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高中说明文阅读理解精品20篇

富有哲理的作文该如何拟写呢?想必你也在思考吧,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相关范文吧!这里小编为你们整理推荐了关于高中说明文阅读理解优秀作文,仅供大家参考,希望你们喜欢。

浏览

5443

作文

163

酸雨说明文阅读理解

全文共 1120 字

+ 加入清单

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是大气污染的一种表现。因为最早引起人们注意的是酸性降雨,所以习惯上就称酸雨。酸雨对生态系统影响面极大,它会使土壤融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酸雨还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存;酸雨的腐蚀能力很强,大大加快了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因此,人们把酸雨称为"空中恶魔"。

酸雨沉降会导致大片森林枯亡,树木受酸雨侵袭以后,叶子脱落,抗病虫害能力下降,然后枯死。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四川峨眉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酸雨还会毁坏农作物,使之减产。我国受酸雨危害的农田有4000多万亩,每年经济损失超过20亿元。

酸雨会造成湖泊酸化,水质酸化会抑制微生物的活动,影响水生生态系统中有机物的分解。当湖水或河水的pH小于5.5时,大部分鱼类很难生存,当pH小于4.5时,各种鱼类、两栖动物和大部分昆虫消失,水草死亡,水生动物绝迹。

酸雨严重腐蚀着世界各地的古迹,凡是酸雨严重的地区,古迹损坏速度加快。从柬埔寨吴哥窟到意大利威尼斯,从印度泰姬陵到英国圣保罗大教堂,这些珍贵的历史古迹,都曾经受住千百年的风化考验,如今却难以抵挡酸雨的袭击。

1.本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空中恶魔"的"恶"表现在: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指出下列各句的说明方法。

①酸雨是指pH小于5.6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大气降水。()

②在我国南方重酸雨区,已发现一些森林衰亡现象。重庆南山1800公顷马尾松林死亡率达46%;四川峨周山金顶冷杉死亡率达40%;四川奉节县芳草坝林场6000多公顷华山松96%已死。()()

4.从本文的结构看,它属于"总一分"结构,请你在文末的空格内续写一段不超过50字的总结性语段,使其构成"总--分--总"的结构。

说明文阅读题参考答案

1、酸雨的危害。

2、①使土壤酸化,养分淋溶,肥力降低,植被破坏,树木枯萎。②使地表水和地下水酸化,影响鱼类及水生生物的生长。③加快建筑物和材料的腐蚀速度。

3、①下定义。②列数字、举例子。

4、能紧扣上文,并且是总结性语段,即可得分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说明文阅读训练: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全文共 1694 字

+ 加入清单

在陆地上,许多森林分布在陡峭的山坡上,这些地方的土壤如果失去森林植被的保护,将会因重力作用加上水、风的侵蚀不断流失。土壤是由风化作用加上生物的过程,在漫长的地质演化中,由岩石变来的。其形成速度非常慢,有人估计形成1厘米的土壤约需要2000年的时间,而损失起来却非常容易,可能就是一两场暴雨或大风。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1998年长江上游因大量森林被砍伐,发生罕见的大水,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与财产损失。我国北方山体多为秃山,岩石裸露,这也是因砍伐森林造成的。

除了直接保护土壤不被水流、风力、重力带走之外,森林还能起到涵养水源的作用。这一功能是通过森林的生理过程实现的,水多的时候能吸水(森林中各成员都含水,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能吐水(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森林覆盖率低的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除了坝体质量本身这个原因外,上游缺少森林保护也不容忽视。

水土流失会导致江河湖水库淤积,加剧洪涝灾害。辽河干流下游部分河床已高于地面1~2米,成为地上悬河。中国约8万多座水库年均淤积16.24亿立方米,造成水库调蓄雨洪能力下降。目前,水土流失已成为中国最大的环境公害之一:在流失大量泥沙过程中,大量矿物营养物质也被带走,每年中国因水土流失损失的氮、磷、钾元素,相当于全国化肥厂生产的化肥产量。

水土流失最严重的表现形式就是泥石流,高强度的水流连泥带石,冲击力非常大,杀伤力很强。大家对2010年,甘肃舟曲县的泥石流灾难可能还有深刻的印象,近2万人受灾,1700多人丧生,4万余间民房被摧毁。其实,舟曲本是陇上小江南,这里原有丰富的森林资源和水资源,土地和气候资源也不错。舟曲县境内森林覆盖率曾达45%,高于甘肃省平均水平(7.5%),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2%)。遗憾的是,舟曲县境内的森林,经过30多年的采伐,所剩无几。没有了森林植被的保护,那些处于陡坡山的土壤和大小石块,很容易在暴雨来临之时,借助重力作用危害山下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

舟曲泥石流的残酷现实再次说明,森林就是人类的生命。当森林家园被毁掉时,人类自身的家园也难以得到保障。

1. 选文以森林是大自然调度师为题有什么好处?

2. 为什么说森林是大自然的调度师?

3. 由森林遭破坏而导致的水土流失会带来怎样的危害?

4. 选文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

国外有学者曾测算出一组数据:一棵长了50年的大树,按木材产出计算值625美元,市场售价为50~125美元,仅为其真正价值的0.3%。这棵树的真实价值至少包括:第一,按每年平均释放1吨氧气计,50年生产氧气的价值约为31250美元;同期防止空气污染达62500美元。第二,防止水土流失及增加土壤肥力,所产生的价值为68750美元。第三,为牲畜遮风挡雨和供鸟类筑巢、栖息,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约为31250美元;创造动物蛋白约2500美元。

(1)阅读链接材料之后,你感受最深的一点是什么?

(2)在实际生活中,一棵树还有哪些方面的价值?请写出两点。

1.突出重点,直达主题

2.因为深林水多的时候能吸水(森林中各成员都含水,枯枝落叶和土壤都能够吸水),水少的时候能吐水(植物蒸腾作用释放水分)。森林还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3.洪涝灾害 水土流失 泥石流等

4.4、[示例①]语句:黄土高原上游由于森林遭到破坏,每年都有大量土壤物质进入黄河,使得黄河永远也洗不清。

作用:以具体的事例,说明人类破坏森林,导致水土流失的严重后果。

[示例②]语句:2010年,长江流域出现罕见洪水,森林覆盖率高的水库,稳稳当当地度过了难关。而有些水库,水一冲下来就垮了。

作用:例举森林覆盖率高和低的水库进行对比,说明森林对下游水库的蓄水能力有很好的调节作用。

5.1树木的环境价值生态价值远远大于直接的经济价值

5.2美化环境 观赏价值

展开阅读全文

篇2:高中说明文:不能忘记的过去--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全文共 875 字

+ 加入清单

六十年前,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一队又一队的美国与英国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前方的碉堡冲去,一个接着一个的战士倒下了,仍然有人呐喊着向前奔跑,片刻,鲜血染红了整个海滩……

六十年前,苏联,斯大林格勒,前线,一辆又一辆的卡车载着刚从训练营里出来的新兵,军官在车上喊着:“我们不需要活着的逃兵!”话音刚落,就有一枚弹片击穿他的头颅。新兵们被赶下车,有的人拿到枪支,有的人则只拿着子弹,扩音器里不断地重复一句话:“没有拿到枪的,跟在有枪的后面,有枪的同志牺牲了,没有枪的同志就拿起他的枪,继续冲锋……”

六十年前,中国,东北,某个村庄,晚上,一名光着膀子的中年人扶正了挂着一把寒光闪闪的大刀的带子,转过身对着一群村民,其中有十几岁的小伙子,也有头发斑白的老者,他们同样背着大刀。那中年人说:“都没让家里人知道吧?”众人都沉默不语,中年人把手一挥,“那走吧。”半个时辰后,日军基地里惨叫声、枪炮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接连不断,月光映在刀刃上也有了悲愤的色彩,随着刀的挥动不停地闪耀。随着最后一声枪响,再也找不到地面上的月光……

战争,除了死亡和毁灭,什么都不能带给我们。战争给我们留下了惨痛的记忆,也留下了英雄,为了正义与和平而献身的英雄,我们无法忘记,忘记战争,忘记死亡与毁灭,更不能、不应忘记战争中的英雄们,是他们结束了战争,停止了毁灭,用他们的死亡,代替了别人的死亡。

战争结束了,就让我们来纪念沉睡的英雄。

六十年后的今天,法国,诺曼底,犹他海滩,当年在此浴血奋战的老兵,穿上了挂满勋章的军装,走在路上,人们向他们喝彩,为他们欢呼,同时他们也发现,老兵们的笑容如此沉重……

六十年后的今天,俄罗斯,莫斯科红场,这里是庆祝,或许应该说纪念二战胜利六十周年的主要场所,来自全世界的英雄们,受到各国领导人尊敬、赞颂。

六十年后的今天,中国,东北,某个小镇,一个班的学生,在一位八十多岁的老人的带领下,来到了一座纪念碑下,老人讲述了当年自己杀敌、幸存、逃脱的经历,依然是激动不已,他唱起了那首令他热血沸腾的歌:“大刀向敌人头上砍去……”学生们流泪了……

纪念,为了不能忘记的过去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我所理解的中华高中3年级作文

全文共 857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二字,厚重而温暖。她正且歌且舞,跋山涉水而来。

我所理解的中华,是一首传唱不息的歌。自五千年前开始吟哦,歌声从夏融东冻的长白山天池,一路飘过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传向了壮丽雄奇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歌声向南,越过了世界的屋脊,又听得川蜀憨态可掬的国宝如痴如醉。转而向东,唱遍了长城外的戈壁和长城内的森林。继而悠扬地向暖国进发,唱开了一片片金黄的稻子,唱笑了一丛丛艳丽的花朵。歌声越过五岭,唱出了一片天涯海角。

我所理解的中华,是一支衣袂飘飘的舞。从“风骚”中翩跹而出,于辉煌的文化中蹀躞。舞过两司马恢宏的大赋,舞入了王羲之微醺的兰亭;舞出了靖节先生恬淡的田园,又跳进李太白大唐的盛世;既而,又在千古文章中,舞过了豪放与婉约,舞过了聊斋与红楼;在“生旦净末”的脸谱变化中,又舞动着令人心醉神迷的国粹。观舞者,或不胜其愉悦,或不胜其怅惘。

我所理解的中华,是一座高峻巍峨的山。登山的人,其勇气与态度令人折服——有孔子周游列国一路的颠沛流离;有苏武“出走时仍是少年,归来时发须尽白”的坚贞不屈;有杜子美的食不果腹却依然“穷年忧黎元”;有岳飞精忠报国、力战奸佞的果敢;有文天祥照耀史册的赤血丹心;有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山脚下的我们,只能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我所理解的中华,是一条波澜壮阔的河。三皇五帝的谦逊礼让,开启了悠悠的华夏文明,这是河之滥觞。秦皇汉武的开疆辟土,竖起了封建王朝的中流砥柱。唐宗宋祖的励精图治,激起了涤荡长空的壮美浪花。康乾盛世的民殷国富,是入海口涌动的暗流。人民当家做主的新中国,则是汹涌浩瀚的海洋!

这就够了吗?

日新月异的科技发展,让世界为之侧目。“一带一路”向全球展现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高铁让世人见识了“中国速度”;移动支付带来的方便快捷,让欧美为之震惊;美丽乡村的建设,彻底摘掉了“贫穷落后的农业大国”的帽子。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中华。如果说拿破仑那个时代的中国是一只沉睡的雄狮,那今天,她已然成为了一条腾飞的巨龙!

中华大门常打开,开放怀抱等你!

[我所理解的中华高中3年级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4: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

全文共 4016 字

+ 加入清单

从近年来全国各地的语文中考试题看,说明文在整个试卷中所占的比例也逐年增大。其难度也在逐年提高。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说明文阅读基本知识及答题技巧,希望大家喜欢。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 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5:科普类说明文阅读方法

全文共 859 字

+ 加入清单

一、对说明对象、说明特征、说明内容的理解

说明对象:就是说明了什么。

说明特征:就是说明对象的特点。

说明内容:就是说明了什么,什么怎么样。

二、说明的角度

即从哪些方面进行说明的。

回答这方面的问题,往往要与文章的结构层次联系起来。

三、说明内容的详略

往往考察的是为什么详写,为什么略写。回答这样的问题,始终要围绕其说明内容是否是读者所熟悉和或容易理解的去回答。

四、对说明方法的辨识及其作用的理解,对于说明方法的考查,我们应该学会下定义

定义=被定义项+是+与相邻概念的 本质区别+属概念,这类试题的考查往往都是将一般的诠释改为定义,所以应该对原诠释的内容反复阅读体会。

五、对说明顺序的分析与理解,做此类题目,心中应该始终有这样的思想:科普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在语言表述上,我们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

六、对文章段落结构特点的分析,心中要有说明文段落结构方式的基本概念。要始终不忘重点看开头和结尾,对于中间部分也要作必要的浏览。

七、对文意、层意、段意的概括,对文意的概括其实就是对说明内容的概括,概括前要重点看开头和结尾,找中心句和关键句;当然对于非“总分”式的文段,要逐段提取、分析、综合,再作概括。至于层意和段意的概括,方法与对文意的概括是一样的。

八、对说明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要明确所分析的词语在语句中所起的作用 ,应该考虑该词是表达性质(范围、程度、估计、数量等)。在分析的过程中,还应该从有无该词的角度进行分析。

九、对关键词语、重点句子含义及其表达作用的评析,这方面内容的考查不仅有对语言准确性的体会,还有对词句含义和作用的揣摩。对于后一种类型的试题,我们应该从其运用的手法考虑,结合说明的内容,联系作者的情感或思想倾向来分析体会。

十、开放性试题--说明内容的延伸和扩展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对于后者,往往要么是结合原文谈,要么是结合实际说,这些要注意审题。其答题的基本套路往往是:观点--联系原文或实际分析--总结。

展开阅读全文

篇6:高中生阅读红楼梦读后感作文

全文共 670 字

+ 加入清单

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社会生活,将其攫娶裁剪,再加以创造,《红楼梦》这幅画卷就这样展现在我们眼前。一经问世就成为“中国小说文学难以征服的顶峰”,是当之无愧的经典之作。

作者曹雪芹,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另外还有芹圃、芹溪、芹溪居士等字号。祖籍襄平。出生在贵族家庭,年仅十岁的他亲眼看到家庭遭受沧海桑田的变故,对封建统治的没落命运有了切身感受。从1752年起,他终于挥洒出一部不朽的现实主义巨著《红楼梦》。

《红楼梦》是一部有关爱情的小说,但作者并没有把着眼点完全放在故事情节上,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下足了功夫,显示出高度成熟的艺术水准。全书共刻画了四百多号人物,不同的身世命运,不同的生活情景,在曹雪芹的笔下,人与事的来龙去脉,一概井然有序,从容自然。上至皇庭贵妇,下至走卒车夫,其神色、语言及个性,都贾宝玉,荣国府的嫡派子孙,衔玉而生。前世为女娲补天剩下的一块灵石。从小淘气异常,但其聪明乖觉处,百个不及他一个。

贾宝玉是小说的核心人物。他聪慧异常,出类拔萃,但他不肯“留意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他是大家庭中的宠儿,但命运却不由得自己做主,与林妹妹相契相知,抒发真性情真心意,却被逼着娶了宝钗,终离了俗世,走入茫茫大雪。

林黛玉,前世为三生石边的一株绛珠草,受赤霞宫神瑛侍者的甘露之惠,愿跟其下凡还尽眼泪。她绝丽脱俗,雅若天仙,虽然她是寄人篱下的孤儿,但她生性孤傲,心思敏感,才华横溢,个性纯真灵净,说话率直有时却也刻保她常怀隐忧,感物伤情;暮春时节,见落花飘零,就锄坟葬花。最后黛玉泪洒百日,泣血而死,还了前世情缘,留下悠长的深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做说明文的阅读技巧

全文共 1622 字

+ 加入清单

引导语:说明文阅读答题技巧。说明文阅读在平时测试、期末考试中都占有很大的比重,如何快速掌握阅读方法,这才是提高阅读效率的首要问题。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做说明文的阅读技巧,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分类

1、从说明对象的角度: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平实的说明文、生动的说明文。

二、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

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有何作用?

答题格式: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如果是事理性说明文,但又不能准确表述,可用事理、科学事理等模糊性的语言表述。)

三、说明的方法

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比作,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四、说明文的语言品析

1、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一般从二个角度谈:A、准确;B、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B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

格式如下: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的特点,如一句,就准确/生动形象/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2、对具体篇/句/词的评析

篇/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字词作用有以下考查形式: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有时是体现语言生动性)的特点答题。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规律或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述。

五、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模式: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模式:这是一篇生动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怀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格式如下: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六、说明语段的作用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三: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8:语文说明文的阅读考点和方法

全文共 3014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阅读,从全国各地的中考试题看,所选文章以课外为主;内容更关心环境保护、高科技或身边的人文环境。题型由主观题占主导地位,其中开放性试题已占一席之地,并有扩大的趋势。所谓“开放”是指解题思路和试题答案的多元化,只要言之成理就行,以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如2000年湖北省恩施州中考试题的说明语段是《西部地区》,其中的第5题是你从第二段获取的主要信息是什么?在西部大开发中,你认为恩施州最具开发价值的资源有哪些?”在答题的同时,一方面训练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要求学生为本地建设出谋划策,培养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这个开放性试题出得非常有新意。

说明文的阅读,要明确有关的知识点,把握其文体特征。

一、说明文的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一种文体,或介绍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目的是给人以知识。

二、说明文的分类: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不同的类别。

1.通常,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类。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说明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我们称之为事物说明文,如《松鼠》、《中国石拱桥》等;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说明目的是使读者明白这个事理,我们称之为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向沙漠进军》等。其实,在一篇说明文中,介绍事物与阐释事理往往是交错使用的。

2.我们还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的说明文和生动的说明文两种。生动的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三、说明事物要抓住特征:所谓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只有抓住特征才能说明白这一事物或事理的独特之处。

四、说明的方法:为了把事物特征说清楚,或者把事理阐释明白,就要使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常用的说明方法有如下9种。

1.举例子:为了说明事物的情况或事理有时光从道理上讲,人们不太理解,这就需要举些既通俗易懂又有代表性的例子来加以说明。如(中国石拱桥)把古代的赵州桥和卢沟桥作为具有代表性的例子,对我国建设石拱桥历史的悠久、成就的杰出作了说明。

2.分类别:要说明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从单方面往往不容易说清楚,可以根据形状、性质、成因、功能等方面的异同,把事物或事理按一定的标准分成若干类,然后依照类别,逐一加以说明。如《向沙漠进军》一文将沙漠进攻的方式分成“游击战”和“阵地战”两类。

3.列数据:数字是从数量上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的最精确、最科学、最又说服力的依据。如《死海不死》一文用大量的数字说明死海之所以浮力大的原因,非常清晰。

4.作比较:为了把事物或事理说得通俗易懂,有时可以从人们已有的感性知识出发,利用人们生活中熟悉的事物或事理作比较,从而唤起读者的想象,获得一个深刻的印象。如《人类的语言》一文将鹦鹉、猩猩的“语言”与“人类的语言”作比较,得出“只有人类才有真正的语言”的结论。

5.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或事理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常常用简明扼要的语言给事物下定义。这是说明事物特征或事理、揭示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的一种方法。如《统筹方法》一文,开头就给统筹方法”下了定义:“统筹方法,是一种安排下作进程的数学方法”。这个定义既指明了统筹方法的本质--数学,也指明了统筹方法的应用特点--安排工作进程。这样,就把统筹方法和其他的数学方法区别开来了。

6.打比方: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7.画图表:有些事物的关系抽象而复杂,仅用文字说明还不能使读者明白,这就需要附上示意图,或按比例精确绘制图,如产品设计图、军事行动路线图等。有时,被说明的事物项目较多,也可制定统计表,将有关数字分别填入表中,使人看了一目了然。如《统筹方法》一文,画了三幅箭头图,配合文字说明.使统筹方法更加具体可信。

8.作诠释:这是对事物进行解释的一种说明方法。下定义与作诠释的区别是:定义要求完整,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定义的外延要相等,并且要从一个方面完整地揭示概念的全部内涵;而诠释并不要求完整,只要揭示概念的一部分内涵就可以了,并且解释的对象与做出的解释外延也可以不相等。词是能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这个定义,主语与宾语的内涵与外延完全一致,可以颠倒。即说能独立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是词也行。而铀,是银白色的金属,则是诠释,其内涵与外延都不相等,铀的外延要小于银白色的金属的外延,因而主语与宾语不能倒过来说,即不能说银白色的金属是铀。作诠释不仅可以用来解释概念、定理、定律等,也可以用来解释事物或事理的性质、特点、功用和原因等。作诠释的语言虽不像下定义那样要求严格,但也须简明、准确、通俗易懂。如《死海不死》一文这大概就是“死海”得名的原因吧。用的便是作诠释的说明方法,这里的“死”指的是鱼虾草木的死,因为死诲咸度很高,生物不能生长,所以叫“死海”,这就部分地揭示了死海的特征。

9.摹状貌:就是通过具体的描写揭示事物的特征,有助于把被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如《中国石拱桥》中“这些石刻的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千态万状,惟妙惟肖”。这样的说明显得十分生动、活泼。

五、说明的顺序:有条有理地说明,才能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常见的说明顺序有。

1.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如:《从甲骨文到缩微图书》一文是按从古到今的时间顺序写的。《活板》一文是按活板制作的程序写的。

2.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按照瞻仰的路线由远及近、由低到高,先四周后正中,先台阶后碑身、碑座等依次进行介绍。

3.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事物的内部联系包括因果关系、层递关系、主次关系、总分关系、并列关系等;认识事物或事理的过程则指由浅人深、由具体到抽象等等。如《死海不死》一文,由现象到本质(成因)揭示了死海的特征,并介绍了死海的现状和未来,层层深入,逻辑条理十分清楚。

六、说明文的语官:说明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说明的实用性很强,稍有差错,会失之毫厘,谬以千里。特别要注意说明文中使用的术语和修饰限制性的词语,它们往往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其中“几乎”对“到处都有”作了限制,意思是接近于“到处都有”,因为事实上不可能到处都有。在准确的前提下,说明的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七、说明文的结构:说明文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1.总分式:包括“总--分、分--总、总--分--总”等,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其“分”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递进式: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说明文作文:阅读是写作的基础

全文共 753 字

+ 加入清单

写好作文不是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现在市场上有一些快速作文、作文速成法之类的指导书,当然是针对如今学生急于写好作文的心理,实际上这些说法都是不科学的。就算是天才,也需要在生活中有了阅历才能产生感悟,进而写出文章。一朝一夕就掌握写作文、写好作文的本领,简直就是天方夜谭。写好作文是靠真功夫的,真功夫怎么来?这就要在平时打好基础了。

阅读自然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写作是从阅读开始的,我们上语文课,学习别人的文章,就是一种阅读。当然,这种阅读是有限的,所以课外还应花一定的时间看些有益的书。那么,阅读读什么?怎么读?首先要明白,阅读是一种了解知识、了解他人的手段。别人的书就是他自己的体验与体悟,表达了对生活、人生或某事物的看法,这可能引起你的共鸣,也可能遭到你的反对,但不论是哪一种,对于阅读而言,这种情感的参与本身就是一次思维的锻炼,别人的书也可能是介绍某种或某些知识,那么你可以从中学到许多曾经不知道的东西,不是于无形中长了见识么?写起作文自然是得心应手。要知道,写文章并不仅仅需要语文知识呢,同学们应该清楚文史哲是不分家的,而且文与理工科都是有关联的,知识多了不压人。别人的文字也可能写得很美,你从中会受到启发:如何遣词造句、表情达意,如何构思,如何开头、结尾,这些积累起来不都是经验吗?别人的经历也许会教育你怎样做人,怎样面对困难,怎样与人相处,这些也有可能引发你的感悟,由此而生出写作的念头,不更是一举多得吗?阅读的好处同学们容易明白,但是坚持就不容易了,有必要提醒同学们,读书是要持之以恒的,同时要分门别类,有的精读,有的略读。最好是做读书笔记。

值得一提的是,读书要有怀疑精神,不能"尽信书",所谓的权威与名家他们也有不够好的地方,不要轻易为他人的观点所左右,读书的目的是要形成个人的观点,这才有创造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说明文阅读理解题

全文共 1075 字

+ 加入清单

(三)【说明园苑】阅读下面说明文,完成后面1920题。(共5分)

中国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中国馆(简称中国馆)位于世博园区南北与东西轴线交汇处,处在园区的核心地段。它由中国国家馆、中国地区馆与港澳台馆(分别为独立展馆)三部分组成。

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为主题,代表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中,中国红作为建筑的主色调,大气而沉稳,也易于为世界所理解

中国馆居于馆区中央,上部最大边长为138米、下部立柱外边距为70.2米,建筑面积27000平方米,馆高为63米,下方架空层高33米,以提供人们交流所用的开放空间。地区馆则高13米,建筑面积约为45000平方米,形成一个开放的城市广场。展馆可同时容纳7000名观众。

高耸的国家馆与在地面上水平展开的地区馆相呼应,以体现东方哲学中天与地的对应关系。同时,国家馆的整体造型以中国古代木结构建筑中的斗栱为来源、并从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吸取了灵感。在地区馆的外墙上,还采用了中国古老的叠篆文字传递二十四节气的信息。

中国馆采用了一些先进的技术以符合环保的理念。所有的门窗使用的是低辐射镀膜玻璃,反射热量的同时还能降低能耗。顶层的雨水收集系统可以净化雨水,以冲洗卫生间或车辆。

展馆于2007年4月25日开始面向所有华人建筑师征集建筑方案,最终以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院的东方之冠为主,并吸纳了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简盟工作室和上海建筑设计院的叠篆方案以及北京市建筑设计院的龙方案。中国馆是上海世博会园区中最重要的场馆之一,世博会结束后,中国国家馆将永久保留。

1. 第①段运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___.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围绕中国馆介绍的内容有:

(1)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构造

(2)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理念

(3)___________________

(4)___________________

(5)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点与外观效果

3.阅读本文,完成下面有关中国馆表格内容的填写

设计理念 建筑造型 技术设计 颜色及效果

中国馆 (1)____ (2)_____ 符合环保 (3)______________ _______ 节能的理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列数字 准确说明了世博会中国馆的建筑特点

2. (3)世博会中国馆的主题构思 (4)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特点

3.(1)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2)国家馆为斗冠,地区馆为叠篆文字

(3)中国红色给人醒目的视觉效果。

4.中国馆欢迎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说明文木棉树阅读理解

全文共 650 字

+ 加入清单

所有开花的树看来都应该是女性的,只有木棉是男性的。

木棉树又干又皱,不知为什么,它竟结出那么雪白柔软的木棉,并且以一种不可思议的优美风度,缓缓地自枝头飘落。木棉花大得骇人,是一种耀眼的橘红色。开的时候连一片叶子的衬托都不要,像一碗红曲红,斟在粗陶碗里,火烈烈地,有一种不讲理的架势,却很美。树枝也许是干得很了,根根都麻皱着,像一只曲张的手肱是干的,臂是干的,连手肘、手腕、手指头和手指甲都是干的向天空讨求着什么,撕抓些什么。而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木棉树通常长得很高,那年在广州初见木棉树,不知是不是因为自己年纪特别小,总觉得那是全世界最高的一种树了,广东人叫它英雄树。

初夏的公园里,我们疲于奔命地去接拾那些新落的木棉,也许几丈高的树对我们是太高了些,竟觉得每团木棉都是晴空上折翼的云。木棉树的叶子便逐日浓密起来,木棉树终于变得平凡了,大家也都安下一颗心。至少在明春以前,在绿叶的掩覆下,它不会再暴露那种让人焦灼的奇异的美了。

14.作者根据木棉树的什么外形特点,得出木棉是男性的这个结论?

15.文中画线句,说木棉花的美让人焦灼的依据是什么?摘引原句回答。

16.为什么作者用云,而且是折翼的云来形容木棉呢?

17.木棉花令作者产生很多联想,作者是用什么手法把它们表达出来的?

参考答案:

14.又干又皱,长得很高。

15.干到极点时,树枝爆开了,木棉花几乎就像是从干裂的伤口里吐出来的火焰。

16.雪白柔软,缓缓自枝头飘落。

17.用比喻、联想的手法,描绘了木棉的形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说明文永恒办公室阅读

全文共 1624 字

+ 加入清单

①或许再过个十年、十五年,你工作的办公室不必禁锢在闹市深处狭窄的房间内了,你将自由地在任何地方工作。那时人类已进入"永恒办公室"时代,24小时内,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可得到赖以工作的信息。"你就是你办公室",这句在今天几乎是不可思议的口号将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②到那时,你佩戴的电子袖口将21世纪移动式办公室最关键的部分,嵌在4厘米宽袖口镶边内,它就是一个位置传感器,借助它导航网可始终跟踪着你。传感器不断从导航卫星上读出有关你的资料,不断修正你所在位置和各方面信息情况。

③你的电话和电话号码簿也在手腕上,这种蜂房式电话机是声控的,声控使微型化成为可能,电话机简直就是一只装在袖口上的溥片扬声器。①需要电话号码吗?告诉电话簿为你查找。袖口电话机为你拨通电话,完成译码,按你当时所在位置接通最近线路---电话费也就是最便宜。②

④借助于导航网络,文字先转送到你所在地区,然后再传递给你,最后贮存在袖口里的永久储存器中,"播放文电"能发出一系列数字化的声音:提醒你客人到来的时间,向你提供信息或让你回电话。

⑤电子太阳镜不仅能为眼睛遮蔽阳光,还能显示来自刚开启的袖珍个人计算机的文字、数字和图像。袖珍个人计算机差不多有掌心大小,厚度不及两张信用卡。推开后呈现出一个黑色屏面,屏面一侧排列着6个符号按键,可展现多种图像,每一种图像代表一种文件。如按下其中一个符号,会出现一张信纸,当你口述时,文字便在信纸上形成。按下另一个符号,信纸的内容即储存在记忆系统中。当你咯嗒一声关上个人计算机,电话机会接通微波通信网,把信以电波形式送往目的地。

⑥你可在任何地方工作,因为通信网遍布整个世界。信息服务、电信传递、蜂房式电话以光速把你与办公室联系起来。

⒈理解下面词语的含义:

①第一段中加点的短语:"永恒办公室"指的是□□□□□□□□□□□□□□□□□□□□□□□□(所填字数不超过所限格数。下同)。

②第二段中加点词"那时"指的是□□□□□□□□□□□□。

③第二段中加点的短语"最关键的部分"指的是□□□□□。

⒉"声音信使首先到达你的手腕",这句话应该放入文中,归恰当的位置应该是。

A.第二段结尾B.第三段开头C.第四段开头D.第五段结尾

⒊第四段是按什么说明顺序说明的?确认这种说明顺序的依据是什么?

⒋第六段中画线句子照应了前文的哪句话?

关键提示

以上训练的考查的重点是抓住关键词句,准确理解文意的能力。所谓关键词句,是就它们在文中的作用而言的。有在结构上起总起、过渡、照应、总结作用的,有在内容上起点明主旨、强调要点、巧用方法、合理支撑的。无论怎样设计结构和内容,它们的共同目的都是为了把话说准确、简明,把说明对象的特征说清楚。阅读说明文时,我们要注意抓准总起句和主旨句等,就能较快捷地把握住说明文对象的特征和结构布局还要注意句子中和修饰限制语,准确理解句意和文意。从《教纲》"能找出关键性词句"的要求和中考的情况来审时度势,谁能否定培养和提高这方面能力的重要性呢?

解题思路

第一题,解答①要仔细寻找诠释"永恒办公室"的句子。解答②,要根据指示代词所指代的内容往往在前面的规律,上溯到第一段,找到与时间相对应的意思。解答③,要把"它就是……"中的"它":搞清楚,看它称代的是什么。

解答第2题,首先要弄明白两点:一是这句陈述的对象是"声音信使",而不是其它;一是答案涉及的四个语段,各自说明的是"永恒办公室"的哪个部分。这样,就可经否定它与第二、五段的联系,则有第三、四段中斟酌,如果放在第三段开头,似乎与"也在手腕上"相呼应,但你仔细斟酌,就会发现"信息源"与手腕太近,且本段不是重点说明"声音"的,这句话放这里不合适。而第四段则是说明声音的---接收异地声音、"播放文电"。

解答第3题,首先要看清表示程序的几个词语--先、然后、最后,再根据程序顺序属于时间顺序加以回答。

解答第4题,要从两个方面去思考:一是文末往往与文首相呼应,以明确解答的大方向。二是读懂画线句子的意思。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说明文阅读教学反思

全文共 602 字

+ 加入清单

前几天终于结束了说明文阅读教学。看了近三年的中考试卷后发现,每年的阅读题都会在说明文阅读和议论文阅读中选择其中一种来考试,分值在8-10分,难度比记叙要低得多,但奇怪的是,学生似乎更怕做说明文阅读阅读。

授课时我先介绍说明文的文体知识,再让学生自己根据平时的答题经验总结了一些答题技巧,然后我再进行了一些补充,告诉了他们一些答题套路,答题术语等等,教学设计都是由知识到技能,由浅入深,最后再选择一些说明文阅读题来让学生做,教学设计及训练程序,看似不存在什么问题,可是学生难以领会,原因在哪呢?我总结了一下,得出了以下结论:

首先是学生对说明文的阅读量不大,还不能准确地把握说明文的特点,对说明对象的特点不能精确地把握。

其次是学生对说明文没有阅读兴趣,因为它不像记叙文那样有动人的故事情节,这样一来,学生连仔细看一遍文章的兴趣都没有,又怎么能答好题呢。

另外,我在评讲过程中,不能抓住关键环节。如某种考点的提示语,甚至题后的分数的暗示作用,加上学生在答题技巧上积累不多,得到的答案就不够精确了。

还有就是说明文的练习量不够,以为简单就可以少训练,在学生记忆中没有形成“定势”,常常会与“议论文”相混淆。

基于以上情况,以后说明文阅读训练可作如下调整:

(一)多读一些典型的说明文,加强学生对说明文的感性认识。

(二)让学生积累一些答题技巧。这些技巧知识可在训练前听写,以加深印象。

(三)训练形式要多样化,以增加趣味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说明文《专家与通人》阅读答案

全文共 2574 字

+ 加入清单

①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讨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们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②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③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④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⑤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谈不到,广泛的博通□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才并不算少。但无论作学问,或是作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⑥要作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致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百科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机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1.第①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2分)

2.下列对第③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3. 第⑤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4. 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

(1)也 更 (2)既 又

选项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一)(17分) 1.(2分)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2.(3分)D 3. (2分)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4. (3分)(2) 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5. ( 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6.(4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高考英语说明文阅读技巧

全文共 3194 字

+ 加入清单

英语说明文”,顾名思义,就是一种以“说明、解释”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英语文体。它是对客观事物的性状、特点、功能和用途等等做科学解说的。它既不像故事那样重在情节的叙述和描写,也不像议论文那样,重在阐明主张和论点论据;更不像科幻作品那样富于想象和虚构夸张。说明文是通过解说事物、阐明事理,使人们增长知识和技能。说明文是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题中的重点内容之一。说明文具有与自己特点相适应的说明方法,因此说明文结构复杂,专业术语多,易于拉开考生分数档次,便于高校分层次选拔人才。然而对于考生来说说明文抽象度高,解题难度增大了。高考对说明文的考查多为科普知识,动植物特性、自然现象和新产品、新工艺介绍以及人文地理、风土人情等方面的说明文,文中解释性、定义性、说明性的句子居多。因此考生要掌握说明文的命题特点,叙述方式,以冷静的心态阅读原文,重点突破长句结构特点和逻辑关系,以便对其做出准确的语意理解。

一、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特征 一般说来,英语说明文与其它文体一样,文章所涉及的内容不外乎以下几个方面,即Who→What→When→Where→How→Why。

1. Who:问的是这篇文章的主体是谁?(即所要说明和描述的人或事物)

2. What:问的是主体做了什么事情?(即主体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

3. When和Where:是在何时何地发生的?(即何时何地所表现出的特性、功能和用途)

4. How:通过什么方式表现出来的?

5. Why:这种特性功能用途的原因是什么?

做说明文阅读阅读的时候,一定要记住上面的Wh-word。边阅读,边搜记,牢记要点,把握全文。

二.说明文阅读理解的类型 掌握说明文阅读理解题的类型对考生来说非常有必要。一般来说,高考对阅读理解的命题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1. 细节理解题

说明文中考查的细节理解题大致与记叙文相似。命题区域都有其共同点。⑴在列举处命题。如用First(1y)、Second(1y)、Third(1y)Finally、not only…but also、then、in addition等表示顺承关系的词语列举出事实。试题要求考生从列举出的内容中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答案项。⑵在例证处命题。句中常用由as、such as、for example、for instance等引导的短语或句子作为例证,这些例句或比喻就成为命题者设问的焦点。⑶在转折对比处命题。一般通过however、but、yet、in fact等词语来引导。对比用unlike、until、not so much…as等词语引导,命题者常对用来对比的双方属性进行考查。⑷在比较处命题。无端的比较、

相反的比较、偷换对象的比较,经常出现在干扰项中,考生要标记并且关注到原文中的比较,才能顺利地排除干扰。⑸在复杂句中命题。包括同位词、插入语、定语、从句、不定式等,命题者主要考查考生对句子之间的指代关系和语法关系。

细节类问题一般都能在原文中找到出处,只要仔细就可以在文中找到答案。但正确的选择项不可能与阅读材料的原文完全相同,而是用不同的语句成句型表达相同的意思。

2. 语义猜测题 说明文为了把自然规律,事物的性质等介绍清楚或把事理阐述明白,因此学术性强的生词较多,所以常进行生词词义判断题的考查。命题方式多以The underlined part “…” in Paragraph…refers to….或What does the underlined word mean?或What is the meaning of the underlined word?为设问方式。解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其对某些科学原理是如何定义、如何解释的,并以此为突破口抽象概括出生词词义。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猜测某个陌生词语的语意。或者找出某个词语在文章中的同义词。要注意破折号、同位语从句、定语从句、插入句等具有解释、说明作用的语言成分。说明文在阐述说明对象时易发生动作变换、人称转变的现象,这类题目常以 it,they,them 等代词为命题点,因此考生要根据上下文语境,认真阅读原文,分析动作转换背景,弄清动作不同执行者,以便准确判断代词的其实际指代对象。

3. 主旨理解题

说明文常用文章大意判断题考查考生对通篇文意的理解。即对文章的主题或中心意思的概括和归纳。主要考查考生对文章的整体理解能力。命题形式常以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____.What i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为设问方式。这种试题多以This passage mainly talks about the major

surprising findings about….为回答方法。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掌握问题的类型,了解试题题干以及各个选项所包含的信息,然后有针对性地对文章进行扫读,对有关信息进行快速定位,再将相关信息进行整合、甄别、分析、对比,有根有据地排除干扰项,选出正确答案。

4. 判断推理题。

这种试题常以The passage is intended to...(2)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3) The story implies that…(4) Which point of view may the author agree to?(5) From the passage we can conclude that...(6) The purpose of the passage is to...为设问方式。这种题型的答案在原文中不是直接就能找到的,它要求考生进行合理的推断。如因果关系,文中的某些用词、语气也往往具有隐含意义,考生要将这种含义读出来。说明文常出现图示判断题,这种试题可以事物之间正确的依赖关系为命题点,要求考生判断其正确的流程顺序相互关系等。考生一定要认真阅读原文,并对照原文介绍的情况,弄清图示的差异,根据题干需要最终做出正确判断。如:动物介绍性说明文常出现动物能力判断题,考查考生对特定动物所具有能力的判断。解题时考生应认真阅读原文对动物形态活动能力的判断,了解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是否会使用工具,是否善于爬行、飞翔和游泳等。

观点态度题也是判断推理题考查的内容之一。说明文的对象为客观事实,但设题以议论的表达方式抒发对该说明对象的想法。如对某种新发明的赞赏,或对某个事物的批判。这类题目常见的题干表达方式有"What was the author?s attitude towards ...?" 等。

【实例探究】 Northwest China is part of the sandstorm centre in Central Asia. Sandstorms begin in desert areas. Sandstorms in China appear to have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as a result of "desertification". This is a process that happens when land becomes desert because of climate changes and because people cut down trees and dig up grass.

【问题设计】

According to the passage which is NOT likely to cause "desertification"?

A. Climate changes. B. Cutting down trees.

C. Digging up grass. D. Saving water.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语文阅读理解正确的解题方法和技巧——读材料

全文共 846 字

+ 加入清单

所谓“读材料”,就是要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粗读全文内容,把握文章主题。了解材料的基本大意,理清材料的层次和段落。在浏览全文,了解全文的概貌之后,应记住文章的要点,重要的结论以及一些关键性的人名、地点、定义和数字,不同的人名、地点可用铅笔在试卷上分别打上不同的记号,以便查找。

阅读理解试题的文字材料主要用来测试学生的阅读速度、理解能力和记忆能力。有的采用一个句子,有的采用一段文章或整篇文章。内容广泛,题材各异。以题目的难易程度分析,人们常常把它们分为表层理解和深层理解。所谓表层理解就是对文中的客观事实的感知和记忆;所谓深层理解是根据文中的客观事实,在认真思考后进行逻辑推理、总结或概括,得出结论。

通常阅读试卷上的文字材料,第一遍需要速读,首先要重点理解文章的体裁是记叙文还是说明文。答题时切忌文章都没完整的阅读过试卷上的文字材料,就匆匆忙忙地写答案。最好先把文章从头到尾通读一遍,对文章有一个整体的认识和理解。其次要初步理清文章的思路。一般来讲,文章的每一段、每句话归根到底都是为阐明中心服务的,都归向文章的主旨。平时要学会为文章标段,归纳每段意思,归纳中心思想。它在要求概括段落大意一类的阅读理解的解题中,往往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

有的学生要用"顺读法",就是先读短文后读题目,然后再读短文寻找正确答案。有的学生采用"倒读法",就是先读题目(四个选项不读)后读短文,最后寻找答案。我比较赞成"倒读法",因为这种阅读方法是带着问题阅读,目的明确,容易集中,能及时抓住文中与解题关系密切的信息,从而节省了阅读时间。“倒读法"对表层理解的题目(提问时间、地点、原因等)效果最好,对深层理解的题目,要从短文的整体内容出发,进行概括和总结,分析所提供选项,作出准确的判断。

因此,解答这类题的中心步骤就是阅读,既要阅读短文,又要阅读题目。阅读时要注意阅读技巧,提高阅读效率。在做到以上几点的基础上,就可以对文章后面所给的问题,分别用“一次判断”、“逐个分析”以及 “排除法”等方式来进行判断解答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

全文共 1987 字

+ 加入清单

高中语文考试中,如何在阅读题上哪高分呢?以下是小编分享的高中语文小说阅读技巧,一起来阅读学习吧!

一、考点分析

1、小说概念:是以刻画典型人物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着的环境的描写来反映复杂的社会生活。

2、小说种类?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小小说

3、小说三要素?人物、环境、情节

4、环境的种类及作用?

(1)自然环境: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人物活动的空间,衬托人物的心情。

(2)社会环境:交代事件发生的社会背景、时代特征,衬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揭示文章主题。

5、情节由哪几部分构成?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6.续写小说结尾。按照小说故事情节发展的规律续写,要简洁含蓄,富有哲理,引人深思。

二、考点及答题技巧

〈一〉整体感知类题型及答题要点。

用短语或句子概括情节,写在空格内。2.概述故事内容(特别注意情节双线发展的内容概括)3.局部内容的理解

〈二〉人物形象分析的题型及答题要点1.你认为主要人物是一个怎样的人?2.结合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这类题的答题步骤:①.答出描写人物的方法。(肖像、语言、动作、心理;侧面描写)②答出这些方法的具体内容(找最能表现人物特点的重点词语和句子。)③针对具体内容分析人物特点,注意从外在的肖像特点到内在的心里想法,再到精神品质。要分析全面,具体,不可泛泛而谈。

3.发挥想象,补写人物心理活动。①心理活动的作用: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

出现问题:①.缺要素②.心理活动不符合人物性格。

原因分析:①.答题时随意,说的话不符合人物性格。②不注意联系上下文,忽略了文中人物的潜台词。

这类题的答题方法:.通过语言、神态、动作分析人物的心理过程。中考语文小说阅读答题技巧

〈三〉环境描写的题型及答题要点(节气、天气、气候、风物、景色)

环境描写的作用1.交代背景。2.推动情节。3.渲染气氛。4.刻画人物形象,衬托人物的性格、情绪。5.使故事情节更为生动、真实。6.使主题更为突出、深刻。 7要表现一定的新鲜感受或微妙情绪,做到情景交融,能够给人以感染、启发和美的享受。

〈四〉理解标题的含义。1.以主要内容或主要事件拟题。2.以贯穿全文的线索拟题。3.以有象征意义又暗含中心的的实物为题。4.以主要人物为题。5.以特定环境为题

分析标题的答题注意事项①注意分析标题中的中心语和修饰语的含义。一般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内容概括,二是主题概括。②如果小说标题就揭示了中心,那就结合小说结尾答出文章中心。

〈五〉关于评价、体验、感悟、启示的问题。这类题往往是考查学生们对文学作品内涵的把握。并结合自身经历谈体验、感悟等。启示——领悟的道理。(结合人物、主题答)体验——亲身经历或通过实践对周围事物的认识。感悟——有所感触而领悟。评价——对人、事的看法。

〈六〉关于写法的问题。

1.题材与主题的关系。题材——表现主题的材料:人物、环境、事件丰富人物性格,增强情节发展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可感性以及整个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3.伏笔——叙述的一种手法。对作品中将要出现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提示或暗示,以求前后呼应。其作用是有助于全文达到结构严谨,情节发展合理的效果。

4.悬念——作品使欣赏者所产生的一种关于事件发展和人物命运的紧张心情,这种心理活动叫作悬念。其作用是引起读者兴趣,加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效果。

(七)对关键性词语含义的理解。一般来说,这类题目结合上下文,根据文章所提供的语言环境来理解词语在这个环境中的比喻义、象征义、指代义或者其所具有的内涵和外延,此知识点在湖南益阳的《白蝴蝶花》中就有考查到。在做题的过程中可借助“代入法”将自己的理解代入文中,检验一下这种理解与上下文的意思有无不协调,甚至冲突的地方。

(八)对主旨的把握。小说的主旨是文章的核心,只有主旨把握正确了,人物、环境才有章可循。概括中心的关键在于对文章中的人、物、事的整体性思考,要把重点集中在反映出来的社会现象上,人物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思想情感上和通过在对人命运的考察中领悟到的哲理上等等。还要多注意抒情议论式的句子,作者的观点往往隐于其中。再者,主旨的卷面表达也要注意其规范性,一般的模式为“通过____事表达一种_____现象(思想、品格)。

(九)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是以塑造人物为中心的,人物塑造的方法有①正面描写。也叫直接描写,即通过直接地描写人物的肖像、行动、语言、心理、神态来揭示人物思想品质及性格特点,反映作品主题。②侧面描写。也叫间接描写。即通过他人的言行间接写主人公。例如:《多收了三五斗》中米行老板的描写正烘托了“旧毡帽”的悲惨命运。③细节描写。通过分析人物的具体细微的肖像、动作、语言、心理、环境和场面的细枝末节的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在平常学习中要注意总结规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说明文阅读训练: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全文共 2063 字

+ 加入清单

①去年美国遭遇百年未遇的暖冬,人们说这是全球变暖的结果;今年美国遭遇百年未遇的严寒,人们又说这是全球变暖引起的。笔者无意质疑专家们的断言,只是感慨,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

②当我们谈论全球气候变化的时候,指的是温室效应引起的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引起了全球的密切关注。但需要指出的是,我们之所以感到春天的短暂和夏日的漫长,之所以在夏天遭遇如此多的极端高温天气,温室效应只是可能的原因之一。冯京的背后站着马凉①,热岛效应其实是更为直接的因素。

③所谓热岛效应,指的是由于人为原因,改变了城市地表温度、湿度、空气对流等因素,进而引起城市小气候变化的现象。其原因有三:一是与农村相比,城市里水泥森林般的建筑群和密密麻麻的柏油和水泥路面,更能够吸热和升温,从而使城市地区能够更快升温,并向四周辐射。二是城市使用了较周边地区更多的能源,形成了更多的热源。城市不停地运行,其方方面面就在源源不断地消耗能源并产生废热。三是城区的大气污染,更高浓度的气溶胶微粒为城市盖上了厚厚的棉被,为城市保温。三项因素的叠加,使城市的温度显著高于周边农村地区,故称之为热岛。

④如果退回去30年,地理书会告诉我们,长江流域有三大火炉,分别是重庆、武汉和南京。上海由于东临大海,火炉美誉与之无关。但就在这30年里,上海的人口从不足千万上升至2400万,城市建设面积从600平方千米增加至3000平方千米,能源消费则从约1000万吨标准煤上升至2.2亿吨。伴随着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上海不仅加入了火炉的队列,而且名列前茅。传统三大火炉近年来极端高温的记录与上海相比,后者已不落下风。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锅里的上海人自己在不停地往灶膛里添加柴火,越来越多的汽车、电器和机器使上海愈加热气腾腾。

⑤于是就产生了一个问题。我们面临的暖冬、短春和酷暑,究竟是温室效应的产物,还是热岛效应的结果,抑或是二者的叠加?笔者相信后者。由此引发的问题是,我们应该认真地将这二者的作用区分开。但是,我们遗憾地看到,实践中有将这二者混淆的倾向:不管发生了什么,全球气候变化似乎都是最好的替罪羊。而实际情况是,以热岛效应来解释徐家汇②的今天与30年前的差别,似乎更有说服力。

⑥那么,为什么要如此较真,非要将这两种效应区分开来?最重要的理由来自生态保护的实践。全球气候变化是大尺度的,要求世界各国的协同努力,而且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应对的措施需要在国际政治平台上谈判解决。多少年来,国际气候谈判进展缓慢,政治家和专家们挥洒口水所取得的,只是一地鸡毛。而热岛效应是小尺度的,是一座城市自己的事情。

⑦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首先就是尽可能地少用能源,进而少排放废热。措施包括向外转移高耗能产业并淘汰落后产业;推进楼宇节能改造并通过合理的能源管理降低各类楼宇的能耗;排堵保畅,发展公共交通并鼓励人们尽可能少使用私家车;以及养成合理的生活方式,节约生活用能。其次是缓解或降低柏油和水泥地面的暴露面积,增加绿化尤其是林荫在城市的比重。再次是遏制城市的过度扩张,保护农村,并在空间上优化乡村与城市组团的关系。最后是有效控制大气污染。

⑧遏制热岛效应的多数措施同时也有利于缓解温室效应。最重要的是,热岛效应的强弱决定于我们自己。所以,与其关注国际气候政治的口水仗,还不如实实在在地向我们身边的热岛宣战

(摘编自《科学画报》)

【注】①马凉:民谚有错把冯京当马凉之说,意思是张冠李戴。②徐家汇: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的西南部,是上海市著名的商业中心。

13.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第①段用百年未遇一词,强调了美国连续两年先后遭遇到的暖冬与严寒是十分极端与罕见的。

B.第③段先解释了什么是热岛效应,然后主要通过与农村地区的比较,说明了城市地区温度上升的原因。.

C.第⑥段以一地鸡毛概括国际气候谈判的结果,说明谈判进展缓慢,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

D.第⑦段列举缓解热岛效应的措施,呼应了第③段,进一步说明了热岛效应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E.文章运用下定义、列数据、分类别等说明方法,既让读者获得了科学知识,也使文章的表达更加科学准确。

14.气候变化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这句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

15.请根据全文,探析这是加强版的温水煮青蛙这句话的含意。(6分

13.(5分)

C E(C.批评了政治家和专家们的不作为有误。E.分类别有误。)(答对一项得3分,答对两项得5分。)

14.(4分)

【要点】①形象地指出人们过多地把极端天气的出现归咎于全球气候变化(全球变暖)。②引出下文对温室效应与热岛效应的探讨(引出下文对全球变暖原因的探讨)。(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

15.(6分)

【要点】①上海成为火炉的过程更不为人所察觉,结果更为出人意料。②高耗能的生产生活方式和大规模的城市扩张会逐渐并悄然改变城市小气候,给人们带来更大的伤害。③像上海这样高耗能和现代化程度高的城市,气候问题更严重,更应向身边的热岛宣战并付诸行动。(第一点1分,第二点2分,第三点3分;意思对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说明文的阅读知识及答题方法

全文共 3987 字

+ 加入清单

说明文是一种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的文章体裁。小编与读者分享它的答题方法,欢迎大家参考借鉴。

一、说明文基本知识

1、概念:说明文是以“说明”为主要表达方式,用来介绍或解释事物的状态、性质、构造、功用、制作方法、发展过程以及内在事理的一种实用文体。

2、与其它文体的区别:议论文以理服人,哲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记叙文以情感人,形象性是它的主要特点;说明文以知授人,知识性是它的主要特点。

3、说明文的分类

事物说明文:如《苏州园林》,说明“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的特征。

事理说明文:如《死海不死》,科学的说明了死海不死的原因在于“海水的咸度很高”。

二.阅读技巧

(一)阅读说明文要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招:善于找准说明对象。

第二招:善于概括说明对象的特点。

第三招:善于分析说明顺序。

第四招:善于分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弄清楚了说明方法的特点,分析它们在文章中的具体作用。

第五招:善于分析说明文的语言。

第六招:善于分析引用古籍或名言的目的。先要理解所引古籍或名言的含义,现联系说明的内容,看看这两者间有何内在联系,就能领悟其引用的目的了。在说明的开头文段或中间叙述有关的故事,究竟起何作用:在文章开头叙述故事,其目的往往是为了引起读者阅读的兴趣,或者是为了引出说明对象。在文章或段落中间叙述故事,往往是为了增强说明文的可读性,同时也为了说明事物的来源或作用。

第七招:善于完成开放性问题。中考说明文阅读,根据“新课标”中要求“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的要求,说明文阅读考查的题目势必要引导学生关注人类、关注自然、关注生态环境、关注科技进程、关注未来发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科学思想、科学品质、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

(二)说明文阅读一般涉及11种题型:

1、考查说明对象:

答题技法:其一,要看懂题目,不少说明文题目本身就表示说明对象,如《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等。其二,抓住首括句和中心句。说明文往往需要运用首括句和中心句来提示说明重点,包括说明事物的特征。反之,如果需要为说明文的语段加一个标题,也可以用说明对象作为标题。

回答时形成一个短语:本文介绍了……的……(对象加特征)。

例:《看云识天气》介绍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2、被说明事物的特征:

答题技法:尽量从原文中找原词原句,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

例:《中国石拱桥》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3、说明方法:1、常见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下定义、摹状貌、作诠释、打比方、列数字、列图表、引用说明。

2、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①、举例子: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分类别: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③、作比较:把__________和__________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④、作诠释: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⑤、打比方:将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摹状貌: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⑦、下定义: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⑧、列数字: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⑨、列图表: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引用说明: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A、引用具体的事例;(作用同举例子)

B、引用具体的数据;(作用同列数字)

C、引用名言、格言、谚语;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顺序:有条有理地把事物的特征或事理介绍清楚。

时间顺序:即以事物发生、发展的时间先后来安排说明顺序,从而写出事物的发展变化情况。这种顺序一般用于人物的生平介绍、科学观察记录,说明事物或事理发生、发展或制作过程一类的说明文。

空间顺序: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形式,或从外到内,或从上到下,或从前到后,或由远及近依次进行说明。这种说明顺序,一般用于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特征。

逻辑顺序;即按照事物或事理的内部联系成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由总到分(或由分而总)、由主而次、由现象到本质、由原因到结果、由个别到一般(或由一般到个别)、由抽象到具体、由整体到局部(或由局部到具体)等。

说明建筑物、景点等通常按照空间顺序说明。介绍事物各阶段的特点或制作过程时,往往采用时间顺序。介绍抽象事理时,则往往需要采用逻辑顺序。

近几年说明文选段多为科技类说明文,此类说明文一般是事理说明文居多,故多用逻辑顺序。

5、段意概括:

句式:说明了……介绍了……

方法:找中心句;结合本段说明特征概括,摘要联合,结合标点,尤其注意分号,认真提炼。

6、“这样”的指代义:指代上文距其最近的一句或几句内容。

7、段落语句顺序:

为什么不能调换段落顺序?

不能调换: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调换后不合逻辑。

《向沙漠进军》5、6段照应上文游击战、阵地战顺序。

总分关系中分说部分与前文总说部分顺序相照应。《看云识天气》

8、语言准确性:类型1、加点字词有何作用?抓住说明文语文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对策:答: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类型2、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并说明理由。

对策:答:(1)不可以。(2)原词的意思或内容。(3)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4)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

类型3、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答:(1)表态(删还是不删)。  (2)定性。如:“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 右”    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3)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4)xx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 性、周密性、科学性。

类型4、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5: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对策: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9、说明文的结构。

说明文的结构常见的形式有:“总——分”式、“总——分——总”式、“分——总”式、并列式、递进式等。

10、考查能否从阅读材料中捕捉重要信息,对段落的内容进行归纳;对全文要点进行概括。

技法:认真仔细阅读原文,一般都能从原文中找到答案。

(例:“死海之变”中“死海已发生了哪些巨大的地质变化?

答:(1)海水水体的分层结构消失(2)海水中的硫化氢消失(3)盐的沉积增多。

11、发散创新:近几年,开放性试题以它答案的多元性和不唯一性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考试中所占的比例也越来越大。综合各地开放型试题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试题大概从以下方面考查:

(1)对说明内容进行创新性的表述。

(2)对某种现象发表自己独特的看法和见解。

(3)结合实际对某个问题谈自己的认识。

(4)根据文章内容进行合理性的推断和大胆想象。

(5)由文章内容延伸到现实生活,对现实生活中相关现象进行解释。

(6)对人类关注的环境问题等提出解决的方法,拟写警示性标语、建议、广告等。这种题考查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考查的是学生对生活的关注情况。做好这类题首先要让学生对所给材料有准确地把握,然后充分调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再迁移到文段中来。开放性试题,虽然没有规定唯一的答案,可以各抒己见。但在答题时要从三个角度作答:

(1)是就材料回答问题。不一定按标准答案作答,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2)是阅读材料后受到的启示、感想。这样的答案也是具有个性化的;

(3)是从材料出发,或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或扩散联想到其它方面。

总之。这类试题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训练表达能力,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在答题的同时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

(三)对说明对象的把握。

看题目、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如果是事物说明文,被说明的事物既是说明对象。如果是事理说明文,说明对象则是对象加特征,答案形成一个短语:介绍了……的……。如:《看云识天气》,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及怎样看云识天气。

考察对说明事物特征的把握。

答题技巧:尽量从原文中找原句作答,若没有,则注意段意、中心句。如《中国石拱桥》中关于它的三大特点:历史悠久、形式优美、结构坚固。

(四)说明文写法分析

1、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的说明方法,说明了……(内容: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参考前面说明方法,明确其作用)

2、结合修辞手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是一篇生动地说明文,大量地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3、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那么,从这个角度分析说明文的写法,答题的规范性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从“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根据内容选择),如……(具体举例),就是……(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五)说明语段的作用

(1)、结构、内容作用: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我眼中的互联网的高中说明文

全文共 600 字

+ 加入清单

我眼中的互联网就是网线互相交织联通,如同人体的血管纵横交错,分布于全身。如果把互联网比作血管的话,那客户机和服务器就像血管的两端,血管对身体的各个器官发出的指令输送所需的”养分”。

互联网的功能可强大了,它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买到喜欢的东西;还能让人们了解各种知识,只要输入你想要了解的问题,它都会告诉你答案;更厉害的是里面还有无数好玩的游戏……

那它具体是如何工作的呢?我想应该是这样的吧:客户机提了个问题,那这个问题就通过网线输送到服务器里,再由专业人士给出解答。你想玩游戏,就会把游戏的名字输到地址栏里。如果你输入“3366小游戏”后,是不是要等一会儿才能开始游戏?在这段时间里,“3366线传回到你的电脑里,你就可以开始玩了。那为什么有些时候加载特别慢?是不是因为网线里“堵车”了?是的!因为同一时段有太多人占用同一条网线了,空间太挤,只能让一部分问题先到达服务器,如果想问题得到快速回答,就得把网线“加粗”这样同时通过的问题就多了,网速也就会快喽。这让我突然想起我们的血管,如果血管够粗,够宽敞,那各个器官同时需要的养份就能快速送达了。

如今互联网就如同人体血管一样已经跟我们的日常生活密不可分了。有了互联网,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更加丰富,人与人的沟通会越来越方便。哪怕是远隔重洋,也会感觉很亲近,人们可以通过QQ、微信等近“距离”沟通。而且,我们可以不出门就能知道世界各地发生的各种事情,太棒了!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