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中元节 散文【实用20篇】

中元节与除夕、清明节、重阳节并称中国传统四大祭祖节日。相传中元节是道教与中国传统民俗相结合的产物。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中元节 散文,欢迎阅读,仅供大家参考。

浏览

7641

作文

1000

墨香散文欣赏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900字

全文共 826 字

+ 加入清单

安静的女子,总是喜欢和文字缠绵。素衣,素颜,长发,与一笔水墨相知,一心诗,一幅画,一言呢喃。

------题记

轻轻的,牵起时光的手,回眸,红尘浮华,一笑而过。聆听一曲水云禅心,微醉,寂静。沏上一杯绿茶,袅袅茶烟,若有若无,一缕暗香,幽幽浮动。将所有的心事置于笔端,任一波云来,一霞落去,静静的,在心里种下一片春暖花开,绽放出生命的芳香绵长。 每个女子都喜欢一种温情。红尘相遇,不问对错,握紧彼此温暖的手掌,在温情里遨游,弹开紧锁的眉,一起笑看尘世烦忧。

如果,我是一朵花,那么,我愿做陌上万千花朵中的一朵向阳花,倚偎着阳光,美丽绽放,绽放进你的生命里,散发出芬芳与清香,不染纤尘,为你,独守一世温婉。 浅秋如水,依然以文字的温婉,守着一窗岁月静好,用心感悟着生命的良善本真。静静地,绽一缕芬芳于心,为你,为我,悄然欢颜,放一曲雅韵,心绪随着音乐的优柔或寂静或意兴,时光,就在微笑中安然,浅醉。如此,真好。暖暖的在心底,浅吟一句:时光,你好。

若,所有的一切都将变成曾经的永远,那么此刻,只想留半盏茶香,独自安暖。我,便是如此清欢的女子。采一朵微笑,用心底最美的柔情,串起念与念之间的感动。凝神,静坐,仿佛听到了花开的声音,那是呓语呢喃的芬芳,是一抹纯白爱恋的流淌,是一份眷恋凝作指尖不散的温暖,是我摇曳着明媚绽开的一束欢颜。

始终相信 ,一场旖旎的邂逅,是一种巧合,一种心灵的约念,当珍惜,珍重。朴素相依的日子,牵起一双不离不弃的手,如影相随,所有的快乐与悲伤,都是通往幸福的必经之路,历经风霜后的微笑,便是这一季最抒心的回忆。 撩开流年的窗纱,捻一脉心香,柔柔的呼吸。独倚窗台,用婉约的心弦,绽一树明媚,静静的,聆听岁月赋予的袅袅清韵。 流年无恙,青丝如常。用一笔素净的简约,将缠缠的心绪依着一帘沉香的诗意,写下四季温良。

岁月如花,人生况味尽藏在花开花谢间。收集一些温暖,收藏一缕沉香,与岁月相陪,相伴。 此刻,请许我在时光里享受安然,在流年里忘记花开。。。

展开阅读全文

更多相似作文

篇1:温情五月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700字

全文共 1624 字

+ 加入清单

迎着五月的晨风,漫步在通往乡村的小路上,徐徐升起的朝阳透着和煦的暖意,路旁的小草在晨露的滋润下异常的清透。几蔟野花在晨风中展露着并不优美的身姿,但我却很喜欢它们毫不张扬的性格,也许这就是一种自然的本色吧,清纯而淡雅!远处,几声清脆的鸟鸣唤醒了山峦的寂静,树木在还没散去的晨雾中略显朦胧,增添了一份令人遐想的意境,就像小时候,听着大山里传来的阵阵钟声,就会想山里面是不是住着神仙呢?

晨风拂在脸上格外的清新,那一股清凉渗透肺腑,总会感觉身体被注入无穷的力量。规整排列的小村庄已是炊烟袅袅,随风而动的烟柱升腾、凌乱、然后消失在风尘中。走入森林,仰望参天大树,就像巨人一样屹立在山峰,尚未饱满的叶片透着嫩绿,随着枝条在微风中摆动,挥舞着一股久违的热情。总喜欢把自己沉浸在这怡人的境界中,体会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款款深情。

思绪总是在无我的境界中升腾,血脉中流淌着一股股温情的感动,感激生活赋予我们的美好,感激季节带给我们的丰盈,感激大自然如此多娇。青山、野花、小草,鸟鸣,把这个世界装扮得如此生动、多情;脖颈突然感觉到一股清凉,原来一滴晨露顺着摆动的枝条滴落,顽皮的把我从思绪中惊醒,叽叽喳喳的鸟叫声彻底打破了森林的宁静,穿梭于枝条间蘸着尚未风干的露珠,梳理着羽毛,也许爱美之心不局限于人类,还有这些可爱的小生灵。

总是喜欢把景色融入生活,对花花草草有一种独特的偏爱,都市的繁杂常会搅乱我们的心境,每当看到满眼的青绿,总会把心情沉淀,梳理成一份葱茏的心动。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懵懂,面对过多的未知,更应该拥有一份花草的宁静,保持一份面向阳光的姿态,让心中的那份美好在平淡中生成,无争的心态不是卑微,而是稳重中透出的那种高傲,而我们总会在平淡中看到更真实的自我。

生活不断的赋予我们喜怒哀乐,而我们又该用一种什么样的心态进行调节?会不会像小草一样,风雨来临坚守一份不屈不挠的性格,风雨过后静默于阳光下的欢乐,而我们在面临了风雨的洗礼,却又为何遗留太多的纠结,总是给自己留下太多的困惑,不能自解。其实生活对于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只是我们不能给内心一个很好的调节,更多的时候都是对自己的要求太少,而对别人的要求太多,使我们看不到外面的世界,除了俗世的勾心斗角,那些置身于世外的生灵饱含的那份和谐。

风风雨雨,荆棘坎坷都是生命的一种历练,一颗幼小的树苗,要承受多少暑往寒来的沧桑,要经历多少岁月的洗礼,才能长成一颗参天大树,这些不都是不尽人意的波折吗?轮回流转是岁月,苦往甘来是生活,一路走来,我们又会给生活多少理解,能够做到多少真正的懂得呢?人生坎坷重重,又是否倾斜了心态的天平,面对挫折抱怨太多呢?每一种经历都是阅历,每一份承受都是给予,既然我们能够拥有,那么何不把它变成一种感激、一种动力呢?

世界很大,而我们常常把自己禁锢在狭小的居所,分析着阳光的轮廓,当我们放下贪婪、放下顾虑,打开心窗拥有的就是暖心的明媚,容纳的就是整个世界。生命就是一场修行,不管什么样的路终究要走下去,那么何不让自己走的轻松一点,让生命更透明一些呢?人生就是一种姿态,你站在山脚下会感到自己很渺小,当我们攀上山顶,那么一目了然的是整座城,脚下踩着的是整座峰。生活不需要谁为谁而改变,难能可贵的是融入其中,找到彼此的共鸣。

总是对乡村的生活有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感,不单单喜欢乡村那种心旷神怡的景色,更喜欢那种淳朴的乡情,每当踏上乡村的小路,就有一种莫名的感动,一种回家的感觉,也许只有在这里才能安抚喧嚣遗留的躁动,在这份清净中总能找回几分遗失的自我。山花遍野,绿草满地,总会给我一份青春的色泽,人生真的不容易,一路的磕磕绊绊,总是让我们心存疑惑,看着山里的花鸟,总是感悟深刻,更懂得什么是珍惜,什么应该放下,要如何快乐的活着。

花开花落一年又一年,付出的是青春,承载的却是岁月,没有人能改变季节轮回的沧桑,唯有对生命做一次紧握,打开生活遗留的锁扣,融入阳光的包裹,打开一席温婉,随时光明媚,伴流年走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2:七绝·官亭散文欣赏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3000字

全文共 2751 字

+ 加入清单

七绝·官亭

序:安徽省怀远县唐集镇山前村一处地名叫官亭,众人不解其名来由,问于余。余当年曾工作于斯,对此有过一些研究:发现这一地名与另一处古地名“魏阳城”有关联。这个“官亭”即是“魏阳城”的官亭,古有“十里官亭”之说,魏阳城与官亭当时相距约十里(秦汉时期的一里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四百米,甚至更少一些)。

流行名号人人喊,

大众难知地几龄。

过往要员经宝处,

送迎重客历官亭。

九山俱是侯王地,

十里皆为霸主庭。

鼎盛前朝车马累,

誉留孤影对残青。

注:九山:指平阿山的九座山峰。

这一站奈何桥,下一站黄泉路

有谁会为谁誓言今生,有谁和谁一生相伴,我漠然地看着世界的苍茫,诺言今生只不过淡眼云烟。在这来来往往的世界,谁逃脱得了孟婆汤的轮回,谁会为谁奈何桥前守候一生。无言语着淡看着世间,独自踏上无尽的黄泉路,黑暗中回荡着我那沧桑的脚步声…

夜诉心里话,我也想家

夜深,静坐。

是在梦里,还是在心底?

如此真实,却又如此迷茫。

我又做梦了……

当人们在一次的决定新的一年

工作一个多月,我新的生活继续踏着新的梦想前行。夜的对面如此繁华,依稀感见窗内嘻嘻热闹的欢言。我底下头沉思着,却想起儿时父亲教我的那首《静夜思》,此刻,举头望无月,唉“底头思故乡”呐。我为什么,为什么留在客乡?我为那微薄的工钱,咽泪吞声也甘愿。

家是一个巢,溢满了温馨和厚爱,离家的时候,心情犹如行李一样沉重,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涌上了心头,我一步三回头,想在这暮然回首之际寻找一种真情。

远离故乡的偏僻与宁静,来到繁华喧闹的城市,想家的心情耐不住寂寞,于是三番两次想回家。

我独自走在这繁华而喧闹城市的大街上,看到每天上下班拥挤的人群,每天排着长队看不到边际的车辆,载满了整座城市,而我也必须在这样的地方等待我每天需要乘坐的公交车,在这瞬间又不知道我是否能上去这辆车,幻想着如果有一天能无阻碍的到家那就是十分开心的了。

然而,每当你抬头看看慰蓝的天空,不由的让我更想起告别已久的家乡,因为天是一样的天,人却不是一样的人,在那里有我童年的回忆,那里有我儿时的伙伴,在那里有每天担心和关爱我的白发父母亲,也有鼓励支持我的兄弟姐妹,在那里我才能感觉到温暖和依慰,想我的爸爸妈妈,看见他们年迈的步伐;看看他们沧白的头发,看看他们每天思念女儿的眼神,看看他们不停的为生活而奔波,我的心在流泪,我的心在痛……这时我多想回到从前,回到我的家乡。也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句话“落叶归根”

我现在最想唱的两首歌就是:

父亲

想想你的背影

我感受了坚韧

抚摸你的双手

我摸到了艰辛

不知不觉你鬓角露了白发

不声不响你眼角上添了皱纹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人间的甘甜有十分

您只尝了三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听听你的叮瞩

我接过了自信

凝望你的目光

我看到了爱心

有老有小你手里捧着笑声

再苦再累你脸上挂着温馨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老父亲

我最疼爱的人

生活的苦涩有三分

你却吃了十分

这辈子做你的儿女

我没有做够

央求你呀下辈子

还做我的父亲

我的老父亲

母亲

你入学的新书包有人给你拿

你雨中的花折伞有人给你打

你爱吃的(那)三鲜馅有人(他)给你包

你委屈的泪花有人给你擦

啊,这个人就是娘

啊,这个人就是妈

这个人给了我生命

给我一个家

啊,不管你走多远

无论你在干啥

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

咱的妈

你身在(那)他乡住有人在牵挂

你回到(那)家里边有人沏热茶

你躺在(那)病床上有人(他)掉眼泪

你露出(那)笑容时有人乐开花

啊,不管你多富有

无论你官多大

到什么时候也不能忘咱的妈

回乡偶语

风雨漂泊任逍遥,日月相伴度春秋。不觉已逝三两载,万般情愫让人愁。手捧青稞酒一杯,游子心酸泪涟漪。遥观东方明月夜,低头轻摇难入眠。

痴痴的忧郁

我不过是个踏过青草踢过露珠的路人,

偶尔也会瞥一眼远空的鸿雁

我也不过是在这样的空虚里走来走去,

看看你们游荡的灵魂在寂寞中的无聊

我只是在走远,

走出一个无聊而烦躁的圈子,去默看你们的琐事

看看远处的心情,听听远方的声音

想象远处跶跶的马蹄是否踏碎了一地的红尘,是否等待也寄予了一潭思念的春水

我只不过是很悲潦的思考着很多,思考很多的悲潦

于是,一度的凄凉就在不经意间洒落了一地,幻成漫天的忧伤

我想逃,却逃不脱那天网般的无奈,无奈于无奈

莫不在忽隙中钻进了文字,变成了一个一切的流浪儿,狼狈的穿梭在凡尘

抖抖紧握的半两文字,却如流沙般的握不住,一丝丝的眼睁睁看着流落

流落成一座荒芜的坟墓……

-左斜

此生有憾,还为谁美

错过了花季,错过了机会,错过了选择,一切已成定局,无法改变,后悔已是多余。

曾经因为傲慢,也因为自信,自信不错的容貌。便不屑一顾地,毫不在意的任由追求者一个个离开,从不曾仔细审视过,自认为好的还在后面,还有够我选择的,也因此走眼了我的“真命天子”,也许这就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过。最后,在寥寥无几的叩访者中随便选择一个定了终生,就这样,和人生开了如此大的一个玩笑。

没有刻骨铭心的爱情,没有真正爱过,没有触电的感觉,不痛不痒的走到今天,甚至好像没有丈夫的感觉,只不过与一个合作者一起生活罢了,真没意思。

我像一个跳独脚舞的人一样,没有舞伴,没有人欣赏,心无依靠,孤独、落寞伴随着我。

曾经一段时间,懒于梳妆,衣着随便,不知为谁妆,为谁美,彷徨中迷失了自我。

没有我爱的人,没有爱我的人。

我还等吗?我的“真命天子”。就是等来了又何妨,他不是与我从零开始的,现在他的、我的生活中多了许多份子,即使遇见,还能怎样!

错过了,就永远错过,没有那个千年约会,永远无法相交、相识、相知,缘分已经擦肩而过!

只有独自梳理自己,随波逐流,荒芜一生罢了!

种在心里的花儿开了

等待的花儿开了,开在暖暖的心流里,开在夏季的午后。此花非自然届的花,而是种植在我内心的不朽之花。这朵花就是我们的爱情之花。

夜幕的傍晚,他发来短信,说明天将会有重大的惊喜。猜疑中,我想到了惊喜的礼物,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觉,那一刻仿佛自己从未有过的平静,没有欢喜,没有雀跃。

从我们相恋的那天,注定了我们的爱情之花绽放。但绽放的芬芳需要我们彼此的精心呵护,需要我们彼此的虚心灌注。因为他身份的固定,我们别无选择。曾经,我也有想过放弃,想过逃避,想过从此不再联系。但内心永远欺负不了自己的行为,明明之中,我总是想起,想起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我们共同走过的风风雨雨。

分离的长久,没有隔断我们的感情,没有中断我们的心,更没有终结了我们的爱情之花。大雨过后定有阳光,长久的等待,他明儿就要回来。

坐在电脑前敲击文字,仿佛火车的汽笛声就在耳边,他随着火车向我渐渐地走来。

因为工作的关系,不能和他在车站的人群里寻找彼此的身影,不能在车站彼此相拥,不能给彼此的热吻。这一次的相聚也预示着分离,来了,又要去。不管未来如何,先珍惜他回来的日子。

展开阅读全文

篇3:汪曾祺散文读后感

全文共 542 字

+ 加入清单

他是一位乐观,爱好生活的美食家,作家——汪曾祺。他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对美食的经验全都倾注在了笔尖上,写在了我读过的这本书上。

在他的家乡,高邮,承载了他对美食的最初看法。在我读完“端午的鸭蛋”的那段后,想着那蛋壳泛着淡青色;入口如嚼石灰;蛋白柔嫩,蛋黄如朱砂般的鸭蛋,我拿着书就让我妈妈买一些高邮的鸭蛋。当我尝了几口后,果真如此!后来几天,我学着汪曾祺去探索美食的世界。慢慢的,我便总结出了一些经验:在吃完小龙虾后要把指头上的油嗦掉,或者是吃大棒骨的时候一定要把骨髓吸出来。就算看似可笑,但我也深深地体会到了美食的趣味。

整本书中,我最喜欢的篇章还是“跑报警”,这一段写的是他在上学时躲避日军轰炸的场景。文中说到,跑报警的时候,人们都是往水渠里跑,但是汪曾祺却每次都往松林里跑,因为那里有买松子的。虽然面临着日军残忍的轰炸,但是汪曾祺却能闲逸地磕着松子,去乐观的面对。虽说幽默,但这绝对是常人少有的。

汪曾祺时常在文章中把美食与家乡连接到一起。在《咸菜慈姑汤》中,从小时候厌恶慈姑,到因为久违了家乡的感觉而开始对慈姑有了感情,这些事情其实都说出了汪曾祺思乡的心情。

这位幽默,乐观的老作家用朴实无华的语句去征服了我们的心,但那些句子又仿佛充满了色彩,流光四溢。这些色彩,便是他对生活的看法。

展开阅读全文

篇4:《爸爸,爸爸》散文赏析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400字

全文共 1363 字

+ 加入清单

爸爸。

此刻窗外雷声隆隆,阴云密布,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雨季开始了。这在南方是很平常的事。可是你知道我最怕雷雨天气的。当我拿着笔在很认真地学习时,听到外面小雨轻盈曼舞的声音,我想起了你,突然想起了你。

我想起小时候你、我还有哥哥一起下棋的时候,你总会输给我们。那时我和哥哥很得意,还嘲笑你真没出息,连小孩子也赢不了。特别是新年,每次你输了就给我们派小红包,我和哥哥偷偷地在小商场买了好多烟花,每当夜幕降临,我们俩兄妹就在屋后的小草地放烟花。我知道你一直躲在屋后看着我们,可是你从不打扰。后来我也知道,其实你是下棋高手,当年你只不过是哄我们这群小屁孩开心而已。

可是,今天的我不能陪你下棋了,女儿连一个温习童年回忆的机会也没有了。

爸爸。

从小我就爱看书。读一年级时把家里的小学生作文选都看完了。那时姐姐在上初中,你给她买了好几本《中学生满分作文》、《中学生写作素材》等等这些书。小小的我看到这些厚厚的书还真有点羡慕,所以偷偷地从姐姐的书包里翻出来,崭新的书页,新颖的封面,我突然有种被骗了的感觉,我的小学生作文选全是破损了又补,补了又读,你还跟我说这是我们家的宝藏。试问天下间有什么宝藏像危楼一样,我连爬带滚冒着生命危险进去研究每一块雕刻着不一样文字的砖,哪知道会不会一不小心我就葬送在这个窄小的小学生文学世界里啊!从那天开始我不再愿意翻那些丑陋的小书本,捧着这些中学生作文看多有意思啊,最起码里面十个字有九个字是我还不懂的。我把研究文字这项工作称为“猜猜大冒险”,遇到不懂的就猜意思,实在还不懂就。

后来读四年级,我开始看《红楼梦》,原版,那时班里的同学还在看白话文的《西游记》,当我沉浸在这动人而凄美的爱情故事里不可自拔时,你却嘲笑我这是“打肿脸充胖子”。

可是,爸爸,那本《红楼梦》我真的看懂了,尽管内容文字全是文言文,只是今天再回头细看这本书,发现现在的读后感跟过去的早已很不一样了。

爸爸。

你说,喜欢文字的女生心思细腻。可是那么喜欢文字的我还真看不出自己的心思细腻。他们说我是才女,这些年确实写了不少东西。只是遗憾的是,你再也看不到我努力为你而写的文字了。我还怀念当年你捧着我写的诗满脸笑容,胡子微颤着说:多么抒情的诗!或者皱着眉头,轻轻摇头说:多么糟糕的文章!这是你写的吗?

爸爸。

我多想回到那年,我们全家人在家门口照全家福的时候。那天你早早就起床,用力地从那支肚子干瘪的中华牙膏把牙膏挤出来,把你亮白的牙齿刷了一遍又一遍。当你一本正经问我:是不是像雪那么白?我学着你皱眉的样子,很认真地告诉你:这有点像我小作文里写的“泛黄的书页”那样黄。那是我们家第一次拍全家福,也是最后一次。我永远记得,那天我们全家人的牙齿都那么白,像心灵那样的纯洁。

他们告诉我,时间是最好的治疗药。可是,四年了,我还没有看到自己的伤口痊愈。

爸爸,对不起。

每当我看到那些父女温馨的场面,眼泪就会夺眶而出。我多希望你还可以陪我一起吃顿饭,还可以让我听听你的声音,还可以参加我的家长会、颁奖典礼、成人礼……有时候我会想,一辈子那么漫长,没有你我该怎么办?或许很多人会说我娇气,会说我大小姐脾气,但我真宁愿这样,也不愿意接受今天是这样的结局。

看着我和妈妈上个月照的合影,多希望爸爸也在我们身旁。

我望着窗外,风轻扬,雨轻落,就这样,画面开始慢慢模糊……

——多多

展开阅读全文

篇5:故土,我的根优美散文

全文共 2739 字

+ 加入清单

秋风起,落叶归根,根是什么?根是生命的原乡,是故乡。故乡是根,是每一个生命尽头时,灵魂故地重游的地方。

——题记

人一生能够深种的记忆并不多,很多路过的风景,只能保留一盏茶的时光,前后相抵,慢慢会被光阴冲淡。能够留住的一定是些,情深意重的、一生都在怀想的东西。这些抹不去的记忆里,最牵动人心的,就是故乡。因为故乡应是每个人初始的地方,它既是我们的血乡,又是每个人的身世,祖祖辈辈的故事,都被那一方水土所收藏,无论我们走多远,故乡永远是根,在未来的某一天,多数人,都将落叶归根,即便是客葬他乡,那颗飘起的灵魂,也会循着来时的路,故地重游,去寻找根植的地方。

山村于我,是铭心刻骨的,因为在我的记忆系统里,山村是最早入住的,从我的目光能够清楚地打量这个尘世,第一眼看到的是,大山环绕的村庄;最初认识的人,是操着山东口音的乡亲四邻,他们是烽烟四起的年代来到这里,也是因为他们,这个曾经没有人烟的地方,成为了我的故乡。我吃着山村的黑土地产出的粮食、喝着山里的泉水、呼吸着清新的空气长大。山村里有我失散的小伙伴、和回不去的年华。人总是会对人生的起初,记忆犹新,无论好坏,时隔多久,或是日后的生活多美好,还是会怀念那些曾经。那些个当初,是在你最纯净时光中,见到了当时最精彩的世界,于是,用记忆把它临摹成一幅画,这幅画是永恒的,她画在了你心上的。你无法把它从你的生命中抹去,永远不能。

故乡在我的脑海中,一直是一幅油画,虽然贫瘠,可画境淳朴娴静。即便在远离故土的今天,我依然怀念着,怀念那山、那水、那一方人,还有那些年少的岁月。虽说当初的日子贫苦、艰难,可那段时光是缓缓的,人心是平和的,更是热情的、真诚的。在某些时刻,时间似乎静止,定格在唯美的画面里,青山碧水,田野庄家,牧童夕阳,晚霞炊烟,组合起的田园画境,在今天而言,抛出对物质的奢求,是多少城里人所向往的生活画面。

故乡,地处长白山腹地,那是一个大山环抱的村庄,白山黑水,土地贫瘠——因山地被雨水洗刷,田园犹如骨瘦如柴的老人,在悠长的岁月里,为村人贡献着余温。连绵的群山,把几百户人家围绕其中,几个小村落,被一道道山梁隔开,几条从山里流淌出的小溪,汇成一条清浅的河流,村庄里滋养着村民的泉水,成为河流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流向山外的河水是甜的,清澈见底,河水如山里人的眼睛一样纯净。带着山里人渴望与探寻的目光,流向山外,流到城市,汇入江河,一去不回头。我是跟着河流,流入到城市的,跟着河流去山外追寻的人越来越多,离开的人,却没有河水那么绝情,偶尔,还会回去探望。

离开故乡已经近三十年的光景,三十年的流光,没有冲淡故乡在心底的印记,或许是太刻骨。少年时的山村生活,对一个人的影响太深刻,村庄的风物人文,深深地镌刻在心坎上的,挥之不去。山村,收藏了无忧无虑的欢笑、留下了青春的脚步、太多的人事成为忘不了的故事,任流光奔涌、任繁华三千,故乡最终成为了离乡人,洗尽铅华的乡愁。

去年回乡为母亲扫墓,还有一个愿望就是探望故里,山村,还是那么贫穷,落后,骨感的土地,消失殆尽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时光。我的街坊四邻,他们老了,我也不再年轻,彼此相见不相识,他们有我的长辈、我的发小,我的记忆停留在三十年前,可岁月的风沙很无情,侵蚀了我记忆中的容颜,见面后,外在的陌生感,很快被一种久违亲的切感所替代。很多父辈人已离世,山坡上多出的坟茔,是那些老去的灵魂,他们守着大山,与山村同在。村子里的人少了,土地开始退耕还林,结束了它们曾经的使命。山林更加郁葱起来,像我一样离开的鸟儿,也陆续回归,饮着朝露,迎着朝阳,欢快地吟唱,那是一曲故乡情。

曾经的自己,嫌弃过那片热土,因为它的贫困、闭塞,让我看不到未来。对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心生厌烦,不想如老辈人一样,把人生困在土地上。春种、夏锄、秋收,年复一年,浑身上下都是土。偶尔,进趟城,从城里人的眼光中,我看到了鄙视与不削,那眼光,刺疼了我,年轻躁动的心,感觉到了做农民卑微,我决心不做农民,因为那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最终我离乡而去。

当我住进了城里,我觉得,我过上了好日子,再也不用早出晚归地和泥土打交道。我开始庆幸,庆幸自己逃脱繁重的体力劳动,有了新生活。很多年轻人都萌生了和我一样的意念,如我一样走出山村,去城里打拼,追求梦想。于是山村在我们的逃离中,慢慢开始空荡。村子里留守的除了老人就是孩子,再后来,孩子也随父母去了城里,乡村学校空了。而今,守候村庄的大都是苍暮之年的老者,苍山、幽林、安静的村落,墙根下晒着太阳的老人,这样的一幅景象,是落寞、还是还原,我不知道该如何下这个定义。

如今,我离开山村已三十载,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二十多年,二十几年里,留给我深刻的东西少之又少,因为太过纷杂,我不知道给如何去记忆。城市,除了高楼、水泥路、汽车、和拥挤的人群,市井的吵杂,再就是陌生的眼神,让我感到丝丝凉意。城市里的生活节奏快的要死,生活的压力,像一根抽打陀螺的鞭子,在不停地赶着你奔跑,你想休息会,可看到那些比你跑的快的人,你就得咬紧牙,使劲地追,追到现在,我还是一个落后分子。当我赶到疲惫了,我开始怀想我的山村,山村的时光真好,那么的慢,那份淳朴宁静仿佛把时间定格一个幻化的空间里,人可以把灵魂放逐于青山碧水间,任意畅游。

山村的生活,在周而复始的四季轮回里,按部就班,播种希望,收获喜悦,简单到让你觉得心如清泉,清明纯净。泥土路,雨后散发出独有的土腥味,那气味很特别,比城市阳光下的泊油路的味道清香。路边的花草,随性地生长,不用循规蹈矩,那么的自然天成。黄牛的脚力和轿车的速度相比,就是蜗牛,可晃晃悠悠,没污染,稳妥又安全。人总是在经历过后,才知道那些当初的珍贵,就犹如我此时的心情,手指敲打着键盘,脑海中满是乡村的美,曾经我眼中的丑陋,却一扫而光。我只好把我心中的乡村,用文字展现出来,我想把它描绘成一幅长卷,铺展在未来的岁月里,等我终老之时,我沿着画中的脉络去寻根。

人这一生,无论走多远、阔别多久,故乡的土地,永远刻着我们的脚印、收藏着我们的灵魂。离开了那方山水、那处地域,却驱不散氤氲在心底的思乡之情。那故乡的山水花草、农田庄家、篱笆院、泥草屋、浓郁的乡野风情,像一幅淳朴,简洁的水墨,紧紧锁住我们游离的视线。朴实的民风、温暖的乡情,滋养着一颗颗漂泊的心。故乡在,我们的根在,我们的魂魄不会四处飘荡。

时过境迁,太多往事已淡出,唯有对故乡的那份念,是挥之不去的。如今再回首,山村的时光仿佛是一坛陈年老酒,慢慢品咂,香韵悠长,越发的醉人。于是我开始沉醉——沉醉于故乡的青山碧水间、沉醉于绿油油田野里。我更加眷恋——眷恋父老乡亲那热乎乎的温情,眷恋那种缓慢而平静的乡村生活,眷恋故乡所有的一切。山村将是我生命尽头时,灵魂的归宿。

展开阅读全文

篇6:枫林深处散文

全文共 4196 字

+ 加入清单

这个秋天,霜月就要离开养育了自己十八年的小山村,去一个遥远的大城市读书了。

小山村有一个很诗意的名字叫“枫林村”,村子的西边是一带深深浅浅的黛山,慵懒地一路绵延过去,山的那面还是山。山脚下,有一片很大的枫树林,村里人的小屋就散散落落地横卧在枫林的深处。

枫林最美的时候就是深秋,尤其是经霜染之后,那林子里的树就会一树一树地红起来,烂漫如西天的晚霞。十多年了,枫树林红了又绿,绿了又红,随着枫树林更迭的是那逝去的岁月,化作一片片火红的记忆……

对于这个枫林深处的人家,考大学本来就是一件稀罕事,女孩子考上大学,在村里更是头一遭,大家都说霜月就是枫树林里飞出的一只金凤凰。

就在村里人或惊诧或羡慕的时候,霜月仿佛看到了外婆拄着拐杖正从枫林深处缓缓走来,脸上绽着慈祥的笑,那满头的银丝在风中飞扬……

恍惚中,霜月又回到了七年前的那个深秋。

那年的秋季天气似乎冷得格外早,西风一阵紧似一阵,枫叶也由红变黄,进而纷纷飘落。天空格外苍远,没有一丝云影,懒洋洋的太阳在空中漫不经心地踱着,洒下一片黄晕晕的光。偶尔会有一群大雁排着人字或一字形,鸣叫着从山村的上空飞过。

在霜月的记忆里,这个家起得最早的是外婆,睡得最晚的也是外婆。每天,天刚蒙蒙亮,外婆就会起床,系上黑色的围裙,头上再裹一块蓝布。外婆每天早上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灶门口清理灶膛里的柴火灰。先把柴火灰装在簸箕里,然后倒到猪圈后面的灰窖里。有时会突然刮来一阵风,这些灰就会调皮地从簸箕里窜出来,顿时,外婆的头上、身上就沾满了青灰色的柴火灰,更有调皮的,会直接扑向外婆的鼻孔,呛得外婆发出一阵阵的咳嗽声。

晚上,一吃过晚饭,家里就会陆陆续续地走来一些人,不一会儿,堂屋里就坐满了人,父亲跟一群男人就在这烟雾里喝茶叙话。母亲忙着伺候猪进圈鸡回笼,而外婆收拾好碗筷,就会坐在霜月的旁边,借着煤油灯昏黄的光亮不停地缝缝补补着。母亲不会做针线活,这个家里所有人的衣服都由外婆来缝补,这个家里所有人的鞋子也都由外婆来做。于是,外婆总有缝补不完的衣服、做不完的鞋子。

外婆做鞋可是一绝,不要鞋样,也不要尺码,只用手一比划,给谁做的鞋就像谁的鞋子。外婆做的鞋既好看又合脚,穿着特别养脚。霜月的脚长得本来就小巧,每次穿着外婆做的新鞋出门,没有人不夸霜月的鞋子漂亮,没有人不夸外婆的手艺好。村里哪家女子出嫁,都会央求外婆帮她们做嫁衣,外婆为多少闺女做过嫁衣,连她自己都记不清楚了。

那个深秋的凌晨,外婆照例起得很早为一家人准备早饭。可是不久,锅屋里就传来了一声刺耳的响声,好像是锅铲跌落到地上了。当霜月闻声赶到锅屋的时候,却发现外婆倒在锅台边的地上,一点声息也没有。霜月哭喊着叫来爸爸,爸爸慌忙将不省人事的外婆从地上抱起来,放到床上。当抱起外婆的那一刹那,爸爸心猛地沉了一下,觉得外婆的身子轻得就像一张纸。妈妈端来一碗盐水,霜月则在一旁哀哀地哭。不知道是不是听到了霜月的哭声,外婆慢慢地睁开了眼睛,很平静地看着爸爸妈妈,最后将目光转向霜月,慈爱地说:“傻丫头,哭什么?小脸糊得跟花猫似的,外婆只是累了,躺一躺就好了。”

听到外婆能说话,妈妈终于松了一口气,霜月竟也破涕为笑了,可爸爸无法轻松,他总觉得外婆不对劲,外婆怎么变得这么轻。在这之后,爸爸多次要带外婆去医院,可外婆死都不肯去,爸爸由于太忙,这事情也就耽搁下来了。

这些天,外婆照常做她该做的一切,却时常有一种力不从心的感觉,气喘得厉害。终于有一天,又在小河边晕倒了,被河边洗衣服的女人们送回了家。这下,爸爸妈妈都慌了,再也不肯迁就外婆了,绑架似地将外婆架到了公社医院,医生检查后只说了一句话:“送县医院吧。”爸爸在医生的脸上读出了一丝不妙,但到县城只有早上一班车,爸爸只好将外婆带回家,第二天一大早就赶往县医院。县医院一番检查后,医生告诉爸爸:“要住院,去交钱吧。”当收费的姑娘报出一个数字后,爸爸怔住了,这个数字对于这个贫困的家庭来说,简直就是天文数字。爸爸只好将外婆带回家,四处张罗着借钱,外婆反复地说:“我没病,不用住院,只是老了。”

外婆越来越消瘦了,但早上还是要起来给家里烧早饭。妈妈不让,外婆说躺在床上身子痛,起床走走还清爽些。妈妈不再说什么,只是默默地帮外婆准备着早饭。

那天早上,外婆照常准备起床,可是努力了几次,也没有从床上坐起来,身子软得跟一团棉花似的。外婆终于躺倒了,再也无法起床了。爸爸妈妈到处借钱给外婆凑住院费,可是家里亲友大多都穷得叮当响,凑来凑去,离那个数字还是差得很远。

霜月这些天也不怎么说话了,她从爸爸妈妈的表情看出外婆病得不轻,她也知道家里很穷。爸爸妈妈已经被外婆的医药费弄得焦头烂额了,因此,她总是低着头出门、低着头进门。这些天来,她一直在盘算着一件事,一想到这件事,霜月的怀里都好像揣了一只兔子,扑扑地乱跳。

霜月的大姨家在江边,那是一个棉区,当棉花成熟的季节,需要很多人手,于是,就有许多山里人到那里摘棉花,挣一点活动钱花。

霜月由于一直念书,所以,从来也没有去过那里摘棉花,可是,现在外婆病了,需要钱治病,霜月就想到这事,她要瞒着家里人去挣钱给外婆治病。

这天,天刚蒙蒙亮,霜月就轻手轻脚地起床,梳好自己的小辫,洗了一把脸,把书包整整齐齐地放在床头,底下压了一张纸条,空着肚子就向大姨家进发了。深秋的凌晨,风已有了相当的寒意,路上很静,除了偶尔传来几声犬吠鸡鸣之外,几乎听不到任何声音,枝头的树叶已经不多了,天空似乎比以前更高远了,清冷中透着一丝荒凉。

其实,霜月根本不知道大姨的家在什么地方,还是很小的时候,跟着外婆去过一次大姨家,去大姨家的路也早已模糊不清了。霜月走走停停,此时,路上的行人并不多,好不容易看到一个人,就会赶紧去问路,等到饥肠辘辘地赶到大姨家,已经是晌午之后了。

大姨看到霜月,先是大吃一惊,等到弄清霜月的来意之后,一把搂住霜月,抹起了眼泪。

大姨也是一个苦命的女人,她对外婆的病更是无能为力。外婆经常说,她一辈子都心善,没有做过什么对不起别人的事情,她这辈子对不起的人就只有大姨,让大姨受了太多的苦,并嘱咐霜月说:“等你将来有出息了,一定要对大姨好,就算是替外婆来补偿大姨吧。”

大姨哭过一阵子之后,冷静了下来,对霜月说:“霜月呀,地里残留的棉花也不多了,我还是送你回家吧,外婆要是知道你不念书了,还不知道急成什么样子呢?”

这一点,霜月是知道的,外婆尽管自己不识字,但一直都很重视自己读书的。记得外婆曾经拉起她的小手,细细地看,轻轻地拍,说:“我们家的霜月呀,手指又细又长,十指尖尖,一看就知道是一双握笔的手,将来不会扛锄头的。”之后,似乎又自言自语道:“我们家没有出过读书人,也许将来会出个女秀才。”

霜月也没有辜负外婆的期望,读书一直都很好,也自然酷爱读书,可眼下家里为了给外婆治病,怎么也凑不够钱,霜月觉得自己应该为外婆做些什么,最起码她可以把读书的钱省下来给外婆治病,不仅如此,她还可以挣钱给外婆治病。想到这,霜月含着眼泪幽幽地说:“我不喜欢读书,我不想读书了。”大姨当然知道霜月说的是假话,但一时也拗不过霜月,只好留霜月暂且住下,等以后再慢慢说。

可是,第二天中午,妈妈就火急火燎地赶到大姨家,一把抓住霜月就说:“你个死丫头,你差点就害死外婆了!”原来,外婆知道霜月离家的原因后,一口气没有上来就晕了过去,医生抢救了好长时间才缓过气来。一睁眼,就嚷嚷着让妈妈把霜月找回家。霜月没想到外婆会为自己念书的事急成这样,什么也顾不上了,拔腿就往家跑。

霜月最终还是没有拗过外婆,继续上学。

霜月知道外婆一辈子都爱干净,即使躺在床上,也不会让自己的头发有丝毫的凌乱,因此,一放学,就会急急地赶回家,帮外婆洗脸、洗手、擦洗身子。霜月发现,外婆的身子就像一片落叶,正在渐渐地失去水分。

霜月每天都会帮外婆梳头,没有生病之前,外婆总是将自己的头发挽在脑后,盘成一个小小的发髻,再罩上一个黑色的小网,利落极了。

外婆的发髻连妈妈都不会盘,家里人中只有霜月会盘。霜月本来就聪明手也巧,小时候,外婆总是先给霜月扎小辫,之后才会解开自己的发髻慢慢地梳、慢慢地盘,好奇的霜月就会在一旁静静地看。霜月觉得那就是一种艺术,久而久之也就学会了,没想到现在还真派上了用场。

外婆在霜月地精心照料下,一如以前,干净利落,一点也不像久卧病床的人。

村里人知道外婆病了之后,都叹息着说:“真是个好老太太啊!怎么就得了这样的苦病呢?”有一次,霜月去上学,在路上碰到了三惯的奶奶,一看到霜月,老太太撩起围裙就擦眼泪:“你外婆可是个好人啊!哪家有个痛有个灾的,你外婆总是第一个赶去帮忙。当初,你爸爸穷得连住的地方都没有,谁敢把女儿嫁给他啊!也只有你外婆肯把女儿嫁给他呀!不过,你外婆也好人有回报,我都这把年纪了,没有看到过第二个像你爸爸这么孝顺的女婿了。”

爸爸对外婆的孝顺是村里人都知道的。外婆喜欢吃牛肉,可耕牛是队里的宝贝,除非老死,要不然是不会有人杀牛吃肉的。因此,只要听说哪个队上死了牛,不管有多远,爸爸都会放下手里的活,赶去说一箩筐的好话,才能匀一点点牛肉带回家。外婆喜欢吃臭豆腐,只要上街,爸爸从不忘记买一点回来给外婆吃。外婆喜欢吃鱼,即使在数九寒冬,爸爸也会砸破冰块,下到齐腰深的水里去抓鱼,弄得外婆再也不敢说喜欢吃什么了。

外婆在病床上,顽强地熬过了一个漫长的冬天,当大地再次回暖的时候,身子也似乎好了一些,居然可以在家人的搀扶下,勉强还能坐在太阳底下晒一小会儿太阳。霜月考初中的日子也越来越近了,这段日子以来,外婆总是急切地盼望着霜月放学,有时,霜月稍微在外耽搁一会儿,外婆就会催妈妈去看看,只要看到霜月,脸色就会安详得多。霜月也知道外婆想多看到自己,一放学就往家里跑,从不在外面逗留。

终于,小学升初中的考试结束了,霜月感觉考得不错,于是安静地在家等候。然而,外婆的病情却突然恶化起来了,几乎不能进食了,霜月就整天守在外婆身边寸步不离,甚至在夜里都不敢睡觉,生怕在她睡着的时候,外婆就会突然不见了。

霜月的成绩终于下来了,霜月的确考得很好,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顺利地考上了区里最好的中学。

就在那天夜里,外婆却走了,走得很安详,脸上还挂着一丝微笑。妈妈说外婆一直硬撑着,就是想等霜月的成绩下来。

爸爸把外婆送到大山深处,与外公合葬在一起。外婆下葬后,霜月坐在外婆的坟前,久久不肯离开,山风吹干了霜月脸上的泪水,留下斑斑的泪痕……

展开阅读全文

篇7:冬日里的山溪经典散文

全文共 1443 字

+ 加入清单

恍惚间冬天的脚步走了快一半了。

一次次的降温,一次次的大雾,一次次的阴霾,遗憾的是还没有像样的下一场雪。阳光离我们远了,就是没风的天气也是干冷干冷的,在寒冷的同时,情不自禁又怀念起夏日的骄阳。要是能均分一下阳光的温暖,那该是多么惬意的事情,心里这样想着,倒觉得有几分俏皮。

到底还是经不住外面的诱惑,到底还是藏起了对寒冷的惧怕,到底还是走进了喜欢的大

我似乎不认识它们了,似乎对它们生疏了。它们瘦了,瘦的裸露着筋骨,亮出强健的肌肤。它们还认得我吗,我对它们并不陌生。我是胖了,穿戴臃肿,四肢裹挟,把自己包的严严实实。

看着那两边耸立的山峰,就像打开的两扇硕大山门,是的,这是真正的山门。山风低吟似欢迎曲,积雪闪烁眨着眼睛,它们还认得我,它们在洞开山门欢迎我,欢迎我这寒冬的访客,欢迎我这与它们有着深交的人。是的,我热爱它们,感恩他们,熟悉它们。我熟悉这里的山形与溪流,感受过这里的鸟语和花香,融入过这里的浑厚与清幽。

这毕竟是脚步铿锵的冬季,是北方冬季里寒冷的一天。

山石,呈现着暗红色的色彩,山石,呈现着黑褐色的色彩,山石,呈现着灰白色的色彩。也只有在冬天,大山才会把自己这样赤裸的呈现在自然的天地里,尽情的沐浴天地之灵气。植根于地的大山,峰指于天的大山,在寒冷的冬季,奏响着展现天地赤裸的天籁之歌。看着那岁月在山石上流下的印痕,看着那天工雕琢的痕迹,看着那鬼斧神工留在山石上的杰作,叹历史的年轮把大山披上了沧桑的外衣。

锈斑的水渍把自己复印在大山的表皮上。看得出来,那分明就是当年瀑布飞溅的影像,险峻依托大山刻画出自己的位置,先民凿刻的摩崖字体大气浑厚,在叹大山的壁险峡幽。山谷间的河道被巨石布满,大如牛,次如羊,小如蛙,但它们都是圆圆的,被水流冲刷磨去了棱角,至今还在受着水流的冲击。柔软的水,坚硬的石,在演绎着无休止的柔情磨砺。

奇特的山形,抽象的写意,逼真的形状,只有在冬的剥离下,才看得如此真切。在山的阻挡下,视野变得狭小,前面是峰回路转,在山的掩饰下,蓝天形态变换,白云飞速的掠过,山巅点缀的青松,碧彩傲严寒,山腰晃动的荆棘和山脚随风起伏的茅草,勾勒着冬的严峻与沧桑。

倒是山谷中的溪流,无视冬的严寒,欢快的唱着永不停息的歌。溪流不大,顺势而下,严寒无奈它,只是象征性的在溪流的边上,结上一溜儿白色的冰凌。涌动的溪流与冰凌相依相伴着,水大了,冰少了,水小了,冰多了,这银色的边儿,出神入化的勾勒着小溪的边际。活水不冻。即使再冷的天,勇往直前的溪流,还是会在冰的身上划开一道口子,墨绿色的溪流与洁白的冰色彩天然,有时还会向上升腾着白色的雾气,展现着自己的冬情冬韵。

水清澈见底,水底的河卵石光光圆圆的好可爱。大的河石背后,是一汪平静的溪水,浅浅的地方,镶了一圈儿乳白圆润的薄冰。就是现在,水草也是碧绿的,匍匐在水流里拉长着自己的身姿,尽量的拉长再拉长,顺着水流不停的扭动着。

溪流撞在河石上,溅起洁白的小浪花,带着骄傲的声响,在山的谷地里回响着悠长。靠近山门的坡上,看得出城墙残旧的痕迹,毫无疑问,这里是当年守关将士修筑的边墙,“龙门天关”四个雄猷的摩崖大字,彪炳着这里是当年的古战场。就像这沉睡的群山,在寂静里冬眠,就像这涌动的水流,生命在这里延续。这里,奇峰异石,断崖峭壁,雄险高旷,交通要冲,绝塞天险;这里,谷底幽长,溪水潺潺,云天飘渺,浓墨重彩,一展风流。

几缕炊烟从山坳里飘起,一个叫龙门的小山村静静地蛰伏在这里,这里连着太行衔着燕山,尽显冬天的味道,天籁般展现着山与溪的粗犷和轻柔。

展开阅读全文

篇8:一九六八年冬天的那场大雪经典散文

全文共 1505 字

+ 加入清单

记忆的网络里最早对雪留下印象的是我三四岁的时候,那年我家从克拉玛依搬迁至伊犁。抵达伊宁市的时候已是薄暮霭霭的傍晚了,一家人坐在一辆罩有帆布的大卡车里。我似乎是依偎在父亲的怀里熟睡着,父亲忽然将我摇醒:“快看,下雪了!”我顺着父亲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见我们的车后紧跟着一辆车,那车放射出的圆柱般的灯光照亮了我们全家,就在这昏黄的灯光中,我看见了缓缓飘动着的雪花,它轻柔如絮,像仙女洒下的玉叶,纷纷扬扬;又似蝶群一般飘飘洒洒,似乎快要落到地面了,又被车辆掀起的风吹起,向上轻扬着,无声地向四周飘去……

父亲说:“好兆头!雪花也在欢迎我们!”父亲诗一样的话语刻印在我记忆的深处,使我自此对雪产生了极为喜爱之情。每逢下雪的时候,总喜欢在雪地里玩耍,或在脚上绑着自制的冰鞋溜冰滑雪,或用水泼出一块冰来打陀螺玩羊拐,或堆雪人打雪仗……然而一九六八年冬天的那场大雪,却使我领略了雪的严酷和危害。

记得那年冬天,天气总是灰蒙蒙不见晴日,时不时便从无尽的苍穹里飘落下雪花来,纷纷扬扬,且一下就是几日不停。每天早晨起来第一件事就是和哥哥随父亲一起清扫院里的积雪,尔后爬上房顶用自制的推雪板推扫房顶上的雪。那雪极厚,推几步便如在推一堵墙壁,双手推不动了,便用肚子顶着一步一步向前移。推扫完了,便在妈妈的惊喊声中从房顶上跳到堆积如山的深雪中,双腿深深陷入其中,还嬉笑着拔出腿来滚下“山”。但是几场雪下来,巷子里和院门前堆积的雪真的快如房顶一般高了,使得大杂院里的这家人望不到那家人,只能望着房檐隔墙喊着相互应着。可这雪依然下个不停,有时候怕雪把房顶压塌了,便半夜起来扫雪。飘雪的夜格外宁静,家家户户的炉膛里都燃烧着煤火,暖洋洋的,但是谁都不敢早早入睡迟迟醒来,怕那雪积压甚厚,把房梁压断垮下来。那时候伊宁市居民的房屋大多为土坯垒就,墙壁倒是挺厚,但木制的屋顶垫铺了苇席和厚厚的麦草,又压了沉沉的泥土,而且听说已有许多人家的房子年久失修,经不住雪压垮塌下来,造成了家毁人亡的事故。

那时候年幼,扫雪中仍忘不了玩耍。抑或是看抗日战争题材的影片太多之故,我和哥哥在堆积如城墙一般的雪中,不停地泼洒水,使它坚硬起来,尔后用铁锹精雕细琢挖出一座“岗楼”来,与房屋一般高,人登上去,可观望院里的一切,还挖了“枪眼”和阶梯。为防止他人随意爬上来破坏,又在阶梯间深挖了几个陷阱,谁要是不经我们同意就上来,非吃苦头不可。

果然,一天中午我放学回来,便有人来我家告状,说是她家孩子上“岗楼”掉进陷阱把腿弄伤了。妈妈气得两眼直盯着我,我不服气道:“谁让她上我的‘岗楼’,我还没有找她算账呢!”一句话把那人噎得直翻白眼,气呼呼地走了。而那时,父亲已有半个多月不在家了。长大后提起这事,妈妈说那时爸爸一直在果子沟公路段上和工人们应付雪崩疏导交通,倘若听说我又闯下祸,非收拾我不可。

妈妈的话,使我对一九六八年冬天的那场大雪敬畏有加。之后,每每途经果子沟时,风景虽然如诗如画,可我的眼前仿佛总是飘着雪花,总是看见纷纷扬扬的雪花里,父亲和一群裹着羊皮大衣,脚穿毡筒鞋的工人在与风雪搏斗,一辆辆笨重如牛的推雪机一边“轰隆隆”响着,一边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艰难行进着……

二十多年以后,我因为工作关系在一堆资料中看到了这样一些文字:一九六八年底,天气渐冷,下雪日渐频繁,次年元月十五日至二十四日,伊犁连续九天普降大雪,平原积雪厚达一米,山区达两米至三米。果子沟交通及区内交通阻塞。因防不及,牲畜无法觅食,造成集体牲畜大批死亡。到年底,牲畜存栏头数由三百六十五万头降至二百三十万头。接着一月二十八日起,寒潮袭来,伊犁河谷出现零下四十三摄氏度的极端气温。五月,伊犁河暴涨,洪水开始肆虐……

展开阅读全文

篇9:小议蟋蟀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700字

全文共 1606 字

+ 加入清单

夜,不平静。似有一万个声音在争鸣!遥相呼应,不绝于耳!那美妙的弦乐堪比天籁,以夜空为幕,地做大厅,每一个演奏者都隐蔽起来,让人只闻其声,不见其影,让人似乎置身于一个神秘,美妙的仙境里,仿佛天地间只剩下了这清纯悦耳的弦琴声……

朋友,你肯定以为我在梦游吧?不是的,不信的话,就请你今晚也走出房间,来到室外,亲身聆听那绝妙的仙乐,感知一下大自然带给你的那份欣喜吧!

白天里蝉的嘶鸣终于消弭,劳碌了一天的耳朵总算是得到休息了。就在此时,一个个藏匿在暗处的小蟋蟀们提着弦琴上场了,一首首清新悦耳的轻弹漫唱,缓和了一天里烦躁的心绪,在这舒缓微妙的弦乐里,人的心情得到了净化,灵魂得到了升华,枕着这缓缓流淌的乐曲,人们好像陶醉在母亲的摇篮曲里,甜甜的,美美的,进入了那香醇的梦乡里。

“蓬蒿门巷绝经过,清夜何人与晤歌? 蟋蟀独知秋令早,芭蕉正得雨声多。”这是陆游与蟋蟀的知遇之诗,我没有诗人的才情,却有一腔欣喜,一份浓浓的乡情荡漾在胸中,让我的灵魂在美妙的合唱声中升腾至遥远的故乡,回到那一方熟悉的青草地,那永远温暖我的农家灶台。青涩的时光里,是那声声清越的弦乐陪伴我度过了欢快的少年时光,纵然没有了茅草屋,泥灶台,但是,那美妙的弹唱声却永远的定格在我大脑里的一隅,提醒我生命里那纯美的爱情,浓厚的亲情,甘霖一般的友情,都在混沌的嘈杂声中脱颖而出,涤荡着我的灵魂。

纵览历史长河,这小小的蟋蟀,竟然也翻云作雨,在人类的一幕幕悲喜剧中,担当着一个个举足轻重的角色。

争雄恐负东君意,

决胜宁辞一介身。

鼓翼有声如唱凯,

洗钳重搦似生嗔。

大哉天地生群物,

羡尔区区志不移。

人类利用了蟋蟀好斗的天性,把这小小的蟋蟀玩弄于股掌之上。有人为之倾家荡产,有人为之呕心沥血,更有穷苦的百姓为之赔上性命。蒲松龄的《聊斋志异》里就有一个《促织》的故事,真的是把蟋蟀这个小小的精灵捧到了舞台的正中央,演绎了一场场人间的悲喜剧。不知道是人玩蟋蟀,还是蟋蟀玩人!

“斗蟋蟀这项活动,近年似有兴起的趋势,大概是人们的日子开始好起来了,总需要搞点娱乐活动。听说一些大城市,象杭州、天津等地都成立了蟋蟀协会,上海出现了万人蟋蟀市场,盛况空前。实际上,斗蟋蟀已不再仅仅是一项娱乐活动,作为民族的传统文化,它还能增进与外界、甚至与世界各国的联系。美国一家电视台在它《看东方》节目中,就曾把斗蟋蟀作为中国一个传统文化形式向全世界播放。斗蟋蟀如果搞得好,搞得有影响,也许会提高当地的知名度,对经济发展带来一点促进作用呢!”

这段文字,是我在网上得知的,朋友,也许你和我一样,平平淡淡的过着自己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的生活,小小的蟋蟀是我们生活里的一道点缀,一抹彩虹,一首悦耳的乐曲,一个美好的回忆,乃至一个一生相随的挚友。谁又知道,蟋蟀,是什么?那一个个隐匿起来的音乐家,又将在如今的中国上演什么样的华章?

他是一个使者,促进友谊和进步,还是一个恶魔,操纵着人间的喜怒哀乐?

我是一个普普通通的贫民百姓,因为有了党的教育,我了解了历史,知道古代一系列的动物之斗,都被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视为玩乐,满足他们残忍的心性,乃至到“斗人”。就是古代的奴隶主让奴隶之间生死决斗,以奴隶的死亡为娱乐,为那血腥的场面而兴奋!或许我天性残缺,没有生长那种野性的基因,我不能看见杀戮,不能看见流血,不能看见死亡,不能看见眼泪,所以,我肯定永远是一个默默无闻的草民,像一只只隐蔽在缝隙里的蟋蟀一样,每日里为自己的生命弹奏着乐章。我真怕有人把我送上争斗场,成为一个决定别人命运的玩物!

“咕咕咕咕”,“呜呜呜呜”,“嗡嗡嗡嗡”,一丛丛草芥间,蟋蟀们犹在弹唱,他们在说什么?你知道吗?朋友,我似乎懂得了一点点。那是爱的呼唤,那是情的氤氲,那是天堂里遗落的一粒爱的音乐种子。

珍惜生命吧,珍惜一切美好的事物吧!别再把杀戮上演在小小的蟋蟀身上,我相信,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文明在刷新,美好和谐的生存环境属于地球上的所有生灵!

展开阅读全文

篇10:心灵的花香的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2100字

全文共 2056 字

+ 加入清单

作者:晓月清风

幽静的山林绿树葱茏,花草遍地,阳光透过缝隙照射在绿叶丛中,那些还滴着清露的叶子愈加翠绿,光亮如洗,耳畔不时传来一串串婉转清脆的鸟鸣。 我们欢快地穿行在山林里,攀爬于一条条羊肠小道, 看那些不知名的花草,形形色色,郁郁葱葱,或红或绿的叶子,还有那些诱人的玛瑙似的小红果,小青果,总给人一次次小小的惊喜。

攀援至峰顶,已是大汗淋漓,气喘吁吁。站在峰上向下望去,远山含黛,烟霞缭绕,定睛再看,丛林里到处都晃动着着不同颜色服装的人影。 这座山,有多个山峰,每个峰顶都有一座寺庙,因而唤名“翠峰寺”,而每个山峰都是一样峻秀,无疑,这里是当地人休闲度假,心灵栖息的好去处。

站在顶峰,清风徐徐吹来,周身凉爽,不觉心旷神怡,此刻,心灵如刚被清扫过一般,抛却了尘世的纷扰,安然纯净,不染纤尘。

平日,忙碌于纷繁的尘世,整日奔波劳顿,许久不去接近山水自然,久而久之就像笼子里的倦鸟,只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挣扎,呼吸着有限的氧气,昨日一放假,今儿个就携亲唤友,驱车来到这座山脚下,从戴上旅行帽、背上背包的那刻起,忽而又觉得走在了朝拜的路上。

孩子们更是像刚出笼的小鸟,一路蹦蹦跳跳,叽叽喳喳,清幽的山林里传遍了她们的叫声。到了山顶,自然少不了一场野餐盛宴。

不多时,天空就黑云翻滚,飘来大滴的雨,人们都急匆匆沿着石阶向山下奔去,我却是不急不忙,不用撑伞,难得有这样一个美妙的机会,在清新凉快的山林里淋几滴雨何尝不是一种浪漫和惬意?索性摘掉帽子,雨,落在额头,清凉可人,极是舒服。不紧不慢,走走停停,看看这里,望望那边,虽不是初次来这里,却还是有不尽的欢喜。

雨中穿梭在丛林曲折的小径,不一会又是艳阳高照,红色的岩石被映照得像是一团团燃烧着的火焰。不知不觉就出了山门,来到山下盘山公路,忽然,哪个孩子一声惊喜的尖叫,发现路旁两边的野花更是众多而漂亮,眼前,一朵朵玲珑的乳白色花朵,宛如一只只白色精灵,显现着灵气,让人不甚喜爱。这是一种山野小白菊,我一株株折下她,新鲜的花朵在鼻翼边飘过一股股浓郁的香味,不禁想到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超然。还有那种深紫色毛茸茸的花,一串串,似小松鼠的尾巴,花朵极小而又繁多,有些已经盛开,小小的深紫色花瓣内是极致的白色,未开的成一个极小的圆珠,似珍珠一般;看,还有那种,浅绿色的四角花瓣,上面有一种亮晶晶,粘乎乎的液体,惹得蜜蜂成群结队嗡嗡叫个不停;看,还有那种……

各色花儿在山风中影影绰绰,让人目不暇接,索性采下最喜欢的来,不大会就采得一大束黄、白、紫三色花,高雅,素净。真是 “花不知名分外娇” ,手捧花束,一股野花香漫过嗅觉,正陶醉其中,一个孩子玩笑,说我还有少女情怀,其实不论豆蔻年华的少女,亦或是两鬓斑白的老翁,人们都是自然的孩子,唯有在自然的怀抱里,才现出最真的本性。你看孩子们,更是看了这朵看那朵,在草丛里奔走相告,兴奋不已。不禁想起晚唐诗人方干的《春日》诗句:此时野客因花醉,醉卧花间应不知。

诗人方干在《山中即事》中还写道:“野花多异色,幽鸟少凡声”,“多异色”三个字道尽了“野花”的奥妙。 欧阳修的“野花诗”云:“野花向客开如笑,芳草留人意自闲”。野花,给人美丽,欢愉,又陶性怡情。

野芳无名,唯其无名,才令人心中荡起莫名的涟漪。“一路野花清养目,半沟流水静怡神,心中“自在”,野花才能养目、怡神。 ”唐代诗人许浑《沧浪峡》:“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万片野花”的景象足以拓宽胸襟。野花,又给人智慧的启迪,带给人们生命原味的体验。

下的山来,沿峡谷里一条溪水顺流徒步一段很长的路,向“南山莊园”前行,两旁山上蚂蚱一个气地叫,隐隐约约还会看见红色的山丹丹和不知名的花。大自然真是最好的理疗师,健身怡情,养气疗心。

以最休闲的状态坐在南山莊园亭台里木质椅子上,看水榭楼亭,湖光山色,一池碧水倒映着蓬绒垂柳,柳摇影动,水光潋滟。桌旁背包上那束野花依然散发着一股清幽而特别的气味,三色花相互映衬,相得益彰。 这一束野味为这顿山野饭菜增添了别样的味道,生命也在这淡淡花香里返璞归真,回到了最初的纯真。

闻香观花,品味到淡淡的香味,那应该是生活最真的味道,应是心灵需要的“野味”,跋涉在漫漫红尘的人们,谁不渴望回归心灵纯朴的家园?原来,淡淡的生活很纯,淡淡的花儿很鲜,淡淡的天空很高。不禁,思绪随山野之风飘得很远:人生,不经意间,度过了沧桑,看尽红尘繁华,时光一去不再复返,曾经那些倾注了真心和热情的日子,最终也只是那么闪亮的一瞬,在生命中留下的只是一幕幕回忆,在希望与失望中我们得到的是成熟的蜕变,所谓时光越老,人心越淡,日子其实很简单,心静如水,平淡是真,这何尝不是一种幸福?而尘世中的我们,总是在滚滚红尘的车轮碾过,才更加渴望采菊东篱的超然,才能感受到灵魂超脱的清淡和坦然。

人生,梦总不够漫长,情总让人受伤,唯天地,山水,无限地包容你落下的泪,陪伴你绽放的笑颜,容纳你所有的世事沧桑;而这一束野花的清香,足以让你醒悟心灵真正的需要,那是心灵的花香。

转载请注明作者,违者必究!

展开阅读全文

篇11:我是端午的哀伤散文

全文共 484 字

+ 加入清单

端午既是我人生的起点,却也是我人生阴暗的开始,呱呱落地时那就是端午。而且还是正午的十二点,爸妈离婚时那也是个端午,那天的夕阳显得格外的妖艳,仿佛滴出血来一般……

也许那时还小,也许从小很少跟妈妈接触的缘故,那时我竟没感觉到什么。可是随着时间的流逝,我慢慢的长大了,一些事情我真正的明白了,没有妈妈是多么的痛苦!

每当看见其他的孩子在妈妈的笑脸中上学,在妈妈的怀里撒娇,在妈妈的面前哭泣,每当这时心中就会泛出一中特别的酸楚。

现在我已经是初三的学子了,即将中考,回想起这三年间班主任如母亲般的呵护,与关怀,想到高中又是孤独的一人,泪水无缘无故的掉了下来……

我时常想妈妈回来会怎样,但是脑中那个残酷的现实始终不会改变:“就算妈妈回来你们也会像陌生人一样,毕竟当初的抛弃,五年的蹉跎岁月会磨灭很对的东西,会很多很多……

如今又是一个端午,又是一个生日,可是不一样的是还有一个别离,初中三年芳华岁月的别离,这连串的打击让我那颗脆弱的心不堪重负,好像找个人好好说说心里话,可是回首自己的朋友,几乎全是墙头草,唉人生弄

人啊!

我的端午既是哀伤的代表,又是欢乐地天地,更多的则是矛盾的黑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2:陪母亲回乡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7300字

全文共 7170 字

+ 加入清单

母亲总念叨着要回村里的老窑院去看看,五年了,这,成了她最盛大的一场心事。在我,自然理解,那是她一把泥一把土捏起来的帝国,她,怎么可能不去惦记呢。然,我们却合着伙劝阻,想尽法子拦挡,就是不肯让她回去,毕竟,老窑院是个还没有愈合的伤口。五年前,与恶症搏斗了八年之久,却终也没有逃过劫难的大哥,被大嫂、二哥和我运送回村,在窑院里办了丧事。这一切,都是瞒着母亲进行的,谁都不敢让她知道。事后,都觉着还得瞒下去,等过上几年,她脑子不好使了,糊涂了,或许就不再追究了。谁料,母亲却常常问起大哥,那些日子,一说话就抹眼泪,这大约就是母子间的心电感应吧。知道抗不过去,最终,我们还是如实对她讲了。

不让母亲回去,我们有诸般理由,最要紧的是,怕她回去后,睹物思人,被老窑院撞疼了伤口,像当年那样锥心刺骨地恸哭一番,而后又大病一场,到时我们该怎么办?五年前,她尚能从巨悲中走出来,五年后,若旧痛复发,她还走得出来吗?毕竟,她已经八十二岁了,用老家人的话说是,土早掩了半截脖子,这景况,又怎禁得起大的折腾?

然母亲却固执得很,总是说,总是说,那是我的家呀,你们不能老这么拦着,一眼都不让看吧?我都这个样子了,还能再活几年,非得等死了才回?近两年,“死”这个字眼,开始频繁地出现在她的话语系统里,有时我们听得厌烦了,会以为这是她打击儿女们的一件利器,其实,在她,却是风烛残年、体弱多病的一种心境,无关乎心情好坏,发不发脾气。母亲的另一个理由是,窑洞里还放着她的装老衣服,必得把它们取回来。她可能以为,这理由是确凿的,充分的,谁都必须遵从。我却不屑地笑,不是给您新买了一套吗,取那干啥?她摇摇头,那也是新的呀,一天没穿过,怎能扔那儿不管了?拿回我冬天就穿。我自然是吃惊不小,那是装老衣服呀,您好好的,穿?她说,那又咋了,又不是别人的。我摇摇头,早塌了,想取也取不出来了。母亲不信,窑洞也就东窑窑仓处塌下一块,怎么可能取不出来呢?

这一次回来,听说我会多待几天,母亲马上又提起了回乡的事,说了一次我装作没听到走开了,她又站到我眼窝前,说第二、第三次。我有点不耐烦了,等秋凉时再说吧,这么热的天气,中了暑咋办。她也不高兴了,冬天你说会冻感冒的,让我夏天回,夏天来了,你又说怕中暑,推推靠靠的,到底引不引我回?不引,我自个坐车,你真当我回不去?看她那架势,这次是铁了心,任你千军万马都挡不住了。可能也看出了我的不悦,母亲又说,你脾气好,你得引我回,就算妈求你了。她这一说,我心里真有些不忍了,又没敢马上应承。

我知道,这不是件小事,也不是我一个人的事,不能自作主张。

我先背着母亲跟二哥在电话里商量。我对他讲了母亲的固执,并强调说这次看来是不回不行了。我的意思是,希望他一起回去。说实话,我对能不能保护好母亲,好好地送她回去,再好好地拉她回来,还真缺少了一点自信。他是医生,万一出了什么意外,也有处置的经验和措施。二哥问我,这几天咱妈身体啥状况,没累坏吧。前些天,我们都去参加了外甥的婚礼,母亲又提早去了几天,办事她也帮不了什么大忙,就是和亲戚们说说话也够她支撑的了。我说回来还行。二哥迟疑了一下,真要拦不住,你就陪他回吧,半后晌再走,可不敢中了暑。我说你呢,你不能回?他说我这边有检查,走不开。我心里一下没了底,然事已至此,也只能逼着自己上路了。

母亲让我妻子也一起回,大概,她觉得我脾性是好,然做事笨手笨脚的,收拾东西离不了儿媳。其实,妻子早有了回去的打算,她对我此次陪母亲回乡,心里也没一点底。

从县城到我老家凤羽村,也就二十几分钟的车程。

过了桑干河大桥,南岸绿树丛中的村庄便扑入了视野。眼下虽是雨季,可我打小就熟悉的这条河流,已软弱得像一泡牛尿,再没了六七十年代浩浩荡荡的气势了。偌大的河湾,挤满了水草,绿毯似的一直铺向了天际,其间有一群群放牧的牛羊出没,颇有点草原的气势了,甚至比草原还草原。七八年前,我为家乡做一本旅游类的书,专门跑到这里拍了些片子,并给它起了个名叫桑干大草原,虽有些夸张,却大抵没有否曲事实。

在桑干河南岸一带,作为乡政府驻地,我们凤羽村也算个大一点的村庄了,这几年虽说走了不少人,然两条主街道上,歇凉和打牌的人仍坐了好几伙,只是,面孔都熟得不能再熟,且皱巴而苍老了,几乎就看不到一张朝气光鲜的脸。从进了村的那刻起,母亲就眼巴巴地望向车窗外了,我知道她在找寻什么,尽可能地放慢车速,后来索性停在了一伙人前,也好让她从容地打打招呼。然她仍觉着不过瘾,身子扭着,头几乎是探出了车窗外,问过这个,再问那个,没完没了的样子。我觉着她这样子太费力,倒不如下了车去呱嗒,好好呱嗒上一会儿,或者就可以缓解多年的思乡之痛了。妻会意,扶她下车,安顿她坐到了人伙中,她自然是有些高兴了。我心里有些失笑,老了,真是老糊涂了,都忘了回来干什么了。

母亲和人们呱嗒时,我和妻到南头去找六叔,我怕真要出了什么意外,多个亲戚也好帮忙。六叔不知去了哪里,门上挂了个锁疙瘩,我这边正犯着愁,西边的院子出来个女人,竟然是我们从前的老邻居大文嫂。看到我,她显得很意外,硬拉我和妻进去坐坐。她家搬到这里,也有七八年了吧。跟她说着话,大文哥已把六叔找了回来,刚才他在街头跟人们攉龙。

我对六叔说了母亲的事,希望他能劝劝,吓唬吓唬她,回院子看看可以,窑洞是千万不敢进去了。

六叔叹了口气,也是的,都塌成那样了,还进去干啥?

他过去也在我们那条巷子住,窑院早塌了。我们那排窑洞都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碹起的,有十七户人家,是村子里最长的一条巷子。那时,这里是村庄的中心地带,前一排便是供销社大院和两个门市部。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村庄的逐渐南移,这里成了北头,一些户家在南头盖起新房后便搬走了。六叔和大文哥都属这种情况。如今,十七户人家,搬得只剩了三户。有了新房,旧院的功用充其量也就是圈圈羊、堆堆柴草了,很少有人再当回事去照管。母亲在村时,大文哥的窑洞先就塌了,先是紧挨我们的一间开了天窗,过不了一年,一场大暴雨之后,堂屋和东窑也塌了。六叔的窑洞也是那两年坍塌的,他和大文哥的院子仅仅隔了一个门。最东头三瓜叔的窑洞也塌了。到现在,除了没搬走的三户人家,这一排的窑洞都只有窑腿还站着,顶子全塌了,有的连门窗也拆走了。

商量好后,我们便去三叔家。老窑院的钥匙,自从母亲离村后,一直由三娘保管着,有时她会过去照看一下。

大文嫂也跟过来了,她想去看看我母亲。

三叔的院子,从前作为正屋的三间窑洞已推倒了,因为很快要建房,也就没有砌围墙,和村街连在了一起。站在院当中,能看到后面出村的水泥路,以及路旁那两行挺拔的白杨。路北偏左的巷子里,刚走了个人,一个还不到六十岁的叫拦弟的嫂子,鼓匠班子的吹奏声没个遮拦地刮进来,说话得大着嗓子。三叔一家现住在两间西房里,那是多年前搭的防震房。

我们进来时,母亲也刚进了三叔的院子,由三娘扶着上西房的大炕说话。

村里今年有个新举措,每户每间窑洞出一万块钱,余下的钱由村委会按新农村建设规定筹集,再统一组织修建。村里多数人家都是三间窑洞,只出三万块就能起三间新房,这政策自然是很受欢迎的了。所以,在村的户家,都想统一翻盖,毕竟这样做是很划算的。开春时,二哥也打电话和我商量,意思是将来母亲不在了,总得送回老窑院办丧事,有几间房子当然好。再者,将来我们退了休,也可以回去住上几天。他这一说,我当然乐意。可后来这事却半途而废,据说是,我们那一排人家,好多户已搬走,不愿再掏钱收拾老窑院了。

说了一会儿话,母亲催三娘找钥匙,引我们回老窑院。

一进巷子,就看到了我家那棵探出墙头的老柳树,因为再没人修理,那绿色的头发婆娑得有些乱,成了个蓬头垢面的流浪汉了。这树,其实是一根鞭杆长成的,也不知是我们兄弟谁插到墙根下的,插时无意,没想到春天里却活了,几十年,腰杆粗壮得竟然两只手臂都抱不过来,树冠呢,庞大得像一件错综复杂的事件,就是探出墙外的枝头也能搭起一大片荫凉。当年,母亲和邻居们就坐在这片荫凉里聊天。

三娘开了街门,院子里密密麻麻高高低低的各种杂草就扑进了视野,草丛中点缀着星星点点或红或白的野花。

这是我家的窑院吗?

母亲还没进城时,院子里便是有一根细柴棍也会被她拾起,更不允许杂草胡乱蔓上一院了。每年,她还会赶在雨季前请人将窗顶泥上一遍,几场雨过后,窑头若是长出草来,她会搭着梯子先爬上墙头,再从墙头爬上窑头,将上面的草拔得一棵不剩,拔过的痕迹,她会小心地一脚一脚踩平。没有了草蔓的牵扯,下了雨,窑仓出水就利落了,不会被洇湿。我们回来后听说了,就会责备她,这么大岁数了,怎么还自己爬上去?不小心跌下来怎办?然,正因了母亲的呵护,那些年,我家的窑院,在村子里一直都是最齐整的。后来她离了村,最初几年,每年仍会在春季回去几天,花钱请人将窑顶再泥上一遍。夏天,她也会回来住上一段时间,将院子里冒出的草拔掉。她一直认为,这老窑院才是她的家,城里那小鸽笼根本不是。

现在,也就锁了五年,院子就成了这个样,都不知怎么进去了。草,铺天盖地,声势浩大,俨然成了这个帝国的主人。

记得给大哥办丧事的那个秋天,这院子尽管也早没人住了,可因了母亲夏天里的一番收拾,仍是齐整光洁,不见一棵草。有天夜里,也不知弟兄们都去干什么了,偌大的院子只有我一个人守着。半夜忽然刮起了秋风,很凶,我在窑洞里能听得风把院子里的落叶扬到窑头上,又把它们从窑头上狠狠地甩下来。我坐起来,看到搁在井台前的两只水桶,让风推着从西墙根下滚到东墙根下,又从东墙根推到西墙根下,有时两只桶就很响地撞在一起。我跳下炕,穿过设在堂屋的灵堂走到了院子里,吊在院当中的晃来晃去的大灯泡,将我的身体扯成一道长长的影子。然我心里却没一点惧怕,我把那两只被风推来推去的空桶提起来,放进了柴房,又回到灵堂,在供桌前续了一枝蜡烛。现在想来,我当时心里那么平静,可能是觉着一直护着我的大哥是亲切的,他不会吓唬我,一直伴着我的老窑院是亲切的,她也不会吓唬我。

母亲在门口怔了一会儿,拄着拐杖,慢慢慢慢朝着这已经荒废了国度走去。

西墙根下倒是种了一些葫芦和大葱,是三娘种的,却也几乎被杂草淹没了。三娘和三叔都是勤快的农人,那么大年纪了,还种着十几亩地,然这院子看了让人心里恓慌,他们也就不常过来了,种是种了一些东西,抱的却是能收一棵收一棵、收不了就不收的态度。压水井的台子还好好的,摇臂却让人拿走了,像好好的身体给卸去了一只胳膊。其实母亲还守在这里时,因为水位下降,这井都快压不上水了,两天才能压一担水。这也是我们将母亲接进城的原因。西房烟囱上的抽风机也让人拿走了。这些,三娘在电话里都跟我母亲说过。贼是从院墙翻进之后,蹬着梯子上到西房顶上的,三娘说她有天过来时正好看到了贼的影子,就是本村人。母亲听了后,自然心寒,她担心自己的装老衣也会被拿走,回去看一看的心情就愈发迫切了。尽管我们反复解释,不可能的,再害的贼也不可能去拿装老衣,她还是不肯相信。

满院的杂草中,最惹眼的是两株秀挺的蜀葵,一株站在东窑窗前,一株守在西房窗前,此时,红的花开得是说不出的惊艳。母亲爱花,从前,她在院子的东墙根下专门辟出两个小畦子种花,种的便有这蜀葵,她把它叫做大波花,还有一种是牡丹。东西两窑的窗台上也养着好几盆花,每到夏天,窗前便是花团锦簇了。她搬走后,这花便枯了,那凭空站出的两株,大概是散落在地上的种子被风传播过来的吧。明年,这落寞的院子,是不是会站出一大片艳红的蜀葵,这就不得而知了,然即便站出来,又有谁欣赏呢。

三娘立在窑门前开锁,却半天鼓捣不开,扭过脸问我,这钥匙到底给了她没有。门还是那年办完大哥的丧事后,我亲手锁的,也不知钥匙到底去了哪里。六叔挤到前面,试了半天也不行,便征询我的意见,是不是撬了它。我说窑洞也塌了,锁不锁一个样了,六叔便出去借工具。我看了看,不仅仅是东窑,堂屋和西窑都塌了。东窑塌得最厉害,窗棂上的绿漆仍很新鲜,窗户纸却破了,下面几孔玻璃被泥水糊了个严严实实,只能从破了的窗户看到隆起的土堆和陷进来的天光。大文嫂说,可能是我家窑塌了,连累了你们。她家旧院在我家东侧。这个因素,我想自然不能排除,可也不全是,没了人气,甭说几间土窑了,不是连偌大的江山也会垮掉吗?

六叔回来后,几下用钳子将门撬开了。一看,窑顶塌出一个大窟窿,一仰头能看到窑头上的草,和裂出伤口的蓝天。当地堆了一大堆土,几乎将东西两窑的入口塞住了。窑门开了后,母亲任谁的劝也听不进去了,坚持着要进到里面,我们吓唬她窑顶塌下怎办,她反安慰我们,好几天没下雨,能塌了吗?我们说东西我们去拿吧,她说你们根本不知道放在哪儿。她拨开我们的手,倔倔地进了堂屋,我们提醒她别绊倒了,她倒好,居然靠着拐杖的支撑,从土堆边绕过去了,直奔后墙那两个洋箱。我们只得跟了进去。她开洋箱时,六叔朝我使了个眼色,意思是你看住她,我去东窑把相框摘下来。

相框里有大哥的照片,这我自然知道。

然这时候,母亲也对我发了话,去,把东窑的相框拿出来。

我一听心里就着了慌。

六叔看了我一眼,从门口的土堆爬了进去,东窑几乎都塌了,当地是一个更大的隆得高高的土堆,几乎是没有下脚的地方了,然从门口还能看到那两个相框,一个砸下来反扣在了下面的桌子上,一个还挂在墙上。墙上那个,那么多照片里,最醒目的是我大哥的半身彩照,那是他在天津服兵役时照的,二十出头年纪,着军装,英武,帅气,嘴角挂着微笑。他就那样微笑着望着我们。六叔匆匆摘下墙上那个,又捡起桌子上那个,然后压低声音对我说,你去外面接着,我跟窗户递出去。我匆匆出了窗洞,我们都不希望母亲看到我大哥的照片。六叔从地上的土堆下来,又爬到炕上的土堆,从前,被母亲擦得锃亮的铺炕的大红油布早被掩埋了。六叔站在土堆上,头几乎顶住了窗前还没有塌陷的窑顶。他打开窗户,将相框送出来,我在外面接了,放到了窗台上。扣在桌子上的那个,玻璃粉碎了,照片被雨水粘在了衬纸上。我一张一张往下抠照片,因为担心母亲出来,下手就急,狠,有几张因为粘得太紧,都快被我撕破了。

这些照片都是亲人的,有我爷爷奶奶的,父亲母亲的,也有我们全家每个兄弟的,那里有年代的气息,有过去生活的痕迹了。若在平时,我会仔细地一张一张抚摸,轻轻拂去上面的尘土,让它们变得光亮些,然现在,我只能草草地将它们整在一起了,我担心母亲出来看到,更害怕她看到大哥的照片。

等我收拾好了放到车上时,母亲也出来了,她从堂屋倒腾出了两大包东西,其中一包便是她的装老衣。母亲先将那个我不知装了些什么的包袱打开,展出一个鞋盒,一件毛衣,这两样东西一定是她珍爱的,要不她也不会包得这么紧。她打开鞋盒,对一直护在身边的大文嫂说,他嫂子,这皮鞋你拿去吧,你能穿。我看了看,那双鞋擦得亮锃锃的,样式却有些老旧,是她多年前买下的。大文嫂笑笑,表示自己有,不穿。母亲又说,那这件毛衣你拿去吧,我现在瘦成了这个样儿,不能穿了。大文嫂又笑,我不要,您给别人吧。在她,是自然而然说出来的,她可能真的认为家里不缺这些,就是真缺,也不能要一个老太太的东西。母亲却以为别人嫌弃她,她觉着好好的东西,别人怎么会不要呢。她显得很尴尬,声音重重地说,不要就扔了吧,扔了吧。我赶紧悄声对大文嫂说,拿上吧,拿回不用扔了。大文嫂马上说,您真要给,我就拿上了。母亲脸上这才泛出了笑。

处理了一包东西,剩下那包装老衣服,母亲让我拿到车上去。包袱皮落满了尘土,看着又脏又旧,大文嫂看着我说,不如把外面那层扔了吧。我也觉得这样拿走不合适,不如处理了了事。大文嫂帮我把包袱打开,里面有一块红纱巾,她用它将衣服包了起来。也难怪我母亲总惦记着,这装老衣确实好好的,丝绸的棉衣棉裤,薄而轻。母亲自是看在了眼里,怎么扔了,好好的怎么扔了?然我扔了之后,除了无奈,她又能说些什么呢。她看着我把衣服抱了出去。

她又让六叔把窑门锁了,她盯着他锁好,似乎里面还藏着什么贵重东西。

原以为,锁了门,事情就算了结了,母亲却忽然出了声,那两个相框拿上了吧?

我迟疑了一下,还是点了点头。

母亲看了我一眼,再没吭声。这会儿我才明白,她心里其实明镜似的,什么事都没忘,什么都知道。相框里有她大儿子的照片,这她自然知道,她只是不去点破而已。进了老窑院,大哥的影子或许就在她眼前晃荡了,可她却一个字都没提,一句话都没说,就那么忍着,撑着。她可能也知道,必须忍着,撑着,她得为自己争口气,不能受到儿女们的责备,不能让儿子们说,不让回偏要回,看看,回去一次身体就垮了。当然,我想,她心中的疼痛,应该也减轻了,被时光之水冲淡了。时光是一切苦痛的拯救者。谁都需要她的拯救,否则,我们还怎么往前走?生活总得继续呀。

然,母亲的脸上还是多了些黯然。

出了老窑院,三娘又把大门锁了,把我的留恋也锁了进去。

门一合上,那倒塌的窑洞就在里面了,满院的荒草就在里面了,还有那开得惊艳的蜀葵也在里面了。还有,我们曾经的岁月也在里面了。或许,这是母亲最后一次回乡,最后一次走进我们的老窑院了。装老衣服都拿走了,她还会再回来吗?就算回来了,又往哪里住,不是都塌了吗?

在大门口,在那棵老柳树探出枝叶的土墙下,妻用手机给我拍了几张照。我知道,这或许是永远的纪念了,母亲不回来,我还能再回来吗?

仍住在这里的几个老邻居出来了,拉着母亲的手嘘长问短。母亲自然也是感叹不已。巷子南墙下堆了一堆大石头,不知是哪个邻居打算盖房子备下的。可能是怕我母亲站得困了,他们扶她坐到了石头上。我看着他们说话,心里暖暖的,好像回到了三十年前,回到了过往的岁月。我感到一只手在抚慰我的内心,我也坐到了石头上。我想让妻给我们照个合影。母亲一开始不肯,伸出手掩脸,说自己头发都白了,照出来不好看,然老邻居们都乐意,她也就尽力配合了。

我知道,这是个沉重的留念。

尽管我反复对老邻居们说,明年夏天会陪母亲回来住上几天,然,真到了明年这个季节,我会回来吗?我,又回得来吗?

展开阅读全文

篇13:林清玄散文读后感

全文共 614 字

+ 加入清单

经过几天不懈的努力,我终于看完了《林清散文自选集》,这是一本很有道理的书,收集很很多小文章,反映了许多大道理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那篇文章《水终有澄清的一天》。我明白了,只要内心保持宽容,外界的打扰也会消失。

在“我”童年时居住的三合院,沿着屋檐滴水的沟槽下,摆了一口大水缸,大到你双手不能环抱。这是用来接下雨天的水,用来洗衣洗澡的。雨水是浑的,放一些明矾进去,等几天,水才会澄清。

要使水浑浊却只要一下子,所以乡下的父母立了规矩,不能玩家里的水。乡下的孩子都知道这个规定。但,不玩自己家的水,不代表不玩别人家的水,而“我”家正好在上学的必经之地。有调皮的孩子会冲进来,猛地搅一下家里水缸里面的水,马上就跑了。

“我们”又气愤又紧张,只要一不小心,他们就跑进来搅一下,因此这使我们很苦恼。

妈妈看了看“我们”,说:“那些恶作剧的孩子,你愈在乎,他们愈高兴。只要不理他们,时间久了,他们就不觉得好玩了。”听了妈妈的话,“我们”正常生活,水,也澄清了。

故事的作者领悟到:生命中的故事,是一时一刻的。智慧与心境的清明追求,确是生生世世的。当我们遭到打扰时,任何的愤怒与看守都不会起任何作用,反而会让他们更开心,这时需要的不是我们的追赶,而是放下内心的愤怒,等着这些纷扰澄清下来,就像那水缸的水一样。

为了别人的打扰而愤怒不己的人,在生活中真的大有人在。可是不管怎么愤怒,打扰的人都不会减少。既然这样,还不如放下来,让自己清净下来了,世界也就清净了。

展开阅读全文

篇14:饮酒改写成散文500字

全文共 576 字

+ 加入清单

瑟瑟秋风轻轻吹动满树火红的枫叶,宣告着秋日的降临;金黄的麦田随风摇摆,传达着收获的喜悦;八月的那一年弯月,叙说着无限心事……

就在两年前,我在南山附近的村庄建造了一所房子。小屋的周围篱笆种下了满满的菊花。这里背靠闹市,虽谈不上富丽华美,但有我钟情的这一份怡然自在。房屋四周人来人往,碰见几个熟人便聊一聊家常,虽说四周人来人往,但我的心却完全感受不到一丝闹市的喧嚣。要说我为什么能做到如此这般?那我只能用“心安即静”来回答,我心既安,又何苦为这尘世所扰?何惧这周围环境的动荡不安?

这一天的傍晚时分,我闲来无事,望见满院的菊花开得正旺盛,缓步走出房门到了东边的篱笆边。近看,那一朵朵菊花的花瓣向外缓缓舒展开来,夕日下的菊花宛若不谙世事的少年,向周围的一切投以好奇的眼光。看着他们。我不禁伸手折下一朵,靠近一闻,阵阵芳香扑入鼻中,使人通体舒爽。

一片落叶拂过,唤醒了沉迷花香中的我。我抬起头,远处连绵不断的南山不经意间映入眼帘。瞧,它静谧不语,似一位沉思的智者。山间的云气也是极好的,将山轻轻地笼罩着,为那稳重挺拔的山峦披上了一层朦胧的丝巾,使他距离我又近了许多。天空飞来一群晚归的鸟儿,时而相伴,时而追逐,偶尔传来几声婉转的鸣叫,那是他们唱响的归巢的小调。

这一幅田园画中暗藏着我所领悟的真理,我想自己分辨清楚,话到嘴边又不知道如何表达。愿有一知己,能懂其中言!

展开阅读全文

篇15:为你亮着盏灯散文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600字

全文共 531 字

+ 加入清单

她和他的婚姻走过了十五个年头。

她下班晚,总是他做饭,她洗碗。

她每晚走到楼下,总会仰望她的家。厨房的灯亮着,她的心异常温暖。

她总是快步回家,放下包,一头扎进厨房,帮他打个下手。

做饭的间隙,他和她通常啥也不说,他有条不紊地做饭,她静静地看着他做。

他胖,夏天,他在厨房挥汗如雨,她帮他递条毛巾,他随手擦一把。一顿饭做下来,毛巾湿漉漉的。

他喜欢吃辣、吃咸。她吃不了。他做的菜就不放辣子,口味清淡。

她会为他买些辣酱,他大口地吃着,很过瘾的样子。

他做了十五年饭,她洗了十五年碗。

有一天,他对她说,他想换个工作。她尊重他的选择。

工作在外地,他每半月才能回家一次。

她走到楼下,厨房的灯不再亮了。她的心空落落的。

她回家,手忙脚乱地做饭。做饭真累啊,她想。

她吃自己做的饭,食不甘味,总赶不上他的味道。

假如他不去外地,该有多好!

他为啥要去外地呢?她边洗着碗,边想。

也许,他做饭做累了,他是不是也想尝尝她做的饭呢?也许,只是为了让她回味这十五年的做饭光阴?也许,什么都不为,那只是他的命运。

厨房的灯不再亮了。但是他在厨房忙里忙外的样子,却在她的记忆里真切起来,明亮起来。

是的,他做饭的样子,在她的心里,真切起来,明亮起来。

那是一盏不灭的灯。

和煦的灯光,暖暖地照着。一切,都是那样的温馨。

展开阅读全文

篇16:别烦了散文

全文共 254 字

+ 加入清单

头顶的那朵白云,还是童年那朵吗?

划过的那颗流星,和小时对它许愿的那颗一样吗?

挡不住时光流淌,我们都已变幻了模样

稚嫩的脸庞换上了成熟

昔日的欢乐不知去了哪里

每个人都一样,只是世界太复杂

有时候很烦恼,有时候也迷惘

忘了吧,别去烦

成长路上总有磕磕绊绊

记得把快乐留下

拥挤的人潮,会不会有儿时的伙伴

回家的路上,是不是还藏着欢笑

飘香的果园,有没有留下我们的足迹

年少的天真烂漫,如今只剩一些忧伤

好想南飞的雁,可以带我们回家

别去想,莫忧伤

我们的激情刚燃放

人生如有不如意

别忘记,还有我们一起分担

不去管,未来究竟会怎样

至少我们快乐过

展开阅读全文

篇17:汪曾祺散文读书笔记

全文共 971 字

+ 加入清单

今天读完汪曾祺散文,感触较深。

一是学到一些理论知识。比如如何在文章中用字,其中他提到中国汉字的独特性和意义,他说中国汉字是用来看的,不是说的。许多诗歌一朗诵就没有以前的东西了,所以他反对朗诵诗歌和散文。他主张一字一字的认真扣字眼,沈从文的《边城》不到七万字,但写了半年。汪曾祺的散文同样从一个一个的字来看没有什么独特。但当放到一起那种行云流水的洒脱真的很奇妙。他主张刻画人物不应该描写太多,而应该从环境、声音、颜色等各个方面进行描写和烘托。如何组织文章?他说他是先在头脑里面对整个文章有了轮廓以后才写的。要先有个整体的构思。这些都是他端一杯清茶静坐时想出来的。

二是他的散文风格朴素、简练。人人看了都会明白,都能看懂,正是师承了沈从文的特点。虽然朴素,但那是一种文学修辞,文学语言,不是方言,没有在语言上的研究和大师的本领,是写不出那样的文字的。汪曾祺也说到老师沈从文、老舍他们是怎样练字的。汪曾祺本人家学渊源深厚,爱好广泛,上小学时,他的祖父就给他教《论语》,写小论文“义”,这就相当不错了,我上小学时,除了会放羊、掏鸟窝之外,文化的东西是绝缘的。汪曾祺散文我觉得最值得称道的是那种“真”,一点没有矫揉造作的嫌疑。是真情、真语言。尤其是那种语言真是难得,是应该让我们这些后辈好好揣摩的。一看就令人舒服,可信,不像现在好多人写的文章喜欢辞采华丽,但内容空空。不舒服,很令人别扭,不真实。由于爱好广泛,他的散文自然就非常博雅。草木性灵、历史文化、人物掌故、民俗风土、艺术文物…….都有涉及。但最真的是写人物的部分,尤其是对师友、家世、父亲、母亲等的回忆文章写的最美。令人陶醉,表现出他的善良、和蔼、真实。如《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对父亲的回忆,父子之间是那样自由、平等、融洽。《我的母亲》中对三位母亲的回忆。虽然两位是继母,但却充满了感情和幸福。

三是他的用情。他对任何人都是友好的。如对西南联大的诸多师友的回忆中,我们就能感觉到他对老师和同学的感情。很纯真,很自然,我觉得做人就应该像他一样。对任何人都很友好,对任何事都很认真。且那种追求自然、朴素的养生之道也值得我学习。文中提到的他的老师的一些为人处世,待客之道,修身养性我觉得对我影响还是很大的。那都是真人真事,人在生活中应该保持一颗童心,不要装腔作势。看书就是学习嘛。学文章,学做人,都很重要。

展开阅读全文

篇18:记住今年的瓜香散文欣赏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1300字

全文共 1209 字

+ 加入清单

长江东转处的金沙江,夹岸而上分明就是一座野果园。直立、攀援、匍匐、斜伸着上百种的野果:青幽甘冽的野山梨,红紫相间的野蛇果,香浓甘脆的野黄瓜,脆咯生香的野地瓜,酸中透甜的野草莓,糯软多汁的无花果……或张扬或含蓄,或奔放或温婉,点缀着大地,斑斓锦绣。让原本热闹的山林更加勃勃盎然,呈现立体的纷呈精彩,于是层峦起伏的山脉有了灵魂。这些野果结伴雨露山水鸟鸣虫啾,次第春夏秋冬岁月更迭,相濡以沫。同时,这些野果也让70后零嘴匮乏的这一代人舌尖涎香弥久悠远,童年的美好记忆是可以回味一辈子的。

在各类繁多的野果中,野地瓜在梦里清晰无比…..

生命力坚韧是它最大的优点。漫山遍野中,野地瓜身影随处可见,苍茫茫的山坡上,光秃秃的岩石隙缝中,蜿蜒曲折的山路旁,寒风凛冽的山崖上,清水潺潺的沟渠边,处处可见。一年四季,无论酷热还是严寒,总是郁郁葱葱欣欣向荣。为了汲取足够的营养和水分,它憋足了劲向十方猛窜。只为等一阵风,一滴雨,一缕阳光,它便能穿透板结的黄沙地,跨越坚硬的青冈岩,攀爬陡峭的悬崖绝壁。坚韧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让人深深震撼。回想生活,谁能自如选择人生,与其埋怨未含金汤勺出生,不如努力创造地利人和,用不屈不挠的精神积极向上。

野地瓜不像牵牛花、野黄瓜,藤缠树,藤缠竹,藤缠瓜架,攀附着其他植物生存。它永远匍匐地上,紧紧拥抱寂静沉默的大地。这种不趋炎附势随波逐流,不忘根不忘本不正是我辈所匮乏的吗?因为懂得知恩图报,烈日炎炎酷夏中它扭动着身姿轻摇曼舞,为大地遮荫送凉;冰天雪地酷寒里它倾吐奉献遍地绿意,为大地抵寒御冷。“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是子女对父母之爱的一种微薄报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是懂得感恩,常怀感恩之心无声的歌颂。

野地瓜的叶子一年四季都是层层叠叠的绿,一尘不染的绿,恬淡自然的绿。绿在山崖,那是“万条垂下绿丝绦”生机勃勃的绿。绿在平地,那是“碧波几万重”温婉绵软的绿。看见绵延墨绿的野地瓜藤,就像逢着一个久违的老朋友,心中的忧伤和烦恼悄然融化,心情自然宁静平和。每年7月初到8月初是野地瓜成熟的时节,浓郁甜腻的瓜香混合着叶子的清新气息弥漫山坡田野,挑逗着缺食的味蕾。这是野地瓜在召唤,召唤我们及时采撷大自然的恩赐。我们在藤蔓中悄着声低着头,瞪大眼看分明,寻顾盼觅……一颗颗的野地瓜,像顽皮的小孩躲在浓郁油绿的叶子下,红着脸庞煞是诱人。没熟的野地瓜是硬邦邦的青疙瘩,干涩酸硬难以下咽,一旦成熟,变成拇指大小的鲜红小球,脆咯清甜水灵通透。一个忍不住,肚子里的馋虫就溜了出来——迫不及待剥掉外皮,将晶莹剔透的果肉小心翼翼地放进嘴里……氤氲在舌尖的香醇甘冽顿时从肌肤的每一个毛孔沁出,清爽通透!

其实,每年吃野地瓜的日子有一个多月,但总觉得不够、还没记住它的味道就没有了,只能等到来年。这种残留在舌尖的甜味让人怀念一年,等待一年。野地瓜年年熟,岁月转瞬逝,能留存的只是今年的瓜香。学会放下,学会遗忘,幸福就在当下。

展开阅读全文

篇19:散文欣赏:不想,就不_[第四单元]写散文作文800字

全文共 739 字

+ 加入清单

记得上学的时候,我把老师当堂提问的造句作业,当成现在孩子的趣味脑筋急转弯来做,第一时间抢先造出精彩的句子。常常能得到老师的夸奖,同学的羡慕赞赏,快乐的心情如同打翻了的蜜罐,甜滋滋的。

最近,我发现,这一段时间,我没少用“不想......就不......”来造句。年龄大的女同事,面临职称考试,抱怨说:“年龄大了,刚看过的知识内容,就忘了,记不住啊!我真不想考了。”那语气,仿佛有人掂着棍棒在后面追赶。其实,她说的那个所谓的职称,也就是装装虚荣的门面,比别人多一个本本。只是她不知道删繁就简地硬撑着要画蛇添足,苦逼自己。我立即帮她抽刀断定:“不想考,就不考了。”她高兴地一脸轻松,仿佛卸下了千斤重担。也许原本人家就已决定好了的,只是差烧这一把火了吧!还有一年轻女同事,喜欢文字,经常写些散文,也试图给报社投稿,她见到我就叹息:“石沉大海啊!”我说:“要多投稿,不沉几次,就浮不出水面。”她说:“不想写了。”这不是她的真心话,她那么地执着热情。在医院里,她是我唯一的同道,我怎能甘心她沉沦泥陷。于是就说:“不想写了,就不写了。放一放,再写,好酒需要久酿。”她颔首赞同,绷紧的意志力得到了暂时的缓解,也许,要不了多久,就会轻装上阵,我就又重新获得了一个文笔“战友”。

人们在追求成功的时候,都不知不觉地把自己武装成了圣斗士的模样。在一路狂奔的情况下,完全忘记了自己是个有血有肉有骨架有灵魂的人,跑着跑着,把灵魂甩远了,只剩了一副空架子,累得大喘气地低着头,站在半道上,自怨自艾。所以,当你感觉累的时候,一定要检查检查自己背负的行囊,是否多了个没用的石头;当你感觉疲惫的时候,一定要知道停下来,歇一歇,等把这口气喘上来后,再高兴地继续呼吸新鲜的空气,在通往成功的路上,为自己加入更好的氧气。

展开阅读全文

篇20:观沧海改写成散文

全文共 358 字

+ 加入清单

曹操走向东方,登上了碣石山。他的面前是碧波激荡的大海,身后是无数嶙峋的奇松怪石。脚下的碣石山如同一柄利剑直插在海滩上,远处便是蔚蓝如洗的天空。

人们常说:“海天一色”,但大海却更深邃,更深沉。海天相接处有一座小岛,翠绿的身子横卧在那里,与天空的浅蓝和沧海的蔚蓝截然不同。几只海鸥在它的身边驰骋、滑翔,迎面吹来了一股凛冽的海风,在海面上激起了阵阵的波浪。一下又一下,撞击着海边的岩石,无数水花四散开来,空中弥漫着带有咸味的水汽。

一代枭雄曹操的情感此时和面前的大海产生了共鸣。

这里是大海,是太阳出生的地方,谁又能想到火红的太阳竟生于这片苍茫的蔚蓝中,还有那条汇聚了满满星光的银河,似乎也是从这片蔚蓝里缓缓流出。

多少年来,无数帝王将相、名臣雅士,都来瞻仰过这片大海,可是世事无常,他们都已成为历史的剪影,只有大海依旧在翻腾。

展开阅读全文