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民风民俗的作文精选:古代清明节的习俗合集20篇

一年一度的清明节又到了,你准备了什么?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清明节征文,欢迎大家阅读!

浏览

6199

作文

1000

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华,一个多名族的国家;“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个名族是一家......”每一个地区都各自具有特色的风俗。提到风俗,我想起了我们的首都—北京。逛庙会、熬腊八粥已经是他们的“家常便饭”。还想知道吗?那就让我来带领大家去观赏这一有趣的风俗。

在每年的农历春节,端午节和中秋节,是旧时北京的三大节日,尤其是春节最为隆重热闹。在众多大小节日中,流传着丰富多样的民俗风情。如农历腊月三十晚,全家人欢聚一堂,吃“更岁饺子”,“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新年伊始燃放鞭炮“辞旧迎新”“百年祝福”“祈求吉祥”。初二接财神。初一至初四,不用刀,剪,不准扫地,不新做食物,以示“年年有余”。正月十五元宵节,吃元宵,观花灯,逛庙会。正月十九,为白云道教祖师邱处机逝世纪念日的“燕九节”接着是清明节的扫墓、踏青。

四月初八“浴佛节”。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船,以纪念楚国大诗人屈原。七月十五中元节(俗称鬼节)。这天要祭神、上坟、放荷花灯、船灯以起渡鬼神。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喜爱当晚赏月、吃月饼、又有团圆节之称。

这一些民风民俗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快乐,即添加了节日浓郁的欢乐气氛,又体现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民风民俗是多么好玩呀!~让我们继续去探索、去发现这一个有趣的民俗世界。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民风民俗

全文共 912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这不,腊月二十九一早,我们便兴高采烈地赶到了姥姥家。今天,家中要上演我们的传统节目——捏花馍。

姥爷将面盆上的湿布揭起,倒上些碱水,和爸爸轮流上阵,将近一个小时才将面团揉匀。这时的面变得白澄澄的,好似个胖娃娃。

接下来这个环节可是我最喜欢的——捏花馍。这就应该姥姥、妈妈这些心灵手巧的女同志们大显身手了。一块块面团,在她们手里翻来覆去地揉搓着,与此同时,姥姥又开始给我讲那些令我百听不厌的民俗故事:“说起来,这花馍馍也是咱们山西过节时的传统咧。以前,我们只要有一户有喜事,家家户户都捏馍,以示庆贺:邻家喜得贵子要送‘金锁馍’,给老寿星祝寿要敬上‘寿桃馍’;每逢佳节也要做馍,很有代表性的就是中秋,要捏——”

“——‘月饼馍’!”我接过话头,这我早已烂熟于心。

嘴不停,手也没有一刻歇息。面团在姥姥手中翻来覆去地揉啊捏啊,几经抻、拉、压、拽的“折磨“,姥姥将面团揉成长条,盘了又盘,最后筷子剪刀齐上阵,不一会儿,那“兔子”便有了形,大耳朵,小尾巴一应俱全。姥姥又端出一碗早已准备好的大枣,挑一个去了核,剪一半,往兔眼上一戳——喝!一只活灵活现的“玉兔”便呈现在我们面前,小巧玲珑,令人爱不释手。

一个个面团经姥姥之手,变得形态各异,生动至极,好似实物一般。石榴,桃,蝴蝶等等,一应俱全,还有一条摇头摆尾的大鲤鱼呢!我也努力模仿,照样捏了几个,自我感觉极好,托着到处炫耀。

我们忙了一个多小时,直至汗流浃背。案板很快便摆满了花馍。是时候该下锅了!在等待的时间里,我的心情简直能用“望眼欲穿”来形容,总有“揭开锅盖来看看”的欲望。其实,不出半个小时,花馍馍就“新鲜出炉”啦。每一个都发酵得很好,比入锅时大了几圈,显得十分丰满。一只热腾腾的“大桃”握在手心,只不知道从何处下口,可第一口咬下去,便是满口的香气,这香不同于平日常吃的馒头香,这其中还掺杂着我们的汗水与欢乐,两种截然不同的味道,让这馍更添了一份醇香。

家乡的花馍馍呦,你让我们全家,在新春佳节来临之际,提前感受到了节日的喜庆气氛。我们,遵循着祖辈留下的传统,保持着独特的民间习俗,虽总不回山西老家了,可通过这花馍,我与老家,情相连,心相系!

展开阅读全文

篇2:有关春节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寿县春节习俗颇多,进入腊月,也属农闲,家家户户都要腌制咸鸡鹅,一面备节日待客之需,一面也把丰收的喜悦和对来年的祝福腌进浓浓的腊味。

改革开放前经济尚不宽裕时,群众诙谐地说“不吃二两猪毛不算年”,要知道由于腌制手法有异,家家户户腊菜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吃完腊八饭,就把年来办”,上街赶集的群众更多起来,过后十来天就要“扫尘”,“要想发,扫十八。要想有,扫十九”,家中里里外外打扫一新,规整利落,人们心里也更加敞亮起来,大多数人家整个春节的准备工作到此至少已经完成一半。

腊月廿三过小年,俗称“祭灶”,隐北地区也有廿四过小年的,长年在外的人们多在此前回家团圆。这一天要祭灶王爷,吃白面、麦芽糖制成的祭灶糖,大块厚过月饼,小块状如弹珠,寄意请灶王爷回天庭向玉帝多说好话,以求家庭来年殷实。有趣的是,在寿县农村,春节一定要把未过门的媳妇接到家里过节,而且要给她买一身新衣服,这样才有礼有面子,否则亲家是要恼的——什么意思,是不是不想做这门亲事了!在热闹的筹备中,人们终于迎来了年三十,中午过后,家家早贴春联,早鸣鞭炮,早吃团圆饭,爆竹声此起彼伏,不绝于耳,子夜再度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

年初一大早,大人、小孩身穿新衣,家家户户烧香点烛,吃饺子,晚辈给近亲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这时常有乞丐来家门旁贴财神,可不是一两个小钱就能打发了的。初二多到同事家拜年、走走亲戚, “往年酒”活动也就拉开了序幕,你来我往,一般要持续到正月里甚至二月份。初三送年,农村都在初三早饭前,烧香、点烛,拜祖祭神后,将封檐钱纸、松枝取下,送到室外场地上,燃火尽烧,鸣爆,以示送年。商家和集镇居民,多在初三傍晚送年。送了年也不要紧,有的是热闹——

“正月里面都是年”,到相隔几十里的亲戚家走走拜个年并不晚,熟人见面时还要说“过年好、恭喜发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3:除夕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全文共 566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重要的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中形成了一些风俗习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孩子,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这两个字谐音,所以孩子们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另一种是由长辈用红包分给孩子的钱。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副大红春联贴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在贴春联的同时,还要在墙上、门上倒贴“福”字,表示“福到”,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有寿星、寿桃、十二生肖、龙凤呈祥等。

在新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第一件事就是放烟花爆竹,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随着时间的推移,烟花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过年的前一夜,全家人要围坐在一起包饺子。一般饺子吃法是清水煮熟,捞出后以调有醋、蒜末、香油和酱油等佐料沾着吃。因为“饺”和“交”形近,所以用饺子象征团聚合欢。此外饺子由于形似元宝,也有“招财进宝”的吉祥含义。

现在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了,节日活动也越来越丰富。何止是春节,百姓一年到头每天都在过节啊,天天都是快乐的!

[除夕民风民俗作文500字

展开阅读全文

篇4:有关民风的作文:开封的民风习俗

全文共 1024 字

+ 加入清单

开封是一座非常美丽的古城。不仅负有“十朝古都”、“七朝都会”的盛名,而且开封也是清明上河图的原创地,今年上学吧作文网小编就跟大家介绍一下这座美丽的古城——开封的民风习俗,希望对想去开封游玩的朋友有所帮助。

开封民间称春节为“过年”。但是,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旧时,开封流传有句俗语说:“腊八、祭灶,新年来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所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

二十三、祭灶官。十二月二十三日为我国民间祭灶节,人们为了让灶王向天上玉皇大帝多说好话,家家都要摆上灶王爷的牌位,有的在牌位两边对子上写着“上天言好事,下界送吉祥”。意为灶王爷饯行。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大年三十儿惯称除夕,家家户户都要贴春联。以往这一天,开封还有诸多旧俗。如“文官封印”、“武官封操”、“商业封门”、“说书封板”、“讨饭的封棍”等,诸如此类。而民间最重要的活动除夕之夜的祭祖和守岁。现在除夕,开封人仍沿袭以往许多好的习俗。除夕之夜虽然不再“祭祖”了。但有的互拜亲友,看电视,猜迷语,直至深夜,有的全家人团聚一堂,互相勉励,总结一年来收获,制定新的一年工作和学习计划。"守岁"在新时代赋予了新的内容。当午夜的钟声响过,人们争放第一挂鞭炮,这又意味着开封人开启未来的决心和干劲。

正月初一,家家即早起床,更换新衣,洗涮完毕,首先燃放鞭炮,拜祝先祖遗像。接着,晚辈向长辈拜年,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全家人吃过年饺子,随后开始到亲友家拜年。旧时拜年一般多由家长带领,先拜长辈近族、邻友,以后再去远处各家。各家为接等贺年客人,家里常备烟、茶、瓜子、花生、糖果等。按开封"早拜年,晚拜寿"的习惯,初一午后,拜年活动即告结束。

正月初二是闺女回娘家的日子。旧时初二,开封城关四乡,鞭炮声、鸣笛声、哨子声响成一片,骡马大车往来穿梭,络绎不绝。

正月初三为祭坟、祭宗祖的日期,因旧皇历中说这一天“诸事不宜”,初三开封忌走亲戚。初五为破五节,民间认为初五是年后第一个不吉日,亲友之间亦忌相互串访。除此两日之外,节日期间,开封民间走亲串友,几无闲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民风民俗:内蒙烤全羊作文

全文共 732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暑假,我们小记者在老师们的带领下去内蒙古采风,其间,我们有幸品尝到了烤全羊的独特风味,令人记忆犹新。

在内蒙古民族大饭店,来自全国的小记者们济济一堂。这是个极具蒙古民族特色的大酒店。正当中是一个宽大明亮的舞台。四周的墙上挂着绘有草原风情的图画,正面是一幅成吉斯汗的牛皮画,看起来十分豪华。听导游介绍说,蒙古民族一向把羊当作草原的圣灵,是它们养活了世代的蒙古人,它们在蒙古人心中有着崇高的地位,所以在宰羊这前都要举行一个庄重的仪式。

等我们人全坐满后,几位身着华丽民族服饰的少女走到大厅的中央,弹奏起传统蒙古迎宾曲。演奏结束后,只听一位蒙古长者大声喝道:上烤全羊。几位服务员推着推车走了上来,每个推车上都放着一个用红布盖着的托盘。那位蒙古长者神态庄重,双手合十,开始祈祷。几分钟后,他慢慢地掀开了红布。哇!只听周围传来一阵惊叹声。一只全身金黄的烤全羊呈现在大家的眼前,只见它闭着眼睛,神态安祥,身上披着红绸带,嘴里还衔着一朵大红花。这时一股香气扑鼻而来,使人垂涎欲滴。这时那位长者用一把蒙古刀削下几片肉,递给站在周围的几位小记者先尝了下,然后吩咐服务员把烤好整只羊切分开,端上每一个餐桌。

二十分钟后,一盘切分好的烤羊端上了我们这一桌,盘子里的羊皮肉已经分开,左边是黄灿灿的皮,右边是粉嫩的肉。我先尝了一块羊皮,又脆又香,风味独特。我又夹了一块羊肉,果然这羊肉也没有让我失望,它肉质酥松,肥而不腻,而且没有一点羊腥味,跟平时吃过羊肉完全不同。咦?中间堆着的是什么?我迫不及待地夹了一筷,放在嘴里,又香又酥,但不知道是什么,于是我就去问服务员,她告诉我,这是被磨成粉的羊骨,真没想到,羊骨竟然也是一道美味的菜肴。

下次如果你有机会去内蒙古,不要忘记去品尝一下当地的烤全羊。

展开阅读全文

篇6:彝族民风民俗的

全文共 527 字

+ 加入清单

作为彝家孩子的我,从小在山里长大,山已经成为我生命的一部分。在家乡的众多山中,我最爱的是紫溪山。如果我是画家,我要把紫溪山的美景描绘出来!可惜我不是。但我不气馁,因为作为学生的我一样可以用手中的笔,描绘出紫溪山的美。

紫溪山风景优美。走进紫溪山,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邀我做朋友;茶花儿与我交换眼神,向我展现它的婀娜姿态;老树摇摆着身躯,为我的到来翩翩起舞……让我感受着大自然的热情、和谐与美丽。

紫溪摩崖多么神奇呀!岩石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有的像“仙人指路”,有的像“骆驼运货”,有的像“猴子观海”……这样的奇峰,再加上云雾的衬托,简直就是《西游记》里的仙境。微风拂过,带走了云雾,又一个奇景展现在我的眼前:八仙在云海里若隐若现,好像是要去参加王母的蟠桃盛会。

紫溪的山多险呀!紫溪摩崖的路直上直下,游人连走带爬,在经历磨难的洗礼后,才能站在胜利的舞台上。游人都喜欢欣赏山崖上的文字,因为那是彝族文化历史的见证。站在山顶,微风吹来,带走了爬山的倦意,让人神清气爽!往下看,只看见层层云雾;侧耳倾听,“神仙”们参加蟠桃盛会的欢声笑语在耳际飘荡……

紫溪山,你为楚雄彝族自治州增光添彩,成千上万的游客在你的怀抱中放松心情,消除烦恼。我爱你,紫溪山!

[彝族民风民俗的作文

展开阅读全文

篇7:清明节习俗

全文共 498 字

+ 加入清单

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

清明节,让人缅怀先辈,令人留恋,令人悲叹,令人振奋,这里面蕴含了许多的先辈们的事迹,当他们入土为安之时,自己的故事就告终了,剩下的,就只有让人怀念了!

据我所知,4月5日是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清明节,又被称为扫坟节,鬼节,冥节,与七月十五中元节及十月十五下元节合称三冥节,都与祭祀鬼神有关。

如果按照旧的清明习俗,在扫墓时,人们要携带酒食果品、纸钱等物品到墓地,将食物供祭在亲人坟前,再将纸钱焚化,为坟墓培上新土,折几枝嫩的新枝插在枝上,然后叩头行礼祭拜,最后吃掉酒食回家。

“听风听雨”当然是指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这首诗写出了清明节的特殊气氛。

又一年清明节,你在缅怀着谁?

展开阅读全文

篇8:六年级下册民风民俗作文

全文共 541 字

+ 加入清单

民风民俗

按照广西的老规矩,春节差不多从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就开始了。这天,是传统的小年,是灶神爷升天的日子。人们杀鸡宰鹅祭拜灶神爷,企盼在新的一年里衣食无忧。

腊月二十五左右,人们必须选出一天来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此外,人们还要买菜,割肉和准备年货。

除夕,是春节的第一个高潮,鞭炮声日夜不绝,家家赶做年菜,到处是酒肉的香味,街上飘着一股烟火和酒肉的香味。人们在门口贴上新的对联,屋子里贴满了各色的年画。人们到了晚上还要吃团圆饭,在外边做事的人,必须要赶回来。此外,大人们是要看《春节联欢晚会》的,小孩子们燃放烟花,真是快乐的时光。

正月初一,春节有一个高潮到了。大街上的店铺不但不关门,还有许多小贩在大街两旁摆了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在大街上逛街,下棋,聊天。小孩们牵着大人的手,购买玩具。

正月初二,人们开始互相拜年,互相道贺。这天,是不可以说不吉利的话的。

元宵上市,春节最后一个高潮到了,这一天,大街上像是在办喜事,张灯结彩。有条件的人家,还会在门口挂上两个大红灯笼。还有猜谜踏歌的活动。大街上也许会有舞龙的节目,大家要燃放完剩下的烟花爆竹。这天,人们是要吃元宵的。

过了元宵,春节差不多也就结束了。天气回转,农民开始春耕,学生准备上学,人们有回到忙碌的生活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9:民风民俗作文300字

全文共 371 字

+ 加入清单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世界上有许许多多个国家,每个国家的风俗习惯是不同的,不同的.国家喜欢的衣着也是不同的。今天,我要带大家去了解的是日本的和服和韩国人穿的韩袍。

和服是是日本大和民族的传统服饰,在当地被称为着物,因和服的图案与色彩反映了大自然的具体意象,又叫赏花幕。和服不用纽扣,只用把结的腰带,腰带种类很多,打结方法也不同,广泛使用的是太鼓结,就是在后腰打结处的腰带内垫一个纸或布做的芯。由于打结很费事,二战后又出现了改良带和文化带。

韩袍是韩国人的传统服装,它的样式适合韩国的气候,和韩国人起坐习惯,女性的韩服短上衣搭配优雅的长裙,上衣和长裙的颜色,五彩缤纷,有的还加了明艳华丽的锦绣。

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特点,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色彩,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风情画,无不体现出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无不展示着各个国家的独特魅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壮族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755 字

+ 加入清单

壮族人民主要分布在广西、广东、云南等省区.壮族的建筑、服饰、节日还有那著名的山歌,都彰显了壮族人民的勤劳善良.

先看看壮族人民的建筑吧!他们的房子依山靠水.原因是:壮族人民喜爱大自然,喜欢与大自然和大自然里的生灵一起生活.壮族人民的房子是由木头搭建而成的.一楼是养生出的,二楼以上住人.

壮族人民的服饰是五花八门、色彩斑斓的.虽然壮族男子的服饰和汉族男子的服饰差不多,但壮族女子服饰和汉族女子的服饰相比就是天壤之别了.壮族人民勤劳善良,特别是女子.在壮族女子缝织衣服时同时也会绣上各种各样的图案.有鸟兽;有鲜花;还有许多具有没号予以的图案……壮族女子的服饰上除了精致的图案外还会有各种缤纷的色彩.他们的头饰也很精美别致,也有许许多多雕刻上去的图案.壮族女子整套服饰上的色彩混起来都比彩虹没美呢!

壮族有一个最著名的节日,那就是在农历三月初三的“歌墟节”,在“歌墟节”那天,每个村子都会是人山人海,热闹非凡.在村口,几乎全村人都在那迎接外村人,并接受他们的挑战.挑战什么呢?当人事唱山歌啦.台上的人唱山歌的时候,台下的人也会跟着唱两句给自己村里人助威.这些比赛时为了增进各个村子之间的友情,这也验证了那句话:“友情第一,比赛第二”.这也是壮族人民的品质之一.壮族人民为什么可以吧山歌唱得那么好呢?请接着听我介绍.

其实,在生活中,壮族人民也在一边唱山歌.在壮乡,壮族人民无论在哪里,都可以即兴创作一首山歌.也就是说,壮族人民在生活中已经能够达到一个代言的地步了.在田野里,可以听见他们的歌声,在两个山头间也可以听到,甚至在他们自己家里有时候也会听到他们用山歌对话.壮乡人民凭着心情也能唱出优美动听的歌.那歌声同时也表达了当时唱歌的人的心情,如果他的朋友听到了,也会用山歌与他交谈.

壮族真是一个豁达乐观,勤劳善良的民族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春节的民风民俗

全文共 919 字

+ 加入清单

春节,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古老传统节日,不同的地区、民族过春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著名语言大师老舍,用他的大笔、风格、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让我们无不感受到北京过春节的隆重和热闹,也让我们领悟到了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九春节结束。

不仅仅是北京有隆重的春节,还有我们浙江省宁波市的春节,也称得上是热闹啊!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人们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寒冬,早盼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

千百年来,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日起到年三十,民间把这段时间叫做“迎春日”,也叫“扫尘日”,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我们素有的传统习惯,也是全国人民素有的习惯。打扫完,就是家家户户准备年货,节日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采购,年货包括鸡鸭鱼肉、油盐酱醋、瓜果蔬菜,都要买齐全,还要准备一些过年时拜访亲戚朋友时赠送的礼品,小孩子要添新衣服,准备过年时穿。 在节日前要在家里的大门上贴红纸黄字的春联。还可以剪出美丽的窗花贴在窗户上,门前挂大红灯笼或贴福字,福字可以倒贴,路人一念福倒了,也就是福气到了,这些都是用来增添喜庆气氛的。在过去的传说中,“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动物。年一来。树木枯死,百草不生,年一走,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应该怎么样才能不出现呢?就需要鞭炮炸,于是有了放鞭炮的习俗,这也算是增添热闹场面的一种方式。过了除夕夜,等第一声鸡鸣响起了,或者是新年的钟声敲过,街上就鞭炮齐鸣,响声此起彼伏,家家喜气洋洋,新的一年开始了,男女老少都穿着盛装,先给家族中的长者拜年祝寿,节中还有给儿童压岁钱,吃团年饭,初二、三就开始走亲戚看朋友,相互拜年,道贺祝福,说些恭贺新喜、恭喜发财、恭喜、过年好等话,祭祖等活动。

……

春节是个欢乐和祥的日子,愿每个人都新春快乐,恭喜发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小学生四年级作文有关清明节的

全文共 507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年的这一天,天如往年一般下起了淅沥沥的小雨。总是会莫名相信一些鬼神传说,相信世界上真的有鬼怪,有灵魂,只不过一些人没有见过,所以否认了他们的存在。不然,为什么每年的清明节或大或小都会下雨,仿佛在为死去的人哀悼一般呢,每年都是巧合吗?

清明节的气氛,总是哀伤的,就连空气,都是压抑的。尝试着在寂寥无人的街道上慢慢行走,散心,你会想很多事,仿佛看透人生一般,这种凄凉,是由内而外,自然的散发出来的,没有刻意,没有做作,就好像是饿了要吃东西一样那般自然。

清明节,它的由来没有怎么刻意去记过,所以也不太了解,只知道,这天,我们要去祭奠死去的亡灵,死去的先烈。

因为,正是因为他们的牺牲,才有了今天我们美满的生活。

他们一腔热血,给了我们一个平安盛世,他们不畏强敌,给了我们一个强大依靠,他们不惧生死,给了我们一个温暖港湾,他们敢于拼搏,给了我们一个美好未来……

清明节,为何悲伤,不正是因为追悼那些牺牲的先烈吗,因为,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上天,所以,上天为他们哭泣,因为他们的精神感动了万物,所以世界为他们悲伤,因为……

清明节,总是这般悲伤,绵绵的小雨,也更是为这气氛增添了几分惆怅,不出意料,今年,绵绵的小雨又如约而至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民风民俗

全文共 449 字

+ 加入清单

历正月初一日称元日,为新岁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晓喜炮声声,家家户户厅中大桌上,红盘盛满大吉(即柑,柑大于桔,故称大吉)、青橄榄及各式精美糖果,门前张灯结彩,晚辈向上辈敬茶祝福。这天多数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荤。早餐后大人携小孩带上大吉到亲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贺发财添福等吉利话;主人请客以大吉、槟榔(古俗敬槟榔,今用青橄榄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赠上大吉贺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赠,俗谓转敬式换吉,意在回敬美好祝愿。

初一早,不少舞狮班及英歌队敲锣打鼓到各村各户参拜贺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还有手摇万年青叶(俗谓摇钱树)或手执书有“招财进宝”等吉利句小红纸贴于人家门上的;或是吹唢呐、敲竹板、唱歌谣、做四句、说吉利话挨家贺年的,都趁着讨点赏钱。初二、初三日乡村圩镇多组织有庆新春文娱活动,除搭戏棚演潮剧、山歌剧、做皮影戏外,还有大锣鼓队、虎狮队、英歌队、舞龙队等沿街挨村寨游行表演。今还有映电影、赛球、书画展、猜谜语等。白天夜晚人们成群结队尽兴游赏观看,一片迎春的热闹喜乐气氛。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清明节作文2000字

全文共 1769 字

+ 加入清单

又是一个清明节,又是一个回味家族历史的百姓故事会。

平民百姓,只有到了清明节,才有时间、凭借人生经验和阅历,回味祖祖辈辈口口相传的尘封家族故事。才会想起祖先如蚁蝼般生存,如牛马般苦力,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才有了今天—子子孙孙跪满遍地,香火不断。虽说祖先没有给子子孙孙留下金满箱银满箱,更未使子孙后世做强梁,但却让子子孙孙的血管里始终流淌着愚公子孙一样的鲜血:每天挖山不止,为生计,为稻梁,被说不尽的苦和累煎熬着,为一粒芝麻大小的幸福而满足高兴着。 就这样,一个个生命悄然来到人世上;一代代人,相继变为一坯黄土的忠实守望着。总是在祭祖的日子里,凭主观想象揣测祖先的模样,终究自己的血液里流淌着祖先的基因,虽然并非“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般野心勃勃,但终究知道自身从那儿来要到那儿去。 因为太平常又众多,平民祖先寿终寝所便称做坟墓。

记忆里,遍地都是坟墓,坟墓里埋葬着爷爷、爷爷的爷爷甚至更老的爷爷,还有奶奶、奶奶的婆婆的婆婆、甚至更远的奶奶婆婆。忽然有一天,平坟轰轰烈烈开始了,那么多坟墓竟被夷为平地。历史如同一道被化简的方程式,老祖先大不过是一个小小的有理数。有理数被化简,土堆也就消失了。只是到了清明节这天,长辈们才会告诉子孙:去,那儿有个老坟,挂个纸扎!表示子孙们还记着那地下长眠的老人。虽说当年平坟时,也曾诅咒过激进派的行为,现在回想,何尝不是一件大好事!老百姓本来就是草根,如同黄土一般平常。人吃了黄土一辈子,最后慷慨大方的让黄土一口吃掉,岂不乐哉!这一口黄土,也就成了永久的纪念与追忆。草根生命,本就来自于阴阳五行之中,又回到五行中去,岂不是大自然绰绰恩赐! 若按等级分类,名人的坟墓就叫做林,比如孔林,关林;漫游在历史长河中的土堆,称得上林者能有几多?追溯到皇帝坟墓,叫做陵,比如乾陵、茂陵,十三陵,秦始皇陵。活着就为自己大修陵墓,乃大多帝王的热衷追求,他们活着出尽风头,即使到了阴间,还想继续称王称霸,不可一世,要不怎么霸称自己为始皇帝?还有一世二世三世……?他们贪婪设想,即使到了天国,仍然会继续愚弄自己的臣民。甚荒唐,到头来却免不了为他人作嫁衣裳。

历史大变革的台风,虽不是每一场皆为十二级,但却不无戏谑,将一厢情的愿肉食者黄粱美梦一次次打破。 这一块故土,刘邦来过,梦河汉界的故事源远流长,让后人多少好事者,将眼睛天天盯在棋盘上,在楚河汉界上杀杀打打,好不热闹!可惜即使至死,他们中绝大多数,仍然在楚河汉界的厮杀中磨蹭,却不见立得一星半点儿拜将封侯军功,最后还是被埋葬在一个土堆里;滚滚红尘里,有朱元璋身经百战的影子,但明朝的那些事儿,让后人瞧得起看得见津津乐道者,也不过永乐盛世、青花瓷云云。非常有趣的是,这两个典型的农民,却曾经弄得中国历史地覆天翻,几近分崩离析:一个为刘姓子孙们封土列侯,王国遍中华;另一个如意算盘,却被称作明成祖的儿子给搅乱,以桃代李。历史似乎并不记得过多有关他们的故事,大多是八王之乱的销烟弥漫,傻子白痴子孙皇帝荒诞不羁的讥讽笑话。 这故事,感动过历代几多文人墨客,令他们摩拳擦掌,杜牧意味深长咏出“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不尽感慨。 回到自己的故事里。点一沓火纸,燃一柱香,放一挂鞭炮,想那长眠地下的老祖先也该满意的笑了?那些崭新的钞票,他们在另一个世界可能也是如同活着一般,非常算计地花着?他们知道,一分钱也来之不易,知道安居乐业的重要;他们活着时,就将人的无穷欲望降低到最低温饱水平线上;他们知足常乐,没有顶天立地般理想,也许他们朴素地理解道:所谓远大理想,一但膨胀了,大多就会变成野心!野心一旦实现,就会青史垂名,成为一代风云人物,就会称作雄心壮志、雄才大略;野心一旦败北,就成了乱臣贼子,杀无舍,株九族或者流放荒蛮之地,永远不得翻身!一旦新王登基,为了剪除异己,以绝后患,会及时将野心早败露者来个株连九族,满门抄斩!下场可悲,空前绝后。那儿还会留得一子半孙为他们去上坟扫墓! 阿Q太伟大了,看来还是做平民百姓好。

平民百姓死了,不论怎样,却将草根的种子留在这个世界上,世界上也就更多出了些叫做芸芸众生的劳作者。他们或挖山不止,或填海矢志不渝,只有这些劳作者,才让这个世界充满神奇,充满诱惑,也鼓舞起更多追梦者。 纸钱纷纷,天空中飘浮着的总是平民百姓对自己祖先的年年追忆、世代缅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清明节的思念诗歌

全文共 234 字

+ 加入清单

你说,我们现在是否要说春天?

比春天提前那么一点点,

比他们提前那么一点点。

一点点的想,一点点地将花贴上窗,

一点点的加热,将心事一点点的说出来,

然后,雨就开始下了。

我们需要获得雨的滋养,

给绿色以慰藉,给红色以逃离。

没有那么多等待,必须提前说春天,

说久违的光,我们的路已黑了那么长,

毫无节制的夜,

雨一点点地落下来。

从天上到人间,一眼就看穿了那么远的谎言,

你在雨中站成早晨的样子,

说要让春天破碎,

说出黏稠的苦,说给一棵弯身的树……

你说还要兑现什么?或者偿还——

一大把虚掷的光。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清明节的习俗有哪些

全文共 1219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呢?相信很多人只知道一点。关于清明节的习俗,小编就为大家列举十项。

清明节有哪些传统习俗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传统习俗一:扫墓祭祖

中国历史上,寒食禁火,祭奠先人,清明节扫墓祭祖成了此后持续不断的风俗传统。就是到了今天的社会,人们在清明节前后仍有上坟扫墓祭祖的习俗: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束鲜花,以寄托对先人的怀念。

传统习俗二: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传统习俗三: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传统习俗四: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传统习俗五: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我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上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传统习俗六: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传统习俗七: 拔河

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节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传统习俗八:踏青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传统习俗九: 放风筝

清明放风筝是普遍流行的习俗。在古人那里,放风筝不但是一种游艺活动,而且是一种巫术行为:他们认为放风筝可以放走自己的秽气。所以很多人在清明节放风筝时,将自己知道的所有灾病都写在纸鸢上,等风筝放高时,就剪断风筝线,让纸鸢随风飘逝,象征着自己的疾病、秽气都让风筝带走了。

传统习俗十: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做“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家乡民风民俗的作文

全文共 543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家乡的九月九,除了登高、饮菊花酒、插茱萸等,还有放纸鹞(风筝)的习俗。

据说,放纸鹞来自桓景与费长房的故事。一次桓景去费长房处求取除邪去瘟的药,在山上迷路了,后经鸽子引导,才找到费。后人为纪念此事,将纸糊的鸽子带到山上放飞,流传久了,就有了放纸鹞的习俗。旧时,福州等高,放纸鹞的地点主要在乌山,大庙山等地。那是,大庙山有一块登高石,据说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人称“天huang落地”。传说九月九时,大人带小孩到大庙山,在登高石上一登,便会长高。因此,吸引了福州四城门的人都往这里跑。每逢重阳节,通往大庙山的两条石阶路都被挤得水泄不通。

九月九登高,“高”和“糕”是谐音,因此,节日期间,福州还有一种特制的糕,称“九重粿”,即粿有九层,中间夹七层糖色,寓意节节高和登高消灾之意。每逢佳节倍思亲。福州的重阳节,还有扫祭祖坟的活动,这与清明的祭坟,合称春秋二祭。现在福州的有些地方,仍保留九月九扫墓的习俗。

重阳节发展到今天,人们又赋予它更加丰富的文化内涵,把登高与全民健身运动结合起来,把祭扫祖坟与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结合起来,有的还把它与海外侨胞牵线搭桥,招商引资结合起来,全国人大还通过了以每年重阳节为老年节的决定。节日期间,各单位、团体还举行各种形式的登山、健身等体育活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家乡的清明节习俗

全文共 898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不仅是人们祭奠祖先、缅怀先人的节日,也是中华民族认祖归宗的纽带,更是一个远足踏青、亲近自然、催护新生的春季仪式。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提起清明,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诗人杜牧的这首诗。但在起初,清明并不具有这种意味,而只是一种节气的名称。

清明时节,正是四月,气候转暖,万物复苏,正是耕种的最佳时间,田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农民忙碌的身影,春天的时候,天气很难把握,刚刚还是晴天,一会儿就下起了雨来。所以农民下田的时候,经常被雨淋湿。于是就有了在清明那日吃一种用艾草拌和制成的食品,如糕、饺等可保一年不被雨淋坏这样的说法。

我的家乡在绍兴。绍兴人过清明节也有与其他地方不同的过法。

每到清明,奶奶就会做很多艾饺,蒸在笼里,热气腾腾,使人垂涎欲滴。我们有时做的很考究,不仅吃起来让人赞不绝口,连看上去都十分漂亮,绿色的外衣,形状美观。

清明的时候还要上坟,也就是要去“看望”一下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时候,我们会带很多水果,和一些“活口”,就是将鸡鸭鹅要等到用的时候才杀死。比如说“上坟鹅”。“上坟鹅”因为饲养精,饲养时间短,又是春季,所以它的肉又嫩又肥,实在是上品。不过绍兴农家上坟用鹅,倒不是单单为了它的味道,而是另有寄托。“鹅”谐音“我”,列祖列宗、已故的亲人看到之后不是很高兴吗?

这就是清明节,这就是绍兴人的清明节。

作文3:清明节的春卷

提起春卷大家一定不陌生吧!清明节,我们家乡,家家户户都有包春卷的风俗习惯。

事先要准备春卷皮、豆芽、笋、豆干、韭菜、蛋、胡萝卜、猪肉、海苔炒白糖等等,春节皮是用烤制而成的,圆圆的、淡黄色的。事先准备的菜都炒熟了,美味的菜肴一盘一盘地摆在桌面上。接下来,要动手包春卷了,妈妈包春卷的手艺很高超,用筷子把菜夹到春卷皮上,卷成一个圆柱形、一个春卷就诞生了,我看着看着直流口水,我伸手拿了一个,咬上一口,春卷里的菜五花八门、又香又甜、又嫩有脆,特别是放到油锅里炸一炸就更好吃了,内嫩外脆,我一下子可以吃三至四个,我津津有味地吃着。

听了我的价绍,你一定也很想吃吧。那就来我的家乡,一起动手包一包,做一做吧!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来历

全文共 260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节的起源,据传始于古代帝王将相“墓祭”之礼,后来民间亦相仿效,于此日祭祖扫墓,历代沿袭而成为中华民族一种固定的风俗。

习俗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寒食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清明节,民间忌使针,忌洗衣,大部分地区妇女忌行路。傍晚以前,要在大门前洒一条灰线,据说可以阻止鬼魂进宅。 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离死别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清明节的习俗

全文共 372 字

+ 加入清单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清明通常在农历三月前后,恰是大地春回的时节。经历了一个漫长寒冬之后,人们纷纷走出居室,来到户外探寻春天的气息——或在田野踏青,或在郊外放风,这些郊游活动便被称为“踏青”。踏青,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

传说,在很早以前就有清明踏青这一活动了。据《旧唐书》记载:“大历二年二月壬午,幸昆明池踏青。”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已流行。杜甫有“江边踏青罢,回首见旌旗”的诗句。到了宋代,踏青之风盛行。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风俗画《清明上河图》就极其生动地描绘出以汴京外汴河为中心的清明时节的热闹情景。在这一画卷,画面人物就达550多人,牲畜50余头,船20多艘,车、轿20多乘。清明踏青之盛况,可见一斑。

由于踏青是一项有意义的习俗,因此代代流传。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