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二月二龙抬头节日介绍及习俗【汇总20篇】

浏览

6890

作文

286

作文: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全文共 394 字

+ 加入清单

我今天给大家说一说中华传统节日有什么习俗吧!

我先写一首歌谣,你们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闹元宵,月正圆,闽台同胞心相依。扶老携幼返故里,了却两岸长相思。热泪盈眶啥滋味?久别重逢分外喜!”你们知道了吗?那就是元宵节了。元宵节是个各家重逢团员的节日,又是吃团圆饭的节日呢!只要到了这个节日人们都不约而同地去外面赏月、吃元宵,那天的夜晚就像欢乐的海洋!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灯节”,象征着团团圆圆,家人也寄托了对孩子的美好祝愿!

要不然我再给大家写一首诗,再猜一猜这是什么节日吧!“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热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不错,这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有好多讲究,有禁火、扫墓、踏青、荡秋千和放风筝等等一系列讲究,这里放风筝的寓意是随着春风把他送到天涯海角,给我们带来好运!

中华传统节日还有很多,希望大家都来关注中华传统节日的各种有意思的习俗!

[作文:中华传统节日习俗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中元节神秘且阴森的习俗介绍

全文共 2758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农历七月十四日,便是中国一年一度的“鬼节”中元,佛教中称为“盂兰节”。相传到了这一天,阎罗王就会打开地狱之门“鬼门关”,让关押的鬼类出来自由活动,直至七月结束才回归地府。因此,民间便盛行在这段时间对死去的亲人进行拜祭招魂,烧冥钱元宝、纸衣蜡烛,放河灯,做法事,以祈求祖宗保佑,消灾增福,或超度亡魂,化解怨气。中元节是中国本土文化的产物,一直以来在民间享有重要地位。在老北京,中元节是个很重要的节日,在上世纪20—40年代,中元节远比“七夕”、“清明”热闹。不仅北京如此,四川在内的全国各地都是如此。

四川以中元祭祖烧袱纸。即将纸钱一叠、封成小封,上面写着收受人的称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数,化帛者的姓名及时间。俗传七月十五鬼门关闭,各家都要“施孤送孩”。成都一带人们用纸扎“花盘”,上放纸钱及供果,端在手上,在屋内边走边念:“至亲好友,左邻右舍,原先住户,还舍不得回去的亡魂,一切孤魂野鬼,都请上花盘,送你们回去罗!”说完后端到屋外焚化。忌夜游、忌捡路边的钱、忌晚上晒衣服……或多或少,网友们都能讲出一些 “鬼节”禁忌事项,但是大多数年轻的网友并不知道,其实这一天是曾被我们祖祖辈辈所珍视的一个重要节日:中元节如今,它逐渐边缘化,甚至销声匿迹……

关于鬼节祭祀的鬼魂,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恶鬼,就是非正常死亡的鬼,比如杀死、溺死、烧死、吊死等鬼魂,民间称为枉死鬼。恶鬼是鬼魂思想中出现较早的概念,它是原始人类对死亡恐惧的直接反应。原始人对凶死者的鬼魂是相当恐惧的,往往对其进行不同的丧葬仪式,沿及至今,民间还有凶死者不得轮回转世而成孤魂野鬼或打入枉死城永世不得翻身的说法。这类鬼怨气最重,常常出来为祸人间。人类进入文明社会后,又在恶鬼里加入了道德观念,即生前造下罪孽或做过昧心事,死后也要打入恶鬼行列。佛教 “盂兰盆会”主要就是超度这些恶鬼,让其减轻罪孽,化解怨气,从而减轻痛苦。

还有一种,就是所谓的“善鬼”,主要是死去的祖宗和亲人,这类鬼魂祭祀是祖先崇拜的体现。在原始社会,善鬼的概念与恶鬼是几乎同时出现的,人们认为,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鬼魂非但不会害自己,而且还会在冥冥之中成为本氏族或后代的保护力量。这种思想对中国鬼文化的祭祀和丧葬习俗有很深远的影响,比如清明节和鬼节的祭祖活动,通过仪式,招回死去亲人的鬼魂来享用祭品,并祈求鬼魂保佑和降福。

中国的鬼节与西方的鬼节“万圣节”不同,现代的“万圣节”几乎变成了一个特殊意味的狂欢节,其本身也并不具有缅怀先祖的功能,而中国的中元鬼节,则更具有严肃性和孝教性,并产生不少禁忌,比如在鬼节里,不能独自一个人去河边,以免被溺死鬼拖下水,而成为它的替死鬼;做工程的,这一天不能开工奠基,商店和工厂也不选择在这一天作为开张日子等等。

许多人都不知道中国“鬼节”的由来,实际上,“鬼节”源自佛教“盂兰盆会”。相传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尊者在未得道前,父母双亡,他十分思念自己的母亲。等到修成之后,他便用天眼通察看地狱,寻找自己的母亲,结果发现母亲已堕入饿鬼道,食物入口,便化为熊熊烈火,苦不堪言。目连很心痛,便去向师尊释迦牟尼请求解脱之法。释迦牟尼训示道,由于你母亲生前罪孽深重,死后堕入饿鬼道,万劫不复,如要解脱,非你一人之力可为,须集合众人力量,方可化解。于是目连历尽艰辛,广集僧众比丘,于七月十五日做了一场盛大的法会,超度地狱亡魂,终于使母亲脱离苦海。

盂兰盆是印度梵语“倒悬”的意思,本来这个节日与中国的中元没有关系,但刚好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中元地官赦罪日也在这一天,于是“盂兰盆会”的故事与中元相融合,并加入许多中国化的元素,比如与儒家的孝道思想结合,形成了具有教化作用的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鬼节中元。

中国的鬼文化源远流长,在原始社会,人类崇尚万物有灵思想,《礼记·祭法》载:“大凡生于天地之间者皆曰命。万物死曰折,人死曰鬼。”到后来,鬼的概念越来越清晰地从万物有灵论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特的文化,构成了庞大的鬼魂体系,如地狱、冥君、十殿阎王和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孟婆等冥吏,并集中反映在民间的习俗、节日和鬼故事里。

古时候的这一天,人们会事先在街口村前搭起法师座和施孤台。法师座跟前供着超度“地狱”鬼魂的地藏王菩萨,下面供着一盘盘面制桃子、大米。施孤台上立着三块灵牌和招魂幡。过了中午,各家各户纷纷把全猪、全羊、鸡、鸭、鹅及各式发糕、果品、瓜果等摆到施孤台上。主事者分别在每件祭品上插上一把蓝、红、绿等颜色的三角纸旗,上书“盂兰盛会”、“甘露门开”等字样。仪式是在一阵庄严肃穆的庙堂音乐中开始的。紧接着,法师敲响引钟,带领座下众僧诵念各种咒语和真言。然后施食,将一盘盘面桃子和大米撒向四方,反复三次。这种仪式叫“放焰口“。清代文人王凯泰曾有诗曰:“道场普渡妥幽魂,原有盂兰古意存。却怪红笺贴门首,肉山酒海庆中元。”描写的便是我国东南沿海一带过鬼节的习俗。

由此可见,“鬼节”是因传统美德的孝心而起的。如今我国北方的人们仍然在这一天用烧纸钱的方式祭奠早去的先人,表达对亲人的思念之情。虽然祭祀方式简单,但基本上保存了鬼节淳朴的意义。因为血脉的召唤,感情的延伸,以及对自己未来的提醒,都赋予了鬼节丰富的人文内涵。即使年代不同了,烧去的礼物也不同了,但永远捎不完活着的人对远去亲人无尽的绵绵哀思和深深的怀念。但“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这个特殊的节日有着不同的感受,因为,未来的节日正毫不留情地向自己走来,从朦胧到清晰,从思念到恐惧,从恐惧到坦然,想念过去人的时候,其实也在思考着自己今天活的经历、内容、方式和活的追求。”

在以前,中元节是社会上一个很有影响的节日。在老成都,都会有一些公众活动,比如当时的川剧团会表演一些“钟馗抓鬼”之类的剧目。但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就越来越少了,到现在已经非常淡化了,估计90%的人都不晓得这天叫“中元节”。可以说在成都,中元节,已经不能称其为一个节日了,这个传统习俗已经在销声匿迹的边缘,只有少部分老年人还在遵循。

上世纪50年代,中元节依然热闹。但后被认为是宣扬封建迷信,逐渐边缘化。面对这一现状,一些“80后”网友们开始思考:中元节可不可以过?纸钱烧还是不烧? 有人认为:中元节其实跟春节、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一样,有一种感恩、追元的情怀在里面,积极内容多于消极,应该提倡。

也有人认为,中元节毕竟存有一些负面的东西,比如封建迷信等。

中元节的烧纸钱行为,其实也是在对阴间做的一种慈善,古人那时相信,只要已逝祖先在阴间生活得好,孤魂野鬼都安定了,人间自然也就安定了。要说封建迷信,中元节可以说是迷信,但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它背后包含的是对亡灵的怀念。专家表示,就今天来说,没有必要去提倡。作为一个民间的节日,它已经很淡化很淡化了,但作为一个习俗可以保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二月二习俗

全文共 883 字

+ 加入清单

一个古色古香的小山村,一片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土地,清秀,安静,深沉,这就是我的家乡,这里有许多的风俗、节日,在我心中,最让人兴奋的要算过二月二了。

二月二,龙抬头,祭祀龙神,祈求风调雨顺。家乡主要的习俗是吃豌豆。二月二的前一天,村里的孩子就已经讨论起豌豆了,那种热情劲儿,甭提了。节日这天,各家都起得很早,主妇们下厨炒豌豆,男人便忙里忙外把家里的活儿全包了,孩子们眼巴巴地守在灶边,等到锅里的豌豆蹦出来一个,捡起来,在手里搓搓,便塞进嘴里,烫得用手直往嘴巴里扇风,不烫了,才“咯噔咯噔”地嚼起来。炒熟了,便抓一大把,装进口袋里,边吃边往学校赶。我挺贪心,抓一大把还觉得不够,再来两大把,直到被妈妈嚷得不耐烦了,才拍拍手,头一拧,往学校里赶。一次和哥哥抢豌豆,还被哥哥揍了一顿,真丢人!不过,妈妈替我“报了仇”——我得到了很多本应分给哥哥的豌豆,可乐坏我了。

二月二最热闹的,莫过于学校了。这天,孩子们都穿新衣服上学,你看看教室里,女孩子个个都花枝招展的,男孩子也是全身上下簇新簇新的:男生就是调皮,每人掏出一把豌豆,聚在一张桌子上玩弹豌豆的游戏,胜了,输的一方便给你5个豌豆、照此下去,最后胜的人不就占大便宜了吗?不过,这有什么办法呢,大家都得守规矩。有时在玩的过程巾也会发生争执,严重的,使用拳头解决问题,直到被老师叫去才罢休。事过后,两个又像搓泥巴一样,粘在一起了。女生们则三三两两坐在一起,拿出各自的豌豆,你吃我的,我吃你的,边吃边聊,不亦乐乎! 女孩儿嘛,总要文静一些,她们可不像男生那样:不过,也有的女孩儿与众不同,拿着一把豌豆加入到男生行列中,与他们玩猜单双的游戏,直到自己的豌豆输得精光,才灰溜溜地败回到座位上。接着,便是男生们快意的笑声。

男女生各自吃豌豆的方式不同,但欢快的味道足相同的.上课铃响了,这不,老师脚还没迈进教室呢,同学们便朝老师嚷嚷着要豌豆,老师一高兴,同学们便拿出自己的豌豆,和老师一起分享。如果遇上老师心情不好,一场“暴风雨”就要来临了。

如今过二月二,吃豌豆也少了,也吃不出我小时候尝到的那种美味了,不知道是家乡的豌豆变了,还是我变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3:二月二龙抬头短信祝福语

全文共 1808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龙抬头,紫气东升,昭昭鸿运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短祝福语,欢迎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金银财宝向家流,好运今年起好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欢乐幸福好兆头;二月二,抬抬头,好事双双牵你手,前途光明有奔头;二月二祝朋友,愿你生活甜蜜在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明天龙抬头了,预祝大家二月二快乐!

二月初二,龙抬头。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三抬头,烦恼霉运全溜走;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龙抬头日,祝你一年好运从头到尾!

龙抬头,精神抖,阳光照,心无忧,愿你与快乐手牵手,把好运常拥有,成功更上一层楼,健康永远是朋友,平安相伴向前走,幸福陪你长长久久!

一横一撇竖弯钩,一撇一点龙抬头。龙爪聚财源,龙鳞护贵体,龙尾扫阴霾,龙须捋春秋,龙睛点好运,龙首拔头筹,飞龙汇祥云,幸福无尽头。二月二,龙抬头日,愿你龙凤呈祥好姻缘,龙腾虎跃好事业,步步高升跃龙门,虎距龙盘今胜昔,飞龙在天添锦绣。

二月二,龙抬头,紫气东升,昭昭鸿运照。福禄寿喜同道,幸福快乐最逍遥。身体康健好运缠绕,业绩喜人奔头好美妙。财到福到运到喜上眉梢!

二月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没有头,今年好事不断头,万般好运找上头,小心钞票砸到头,友情亲情暖心头,合家团圆到白头!

心情总是烦躁,因为没有你味道。开口总是乱叫,因为没有你关照。二月二已到,还不快来我这里报道,二月二龙抬头,你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鸿运当头好兆头,祝你:工作有干头,做事有劲头,目标有准头,经营有赚头,未来有想头,日子有奔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神驾临幸运舟,祥瑞之气跟你走,风调雨顺庆丰收,好事成双有缘由,快乐加倍无烦愁,愿你好运绵绵无尽头!

二月二龙抬头,眼睛放光,看见前途;龙须飘逸,触到幸福;犄角坚挺,指引明路;声音远播,吼出威武。愿您吉祥如意!

二月初二春龙节,好事成双不停歇。祝你爱情双飞,福禄双至,名利双收,智勇双全,才貌双绝,快乐成双成对,幸福双双而至!

龙抬头,九龙闹春送福喽!吉祥龙添瑞,如意龙添喜,运财龙添财,幸运龙添运,健康龙添寿,平安龙添吉,开心龙添乐,活力龙添劲,福气龙添福!

二月二,龙抬头:小白龙跳跳,逗你笑一笑。小灰龙跑跑,开心无烦恼。小青龙摆摆,职务升迁快。小黄龙晃晃,前途闪亮亮。小乌龙踩踩,好运马上来!

二月初二龙抬头,家家户户吃猪头,年年岁岁好兆头;二月初二龙抬头,大人小孩都剃头,龙年更上一层楼;二月初二龙抬头,亲朋好友多聚头,财源广进大丰收;二月初二龙抬头,龙年幸福零忧愁,祝福短信暖心头!

二月二,炒豆豆,逗龙引凤好兆头。炒黄豆、爆红豆、炸蚕豆,噼噼啪啪好劲头;发财豆、顺溜豆、开心豆,“豆”是好前程。金豆不胜数,招财又纳福。

二月二里龙抬头,俺的祝福有看头;美好日子今开头,幸福日子有盼头;快乐奔跑在前头,好运握在你手头;烦恼掉在你后头,开心住进你心头。

二月二来龙抬头,大人小孩乐悠悠:愿你生活美满开头,愿你龙年爱情甜蜜开头,愿你事业顺心开头,愿你朋友真诚开头,愿你祝福短信开头,龙抬头快乐!

龙头抬一抬,好运跟着来,日子麻溜溜,快乐开笑口,财源似水流。二月初二到,祝福送朋友,幸福藏心头,万事不用愁。

二月二龙抬头,我来送你三抬头:一抬头,金钱事业双丰收;二抬头,亲情友情暖心头;三抬头,爱情甜蜜共携手。节日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好运连连涌上头,每天快乐无尽头,爱情友情在心头,健康平安不断头,金银财宝砸到头,愿你每日乐悠悠。

二月二龙抬头,收到短信好兆头:幸福快乐开了头,生活甜蜜在心头!事业腾飞无尽头,亲朋好友常聚首,夫妻恩爱到白头!

二月二龙抬头,收到祝福好兆头,好运连连开了头,幸福快乐记心头!马到成功无尽头,升职加薪碰到头!合家团圆乐悠悠。

二月二,龙抬头,祝你:龙飞凤舞好姻缘,龙韬虎略好事业,生龙活虎好身体,龙行虎步好前途,飞龙在天好运程!愿我的祝福为你的幸福画龙点晴!

神龙抬起头,送来满园春;神龙吹吹须,好运当头升,神龙摆摆尾,一地金银雨。在神龙摇头吹须摆尾日祝福:快乐无尽头,亲情暖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

二月二,龙抬头,抬出龙运伴左右,愿龙角为你顶来福气,愿龙须为你飘出神气,愿龙鳞为你闪现精气,愿龙爪为你抓住财气,愿龙尾为你摆出喜气!

二月二,龙抬头,祝你:父母,身强体健,龙行虎步;夫妻,相亲相爱,龙凤呈祥。愿你:住房,宽敞明亮,虎踞龙盘;生活,充实快乐,龙颜大悦!

展开阅读全文

篇4:二月二龙抬头作文500字

全文共 877 字

+ 加入清单

古代称之为中和节,俗称龙抬头。民间传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旳龙王抬头旳日子,从此以后,雨水会逐渐增多起来。所谓“龙抬头”指旳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所以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因此,这天也叫“春龙节”。

农历二月初二还是“惊蛰”前后,大地开始解冻,天气逐渐转暖,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里旳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旳龙也从沉睡中醒来,农民告别农闲,开始下地劳作了。所以,古时也把“二月二”又叫做“上二日”。因此,盛行于我国民间旳春龙节,在古时又称“春耕节”。据说,这一天如果还没有醒旳话,那轰轰隆隆旳雷声就要来呼唤它了。

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春龙节、农头节。广泛旳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旳民谚。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依据气候规律,农历二月二之时,我国大部分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温度回升,日照时数增加,雨水也逐渐增多,光、温、水条件已能满足农作物旳生长,所以二月二也是南方农村旳农事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旳习俗。

沈榜《宛署杂记》记载:“宛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明人于奕正、刘侗旳《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煎元旦祭余饼,熏床炕,曰,熏虫儿;谓引龙,虫不出也。”俗话说“龙不抬头天不下雨”,龙是祥瑞之物,和风化雨旳主宰。“春雨贵如油”,人们祈望龙抬头兴云作雨,滋润万物。同时,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百虫蠢动,疫病易生,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旳虫子,目旳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古代中国人把生物分成毛虫(披毛兽类)、羽虫(鸟类)、介虫(有甲壳类)、鳞虫(有鳞之鱼类和有翅之昆虫类)和人类五大类。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所以,农历二月初二龙抬头,是希望借龙威以慑服蠢蠢欲动旳虫子,目旳在于祈求农业丰收与人畜平安。

展开阅读全文

篇5:关于节日习俗精选作文

全文共 935 字

+ 加入清单

节日习俗作文(一)

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 ,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 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

除夕 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节日习俗作文200字(二)

小朋友们,过春节了,你家的习俗是什么呢?我来介绍给你吧!

首先,早上5点就要起床,那时候,我还在梦境当中呢,妈妈把我叫了起来,我草草的穿好新衣服,奶奶领着我、哥哥、妹妹去串亲戚。

我们串了好多亲戚,挣到了许多的压岁钱,开心死了。

晚上,奶奶做了饺子,有肉馅儿的,素馅儿的,还有好多好多。叔叔拿来鞭炮,()爸爸挂上灯笼。一家人看着晚会,放着鞭炮,吃着年夜饭,多开心呀。

小朋友们,你家的习俗是什么呢?

节日习俗作文200字(三)

我家乡的春节,大约从腊月二十三过小年开始,小年,其实是大年的彩排,人们都慌神似的抢购过年必备的物品,如,蔬菜、水果、鲜肉等。

到了除夕,春节的高潮便到了。街上忽然涌现了许多“小卖部”,专门赚小孩子的钱,他们有的卖玩具枪,卖棉花糖,还有其他各式各样的小玩意,再我们这儿,这些都是新年的“特产”。

大年初一,小孩和老人都会起得很早,小孩是起床磕头挣压岁钱,老人呢,负责发放压岁钱,可忙坏了!

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了,蛮热闹的吧!

节日习俗作文200字(四)

春节的习俗有:每家每户门口都要贴红对联,有的人家大门上有挂红灯笼,放鞭炮,拜年。有的家长拿压岁钱给我们。人们都穿新衣服,舞龙,登山玩乐。

每年的春节都一样。过年这天我们穿好新衣服去跟长辈拜年,要说好话祝福语。吃团圆饭,热热闹闹的。小孩子都喜欢过春节。

节日习俗作文200字(五)

冬去春来,年复一年,后来,万年经过长期观察,精心推算,制定了准确的太阳历,后来为了纪念万年的功绩,便将太阳日命名为“万年历”封万年为日月寿星,以后,人们在过年时挂上寿星图,据传说就是为了纪念万年的。

现在我们过年也有一些习俗,如倒贴“福”字,放爆竹,拜年等等。

展开阅读全文

篇6:二月二龙抬头的来历

全文共 2619 字

+ 加入清单

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预示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在北方,二月二又叫龙抬头日,亦称春龙节。在南方叫踏青节,古称挑菜节。大约从唐朝开始,中国人就有过“二月二”的习俗。据资料记载,这句话的来历与古代天文学对星辰运行的认识和农业节气有关。

中国民间认为,龙是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农历“二月二”这天是龙欲升天的日子。从节气上说,农历二月初,正处在“雨水”、“惊蛰”和“春分”之间,我国很多地方已开始进入雨季。这是自然规律,但古人认为这是“龙”的功劳。而且,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极高的地位,不仅是祥瑞之物,更是和风化雨的主宰。因此,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

其实,所谓“龙抬头”指的是经过冬眠,百虫开始苏醒。民间有“二月二,龙抬头,蝎子、蜈蚣都露头”之说。

“二月二,龙抬头”还有古代天文学方面的解释,但往往被人忽略。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即角宿一星和角宿二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这时整个苍龙的身子还隐没在地平线以下,只是角宿初露,故称“龙抬头”。

天上“龙抬头”的同时,春天也慢慢来到了人间。此时节,大地返青,春耕从南到北陆续开始。因此,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作为一个吉祥喜庆的日子,为取吉利,二月二这一天民间饮食多以“龙”为名,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眼”,吃面条叫“扶龙须”,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些习俗寄托了人们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望。

那么,为什么不是“二月一”或“二月三”呢?这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

在中国古代,尤其是秦汉及其以前,凡像一月一、二月二、三月三之类的“重日”多被认为是天地交感、天人相通的日子。因而,在这样的日子里人们就需多做祈福、祭祀或是纪念活动,以求得幸福、安康和吉祥。

实际上,之所以说“二月二,龙抬头”,是与古代观测天象的天文学有关。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轨迹和位置,把黄道附近的星象划分为二十八组,俗称“二十八宿”,又根据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将其分为四宫,并依照它们的形象将四宫附会为四种动物。其中东宫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龙形星象,便称其为东方苍龙(其它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农历二月二傍晚,苍龙星宿开始从东方露头,代表龙角的角宿开始从东方地平线上显现(而整个“龙身”即其它六宿尚隐没在地平线以下),故称为“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月二”祭龙呢?这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关系。二月二,正值惊蛰前后,也是农田春耕、春播季节,能否风调雨顺,这直接关系到一年庄稼的丰歉。而在古代诸神谱系中,龙是掌管降雨的神仙。为了求得龙神行云布雨,二月二这天,人们便在龙神面前摆供,举行隆重的祭拜仪式—除唱大戏娱龙之外,有的地方还要舞龙、戴龙尾、开笔(旧时这天让孩子开笔写字,取龙抬头之吉兆,祝愿孩子长大后能断文识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在民间,则盛传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龙王三年不得降雨。龙王不忍百姓受灾挨饿,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后,便将龙王赶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并立碑告示天下:“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寻找开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一,一位中年妇女背了一袋黄豆走亲戚,途中不慎将黄豆撒了一路,阳光下,这些黄豆闪闪发光。人们看见后高兴地说:“这不就是金豆吗?炒熟了不就开花了吗?”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户户把炒好的、开了花的黄豆供在当院,看管龙王的太白金星一看,确实是“金豆开了花”,便让龙王重返天宫。后来,人们为了怀念、纪念龙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黄豆,一边炒嘴里还念叨着流传的俗语:“二月二,吃(黄)豆花,大人小孩给一把。”明朝玉米传入中国,之后,人们又用香喷喷的爆玉米花祭祀龙王,一直流传至今。

二月二祭祀龙王,还寄寓着人们“引龙伏虫,驱毒除瘟,保佑平安”的愿望。二月二正是惊蛰前后,“惊蛰过,百虫苏,蝎子、蜈蚣都露头。”百虫萌动,易传疾病,易伤五谷,而“龙是鳞虫之长,龙出则百虫伏藏”。因此人们“引龙伏虫”,希望借龙威镇伏百虫,驱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丰登。明代沈榜《宛属杂记》载:“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步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撒灰十分讲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从家门口撒一条龙到河边,再用谷糠撒一条龙引到家,意为送走懒(青)龙,引来钱(黄)龙,保佑人畜平安;从临街大门口一直撒到厨房灶间,并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钱龙”;将草木灰撒于门口,镇门避灾;将草木灰呈龙蛇状撒于墙角,以招福祥避虫害。

老百姓过年,讲究个长长久久,圆圆满满。因此,从广义上讲,自腊月二十三日祭灶王爷开始,就算过年了,到二月二龙(王爷)抬头,才算真正结束。比如陕北乡间直到现在还流传着一段民谚:“腊月二十三过小年,除夕、初一过大年,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龙抬头了年过完。”对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认为这天不仅是苍龙“登天”之日,更是新一年的开始。因为二月二一般处在惊蛰前后,大地春回,万物复苏,春耕在即,百事开端,因此,除祭祀龙神外,民间往往还要举行多种纳吉活动,如舞龙灯、戴龙尾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剃龙头习俗,即二月二要理发,为什么偏偏要在这一天理发呢?儿童理发,叫剃“喜头”,借龙抬头之吉时,保佑孩童健康成长,长大后出人头地;而大人理发,则寓意辞旧迎新,希望带来好兆头、好运气。而陕北在这天,不仅要唱大戏、舞龙灯、放烟火,十里八乡的秧歌队还要聚拢在一起,热热闹闹地扭一天,图个圆满。

为了纳吉,连二月二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龙”的头衔。如这天吃面条叫吃“龙须(面)”、水饺称作“龙耳”、米饭称作“龙子”、春饼称作“龙鳞”、馄饨称作“龙眼”,馄饨面条一块煮则叫做“龙拿珠”,等等。

中国地域辽阔,地域不同,过节的风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论哪种方式,均围绕着美好的龙神信仰而展开,它不仅寄托了人们的生存理想,也饱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展开阅读全文

篇7:二月二龙抬头的历史典故

全文共 211 字

+ 加入清单

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人们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

节日故事来源

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俗称青龙节,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我国农村的一个传统节日,名曰“龙头节”。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介绍家乡节日

全文共 1364 字

+ 加入清单

新年的脚步近了,家乡的传统节日作文。射阳湖,这平日里寂静的小镇渐渐地热闹起来!漂泊打工的壮小伙回来了,外出求学的大学生回来了。我们也回到了这久别的故乡过年。

这个千年古镇到处洋溢着过年的欢乐气氛。香酥流油的腊肠挂起来啦,红红火火的对联贴起来啦!孩子们试新衣,放鞭炮,炮仗声此起彼伏;大人们蒸年糕,做馒头,忙得不亦乐乎!

除夕,二妈就拿着擀面杖忙开了。二妈是东北人,包饺子是她的拿手好戏。不一会儿,一个个金元宝似的饺子就包好了。我在一旁看着,心里痒痒的,学着二妈的样子包了起来。“哎,去照照镜子!”妈妈笑着,在我的鼻子上刮了一下,“你都快成小丑了!”我一看,可不是吗?我的鼻子变白了,脸上也粘了粉,我的双手都白了,我滑稽的样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虽然我的饺子没有二妈包的好看,但是,告诉你一个秘密,我在一个饺子里放了一个硬币,谁吃了就会万事如意。

热腾腾饺子端了上来,一家人你一个我一个的吃了起来。“我吃到了。”原来我的那只特殊的饺子被奶奶吃到了。她笑得合不拢嘴:“这是孙子包的,祝我们全家万事如意呢!”“干杯!”亲人们互相祝福着,家里到处都是欢声笑语。

“快来舞龙!”大年初一,二伯伯一早就把我叫起。只见早晨的清雾中,两条长龙若隐若现,仿佛把我带到了仙境。雾渐渐散了,锣鼓越来越响,“锵锵起锵起,锵锵起锵起”原来是镇上的舞龙队来给人们拜年了。绿色的长龙在锣鼓点中忽上忽下忽右。长龙一会儿仿佛要冲到九霄云外,一会儿仿佛要潜入一望无边的大海。舞龙的叔叔虽然满头大汗,但脸上洋溢着欢乐的笑容。看龙的人们连连称赞:好!好!好!一位时尚少年,踏着滑板车在龙的下面钻来钻去,给舞龙这一传统节目,增添了不少现代气息。这时,锣鼓点停了下来,两条长龙盘成了一个“8”字型,中学生作文《家乡的传统节日作文》。领头的喊:“万事如意!恭喜发财!”舞龙的叔叔大声和着“好!”“虎年大吉!”“好!”美好的祝愿在清晨的小镇上传得很远很远。

舞龙队刚表演完,穿着大红长袍的财神爷就粉墨登场了。只见他头戴着华美的帽子,一手托着一个金色的宝塔,一手伸出在屋外东抓一把,西抓一把,然后又走进屋子,把抓着的拳头开。哦,这大概就是财源广进吧!这时人群里有人喊:“滚一滚,滚一滚!”财神爷立刻在地上滚了起来。“财源滚滚!,财源滚滚!”欢乐的人群沸腾了!

夜晚,五彩缤纷的烟花尽情绽放,远处,一盏盏孔明灯冉冉升起,带着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福飞向远方……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按照风俗习惯人们在这一天都会吃月饼表示全家团圆的意思。

今年的八月十五妈妈带着我去商场购买一些节日的商品一进大门哇!这里早已经人山人海了人们都怀着喜悦的心情争先恐后地采购者所需的节日礼品。货架上包装成五颜六色的月饼最引人注目它们在绚丽多彩的灯光照耀下仿佛在对我打招呼并且说:“快把我们带回家一起过节吧!” 到了晚上我和几个小伙伴提着灯笼来到小区的花园玩在这里挂着各式各样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最让我感兴趣的还是一只小鸟的灯笼它的头和脚会一上一下一前一后的活动翅膀忽闪忽闪的拍着好像要飞起来似的。我觉得灯笼太神奇了怎样才能做出来呢?带着问题回家请教了爸爸爸爸告诉我灯笼里面放着小机关是用来控制小鸟的只要你通了电它就会动了。想不到小小的灯笼居然还藏着学问呢!以后我要好好学习多动脑筋做出更好玩、更先进的灯笼来!

展开阅读全文

篇9:介绍家乡节日

全文共 495 字

+ 加入清单

朋友,你去过普洱吗?它是一个美丽的城市,也是举世闻名的普洱茶的故乡,我的家乡也因普洱茶闻名天下,我就住在这个美丽的城市里。

为了推广茶叶市场,普洱每年都要举办一届隆重、盛大的茶叶节。一年一次的茶叶节,带动了家乡的经济收入,从四面八方来的游客都因普洱茶慕名而来,谁都想带点茶叶回家,因为这是送人的最佳礼品。在每年茶叶节的时候,政府投入很多资金来举办茶叶节,因为我的家乡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很多,在这个盛大的节日里,他们身穿各民族服饰,为我们带来精彩的表演,漂亮极了。他们的歌舞让游客们看了都说:“好!好!好!”

茶叶交易市场人头攒动,鲜花簇拥,彩旗飘飘,热闻非凡,把普洱变成美食一条街,这里摆满了各种的茶叶,有春茶、绿茶、红茶、古树茶、生茶饼、熟茶饼……数不胜数,目不暇接,让南来北往的客人们看了这些茶叶,心里想的就是把茶叶带自家。美食城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美食特产,这些美食看了直让人流口水,花鸟市场里的鸟叫声,好像让人们回到大自然里。

啊!家乡的茶叶节,热闹的茶叶节,我要为你欢唱,我要为你唱彩。你把四海连为一家,你把世界融为一体,你让家乡变富了,愿家乡的茶叶节越办越红火,家乡人民生活越过越甜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最新介绍春节习俗的

全文共 3019 字

+ 加入清单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一: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中国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还有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相传至今。比如,扫尘、贴春联、贴窗花、倒贴福字、画年画和守岁等等。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在古书《吕氏春秋》中记载,我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习惯了,此外,扫尘还有除陈布新的含义。春联也叫对联、桃符,它以对偶、精巧的文字抒发美好的愿望,是我们中国独特的文学形式。春节贴春联这一习俗起源于宋代,春联分为上联、下联和横批。福字,指的是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是为了表达对亲朋好友的一种祝福。可是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祝福,人们干脆把福字倒过来贴,表示福‘倒’了。现在春节挂贴年画在城乡已很是普遍,浓黑重彩的年画给家家户户带去了兴旺和欢乐的喜庆场面。我国收藏最早的年画是南宋《隋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的木刻年画,画的是王昭君、赵飞燕、班姬和绿珠四位古代美人。

在此我再送大家一副对联:焰火耀长空,色彩斑斓欢度除夕度,金龙腾大地,人声鼎沸喜迎吉祥年!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二:春节习俗

春节就是农历新年,是华人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降临,万象更新,象征着一年的开始;标志着人生的另一个起点。

春节之所以是一个极为重要的节日,是因为通过这个节日的庆祝仪式,能加强家庭联系与亲情。诸如吃团圆饭、向亲友拜年送礼等等,这些习俗都在提醒人们,家庭在社会中的中心地位。世界各地凡有华人聚居的地方,无不隆重而热烈的庆祝这个节日。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农历正月初一开始到农历正月十五,一连15天。

古代帝王继位,为了显示天子的权威,往往自立历法,因此历代元旦月日都不一致。汉武帝继位,决定重修历法,使之统一。今日我们所采用的历法是汉武帝以后,经过多个朝代修定的。

历代皇室庆祝春节的场面往往反映出那个朝代的强盛、稳定与繁荣,国家越富强,庆祝仪式就越隆重。为了接待亲戚朋友上门拜年,家家户户都在节日前把住家里里外外,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些家庭还在门上贴上春联,写上吉祥联语,祈求好运,年年丰收。

春联在我国华人社会已逐渐简化了。今天我们还可以看到人们把象征吉利的春福等单字当作装饰品挂在门上或墙上,有者还特意把这些单字倒贴,那是因为倒与到谐音,表示春到、福到的意思。如:爆竹声声三羊开泰羊群来鞭炮 阵阵万马齐喑马儿过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三:

回到老家,心里可高兴了,春节习俗总会让我吃惊不小,最普遍的就是以下四个了:吃年饭,看晚会,午夜放烟花和拜年。

大年三十,舅舅舅妈等亲戚都欢聚一堂,外婆外公满脸喜悦,开心地忙碌着。对,今天我们要吃年饭了!噼里啪啦,一阵鞭炮声响起,年饭做好了!当然,吃年饭总忘不了土地爷爷,敬几根香,摆几碗菜和一碗饭,求土地爷爷保佑,来年丰收。接下来,便入席了。吃罢年饭,大家都坐在炉子旁边聊天。外公外婆这时候可就忙咯!吃年饭(也可以说是团圆饭),是春节的重要习俗之一,不管是在哪儿,大家都会赶回来,和家人一起共享这美好的时刻。吃年饭时,大家总有很多话要说,说工作,说家庭,等等。吃年饭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只要家人都到齐了,想什么时候吃都行。

晚上,就剩下自己家的人了。在看春节联欢晚会之前,是我最期待的时候:收压岁钱。恭喜发财,红包拿来!大舅舅一个,小舅舅一个,外婆一个大家都忙活完了,该坐下来休息休息了,于是,我们便团聚在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边看边聊,仿佛话总也说不完似的。总算熬到12点了,午夜烟花快燃放了!轰!一个礼炮打响了,天空顿时蒙上了一件五彩斑斓的彩衣。随着第一个礼炮的打响,各家不约而同地放出了各种款式的烟花,每一家的屋顶上都挂上了一个美丽的帽子。放烟花的声音震耳欲聋,五彩的烟花使我眼花缭乱。我和大舅妈跑到楼顶上观看烟花,我兴奋得直跳:我这次苦熬到12点真是没白费,这真是太壮观了!午夜放烟花,有可能是每个地方都有的习俗,有可能是我们家乡特有的一种习俗,但都一样,我见识到了,你们也听说了!

这天,是初一,才刚起来,就听见门外一阵拜年声:给您老拜年了啊!哎!来了来了,新年快乐!新年快乐!这时候,外婆正忙着做早餐,外公则正忙着招呼人。坐一下吧啊不了不了。这样的对话总会听见很多次。我赶紧吃完早餐和小舅舅他们出门了。小舅舅的双胞胎女儿紫依和紫芊各提着一个袋子,每到一处袋子里的东西就会增加一点,可高兴坏她们了。所谓的拜年呢,就是挨家挨户地走动,有时候会在哪一家坐一会儿,聊聊天什么的。而小孩子就提着个袋子去拜糖。声明一下啊,我可没有哦!

每个地方的春节习俗或多或少都有些不同吧,你们是不是也该让我长长见识了呢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四:春节习俗

扭秧歌对我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妈妈经常提到他;陌生的是,我从来没见过。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去年春节,我有机会看到了它,那场面可真够壮观的,使我终身难忘。正月初一的早上,妈妈带我去逛地坛庙会。庙会上,卖的东西可真不少。光是吃的就有七八十种,什么驴打滚,艾窝窝。让人看了真要垂涎三尺了。庙会里不仅东西多,尔且人也特多。远远看去,人群就像一团乱麻缠在一起似的,黑压压的一片。忽然,我发现东北角的人最多,人们紧紧挨在一起。

我好不容易才挤进去。往前一看,嘿!这是什么真棒。只见广场上几位老爷爷和老奶奶,身穿红色的服装走摆摆步。衣服上挂着一条红段子,腰上系着一只鼓。随着鼓不停的敲,翩翩起舞。脚步随着鼓点越跳越快,最后想飞起来一样。场面十分壮观。

这时,妈妈挤了进来,对我说:佳欣,这是扭秧歌。是啊。孩子。这时,一位老爷爷搭上话,扭秧歌在你出生前就不演了,你是第一次看吧我轻轻点点头。老爷爷继续说:要不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号召我们继承民族文化,可能你们这辈人尽看不着他了。听着这位纯朴憨厚的北京老汉的一番话,看着扭秧歌,我的心中泛起了一阵阵的波澜,久久不能平静。我在想:中国扭秧歌和许多其他民族文艺,都是我国民族艺术的珍品,如果人们一味的去追求洋玩意尔把我们自己的艺术珍品扔掉,那多可惜啊!

扭秧歌不但是中国的土产,而且它显示着中华民族的气魄,把奋进的精神带给我们每个人,我们一定要继承他,发扬它。

介绍春节习俗的作文五: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们中国农历的新年,所以过年对我们中国人而言非常重要的!因此,春节前的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

过年了!过年了!家家户户忙着贴春联,剃头发,做年夜饭要做的事情太多了,而且规矩太多了!有些习俗还很怪,无奈之下,我就去问正在贴春联的妈妈。

我看见妈妈将福字倒着贴,我固然知道为什么要倒着贴,将‘福’字倒着贴是一种习俗,‘福’倒贴说明‘福’倒(到)了!但我仍然问道:过年有什么习俗和规矩啊妈妈停下手中的活,耐心地给我谈起来。原来,以前过年还有一种放鞭炮的习俗,来源于年兽的故事。很久以前有一只年兽,长期居住深海底,到了除夕就跃出海面到处作恶。有一年一个老人用放炮,穿红衣,贴红春联的方法驱赶走年兽,这才得以平静,此后这个方法就流传开来。但是现在广州禁止燃放烟花爆竹,所以我们就不再进行这个活动了。

除夕这一天对我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这天晚上,我们全家准备除旧迎新,吃团年饭。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全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鸡、鹅、烧肉等等,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热气腾腾,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喻意年年有余。最后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传统节日重阳节的习俗

全文共 3125 字

+ 加入清单

导语:马上就要到重阳节了。以下是语文迷网小编为大家搜集整理的有关重阳节习俗,欢迎大家阅读。

重阳节对于中国人们来说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日。那么2015重阳节是几月几日呢?今年重阳节放假吗?由于重阳节并不是法定假日,所以并不能放假,加上今年的重阳节刚好是10月23日,而这一天却是星期二。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重阳节的习俗

神话传说

较早有关重阳节的传说,见于梁朝吴均的《续齐谐记》:汝南桓景随费长房游学累年,长房谓曰:“九月九日,汝家中当有灾。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菊花酒,此祸可除。”景如言,齐家登山。夕还,见鸡犬牛羊一时暴死。长房闻之曰:“此可代也。”今世人九日登高饮酒,妇人带茱萸囊,盖始于此。

后来在民间大致发展成若干版本的传说,其中一种是这样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儿丧了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另外,在中原人的传统观念中,双九还是生命长久、健康长寿的意思,所以后来到1989年重阳节被立为老人节……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九九重阳,因为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又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意,况且秋季也是一年收获的黄金季节,重阳佳节,寓意深远,人们对此节历来有着特殊的感情,唐诗宋词中有不少贺重阳,咏菊花的诗词佳作。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吃重阳糕

与登高相联系的有吃重阳糕的风俗。高和糕谐音,作为节日食品,最早是庆祝秋粮丰收、喜尝新粮的用意,之后民间才有了登高吃糕,取步步登高的吉祥之意。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我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各地习俗

河北香河县九月九日,有姻亲关系的家庭会互相送礼,称为“追节”。永平府以重阳的天气占未来晴雨。重阳节若下雨,这几个日子也都会下雨。典周县境内无山,县民多于重阳节上城楼登高。

山东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阳节吃辣萝卜汤,有谚语道:“喝了萝卜汤,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间称重阳节为财神生日,家家烙焦饼祭财神。邹平则在重阳祭祀范仲淹,旧时,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儿,忌回娘家过节,有“回家过重阳,死她婆婆娘”的说法。

陕西西乡县重阳节,亲友以菊花、菊糕相馈赠。士子以诗酒相赏。据说妇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陕北过重阳在晚上,白天是一整天的收割、打场。晚上月上树梢,人们喜爱享用荞面熬羊肉,待吃过晚饭后,人们三三两两地走出家门,爬上附近山头,点上火光,谈天说地,待鸡叫才回家。夜里登山,许多人都摘几把野菊花,回家插在女儿的头上,以之避邪。

重阳节,江苏南京人家以五色纸凿成斜面形,连缀成旗,插于庭中。长洲县重阳节吃一种叫做“骆驼蹄”的面食。无锡县重阳节吃重阳糕、九品羹。

上海豫园于重阳节办菊花会,以新巧、高贵、珍异三项评分定高下。

浙江绍兴重阳节互相拜访,除非亲友家有丧事,才往灵前哭拜。桐庐县九月九日备猪羊以祖,称为秋祭。同时也在重阳节绑粽子,互相馈赠,称为重阳粽。古代江浙一带,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江西德兴县九月九日割晚稻。

安徽铜陵县以九日重阳为龙烛会,以迎山神。削竹马为戏,据说可以驱逐瘟疫。

湖北武昌县于重阳日酿酒,据说此所酿之酒最为清洌,且久藏不坏。应城县重阳节是还愿的日期,甚家皆于此日祭拜方社田祖之神。

福建长汀县农家采田中毛豆相馈赠,称为毛豆节。海澄县重阳节放风筝为戏,称为“风槎”。莆仙人以重阳祭祖者比清明为多,故俗有以三月为小清明,重九为大清明之说。由于莆仙沿海,九月初九也是妈祖羽化升天的忌日,乡民多到湄洲妈祖庙或港里的天后祖祠、宫庙祭祀,求得保佑。

广东连川,重阳童男童女皆至城外相聚答歌,州人围观。南雄九月九日请茅山道士建王母会,想求取子嗣的青年妇女都会前来参加。阳江市重阳节放纸鸢,并系藤弓于其上,在半空中声音十分嘹亮。临高县民重阳节早起,大家齐声高喊“赶山猫”,以此为安和富利之吉兆。

广西怀集县以重阳为元帝得道之辰。男女老少,倾城而出,赛神酬愿,皆用大炮。隆安县九月九日放任牛羊自行觅食,俗语说:“九月九,牛羊各自守”。

四川南溪县读书人旧时于此日在龙腾山岑山楼聚会,纪念诗人岑参,称为“岑公会”。民间旧俗,重阳前后要以糯米蒸酒,制醪糟。俗话说:“重阳蒸酒,香甜可口”。

山西晋南地区自古就有九月九日登高的传统习惯。饱览大好河山,观仰名胜古迹,成为节日的盛举。至今还在民间传诵着“乾坤开胜概,我辈合登高”,“东风留不住,冉冉起峰头”,“九月欣新霁,三农庆有秋”等名言。

河南开封自1983年起,每年举行一次中国开封菊花花会。清丰县儿童于重阳节放纸鸢为戏。

重阳之乡

2005年12月4日,该县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重阳文化之乡"。2006年3月,上蔡重阳习俗被河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11年6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际风俗

韩国

吃花煎、花菜玩花煎游戏,放风筝。

日本

吃茄子,吃栗子饭祭菊。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表现节日习俗的诗句汇总篇

全文共 710 字

+ 加入清单

一、除夕:

诗句:(唐)范成大《卖痴呆词》:“除夕更阑人不睡,厌禳钝滞迫新岁;小儿呼叫走长街,云有痴呆召人卖。”

二、春节:

诗句:王安石《元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三、元宵节:

诗句:(宋)欧阳修《生查子 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四、立春:

诗句:《附三醉 立春》 :“撷来新韭碧参差,金脍银芽色色丝.;一片软云细细裹,奉与父老报春知。”

五、寒食:

诗句:韩翃《寒食》:“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六、清明节:

诗句:唐代诗人杜牧的诗《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七、端午节:

诗句:文秀《端午》诗:“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八、七夕节:

诗句:五代·后唐的杨璞《七夕》:“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弄金梭。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九、中秋节:

诗句:唐白居易《八月十五日夜湓亭望月》:“昔年八月十五夜,曲江池畔杏园边。今年八月十五夜,湓浦沙头水馆前。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昨风一吹无人会,今夜清光似往年。”

十、重阳节:

诗句:唐代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十一、冬至:

诗句:(唐)白居易《邯郸冬至夜》:“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著远行人。”

十二、腊八节:

诗句:清·夏仁虎《腊八》:“腊八家家煮粥多,大臣特派到雍和。圣慈亦是当今佛,进奉熬成第二锅。”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节日习俗: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

全文共 605 字

+ 加入清单

赛马是一种比赛骑马速度的历史悠久的运动项目,自古至今形式变化甚多,但基本原则是竞赛速度,为参加比赛需专门养育、训练马,为了让选手能更加的和所骑行的马融为一体。

早在上世纪前叶,拥有三大赛马场的武汉曾是中国最有名的“赛马之都”。赛马节以“九州庆华诞一马动长江”为主题,包含国内级别最高的速度赛马赛事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以及国际骑师邀请赛、中国速度赛马公开赛和会员杯也与赛马短途赛6大赛事组成。

武汉是湖北省的省会,中国15个副省级城市之一,华中地区最大都市及区域中心城市,中国长江中下游特大城市,中国重要的工业基地、科教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及其最长支流汉江横贯市区,将武汉一分为三,形成了武昌、汉口、汉阳三镇隔江鼎立的格局,唐朝诗人李白在此写下“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汉自古又称“江城”。武汉属北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特点。武汉的文化底蕴深厚,有"京剧之母"美誉的汉剧便鼎盛于汉口,最终与徽剧合流诞生了国粹京剧。经中国马协批准,从2009年起到2011年,武汉获得连续三年的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举办权。

中国武汉国际赛马节是武汉市人民政府主办的大型城市节庆活动,由武汉市体育局、武汉市东西湖区人民政府、东方神马集团承办,2003年10月1日首届中国武汉赛马节暨第五届全国速度赛马锦标赛在东方马城武汉成功举办,时间定于10月的最后一个周六下午举行。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大寒的习俗介绍

全文共 1760 字

+ 加入清单

大寒”是冬季的最后一个节气,在起居方面仍要顺应冬季闭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为了养人体的阳气,晚起是为养阴气。另一方面,古语有云“大寒大寒,防风御寒”,大寒时节除了注意防寒之外,还须防风,衣着要随着气温变化而增减,手脚易冻,尤其应注意保暖。下面就让小编带大家做个大寒习俗介绍吧!

俗话说:“花木管时令,鸟鸣报农时”。花草树木、鸟兽飞禽均按照季节活动,因此它们规律性的行动,被看作区分时令节气的重要标志。中国古代将大寒分为三候:“一候鸡乳;二候征鸟厉疾;三候水泽腹坚。”就是说到大寒节气便可以孵小鸡了。而鹰隼之类的征鸟,却正处于捕食能力极强的状态中,盘旋于空中到处寻找食物,以补充身体的能量抵御严寒;在一年的最后五天内,水域中的冰一直冻到水中央,且最结实、最厚,孩童们可以尽情在河上溜冰(日平均气温连续多日出现-5℃以下天气方可进行,这种活动一般出现在黄河以北地区)。此外,大寒出现的花信风候为“一候瑞香,二候兰花,三候山矾 (生于江南一带)”。亦可作为判断大寒的重要标志。

大寒节气里,各地农活依旧很少。大寒习俗中要介绍的是北方地区老百姓多忙于积肥堆肥,为开春作准备;或者加强牲畜的防寒防冻。 南方地区则仍加强小麦及其他作物的田间管理。广东岭南地区有大寒联合捉田鼠的习俗。因为这时作物已收割完毕,平时看不到的田鼠窝多显露出来,大寒也成为岭南当地集中消灭田鼠的重要时机。除此以外,各地人们还以大寒气候的变化预测来年雨水及粮食丰歉情况,便于及早安排农事。如“大寒天若雨,正二三月雨水多”(广西)、“大寒见三白,农民衣食足”(江西 )、“大寒不寒,人马不安”(福建)、“大寒白雪定丰年”(贵州)、“大寒无风伏干旱”。

大寒节气,时常与岁末时间相重合。因此,这样的节气中,除顺应节气干农活外,听村里人说大寒习俗介绍说还要为过年奔波——赶年集、买年货,写春联,准备各种祭祀供品,扫尘洁物,除旧布新,准备年货,腌制各种腊肠、腊肉,或煎炸烹制鸡鸭鱼肉等各种年肴。同时祭祀祖先及各种神灵,祈求来年风调雨顺。旧时大寒时节的街上还常有人们争相购买芝麻秸的影子。因为“芝麻开花节节高”,除夕夜,人们将芝麻秸洒在行走之外的路上,供孩童踩碎,谐音吉祥意“踩岁”,同时以“碎”、“岁”谐音寓意“岁岁平安”,讨得新年好口彩。这也使得大寒驱凶迎祥的节日意味更加浓厚。

小寒之后过15天就是大寒,也是全年二十四节气中的最后一个节气。此时天气虽然寒冷,但因为已近春天,所以不会像大雪到 冬至期间那样酷寒。这时节,人们开始忙着除旧饰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因为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 春节 就要到了。其间还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腊八,即阴历 十二月初八。在这一天,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 花生 、 栗子 、红枣、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腊八粥,是人们过年中不可或缺的一道主食。

按我国的大寒习俗,特别是在农村,每到大寒节,人们便开始忙着除旧布新,腌制年肴,准备年货。在大寒至立春这段时间,有很多重要的民俗和节庆。如 尾牙祭 、祭灶 和 除夕 等,有时甚至连我国最大的节庆春节也处于这一节气中。大寒节气中充满了喜悦与欢乐的气氛,是一个欢快轻松的节气。尾牙源自于拜 土地公做“牙”的习俗。所谓二月二为头牙,以后每逢初二和十六都要做“牙”到了农历十二月十六日正好是尾牙。尾牙同二月二一样有春饼(南方叫 润饼)吃,这一天买卖人要设宴,白斩鸡为宴席上不可缺的一道菜。据说鸡头朝谁,就表示老板明年要解雇谁。因此现在有些老板一般将鸡头朝向自己,以使员工们能放心地享用佳肴,回家后也能过个安稳年。

到了寒冬季节,南京人的日常饮食多了炖汤和羹。大寒习俗要介绍的是大寒已是农历四九前后,传统的一九一只鸡食俗仍被不少市民家庭所推崇,南京人选择的多为老母鸡,或单炖、或添加参须、枸杞、黑木耳等合炖,寒冬里喝鸡汤真是一种享受。到了腊月,老南京还喜爱做羹食用,羹肴各地都有,做法也不一样,如北方的羹偏于粘稠厚重,南方的羹偏于清淡精致,而南京的羹则取南北风味之长,既不过于粘稠或清淡,又不过于咸鲜或甜淡。大寒习俗中,南京冬日喜欢食羹还有一个原因是取材容易,可繁可简,可贵可贱,肉糜、豆腐、山药、木耳、山芋、榨菜等等,都可以做成一盆热乎乎的羹,配点香菜,撒点白胡椒粉,吃得浑身热乎乎的。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北京立秋贴秋膘习俗的介绍

全文共 470 字

+ 加入清单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习俗要吃肉食,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去,即“贴秋膘”。什么是“贴秋膘”呢?在炎热的夏季,有厌食之感。一旦立秋,就意味着凉爽的天气快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贴秋膘”最早来源于周朝《礼记》的记载,作为北京则始于金朝的海陵王。海陵王占领北京之后吃到了新鲜的炖肉、酱肉,对于女真族的他来说,非常新鲜。在决定建都北京之后,他西建金陵,东通运河,中建金中都,但大量的徭役使得老百姓怨声载道。于是,在立秋当天,海陵王仿效周朝天子,往西郊迎秋,迎秋之后大犒三军。正好那年是乙亥年,也就是猪年,海陵王就用猪肉犒赏三军。自此,在北京,立秋“贴秋膘”的民俗就一直延续下来了。

伏天人们胃口差,所以不少人都会瘦一些。清朝时,民间流行在数伏这天以悬秤称人。当然大多是称小孩,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需要“补”,弥补的办法就是到了立秋要“贴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当然首选吃肉,“以肉贴膘”。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2024年给朋友的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

全文共 1949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龙抬头”,象征着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17年给朋友的二月二龙抬头祝福语,欢迎阅读。

二月二,龙抬头,紫气东升,昭昭鸿运照。福禄寿喜同道,幸福快乐最逍遥。身体康健好运缠绕,业绩喜人奔头好美妙。财到福到运到喜上眉梢!

二月二龙抬头,幸福快乐没有头,今年好事不断头,万般好运找上头,小心钞票砸到头,友情亲情暖心头,合家团圆到白头!

心情总是烦躁,因为没有你味道。开口总是乱叫,因为没有你关照。二月二已到,还不快来我这里报道,二月二龙抬头,你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鸿运当头好兆头,祝你:工作有干头,做事有劲头,目标有准头,经营有赚头,未来有想头,日子有奔头!

二月二龙抬头,龙神驾临幸运舟,祥瑞之气跟你走,风调雨顺庆丰收,好事成双有缘由,快乐加倍无烦愁,愿你好运绵绵无尽头!

二月二龙抬头,眼睛放光,看见前途;龙须飘逸,触到幸福;犄角坚挺,指引明路;声音远播,吼出威武。愿您吉祥如意!

二月初二春龙节,好事成双不停歇。祝你爱情双飞,福禄双至,名利双收,智勇双全,才貌双绝,快乐成双成对,幸福双双而至!

龙头抬一抬,好运跟着来,日子麻溜溜,快乐开笑口,财源似水流。二月初二到,祝福送朋友,幸福藏心头,万事不用愁。

二月二龙抬头,我来送你三抬头:一抬头,金钱事业双丰收;二抬头,亲情友情暖心头;三抬头,爱情甜蜜共携手。节日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好运连连涌上头,每天快乐无尽头,爱情友情在心头,健康平安不断头,金银财宝砸到头,愿你每日乐悠悠。

二月二龙抬头,收到短信好兆头:幸福快乐开了头,生活甜蜜在心头!事业腾飞无尽头,亲朋好友常聚首,夫妻恩爱到白头!

二月二龙抬头,收到祝福好兆头,好运连连开了头,幸福快乐记心头!马到成功无尽头,升职加薪碰到头!合家团圆乐悠悠。

二月二,龙抬头,理理发剃剃头,烦恼忧愁没处留;二月二,龙抬头,炒金豆吃猪头,生活美满有盼头;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五谷丰登庆丰收;二月二,龙抬头,平安健康跟你走!

二月二,龙抬头,抬来春的温柔,抬来春的锦绣。春满人间,阳光灿烂,睁开你的龙眼,绽放你的龙颜,别被烦恼抢断,别被忙碌牵绊,让这春的快乐走进你的心田,让你这春的好运陪在你的身边。二月二,愿我的祝福带给你无限明媚!

二月二,龙抬头,金银财宝向家流,好运今年起好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欢乐幸福好兆头;二月二,抬抬头,好事双双牵你手,前途光明有奔头;二月二祝朋友,愿你生活甜蜜在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明天龙抬头了,预祝大家二月二快乐!

二月二龙抬头,剃龙头,享猪头,“二龙腾飞”来保佑,“二龙戏珠”精神抖,“二话不说”烦恼溜,“二马奔腾”好兆头,祝你二月二,万事如意,一帆风顺,霉运远离!

二月二,龙抬头,金银财宝向家流,好运今年起好头;二月二,剃剃头,剃掉烦恼和忧愁,欢乐幸福好兆头;二月二,抬抬头,好事双双牵你手,前途光明有奔头;二月二祝朋友,愿你生活甜蜜在心头,事业更上一层楼!明天龙抬头了,预祝大家二月二快乐!

二月初二,龙抬头。一抬头,丰收在望好兆头。二抬头,福禄寿喜全都有。三抬头,烦恼霉运全溜走;四抬头,成功事业攥你手;五抬头,步步顺达争上游;六抬头,幸福健康到永久。龙抬头日,祝你一年好运从头到尾!

龙抬头,精神抖,阳光照,心无忧,愿你与快乐手牵手,把好运常拥有,成功更上一层楼,健康永远是朋友,平安相伴向前走,幸福陪你长长久久!

一横一撇竖弯钩,一撇一点龙抬头。龙爪聚财源,龙鳞护贵体,龙尾扫阴霾,龙须捋春秋,龙睛点好运,龙首拔头筹,飞龙汇祥云,幸福无尽头。二月二,龙抬头日,愿你龙凤呈祥好姻缘,龙腾虎跃好事业,步步高升跃龙门,虎距龙盘今胜昔,飞龙在天添锦绣。

龙头抬一抬,吉祥好运全到来;龙眼瞅一瞅,金银财宝往家流;龙须飘一飘,幸福快乐来拥抱;龙爪挠一挠,健康如意抱得牢,龙尾翘一翘,短信祝福已来到,祝二月二,健康快乐,幸福好运永相抱。

龙年里来好兆头,二月初二龙抬头:“双喜临”你家门,快乐与你“难舍难分”,“双色球”中彩头,幸福与你“并肩行走”,“双赢日”天天是,吉祥随你“山盟海誓”,祝你二月二行大运,快快乐乐抖精神!

二月小,小小短信传问候,小小关怀暖心头,愿你小嘴一笑没烦忧,小手一抓啥都有,小腿一迈幸福跟你走,小酒一喝生活有盼头,二月二龙抬头,祝你平安健康到永久!

二月二龙抬头,前程似锦乐悠悠。二月二龙抬头,福运伴你解烦忧。二月二龙抬头,财神走来把你揪。二月二龙抬头,爱情友情双丰收。

二月二龙抬头,剃个“盖世无双”头,烦烟愁云都溜走;炒个“黄金盛世”豆,幸福相伴到永久;送个“法力无边”扣,吉祥如意快乐有,祝你四季平安,龙马精神!

二月二,龙抬头,春风吹来‘财’头,春雨飘来‘福’头,工作带来‘顺’头,生活带来‘甜’头,龙年到,好运来,祝你今年大发财。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二月二龙抬头习俗吃什么

全文共 657 字

+ 加入清单

农历二月初二,民谚说“二月二,龙抬头”,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这一天,人们会理发,图鸿运当头,还会将美食加上“龙”以示吉庆:吃猪头肉称“挑龙头”,吃面条称吃“龙须”,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叫吃“龙鳞”,吃米饭叫吃“龙子”。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源于尧王的诞辰

龙抬头(二月二)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龙抬头是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龙抬头的日子,它是中国城乡的一个传统节日。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在广西中北部壮族地区也有“二月二龙抬头,八月二龙收尾”的说法。

龙抬头是什么意思:这一天升起了龙角星

“二月二,龙抬头”是一句古老的谚语。我国古代天文学家根据日月五星的运行轨迹把天空划分为28天宿,即黄道带,以此来表示日月五星的运行和位置。28天宿可分为4个大区(4象或4神),东方苍龙(包括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西方白虎(包括奎、娄、胃、昴、毕、觜、参七宿);南方朱雀(包括井、鬼、柳、星、张、翼、轸七宿);北方玄武(包括斗、牛、女、虚、危、室、壁七宿)。其中‘角宿’就是龙角。在二月初二这一天东方地平线上升起了龙角星,所以称为龙抬头。民间又传说这一天龙神会从睡眠中醒来,于是人们在那时就会焚香祷告,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一天也称为‘龙头节’和‘青龙节’。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2024年二月二龙抬头节祝福短信

全文共 2093 字

+ 加入清单

二月二日新雨晴,幸福快乐一时生。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二月二龙抬头祝福,欢迎阅读。

1、 二月二,龙抬头,幸福多,无尽头,好运多,不断头,好事多,找上头,朋友多,常聚头,祝福多,暖心头,祝愿你,爱情美,到白头。

2、 二月二龙抬头,抬头不发愁,抬头幸福留,抬头霉运走,抬头快乐有,抬头吉祥凑,抬头脖子扭,为了好处多抬头,再苦再累有猪头,二月二,祝你幸福快乐哦,猪头!

3、 二月二龙抬头,剃个“盖世无双”头,烦烟愁云都溜走;炒个“黄金盛世”豆,幸福相伴到永久;送个“法力无边”扣,吉祥如意快乐有,祝你四季平安,龙马精神!

4、 龙年里来好兆头,二月初二龙抬头:“双喜临”你家门,快乐与你“难舍难分”,“双色球”中彩头,幸福与你“并肩行走”,“双赢日”天天是,吉祥随你“山盟海誓”,祝你二月二行大运,快快乐乐抖精神!

5、 二月二龙抬头,祝您:好事成双有盼头,生活幸福有奔头,爱情甜蜜有嚼头,家庭美满乐心头,事业向上有劲头,鸿运当头好彩头!

6、 二月二,龙抬头,快乐跟着感觉走,财源滚滚日进斗,恩恩爱爱手拉手;二月二,龙抬头,事业更上一层楼,好运连连乐无忧,收到信息好兆头。

7、 二月二龙抬头,收到短信好兆头:幸福快乐开了头,生活甜蜜在心头!事业腾飞无尽头,钞票金元砸上头!亲朋好友常聚首,夫妻恩爱到白头!

8、 二月二龙抬头,头份祝福送给你!人生一世要起好头:踏实工作不出风头,实事求是不争彩头,奋发有为不减势头,头脑清醒不栽跟头,每天都有好兆头。

9、 二月二,龙抬头,好运连连涌上头,每天快乐无尽头,爱情友情在心头,健康平安不断头,金银财宝砸到头,愿你每日乐悠悠。

10、 二月二,龙头抬一抬,好运来;龙眼瞪一瞪,财源通;龙须飘一飘,乐逍遥;龙爪抓一抓,事业发;龙尾摆一摆,笑口开;二月二,幸福藏心头,快乐没尽头!

11、 二月二,龙抬头,祥龙送来好运多,福龙送来吉祥罩,瑞龙送来钱途广。幸福画龙点晴,一飞冲天;姻缘会龙飞凤舞,幸福美满;事业龙韬豹略,步步高升!

12、 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一年丰收好兆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财源滚滚往家流;二月二龙抬头,好运围绕没忧愁,快乐幸福没尽头!

13、 一马平川,踏平坎坷成坦途。天马行空,扶摇直上青云路。龙马精神,快乐领跑你瞩目。马到成功,左右逢源年年福。马年龙抬头,好运不拐弯,好事跟你走!

14、 二月二龙抬头,好运抬头,事事顺利有奔头;事业抬头,加薪升职倍顺溜;幸福抬头,爱情美满到白头;福气抬头,财源如水往家流。二月二,一切开好头!

15、 二月二日新雨晴,幸福快乐一时生。阳春踏青景色好,心情舒畅步履轻,空气清新呼吸爽,阳光灿烂烦事忘,开心快乐一身轻。二月二,愿你出行快乐好运行!

16、 二月初二忌低头:不能低头玩手机,不能低头看报纸,不能低头走路,不能低头想事情,这条短信也不能低头阅读,今天是龙抬头嘛,抬抬头就有福气哦!

17、 龙抬头预示好兆头,送个祝福有理由,祝你:升职加薪有奔头,努力工作有劲头,幸福生活有盼头,开心生活有乐头,福气多多好彩头,财源滚滚没尽头!

18、 马年龙抬头,为你拉到几个赞助商:吉祥如意总冠名,财运滚滚全程赞助,健康平安友情客串,幸福甜蜜特约播出,还有一位神秘嘉宾,名叫:天天好心情!

19、 二月二龙抬头,龙飞凤舞送祝福:龙头抬抬,好运马上来;龙尾摆摆,欢乐又开怀;龙须甩甩,喜事排成排;龙尾踩踩,恭喜你发财;龙步迈迈,恭喜你精彩!

20、 龙抬头,好兆头,短信祝福开个头;龙抬头,吉祥头,快乐牵着平安走;龙抬头,如意头,身体健康没忧愁;愿你永远幸福,事业腾飞无尽头!

21、 二月二来龙抬头,我的祝福有看头。幸福生活又起头,美好日子有盼头。快乐奔跑在前头,好运握在你手头。烦恼掉在你后头,幸福驻进你心头。

22、 二月二日龙抬头,短信祝福久又久。生活顺利开好头,事业高升无尽头,心情美丽无忧愁,健康平安不会走,暖暖问候在心头,朋友情谊总依旧!

23、 二月二日龙抬头,短信问候在心头;祝福问候手牵手,牵挂惦念说不够;平安健康不会走,深深情谊久又久;事业高升无尽头,幸福生活无忧愁!

24、 二月初二龙抬头,祝福短信送到手;读着短信啃猪头,好吃好喝好兆头;看着短信去剃头,有说有笑有朋友;发个短信给朋友,事业更上一层楼。

25、 二月春风龙抬头,吉祥如意好彩头。财运刚刚冒出头,幸运悄悄立上头。福运绵绵在前头,好运多多在里头。喜鹊喳喳闹枝头,命犯桃花砸你头。

26、 二月二龙抬头短信今天二月二,龙抬头。理发了吗?要是还没去就赶紧去,建议你剃个秃头。不然等我今晚啃你这个猪头时还得一根儿一根儿拔!

27、 二月二,炒豆豆,逗龙引凤好兆头。炒黄豆爆红豆炸蚕豆,噼噼啪啪好劲头;发财豆顺溜豆开心豆,“豆”是好前程。金豆不胜数,招财又纳福。

28、 二月二,龙抬头。龙子龙孙抖威风,东风日暖闻吹笙。大仓满,小仓流; 金豆开花,五谷丰,幸福快乐无尽头,财源广进不用愁,事业更上一层楼!

29、 二月二,龙抬头,财源滚滚往家流,福气敲门来问候,事业向上有奔头,健康快乐乐悠悠,我的短信刚开头,空了我再和你叙旧。仅祝康宁福寿为君留。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节日习俗作文

全文共 752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远的文化大国,在中国有着许多节日习俗,这习俗到今天已有万年之久了,一代代传承到了今天。

在这些习俗中。最热闹的要数春节了,春节在正月初一,是我国的农历年节,它可是古老而又隆重的节日。它的节日习俗既多而且又热闹。主要的节日习俗有:贴春联,年画,福字,放爆竹,守岁,拜年,包饺子,吃元宵,舞狮子。春节正谓是一年的第一天,据说,除夕晚上如果彻夜不眠,毫无倦意,就是预兆新年精神充沛。

中国的另一个习俗就数清明节了,我国的清明在每年四五月前后,它的意思有两层,既指节气,又指节,在清明节,我最喜欢踏青了,踏青又叫春游。清明节正是春回大地,四处生机勃勃的时候,据书中记载,我国民间很早就有踏青这一活动了,记得武林旧事中曾经写过清明前后十日,城中七女艳妆饰,翩翩游赏,画般簫鼓,绝日不绝。由此可见,踏青春游的习俗早就流行了。

这第三个习俗就是端午节了,据历史记载,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有喝雄黄酒、挂香袋、门上悬艾和萺蒲,吃粽子,赛龙舟等习俗,听说端午节是用来纪念伟大诗人屈原的,屈原的为国而死,令我佩服。

这第四个习俗就是我最喜欢的中秋节。它是农历八月十五,我最喜欢在中秋之夜,吃着月饼和瓜果,赁栏赏月,谈着吴刚代桂、嫦娥奔月的神话故事,这往往会勾起我无限的遐想,令我深思。此外,我还喜欢吃月饼,吃月饼可以说是有着悠久的历史了,北宋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

明代的《帝京景物略》中也写过:“八月十五祭月,其祭果饼必圆”,的诗句,由此可见,吃月饼是一种古老的风俗,在中秋节也是全家团圆的日子,一家人围在一起,显得格外热闹。

中国的节日还有很多,这里我只了解到了这四个,但从这四个习俗,我就可以知道,中国的文化悠久得超乎我的想象,我一定要更加地深入了解它们,更加深入了解我的祖国,热爱我的祖国。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龙抬头习俗

全文共 1036 字

+ 加入清单

中国在古代是一个农耕文化,春耕是一年的重中之重,每年的二月二是中国的龙头节,龙头节又被称为“春耕节”、“农事节”、“春龙节”,传说这一天是龙抬头的日子,这一天,老百姓要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佑保丰收。二月二,传说是尧王的诞辰。还有人相传是土地公公的生日,称“土地诞”,为给土地公公“暖寿”,有的地方有举办“土地会”的习俗:家家凑钱为土地神祝贺生日,到土地庙烧香祭祀,敲锣鼓,放鞭炮。

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大多与节气有关,“龙抬头”这个日子自然也不例外。俗话说:“二月二,龙抬头,大家小户使耕牛。”此时,阳气回升,大地解冻,春耕将始,正是运粪备耕之际。传说此节起源于三皇之首伏羲氏时期。伏羲氏“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二这天,“皇娘送饭,御驾亲耕”,自理一亩三分地。后来黄帝、唐尧、虞舜、夏禹纷纷效法先王。到周武王,不仅沿袭了这一传统作法,而且还当作一项重要的国策来实行。于二月初二,举行重大仪式,让文武百官都亲耕一亩三分地,这便是龙头节的历史传说。又一说为武则天废唐立周称帝,惹得玉帝大怒,命令龙王三年不下雨。龙王不忍生灵涂炭,偷偷降了一场大雨。玉帝得知便将龙王打出天宫,压于大山之下,黎民百姓感龙王降雨深恩,天天向天祈祷,最后感动了玉皇大帝,于二月初二将龙王释放,于是便有了“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实际上是过去农村水利条件差,农民非常重视春雨,庆祝“龙头节”,以示敬龙祈雨,让老天保佑丰收,从其愿望来说是好的,故“龙头节”流传至今!

旧时这天早晨,人们要敬奉碾子,传说碾子是青龙的化身。有的还把磙子支起来,表示“龙抬头”,以显尊贵、图吉利。妇女忌做针线怕“扎瞎了龙眼”;不磨面,不碾米,不行大车,怕“砸断了龙腰、龙尾”。

元宵吃汤圆,清明节吃艾果,在龙头节这一天也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有着自己的特色食物。二月二这天大多数农家都吃“鼓撅”(手搓面条),俗称“顶门棍”。为什么吃“鼓撅”?有人说,吃了“顶门棍”,把门顶住,邪祟不入,一年太平。有人说,过春节大家都吃闷了、玩昏了,吃一顿“鼓撅”顶灵性,就开始干活过日子了。北方多炒豆子的习俗,就是将黄豆、豌豆、玉米等豆子放到锅里炒,然后食用,民谣曰:“二月二,龙抬头,家家锅里嘣豆豆,惊醒龙王早升腾,行云降雨保丰收。”有人还在附近的药王庙里烧香叩头,祈保平安。

我们有一句话叫做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是最重要的季节,而龙头节是春天中最有特色的节日,上面是小编精心收集的有关龙头节的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大家了解龙头节这个节日。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