看,必须扑灭,否则谁知道什么时候会死灰复燃,酿成火灾呢?

成语故事简短有哲理篇三:不拘小节

虞延是东汉时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人,长得非常威武,勇力过人,能肩扛千斤鼎奔走如飞,被人视为天神下凡。年轻时在家乡任户牖亭长。王莽称帝时宠幸魏贵人,朝中公卿及郡县官员对魏贵人的亲属及奴仆都畏之如虎。虞延听说后十分震怒,他采取突然行动将那些不法的家奴抓进监牢。

王莽末年,天下纷争。虞延身披甲胄,日夜巡逻,维护百里方圆的治安,百姓才得以安宁。虞延在伏、腊之际,法外施恩破例允许监狱里的犯人回家与家人团聚。犯人们对他感恩戴德,都能如期返回。

后来虞延辞职回到家乡。当地的太守宗富对虞延的贤名早有耳闻,请虞延出任功曹(郡中总务长,可参与郡中一切政务)。宗富生活奢侈,服装车马常常超过法定的标准,虞延认为这样下去迟早会触犯刑律,便劝谏说:“晏婴当齐国相国时,连一件像样的皮衣都没有;季文子为鲁国相国时,他的妻子从不穿丝绸衣物。从古至今,生活俭朴的人很少犯生活错误,请您留意。”但是宗富照样我行我素。不久,宗富的过分奢侈被大臣们参了一本,皇帝下令处以死刑。

有一回,当刘秀的车驾进封丘门的时候,因城门狭窄,仪仗不能通过,一时路塞。刘秀大怒,命令痛打负责此次行动的侍御史100鞭。虞延即向前跪倒请罪说:“城门狭窄是地方官的责任,侍御史没有责任,受过的应该是我。”刘秀听了觉得有理,便赦免了侍御史。虞延如此深明大义,在百官中传为美谈,他从此贤名远扬。

虞延虽然在原则问题上十分精明,但在小事上却从不大留心,所以史传上说他:“性敦朴,不注意细事(不拘小节)。”

哲理:不拘小节的成语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我们对待某一件事情不能太过较真,应该顾全大局, 否则会影响大局甚至导致失败。古往今来,能成大事的人,也往往是不拘小节的人,所以我们一定要向成功的学习好的经验哦!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